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我們應該允許自由地犯錯?關係心理學:要懂得傾聽,別老是一副「理所當然」 https://ift.tt/32cWVDc 在你準備責備那些令你失望的人們之前,先給個機會,傾聽。 傾聽給人一種被允許、被理解的感受,是人們是否願意持續敞開心扉分享感受的關鍵。 「為什麼你那麼自私都不會考慮到其他人?」 「為什麼你都不能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呢?」 「為什麼你就不能堅強起來為家庭盡一份力呢?」 這是我們時常聽到其他人使用或是自己對自己的孩子、伴侶甚至父母等親密的人會使用的責備用語。為什麼我們彷彿用盡了生命中的洪荒之力,眼前我們看似「扶不起的阿斗」依然無動於衷呢?到底對方的生命中出了什麼差錯呢? 或許,他們只是缺少我們給予足夠自由的犯錯空間,關鍵問題不一定在他們身上,而可能座落於我們這些重要的關係人身上,在我們緊握不放的雙手上。 圖片|Photo by Marjorie Bertrand on Unsplash 我們很少被允許自由地、犯足夠的錯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在缺乏學習下,就明白世界的運作法則。孩子需要使用犯錯,而身心合一的理解哪些事情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孩子需要親身去體驗各種處境下的人際壓力,親自踏上冒險路途,了解到世界運作的法則。 每個犯錯的機會都提供了孩子的學習機會,而父母的對犯錯的態度會決定了孩子用什麼策略去發展自己的自我意識。 然而,我們所見的管教方式中,尤其是對孩子擁有很高期待的家長群族,對孩子的犯錯容忍度是很低的,甚至不顧孩子的意願而不願意孩子有任何犯錯的可能,間接的,孩子也不再有了自由的選擇權,父母同時也不再有機會聽到孩子的真實聲音。 反之,孩子在成長過程對待父母、伴侶,往往也可能採取一樣的策略,在內心認定一個「理所當然的標準」,不允許父母、伴侶違背這個標準地犯錯。不允許犯錯的現象,不僅發生在父母對孩子身上,還在每段關係中蔓延開來了。 當一個孩子/伴侶/父母對一件事情不滿時大聲怒吼時,我們輕易地認為:「不該用這樣情緒化的方式表達對其他人的不滿,應該要有禮貌、不該出現怒吼。」這個批判性的回應,並沒有給予對方釐清自己不滿的空間。 反而給了對方三種可能的選擇: 1. 別再感覺不滿,並試著假裝一切都沒事,雖然可能完全不是如此; 2. 學著在我們面前消極地沈默,並將攻擊性轉往其他地方,或是用更隱微的方式直接報復; 3. 懷疑起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不應該。 以上的選擇,是不是我們多少都有經歷過呢? 成長過程中一旦只有這些選項,我們便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感受、越來越不敢也不會表達自己感受,甚至從不滿其他人,轉往不滿自己,開始嘗試攻擊自己,因為彷彿轉往攻擊自己就不會遭受到其他人的道德責難。 然而,自我憎恨卻也難以讓人學會為自己負責,因為自我憎恨專注地在攻擊自己,是不能讓人清醒地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擁有自我負責能力的人,在面對事情時是有能力做出平衡的回應的,而不信任、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甚至攻擊自己的人,是不清楚在事件發生的當下該如何做出平衡的回應的。 (延伸閱讀:為什麼總是習慣懷疑自己?10 項指標,檢測你是否具有「冒牌者症候群」) 聆聽,往往是最有效但也是最困難的支持 我們能否選擇先放下道德的成見,先詢問對方:「發生什麼事情了?你看起來很沮喪,你願意跟我分享嗎?」 我們優先呈現願意聆聽的態度,這樣一來,對方有足夠的安全空間來練習陳述事件,並且梳理感受。進而,對方有了做出些許回應的可能性,而不是陷入在各種內外衝突、自我防衛當中而不清楚自己最初始、最脆弱的感受。 圖片|Photo by Adrià García Sarceda on Unsplash 傾聽給人一種被允許、被理解的感受,是人們是否願意持續敞開心扉分享感受的關鍵。 但往往,我們可以見到,人們習慣一開始就使用道德的批判:「為什麼你那麼自私都不會考慮到其他人?」「為什麼你都不能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呢?」「為什麼你就不能堅強起來為家庭盡一份力呢?」,而不是選擇傾聽,嘗試去理解與允許對方有表達感受的權利。 因此,我們再如何想要為對方好,沒有了傾聽與允許,對方只會下意識地立刻築起心牆,開始自我防衛,往著自己期望的另一個方向躲藏起來。 (你會喜歡:何謂和諧、真實的親密關係?不犧牲、不委屈、不欺瞞的健康平衡關係) 看到犯錯後不越界幫忙,才能使人建立自我意識與自我負責的精神 而另一個阻止人們自我負責的問題在於,我們傾向替對方負責,一見到孩子/伴侶/父母犯錯時,我們害怕情況失控就想立刻插手。然而,人們只有在失去控制時,才能學會建立、維持並重新獲得健康的自我意識,因此適當的失控時刻,也是我們學習自我意識與自我負責的必要時刻。 一個人在學習自我意識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首先,人們會試圖探索自己與外界的界限在哪裏;再來,人們藉由與其他人以及世界的互動來了解哪些是安全或不安全的,若不是很清楚的話,我們可能會藉著越界而得到對方的真實反饋,一次次試錯中去調整自己的認知,直到弄清楚為止。最終,我們將這樣的經驗內化,使這些界限成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 這時候,自由安全的探索環境,成了一個人是否能成為一個擁有健康自我意識以及自我負責的人。 但,社會中的常態是,人們同時著急地幫著對方負起他自身應負起的人生責任,又在大喊對方無法為自己負責。這樣的行為,彷彿一個油門與煞車同時緊踩又責怪汽車不會前進的人,這樣的人卻充斥在社會中,但又鮮少人覺察到這樣行為顯示出的內外矛盾。 若有一天,我們對孩子/伴侶/父母說:「盡量去闖吧,不論發生什麼,我願意聽你訴說,在你求助前不給予協助,而在你求助後我也會誠懇表達我是否有能力、有意願可以幫助到你的。」這樣一來,我想我們的社會中,又將會培養出一個逐漸有能力自我負責的人了。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April 13,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cWVD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