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ZHxjp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一個焦慮症患者談獨處:獨處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心境 https://ift.tt/3gZHxjp 獨處應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它使你覺察自身,清楚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 確診焦慮症與憂鬱症已經有五年了,作為一個很需要有人陪的人,要獨處起來格外的困難。 以前總會想說要在車上看看書,要找空閒時間閱讀,才能精進自己的才能,讓自己變得更有文化素養,或者能讓父母看見自己的用功上進;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很難一個人靜下來,閱讀一本書對我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總覺得時間一直逼迫我去成長、去做點什麼讓社會看見我,才能有所成就;又或是畢業了,開始有經濟上的壓力,需要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這些事情都讓我慢慢地更難靜下來,大腦中的時間軸不斷被過去和未來拉扯,更難體會所謂的獨處。 然而,一個人閱讀一本書,就叫做獨處嗎? 反思獨處這件事情,我不禁想問這個問題。 (你會喜歡:獨處美學:學會自己一個人,才能享受複數的生活) 圖片|Photo by Vladimir Fedotov on Unsplash 一個人=獨處,一群人就不是獨處? 以前很喜歡看推理小說,心境隨著裡面的劇情而飄盪,不知不覺兩個小時的車程就過去了,回想起來,這似乎就是獨處所在。 然而如今回想起來,卻會發現,雖然表面上看似是獨處,但實際上我是沉溺在小說的劇情裡面,即便只有一個人,也稱不上所謂的獨處。所謂的獨處,似乎不是只有「一個人」這麼簡單的事情,否則的話,一個人打電動、一個人追劇,不也是獨處的一種嗎? 在獨處上,還有一個迷思,就是人要懂得獨處,才能有伴侶,要先學會一個人過得好,才能兩個人過得好。但是,一個人穿梭在大街小巷當中,什麼事情都自己來,就是獨處的精華所在嗎? 一個人居住、一個人洗衣、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用餐,這到底是獨處還是孤單,我覺得是有很細膩的差別的,尤其像我這樣焦慮症的患者,更是清晰地感覺的到,即便時常一個人,但我並沒有在獨處,還是在滑手機回訊息、上網瀏覽臉書等等,轉移自己內心的空虛感,如此一來,又何來稱得上獨處? 獨處,在於「自身所感」 那麼,到底什麼樣才稱得上獨處呢?對我而言,所謂的獨處,指的其實是一種心態,這種心態包含著「覺察與進入自身所感」。當你焦慮的時候,你可以知道你在焦慮;當你悲傷的時候,你可以知道你在悲傷。這樣的心境,並不代表你不能和人互動,你依然可以找人安慰你,依然可以找人陪你出去走走。 因為即便是與人出去散步,只要是你把心靜擺在自身身上,去感受自己內在深層感受,和對方交流自己此刻所感,那麼,即便是兩個人,那依然是獨處的一種型態。 對一個焦慮症患者而言,要做到獨處確實很難,需要天時地利,時常想要靜一靜的時候,焦慮卻把我帶到遙遠的未來去,疲於奔命在「什麼事情還沒完成」、「還有什麼成就需要去實踐」等等,或是擔心作為一個作家,收入來源的不穩定。因此,對我自己而言,獨處確實是一件難事,我在猜,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件難事。 那麼,為什麼要獨處呢? 我覺得獨處最大的好處在於:「能夠讓自己清楚自己現在的位置。」 無論是清楚現在的情緒狀態也好,清楚現在身處的實際也罷,獨處確實帶給我們冷靜下來,用一種超然的態度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功能。因此,即便獨處有其困難性,但偶一為之,我想都會有助於我們更了解自己。 我想,不必強迫自己獨處,當你可以放鬆下來、進入一種類似冥想的狀態時,你自然能夠感受到獨處之感了。 (同場加映:多久沒獨處了?學會獨處,才能和他人好好共處)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August 14,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