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2021 奧斯卡得獎電影有哪些?《靈魂急轉彎》、《遊牧人生》、《夢想之地》精華盤點 https://ift.tt/3xFtqJ0 本篇盤點 2021 年第 93 屆奧斯卡金像獎,挑選了入圍最多、話題最滿的 7 部電影:《少年的你》、《靈魂急轉彎》、《夢想之地》、《游牧人生》、《父親》、《曼克》、《花漾女子》。 風光登場,本屆話題電影眾多,代表亞洲角逐「最佳國際影片」《少年的我》、近乎零負評的完美動畫《靈魂急轉彎》、南韓之光《夢想之地》⋯⋯等,每一部作品都是導演、演員和幕後人員的辛苦結晶,絕對是不能錯過的優質保證! 《少年的你》  儂編要先替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的《陽光普照》感到遺憾,最終在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前五強當中殺出重圍的是香港代表《少年的你》,由最年輕的三金影后周冬雨和易烊千璽領銜主演、曾志偉之子同時也是《七月與安生》導演曾國祥執導,講述青少年的霸凌故事。 當初引發「抄襲東野圭吾」爭議,轟動中港台,儘管最終在「最佳國際影片獎」最終輸給丹麥《醉好的時光》,仍舊成為近年奧斯卡當中罕見的華語片之光。 《靈魂急轉彎》  皮克斯動畫製作的《靈魂急轉彎》去年聖誕節上映,將人的靈魂如此抽象的話題,以詼諧可愛通達人情的方式,做了全新的詮釋,主角喬賈德納是一位天生的爵士鋼琴好手,在某天失足陷入昏迷來到投胎先修班,意外成為啟發新靈魂的導師,這場獨特的生命旅程帶領觀眾反思人生的意義。 《靈魂急轉彎》由傑米福克斯、蒂娜費獻聲,以「火花」(spark)鼓舞人心,全球收穫 1.35 億美元,並且挺進「最佳動畫」獎項,挾著高人氣,一度引發動畫片是否難以入圍最佳影片的爭議,不過最終仍在奧斯卡打敗《狼行者》、《1/2 的魔法》⋯⋯等強片,口碑和獎項雙收。 (你會喜歡:從心理學角度看《靈魂急轉彎》:愛上真實的自己,用生活感找回人生意義) 《夢想之地》  喜愛韓國電影的粉絲,應該都有發現「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已經兩次都頒給南韓電影了!這些創舉反映了奧斯卡越來越多元、兼容並蓄的趨勢。 《夢想之地》承接《寄生上流》的氣勢,擁有「南韓梅莉史翠普」、「南韓陳淑芳」之稱的 73 歲影后尹汝貞,在近期各大影展已經橫掃將近 40 個獎項,這次風光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尹汝貞不僅以坦率詼諧性格圈粉,更代表南韓寫下影史最精彩燦爛的一頁 。 《游牧人生》  奧斯卡影后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為了《游牧人生》 心甘情願被放逐荒野,與片中女主角「芬恩」一樣,遠離家園並以露營車四海為家。 如此遼闊自由的生活型態,讓法蘭西絲麥朵曼重新體會了生活的定義,拍片時期還與所謂的遊牧民族結為好友,法蘭西絲在荒郊野外修練內斂深沉的演技,成功在奧斯卡獎像上三度封后。 而該片的導演趙婷,在抱回兩座金球獎,成為李安之後又一改寫影史的華裔女導演,雙強聯手成就的《游牧人生》一共入圍 6 項大獎,最終奪下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導演⋯⋯等榮譽獎項,成功成為本屆奧斯卡的大贏家。 (同場加映:《遊牧人生》導演得獎金句盤點:同情心會打破籓籬,令人將心比心,互相承擔) 《父親》 電影《父親》改編自法國劇作家弗洛里安澤勒同名作品,原本是舞台劇,請來舞台劇出身的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領銜主演,以層次多變的演技貫穿全場,共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等六項大獎提名。 安東尼霍普金斯詮釋失智父親,逐漸遺忘時間、空間甚至是摯愛親人情節賺人熱淚,從影超越半世紀再次挑戰自我極限,與《真寵》奧斯卡影后奧莉薇雅柯爾曼互相碰撞出不同凡響的出色演技,最終擊敗最大勁敵 《黑豹》查德維克博斯曼,並以 83 歲高齡創下影史上最高齡奧斯卡影帝得主紀錄。 《曼克》 本屆奧斯卡入圍最多獎項的就是 Netflix 黑白傳奇電影《曼克》,是大衛芬奇 2014 年《消失的愛人》之後又一長篇作品,以最佳影片、最佳導演⋯⋯10 項入圍鋒頭壓過《父親》、《游牧人生》和《夢想之地》的六項入圍。 劇情講述 1930 年代經典電影《大國民》編劇曼克維奇,在創作劇本當中遇到的困境,奧斯卡影帝蓋瑞歐德曼、大眼美女亞曼達塞佛、《艾蜜莉在巴黎》莉莉柯林斯全新組合,沒有一般傳奇電影的沉悶敘事,獨特風格反而令人驚豔。  《花漾女子》 還記得好萊塢近年發起的 #MeToo 運動嗎?《花漾女子》取材自性騷擾噩夢,展開猶如被糖衣包裹的毒品一般的甜美復仇。 凱莉墨里根飾演的女主角凱西白天在咖啡廳打工,晚上則過著秘密生活,她刻意濃妝豔抹裝醉被心懷不軌的男子撿屍回家,再展開一段可怕的血色復仇。 全新題材的女性復仇片,出自於編導和製片的艾莫芮德芬諾,與《游牧人生》導演趙婷一樣,成功背後,也代表著女性電影工作者的榮耀。 原文出處:2021奧斯卡話題電影盤點!趙婷《游牧人生》史上首位華裔女性最佳導演,《父親》霍普金斯創高齡奪第二座影帝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凱特王妃「英國奧斯卡」完勝好萊塢女星!耳環配戴黛安娜王妃的遺物 【克編雜記】《靈魂急轉彎》生命的意義不在終點,是過程!盡情享受每一刻的當下 April 30,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FtqJ0

馬甲線養成計劃:6 組高效燃脂動作,徒手隨時都能練 https://ift.tt/3aSFJaR 馬甲線怎麼練?腹肌的訓練頻率每週可以做 4 次,建議在腹肌訓練後可以加入「登山跑」,鍛鍊核心的同時也高效燃燒脂肪! 為什麽苦練捲腹肚子仍然減不下來?就算稍微瘦了,馬甲線也仍然出不來?今日分享 1 套 6 組馬甲線養成訓練,有小腹腰間贅肉煩惱的人請務必學起來! 一般來說,腹肌訓練頻率每週至少要做 4 次,然後在每一次腹肌訓練後可以融入登山跑,登山跑結合有氧和無氧,在鍛鍊腹肌核心同時也能高效燃燒脂肪! 圖片|Photo by Yellowj on PIXTA 6 組瘦腰平腹黃金動作 以下每組動作均做 20 秒,每組動作做完休息 5 秒再進行下一組動作。 動作 1:坐姿收腿 坐姿,雙臂向背後撐地,雙腿曲膝,把腿抬起,膝蓋往身體處拉伸,此時核心要收緊,收腿時吐氣,伸腿時吸氣。 圖片|EnaSun伊娜@小紅書 動作 2:摸膝捲腹 仰躺,雙腿曲膝,雙手置於大腿處,運用核心力量將上半身抬起,雙手伸至膝蓋處觸碰,摸膝時吐氣,往下躺時吸氣,不要用到脖子的力量。 圖片|EnaSun伊娜@小紅書 動作 3:交替兩頭起 仰躺,兩腿伸直,抬起其中一腿,與身體呈 90 度之後,用另一側的手臂帶動上半身,然後再用手指觸碰腳背,左右輪替,起身時吐氣,下放時吸氣,腰部要盡量貼在地面。 圖片|EnaSun伊娜@小紅書 (延伸閱讀:體態可以看出性格?研究顯示:內向者收縮腹肌的傾向很強烈) 動作 4:交替抬腿碰手肘 仰躺,兩腿曲膝,雙手彎曲朝向頭部,手掌於兩側耳際,然後抬起上半身,用手肘觸碰另一側的膝蓋,左右輪替。 圖片|EnaSun伊娜@小紅書 動作 5:仰臥 4 下剪刀腿 仰躺,兩腿伸直併攏,微微抬起(離開地面),張開雙腿同時往上抬起,往上抬起同時雙腿張合張合共 4 次,往下放的時候也 4 次,同樣做 20 秒。 圖片|EnaSun伊娜@小紅書 (你會喜歡:後仰就會瘦?每次 10 秒鐘,在哪也能做的腹肌訓練) 動作 6:俯身登山跑 俯身,雙臂挺直撐在地面,雙腿往後伸直,腳尖踮地,然後雙腿做跑步的姿勢左右輪替,共做 20 秒。 圖片|EnaSun伊娜@小紅書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6組幫助消化運動 瘦小腹瘦腿去水腫,還能讓妳快速進入休眠模式! 針對下腹燃脂塑型!10組動作高效瘦小腹,練出川字肌! 瘦小腹逆向仰臥起坐效果更強大!每天向後彎腰30下 一星期有感! April 30,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SFJaR

總是習慣壓抑情緒?關係心理學:忍耐,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 https://ift.tt/3uiRTSl 情緒是一種提示,你能找到情緒背後真正的需求嗎?如果只是忍耐、壓抑,無償不是對自己的一種暴力⋯⋯ 我們之所以會變得情緒化,或對人破口大罵,是因為受到自己成長的家庭裡,家人採取怎樣的相處模式所影響。 若是簡單的區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可以分成積極正面和消極負面兩種方式。如果家庭是以積極正面的相處模式為主,當然就能夠產生滿足感、充實感、自豪感等積極正面的情緒,進而培養出積極正面的感受方式。 也就是說,這種感覺也可以替換為自我肯定感。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是以消極負面的相處模式為主,不光是憤怒,還會經常感覺焦慮、煩躁、不安、怨恨、仇恨和失望等消極負面的情緒,所以會培養出消極負面的感受方式。 而且,如果無法擺脫這種消極負面的情緒,持續懷有負面的心情,不滿足的感覺就會累積並擴大。這種不滿足的感覺,會讓人產生「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問題」的無力感,進而導致自我否定。 如果不知道如何與人積極正面的交流,以及如何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會出現非常棘手的問題。也就是說,自己的人生無論如何都會變得情緒化,與他人爭吵也會成為最大的目標。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斥責他人,是因為害怕自己孤單一人 你是否曾經看過情緒化的爭吵場景?即使從第三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確是情緒化的爭吵,但當事者卻認為理所當然,所以並沒有認知到自己的行為是情緒化的爭執。 或者是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總是彼此不合的家庭,便會覺得如果要這樣吵吵鬧鬧,乾脆分開住好了。但是,如果那個家庭只學習到負面消極的相處模式,那就別無選擇只能互相仇視,無法停止敵對。 然而,越是這樣的親子關係,在精神層面上就越是不能獨立自主,所以這些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人,往往無法離開原生家庭。 為什麼就算人們相互仇視卻無法分開呢?那是因為我們天生就無法忍受孤獨。我們可以透過電視、電腦和智慧型手機輕易獲取遠方世界的資訊。如果你的身邊經常充斥著各種資訊並沉浸於其中,就能把自己是孤獨這件事,暫時從腦海中驅逐出去。 如果將這種環境完全隔絕,你也許馬上就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但如果被資訊的漩渦吞噬,就沒有時間再去思考自己是否孤獨,甚至連自己的內心都無法掌握。 舉例而言,「顯意識的我」並沒有感到孤獨。所謂顯意識的我,就是對於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自己的言行能夠有所察覺、自覺的自我。即便如此,「潛意識的我」還是掌握並深知到自己在個性上是孤獨的。而這個潛意識的我,指的便是在顯意識中沒有意識到的所有事物。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閱讀:「在悲傷和憤怒的面具下,你需要『討拍』」我們都需要承接委屈的擁抱) 如果我們不想意識到自己是孤獨的,便會試著不讓孤獨的想法上升到顯意識層面。因此,假使你並未察覺到自己在潛意識的地方懷有孤獨感,但在其中,多少也存在著內心對於處在這種境遇的憤怒。 無論你是否察覺到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害怕被社會孤立,並且懷抱著想要與他人在一起、想要屬於某處的欲望。總而言之,我們害怕孤單。越是屬於依賴性強的人,若是不依靠他人就會害怕得不得了。也有些人在快要被拋棄時,因為感到恐懼而勃然大怒。 雖然當事人沒有自覺,然而破口大罵並不是在傳達:「孤單一人很可怕,所以請不要拋棄我。」而是如同大聲咆哮著:「如果你讓我一個人的話,我絕對不會原諒你。」 他人認同需求和自我認同需求,有什麼不同? 那麼,只要和他人在一起就能滿足嗎?並非如此。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自尊心和自豪感。試圖滿足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所謂的認同的需求。 認同的需求又可分為「他人認同需求」和「自我認同需求」兩種,我們希望自己的存在價值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好評與尊重,這就是他人認同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通常需要認同自己的「他人的存在」。 但是,實際上你之所以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是因為你比任何人更想要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在內心如此希望著。這就稱為自我認同需求。 此外,這種自我認同需求,只要自認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即可,所以並不用依靠他人。然而,現在的社會風氣在競爭日益加劇之下,比起心靈的豐富,大家的目標更加著重於地位、頭銜、金錢、外表⋯⋯方面,一味追求他人能夠理解自己、希望他人能夠認同自己、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優秀、希望自己引人注目等。 我認為其中,自己無法認同自己的人似乎佔了絕大多數。如果你的內心懷抱著這種他人認同需求,但又無法與他人積極正面地相處互動,也得不到別人的評價,會怎麼樣呢?或者,如果這樣的環境妨礙了我們對於滿足感、充實感和幸福感這類積極正面情緒的敏感度,又會怎麼樣呢? 儘管如此,以下這些想法仍時常束縛著我們: 不想變得孤獨。 害怕被他人無視。 希望對方認同自己的價值。 想要獲得他人的好評。 (同場加映:該如何處理溝通後的憤怒?憤怒背後藏著我們不願面對的悲傷與恐懼) 如果被這些想法所束縛,就算是再怎麼負面消極的方法,你也會嘗試用來與他人互動吧。即使彼此只能負面消極地相處,如果有個回應自己的人,至少能夠避免孤獨。 即使是負面消極的相處關係,如果雙方都有反應,就意味著對方會回應自己,所以能夠得到沒有被對方拋棄的安心感。此外,在互相爭執的時候,如果在某次的場合佔了上風,或許還會覺得似乎滿足了自己的他人認同需求。 憤怒,是因為不懂如何正向地與人互動 產生憤怒的情緒,除了因為對方自身的理由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另外,透過對他人動怒也能得到很多好處。除了避免孤獨、滿足他人認同需求之外,還有更多讓自己開脫的方向,例如: 不必正視現實。 不必面對自己。 即使自己有錯,也不用承認。 運氣好的話,可以把自己的責任推給別人。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更多好處,而自己在潛意識之中,也知道對別人發怒是比較輕鬆的做法。在憤怒這件事情上,尤其是當自己不知道積極正面的互動方式,和積極正面的溝通方式時,便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不知道如何以積極正面的方式與人互動,就只能使用憤怒的情緒,以負面消極的方式與他人相處。因此,憤怒絕對不是突然爆發出來,說這正是憤怒的元凶也不為過。 本文摘自石原加受子的《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自我中心」心理學,教你不再因迎合而痛苦、孤獨》。由方言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自我中心」心理學,教你不再因迎合而痛苦、孤獨》 April 30,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uiRTSl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童年創傷如何解?當你遇見過去的自己,請對他說:孩子,辛苦了,你很棒 https://ift.tt/32Z20Q3 告訴小時候的自己「你很勇敢」,而勇敢是擦乾眼淚承諾自己不再哭,但勇敢也是「想哭就哭」。抱抱你的內在小孩,對他說:「一直以來,你都很努力」。 有一頭怪獸在搞砸我的人生。 那一天,我做了一場夢遇見了牠,我得殺了牠。 在夢中,我走進生命的荒原,看見獸正呲牙咧嘴地拿起車輛亂砸,牠在所經之處進行破壞,傷了許多人、毀了許多景色,導致斷壁殘垣、橫屍遍野。我看到原來該通往終點的列車因為軌道歪曲了而翻覆、肥沃的花園被一把火燃燒殆盡、原本清澈如鏡的泉源成為乾涸的爛泥⋯⋯ 起初的美好都被牠毀了。 我想起一座名為愛情的花園,那裡曾經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直到嘴巴不再拿來親吻、雙眼不再拿來凝視,反倒開始吐露鋒利刺人的字句與視而不見,於是花朵凋零了、鳥兒飛散了; 我也曾擁有名為身體的殿堂,那裡富麗堂皇、莊嚴神聖,直到捲起藥草的手拾起打火機放了一把火,殿堂開始坍塌,揚起漫天塵埃,如今只剩焦黑的殘骸; 我也曾太過追求那名為成功的綠洲,以為抵達了世俗成功的彼岸就能安歇休息,卻在路途就放盡了氣力,搞垮了身體,甚至因為眼裡只有成功而忘了看沿路的風景。 (延伸閱讀:「別當乖孩子,當個懂得愛的人」沒有人真正教會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那隻怪獸的名字是? 為何生命這項贈禮會被活成案發現場?人生這片庭院會搞到荒煙蔓草?人彷彿生來帶著宿命般的缺陷在重蹈覆徹,輪迴相同的錯,想要向善卻身不由己,想萬象更新卻週而復始。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現在的模樣,回首望去那似乎又是唯一的路徑,先建造花園與聖殿,隨後摧毀。 就是這頭野獸搞砸了一切,我得殺了牠。今天來到夢中,就是來向牠討個公道,我要讓牠哀哭切齒,付上代價。 我悄悄跟著牠,準備深入巢穴予以致命一擊,殺了那個殺掉幸福的,毀了那個毀掉身體的。透過火光照在牆上的倒影,我看到一個巨大的黑影在顫動,我手持利刃與火炬準備來個突襲,卻在一個過彎時愣住了。那被火光映照出巨大黑影的不是什麼獸,只是一個孩子。 我與那名孩子四目相交,發現他稍早作為怪獸時好多的嘶吼與憤怒,此刻只剩眼眸流露的寂寞與無助。我望著瑟縮與發抖的他,發現他很害怕,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忽然覺得他好眼熟,而他看我的眼神卻是如此陌生,為何我與這頭摧毀我人生的獸會似曾相識?       望著他,我腦中瞬間閃現好多畫面,我想到了一個月前的我,想到一年前的我、五年前、十年前的我⋯⋯時光不斷回溯,我越變越小,直到我看到我變成了眼前的他。 噢,他是我的童年,那充滿毀滅性格讓一切悲劇宛如命定的怪獸,叫做「童年」。 圖片|Photo by Zara Walker on Unsplash 看著顫抖的他,我想對他說什麼? 我想起一些事,有些是我自己的,有些是聽來的,那些童年的創傷或美好回憶,歡樂有時、哀哭有時、幸福有時、傷痛有時,卻都在看似淡忘下隱隱生了根,成為靈魂的影武者。小時的殘破成為長大的偏執,孩童的眼淚依然在流。 有些人的性別生來就不被悅納,有些肌膚被惡意地觸碰、有些雙唇想要傾吐卻找不到雙耳、有些雙耳又聽進了太多語言暴力、有些孩子想要存在卻被無視、有些想要跳躍的身軀卻進出病房、有些人被告知必須優秀才會被喜歡⋯⋯,太多成長中的回憶幻化為我們無法辨識的面目來控制著我們。我們以為自由自主,其實被制約。 本來想消滅這頭獸的我,望著這個孩子忽然心疼。當他無預警來到這世界時,這世界不一定準備好了要迎接他,那些準備照顧扶持他的人們也未必成熟,於是他被錯誤地對待,也不知該怎麼待己待人。因為驚惶,所以破壞;因為脆弱,所以偽裝。 (同場加映:「即便成人,都有難以言喻的傷痛」心理師:別輕忽童年創傷陰影) 我走到他旁邊,才發現他極其渺小。我在他旁邊蹲了下來,我想陪陪他,秀秀他,和他說說話。 Hey,孩子,辛苦了,你很棒。 「我想跟你說,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不是你的錯。你很特別,但其實平凡很美好。如果你未來偏執地追求成功而弄壞了身體,可以先停下來想想成功是什麼。 你很勇敢,勇敢是擦乾眼淚承諾自己不再哭,勇敢也是想哭就哭。那些錯待你的人或許可惡,但或許他們也盡力了。你愛的人很快就老了,多陪陪他們。 未來你會搞砸幾段你很愛的關係,所以趁著光陰正好,享受與珍惜吧。你期待一份愛比山高、比海深,但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好消息是,你也不一定碰不到。 你很聰明,所以不容易溫柔;我沒有要你笨,但可以試試溫柔。那些你很討厭的人都不是故意的,就像你也不是故意的。愛與恨都是好的,原諒也是。我在未來等著你,時間過很快,所以你慢慢來。」 可能有感而發,我一時話多了點。孩子在我的絮絮叨叨中睡著了,可能我講話太無聊了吧。我為他蓋上一條棉被,讓他沈睡。 然後我就醒了。 圖片|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醒來後,我點了根菸叼著,在吞雲吐霧間我問自己,面對傷痕和永無止盡的自我審查,人生是否可以瀟灑些呢? 吐出長長的煙,我回答我自己,可以。 那就做個瀟灑的人吧,熄了這根菸,永遠不再抽。 April 29,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Z20Q3

每天忙到失去自己嗎?你只是用「工作狂心態」逃避了內心的痛苦與孤獨 https://ift.tt/3eAnZCg 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我們,是不是覺得幸福就在盡頭?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成功,然而卻忙到失去了自己,忘記了幸福其實就在過程中。 現代著名的佛教僧侶一行禪師曾說:「我們中的許多人太忙碌,工作太努力,以致於沒有時間生活。我們的工作佔據了我們所有的生命。我們可能沈迷工作,不僅因為我們需要金錢,更因為我們不知該如何處理內心的痛苦與孤獨,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尋找庇護。」 一行禪師的這段話,點出了現代人們的一大困境。 在面試場合、自我介紹、交友軟體上,不乏有人把自己形容成工作狂,並隱隱為自己對待工作的態度感到自豪。然而,這可能正是現代人逃避面對痛苦與孤獨的體面藉口,再看到外表光鮮亮麗的菁英階級似乎沒有感到生活比其他人幸福,好像我們勉力追求的並沒有通往我們所設想的目的地,不免令人感到唏噓。 努力奮鬥,其實是想忘掉孤獨與痛苦 許多人傾其所有,為了在工作領域得到更亮眼的表現,得到更多的認同(包括更多金錢與名聲)。而往往為了求得認同而工作的人(相對義無反顧、不計功名利祿投入自己熱愛領域而工作者),通常不是熱愛工作本身,而是喜歡工作結果帶來的後續感受,例如成就感、認同感或是暫時遠離日常空虛的痛苦感。 工作狂往往在工作中得不到成就感、認同感以及無法遠離日常的痛苦感受時,就會快速升起換工作的念頭,鮮少看到工作狂真心對一件工作的本質感到放鬆與熱愛。 就如同上癮,對工作上癮的工作狂,對工作是一種執取狀態,緊抓著工作不放,過程並不重要,呈現僵化的結果導向;而對一件事情本質熱愛時,我們彷彿可以帶著微笑,不計外在的利益,放鬆地實踐眼前的熱情,成果並不是重點,關鍵在於享受過程。 (延伸閱讀:若生命只剩下三個月,你是否還會繼續做現在的工作?) 在親密關係的經典書籍〈關係花園〉中提到:「早期童年努力得到成功的過程,其實包含非常嚴重的問題。努力達到完美的過程中,人必須咬緊牙關,並沒有享受過程。強烈追求成就的背後其實隱含自恨和自我懷疑,在這種迫切的追求中,不需要向自己或別人坦誠,這種人把自己視為物,扮演角色以滿足強烈的渴望,所以不太可能有親密感和自我覺察。 」 由此可見,當我們極度追求外在環境定義的成功時,多半是自我憎恨驅動著我們的,而不是愛與熱情,更多的是我們想棄絕生命大背景中的孤獨與痛苦。不少人不斷地工作與熱愛工作本質並無關聯,而是試著用工作逃離生命的空虛感、無意義感,工作甚至可以說是暫時逃離現實的港灣。 圖片|Photo by asaya on PIXTA 工作很忙,其實是無力面對生命無常的消極抵抗 許多人們傾力投入在工作中,非常重視工作成果,渴望得到成就,沒有工作的日子,甚至就會感到空虛難耐,縱使放假休閒時,也會時刻關注著電子郵件和工作消息,長時間不工作,是工作狂無法想象的事情,因為工作狂不願意,也沒有能力面對生命中的真實狀態——無意義與空虛。 工作狂努力逃避的痛苦源自於生命的空虛感與無意義感。不同人面對這些痛苦感受時,會使用不同的策略,有些人對毒品、酒精、遊戲、購物、自慰、性愛上癮,以使空虛、無意義感退離自己的意識範圍。 而工作狂藉由控制自己的生活充滿工作,來遠離面對這些痛苦與孤獨。工作狂時常掛在嘴邊的是「沒時間」,沒時間談戀愛、沒時間發展興趣、沒時間休息,沒時間的藉口背後,是對人生的無助與迷茫。 工作狂不知道使自己空虛的問題源自哪裡,自己應該怎麼去應對,但工作到沒有時間做其他事情(控制生活在至少熟悉的狀態中),至少是熟悉、有確定性也不會被社會眼光質疑的一件事情,還可以得到一些認同而感到成就感,自然而然生活便只有工作了。 (你會喜歡:「好的關係不一定沒有衝突」關係社會學:你會感到孤獨,是因為從未展開「真實對話」) 錯把「追求幸福」當作幸福,是工作狂的生命盲點 工作狂似乎一生都會持續追求幸福,不斷地處在「追求認為會達到幸福狀態的目標路上」,而造成這種模式的最大原因源自工作狂們對於生命當下感到的空虛感,不認為生命的當下跟幸福有任何關聯,認為幸福一定是在追求的終點上。 工作狂在成長過程中鮮少體驗到鮮活的情感連接,成長初期缺乏家人的真實情感滋養,往往只被關注基本需求與外在表現,內在感受是缺乏被關注的。 而在成年後也未經歷過真實的情感連接,沒有機會學習活出自己的生命意義並扭轉童年時期的內心匱乏狀態,因此「情感真空」的狀態延續下來了。 在無盡的追求路上,一直認為幸福就在彼方,持續忽略了幸福可能在每個當下的可能,而在一生中汲汲營營於難以企及的「幸福願景」。 圖片|Photo by Karen Lau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多數原生家庭,都充滿謊言?研究顯示:伴侶間難以坦承,源自我們都沒有能力接受真實) 藉由情感重新連結,改善空虛 工作狂背後的空虛感,是一種情感解離造成的結果,感受不到與他人的任何情感,最終感到生命的無意義感。 而想要改善沈迷於工作中的狀態,只能反向操作,藉由重新嘗試與他人的真實情感連結來擺脫空虛感,雖然這個過程會讓工作狂感到痛苦與強烈的不安全感(一種強烈的失控感),畢竟工作狂就是一種渴望愛,但是卻不斷遠離愛的內外矛盾的集合體,要工作狂重新擁抱自己渴望但又極其恐懼的行為是艱難的。 當一個人逐漸放下工作與追求完美的渴望時,便可能逐漸轉向內在的自我憐惜,不再只是自恨,內在進而可以感到放鬆,開始可以啟動內在覺察的過程,也能逐漸看破自己的逃避模式。工作狂開始可以打開心扉讓其他人有機會了解自己,因此逐漸能與他人情感連結,建立真實的親密關係。 當人們逐漸可以自然地向他人呈現深層自我時,以自恨為驅動的追求行為所造成的各種症狀就可能被幽默感所取代,人們開始可以輕鬆的面對過去的痛苦回憶,在生活中、親密關係中就能發掘更多的趣味與生命力。甚至覺得不工作的人生都是富饒趣味的!這也許就是當我們全心全情與他人情感連結、過生活時,總是能開懷大笑的原因吧! 願你們都能更多地放下工作,擁抱人際間的連結,創造更加有生命力的人生!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April 29,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AnZCg

壓力大、能量低該怎麼辦?「低潮」並非意志力問題,「內在恐懼」才是真正的絆腳石 https://ift.tt/32Z0a1v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管理自己的時間與能量是極為重要的。女人迷的工作坊傳授許多實際的解法,透過不斷地去調整覺察,建立專屬於自己的能量管理原則。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是否能自律產出,以及掌握工作跟休息的節奏,是很重要的事情。 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這幾年涉略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方法,甚至各種幫助效率的工作法(ex 蕃茄鐘),我有一個很重要的體會是:時間,是不能管理的;我們能管理的是我們的能量。 我自己的經驗是,不管設定的排程再完美,當沒有體力時、情緒不好時、專注力就是不佳時,我就是沒有跟著計劃走;因為身體、情緒永遠是誠實反映當下的狀態。於是,當我看到女人迷開設了一場「能量管理工作坊」,立刻報名。 為什麼我們會一直在低能量裡不斷惡性循環? 在狀態不佳的時候,我們的內在會升起很多的批判,對外在環境的批判、對自我的批判,譬如我在感受到自己在拖延、不斷的追著過去未完成的待辦清單時,會產生很多的罪惡感跟自責。 但是產生這些負面情緒,非但對事情沒有幫助,反而讓我在低能量的狀態沉溺更長的時間。講師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我們只有陷在情緒中,沒有釐清情緒。」 課程中給了我們釐清情緒的「四個方法」:WTH 羅盤、情緒海圖、AED 燈塔急救法、SAFE 練習 我是位身心靈工作者,平常的工作就是進行催眠諮詢、以及日常的文章輸出,對我來說,要進行這些工作都不難,讓我感到困難的,是真正要開始書寫前,要進入專注的心流狀態,會是容易讓我卡關的地方。 我一直認為我是個專注力不足的人,在注意到自己有一段時間沒有文字上的產出時,也常常為此感到自責。 圖片|Photo by d-daystudio on PIXTA (你會喜歡:為什麼在一起越久,關係越冷淡?給在一起很久的伴侶:愛,要讓彼此都知道) 為何無法專注?原來「恐懼」才是真正的絆腳石 在練習中,實際的拆解我的現在的工作上的困境時,我意外的發現,也許我並不如自己所感覺的,那麼不容易進入專注狀態。 因為當我在進行諮詢時,在長達三個小時的時間裡,我需要十分專心的面對個案,但是我並沒有感覺到困難;反而是某一些工作,非關他人,是只與自己約定好的工作產出,我就容易毀約! 在這份練習中,我意識到自己有一份深層的恐懼是:「讓別人失望」,當我要進入心流狀態前,我的內在恐懼會不斷挑出警示燈,要我先回應別人的期待,於是我會下意識的打開通訊軟體,回應別人的需求,比方說回信箱、回客戶訊息、甚至是處理家事(擔心男友會對於無法好好處理家事的我失望)。 理智上我知道這些「他人期待」的重要性,其實遠不如我與自己的約定來得重要,所以在我挖堀出這份內在恐懼時,我十分的驚訝!原來這一份恐懼遠比我認知到的來的厚實,一點一滴的滲透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我工作產出上的絆腳石。 一旦看見潛意識不適用的信念,就有機會讓理性的力量介入 情緒海圖、AED 燈塔急救法,這兩個練習,幫助我們從覺察狀態,轉換到解決問題的模式,實際找到解決的方法,甚至是幫助自己去溝通、尋找到協助我們提升能量的外部資源。 比方說我就發現,原來「做家事」這一件被我的表意識排序在比較不緊急的事項,卻常常在我的腦中跳通知出來,干擾我的專注。而要解決的方式是與同居男友好好的溝通,討論出一個實際分工合作的模式,才能減低我在家事上的焦慮。 最後,「SAFE 練習」則是幫助我們透過每一天的日常,不斷的去覺察調整,建立自己的能量覺察原則。幫助我們減低焦慮,跳脫出自責的頻率,更能掌握自我的能量,做自己能量的主人。 作者簡介|我是凡妮莎,是一位心靈工作者,使用催眠及牌卡協助人們探索潛意識,找回內在的力量。歡迎追蹤更多文章:臉書《凡妮莎聊心室》 April 29,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Z0a1v

《酷蓋爸爸》導演陳怡妤手記|謝謝謝佳見,敞開心胸,接受角色全然進入自己 https://ift.tt/3nxFiYK 《酷蓋爸爸》劇中的兩個靈魂人物謝佳見與林輝瑝,在導演陳怡妤的引導下,如何從選角試鏡,到培養演員間的默契,這之中充滿歡笑與溫馨。 來說說《酷蓋爸爸》劇中的兩個靈魂人物,魅力熟男 Damian(謝佳見 飾)和犬系弟弟傑立(林輝瑝 飾)吧。 我沒有預期到,有不少演員來爭取演出 Damian 這個角色,尤其是像謝佳見,已經是有許多代表作品的一線男星,竟然會願意嘗試演出同志爸爸。 導演眼中的謝佳見:親切有禮、魅力十足 第一次見面,就被佳見溫暖的笑容融化,親切有禮,舉手投足電力四射,「我想轉型!」佳見對我說,語氣篤定態度誠懇。 演慣了高富帥,他想挑戰更貼近真實面的人物,光是勇於跳脫舒適圈的氣魄便令我折服,更意想不到的是,他很懂得照顧小孩,有幫朋友小孩當保姆的經歷,簡直就是 Damian 的完美人選。 林輝瑝則是從眾多試鏡的小鮮肉中脫穎而出的傑立。除了他可愛又帥氣的出眾外型外,他是唯一一個主動與對戲演員直接嘴對嘴親吻的人,毫不扭捏,自然大方的表現令我激賞,最加分的是,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從小便幫忙父母照顧三個弟弟長大,相信他與小孩相處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瑝佳 CP 配對完成,再來就是快速建立兩個爸爸的情感狀態。 不同於一般偶像劇的模式,Damian 和傑立是已經交往六年,並且共組家庭、扶養兒子的情侶,沒有熱戀期的黏膩炙熱,又不到老夫老妻的索然無味,而是一種熟悉彼此的親密,和日常生活的穩定感。 圖片|《酷蓋爸爸》劇照 我約他們打羽球交流感情,透過雙打來加速默契與信任,擅長排球的佳見一開始有點不得要領,撒嬌著要輝瑝罩他,運動細胞很好的輝瑝也 Man 力十足的負責大部分的接球,兩人漸趨完美的搭配,我越看越滿意。 與佳見對戲,輝瑝心理難免有壓力和負擔,但是貼心的佳見在演員第一次讀本時,便為即將生日的輝瑝準備蛋糕驚喜,我們串通好,由我在中間休息空擋時拉他到小房間詳談,我一臉嚴肅:「你現在講台詞還是太林輝瑝,會跑出一些語助詞,而且字都黏在一起⋯⋯」只見輝瑝臉色凝重,緊閉牙關的聽著,但其實,我一直在心中盤算著外面的準備時間⋯⋯ (同場加映:《孤味》導演週記|我看見的徐若瑄,所有相遇都視為「自己人」) 門打開霎那,生日歌聲響起,所有演員們邊笑邊唱,前一秒還在懷疑人生,下一刻便驚喜慶生,應該是輝瑝的心情寫照吧。 事先排戲是另一個拉近距離的方式,尤其是親密戲。兩個爸爸都很敬業,配合著我的指令一遍遍探索彼此的身體,共同討論出最合適的呈現方式,頓時我們三人間建立出一種私密的信任感,我衷心的佩服他們,更多的是感謝。 即使排練過,現場當著幾十位工作人員的面演親熱戲,不免緊張,佳見便要求能夠喝點小酒幫助自己更放鬆,當時我還開玩笑:你是想找機會喝酒吧,酒鬼! 直到戲殺青後某次看到佳見的專訪報導,我才知道原來他以前演床戲是有尺度限制的,要他脫到只剩內褲根本天方夜譚,當下心裡非常感動他對《酷蓋爸爸》的投入與付出。 謝佳見的突破不只是說說,而是全然地丟掉包袱,交出自己,這是對戲的尊重,更是我做為導演的莫大幸運和幸福。 圖片|《酷蓋爸爸》劇照 每一次演出,都是突破自己心魔的過程 輝瑝過往的演出經驗都比較貼近他的生命經歷,這次不但要演同志、還要有爸爸的感覺,挑戰不小。 首先要揣摩同志的形態和談吐,這就花了不少時間,我不希望角色呈現是很平面的刻板印象,因此期待保留他本身男孩的可愛氣息,外再注入陰柔的特質,這對於私底下粗手粗腳的他,很不容易。 再來就是內心戲的部分,如果說床戲是佳見最大的難關,那輝瑝的肯定就是跟父母的出櫃戲。 越相處越瞭解輝瑝其實是個很 ㄍㄧㄥ 的人,他不似他的外表看起來的大咧咧、無所謂,有著自尋煩惱、困頓糾結的體質,加上身為家中老大的關係,他比較不習慣示弱,所以需要宣洩釋放情緒的場次就是他的魔王關。 我在現場喜歡播放音樂,去營造出我想像的氛圍,不僅工作人員可以直觀感受,也能夠幫助演員更快進入情緒。但,這招對輝瑝似乎沒有太大作用,反而會讓他更混亂。 聽覺不行,我便找了一些影片給他看,然後再慢慢引導,激發出他習慣性隱藏的一些負面能量,再丟回傑立的身上去爆發出來,這個過程很殘忍很粗暴,但情感是真實而動人的,謝謝輝瑝的信任。 圖片|《酷蓋爸爸》劇照 (推薦閱讀:影評|《靈魂急轉彎》:寧可受傷,也不要害怕冒險) 許多導演避之唯恐不及的:拍攝小孩。 凱凱是個 4 歲的小男生,是一個處於已經懂點事但又容易失控的階段,會如此設定,是因為劇情需要討論到孩子該上幼稚園的年紀,而我又不想找 6 歲的小孩降齡演出⋯⋯總之就是一個整死自己的設定。 開拍前,找了兒童劇團的老師幫凱凱做一些表演開發課程,很幸運的,凱凱快速和老師建立了信任關係,能夠按照指令達成任務,然後我們再針對劇情,去設計情境誘發他說出台詞。 其實拍攝小孩沒什麼了不起的祕技,就是要不斷嘗試適合他的方法,讓他時時處於有趣好玩的氣氛裡,再來就是做好心理預期他到現場可能會有沒睡飽、太累、有情緒的一些狀況產生,他的專注力又無法持久,所以我前期就一直幫兩個爸爸打預防針:你們要隨時保持在狀態裡,因為我一定會以先抓拍凱凱為主。 這點特別感恩佳見和輝瑝,他們對凱凱非常有耐心、呵護備至,常常流露出父愛的感覺,一家三口相處起來真的充滿幸福感。 當然最大功臣還是凱凱的親生家長,不但在家要一直跟他練習,一種洗腦式的直接反射講出台詞,在現場也協助我分擔掉許多引導的工作,最不好意思的是,拍攝期間的玩具花費應該是平時的好幾倍吧,莞爾。 April 29,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xFiYK

為什麼在一起越久,關係越冷淡?給在一起很久的伴侶:愛,要讓彼此都知道 https://ift.tt/3sXN13v 感情進入倦怠期,是一種「不夠愛」的警訊嗎?致想經營長遠關係的你,試著將危機當作轉機,重新校準兩人的頻率,一起共創想要的「愛與被愛」。 「愛,要讓彼此都知道。」——A Couple Minutes|關係同步卡牌 在一起很久的「愛」,是什麼? 人們總是渴望一個與自己深度連結的關係,彼此深愛著。熱戀時,濃情蜜意、愛得熱烈,隨著日漸熟悉,走向細水長流的平穩。 不知不覺「老夫老妻」變成兩人的代名詞。有的人感到穩定且平和,就算激情不再,仍舊情深意切;卻也有些人,熬不過柴米油鹽,日常變成不再愛的理由。 為什麼「在一起很久」會成為親密關係的考驗? 心理學家 Kernberg 提出,關係的深層連結包括四個面向: 互相吸引、渴望彼此 有親密感、性關係和諧 能夠積極面對摩擦與矛盾 彼此忠誠 綜觀這四個要素,在一起很久的伴侶,最容易缺乏的是:「互相吸引、渴望彼此」、「有親密感、性關係和諧」。日復一日的相處,不再對彼此感到心動,彷彿失去愛的能力。那個曾經讓你愛戀不已的人,如今變得不再具吸引力,連結彼此的似乎只剩下無以名狀的責任。 其實,感情變得疏離,時間不一定是主要原因,而是那份對感情的「用心」不見了。漸漸地,兩人不再如初見之時,珍惜彼此間的情意,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 很多人會想,感情進入倦怠期,是一種警訊:「是不是不夠愛了?」或是「我們還適合走下去嗎?」 換個角度思考,倦怠不一定是感情的終點,反而是升溫的契機。可以在這個時間點,重新梳理兩人的狀態,檢視彼此對關係的期待,如果兩人對感情仍抱持著「不願輕易放手」的堅持,甚至可以透過這個契機,建立共識,走向更長遠的親密關係之路。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如果,你不希望兩人之間只剩下消磨,提供 5 個讓感情升溫的 Tips 給你參考。 讓感情升溫的 5 個 Tips: 一、不吝嗇地說我愛你 明明把兩人繫在一起的是愛,卻因為在一起很久,忘了怎麼表達愛。試著和另一半說我愛你吧!很老派,卻很管用的一個方式,用語言把情意傳遞給對方,讓對方感到被重視、被需要。 如果說不出來,也沒關係,每個人表達情感的方式不同,可以選擇讓你自在的方式表現,可能是留下「愛的紙條」或是「給對方一個大大的擁抱」。不論是說「我愛你」還是其他行動表現,都別吝嗇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說話時凝視彼此的雙眼 「眼睛是靈魂之窗。」 2010 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展覽,名為「藝術家在場」。現場擺著兩張椅子,一張坐著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另一張則坐著任一觀展的參與者。每一次,瑪莉娜都全神貫注地凝視參觀者。 這場演出的主旨是:「讓自己能真真確確地在場,在此時此地,在當下。」很多觀眾掉下眼淚表示,第一次被人如此珍視,感到被理解、被欣賞、被注意,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 眼神凝視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下次和另一半說話時,不再被其他外務所影響、不再只用簡單的「嗯、啊、喔」回應對方,重視每一刻與伴侶相處的當下,因為用心與否,對方都感受得到。 (同場加映:「為什麼我總是一事無成?」停止無盡的追尋,享受當下的美好) 三、為生活製造小情趣 「再一次,讓愛可愛」——A Couple Minutes|關係同步卡牌 生活是瑣碎、平凡的,偶爾我們也會感到缺乏火花與熱度,但我們可以主動改變、製造溫度。不需要鋪張奢華才叫驚喜,可以是下班時,為對方買一杯喜歡的飲品,也可以計劃只有兩個人的約會,更可以透過遊戲,為彼此的關係增添樂趣。 像是可以一起玩《關係同步卡牌》,運用卡牌上的問題,說出彼此真實的感受,小到最近為什麼低潮?最近一次感到驕傲的時刻?大至兩人對未來的規劃是否一致、原生家庭的陰影等,透過遊戲了解彼此是如何看待感情、思考關係,讓這一刻,兩人的頻率同步,找到想要的「愛與被愛」,延續心動感。 四、同時間上床入睡 還記得剛在一起時,兩人總是珍惜能相擁入眠的時光嗎?那時候的感覺是不是帶著興奮與喜悅?在睡前那一刻,與心愛之人說說笑笑,就能感到無比幸福。即使再累再苦,也都煙消雲散? 在親密關係裡,適當地觸摸能夠增加催產素(oxytocin)的分泌,不僅能舒緩情緒,還能讓彼此更有安全感。如果可以,一個禮拜至少安排個一兩天,一同入睡。就算不在同一個空間也沒關係,可以透過電話、訊息,彼此輕道一聲晚安,除了增加兩人之間的安全感外,也讓彼此感到「同步」、「此刻我們是一起的」。 圖片|Photo by Erick Palacio on Unsplash 五、分享每天的喜怒哀樂 剛在一起時,伴侶總是你第一個想分享喜怒哀樂的人嗎?從什麼時候開始,相看兩無言,不如玩手機? 其實,許多伴侶在一起久了,認為彼此已經非常熟悉,而不願意和彼此分享生活的細節,因此兩人逐漸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別讓熟悉成為藉口,也別覺得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值得開口,這些小事都是支撐兩人走過漫長歲月的基礎。因此,記得每天花一點時間,和伴侶分享自己的狀態。 那麼,在一起很久的愛到底是什麼?不是剛在一起的轟轟烈烈,也不是找個人勉強度日,而是你知道有個人一直在,他是你的人生夥伴,願意陪你看看日出看看海,走過人生長路。而這份愛不是理所當然,需要兩個人用力相愛。 參考資料: [1] 〈關係心理學:如何建立深度交流的親密關係?〉女人迷,KY 夏超。 [2]《駕馭沉靜:平衡身心靈與內外衝突,通往幸福的情緒練習》寶鼎文化,萊恩.霍利得。 April 29,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XN13v

「一定要待滿 X 年才能離職啊!」該如何面對那些離職的刻板印象與恐懼? https://ift.tt/32Y6KVZ 要不要離職?為什麼這麼害怕離職? 當「離職」或「轉職」的念頭在心中揮之不去,長達一段時間並且深深困擾你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困擾你的原因裡,哪些是真的要考慮的部分,而哪些只是社會給的刻板印象,是一種迷思呢? 來到【離職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前兩篇我分享了自己如何透過一些徵兆,來發覺自己其實在一個不合適的工作環境;以及不開心了,然後呢?分享我面對職場不開心的三個思考維度。 今天想來分享,當你真的決定是時候該離職了,那麼隨之而來的焦慮與恐懼,以及關於那些「離職」的刻板印象,該如何面對呢?這些令你害怕的聲音可能來自於你的父母、身邊的朋友,或是你過去的各種聽說。 以下是我的親身感受與經歷,可能無法面面俱到,但希望透過很真實的內容,陪伴你度過也同樣正在經歷這些過程的你。 (你會喜歡:不開心,是因為工作不適合你嗎?當職場影響生活,可就這 3 個維度開始思考改變) 一、要待滿 X 年才能離職 我有聽說一年,也有人說三年,但接著都應該問「為什麼?」什麼時候離職或是還要待多久,我認為沒有一定的公式或標準,仍要回到自己的實況來考量。 以下是你可以試著同時檢視的三件事,幫助你來做判斷: 你在這份工作給自己設定的目標 現在公司/組織的狀況是否可以讓你達成你的目標 你現在的身心狀態是否適合讓你繼續完成你的目標 假設你給自己的目標,是要累積社群行銷方面的經驗,但公司想要你做政府合作案,那你就算再待個幾年,也無法完成你的目標。 或假設你現在的工作,的確可以讓你累積你想要的經驗,但因為團隊「人」的問題,已經把你搞到心力交瘁,且你無力改變,再待一段時間的代價,可能讓你整個人支離破碎,你願意嗎? 不過也要提醒自己確認,你的目標是否真的是你的目標,因為我們很容易不小心把他人的目標當作是自己的,那麼就算你完成這個目標,仍然會不開心,甚至感到更加茫然。 圖片|Photo by ryanking999 on PIXTA 二、要找到下一份工作,才能離職 無縫接軌,的確是我很常看到身邊朋友的大多數情況,而這也會讓我備感壓力。 首先,我會先考量現實層面,如果我現在離職,我的存款能讓我活多久?若存款只剩下三萬塊,那我的確可能需要再努力存一點錢。但若存款有個十萬、三十萬,那麼離開一份工作先休息整理一下,再開始下一份工作,對我來說,是更好的選擇。 為什麼?因為就像談戀愛,才剛結束一段就展開下一段,很容易重蹈覆徹,或只是進入另一個極端。 思考與沈澱,需要時間與心力,當你在上一份工作焦頭爛額,往往沒有這個心靈空間,讓我真的好好思考與反省。 所以我需要刻意把自己從工作中抽離出來,用一段完整的時間,去面對過去這段經驗,到底問題在哪裡?我犯了什麼錯、可以如何調整?以及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所以下一份工作應該要怎麼選擇會更適合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也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從上一段工作的消耗中,慢慢復原。就像感情,帶著上一段的傷進入下一段感情,對下一任總是不公平。 三、沒有工作就是不正常 很多人選擇無縫接軌,另一個原因是害怕面對「沒有工作的焦慮」,因為社會往往會把「沒有工作」貼上負面的標籤,而標榜「工作忙碌、把自己塞滿」的形象。 所以對於想像自己「沒有工作」而需要面對他人的詢問,我們總會備感壓力,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不正常、沒有能力、不夠上進。 但如果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真正重要的,是思考我到底需要什麼,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而非因為「害怕他人眼光」而倉促做決定,但一再陷入一樣的困境裡,永遠看不清。 更何況生命本來就不是只有工作,我還有家人朋友、探索與體驗這個世界,以及花時間思考、認識與照顧自己。 四、離職 = 爛草莓 可能來自某些長輩或傳統社會的觀念,認為做不到一段時間就離職,或是一直換工作,就等於抗壓性不夠、定性不足的爛草莓。 但我看過身邊的朋友,透過在五年內換十個工作,慢慢找到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也在旅行的時候,遇到來自不同文化的背包客,認為在年輕的時候體驗多元的工作型態與內容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而我自己也在換了四份工作之後,抽絲剝繭我對於工作最看重的元素,才開啟現在自由工作者的工作型態,為了實驗與創造我喜歡的工作型態。 我認為在三十歲以前(或你認為合適的年齡),要盡可能給自己嘗試、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想貢獻的領域,然後在三十歲之後,慢慢在這個領域扎根與發展。 而且很多時候,放下,比起繼續下去,更需要勇氣。 因為你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穩定的薪水,迎向未知與全新環境。而看重情感的我,每次因為離職要離開我看重的團隊夥伴,對我來說,更需要勇氣與決心。 圖片|Photo by Windows on Unsplash 五、我找得到比現在更好的工作嗎? 我常聽到想離職的朋友說:我想離職,但我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這往往讓我想起談戀愛時的狀況,覺得這個人不適合自己,但又怕分手後找不到更好的,所以只好繼續待在這段令你不開心的感情裡。 我是人,我也會害怕。每當想起要離職,就會想起這份工作的好,若我離開了,或許就遇不到這些好了。 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源自於兩個原因: 心態層面:你不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以及你不相信以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找到更好的。 思考層面:你沒有想清楚,到底什麼才是你真正的「好」?所有的「好」,哪些對你來說是更重要的? 最常容易擔心的是薪水,會不會下一份工作薪水就沒那麼高了?薪水的確是重要的,但像是對我來說,它到達一個程度即可,因為我還有更看重的面向需要考量,例如:我是不是受到看重,且有發揮空間?或是,團隊夥伴看重的價值觀,是否也是我看重的? 別人口中的「雞腿」,可能是你心中的「雞肋」,就像很多人羨慕醫生受人尊敬的職業地位以及高薪的收入,但或許對一位醫生來說,他其實在這份工作中根本不開心,雖然薪水可能真的不錯,但他更看重的部分卻沒有被滿足。 當這位醫生想要離職,可能就會有人勸退他,但重要的不是別人覺得怎麼樣對你好,而是你認為怎麼樣對自己才是好。 緊緊握住手中的東西,你永遠不可能獲得更好的機會。放下固然需要勇氣,但卻讓我們有機會成為自己更喜歡的模樣、創造更適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儘管它需要摸索甚至試錯,但這讓我們可以不留下遺憾,也讓我們能深刻感覺到自己活著,而不是把自己痲痹在自己不喜歡的環境中。 圖片|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生活中,總有人告訴我們許多「應該」,而我們也往往會把自己拿去跟他人比較。所以很多雜訊會來,讓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亂了手腳、猶豫不決。 當我在面對以上恐懼以及猶豫不決的時候,我總是提醒自己: 盡力真誠地對他人與自己,然後勇敢做決定。 真誠待人,就是在難得有緣分相遇的時候,善待他人。在這過程中盡可能誠實、善意的溝通、負責任地完成交接,以及把握最後的相聚,來場能對話的飯局、幾封表達感謝或道歉的信。 真誠待己,就是傾聽內心的聲音,去面對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相信的價值,過程中盡心盡力,去做對得起自己、不留下遺憾的決定。 勇敢就是,去面對那些儘管我努力,仍無法改變的,例如他人的不諒解、離開的不捨、對未知的焦慮等等。 當我努力做到以上,回顧過去的離職經驗,儘管稱不上完美,過程也都有淚水或是不被所有人理解,但因為已經盡心盡力,仍然會感謝那時候勇敢的自己,以及不後悔當初的決定。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決定是受到愛、想要更好所驅動,而不是被恐懼、害怕他人評價所驅動,後者讓我們與自己越來越疏遠,前者,讓我們慢慢成為更能傾聽內心的聲音、勇敢為選擇負責的人。 April 29,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Y6KVZ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李光洙無預警退出《Running Man》,為何「失落感」蔓延那麼長、令你沮喪? https://ift.tt/3xwZxdB 聽聞《Running Man》跑了 11 年的李光洙退出的消息,我們會因為失去青春的一部分而疼痛,是因為曾經如此地深情,因此不論接下來跑不跑,我們的愛,永遠存在。 韓國知名節目《Running Man》從 2010 年 7 月 11 日啟播,至今已走過十一個年頭。昨日(4/27),已隨《Running Man》奔跑十一年的固定成員李光洙(이광수)無預警宣布自己即將退出節目的消息。 由於 2020 年年底,光洙才在接受訪問時,堅定地表示:「一定會做到《Running Man》節目停播的那一天,」因此突如其來的下車聲明,令許多粉絲感到不能接受。 光洙所屬經紀公司於 27 日公開提到:「李光洙將於 5 月 24 日進行最後一次拍攝。李光洙去年因為交通事故而受傷,正持續接受復健治療,但仍然很難在拍攝中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因此在與成員、製作組進行長時間的討論後,決定接下來將會花更多的時間進行復健。李光洙在《Running Man》度過 11 年的時間,決定離開並不容易,但希望身體上能獲得更多的休息,才能在未來的活動中,為大家展示更好的一面。」 「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失落的青春」是許多粉絲對此次事件的註解,十一年是多長的光陰,伴著觀眾從孩提長成了大人,在無數個令人感到無力的週與週間,有《Running Man》星期日傍晚的陪伴,才能讓觀眾一笑泯去過往的塵埃,把幽默感準備好,迎接星期一的到來。 光洙退出《Running Man》一事,對很多人來說,是歲月的遺失,就如同藝人黃鴻升去世、康熙來了停播一般 。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不就是一檔節目嗎?有那麼嚴重嗎? 理性而論,既然彼此素昧平生,也許一點都不嚴重;然而感性而言,正視各種各樣的「失落」帶給你的情緒影響,確實是生命旅程中的重要課題。 (同場加映:6 位韓國高人氣 IG 插畫家,畫出情侶的 26 種心動瞬間) 為什麼「失落」會令你感到焦慮、沮喪? 當熟悉的事物消逝,你會擔心日常崩解,你會不捨往日投入,你會感覺,某部分的你也隨著「昔日」的消逝而不復存在,彷彿你對這個人的想像、認識、情感投射和期待,以及你透過關注他而療癒的自己,一瞬之間,被迫瓦解,他可能再不是你的習以為常。 在「能量管理」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所謂能量,是我與環境互動的感受」,你之所以感受到「低能量」,是因為環境與事件所造成的現況,影響了你的情緒。在你沒辦法搞懂情緒動向的情況下,你的心是迷航的,因此「力不從心」時常是低能量的縮影。 以我為例。確實,光洙決定離開《Running Man》的消息,帶給我無限衝擊,然而環境是主觀的、事件也是主觀的,為什麼這件事情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只是條新聞,但對我而言卻是心傷呢?其中存在哪些情緒原因?衝擊為何而來? 要釐清這個問題,就不能只看事物表面,而是得找到最核心糾結的刺,為此,就得聚焦詢問自己兩件事情: 你心裡的那根刺是什麼?  讓你糾結的原因是什麼? 釐清本質在「能量調節」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事,ㄧ句句「我不能接受」、「《RM》沒有光洙就不是《RM》了」、「光洙不在,我真的再也不想看節目了」背後,都乘載著不同的情緒原因,以及事件與你之間的故事連結,唯有釐清這些話語背後的本質,你才有機會化解負能量,與悲傷和解。 你可以透過「4 Why, 1 What」方法找到心中核心的刺,挖掘糾結的實際原因。 圖片|女人迷 能量工作坊 當我說「我對光洙退出《RM》感到無法接受」時,我會發現,核心原因在於「對我而言,《RM》裡的成員是無法取代的,無論誰來替補光洙,我都沒辦法停止想念這十一年來的種種體驗。」 再來,詢問自己「為什麼對於《RM》的成員有如此深的執著?」,便會發現,其實「我與節目之間,有著 11 年來深深的情誼,是兒時玩伴、是互不相識的戰友,他們參與了我的成長,而我也參與了他們的,我捨不得關係產生變化。」 深掘到最後,會發現,最終最核心的問題,是「我不喜歡失去的感覺」。到這一刻,問題才真正顯現出來。 化解失去,你會需要「感恩日記」 Lost and Found 可以從很多不同層面去解讀它,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心靈層面的一些事情,「Lost and Found」它是一個地方、一個功能,但同時它也可以是一個時間軸,一個「Lost and Found」。 ——劉軒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成為誰的米老鼠都是要負責任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米老鼠原來就像掉進一個大窟窿,好像某個重要卻無形的東西消失了,而你在家裡找都找不到,卻並不曉得你失去了什麼。 過往的我並未從中抓取到其中的關鍵因素,那就是悲傷其實是因為念舊;悲傷,其實是我對於逝去事物感到無能為力。 當我透過方法,找到那「找不到但卻遺失的東西」其實就是「害怕失去」本身時,我會明白,失去之於我而言是怎麼一回事,以及青春的不復以往,是怎麼一回事,然後我才可能會有足夠的勇氣,可以面對自己的依戀和始料未及。 重建自己有個很好的方法,叫做「感恩練習」。 圖片|女人迷 能量工作坊 (延伸閱讀:劉軒專文|每天寫下三個感恩事件,為什麼能讓情緒穩定?) 感恩練習共有四個步驟,分別是 Situation(情境)、Appreciation(對這個情境表達感恩)、Friend(今天不論遇到的是誰,都想像是具有善意的朋友)以及 Exchange(把這個經驗轉化成新的學習題目、對自己的認識)。 在感恩日記裡,我會說:「今天的我,因為光洙退出《RM》的事,感到深深的不捨和難過。但我仍然感謝光洙,感謝《RM》,感謝過去 11 年,我們彼此陪伴的時光,感謝在那些困難的日子裡,帶給我的溫暖和歡笑,同時,也感謝我自己的深情,看見節目的用心。最後,若再次面對失去,我會更勇敢地正視自己,因為,凡只要不被遺忘,沒有什麼會真正的遺失。」 最後,想起朋友 V 曾經對我說過的,我們都明白失去是必然,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似乎沒有什麼捨棄不了、放不下的了,「但即便是長大了,我們還是會因為找不到一樣東西、失去一樣物品難過大哭,因為誰叫我們是真的喜歡。」 V 對我說,你之所以會因失去而疼痛,是因為曾經深情,但沒有人需要因為深情而哀傷,因為它的本質是多麽迷人的事。 April 28,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wZxdB

分手後,別把情感依附在前任身上!關係心理學:你所謂的純友誼,根本是「似戀關係」 https://ift.tt/3gSLVDs 在愛情裡的依附關係,傷心得錯綜複雜,甜蜜得卻很簡單。如果分手後你和前任依舊想當朋友,要小心不要變成「似戀關係」,否則就會複雜地令人傷心。 分手後,到底還該不該跟前任做朋友?這一個吵到爛掉的問題,也許永遠也不會有答案。 不過,敝人在撰寫碩論《分手後依附系統之運作、互動關係類型與適應效果》的過程當中,倒是發現了一些過去從來沒有人探索過的蛛絲馬跡,也許可以做為大家的參考方向。 分手後做朋友,真的會過得比較不好嗎? 對於「分手後能不能做朋友」這個大哉問,許多人的第一直覺就是:「做朋友一定會過得比較差呀!要分不分的。」 但事實上,根據我的研究發現,有 21% 的人在分手之後,確實還真的跟前任做了朋友。那麼,這些人在分手之後過得好不好呢?我把過得好不好這一點,分成「情緒適應」跟「生活適應」兩部分來看: 情緒適應:分手之後負面情緒出現的頻率多寡,負面情緒越少,則適應越佳。 生活適應:分手之後,日常生活回歸正軌的程度,或是將生活重心轉移到感情之外的程度。若越能回歸正軌、轉移重心,則適應越佳。 結果研究資料顯示,分手之後,無論你有沒有和對方做朋友,你的情緒適應和生活適應都不會有所差異。唯一會在情緒及生活上適應較差的,就只有似戀關係而已!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似戀關係:你的做朋友,是不是只是朋友? 什麼是似戀關係呢?所謂的似戀關係,就是你們明明已經不是男女朋友了,卻還總是做著男女朋友之間才會做的事情,譬如說曖昧簡訊、照三餐關心、接送上下班、擁抱接吻、愛撫上床⋯⋯。反正只要是你認為你只會和伴侶發生的關係,卻持續發生在已經分手的你們之間,那麼你們的關係就可以稱之為似戀關係。 分手後純朋友的關係,和分手後的似戀關係,可以透過你們在分手之後的依附關係,被明顯地區分出來。 什麼是分手之後的依附關係呢?簡單來說,就是在分手之後,從你和對方的互動中,你所感受到的焦慮程度與逃避程度高低所組成的關係,就是分手後的依附關係。 雖然在過去從來沒有人測量過分手後的依附關係,但理論上是可以測量的:一份依附量表,只要經過文字上的修改,便能測量一對夫妻之間一方對另一方的焦慮感與逃避感、一對情侶之間其中一方對另一方的焦慮感與逃避感、孩子對父親/母親的焦慮感與逃避感、一個人對知己閨密的焦慮感與逃避感。 (同場加映:分手後要不要做朋友?關係心理學:分手後,請把彼此的照片刪除) 因此在我的研究當中,我便將依附量表修改成可以測量分手後與對方有聯繫者,對對方的焦慮感與逃避感的量表。 根據我研究的結果發現,分手之後,如果你們之間的關係是似戀關係的話,那麼你對對方的焦慮感會顯著大於純友誼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分手後,雖然口口聲聲宣稱你和對方只是朋友,但你卻老是擔心失去對方、擔心對方不想親近自己、無法忍受對方不在你身邊、對於對方不贊同自己的想法時會覺得自己很糟⋯⋯等等,那麼,你的純友誼,可能其實只是似戀關係,自然而然地,調適得也會比較差了。 圖片|Photo by DANNY G on Unsplash 如果真的想要純友誼,那請多找幾個安全避風港 事實上,我的研究還發現了,交往時越焦慮的人,分手後若和對方主動維持聯繫,那麼分手後的依附關係也會越焦慮;而前面又提到,似戀關係的那群人,正是分手後依附關係越焦慮的那群人,所以這就像是一條切不斷的絲一樣,即便名義上分手了,實際上你們的關係根本就沒有斷開。 而更前面又提到了,這樣的情況,正是情緒適應與生活適應較差的情況。 那麼,如果你在交往時就很焦慮了,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我的建議是:多找幾個安全避風港(Save Heaven)。 什麼是安全避風港呢?這就是依附關係最原始的樣態:當小嬰兒認定了某一個或某幾個人為主要照顧者之後,那麼就只有主要照顧者出現,並使用安全感三要素,才能安撫小嬰兒。 而這個主要照顧者,就被稱為安全避風港──為孩子遮風避雨的港口。 在愛情裡的依附關係也是一樣。「當你孤單時你會想起誰?」那個人基本上就是你的安全避風港,你在遭逢急難時會想要找他安慰。 但是,如果那個人正是你的分手對象呢?那很抱歉,一味地一直找對方安慰,可能只會讓你們越陷越深,把純友誼的面具越掛越重而已。 這個時候,我會建議你試著在有心事、有需要人安慰、有事情想找人分享時,試著多灑網,把每個事件分享給不同的朋友、家人,看誰能夠給你比較多的回應,試著把全部集中在前任的心力,分散給多一點的人承擔。 (推薦閱讀:安全依附戀人不一定很「安全」?致焦慮依附的你:成熟需要的是歷練而非安全感) 當然最好的話,能夠找到安全依附的人來承接你想分享的快樂悲傷是更為恰當的,即便我才在前兩篇文章提過,其實安全依附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絕對的安全,但是相對而言,比較安全、比較能夠承接的人還是多一些,如果能找到適切的人排毒、安慰,那麼你才比較有可能真的放下、真的和前任做朋友。 也許到那個時候,你也不會執著一定要和前任做朋友了。 作者|貓心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April 28,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SLVDs

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意?運用「行為心理學」為自己設計理想生活 https://ift.tt/3nvloh1 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想建立新習慣改變目前的處境?學會「小習慣法」的最佳方式就是立刻開始執行。所有的練習都不求盡善盡美,要調整成「直接投入,邊做邊學」的心態。 設計小習慣,從一把「鑰匙」開始 我並非突然在某一天決定要無所不用其極地推廣小步驟(baby step)。我首先是發現人類行為是如何運作的。 我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人類行為,一心想找出打開奧祕的鑰匙,終於在 2007 年找到了。答案居然非常簡單。起初我很難相信之前居然沒人發現,但現在我明白有些奧祕就像謎語, 不知道答案時,似乎很難解開,一旦看出答案,解決方案就變得顯而易見。用我發現的答案,可以解讀行為。所有行為。 把牙刷放在新地方、每天早餐前清空洗碗機、傍晚到花園澆花、早上等咖啡煮好時做兩下深蹲、每週三把垃圾拿出去、抽菸、不抽菸、看手錶現在幾點、看手機現在幾點、凌晨三點滑 IG、下班回家親吻另一半、鋪床、不鋪床、吃巧克力、不吃巧克力、讀這本書、不讀這本書、你努力多年想培養的那個習慣、你努力多年想戒除的那個習慣。 這些行為當中,有些是好習慣、有些不是。 圖片|Photo by H.F.E & CO on Unsplash 我發現到,這些行為全都來自於相同的成分。它們的關係驅動我們每個行為與反應——它們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元素。 我在本書與你分享我的行為設計模型,幫助你釐清對於行為的看法。我也會說明如何用我的方法,指引你設計你的習慣。書中提及的所有模型和方法整理於附錄「行為設計:模型、方法和準則。」 我的模型和方法有行為科學研究為憑、相關領域資料為據。你可以在 TinyHabits.com/references 找到龐大的參考資料。 接下來我會給你各種重新設計習慣所需的練習,如果你想更進一步,TinyHabits.com/resources 提供諸多練習表和其他資源。 當你知道要如何調整人類行為成分後,就能開始對付生活中任何行為改變的挑戰。也就是說,你不會再感到卡關、終於可以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如果這聽起來很棒、很瘋狂又有點難以置信,我會一路陪伴你,與你分享我協助數萬人改變人生的經驗。 那麼,我們要從哪裡開始呢?就從打開奧祕的鑰匙開始吧!接著我們來看「福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開始執行小習慣的小練習 學會「小習慣法」的最佳方式就是立刻開始執行。不要等待,馬上進行我之前說過的茂宜習慣。除此之外,再加入以下練習。 所有的練習都不求盡善盡美,要調整成「習慣客」(Habiteer,專指執行小習慣的人)的心態:直接投入,邊做邊學。過程中完全不用有壓力或緊張,你要會變通、並樂在其中! (推薦閱讀:工作壓力大,覺得自己很沒用?行為心理學:從不易失敗的小習慣開始練習) 練習一:使用牙線的習慣 你已經知道如何用牙線清潔牙齒,而且是全口的牙齒,但如果你也和多數人一樣,尚未養成使用牙線的習慣,則這件事沒有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動進行。以下練習能幫助你做出改變,先專心讓這項習慣自動化,規模大小等之後再說。 圖片|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 步驟 1:找一種你喜歡的牙線,你也許需要試用各種不同的款式,才知道哪一種最適合你。 步驟 2:把牙線放在浴室盥洗台上,最好是在牙刷旁邊。 步驟 3:放下牙刷後,拿起牙線盒、拔下一段牙線。 步驟 4:用牙線清一顆牙。 步驟 5:對鏡中的自己微笑,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習慣而感到高興。 注意:之後如果你想要,可以多清幾顆牙齒,但只要超過一顆牙都要視為加分。你已付出了額外的努力。 練習二:每天吃巧克力 每天吃少量的黑巧克力對健康有益,讓它成為你的每日習慣。 圖片|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 步驟 1:購買你認為健康的黑巧克力。 步驟 2:每天早上把咖啡煮上或吃維他命時,吃一小口黑巧克力。行為順序可能如下:我早上吃下最後一顆維他命後、會吃一小口健康的巧克力。 步驟 3:好好品嚐巧克力的滋味,對於生活中增加了一個健康的習慣感到快樂。 注意:每天吃巧克力的習慣不宜擴大,把它想成養一株日本盆栽——超小但啟發人心。 練習三:提醒自己,感覺美好的改變效果最佳 若要從本書選出一個我希望你能全然接受的觀念,那會是:人們在感覺美好之下改變效果最佳,而不是感覺難過。為此,我幫你創造了以下練習。 步驟 1:在小紙條上寫下這句話:我在感覺美好之下改變效果最佳,而不是感覺難過。 步驟 2:把這張紙條貼在浴室鏡子、或任何你常會看見的地方。 步驟 3:常常唸這句話。 步驟 4:留意這個道理對你生活(以及周遭人們)的影響。 本文摘自 BJ.福格的《設計你的小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精研,全球瘋 IG 背後的行為設計學家教你慣性動作養成的技術》。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設計你的小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精研,全球瘋 IG 背後的行為設計學家教你慣性動作養成的技術》 April 28,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vloh1

工作壓力大,覺得自己很沒用?行為心理學:從不易失敗的小習慣開始練習 https://ift.tt/3t16Ma6 想改變,卻難以克服自己的拖延症?試著從小習慣開始,做起來快、能馬上做,小習慣也能累積大成就。 小習慣做起來快 時間,它永遠不夠,我們總想要更多。我們在車裡吃漢堡、哪怕是醬汁滴得到處都是,陪小孩到海邊玩、還會一面開視訊會議,這都是因為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這種壓力導致匱乏心態,也就是說我們認定時間永遠不夠,不可能會有額外時間來培養新的好習慣,因此拒絕改變。每天運動 30 分鐘?每晚烹煮健康菜餚?天天寫心情日記?別想了,誰、會、有、時、間。 你大可責備自己無法改變。或者,你可以讓日子過得更輕鬆,就從小習慣開始。運用「小習慣法」,做到 30 秒內能夠完成的小動作,便能迅速養成新習慣,然後讓它們自然而然擴大規模。 從小處著手,不用擔心時間夠不夠,就能開始創造巨大改變。執行「小習慣」時,我建議人們先找三個非常微小的行為開始做起,就算是一個也可以。 壓力越大、時間越少,這套方法就越適合你。無論你有多渴望培養某個健康習慣,要是你一開始野心太大,就根本就無法達成。野心太大,則新習慣難以持續。在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小習慣不僅是最佳選擇,很可能也是唯一選擇。 小習慣能馬上做 從小處著手對你和你的生活都是最實際的方式。小習慣讓你能立刻開始,無論你的人生是處於絕望漩渦,或是除了過勞之外還算幸運,它都能夠配合你。 每個人都有需要面對的生活際遇、不甚理想的思考模式,以及逃避現實的心理,在在讓我們綁手綁腳。我們可以對此感到沮喪羞愧、或者,可以利用「小習慣法」來破解現狀。 我不會在書中列出具體習慣,我只是分享這套方法,讓你能培養出任何你想要的習慣。你自己挑選你要的習慣。不過,現在我只在此破例一次,邀請你開始在起床後練習一個新習慣。 它非常簡單,而且只要三秒鐘。我稱它為「茂宜習慣」(Maui Habit)。每天早上一起床立刻說這句話:「今天會是很棒的一天。」且說的時候,盡量感覺樂觀與正向。「小習慣」的配方如下: 圖片|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 (你會喜歡:「原子習慣」:改變很難,但從微小的改變開始,並不困難) 多年來,我幫助數千人把「茂宜習慣」融入生活,成效斐然,我自己也身受其惠。茂宜習慣養成後,你便能立即—而且毫不費力—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你也可以把這項習慣稍作變化。有些人每天早上必說的話內容有點不一樣,像是「今天會是很讚的一天。」如果你覺得改換其他字詞會比較有效果,就依需要調整。 有些人改變說這句話的時間。有人早上在鏡子前面說這句話,而我很確定我沒辦法這麼做。(我盡量不在起床後馬上去照鏡子,太邋遢了!)但如果你每天起床都會去照鏡子,就改成這樣做吧!我建議你先從上述配方卡上的經典版本開始說起,然後再視需要加以調整。 我每早進行茂宜習慣時,說完這句話以後會停頓兩到三秒,這時我還睡眼惺忪,而我想讓自己充分理解箇中意義。 如果你說這句話時並不覺得今天會很棒,我建議你還是說出來。我有時覺得對新的一天感到疲累、茫然或焦慮,但我早上還是會說這句話。當下我坐在床邊,努力感受樂觀。但如果這種感覺很假,那麼我會調整句子內容和說它時的語調:「今天會是很棒的一天——從某種角度來看。」 我發現即使在糟透的情況下,這麼做居然有幫助。我煩惱一整天是否能安然度過,而這句話—即便我說它的口氣充滿質疑—似乎小開門縫、可望通往很棒的一天。結果,實際情況往往是這個樣子。 請把茂宜習慣想成每天早上三秒就能完成的簡單訓練,它能讓你了解開始一個新習慣有多簡單,而且也能幫助你學會行為改變唯一最重要的技巧—覺得成功。 小習慣不易失敗 我的一位朋友有個 18 個月大的嬰兒名叫薇拉、最近剛開始會走路。前幾天,薇拉在我家門口追逐我的狗,米利,我眼看著薇拉絆倒好幾次。 鋪磚人行道和水溝蓋對於蹣跚學步的幼兒是一大挑戰,但她摔倒後總是立刻爬起來。薇拉不時發出尖叫聲,但沒受什麼傷,所以何不繼續跑?如果是我,剛學會走路又一直在硬石磚地上摔倒,我一定滿身是傷。以我的身高——我 180 幾公分——摔倒會更痛。 把同樣的概念用在展開新行為或習慣。如果你是瑜伽新手,則可以從許多地方開始,但風險程度各有不同。你可以從初階的拜日式開始、購買附近瑜伽教室不限制上課次數的月票,或搭飛機到印度進行一個禮拜的瑜伽之旅。 每一種選項所投注的時間、金錢和期望大不相同。很少有人會在沒上過瑜珈課就直接去印度朝聖,為什麼呢?我們如蜥蜴大小的大腦本能就知道這麼做的風險有多高,一開始野心太大,會覺得很難執行。 如果我連在茂伊島灣區公園都不大會衝浪,則我更不敢直接挑戰另一邊的巨浪,我很可能會受傷,也許就此失去信心,甚至連小浪都不敢嘗試。我何苦這麼折磨自己呢?這聽起來一點都不好玩,還是繼續在灣區公園衝浪比較妥當。 採行「小習慣法」,就可以把風險因素從等式中剔除。小習慣也可以暗中進行,不讓人發現就能開始改變。沒有人會對你冷嘲熱諷,你不會因此承受太多壓力。 這些行為極其微小、執行計畫又具彈性,不會有什麼情緒風險。「小習慣法」沒有真正的失敗,頂多會有小挫折,但如果你重振旗鼓,那就不是失敗—而是新習慣正在形成。 圖片|Photo by Laura Chouette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克服「拖延症」的練習:運用五秒法則,只要開始行動,任何事都可能完成) 小習慣終會長大 20 年來,我發現想讓規模變大的唯一可靠方式,就是從小處做起。我以前的學生,艾咪,是個全職母親,她想成立一家教育媒體公司,想到自己當老闆、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她備感興奮。但有太多事情需要考慮:招募新員工、尋找辦公室、了解稅法。 她想拖延法律協議這類要事、選她喜歡的事情先做,像是設計商標等等。但她光是撰寫創業計畫就花了太多時間,而且想到一手創立的事業可能瓦解讓她感到無力。艾咪一心想要自創公司,而且不斷承諾自己會盡快處理大挑戰—但幾個月之後,她還是只說不做。 關於改變有個普遍的迷思讓艾咪裹足不前,那就是:不做到最好就乾脆不做。我們活在一個重視即時獎勵、抱負至上的文化裡,很難做到甚或接受循序漸進,但這才是培養有意義的長期改變所需要的。人們會因事情進展太慢而心灰意冷,這很自然、而且正常,但也會讓我們註定失敗。 當艾咪得知「小習慣法」後,她發現要吃掉大鯨魚,就要效法謝爾.希爾佛斯坦(Shel Silverstein)詩裡的小姑娘梅琳達.梅一樣,一口一口的咬。 艾咪拋開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想法,決定從小處著手。她每天早上把女兒送到幼稚園以後,就把車停在路邊,在便利貼寫下一件必做事項。只寫一件事。 每一件事都是她可以立刻完成的:寄一封宣傳電郵、排定專案會議、草擬病患指南的前言等等。專心寫下一件事情,這個簡單的動作造成連鎖反應、鞭策自己一整天,最後她終於成功創辦事業。 看著儀表板上的便利貼,開車回家時,成功感也一路追隨。她開到家門口後,就撕起那張亮粉紅色的小紙條,拿進家裡造就立即的成功。 一個小動作或一小口食物,一開始也許感覺沒什麼大不了,但卻能賜予你動能、讓你追尋更大的挑戰與更快速的進步。沒多久,你就已經吃掉一整條鯨魚了。 本文摘自 BJ.福格的《設計你的小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精研,全球瘋 IG 背後的行為設計學家教你慣性動作養成的技術》。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設計你的小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精研,全球瘋 IG 背後的行為設計學家教你慣性動作養成的技術》 April 28,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16Ma6

每天都忙到無法好好照顧自己?5 步驟擺脫瞎忙,拿回人生主導權 https://ift.tt/2Pxvn92 總覺得自己很忙、很累?親愛的,釐清「我很忙」背後的情緒需求,是不是覺得忙才是完美、才能達到別人的要求?試著找出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別讓「瞎忙」佔據你的生活。 開始上班後,每天都很忙碌地生活著,自然而然地將「我很忙」變成一個口頭禪。 「我很忙,所以我都無法早點睡。」 「因為很忙,所以下班後我都無法有什麼額外的學習,更不用說進修。」 「我真的很忙,才沒辦法像你們一樣維持運動習慣。」 「我工作很忙,沒辦法接你電話、看你的訊息啦。」 但弔詭的是,常喊「我很忙」的人,總是看到他又追完一季的影集了,也有的人,是每次看到他,都剛好有空在打電動;每次聊天,他都剛好把社群上的各種媒體消息都看完了,再忙都能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刷社群。 這是真的忙碌?還是自以為很忙碌?或是希望別人覺得自己很忙碌? (延伸閱讀:每天都忙到能量耗盡?用這 8 個方法,為自己打造獨處的空間) 你會把「我很忙」這句話掛在嘴邊嗎? 以心理學角度來看,會把「我很忙」掛在嘴上,很多不是因為事情真的多到做不完,或是真的到了無法改善的地步,而是透過「我很忙」來改善自己的擔憂與恐懼。 「忙」就代表自己被需要、被重視,而達到所需的人際滿足感,透過這樣的方式,就能「肯定」自己。 「我很忙」也可能是一種偽勤奮的象徵。當很忙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把它跟學習成長劃上等號,因為要忙很多事、有很多學習機會,以為這樣的自己就會提高競爭力,未來找工作有保障。 在大學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工作最緊湊的時候,是在一間外商管理顧問公司中實習。那時候的工作作息為九點進辦公室,開始開會、討論、找資料、做簡報,幸運一點,晚上十點就可以下班了,但是大部分是凌晨一、兩點,甚至在大型會議的前一天,到凌晨三、四點也是很正常的。 那時候的我,幾乎沒說過「我很忙」,因為所有的精神都放在工作上,所以不會特別想到自己究竟有多忙碌。 回想起那時候,比自己更忙碌的老闆、主管們,他們不太說「我很忙」,例如,如果跟主管約會議時間,即便主管當下再怎麼忙,他不會只回答「我很忙」,而是會簡單地稍微說明一下他目前在做怎樣的工作,並且給出一個明確的時間,擇日再討論。 在這些老闆們的身上看到的不只是工作能力很強,他們在週末也有固定的休閒娛樂。有一位老闆喜歡騎公路車,有一位老闆喜歡玩線上遊戲,而且還是職業選手等級,看著他們在會議中來回穿梭,卻不曾感受到壓迫性的匆忙。 那時候我才認知到一件事情:當你能好好應用時間,每件事情都有其目的與安排,再多的事情,你都不會覺得忙,因為在做每一件事情時,你都是專注在其中,而它們都是很中性的「一件事情」,當你賦予它意義與重要性,你就會想盡辦法完成它,所以當你覺得很忙無法完成一件事情,可能有更深的原因,是因為你不覺得它真的很重要到,需要你排除萬難達成它。 之前分享這樣的概念時,有粉絲留言跟我說:「但是我工作上真的有很多事情,真的很忙啊!」我認為,重點不是事情多寡與緊急度,而是你面對工作與事情時的態度。事情本身是中性的,並沒有好壞、緊急緩慢之分,最多只有一件、兩件、十件、一百件之分,以及完成度之分、做的內容之分,其他就只是每個人賦予它的主觀意義。 圖片|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避免瞎忙的 3 項練習:鍛鍊活在當下的腦力,把混亂當成機會與轉機) INPUT 法則 「我很忙」並非禁語,而是不該淪為麻木的口頭禪,嘗試說服別人之外,也催眠自己:因為忙碌,所以焦慮是正常的、生活變差是正常的、口氣不好是正常的,做事只做一半是正常的。 要真正表現你的能力,是當你完成事情後所顯示的專案成績、你的技能應用,而不是一直喊著「好忙」,就會讓你變得很有能力、很厲害。「我很忙」這句話,不會讓你真的進步與成長,只有自己朝向目標前進時,明確知道事情的意義、理想的模樣,這時候每件事情才有其意義。 當你覺得很多事情開始忙起來時,試著把這些待辦事項一一寫出來,不只是訂立目標才需要明確,你在設定工作內容、設定每天的目標與待辦事項時,也要明確。 我自己設計了一個INPUT法則 Item by item 明確列出項目:你確切該完成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如果專案太大,是否可以把它小專案化?讓每個待辦事項都可以精確到完成的目的只有一個。例如,新接手一個A專案,目標是完成○○○商品開發,看似很明確的專案,但是各自要完成的子目標卻很多,又例如一開始完成設計圖,接下來要確認合作的開發廠商,後續排定行銷流程、通路等,每一件事情,都該被獨立出來成為一件件小專案,方便確認工作細節,同時也可以讓自己不焦急,隨時知道自己的進度。 Numbers 可用數字衡量:如何定義完成的程度?有明確的目標嗎?例如完成五通電話、達成三筆成交、完成一份簡報包含五大主題? Priority 優先順序排序:可以根據緊急程度與重要程度、是否攸關其他人的進度與否、營收成本考量等來排定優先順序。 Utilization 盤點資源:是否有其他協助?是否有其他更有效的解決方式? Time-bound 時限性:完成的時間?是一個長度?還是一個特定的日期或時間? 透過以上的方式,就讓每件事情,回歸到最中性、最理性的原貌,讓重點放在「如何完成它」。 不必利用「瞎忙」來使自己活得有意義 但如果發現你對忙碌的期待,不是因為事情真的很多,那更應該做的,不是學會時間管理的技巧,而是找出你心中,為什麼需要這麼倚賴「我很忙」?是因為想逃避些什麼?還是想要證明自己什麼?還是還沒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圖片|Photo by Adrian Swancar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從「完美主義」到「完成主義」,4 秘訣擺脫瞎忙日常) 最常見的有「想證明自己的被需要」,若有這樣的狀況,可以再進一步思考,自己會不會出現討好型人格的狀況?你的忙碌會不會是建築在別人對你吃豆腐、占便宜? 而這樣的付出與忙碌,是不是真的可以幫自己建立起一段好的關係?同時要努力思考的是,如何增加自我肯定、提高自信心,因為當你對自己有一定的自信心,就不需要透過討好的方式建立關係,而是可以更平等的溝通交流。 更多的是「瞎忙」,希望透過很忙來讓自己活得有意義、進步的感覺,但就像是跑步比賽,若你跑的方向不是通往終點線,即使你跑得再快、再努力,你只會離終點越來越遠,所以現階段的你,重點不是在如何讓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使自己不忙碌,而是重新釐清通往終點的方向在哪邊?理想的自己又是什麼樣子?忙碌不會讓你真的進步,只有用對方式、學習到對的技能、累積到相關的經驗,那才是真的有機會成長。 本文摘自涵寶寶的《喜歡不了自己,那就從不討厭開始》。由圓神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喜歡不了自己,那就從不討厭開始》 April 28,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xvn92

《暮光之城》克莉絲汀史都華金句集:打破他人的框架,勇於為自己負責 https://ift.tt/3gSkHge 出生於電影產業家庭的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在 8 歲時就以童星身份出道,並於 2008 年因飾演《暮光之城》女主角而紅遍全球。 本文分享她一路走來的人生哲理,如何打破社會框架忠於自我,並因此鼓舞了許多女孩勇敢做自己。 生長在父母皆從事電影產業的家庭,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早在 8 歲就以童星身份出道,並於 2008 年憑著《暮光之城》系列聲名大噪。 克莉絲汀不自滿於當個受歡迎的票房女星,同時在多部獨立、藝術電影中演出,更以《星光雲寂》一片贏得「法國奧斯卡」凱撒獎最佳女配角,奠定實力女星地位。除了在本業表現亮眼,她也以獨特的魅力與個性獲得時尚圈青睞,更被老佛爺(Karl Lagerfeld)相中成為 Chanel 品牌大使。 出道至今,一直是狗仔追逐報導、網友輿論熱議的對象,克莉絲汀卻從不偽裝自己或塑造人設,直率自我的個性圈粉無數;加上她獨特的中性時尚品味,可說是當代忠於自己的酷女代表,這回就整理克莉絲汀.史都華 7 大金句,帶你取經她的率性人生哲學。 金句一:Despite what people think, I was such a rule follower at school. 「相較於大眾對我的認知,我在學生時期其實是個盲目跟從規範的人。」 ——克莉絲汀.史都華 其實在學生時代,克莉絲汀也跟大部份的人一樣,遵守著各種規範,這跟她現在給人的形象大大不同。她更自嘲,自己總是會因為作業遲交而感到恐慌。 圖片|《暮光之城》劇照 金句二:You should never step outside of your life and look at it like it's this malleable thing you can shape so that people view it a certain way. 永遠不要把你的人生看作可雕塑的物品,只為了活成他人眼中的模樣。 克莉絲汀.史都華 對於從小就生活在鎂光燈下的克莉絲汀來說,常常得面對各種眼光的投射,如果連自己也受影響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人生,將它當作是可雕塑的物品,只為了活成別人眼中的某種模樣,那就等於將人生任由他人擺佈。 (延伸閱讀:管他的《暮光之城》!克莉絲汀史都華剪去長髮勇敢做自己) 金句三:I know who I am. I have a very strong sense of self. 我了解我自己,因為我有相當強的自我意識。 克莉絲汀.史都華 在電影《暮光之城》宣傳期的某次採訪中,克莉絲汀.史都華就曾呼籲年輕人,人生是自己的,除了你以外,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所以不要害怕表態自己的想法。 圖片|來源 金句四:I stand by every mistake I've ever made, so judge away. 我為自己所做過的每個錯誤負責,所以不要隨便批評我。 克莉絲汀.史都華 雖然出道之今,克莉絲汀曾數度處在輿論風暴的中心,不過她勇於、也只能為自己負責,而非活在那些惡意抨擊她的人們與論的壓力下。 金句五:Hate me for who I am, I don't care. At least I'm not pretending to be someone I'm not. 我不在乎是否被討厭,至少我從不偽裝自己。 克莉絲汀.史都華 從少女偶像蛻變成酷帥的霸氣女,對克莉絲汀.史都華而言,與其花時間偽裝自己,不如坦蕩蕩地接納最真實的自己,即使被其他人討厭,至少你仍保有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塑造出來的假象。 圖片|來源 (你會喜歡:從《暮光之城》到中性形象,Kristen Stewart 改變你凝視她的方法) 金句六:What I love about fashion is that you find things that surprise you, that can uncover what's buried, that unleash certain aspects of yourself. 時尚總是能驚豔我,它可以解封那些被我們埋沒或自己從未接觸過的一面。 克莉絲汀.史都華 受到老佛爺卡爾青睞成為 Chanel 品牌大使,並且有著密切合作,克莉絲汀眼中的時尚,不僅處處都充滿驚喜,更能藉其發現自己平常被埋沒的面貌,釋放自己的其他面向。 圖片|來源 金句七:I think it's ridiculous that you need to look a certain way to be conventionally pretty. 我認為需要迎合大眾的審美是個很荒謬的想法。 克莉絲汀.史都華 克莉絲汀.史都華,曾在一場名人採訪時,說過她絲毫不在乎大家對她外表的看法,畢竟你無法達到所有人對於美的標準,更何況是世俗所認定的審美。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小香迷絕不能認錯!香奈兒經典包2.55與11.12如何快速分辨?從3大差異處下手 香奈兒經典11.12包怎麼認!初學者先看這3個設計,內行人要懂背後2個小故事|時尚小學堂 2021全新羅馬涼鞋、編織涼鞋盤點!Dior、Gucci、Chanel、LV...超過10款春夏涼鞋推薦(持續更新 April 28,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SkHge

在一起太久,感情淡了怎麼辦?關係心理學:將每週末,設為你們的固定「探索日」 https://ift.tt/3sYz9WK 當兩人的關係淡到只剩下例行公事的道早晚安,你是否會懷念起以前的甜蜜?其實用幾個小訣竅,就能讓平淡的愛,再次加溫。 剛交往時天天甜蜜蜜,當激情褪去,兩人是否能在平淡中安然無恙? 根據科學研究,一談戀愛就變笨也不是無稽之談,而「戀愛的感覺」原來也都是化學物質在作怪——尤其是當彼此激情消退過後,現實的情況會逐漸沖淡美好的戀愛氛圍,讓雙方開始認清彼此的差異,這正是考驗兩人是否能長久交往的第一道難關。 要認命的讓愛變成習慣嗎? 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 Cindy Hazan 調查了全球來自 37 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五千對愛人。他對這些情侶進行醫學測試和面對面訪談後,得到如下結論:18 至 30 個月的時間已經足夠讓情侶相識、約會乃至結合和生產。這一系列過程結束後,戀愛雙方都不會再有心跳及冒汗的情況;心理學中,有種現象叫做「感覺適應」(Sensory Adaptation):長期施加同一刺激,你會感覺刺激越來越小。 圖片|來源 這個公式被稱為「費希納定律」。用通俗的語言翻譯一下,就是:當物理刺激超過一定強度之後,人的感覺會越來越麻木。毫不意外的是,「費希納定律」也同時適用於愛情。隨著戀愛時間的延長,對方做出相同的愛情表示,你的感覺卻越來越弱。 來看看「簡單心理」提供的三大秘訣,或許就能挽救彼此平淡的感情喔! (同場加映:「交往後,他的回覆越來越冷淡」關係心理學:傳訊息的方式,會影響關係嗎?) 1. 將每週末設為你們的固定「探索日」 你們可以每週末抽出一天時間,和對方一起去探索城市,共同參與有趣的活動。比如去嘗試新開的米其林三星餐廳,聆聽小提琴音樂會,參與先鋒藝術家的行為藝術展覽,或者進行一場短途旅行。 這種方式會讓你們和對方在一起的時候,永遠充滿了新鮮的體驗。而我們的感覺會自動將這種美好的感受,和對方連接在一起。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2. 不定時為對方創造驚喜 你們每年共同慶祝的紀念日每年就那麼幾個:情人節、你的生日、他的生日。你們每次都在進行著同樣的慶祝活動,去餐廳吃一頓晚飯。你們每次都送給對方差不多的禮物,不是鮮花,就是巧克力。 難怪你們會在愛情中感到厭倦。 創造新鮮感的秘訣之一,在於讓對方無法預料到你的行為。當你讓對方產生意料之外的驚訝感,你所做的舉動,就會給對方帶來更強大的刺激感受。要產生這種效果,你可以不要讓對方預測到你的時間,或者不要讓對方預測到你的動作。 你可以隨機地選擇在某天下班之後,準備一桌浪漫的晚餐。或者使個小壞,在你們共同慶祝生日之前,告訴對方你來不了。然後在他無比沮喪的時候,突然出現。這一定會讓對方驚喜地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 (推薦閱讀:送禮經濟學:送禮物給伴侶,為什麼一年比一年更難有驚喜?) 3. 主動學習新事物,讓對方發現你的不一樣 我們在愛情中,總是十分享受最開始一點點了解對方的過程。這種感覺就像在閱讀一本有趣的書。我們總是充滿好奇,總在猜想後面還會有什麼我不知道的事情呢? 但隨著愛情時間的延長,我們對對方袒露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到最後甚至雙方已經沒有對方不知道的秘密了。這就像我們已經將一本書讀到了盡頭。再好看的書,多讀幾遍滾瓜爛熟之後,也將失去它的魅力。 如果我們能夠持續學習,讓自己總在成長,總在學會新的技能和思維,我們就在不斷續寫自己的這本書。而且我們還要提醒自己,主動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發生的新變化。 比如你提升到了新的崗位,不妨和對方聊聊自己的新工作和產生的新思考。你學會了做一道新菜,也不妨在對方面前小露一手。這就像對方在追看一個沒有完稿的故事。他會充滿興趣,熱衷閱讀你這本永遠在續寫的故事書。 April 28, 2021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Yz9WK

給職場女性的 30 歲金句!《理智派生活》秦嵐姊弟戀中的愛情哲學 https://ift.tt/3aLHtmm 「30+ 的女人,不會把自己寄託在別人的保證上。」秦嵐主演的職場劇《理智派生活》演繹了新現代女性的愛情觀,理性至上的女主角遇上職場後輩的追求,她的選擇是? 由秦嵐、王鶴棣主演的現代職場劇《理智派生活》,展現了 30+ 女子在職場與感情的追求,理性生活的女子把自己活成了戀愛絕緣體,而突然闖進生命的年下暖男是否會成為她的不理性? 劇中秦嵐飾演的沈若歆對待感情與工作都極其理性,面對愛情不願將就,認為女性不一定要結婚,工作上的不站隊讓她受到同儕、上司有意打壓,王鶴棣飾演的祈曉作為一名菜鳥實習把這些都看在眼裡,雖然偶爾把她當成女魔頭,卻也崇拜著她看破不說破且理性至上的態度。 《理智派生活》理性哲學 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要清楚目標、認準目標,然後完成目標。 《理智派生活》 受到排擠的沈若歆總是被部門主管發派雜碎而繁複的工作,祈曉身為職場菜鳥,看到她有才能卻不反擊,甚至一副置身事外的態度感到不解,但於沈若歆而言,認準的目標才是首要,其他閒雜人等的意見大可不必太當真。 圖片|理智派生活官方微博 不要讓欺負你成為別人期待的事情,要嘛你狠狠打回去,要嘛你就讓他們覺得欺負你這件事無聊到不好玩。 《理智派生活》 對沈若歆這樣理性的人而言,絕對不會讓自己成為別人的笑柄,她的置身事外與其說是大度,更可以說是為以後的華麗反擊鋪墊,如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讓一切操之在己,當對方放鬆警惕,那就要來場絕地反攻。 圖片|理智派生活官方微博 三十加的女人,不會把自己寄託在別人的保證上。 《理智派生活》 祈曉開口問沈若歆要不要坐自己的摩托車兜風時,她力馬回絕,比起刺激,30+ 的女人更要穩妥,祈曉開玩笑的說,佩服她能把膽小講得這麼理直氣壯,追風的快感與平穩的生活,誰都沒錯,只是追求不同。 如果一個男人只是為了找我降低他的生活成本,這種男人我嫁他幹嘛。 《理智派生活》 兩人在為新晉經理找租屋時,祈曉看到沈若歆把一切規定、需求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便對她說,以後誰娶了妳真是運氣好,理性至上的沈若歆立刻回應,我上班伺候老闆還有薪水,但下班伺候老公什麼都得不到,還不如自己自在生活的好。 圖片|理智派生活官方微博 「愛情就是荷爾蒙加多巴胺,婚姻跟愛情一樣,無非就是一場博奕遊戲。」 ——《理智派生活》 現實主義而言,婚姻不一定是愛情的墳墓,但卻可能是一場賭局,從生物學上看戀愛就是身體激素的釋放所產生的錯覺,如此不理智下所做的決定是沈若歆無法認同的,所以她說自己不喜歡這種博弈方式。 手裡面捧著一把沙,你抓的越緊,沙流得越快,你順其自然也許會有更好的結果。 《理智派生活》 在主管與下屬的談心時刻,祈曉告訴沈若歆自己急於成長的原因,因為從小到大都沒有人能讓他依靠,所以他必須靠自己撐起,對於他這樣急迫的態度,沈若歆給了他忠告,有些事急不得,是你的總會來。 (推薦閱讀:成長系女子專屬年曆!台女曆設計師訪談:台女故事,就是這麼有力度) 「職場上的事情躲是躲不掉的,你一躲,屎盆子就扣到你頭上了。」 ——《理智派生活》 新晉經理的租屋事宜沒有如期完成,沈若歆的頂頭上司毫無疑問的讓她出來背鍋,祈曉見狀不停勸阻,讓她不要正面剛,但沈若歆說,正因為自己沒有錯才要解釋,有時候逃避反而會被冠上一個莫須有。 圖片|理智派生活官方微博 「如果沒有人先拿刀捅人的話,我也借不到什麼刀。」 ——《理智派生活》 原本要讓沈若歆頂包的主管,反而因為沈若歆的坦承,轉而讓新晉經理對她的專業能力產生質疑,奸計無法得逞,經理一走出門就諷刺沈若歆借刀殺人,但社會歆姊可是有一說一,沒有人先遞刀,她又向誰借刀呢?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理智派生活》 因為新晉經理的賞識,沈若歆在工作上終於稍有起色,她也和祈曉默默的籌備回到原屬部門的計劃,雖然一切尚未明朗,但人生在世本就沒有那麼多心想事成,走過彎彎路路,也會迎來康莊大道的。 (同場加映:從《杜拉拉升職記》到《安家》:理想生活不是一棟好的房子,而是可以自由)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先把事情做好,你才有要求提談判的資格。 《理智派生活》 看著沈若歆跟著經理一個案子一個案子的走,祈曉的心急又再度上線,一心想回到原部門的他,忍不住問沈若歆什麼時候會和經理談談,職場前輩也不是喊假的,凡事都有恰好的時機,要先沉得住氣日後才有底氣。 圖片|理智派生活官方微博 這部劇並非一上場就四處為愛情鋪路,甚至男女主的戀愛橋段要到中後才會出現,身為一名 30+ 職業女性,早已過了戀愛腦時期,生活看似不錯,卻又並非事事如意,內心的倔強讓她習慣假裝堅強,沒有大女主開掛,只有一個貼近真實生活的角色,努力找尋屬於自我的價值。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2021陸劇推薦!《錦心似玉》、《山河令》精彩大結局,迪麗熱巴、趙露思《長歌行》上線熱播中 (持續更新) 2021陸劇上半年超過20部必追!張哲瀚、龔俊俠義江湖,楊洋、李現赤戰沙場,享受男神霸屏的追劇時光 2021陸劇15部必看甜寵系列清單!趙露思《一不小心撿到愛》、邢菲《我的小確幸》再掀粉紅風暴,楊洋迪麗熱巴高甜互動太有愛 April 28,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LHtmm

「尋求幫助不是弱點而是力量」6 大金句一窺莉莉柯林斯的時尚人生觀 https://ift.tt/2R2U2CH 莉莉.柯林斯(Lily Collins)於 2020 年以 Netflix 影集《艾蜜莉在巴黎》紅遍全球,打開了世界級的知名度。她這一路認真的女演員生涯,是許多粉絲推崇的新世代獨立女性的形象,本篇與你分享她關於時尚與人生的六大金句。 有現代版奧黛麗赫本之稱的莉莉.柯林斯 Lily Collins,不以顯赫的家世背景為傲,而是靠著自己的演技實力走紅,2020 年紅遍全球的 Netflix 影集《艾蜜莉在巴黎》,為她再創下演藝高峰。 作為獨立、堅強新時代女性典範,一路走來對人生、時尚態度的體悟,是不少粉絲學習的對象,整理出莉莉.柯林斯的 6 大金句。 金句一:I love mixing in high street stuff and vintage. 我喜歡將精品與復古進行混搭。 莉莉.柯林斯 不僅是演技備受關注,莉莉.柯林斯的時髦穿搭也吸引粉絲們的效仿,對於時尚穿搭的想法,不是一味追求高端精品,而是會將其混搭成為自己的風格。 圖片|Instagram@lilyjcollins 金句二:I love fashion and always have something put together, but I won't wear anything specifically to be photographed in. 我熱愛時尚,總是隨意地以不同單品進行搭配,但我並不會為了鏡頭刻意打扮。 莉莉.柯林斯 跟大部分的女孩一樣,莉莉.柯林斯熱愛時尚,也喜歡打扮自己,但她並不會為了上鏡頭而去妝點自己。 圖片|Instagram@lilyjcollins 金句三:I’ve always believed that asking for help is not a weakness, it’s a strength. 我一直認為,尋求幫助不是弱點而是力量。 莉莉.柯林斯 現今的社群媒體人人都可以任意發聲,不論是現實世界還是網路世界都充斥著惡意的評論,我們不能被他人的一句話而影響了自己,把這些化為力量,求助他人不是示弱而是堅強的一個表現。 圖片|Instagram@lilyjcollins (同場加映:Netflix《艾蜜莉在巴黎》:花一輩子時間讓別人喜歡自己,真是可悲的目標) 金句四:I'm in a relationship with myself. I think a lot of young girls should do that. 學著跟自己相處,我認為很多女孩都應該這麼做。 莉莉.柯林斯 學著與自己保持良好的關係,要別人懂自己之前,自己要先懂自己,這是目前很多女孩會忽略的事情。 圖片|Instagram@lilyjcollins 金句五:The quirky things that make you different are what make you beautiful. 接納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更能活出有魅力的自己。 莉莉.柯林斯 小時候的莉莉.柯林斯招牌濃眉與她當時居住地的鄰居們與眾不同,曾經試著將濃眉修整掉跟大家一樣,但發現那並不是真正的自己,她更喜歡濃眉的自己,不必要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了自己,接納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反而更加有魅力。 圖片|Instagram@lilyjcollins (你會喜歡:「18 歲遇車禍,與男友生離死別」正能量女神瑞瑪.席丹:對自己好一點,正面迎向恐懼) 金句六:I don't like reading things that people say on the Internet because I know so much of it is not true. I don't want to waste my time worrying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are thinking. I just want to focus on being able to do cool projects. 「我不喜歡瀏覽人們在網路上所談論的,因為我知道那不是真的。我不想浪費時間擔心別人在想什麼,我只想專注於能夠完成出色的角色。」 ——莉莉.柯林斯 太過於專注於網路上的評論反而容易迷失自我,所以莉莉.柯林斯從不去聽網路世界的聲音,把這些時間用來揣摩下一個角色讓更多人從角色裡認識真正的我。 圖片|Instagram@lilyjcollins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40歲牡羊女 孔曉振 不急婚!大齡女神開示,「以前覺得愛情是人生的全部,現在發現要先愛自己才行。」 孔曉振:我覺得自己最強大時,是在鏡頭前。演戲,是我最喜歡的事。 收視率女王當之無塊!《山茶花開時》孔曉振:「剛出道被嫌不夠漂亮,把負評當動力,低潮就會過去。」 April 28,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2U2CH

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

追求的時候很熱情,在一起之後冷暴力?小心,你可能遇上了「自戀型人格」伴侶 https://ift.tt/3dTQXxF 明明追求的時候甜言蜜語,卻在確認關係之後開始想控制你,以「愛」之名行「操控」之實——如果你覺得這種行為模式很熟悉,那你可能遇上了「自戀型人格」。 文|羅勒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今天想跟大家講講這麼一種需要引起警惕的戀愛模式,總結成一句話就是—— 「追你的時候很熱情,可在一起之後很快就不愛你了」。 身邊有一個朋友經歷了這樣的感情,被分手後滿腦子竟然只有「他不愛我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好,我要怎麼改變才能配得上他」這樣的念頭,對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貶低感⋯⋯ 我懷著巨大的好奇和憤怒,了解到她所經歷的事情後,發現這種情況生活中並不少見。被拋棄一方的自尊心之所以會受到這麼大的傷害,都是因為經歷了這三個階段: 一、首先,在你們確認關係前,他會把你當成心目中的「獨角獸」來追求 比如常常稱讚你,認為你很完美、獨一無二:「你就是我一直在找的人,完全符合我心裡那個理想伴侶的形象。」 當你主動展示脆弱的時候,他也會將這些都視作你與眾不同的一面,倍加珍惜:「像你這麼替別人考慮、善良的人真的很少,別人不理解,你還有我呢!」 他還會表現得非常在意你,頻繁地聯繫你,隨時隨地響應你的需求,無條件地遷就你的時間安排和喜好:「你只有週六有空的話,那我調整下我地安排好了。沒事的,其他的事情都沒有能見你重要。」 通過以上種種,他讓你相信——(只有)他是真正懂得欣賞真實的你,無論是你好的還是壞的一面;並且,他對這段感情充滿誠意,百分百地在乎你,全身心地投入和你的關係。 圖片|Photo by overlay on PIXTA 二、在確認關係後,他會試圖改造你 你們還沒甜蜜多久,他就開始挑剔你身上所有令他感到不滿的部分,同時「建議」你做出改變:「你怎麼變了那麼多,我剛認識你的時候,你沒這麼玻璃心吧?」、「我說這些都是為了你好。」 其實在親密關係的磨合期,伴侶雙方都會試圖改變對方。 但不同的是,在這類關係中,當他了解到改變並不是你想要的或是會讓你感到痛苦時,他並不會停止建議;相反,他擅長把自己的回應當做籌碼,迫使你改變。   三、最後,隨著關係的深入,他會開始毫不掩飾地貶低你或冷漠地對待你 你可能會發現,你之前所做的妥協並沒有使你們的關係好轉,大多時間他仍在指責你,而且也不再偽裝成建議,甚至你覺得他對你的挑剔都變得刻薄。 他還有可能會選擇用冷漠的態度來對待你。雖然他並沒有直接指責或貶低你,但他對你的態度從很熱情突然跌落到冰點。你感到自己被嫌棄,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才導致了這個結果。 最終,他可能會突然消失在你的生活中。這是這類人最常用的分手方式——不告而別,留你在關係中不知所措。 如果你沒有完整經歷這三個階段,但仍有以下這些感受,你的戀愛關係也屬於今天討論的需要引起警惕的範疇: 在關係裡如履薄冰,害怕自己一旦哪裡做得不夠好,他就會苛責你。或者好多天不聯繫你。 你發現你開始會優先選擇滿足對方、遷就對方,只為了讓對方滿意。 他永遠不記得你做對了什麼。只會記得你所做錯的一切。而且無論你多麼味他著想,他也並不覺得感激,他對你的一切付出都看作理所應當。 你們的關係裡出現了第三者,你發現自己需要和對方「爭奪」另一半的注意力,而你的另一半還會不斷拿你和對方做筆記。 像他挑剔你一樣,你開始挑剔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段關係甚至讓你感到前所未有的「虛弱」。 (你會喜歡:「是不是我不夠好,他才變心?」給被出軌的你:你該取悅的人是自己) 和什麼樣的人談戀愛會遭遇這些?他們又為什麼會這樣對待自己的伴侶? 答案是,你很可能愛上了一個自戀者(narcissists)。 自戀者(narcissists) 解析:即那些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有些人的自戀特質會表現出自負(又被稱為膨脹型或浮誇型自戀者,下文所指的自戀者均為此類),而另一些人則會表現出自卑(又被稱為沮喪型或脆弱型自戀者)。相比之下,前者(膨脹型)往往被人們認為是更有魅力的,且更願意與之發展戀人關係(Jauket al., 2016)。 為什麼和自戀者談戀愛會陷入這樣的模式?是什麼使他們給伴侶造成了痛苦?其實主要是這四個原因造成的: 1. 自戀者會通過「理想化」伴侶來滿足自戀需求 越是優秀的人對自戀者來說就越有吸引力,自戀者還會不斷「理想化」追求對象,因為「追求並得到」一個完美的伴侶最能證明他們自身的魅力,是一種對自我的肯定。 一旦你們確立關係,即自戀者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對自我的肯定」時,這種理想化便會轉化成一種要求和期待,導致他們無法忍受你是「不完美的」,開始百般挑剔你。 2. 自戀者極度需要維護內心脆弱的自尊感 自戀型人格的人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內心脆弱的自尊感。主要通過自我提升(self-promotion)與自我保護(self-protection)這兩種方式來實現。 他們一方面會不斷向他們展示能力與成就(即自我提升),獲得他人的崇拜和仰慕;另一方面,他們會壓制或貶損(rivalry)其他人來襯托或彰顯自己的優秀(自我保護)。 所以一旦你和自戀者確立關係,你將不再是他需要爭取的對象。出於維護自尊感與自我保護的需要,他們便會來貶損你這個曾經是他們竭盡所能追求的對象。 (延伸閱讀:「記得嫌她醜」把妹教程 PUA:教你獵捕女人的厭女教程) 3. 他們缺乏客體恆常性(Object Constancy) 發展出客體恆常性的人能認識到或相信,生命中的一些人或事物是持續會出現的、值得信賴的;儘管被這些人或事物傷害時,自己會感到憤怒、受傷或失望,但仍然可以對他們抱有一種積極的情感連結(Dodgson, 2017)。 而自戀者缺乏客體恆常性(Dodgson, 2017),即他們無法理解「無論你是否按照他的想法做事情,你都可能是愛他的/是完美的」。 也由於缺乏了客體恆常性,自戀者在與你出現分歧時而感到失望或憤怒時,他們往往會「忘記」彼此仍然是愛著對方的,導致他們最終不顧分寸地傷害到你。 圖片|Photo by Brynden on Unsplash 4. 他們缺乏共情的能力 由於自戀者沈迷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理解自己的「建議」(苛刻要求)怎麼會讓你感到痛苦,因此他們常常在不經意間傷害到對方並且對此毫不知情。 又或者他們能在認知上明白自己的要求會讓你感到不適,但他們並無法感同身受你情緒上的痛苦,因此也無所顧忌(因為感覺不到究竟有多痛)。 值得注意的是,當你好不容易主動離開自戀者後,他很有可能會掉過頭來挽留你,好像回到了當初追求你時的樣子,對你百般呵護。 但你需要明白,自戀者擅長於追逐,卻不知道如何擁有真正的關係。他們的關係很多時候都僅止於追逐的階段,即一旦關係確立,他們便會忍不住想要迅速結束,以便開始下一場追逐(Greenberg, 2017)。 因此他恢復了追求你的狀態,其實是因為你們的關係先恢復到了他需要追逐的狀態,並不是他真的捨不得你或者良心發現想補償你。 (同場加映:「為什麼我一進入穩定關係就想逃?」關係心理學:追求刺激,是創傷後的自我防禦) 如果伴侶是自戀者,該怎麼辦? 愛上一個自戀者無疑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情,因為無論你多麼愛他(或者他多麼愛你),他人格中自戀的部分都會讓你們的關係變得十分困難(Prior, 2017),這有時也會令你忍不住懷疑自己的愛會不會是一場獨角戲。 以下這些建議或許能幫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在這段關係中更好地保​​護自己: 如果你已經有了想離開這段關係的念頭,但卻下不了決心: 你需要自己明確同時也要讓他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有怎樣的後果;什麼樣的傷害是你絕不容忍的。以及你心裡需要知道,他做了什麼的時候就是你該離開的時候。 與你身邊值得信賴的人分享,討論你在這段關係中的感受。他人不僅可以給你一些包括情感在內的支持,還可以幫助判斷你是否為了留在這段關係中而為他找藉口、委曲求全、自我欺騙。 如果你目前還離不開他,想留下來再試著和他相處 不要過分在意他在指責、貶低你時,所使用的言詞及其內涵。要知道他說這些只是出於內心對維護自尊感的渴望、缺乏客體恆常性或是缺乏共情能力有關,而不是你真的做得很不好。 時常和自己進行一些積極的自我對話,告訴自己「我是值得被愛的」、「我很好」,不要因為他對你的傷害就自我懷疑或自我否定。 最後,你需要學會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去滿足你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成天為了他的需求奔忙。 還需要記住一點,你可以在必要時選擇離開。這並不是因為他是自戀者,而是這個世界上,你想要憑自己的力量改變任何一個其他人都是十分困難的。 參考資料: Arabi, S. (2017). 11 signs You're the victim of narcissistic abuse. Psych Central. Dodgson, L. (2017). Narcissists aren't capable of something called 'object constancy' — and it helps explain why they are so cruel to the people they date. Business Insider. Greenberg, E. (2017). Why do narcissists abuse those they love? Psychology Today. Grey, S. (2013). The three phase of a narcissistic relationship cycle: Over-evaluation, devaluation, and discard. Esteemology. Jauk, E., Neubauer, AC, Mairunteregger, T., Pemp, S., Sieber, KP, & Rauthmann, JF (2016). How alluring are dark personalities? The dark triad and attractiveness in speed dat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McWilliams, N. (2011). Psycho analytic 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the clinical process. Guilford Press. Moscovici, C. (2011). Dangerous liaisons: How to recognize and escape from psychopathic seduction. Hamilton Books. Prior, E. (2017). How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a narcissistic partner.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Wurst, SN, Gerlach, TM, Dufner, M., Rauthmann, JF, Grosz, MP, Küfner, ACP, Denissen, JJA, & Back, MD (2017). Narcissism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narcissistic admiration and rivalry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 (2), 280–306. April 28,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TQXxF

婚前到底要不要先「試婚」?心理學家推薦:這 3 個時機,最適合婚前同居! https://ift.tt/3gH3bLU 同居是一種類婚姻狀態,當兩個人長時間的相處,除了培養彼此的親密感之外,更考驗了面對生活摩擦的溝通能力! 什麼時候是同居的好時機呢?心理學家有這 3 點建議⋯⋯ 在情侶的交往過程中,「同居」通常是感情進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發展出來的相處模式。 我們在歐美的浪漫電影或影集中,有時會看到一對情侶討論「You want to move in with me?」的浪漫情節,這時對方往往會露出欣喜若狂或害羞的神情,這也代表雙方的關係往前跨了一大步喔! 但是,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隨之而來的摩擦與齟齬成為情感關係的終極考驗。想跟伴侶同居的你,不妨參考國外媒體網站「elitedaily」的資料,讓網路電台節目主持人兼臨床心理學家 Joshua Klapow 提供你以下 3 個可以參考的同居時機點!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一、你自己真的很想和愛人住在一起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句廢話,而這個說法似乎有點蠢——但這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親密關係中,你的意願必須要被自己及對方尊重,所以在思考是否同居前,你的想法其實是關鍵所在喔。 「你是真的很想和對方住在一起嗎?還是因為對方有這個意思,你為了討好或是迎合他,而改變自己想法呢?」 同居其實就代表你的生活將要起了巨大變化,所以除非你個人也有這個意願,不然一下子吵架就拎行李搬出來的戲碼,很快就會輪番上演。 二、不要以「履行義務」的心態去同居 假設,你覺得兩人住在一起是一種「必須履行的義務」的話,那十分抱歉!你還沒有準備好和他進入同居的階段。 因為住在一起並不會是一種義務,如果你擔心已經和對方交往了兩、三年,但還沒有同居,於是心裡就出現愧疚感或怕他會離開你,那你可能不該思考同居的問題,而是為何你沒有「想和他住在一起生活的想法」,那這段感情就需要被好好檢視了。 (推薦閱讀:「以前相擁入睡,現在互搶棉被?」給想經營長遠關係的你:別讓同居,變成感情的終點站) 三、你願意接受住在一起而帶來的挑戰 許多情侶感情穩定下來後,會想要住在一起以求朝夕相伴,不過當真正同居後,除了會看到對方最真實的一面,也會無可避免的多出許多摩擦。 有人說,「同居大概是把將來結婚的摩擦,提到婚前摩擦」;也有人認為「同居是試婚的概念,就是一個不用被彼此原生家庭干擾的類婚姻狀態,一樣會牽扯到金錢家事分配等等。對於有結婚共識的情侶,非常建議同居,有其必要性」。 其實在同居前,你就能夠想到兩人之間會出現哪些柴米油鹽醬醋茶或是生活上的大小問題,但你不會擔心、且還會帶著積極的心態要來面對,那就是可以同居的時機了! April 27,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H3bLU

「被劈腿後,再也無法相信他人」克服背叛創傷:停止苛責自己,相信你有愛人的能力 https://ift.tt/32SRcmE 被曾經最信任的人背叛,那種痛是像心口被刺了一刀的痛⋯⋯但痛過之後還是要回歸生活,用時間和空間來哀悼失去的部分,迎接嶄新的自己。 信任是如何產生的呢? 總結各方專家學者們的觀點,大概可以看出,信任的建立與認知、喜愛、直覺,甚至對方的威懾力和身份有關。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我們相信對方有「責任感」和「能力」,我們相信他們在這段關係之中的善意。 而在親密關係之中,當我們決定信任一個人時,也就在無形之中讓渡了自己的許多權利,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賦予了對方傷害我們的權利。毫無疑問,這是有風險的。 由此,當我們投注在別人身上善意的信任被踐踏時,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試著平復——這就是背叛創傷:當我們信任的,乃至賴以生存的他人傷害了我們信任感與存在感時,創傷便發生了。來看看由「簡單心理」所發佈的秘訣,學習如何解決創傷吧! 完全破壞信任:親密關係中的背叛創傷 被任何一個你信任的人欺騙都會讓我們感到痛苦。那麽,如果是最親密的人欺騙並背叛了我們呢? 其實,對於大多數遭遇伴侶背叛的人而言,最深的傷害並不來自於婚外性行為或外遇事件本身。最讓人受傷的是:投注在最親密的人身上的信任和信念被撕碎了。 圖片|Photo by Maridav on PIXTA 在親密關係中,因遭遇背叛而出現的典型行為有下面幾個方面: 情緒不穩定:反覆出現哭泣、從憤怒到悲傷到充滿希望三者間的來回轉換。 敏感易變:不斷地搜集不相關的事件來證明對方會再次背叛我,容易被一丁點可能的有關背叛的線索誘發進入焦慮、憤怒或恐懼狀態;譬如伴侶晚歸,快速關電腦,或者「盯著」一個有吸引力的異性太長時間等等。 出現後遺症:失眠、噩夢、注意力不集中、孤僻、逃避思考和討論創傷(這也是創傷後的常見反應)。 出現強迫行為:如強迫性消費、進食、鍛鍊⋯⋯ 「出軌」這件事,在客觀上是不是已經過去了並不重要。欺騙只要開始,遭遇背叛的人就能在各種能反映自己痛苦遭遇的情境中喚起種種反應。除非等到數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後,要嘛兩人之間的信任已經重建好,要嘛兩人斷絕關聯。不然,遭遇背叛的人依然可能在各種情況中產生不信任、憤怒、喪失等種種情緒反應。 (延伸閱讀:為什麼總是情緒低落、想哭?4 種症狀兩週未改善,你可能是憂鬱症高危險群) 被背叛不僅是一種傷害,還是一種侮辱 試想一下你最好的朋友——你一起生活、同床共枕的人,你分享了自己最私密的部分的對方——突然之間,你發現自己居然並不熟悉他/她。 他/她承載著你最深刻的情緒和最堅實的意義,但是一切都在謊言、操縱和對你的不在意中戛然而止,並且將你的(通常還有整個家庭的)情緒世界整個撕碎。 這一切,無疑都是痛苦,且無法忍受的。 遭遇背叛的人當然會感覺到憤怒、不信任、受傷和困惑。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面對自己洶湧的情緒,需要悲憫並哀悼自己因背叛而撕裂的生活,需要處理因被欺騙而產生的羞恥感,需要修復自己,並繼續前行。 還有很多的受害者因為遭受的創傷過於巨大,甚至需要非常詳細的情緒指導,例如如何管理痛苦和憤怒,如何設置合適的邊界,如何處理潛在的健康問題等等。 圖片|Photo by Sinitta Leunen on Unsplash 當遭受到親密背叛時,該如何療傷呢? 1. 停止指責自己 和許多社會現象一樣,在婚姻裡也會有「譴責受害者」的現象出現,認為一定是受害一方做了什麽才會遭遇背叛。這也會引得受害者自責,「我一定做了什麽讓他背叛我」、「我是不是太蠢了」、「我一定是太天真了。」 2. 停止不間斷的幻想  遭遇背叛的一方會不斷地出現強迫性的行為或者思考(這一狀態也出現在 PTSD 的症狀中):比如反覆地、無法停止地回想過去的細節——這時候要告訴自己,停下來。 當人們遭遇情緒困擾的時候,經常會不斷地回溯細節。這的確會給人帶來一些控制感,但同樣會帶給你「如果我自己以前做得更好,那麽也可以改變他」的假想。但事實並非如此,對方的思考和行為,你無法改變。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靈魂急轉彎》:如果我們不是真實的活著,便會永遠感覺缺少了什麼) 3. 清晰地界定什麽是傷害自己感情的行為  想清楚自己的「底線」,如果有可能的話,和對方溝通達成共識,這是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 4. 用時間和空間來緬懷和哀悼那些在創傷中失去的 毫無疑問,被背叛的經歷會偷走我們心裡的純真、信仰甚至夢想。這是最難的部分。我們甚至還需要重新建構對他人的信任,重新嘗試交流。這個過程中,給自己多一點耐心。 5. 重建自我和自信  很多時候,我們會用生活中得到的愛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但當我們將自己的價值繫在工作、財富或者任何外在之物上時,我們越容易感受到自己沒有價值感。然而,就像任何逆境能夠帶給一個人的那樣,這個過程中,人們可能會從自己不曾敢料想的困境中治癒,會終於接受那些已失去的,會發現周圍朋友、家人那些曾被你忽略的關愛和價值,會更看清自己,更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 April 27,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SRcmE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最適合你的感情觀和金錢觀,不應該由別人告訴你 https://ift.tt/3aIluNa 處理金錢就像談戀愛,我們的原生家庭深深連結我們的價值觀。除了自我覺察之外,對於跟金錢的關係,只要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就能一目瞭然。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在做心靈工作的時候,時不時會遇到眉頭深鎖的案主,嘆一口氣問道:「可以從牌卡裡看出來,我到底要什麼嗎?」明知道會這樣的問題,背後一定有打結如毛線球的感情故事,但每次聽到,這些毛線還是在我腦袋結出一個問號,因為這就像拿著菜單問旁邊的人:「你可以告訴我,我到底喜歡吃什麼嗎?」,總會忍不住想回答:「啊?這只有你才知道啊。」 有意思的來了──為什麼我們在吃東西上,不會問出這種問題?那是因為我們對選「食物」沒有太多心理負擔,改變成本也小,選錯了大不了生頓悶氣,下餐再吃別的,因此我們可以對自己的感受極為誠實。 但是「感情」牽扯的東西太多,往往考慮了感情就得放掉現實,考慮了現實又不保證未來,考慮了大局就背棄了自己,考慮了自己又不想被罵自私,最後才出現在工作室,問出這句:「我到底要的是什麼?」 可是「自己要什麼」,從來都不是靠命盤、靠別人決定的,而是深深感受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行為而「發現」的。那是一個去制約、淨化恐懼、反覆思辯社會加諸的觀點、不斷練習對自己誠實的過程──在那之後浮出水面的,才是真正知道自己「要什麼」。 (同場加映:療癒插畫|放空一下,偶爾我也需要什麼都不做的時光) 這樣說或許有點抽象,舉個例子來說,像我一樣三十世代的女子,小時候接觸的偶像劇、言情小說,充斥著對男人對女人要嬌寵、縱容著自己任性的感情觀,於是「癡情等待」、「霸道總裁」就成為真命天子的典範; 而成長過程裡,長輩還會焦慮地叮嚀「女生要留點給人打聽」,說女生被知道交過多少男友,未來吵架會落人把柄,於是女生閉上了嘴,以清純為標竿,否定自己的情慾,或是就算感情歷練豐富,也要對新對象靦腆一笑,把燙直的長髮輕輕撥在耳後說,沒有啦,我只交過兩個。 當網路媒體興起,女性自主意識廣為盛行,不婚不生、經濟與情感獨立、拿回身體自主權、兩性平等的訊息,逐漸編織進我們的老舊意識裡。於是我們有些人回頭對抗社會──但同時,我們也在對抗自己。 因為我們的意識裡,充滿了從小被社會種下的感情觀,而我們自身的感情經驗,也像一顆顆試金石一樣,不斷在敲打我們的「以為」: 我以為自己需要被嬌寵,這是真的嗎?明明在感情中我覺得更自在的,是溝通順暢的平等關係。我以為要乖巧懂事才值得愛情,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我開始比較敢表達和做自己之後,反而好像更有魅力?那些曾經以為是我要的東西,又是真的嗎? 這樣的內在衝突,不是戀愛的專利,同時也出現在我們的金錢觀裡。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金錢戀愛學第六課|最適合你的金錢觀,不應該由別人告訴你 可能因為周遭朋友和我一樣,年紀邁入三十近半,對經濟穩定的渴望逐漸攀升,加上這一兩年股市飆漲,一個個都就像下水餃一樣投入市場,同時意圖學習投資理財技巧。 而這時候我也才意識到,許多人的金錢觀都銘刻著老舊的原生家庭意識,例如和我一樣兒時經歷股市崩盤的同儕,記憶中都有長輩愁雲慘霧,甚至妻離子散的記憶,因此對於大盤高點都非常卻步,但又沒辦法克制內心的蠢蠢欲動,好不容易試一下水溫,遇到一點波動就急著撤資,漲回來又懊惱,再投入時就錯過進場點。這樣來來回回過度交易,與其說是「保守」,不如說是不斷重演兒時的傷口。 又或者,有些同齡男性被社會價值牢牢框架,覺得年過三十一定要有房有車,所以就算收入吃緊,又或者根本不需要,還硬是要扛房貸車貸,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品質,甚至身心健康,只為了博得別人一句「真羨慕你」。 當內在的感受,和各種「以為」正確的金錢觀衝突的時候,朋友們都會陷入一個尷尬的疑問:到底怎麼樣的金錢觀才是適合我?我需要為社會價值犧牲到什麼程度?到底哪一個價值才是「我要的」? 戀愛觀和金錢觀一樣,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因為他們背後都綑綁著原生家庭、社會、甚至過去精力造成的信念。唯有不斷檢視自己的內在感受,才能真正分辨出到底「要什麼」,經營真正健康的金錢關係。 (延伸閱讀:「不勉強自己,就是生存之道」每天睡前問自己:你心裡真正要什麼?) 金錢關係修復練習|三個問題,打造屬於你和金錢的戀愛學 問題一、探索每個金錢領域的限制性信念 把一張紙分成兩個區塊,分別寫上「投資」、「儲蓄」,並且在每一個區塊內,寫下自己對這個領域影響你的記憶。 例如,「投資」在我的記憶裡,曾經讓家族長輩陷入愁雲慘霧,甚至吵架失和,因此我心中對投資的童年記憶是「很危險、不是一般人能碰,會造成關係破裂」的領域。但是因為大學念的是商學院,又是證券研習社,風氣非常鼓勵學生鑽研市場投機,甚至認為年輕時不用在意高風險,因此後天的學習又讓我比一般人敢於投資,形成一種矛盾的觀念。 而「儲蓄」則是開始得很晚,直到大學打工才有錢可存,當時大部分的錢都拿去投資或儲蓄,累積的速度很快,甚至讓之後幾次轉職時都不用太擔心,是安全感的來源。 問題二、這些限制性信念,如何影響現在你和金錢相處? 當我們挖掘出自己的記憶時,可以進一步覺察,這些信念如何影響現在的自己? 例如,我在「投資」上這樣矛盾的信念,讓我雖然比一般人還敢於進入市場,但卻對進一步鑽研財報資料、市場趨勢等等功課很排斥,潛意識裡只想把錢用最省力的方法,丟進穩定的標的裡不聞不問。 對「儲蓄」的信念,則認為沒有安全水位的現金是件很可怕的事,以至於有時候突然有大筆開銷需要動到儲蓄,就會嚴重激發我的恐懼。 (你會喜歡:安全依附型戀人具有超高「戀愛力」!關係心理學:給予適當安全感,感情穩定度大提升) 問題三、這樣的金錢信念,是我要的嗎? 當我們發現,自己如何被過去的信念影響了金錢關係,就可以進一步問:「這是我要的嗎?」 比如我問自己,因為過去童年的記憶,讓我對鑽研市場資料有抗拒感,但仔細想想,這似乎也沒什麼不好,我正因為不想研究,選擇用追蹤大盤的指數化投資,獲利也不算差,這時候反而不用管別人說「學投資怎麼都不看財報和線圖」,心安理得地選擇自己的路。 然而下一步,覺得儲蓄是安全感,只要被動用就會嚴重焦慮這一點,雖然社會很讚揚這種守財至上的想法,這個信念卻讓我過得很不舒服。 於是我有意識地修正:儲蓄本來就是我的安全網,必要的時候花,應該讓自己感到安全和感謝,而不是被焦慮困住。這個時候,我也找到了適合我的金錢觀,而不是被過去的信念綑綁,或被社會價值制約。 就像經營戀愛一樣,透過一步步地覺察,找出自己受困於什麼,對感受誠實,進而從老舊的信念中鬆綁。祝福大家都能透過三個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金錢戀愛學。 作者資訊|柚子甜,1987 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 歲生命出現一連串變化,誤打誤撞成為心靈作家。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April 27,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IluNa

單身者數量達到歷史新高!研究顯示:單身者比已婚者過得更快樂且健康? https://ift.tt/3sWjN55 研究人員發現,保持單身的女性比結婚的過得更好,而離婚的女性比保持已婚狀態的女性過得更健康且快樂——看完這一篇以後,未來單身者要被嚇唬「趕快結婚」,就沒這麼簡單了! 縱使這個社會對單身者歧視已久,但根據「簡單心理」的資料,社會心理學家 Bella DePaulo 總結了 2017 年關於單身者的六項研究,其實撇除掉世俗眼光之外,單身者並沒有過得比較差喔! 1. 單身者數量已達到歷史新高 在 2017 年,美國人口普查局這樣報告:沒有結婚的成年人數量創造了歷史記錄。超過 1.1 億美國居民離婚、喪偶或保持單身,佔 18 歲以上美國人口的 45% 以上。人們結婚的年齡也更晚了,男性初婚年齡中位數上升到 29.5 歲,女性達到了 27.4 歲。 於此同時,獨居也變得越來越流行。曾有段時期,加拿大媒體紛紛報導:在加拿大歷史上,獨居人數超過了採取其他所有居住方式的人數。獨居所體現的獨身主義並非西方國家的潮流,而是一個全球性現象。 心理學家 Henri C. Santos 和同事們也分析了全球 78 個國家半個世紀以來(1960-2011)的數據,發現在 83% 的數據來源國家中,這一類行為都出現了顯著增長。 獨身主義所衍生的一些觀念,例如重視朋友超過重視家庭,也變得更加流行:在過去五十年中,這些觀念在 79% 的國家中都出現了顯著增長。 圖片|Photo by Pablo Merchán Montes on Unsplash 2. 結婚不再被視為我們成年的標誌 在半個世紀前的美國,沒有結婚的人完全不會被視為真正的成年人。但是近幾年,人類的觀念發生了變化。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 2017 年的一項報告,在全國性的抽樣調查中,超過一半人(55%)認為,結婚與否不再是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年的關鍵標準。還有同樣比例的人說,擁有一個孩子不是成年期中的關鍵里程碑囉。 現在,人們更看重完成正式教育和找到全職工作,95% 的人認為這兩項標準中至少有一項比較重要或非常重要。 3. 中學生對約會和性的興趣正在減退 在 2020 年秋天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 Jean M. Twenge 和 Heejung Park 分析了過去四十年來(1976~2016)的數據,研究超過 800 萬名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大約相當於國內的初三到高三)的學生的性和約會經歷。在研究數據的最後幾年,有過約會經歷的青少年和有性經驗的青少年的百分比都達到了史上最低。 (推薦閱讀:安全依附戀人不一定很「安全」?致焦慮依附的你:成熟需要的是歷練而非安全感) 4. 單身者的性生活,比已婚人士更活躍喔 在這個世道,不光青少年更不愛約會了,成年人的性生活也比過去更少了。通過分析 1989 年到 2014 年來自超過兩萬六千位美國人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今天人們每年性生活的平均次數只有 90 年代早期的九分之一。 拉低這一數據的主要責任在於已婚或離婚人士。也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如今單身者的性生活比已婚人士更豐富了。 這些年來人們性觀念的一大變化,就是無性戀群體的存在逐步得到了認可。 到 2017 年,已經出現了不少關於無性戀的研究,包括大規模調查研究。在《性行為紀要》(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的一篇評論中,作者 Lori A. Brotto 和 Morag Yule 作了總結:無性戀是一種獨特的性取向,並非一種性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成年人中無性戀的比例大約在 3%。 圖片|Photo by topic_kong on PIXTA 5. 親密關係不見得能提升自尊 憑直覺,我們通常會認為親密關係能使人感覺良好——如果有個人經常讚美你,對你表達愛意,你一定會更喜歡自己的對吧? 還真不是呢! 心理學家 Eva C. Luciano 和 Ulrich Orth 就分析了超過九千名德國成年人,有的開始或結束了浪漫關係,有的保持單身。他們總結: 當一段關係運作良好、穩定、持續一段時間(根據目前的研究這個時間為一年以上)的時候,開始一段關係才會提升自尊。 實際上,那些開始了一段戀情、卻在一年內結束的人自尊水平比保持單身的人更低。 這樣看來,談一場糟糕的戀愛還不如不談戀愛,單身者並沒有損失什麼——而結婚也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已婚人士的自尊水平並不比那些擁有浪漫關係卻沒有結婚的人要高。 (同場加映:為什麼從熱戀走向分手?一段戀愛,從開始就知道會不會失敗) 6. 已婚者也不一定比較健康! 對婚姻的迷信中有這麼一條,就是人們結婚後健康狀況比單身時更好;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保持單身的女性比結婚的過得更好,而離婚的女性比保持已婚狀態的女性過得更好。 例如,相比保持單身的女性,結了婚的女性體重增加更多,飲酒也更多;離婚的女性吃得更健康,鍛鍊更多,並且腰圍比保持已婚狀態的女性要細!另外有兩項大規模調查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總之整體看來,即使考慮年齡因素,人們結婚後的健康狀況還是不會比單身時更好。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以為單身者沒有性生活,鬱鬱寡歡,孤獨終老⋯⋯除非他們趕緊把婚給結了。但是今天,要嚇唬單身人士可能不那麼容易了! April 2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WjN55

「18 歲遇車禍,與男友生離死別」正能量女神瑞瑪.席丹:對自己好一點,正面迎向恐懼 https://ift.tt/3euLFIa 台灣、黎巴嫩混血的女星瑞瑪.席丹(Rima Zeida)在 18 歲時遭遇嚴重車禍,全身皮膚 30 至 40% 三度灼傷。「火紋身」印記烙在 Rima 身上,帶給她除了傷痛之外,更多的是人生的釋懷與珍惜。 外型陽光健美、五官迷人深邃,擁台灣、黎巴嫩混血的女星瑞瑪.席丹(Rima Zeida)生活非常斜槓而精彩,不管是模特兒、節目主持人、演員、創作歌手等身分,Rima 每一年都在精進自己,交出一張張亮麗成績單,就請跟著 HAVFIT 一同認識她的成長故事,探詢 Rima 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音樂就是生活,是靈魂與情感的抒發 由於媽媽是鋼琴老師,Rima 從 4 歲就學習鋼琴,她坦承最開始其實是被逼著學的,但後來漸漸對音樂產生熱情,13 歲開始練習寫歌、15 歲自學吉他,唱歌更是從來沒斷過的興趣,社群不時可以看到她分享自己的歌藝。 2018 年底,Rima 推出個人首張全創作專輯《你 知不知道》,對她而言,呈現真實自己是創作的核心,她期待透過作品讓聽者有所共鳴,先前從未使用中文寫歌的 Rima,邊感受著中文獨有韻律,邊思考文字該如何組織呈現比較動人,包含曲的創作在內,她形容自己在數個月時間完全「沉浸其中」,一連好幾天都接近凌晨 4 點才離開錄音室。 「我愛唱歌,但我害怕在眾人面前唱歌,即便已經有演唱會經驗,我依然在努力克服這件事情。」 對於 Rima 來說,音樂即是生活,是日常不可缺少的情感抒發來源,〈你 知不知道〉這首歌藉由自我探詢「你想要什麼、你在做什麼、你怕什麼」,Rima 每次聽都有不同感受,有時感到迷惘,有時鼓舞著自己,Rima 說道: 「想要什麼、怕什麼、追求的是什麼,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偶爾我會忘記『為什麼這麼做』的理由,音樂能讓我很快找回自己。」 別讓健身成為壓力和限制 除了音樂以外,在人生不同階段,運動也一直存在於 Rima 生活,包含小時候的田徑隊、網球,到後來的自由潛水、滑雪、衝浪,甚至是登山等等不同項目,Rima 在工作以外的時間很喜歡往戶外跑,她並不會特別思考理由,就僅是因為喜歡,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 至於看待健身的態度就有些不同,除了身材維持,Rima 如此形容健身帶給她的正面力量,「除了發洩心情之外,運動讓我的身體跟精神變得更好,能幫助到我,而不是一種限制,以前的我會給自己蠻多壓力,現在就能自在安排運動的頻率與時間。」 (你會喜歡:健身經典動作解析|臀橋與超人式:躺著趴著練,增加臀部曲線) 火紋身印記,帶給 Rima 直面生死的體悟 關於 Rima 成長故事,有件事是不可不提的,她 18 歲時在美國遇上嚴重車禍,全身皮膚 30 至 40% 三度灼傷,更與當時男友生離死別,「火紋身」印記烙在 Rima 身上已經超過 10 年,Rima 聊起這段過程心情相當釋然: 「人都是健忘的,我不時需要讓自己的心重新回到加護病床上,體悟人生中有許多原本很在意的事情其實沒有那麼嚴重。」在那之後,Rima 內心不再糾結,快樂跟痛苦都是暫時的,她對自己的死亡不再如此恐懼。 「我當時冒出的人生跑馬燈,是我遠在台灣很珍視的家人,我對他們感到抱歉。」 活在當下四個字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卻很困難,Rima 認為這需要訓練,也是她每天都在學習的功課,「人活著注定會被很多事情影響,永遠不會有真正找到平衡的一天,有時候很順,有時候它卻又忽然不見了。」能讓自己長時間保持平衡,就能生活得越坦然自在,抱持這樣的信念,Rima 對於任何可能性並不設限,很積極體驗身邊各種人事物。 近半年至一年時間,Rima 漸漸能享受學習每項運動的過程,「我想學滑板、想學衝浪,但目標設太高時,沒有進步就會感到沮喪,給自己帶來難以形容的壓力。」現在的 Rima 能夠轉換心態,單純跟朋友去體驗滑板,有沒有進步不是重點,好好享受和朋友在一起放鬆的當下,反而是成長最大的契機點,相反的,若心情一再處於高壓狀態,學習不會感到開心,效果也很有限。 (同場加映:除了跑步以外,職場女性運動的 15 種新選擇) 在每一趟旅行,體驗新的勇氣與看見 台灣創作歌手陳綺貞有一首著名歌曲〈旅行的意義〉,安排時間旅行、讓自己生活在不同環境,是 Rima 重啟心情很重要的開關,「在台灣,每個角落都會有人認識你,會找我拍照等等,我沒有覺得不好,但這跟我對旅行的觀念有些不同。」 Rima 進一步說明,身處在國外,五官都是打開的,「我喜歡的旅行是沒有人認識我,能夠四處探險、吸收新文化,誕生出更多新的想法。」 每一段好的旅行,總能讓 Rima 放下許多不開心、過不去的坎,走出去就會發現世界好大,自己到底在堅持什麼?在跟什麼過不去、想不開?「旅行能讓自己得到一個新的勇氣,一個新的看見。」雖然中文的語境很少這麼使用,但Rima很準確呈現出她想表達的意思。 這些年來,Rima 在戲劇領域累積作品,2017 年電影處女作《強尼.凱克》更讓她拿下金馬新演員獎,但 Rima 仍有很多事情正計劃著學習,「我希望能『演什麼像什麼』,而不是像什麼才去演什麼,讓觀眾被我的演出所吸引,投入在角色經歷與情緒中。」Rima 坦承自己對表演課、試鏡等越來越有熱忱,演員跟創作歌手對她而言,是目前最有興趣也最有挑戰性的項目。 (推薦閱讀:邱昊奇專文|作為演員,這趟旅程目標是失去) 「正能量女神」稱號下的二三事 許多人視 Rima  為「正能量女神」,對此 Rima 表示感謝,但她自己並沒有很享受這個稱呼,「我也有很多負能量,只是沒有搬出來給大家看,人都會有高低潮,運動、音樂都是很好的宣洩方式。當然的,宣洩完還是必須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自己好一點,正面迎向恐懼。」這是 Rima 正在練習的事情,訪談的最後,Rima 也以這兩句話作為結尾,「我不覺得現在有什麼成就,還需要再更進步,尤其是心理層面跟思考的提升,從低潮中找到成長動力。」這些聲音也正是 Rima 歌曲中所傳達的心聲,不要太多苛刻,善待自己、放慢自己,一切都會沒事的。 親愛的   那些都不是你了 It's ok It's ok 就讓它成為過去吧 ‘Cause  我們都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瑞瑪席丹 Rima Zeidan -《你 知不知道》完整版 MV 【本文由 HAVFIT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在放棄之前,與自己內心對話,感受生命每一份堅強-Rima 瑞瑪·席丹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和自律神經失調說不!專訪瑜珈老師:用運動對抗現代文明病 籃球到勇敢追夢,從男孩變男人,運動一直都在-潘君侖Masha 跳繩的「九大好處」:國外YouTuber記錄完整「甩肉過程」好驚人! April 27,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uLFIa

調整「進食順序」就能減重?研究顯示:想要吃不胖,控制血糖是關鍵 https://ift.tt/3np9Vzn 你吃飯的時候是不是一口飯一口菜?現在有新的建議! 連藝人小禎和美妝達人 Kevin 老師都使用過的減重訣竅:「調整進食順序」,食物與血糖的關係,就在這一篇。 提到減重飲食,大家都知道要控制食物份量,計算攝取熱量與身體活動的消耗熱量差去創造熱量赤字,但你知道改變飲食順序其實對於減重有很大的幫助嗎? 只要吃對順序,就能在不用過度節食的情況下養成易瘦體質,吃得滿足又健康,這篇就要跟大家分享什麼樣的進食順序能夠幫助減重,許多明星藝人也遵照著這個方式瘦下幾十公斤! 應該要怎麼調整食物順序? 在東方社會之下,我們的飲食習慣通常是吃飯配菜,熱騰騰的菜一上桌,先盛一碗白飯,配著各樣豐富的菜色入口,吃飽再來一碗湯和餐後水果,這也是你的日常嗎? 有許多營養師及醫療研究指出,肥胖與餐後血糖息息相關,讓血糖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關鍵,如果先吃了白飯、白麵條、白吐司等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精緻澱粉),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讓胰島素大量分泌,過多的血糖會轉化成脂肪堆積,這正是造成肥胖的原因! 那麼我們要如何調整食物順序呢?以下就來跟大家分享有利減重的進食順序! 圖片|Photo by Dan Gold on Unsplash 第一步:先吃蔬菜、豆類等富含纖維的食物 富含纖維的食物包含所有的蔬菜類、豆類、蕈菇類、海藻等等,先吃蔬菜可以幫助抑制血糖的上升,再加上蔬菜的體積較大、熱量低,能增加飽足感避免攝取過多熱量,而且膳食纖維有助有腸道健康!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胃較為脆弱的人,建議先吃蛋白質,避免粗糙纖維引發胃痛! 第二步:再吃肉類、海鮮等蛋白質 蛋白質包含了所有的動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等,在吃完蔬菜之後攝取蛋白質同樣不會引起血糖上升,也能一步步增加飽足感! 圖片|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第三步:最後才吃飯、麵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血糖上升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一剛開始空腹時吃進米飯、麵、地瓜等主食類的食物,容易造成血糖飆升,多餘的血糖會轉化成脂肪堆積造成肥胖,血糖的震盪也容易讓血壓飆高,加速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 因此把碳水化合物留到最後才吃,就能預防上述情況有效地控制血糖,而且在已經吃了蔬菜和蛋白質之後,身體處於半飽的狀態,也不容易吃進過量的食物! (延伸閱讀:解析當紅 168 斷食法:女性採取斷食法,容易讓血糖控制變差?) 這些明星也是這樣吃! 1、小禎 藝人小禎幾年前因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而暴肥,她曾在臉書分享自己靠著運動與飲食控制在半年內減去了 30 公斤!而她的飲食控制其中一部份便是調整進食順序! 2、Kevin 美妝達人 Kevin 老師經常在各大節目上分享美妝技巧,他也曾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在聚餐之後會做什麼樣的事情來控制體態,甚至在不過於刻意嚴格的方法下能夠一週瘦 1 公斤! 其中之一也是調整飲食順序!可見飲食順序真的會影響身體對熱量的吸收! 【本文由 HAVFIT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不需要吃很少,改變進食順序就能順利減重!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和自律神經失調說不!專訪瑜珈老師:用運動對抗現代文明病 籃球到勇敢追夢,從男孩變男人,運動一直都在-潘君侖Masha 跳繩的「九大好處」:國外YouTuber記錄完整「甩肉過程」好驚人! April 27,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p9Vzn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律師:總是要求「萬能母親」的文化,是少子化的主因 https://ift.tt/3xlFsqJ 美國中情局提出 2021 全球生育率報告,全球 227 個國家中,台灣排名最後一名。台灣社會調查所研究也指出,台灣目前的總生育率為 0.9——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 台灣社會調查所研究指出,台灣目前的總生育率為 0.9,等於一位育齡女性生不到一名孩子。圖片|聯合報系資料照 根據美國中情局(CIA)提出的 2021 全球生育率報告,全球 227 個國家中最後一名就是台灣,台灣社會調查所研究也指出,台灣目前的總生育率為 0.9,等於一位育齡女性生不到一名孩子,平均初婚年齡從民國 90 年的 27.4 歲到 108 年已延後至 32.1 歲,對此有不少研究分析造成台灣低生育率的原因,律師呂秋遠則提出可以從「性別平權」的視角來探討這個問題。 台灣社會調查所所長楊志良指出,低薪、高房價、晚婚、無人照顧等都可能導致生育率降低,而呂秋遠則以不同地區的出生率為例,指出台北市 2019 年粗出生率為 7.9%、苗栗縣為 5.6%、嘉義縣則是 5.8%,而北市的房價相較另外兩地高,因此無法證明出生率與房價有直接相關,因此提出可以由「性別平權」來看低生育率的問題。 呂秋遠指出女性從懷孕到生子,除了得面對各種身體上的不適,孩子出生後還有一連串的經濟、教養問題,「為母則強」的標籤緊緊貼在媽媽們身上。 圖片|Photo by Marcin Jozwiak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台灣母親的告白: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從養育孩子、料理家事、侍奉公婆等日常瑣事都成為媽媽的責任,孩子哭了、餓了、不聽話了也都是媽媽要負擔,接踵而來的壓力不禁讓呂秋遠感嘆「這要怎麼生」。 呂秋遠認為,若要真正舒緩女性在家庭責任上承擔的壓力,應該要解決的是「如何讓進入這個制度的人覺得更友善」。 呂律師指出女性一旦進入婚姻,就得扛起職場上對孕婦不友善的指控、婆媳問題、另一半將育兒視為女性責任等問題,生孩子絕不僅是經濟議題,而是女性可能面臨到的人生、婚姻關卡。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房價再低又如何 律師:「為母則強」才讓女性不敢生 April 27,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lFsqJ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張西專文|「童年聽過的話,會記住一輩子」別讓家庭成為一輩子的陰影 https://ift.tt/3eul0eI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你認同嗎? 暢銷作家張西第二部長篇小說作品《葉有慧》,一如往常,捕捉畫面中細微的情緒,每個人都可以在葉有慧的故事中,找到一部分的自己。 女人接到電話的時候正在上班,電話那頭是陌生男子的聲音,口吻嚴肅。她立刻起身跟組長請了假:「我女兒出了一點事。」家裡只有一台車,因為先生出差,今天早上她是搭公車上班。 她先用公司電腦查詢目的地的確切位置,出了公司之後攔下一台計程車。女人幾乎不搭計程車,那太貴了。 計程車開過一個小學校園,在前面的轉角停下,轉角有一間便利商店。女人快步下車,走進便利商店前已經先看見櫃檯旁邊站著的嬌小背影,背著粉紅色卡通圖案的書包,書包的背帶上已經有許多污漬。 自動門打開時,廣播傳來任賢齊的〈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是這學期運動會班上挑選的表演曲目,女孩總是聽到就跟著搖擺,此刻嬌小的身影卻低著頭動也不動。 「請問妳是這個小朋友的家長嗎?」店長是一個身型圓潤的男子,理著平頭,臉上有明顯的鬍碴。女人一走上前,店長就開口,她點點頭。冬至剛過,便利商店裡相對溫暖,但女人無暇感受。 「我是這家店的店長。」店長露出終於可以問責的表情:「她偷了我們的原子筆,雖然現在還我們了,但是監視器都有拍到,可能需要麻煩妳協助處理。」店長看上去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沒有太生氣,也沒有給這種狀況裡的家長太好看的臉色,像是在責備,孩子還小的時候都是家教問題,長大後就會變成社會問題。 女人禮貌地說:「好的。」接著低頭看了女兒一眼,女兒並沒有抬起頭看她。「可以先讓我和我女兒單獨談談嗎?」她說:「我們就在外面而已。」然後舉起一手指向門口的鐵製長椅,另一手同時去牽起女孩的小手。店長有些愣住,似乎有點意外,不過很快地也點了點頭。 女孩的小手非常冰冷,一走出店面,女人從包包裡拿出一個新的暖暖包,在手裡搓了搓,確定生熱才將暖暖包遞給女孩。女孩接過暖暖包,但沒有任何動作,手指像蓮花一樣散在她的大腿上,暖暖包在小小的手心靜止著。她始終沒有抬頭看向女人。 「可不可以不要跟爸爸說。」這是女孩的第一句話。女孩跟丈夫一直都不太親近。 圖片|Photo by Jonathan Borba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懂得展現脆弱的男性,更加令人尊敬」所有父親的自白,都彌足珍貴) 「好。」女人說:「但是,妳也要答應我一件事。」女孩聽完後眼神慢慢變得黯淡。「我希望妳誠實。」女人語氣沒有起伏地看著女孩,女孩的目光仍停留在手上的暖暖包,沒有吭聲。 女人輕輕地呼吸了一口氣:「妳為什麼想要新的原子筆?」並小心翼翼地還不要使用到「偷」這個字。 女孩的腳趾在鞋子裡不斷用力,像抓地那樣,兩隻腳輪流,像在忖度。沉默了一會兒後,她小聲地說:「妳會生氣嗎?」 「不會。」女人說。 「我⋯⋯想要送禮物給陳心媛。」陳心媛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一個隔壁班的漂亮小女生,下課時許多同學都喜歡圍著她說話。 「妳很喜歡她嗎?」女人問,不過不是那種要得到回答的口吻。女孩的心臟撲通撲通、用力地跳了好幾下,但她沒有開口說話。她怕一不小心說出來的會是錯的話。 「我想,如果我是心媛,我會很開心,我會謝謝有人想要送我禮物。」女人繼續說道:「這是很棒的心意。」 女孩似乎有點詫異女人的回答,她稍微施力握住手上的暖暖包,手指呈現花苞的形狀,整隻小手也感覺到更多暖意,雙腳腳趾也不再那麼用力地抓地。 「可是,偷東西是不對的。」女人終於使用這個字眼,口吻變得嚴肅:「不對的事情會讓很棒的心意變不見。所以我不會生氣,我只覺得很可惜。」 「對不起。」女孩說。她的愧疚來自於讓母親感到可惜。 「小慧,媽媽不能跟妳說沒關係。」女人讓自己的身子稍微轉向:「我們把這個對不起,跟裡面的店長說好不好?」她希望小慧看著她:「因為妳拿的是他的東西,不是我的東西。」 但是小慧並沒有這麼做,她的腳趾又忍不住開始施力抓地。沉默了一會兒後,小慧才抬起頭看向女人:「媽媽妳可以陪我一起嗎?」 女人沒有馬上回應。她拿出錢包,掏了一個五十元銅板,遞給小慧:「這一次,妳去把剛剛沒有結帳的原子筆買回來,然後跟店長說對不起。不要害怕,我不會走。我在這裡等妳。」 小慧想了一下,又問了一次:「妳不能陪我嗎?」 「不能。」女人搖搖頭,認真地看著小慧:「妳要試著自己負責。能夠為自己的錯誤負責,才是真正的長大。」 小慧再次走進便利商店的腳步非常緩慢,甚至要走到擺放文具的商品架前都感覺到艱難,中間她回頭看了女人好幾次,女人有時候對她點點頭,有時候比出加油的手勢,有時候用眼神告訴她,不要怕,往前走就好了。 店長站在收銀台裡,有些納悶,直到他看見這個小女孩拿了兩支和剛剛偷的款式一模一樣的原子筆,並遞上一個五十元銅板。 「叔叔,對不起。」小慧低著頭用力擠出這句話,她的小手則將暖暖包擠成一顆新的花苞。 「沒關係,不要再這樣就好了。」店長露出難得的笑容:「妳很勇敢。」小慧仍然低著頭,抿了抿唇,然後回頭看向女人,發現女人正在看著自己,臉上的笑容雖然很淡,但是已經沒有可惜的表情。 那天晚上女人買了一塊千層蛋糕給小慧做為鼓勵。 「是妳最喜歡的蛋糕喔。」女人說。 那塊千層蛋糕小慧每天只吃一點點,一層一層吃,吃了三、四天才吃完。她捨不得吃太快。 本文摘自張西的《葉有慧》。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葉有慧》 April 27,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ul0eI

疫情、弗洛伊德之死如何影響奧斯卡?2021 奧斯卡看點:非白人、女性影人增加一倍 https://ift.tt/2PoM1rf 2021 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在性別、種族多元性中打破多項紀錄。然而我們期許有一天,「多元」這件事不再是需要強調的觀念,而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擁有一樣的機會,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 願有天,我們在電影之中,生命之前,能夠擁抱更多的平等與多元。 自 2015 年奧斯卡金像獎出現「奧斯卡太白(#Oscar So White)」的多元爭議後,美國影藝學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於 2020 年頒布新政策,未來將採取多元評比制度,擴增一倍女性與多元族群成員入圍保障。 根據統計,過去 10 年間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類別中,有將近 89% 提名者是白人,而其中,71.1% 提名者為男性。長年以來,多元性不足一直是奧斯卡為人詬病的重要問題,相當多女性、少數族裔題材作品,皆未能獲得評審的關注以及肯定。 針對 2020 年提出的多元評比制度,影藝學院院長大衛魯賓(David Rubin)提到,「我們相信這些包容性的準則,將激發電影工業持久與必須的變革。」 多元評比政策宣布實施後一年,美國知名媒體《INSIDER》在報導中點評今年的入圍名單,提到:「白人以外的有色人種,在今年獲得有史以來最多的奧斯卡提名,同時有相當多提名打破了過往紀錄。」 從入圍名單便可發現,在族裔比例上,最佳男、女主配角 20 位入圍者中,共有 9 名非白人面孔,各族裔的入圍佔比,是奧斯卡歷年以來最接近的一次;性別方面,女性影人共獲得 76 項提名,更達到歷年來最多女性入圍的紀錄。 圖片|Photo by Stockgood on PIXTA 奧斯卡真的多元了嗎? 電影愈多樣化,提名也就越多樣化。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今年的奧斯卡可以如此快速的達到人們對於「多元共融」的期待,背後的成因是什麼? 回溯 2020 年,影響美國、或者全世界最重要的兩件大事,一是新冠肺炎、二是再度點燃種族議題討論的「弗洛伊德事件」。在弗洛伊德遭警察壓制致死後,人權運動一觸即發,今年奧斯卡,某種程度上是對於種族人權議題的再一次回應。 至於新冠肺炎對奧斯卡多元性的影響,可以回頭去看美國 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的研究報導,裡頭提到:「根據 UCLA 好萊塢多樣性報告,去年好萊塢女性與有色人種在各種工作崗位(演員、編劇、導演等)上,都獲得了相對豐富的發展空間。」 同時,在 2020 年上映的前 185 部電影當中,由有色人種扮演領導角色者佔 39.7%,而女性佔電影主角有 47.8%,相較過去成長將近一倍以上。然而這與疫情有何關係? 事實上,因為全球疫情肆虐,相當多「大製作」電影無法於影院上映,相較之下,中檔、小檔電影,因為成本預算因素,更容易選擇於線上串流平台上露出,取代電影院的放映,這也反映出在電影產業中另一個矛盾點。 也就是通常以女性、弱勢族裔為主要角色的電影,相較男性和白人為主的電影擁有較少預算,因此,在過去一年中,影音串流平台才更有機會購買到這些多樣化題材的影視作品。 此狀況顯示,奧斯卡多元性的背後,其實是好萊塢電影製作中更大的本質性問題:以女性、弱勢族裔為主體導演、製作的電影資金仍然相對不足。這也是全球電影生態繼 2021 奧斯卡之後,全球疫情逐漸趨緩之時,即將備受挑戰的重要課題。 (推薦閱讀:「最黑暗的一件事,就是對他人漠不關心」第 93 屆奧斯卡多元共融金句盤點) 當多元不須成議題,我們才終於平等 今年奧斯卡,如往年一樣有相當多重量級電影工作者上台領獎、致詞。 致詞中,懷有一個人對於自己與世界的信仰,以及渴望透過作品傳遞的價值。上台領獎者愈趨多元化,所關注的議題也就更加廣泛。對於世界的包容,體現在電影中,也透過電影,帶給台上台下更多人新的悸動,那是語言的力量,也是每年奧斯卡最為動人的高光時刻。 以電影《藍調天后》獲得最佳妝髮設計、最佳服裝設計的 Mia Neal 於致詞感言中提到:「我是爺爺帶大的,爺爺畢業於西北大學,當時大部分的校方不允許黑人待在校園;當他回到故鄉,希望能成為一名教師,卻發現學校不允許聘請黑人。我要謝謝我的祖先們,因為他們從不放棄,所以我們才有今天,得以打破這個看不見的天花板,也讓我可以站在這裡。」 Mia Neal 炯炯有神,話語中含有哽咽,台下響起如雷掌聲,她字字珠璣,把握台上每一秒鐘發言機會。 她接著說:「我可以想像未來,黑人跨性別女性也來到這裡,還有亞裔、各種族裔的女性,有一天,她們站在這裡將不再是『特別的』,而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除了族裔多元之外,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在性別方面也多有改善。 其中,「最佳」獎項當中,女性獲提名數為歷年最高,打破 2018 年的 23 位提名人數,來到 24 名。且在最終 23 個獎項中,有將近一半的女性獲獎,包括華裔女導演趙婷,她是繼李安、奉俊昊後,第 3 位獲得最佳導演獎殊榮的亞裔導演;同時,她也是史上第一名,同時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的亞裔女性導演。 趙婷在受獎致詞時說道:「謝謝所有,教會我們韌性與希望力量的人們,也提醒了我們善良的本質。相信人性本善對我有很大的影響,雖然我有時仍感覺,人性並沒有如此良善,但有幸,我遇到的皆是善良的人。這座獎,我要獻給擁有信念及勇氣永保善良的人們,因為那實際做起來是多麽的困難。」 圖片|達志影像/路透社 (同場加映:《遊牧人生》導演得獎金句盤點:同情心會打破籓籬,令人將心比心,互相承擔) 為什麼我們要在奧斯卡討論種族、性別問題? 電影給人完整的圖像,引領討論,創造典範,提供敘述,給予面對生命的方法。 無形中,電影文化之於社會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多元的圖像,同時象徵了世界複雜性中的各種面貌,是否都有平等的機會,走入最高殿堂。 如果不是奧斯卡愈趨多元,以《曼克》一片獲得最佳美術設計的同志布景師 Jan Pascale 也許無法如此驕傲而充滿愛的,在獲獎時以溫柔的口吻,把榮耀歸於妻子:「謝謝所有協助過我的人,讓美術設計成為我畢生的志業。謝謝我的太太,是她於生活中的每一天,給我無盡的啟發。」 如果不是愈趨多元的奧斯卡殿堂,也許我們不會發現,一場典禮中最幽默的橋段,可以來自現年 73 歲的韓裔女演員尹汝貞。 她以《夢想之地》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在她致詞的 3 分鐘裡,展現出超凡的幽默風度,與女演員的優容大氣,她笑著說,「終於,今天我見到布萊德・彼特了,很高興認識你。」台下一片轟隆笑聲,可以說是今年奧斯卡得獎演說中,最笑聲滿棚的橋段。於是今天之後,誰敢忽視,亞洲女性的魅力與幽默呢? 圖片|達志影像/路透社 即便今年奧斯卡金像獎堪稱為史上最多元的一屆,然而在提名人數上,男性提名人數仍是女性的兩倍之多,表明在電影製作行業裡,性別比仍存在著巨大差距。提名及獲獎的比例,是整個電影工業場景的縮影,只有電影多元了,提名獲獎才得以多元。 回扣趙婷於金球獎獲獎時的感言,她說:「同情將會打破人類之間的所有籓籬,令人將心比心,別人的痛苦等於自己的痛苦,大家彼此交融、互相承擔。」 期許,未來每一個人,無論你的性別、種族、膚色、年齡、身體型態,我們都有機會在電影裡,找到生命中的黃金。最後,致上美國演員安琪拉・貝瑟(Angela Bassett)於緬懷 2020 年逝去電影工作者時所說的一段話。 「受人恩惠時,我們只是短暫存在,施予他人時,我們將永久活著。截至美西時間 4 月 25 日,全球死於新冠肺炎的人已經超過三百萬人,同時,也有相當多人,因為不平等的暴力、仇恨、貧窮⋯⋯而喪命,他們太早離開我們,致使我們更應珍惜與重要他人共度的時刻。今天,我們要一起慶祝電影給我們的共同體驗,以及對生命的讚嘆,這些對電影的熱愛,讓我們在心中永遠留下感動。」 願有天,我們在電影之中,生命之前,能夠擁抱更多的平等與多元。 April 2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oM1rf

為你挑劇|《酷蓋爸爸》:從愛情走到家庭,幸福不過是與你同行 https://ift.tt/3xs4lko 同志娛樂影音平台 GagaOOLala ,2021 年繼《戀愛無名氏》後,推出第 2 號作品《酷蓋爸爸》:「我真心相信透過我們的故事,呈現出同志也可以是很棒的家長,也能擁有一個完整的家。」 同志娛樂影音平台 GagaOOLala ,於 2021 年推出「#QueerUpTheVolume」同志音樂愛情故事系列,繼《戀愛無名氏》後,第 2 號作品《酷蓋爸爸》也即將上線,僅 6 集、共 2 小時左右的迷你劇集,在短短的篇幅中,刻畫一個同志家庭的組成與經驗談。 幸福慢慢長大 變一束花 純愛萌芽 灌溉一下 最親愛的啊 躲你身邊就不怕 ——《酷蓋爸爸》主題曲〈幸福日常〉 Damian 與傑立,在相識、相愛兩年後,決定以代孕方式來擁有小孩。伴隨著兒子凱凱出生成長,大大小小的問題日漸浮現。才曉得,原來談戀愛是一回事,真正步入婚姻、照顧小孩,像爬一座路途未知的山,有疲累,有掙扎,可也不乏美好光景。 圖片|《酷蓋爸爸》劇照 有一種愛情是,我想與你共築家庭,即使知道未來並不容易,還是甘願與你同行。 而兩人的經歷,不是只停留在劇中。故事原型,部分來自杰德影音創辦人兼 CEO 林志杰的真實經驗。他與同志伴侶透過代孕方式,育養兩個兒子。 林志杰:「身為 GagaOOLala 的創辦人及同志爸爸,我真心相信透過我們的故事,呈現出同志也可以是很棒的家長,也能擁有一個完整的家。」 (延伸閱讀:多元成家的落實:一個人是家,兩個人有無血緣、性別同異,也都可以成家) 同志權益,仍須努力 2019 年 5 月 17 日,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這一記響鐘,同志朋友等了很久,有人歡欣鼓舞,有人喜極而泣,同志成家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彩虹終露曙光,我們可以結婚了。 能進行結婚登記,無非是同志權益的一大進程;但也要知道,基本人權不僅止於此。在臺灣的現行法律制度下,對同志朋友來說,仍有不全或缺失之處。例如:已婚同志伴侶無法申請收養、跨國同志伴侶想結婚仍受許多限制等等。 如果想要更深入瞭解,可以看看: 同志可以收養小孩嗎?我可以, 我們不行!(同志諮詢熱線) 跨國同性婚姻,台灣行不行?(同志諮詢熱線) 《酷蓋爸爸》讓我們看見,或許在未來,臺灣會有愈來愈多同志家庭,組成也更加多元。而人們應集結能量,持續倡議,為 LGBTQ+ 、同志權益及性別平權發聲。 圖片|《酷蓋爸爸》劇照 彩虹已經露微光,但在到達陽光普照之前,我們仍要有所期待,終能成原本不能。 April 2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s4lko

為你挑劇|《天橋上的魔術師》:感情消逝之際,能否給予彼此最後的溫柔? https://ift.tt/2Pnjqma 導演楊雅喆將用電影的規模去打造《天橋上的魔術師》,短短十集,卻將每集製作經費提升到 2000 萬元。 貫穿全劇的台詞「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讓我們對現在「未消失」的人事物,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更加珍惜。(內容微雷,請斟酌觀賞) 一開始觀影門檻有點高,導致評價兩極,很多抽象意識流的表現、隱喻、符號暗示,不斷虛實交錯及影射的歷史事件非常需要查解析及原著小說,是頻率沒對上會無緣棄劇,但一旦接上有緣來相愛的一部作品。 首先要放開想要得到具體結論的頭腦制約,對平常很少看魔幻寫實作品的朋友來說不甚容易,像我前面一直很想釐清哪裡是虛哪裡是實,非常費力。最後半放棄的提醒自己我是來欣賞戲劇不是來鑽牛角尖,才跟著導演引導的意識去流動,才體會到如幻似影的留白與美麗。 《天橋上的魔術師》由曾為台北市最大公有商場「中華商場」為背景所展開的六個家庭、九個主人翁的十個奇幻故事,十集的主題不同,可獨立也能串連在一起,但都脫離不了貫徹整部劇集的中心思想:「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第一集片頭 1 分半就出現這句台詞,初聽還不甚明白,隨著十集看下來,才驚覺這真是一記當頭棒喝,十集後我用著完全不同的心境在體悟反芻著。 雖然身為 90 後的台南人,不曾參與這段大台北西門町歷史,但在查資料時發現這裡曾是許多人的記憶。中華商場這座八連棟、三層樓的商場,由天橋串連住宅商店與流動攤販,綿延不絕自成一格小世界,匯集了繁華時代的縮影。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延伸閱讀:解密《天橋上的魔術師》4 個魔幻時刻,導演楊雅喆掀開那些令人不想面對的過往) 即便中華商場曾是眾多人的記憶的一部分,但《天橋上的魔術師》卻不僅僅只是寫實的歷史劇。楊雅喆導演表示吸引他拍《天橋》並非懷舊元素,而是書中揉合記憶的魔幻時刻,不論是魔術師的小黑人、水晶球裡的至尊元、夢遊的石獅子、超時空手錶、九十九樓傳說等等,在在都是記憶裡真實與虛幻的交融。 「要把自己變成相信魔幻的人!」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有時候你用一輩子記住的事,不是眼睛所看到的事。」 記憶不一定能為憑,故事是從記憶的裂縫中長出來的。隨著時光的累加,許多回憶會延伸疊加出更多的土地人文情懷,《天橋》給予觀眾正是這樣一種氛圍的形塑。以十集單元劇的方式呈現,每個人既是配角亦是主角,就像我們,彼此支配著彼此的人生。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五集與第七集,這兩集都是在片尾音樂聲響起時讓我心空的作品。 第四、五集描述白色恐佈,最有張力的戲劇對比,就是用童稚視角看著冷峻時代的複雜暴力,藉由小朋友的童言無忌,展現白色恐佈最日常壓抑的一面。誰能忍心檢舉自己的父母,當大珮含淚冤吐出這句話,失控的老師妳可曾想過眼前倖存的小女孩也是人生父母養? 第三、六、七集探討同性與跨性別族群,阿派跟 Nori 於我而言是非常有魅力的兩個角色,展現不同類型的剛柔並濟。第三集開頭在陽光灑落的西裝店裡,我就被阿派獨特的氣質給迷住,身著紫色襯衫自戀的梳著油頭,血氣方剛的男兒拳頭底下緊握的溫柔,在閉鎖的年代,默默以兄弟之名陪伴支持那個「終究不是他的」人。可惜阿派此角只有點到為止,我私心期待他能有更多交代。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帥氣的模範生 Nori 與點媽之間再再進行無聲的拉扯,兩代對於同性戀價值觀的衝突,沒有空間可以並存。在點媽經歷失魂落魄的尋子記,終於在最後找到那個空間,就在 99 樓點媽的櫻花夢裡,在夢裡「缺角」的大兒子可以安心的做「她」自己。第七集的結尾,Nori 說一句「 媽,我到 99 樓了」輕聲的告別卻蕩氣迴腸,連同無聲的遺憾一起被關進那個下著櫻花雨的櫃子裡。 (你會喜歡:《天橋上的魔術師》:擁有粉紅影子的男孩們,你不必再躲起來) 《天橋》給了我很多第一次,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快門聲可以比槍聲更令人不寒而慄;第一次知道原來小女孩穿紅色內衣是如此猥褻;第一次知道原來步槍跟吉他的袋子那麼的相似。還有第一次知道話真的不能亂講,尤其是違心之論的反話。 不論是小不點對哥哥戲謔的玩笑「把你變不見喔!」;大珮小珮姐妹氣話的切八段;或是偏心的點媽對小不點說出內心埋怨「不見的為什麼不是你? 」最後都難堪的成真了。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好在導演還是溫柔的,給了這些消失的人事物,一個 99 樓的庇護所。又把小不點從銀幕中的「戀戀風塵」,送回中華商場的滾滾紅塵。當點爸淚如雨下,落在膠卷上,下進電影的次元,那可真的是做到「淚如雨下」,我心中響起小不點第一集叫賣皮鞋的台詞:千山萬水走回你身邊,再一次一語成讖。 特別想提第八集的開放式結局,用錄音帶 AB 面來呈現一體兩面的感情觀。平行時空的我們是否能在感情消逝之際,憶起那一疊貼好郵票的信封,摸著眉宇給彼此最後的溫柔? 「火車在這裡會很慢地過彎,讓離開的人好好再看一眼,之後就是不同的風景了。」 (同場加映:《天橋上的魔術師》:即便擁有不ㄧ樣的性別氣質,我們愛你如昔)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我用了十集反覆品嚐這句話,餘韻繚繞,失落感瀰漫整個中華商場的走廊。如果可以,我還想再聽一次阿派歐不停的泰山男孩組曲;再聽小八跟著 Smile for me 奔放自在的扭著身體;再看一眼大珮小珮吱吱喳喳在書店櫃檯鬥嘴;再看一眼 Nori 蹲在鞋店門口煎著玉子燒,回頭叫一聲「小不點」。 魔幻寫實手法不是我的最愛,但我確實佩服楊雅喆的野心與創新,不論是隱含議題深度與美術場景田調的細膩,乃至小中青三代演員群的表現,每集製作經費提升到 2000 萬元,為台劇創下一個「電影化」里程碑,讓人非常期待這次金鐘獎。 一次次一集集瓦解我們的框架,藉由主角們的經歷當作誘餌,讓我們能有所投射反思,對現在「未消失」的人事物,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更加珍惜。 歷史物換星移,不變的是人的情誼,後座力十足,一起品嚐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美麗。 April 2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njqma

「以前相擁入睡,現在互搶棉被?」給想經營長遠關係的你:別讓同居,變成感情的終點站 https://ift.tt/3eAsht8 為什麼有些人同居後,感情變得越來越疏遠?原本想讓彼此「膩在一起」的好意,卻成了分離的原因? 「你們為什麼會選擇同居啊?」 「每天待在一起的話,會不會很膩?」 「同居之後,你們之間有什麼改變嗎?」 面對朋友 T 滔滔不絕地發問,我感受到她對「同居」議題的好奇與憂心。 我反問 T:「你想和另一半同居嗎?」沒料到我會如此回覆,T 有些支吾地說:「想啊,但是⋯⋯」現在的她,正面臨該不該和另一半同住的猶豫,以及「同居」會不會讓兩人的濃情蜜意,轉為平淡無味的焦慮。 確實,若從搜尋引擎輸入「同居」二字,出現的關鍵字大多為:「同居問題」、「同居的殘酷真相」、「同居是愛情的墳墓」等,可以想見,許多人在選擇是否進入婚前同居的躊躇。 這不禁讓我思考,這個問題真正的核心在於:「伴侶在和彼此坦誠相見後,是否還能保持著愛情的純粹?」那麼,我們要的愛情,是轟轟烈烈的激情,還是細水長流的相愛? 圖片|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以我自身為例,和 M 在一起 8 年,同居 4 年。有人會問,我們怎麼維持親密關係,老實說,這段路程,並非一帆風順,其中經歷過許多磨合、爭吵,唯一不變的是「不願意輕易放手」的堅持。 至於在這過程遇到那些關卡,我想可以分成「三大考驗」和大家分享: 第一、從情意綿綿到相看兩厭 伴侶同居,最讓人開心的是,排除時間與空間上的障礙,終於可以無時無刻膩在一起。家,就是兩人最好的約會場所。一起用餐、一起佈置、一起追劇、晚上相擁入睡。每天每天,都很新鮮。 卻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兩人不再特別一起做哪件事,反正都在同一個空間,那股熱烈的情意,開始轉為平淡。用餐過後,只在乎待會誰洗碗;過往每晚相擁入睡,現在是互搶棉被。你發現,除了漸漸習慣「有一個人跟你住」之外,還升起了一股「有人正在和你搶資源」的厭惡感。 第二、生活習慣不大同 剛開始同居,感情濾鏡能遮蔽彼此的缺點。但隨著相處時間越長,濃情蜜意不再,兩人生活習慣的差異,便會開始浮上檯面。 舉一個我和 M 最常爭執的例子,就是衛生紙。M 因為過敏,所以衛生紙用量極大,為了不浪費資源,他時常擤完鼻涕,就把衛生紙放在桌面上,留作一會使用。然而潔癖如我,看到一坨又一坨的衛生紙在桌面,往往是怒火中燒,最後演變成不斷爭吵的導火線。 (延伸閱讀:同居之後關係越來越差?維持親密關係的四個作法) 第三、情緒界限模糊 在進入同居狀態之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步調與空間,但是同居後,兩人卻被長時間綁在一起。不只是物品層面的重疊,還包含情緒界限的模糊。今天,對方在工作場域上受了氣,在還沒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時,另一半,可能白白掃到颱風尾。 那些無法自行消化、安放的不悅、焦慮、難過,都可能往另一半身上丟,漸漸地兩人只會感到能量低迷,甚至枯竭。 面對上述問題,該怎麼經營同居關係? 無獨有偶,Youtuber 劉芒也在影音平台發布「同居試婚必學的 10 個攻略」,她談起自己與男友以試婚為前提的同居經驗,很適合想以長遠親密關係的伴侶收看,而接下來我想結合劉芒的觀點,以及我同居四年的實務經驗,和大家分享,該如何解決上述遇到的「同居問題」。 第一、別讓長時間相處只剩下消磨 許多人同居,是希望「長時間與對方膩在一起」;但也有很多人,因為「長時間」的關係,而走不下去。 因此,我給大家的建議是,長時間待在一起不代表真正的相處,需要找到經營感情的節點。 在劉芒的影片中有提到,同居讓經營感情的時間變得很分散,過往她和男友尼尼雖然是遠距離,但也因為距離,讓彼此的相處時間有了「規律性」,兩人可能會固定在睡前進行「談心時間」,卻在同居後,變得習以為常。 例如:一方在分享心事時,另一方可能在滑手機,那麼對於分享的人來說,是不是覺得自討沒趣,而漸漸地不想再說? 關於這點,我和劉芒的觀點相似,就是「專注在兩人相處的時間」。這個時間不用長,可以是好好吃一頓飯,或是每個週末約好一起追劇。為的是,別讓當初同居的快樂,變成彼此分離的原因。 (同場加映:「戀愛是一時的,關係是一世的」3 個練習,給交往多年的你們:別把熟悉當藉口) 第二、尊重彼此生活的差異 每個人都來自不同家庭,生活習慣不同是可想而見的。 劉芒給的建議很簡單,卻也不容易做到,那就是理解並互相 cover。影片中提到,若只是長期不放過每個細節,和對方置氣,總有一天對方的態度也只會轉變成:「喔,怎樣,你又生氣囉,生氣就生氣吧!」 所以,假設我再看到 M 衛生紙沒丟,比起一味的大發雷霆,我可以順手幫他集中或丟掉。事情很小,比起把對方罵到狗血淋頭,我們可以選擇「溝通」,千萬別用生氣當作籌碼。 圖片|Photo by Aung Soe Min on Unsplash 第三、讓伴侶知道你的狀態 同居讓彼此的情緒界限變得模糊,因此我們可能把情緒轉嫁到伴侶身上,甚至讓伴侶一起陷入低迷狀態。這點,我建議,當你出現情緒不穩定時,可以主動和伴侶告知,並請他給你自己消化的時間。 還記得有一次,我因為在職場上的不順利,正處於非常崩潰的狀態,沒發覺的 M 正想和我分享,他今天發生有趣的事。此時的我,可以做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一種是,直接崩潰,並把情緒發洩到 M 身上;另一種是,和他說:「我現在心情不好,能不能讓我獨處?」 直接崩潰能讓負面情緒得以宣洩,但是無形間損害的是兩人的感情, M 會因此得到不好的情感回饋,或許當下次他有什麼好玩、有趣的事時,並不會願意再和我分享。 讓伴侶知道自己的狀態,則能夠短暫的先保留自己的情緒空間,好好地梳理,並且讓對方知道這段時間你需要獨處,而不會無端地打擾你。 (你會喜歡:關係功課|伴侶之間,必須擁有各自獨處的「貓咪時間」) 以上說了那麼多,都是希望所有決定同居的戀人,可以知道,兩個人能走在一起實屬不易,不要讓「不用心」、「不在意」成為彼此分離的原因。不論是剛在一起、同居,還是已經結婚,最重要的都是,正向溝通,積極協調,無法讓步的事情,彼此各退一步。 親密關係走入瑣碎日常是常態,若能在常態中,不被柴米油鹽消耗,而是成為彼此堅實的後盾、共同成長的夥伴,那麼就算餘生漫長,你會知道這份愛,一直在。 參考資料: [1]〈有大事宣布!同居試婚必學的10個攻略〉。劉芒。 April 26,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Asht8

「諮詢師也有恐懼,所以才能陪你前行」4 個轉念練習:黑暗中,陪伴即是力量 https://ift.tt/3gEiyot 人生像地圖一樣,世界太大,無邊無際地令人恐懼。而卡牌像是 GPS,只差不是人造衛星帶你走,而是內在靈魂與你對話,給你方向——用「女力覺醒牌卡」,引導藏在心底的聲音,讓自己指引自己。 鑽研芳療的朋友 K,近期準備開啟新的芳療諮詢計畫,以精油陪伴低潮的朋友。計畫上線前,她找了我當演練個案,在咖啡廳進行了小練習。 過程中我先是靜心,然後用非慣用手隨機抽出精油,這些精油像是路引,點出我近期的狀態。其中一支對應到喉輪的精油,K 問:「最近有快要感冒,或是有話想說卻說不出來嗎?」我覺得還好,通常有話都可以盡情表達,沒人聽的時候我就用寫的。 K 又問:「那是不是有很多需要表達的機會?」我仔細一想,沒錯,這個月的演講、訪談、邀稿突然暴增,瞬間湧入的工作量的確讓我有些壓力。 雖然有壓力,不至於造成太大困擾,但精油溫柔的提醒仍讓我感到貼心。 圖片|Photo by Chelsea Gates on Unsplash 整個過程結束後,K 請我回饋意見,我說剛剛的引導做得很好。針對一支精油可能代表的訊息,她給了不同方向的可能,讓我這個平時表達流暢,以為喉輪暢通毫無問題的人,發現過度表達也需要平衡。 此時 K 才坦承她其實很擔心,個案會覺得她不夠專業,都是靠個案講出的話來找線索,而不夠厲害到能一眼看出個案的問題。我立刻握住 K 的手說:「這就會是妳自己內心要克服的課題!」 作為收費的身心靈諮詢師,每個服務者都會希望提供足夠的專業,協助個案走出困境,但那個協助並不代表你需要一把拉起那個人,而是陪著他一起在黑暗中摸索。 我們過往的生命經驗傾向尋找「權威」,在迷惘時也希望有一個人能直接告訴你答案,就像在算命時,期待對方能靈通,甚至鐵口直斷。一個更大的力量把我們保護住,替我們下決定,以為這樣就安全無憂,沒有風險了,事實上是我們不敢為自己負責,把決定權交了出去。 這樣的期待不只在求助的案主身上,諮詢師也常常不知不覺背起這樣的期待。 (你會喜歡:【運動小姐】瑜珈教我的事,向生命裡的萬事萬物學習) 不需要一人扛起,讓他人共同圓滿 去年九月,我在女人迷開了一場《用牌卡,看見恐懼中的美好寶藏》工作坊,帶大家運用女力覺醒卡挖掘內心。一開始我備感壓力,雖然我平時喜歡玩牌卡,但我並沒有特別厲害,也不曾以此為業,比起站上更擅長牌卡的創作者柚子甜、金得心、凡妮莎等,我有種不實在的心虛感。 當時的我想像,要像個牌卡諮詢師一樣,一張張為學員們做解答,但又深怕沒有這個能力,在牌卡翻出時就能說出答案。後來經過一段時間思考,發現女力覺醒卡的重點,本來就不是像塔羅牌那樣,每張擁有既定的意義,它著重的是讓個案自己詮釋,每個人在同一張圖面上看見了不同東西,那就是真實內心的反映,也代表了屬於你的答案。 所以我的角色,並不需要像一位老師,去發送標準答案,而是設計出一套流程,讓大家練習自己看圖解牌。於是那一天,我讓大家分組進行,透過一些前導與練習,讓大家熟悉牌卡後,試著為彼此解牌,我在旁補充協助。 在交流過程中,他們會發現有些相似的生命經歷,因此產生了連結與共感,那一份陪伴與支持,比起我單向的輸送,是更重要的力量。 當天活動結束後,我整個人輕飄飄的,跟過往的講座體驗很不一樣。以前我習慣抓得很緊,覺得身為主辦人,應該要掌控全場,才能展現我的能力與角色,一場工作坊裡分享自己故事的時間,往往佔了一半以上,幾乎像是個人演講。 但這一次,我只是設計流程、創造空間的人,把大多的時間都留給參與者彼此分享,牌卡不由我一人解答,而是組員互相幫忙提問、引導,效果竟出乎意料地好,比起我一個人幫大家解牌,多了更多豐富的觀點。 兩個半小時的活動,我只講了不到 20 分鐘的話,過去的我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太偷懶了?怎麼可以這麼輕鬆,這樣好意思領講師費嗎!」但現在的我懂得這樣的好,在於開放、接納。 我依舊全程陪伴大家,只是方法不同了,更信任夥伴們都是有力量,能夠彼此幫助的,我只要安定守護、適時提醒就很好,不需要一個人扛起全部,讓在場的人共同圓滿這個夜晚。 (推薦閱讀:「心順了,一切都是順的」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的能量提升四步驟方法論) 轉換四個觀念,脫離權威者包袱 那一次的經驗,讓我能理解 K 心中的害怕,也是許多生命工作者的心魔。 我們可以試著轉換四個觀念,把自己從權威者的包袱中脫離出來: 1. 我們是看懂地圖的人,但不代替個案上路: 不管是芳療、牌卡、星盤、人類圖、紫微斗數哪一個工具,其實都像一張地圖,我們是看得懂這份地圖的人,所以可以看見個案現在在哪裡。不過他為何走到這裡,自己又想要往哪裡去,都是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的事,我們必須依據這些線索,與個案做確認,才可以知道真正的狀況。 不需要鐵口直斷,去與個案聊天、討論,告訴他你看見的可能,與他的理解相對照,一起看清這份地圖上的指引。 圖片|Photo by Marek Piwnicki on Unsplash 2. 所謂通靈,其實是通自己的靈: 過去我曾羨慕能夠與宇宙通靈的女巫、大師,覺得他們掌握了神秘的力量,但現在我卻發現,所謂通靈其實也可以是「通自己的靈」。 與自己的內在靈魂做對話,誠實面對心底的聲音,感受它的存在與指引,就是一種通靈。 所以諮詢師不需要直通天聽,只要幫助個案聽見他自己的靈魂,就是足夠的通靈! 3. 適時向個案坦承脆弱,反能創造連結: 在女人迷牌卡活動上,我向大家承認我剛開始收到邀約時的恐懼,學員說不敢相信看起來淡定自信的我,原來也有跟他們一樣的脆弱。對於我願意坦承脆弱的勇氣,反而讓他們產生連結與信任。 所以諮詢師不需要一直看起來很強,有時讓個案知道你真實脆弱的一面,或是過往走過的經驗,都是一種更深刻的互動。 (同場加映:心理學看《靈魂急轉彎》:改變的路上,別自責、別比較,踩好你自己的步伐) 4. 底氣來自你的專業,也來自路上的學習: 對於手上工具的知識累積是一種必備專業,另一個更重要的則是自身生命經歷,以及個案帶來的學習。 工具與知識在每個人身上會變出不同樣子,藉由大量豐富的實戰經驗,能幫助諮詢師更開闊認識每一種生命的可能,從而成為你的底氣來源。 諮詢師其實能從個案身上學到很多,個人的生命課題也會在每一次的靈魂碰撞中,一覽無遺地展露,所以選擇走上這條路的工作者,都是相當有勇氣的。 你不必準備到一百分再上路,其他更精彩的部分都在路上,就抱持著謙卑的心,邊做邊學吧!你將一天天成為一位更厚實的生命工作者! 「女力覺醒卡牌,做你的生命教練!」 原來認識自己,是這麼療癒的旅程,現在就透過女力覺醒牌卡,開啟自我覺察吧! April 26,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Eiyot

心情會影響工作效率?研究顯示:感到不安時,身體難照大腦行動 https://ift.tt/2PmPMNU 你知道嗎?人的內心若處於不安的狀態,將難以好好行動。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可以自己產生安全感的能力。 麴町國中也藉助 DAncing Einstein 的代表——腦科學家靑砥瑞人先生的力量,將腦科學的觀點導入教育中,準備研究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和方法。 略述我在這方面所學到的事情:「人的『內心處在安全的狀態』時,因為腦內掌管思考、注意力、情感控制的部分,其機能運作良好,所以能提高身體照著大腦思考行動的準確率。相反地,『內心處在不安全的狀態』時,身體便難以照著大腦思考行動。換言之,就是無法順利控制自己。」 舉例來說,若是因為發展障礙導致內心靜不下來,進而在因此遭到斥責的孩子,內心便難以維持在安全的狀態,以致無法控制自己。所以越是責備這樣的孩子,越容易使孩子陷入惡性循環。 不過希望大家不要誤會,我這麼說,並不是要「父母幫孩子準備一個全然安全的環境」。 無論父母有多注意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只要出了社會,任何人都會遇到挫折。所以對一個人來說,擁有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是必要的。 因此,重要的是,人要有可以自己產生內心安全感的大腦能力。 關鍵就在於「後設認知能力」。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可以從全面、客觀的角度觀察自己的能力,或說是找出自己的行為或思考模式的能力。 擁有掌握內心狀態的能力後,就可以預測自己的情感動向,如果有能力將預想的內容組織成語言,便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 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個人,他只要待在人潮聚集的場所就會感到孤單、煩躁,當他得知現在正要去人很多的地方時,心跳就會不自覺地加速,內心感到不安全。 圖片|Photo by Soragrit Wongsa on Unsplash 這時,無法從客觀角度觀察自己的人,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有這種情緒,所以沒辦法應付這種狀況。 或許這個人曾經在人潮聚集的地方有過不好的回憶,只要處於這種環境,就會下意識覺得自己被輕視,或是被忽略,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等。 人類經常會受到「潛意識」的影響。像是在某種場合容易有某種想法、對某些議題容易朝著特定方向思考等。 所以「潛意識」在一定程度,決定了人的情感和行為模式。 另一方面,可以客觀看待自己的人,會在掌握自身狀態後,將內心的情緒組織成語言,例如:「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我不太喜歡人多的地方。」並且可以推測之後的狀況,像是「去那種地方我可能會緊張」「感覺心情會變得很糟」。 如果能預想到這個程度,就可以試著思考「要做好什麼樣的準備,才能讓自己覺得安心?」透過這種方式想出來的辦法,若有一、兩種能夠成功克服問題,那就可以列為自己的解決對策。 反覆思考、嘗試克服並將之例行化後,就一定能面對各種負面狀態,並創造出讓自己感到安全的方法。 我想應該有很多人認為,勇於不斷挑戰的必要條件是「毅力」和「努力」,其實不然。 從客觀的角度,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行為模式,並將之組織成語言。不斷地思考在那個當下應該要做些什麼,才能將行為模式轉變得更積極,並將之例行化。 比起「毅力」和「努力」等精神論,將消極的潛意識轉換成積極的潛意識,更有助於解決問題。 為了讓孩子在遇到任何困境時都能勇敢面對,要培養他們客觀審視自己,以及能夠創造出讓內心有安全感的能力。 結語:能夠客觀審視自己的孩子,便能堅強地活著。 本文摘自工藤勇一的《日本校長打破傳統教育框架!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父母可以做的事:廢除功課、取消段考,掀起日本教育革命的名師教你如何養出不被時代淘汰的孩子》。由和平國際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日本校長打破傳統教育框架!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父母可以做的事:廢除功課、取消段考,掀起日本教育革命的名師教你如何養出不被時代淘汰的孩子》 April 26,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mPMNU

小資族該如何存錢?新手理財必學:這樣劃分,讓你無痛存到錢 https://ift.tt/3tTglcF 想存錢,卻不知道怎麼開始或規劃?試試將儲蓄分成四種目標,根據不同目的存錢,就能讓你更清楚資金動向,調整收支比例。 我們來談談如何讓資產成長,特別是現金、儲蓄帳戶、投資帳戶和退休帳戶。 你手上的現金會隨時流動,意味著你可以立刻動用在花費上。假如你剛領薪,你或許有很多現金可動支。或者假如你是個大學生,名下只有 3.81 美元,這樣的話我想向你舉杯來紀念逝去的時光。 儲蓄是全然不同的一回事。這是因為,有時候你儲蓄是為了緊急修車,有時候你儲蓄是為了一年後的婚禮,有時候你儲蓄是為了 60 歲時能退休,有時候你儲蓄則是為了在下班後去喝幾杯馬丁尼。 我們全都有不同的儲蓄目標(而且常常有很多個),現在,請配合我來假想四個桶子:一號桶是急用儲蓄;二號桶是中期儲蓄(一年以內);三號桶是長期儲蓄(超過一年但在退休前);四號桶是退休儲蓄。 圖片|時報文化 提供 把支出全部加總起來,再用月收入總額減掉月支出總額,算出每月剩下多少,把那個數字圈起來。這個數字很重要,我們姑且稱之為「黃金數字」,代表支出後所剩下的錢。你就是要用這個數字來填滿四個桶子。 圖片|時報文化 提供 (同場加應:只用現金好處多?《未來媽媽》郭書瑤的理財 4 密技大公開) 急用儲蓄的一號桶至少該放 1,000 美元。這是要應付任何突然冒出來的未知開銷,像是家中電器突然故障等等。一號桶所應付的開銷是你並未準備,但卻必須馬上補救,也就是不可預見的緊急支出。這些資金應該要易於隨時動用,所以要能即刻提領。 你可以把這筆錢放在能立刻動用的儲蓄帳戶,甚至是放襪子的抽屜裡。不要為了可以賺多少利率而煩惱,這筆錢唯一的職責,就是在需要時可動支。還有,要親切提醒你的是:你在百貨公司看到的那些超讚鞋子並不屬於急用,很可惜。 中期儲蓄的二號桶的首要之務,是當成次要的急用桶。萬一你丟了工作,它必須包含足夠的錢來讓你撐過 3~6 個月。先計算你一個月要花多少錢來維持生計,並乘上 4.5 倍,你要確保二號桶至少保有這樣的金額。希望你不必事後來謝我。 因為在接下來的 12 個月內,不管你是為了什麼而儲蓄,所用的也是二號桶。這或許包括買車、度假、完成房屋工程,或是買訂婚戒。並不是這兩種條件都需要,只要看哪項金額比較高。假如你 4.5 個月的支出是 3 萬美元,而且在接下來的 12 個月內要為值 2 萬美元的東西儲蓄,那二號桶就該保有 3 萬美元。 既然二號桶會在一年內動用,我推薦把它留在高收益的儲蓄帳戶中,不要把這筆錢拿去投資股市。二號桶要擺在高收益儲蓄帳戶中,你若有需要,就能在幾個營業日內把錢領出來,但所賺的利息還是比一般帳戶多。 不管是為了什麼而儲蓄,如果是超過一年但早於退休的花費,你都要存在長期儲蓄的三號桶中。假如你現在 12 歲,你會想要用這個桶子來開始為結婚而儲蓄,因為如今這些東西就要花掉 40,000 美元。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未來的婚禮和蜜月都會落在三號桶。這個桶子作為買房的積蓄也很棒。我推薦拿三號桶去投資股市,它很可能會成長得遠超過儲蓄帳戶。 最後,四號桶是為了退休而儲蓄。假如你和我年紀差不多,談退休還頗為遙遠,因此我們有好幾十年並不需要動用這筆錢。這筆錢應該要放在個人退休帳戶或其他的退休帳戶裡。麻煩幫自己一個忙,想像退休帳戶就像是現金的牢房。 在退休之前,你都不能動用這筆錢。好啦,不騙你了:在現實生活中,只要你需要,就能動用這筆錢。所以,為了我們的目的,除非你確信自己在退休之前都不會需要這筆錢,否則就不要將這筆錢存進四號桶。 圖片|Photo by mits on PIXTA 因為假如你真的必須早早提錢,會對狀況很傷。由於四號桶最終所需的錢會遠遠多於別的桶子,所以你在後半輩子都會固定往裡面存錢。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如果你還是分不清楚,那這樣說吧:四個桶子是依照動用錢的容易度,也就是所謂的流動性來劃分的。這幾桶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時候你需要為了急用而馬上動用到它,但有時候你也可能 40 年都不碰它,因此可以把它鎖在退休帳戶裡。 你或許會覺得 1,000 美元作為急用儲蓄不太夠,或者三號桶對你不適用,因為你沒有切合這個類別的儲蓄目標,或者你寧可不把長期儲蓄拿去投資股市;這都是你的特權。但這套結構會對你發揮奇效,而且你可以依照本身的需求來客製化。 我對此很嚴格:你必須先把一號桶填滿!在開始為其他任何東西儲蓄前,你需要先有急用儲蓄。這會確保當你有急用時,你會充分準備好。 (延伸閱讀:「要存多少錢才不會不安?」給理財新手的基礎金錢觀:存款就等於是死錢) 「等一下,瑞秋!我的黃金數字不太夠,沒辦法把錢分到所有桶子裡!」對,桶子有很多,但你千萬不能有太多桶。還有,我從沒說過這會足夠,填滿一號桶可能要經過好幾次領薪。 依照你的儲蓄目標,甚至可能要花上一整年才會填滿一號桶和二號桶。這無所謂!進步就是進步,只要按照我所羅列的順序來做就好了。我不會要求你一夕之間就有 50,000 美元的儲蓄。 希望現在你能看出黃金數字為何如此重要,以及你為什麼該增加收入並減少支出。讓黃金數字成長,意味著你會更快達到儲蓄目標,也意味著你的資產會成長,你的淨值也是。盡力而為,教育自己,並相信自己。 本文摘自瑞秋.李察斯的《讓可愛的錢自動滾進來:27 歲財務自由的理財 7 步驟》。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讓可愛的錢自動滾進來:27 歲財務自由的理財 7 步驟》 April 26, 2021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TglcF

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最黑暗的一件事,就是對他人漠不關心」第 93 屆奧斯卡多元共融金句盤點 https://ift.tt/2S7FsdT 2021 年,第 93 屆奧斯卡於 4 月 25 日精彩落幕,女人迷帶你回顧得獎者們的動人時刻、金句整理。 引頸期盼的第 93 屆奧斯卡,在美國時間 2021 年 4 月 25 日於「洛杉磯聯合車站」舉行,因應疫情,活動不開放現場參與,僅提供現線上轉播。 本屆奧斯卡有別於過往總是被批判「以白人為主」的活動盛宴,今年的入圍名單十分多元,因此本屆奧斯卡,引起各界關注,最佳男女主配角 20 位入圍者,共有 9 名非白人面孔,女性影人更共獲得 76 項提名,劃下歷史新紀錄。 現在就讓女人迷帶大家一起回顧,本屆奧斯卡動人的感動時刻、金句整理。 最佳妝髮設計|Mia Neal,《藍調天后》 《藍調天后》獲得最佳妝髮設計、最佳服裝設計兩項大獎,更是黑人女性首次獲得妝髮設計殊榮,創下奧斯卡影史紀錄。 「謝謝我的祖先們,他們從不放棄,今天我們才能打破這個看不見的天花板,可以站在這裡。我預期未來有更多黑人、亞裔跨性別者會表現出色,他們得獎的時候,肯定會是平常、不會讓人意外。」——《藍調天后》妝髮設計師 Mia Neal 最佳導演獎|趙婷,《遊牧人生》 導演趙婷,以《遊牧人生》一片一舉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兩項大獎,成為史上第二位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女性。 這座獎獻給所有相信人性本善的人,在任何困境中,我們都可以善良對待彼此。 《遊牧人生》導演 趙婷 最佳實景短片|Travon Free《Two Distant Strangers》 導演特雷沃恩・佛里(Travon Free)為是美國喜劇演員、演員及作家。他在本屆奧斯卡金像獎以導演身份,憑藉實景短片《遙遠的陌生人》(Two Distant Strangers),獲得最佳實景短片殊榮。 「平均每天有三位民眾被警察殺死,絕大多數都是黑人,最黑暗的一件事就是對別人漠不關心,請大家不要漠視他人的痛苦。謝謝頒給我們這份殊榮,謝謝工作人員,讓這部片被世人看見。謝謝家人,愛你們。」——《遙遠的陌生人》(暫譯)導演 Travon Free 最黑暗的一件事就是對別人漠不關心,請大家不要漠視他人的痛苦。 《Two Distant Strangers》導演 Travon Free 最佳紀錄短片|Annie Small,《Colette》 由教育家轉作電影製片人的 Annie,致力於紀錄片電影製作。作為製片人,她熱衷於將電影與目標受眾連結起來,並提出具有挑戰性的疑問,擴大人們對於集體問題的理解。今天,她以紀錄短片《Colette》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殊榮。 「致世界上各年齡層、為正義而奮鬥的所有女性,我想將這座獎,獻給她們。」——《Colette》製片 Annie Small 最佳女配角|尹汝貞,《夢想之地》 有「國寶級韓國女演員」之稱的 尹汝貞,以《 夢想之地 》一片拿下最佳女配角。在頒獎台上,展現幽默的風度,數度引發台下哄然大笑,可以說是今年奧斯卡得獎演說中,最笑聲滿棚的橋段。 「我一直覺得我們不應該彼此競爭,所有入圍者,扮演的角色都不同,我們怎麼能彼此競爭?我只是多一點幸運罷了。」——《夢想之地》演員 尹汝貞 珍・赫蕭特人道精神獎|Tyler Perry 「希望我可以傳遞這份訊息,就是不要仇恨,LGBT、墨西哥人、不同族裔的人,不論我們站在哪裡、身處哪裡,要敞開心胸去了解其他人,不要一味的批評、用不同眼光看待他人,希望大家可以做到這一點,這才是這個獎項應有的意義。」——Tyler Perry 最佳女主角|Frances McDormand,《游牧人生》 「我要說的,已經刻蝕在我的劍之中,我們都知道,電影人的劍,就是我們的電影工作。我喜歡電影工作。謝謝你們頒與這個獎肯認。」——《游牧人生》演員 Frances McDormand 2021 第 93 屆 奧斯卡(The Oscars) 完整得獎名單: 最佳原創劇本:《花漾女子》(Promising Young Woman) 最佳改編劇本:《父親》(The Father) 最佳國際影片:《醉好的時光》(Another Round) 最佳男配角:丹尼爾卡盧亞(Daniel Kaluuya)/《猶大與黑色彌賽亞》(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 最佳妝髮設計、最佳服裝設計:《藍調天后》(Ma Rainey's Black Bottom) 最佳導演:趙婷(Chloé Zhao)/《游牧人生》(Nomadland) 最佳音效:靜寂的鼓手(Sound of Metal) 最佳實景短片:《遙遠的陌生人》(Two Distant Strangers) 最佳動畫短片:《無論如何我愛你》(If Anything Happens I Love You) 最佳動畫長片:《靈魂急轉彎》(Soul) 最佳紀錄短片:《Colette》 最佳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My Octopus Teacher) 最佳視覺效果:《天能》(Tenet) 最佳女配角:尹汝貞/《夢想之地》 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攝影獎:《曼克》(Mank) 最佳剪輯:《靜寂的鼓手》(Sound of Metal) 最佳原創音樂:《靈魂急轉彎》(Soul) 最佳原創歌曲:Fight For You/《猶大與黑彌賽》(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  最佳影片:《游牧人生》(Nomadland)  最佳女主角: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游牧人生》(Nomadland) 最佳男主角: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父親》(The Father) April 26,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7FsdT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未來媽媽》給想經營好關係的你:親愛的,當我和你分享喜悅時,你能不能真心祝福我? https://ift.tt/3sRcknS 透過《未來媽媽》影劇的省思,一段好的關係,不只是共患難,還要能一起分享喜悅。留佩萱諮商博士的《尋找復原力》提到,抹殺別人的喜悅,自己並不會比較快樂,還可以能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文|胡瑋婷 小路好不容易得到上司的賞識,邀請他北上擔任新店的店長,他欣喜地向母親分享時,母親卻告訴他:「你沒那種能力,就別肖想北上當店長,你根本無法撐起一整家店,你還是乖乖地做現在的工作就好。」 也許,你也有這樣的經驗。當你滿心喜悅地向別人分享自己的喜事時,卻被人潑一大盆冰水,你的熱情與喜悅瞬間降溫,甚至結凍。這種感覺不只難受,也會使你大大降低分享的意願,久而久之,你還會變得恐懼向人分享喜悅。 我曾開心地分享有人向我邀稿的好事,然而親友卻問我可以賺多少錢,如果錢不如他想得多,他就會說:「這麼少!幹嘛要寫,又沒什麼用。」或者是當有單位邀請我去演講時,他可能會說:「這麼遠,錢又這麼少,去了也只是浪費時間。」 有時候,我會試著和對方解釋,我在乎的並非錢多錢少,這對我而言,不只是難得的機會,同時也是一個肯定,讓我能分享自己的專業與人生,何樂而不為呢?但我的解釋只換來更多的爭辯、質疑或否認。 當好事發生時,你能真心祝福我嗎? 《未來媽媽》裡的立芳,由於婆婆求子心切,帶給她諸多的生育壓力,迫使她嘗試各種可能懷孕的方法,卻始終求而不得。後來,她發現自己的好友家妃,才婚後不久,就輕而易舉懷孕時,一時大受打擊無法面對,便在聚會場合失禮離開。 接著,傷心欲絕的立芳,撥電話給母親,她拿著手機痛哭失聲地說:「為什麼別人都可以,但我就不行。」對她而言,好友的懷孕,是一種背叛,令她無法承受。 當我們花了很大的努力卻求而不得,而別人卻輕而易舉地擁有時,我們的自信心容易遭受打擊,並感到忌妒或是羨慕。此時,會出現兩個選擇,一是攻擊自己,加深自卑感;二是打擊對方,透過質疑與否認,來打壓對方獲得喜悅的機會,以降低自己的痛苦。 試想,我們是否能在對方分享喜悅的當下,收起自己的需求或自卑,單純與對方站在快樂的那一端,盡情感受呢? 圖片|電視劇《未來媽媽》劇照 (同場加映:總是因為他人的話感到受傷!高敏感的內向者,該如何展開溝通) 即使殺了別人的喜悅,自己也不會比較快樂 在美國安堤大學心理諮商研究所教職的留佩萱諮商博士,他在《尋找復原力》一書提到,一般人回應好事的方式有四種。 一、對話殺手:當你向他分享喜悅時,他可能會繼續滑手機或是看電視,只回你一聲:「喔」。他的不專心,讓你想停止分享,結束對話。 二、喜悅小偷:當你向他分享喜悅時,他會提出擔憂與質疑,就像本文開頭提到小路的故事,母親對他說:「你沒那個能力。」母親的否定與質疑偷走他的喜悅,讓原本值得開心的事情,瞬間消失殆盡。 三、對話挾持者:當你向他分享喜悅時,他不只沒有回應你,甚至還直接轉移話題,搶走對話的主導權,自顧自地炫耀自己的成就與好事。 四、喜悅放大器:這是唯一能夠增進關係品質的回應。當你向他分享自己的喜悅時,他會認真傾聽,並且積極的回應你:「真的嗎?真是太好了!」他的言行舉止彷彿與你同在,並能夠放大你的喜悅。 留佩萱諮商博士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僅僅來自於挫敗中的互相扶持,一段堅固良好的關係,還要能夠一同分享喜悅,在對方成功大放光彩時,真心真意地替對方感到開心。因此,一段良好的關係,不只需要共患難,還要能夠共享樂。 (推薦閱讀: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比起說服他人,你需要學會的換位思考) 在對方分享好事時,請收起自己的內在需求,真心祝福他 《未來媽媽》裡的渡邊在群組裡分享,自己也曾忌妒好友懷孕,有好幾個月都不太想理好友,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與反思,他自問:「這樣自己有比較開心嗎?」他反省自己已失去孩子,難道還要失去一段美好的友誼嗎? 圖片|電視劇《未來媽媽》劇照 渡邊的分享,使立芳試著換位思考,她自問:「若我是家妃,會怎麼做呢?」 後來,立芳走進家妃的不孕症諮詢室,向她坦白說:「如果我是你,也會有相同的顧慮與做法。」立芳調整心態後,真心祝福家妃,並送給她孕婦食用的維他命。而家妃也能站在立芳的立場,理解她的挫折,回送「好孕棉」,以祝福她早日懷孕。 同理心能照亮與溫暖關係裡的裂縫,與其檢討他人的回應多令自己感到不舒服,不如以此為鏡,試著思考自己是否也偷走了別人的喜悅,能否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自己的回應如何放大對方的喜悅,讓自己成為幸福的擴大機,在對方好事發生時,真心祝福他。 April 23,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RcknS

為追求快速瘦身,減脂減到停經?親愛的,追求美之前,請耐心傾聽身體的聲音 https://ift.tt/3gDaN23 「少吃多動」已是減重的人琅琅上口的口號了,然而身體若是長期處於「熱量赤字」的情況下,身體將會關閉生育功能,也就是「停經」。 如何健康地減脂,讓自己健康又好看呢? 在健身風氣盛行之下,增肌減脂成了大部分人的重要目標,人人都想要快速的瘦身,跟隨著網路流行的飲食方法、網紅推薦的食譜菜單,卻有越來越多女孩減到停經!這是為什麼呢?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身體如何運作會來到停經的情況,以及如何健康正確的減脂! 圖片|Photo by Huha Inc. on Unsplash 減脂減到停經? 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現在,減重、健身的相關資訊也不斷更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種飲食方式爆紅,於是大家就會跟隨著某種飲食方式減脂,看著哪個名人或哪個網紅瘦的好快就馬上跟上,也許剛開始減重速度真的很快,一下子體重掉了許多,但時間一拉長就卡關,甚至月經量也越來越少、越來越混亂,甚至最後停經。 為什麼會停經呢?有許多網路上盛行的飲食方式,或是那些吸引人目光的照片,其實仔細一看會發現熱量是極低的,以大量的蔬菜、少量蛋白質組成,很多甚至完全沒有澱粉,食物的選擇看似健康,熱量卻大大的不足,在長時間攝取低熱量,再加上高強度的運動之下,身體處於高熱量赤字的狀態,當然會瘦得很快。 但是這樣的赤字幅度過大,也同時讓身體開啟了生存的保護機制,生育功能在生存時是非必要的,因此也就被關閉造成停經。 (同場加映:臀部兩側總是特別突出?這可能不是胖,而是「假胯寬」導致!) 圖片|Photo by Annika Gordon on Unsplash 女生健康的減脂方式 我們都知道,減脂靠的就是攝取少於身體活動所消耗的熱量,創造熱量赤字已達減重的目的,於是很多人就會認為那麼熱量赤字越多是不是代表減脂效率也越好呢?那麼只要維持著高赤字的狀態就可以在短時間瘦身成功。 但是,當熱量攝取過低,身體會認為現在處於危險狀態而啟動保護機制,以維持生命生存,生育功能停擺,月經不來。 (延伸閱讀:月經遲到很久,不一定是懷孕!還有其他 9 種可能性) 事實上,女性比起男性更應該慢慢減,女性一天適合的熱量赤字應不大於 300 大卡,300 大卡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一份甜點,像是冰淇淋、一個奶油夾心麵包、一份夾心土司,或是一隻雞腿、一個饅頭等等,其實並不是太大的份量,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少吃上述的其中一樣,維持原本的活動、運動強度,就是健康的減脂方式。 若是長時間處於低熱量攝取,除了身體可能會啟動保護機制,在心理上也經常會處於焦慮的狀態,認為自己應該再吃得更少,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該吃,充滿罪惡感,拼命地想要減少熱量的攝取,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而這樣的壓力也會阻礙我們減重的效率,形成一個不健康、極度失衡的惡性循環! 運動是為了讓我們的身心來到更加健康的狀態,如果不理解自己的身體,盲目地跟隨潮流,也就本末導致了!下一次準備制定飲食和運動計畫的時候,記得聽聽自己身體的聲音,這樣的方式適合我嗎?我是不是往更健康的方向前進了呢?才能在減重路上,真的更加的健康也享受其中! 【本文由 HAVFIT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減脂減到停經?不盲目跟隨,這樣減脂才是安全又健康!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和自律神經失調說不!專訪瑜珈老師:用運動對抗現代文明病 籃球到勇敢追夢,從男孩變男人,運動一直都在-潘君侖Masha 跳繩的「九大好處」:國外YouTuber記錄完整「甩肉過程」好驚人! April 23, 2021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DaN23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網路公審」究竟是正義還是霸凌?采子何孟遠事件:如果她的告別,是真的告別呢⋯⋯ https://ift.tt/32F4B1h 你面對八卦新聞的態度,決定你是一個怎麼樣的大人。 每一爭議事件發生之後,人們心有憤怒,湧入當事人的社群加以批判。但憑心而論,這些憤怒從何而來,人們又為何認為自己擁有為他人定罪的權力? 日前,因參加歌唱節目《森林之王》以及體育綜藝節目《全明星運動會》竄紅的 22 歲女星采子(本名 謝采紋),爆出與同節目男藝人何孟遠之間的曖昧訊息,由於兩人分別有穩定交往對象,因此事件馬上引來大批網友及媒體關注。 第一時間,采子與何孟遠極力否認彼此關係,並同時在 4 月 15 日於個人 Instagram 發出道歉聲明;同日,何孟遠女友荳荳(本名何紫妍)於個人社群發文推翻兩人說法,表示兩人確實「劈腿」,使得劇情急轉直下。 4 月 16 日,采子經紀公司「原音兄弟」發出道歉聲明,並說明將結束與采子的合約,同日,采子與何孟遠二次道歉,承認彼此之間有「曖昧像情侶間的行為」。 聲明文下方,超過 7,000 則的留言,不乏「比起歌手,演員或妓女更適合妳」、「噁心」、「臭綠茶」、「劈腿女」、「人渣」等言論攻擊。 只見采子於直播中眼神渙散,不斷地向粉絲及大眾道歉,她用略微顫抖、語帶哽咽的嗓音說道:「很對不起我傷害到的人、傷害過的人,對不起、對不起⋯⋯」 直播裡的她,深深地鞠躬又鞠躬,臉上挾著淚珠,對著空氣裡的「眾人」致歉,最後留下一句:「要向所有支持我的采虹(采子粉絲暱稱)們道別,再見,謝謝你們,我對自己所有的行為感到非常抱歉,我錯了。」 不論藝人們在情感私德上是否真的存在問題,有時關係如何處理,對錯與否、傷與不傷,都還是得回到個人。撇開「道德爭議」不談,在此事件中,我們不得不去注意的,是受輿論抨擊者的告別,是否代表著某種警訊? 網路公審,究竟是正義還是霸凌? 正義感是一種很重要的觀念,然而有些人卻習慣發揮過剩的正義感。—— 心理學作家 榎本博明 當采子哭著與粉絲、家人告別的影片一出,貼文底下立刻出現了幾則值得關注的留言,有人說:「就事論事的話,確實錯了。這世代人人皆有言論自由沒錯,但有多少是與事件無關的人身攻擊呢?多少人是跟風看戲覺得有趣?⋯⋯深怕妳因為某些過激的留言想不開。」 確實,群眾貌似有趨光性,總愛往熱點鑽去,站在道德制高點,針對當事人落井下石,猛烈批判。 針對網路公審的群眾心理,日本心理學作家榎本博明在《暴走社會》一書中就提到,人身攻擊多半源於對自身情緒處理不當後的「過度反應」。 他提到,「反應過度不會來自冷靜的認知反應,而是從衝動的情緒反應中誕生。一個反應過度的社會,不但容易煽動多數人產生情緒反應,同時也會放任大眾的情緒產生連鎖效應。」 台灣社會裡的「過度反應」現象,從過往九把刀、阿基師、阿翔等八卦新聞流出後的狀態便可窺知一二,但凡遇到公眾人物感情醜聞浮上檯面,群眾彷彿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之中,抓取到一絲機會展演正義的劇本,於是媒體報導加上網路公審,創造出一次又一次的「過度反應」。 這些以道德與正義為名的「反應」,時常以肉搜、文字辱罵、教訓當事人等方式形成網路霸凌。 英國記者強.朗森在《鄉民公審》一書裡,引用網路公審害者的經驗,論證網路公審的強勁殺傷力,他(被害者)說:「你以為他們(鄉民)要的是道歉,但那是假象。他們要的是我被毀掉、要的是我死,但他們絕對不會這麼說⋯⋯」 社會的集體壓抑,會使負能量於匿名世界裡爆發。尤其當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面臨成就感低落、強烈的權力慾望無法伸張的狀況,更容易在網路上產生一定程度的「攻擊性」,久而久之,更縮小了社會多元、理性對話的空間。 網路公審的後果,你將無法承擔 采子事件延燒至今超過一週,媒體依然大肆地追蹤報導,鄉民們的群情激憤尚未平息,然而有些聲音,確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公審可能造成的後果。 在采子道歉與告別影片下,一位自稱采子學妹的留言累積了 1,600 個讚,及將近 40 則的留言討論,她說:「知道妳犯錯也很驚訝、惋惜⋯⋯但有些人的留言已經不是就事論事了,希望你能好好分辨哪些話語該放在心裡記牢、哪些則不需要理會,希望你不要因為這件事情放棄自己的生命。」 網路公審可能逞一時之快,但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以蟬聯 OECD 國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自殺率第一名的南韓為例。2019 年,25 歲的知名女星雪莉於自家輕生,引起南韓政府對網路霸凌的重視。 自退出女團生活後,直言不諱、身體力行拿回女性身體自主權的雪莉,成為網路霸凌的焦點,她可以說是在南韓演藝圈中,遭受最嚴重網路霸凌的藝人之一。 有人說,「是整個社會一起殺死了雪莉」,回頭看她 Instagram 裡的貼文,幾乎篇篇都能看見「關種」(관종,用各種方法博取關注的人)、「神經病」、「婊子」等性侮辱和人身攻擊,致使她長年受重度憂鬱症所苦,最終,決定以極端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雪莉逝世當年,南韓的平均自殺人數比 OECD 國家平均數字高於兩倍之多,為防止第二個、第三個、第 n 個雪莉出現,以雪莉之名命名的反網路霸凌法——「崔真理法」快速催生,南韓政府目標嚴逞從眾的網路攻擊,及以人身攻擊為目的的言語霸凌。 從韓國社會問題回望台灣,雖然在采子與何孟遠事件中,我們仍能不時地在長長的留言串裡,看見理性而給予他人善意的留言,但總體而言,公審藥火仍然濃烈。相信任何人,無論你我,都難以承受連續數日、數週,衝著自己而來的道德批評。 站在理性與同理的角度,我們是否能收起憤怒,看見情緒背後的本質,是完善社會溝通機制最重要的事。 情緒背後,是我們都痛恨背叛嗎?是他人的事件引發自身的過往情節嗎?是憤怒情緒的轉嫁嗎?還是單純地享受攻擊的快感?在行為背後看見自身的動機,才有助於我們消化情緒,也才對於社會的理性溝通、人們身心健康的發展,有正面的意義。 (延伸閱讀:「一定要在人死後,才理解言語的重量嗎」木村花離開後,日本藝人群起控訴酸民與網路霸凌) 對話目的在於釐清情緒、達成共識,而不是傳遞憤怒 有很多人會問,公眾人物本就該受到放大檢視,他們明顯有錯,難道我不能表達自己的看法嗎? 基本上,只要雙方合意的感情爭議,縱有背叛,外人都沒有評斷和置喙的空間。可受公評之事,唯有透過權勢狹迫他人、侵犯他人自由,或是違反他人意願、未取得積極同意的強行性侵等,這些,才是可受公評之事。 當你以正義的名義,透過充滿惡意的言論評斷他人,這並非理所當然的正義,而是成為網路公審加害者的一員,透過言語的攻擊,去迫害一個其實與你素不相似的他人,構成「網路霸凌」的事實。 南韓「崔真理法」在請願階段有兩個重要的訴求,一是「將南韓國內大型社群的留言機制改為『實名制』,不能因為匿名讓社會變得沒有責任心」;二是「若有媒體報導缺乏責任感的內容時,請對他們下停止記者資格等處分」,雖然最終,實名制的訴求因為包含個資問題而未能進入立法階段,但卻能引導我們正視,「匿名」背後的種種問題。 當你收起自己的名字,透過網路謾罵來彰顯自己的權力,那其實並非自由的範疇,涉及人生攻擊與毀謗的言論,那是暴力、那是犯罪、那可能是謀殺。那樣的你,只是不斷地讓人知道,你還沒能學會面對自己生命中的挫折、排解情緒,於是只能轉嫁他人。 (延伸閱讀:泰勒絲獲頒女性成就獎!回應酸民:你們會批評,是因女人的成就讓你們感到不舒服) 因此,當你因為某個網路事件中感到憤怒,萌生攻擊的衝動,那可能是該情節誘發了你生命歷程中的創傷經驗,或者觸犯你個人價值觀裡的道德底線,此時,強烈建議你能暫時放下評論之手,去思考「為什麼我那麼生氣」? 你可以透過「4 Why, 1 What」方法釐清自己的情緒。 圖片|女人迷 能量工作坊 (延伸閱讀:寫在雪莉死亡後:該反省的不只是酸民,還有厭女文化) 首先,詢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對采子事件感到憤怒?」背後的因素可能是什麼,可能是因為「我曾經那麼信任、喜歡她,有種被欺騙的感覺」。 再來,詢問自己「為什麼被欺騙的感覺,會讓你覺得那麼生氣?」,你可能會得出「因為過往我也有被背叛的經驗,看到她做出這樣的事,讓我想起過往那段不堪的記憶。」 最終,你深入釐清「為什麼你到現在,仍然對『背叛』耿耿於懷?」,而你會發現「其實我沒有辦法承受所愛的人,與我想像中的不一樣,會讓我感覺自己的愛很廉價,或是我根本不會愛人、不值得被愛。」 經過四個 Why,釐清本質之後,你可以回過頭來思考「what to do?(我可以怎麼做)」透過把未知轉換為已知,你便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採取什麼樣合理且有助於事情正向發展的行動。  層層解剖,你或許會發現,情緒來自於你對他人以及世界的期盼,每一個情緒背後,都有它自己的生命與歷程,當事情超出預期、無法控制,你會因此感到焦慮不安、感到信任的堡壘被瓦解、被侵犯,進而用攻擊的行為,保護你深信的價值。 一旦你意識到這一點,你其實就是一個更成熟的人,你知道你真正能掌握的、是你自己,他人的好壞對錯,是主觀的帶入,是情緒的轉譯,你真正該期待的,是你自己,而真正能不讓自己失望的,也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最近能量低迷,對於自己或他人之事,容易有強烈的負面情緒,很有可能,是你很久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了。上述 4 why 1 what 方法,是女人迷能量工作坊的方法之一,帶你深掘藏在內心深處的核心痛點。 女人迷四月最後一場的能量工作坊 於 4/25 14:00-17:00(三小時精彩課程,13:30 開始入場),帶你四步驟擺脫壓力,設計理想生活。 April 23,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F4B1h

「被指控性侵是男生的惡夢」《花漾女子》:那你猜猜看什麼是女生的惡夢? https://ift.tt/3xeKa9v 《花漾女子》中凱西的好友妮娜遭性侵而自殺,她悲傷難耐,因而休學,並展開一系列的復仇之路。 但無論凱西報復了多少人,都沒有減輕她的傷痛,因為真正有問題的不只是那些人,而是整個社會。 (註:標題來自片中台詞,不表示「男性不會被性侵」。) 「受到那種指控,是所有男生的惡夢。」 “ It’s every guy’s worst nightmare, getting accused like that. ” 「那你猜猜看,什麼是所有女生的惡夢?」 “ Can you guess what every woman’s worst nightmare is ? ” ——《花漾女子》 電影開頭,是喧囂吵鬧的夜店狂歡。妙的是,過往在類似情節裡,鏡頭往往聚焦於性感女體,強調女性的胸臀曲線;而這次或許是導演有意為之,畫面換成一群男子在舞池中央,笨重但輕浮地搖扭身軀,看上去有一種荒唐的好笑。 女主角凱西,獨自一人在角落醉得不醒人事,幾名男人在旁打量,大肆批評,嚷著她不該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醉倒的女人,出手幫忙的男人,似乎是人們常見又熟悉的劇情發展,故事這麼展開了。 凱西:「每個星期,我都會去夜店,假裝我喝醉了、站不起來。然後每個禮拜,都會有個『好男人』過來確認我是否沒事。」 ——《花漾女子》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女孩的前程,與男孩的一樣重要 原文片名 Promising Young Woman,直譯是「前程似錦的女子」,背後隱含著一個沉痛控訴。 2016 年,「史丹佛大學性侵案」加害者僅被判刑六個月,引起社會譁然。加害者 Brock Allen Turner 為史丹佛大學游泳健將,他的父親表示,兒子不該「僅因 20 分鐘的喝醉行徑而毀掉前程」;隨後判決結果出爐,法官因被告無前科、年紀輕,而判處六個月刑罰。 當時化名為 Emily Doe 的倖存者 Chanel Miller 寫下一封公開信,談她的痛苦經歷與所面對的種種不堪,向加害者、加害者家人,以及社會結構,發出上萬字的指控,字字鏗鏘,句句血淚。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性侵我的不是酒精,而是你」史丹佛性侵案受害者給社會的一封信) 不該因為這種指控,而毀掉男孩的前途,那麼女孩的前途呢?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凱西原是醫學生,一直夢想成為醫師,但在好友妮娜遭性侵而自殺後,她悲傷難耐,因而休學。無論加害者是否被處罰、如何被處罰,都不會減輕作用在倖存者及其親友身上的傷痛。 導演 Emerald Fennell 接受專訪時說,這是一部關於原諒的電影,而在談原諒之前,必須先認清人們就是在這樣的文化中長大成人。所以,我們不去責怪特定的誰,但邀請大眾一同檢視,社會是哪裡出了錯。 (延伸閱讀:當整個社會對女性主義高度不信任,我們怎麼跟異溫層溝通?) 共犯結構下的我們:誰是好女人/壞女人?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針對男性的仇男電影。和「女性主義(Feminism)」經常遭到誤解的脈絡很相像,女性主義常被誤會要對抗男性或將男性視作敵人,將「反『父權』(Patriarchy)」與「反男性」劃上等號。 其實,女性主義要捍衛的,是身而為人的權利(rights),如話語權、參政權、生育自主權;要反抗的,是社會結構下的父權體制,而非針對某個特定的人事物。 因此,任何性別都可能厭女,也都可能是性侵文化的共犯。電影裡,凱西先後進行「復仇」的兩位女性,就是典型例證——比如, 大學同窗麥蒂森說,妮娜本來就不該喝得這麼醉;比如,主任說,經常收到類似指控,女生本該保護好自己。 在父權體制下,女人被劃分為「好女人」和「壞女人」,性也被劃分為「好性」和「壞性」。女生的成長過程裡,可能被教導必須賢淑、不能隨便與他人發生性關係,向「好女人」這一端靠攏;於是,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學會賤斥其他「壞女人」。 這是一種手段,透過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造成對立,鞏固既有的權力結構。遺憾的是,它在現代社會,似乎運作得相當成功。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社會學者 Allan G. Johnson:「所有男人和所有女人都和這個壓迫體系有關,我們無法掌控是否要參與其中,只能掌握如何參與這個體系。」 我們每個人都是系統中的一份子。事發後,妮娜所面對到的,從加害者到身旁友人的眼光,都深刻影響了她。 (同場加映:《電擊女孩》即使男女社會地位互換,權利壓迫也不會消失) 我想要的,不過是你也在乎 《花漾女子》形象鮮明,畫面充滿粉紅感,但包裝在夢幻糖果色下的,是許多心碎與無力。 看似堅強又特立獨行,或許是因為,凱西心中的一部分已經死去。當年的加害者,功成名就,即將與愛人結婚;凱西的母親,對她充滿不理解;甚至受害者妮娜的母親,也都希望凱西能放下,不要苦守。 復仇是孤獨的路。凱西從未真正傷害她的每一個復仇對象,她用情境和言語,試圖讓對方理解當時妮娜的害怕與疼痛。她想要的,或許從來就只是,有人能與她同樣在乎。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故事最後,迎來驚喜卻悲壯的結局。 凱西成功復仇了嗎?從她留下的隻字片語,或許她早已料到,故事的結局就是如此,也只能如此。 所有瘋狂與反叛,在社會文化下,仍不堪一擊,得掙扎夢醒。 很失望、很感嘆、很悲傷,但或許也是電影想表達的——體制頑強,結構難被撼動,而這正是凱西、女性主義與重視性別議題的我們,必須存在的原因。 參考資料: 《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上野千鶴子。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亞倫・強森。 Here's The Powerful Letter The Stanford Victim Read To Her Attacker。BuzzFeedNews。 ‘Promising Young Woman’: How Carey Mulligan and Emerald Fennell Made the Most Audacious, Feminist Movie of the Year。VARIETY。 April 23,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eKa9v

【解毒雞湯】面對前任給你的傷,你根本不需要「在哪裡跌倒,在哪裡站起來」! https://ift.tt/3njj10M 專欄【解毒雞湯】,帶你解讀雞湯金句背後的矛盾邏輯,看到事情的全貌,同時,我們可以在緊要關頭真正地抓住自己,不至於落入未知的圈套。 每逢面對失敗與挫折,「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總會是許多人重新振作的座右銘。然而,這句彷彿志在強調努力與堅強,不至於過度心靈雞湯的話,很可能才是讓人再三跌倒的陷阱。 著名作詞人林夕就認為,「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這句話有夠殘忍。 他說:「你要看,看一下你跌倒的土地,土壤的土質要不要考察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房子,下面是個流沙,你蓋在上面倒下來,你再蓋幹嘛?對不對?⋯⋯你在哪裡跌倒,如果發現不適合,用爬的,都要爬出原地。」[1] 接受各種新穎思想的我們也許只需要想想,便能夠認同這個道理。要是在已經不愛、甚至會傷害我們的(舊)情人那邊跌倒,我們為何要強迫於這個讓自己受傷的地方爬起?去找別的天地吧!別再眷戀舊日的傷感,你應得好的對象! 圖片|Photo by Alex Shaw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另一半留著前任物品?鄧惠文:最好的反制,就是裝作你不在乎) 可是,當分手(的危機)真的來臨,大部份的人不會這樣想,人們會想回到(舊)情人身邊。我把情況分為四個類型。 (1)第一類常見的現象是分手以後,錯都在自己,所以人們去討好、求恕、承諾改變:「有什麼事情是我做不好的,我會去改的⋯⋯我知道錯了,不夠好,但求你不要跟我分手!」──我們要在跌倒的原地站地來。 (2)第二類現象則是認為錯都在對方身上。是對方不成熟、是他變了心、是她一直以來都不願努力經營關係⋯⋯因此,我們以指責挾帶復合的哀求,既攻又守,希望對方能夠念惜往日的感情,願意重新開始,重修舊好──我們要在跌倒的原地站起來。 另外有兩種相似的類型,但主要是發生在還處於關係之中,二人卻已明顯經驗到磨擦與不適合的感受時。  (3)第三種是,面對關係中的困頓時,人們開始自我質疑。比如一位女士,當她發現男友十分投入關係而自己好像相對冷淡時,盤踞她心頭的便是「是我不太正常嗎?也許是我哪裡出了問題,才不像其他戀人般熱情?我得去處理我的關係議題。」──我們要在跌倒的原地站起來。 (4)最後一種則主要把關係中感受到的不滿,指向對方不夠互換位置、不夠同理、不夠付出、不夠自我改善的意願、不夠一起規劃未來的動力。因此,通常一方很努力地要跟另一方溝通,要傳達自己在意的點,冀望對方能夠聽懂且做出實際行動。但彷彿他們未曾想過「我們就是不合」──我們要在跌倒的原地站起來。 為何人們要持守「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教條? 顯然,持守下去是為了更重要的事──上述四種「站起來」的類型,其核心其實都是對抗著「我不好、我壞、我沒有用、我不正常、我太多要求與慾望⋯⋯但我不願知道問題果真如此!」這回事。 在這些「惡」裡頭,人們在問:如果我是好的,他怎會離開我?如果我夠好,她應該會跟我復合吧?如果我正常一點,就不會感到關係出問題?如果我不是太敏感、要求太多,對方應該願意對我好一些? 很多時候,人們無法「發現不適合,用爬的,都要爬出原地」,是因為「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背後的潛意識執念:無法割捨、退場、告別、放下的那股堅持,是為了找回我們的「善」。 圖片|Photo by Bevis G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解析婚姻誓詞的謬誤:沒人教會我們,如何正視分手的可能)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同一處,走不出來? 一位女士被前夫離婚多年。雖然前夫有付贍養費,也在週末幫忙看顧小孩,基本上二人已分道,但女士放不下,她在諮商中提到「他把我的婚姻生活搞糟」、「我仍然幻想會不會有一天能復合」、「我不懂他為何這麼絕情」因此,二人的關係仍不時拉拉扯扯,欲斷難斷。 她在怪他的壞,是的,但她更在怪自己在他眼中是邪惡的。 「我真的那麼壞,才讓他不願回頭嗎?」這麼多年以來,女士都放不下這段情,這是因為她希望在原地,拾回自己的「善」──她不只是因為恨前夫,而要跟他糾纏不清,她是恨自己這麼無能,恨自己在對方眼中是「惡」的存在──如果能夠復合,那就能免除身上的「惡」,證明心中的「善」。 這讓我想到一首剛好由林夕填詞的〈拼命無恙〉[2],當中的一句歌詞便寫道: 努力過活   拼命無恙 我沒有事   卻又為誰爭這安慰獎 無非很想你想念我善良 不只女士,是每一個我們,無非很想對方在分別與悔恨時,仍會想念我們的善良。 圖片|Photo by Bevis G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懂得相愛,不一定懂得分離:如何在愛情裡好好地說分手?) 這個用力得卑微的要求,教我們總是離不開、放不下、割不捨。但我們的善與良,真的只存在於對方的腦海裡嗎?女士認為這個發現無比重要,她認清了自己在過往關係中自己的責任,便一步步在內心贖回了屬於自己的善良,然後,爬出原地。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可算是最不像雞湯的毒雞湯之一,而且是慢性的。 讓我們打翻它好重新定義:所謂的原地站起來,不是指外在的事件,而是指我們對自身善與惡的重新贖回! ※如有共鳴,歡迎去我的FB或〈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逛逛;心理諮商或其他合作,可以電郵或致電工作地點跟我聯絡。 參考資料: [1] 天下│〈從哪裡跌倒就要那裡爬起來?林夕:爬都要爬出去!〉 [2] Youtube│林家謙 Terence Lam 《拼命無恙》 In a Funk (Official Music Video) April 22,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jj10M

為你挑片|《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最終,妳只能獲得妳自認為配得的愛 https://ift.tt/3xgRn9a 松子遇到的渣男們,都只是松子生命中的演員,陪她演今生這場戲而已——陪她一起做功課,讓松子學會「愛」的課題。 日本中生代影后中谷美紀主演成名代表作《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在 3 月 26 日於全台戲院以「15 週年經典數位版」重返大銀幕。 正所謂「最高明的悲劇要當喜劇演」,本片中大量使用了音樂劇和類廣告手法,來襯托一段實為悲劇的故事。 電影以倒敘的手法,帶領觀眾走進松子如夢似幻戲劇性的一生。女教師松子樂觀積極又美麗,處處為人著想唱歌又好聽,在為學生頂替偷竊罪名後,被趕出學校,開始踏上坎坷尋愛人生。 她的一生遇過各式各樣的男人,有暴力自殺傾向的作家、嫖客、理髮師、長大變黑道的當年學生。甚至歷經淪落酒家女,殺人入獄等等,雖然這一切都不能阻擋她對愛的渴求,卻一次次求愛不得,幸福始終與她相左。 初看這片名一直在想,松子討厭的點到底在哪?後來才知道,或許真正令人討厭的不是松子,而是命運的無情。 圖片|《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劇照 「最終,妳只能獲得妳認為自己配得的愛。」 松子的一生,是讓人看的心寒又心疼。她一點都不討厭,她只是一個討愛的女人。但這麼悲慘的境遇究竟是再再遇人不淑?還是自甘墮落咎由自取? 一次兩次三次,每一次都遇到爛人的機率有多高?如果沒有學會這堂課,根本上是一場輪迴,只是換個老師繼續教。 在《當愛成了依賴》此書裡提到兩種感情裡的角色關係,正是松子與她生命裡的男人們。 戀愛成癮者: 分配過多的注意力在對方身上,重視對方大於自己、常會忘了照顧、重視自己,且對對方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希望能得到對方無時無刻的關懷。就像是一種「仰望」的態度,把對方想像成是一個「全能」的存在,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通常普遍自我價值感低落。 避愛者: 主要特徵即「逃避」,逃避和伴侶有情感上的親密,不願意讓伴侶了解自己,藉此保護自己不「受制於人」,基本上從情感上遺棄對方。而為了逃避關係中的負面張力,常會另外發展各種成癮行為,像是菸、酒、工作、或是性成癮等。 圖片|《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劇照 (同場加映:心理測驗|老是遇到渣男?7 個問題,測出你是否容易在愛情裡走上彎路) 他們共同特點是:「恐懼親密,也恐懼被拋棄」 當「戀愛成癮者」遇到看起來力量強大、主導一切的避愛者,會產生一種能夠完全被照顧的錯覺,兩者因而不自覺互相吸引,正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 「戀愛成癮者」在童年時期遭受到照顧者的遺棄與忽視,使他們不曾從得到足夠的情感連結,感受到自己不被在乎、不重要、不被愛,因而產生低自尊的問題。 以本片來說,松子就是窮極一生在不同男人身上尋找童年未受到滿足的父愛。 圖片|《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劇照 看著一個個渣男穿梭在松子的一生,但不論發展如何荒謬松子卻仍離不開這幫爛人。當松子說出:「寧可被打也不要一個人寂寞」,我跟她的閨蜜一樣愣住了,她想下地獄誰又有能攔住她? 或再更進一步的說:誰又有資格評論別人的幸福,是地獄還是天堂? 我們選擇接受的,都是我們自認為值得的愛。 (推薦閱讀:《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把幸福建立他人身上,你無法幸福)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好不容易正當她要振作時,最後卻死的不明不白,諷刺的完全不給觀眾機會,我內心一個被救贖的期待,渺茫的無法實現。 電影演到這裡,好像終於要替可悲的松子下結語時,最後十分鐘又整個打掉重建我的邏輯。當我還有一個順境逆境、誰是誰非的二元對立念頭,原來我才是那個入戲太深的混沌人。 圖片|《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劇照 所有松子這一生的過客,幫助過她的、拖累她的,一起齊聲唱著主題曲送松子去天堂,彷彿謝幕一般,那一刻我傻了。 觀眾以為的渣男們,都只是他們的戲服,陪她演今生這場戲而已,陪她一起做功課,讓松子學會「愛」的課題,到最後一刻她方才明白,不需要靠鬼臉也能逗嚴父笑,殷殷期盼一生的認同與歸屬感,在靈魂上岸前終於找到。 松子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松子。 講的更明確一點:所有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我喜歡或我不喜歡的,萍水相逢或業力糾纏,都只是陪我演人生這齣戲,都是靈魂生前的約定。人生本是夾在天地間的一場夢 ,而穿著戲服的我們,又在夢中找什麼呢?  松子回頭笑我入戲太深。 最後一刻非常清明,以靈性角度來看是大徹大悟、大是大非。人生是白駒過隙一場戲,用搞笑的歌舞劇包裝,讓觀眾歡笑之餘也能淺嚐松子一生的苦悲。 April 22,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gRn9a

【性別觀察】小臉、大眼、紅唇?Instagram 濾鏡:千篇一律的美麗,你膩不膩? https://ift.tt/3tJPQ9g 美國女歌手 Demi Lovato 擔心,Instagram 濾鏡可能為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產生外貌及身體焦慮、想進行非必要的整形手術等等。2020 年 2 月,一位整形外科醫師表示,她有一半的掛號者,會帶著自己套用濾鏡或修圖後的照片。當人們持續以濾鏡進行展演及偽裝,可能不知不覺中,讓單一審美觀愈來愈膨脹,我們也愈來愈無法面對真實面貌的自己。 近年明顯感覺到,Facebook 退燒、Instagram 當紅;年輕一代開始願意加長輩臉書好友,反正真正的生活抒發與心情書寫,早已移轉到 Instagram。 Instagram 世界,以照片圖像為主,數億個方格,盛載各式各樣的自我解放。大家在這裡找到一片天,無論你現實生活如何,都能開疆闢土,當自己的創世神,打造想要的形象,人人有機會追蹤數破萬、有潛力成為 KOL。 圖片|Photo by Georgia de Lotz on Unsplash 「我們來錄一個限時。」根據 2021 年 1 月的一項統計,全球每日有 5 億用戶,會使用 24 小時後即消失的限時動態(Story)。從原先的隨拍隨發,到後來也逐漸像貼文排版,要講究美感、追求某種一致。 像我個人,最初使用限時動態,是為了方便記錄轉眼一瞬的事,但後來花費愈來愈多時間,在重新調色、排版、增放文字等後製上。 Instagram 限時動態的濾鏡(filter),應需求而生。拍照或錄影時,先選好符合情境的濾鏡,按幾下、滑動幾次,輕鬆獲得成品。官方也鼓勵用戶創作,自行打造想要的濾鏡。 除了色調和文字,最受歡迎的濾鏡類別,肯定包含能產生上妝效果的。這陣子,臺灣開始流行「雪餅」濾鏡,一個讓臉上布滿亮面白點的特效,據説能夠遮瑕變美。既有人愛用,就有人不解,在網路論壇如 Dcard、PTT 也曾引發討論。 Demi Lovato 提醒我們的事:濾鏡千篇一律,滿足誰的審美? 即使沒試過「雪餅」,我前幾天和朋友出門時,也感受過上妝濾鏡的實用性。試想,和姐妹們在咖啡廳,一邊吃喝美食,一邊聊天聊到口乾舌燥,有時還真懶得補妝,但為留紀念,還是必須合影。 「這個很騙。」「我知道一個更騙的。」我們隨興挑著濾鏡,這年頭,照片騙或不騙,已經能自嘲式的討論,無須害羞。 圖片|作者提供 (同場加映:影評|《女神降臨》的外貌歧視:只有當你長得好看了,別人才會重視你?) 看著畫面中的自己,臉蛋瞬間變小、眼睛發亮有神、皮膚細緻到毛孔全無(不像人類),我們嘻嘻哈哈地很滿意。而事後,再次回看照片,我忍不住開始思考,這個「滿意」究竟從何而來? 雖然「濾鏡」乍看之下,和「修圖」類似,都是變成主流審美「更漂亮」的模樣。但其實,濾鏡有更固定的一套公式——將臉對準相機內鏡後,它會自動偵測,把認為你「不好的」變成「好的」——例如放大瞳孔、縮小鼻翼、染紅唇色。 「有了它,青少年該怎麼學習接受自己?」 “How are teens supposed to learn to accept themselves with this?” —— Demi Lovato 2021 年 3 月 1 日,美國女歌手 Demi Lovato 在 Instagram 上傳她套用濾鏡後的影片。「這不是我真正的眼睛」「我的皮膚沒有那麼光滑」「所以我的鼻子需要小一點嗎」短短五秒鐘,對於上妝濾鏡,她提出犀利質疑。 濾鏡一框,我們被修正、被改變。是什麼,默不作聲地,對我們外貌進行點評指教;而我們也在不經意間,要滿足誰的審美觀。 現代少女少男:我們在虛擬世界,尋找丟失的自信 「幸好我 13 歲時,沒有這種東西(濾鏡)。」Demi Lovato 擔心,Instagram 可能為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產生外貌及身體焦慮、想進行非必要的整形手術等等。 事實上,Demi Lovato 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早在 2020 年 2 月,CNN Business 報導指出,一位整形外科醫師表示,她有一半的掛號者,會帶著自己套用濾鏡或修圖後的照片,作為整形範本;而非像過去,詢問如何改善特定身體部位,或以仿造明星藝人的模樣為主。 當人們持續以濾鏡進行展演及偽裝,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單一審美觀愈來愈膨脹,我們也愈來愈無法面對真實面貌的自己。 圖片|Photo by Larm Rmah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長相不夠性感?」凱莉墨里根:我們對於女性美麗與完美的要求,已然失控) 女性主義作家 Naomi Wolf 在《The Beauty Myth》一書,提及:「當女人從家庭迷思解放,卻又被美貌迷思控制。」關於大眾媒體的女體呈現,已有許多研究及議論。有趣的是,為 Z 世代的我們,在社群平台上,身兼使用者與創作者,似乎比主流媒介更有影響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濾鏡正在滿足新世代的需求。我們之所以使用濾鏡,不外乎是想讓自己在社群媒體,呈現「最好的樣子」,被人稱讚或喜歡。我們可以透過社群媒體,找到在現實生活裡遍尋不著的自信心,勞動及金錢成本低,也簡單得多。 而需求的反面,是困境。社群媒體上的表現和成就,容易成為自信心的唯一來源,這在求學階段尤其明顯,也是為什麼,比起成年人,我們更需要關注青少年在其中所受到的影響。 對於理想的模樣、建立自信的管道,想像一直很少。於是不難理解,為什麼從社交模式到審美觀,至今依舊僵化而單一。 如果關掉濾鏡之後—— 在同篇貼文裡,Demi Lovato 為自己過去經常使用美顏濾鏡而道歉,表示自己忽略它可能造成的危機。 我倒覺得,不必 say sorry,甚至我也不會呼籲「我們都停用濾鏡吧」。畢竟濾鏡確實好玩、有趣、有助於展現某種特色;下次沒上妝但想拍照時,我很可能還是想借用它的「力量」——但於此同時,我也會往前多想一步,思考它背後所揭示的意義。 濾鏡或修圖,都讓人處於某種安心狀態,但這份「安心」為什麼存在?我們有沒有機會,另尋別處,找到新的、不一樣的,對待及肯認自己的方式。 圖片|Photo by Marco Xu on Unsplash 我很喜歡的詩人 Rupi Kaur ,寫過一首詩。她這麼說:「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我不斷調整改變,每當我覺得夠美了,對美的定義又倏忽改變。要是根本沒有終點線,我卻在追趕的路上,失去了與生俱來的禮物呢?畢竟缺乏安全感的美,是美不起來的。」 經歷過小狗吐舌、雪餅濾鏡的流行,也讓我們同樣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各種面容體態,都能夠百花齊放,吹起微風陣陣,全是不一樣的美麗。 參考資料: [1] 2021 年必須知道的 Instagram 統計數據。Learning Hub。 [2] Instagram: distribution of global audiences 2021, by age and gender。Statista。 [3] Demi Lovato Posted a "Friendly Reminder" That Instagram Filters Are Dangerous。Bustle。 [4] Plastic surgery inspired by filters and photo editing apps isn't going away。CNN Business。 April 22,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JPQ9g

閉眼感受愉悅的同時,也感受與地球的連結:用溫柔呵護世界 https://ift.tt/2QQZ9pl 妳想過,歡愉也可以與自然產生連結嗎?德國品牌 Womanizer 創新推出環保材質吸吮愉悅器——Premium eco,讓妳透過貼近自我、感受愉悅的過程,在自我愉悅及環境永續之間找到平衡,讓妳愛護地球的同時享受愉悅! 我們經常忘了自然就是我們本身。自然並不是某種與我們區分的物質、面向。所以當我們說,我們失去了與自然的連結,我們其實就是失去了與自我的連結。 We often forget that we are nature. Nature is not something separate from us. So when we say that we have lost our connection to nature, we’re lost our connection to ourselves. —— Andy Goldsworthy 妳曾赤身躺在岩石紋理上感受石頭的冰涼,大地的支撐嗎?妳曾在夏日湖畔,席地而座,閉上雙眼感受微風如何親吻妳的頸脖?當紫黑色的夜幕降臨,妳是否曾抬頭,臣服於浩瀚星空? 一個人的夜晚,讓想像力帶著身體到各個地方。閉上眼,感受愉悅,在每一次的嬌喘呼吸中,感受與自然連結,與自我連結。 主宰妳的愉悅!用溫柔的頻率,喚醒最原始的渴望 妳身體的慾望,只有自己最懂。怎樣的溫柔撫摸,能挑起妳敏感神經?怎樣的節奏輕重,能讓妳忍不住嘆息。在不被打擾的時間與空間裡,讓 Premium eco 喚醒妳最原始、真實的感受。 來自德國的品牌 Womanize,Premium eco 以獨家專利 Pleasure Air 空氣吸啜技術,專為溫和而不直接刺激豆豆最敏感的神經末梢而設計,透過氣壓變化產生吸力,讓快感不再單調機械,而是像浪般一層層襲捲而來,慢慢堆疊妳臉上的潮紅,以及雙腿之間的濕潤。 Premium eco 還有 Smart Silence 智能靜音功能,當妳將它放在皮膚上時,它才會感應啟動。讓妳渴求快感的時候不斷線,情慾之間,需喘息時,它能自動靜音,還給妳一個安靜安心的環境,感受忘情的愉悅。 性讓生活美好,也讓世界更好:用高潮,溫柔呵護自己也愛護世界 在愛自己的過程,妳也總希望更溫柔的愛護這個世界,盡可能的用各種方式呵護地球,Premium eco 環保吸吮愉悅器是全球首支環保性愉悅玩具,以永續概念設計,使用可生物降解的 Biolene 取代塑料製成,可完全回收,讓妳享受歡快、愛自己的同時,也愛護地球。 另外其模組化設計可以完全拆解成個別零件,輕鬆進行更好的回收利用,配備可更換及可充電的電池,電池壽命長且更換方便,確保可長期使用妳的玩具。專注於每個細節,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浪費。即使是充電線也縮短 50%,讓塑料的含量降至最低。包裝外盒採用 100% FSC 認證材料,附贈有機棉收納袋。 在享受情慾的同時,選擇 Premium eco,妳也能用慾望,溫柔呵護這個世界。 Womanizer 與 ONE TREE PLANT 合作,每售出一套 Premium eco 就會在地球多種下一棵樹,邀請更多人以實際行動支持環境永續。 每一天多貼近自己一點,多呵護地球一些 德國品牌 Womanizer 相信,採取負責任和環境永續管理的方法來創新產品,是品牌的職責。而作為一個親密生活的品牌,他們希望以身作則,推動行業的真正改革,致力於環境的永續發展。 Womanizer 以 Premium eco 這支環保產品,以行動向每位女性致敬,用愉悅讓我們重新與自然、自我連結,帶領妳在享受情慾的同時,取悅自己、擁抱自己。 不論哪裡,只要妳橫躺下來,就能感受內心的浪湧與自然共震,每一天,享受愉悅、貼近自我的同時,也更多呵護地球一些。 嘖嘖預購連結:https://pse.is/3e6ayv April 22, 2021 at 07:5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QZ9pl

當委屈大於愛,該怎麼辦?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https://ift.tt/3egjfkU 在親密關係裡,感到委屈怎麼辦?邀請你一起閉上眼睛問自己:「你喜不喜歡和他在一起的自己?」你會發現答案其實一直很清晰。 當委屈感大過於愛,怎麼走下去?——關係裡最重要的兩件事 最近接連發生很多事情,讓我開始回顧我這一段時間以來的人際關係和感情、朋友等等,本來一直想不透的事,直到去按摩之後突然有一個領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能夠對自己的身體好一點,身體會告訴你一些一直以來被你忽略的答案),就是關於愛情最重要的兩件事。 關係裡面的兩個要點 我發現愛情裡面的兩個要點不外乎: 你愛不愛他? 你委不委屈? 就這麼簡單,如果你對他的愛可以 cover 你所承受的委屈,多過你們之間的衝突和差異,如果你願意替他犧牲一些事情,因為你知道那個愛大過於你付出的東西,整體上來說你在這段關係裡面是滿意的[1]。 儘管你們經常爭吵、諸多不合,但由於他能給你的從別人那裡無法獲得,所以你甘願為他做出這一切,因為在這樣的關係裡面,你可以看見快樂的自己。 相反地,如果你針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像這樣:「我愛他,但是⋯⋯」,那麼要不就你那個愛是有條件的,要不就代表其實你並沒有那麼愛他,只是因為基於過往的習慣或者是放不下,所以為了避免自己認知失調[2],才說這樣的話。 想一想,在這段關係當中,大多的時候你是充滿不安、擔憂、痛苦、委屈,還是其實很多的時候你是快樂、自在、可以很安心的做你自己? 其實不只是指涉伴侶關係。上面的這個「他」,指涉的可以是伴侶、朋友、可以是一段工作關係、同事和夥伴、可以是你的家庭和課業,也可以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你愛你現在在做的事情嗎?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被委屈了? 圖片|Photo by Linda Xu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何謂和諧、真實的親密關係?不犧牲、不委屈、不欺瞞的健康平衡關係) 兩個閉上眼睛的練習 讓我們來看看前面這兩點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在心理學上,「愛」可以預測關係滿意度,也就是說如果你越愛對方,你就越滿意這種關係,你可能聽過很多文章說過它包含親密、激情跟承諾[3],可是你知道嗎,有件事情比這一切更重要——就是前面所說的,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喜不喜歡和他在一起的時候的你自己? 那個時候的你,是充滿歡樂、有創造力、自在安全而且不需要擔心的,還是經常疑神疑鬼,怕東怕西,甚至想起他就是一種壓力? 接著,「委屈」這件事情意謂「在這段關係裡面,你是不是犧牲了某一部分的自己?而且這個犧牲並不是你自己想要的」。 (推薦閱讀:「感情裡,為何退讓的總是我?」不委屈練習:拒絕單方面退讓,商量彼此需求) 研究顯示,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大概會在這樣的關係裡面經歷許多憂鬱的負面情緒[4]。 但比起前面這些,還有一個其實只要捫心自問,很容易就可以了解的東西——就是你可以閉上眼睛問問自己:你跟他在一起的這段時間,你最近是變得越來越喜歡自己、呈現出更多不同的自我面向(self-expansion),還是變得越來越討厭自己、自己的力量和聲音越來越小了[5]?如果是好的改變,這個改變本身又是否能從其他關係或活動中來取代[6]? 透過問自己上面這些問題,或許你就會發現,一直以來那個答案都很清晰,只是你一直缺乏勇氣、做出決定而已。 參考資料: [1] Hendrick, S. S. (1988). A generic measure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93-98. [2]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Vol. 2).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 [4] Whitton, S. W., Stanley, S. M., & Markman, H. J. (2007). If I help my partner, will it hurt me? Perceptions of sacrifi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6(1), 64-91. [5] Mattingly, B. A., Lewandowski Jr, G. W., & McINTYRE, K. P. (2014). “You make me a better/worse person”: A two dimensional model of relationship self chang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1), 176-190. [6] Mattingly, B. A., & Lewandowski, Jr, G. W. (2013). The power of one: Benefits of individual self-expansion.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8(1), 12-22. 本文摘自程威銓(海苔熊)的《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學會愛自己,也能安然去愛的 24 堂愛情心理學》。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學會愛自己,也能安然去愛的 24 堂愛情心理學》 April 22,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gjfkU

失敗的愛情,大都受原生家庭影響?致焦慮依附的戀人:你的不安全感,源於自卑心態 https://ift.tt/3em4Unb 依附,一直都不是四分法的關係: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四種人,只是在統計上的方便,所以心理學家才把依附關係分成安全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和矛盾依附而已。 一直以來,我所書寫的文章都是針對著「不安全依附」如何得到更有品質的感情在做書寫,但平心而論,依附的研究大多數都來自於美國,在台灣,還是會碰上因地制宜的問題。 這一篇文章,我想針對身在傳統台灣家庭的女性做一個書寫,試圖一窺家庭對於女性愛情觀的影響。當然,家庭影響的不只是女性,男性也會受到影響,而且這些影響並不僅限於「男性」這個身份。 以我為例,我自己就是深受家庭影響的人,我知道我的憂鬱症和家庭背景脫離不了關係:因為成長過程中總是不被母親認可,所以我尋求同儕的認同,但我的亞斯伯格讓我難以理解社會脈絡,所以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被排擠、霸凌,讓我幾乎沒有朋友。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對於更親密的「伴侶關係」有著強烈地渴望,同時也不斷地透過「課業表現」來說服討厭我的人以及家人。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我在伴侶關係中,遇到兩個高逃避者,又面臨女友的朋友們不斷勸說與我分手的狀況時,我便罹患了憂鬱症,連續兩次的打擊讓我的病情更加嚴重。接者,當我因為種種因素,被宣告不適合擔任諮商師,以至於引以為傲的課業成就也被否定時,我便掉到了人生的谷底。 我曾以為,只要找到「安全依附者」就能夠幸福,但在最近,我認識了一位安全依附的女性,讓我對我的想法有了一些改觀:並不是身為安全依附就可以過得很幸福,他們依然有他們的坎,而在傳統價值觀之下,這樣的坎是值得被重視,被溫柔以待的。 圖片|Photo by Larm Rmah on Unsplash 依附只是認識人的大方向,家庭在每個人身上的作用也不能忽略 依附,一直都不是四分法的關係: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四種人,只是在統計上的方便,所以心理學家才把依附關係分成安全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和矛盾依附而已。 回到依附的統計上來看,每一個人在每一段關係中,都會有和對方相處時的焦慮程度和逃避程度,安全依附者不過是在和大部分人相處時,更不容易感受到他人的疏遠,同時也不會懼於與他人親近。 雖然,依附程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傳統家庭(這裡泛指對性別角色具有刻板印象的家庭),但是,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女性,依然有可能深受刻板觀念的影響。 當一位安全依附的女性,被男朋友劈腿時,她依然有可能會展現出焦慮依附的特質:「一直無法從傷痛中走出來」;或逃避依附的特質:「不敢再進入感情、不敢輕易相信男性」。 為什麼會如此呢?前面提到,依附關係是一種傾向,即便同為安全依附,也會有焦慮分數與逃避分數的高低差異;再加上過去研究也發現,創傷事件有可能會激發一個人的焦慮傾向或逃避傾向,使得當事人變得比較沒有安全感。 而依附的根源又是家庭,所以當創傷事件激發了幼年時期的傷痕時,便有可能讓當事人的不安全感增加,進而展現出較為焦慮或較為逃避的模樣。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回不去原生家庭,也談不好一場戀愛:我要如何找回想要的歸屬感?) 受傳統觀念影響的女性,在失戀後可能會有的感受 試想,在傳統家庭(這裡泛指對性別角色具有刻板印象的家庭)長大的女性,可能會有怎麼樣的自我信念呢? 「我必須要表現得比男生更好,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那些比我還差的男生,我根本不放在眼裡。」「我要證明給家人看,即便是女生,也可以表現的很優秀。」 這一些信念,如果是在男性身上,應該比較不可能出現,對吧?很少有男性會告訴妳說「我必須要表現得比女生更好,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那些比我還差的女生,我根本不放在眼裡。」「我要證明給家人看,即便是男生,也可以表現的很優秀。」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男女差異,其實顯現出的便是家庭及社會對女性特有的影響。當然,我並不是說男性就不會遇到他們的困境,他們有可能會遇到「作為一個男生,應該要有擔當,不然就是弱者。」「身為男生,不可以輸給女生,不然很丟臉。」等等這樣的困境。 只是在這篇文章當中,我的重點擺在「家庭及社會對女性感情所帶來的困境。」 透過書寫,找到家庭帶給妳的傷痕 撰寫心理學文章以來,我逐漸認同的一個想法是:「期望能讓更多的人,能夠有著更多選擇的可能性。」而我所著墨的點,則多擺在「愛情」這一塊。 單純比較男性或女性誰在愛情上的困境比較多,其實沒有意義。 我覺得我重視的是「身為男生,在愛情上會遇到怎麼樣的困境?」「身為女生,在愛情上會遇到怎麼樣的困境?」更進一步,我也重視任何族群可能會遇到的困境,譬如說「身為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不同的人,在愛情上會遇到怎麼樣的困境?」「身為主流思想中『高社經地位』的人,在愛情上會遇到怎麼樣的困境?」「身為主流思想中『低社經地位』的人,在愛情上會遇到怎麼樣的困境?」 每一個人,都會背負著自己的困境,這些困境可能是整個社會主流的風氣所致,但最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方式,還是「家庭教育所灌輸的概念」。 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出身,那麼有沒有可能改變我們的想法呢?作為一個在傳統家庭下長大的女性,她們要如何打破她們的困境?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有沒有可能讓她們在家庭裡所受的傷,被溫柔以待? 不妨來做一個了解自我的實驗吧。拿起一張紙、一枝筆,書寫一下在傳統家庭長大之下,妳覺得妳糟到了什麼樣的不平等對待,而讓妳覺得很受傷? 我的家人總是更關心哥哥或弟弟。 在家人眼中,我似乎沒有哥哥或弟弟那麼重要。 即便我再怎麼努力,我好像還是沒有得到他們給哥哥或弟弟那麼多的愛。 我的需求永遠被擺在哥哥或弟弟的後面。 作為一個女生,他們好像不相信我能夠表現得比哥哥或弟弟優秀。 我僅能列出短短的幾個敘述來作為引子。對妳來說,妳的家庭對待妳的哪些方式,讓妳覺得很受傷呢?試著把這些傷痕書寫下來吧。 圖片|Photo by Bin Thiều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家庭心理學:帶著原生家庭創傷,就無法建立一個新的家?) 突破傳統家庭教育的束縛:找到把自己視為「人」的力量 寫下這些感受並不容易,這可能會觸動到許多妳的傷痕,而使妳不願去回憶。 不過,書寫也會有書寫的好處,妳也許會從書寫當中,看到了妳對於愛情的想法、行動、情緒當中,有哪些部分,是源自於家庭的影響。 譬如說,妳可能會發現:「原來我在失戀的時候那麼痛苦、那麼難以走出來,原來是因為我在小時候就遭逢了父母的否定,使得我在失戀的時候,再一次感受到被否定。」 妳也可能會發現:「原來我之所以對自己的伴侶要求很高,是因為我希望我所愛之人,能夠受到家人的認同,否則我會很受傷。而要獲得他們的認同,我的伴侶必須要夠優秀才有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找到幼時的成長過程與長大後的想法、行動、情感之間的連結之後,會有一個好處:「妳開始有機會在愛情上,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有沒有可能,我之所以失去愛情,並不是我太糟,只是我的運氣不好?之所以會覺得我很糟糕,是因為家庭的觀念深植在我心中,而不是我真的很糟? 有沒有可能,我之所以不敢進入感情,是因為我很怕我的家人不認同我的選擇,而要獲得他們的認同,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許我可以嘗試去看到,即便不一定能被家人認同,我還是能從朋友/師長/我重要的人/我的伴侶身上得到認同? 有沒有可能,我對我的伴侶要求很多,是因為我的家庭讓我覺得「男生應該要比女生優秀」,因而讓我覺得「我的男友如果成就不夠高,會讓我覺得丟臉」。但是,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是「重視我的男友,即便沒有傳統家庭中所謂的『成就』,也好過於一個高成就但不重視我的男友?」 每一個人面對愛情的方式,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家庭所影響。有些人展現的方式和我一樣,認為「唯有透過成就來證明自己,才有可能有女生愛我」;也有一些人的展現方式和我不同,譬如說「擺爛給家人看」:反正他們根本不重視我,那我就故意找他們不喜歡的人交往,爛給他們看。 還有太多太多可能的方式,我實在無法一一羅列出來。 但我期盼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試著透過檢視自己的傷痕,來漸漸地不再那麼受到家庭的影響,有更多的選擇權,來面對自己的愛情。 我不敢說能夠完全脫離家庭的影響,但是,透過這樣的覺察與了解自我,或許有機會改變原先困住我們的思想,那些思想可能是很早很早以前發生的某件事情、聽到的某一句話,一直默默地影響我們,而我們一直沒有發現呢?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我們都能夠逐漸拆掉家庭給我們的「必須」,讓我們以「身為一個人」的身份,來看待自己,以及看待自己的伴侶? 我所期待的並不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能讓各式各樣身份的人,能夠有擺脫掉各自身上所帶有的「標籤」的可能性,慢慢地發覺到「即便我有這樣的身份,我還是可以選擇『擁有這個身份的人,所被認為不能選擇的愛情。』」 April 22,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m4Unb

運動前後可以喝咖啡嗎?適當時間、適當飲食,能讓增肌減脂速度加倍 https://ift.tt/3eoW6Nk 如果你想讓「咖啡」成為你增肌減脂的好幫手,你是否想過,在什麼時間點喝,會起到最好的效果? 上班前喝一杯咖啡提神醒腦,是許多人的日常,不過你知道嗎?咖啡不僅是上班族增加工作效率的聖品,也是健身族提升鍛鍊效果的秘密武器,有加速脂肪代謝、提高運動表現等多種功效。 未來上健身房時,除了補充高蛋白粉,也可以在運動前飲用適量咖啡,讓增肌燃脂事半功倍! 1. 加速脂肪代謝 咖啡因會加速脂肪代謝,西班牙一項發表在《國際運動營養學與新陳代謝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Nutrition and Exercise Metabolism)研究發現,運動員訓練前攝取適量咖啡因,運動 3 小時內會多燃燒 15% 卡路里。此外,咖啡因也有暫時抑制食慾作用。 圖片|Photo by Crystal Shaw on Unsplash 2. 提高運動表現 多項研究發現,鍛鍊前飲用咖啡可以提升運動表現,咖啡因能有效提升專注力,讓運動更有效率,也有助肌肉燃燒脂肪,保留肝醣存量,使肌肉耐力更為持久。《運動醫學》(Sports Medicine)刊登一項報告顯示,咖啡可用作運動增補劑(ergogenic aid),有助於提升運動爆發力、肌耐力。 發表在《英國體育科學雜誌》(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在跑 1500 公尺前飲用咖啡,跑步速度比對照組平均快 4.2 秒。 圖片|Photo by Alora Griffiths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拿鐵請幫我加燕麥奶」你知道燕麥奶不是「奶」嗎?它的營養成分與環保價值又如何?) 3. 減輕肌肉疼痛 美國伊利諾伊州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前曾飲用咖啡的受試者,在鍛鍊過程中的肌肉疼痛感比未飲用者低。這對無氧、有氧運動都是一大福音,這意味著你可以增加負重重訓,或在跑步訓練上跑得更快、更持久。 這時你會好奇,要如何計算自己需要攝取多少咖啡因?哪個時機點飲用最好? 根據研究,攝取咖啡因量要達到加速燃脂效果,每公斤體重須攝取 4.5 毫克,以體重 68 公斤來說,就須攝取 306 毫克咖啡因,約莫於一杯 12 盎司咖啡的含量。 至於哪個時機點飲用效果最好?咖啡因在攝取後 15-45 分鐘內會被人體吸收,並在 30-75 分鐘發揮作用,鍛鍊前 1 小時前飲用是最佳選擇。 圖片|Photo by Lingchor on Unsplash 儘管咖啡對運動好處多多,但不是攝取愈多愈有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健康成人每天最多 400 毫克,過量攝取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心悸、焦慮等狀況。 當然,選擇咖啡品項時,要以少糖、奶為主,黑咖啡最好,否則那些額外添加物,可能讓你前功盡棄。 請記得,這類飲品只是「輔助品」,可別過度依賴功用,而在其他地方稍加懈怠了,擁有夢幻身材的關鍵還是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喔! 【本文由 HAVFIT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重訓適合喝咖啡嗎?飲用時間、方法對了 增肌燃脂速度加倍!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1. 三大拳擊入門超級比一比:醫師推薦「拳擊有氧」舒壓甩油兼具! 2. 宿醉運動是安全還是傷害?遵守這 5 個原則輕鬆解決不適感! 3. 韓國猙獰系小姐姐的逆襲,包瘦6招,輕鬆練出S曲線 April 22, 2021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oW6Nk

「世界地球日」週年:這 10 件事,我們立刻就能開始做! https://ift.tt/3v4W2cc 不僅只有「世界地球日」這一天,如果你也想開始為地球付出,與你分享 10 個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的行動,除了省水、關電燈,其實你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今年適逢世界地球日 51 週年,我們看見在人類休息的這段時間,地球開始有了些微改變動物們擁有生存空間、自然美景一一重現,這些現象都在在提醒我們:只要團結行動,就有改變的可能。 因此,如果你也想開始為地球付出,與你分享 10 個可以從日常做起的行動,除了省水、關電燈,還能怎麼做環保呢? 1. 使用環保袋、環保杯、環保盒 台灣近幾年的環保意識抬頭,因此市面上出現許多環保用品,希望讓大家可以減少使用一次性的餐具或紙杯。這裡想要帶大家了解的是,想要開始做環保,不見得一定要買一個叫做「環保袋」、「環保盒」的用品,如果家中已經有塑膠袋或餐盒,就可以隨身攜帶使用。只要能夠重複利用,就是環保喔! 圖片|Photo by david lalang on Unsplash 2. 重複使用瓶罐 生活中時常會需要買各種清潔用品,洗髮精、洗衣精、洗碗精等等,長期購買下來,瓶瓶罐罐無可避免。但現在部分商家,會鼓勵你帶著瓶罐到現場裝洗手乳、洗衣精等回家,也會比買補充包更好。 3. 使用布衛生棉、月亮杯 有想過嘗試不一樣的生理用品嗎?女生一個月總有一週會需要使用到生理用品,無論是棉條或衛生棉,無可避免會產生垃圾。建議想要開始減少產生垃圾,使用布衛生棉或月亮杯是不錯的選擇,同時也能減少經血與塑膠製品接觸所產生的異味。 建議女生在一開始使用,能與一般衛生棉或棉條交錯使用,慢慢觀察自己的經血量,了解所需要的布衛生棉/月亮杯數量,並且試用看看不同品牌,才會有更多動力持之以恆! (同場加映:【世界日誌】改變世界的小事!台灣女孩設計布衛生棉入選全球百大女性!) 4. 重複使用的卸妝布 你也是每天都習慣化妝出門嗎?回到家,至少都會使用 1-2 片卸妝棉卸妝,但現在有許多可重複使用的卸妝布,至少能使用 2 個月以上,只要你都有清洗乾淨,重複拿來擦臉、卸妝都是沒問題的喔。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家裡適合拿來擦臉的布,剪成小塊縫製,也是一個能重複使用的卸妝布。 5. 申請電子發票/電子帳單 從早餐、午餐到晚餐,如果再加個手搖飲,一天下來至少會拿到 3 張發票,另外加上這個月的保險費、貸款、手機費、電費⋯⋯,拿到的紙張也十分佔據空間。 其實你可以在財政部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申請電子發票,未來在超商或超市消費,直接將發票處存在電子載具上,每個月還能幫你自動對獎,十分方便;至於每個月需要繳交的帳單,也能申請線上寄送電子帳單,使用網路或手機繳費都很方便,也是愛地球的一種方式。 圖片|Photo by Carli Jeen on Unsplash 6. 吃剛剛好的食物 每一餐吃得剛剛好,其實對保護地球很重要。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顯示,全世界每年大約有 13 億噸的食物被浪費,而這些量能夠解決 30 億人的飢餓問題。 我們常常因為折扣優惠,而不小心購入或吃下過多的食物,不僅僅傷害身體,倒掉亦是浪費。最好的辦法,就是了解自己的食慾,在真正想吃的時候吃,攝取剛剛好的食物量。 (推薦閱讀:明明不餓卻吃個不停?需要處理的,不是食慾而是情緒) 7. 捐贈/賣出無用的東西 有些衣服自己穿不下、舊書捨不得丟掉,不妨透過二手商店或捐贈平台,分享給需要的人。珍惜身邊每個物品,讓它找到良好的歸屬,就能創造好的用物習慣。 8. 購買無包裝的食物 超市中有許多盒裝、袋裝的蔬菜,看起來美觀且又購買方便。但如果家中有袋子能重複使用,推薦大家走一趟傳統市場或農夫市集,會有許多無包裝的生鮮蔬食,自己帶袋子購物,就能減少使用紅白塑膠袋的使用喔!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9. 嘗試一日無肉 根據環境資訊中心提供的資料,畜牧業對全球暖化造成極大影響,人類的食肉習慣,其實是會傷害地球環境。現在有許多人開始提倡 Vegan 生活,不僅是在保護地球,也是在珍惜動物的生命。一時要改掉食肉的習慣並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挑戰的機會,嘗試「一日無肉」的飲食。 10. 做好回收 無可避免使用的瓶罐紙張,那就必須做好垃圾分類,包括電器用品、廚餘等,按照分類標準回收,可以讓這些物品有重新再利用的機會。一起養成做好回收的習慣吧! 圖片|Photo by NOAA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不回收、浪費塑膠好生氣?從環保衝突現場看你的價值觀) 10 件日常生活小事,你也能為地球付出。今天的你做了哪一項,又或者你也有什麼愛地球方法想分享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April 22, 2021 at 02:3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v4W2cc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安全依附戀人不一定很「安全」?致焦慮依附的你:成熟需要的是歷練而非安全感 https://ift.tt/32z99GF 一個人的依附傾向,其實是一個光譜的概念,並不是說,一個人只要過了某個門檻,就會立刻變成另一個樣子。並不是安全依附的對象就絕對安全,有時成熟的愛情,還需要一顆成熟的心。 在先前的文章當中,我不斷地鼓勵「不安全依附者」和「安全依附者」交往,比較有可能找到安全感。但隨著認識的安全依附者越來越多,我漸漸發現,並不是所有安全依附者都那麼的「安全」。 舉例而言,我曾經被安全依附者劈腿過,也見過安全依附者表現得像是個焦慮依附一般,但量表卻顯示著他是個安全依附。 究竟為什麼,安全依附不是幸福的保證呢?這一篇文章,就讓我來談談關於依附測驗的本質。 依附的概念:是光譜,而不是類型 關於愛情的依附量表,目前最為學術界所廣泛使用的,乃是 Brennan、Clark 和 Shavern 三位學者於 1998 年發表的論文,他們整合了過去的依附研究,透過因素分析,將依附的內涵區分為「焦慮(anxiety)」與「逃避(avoidance)」兩大特質,並以此畫出了兩軸四象限的圖形,編製出了所謂的「親密關係經驗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ECR」。 這份量表,總共有 36 題,其中 18 題在測量一個人的焦慮程度,另外 18 題則是測量一個人的逃避程度。當你焦慮程度的得分越高時,代表你越傾向於焦慮依附;而當你在逃避程度的得分越高時,則代表你越傾向於逃避依附。若你兩者的得分都偏高,則是所謂的矛盾依附。 圖片|作者提供 而這份量表,在國內由林佳玲翻譯、編修成適合施測於夫妻的中文版本,再由孫頌賢編修成適合施測於情侶的中文版本。 但是,魔鬼藏在細節裡。這份量表的焦慮分數與逃避分數,最高都是 6 分,最低都是 1 分,也就是上面那張圖的中心點,代表的是焦慮 3.5 分、逃避 3.5 分。 問題就來了,今天如果有一個人,他的逃避分數不高,只有 1.3 分好,但她的焦慮分數比較高一點,高到 3.4 分;另一個人的逃避分數同樣也是 1.3 分,但他的焦慮分數比前者高了一點點,恰好超越了 3.5 分,達到了 3.6 分。難道就因為這麼些微的差距,我們就可以把前者歸類為安全依附,後者歸類為焦慮依附嗎? 由此可知,一個人的依附傾向,其實是一個光譜的概念,並不是說,一個人只要過了 3.5 的門檻,就會立刻變成另一個樣子。 更何況,過去的研究指出,我們的依附傾向雖然變動不大,但依然會因為施測時間、施測對象、施測環境、施測時的心理狀態等等,而有著些微的動盪,有可能這一盪,就從安全依附盪到了逃避依附。 因此,若你的焦慮分數或逃避分數越高,代表的是你在那個特質上的表現越明顯,並不是說只要你的兩個分數都小於 3.5,就代表你永遠都是安全依附的人。 圖片|Photo by Hisu lee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反芻負面情緒、籃板球式戀愛、需要長時間療傷:焦慮依附者的自白) 即便分數一樣,內涵也有可能不同 除此之外,即便兩個人的分數都是低焦慮、低逃避,但是在實務上,依然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有一個人在焦慮分數的 18 題當中,有 2 題是 1,14 題是 2,2 題是 3,那麼他的平均就是 2;另一個人呢,則比較極端,雖然有 15 題是 1,但卻有 3 題高達 6,如此一來,雖然他的平均是 1.83,甚至比第一個人還低,但那三題高達 6 分的題目,卻值得讓人注意。 更進一步,我再把依附的題目細挑出來給大家看:在關於焦慮傾向的題目裡面,有包含各式各樣的焦慮。 譬如「我擔心對方對我的關心不像我對他的關心一樣多。」「我不喜歡獨處,只喜歡跟對方在一起。」「當我需要對方時,他卻無法適時出現時,我就會覺得挫折。」有一種可能,剛剛那位只有三題是 6 的人,在這些題目的回答都是 1,但是在關於「被拋棄」的這個議題上的那三題:「我擔心被對方拋棄。」「我很擔心會失去對方。」「若我失去了對方,我會感到焦慮與不安。」他就一下子飆到了 6 分。 也就是說,對這位受測者而言,只要彼此的相處不會讓他感覺到會失去對方時,他其實是很有安全感的;但他對於有沒有可能失去對方這一點,卻一直心存質疑、放不下心。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便你是安全依附,也有可能有屬於你的坎,尤其當你在某幾題的得分特高時,可能就要特別注意了。 正因為依附類型或依附平均分數本身,會掩蓋掉那些極端值,使得安全依附可能比不安全依附,還難察覺到自己也有需要求助的地方,反而以為自己的愛情一值都會很順利,出了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是自己遇到錯的人才會如此,並不是自己的過去有什麼未盡事宜沒有被解決才會如此。」進而忽略了自己也有需要被幫助的地方。 成熟需要的是歷練而非安全感 記得我曾經讀過一篇論文,裡面在談不同依附類型在分手之後的調適情形。 如同過去所猜測的,逃避依附似乎是調適最快的一群人,儘管有些研究認為,他們並不是真的走出來,而只是壓抑情緒罷了──因為有另一些研究發現,儘管他們看似好起來了,但他們卻會出現酗酒、藥物成癮等行為。 安全依附算是比較中規中矩的一群人:依序走過抗議(protest)、絕望與難過(despair and sadness)、重整(reorganization)與脫離(detachment)三階段,最終告別失戀。 圖片|Photo by zhenzhong liu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沒有安全感?辨別焦慮依附的 25 個狀態) 但焦慮依附卻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是在失戀後傷痛最久的一群人,不斷地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來回擺盪,一下子說要挽回對方,一下子又說再也不理對方了,他們是最怕「此生已經決心自己過沒有你,卻又突然聽到你的消息」的一群人。 然而,那篇研究卻發現,焦慮依附雖然短時間內走不出失戀,但是長期來看,他們在感情裡面的成長,卻比其他依附類型——包含安全依附——來得還要更多。 雖然他們不斷反芻著痛苦,但「殺不死他們的,必能讓他們更強大」,只要走過痛苦,焦慮傾向高的人,他們的愛情觀也更成熟(關於那篇研究的詳細文章可點此)。 因此,對我而言,焦慮依附尋找安全依附的伴侶,永遠不是片面的「利用」而已,而是相互的成長與學習。 作者|貓心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April 22,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z99GF

心靈牌卡|為自己抽一張牌,了解在一段關係中,你重視的是什麼? https://ift.tt/2QKlepE 在旁人眼中,你是一片澄淨的森林,還是熱情的小太陽?心靈占卜會帶出人靈性的部分。給你的伴侶選一張牌卡,你也默默選一張,然後一起,看看對方的牌⋯⋯ 關係中的經營,是很不容易的習題。 一起來透過心靈牌卡測測看,你在感情中重視的點,與另一半的差異吧! 測驗方式 在內心詢問問題,做三個深呼吸,憑直覺挑選一張圖卡。 心靈牌卡是你內心世界的反射 當我們靜下心來為自己抽一張牌,就開啟了與潛意識的合作。 所有外在的樣貌,都是內在世界的一種投射;當我們透過牌卡,像照鏡子般看見內在的狀態,就有機會調整自己,啟動心的力量。 1. 玫瑰碧璽【奉獻】 抽到這張牌的朋友,你在進入一段感情時,重視的是這段關係中的彼此,是否都有好好為這段關係共同努力付出的共識。 你是很成熟的人,當你打算跟伴侶交往時,你的著眼點就會從「自我」的狀態,調整成更大的格局,把彼此放在共同體當中;你的愛不只侷限於個人,更擴及彼此的家人、親戚⋯⋯你們之間更大的團體利益。 你會不計較得失的為這段關係付出奉獻,不過這也是你該注意的地方,用無私的心態付出很好,但要注意付出的程度,不要一不小心變成太過犧牲、委曲,甚至消耗了自己。就像這個案例故事中所分享的:諮詢筆記|想當個好媽媽?先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心中有愛是很好的事,但人只能給出自己擁有的東西,所以先從愛自己開始,再將滿溢出來的愛給別人,這才是真正的成熟圓滿的愛喔。 2. 綠幽靈【豐盛】 抽到這張牌的朋友,你就像是一座沒有被世俗塵囂污染的美麗山林,擁有著豐富而美好的天然資源,任何人只要靠近你,即便是有著諸多煩惱與痛苦,都會讓人感覺到突然變得雲淡風清了,在你的身上,他們可以感受到輕鬆與自在,有如回歸到山林,接受大自然的療癒一般! 你會讓人感覺到輕鬆自在,是因為你在面對感情的任何事情時,都是很樂觀而真誠的。 在旁人看來,這樣的樂觀真誠可能太過天真,不過只有你自己知道,那是因為你把情感的挫折和磨難都當作一種經驗,成為你生命的絕佳養份,讓你更加茁壯與強大。就像是這個案例故事,透過催眠體會到,過去的感情經歷會幫助自己成為更成熟的人,而放下內心的愧疚了:催眠故事:能成為伴侶的人,靈魂都有類似的課題。 在感情中你重視的,是有沒有透過每一次的衝突,得到彼此的共識、加深對彼此的認識。如果沒有面對問題,只是選擇挑避和忽略,那麼你就會覺得這樣的關係很沒意義,無法前進下去。請你帶著信心,繼續用這樣的信念來經營關係,相信你會帶著豐富的故事及人生智慧,讓你的感情之路越來越順利。 3. 青金石【覺察】 抽到這張牌的朋友,你在關係中重視的是跟一個人在一起能常常有新鮮感、刺激的感覺,或是在一個人身上能看到新的世界,不同的領域。 追求新鮮感並沒有錯,但一旦關係進入比較安穩、平淡的時期之後,少了刺激,也許你便開始感覺到無聊、懷疑是否失去了喜歡的感覺?於是又再尋找下一個目標,如此周而復始的情節,一直在你身上上演著! 不管情況為何,歸根究底的原因是你一直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為你一直搞不定你自己,這個覺得好想要,那個也覺得不錯,魚與熊掌兼得的心態,往往不是做錯決定,便是猶豫太久而錯過,結果感覺自己什麼都沒得到。 在生活上如此,在感情上也會如此,所以請靜下心來,好好省視自己的內在,當你能真正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你就能真正地找到那最適合自己的情感狀態囉! (延伸閱讀:催眠故事|放不下一個人?或許是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4. 紅玉髓【熱情】 抽到這張牌的朋友,你的心中都有很強烈地想要付出愛的趨動力,只是在旁人的眼中,似乎不見得是這樣子。 由於太在乎了,害怕受傷,於是在面對感情的時候,是不是常常喜歡用冷漠作為保護色、或是為了得到對方的注意,把自己改變成另一種模樣。 (你會喜歡:催眠故事|給你的自在藥方:愛上不夠完美,但如此真實的自己) 不論方式為何,不論是否能夠騙過對方,你其實都無法騙過自己的心,而且長久下來,心也會疲累,對於經營長期關係反而不利! 與其以面具示人,讓自己疲累,又容易造成彼此的誤解,何不卸下自己的偽裝,讓喜歡的人可以看見你最真實的一面呢?情感來了,便是來了,請勇敢的釋放你的熱情去愛對方、用真實的面貌去回應對方吧! 這麼說不是要你用太激烈方式留住對方,而是別再因為內心的恐懼而封閉自己,老是用冷漠去面對真實的情感了,否則你很容易會錯過一段真摯的感情,更容易讓彼此都受到傷害,這樣是很不值得的! 作者簡介|我是凡妮莎,是一位心靈工作者,使用催眠及牌卡協助人們探索潛意識,找回內在的力量。歡迎追蹤更多文章:臉書《凡妮莎聊心室》 April 22,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KlepE

為什麼和他交往,總在消耗自己的能量?面對焦慮型戀人,你可以做的 5 種調整 https://ift.tt/2RWEO2N 透過瞭解與同理,慢慢地焦慮型依戀者會明白:他們是被愛的,也值得被愛。而同樣地,我們也值得如此。 如果我更了解你,我們之間的愛,是否能更堅強茁壯⋯⋯? 文|Murphy T. 與人相識相愛,絕對是值得珍藏一生的美妙經歷。然而,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向來需要彼此在過程中磨合,找到專屬兩人最舒適的位置。 在面對感情產生的難題時,唯有攜手共同面對,才能成就更好的彼此,而對彼此的包容與愛也往往是解答。但面對焦慮型依戀的另一半時,愛是不是唯一的解答? 情有可原的焦慮型依戀 我在與伴侶的交往過程中,曾出現多次情感衝突。對方在戀愛關係中屬於焦慮型依戀者,時常害怕被拋棄或被拒絕而委屈自己,也因為這份心情而更緊抓著愛,形成對他而言的矛盾與不良循環。 焦慮型依戀者的其他特徵也可能有:極度渴望伴侶的陪伴、容易放大伴侶的負面情緒,覺得自己要被丟下、認為只剩對方會愛自己等等。 與多數焦慮型依戀者相同,最根本的問題來自原生家庭的不美滿。許多這類型戀人在童年時因為缺少父母給予的愛或是自信,因而塑造成容易不安、患得患失的個性。若是在情感關係中沒有得到妥善的照顧與開導,更容易惡化這情況,使得他不只在關係中焦慮不定,也開始產生嚴重的自我厭惡,把所有責任和錯誤歸咎在自己身上。 這一切,都反映在日後我們兩人的交往關係中。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對一般人而言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致命傷 曾有次經驗是,與伴侶爭執過後,我們在路旁準備分別。當時他準備親吻我,但因為那時我還未消氣,且擋住了經過的路人,因而稍微後退,迴避了親吻。 對我而言,可能只是拒絕了一個吻,但事後據他所言,卻被放大了好幾倍,成為了「他被否定了」的訊息。當時他的語言是很強烈且真實的,他表示在那當下,只有會被拋棄的恐懼。 實際上,生活中也有許多案例都相似,都是因一方的無心之過,或是沒有經過思考就說出的話語傷到另一人。 彼此的學習與成長,才能讓兩人無顧忌的去愛 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正如世上戀人有多少,他們的相處也有百百種面貌。 刺激焦慮型依戀戀人的觸發點可能不盡相同,但都會帶給他們心裡巨大的不安與陰影。然而,很少有人可以二十四小時不離身,隨時待在伴侶身旁,或是十全十美地成為對方希望的樣子。如果兩人都不想在關係中傷害彼此,就得正視這個狀況,都做出努力與改變。 (推薦閱讀:為什麼對方總是忽冷忽熱?關係心理學:逃避型戀人,很難許下天長地久的承諾) 那麼當我們在面對焦慮型依戀的伴侶時,該怎麼做才是最正確的? 在我與伴侶的相處過程中,我逐漸梳理出這些道理: 1. 了解焦慮依戀,知道對方「沒有錯」 首先,我們要知道對方會有這些反應都是情有可原,也是內心深處難以克服的一環。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身為焦慮型依戀者的伴侶,我們比誰都需要更清楚是什麼成為了他們今天的樣子。這個意思不是說去挖掘對方所有成長過程的傷痛,而是理解之所以對方在戀愛關係中出現焦慮依戀,都是因為他的人生經歷所導致。 2. 讓對方明白自己在依附關係中的位置 上述道理也可以用在對方身上。有時依戀型戀人會因為強烈的自我苛責而蒙蔽自己,不知道其實他們才是情緒的俘虜。你必須讓他們了解到,他們不是無緣無故產生那些他們也不願意擁有的念頭。 如果說人生病了,就得知道病因來對症下藥,那麼在修復自我的情感問題時也須如此。要讓他們接受自己是需要幫助與體諒的,不需要把責任都放在自己身上。 3. 耐心與細心 這點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很多時候面對伴侶的情緒與不安,沒有親身經歷的我們,難以理解為何簡單的小事可能會成為對他們而言致命的打擊。但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知道他並非刻意這麼做的。 這個過程相當漫長,對方可能會不斷出現這些情緒反應,也可能不斷消磨掉我們的耐心。但對焦慮型依戀的人而言,發怒或是不耐煩也很大機率地會惡化他們內心的焦慮。 所以細心且耐心的去面對對方的不安雖然是個難題,卻相當重要。 圖片|Photo by Chermiti Mohamed on Unsplash 4. 適時提醒界線,非一味給予 然而,雖然上面提到必須保持耐心,但當你發覺對方開始模糊兩人的界線時,必須適時提醒他。 即使處在戀愛關係中,兩人仍是獨立的個體。但由於焦慮型依戀會使人想要緊抓住伴侶不放,可能會忘了這點。這時,你仍可以維持你的耐心與細心,但要明白告訴對方哪些行為是必須改變的。 處理這塊時也要相當小心,有時候可能因為語意傳遞不當,會被對方解釋成對他們有所不滿,或是產生了厭惡。這時你也要明確地讓對方理解,你並不是在否定他這個人,你對他的愛也沒有變,只是需要改變一些彼此相處的問題。 我認為這點是改善對方焦慮依戀的重要一步。因為當你面對他的情感需求若只有無盡的給予,他便永遠無法獨立,無法從過去的陰影中成長。 畢竟人的情感往往是無底洞,任誰都希望能有無止境的愛,更別提焦慮型依戀的伴侶。然而,這樣的你以為在替對方著想,其實只是養大對方對情感的需求,更會消磨自己的精力。 所以即使步調和進度緩慢,也要慢慢去指正情感關係中,對方不應該出現的作為,也讓他試著從童年陰影中獨立。這樣兩人才能在戀愛時都感到舒適,而非彼此都認為自己在妥協。 (同場加映:童年創傷無法癒合,如何照顧內在小孩?) 5. 永遠調適好自己 最後一點,我認為是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調適自己。 對方的情感問題終究還是要由他自己調解,伴侶的狀態改善也不會是自己的責任。永遠不要懷有想要「拯救對方」的想法去和另一半相處。而是正常地去談戀愛。免得在顧慮對方使他不受傷害時,反倒傷了自己。 以上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就是讓焦慮型依戀者明白他們是被愛的,也值得被愛。而同樣地,我們也值得如此。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就是這樣美麗又強大。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面對伴侶間各種困難與問題,愛當然是解答,只是有時候除了愛,我們要更努力去思考如何維持,才能使這份愛更堅強茁壯。 April 21,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WEO2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