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VCzR1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心理學博士給家長的談「性」指南:性行為該如何溝通,責任不該皆由女孩承擔 https://ift.tt/36VCzR1 我們的文化對性生活活躍的女性,總有許多難聽的用詞可以形容,然而對同樣狀況的男性卻很少,甚至有時還有讚揚的意味⋯⋯這樣是對的嗎? 性別化的性教育 當我們和年輕人在家和學校裡談起他們逐漸開始的感情生活時,一個奇怪的模式總會自然而然浮現。 成人總會提供兩套不同的「談心」內容,一套給女孩、一套給男孩。 對女孩們,我們所說的話不外乎以下幾句:「你的感情生活,有幾個重點需要考慮。首先,不要讓自己陷入事情可能會往壞事發展的處境裡。第二,不要得性病。第三,不要懷孕。」有些大人也許還會補充:「喔,還要小心你的名聲。不要讓人覺得你隨便或是很不挑。」 研究告訴我們,男孩收到的訊息則簡短得多,通常只會有:「老兄,跟女生上床的時候,記得戴保險套,還要徵求對方同意喔。」 青少年可不蠢。他們會從這些有性別差異的道理中得到非常清楚的言外之意。 男孩們聽見的是成人告訴他們,所有男性都有強烈的性需求,而在同意男生遵從這個需求行動時,我們同時也提醒他們要小心感染和意外懷孕的風險,或是被指控行為不檢點。而女孩們聽到的只是一系列的禁止清單。 在羅倫女子學校,我們把這份清單當作性別教育課程內容,教了幾年之後,我突然不舒服地意識到,這個清單背後隱含的意思其實是:「小姐們,大人希望你們的性生活不要太活躍。」 再深思下去(而且感覺更不舒服),我發現在「不要發生性行為」的教育下,其實隱藏著另一條訊息:「此外,小姐們,我們要請你們負責管好青少年的性行為,因為我們不會叫男生這樣做。」 身為女孩的守護者,我實在很難接受自己一直以來都在積極地推動雙重標準的兩性教育。作為心理醫生,我越來越清楚,這樣僵化的性教育也許正好為女孩們帶來了大量的心理壓力。 我們不僅不重視女孩天生也有的性需求,我們還告訴她們:「大人們不喜歡你們有性衝動,所以我們要完全無視這些衝動,並要你們在男孩們踩油門時,負責踩剎車的工作。」 這個訊息就是在告訴女孩,那些對性產生興趣的女孩們是有問題的。 所以當一個年輕女孩的心理和身體都在告訴她某件事,大人卻給她另一個說法的時候,她要怎麼做呢?女孩通常會感到焦慮,並對她們自然而然產生的感覺感到羞恥。 也許你早就在家裡打破這個不幸的文化傾向,將女兒的性啟發視為健康快樂的成長過程。但就算你針對她的性向啟蒙傳達正面平等的訊息,這個世界還是會不斷灌輸她另一個觀念,所以我們也必須特別教導這一點。 我想我不需要再度強調,針對女性慾望的文化偏見是多麼深藏在語言之中,人們有一系列用來表示女性縱慾的詞語,例如蕩婦、婊子、公車、香爐等等。玩咖則是少數我們用來形容男性性生活忙碌的用詞之一。 但是,和用來形容女性的詞語不同,許多男生會以驕傲的心態自稱玩咖,因為他們在褒揚男性生殖力的文化環境中長大。 (同場加映:Bump 男人幫拍影片惡整約炮女生?不允許挑戰的男性尊嚴,讓社會充斥過時的蕩婦羞辱) 現在,對男人最具貶低意味的形容大概是渣男,指的是喜歡玩弄女性、同時多線發展,並只想要快速有肢體接觸的男性。但當我問女孩,男生被罵渣男時受的傷害和女孩被稱為婊子時受的傷害是否相當,答案總是「不」。 性方面的雙重標準對我們女兒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一篇研究的標題巧妙地叫做〈只要你是女生,做或不做都不對〉,研究了青少年之間性愛簡訊的動態分佈。這篇研究和其他研究一樣,發現男孩和女孩都會傳裸照,但男孩更容易強迫女孩這麼做。 此外,這份研究裡的女孩也說,不管她們做了什麼,都會被男孩貶低。那些拒絕傳裸照的女生被說假正經,那些傳了裸照的則被說是蕩婦。就和我同事在她的當事人身上看到的一樣,當女孩向男生要求裸照時,研究裡的男孩不管有沒有傳性愛簡訊,他們都「免受批評」。 當然,任何未成年人傳出自己的裸照都不是好事。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一直不斷提醒女孩不要這麼做,但我們幾乎從來沒有要求男生不要去要求這種照片。所以他們就這麼做了。 一篇研究發現,在介於十二歲到十八歲之間的女孩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曾被要求提供裸照,有時候甚至是騷擾或威脅。我們沒有點出男孩要求女孩寄裸照的事實,正好說明有多少大人在無意識的狀況下,就已經接受並延續了「男孩進攻、女孩防守」的問題框架。 我們賦予女孩約束青少年性行為的責任,而且只有女孩。這一切都讓我們的女兒落入心理負擔極大的處境裡:如同研究所說,最後她們做或不做,都不對。 (你會喜歡:性別觀察|我們都可能是受害者:AI 科技一鍵脫光女性,合成裸照正被散播) 平等的性教育 如果想對我們的女兒或兒子都好,我們應該放棄那種針對性別設定的性教育,並用較單一的方式與年輕人討論他們逐漸出現的性需求。 在這個議題上,我們應該遵守青少年性健康專家、小兒科醫師瑪莉.奧圖博士的準則:「我們希望青少年能發展有意義的感情關係,並希望他們能體驗親密行為。」在這個前提下,她建議我們「將對話中的性,從風險因子的分類裡,轉而歸類到健康發展的領域中」。 具體來說,這代表我們應該這樣告訴孩子:「當我們談到感情生活的生理層面時,你必須好好思考你想要的是什麼。你應該想辦法弄清楚你希望能發生什麼事、什麼事對你來說是有趣的、什麼事是舒服的。」 我知道這個話題有時候不是那麼舒服,而說出這兩句話的父母,很可能會讓自己的青少年孩子想一頭撞死。但不論如何,還是必須說這兩句話。如果我們希望能幫助女兒紓解文化中對性先入為主的壓力,我們不僅需要承認她們健康的慾望,還要溫暖地表示認同。 如果你覺得女兒願意繼續和你聊這個話題,你可以說:「等你知道你希望發生什麼事之後,下一件你要考慮的事,是你的伴侶想要什麼。你會需要跟對方溝通,你必須很了解對方,才會知道對方的需求。」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強調與戀愛對象誠實互信的感情的重要性。 當我和女孩討論到她們的感情生活時,我每次都說伴侶,幾乎不說男孩,除非我們討論的是僅限於異性戀的現象,例如意外懷孕。 我的通用課綱適用於異性或非異性戀,事實上,也適用於所有年齡層。成年人太常無意識地(或者有意識地)用一些專屬異性戀的詞彙,將同性戀、雙性戀或流動性向的年輕人排除在感情教育之外。當我們拋棄排外的異性戀框架,並記住不論是什麼形式,生理的親密關係都應該由兩人愉快地攜手努力時,所有人都會因此受益。 (推薦閱讀:家中的一堂性教育:女兒還小,也會自慰嗎?) 雖然我在這裡提出了完整的準則,但在現實中,我們必須不斷提醒孩子關於生理親密行為的事。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首先,就像先前所知道的,女孩們並不總是樂於和雙親討論感情生活(很多大人也覺得這個話題很尷尬!)。 因此,如果父母能有效地表達重點,隨時點到為止,並且不要特別期待女兒的回應,這會對談話很有幫助。如果你的女兒恰好很樂意談談她的感情生活,你就可以順著她的引導進行更深入的對談。 但如果你努力談論這個話題只是熱臉貼冷屁股,你也許是和她說:「雖然這聽起來很多餘,但是我還是要說一下:你必須真的很享受這段戀愛關係,也只能跟在乎你快不快樂的伴侶在一起。」請不要氣餒,讓你的女兒知道你的立場也是很有價值的。 第二,這些對話的本質和焦點必須隨著女兒的成長而改變。若女兒年紀還小(例如小學高年級或是剛上國中),我們可以用比較普遍級的方式,來讓女孩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你女兒的一個男同學說要邀請她朋友去參加六年級學生的畢業舞會,你可以輕鬆地問:「真是貼心,你覺得她也會想跟他去嗎?」 等到女兒長大,她們喜歡的電視節目、喜歡聽的音樂的歌詞或是她們對同學所提出的評論,都可以是父母利用的機會,能和女兒討論怎樣的戀愛是愉快且平等的。 有些時候,女兒可能會主導整個對話的走向。但如果她們沒有,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我的大女兒念七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在超市裡排隊結帳,正好排在她一個名叫莉西的同學媽媽身後。我很喜歡這個媽媽,而且我在學校活動或平常街上很常遇到她。 那天她看到我時,便很熱情地說:「噢,我跟你說喔!幾天前,莉西突然問我:『為什麼有很多像婊子或蕩婦的詞用來形容女生,但對男生都沒有?』」 她一邊把雜貨放到輸送帶上,一邊繼續說:「我就說:『好問題!』我告訴她,我們的用詞代表了我們的文化所相信的事,還有,很不幸地,我們的文化對性生活活躍的女生沒有正面的用詞。」 「我很高興莉西這樣問你,也很高興你藉這個機會提到性別歧視在我們的語言中扮演了怎樣的地位。」然後我補充道:「希望我們的女兒能找出詞語來形容健康的女性慾望。因為我們顯然沒有機會。」 我們希望女兒能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擁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她們應該享受這段關係,而且永遠不該被人利用或虧待。所以,現在讓我們來談談該如何展開這場對話。 本文摘自麗莎.達摩爾博士的《我們的女兒怎麼了?心理學博士給家長的解憂指南,陪伴現代青少女與壓力共處,化解焦慮,度過情緒平衡的快樂青春期》。由高寶書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們的女兒怎麼了?心理學博士給家長的解憂指南,陪伴現代青少女與壓力共處,化解焦慮,度過情緒平衡的快樂青春期》 November 20,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