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EiFFn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為什麼我會犯這種低級錯誤?」自責時,別對自己暴力,嘗試用這 3 種方法拉回自己 https://ift.tt/2PEiFFn 我們的文化教我們「不可以難過」、「不可以生氣」,彷彿負面情緒就是一種錯誤;然而情緒沒有好壞,只要好好地擁抱它,它也會好好地承接住我們,給予我們生活上的支持。 昨天有一個朋友打給我,告訴我:前幾天他因為工作上一個無法挽回的失誤而被主管責備,讓他覺得很難過、愧疚、自責,也對主管的處理方式感到憤怒。他盡力嘗試彌補,但犯錯仍然已造成公司損失。 他這兩天都沒辦法睡好,平常工作忙碌可以讓他暫時不要想這件事情;但到夜深人靜時,他還是不由自主地陷入自責而失眠,也因為睡不好,怕影響工作而更加焦慮。 而且到了夜晚,他會不小心想到更多以前自己做不好的事情,陷入負向思考的循環⋯⋯ 我問他,你還有誰可以說呢?他說,「我通常都不會跟別人說,家人、朋友都不會。因為我說了他們也不會懂,會跟我說『你不要想那麼多』『你就找別的事情做就好了』『看開一點』」。這些話,讓他覺得不僅沒有被理解,反而感到更有壓力。 他一直問我,我覺得好難過、好沮喪、好憤怒,可是我不想一直這麼難過,真的很難受。我可以怎麼做讓自己趕快好起來? 圖片|Photo by Joshua Rawson-Harris on Unsplash 總是有人告訴我們「不要難過、不要生氣!」 在我們的文化中,總是崇尚好的、正向的情緒。從我們小時候開始,當我們生氣、難過時,總會有人告訴我們:「不要難過、不要生氣!」 我們為什麼會有情緒呢?其實,情緒是演化而來的。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因為會對野獸感到「害怕」,而會努力避開危險,想辦法得以生存下來。我們也可以想像看看,若我們的祖先對於野獸不會感到害怕,是個超級樂天派,那可能就沒辦法活到今天了! 當我們感到憤怒,可能是在告訴我們權益被剝奪,或是心有不甘;當我們感到愧疚,可能是對他人感到抱歉,或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當我們感到嫉妒,可能是太想得到他人擁有的一切,也有可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感到自卑而隱隱作痛。 你可以想一想,這個情緒是要告訴自己什麼,試著和你的情緒對話,像是拿一張紙把「內在對話」寫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開始理解,情緒是有功能的!而且非常重要,可能關乎我們的存活。當我們還是 baby 的時候,我們其實就已經能敏銳覺察大人(主要照顧者)的情緒。 (推薦閱讀:如何從家庭「情緒勒索」中走出來?獨立的你,有能力與父母真正和解) 回到那位朋友的問題,當我們感到非常的難過,這麼強烈的情緒也讓人感到很難受。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 簡單評估自己的身心狀態——睡眠及飲食 能吃能睡是一個人在被強烈情緒包圍時最重要的一步,因為至少你要能吃能睡,才有力氣正常生活。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是失眠,有些人睡得過多。有些人吃不下,有些人暴飲暴食。 因此,若你發現你跟平常不太一樣,已經影響到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功能(如上班、照顧孩子等),請至精神科就醫,請醫師評估及診斷是否需要服藥,至少先讓自己好好吃點東西,以及好好睡一覺。 2. 情緒也沒有好壞,好好的感受情緒 唯有我們好好的走過情緒、感受情緒、宣洩情緒,我們的理性才有可能出來,這是急不來的。因此,就請你好好的難過、好好的哭、好好的憤怒。 當然,你也可以做任何會讓你覺得舒服一點的事,來幫助自己度過不舒服的時刻,像是聽音樂、找人聊聊⋯⋯等等。 (同場加映:以「表達感受」代替「情緒用語」!比起生氣,其實你更多的是不安) 3. 情緒是有功能的:想一想,是什麼讓自己有這麼強烈的情緒?這個情緒想告訴我什麼?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過去的事情已經沒事了,已經放下了,但當又有事情發生時,總會想起過去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原生家庭中,我們和父母的互動,也影響我們深遠。 若有這樣的狀況,你可以寫日記、紀錄「內在對話」幫助自己釐清思緒。 像是曾有一個青少年跟我說,他對爸媽感到憤怒,但在晤談過程中,我們逐漸釐清,憤怒的背後是對爸媽很深的愧疚及自責,因為他對上學感到恐懼而常常請假在家,面對父母的焦慮及心急,他表現出來的卻是咆哮及大哭,他用這樣強烈的情緒試圖武裝自己內心的脆弱。 你也可以找人聊聊,有些人找不到合適的人,因為怕造成他人負擔,或是有時我們和家人的關係十分緊密卻也糾結;若找不到合適的人,建議可以尋求心理諮商。 當心中過往的結能被好好的被傾聽,好好的梳理,宣洩強烈的情緒,我們或許能用新的觀點重新看待過去的創傷,或許某一天,我們能有不同的生命風景。 April 05,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