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生活充滿變動,幹嘛規劃?」WDEP 四步驟,帶你做出適合的人生計畫 https://ift.tt/34YqR8T 社會已從「固態」轉換成「液態」,我們更需要用 WDEP 來檢視自己的人生。 文|Cyte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線上辦公的日子裡,在家摳腳的我和好友,開始隔著屏幕思考人生: 「問你哦,如果你公司倒閉了破產了,你有打算怎麼辦?有 Plan B 嗎?」 「?為什麼要咒我失業」 「不知道耶,我連 Plan A 都沒有哈哈哈哈哈」 「說點實在的,今晚吃啥?」」 聽完他的答案,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惑與沉思。事實上,現在有不少人對人生規劃的看法都是:「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談及人生規劃,我們會想到做計劃。可是,為什麼給自己設置一條有序的、清晰的路徑,已經不再受歡迎? 有人或許會說:「唉,都 2020 年了,生活節奏這麼快,計劃哪趕得上變化呀?」關於「計劃趕不上變化」這件事,社會學家 Zygmunt Bauman 早有研究。他把這一特徵稱作——「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 現代性,是一種對效率的持續追求。 過去的社會是固態(solid)的,老闆和員工相互依賴和保障。問問你的父母或祖父母,他們中可能很多人一生都只在同一家企業裡工作,直至退休。 而現代社會已轉為液態(liquid)。科技發展讓我們每時每刻都受到不同信息的影響,每分鐘都有改弦易轍的可能。 於是,「流動」取代了「秩序」,「短期」勝過「長期」。人們變得越來越靈活彈性,像液體一樣不穩定地、隨時準備適應環境變化。比如著名的「真香」定律。 「人生規劃」,聽上去似乎意味著長遠、固定的樣子,彷彿不符合液態現代性的要求。這一刻做出的人生規劃,下一秒又不適用了怎麼辦? 液態現代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地建構自我。我們不斷地分析自己,改變自己,每一刻都可能有新的身份、重新開始。 有人抗拒做人生規劃,也有很多人對人生規劃感到迷茫。我們曾經收到 25,554 份當代人自我探索水平的調查問卷,在職業規劃方面,有 61% 的人表示「不好說」或「不明確/不清晰」。 圖片|PAKUTAS 所以,大多數人到底在迷茫什麼? 我們討論了兩種關於人生規劃的普遍困擾,來看看你是不是也有: 1. 對未實現的目標耿耿於懷 當然了,我們都年輕過,誰還沒做過人生規劃呢?只是都沒實現而已。 心理學家 Laura King 和 Joshua Hicks 提出,個體在成人期,會經歷很多目標的改變,這種目標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本身就是個體發展的機會。而那些不再有機會去實現的目標,則被研究者看做「失去了的可能自我」(lost possible selves)。 Brunstein 和 Gollwitzer(1996)的研究發現,有些人會對那些錯失的機會和失敗的目標感到遺憾或懊悔(regrettable),因而無法從那些珍視的目標中及時抽身(disengage),這種情況常見於我們買買買的時候—— 訂金一時爽,尾款火葬場。 預售不出手,庫存已沒有。 上架覺得醜,下架求成狗。 買了悔三天,不買悔三年。 當時不入手,事後貴成狗。 早買早享受,晚買哭著求。 再舉個現實的例子:比如你在大學期間,認為自己將來會成為一名老師。後來大學畢業,你發現自己不想做,或做不成老師了;如果做老師這個目標,是你長期且頻繁嚮往的,那麼放棄它會讓你陷入喪失感(grief)。 這就像一個「教師版本的你」從世界上逝去了,你期許的未來不能到來了。然而,正如之前一個粉絲留言說的那樣: 「成長就是一個『可能性不斷坍縮』的過程。」人生就是會面對和處理很多喪失和哀慟,你需要和一些不再有機會嘗試的可能性告別。 2. 對未來可能的選擇惴惴不安 前幾天,考研初試成績陸續公佈,有一部分遺憾落榜的同學,可能正在思考人生未來的方向,也有很多大學生需要決定選擇考研、出國留學還是實習找工作。 面臨不同的選擇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有人總是會看到很多選擇,他們不知道選哪一個才對,也總是擔心選錯了。 其實,無法抉擇的、未來的每一種可能性,都是注定虛妄的。因為人生只有一次,最終你只能驗證一種選擇的結果,另一種你無從衡量。 我國著名哲學家陳嘉映說過: 「生活深處,世界不是分成你和你要選擇的東西, 你跟你周邊的人與事,融合為難解難分的命運。」 心理學家 Polivy 認為,當你把不現實的期待當作目標的時候,目標才是你創造的虛假的「痴心妄想」。比如,你糾結考研還是出國,似乎你選了哪一樣就一定會實現(微笑臉)。 對不起,殘酷的現實是,無論你選什麼,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結果也不一定會成功。那麼,難道我們不用做人生規劃了嗎?不用確定目標了? 不是這樣!今天我們來為你示範科學制定人生規範的方法。 (推薦閱讀:一生人生清單,讓你的人生不再迷惘) 人生規劃,要怎麼做呢? 精神科醫生 William Glasser 認為,人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而去做出選擇的行動,人可以為自己的行動負責,在適應現實的同時獲得需求的滿足。 在這裡,我們會從他的現實治療(Reality therapy)取向出發,運用 Robert E. Wubbolding 提出的 WDEP 四步驟技術,一起來做一場不一樣的人生規劃吧~ STEP 1:W(wants)需求——「你想要什麼?」 第一個問題來了:很多人連自己想要什麼也不清楚。 沒關係,Glasser 提出人類有五大不分先後等級的需求——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樂趣。 你可以將每種抽象的需求具體化,每種需求展開寫下 7 張小卡片。例如,在權力這一個需求之下,你可以寫:競爭、成就、影響力、讓自己感到重要、有價值等等。 最終,你的手上會有 35 張卡片。打亂之後,再挑出你認為最重要的 12 張。然後再把這 12 張根據五大需求分類,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你在每種需求裡的卡片數量分佈情形和需求程度。 如果你覺得麻煩,也可以直接寫出下面幾個問題的答案: 五年後,你的日常是怎樣的? 你和什麼人生活在一起,工作是什麼樣的?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至此,大概能幫助你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STEP 2:D(direction/do)方向與行動——「 你現在正在做什麼來得到你想要的?」 在第二步,你需要探索自己當前的所作所為會將你帶往何處。 比如,你可以問問自己: 你現在正在做什麼? 上週,你做了些什麼? 明天,你要做些什麼? 問題不僅限於你的工作或學習,而應該包括你生活的全面方向。 例如,你暗戀一個人,你在做什麼能讓你們建立聯繫的事嗎? 要注意,不去評價事情的好壞,也不討論你的態度和感覺,僅僅著重於你目前的行為。 STEP 3:E(evaluation):評估——「 目前的行為可以讓你得到你想要的嗎?」 如果你不能對自己進行一個恰當的評估,一切就很難有改變的機會。相應的幫助你自我評估的問題有: 你現在正做的事情,對你是有利還是有弊? 你現在所做的正是你想做的嗎? 你的行為對你有幫助嗎? 你想得到的是否切合實際?你能夠獲得嗎? STEP 4:P(plan):計劃——「 你覺得你可以怎麼做來滿足你的需求?」 到這一步,你可能已經決定改變,想要去探索很多可能性。 一個良好的計劃,能給予你一個起點與生活的立足點。這份計劃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而且可以隨時做調整和修改,使其更貼近你的狀態。 Wubbolding 用字母 SAMIC3,總結了一個好計劃的特點: 圖片|作者提供 當你做出了一份計劃,你就可以對照著這些特點,來檢驗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看到這裡,你可能還是覺得有點迷茫,最重要的是,拿起你的筆,按照步驟認真思考後寫下每個問題的答案。 在做人生規劃的自我探索過程中,你會察覺自己真正的需要和追求。今天我們基於現實治療取向做人生規劃的方法,是希望引導你把未來變成現在,讓你看到: 你可以沉浸其中,獲得規劃人生的參與感和意義。  你可以在此刻重新決定做些什麼,並為你的選擇和行動負責。  要知道,規劃人生從不是自我實現的阻礙。 做人生規劃,通過把自己的精神實體化成物質世界的具體對象,人才有可能在世界中看見自己、進而認識自己。 (你會喜歡:認識自己的五個誤區:你以為的你,是真正的你嗎?) September 03,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YqR8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