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家的心理學:被好友或伴侶背叛以後,我可以如何修復自己? https://ift.tt/3lCYOBU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縱使被背叛,他也知道自己值得被愛,而可以很快地康復起來,這都需要透過「學習」來達成。 上一篇文章〈母女關係心理學:為什麼在我媽眼中,我從來不討人喜歡?〉我以兩個臨床實例,說明了母女的早期關係創傷,即一種基本信任(basic trust)的背叛(betrayal),如何讓人們必須走進晤談室跟心理師「聊療傷」。 今天我延伸這個主題,想及成人關係中兩種常見的信任感之背叛: (1)被所信任的好友騙取利益 (2)對象的出軌對象就是自己的閨蜜/好兄弟,或情人瞞著我們跑去「多人運動」 我想起精神分析師 Kristeva 說過:「⋯⋯真正的卑賤是無道德、陰險、鬼祟、不擇手段,那是掩藏(真相)的恐懼、佯笑的恨意⋯⋯是出賣你的負債人,是拿刀捅進你肚子的朋友!」[1] 讓我們記得,信任感破裂的痛,真的是像被朋友拿刀捅進肚子一般令人重傷! (推薦閱讀:《湖畔春光》談同志情慾:明知道會受傷害,為什麼離不開他?) 人性關係的底線:信任 以心理學來看,讓生命變得有意義的三種基礎感受為「希望、信念、信任」(hope, belief, trust),其對立面是「不信任、玩世不恭、絕望」(mistrust, cynicism, despair)等情緒。因此,有些人可能會說,人類關係的底線,便是信任某人會把你視為具靈魂與需要的同袍,而不是對你進行操縱,好滿足他自己的外在需要或去增益其自我。[2] 可以想像,一旦二人之間的關係是以信任為基礎的,多少像是母嬰關係裡,嬰兒對母親的信任。嬰兒毫無防衛地向母親敞開內心的種種需要,他相信母親會保護與滿足自己,他可以把不適與屎尿丟給她處理,反而得到她悉心照顧。 然而,這同時代表自我與他者(術語:自體客體,selfobject)由於沒有界線,而充滿受傷的可能性。 在此零和關係的受限二人世界裡(limited world of zero-sum relations),對信任的背叛,絕對會產生莫大的心理傷害,因為某人能隨時偷走你的所有物,他的所得等同你的失去,他的快樂源於你受到的傷害。 這個心理傷口,我們稱之為「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其核心是因著對信任的背叛,導致「外在現實」與「一個社會依賴性的必要系統」間的衝突。熟人間的強暴,便是當中最不幸的一種。 當我們被所信任的好友騙取利益,好比我們告訴對方自己的秘密,卻被公開以損人利己,或是我們借錢給對方卻一去不返、甚至當了保證人而被討債等等,這種背叛都衝擊著關係的信任感底線——人性的底線,使我們不只有外在的損失,更彷彿潛意識中母嬰關係的「脆弱性」(滿足 VS. 被剝奪)都備受衝擊。 圖片|Photo by Aliaksei Lepik on Unsplash 心理空間的崩坍:突然成了陌生人 也許人會說,背叛,是我們一般在親密的關係中視為理所當然、不必多想的相互性(mutuality)受到突然的、徹底的、創傷式的喪失。二人間的「合作」突然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因為關係中原有的時空連續性已被打破。 這個關係時空的「斷裂」會反映在心理上。複雜多元的「心理空間」從原來的開放、可滲透的邊界、與他人交換想法與幻想的過程,由於這個宇宙的無預警崩潰,便改為封閉、僵化、二元(只有好-壞的世界)、如數據般失去情感的一維空間。 聽說有些人發現對象的出軌對象就是自己的閨蜜/好兄弟,或情人瞞著自己去「多人運動」時,他們第一時間不是發飆,而是「默默把門關上,把眼睛閉上」。為甚麼會這樣? 因為當信任關係受到背叛時,人們會掉入一個封閉的心理空間裡,不想再思考、不想去面對。 往往是知悉「真相」一段日子、人們稍微安頓自己以後,才會展開下一步動作:絕地憤怒的反擊!從最誇張的情殺,到只是痛罵對方一頓,都是某種「人性」的反應。 我想到 Kristeva 在另一個段落提到:「卑賤情境的形成,是出於不認得身旁所有人,換言之,對主體而言,沒有人、事、物是熟悉的⋯⋯」[1] 難道這不就是一個信任的關係被狠狠背叛下的情境嗎?我所信任的人,彷彿把我當作無物,他不再認得我們的情誼;相對的,過去我所信任的人,在這一刻變得無比陌生,彷彿我們過去的情愫只是虛妄的夢。 沒有人不被欺騙,所以我們需要好父母!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被欺騙,這是甚麼處境?一齣悲劇。 因為他從來不相信任何人,就不會被騙——臨床上,某種形式的精神病人,便懷疑所有人事物,這正是基本信任崩坍的結果。因此,人性地,既然我們必然會有被騙的時候,學習如何去處理與面對生活中無可避免的背叛,便是成長重要的一環! 若回到童年,我們需要的往往就是父母的教導、指引、抒解、轉移。精神分析師 Bach 就指出: 適當的父母教養(adequate parenting)會教導小孩如何克服背叛,以及從最初的震驚、二元思考的「封閉空間」(closed space)裡頭,回到一個好的心理處境,一個既是你、也是我,能夠容納脆弱性、不確定性、模糊與變化的「移動空間」(moving space)。[2] 如此,即使大部份人們的關係都是不確定與不完美的,那份源自出生的「信任盟約」就能被圓滿,呼應了我在〈母女關係心理學:為什麼在我媽眼中,我從來不討人喜歡?〉文末提到的:後期生命的經歷,也是能夠補償起步時的匱乏。 當然,父母不可能只是出張嘴,說教般地說說。相反,父母得提供一些生活的例子,加上陳述時的態度,讓小孩樂於跟隨與嘗試,放下被背叛的痛苦。這個教養的成就,可是會持續一生,讓小孩保有情緒調節,知悉去建立並重獲適當自尊的方法,並在失敗和背叛面前活著、懷抱希望。 作者 Harris 我,人生活了二十幾年,也不乏兩次因幫忙陌生人而被騙的往事——我可是傷心死了,因為我的信任被背叛,彷彿我只是個傻子。幸好的是,父母沒有一聲「你怎麼這麼蠢?!」的責罵,卻是告訴我: 「若不是你內心善良,也不會被騙啦!錢被騙走了,也回不來,一直想著只會令自己難受,不是嗎?現在爸媽我們都不在意了,這次就當作是給自己買個教訓,以後在拿出自己的良善時,多幾份警覺,小心點就好了!沒事的!」這段話深深地慰藉了我的心靈,並使我在幾天後,便離開了陰鬱的情緒。 (你會喜歡:在家待久了好煩悶!四款情緒舒壓 App,不出門也能轉換心情) 參考資料: [1] Kresteva, J. (1982). Powers of horror: An essay of abje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Bach, S. (2018). Some thoughts on trust and betrayal, Psychoanalytic Dialogues, 28(5), 557-568. ※有興趣的讀者,也歡迎到「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看看我的創作平臺 August 31,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CYOB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