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關係戀習題】愛情,應該是「細水長流」還是「轟轟烈烈」? https://ift.tt/2Kn6Ock 剛結婚時濃情蜜意?婚後幾年則平淡無奇?高濃度的愛情人人羨慕,但沒辦法一直感到幸福——如何保鮮一段愛情的幸福感? 文|Annalise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兩天參加了閨蜜結婚三週年的紀念 party。她和老公在一起十年,一直恩愛有加,如今孩子都會打醬油了(而我依舊母胎 solo)。 可是閨蜜卻並沒有我想像中那樣開心。她悄悄給我打電話,表達了自己「雖然生活幸福,但是愛情早已被柴米油鹽沖淡,對婚姻生活喪失了期待」。 所以,愛真的會消失嗎? 圖片|Photo by Yoann Boyer on Unsplash 一、和他在一起久了,就感受不到曾經的轟轟烈烈了 美國的幾位心理學教授曾做過一個「婚姻幸福感實驗」(Lucas et al., 2003),歷時 15 年,研究了超過 24,000 人在不同的婚姻階段(Marital Transition)中的生活滿意程度(Life Satisfaction)。 實驗者把婚姻拆分成三個階段: 基線期(Baseline Phase),即未婚狀態 反應期(Reaction Phase),即婚前一年至婚後一年內 適應期(Adaptation Phase),即結婚一年以後 適應婚姻是一項機制,是每一個人對婚姻生活的反饋。圖片|Lucas, RE, Clark, AE, Georgellis, Y., & Diener, E. (2003). Re-examining adaptation and the set point model of happiness: Reactions to changes in marital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84 (3), 527–539.  而實驗結果也正如我所料! 被試者反饋稱,在剛結婚的第一年,生活充滿激情、興奮和新奇,而在那之後,對婚姻的滿意度逐年下降。 當比較人們在基線期與適應期的幸福指數時,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情況下,人在婚後兩年即習慣婚姻生活,對生活的滿意度回歸未婚狀態。 怎麼會這樣?新婚時的幸福感為何難以延續? (延伸閱讀:新婚女兒與媽媽的爭執:愛的表達,才是溝通的第一順位) 二、「高濃度」的愛情人人羨慕, 可是為什麼無法維持? 心理學家 Brickman 和 Campbell 在 1971 年提出過一個經典的理論:一個人無論經歷如何極端的積極或消極的人生境遇,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他都會逐漸適應這些波動,幸福水平也會退返回初始的穩定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 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開啟新的戀情時會對幸福度產生激勵作用(boost),過了一段時間,這對情侶會開始適應這段感情。但是,當他們訂婚、結婚、懷孕,或者搬進新家時,不同的刺激點(stimuli)會對他們的幸福度產生更多的激勵(Bao & Lyubomirsky, 2013)。 享樂適應預防模型(Hedonic Adaptation Prevention Model)。「多變性」是減緩享樂適應效應最有效的方法。圖片|Bao, KJ, & Lyubomirsky, S. (2013). Making it last: Combating hedonic adap他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 8 (3), 196–206. 那為什麼愛情還是躲不過享樂適應的魔咒呢? 研究者們認為,人們的滿意度在婚後幾年裡會回到基線,是由於他們的初始值已經非常高了,而基線的幸福度並不是固定的,隨著兩人在一起經歷的刺激點越來越多,他們體會到幸福感的標準也會跟著層層升高(Lucas et al., 2003)。 所以說,並不是婚姻生活時間長了就不幸福了,而是當我們已經共同經歷了許多幸福的時刻後,我們對幸福的要求和渴望就變多了。 說白了還是來虐狗的!我連開啟一段戀情的基線幸福都沒有!(裂開) (同場加映:談一場不將就的戀情,有多簡單?) 三、幸福的等級節節攀升,如何讓愛情再度復興? 那麼問題來了,步入婚姻後,難道我們就只能眼睜睜看著關係日漸平淡了嗎? 當然不是! 來自俄亥俄大學的 Stafford 和 Canary 教授(1991)就給出了一個在長期親密關係中維持幸福度的策略。 首先,兩個人之間要學習相互制衡(Control Mutuality),讓兩個人在生活中的大小問題中都保有一份參與感。 比如,在做週末安排時,相比起「一方安排另一方跟隨」的模式,伴侶雙方經過討論共同做決定,會讓兩個人都感到更加投入。 有時候我們看似想要遷就對方,凡事把決定權讓給對方,反而失去了表達真實自我的機會。相互制衡,便是希望各自都有充分的權力影響對方。這不僅能使彼此更加相互依賴,還能增加感情的穩定程度。 其次,我們還可以在關係中註意培養更高的自我效能感(high Self-efficacy),即對自己應對生活事件的能力有更多的信心(Bandura, 1977)。研究發現,一個人倘若自我效能感較高,他也會有更高的意願來維護感情(Weiser & Weigel, 2016)。 那麼,如何在關係中共同培養自我效能感呢?一個關鍵是適度挑戰自我,例如,遇到矛盾時,更少去逃避,同時在更大程度上積極主動、敞開心扉地與對方溝通。 另外,我們還可以和伴侶約定,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給到一些正向的反饋,肯定彼此在關係中做出的努力。這也會幫助伴侶雙方提升自我效能感。 總之,享樂適應告訴我們,即使是最熾熱的愛情,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趨於平淡。但當我們在平淡的日常中對關係保持主動、真誠的投入,我們仍然可能在長久的親密關係中獲得幸福。 願有情人在激情褪卻之後,愛意仍能歷久彌新! 參考資料: Stafford, L., & Canary, DJ (1991). Maintenance strategie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type, gender and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 8 (2), 217–242.  Weiser, D., Weigel, D. (2016). Self-efficacy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and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89 , 152-156. Lucas, RE, Clark, AE, Georgellis, Y., & Diener, E. (2003). Re-examining adaptation and the set-point model of happiness: Reactions to changes in marital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84 (3), 527–539.  Bao, KJ, & Lyubomirsky, S. (2013). Making it last: Combating hedonic adapt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 8 (3), 196–206.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u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 84 (2), 191–215. January 16,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n6Oc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