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z99GF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安全依附戀人不一定很「安全」?致焦慮依附的你:成熟需要的是歷練而非安全感 https://ift.tt/32z99GF 一個人的依附傾向,其實是一個光譜的概念,並不是說,一個人只要過了某個門檻,就會立刻變成另一個樣子。並不是安全依附的對象就絕對安全,有時成熟的愛情,還需要一顆成熟的心。 在先前的文章當中,我不斷地鼓勵「不安全依附者」和「安全依附者」交往,比較有可能找到安全感。但隨著認識的安全依附者越來越多,我漸漸發現,並不是所有安全依附者都那麼的「安全」。 舉例而言,我曾經被安全依附者劈腿過,也見過安全依附者表現得像是個焦慮依附一般,但量表卻顯示著他是個安全依附。 究竟為什麼,安全依附不是幸福的保證呢?這一篇文章,就讓我來談談關於依附測驗的本質。 依附的概念:是光譜,而不是類型 關於愛情的依附量表,目前最為學術界所廣泛使用的,乃是 Brennan、Clark 和 Shavern 三位學者於 1998 年發表的論文,他們整合了過去的依附研究,透過因素分析,將依附的內涵區分為「焦慮(anxiety)」與「逃避(avoidance)」兩大特質,並以此畫出了兩軸四象限的圖形,編製出了所謂的「親密關係經驗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ECR」。 這份量表,總共有 36 題,其中 18 題在測量一個人的焦慮程度,另外 18 題則是測量一個人的逃避程度。當你焦慮程度的得分越高時,代表你越傾向於焦慮依附;而當你在逃避程度的得分越高時,則代表你越傾向於逃避依附。若你兩者的得分都偏高,則是所謂的矛盾依附。 圖片|作者提供 而這份量表,在國內由林佳玲翻譯、編修成適合施測於夫妻的中文版本,再由孫頌賢編修成適合施測於情侶的中文版本。 但是,魔鬼藏在細節裡。這份量表的焦慮分數與逃避分數,最高都是 6 分,最低都是 1 分,也就是上面那張圖的中心點,代表的是焦慮 3.5 分、逃避 3.5 分。 問題就來了,今天如果有一個人,他的逃避分數不高,只有 1.3 分好,但她的焦慮分數比較高一點,高到 3.4 分;另一個人的逃避分數同樣也是 1.3 分,但他的焦慮分數比前者高了一點點,恰好超越了 3.5 分,達到了 3.6 分。難道就因為這麼些微的差距,我們就可以把前者歸類為安全依附,後者歸類為焦慮依附嗎? 由此可知,一個人的依附傾向,其實是一個光譜的概念,並不是說,一個人只要過了 3.5 的門檻,就會立刻變成另一個樣子。 更何況,過去的研究指出,我們的依附傾向雖然變動不大,但依然會因為施測時間、施測對象、施測環境、施測時的心理狀態等等,而有著些微的動盪,有可能這一盪,就從安全依附盪到了逃避依附。 因此,若你的焦慮分數或逃避分數越高,代表的是你在那個特質上的表現越明顯,並不是說只要你的兩個分數都小於 3.5,就代表你永遠都是安全依附的人。 圖片|Photo by Hisu lee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反芻負面情緒、籃板球式戀愛、需要長時間療傷:焦慮依附者的自白) 即便分數一樣,內涵也有可能不同 除此之外,即便兩個人的分數都是低焦慮、低逃避,但是在實務上,依然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有一個人在焦慮分數的 18 題當中,有 2 題是 1,14 題是 2,2 題是 3,那麼他的平均就是 2;另一個人呢,則比較極端,雖然有 15 題是 1,但卻有 3 題高達 6,如此一來,雖然他的平均是 1.83,甚至比第一個人還低,但那三題高達 6 分的題目,卻值得讓人注意。 更進一步,我再把依附的題目細挑出來給大家看:在關於焦慮傾向的題目裡面,有包含各式各樣的焦慮。 譬如「我擔心對方對我的關心不像我對他的關心一樣多。」「我不喜歡獨處,只喜歡跟對方在一起。」「當我需要對方時,他卻無法適時出現時,我就會覺得挫折。」有一種可能,剛剛那位只有三題是 6 的人,在這些題目的回答都是 1,但是在關於「被拋棄」的這個議題上的那三題:「我擔心被對方拋棄。」「我很擔心會失去對方。」「若我失去了對方,我會感到焦慮與不安。」他就一下子飆到了 6 分。 也就是說,對這位受測者而言,只要彼此的相處不會讓他感覺到會失去對方時,他其實是很有安全感的;但他對於有沒有可能失去對方這一點,卻一直心存質疑、放不下心。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便你是安全依附,也有可能有屬於你的坎,尤其當你在某幾題的得分特高時,可能就要特別注意了。 正因為依附類型或依附平均分數本身,會掩蓋掉那些極端值,使得安全依附可能比不安全依附,還難察覺到自己也有需要求助的地方,反而以為自己的愛情一值都會很順利,出了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是自己遇到錯的人才會如此,並不是自己的過去有什麼未盡事宜沒有被解決才會如此。」進而忽略了自己也有需要被幫助的地方。 成熟需要的是歷練而非安全感 記得我曾經讀過一篇論文,裡面在談不同依附類型在分手之後的調適情形。 如同過去所猜測的,逃避依附似乎是調適最快的一群人,儘管有些研究認為,他們並不是真的走出來,而只是壓抑情緒罷了──因為有另一些研究發現,儘管他們看似好起來了,但他們卻會出現酗酒、藥物成癮等行為。 安全依附算是比較中規中矩的一群人:依序走過抗議(protest)、絕望與難過(despair and sadness)、重整(reorganization)與脫離(detachment)三階段,最終告別失戀。 圖片|Photo by zhenzhong liu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沒有安全感?辨別焦慮依附的 25 個狀態) 但焦慮依附卻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是在失戀後傷痛最久的一群人,不斷地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來回擺盪,一下子說要挽回對方,一下子又說再也不理對方了,他們是最怕「此生已經決心自己過沒有你,卻又突然聽到你的消息」的一群人。 然而,那篇研究卻發現,焦慮依附雖然短時間內走不出失戀,但是長期來看,他們在感情裡面的成長,卻比其他依附類型——包含安全依附——來得還要更多。 雖然他們不斷反芻著痛苦,但「殺不死他們的,必能讓他們更強大」,只要走過痛苦,焦慮傾向高的人,他們的愛情觀也更成熟(關於那篇研究的詳細文章可點此)。 因此,對我而言,焦慮依附尋找安全依附的伴侶,永遠不是片面的「利用」而已,而是相互的成長與學習。 作者|貓心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April 22,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