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uiRTSl
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總是習慣壓抑情緒?關係心理學:忍耐,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 https://ift.tt/3uiRTSl 情緒是一種提示,你能找到情緒背後真正的需求嗎?如果只是忍耐、壓抑,無償不是對自己的一種暴力⋯⋯ 我們之所以會變得情緒化,或對人破口大罵,是因為受到自己成長的家庭裡,家人採取怎樣的相處模式所影響。 若是簡單的區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可以分成積極正面和消極負面兩種方式。如果家庭是以積極正面的相處模式為主,當然就能夠產生滿足感、充實感、自豪感等積極正面的情緒,進而培養出積極正面的感受方式。 也就是說,這種感覺也可以替換為自我肯定感。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是以消極負面的相處模式為主,不光是憤怒,還會經常感覺焦慮、煩躁、不安、怨恨、仇恨和失望等消極負面的情緒,所以會培養出消極負面的感受方式。 而且,如果無法擺脫這種消極負面的情緒,持續懷有負面的心情,不滿足的感覺就會累積並擴大。這種不滿足的感覺,會讓人產生「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問題」的無力感,進而導致自我否定。 如果不知道如何與人積極正面的交流,以及如何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會出現非常棘手的問題。也就是說,自己的人生無論如何都會變得情緒化,與他人爭吵也會成為最大的目標。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斥責他人,是因為害怕自己孤單一人 你是否曾經看過情緒化的爭吵場景?即使從第三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確是情緒化的爭吵,但當事者卻認為理所當然,所以並沒有認知到自己的行為是情緒化的爭執。 或者是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總是彼此不合的家庭,便會覺得如果要這樣吵吵鬧鬧,乾脆分開住好了。但是,如果那個家庭只學習到負面消極的相處模式,那就別無選擇只能互相仇視,無法停止敵對。 然而,越是這樣的親子關係,在精神層面上就越是不能獨立自主,所以這些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人,往往無法離開原生家庭。 為什麼就算人們相互仇視卻無法分開呢?那是因為我們天生就無法忍受孤獨。我們可以透過電視、電腦和智慧型手機輕易獲取遠方世界的資訊。如果你的身邊經常充斥著各種資訊並沉浸於其中,就能把自己是孤獨這件事,暫時從腦海中驅逐出去。 如果將這種環境完全隔絕,你也許馬上就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但如果被資訊的漩渦吞噬,就沒有時間再去思考自己是否孤獨,甚至連自己的內心都無法掌握。 舉例而言,「顯意識的我」並沒有感到孤獨。所謂顯意識的我,就是對於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自己的言行能夠有所察覺、自覺的自我。即便如此,「潛意識的我」還是掌握並深知到自己在個性上是孤獨的。而這個潛意識的我,指的便是在顯意識中沒有意識到的所有事物。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閱讀:「在悲傷和憤怒的面具下,你需要『討拍』」我們都需要承接委屈的擁抱) 如果我們不想意識到自己是孤獨的,便會試著不讓孤獨的想法上升到顯意識層面。因此,假使你並未察覺到自己在潛意識的地方懷有孤獨感,但在其中,多少也存在著內心對於處在這種境遇的憤怒。 無論你是否察覺到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害怕被社會孤立,並且懷抱著想要與他人在一起、想要屬於某處的欲望。總而言之,我們害怕孤單。越是屬於依賴性強的人,若是不依靠他人就會害怕得不得了。也有些人在快要被拋棄時,因為感到恐懼而勃然大怒。 雖然當事人沒有自覺,然而破口大罵並不是在傳達:「孤單一人很可怕,所以請不要拋棄我。」而是如同大聲咆哮著:「如果你讓我一個人的話,我絕對不會原諒你。」 他人認同需求和自我認同需求,有什麼不同? 那麼,只要和他人在一起就能滿足嗎?並非如此。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自尊心和自豪感。試圖滿足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所謂的認同的需求。 認同的需求又可分為「他人認同需求」和「自我認同需求」兩種,我們希望自己的存在價值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好評與尊重,這就是他人認同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通常需要認同自己的「他人的存在」。 但是,實際上你之所以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是因為你比任何人更想要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在內心如此希望著。這就稱為自我認同需求。 此外,這種自我認同需求,只要自認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即可,所以並不用依靠他人。然而,現在的社會風氣在競爭日益加劇之下,比起心靈的豐富,大家的目標更加著重於地位、頭銜、金錢、外表⋯⋯方面,一味追求他人能夠理解自己、希望他人能夠認同自己、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優秀、希望自己引人注目等。 我認為其中,自己無法認同自己的人似乎佔了絕大多數。如果你的內心懷抱著這種他人認同需求,但又無法與他人積極正面地相處互動,也得不到別人的評價,會怎麼樣呢?或者,如果這樣的環境妨礙了我們對於滿足感、充實感和幸福感這類積極正面情緒的敏感度,又會怎麼樣呢? 儘管如此,以下這些想法仍時常束縛著我們: 不想變得孤獨。 害怕被他人無視。 希望對方認同自己的價值。 想要獲得他人的好評。 (同場加映:該如何處理溝通後的憤怒?憤怒背後藏著我們不願面對的悲傷與恐懼) 如果被這些想法所束縛,就算是再怎麼負面消極的方法,你也會嘗試用來與他人互動吧。即使彼此只能負面消極地相處,如果有個回應自己的人,至少能夠避免孤獨。 即使是負面消極的相處關係,如果雙方都有反應,就意味著對方會回應自己,所以能夠得到沒有被對方拋棄的安心感。此外,在互相爭執的時候,如果在某次的場合佔了上風,或許還會覺得似乎滿足了自己的他人認同需求。 憤怒,是因為不懂如何正向地與人互動 產生憤怒的情緒,除了因為對方自身的理由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另外,透過對他人動怒也能得到很多好處。除了避免孤獨、滿足他人認同需求之外,還有更多讓自己開脫的方向,例如: 不必正視現實。 不必面對自己。 即使自己有錯,也不用承認。 運氣好的話,可以把自己的責任推給別人。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更多好處,而自己在潛意識之中,也知道對別人發怒是比較輕鬆的做法。在憤怒這件事情上,尤其是當自己不知道積極正面的互動方式,和積極正面的溝通方式時,便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不知道如何以積極正面的方式與人互動,就只能使用憤怒的情緒,以負面消極的方式與他人相處。因此,憤怒絕對不是突然爆發出來,說這正是憤怒的元凶也不為過。 本文摘自石原加受子的《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自我中心」心理學,教你不再因迎合而痛苦、孤獨》。由方言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自我中心」心理學,教你不再因迎合而痛苦、孤獨》 April 30,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