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

寫在太魯閣事件之後:十項指標,檢視自己是否出現「倖存者內疚」? https://ift.tt/321gbU4 在經歷可怕畫面的當下,擁有倖存者內疚的人往往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到創傷,而是無意識地不斷自責,讓傷痛不斷的加深。事件發生了,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行動,讓留下來的人們感受到更多一些的溫暖。 文|奶奶心理學 「我想做點什麼,卻什麼也做不到。」 「為什麼留下來的不是別人,而是那麼普通的我?」 「要是當初我再努力一點,事情就不會這樣了吧?」 太魯閣號的事件讓人遺憾,除了哀悼性命的逝去突然,難過意外的發生,並找相關管道努力提供協助外,腦海卻也浮現了那時候無能為力的自己。知道事情或許本來就會走到那樣,或許本來當初的自己就是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卻還是沒有辦法停下來不自責自己。 「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只能做到這些⋯⋯?」 一個人承擔的倖存者內疚 背負著過去的記憶,每當有類似的事件發生,就像按下播放鈕般,畫面不斷重演。一個人獨自承擔著責任,對於事件的發生無法釋懷。這份內疚感,我們稱之為「倖存者內疚」。 倖存者內疚是一個人在至關危險的情境下存活,而其他人卻無法倖免而產生的症狀,同時也是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的主要症狀。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推薦閱讀:我一定要刻意遺忘你嗎?家的心理學:面對親人或愛人的「死亡恐懼」) 有哪些人會倖存者內疚? 在經歷可怕畫面的當下,擁有倖存者內疚的人往往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到創傷,而是無意識地不斷自責,讓傷痛不斷的加深。 而倖存者內疚的人,多為以下身份: 自然災害存活者 車禍倖存者 災害目擊者 癌症復原者 器官移植接收人 家人罹患致命遺傳疾病 家人自殺 子女先行離開世界 (推薦閱讀:「你不需要太快好起來。」順應悲傷的到來,聆聽它的聲音,才能做到悲而不傷) 倖存者內疚會產生哪些症狀? 根據 Hannah L. Murray 於 2018 年的研究指出,有 90% 接受創傷壓力治療的對象都有倖存者內疚的症狀,表示倖存者內疚與創傷壓力症候群兩者高度相關。 而倖存者內疚的對象往往還有以下症狀: 不斷思考當時事件 容易發怒且暴躁 覺得無助,與世界脫軌 害怕、疑惑 失去動力 失眠 頭痛 噁心或胃痛 孤立自己 有自殺想法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如何緩解倖存者內疚? 根據心理學家於 2018 年底提出的研究,多數有倖存者內疚症狀者及創傷壓力症候群,在事件發生的一年內並不會接受任何治療,然而,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人症狀持續了三年以上。創傷無意識地佔據生活,而患者認為是自己的責任,因而不知道可以尋求醫療協助。 在擁有病識感尋找專業醫療協助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透過以下五個方法緩解症狀帶來的不適: 接納自己的情緒,無論好壞 嘗試與人交流 練習正念 練習照顧好自己 從幫助他人感受價值 倖存者內疚的只是因為事件嗎? 「倖存者內疚」的傷,並不只是想法上的難過,而是更深遠的,無法接受對方離去的突然。我們會以為對方難過的只是事件發生的當下。但擁有倖存者內疚的人,在想起創傷當下,腦海回憶的還有對方曾經的鼓勵與照顧,每分每秒的美好回憶都轉成無法挽回的懊悔。 他們真正難過的是以為還有更多的以後,卻不得不接受再也沒有以後了。 (同場加映:25 歲那年母親離開了我:死亡會帶走生命,但帶不走情感) 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們?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想要對方過得好一些,然而,即使我們再有同理心,也難以鑽入對方的記憶一一撫平他們的傷口,他們的感受只有他們能夠明白。 在他們身邊的我們,可以提供的就是傾聽與陪伴,聽他們說說當時的故事,又或是內心的感受,不批判、不提供建議、不改變對方,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協助對方尋求醫療資源協助。 事件發生了,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行動,讓留下來的人們感受到更多一些的溫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奶奶心理學」,作者奶奶熱愛自我覺察與分享暖暖的文字,致力於分享心理學知識弭平資訊落差,促進社會溫暖。     April 09,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1gbU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