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心理學作家劉軒:黑膠唱片教會我,回到「有溫度」的生活 https://ift.tt/3i1faCQ 擁有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教育學院心理學碩士學歷的劉軒,致力於推廣「實用、生活化的積極心理學」,幫助人們在忙碌、快速的社會中,找回幸福人本。 47 歲的劉軒,已經擁有一雙小學生子女,卻仍然帥氣有型。Facebook 粉絲專頁擁有的 33 萬粉絲,總是守在電腦前,等他分享各種親子、生活動態。 雖然他也像父親劉墉一樣是知名作家,著作等身,從 19 歲開始寫書,至今已有 17 本著作,但是在筆耕之外,劉軒還有諸多斜槓身分。 除了鑽研古典音樂甚深,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他的觸角很早就延伸到 DJ、主持,節目 4 度入圍廣播金鐘獎,同時也擔任品牌顧問、獲得中國演說比賽節目《我是演說家》冠軍等。 近年,擁有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教育學院心理學碩士學歷的他,致力於推廣「實用、生活化的積極心理學」,幫助人們在忙碌、快速的社會中,找回幸福人本。 曾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候選人,劉軒對學術的鑽研不容小覷,多年來,他透過演講、線上線下課程,以活潑生動的表情語言,讓更多人掌握如何使用心理學理論,成為人生轉變的鑰匙。劉軒談「表達的藝術」、「好習慣管理術」、「翻轉負情緒」等實用法則,都是極受歡迎的議題。 走到人生下半場,隨著孩子長大,從劉軒的新書《成為更好的自己:未來少年的 18 堂心理必修課》中,可以看見他轉向下一代的關懷。對出生於數位時代的年輕人,他的比喻是,這個世代就好比只吃過精緻的砂糖,但沒有看過新鮮的甘蔗,需要重新省思「有溫度、有深度」的生活方式。 如同他收藏的上千張黑膠唱片,雖然是 20 世紀初的產物,近來卻重新翻紅,背後也代表人們想要重拾更真實、慢步調、更有人味的生活。 他鼓勵年輕人,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被網路、社群平台劫持;而是花更多時間,聽取內心的呼喚,認真追尋自我,並且建立好習慣,擁有正向循環的生活。 圖片|Cheers 快樂工作人 提供 以下是劉軒受訪時的精彩重點整理: 最近 CNN 報導指出,今年上半年,美國黑膠唱片的銷售量已經高於一般的 CD,是 1980 年代以來首見。在數位化時代,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我自己過去也蒐集很多黑膠唱片,喜歡它傳達出的音質,更喜歡黑膠很真的感覺。 因此,透過「黑膠唱片」這個禮物,我希望傳達給大家的是,在這個時代,不要忘記追求真實又貼近人的感受。 黑膠唱片很有歷史感,從 1930 年代崛起,到 1980 年代後,才陸續被卡帶、CD 取代。 黑膠唱片的原理,是用模壓出一圈圈的紋路,以顯微鏡放大時,可以看出溝槽。唱針放到溝槽裡滑動,會因為左右的不同震動變成電波,電波被放大出來後,就變成我們聽到的音樂。 黑膠本身有很多缺陷,音域沒辦法像 CD 那麼高,但因為聲音透過自然的方式去震動產生,不是 0 跟 1 模擬出來的,所以它在技術上可能不如 CD,但是聽的時候感覺更好。播放的過程雖然比較麻煩,但更自然、有人味。 對我來說,黑膠唱片是個現代寓言,意思是回歸到人性化的生活。就像音樂經過數位化的洗禮,到了 2000 年後,愈來愈多製作人喜歡用老的電子鋼琴、老的盤帶去錄音,因為那個聲音還是比較有溫度。 現代的生活愈來愈數位,我們不再寫信了,手寫是很稀有的動作;甚至更少跟人碰面了,因為很多通訊都是通過網路,例如用 FaceTime(視訊軟體)取代“face to face time”(面對面的時間)。 當人類為了快速進步、維持所謂的競爭力,得一直不斷往前衝時,反倒忘記了一些真的有人情味的東西。黑膠唱片的復甦讓我們回到老派風情。這不是懷舊,重點是背後的寓意。 圖片|Cheers 快樂工作人 提供 你的關注反映你的價值,留時間給自己思考 一個出生在數位時代,習慣了透過手機和社群網路進行社交的年輕人,就好比只吃精緻的砂糖,但沒啃過新鮮的甘蔗。然而,當你慢下來咀嚼甘蔗,會發現它有深度在,而這個深度是跟著人類幾十萬年成長以來的,不是過去幾十年發展的技術可以比擬。 我總希望在心有餘力時,可以有溫度的過生活。例如在飲食上,我注重給孩子 whole foods(天然的食物),因此他們成為我見過最不挑食的小孩,喜歡天然熟成的食物。 我也會限制孩子使用 3C 的時間,但不是直接禁用,而是用親近大自然的時間去取代。每個週末,一定有至少半天的時間帶他們去海邊、去山上,即使是在基隆河邊騎腳踏車,吹吹風、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都比一整天窩在家裡吹冷氣、看電視來得好。 年輕人,要聽取「自然」的呼喚,這可以說是大自然,也是來自內心的聲音。例如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約會」這件事可以很速食,Tinder(約會 App)滑一滑就約了。但是人到後來,還是會想找到真正了解你的伴。 這樣的內心呼喚,會讓你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也許你需要踏出去行萬里路,流浪一段時間;也許你需要躲進圖書館;需要在夜深人靜時好好面對自己。而不是每天在那邊(滑)抖音,大腦多巴胺一直分泌,但是看完並沒有對你帶來太多好處。 以前生活比較慢、沒有那麼多東西讓我們分心,人多了一些時間可以思考、休息。現在的「人生代糖」太多了,但年輕人更需要了解:你們是有價值的,你的注意力可以換錢。所謂的注意力經濟,說的就是誰擁有你的眼球最久,誰就可以賺錢。 正因如此,你更要思考你的注意力頻寬在哪,因為這反映出你的價值。當你免費把注意力給了很多譁眾取寵的平台,雖然娛樂了自己,但可能喪失了自己的價值。 (推薦閱讀:放下對未來的不安全感:把注意力放「現在」,讓每一刻的呼吸都是自由的) 用晨間的 6 個練習,拿回大腦主控權 目前美國青少年在懷孕、藥物濫用、飆車上的數據都在下降,但是得憂鬱症、自殺數據一直上升。前者是因為沒有人出外行動了,只要在數位世界就很開心。但是後遺症就是沒有聽取內心的呼喚,會莫名其妙地焦慮、變得厭世。 我們的注意力,要給值得的事物。不只是人,而是我們所想要實現的事情,想要朝哪個方向去發展。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處於被劫持的狀態,無法自主。 到公司跟工作奮戰,一整天回到家裡後,覺得要善待自己,就去追劇、打手遊。晚上不甘心早點睡覺,又去滑 Instagram、熬夜。到最後搞得口乾舌燥、筋疲力盡睡著。明天起來又是一樣的循環,無法擁有正向的生活。 我在幾年前看過一本書,影響我很多,叫做《上班前的關鍵 1 小時》。這個作者曾經歷嚴重車禍,瀕臨死亡。他本來是頂尖業務,後來欠了一屁股債,得了嚴重憂鬱症。 後來他發現,透過每天早上起來固定做的 6 件事,生活品質會愈來愈好。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話有道理,我會盡量給出時間來做這 6 件事:S.A.V.E.R.S.。 靜心(Silence) 肯定(Affirmation) 觀想(Visualization) 運動(Exercise) 閱讀(Reading) 書寫(Scri-bing) 這 6 件事完整做完要 1 小時,簡單做就 15 分鐘。我每天早上都會給自己時間完成多數內容,書寫則留到晚上。它們可以在一天開始時做,好為自己的一天定調。 當你一早起來,先獨處一下,讓自己身體動起來,讀一些正面的書,肯定自己的思緒,問自己今天要做的最重要事情是什麼?在腦袋裡演練一次,你已經在一天開始時,掌控你的大腦。 黑膠唱片教我的事 劉軒自小有深厚古典音樂、作曲底子,從美國學生時期,到後來當 DJ 收藏的上千張黑膠唱片,對他來說是深刻、充滿人情味的生命記憶。 對比資訊爆炸、腳步快速的現代社會,看到黑膠唱片,就不時提醒他,要回到「有溫度」的生活中。 原文刊載自《Cheers》。原標題為:心理學作家劉軒:我們的注意力,要留給值得的事物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不起眼的玩偶,卻讓人心甘情願付錢... 小店裡的阿姨教我:需求是創造出來的 簡報時,這4個方法讓你的聽眾放下手機 【大人學】當女友問你愛不愛我,她要的是安心而非狀態。客戶也是一樣的! January 12, 2021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1faC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