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oqrlo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我的每一段感情,總是重複一樣的分手輪迴? https://ift.tt/3soqrlo 為什麼每一段感情,總是重複一樣的關係模式?夢想騎士創辦人——賴雷娜自我剖析原生家庭所影響的愛情觀。 現在,她相信和世界與人連結需要時間,如何勇敢面對而不讓自己陷入過去受傷的記憶點,是讓自己走出關係模式輪迴的重要關鍵。 我只是想要一段安全的穩定關係 對於戀愛與家庭,我們都有幻想。但親密關係正因為離自己最近,也就最容易觸碰到心底的幽暗隱微。 年輕時曾碰過一些人,對方可能看似好心地要提供流離失所、無處可歸的自己一個棲息地,而我也去了。然而,逐漸與我依賴的對方發展出親密關係,只是那樣的愛情,其實夾帶太多複雜的現實與生命背景的創傷。 例如對方可能只是想要占我便宜,或者滿足我的部分基本需求,但目的是為了發展肉體關係;而有過這樣經驗的我,對接下來遇見的人也容易先產生懷疑、預設立場,因此有了更深的防衛心態與不信任。 不懂得保護自己,使我遭受到許多不舒服的對待;不懂得珍惜自己,讓我把關係變成一種有條件的交換;不懂得面對過去與接受自己,令我複製了經驗中的情緒勒索及逃避現實。 圖片|時報文化 提供 (推薦閱讀:不可忽視童年創傷:擺脫「渣男磁鐵」靠自我覺察,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 「沒有安全感」這件事在我的親密關係中,扮演了一個相當陰暗的角色。 第一次交往的對象是國中的棒球隊隊長,在一次車禍裡,他因為手受傷無法繼續打棒球,覺得自己再也不是我認識的模樣,不理會我對這段關係的想法,以及仍然有想要努力的地方而提出分手。 隨後的幾段戀情都以類似的形式結束,例如在向我告白後適逢清明連假而無法見面,對方覺得對我的喜歡不再如往常一樣,立即提出分手。 接下去交往的對象幾乎都是校外人士。由於看了一些電影的關係,當時幾乎所有的對象都騎檔車,甚至還有開車的,讓有夢幻少女心的我立刻被套牢。不過無論有沒有檔車,我的底線就是劈腿,一旦知道對方劈腿,等於直接宣告關係結束。 大二曾有一任在一起三年的男友,不過,雖然說是三年,其實交往一年後就有名無實地分開了。當時的分開,也沒有好好談過分手。 和他是在交友網站認識,發了兩、三個月的訊息後,我們決定到公園見面。當天一打開話匣子就停不下來,像是終於找到一個什麼話都能聊的知音,從晚上七點一路聊到凌晨三、四點,最後,我們決定先回他家休息,早晨上班時再告別。 一進到他的房間,我整個人瞬間愣住,牆面上包括天花板都貼著我的照片。我怎麼可能會想得到,不過才認識短短一、兩個月,這個人竟然對我如此用心和認真。相較於過往的愛情,他的用心和深情很快就擄獲了我,於是在告別時,我們就決定要在一起。 只是對方年紀比我小一歲,當時又在準備重考,班上其他同學聽聞他的條件,都不贊成我和這個人交往。 受限於在乎同儕的眼光,依然不太有勇氣相信對方真的是一個能夠給我安定生活,並且願意珍惜我的人,我開始不斷對彼此的關係施加壓力。例如希望對方能夠更有成就、更快成長,或是給出真正愛我的證明。 然而,對方半年前才剛喪父,其實依然走在那條復原的路上。且同樣還年輕的他,面對我的各種要求與質疑,甚至情緒勒索的行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最後,我們彼此都有了各自劈腿的對象,最終也沒有好好地協議分手。 回想起這段關係,常常都讓我感到可惜,而且也對對方感到抱歉。覺得當時的自己如果能夠更成熟,或許就有能力處理彼此的落差,以及珍惜對方的感情。 只是,當我在婚後想找對方好好面對當時的一些創傷時,不知道是真的忘記或想避免追溯過去,我們的各種記憶點似乎已經銜接不上。 這種不穩定的交往關係,一路伴隨著我的青春,直到回過頭面對原生家庭的扭曲,我才比較能夠看清楚自己在感情裡的各種心態和觀念,源於一路看著父母的關係。 父親雖然和母親結婚,卻在外面依然有交往對象,一個換一個;這次出了門,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回家。所以,對我來說,除非見過對方家長,否則就不算正式的戀愛關係,只是辦家家酒的小孩兒戲。 我後來又發現,就算見過家長,有的父母竟然能夠接受孩子把外遇對象帶回家。所以,即便見過父母,也不表示對方認真看待關係。 這些探索讓我開始注意到,來自原生家庭或各種成長過程中經歷的關係,對我內心造成巨大的失落及不安全感。直到我開始劈腿,才意識到原來我在無意之間,也把自己的恐懼與對關係的失望,加諸於當時的伴侶。 父親不負責,不代表所有男人都會不負責;母親的拋棄,不代表所有人都會拋棄我;帥氣的男友劈腿,不代表所有帥氣的男人都會劈腿。面對這些創傷經驗如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一點浮光掠影都足以讓我喪失對自己與愛情的自信。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想要只做諮商的原因。 諮商完、療癒過,然後呢?蛇依然是蛇,草繩依然是草繩,如果不能發展出新的觀點和眼界,過去的愛情與家庭樣本就是我唯一能夠理解的世界,我對幸福家庭的想像也就只會停留在破碎。 不曾體驗過一段完整陪伴關係的我,一直以來所感受到的都是離開與失去、指責和被拋棄。如果這就是我有的生命經驗,我又要從哪裡開始想像另一種幸福的可能?那些彷彿都是我聽說過、卻怎麼樣都無從觸及的遙遠劇情,和我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 圖片|時報文化 提供 (同場加映:我在情傷後成長:我們為何會失去自我、過度迎合他人?) 重新相信這個世界或與人建立真正的連結是需要時間的,一旦在關係上卡住,要如何勇敢進行確認而不讓自己陷入過去受傷的記憶點,尤其是面對這項課題的重要時刻。 我需要一個典範。因此,我想要給那些青少年一個典範,一個能夠進入他們的生命,讓他們摸得到、聞得著,可以嘗試,可以擁抱,可以實踐,可以重新建構信任的起點。 本文摘自賴雷娜、孫羽柔的《我沒有家,但能給孩子一個家》。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沒有家,但能給孩子一個家》 January 15,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