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NJFY9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經歷過一次感情,整個人都變了」關係裡的挫折,如何影響你? https://ift.tt/34NJFY9 關係受挫的人,會變成什麼樣子?又有什麼辦法,讓受傷的人,越挫越勇呢? 文|47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最近我見了一個老朋友,她的變化很大。 大學的時候,她是一個挺單純的姑娘,就是那種成績又好人又甜美的小女生。那時候我們在圖書館門前,聊起和愛情有關的話題,總是充滿了很多美好又浪漫的幻想。 時隔七年,再見到她的時候,她的身上早已褪去了那層青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有些凌厲的張揚。我問她現在談戀愛了嗎,她笑著說: 「那要看你怎麼定義戀愛了。有平時會陪著我男生,也有偶爾會約睡覺的朋友,你說他們誰才算我的男朋友呢?」 聽到這個話,我有些震驚。後來有了更深入的聊天後才知道,這些年她經歷了不少感情上的創傷,對愛情早已失去了信念,覺得沒什麼感情能長久,也沒什麼人真的可靠。 親密關係的挫折真的會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我也忍不住想,這種影響真的會大到改變一個人的人格嗎?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圖片|Photo by radovan on Unsplash 一、親密關係的挫折,的確會給人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Paul Cos 他等人(2000)曾對 2274 名被試者進行了持續 9 年(1988-1997)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在 9 年間僅有兩個轉折性事件,與這些人的人格的改變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相關:失業和親密關係挫折。 這並不讓人意外,很多人在感情受挫後都會「性情大變」。我曾親眼見過一個特別開朗的女孩,因為經歷了一段類似被 PUA 的關係,整個人都變得陰鬱、自閉。 具體來說,親密關係挫折對人們的影響主要從這 3 方面體現出來: 1. 親密關係的挫折,使人不再認可自己,甚至不再清楚自己是誰 通常來說,人在遭受親密關係的挫折後,自我認知的變化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自我認知模糊化。經歷過親密關係斷裂的人,其自我概念可能會變得模糊。 Erica(2010)在研究中發現,人們分手後,在一些自我概念的評分項上(如「一般而言,我知道自己是誰」),分數會明顯低於分手前。 第二種是自我認知的負面化。親密關係的挫折會使人覺得自己不容易被愛、甚至覺得自己有某些缺陷。 一方面,曾遭受過伴侶打壓、虐待以及精神暴力的人,會對自己的產生懷疑;另一方面,對於一些遭遇過遇到過伴侶背叛(如出軌)的人而言,他們很可能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事,或是因為自己不夠有吸引力,才導致了這個結果。 2. 親密關係的挫折,改變了人們對親密關係的看法和應對方式 Mathias 等人在 12 年間(1994-2006),對 526 名男女的性格特徵進行了測量。研究發現,離婚男女在外向性(包括社交能力、自我開放度等)方面的得分有所下降,他們在親密關係的「依賴度」和「信任感」方面,得分也明顯降低(Mathias, Patrick, & Regula, 2015)。 這是因為,經歷了感情挫折的人,可能更傾向於認為感情是一件不穩定的、不長久的事。曾經親密關係的挫折,降低了他們對感情的期待和信念,並驅使他們轉變自己應對親密關係的方式,以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3. 世界觀轉變,性格和人格特質受到影響 遭遇不健康的親密關係後,人們容易採取一種泛化的負面角度來看待世界。比如,如果一個人被渣男/渣女傷害,他可能就會開始覺得人人都是玩弄感情的騙子,甚至泛化到「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的程度。 這是因為,重大挫折會衝擊人們原有的世界觀,促使人們啟用一種防禦模式:通過扭轉自己的世界觀,將挫折合理化。 比如,當人們開始認為「人性本惡」、「世界本就是殘酷的」的時候,他作為宏大世界中的渺小個體,就不再是唯一的受害者。由此,他便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痛苦。 有的人還會因為親密關係的挫折改變自己的性格。他們開始從之前的伴侶身上學習操控、漠視、不負責等處理感情的方式,然後以同樣的手段作用在他人身上,作為發洩情緒、轉移痛苦的方式。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從充滿希望的樂觀者,變成了悲觀者。 二、哪些因素決定著一個人,是否會因感情挫折而改變人格? 但是,有的人在經歷了親密關係的挫折後,不僅不會因此改變人格,還能實現自我提升。在遭受親密關係的挫折後,一個人的人格是否會發生轉變主要與這 4 個因素有關: 1. 親密關係挫折的類型和程度 相較於爭吵、劈腿等常見的情感問題,某些觸及了社會底線的挫折類型(如出軌、家暴),對個體造成的傷害更為嚴重。其次,親密度更高的關係(影響要素包含時間長短、承諾程度、依戀類型等),一旦出現問題,對人造成的影響也更大(Darlene, 2020)。 2. 一個人本身的自尊水平 低自尊的人容易因為親密關係挫折,回想起更久遠的創傷經歷。低自尊會驅使他們不斷用失敗的經歷,去「驗證」自己不值得更好的人、也不能期待更好的關係,累積的情感挫折,會不斷加深他們的負面信念。 而那些被家人或過去戀人尊重的、自尊發展健康的人,在面對感情的挫折時,更傾向於把它僅看作「一段經歷」而已,不會過分執著於挫折本身,也不會因為挫折動搖自我(Neuman, 2013)。 3. 自我和人格的靈活程度 Lauren 和 Carol(2016)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人都會因為對方拒絕自己,產生「我不夠好」的想法。但那些認為自己很難改變的人,往往會體會到更深的痛苦。 相反地,認為人格是可變化的人,會更主動的尋求改變,同時,也擅於接納改變後的自己。如此,他們就不會陷入「我永遠都是一個不被人喜歡的人」這種負面認知中。 4. 自我關懷程度 自我關懷是一種對自己「無條件積極關注」,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將同情心擴展到自我身上,以應對不足、失敗或普遍性的痛苦(Kristin, 2003)。 自我關懷程度較低的人,傾向於把感情的挫折,都歸結於自己的不足。他們總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好才導致分手。即便是他們主動想要結束一段親密關係,也會不斷地內疚和自責。 懂得自我關懷的人,能夠更客觀的看待一段關係中,兩個人分別應承擔的責任和過失,盡快整理好自己的情緒,去往新的人生階段。 (推薦閱讀:關係練習題:如何在感情中,找到依賴與獨立間的平衡?) 三、如何走出挫折:你需要應對親密關係挫折的「健康配方」 在生活中,一些來自外界的支持和自我的主動調節,其實都能起到一定的保護性作用。親密關係的挫折並沒有那麼可怕,我們為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份走出挫折的「健康配方」: 圖片|作者提供 下面,我們來逐一看看其中的具體細節: 真正理解你的朋友,不僅會在你受挫後給予持續關心,還會針對你的這段親密關係提出合理的建議,並糾正你錯誤的自省。 另一方面,不斷更新的社交關係也很重要。它能讓你的生活變得充實,幫助你有效轉移痛苦。同時,你曾因「關係」產生的自我否定,也可以在「新關係」裡,因為別人的肯定得到恢復。 很多人在感情受挫後,面臨的一個挑戰是自我的喪失。這時候,富有創造力的興趣(如寫作、繪畫、音樂)可以幫助我們找回自我。 當一個人在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時,會投入全部的感情、想像、創造力,這裡面包含了真實的「我」。所以在這個過程裡,我們能更清楚的看到自我的形象,從而對抗那些因親密關係挫折,所導致的迷茫。 有時候,投入工作也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機制。 親密關係挫折的打擊,會讓一個人暫時陷入懷疑和不自信中。但是,如果他的工作能夠帶給他成就感,讓他獲得社會認可,那麼他就能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將因親密關係走低的自尊,逐漸拉回到原有的水平線上。 親密關係的受挫是一種人際關係的受挫,而家庭關係是我們所有人際關係中,最為穩定的一種。 當我們經歷關係動盪、自我迷茫的時候,與家人的相處,可以有效的幫我們找到陪伴和歸屬,讓我們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重新休整和調整自我。 走出親密關係的創傷,除了生活中各種保護性因素,最重要的還是意識的自主調節。 嘗試調整歸因模式,用「多可能性」取代「向內歸因」。比如,你可以把「他甩了我都是因為我不好」這種想法改為「他甩了我可能是因為我不好,也可能不是」。 練習積極的敘事也很重要。比如通過書寫練習,或是在與朋友聊天中,注意自己是如何講述和解釋自己的感情經歷的,然後有意識地轉變。 其實,親密關係始終只是所有社會身份和關係中的一種,不論是一段好的或是糟糕的關係,其實都不能完全決定你的生活、情緒走向和人生價值。 希望這份應對親密關係挫折的「健康配方」,能夠幫助你走出創傷、走向親密,或是走向孤獨的榮光。 相信那時候的你,一定也擁有了更為成熟堅定的勇氣。 (你會喜歡:【鄧惠文專文】從 20 到 40,享受在愛情裡跌的跤) References: Allemand, M., Hill, PL, & Lehmann, R. (2015). Divorce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cross middle adulthoo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1), 122-137. Costa, PT, Herbst, JH, McCrae, RR, & Siegler, IC (2000). Personality atmidlife: Stabilility, intrinsic maturation and response to life events. Assessment, 7(4), 365-378. Lancer, D. (2020). Recovery from Rejection and Breakups, Psych Central. Neuman, F. (2013). The Effects of A Bad Previous Relationship, Psychology Today. Howe, LC, & Dweck, CS (2016). Changes in self-definition impede recovery from reje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1), 54-71. Murray, SL, Rose, P., Bellavia, GM, Holmes, JG, & Kusche, AG (2002). When rejection stings: How self-esteem constrains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3), 556. Neff, KD (2003).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 Self and Identity, 2(3), 223-250. Slotter, EB, Gardner, WL, & Finkel, EJ (2010).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2), 147-160. August 31,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