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日 星期日

別低估孩子的判斷力,和孩子商量,更會看見他們成長 https://ift.tt/3oRc8Em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沉迷於 3C 產品,但前提是,父母在立下規則後自己也有遵守嗎?父母是孩子第一個學習的對象,想要孩子改變,不如先從自己做起。 掌握改變語言的關鍵 孩子是主體,而非父母的財產或附屬品。父母應扮演陪伴、輔佐的角色,不能主導與控制。父母應以下列箴言來正向思考,練習更好的溝通方式: 1. 看到孩子的優點。 2. 不論孩子聰不聰明,都是有價值的人。 3. 重要的不是考了幾分,而是孩子的興趣、性向及能力。 4. 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有自信。 5. 不要縱容、放棄孩子,別讓他變成「不能教化的人」。 6. 不要著急,孩子的障礙有待時間突破。 7. 活在當下,不要一直想著孩子的未來會怎樣。 8. 對孩子不只是付出,還要懂得接受及享受。 9. 要正確判斷「賺錢與孩子的未來」孰者為重。 10. 讓孩子「及時」享受親情。 (延伸閱讀:「小時候聽過的話,會記得一輩子」除了説我愛你,也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的 40 句話) 父母改變語言即可能改變孩子的人生,改變語言並不是那麼困難,只要掌握下列關鍵,就能逐漸增強親子關係,使孩子前途光明。具體招數如下: 鼓勵孩子「表達己見」,並多予回應及交流 從前的父母基於權威或忙於工作,與子女不太親近、相處時間不足(尤其是父親)。如今雖然父母權威減少了,但是智慧型手機的發達使親子之間的直接交流似乎越來越少。 孩子不清楚父母的職業狀況或家中困境,父母不知道孩子喜歡哪些歌手及經常互動的朋友,彼此缺少共同的話題。 很多時候親子關係或孩子的「現狀」,並非表面上看到的那樣。父母「自以為是」的結果往往「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錯失改善的時機。 不如相信「魔鬼藏在細節中」,父母對於本身的溝通方式應「抽絲剝繭」,對於孩子的反應則「明察秋毫」,才能「水落石出」、「撥雲見日」。 親子溝通要「不厭其煩」,不是囉囉嗦嗦的「單向灌輸」,而要鼓勵孩子多多表達,父母則應專心聆聽。即使孩子的意見與自己相反,也要聽他說完;當他說完了,還要再問:「還有沒有想說的?」避免孩子為了討好或逃避父母,而陽奉陰違、自欺欺人。 先聽後說、多聽少說,讓孩子敢說、能說。不批判、不否定、不輕視(潑冷水),讓孩子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主張(有主見)。 和孩子「多商量」 與全家或孩子有關的事物,都要聽聽孩子的想法,了解這些事物對他們的影響,一起商量雙贏的策略。不要低估孩子的判斷力,他們的建議有時更直接、有力。至少他們會很高興得到你的尊重,因此變得更加懂事。 父母不可先斬後奏、自作主張,不顧子女的權益與感受。以我為例,爸媽離婚後,因為爸爸的身體不好,擔心自己難以獨力撫養四個孩子長大,所以與身為長女的我,商量一件「大事」。 爸爸說,他與媽媽討論過了,媽媽願意分擔兩個孩子的照顧責任。否則我們四個都得送孤兒院,一個都不留。這是為了避免日後我們恨爸爸偏心,通常會留弟弟吧! 我不過小學四、五年級,但事關我的未來,當然要有發言權。於是我告訴爸爸: 這兩條路都不能走,我們都跟著爸爸!爸爸不用擔心,我會好好照顧弟妹。 不去孤兒院,是因為我不願無父無母、手足分離。而我更不願意的是跟媽媽走,我知道媽媽一定會選小妹淑芳與我,為什麼?因為媽媽對小妹愧疚,想多照顧她。但她與別人生了小孩,無力再多帶一個大妹,又不可能帶走唯一的兒子(爸爸不會答應,因為會改姓),所以只剩下我囉!但我是絕對不肯去叫別人「爸爸」的,何況那個人是破壞我家的敵人。 這些內心小劇場,很難跟爸爸解釋清楚。但我感謝他與我商量,以及接受我的建議。 (同場加映:「常有人問,怎麼教出像唐鳳的天才」專訪唐光華:首先,大人不該太自以為是) 讓孩子「一起做決定」 與商量接近的是,如果孩子與父母的想法相違,父母要先耐心為孩子解釋、分析,最後做決定仍應多考慮孩子的意見。即使孩子的年齡太小,不適合做決定,也不可毫不商量、直接替他選擇,以免造成孩子一生的悲劇。 尤其是孩子的生涯規劃或未來志向,更應以孩子為「主體」,讓他學著「做決定」。若我們真正尊重他,親子之間可以像朋友一樣,孩子就願意請教父母,聽聽父母的意見。即使最後他的決定是錯誤的,或一再更改,都是一種學習與成長,而不是失敗與浪費。 圖片|Photo by Marisa Howenstine on Unsplash 為孩子「記錄成功」,愛的「具體化」 父母往往恨鐵不成鋼,希望孩子「好還要更好」。若孩子一直未達標準(父母常把「高標」視為理所當然),就不自覺地越罵越重,不管孩子能否承受。 若從在意缺點轉為注意孩子的成功,天天幫孩子寫「成功日記」(可以跟孩子一起記錄)。久之,因為焦點放在孩子的好表現上(五到十條即可),親子雙方即可共同走向康莊大道。 如何以具體行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並非只是送禮物、吃大餐,更重要的是「心誠則靈」。我的父親一直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這並不需要花很多錢,例如他出差回來(爸爸在糧食局工作),總會帶些當地農民送的農產水果給我們吃。 我讀大學時,他像「集點」似的「儲存」一些衣服食物,然後一起寄個包裹給我,爸爸叫它「百寶箱」。他在家書上說: 百寶箱收到了吧?那是些小東西,也是爸爸的心意,你不要說什麼。裡面有件毛衣不知道你是否喜歡,如果不理想,過年回來時再買一件給你。還有餅乾等,與大妹(在臺北讀金陵女中)分食,雖然不好,但這是我的心意,希望你們姐妹高興。 協助孩子「安定心情」 父母要安撫孩子的情緒,自己先要保持情緒穩定。若父母易於情緒激動或對孩子冷漠,這種陰晴不定、古古怪怪的情緒表現,將使孩子沒有安全感,擔心動輒得咎,變得畏縮、沒自信;或模仿父母的情緒表現,經常暴躁、不耐煩、嘔氣、口不擇言等。 父母要以身作則,即使家庭面臨一些經濟或疾病的困境,也要做好自我情緒控管,讓孩子了解家庭狀況,共同解決問題,營造一個溫暖、安全與快樂的成長環境。父母要積極示範「不怕困難」的精神,讓孩子學習「樂觀奮鬥」。 貧困的環境使爸爸無法在物質上滿足我們,但在情緒控制方面,他做到了教育名家福祿貝爾(Friedrich Fröbel)所說:「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1. 讓孩子有安全感,感受親情的溫暖與精神的滿足。 2. 不隱瞞家境困頓的真相,也不隱藏自己真實、負面的情緒。 3. 不遷怒,不因種種不順心而任意宣洩負面情緒。 我讀大學時,他在第十七封家書說: 老年人最怕寂寞,老而無伴最為可憐。自從你去臺北之後,爸爸更是感到孤單,有事無人商量,有事無人幫忙。每天我下班回來,沒有一件事可以使我快樂。任何一件事不說不動(叫不動弟妹),說了也做不好。大小事都必須我自己去料理,公私兩忙,人瘦髮白,勞心又勞力,真不知道要支持到幾時。 每當孩子們都睡了,夜已深、人已靜,我獨自一人在我們家院子走來走去,院子內的破椅子是我唯一的良伴。靜坐沉思,問明月無語,望繁星不答。滿腹心頭話無人可訴,滿腔沸騰的熱情無人領情。 錯錯錯,一生活在錯誤中。恨恨恨,恨有何用。我把希望寄託給你們,在希望中求得安慰。我必須奮鬥,為孩子的教育負起責任。 第二十四封家書說: 現在快期末考試啦,功課為重,加油吧。家裡的事一切有我,希勿分心。你當記得爸爸教養你們四個姐弟,已有十數年的耐力與經驗,我已經習慣窮困艱苦的日子。因為我內心充滿了希望,你們四姐弟都能知道上進,這股力量永遠支持我。 最難得的是,他沒有灌輸「仇恨」給我們。雖然媽媽離家出走,且與別人生了孩子,但爸爸始終沒在子女面前批評過她。我讀大學時,他在第六封家書說: 當你媽媽在家時,她聰明能幹、賢淑刻苦,家事一切不必我操心。我們相親相愛、心心相印,那真是快樂的人生。所以今生今世,我真心愛的人只有她一個,永遠無法改變主意。 有時,我們做子女的不免「質疑」,爸爸為何能原諒及接納媽媽?他是怎麼「修練」的? 「全方位關懷」孩子的生活世界 除了課業之外,孩子的生活還有許多面向,尤其是內心世界,需要父母細膩的觀察及長期陪伴,才能建立親密感,使孩子自然的信任你,願意向你傾訴心事。所以父母要花許多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像天天收看連續劇一般,不間斷地了解孩子身心變化的劇情。 再怎麼貧窮或不容易,孩子的成長過程都需要父母陪伴。保母、安親班、親戚(包含隔代教養)都無法取代,千萬不要錯過這段陪伴的黃金時期。孩子很容易滿足,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愛而不是禮物、金錢或物質享受。 我的先生是職業軍人,孩子還小時,他多半在南部軍中,一週回家一次。我因為怕熱、怕流汗、怕曬黑,所以不曾陪伴愛打籃球的長子鈞豪打球,連在操場邊為他喝采都沒有,親子距離因此就遠了! 為人父母不需要賺大錢或每年帶孩子出國旅行,卻需要展現願意了解與陪伴孩子的誠意與行動。現在你想跟孩子說什麼、為孩子做什麼,趕快行動吧!不要覺得不耐煩或浪費時間。 (延伸閱讀:懶惰、拖延、遲到!缺乏自我紀律的原因,可能是童年情感忽視) 規勸要有技巧——有關網路沉迷 網路世代裡,手機擔負著成功與失敗的雙重責任。教育改革之翻轉教學,即非常倚重「線上教學」。 二○二○年新冠病毒造成全世界嚴重疫情,學校還能「停課不停學」,就依賴網路的「遠距教學」。所以智慧型手機等 3C 產品,絕非十惡不赦。我們雖然擔心孩子沉迷網路世界,甚至不小心受害與犯罪;但禁止使用或沒收、責罵等,絕不是最好的方法。 只有極少數學校有辦法禁絕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回家後則難以管制。父母不如訂定使用規則,家人共同遵守。例如用餐時不得滑手機、幾點鐘一定要上床睡覺(睡前不得滑手機)、手機使用的時段等。家人共同討論,父母更要以身作則。手機內也有相關軟體,可以幫助孩子節制使用手機的時間。 父母積極的作為是增加家人一起從事的活動,如戶外運動或踏青、親子說故事或談天、共同的遊戲(包含電子遊戲)及休閒活動、共學、共讀等,使孩子不會因無聊,而鎮日投身網路社群及遊戲。 本文摘自王淑俐的《養出孩子的正向力:從心教養,破解親子問題》。由三民書局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養出孩子的正向力:從心教養,破解親子問題》 November 02, 2020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Rc8E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