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DoFdH
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在一起越久,覺得對方不再理解自己?」關係心理學:我們很不同,是理所當然的事 https://ift.tt/3mDoFdH 「為什麼你想的跟我想的不一樣!」你曾經聽過這種指控嗎?其實我們每個個體都不同,想得不一樣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只要用對方法,不一樣的我們,還是可以成為很棒的朋友或情人。 為什麼我的期待和你的期待不一樣?為什麼我的慾望和你的慾望不同?這真是個愚蠢的問題。 我的期待和慾望與你的期待和慾望不同,是因為你和我不同。性格、氣質、興趣不同,成長的環境也不同,所學和經歷也不同。我們的不同是理所當然的;相反地,如果我們有相似之處,那就很神奇了。 但我們通常還是希望別人能和我一樣,希望別人跟我一樣行動。這種一開始的期待就是說不過去的。 如果承認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對「立場差異」進行詳細分析。我的立場和你的立場不同;我的情況和你的情況不同,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從一開始就會有一些裂痕。 但是如果將各自的情感摻入到裂痕中,彼此的差異就會擴大,最終就會成為巨大的矛盾。這時候就會經常聽到「你怎麼能這樣對我!」或「你根本什麼都不知道」、「你不了解我!」 在生活中我們經歷了很多立場上的差異,這裡我要舉幾個例子。我經歷最多立場差異的狀況之一,就是和朋友見面時花費的時間概念。怎麼說呢? 圖片|Photo by alexandra lammerink on Unsplash 假設跟好朋友約出去玩,因為很久沒見了,朋友期待我們可以玩一整天,但我的立場不同,因為我是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來的,所以最多只能給朋友三小時左右。當知道這件事的一剎那,朋友覺得難過,甚至生氣。 朋友最傷心的是,我們似乎對彼此的用心大不同。我想與你一整天都在一起,你卻只能給我三個小時,這很傷我的自尊。我希望你對我的用心和我對你一樣多,但實際上卻不是那樣,所以我很生氣。 實際上我們不同的是對時間的概念,而不是彼此的心意。朋友說:「這麼難得見面,當然要空出很多時間和我一起度過。」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就代表彼此感情深厚,也就是說朋友認為時間的量很重要。我說只有三個小時,她就會想「啊,她對我只有那麼一點用心」。 但是從我的立場來看,真正寶貴的是我特地為了朋友而抽出三小時,不是我疏忽了那位朋友,反而是因為非常珍惜見面的機會,所以即使事後可能會因累積的工作而更忙碌,但為了見她,我仍然挪出時間。 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時間的質量。朋友不了解我挪出那些時間的意義,只是嘟嘟囔囔地生氣,讓我也感到不高興。其實我們對彼此的用心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對時間長短的定義和所處條件不同,存在立場差異而已。但是如果不考慮這種相對的立場差異,只以自己的標準來處理事情,那就會產生很多誤會。 (同場加映:「為什麼不跟我說實話?」誤會這麼多,是因為誰都不覺得自己可能有錯) 臉書上有自動提醒好友生日的功能,「今天是誰誰誰的生日,請為他獻上祝福」出現,臉友(臉書上的好友)就可以到那個人的網頁上留言祝他生日快樂。我並不喜歡那樣,會感覺我的私人空間被侵犯了。 當然,很感謝那些想祝賀我的人,但對於像我這種性格的人來說,那不是我喜歡的方式。因此,我把自己的生日早早就設定為非公開,避免「提醒」別人。我的生日過了就算了,但每次看到朋友生日的提醒,我的煩惱又來了。 一旦知道朋友生日,就不能視而不見,應該做點什麼來表示祝賀。但是我不喜歡別人在我的網頁中發表祝賀文章,我自己也不想在別人的網頁中發表文章,所以就藉著別人貼的回覆,在下方留言簡短表達祝賀。然而朋友卻似乎感到失望,那位朋友和我性格相反,會在意生日當天有多少祝賀貼文,所以會不停上網確認,因為那代表他被愛及人氣的程度。 以那個朋友的立場來說,他認為我們很要好,所以期待著我一定會上傳祝賀文。然而我只是在別人的祝賀文下留了短短的文字,對於想得到許多祝福的人來說,他當然會感到難過並對我很失望。 但以我的立場,那是我最大限度的表達方式,因為我本來就是對在自己網頁中滿滿都是別人貼文的情況,感到有負擔的人。當然,在這個案例中失敗的是我,我以為那位朋友和我想的一樣,忘了我們彼此是不同個體。 (推薦閱讀:「看看臉書有幾個人按讚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別人不認同自己?) 所有人的性格都不一樣。有人天生就很喜歡與人相處,嚮往與人建立關係。那種人不管做什麼事都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相對地,有的人比較需要多一點獨處的時間,若常常和一堆人在一起會覺得很疲倦,這些都只是性格上的差異,沒有哪一種人個性比較好、哪一種比較壞的問題。 但如果這兩種性格不同的人成為朋友或戀人,即使對彼此有感情,但彼此想要的情感表達方式必然會不同。 一個人因為愛對方,所以什麼事都想和對方一起做;但是對方除了一起相處的時間,偶爾也會想自己獨處。凡事都要在一起的人會覺得既然你愛我,為什麼卻想一個人獨處?他無法理解而感到失落;而喜歡獨處的人也會因不能理解隨時都想在一起的另一半,而感覺累得喘不過氣來。 除了性格上的差異之外,也會因為我們各自所欠缺的部分不同,出現立場上的分歧。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會欠缺一點什麼,而且種類也不一樣,如果從小未能充分得到父母愛的人,或許會想要從朋友或戀人那裡得到與父母愛相似的情感,像爸爸一樣給予堅實的後盾,像媽媽一樣隨時照顧得無微不至,會期待這種絕對理想的愛情,但朋友就只是朋友,戀人就只是戀人,終究不會像父母那樣付出。 因此,期待從朋友或戀人那裡得到像父母那樣的愛,只會持續失望,不斷感到不足,從而積累不滿。反過來,被要求像父母那樣付出的朋友或另一半也會質疑,「我為什麼要做到那種程度?我既不是你媽媽,也不是你爸爸啊。」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另外,由於雙方的心態不同,立場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擴大。有些人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與別人變得親近,屬於「慢熟」型;而有些人則是不管跟誰一見面,就能馬上坦誠相待。若這兩種類型的人相遇了,想盡快變親近的一方會認為對方不太喜歡自己,而慢熟型的人,反而會覺得對方攻擊性強、有強迫的傾向而心生戒心。那麼在真正相互了解之前,雙方已對彼此產生不好的印象。 所以當兩人相遇並建立新關係時,要馬上心靈相通幾乎是不可能的。在認識初期,可能會覺得兩人很合得來,但隨著時間推移,彼此的差異就會越來越明顯,這時若能承認彼此有差異是極其自然的事,在接受差異的同時,也可以逐漸調節彼此的關係。 如果只是一味堅持「如果對方真的愛我,就會讓我隨心所欲」或認為「如果真的為我著想,就應該跟我一樣」的思維方式,那麼在人際關係中是永遠無法滿足、也無法幸福的。 本文摘自趙珉英的《情緒過勞的我,有些話想對自己說:閱讀治療師陪你走過心靈修復之路,擺脫五種毒性心態,重建剛剛好的人際距離與自我平衡》。由三民書局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情緒過勞的我,有些話想對自己說:閱讀治療師陪你走過心靈修復之路,擺脫五種毒性心態,重建剛剛好的人際距離與自我平衡》 April 12,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