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與伴侶/同事/家人意見衝突即將吵架,該怎麼溝通?從「情緒性語言」到「接受性語言」 https://ift.tt/3kT8xTy 人常常因為語言而產生誤解與衝突,因此有能力把話說好,顯得極其重要。透過練習,讓我們把「情緒性語言」轉換成「接受性語言」,讓溝通不再充滿火藥味。 文|Jojo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無論是在親密關係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可能遇到以下這些溝通困難又令人疲憊的場面,結局也經常是不歡而散。 比如,平時和伴侶感情挺好,但意見不合時會就控制不住發火。 跟其他同事合作項目,由於想法不一致發生了爭執。結果不僅工作難以推進,還覺得一天的力氣都被掏空了。 甚至跟朋友吃個飯​​聊到了某個熱點事件,發現彼此看法不一致就吵了起來,還開始懷疑彼此是否適合當朋友⋯⋯ 其實,這是一種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溝通困局。這種困難情況的本質,是在意見不合的場景中,雙方沒有掌握合適的溝通技術,因此難以推進溝通。 特別是,在意見出現分歧時,人們還經常會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使溝通變得更難。 長此以往,可能導致更多不良後果,比如說: 逃避面對不同意見 我們會不自覺地篩選信息、拒絕溝通,以逃避面對不同意見。嚴重的情況下,我們甚至可能因為意見爭吵而頻繁分手、換工作⋯⋯ 持續、強烈的負面情緒 我們更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侵擾,特別是憤怒、失望等,也很難從中抽身。 不理智的行為 在負面情緒的推動下,我們也更容易做出不理智行為。比如:動手、怒吼。 影響對對方的評價 潛移默化間,我們還可能對彼此產生強烈的負面評價。久而久之,這就可能傷害關係。 在前面提到的這種溝通困局中,涉及到的一種高級溝通技巧,就叫做——接受性語言(conversational receptiveness)。 在日常生活中,分歧很難被徹底避免。如何處理分歧,也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因為只有經歷不同意見並好好溝通,我們才可能拓寬自己的認知,獲得對事物更全面客觀的認識。也只有在這一前提下,我們才能夠提升自己的信息準確度,做出更合理和有效的決定。 因此,我們今天要來聊一聊,意見不同的情境裡,如何運用「接受性語言」,推進良性的溝通。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一、意見不同時難以溝通,是因為對話中缺少了「接受性語言」 接受性語言 解析:指的是一種溝通用的技巧性語言。在語言中使用這些技巧,能夠令持相反意見的一方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能夠被聽見、被深入思考,並被公正地評估。 接受性語言可以由對話雙方中的任何一方給出,但因為你是正在閱讀的一方,本文將指導你如何先發起接受性語言,並由此改變整個溝通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性語言這一溝通技術非常稀有。實驗結果證明,大部分人都只是自以為做到了,其實不然(Yeomans et al., 2020)。 難度就在於,很多時候,你不是真的不知道該這樣做,而是當時情緒上頭,不願意去這樣做。 當我們一碰到意見不合的情況(特別是當對方缺乏溝通技巧時——「你要這麼想,我也沒辦法」),我們很容易直接被激怒,那一瞬間根本什麼也控制不了。 因此,想要使用接受性語言,你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情緒控制能力。 如果你覺得這一點很難,很可能是因為背後有一些不夠準確的核心信念在「作祟」。比如: 「他提出不同意見,就是因為不重視我⋯⋯」 「他和我意見不同,是在看不起我!」 當我們擁有這種推論時,就很容易將意見不合當作一件嚴重的大事。我們會感到格外恐慌,被情緒點燃的機率也大大提升了。 下次遇到這種情況,記得先提醒自己,深呼吸三次,不要直接發作。然後,你可以試試無評判地觀察自己當下的狀態:我的身體有什麼感受?現在的情緒是什麼?聯想到了什麼畫面嗎? 過程中,要盡量不帶偏見地、客觀地去觀察自己。此時,我們就能夠自然地與自己的情緒產生一定距離,不被它所掌控。也只有在這一前提下,我們才能為自己贏得一段必要的空間,以將接受性語言的技巧加入到對話中去。 接受性語言能夠帶來奇妙的效果 研究發現,在困難對話中加入接受性語言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Yeomans et al., 2020)。它可以幫助我們: 降低當前對話中的衝突程度,同時,為未來的對話打下良好的關係基礎。 增加對彼此的瞭解與信任,提升關係滿意度。 令對方感到更有信服力,更喜歡我們,也更願意與我們開展後續合作。 即使在那些無法解決的話題上,也能夠在兩方之間創造出一段相互理解的空間。雙方得以發展共同的合作目標,達到win-win 的效果。 接受性語言的起點是開放的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性語言的使用,是基於一種「我願意傾聽、思考,並公正評估不同觀點」的開放式態度。當我們根深蒂固地認為,「我說的就是對的,是他不懂⋯⋯」時,即使沒有言傳,對方也往往能感受到這種傲慢的態度,無法覺得自己被聽見、被尊重。 只有先抱著平等、尊重,以及能夠從不同視角中學習的態度進入對話,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對話的氛圍和走向。 這確實很難。在完美情況下,我們可能都希望對方是能夠這樣做的人,這樣我們就可以毫不費力地享受順暢的對話。 但事實上,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這種能力比它看上去要稀有的多。只有當我們自己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才有可能確保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親密關係中的更多對話是流暢有效,又令人舒適的。 因此,雖然過程確實具有挑戰性,但訓練自己的這一能力是值得的。 (推薦閱讀:關係心理學:一下溫柔一下發脾氣,邊緣型的伴侶有這四個特徵) 二、那麼,到底如何培養「接受性語言」的技巧?  1. 承認(Acknowledgement) 在分歧場景中,我們都可能感受到反駁甚至攻擊對方的衝動。此時,要特別注意,不要無效化(invalidate),也不要急於改變對方的觀點。 承認並不等於贊同對方所說的,它只代表著我們真的聽到了對方所講的內容。你可以通過點頭、重複等方式傳遞出這一點。 別說:「你也太敏感了吧!」、「天啊,你怎麼會這麼想?」 要說:「我明白你今天生氣是因為覺得我這段時間都忽略了你。」 2. 模棱兩可(Hedging) 通過限定條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強調不確定性(目前來看)以及程度性(有一點點)等方式,柔化呈現己方觀點。 與之相反的,是將自己的看法當作是唯一真理,或是(在不確定時)當作確切信息,剛硬地呈現給對方。 比如對方想和你探討一個問題,但你們意見不一致。 別說:「你要這麼想我也沒有辦法。」 要說:「我不確定自己剛剛有沒有解釋清楚,但我已經盡力在表達我的想法了。」 3. 多肯定詞,少否定詞(Less Negation) 多關注對方視角中那些我們也同意的部分,並表達出這種肯定,能夠令對方確認「雖然我們也有觀點不同的地方,但我說的話他也有在聽」。更進一步,你也可以試著多加入一些積極的情緒詞彙,更有助於對話的順利進行,例如:開心、興奮、喜歡⋯⋯ 相反,過多的否定詞會令對方感到你們已經站到了彼此的對立面上。這不僅於溝通無益,還會令對方感到自己被攻擊、被否定,並可能因此豎起更強的防禦。 別說:「你這樣不對」、「不是⋯⋯」、「你剛剛就不應該⋯⋯」 要說:「剛剛你說的……我也明白」、「其實我也認同……」 4. 第一人稱代詞(First Person Single) 多使用以「我」開頭的句子,更方便我們陳述事實和自己的感受,並在一定程度上,傳遞對於對方的肯定。 以「你」開頭的句式也可以使用,但要特別注意,我們要盡量「對事不對人」——將描述專注在對方的行為上,而不是對對方整個人的評價。 別說:「你怎麼這麼邋遢?」、「你從來都不知道幫幫忙!」 要說:「一回到家,我看到衣服沒疊好,就特別生氣。」、「你剛剛沒有等我就提前入場,我感覺有點被忽視了。」 5. 減少爭辯性言論(Explanatory Reasoning) 當我們過於關注在「講道理」這件事上時,我們往往會聽起來過於冷漠,缺少和諧溝通中必要的溫情,還很容易攜帶攻擊性和爭辯性。 別說:「劇院很早就開門了,所以我就沒等你,直接進去了。」 要說:「我當時沒考慮到這麼多就進去了,對不起,讓你不開心了。」 (同場加映:看起來無害,卻擅長操縱人心�?你聽過「良性受害者信號」嗎?) 最後,我們想要再次強調,溝通的目的,既不是為了爭出高下,也不是要強行扭轉對方的看法、使其與我們自己的觀點完全一致。 我們的目標,是利用溝通,創造出一段空間,使擁有不同觀點和感受的人們,都可以和諧地生活在某個共有的團體裡,為了某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溝通是涉及兩方的事情。有時候,即使我們已經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對方依然可能固步自封,就是無法成為一個足夠好的溝通對象。 但我們仍願相信,這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是願意,也能夠為此付出努力的。那麼,你願意成為率先做出改變的那個人嗎? References: Yeomans, M., Minson, J., Collins, H., Chen, F., & Gino, F. (2020). Conversational receptiveness: Improving engagement with opposing view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60 , 131-148 . November 02,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T8x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