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興趣、能力、價值」屬於你的生涯金三角,你都想清楚了嗎? https://ift.tt/2QKRBBa 工作貫穿我們的人生,職業生涯是一場馬拉松,我們都希望是用熱情在跑,而熱情從何而找? 文|陳韋丞 職涯規畫/生涯諮詢師 這系列第一篇〈轉職是一件好累的事:如何規劃長遠的職涯發展?〉提到「興趣-能力-價值」的生涯金三角,不曉得有沒有人想問:大家常說的熱情和天賦又在哪裡呢?跟興趣和能力又差在哪裡呢? 這部分的論點百家爭鳴,在進入職業世界比對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自己對於熱情天賦的看法。 圖片|作者提供 我認為興趣和能力各自都有更高階的概念:熱情和天賦。 熱情 VS 興趣的雞蛋理論 為什麼有些人擔心興趣變成工作,就不再能夠當成興趣了?這對我來說,就是「興趣」和「熱情」的差異。 在我的分類中,熱情是興趣的高階概念。 熱情和興趣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們可以為了熱情承受許多痛苦,但興趣無法。」 如果一個興趣不只是單純的生活小調劑,而是可以為了那件事情,忍受許多辛苦困難,這就可以稱得上是熱情,是興趣可以當飯吃的關鍵。 以電競選手來說,喜歡打電動不是唯一的門檻,選手們為了精進自己的技術和表現,可以花非常多時間研究戰術、搭配演練,甚至到了手腕肩膀有些職業傷害的地步,能夠付出這樣的條件,才是興趣職業化的關鍵步驟。 我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歸納出一個熱情和興趣的雞蛋理論。熱情就像蛋黃,興趣就像蛋白。 我們對於很多事情有興趣,但這些興趣背後的高階共通因素,才是真正的核心,指向我們熱情的所在。我們對於熱情領域有強烈的喜愛,也因此延伸出對於周邊相關領域的興趣。 舉例來說:我以前就知道自己喜歡心理學、職場發展、天賦熱情、人力資源等概念,後來進入職涯諮詢領域,發現職涯諮詢領域當中,有我喜歡的幾乎全部元素。當時我才體會到:在這些興趣背後更吸引我的東西,原來就是我的熱情所在。 因此我也常跟來訪者探討,興趣背後的真正原因。 曾經一次我用自己研發的職遊旅人牌卡協助諮詢時,有個應屆畢業生挑選了化學工程師、獸醫、醫師、動物飼養員等牌卡,他把這些歸成同一類,並說出他從小對動物的熱情和相關故事。在敘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有一個非常核心的熱情:動物。於是我們就把這個熱情元素納入他未來的職涯發展進行討論。 因為成就感而培養的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認為興趣是可以培養的。當然事情都有各種脈絡和緣由,我發現通常這類興趣跟成就感有所關連。 大家在討論職業價值觀的時候,都會提到成就感的重要性。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如果逐漸勝任、特別擅長、做出名聲、被大家重視和需要、滿足了內在需求,我也相信這樣的情況下,會累積出興趣甚至熱情 有時候我們不一定是喜歡那事物本身,而是喜歡伴隨那個事物而來的其他東西。 能力和天賦 到底有沒有天賦存在?我的經驗是有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關於天賦的判斷方法。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學生時代各個科目的學習狀況都差不多,不過物理特別爛,國文特別好。 物理爛到完全聽不懂,台上老師從頭到尾講的內容我都無法吸收,補習花了很多時間也只能搶救在及格邊緣,更可怕的是,成績出來我通常也不知道自己對在哪裡、錯在哪裡⋯⋯度過了非常可怕的高中時期。 國文雖然很好,但對於文學的喜愛跟真的要念中文系還是有些差別,也沒有想把職業作家當成目標。如此度過了迷茫的選擇科系時期,後來想要透過念心理系了解自己。 成長過程中對於天賦的概念,非常嚮往卻又無法踏實感受到。一直到接觸職業生涯諮詢的時候,狀況大幅轉變。 剛開始接觸這方面內容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很能夠了解這個領域的知識。看過之後就很容易知道這個理論要說什麼、這個工具怎麼用,知道如何運用在實際場域,甚至還能舉一反三,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我非常確信自己在這個方面是有天賦的。 除了領域屬性的能力天賦 (職涯諮詢、心理諮商、人力資源等等),還有一般屬性的能力天賦 (人際、表達、思考等等)。有天賦的能力,會比沒有天賦的能力更容易培養,在市場中也會更有競爭力。 不過很妙的是:我們經常會忽略自己的天賦線索,認為那些是很自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很擅長、自然而然就能做到,所以也覺得大家應該都能做到吧!沒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但其實不然。 很多時候對一個人來說輕鬆容易的事情,對另一個人來說有如登天之難。 我和一個好朋友的特長就差異很大:他擅長「行動」,先做了再說,一邊嘗試驗證,也不太害怕犯錯;但我剛好相反,我擅長「思考」,希望有計畫之後再實踐,不想出錯。 習慣先行動,就是他的強項、我的弱項; 習慣先思考,就是我的強項、他的弱項。 在天賦部分,我常使用的工具是蓋洛普的 34 天賦優勢測驗。這份測驗題目設計採用強迫選擇、避免全部皆高的狀況,目的在於突出相對強勢的特質。 萃取的層次也很剛好,34 個特質很具體,搭配原本的書一起看,可以對工作上的優勢發揮有初步的方向。不過如果要進行測驗、看更完整的測驗說明,需要花費一筆費用。所以通常會先直接用書中揭露的訊息討論。 還有一件奧妙的事:天賦經常隱藏在我們的痛苦中。 這個部分會在下一篇的內容討論。 熱情和天賦可以帶來複利效應 熱情和天賦,是在興趣和能力之上的高階概念。如果要規劃長遠的職涯發展、幾十年的職業生涯,在基礎的生涯金三角之上,進一步掌握熱情和天賦的方向,思考這些元素如何融入在自己的生活和職業當中,會是長期來說最有投資報酬率的領域。 熱情和天賦,是我們樂在其中、天生擅長的事情,如果持續投資,就可以獲得複利效應,就如同年利率 1% 和年利率 5% 的差異,短期來看差距不大、但長期來看就會有雲泥之別。 職涯是一場馬拉松、是長期戰,採取長期主義的人才會獲勝到最後。 圖片|Photo by Isaac Wendland on Unsplash 第二階段:外在三角形,職業世界的比對 我們終於把第一階段內容談完,進入到第二階段。 內在三角形最能直接預測的,是外在三角形當中的「職位」。通常充分探索一個人的興趣能力價值、熱情天賦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職位的選擇。 職位:最直接的工作內容,也是大家最常見的問題 通常在諮詢流程中,會使用職遊旅人牌卡,裡面有較為常見的 100 種職業選項,讓來訪者可以根據前面的探索,仔細挑選最後三到五個方向。 在進行職涯諮詢時,許多人經常不了解到底有那些職業類別,如果只能在少數個職業當中挑出一個,硬是讓自己套上不合腳的鞋、不合身的衣服,當然會有各種痛苦和困難。 一旦選項擴充到一百個,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產業:大環境會影響實際層面和心理層面 除了職位,產業也有影響。透過內在三角形的探索,也會同時發現我們喜歡的主題領域、工作型態。 每一種產業都會有相對應的產業特色,包含產業目前在上升期或是衰退期,這會影響實質上的工作機會和待遇。 也許你喜歡傳播媒體領域,但是那樣的工作型態你無法接受;沒有進行變革的傳產很穩定、大概也能繼續做很久,不過可能你就會覺得非常無聊。當然,再怎麼樣討論平均狀態,也還是會有特例,所以只是概況的評估,增加我們找到適合環境的機會。 產業的評估,除了實際面的機會和待遇,也包含了我們是否會喜歡和適應那樣的環境。 有位朋友對於助人工作一直非常嚮往,很希望他的工作能夠對於其他人有益處、能提供幫助。但他的職業類型本身是面對電腦的工程師,而且是比較能提供客戶服務的專業範圍,因此我們轉向產業的討論,從醫療保健和教育輔導的產業當中尋找機會。 (延伸閱讀:「每個選擇,都有背後的代價」轉職前,你該跟自己討論的三件事) 公司:企業文化和主管風格的影響 大家常聽到:離職,不一定是錢的問題,他可能只是想要離開他的主管。 每個人都有個性,企業會有特定的文化、主管也有自己的風格。藉由內在三角形的討論,我們可以開始預測自己適合怎麼樣的公司和主管。 有些人喜歡安全穩定的制度、有人想要充滿冒險和挑戰的氛圍;有人希望主管可以清楚交代 SOP、但也有人不希望主管管太多太嚴。 如果性格和主管衝突、和企業衝突,即使再怎麼喜歡這份工作和同事,我們遲早也會選擇離開。 像我是很追求自由獨立的個性,因此如果待在組織當中,會希望主管授權、給我足夠的空間發揮;也有許多像我這樣的人,最後發展成自由工作者,然後就回不去了(誤)。 內在與外在的平衡 先看內在,再看外在,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範圍,再對應到職業世界比較高價值的區域,避免一開始就追逐高價值區域,但最後適應不良還是放棄。 也絕對不是只看內在,單純鼓勵人追逐天賦熱情,是不太負責任的作法。外在環境的現實條件也很重要。 現在因為少子化的關係、老師的職缺日漸下滑,許多流浪教師在各個學校的甄試來回奔波,如果及早思考其他的教學路線:補習班、線上家教、社區大學等等,或許會有更寬闊的眼光,避免走投無路的痛苦。 內在和外在都會持續變動,職涯發展是動態的結果 很多人想要找到一個能做一輩子的職業,但我們忘記人會變、環境也會變。 我們在 20 歲、30 歲、40 歲的不同階段,興趣稍微轉變、某些能力更加成長、一些追求也有調整,這時候如果還固守原來的選擇,反而會帶來持續的痛苦。 此外,我們也對世界有很多誤解,認為現在的職業、產業、公司應該不會消失。人總是期待一切都可以長長久久,但許多事情早就已經有改變的跡象。 不論是你我、感情、環境,都是這樣。當環境改變、機會流動,在那個當下重新評估和轉換,趕快跟上下一個時代的規則,會是比較有智慧的做法。 所以說,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向,是一種動態取捨的結果。 開車開到一半,如果發現原本地圖上面的路中斷、或是想去其他目的地,那時候當然可以重新設定 GPS 系統,導航到另外一個地方。 如果什麼都會變,那還有所謂的長遠職涯規劃嗎?還是有的。長遠的職涯規劃不是某個點、某個職業、某個公司,這些都是當下較佳滿意解的結果。 長遠的職涯規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單點。 (同場加映:43 歲轉職的勇氣:不要讓年齡干擾你的任何選擇) 透過我們的內在三角形和最後一篇要討論的生命三角形,找到我們想要的大方向,這就會成為我們職業生涯的指南針、北極星。 以我個人的例子來說:人力資源、心理諮商、職涯諮詢、演講、教學、建立系統⋯⋯這些都是我喜歡的方向,只要屬於這個範疇的事情,我都很願意嘗試和創新。 我不斷嘗試新的機會、認識新的朋友,想要認識善良的人、有趣的人,和他們成為朋友,然後和喜歡的朋友們一起工作,這就是我對自己職涯的追求和想像。 如果說有沒有一個特定的主軸,那我想應該會是:「把每個人放到屬於他的位置。」 阿德勒說,每個人最主要的生命任務有三個:工作、友誼和愛。 我一直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夠找到對的位置,他的生命就很容易會是開心和快樂的。 但願你因工作而喜悅。 下一篇就是系列的終章了,討論的範圍會從職涯實際面昇華到生涯意義面,感謝大家看到這裡,我們繼續往前走最後一小段路吧! (推薦閱讀:轉職是一件好累的事:如何規劃長遠的職涯發展?) September 01,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KRBBa

上海觀察日記 l 整齊就是美?上海市容改造的大難題 https://ift.tt/2YRSAnX 城市規劃的困難很容易想像,小老百姓在這之中如何生存與適應,是世代要處理的難題。 上海的太原路上有一間老雜貨店,自從 1998 年開業至今,主理人費阿姨始終堅持親自手寫商品目錄海報,小小的店面掛滿古樸的手寫字體,在太原路上頗具人氣,大家經過時總忍不住拍幾張照片。 手寫字體破壞市容?被盯上的商店海報 但是從去年開始,費阿姨就開始收到城管的「提醒」,說手寫海報會破壞市容,希望她把這些海報都撤掉。 費阿姨見城管沒有提出整改的公文為依據,只是口頭提醒,所以沒有理會他們,繼續掛著這些貼了 22 年的老海報。 圖片|作者提供 今年 4 月底,幾個疑似是保安的人員又來到雜貨店,強制要求移除手寫海報,一幫人跟費阿姨起了衝突,最後這幾個保全把手寫海報都撕毀了。 整齊就是美?連上海人都大嘆可惜 會有這起強撕事件的發生,其實跟這些年中國一直在推行市容改革有關,我先前住的街道也是重點改善區域,五花八門的招牌,一夕之間被拆個精光,然後換上了字體色彩都一模一樣的公版招牌,確實很整齊,但也確實少了許多觀看上的樂趣。 當然,先前由店家自行設計的招牌不一定每個都好看,美感令人困惑的也不少,但這個市容整頓一做下去,整座城市反而失去了煙火氣息,連上海當地人都抱怨,原本熱鬧繁華的街頭,越來越了無生氣,招牌看上去根本記不住。 不只上海,其他城市也在推行統一招牌 2018 年我去南京的市中心開便利商店,當時就因為店頭招牌的事情,跟當地部門溝通了很久,最後只能乖乖跟著規定走。本來充滿巧思的招牌設計硬是被改成銀色邊框的標楷體,因為那條馬路是「示範道路」,管制特別嚴格。 還記得施工驗收那天南京下起大雪,我跟設計總監站在雪地裡嘆氣,整條馬路的招牌都是相同字體,不仔細看還找不太到我們的店在哪裡。 黑白極簡就是美?台北跟上海都吹起殯葬風 2017 年台北文博會飄滿白布條的設計,被媒體揶揄是靈堂美學。無獨有偶,上海靜安區的常德路在 2019 年也出現了殯葬風設計,黑底白字的統一招牌讓上海人實在坐不住了,紛紛上網痛罵:好好一條常德路被搞成殯葬一條街,讓人絲毫沒有想消費的慾望。 圖片|鳳凰WEEKLY微信公眾號 市容改造的尺度拿捏確實是門課題,管得太少亂糟糟,管得太多又把民間的創意都掐死了,我想這對於城市發展來說是必經的掙扎與成長,有批評也是好事,主事者才能在市民的反饋中不斷改進。 值得欣慰的是,上海近期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改造項目也不少,例如烏魯木齊路上原本昏暗的傳統菜市場,被改建成了「鳥中市集」,美觀與功能兼具,整棟菜市場變得寬敞明亮,空間的流動性也變好了。 圖片|作者提供 上海是一座瞬息萬變的城市,幾個月就換上全新的樣貌,讓你既熟悉又驚喜。 期待風情萬種的上海商店街,有再現的一天。 (同場加映:上海觀察日記|不能曝光的戀愛,都是耍流氓) 荔枝小姐,2013 年台大 MBA 畢業後獨自來到上海工作,見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始終覺得東方明珠塔長得很像一串貢丸,看著看著,就想家了。FB:《荔枝小姐在上海》/Podcast:《荔枝小酒館》。 September 01,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RSAnX

【工作力全開】三大心態,讓你職場菜鳥變天菜!恭喜史上最幸運的你 https://ift.tt/34S9tmi 正式邁入九月了,你找到工作了嗎?如果找到,恭喜你,成為史上最幸運的職場菜鳥!這篇即將告訴你,菜鳥必備三大心態,讓你再菜也要做天菜! 為什麼你是史上最幸運的職場菜鳥? 每年畢業季之後,社會新鮮人必不可免會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而今年適逢疫情年,求職更難!根據 yes123 求職網公布最新調查,可以看出今年應屆畢業或退伍的新鮮人面臨三大卡關: 1. 求職「卡」:求職僅有 40.9% 已找到或正在從事正職工作,該比例低於去年同期的 45%,每次面試投20封履歷,才會獲得一家企業的面試機會,略高於去年的19.1封。 2. 面試「卡」:必須要再面試5.4家公司,才能真正找到一份工作,略多於去年的4.8家。 3. 薪資「卡」:期待薪資與現實薪資双降;這群「職場菜鳥」原本預期的月薪平均為29,244元,但實際領到的月薪平均落在28,153元,期望與實際落差1,091元。整體來說,高達四分之三(75.1%)的新鮮人不滿意現在的薪資。另,今年已上工的新鮮人實際領到的月薪平均落在28,153元,比起去年的28,736元也少了583元,等於下滑2%。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現在已經找到工作,或是成為剛入職的新人,你就是史上最幸運的菜鳥! 菜鳥的疑問其實來自職場心態未調整 洋蔥艾爾莎在 PTT 求職版上綜覽一輪,發現大家除了在求職上面臨重重困難之外,待好不容易入職後隨即面臨新人陣痛期。而心中最常默默存疑,卻不敢向公司同事老鳥們發問的心聲如下: 「老闆跟老鳥都還沒走,我是不是就坐等他們離開?但明明沒事情做,一直在整理電腦檔案夾⋯⋯」 「說要帶著我做事的老鳥,結果盡把機械性鬼打牆的報表通通丟給我,每天 Key In 這些數字會有前途嗎?」 「部門我最菜,誰都能聲控我,開燈關燈影印碎紙空調,我又不是智能機器人!」 不用擔心,上述的心聲其實每個剛進職場的新人都有過!你並不是懶惰,也不是草莓族,你只是還沒有調整好正確的職場心態。 請記得:「職場並不是學校生活的延續,而是另一種人生的全新開始。」 當你邁入職場,就是一次的重生,這個職場人生與你過去的人生迥然不同。有所付出必有報酬,相同地,有了報酬必得繼續不停付出。過去你跟著大家一起念書,考試,升學,畢業⋯⋯都是一樣的速度,像一批一批溯游向上的鮭魚,也像一群一群過境的候鳥,分不出你我他那樣的均速向前;如今到了職場,你必須脫穎而出,跟別人不一樣,因為未來漫漫20到30年的職場人生,演變到最後是一座金字塔,唯有不斷的創造個人差異化,不斷向上,才能存活於金字塔的較高那端。有了這樣的認知,你就清楚:從現在就要開始做不一樣的事,就算菜鳥也要變天菜! 三大轉念,讓你菜鳥也能做成天菜! 轉念一:別人不做我來做,塵埃也能開出花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一個組織裡會有一些雜事,行政事務,瑣碎流程,日常報表⋯⋯是從之前一直累積到現在的習慣,毋論這些事情煩人與否,它們的存在必然有些歷史因素,因循積累到現在。重點是,你必須先做過一次,才會發現中間不合理,沒效率,應該改進的地方,而這時候就是菜鳥發揮的最好時機,勇敢的提出改善計畫。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報表整合,或是流程簡化,如果是別人沒發現的事情,而你能在菜鳥時期主動向主管建議,恭喜你,你已經讓塵埃中開出花來,主管絕對對你刮目相看永不相忘! 轉念二:有一天我會大,有一天你會老。 老鳥倚老賣老討不討厭?頤指氣使氣不氣人?三句不離「這你不懂」煩不煩?答案都是肯定的。但如果撇開這些擾人的職場負能量,你可以想想,過了幾年當你到了老鳥這個位子,能不能比他更優秀?能不能比他混得更好?當這樣想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開始往他厲害的地方學習,並且拼命挖掘對方的長處,更棒的是,你會開始看他不足的地方,確保自己沒有如此的短板,因為未來⋯⋯你並不想成為這麼討厭的老鳥! 轉念三:犯錯被罵很美好,給你批評那是愛。 菜鳥被罵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也是職場中極為珍稀的黃金時期,你能被容許犯錯,以從錯誤中學習。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像三代同堂中的小媳婦,誰都能說你兩句給你批評,但不如這樣想:只有現在犯錯,不僅犯不了大錯,還能學到東西。等到年資越來越老,職位越來越高,那時想犯小錯還犯不了,一旦失足一定是茲事體大的致命傷,得到的就不是責備跟建議了,得到的非常有可能是遣散通知書。所以現在所有給你批評的人,他們並不是在找你麻煩,恰恰相反地,都是真愛! 菜鳥往往可以立大功 以洋蔥艾爾莎在外商打滾近20年的經驗,我記憶最深,成就感最特異的,是在菜鳥第一年時所做的事。當年在這家知名消費品外商公司,著名的是號稱 Work Life Balance 卻人人幾乎都在加班,因為它還有一個著名的文化 Full Ownership (當責亦全責),在責任制之下,甚麼事情都是你的事情,公司已經沒有在跟你討論加班與否,上下班只是一個時間切點的問題,責任卻是一個無時無刻的擔子。 在責任制之下,我雖然鮮少在辦公室待到超過七點以後的時間,但其實無時無刻我都在為自己負責的品牌與行銷計畫操心。有一次,一個拍洗髮精廣告用的道具卡車,因為廣告公司無法存放看管,必須讓公司花錢買下變成資產存放倉庫,以便未來拍片使用。問題是這筆「買車」的費用完全不在今年的行銷預算裡面,而在當時若要買下這台車,必須擠壓我好幾場的賣場促銷活動!這個問題傷透了我的腦筋,簡直夜夜都噩夢纏身,心想我是為了成為一個頂尖的行銷人才而進這家公司的,怎麼現在成為一個頂尖的二手車買賣人才? 如果是不得不解決的麻煩,那就面對它處理它,並且找尋由負轉正的機會 ( Turn Negative into Positive )。 如果可以幫我的品牌省下一筆莫名其妙的費用,將行銷預算發揮在真正能產出銷量的刀口上,叫我解決一台車的問題又有甚麼難?轉念後靈機一動,下班之後我便自動在信義區四處晃蕩,尋找未開發空地,以及便宜又有人管理的停車場。後來終於被我在當時信義商圈尚未蓬勃發展的邊緣處,找到一家月租不到兩千五百元的民營停車場,還有一個親切的退休榮民伯伯駐守看管,二話不說我馬上和停車場簽下一個長期停車租約,並拜託多這位榮民伯伯多關照我們的洗頭專車,別讓它被刮花或傷了表面的烤漆文案。這個動作為公司省下一筆不貲的固定資產的費用,不但有專人看管,也方便管理往後拍廣告片,或賣場活動需要時,作為機動性的調動管理。後來這個洗頭專車的廣告專案連續拍了兩年,洗頭專車也出動了無數次,在風吹日曬雨淋之下,終於功成身退,交給活動公司報廢處理了。想不到這項「找停車場」的工作,變成當年我在績效評估上的首要功績 ( Top Achievement ),也讓我展現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當責全責的心態,成功的從菜鳥脫身成為「天菜」。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該扮演的角色,也有這角色被賦予的空間與機會。現在貌似苦哈哈的菜鳥生涯,卻是攸關未來職涯漫漫長路的一段重要起手式,很多時候,這個世界的問題只有擁有最新鮮的視角的人才能看到,也才能進一步改變世界。心態正確,調整快速,漂亮出手,你會發現多年以後驀然回首,想對當年的自己說一聲:「幹的好!你很菜沒錯,但是是天菜!」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 Steven Jobs   參考資料: [1] UDN, 疫情年...求職更難 近六成新鮮人未上工。(2020/08/26) September 01, 2020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S9tmi

面對不斷失去的2020,悲傷的時候你可以讀...... https://ift.tt/3bcYODR 2020是不斷失去的一年,而就在上周,又再添一筆黑豹男主角驟逝的震撼彈。你今年是否也遺失了親人?是否也失去了心靈導師,精神領袖?離開我們的人到了更好的地方,留下來的我們如何自處?閱讀這些名家書籍,同理他們的感受,汲取精神力量,你會發現生命自有出路,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將剩下來的人生走得更好更精彩。 2020是不斷失去的一年 新聞快訊:曾飾演漫威電影《黑豹》男主角的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經官方證實,已經於上周五(8/28)晚間因大腸癌去世,享年43歲。官方推特也公布相關資訊證實了這個消息,公告寫道查德維克已經抗癌四年。他於自家中,在家人的陪伴下病逝。 2020是失去的一年,從年初的Kobe Bryant,年中的劉真,羅霈穎,一直到上周五剛去世的黑豹男主角,無不讓我感到震驚、失落與人事無常。我不禁不斷的揣想,走了的人到了更好的地方,遺留下來的我們,如何繼續和世界相處? 就在黑豹驟逝的同一個晚上,筆者遠在美國的姨丈也平詳地離開了這個世間。姨丈在我的童年裡面,一直扮演一個樂觀開朗的角色,笑聲清亮爽朗,不拘小節,談笑風生,每每為家族聚會帶來一種嘉年華的氛圍。有姨丈在的地方,永遠有聽不完的笑話,聊不完的話題,絕不冷場的餐桌,當時還是小朋友的我們都知道:「姨丈來了,今天大人又要通宵聊天了」。姨丈的離去,對我而言某種程度不亞於歡樂童年的離去。 同樣一個晚上,收到兩種喪訊,我的悲傷情緒呈現的方式,有些很早很外顯,有些卻很晚很低迴。 瞬倏的震驚 V.S 遲滯的悲傷 雖然同樣都是失去,但當我得知噩耗之後,發現不同程度的失去,對情緒影響的深淺快慢仍然有別。名人的過世帶給我的是當下的,瞬倏的震驚,亟欲轉發,奔相走告與討論,雖然那也大多只是幾條動態消息的長度與重量。我可以的很快的發洩情緒,為了一個只在螢幕上見過的人,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動情之快,難以理解。 另外一種失去,是親人的離去,這樣的悲傷來的遲緩,卻停滯不去。一時之間,我並沒有甚麼特別突出的情緒或想法,可能鼻頭略略酸楚,眼角卻是乾的。只想把這個消息藏著掖著收著,等到夜深人靜時獨自反芻衡量,再決定要花多少力氣哭泣傷悲,畢竟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情要做。 第二種失去,就像心頭一塊瘀而不散的腫塊,必須狠下心來,花時間,用手掌,使緩力,慢慢將它推散,一時半刻急不得,下手時也重不了。我想我可以選擇找朋友傾訴,可以找時間大哭一場,可以買醉夜騎抽菸,也可以和重慶森林裡的阿武一樣,用跑步將體內的淚水連同汗水一起蒸發。也或許,像這樣孤獨而深沉的悲傷,適合用幾本書來消化,畢竟閱讀的時候,是我能跳脫世界脈動,單獨和文字,和作者相處的異度空間。而在那樣的空間裡面,我往往能得到最適當的慰藉。   讀書對於我來說是驅散生活中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 孟德斯鳩 你可以從這些文學作品中找到同理的字句與療癒的力量 每個人處理悲傷的方式不同,就算是以閱讀來消化情緒,也有不同的選擇。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心靈勵志書籍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就像正面直拳,快速直球,能直接面對處理放下你的情緒。但是對我來說,此時此刻需要的不是求生指南,需要的是同理心:相同的生命際遇,心境起伏,讓我能體會「原來我並不孤單」的時候,積壓在心頭的瘀塊,彷彿就能慢慢開始化除。如果你也有一樣的惆悵與悲傷,以下是我想推薦的書籍,與名家的字字句句,來自他們自身生命體驗。 1. 《當愛比遺忘還長》|朱全斌 圖片來源|有鹿文化 失去親人時的思念成災,化成妄語 良露,靈魂有記憶嗎?在妳離開後,我常常在想這個問題。我相信是有的,至少在投胎之前,否則怎麼有喝忘魂湯的說法呢?……我們相守三十年,共同編織的回憶,以往說好,到老時要一同回憶,現在相隔兩岸,各自反芻,即使是甜美的片刻,也都多了幾許苦味吧。 倘若這一切都曾發生過,我們生生世世相遇,而每回又都以別離終結,那為何要一再重逢,重複那相聚的樂以及分開的苦呢?這一世我們是夫妻,在過去我們曾是朋友、主僕,或許還有無數的因果讓我們做過師生、親子、兄弟姊妹……在不同的角色關係中我們或友善或敵對或恩愛或冷漠,人生的喜怒哀樂皆因有情,而每次的聚合都像是一起來接受情的試煉一般,等我們多學會了一點,體會到情的可貴並令你不捨時,它又轉眼成空,我想,應就是這不捨讓我們一再回頭吧。 如果可以,當初我會……後悔是必經的情緒迴路 雖然曾經好好地告別,但我內心仍難免夾雜著怨懟感與罪惡感,我一方面氣她不重視健康,棄我一個人面對人生的孤寂,另一方面又責怪自己的懶惰與不成熟,覺得應該對她的過世負責,假若我曾逼她早做身體檢查,或者早幾年動手術,事情絕不至於此。在學習接手這一切都是命運之後,現在我知道原諒自己也是功課的一部份了。 同理心與同苦心,能讓人變得寬容 佛經云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與五蘊熾盛苦……雖然知苦易離苦難,但是苦的感受讓我跟世間同樣因痛失所愛而苦的人距離拉近了,無論喪失的是親人、愛人、摯友還是寵物,我相信是這樣同苦之心讓我變得比較寬大了。 2.《我們仨》|楊絳 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天人永隔,一個長達萬里的夢 是的,這類的夢我又做過許多次,夢境不同而情味總相似。往往是我們兩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我或是來回尋找,走入一連串的死胡同,或獨在昏暗的車站等車,等那末一班車,車總也不來。夢中悽悽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 溫習共同生活的每一個篇章,此生暫別,來世再敘。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但是,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3.《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吉澤久子 圖片來源|三采文化 就算只剩你一個人,也有你的自由,要為自己而活 在我六十六歲送走家人的時候,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一個人也有「一個人的自由」。 靠自己的判斷決定事情,對自己負起責任地活下去。 實際嘗試過之後,發現這種生活方式對我而言才是最舒服的,是我前半輩子想也想不到的生活,而且隨著一個人的生活一天天過下來,我也一點一滴地學會「為自己而活」是怎麼一回事。 無須捨不得那些已經失去的東西,好好地工作,好好地吃,好好地睡。……因為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還活著,所以還處於「我想再多多品嘗自由自在的人生,請再等我一下」的狀態。 因為無常,所以珍貴美好 正因為人類不曉得下一秒會發生甚麼事,所以只能盡全力活在當下。 良好的生活方式與良好的死亡方式呈現正相關,只要能盡心盡力地享受自己的人生,應該就能死的美如秋夜。就算是自己一個人迎接死亡,也不會減損生命的莊嚴靜美。 4.《父後七日》|劉梓潔 圖片來源|寶瓶文化 悲傷的情緒當下若未出盡,總會在未來的某時某處潰堤 拍這場戲時,我毫無預警,會被震撼到痛哭流涕。我在攝影車上,看著小螢幕裡那對如情人一般的父女,情緒驟然失控,但也不是要拉要勸那種,就是,淚水關不掉。劇組人員大概以為這是我的親身經歷,所以不能自己。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有我自己明瞭。 沒有。我和我的父親沒有過這樣親密的相處。但正是這樣才更教人難過,因為,再也沒有機會了。 為親人走完未竟的旅程,獲得療癒 於是,我又來到,下雪的地方。……前方,是好長一到石砌階梯,每一階,積雪已被前仆後繼的膜拜信徒踩出兩道足印。我拾級而上,四周寧靜得只聽得到自己的喘息。……這一次,我沒有流淚,沒有甚麼奇妙電流或尋覓感應。從呼出的白煙裡,我隱隱知道,你不需要我為你點蠟燭。 因為,親愛的父親啊,對我來說,你已是永恆的存在。 現在道別,只是暫離 當你需要處理悲傷的時候,閱讀是最溫柔的一種治療。而生命或許就是這麼有趣的一條路,在路途中有人先離開,有人能陪著我們一直走下去,但是終究有一天,我們不僅會與某人別離,我們會與所有人都別離。 在閱讀這些文學作品的時候,或許你也能跟我一樣,在某種程度上,與作者的靈魂搭上線,從他們的生命體驗中獲得安慰,從他們看待無常,與自身和解的書寫中汲取勇氣。對於離開的人說一句: 剩下來的路,我們幫你走完;沒過到的日子,我們會過得更好。現在道別,只是暫離,有一天,我們都會在某處相遇。 永遠要像你不需要金錢那樣工作,永遠要像你不曾被傷害過那樣地愛,永遠要像沒有人注視你那樣地跳舞,永遠要像在天堂那樣生活。 馬可吐溫 August 31,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cYODR

「經歷過一次感情,整個人都變了」關係裡的挫折,如何影響你? https://ift.tt/34NJFY9 關係受挫的人,會變成什麼樣子?又有什麼辦法,讓受傷的人,越挫越勇呢? 文|47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最近我見了一個老朋友,她的變化很大。 大學的時候,她是一個挺單純的姑娘,就是那種成績又好人又甜美的小女生。那時候我們在圖書館門前,聊起和愛情有關的話題,總是充滿了很多美好又浪漫的幻想。 時隔七年,再見到她的時候,她的身上早已褪去了那層青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有些凌厲的張揚。我問她現在談戀愛了嗎,她笑著說: 「那要看你怎麼定義戀愛了。有平時會陪著我男生,也有偶爾會約睡覺的朋友,你說他們誰才算我的男朋友呢?」 聽到這個話,我有些震驚。後來有了更深入的聊天後才知道,這些年她經歷了不少感情上的創傷,對愛情早已失去了信念,覺得沒什麼感情能長久,也沒什麼人真的可靠。 親密關係的挫折真的會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我也忍不住想,這種影響真的會大到改變一個人的人格嗎?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圖片|Photo by radovan on Unsplash 一、親密關係的挫折,的確會給人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Paul Cos 他等人(2000)曾對 2274 名被試者進行了持續 9 年(1988-1997)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在 9 年間僅有兩個轉折性事件,與這些人的人格的改變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相關:失業和親密關係挫折。 這並不讓人意外,很多人在感情受挫後都會「性情大變」。我曾親眼見過一個特別開朗的女孩,因為經歷了一段類似被 PUA 的關係,整個人都變得陰鬱、自閉。 具體來說,親密關係挫折對人們的影響主要從這 3 方面體現出來: 1. 親密關係的挫折,使人不再認可自己,甚至不再清楚自己是誰 通常來說,人在遭受親密關係的挫折後,自我認知的變化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自我認知模糊化。經歷過親密關係斷裂的人,其自我概念可能會變得模糊。 Erica(2010)在研究中發現,人們分手後,在一些自我概念的評分項上(如「一般而言,我知道自己是誰」),分數會明顯低於分手前。 第二種是自我認知的負面化。親密關係的挫折會使人覺得自己不容易被愛、甚至覺得自己有某些缺陷。 一方面,曾遭受過伴侶打壓、虐待以及精神暴力的人,會對自己的產生懷疑;另一方面,對於一些遭遇過遇到過伴侶背叛(如出軌)的人而言,他們很可能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事,或是因為自己不夠有吸引力,才導致了這個結果。 2. 親密關係的挫折,改變了人們對親密關係的看法和應對方式 Mathias 等人在 12 年間(1994-2006),對 526 名男女的性格特徵進行了測量。研究發現,離婚男女在外向性(包括社交能力、自我開放度等)方面的得分有所下降,他們在親密關係的「依賴度」和「信任感」方面,得分也明顯降低(Mathias, Patrick, & Regula, 2015)。 這是因為,經歷了感情挫折的人,可能更傾向於認為感情是一件不穩定的、不長久的事。曾經親密關係的挫折,降低了他們對感情的期待和信念,並驅使他們轉變自己應對親密關係的方式,以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3. 世界觀轉變,性格和人格特質受到影響 遭遇不健康的親密關係後,人們容易採取一種泛化的負面角度來看待世界。比如,如果一個人被渣男/渣女傷害,他可能就會開始覺得人人都是玩弄感情的騙子,甚至泛化到「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的程度。 這是因為,重大挫折會衝擊人們原有的世界觀,促使人們啟用一種防禦模式:通過扭轉自己的世界觀,將挫折合理化。 比如,當人們開始認為「人性本惡」、「世界本就是殘酷的」的時候,他作為宏大世界中的渺小個體,就不再是唯一的受害者。由此,他便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痛苦。 有的人還會因為親密關係的挫折改變自己的性格。他們開始從之前的伴侶身上學習操控、漠視、不負責等處理感情的方式,然後以同樣的手段作用在他人身上,作為發洩情緒、轉移痛苦的方式。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從充滿希望的樂觀者,變成了悲觀者。 二、哪些因素決定著一個人,是否會因感情挫折而改變人格? 但是,有的人在經歷了親密關係的挫折後,不僅不會因此改變人格,還能實現自我提升。在遭受親密關係的挫折後,一個人的人格是否會發生轉變主要與這 4 個因素有關: 1. 親密關係挫折的類型和程度 相較於爭吵、劈腿等常見的情感問題,某些觸及了社會底線的挫折類型(如出軌、家暴),對個體造成的傷害更為嚴重。其次,親密度更高的關係(影響要素包含時間長短、承諾程度、依戀類型等),一旦出現問題,對人造成的影響也更大(Darlene, 2020)。 2. 一個人本身的自尊水平 低自尊的人容易因為親密關係挫折,回想起更久遠的創傷經歷。低自尊會驅使他們不斷用失敗的經歷,去「驗證」自己不值得更好的人、也不能期待更好的關係,累積的情感挫折,會不斷加深他們的負面信念。 而那些被家人或過去戀人尊重的、自尊發展健康的人,在面對感情的挫折時,更傾向於把它僅看作「一段經歷」而已,不會過分執著於挫折本身,也不會因為挫折動搖自我(Neuman, 2013)。 3. 自我和人格的靈活程度 Lauren 和 Carol(2016)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人都會因為對方拒絕自己,產生「我不夠好」的想法。但那些認為自己很難改變的人,往往會體會到更深的痛苦。 相反地,認為人格是可變化的人,會更主動的尋求改變,同時,也擅於接納改變後的自己。如此,他們就不會陷入「我永遠都是一個不被人喜歡的人」這種負面認知中。 4. 自我關懷程度 自我關懷是一種對自己「無條件積極關注」,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將同情心擴展到自我身上,以應對不足、失敗或普遍性的痛苦(Kristin, 2003)。 自我關懷程度較低的人,傾向於把感情的挫折,都歸結於自己的不足。他們總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好才導致分手。即便是他們主動想要結束一段親密關係,也會不斷地內疚和自責。 懂得自我關懷的人,能夠更客觀的看待一段關係中,兩個人分別應承擔的責任和過失,盡快整理好自己的情緒,去往新的人生階段。 (推薦閱讀:關係練習題:如何在感情中,找到依賴與獨立間的平衡?) 三、如何走出挫折:你需要應對親密關係挫折的「健康配方」 在生活中,一些來自外界的支持和自我的主動調節,其實都能起到一定的保護性作用。親密關係的挫折並沒有那麼可怕,我們為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份走出挫折的「健康配方」: 圖片|作者提供 下面,我們來逐一看看其中的具體細節: 真正理解你的朋友,不僅會在你受挫後給予持續關心,還會針對你的這段親密關係提出合理的建議,並糾正你錯誤的自省。 另一方面,不斷更新的社交關係也很重要。它能讓你的生活變得充實,幫助你有效轉移痛苦。同時,你曾因「關係」產生的自我否定,也可以在「新關係」裡,因為別人的肯定得到恢復。 很多人在感情受挫後,面臨的一個挑戰是自我的喪失。這時候,富有創造力的興趣(如寫作、繪畫、音樂)可以幫助我們找回自我。 當一個人在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時,會投入全部的感情、想像、創造力,這裡面包含了真實的「我」。所以在這個過程裡,我們能更清楚的看到自我的形象,從而對抗那些因親密關係挫折,所導致的迷茫。 有時候,投入工作也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機制。 親密關係挫折的打擊,會讓一個人暫時陷入懷疑和不自信中。但是,如果他的工作能夠帶給他成就感,讓他獲得社會認可,那麼他就能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將因親密關係走低的自尊,逐漸拉回到原有的水平線上。 親密關係的受挫是一種人際關係的受挫,而家庭關係是我們所有人際關係中,最為穩定的一種。 當我們經歷關係動盪、自我迷茫的時候,與家人的相處,可以有效的幫我們找到陪伴和歸屬,讓我們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重新休整和調整自我。 走出親密關係的創傷,除了生活中各種保護性因素,最重要的還是意識的自主調節。 嘗試調整歸因模式,用「多可能性」取代「向內歸因」。比如,你可以把「他甩了我都是因為我不好」這種想法改為「他甩了我可能是因為我不好,也可能不是」。 練習積極的敘事也很重要。比如通過書寫練習,或是在與朋友聊天中,注意自己是如何講述和解釋自己的感情經歷的,然後有意識地轉變。 其實,親密關係始終只是所有社會身份和關係中的一種,不論是一段好的或是糟糕的關係,其實都不能完全決定你的生活、情緒走向和人生價值。 希望這份應對親密關係挫折的「健康配方」,能夠幫助你走出創傷、走向親密,或是走向孤獨的榮光。 相信那時候的你,一定也擁有了更為成熟堅定的勇氣。 (你會喜歡:【鄧惠文專文】從 20 到 40,享受在愛情裡跌的跤) References: Allemand, M., Hill, PL, & Lehmann, R. (2015). Divorce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cross middle adulthoo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1), 122-137. Costa, PT, Herbst, JH, McCrae, RR, & Siegler, IC (2000). Personality atmidlife: Stabilility, intrinsic maturation and response to life events. Assessment, 7(4), 365-378. Lancer, D. (2020). Recovery from Rejection and Breakups, Psych Central. Neuman, F. (2013). The Effects of A Bad Previous Relationship, Psychology Today. Howe, LC, & Dweck, CS (2016). Changes in self-definition impede recovery from reje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1), 54-71. Murray, SL, Rose, P., Bellavia, GM, Holmes, JG, & Kusche, AG (2002). When rejection stings: How self-esteem constrains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3), 556. Neff, KD (2003).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 Self and Identity, 2(3), 223-250. Slotter, EB, Gardner, WL, & Finkel, EJ (2010).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2), 147-160. August 31,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NJFY9

家的心理學:被好友或伴侶背叛以後,我可以如何修復自己? https://ift.tt/3lCYOBU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縱使被背叛,他也知道自己值得被愛,而可以很快地康復起來,這都需要透過「學習」來達成。 上一篇文章〈母女關係心理學:為什麼在我媽眼中,我從來不討人喜歡?〉我以兩個臨床實例,說明了母女的早期關係創傷,即一種基本信任(basic trust)的背叛(betrayal),如何讓人們必須走進晤談室跟心理師「聊療傷」。 今天我延伸這個主題,想及成人關係中兩種常見的信任感之背叛: (1)被所信任的好友騙取利益 (2)對象的出軌對象就是自己的閨蜜/好兄弟,或情人瞞著我們跑去「多人運動」 我想起精神分析師 Kristeva 說過:「⋯⋯真正的卑賤是無道德、陰險、鬼祟、不擇手段,那是掩藏(真相)的恐懼、佯笑的恨意⋯⋯是出賣你的負債人,是拿刀捅進你肚子的朋友!」[1] 讓我們記得,信任感破裂的痛,真的是像被朋友拿刀捅進肚子一般令人重傷! (推薦閱讀:《湖畔春光》談同志情慾:明知道會受傷害,為什麼離不開他?) 人性關係的底線:信任 以心理學來看,讓生命變得有意義的三種基礎感受為「希望、信念、信任」(hope, belief, trust),其對立面是「不信任、玩世不恭、絕望」(mistrust, cynicism, despair)等情緒。因此,有些人可能會說,人類關係的底線,便是信任某人會把你視為具靈魂與需要的同袍,而不是對你進行操縱,好滿足他自己的外在需要或去增益其自我。[2] 可以想像,一旦二人之間的關係是以信任為基礎的,多少像是母嬰關係裡,嬰兒對母親的信任。嬰兒毫無防衛地向母親敞開內心的種種需要,他相信母親會保護與滿足自己,他可以把不適與屎尿丟給她處理,反而得到她悉心照顧。 然而,這同時代表自我與他者(術語:自體客體,selfobject)由於沒有界線,而充滿受傷的可能性。 在此零和關係的受限二人世界裡(limited world of zero-sum relations),對信任的背叛,絕對會產生莫大的心理傷害,因為某人能隨時偷走你的所有物,他的所得等同你的失去,他的快樂源於你受到的傷害。 這個心理傷口,我們稱之為「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其核心是因著對信任的背叛,導致「外在現實」與「一個社會依賴性的必要系統」間的衝突。熟人間的強暴,便是當中最不幸的一種。 當我們被所信任的好友騙取利益,好比我們告訴對方自己的秘密,卻被公開以損人利己,或是我們借錢給對方卻一去不返、甚至當了保證人而被討債等等,這種背叛都衝擊著關係的信任感底線——人性的底線,使我們不只有外在的損失,更彷彿潛意識中母嬰關係的「脆弱性」(滿足 VS. 被剝奪)都備受衝擊。 圖片|Photo by Aliaksei Lepik on Unsplash 心理空間的崩坍:突然成了陌生人 也許人會說,背叛,是我們一般在親密的關係中視為理所當然、不必多想的相互性(mutuality)受到突然的、徹底的、創傷式的喪失。二人間的「合作」突然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因為關係中原有的時空連續性已被打破。 這個關係時空的「斷裂」會反映在心理上。複雜多元的「心理空間」從原來的開放、可滲透的邊界、與他人交換想法與幻想的過程,由於這個宇宙的無預警崩潰,便改為封閉、僵化、二元(只有好-壞的世界)、如數據般失去情感的一維空間。 聽說有些人發現對象的出軌對象就是自己的閨蜜/好兄弟,或情人瞞著自己去「多人運動」時,他們第一時間不是發飆,而是「默默把門關上,把眼睛閉上」。為甚麼會這樣? 因為當信任關係受到背叛時,人們會掉入一個封閉的心理空間裡,不想再思考、不想去面對。 往往是知悉「真相」一段日子、人們稍微安頓自己以後,才會展開下一步動作:絕地憤怒的反擊!從最誇張的情殺,到只是痛罵對方一頓,都是某種「人性」的反應。 我想到 Kristeva 在另一個段落提到:「卑賤情境的形成,是出於不認得身旁所有人,換言之,對主體而言,沒有人、事、物是熟悉的⋯⋯」[1] 難道這不就是一個信任的關係被狠狠背叛下的情境嗎?我所信任的人,彷彿把我當作無物,他不再認得我們的情誼;相對的,過去我所信任的人,在這一刻變得無比陌生,彷彿我們過去的情愫只是虛妄的夢。 沒有人不被欺騙,所以我們需要好父母!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被欺騙,這是甚麼處境?一齣悲劇。 因為他從來不相信任何人,就不會被騙——臨床上,某種形式的精神病人,便懷疑所有人事物,這正是基本信任崩坍的結果。因此,人性地,既然我們必然會有被騙的時候,學習如何去處理與面對生活中無可避免的背叛,便是成長重要的一環! 若回到童年,我們需要的往往就是父母的教導、指引、抒解、轉移。精神分析師 Bach 就指出: 適當的父母教養(adequate parenting)會教導小孩如何克服背叛,以及從最初的震驚、二元思考的「封閉空間」(closed space)裡頭,回到一個好的心理處境,一個既是你、也是我,能夠容納脆弱性、不確定性、模糊與變化的「移動空間」(moving space)。[2] 如此,即使大部份人們的關係都是不確定與不完美的,那份源自出生的「信任盟約」就能被圓滿,呼應了我在〈母女關係心理學:為什麼在我媽眼中,我從來不討人喜歡?〉文末提到的:後期生命的經歷,也是能夠補償起步時的匱乏。 當然,父母不可能只是出張嘴,說教般地說說。相反,父母得提供一些生活的例子,加上陳述時的態度,讓小孩樂於跟隨與嘗試,放下被背叛的痛苦。這個教養的成就,可是會持續一生,讓小孩保有情緒調節,知悉去建立並重獲適當自尊的方法,並在失敗和背叛面前活著、懷抱希望。 作者 Harris 我,人生活了二十幾年,也不乏兩次因幫忙陌生人而被騙的往事——我可是傷心死了,因為我的信任被背叛,彷彿我只是個傻子。幸好的是,父母沒有一聲「你怎麼這麼蠢?!」的責罵,卻是告訴我: 「若不是你內心善良,也不會被騙啦!錢被騙走了,也回不來,一直想著只會令自己難受,不是嗎?現在爸媽我們都不在意了,這次就當作是給自己買個教訓,以後在拿出自己的良善時,多幾份警覺,小心點就好了!沒事的!」這段話深深地慰藉了我的心靈,並使我在幾天後,便離開了陰鬱的情緒。 (你會喜歡:在家待久了好煩悶!四款情緒舒壓 App,不出門也能轉換心情) 參考資料: [1] Kresteva, J. (1982). Powers of horror: An essay of abje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Bach, S. (2018). Some thoughts on trust and betrayal, Psychoanalytic Dialogues, 28(5), 557-568. ※有興趣的讀者,也歡迎到「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看看我的創作平臺 August 31,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CYOBU

付出總是得不到回報?你用對方法付出了嗎? https://ift.tt/2EJKsin 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得到另一半的注意與喜愛呢?五種愛之語,給你指引! 在感情裡,不論是追求與被追求的關係,或是彼此已經是戀人的關係,有時候,都會看到一種狀況,一方總是抱怨自己付出了太多,卻得不到回報,因而變得由愛生恨,或是自怨自艾、抱怨對方都不懂自己的好,累積了一堆負面的情緒沒有出口,但對方卻依然無動於衷。 會發生這樣的情形,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我們常常忽略的事情是,我們付出的方式,究竟是不是對方所想要的?還是只是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這麼做,對方就會很感激,進而對自己有所回報? 好人,其實是自己覺得自己好而已 感情裡,付出多的一方往往會被稱為「好人」,除了「你真的很好,但我就是對你沒有感覺。」之外,有時候,即便兩個人交往了,也會收到「你對我真的很好,可是我好像沒有那麼喜歡你了。」這樣的話語。 究竟為什麼,對對方好,反而卻招來這樣的後果呢? 這時候,我想付出的一方,不妨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我對對方的好,真的是對方想要的嗎?」 以前人們總是開玩笑說,好人就是幫女生修電腦、送消夜的工具人,但其實好人並不只如此,女生在感情裡也有可能是好人的角色。 有些女生為男生付出很多,忘記了自己的底線,什麼事情都配合對方,結果對方不但不領情,反而還在感情中外遇,或是對女方覺得厭煩。 這就是好人的迷思,好人,並不是對對方一味的付出就是好,這樣的好,有可能只是你自己覺得好而已。 投其所好,才能打中目標 圖片|Photo by Morning Brew on Unsplash 事實上,感情裡面的好,可以大略分成五種,也就是有名的「愛之語」:肯定的言語(Words of Affirmation)、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真心的禮物(Receiving Gifts)、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 所謂肯定的語言指的是,有些人需要在感情中,聽到對方對自己的肯定,譬如說:「謝謝你願意請假來陪我」、「我很開心你願意重視我的需求」; 服務的行動指的是,有些人與其聽到言語上的肯定,他們更喜歡對方默默地為自己付出,像是看到自己在收衣服,對方主動跑過來一起收、看到自己在整理房間,對方主動跑過來問說「有沒有什麼是可以幫忙的?」; 真心的禮物指的是,有些人特別喜歡對方送自己一些小禮物,以前剛談戀愛的時候,總是會用心準備一個月、兩個月紀念日的卡片給對方,後來才發現,其實我更需要的是每一天,對方對我的肯定之語,不然每天都被對方嫌東嫌西,即便有真心的禮物,我和對方的感情依舊不會好; 精心的時刻指的是「雙方一起共處的某些浪漫時光」,什麼是浪漫時光?這對每個人的定義不同。有些人喜歡一起去酒吧安靜地喝酒,有些人喜歡一起在晚上到海邊散步,有些人喜歡一起在 U2 看電影等等⋯⋯對每個人來說,精心的時刻又略有不同; 最後是身體的接觸,有些人對於擁抱有特別大的需求,有些人則需要許多的性愛才能感覺到被愛,什麼程度的身體接觸,對每個人而言也不一定,因此這也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值得你和伴侶去討論。 那麼,要怎麼使用愛之語這項工具呢? 我覺得讀者不妨拿一張紙,在上面寫下這五個大項目,然後用擴寫的方式,想像在每個項目底下,你會希望得到什麼樣子的回饋。 當然,有的項目你可能可以寫出很多,那麼,這個項目就是你比較重視的項目;有的項目你可能寫得不多,那也沒關係,代表說你比較不重視這一類的刺激。 在寫完之後,試著和對方核對一下,你給對方的好,到底是不是對方想要的方式?如果不是的話,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打中對方呢? 最後特別想提醒讀者一句:「有些人覺得真正的感情就是要不說話,也能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但是這樣的感情,卻常常造成許多的誤解與誤會,正因為有這樣的迷思,才讓許多真摯的愛成了誤會,好好地說出來,讓對方知道要用什麼方式來對待自己,才能真正享受戀愛的時光。 (同場加映:「你越討厭,我越故意」關係心理學:為什麼明知對方會生氣,還要去踩地雷?)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August 31,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JKsin

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轉職是一件好累的事:如何規劃長遠的職涯發展? https://ift.tt/2Ex39py 職涯與生涯息息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做出長遠且適切的規劃,需要許多智慧,這篇不藏私,與你分享。 文|隱者 最近連續兩次到高雄 YS 進行演講,講授主題是:怎麼做出長遠的職涯規劃? 主辦單位說,很多人經常轉換工作、但又找不到明確方向,因此邀請我分享這個題目,幫助大家做出長遠的規畫,避免一直轉職的困境。 確實,轉換工作真的是非常大的壓力事件,並不只是換工作那麼簡單。 遲遲沒有辦法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的焦慮、轉換工作面對的社會眼光、家人期待、新公司 HR 和主管的質疑;被貼上草莓族、抗壓性低、太理想主義、挑工作等等負面標籤,還有到新職場環境的適應問題、主管同事相處問題⋯⋯每一件都讓人頭痛不已。 一邊前進的時候也一邊想著:這次我會不會又做出錯誤的決定?會不會又不適合我?會不會再度後悔? 過去的朋友同事早就已經升官發財,買了車子、買了房子,那我這段時間是不是全都浪費掉了?如此在痛苦的思緒和情緒中不停打轉。 圖片|Photo by Magnet.me on Unsplash 其中一個問題的癥結點是:我們腦中缺乏整體輪廓、沒有辦法看見全局。 在面對龐大壓力和痛苦的情況下,我們的視野通常會變得狹窄,明明應該是整體權衡的考量和取捨,卻反而經常演變成二選一、或是急就章的輕率決策:「好像只能選這個了」、「先有一份工作再說」、「那麼痛苦就辭了吧」。 如果能知道完整的規則,就會知道怎麼玩這場遊戲。 我梳理了自己學習的各種領域概念和技術,統整出一個盡量完整的動態系統觀點,希望讓大家對整體職業生涯輪廓有概念,藉此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需要解決的是什麼。 稍後我會先用三個三角形來說明職業生涯規畫的整體框架,然後依序說明相關的概念和流程步驟。至於如何到達那些目標,每個知識點又可以再延伸出一些理論和工具,這個還有待之後的篇幅來談。 必須要先提醒的是:並不是有概念就可以達到目標,有了方向還需要有 how 的方法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看了有道理的職涯定位文章,但還是沒辦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舉個例子:之前 Ikigai (生き甲斐) 的概念非常紅,但過不久又沉寂下去。大家剛開始看到這個概念,可能覺得非常完整,似乎是一盞充滿希望的明燈,但想著想著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其實 Ikigai 的方向是好的,但他只提供了方向指引,沒有提到如何找出這些內涵的概念和工具。這就像是告訴你遠方的目標,卻沒有給你船、槳、地圖和各種工具。最後當然只能望洋興嘆、徒呼奈何,無法到達目的地。 圖片|作者提供 先來看一下全貌圖:內在三角形、外在三角形、生命三角形。 內在三角形:個人的心理特質。 外在三角形:職業世界的狀態。 生命三角形:對工作、自我和人生的期待。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度過什麼樣的生活? 職涯方向定位的順序是:由內而外,然後同時考慮理想和現實。 職涯問題處理的層次是:通常先處理方向定位問題(內在、外在三角形),再深入探索生涯意義(生命三角形)。 很多人容易受到趨勢潮流影響,認為現在什麼是熱點就去追,但沒有考慮過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那個方向。 行銷也談一樣的事情:不要去蹭每一個熱點,落到自己專業守備範圍的點再去把握,不要為了搭上順風車而丟棄自己的定位。長久下來別人反而不曉得你真正的樣貌。你自己也會誤會自己真正的模樣。 我的來訪者當中,有一定比例遭遇這樣的狀況:工作很好、薪水很高、發展性強,但是他真的不快樂。 工作是自我的延伸,如果工作中的自己,不像是自己想成為的模樣,就會感到痛苦、掙扎,在抗拒中消耗所有的精力和意志,回家之後只想躺在沙發上放空、追劇,什麼進修計畫都放在一邊。因為你已經在工作中費盡心力、偽裝了八小時的自己,下班之後當然只想休息。 所以,不要再責備自己拖延不上進了,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結果。 職涯定位的順序是由內而外,先掌握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再去看看外在有什麼樣的機會適合自己,這才是長久的職涯策略。 在生涯規劃領域中,興趣-能力-價值,被稱為生涯金三角,如果要了解自己的職涯定位,至少要掌握這三個核心。若是要再多掌握一些訊息,第四個可以討論的就是性格。接下來分別談談這些不同概念在工作定位中扮演的角色: (同場加映:年前轉職:什麼情況下,你該毫不猶豫的換工作?) 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不一定是最後的職業選擇。那麼興趣到底扮演怎麼樣的角色呢? 興趣是我們喜歡的事物、是基礎的大方向,它不一定是我們最後的決定。我們最後的決定,會跟過去背景、能力適配、收入需求、生活型態等等有關。 興趣最能預測的是:我們能夠在那個領域待多久?興趣不合的領域,真的很難做到最後。 比如說,我雖然知道寫程式是目前非常夯的技能,看程式代碼的時候也可以理解邏輯,但是我真的完全沒有興趣,我的興趣在於和人互動、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興趣能讓我們知道職涯定位的大致方向,也就是說,基本上往哪些地方去,會是自己比較喜歡的工作。但要做出最後的決策,至少還要考慮能力和價值觀。 能力:硬實力/領域能力/專業能力、軟實力/可轉移能力 第二個環節來談談能力。 職業是一個殘酷的世界,在商業價值的市場當中不得不和其他人競爭,能力如果太過不足、太沒有天賦,通常我會建議對方謹慎考慮。能力的養成跟訓練背景有關,簡單來說有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區別。 硬實力跟專業有關,比如繪畫功力、程式水平、外語實力;軟實力則是每種職業或多或少都會用到的能力,比如溝通表達、人際互動,在職涯發展的領域中也會用可轉移能力來指稱。 除此之外,即興演出、視覺空間能力、烹飪等,也都是我會和來訪者討論的領域能力。 在定位的過程中,會仔細分辨能力的「屬性」。哪些能力是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擅長的、不擅長的。在一份工作當中,如果經常能運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能力,工作滿意度、成就感和績效表現,當然就會比較好。 在分析當事人喜歡和擅長的能力後,我們會用來比對當前的職位和未來的選擇,當前的職位發揮多少比例的喜歡/擅長能力?未來的選擇又能發揮多少喜歡/擅長能力? 價值 價值觀,就是你覺得有意義和價值的事。這不是唱高調,價值觀通常關乎我們最終的選擇。 在工作選擇方面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每個人的建議都有他的道理、每個選擇都有優點和缺點。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們只是在不同版本的未來當中,選擇出一個版本,然後被迫放棄其他支線劇情的可能性。 這種沒有絕對答案的問題,正是很多人焦慮的來源: 「你能不能給我一個簡單的正確答案?」 「真的沒有完美選項存在嗎?」 「我轉 PM 之後還能回來當工程師嗎?會不會被質疑技術落後?」 當你發現再怎麼看網路文章、再怎麼和人討論,你都還是無法做出決定、下定決心的時候,這就代表我們需要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了。 再怎麼理性分析思辨,該評估的面向都考慮過,此時只有我們的內心可以幫我們做出最後的決定。TFT(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的創辦人劉安婷,也是因為聽見內在的召喚,才轉換跑道從事偏鄉教育的。 興趣-能力-價值,是在探索個人定位時的基礎模型。 有了這三個面向的定位,就像是 3D 立體圖一樣,能夠初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內在特質,然後準備前往下一個階段:職業世界的比對。但我覺得這個模型還不夠完美,詳情會在下一篇裡面說明。 (推薦閱讀:法拉雅說職場|與其問自己該轉職嗎,不如問選擇權有哪些) 後記 這系列為了完整說明整個職業生涯發展的架構,內容會稍長一些。不過在這資訊氾濫的時代,重點不是資訊數量,而是資訊的品質。 這系列的內容是我看了幾十本相關領域的書、幾百篇相關文章之後,統整出來的知識晶體模型,也是我經常在諮詢時跟來訪者提到的概念,相信絕對不會讓各位失望。   August 31,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x39py

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4:因為你的出現,我開始學習慢下來 https://ift.tt/3hFRYcc 在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3:雙手不斷顫抖的那一夜,成了我往後回想都會嘴角上揚的日子時作者分享了迎接新生命的時光,這一篇,作者將與你分享關於袋鼠爸爸如何迎接新挑戰的內心衝擊,及在被社會給予的價值質疑時,如何好好的在關係中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我一直渴望能親眼見證孩子的成長,再加上當時工作瓶頸狀態,所以決定請半年育嬰假,給自己一段時間「放放鬆」、「陪陪」孩子。原以為照顧孩子應該不難、搞不好可以像貴婦一般好整以暇的一手抱嬰一手喝咖啡,但顯然我低估了育兒這件事,現實非我所想像啊!剛開始因為不熟悉,每天幾乎都處在手忙腳亂、懷疑人生的狀態,在這裡先感謝岳母帶著我從基本的換尿布、餵奶、拍嗝開始,一步一步熟悉育嬰生活。 記得孩子剛出生頭幾個月,特別容易溢奶,當時不只孩子衣服要換,甚至溢到我也得換,而我更害怕的是炸屎,因為孩子喝母奶大便會比較稀,有時候大便尿尿一起來就整個會炸出來!上述幾乎就佔滿了袋鼠爸爸的日常,每天只求安全下莊。尤其當我單獨帶了孩子整天,晚上聽到老婆回來的聲音,真的像是得到救贖般的感動!隨著孩子一天天成長,我開始推著他到附近的大學校園逛逛,每天多了一些放風時間出去走走、感覺自己終於要苦盡甘來了,殊不知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戰!記得好幾次遇到婆婆媽媽們經過,竊竊私語聊著,似乎都很難理解為什麼爸爸會獨自帶孩子,甚至有次遇到一位阿姨,直接抱以同情的眼神對我跟孩子說「可憐喔!媽媽怎麼不在?爸爸真是辛苦啊!」我一時啞然,但阿姨似乎懂了什麼一般「哦~原來是單親啊!」這場面實在是讓我又氣又覺得好笑。 我開始理解,即使男性育兒在社會上已不算少見,但依然須面對社會價值觀的質疑。 接下來孩子再更大一點,能夠「聽得懂人話」、開始能夠被教育時,又是一道關卡。心裡思索著到底要怎麼對待和教育孩子?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例如:有時候看著長輩帶孩子,心裡雖然感激,但也不免嘀咕,畢竟面對教養態度的差異時,真的很難改變彼此。 曾經想過身為心理師,特別是這幾年在兒童與青少年實務界打滾,看過無數孩子的發展歷程,雖然試著向長輩表達不同看法,但發現在家人間,牽涉太多情感,自己也只能回到家人的角色對待彼此。 夫妻間也常為了教養方式的不同「大聲」溝通,但一次次的澄清,我們開始學習在關係中好好表達自己,並能停下來嘗試理解對方行為背後,帶著與我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當有了接納,對話的空間打開,逐漸形塑出我們教養孩子的模式。 圖片來源:廖俞榕 諮商心理師 在整個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也重新愛上我的「內在小孩」,可愛的孩子走大自然派,面對大自然的微小改變都是大大的驚奇,例如一陣風吹過、一片樹葉或一顆果實掉下,他都能駐足觀察許久,看見孩子和大自然生命接觸的經驗,讓我這個庸俗的大人開始學習慢下來,擺脫生活中許多俗事和庸人自擾,開始學習經驗生命中許多神奇而微小的變化,重新經驗許多單純的美好。 雖然育嬰生活充滿挑戰,但也是滿滿的感動,這是我做過最好的選擇。 隨著新生命的加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面對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除了有所犧牲外也需要停下腳步探究自己內心的聲音,關於好好調適自己,我將在下一篇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5 : 面對心裡的失衡,先從好好練習和自己對話開始時分享。 August 30, 2020 at 05:08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FRYcc

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3:雙手不斷顫抖的那一夜,成了我往後回想都會嘴角上揚的日子 https://ift.tt/3b8LuQI 在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2:謝謝你的到來,我很期待你的出現時作者分享了發現新生命到來時的心路歷程,這一篇,作者將與你分享發現迎接新生命的陪產全記錄,這如夢一般甜蜜卻痛苦的時光,卻是一輩子也會用力記得的一天。 老婆生日 12/2 是射手座、我生日 12/5 也是射手座,掐指一算肚子裡這娃兒應該也是射手座寶寶!就在用完老婆的生日大餐,凌晨兩點多正睡得香甜時,老婆突然驚醒「落紅了、落紅了!!」(想想這娃兒也挺孝順的,至少讓我們吃飽睡好才來 say hello)。 當時的我全身都在顫抖,儘管心裡不斷告訴自己別緊張、要穩住,但連握著方向盤手也不停顫抖。事後回想,給大家一個忠告,小黃真的很重要!來到醫院一陣慌亂下,我胡亂簽了一堆資料,根本沒心思細看,直到老婆在待產室躺下,握住老婆手的瞬間才感受到一絲絲穩定。接下來便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因為第一胎產程長,我們開始練習呼吸的技巧,雙手緊握給彼此力量,並相信生命一定會順利的來臨。隨著老婆宮縮越來越頻繁,我心跳也越來越快,待產室的氣氛整個肅殺了起來!每次護士進來看開幾指時,對我們來說都是身心極大的煎熬,書寫至此,還能感受到當時情緒緊繃、心跳加速的感覺。 記得老婆生產當時,我臉部扭曲糾結、心疼老婆要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原以為感官的感受已到了極限,沒想到因人手不足,護理師竟要我幫忙換產褥墊!看到那一大塊血漬,怕血的我只能強忍著不適照做,心裡不斷告訴自己要撐著,因為我是老婆最大的支持。經過一陣混亂,生命終於誕生,孩子宏亮的哭聲似乎在跟這世界打招呼,身體不斷的起伏似乎也正感受著這世界的氣息。 見證了新生命的降臨,我們不像連續劇演的父母那般相擁而泣,反而都像是經歷了一場戰鬥般的虛脫疲憊。印象深刻的是我看著藍綠色的臍帶,心裡想著造物主的神奇,原來透過一條細細的臍帶便能給予一個孩子豐厚的生命,這時的我,手已經不再顫抖,而是充滿感激,剪下屬於我與老婆歷史性的一刻。十個多小時如夢一般,終於有空靜下來,看著孩子稚嫩的臉龐,心裡突湧好多的感激,感激老婆願意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對老婆的愛已經無法言喻、感激雙方父母的關心與支援、感激醫師和所有醫療人員的全力協助、感激孩子俏皮地選擇在父母生日間出生。 最後感激我自己,謝謝自己在陪產過程中,即使身體顫抖,仍持續擁抱對生命的信念;即使慌亂,仍依然給予對生命的支持。 圖片來源:PIXTA 如夢一般的陪產過程是永生難忘的經驗,萬分欣喜的同時也存在著重重考驗?我將在下一篇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4:因為你的出現,我開始學習慢下來分享。 August 30, 2020 at 05:07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8LuQI

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2:謝謝你的到來,我很期待你的出現 https://ift.tt/3jxW7zH 在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1:這並不浪漫,但會讓你的心無比踏實時作者分享了踏入家庭之後的心境轉變,這一篇,作者將與你分享發現新生命到來時一位新手爸爸的心路歷程! 結婚一段時間我和老婆開始想要小孩,但同時我心裡的小劇場也開始上演:「我有錢養小孩嗎?」、「現在大環境那麼不好會不會讓孩子受苦?」、「有了孩子我還有自由嗎?」然而,儘管焦慮的聲音不時浮現,但當我偶然看到路上親子之間的甜蜜互動時,感受到這份渴望越來越清晰,也發現自己心裡似乎已經有了答案。 後來得知老婆懷孕了,我並沒有像電視劇裡面演的那樣感動落淚,而是一種平靜滿足的喜悅,只想著要好好守護這個孩子。在老婆產檢時,看到小得像花生米的胎兒,真的很難想像這個小東西可以在肚子裡長大成為嬰兒;又過了幾週後,聽見孩子「蹦蹦~蹦蹦~」的心跳聲,那大概是我聽過最美麗動人的聲音!一次一次的產檢,我盡可能排除萬難參與,一方面渴望見證一個生命逐漸萌芽的過程,一方面畢竟孩子不在我肚子裡,透過產檢可以逐漸讓我對於為人父這件事更有真實感,也增加我這個準爸爸的心理準備。 圖片來源:PIXTA 老婆懷孕前期像極了無尾熊,常常我一回家老婆已在沙發上睡著了。這時候絕對不能把她挖起來,不然後果真的不堪設想!於是對家務幾乎一竅不通的我只好學著自立自強,開始嘗試著煮飯,花了許多時間摸索總算也學會煮幾道菜餵飽自己,想想也蠻有成就感的。吃飽之後趁著老婆醒著,還要趕快把老婆拎到附近的大學散步,因為醫生有交代「對孕媽媽來說最好的運動就是散步」。而對我們來說,散步不僅是運動,也是緩解焦慮的過程,我們就會聊聊未來生活的一切,像是「以後要怎麼教孩子」、「現在的房子會不會太小」、「孩子出生後要請育嬰假嗎?」從這樣的過程中,感受彼此的期待與扶持。 隨著老婆肚子一天一天長大,老婆開始出現許多不適,像是胃口不好、睡不好、行走不便等等,而我也開始越來越明顯感受到準爸爸的壓力。這時候的我常陷入一種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期待孩子出生、一方面面對未知的未來與老婆的不適而感到焦慮,這樣的焦慮帶給我一些副作用,像是回到家想一個人躲起來、想要亂發脾氣、和老婆起爭執,或者被臭罵一頓是豬隊友。還好我身邊有些已經成為爸爸的好朋友,過來人的經驗與支持讓我逐漸穩定下來,不至於把一大堆苦水往老婆身上倒,因為我知道老婆已經承受很大的身心壓力。 到了最後一個月,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捏捏腳純聊天」,因為懷孕後期開始會出現腳水腫,身為貼心老公,每天捏捏腳是必須的!邊捏腳邊聊天,一邊勾勒著未來家庭生活,一邊開始進行生產的預演練習,想著出現產兆後,要準備哪些東西?要怎麼去醫院?一次一次的討論似乎也讓我們越來越有真實感。面對生命是一個巨大的未知,即使我們努力做了心理準備,但是心裡還是常七上八下的,每次老婆打電話來,我都是戰戰兢兢準備好馬上要衝。 究竟這個生命會如何到來?我將在下一篇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3:雙手不斷顫抖的那一夜,成了我往後回想都會嘴角上揚的日子分享 August 30, 2020 at 05:06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xW7zH

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1:這並不浪漫,但會讓你的心無比踏實 https://ift.tt/3lwqaJF 這是一位諮商心理師從走入家庭開始,到迎接兩位孩子到來的心路歷程,在這系列文章中有著生活上的改變、夫妻的生活經驗以及心理轉變的過程。相信不論你現在是什麼樣的角色,這八篇文章的內容都可以為你帶來對生活的新的想像。 回憶起來感覺像是過了一個世紀那麼久,但其實也才五年多。一個剛踏入社會兩三年的男孩雖沒什麼積蓄,但心裡有種悸動、對家庭有種渴望,於是下定決心和身邊的女孩完成了終身大事。 一切的一切,不是愛情小說般的浪漫,而是跟從內在渴望所帶來的踏實感。 踏入婚姻生活、多了一個新的身份「先生」,生命也開始有了許多不同。有次去車行買汽車零件有點猶豫不決,便跟老闆說「我回去跟老婆討論看看,再決定要不要買」,老闆馬上回應道「這應該的、應該的」。步入婚姻後,面臨重要決策時已經不是一個人說了算,這時我赫然體認到,凡事能與另一半商量、接納並尊重另一半的意見,才是真正成熟的態度。結婚後不再需要孤單的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有了這份溫暖的依靠,心裡常常覺得滿足而踏實;但也漸漸嚐到一些苦頭,例如「自由」就因為有了另一個人走進我的生活而開始轉變。「晚上要吃什麼?要去運動還是看電影?假日要回娘家還是婆家?」舉凡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都需要詢問報備,不再像往常那樣能夠隨心所欲。 而這份「不自由」不只是行為上,也包括心理上。回想有天晚上我一個人在球場打球,現場沒什麼人,聽著球反彈回來咚咚咚的聲音,突然經驗到一種孤單與失落;當我還是一個人的時候了無牽掛,常常和朋友打球到很晚,但當晚在打球的同時,心裡多了對另一半的牽掛。一段穩定的關係能夠帶來支持與安全感,但也讓人心裡有了牽掛,不再能夠純然地自由生活,這或許就是進化為成熟男人的代價吧! 圖片來源:PIXTA 有時候和一些單身貴族朋友聚會,不免就要被嘲弄一下「你看看你,就叫你不要那麼早結婚吧!現在是不是都不能幹嘛幹嘛了...」說真的聽著聽著心裡開始有無限幻想,但也很慶幸我與老婆婚後沒有太多生小孩的壓力,給了我多一些時間與空間咀嚼消化已婚的這個新身份。於是夜深人靜時靜下來想一想,我還真的沒有後悔,因為當我有了已婚的新身份之後,雖然生活多了些限制,但可以在這段穩定的關係中感受到被接納、能夠真正做自己,也體會到自己生命的廣度與厚度在增加,這樣就值得了!   但婚姻故事真的有這麼單純嗎?與孕期中的另一半又該如何相處?邀請你一起閱讀袋鼠爸爸的日常生活 2:謝謝你的到來,我很期待你的出現。   August 30, 2020 at 05:0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wqaJF

每個家裡,都會有一些無法被理解的家規:如何練習理解爸媽? https://ift.tt/3jsvcVP 家人看似強硬的舉動背後,其實都有其原因,那些原因可能很柔軟,需要我們用耐心跟愛去理解。 我爸爸對於洗衣機有一個情結,一直解不開,不過直到今天,我才知道這個結,其實背後藏了別的東西。 事情是這樣的,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些特殊的「家規」(Family rule),一些可能其他人看起來很荒謬,但是這群家人卻默默一直遵守的規則。例如下面這幾種是常常見到的家庭規則: 吃飯的時候,腳不可以放到椅子上 所有的飯菜都要吃乾淨不可以剩下 進門一定要跟長輩打招呼,才能夠做自己的事 在家裡面一定要穿室內拖鞋 洗完澡後才能夠到床鋪上,床是神聖空間 我們家的家庭規則有別於其他常見的規則,是一個很奇怪的規則:回到家之後第一件事情是要洗澡,而且要收集全部的人的衣服,然後一起放到洗衣機裡面洗。 阿爸洗衣情結 規則聽起來很正常,但實際操作起來會發現並不那麼容易。 比方說,你回家可能想先做一些別的事情,但不行,因為洗澡是第一要務,大家等著你洗衣服;你可能因為工作或課業需要晚一點回家,但不行,因為全家都在等著你洗衣服;你可能想說去旅行幾天的衣服很多,全部一起丟出來洗,但不行,因為洗衣機會裝不下,所以你要跟大家分開洗⋯⋯ 以前有一陣子我都不住在家裡,最近因為開始寫論文搬回家裡住,才發現要跟家人一起生活,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父親,每次到 10 點多 11 點的時候就嚷嚷著叫大家趕快去洗澡、衣服記得丟進去洗等等。 一方面嗓門很大,二方面有講得很急,三方面只要我們有任何人有一點延誤,他就會不斷地催促⋯⋯搞得我們家洗澡跟洗衣服看起來像是打仗一樣,非常驚心動魄,一刻都不能夠鬆懈。 我之前一直不懂得為什麼爸爸要這麼急著洗衣服?總覺得他把全家人搞得好緊張,有一天晚上,我終於得了空閒,比較早回家,坐在椅子上問他這個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每一次你都要催促大家洗衣服?」 「衣服就大家一起洗比較方便。」他好像沒有意會到,想問這個問題的真正動機。 「真的嗎,可是我們時間都不一樣啊,分開洗會怎麼樣嗎?」我一開始以為他會說可能要節省水電費之類的,沒想到他整個大跳針。 「不用啦,就大家一起洗就好。」 「我覺得你是想要透過洗衣服來控制大家。因為你在這個家都很少有什麼講話的機會,藉由洗衣服,大家都要聽你的!你好好想一想,如果你想到了明天再跟我說。」 最後我丟下了一句分析就走了,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跟他講話有一股氣,好像一直以來他都要控制我,我很不喜歡這種控制。 隔了好幾天,我幾乎都要忘記這件事情了,他把我叫過去,坐在他旁邊。然後語重心長地跟我說: 「我想過了,我知道為什麼我會一直要你們趕快把衣服丟下去洗了。因為你媽半夜一兩點還要起來幫你們晾衣服。」 我才赫然驚覺,對啊,我怎麼從來都沒有想過,那些洗好的衣服隔天是怎麼出現在衣架上面的?每天就是自顧自地生活,都沒有留心家裡面的變化。 唉,每天晚上大概一點多的時候,媽媽會特別爬起來,把衣服從洗衣機裡面拿出來晾——意味著,我們越晚洗澡、洗衣服,媽媽就要越晚爬起來。 原來,在這個背後他心疼的是我媽,我卻一直以為他要控制我們。 (延伸閱讀:曾寶儀專文|如果你希望家人愛你,就先說你愛他) 圖片|Photo by Giovanna Karla (givi) on Unsplash 允許事情有不一樣的眼光 我很慶幸當初我有留給我爸解釋的空間,我有跟他說,如果你想到再告訴我。如果我沒有跟他溝通、沒有跟他說出我內心當中的想法,他大概也不會有機會告訴我,他為什麼有這種奇怪的「洗衣情結」。 老實說,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身上,的確會有不一樣的考量,我是真的從父親的洗衣情結當中感覺到我被控制(儘管他真正的目的並不是控制我),全家人也都因為他要洗衣服這件事情覺得很緊張,從來都沒有人好好問他,為什麼要這麼急著做這件事情。 當我給他一些說話跟解釋的空間、當我嘗試了解他真正的感覺,或許事情還是沒有改變,但我們因為對彼此更多的諒解,也願意在家庭互動當中,有多一點的配合。 那麼,這件事情發生之後,有影響我們的生活嗎?答案是:有,也沒有。 沒有改變的是,我爸依然會催促我們洗衣服、我們依然要很匆忙的在午夜之前(像灰姑娘一樣)把衣服丟到洗衣籃裡,然後最後一個丟衣服的,要把衣服弄下去洗。 可是不一樣的是,我們在丟這些衣服的時候,內心有的不是憤怒和委屈,而是一種體諒——體諒母親,也體諒父親他如此體諒母親。 以前我的老師都說:「關於家庭的問題,有時候都是幾十年的互動了,能改變的幅度非常有限。我們只能夠對彼此多長出一點點理解,而這些理解,很可能就可以化開長久以來,困住彼此的結。」 那時我總是聽聽覺得好像有點道理,卻又不是那麼相信,知道發生的這件事情,才發現有些事情真的無法改變——但無法改變並不代表彼此的關係,要困在某一種僵局裡面。 當我們給彼此多一點對話的空間,這些從來沒有被說出的語言,也會在關係裡面,長出一朵花來。 (你會喜歡:「我能說服很多客戶,但就是無法跟爸媽對話」無法與家人溝通怎麼辦?) August 30,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svcVP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地方家長心理學】小孩開學等同鬼門關?家長也有收假症候群! https://ift.tt/31ChSrQ 對地方家長(亦即地方媽媽及地方爸爸)而言,小孩暑假就是鬼門開,小孩開學就是鬼門關!即將開學,你的心情如何呢?你是不是也有「收假症候群」......但是是過分開心的那種? 8/31(就是明天)周一中小學生正式開學,結束暑假。開學之前,無論是小孩子的作業或是作息的調整,都考驗地方家長的智慧。但不可諱言的,家長的「收假症候群」相當嚴重,那就是:非常開心。 今年暑假地方家長們是怎麼捱過來的? 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年初地方家長們才剛送走了史上最長的寒假,而在迎接這次史上最短暑假時(僅有一個半月),大家仍舊不敢掉以輕心。洋蔥艾爾莎身邊的苦主朋友們,費心安排家中熊屁孩(熊孩子+小屁孩)的節目,一心一意務以消耗敵人戰力,保衛我方精神領土為唯一目標。有哪些戰術和手段呢?我所親眼見證過,親耳聽聞過,也包含流傳在地方家長之中的都市傳說有以下: 學校繼續待:以往我們的經驗,凡到了寒暑假,學校往往空無一人。但現今因為少子化,學校的經營也特別用心!不管公立或私立中小學,往往都有暑期課程或暑期輔導,而且不僅僅以「逼你寫完暑假作業」為唯一課綱,舉凡游泳、圍棋、羽球、舞蹈、腦力開發……等各種課程都有,因為實在太精采,LINE中的班級家長群組裡,幾乎有三分之一的家長都選擇讓孩子們繼續待在學校,完全沒有遷移成本! 安親班就是你家:如果平日放學就安排孩子們去安親班的家長們,幾乎百分之百會選擇暑假讓他們繼續去安親班,只是由課後改成全日,如此地方家長們得以照正常時間下班接孩,不用為了「軋」下午四點放學時間,一路從辦公室追趕跑跳碰,安親班的發明與設置實在惠人惠己! 全國動員夏令營:在我們小時候,聽到夏令營只聯想到救國團舉辦。如今時代不同,洋蔥艾爾莎一番打聽下來,嚇!原來夏令營有這麼多單位在辦!從財團法人基金會,到各處公部門(如天文館),私人教育機構,一路到各大專院校都在辦夏令營。簡直是傾全國之力在豐富這些中小學生們的暑期生活,以及解除地方家長們的精神壓力,不能不說處處有善心,人人有善舉。 有阿公阿嬤的孩子像個寶:曾經有北部的地方家長朋友,幽幽地對我吐出:「為什麼我是台北人」的嘆息。往下探問方知,原來如果有阿公阿嬤爺爺奶奶住在中南部,那暑假對熊屁孩們的安排就大大的方便了:「走!回去看看阿公阿嬤!」。我還聽過一位地方媽媽,就幫孩子買了一張到福隆的火車票,自己買了一張月台票,連火車都沒上,跟孩子愉快的「掰掰!」之後,下次再見已經是開學前。當然這就是地方家長們的都市傳說,雖然十分的令人欽羨。 家長肉身以擋:這就是最悲壯的一種情懷了,有不少地方家長因為疫情的關係,仍舊在家工作,或是全職家庭主婦主夫們,沒甚麼理由老把孩子往外送,再加上輕視這一次暑假期間較短,便選擇在家以身相許。通常我們在聽到這樣的安排,除了心生百般佩服之外,還會一種目送神風特攻隊的眼神看著對方,期待下次仍能相見。 圖片| Unsplash 延伸閱讀:孩子放暑假了,那爸媽呢? 很奇妙的,洋蔥艾爾莎在研究「收假症候群」這件事情時,幡然醒悟,原來不只孩子們有收假症候群,地方家長的收假症候群更加嚴重,那就是:有點太開心!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收假症候群」往往以焦慮表現,對上學出現害怕和恐懼,嚴重者還會出現拒學情形,也可能伴隨肚子痛、胃痛、失眠、尿床、吸手指、肌肉緊張、煩躁、情緒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生理反應。大人應給予支持陪伴,有必要時,可以適時與老師洽談。 而地方家長們的「收假症候群」往往恰恰相反,不但對孩子開學日報以期許,隨著開學日的來臨,情緒從暗喜,竊喜,歡悅慢慢轉變成解脫或類似狂喜的狀態。此次開學(就是明天)適逢周一,無論上班族或全職家管,完全沒有藍色星期一的情緒,反而出現七彩星期一的精采現象。 「暑假開始就是鬼門開,暑假結束就是鬼門關,太開心啦!」 「明天我要早起,早早送小孩去學校,就像足球一樣起腳射門得分!」 「要開學了,我的心情是感恩的,對我來說,暑假像是連續加班一個半月。」 「我其實滿珍惜這次的暑假,是我難得可以在家跟孩子好好相處的時光,我很訝異自己沒有瘋掉,在過去,我可是連颱風假都想爬去上班的啊!」 延伸閱讀:別讓暑假作業成為親子間的負擔 極有趣的是,在開學之前,地方家長們多多少少有參考專家的開學收心操指南,但實際上的作為與心理投射卻是以下呈現的反差: 專家建議:營造孩子開學的氣氛。 家長可預先提醒小朋友即將開學,找時間分享假期的快樂點滴,以及假期將結束的心情,並給予關心與重視。 地方家長因應:掩飾家長開學的歡悅。 提醒自己強壓上揚的嘴角,表現出同理心,讓孩子知道自己並不興高彩烈。 專家建議:引導孩子檢視作業以及準備開學物品。 檢視是否有遺漏的作業,以及一起購買開學必備的文具用品,增加親子互動。 地方家長因應:視家長痛苦耐受度與孩子羞恥心而定。 地方家長們若有一方痛苦耐受度較高,則傾向於檢查作業,並幫助準備開學物品,度過半追半拖磨的愉快親子時光。但若兩邊對於痛苦耐受度皆低,兼以孩子們的羞恥心更低,則傾向於「就讓它去」 “Let it go” 。 專家建議:適當規範 3C 產品使用時間。 提醒孩子正確使用 3C 產品的時間,避免成癮,家長要以身作則與小朋友一同適當使用。 地方家長因應:孩子不在終於可以盡情使用 3C。 因為以身作則的關係,許多地方家長們在暑假期間,紛紛將手邊的3C產品藏起,舉凡:IPAD、Switch、Kindle……也不敢盡情的滑手機。如今孩子上學去,家長們紛紛將蒙塵的 3C 產品拿出,或是將被熊屁孩們綁架的 IPAD 取回,刪光上面下載的免費遊戲,恢復對成年人友善的桌面,並盡情使用。 圖片| Unsplash 回首前塵,歷歷在目,仰望明日,大放光明。洋蔥艾爾莎在此給地方家長勸告:明日起,鬼門關,魂魄返身,元神歸位。這個暑假我們做的很好,用了一百二十分的心力來陪伴以及監督熊屁孩們成長,而在疫情得到控制之下,也一起歡度了不少的度假及遊樂時光。請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讚,也給另外一半隊友大大的擁抱。 在孩子的成長中,暑假是逐漸減去的項目,但我們陪伴他們的時光,卻是逐漸累加的生命記憶。 所以,明日送孩子上學,除了強壓嘴角笑意,我相信你應該也想默默抹去眼角不知哪竄出的淚水。原來地方家長們的「收假症候群」不只有點開心,更多的是捨不得!放開孩子的手時記得: 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紀伯倫   August 30, 2020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ChSrQ

你無法一輩子陪在他身邊:如何及早培養孩子忍受挫折的能力? https://ift.tt/34LzR18 挫折貫穿著我們的一生,這一篇教你如何掌握「挫折復原力」,教給孩子,從小培養! 2020 年所發生的各種事情,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一定覺得很難忘。一場 COVID-19 讓全球無數人陷入恐慌焦慮⋯⋯ 生命有許多無法預測的逆境和變化,除了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之外,在現今這個世界,我們最應該幫助孩子擁有的能力是什麼呢? 我會認為是挫折復原力! 你覺得呢? (你會喜歡: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入圍《Bao》:直升機父母,給的是愛還是不安?)   August 29,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LzR18

無法走到最後,不一定只有遺憾:六段不完美關係教會我們的愛情 https://ift.tt/2YJS5fv 愛情樣貌百百種,看完這六種,說不定有一天你也能與我們分享,你獨特的愛情樣貌。 文|47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聽說有個好朋友終於脫單啦!當我問起細節的時候,她告訴我了一種特別的戀愛模式: 「我們約定現在是情侶關係,不過仍可以繼續與其他人交往,但需要向對方坦誠相關信息,讓彼此了解、安心。同時,在我們約會的時候都需要完全投入。這樣的愛情沒有唯一性,我們不僅擁有愛的濃烈,也保有自由,這就是我理想的關係了。」 可以說,隨著現在社會價值越來越多元,愛情也有了越來越豐富的模樣。有的人不願再被固定的社會標準限制,開始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也有一些人敢於直面自我,嘗試著去打破關於性別、關於年齡的刻板印象。 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求著屬於自己的愛情。那麼,當代人還存在著哪些獨特的戀愛方式?他們對愛情有哪些不一樣的理解和認知?我們和幾位朋友聊了聊關於他們的「多元愛情」。 圖片|Photo by Kristina Litvjak on Unsplash 一、不在浪漫機緣下發生的愛,也能促成美滿幸福的家庭 我和我老公初次見面就一起過夜了,但意料之外的是,我懷孕了。我們都很喜歡孩子,雖然這事情很意外,但或許孩子也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所以,經過慎重溝通之後,我們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他特別喜歡寶寶,為了陪孩子辭掉了高薪工作,專職帶娃。我在外工作,承擔家裡大部分開支。身邊的朋友都覺得很驚訝,這打破了人們傳統認知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 但我覺得這樣也好,他照顧好孩子做好後勤,我工作起來也沒有那麼多顧慮和擔憂。 不過,那時我們雖然住在一起,但還沒有結婚。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的感情基礎本就不牢固,另一方面,我也擔心按照「女主外男主內」的模式生活下去,未來我會有很大經濟壓力。所以,他向我求過兩次婚,我都拒絕了。 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發現,一個完整的家對孩子的重要性。我不能僅僅因為自己的不滿足、不安全,就消耗著另一個人對我的愛,剝奪了孩子擁有真正的家的權利。 今年,我主動提出結婚。雖然我們的感情不是在浪漫的機緣下發生的,雖然在這個過程裡充滿了糾結、權衡、不確定,但我仍然願意和他一起去面對人生的一切未知,願意擔負起對這個家庭、對孩子的責任。 而這,也是愛的另一種形式。 二、無法相守一生的愛情,同樣值得付出全部真心 我們是社交軟體上滑到的,當天就聊到了凌晨五點,感覺很投緣就約第二天見面。這一面,我們就決定在一起了。 身邊的朋友都覺得我很衝動。那時我快三十二,而他才二十六,整整六年的差距本身就是風險,況且還只認識了兩天。但我依然義無反顧,既然認定了是對的人,就沒必要再浪費時間。 我們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在早晨的陽光中吻醒彼此,下班後一起回家。他還把我名字的縮寫紋到了手臂內側,我開玩笑說,萬一以後我們分開,你不會後悔嗎? 他認真地說:「即使以後分開,但那也無法消磨我曾如此愛過你的證據。」 這句話宛如一個伏筆。年齡、成長經歷以及家庭背景的差距,日漸對我們的這段關係產生影響。如果說別的東西我們還能盡力磨合,但父母堅決的反對,終究成為了壓垮我們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分手的那天,我們抱在一起哭到了天亮。其實短短不過半個多月的時間,但我卻感受到撕裂的心痛。 因為,即使我知道我們可能沒有未來,依然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真心和熱忱;我從來沒有後悔過。 人們常說,要認準那種能相守一生的人,再付出自己的全部真心。而我覺得,當你想要去愛,就全身心地去愛吧,無論長短,這樣的真愛都讓人刻骨銘心。 (同場加映:《想見你》教會我們的愛情:時間只帶走歲月,愛過的人從未離開) 三、我把每次戀愛都當成對自我和生活的探索 戀愛對我的意義,比起「甜蜜」和「結果」,更重要的是擴寬我的自我認知,和對世界的了解。 有這個想法的時候我還小,那時候對愛情、婚姻,甚至自我,都還沒有相對清晰而穩定的理解。但我想,或許在與別的人接觸中,在一次次真實的互動中,我能找到答案。所以,愛情之於我,就變成了一個探索自我和生活的過程。 我喜歡和不同文化背景、有自己見解的女生交往,我會和她進行深入的談話,也會充滿求知欲地認真了解每個人的文化,以及文化帶給她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 所以,每一段戀愛都好像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清楚自己每一份戀愛都是百分百的認真。每一段關係的開始,都源於我對這個女孩真誠的喜歡。我也不認為這種關係是隨便的,我們真實地愛彼此、慎重地對待彼此。 當雙方都清楚地知道,彼此對愛的期待和理解出現分歧而難以協調時,我們會鄭重地談論分手的事。即使沒有辦法走到最後,我們也能將對方視為生命中,重要而特別的存在。 後來我意識到,年少時我的戀愛經歷,有些像在做「田野調查」,帶著完全空白的預設,去尋訪自己對愛的答案。這段經歷讓我逐漸有了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對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感情也變得更明確。 或許,每個人在進入愛情之前,都應該有耐心而深沉的思考。當我們真正了解自己是誰,需要一段什麼樣的關係時,才有了和一個人走過一生的底氣和信心。 四、我們願意用對當下的忍耐,換一個更長遠的未來 大學的時候,我在北京,他在廣州。讀研我去了美國,而他申到了英國。從我們在一起開始,就一直異地,面對面相處的機會其實很少。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相愛。因為我們都相信,分離總有結束的一天,等學業結束我們就可以去一個城市生活了。 但事與願違。畢業那年,我在美國拿到了 offer,他也計劃好了飛到美國來一起生活,本以為就此塵埃落定,但卻出了意外:他的爺爺查出肝癌,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所以他不得不先留在國內,而這也意味著,短時間內我們沒有辦法結束異地。 我也想過放棄機會回國,但他說服了我。國外的機會對於我的職業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他支持我先留在美國發展,等他那邊情況好轉,就飛來找我。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又再度打亂了我們的計劃。飛機停飛,嚴格的防疫導致我們想見一面都非常困難。有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可能就要堅持不下去了,但想到我們過去經歷的種種,就覺得自己還可以再堅持一下。 我認為真正的愛,是可以為了更長遠的未來,放棄暫時的歡愉的。我們的感情不求當下,只求未來,畢竟與往後的一生相比,眼下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延伸閱讀:疫情延遲了很多事,但愛情不會是其中之一:紐約城的甜美屋頂約會故事) 五、和別人不一樣,我們在一起就已經是莫大的勇氣 決定和她在一起的之前,其實我經歷了激烈的心理鬥爭。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勇氣去面對外界的壓力,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承受住別人異樣的眼光,所以遲遲不敢做出選擇。 面對我的糾結和動搖,她都一直耐心地陪著我、開解我,讓我感覺安心和被尊重。所以,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答應了她的表白。 剛開始的時候我總是刻意迴避。每次和她出去都保持距離,避免肢體接觸,在有熟人的場合裝作和她不熟,甚至像是陌生人一般。我總害怕被別人當成「怪物」,我不知道如果家人朋友知道了這些,會怎麼看我。 可是,我卻從來沒有顧及過她的感受。我無意間看到了她寫在手機備忘錄裡的日記。原來,每一次她都會因為我的迴避、否認,躲在宿舍裡哭,哭完還要故作鎮定,假裝若無其事。 「小雲已經很害怕了,我要給她安全感,不能讓她看到我的脆弱。」其實,她一直承受著比我大太多的壓力吧。 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同時也看了很多和性別、心理有關的書,想要去了解自己。 知識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讓我逐漸從心裡去接受這是一件正常的事,也願意和她在公眾場合牽手擁抱,像情侶一樣相處。 我們的感情也許不算「主流」,但不論是什麼樣的愛情,都值得祝福和善待。但是,在這之前,最重要的其實是你自己要先去接納這段感情、接納自己。 那些可怕的聲音根本就不在外面,而是在自己的心裡。 (推薦閱讀:女生而已|李屏瑤:期待有一天,同性戀不是異性戀的反義詞) 六、我和她處成了「虛擬伴侶」,但這並不影響愛情 我和對象兩、三週才見一次。一來,我們倆都比較忙,平時加班、出差也沒機會見面。二來,從我家去她那兒,來回得三個多小時,也算是同城異地了。 所以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通過手機陪伴的。我們會和對方分享生活中的小事,瑣碎到「我今天點的這家外賣巨好吃」,下班回家掛上語音開黑,睡前看到好笑的段子,也會想要和她分享。 人們在真實的生活裡,其實很難真的做到時刻回應。反而是網路的即時性陪伴,讓人產生了一種,對方一直在身邊的感覺。 我們的戀愛談得真的很「懶」,除了很少見面之外,也不會專門紀念日情人節。現在成年人的生活成本太高了,一遇上節日,想吃個飯都訂不到座位。 但我們也有自己的方式,比如給對方做頓好吃的,或是看到了適合她的衣服、鞋子就買下來送她。無關乎節日,而是愛融入進了生活的點滴。 這種方式是我們雙方都認同和接受的,不會因為見面少、沒儀式感,就覺得對方不愛自己。相反地,我們都很慶幸找到了一個能理解自己的、節奏同步的伴侶。每個人的生活都那麼累了,戀愛還是輕鬆一點的好。 每個人都在談論愛情,但每個人的愛情其實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這世界上的愛情有千萬種面孔,而最重要的是身處其中的彼此,不論你們的愛情是否「主流」,只要兩人都覺得舒適,願意共同承擔其中的風險和責任,那麼這就已經是愛情最好的模樣。 不要被社會建構的標準,影響了你對愛情的判斷,更不必用這些範式框束自己、強迫對方。也許,社會和科技會不斷地改變我們的感情觀、交往方式和相處模式,但我仍然相信: 在任何時代之下,在任何多元愛情的背後,一定都共通著相似的、真摯的情感,而那就是我們為之信仰的愛情。 願你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幸福。   August 29,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JS5fv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老是為了錢吵架」五年婚姻過來人,得出的家庭理財原則 https://ift.tt/2YGVVpt 家庭理財最重要的唯有「信任」與「平衡」,但這到底要怎麼實行呢? 文|王木木,貓空大學畢、數位行銷出身,29 歲被迫登出工作,在人生低谷迷惘一年後,體悟到:只要清楚人生目標,你就有能力選擇真正幸福的道路。連絡信箱。 網路論壇很常看到夫妻因為金錢觀念不同而吵架的案例,可見「家庭理財」是個亙古的難題。 我和先生很少為錢吵架,財務分非常開:收入各自管理,按照項目分攤家庭支出,其他的錢則自由運用。一方面感謝家裡的幫助,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的金錢步調配合得很好。 雖然談錢傷感情,但結婚前不談,婚後傷家庭! 圖片|Photo by Jp Valery on Unsplash 分享我們結婚五年來,對理財的一些想法: 想把家庭理財做好,需要有一個人出來指揮,請推派一個家庭財務長。 在我們家,這個角色主要由我擔任,因為我對錢比較有興趣,加上我負責採購日常用品和食材,比較常動用錢,而且我又很愛設計統計表格,所以這個責任就落到我身上。雖然先生不管錢,但他會多負擔一些勞力,例如接送我買菜、倒垃圾和洗衣服等等。 請協調出一個人擔任財務長,依循下面三個原則,來為家庭做理財規劃吧! 家庭理財三大原則:財務分開、共同分擔與互信 一、財務分離 理想的家庭財務要分成三個系統:夫、妻和家用。 夫妻的財務分離,是讓各自能保留自由運用的資金,做自己想做的事,像我拿是拿去投資,先生則喜歡買衣服。 既然是自由運用的資金,你可以提出理性建議,但是不要干涉對方的資金運用,也不要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運用,雖然我不認同先生愛買衣服的金錢觀,但是那是他的錢,我不會要求他不買。 同時,留有自己的資產,等於在婚姻中留一份自己的保障。 二、共同分擔 家庭支出要共同分擔,不要覺得一方賺得多,就完全由一個人負擔,因為家庭是兩個人組成,孩子也要兩個人才能生,責任當然也要兩個人分擔! 如果是雙薪家庭,找一個雙方都滿意的比例分攤支出;如果不是,沒有收入的那方,需要多擔待一點家務事。總之,雙方要為這個家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三、建立互信 結婚五年來,我認為夫妻相處的基礎是「信任」,金錢上也是一樣。 這 4 個法則是我認為能在家庭理財中建立信任的方法: 1. 凡事留下痕跡 好好紀錄家庭開銷,讓凡事留下痕跡,遇到問題時,就讓記錄的數字說話。Google Sheet 是紀錄家庭開銷的好工具,兩人可以隨時檢視家庭財務狀況。 2. 收入公開透明 不要向對方隱瞞自己的收入,包含薪資、投資獲利或獎金,一旦被發現隱瞞收入,不僅讓對方覺得你不願為家庭付出,也會傷害對方對你的信任,隱瞞收入絕對是婚姻的致命傷害。 3. 責任公平分擔 家庭責任要共同分擔,除了金錢之外,勞力也是家庭責任。公平並非真的斤斤計較我付多少錢、你就要做幾分鐘家事,而是雙方「心理上」都覺得舒服的份量。 4. 有借要有還 有時候雙方因為急用向另一半借錢,不要覺得因為是夫妻就可以不放在心上,跟朋友借錢都知道有借有還了,怎麼能用隨意的態度面對要和你走一輩子的另一半? (你會喜歡:實行 AA 制,會破壞親密關係?你聽過「財務親密度」嗎) 婚後金錢價值不同怎麼辦? 隨著時間改變,可能會發生其中一方金錢觀改變、另一方還沒跟上的情形。我自己也是這樣,這一兩年接觸投資理財後,金錢觀大為改變,先生則依然對錢不敏感。 通常思想比較前面的人會希望對方跟上,但我的想法是「不能急」!你越要求對方按照你的想法走,除了會造成衝突,對方可能會表面配合,心裡卻不服,降低彼此信任,這絕對是夫妻關係的大忌。 先把自己的錢管好,當努力小有成果,對方一定能感受到你身上散發出的正向能量。而且,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發生,他一定能判斷哪種金錢觀比較好。 雖然目前先生依然對理財沒興趣,但是他在我的「耳濡目染」之下,偶爾也會湊到正在研究股票的我旁邊,指著螢幕上的紅色綠色問東問西。相信等有一些小小成果之後,他會受到我的感召的! 總之,做到「財務分離」和「相信對方」,沒有金錢觀是不能改變的。 不過我想提醒還沒結婚的人,關於金錢觀,結婚前就要有共識,不一定要一樣(世界上沒有人能跟你想法完全一樣的!),但至少要可以接受,不能是想法完全相反的兩極,否則婚姻一定會很難維持下去。 另外,對方家庭的金錢習慣也是一大觀察重點,就算你的另一半和你金錢觀念很合,原生家庭跟你們的做法完全不同的話,婚後也會非常頭痛。 我覺得同居是最能檢驗雙方金錢觀的方式,因為你們開始要支付生活共同開銷,可以近距離觀察對方的購物習慣、家庭用錢習慣。 我跟先生結婚前也是同居了一年多,才決定結婚的。 家庭理財的核心,唯有「信任」與「平衡」 雖然家庭理財最好由一位財務長主導,但是雙方的信任與平衡是最重要的。在三個原則:財務分離、家庭責任共同分擔和互相信任之下,溝通出彼此心理都都平衡的方法,就是最適合你們的家庭理財方式。 (推薦閱讀:交往、結婚後,伴侶之間該怎麼談錢理財呢?) August 29,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GVVpt

生活物品斷捨離:舊的還能用,就忍不住想買新的怎麼辦? https://ift.tt/2ENupzv 極簡人購物有 3 大原因,至於購買新的後,原本的舊物品,能何去何從?   圖片|作者提供 我們覺得,只要是人,就會有想進步、想要有更好的生活的傾向,我們可能會選擇: 更加投入在原本的生活或工作 挑戰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或工作內容 學習和進修 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或是,增加休閒放鬆的時間等等 當然「購買物品」也是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好的方式之一! 以我們的觀點來說,通常極簡人會購物,有以下 3 大原因: 1. 汰舊換新 當物品老舊、不堪使用的時候,就會是我們需要購物的時候了! 我們自己平常會汰舊換新的物品有內衣褲、襪子、毛巾,或是T恤、褲子穿久了鬆了也會換新的;另外,原本在使用的物品壞掉了也會換新的。例如,我們之前筆電突然當機、開不了機也修不好,就只好換了,像是手機和耳機,也是會用到壞掉的物品。 2. 因應新的生活需求 當我們的生活發生變化,或是想要挑戰不同的生活方式時,我們對於物品的需求也會跟著變化! 例如,我們原本是不運動的人,後來開始練瑜珈,因此就多了瑜珈墊這個物品,這就是為了因應新的生活需求而購物了。 或是有些人原本是在辦公室做內勤,在家裡都是用桌電,但後來公司職務調動而變成業務人員,開始在外面跑客戶,需要比較輕便的筆電,因此購買了筆電或平板,這也是生活變化所造成的。 3. 提升生活品質(升級) 學習極簡生活的好處就是,我們會愈來愈清楚自己要的理想生活是什麼! 為什麼會愈來愈清楚?因為我們有將意識放在這些物品上,有好好地使用它們、應用在我們日常的行動上面,因此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物品的特性,哪些適合我們、哪些不適合我們,我們就有機會找到更好的選擇! 我們最近就將我們的瑜珈墊升級,買了一張品質更好的瑜珈墊,舊的瑜珈墊其實才買兩個月、狀態還是 OK 的,我們就在 Facebook 的贈物社團尋找願意接收的人,就有一個人私訊我們,說他一定會好好地愛惜使用,我們就很開心地送他了! 圖片|作者提供 最近我們有看到一段話:如果覺得花錢會很有罪惡感,不如也可以這樣思考,花錢代表「自己有能力養活他人」! 我們就聯想到,我們有能力可以買更好的瑜珈墊、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同時又能將自己原本的,送給暫時沒有預算但又很想練瑜珈的人,這讓我們覺得蠻開心的! 因此,如果你跟我們一樣遇到這樣的情況,「看到很想買的物品,但原本的還沒壞,怎麼辦?」我們可以有以下 3 個做法: 極簡人處理舊物的 3 個方法 1. 找到願意接收的人 我們覺得在學習極簡生活之後,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就是學會「愛惜物品」。 包括好好使用物品、發揮它原本的價值、小心愛護它、定期清潔保養它等等,所以當我們需要將舊物送人的時候,往往物品的狀態也不會太差,是可以送得出去的。 但如果是因為很久沒有使用,而積了一堆灰塵、生蟲,當然就不適合送人,這類的物品有時候即使用布擦乾淨了,它的狀態還是很糟,這種情形就只能直接丟棄了! 現在的我們,如果想要換更好的物品,我們通常不會將好好的物品直接丟掉,而是會努力找到可以接收的人,再決定購進新的物品! 像之前我們原本有一個後背包,後來想要再換一個體積再小一點的,可以將筆電夾在拉桿上的、可以直立拖拉的款式,讓我們的游牧生活更方便的後背包,我們當時的做法是上架到蝦皮,也在 YouTube 社群發文。 圖片|作者提供 我們已經有先鎖定一款後背包,價格大約是 500 元,比我們原本的後背包(購入 2000 元)還便宜,我們就將舊背包定價 500 元,結果很順利地賣出去了(兩個包一起賣出),所以剛好零成本購入新包包。 如果賣不出去或找不到人接收的話,我們也決定就先不買,因為我們也沒有餘力一次照顧兩個包包~ 2. 制定使用計劃,並好好落實! 如果找不到接收的人,又真的很想買進新物品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好好地照顧它、不要冷落它! 例如,已經有一個包包了,卻又想再買一個包包,那我們就要規劃在不同的場景,如何使用不同的包包,發揮它存在的價值,至少也要時常維護保養它。 而且,我們還要持續觀察自己使用包包的情形,如果後來還是發現自己沒有多餘的能力照顧它,或沒有適合的場合可以使用,那麼至少我們還是更瞭解了自己的能力和生活習性,下一次就會再做出更精準的決策了! 至少要讓這一次的花費變成學費,才不會白費物品的苦心! 3. 直接回收或捐贈 如果你找不到可以接收的人,又沒有餘力照顧物品,最後的方法就是直接拿去回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選擇「環保署回收」,有些有提供到府收取回收物品,有些則是接受民眾將物品拿到回收場;另外一種是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可用「拾荒者地圖」來查詢阿公阿嬤在哪裡喔! 如果你不確定你的物品,會不會有人要或是賣不賣得掉,但是又懶得花時間將一個一個物品到 Facebook 社團上詢問,或上架到網拍上,也可以選擇像「跳蚤本舖」的店家,它們會協助將物品上架拍賣,如果有賣掉會分潤給我們,若太久都賣不掉,它們也會代為將物品捐贈慈善單位或資源回收。 這個做法算是比較消極的懶人做法,但幸運的話,物品還是會在下一個人身上重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話說回來,通常極簡人要看到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其實還蠻難的,所以如果真的找到了,就好好地享受它吧! 來和B&W一起來聊聊極簡人的購物法吧! 布蘭達&維尼的線上課程:精準生活家課程 更多布蘭達&維尼:個人網站、方格子、YouTube、IG August 29,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Nupzv

【單身日記】你其實沒有犯過同樣的錯,只是每次陷阱都不同 https://ift.tt/34KUURd 與人的相遇,沒有對錯,只是曾經擁有,然後塑造了如今的你我。 文|Maddy 在愛情這個科目,你像個萬年留級生,一再用不同的答案組合應考,但試卷上的考題一次比一次還要困難,陷阱題總是有新的花樣。 圖片|Photo by Mindaugas Vitkus on Unsplash 你甚至一度選擇放棄,將所有的可能拒之門外,但最後才發現,跟波瀾不驚的平靜時光相比,在愛裡冒險答題、有笑有淚的日子讓你感到更加痛快。 第一次遇見他時,在週末人群雜沓的餐廳,單身男女相互狩獵,眼神中不時透露著打量與試探,沒有人願意主動走近一步打招呼。再見面的時候,你們前後閃避了人群,躲進酒吧的狹小廁所裡,吐意甚濃的相互依偎在馬桶旁,聽著牆外震耳的音樂,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 你用所剩無幾的力氣,轉頭問他:「還好嗎?你身上有淡淡的中藥味,好好聞。」他將迷濛的眼神投射過來,像是在看海般的遠眺,下一秒便吻上了你。 後來,跟大多數吻過你的男生一樣,沒有後來。你知道在這個空間與時間,親吻從來不是愛意的表達,只是人跟人之間一種問候的表達方式,僅此而已。 你熟練地慢慢忘記那晚的激情,假裝毫不在意依然故我的過日子,朋友偶爾刻意透露關於他身邊的女生,想要一探那晚消失的你們究竟在哪、做了什麼。有時候,你寧可自己不要記得,因為每次想起那晚,都讓你感到侷促又心跳加速,你不喜歡這樣失控的自己。 (同場加映:【紐約都會愛情】那些發生在 Happy Hour 的速食戀情) 四百多個日子後,隨性的你們決定旅行,一起逃離都市、逃離拉扯你們的生活。 白日時,你們在沙灘上踏浪,在田野間騎行,在珊瑚礁岩岸邊堆砌石頭。黑夜時,你們騎著越野摩托車穿梭在樹林跟草原,你將自己枕在他的背上,閉起眼感受墾丁荒野間的陣陣微風。 導遊引領你們到了梅花鹿生態區,當你抬頭仰望銀河中的星宿時,竟然看見流星一閃而過,「是流星!快許願!」你下意識脫口而出老掉牙的廣告台詞,馬上再度緊閉雙眼,讓直覺為你許願。 「我希望我們相愛。」你默默地向宇宙發出訊號,天真地以為眼前的一切都是老天爺的慈悲,這會是你最後一次應考。 慈悲與殘忍是一體兩面的存在,他並沒有成為你的答案,自始至終他都小心翼翼守在關係的邊界,誠懇地闡述他的夢想與描繪沒有你的未來。分開後你們回到原本的生活軌跡,就像最初那一吻後的各自安好。 原來啊,又是一次不及格的考試,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的你,終究沒有得到老天爺憐憫。不禁想問,你感受到的怦然與熱烈,究竟是他高超的演繹,還是你一廂情願的矇蔽。 那一年我們望著星空 未來的未來   從沒想過 當故事失去美夢 美夢失去線索 而我們失去聯絡 ——五月天〈星空 Starry Sky〉 慧黠如你,深知關係裡最忌諱執著,因為所有美好的相遇背後都是課題。 「你知道嗎?你其實沒有犯過同樣的錯,只是每次陷阱都不一樣罷了。」 朋友的話接住了你的帳然無措。儘管考運不佳,你卻在一次次的答題過程中,看見了生活中不一樣的風景,擁有了狂喜與悵然的體驗。 或許,在愛的關係裡重點終究不在及格與否,而是學會不高估自己,學會放下眼前的難題,毫不猶豫地留給其他能承接的人。 (你會喜歡:有些人,只會陪你走一段路:旅行教會我的愛情觀) August 28, 2020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KUURd

《正常人》:我們的不正常,正是獨一無二的證明 https://ift.tt/2D6iMDs 影集《正常人》裡看似相異的兩人,其實異常地相似,他們的故事在這裡向你娓娓道來⋯⋯ 文|Miss S 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 所謂正常,不過是符合體制下的一種形容;而所謂不正常,或許只是與框架偏離,但卻顯得自由,怪得獨特。 梅黎安,成長於富裕家庭,但卻從未感到被愛;康納,出生於勞工階層,與人和樂為善,卻總在迎合別人眼中的他。 這是由愛爾蘭作家 Sally Rooney 所撰寫小說改編而來的同名影集——《正常人》,劇中男女主看似出身差異大,但實質上卻十分相似,都在追尋愛,是個渴望被愛,以及渴望得到認同的成長故事。 梅黎安細膩而脆弱,總將自己包裝得絲毫不在意,面對一個個新對象,抱持著實驗精神。她以為只要足夠痛苦,只要無限滿足對方要求,最終就會得到愛,但這樣的感情模式也不斷為她招來不對的人,而這些人始終無法帶她靠岸。 家庭裡的冷漠,唯一的哥哥承襲已逝父親的暴力與強勢,加上自卑感作祟,轉而將燃燒不斷的怒氣撒往妹妹身上;而撐起家中經濟大樑的媽媽,對梅黎安不理不睬,無視兒女間衝突,最後更無視兒子對小女兒使用暴力與言語霸凌。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使梅黎安內心深信自己不值得被愛,總需要在生理或心理上感到疼痛,好像才能證明眼前的男人愛著她。 康納表面上總是和氣惹人喜愛,是家中的好兒子,校園裡的風雲人物。雖出身勞工家庭,卻也憑藉自身努力進入聖三一學院,但沒人知道,支撐他生活的重心是渴望「被喜歡」的模樣,彷彿脫下那身好形象後,就什麼也不是了。 因為渴望認同,難以面對被群體拋棄的恐懼感,所以即便心底深處愛著梅黎安,卻怎麼也不敢在眾人面前揭露兩人愛意,淹沒在他人聲音裡活著,最終使他無法真實做自己,而失去了自我。 現代社會總鼓吹人們要珍視自身的獨特,卻對不跟隨群體而活的少數人群,施加無形壓力。 (推薦閱讀:「只要更好,就會被愛」急著被認同的孩子有什麼特質?) 圖片|IMDb 這部劇容納了階級、群體、貧富、家庭、友誼、愛情與價值觀之間的衝撞,藉由刻劃梅黎安與康納兩個截然不同的人,進而發現他們是如此相似,即便外在再不同,也都是渴望能成為「正常」的人。 我們時常在群體中,為了顯得「正常」而掩飾自己的不同,但平心而論,「不正常」不正是一個人存在於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好證明嗎? 劇中的兩人明明相愛,卻一再因為彼此的不安全感而產生誤會,擦肩而過。梅黎安的不安全感,來自家庭環境所塑造的無價值感,而康納的不安全感,則來自他人眼中的看法。 葬禮上,久別重逢的二人,無聲地擁抱是最真實的距離,也只有在那個當下兩人才知道,這世界上最貼近彼此的只有對方。彷彿地心引力,無論生活挫折與命運,如何透過層層試煉將他們錯開,最後總會如吸引力般繞回彼此身上。 經歷過這麼多試煉,最後已不糾結於兩人是否能天長地久地在一起了,更重要的是各自在感情、在人生中的成長與改變,而他們非常幸運,能在正值青春、叛逆、勇於嘗試的時光陪伴彼此,見證互相從一開始的不經世事,到一步步接受,並放下人生中的無常與挫折,能夠明白與眼前此人的依偎,比面子來得重要,也能明白若是無法克服心中恐懼,可能永遠也沒辦法發現,自己其實比恐懼來得強大許多。 愛,其實很簡單,因為無論如何,都是愛。 What's normal people? We're all just normal people. (同場加映:【關係日記】劉霞與劉曉波:為了愛你,我注定錯過平凡的愛情) 圖片|IMDb August 28,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6iMDs

「我感覺自己好差勁」錯誤教養方法,會如何養出孩子的羞恥感? https://ift.tt/2G6v93D 羞恥感源自於人類的互動本能,操作得宜,能使之適應群體社會;反之,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文|蘿拉.馬克罕(Dr. Laura Markham) 孩子是透過發展某種「情緒離合器」,來學習調節自己的行為。情緒離合器位於前額葉皮質,它有助於踩下煞車時,便會自動放掉油門、停止加速,並重新引導孩子的興致到比較被接受的方向⋯⋯踩下油門後馬上踩煞車,會引發某些神經系統反應,像是避開目光接觸、胸口感到沉重、極為不安的感覺。 丹.席格(Dan Siegel)和瑪麗.哈茨爾(Mary Hartzell) 什麼是「羞恥感」? 輕微的羞恥感(前額葉皮質的離合器換檔)讓孩子學會如何從禁忌行為,「切換」到合宜行為。 想像在原始部落,一個興奮的三歲小孩闖進大人嚴肅的集會裡,大叫著他發現了很酷的蟲子。酋長冷眼看著他,他心裡立刻把興奮感煞住,心一沉、感到胸口沉重,把眼神移開。 這就是「羞恥感」。 在不同文化中,會激發羞恥感的禁忌行為不盡相同,可見羞恥感是學習來的,並非天生。然而,輕微的羞恥感是人類共有的,是學習規範行為、讓我們可以在社群中共同生存的機制。 在輕微的程度下,羞恥的感受是小孩學會與他人共處、遵循部落規則的自然過程,你甚至可能把它視為人類意識的開端。 因此,每個孩子在被糾正時都會出現這個本能反應,這沒什麼大問題,只要(再次強調「只要」)孩子最終感覺到的是安心、踏實,而非被處罰,如此一來,他可以在記起教訓時,同時仍然感覺自己是好的。 適度的羞恥感,幫助人類學習合宜群體行為 讓我們繼續看這個三歲孩子的故事:孩子的媽媽或爸爸介入處理了,他們輕輕地將孩子攬入臂彎、以安慰的表情對他微笑,並把孩子帶離小屋、欣賞他的小蟲子。他們向他解釋,剛剛大人們正專心地討論著,這時不能被打擾,並建議孩子,或許他等下可以拿小蟲子去給爺爺看。 如果他們認為孩子可以承受得起,他們也會建議孩子回去找剛才那些大人、並做些什麼,很簡單地,可能僅僅只是在他們的陪同下回到小屋,有禮貌地聽他們討論一下子,表現他已經瞭解什麼是合宜的舉止。 如此一來,孩子從自己本能的反應中學會了什麼是合宜的舉止。因為爸媽能夠理解他,他不會因此感覺自己是一個壞小孩,他還是可以感覺到與他人的連結;甚至,他也會學到,當犯錯之後,他是有能力去修補錯誤的。 「惡性羞恥」會尾隨一生,不斷打擊信心 然而,如果爸媽把他罵了一頓,或甚至懲罰他,原本那本能性的羞恥反應,將會與憤怒、不被理解、自己不夠好的情緒混淆,原本適度的羞恥反應便參雜了我們被處罰後所會出現的感受。 換句話說,這形同放任孩子一個人去承受孤單、及「我好差勁」的感覺,而這也正是羞恥感。 一旦孩子的「踰矩」引發的是懲罰、或甚至被狠狠教訓一番,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糟透了,尤其是如果這樣的經驗一再重複。 這便是美國引領羞恥感研究的專家布芮妮‧布朗(Brené Brown)所提的「惡性羞恥」(toxic shame),這種羞恥感會貫穿在孩子的生命中,每當遇上困境,他們的自信心便會被打擊。 (延伸閱讀:常常貶低自我價值,或許源於你的羞恥感) 圖片|Photo by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一不留心,羞恥感自然就傳遞出去 你大概知道羞恥是什麼樣的感覺,然而,有時候羞恥感是那麼難以承受,以至於我們發展了一整套方法去抵抗它:想盡辦法避開任何可能感到羞恥的情境、濫用藥物、將我們自己的羞恥感傳遞給孩子。 把羞恥感傳遞給孩子?這是怎麼發生的?其實有很多做法會傳遞羞恥感。 想像一下,在超商裡,你的孩子開始哭鬧,脾氣還越發越大,你感覺到大家開始看向你,大多數爸媽這時候會覺得自己彷彿站在聚光燈下,被批評、得不到支持、孤軍奮戰,甚至感覺自己很沒用,好像大家都看見你私密的缺陷了——這就是羞恥的感覺。 因此,跟絕大多數人一樣,在那一刻,你使出千方百計想停止這個難以忍受的狀態,你將這個錯誤歸咎給孩子。你忿忿地威脅孩子立刻停止、低聲訓斥他,這下子,孩子便立刻承接了這個困境——疲累、或飢餓、或僅僅只是需要找事情瞎忙;而此同時,他感覺到你跟他之間已經不再有所連結,他感到孤單,所有人的目光都盯著他,他感覺到羞恥。 這就是其中一個我們把羞恥感傳遞給孩子的做法。 如果是這樣,我們是不是把孩子給害慘了?其實並不盡然。只要這只是偶發事件,並且,在事後與孩子好好修復,我們就不致於把孩子害慘。 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我們所有人難免都會讓自己的議題波及到孩子。孩子是有復原力的,他們可以處理這種個別的意外事件,甚至也可能從我們事後的修復中,有所學習。 提高自覺,防止惡性羞恥傳遞 重點是,如果我們不夠敏銳於自己感覺羞恥感的模式,我們可能會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羞恥感被激發了,於是便會把它施加在孩子身上,將羞恥感原封不動地傳承給下一代。 我們是有可能停下這個循環的,每位父母都可以做到。 (你會喜歡:沒有人天生有安全感,一輩子的「安全感」練習) August 28,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6v93D

牌卡玩法|對這段關係有所期待,會讓我受傷嗎? https://ift.tt/32zb9hx 如果你還不知道怎麼玩「女力覺醒牌卡」,這邊玩兩次給你看,讓你看得手癢癢,也想來抽一張! 在特定的關係中,越是面對我們在意的人,越不免對於彼此的親疏遠近,或是對方對待我們的方式,有所期待。 期待這段關係的發展,期待彼此相處的狀態,期待這個人能夠成為我們想像中的樣貌。 友情如此,愛情亦然。 期待有時候是一種驅使彼此靠近的動力,但有時也會成為彼此關係中的絆腳石。 讓我用牌卡來陪伴你:如何從只是期待到實踐關係裡的想像。 這次我用剛上市的「女力覺醒卡」來設計以下的歷程: 請你想設定好你想要探索的一段關係,也許是一位朋友同事,或是你的伴侶,還是你的家人。 首先透過兩張字卡,一張是「期待」,另一張是『行動」。 第一步:你先看著「期待」這張字卡,從 1-4 選一個數字。 選好之後,往下會有每個數字所代表的圖卡。對應這張圖卡,請進行以下的自我對話: 看著這張圖卡,我覺得這張圖像所畫的內容是: 這張圖卡所代表的關係狀態,會讓我聯想到我對這段關係的期待嗎? 如果是,那我的期待是什麼? 如果不是,那麼,我對這段關係的期待又會是什麼? 選 1 的夥伴,對應的圖卡如下: 選 2 的夥伴,對應的圖卡如下: 選 3 的夥伴,對應的圖卡如下: 選 4 的夥伴,對應的圖卡如下: 看著你所選的圖卡,跟自己對話: 這是我對這份關係的期待嗎? 是或不是,背後的原因? 記得這是投射聯想的過程,沒有對錯好壞。抱著開放好奇的態度,探索更深層的自我,就會有更多有趣的發現! (延伸閱讀:開箱|女力覺醒牌卡:看見身為女性的獨特) 第二步:從 1-4 選一個數字,讓我們來認識可能可以達成期待的「行動」。 選好之後,往下會有每個數字所代表的圖卡。對應這張圖卡,請進行以下的自我對話: 看著這張圖卡,我覺得這張圖像所畫的內容是: 這張圖卡如果代表一個可以達成期待的行動方法,我覺得我可以做的是什麼? 請盡量發揮自己的創意跟想像力。有時候是一種直覺,有時候是從某一個關鍵字再連結到另一個關鍵字,最後找到答案。 選 1 的夥伴,對應的圖卡如下: 選 2 的夥伴,對應的圖卡如下: 選 3 的夥伴,對應的圖卡如下: 選 4 的夥伴,對應的圖卡如下: 看著你所選的圖卡,跟自己對話: 這張圖卡所代表的行動是? 回到我們的關係中,我要怎麼做呢? 除了對應自己原本所選的數字,你也可以嘗試用其他圖卡來回答「行動方案」的提問喔!因為方法其實不只一種啊! 如果手邊有「女力覺醒卡」,可以找出「期待」跟「行動」這兩張字卡。接著,把所有的圖卡洗牌,抽兩張圖卡來對應這兩張字卡,一樣進行自我探索與對話! 如何從確認自己的期待,到發現可以實踐的方法,就讓牌卡成為我們映照心靈與關係的明鏡! (同場加映:開箱|女力覺醒牌卡:你,是一切的答案) August 28,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zb9hx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不只是某太太、某某媽媽」我要在職場裡,找回我自己 https://ift.tt/2D9LG5M 結婚生子後,女性忙著回應家庭的需求和社會的期待,從職場走回家庭。多年之後,想二度就業重回職場,總有許多阻礙和擔憂。其實,重返職場並不難,只要從找回自己的名字開始。妳還記得,自己是誰嗎? 成家以後,妳多了甜蜜、也多了承擔。家務需要打理、孩子也需要妳的照料,慢慢的,妳減緩了在事業上衝刺的勁頭,減少了工作時間,最後回歸了家庭。 女性一旦為人妻、為人母,家庭內大大小小的事時時呼喚著她們,社會上好像也鼓勵女人為家庭傾盡心力,離開職場、成為全職主婦好像是一條自然而然的道路。 在烹飪的油煙和掃除的煙塵裡,女人一個個迷茫了容顏。妳是某太太、是丈夫最堅實的後盾;妳也是 XX 媽媽,是孩子永遠的港灣。 可是,妳漸漸忘掉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很少人再響亮地喊妳一聲,某某某。 圖片來源|「你的名字不是家庭主婦」影片截圖 重返職場,妳需要的是友善的工作環境 這是很多人共同的生命敘事。根據勞動部 2018 年的統計,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在 25-29 歲達到最高峰,全國有 89.73% 的女性在職場奮鬥。 然而,情況在 30-34 歲急轉直下,正值婚育年齡的女性往往離開職場、投入家庭,勞動參與率隨之下降。104 人力銀行曾經調查過女性在職場上的發展,發現高達 77% 的婦女曾經在婚後離開職場。但是,想要重返職場的女性卻會發現找工作是一件困難的事。 圖片來源|「你的名字不是家庭主婦」影片截圖 因為,有 41% 的女性反應企業普遍認為二度就業婦女會無法兼顧工作和家庭,以及有 40% 二度就業的女性發現,當她們提出需要彈性工時來照料家庭時,企業多半無法提供。 職涯發展就像一列快速奔馳的列車,曾經下車後想再跟上談何容易? 有人被質疑早已脫離社會跟不上時代了,有的公司擔心得花大量時間培育一個分心照料家庭的員工,有的同事煩惱得在職場媽媽請假顧小孩時分擔更多工作。 “ 圖片來源|「你的名字不是家庭主婦」影片截圖 於是,人們發現,想要鼓勵女性從家庭走回職場,需要本人的勇氣,更需要社會、公司、同儕整體的友善氛圍。媚登峯於是規劃了友善的就業空間,和完善的福利制度,鼓勵女性重新回到職場追求理想,找回自己的名字。 從家庭走出來,妳成了更強大的自己 女性永遠都有權利追求夢想,開創理想生活。中離職場照顧家庭的經驗曾經是二度就業的阻力,但在家庭裡的學習和成長同樣可以是職場上的優勢。 譬如,拉拔大兩個滿地打滾的小孩之後,妳可能發現自己與同事和客戶應對時,比婚前更有耐心、細心和觀察力。在應對職場的挫折和失敗時,妳想,還會比戒掉夜奶時還累還沮喪嗎?周旋在家庭裡層出不窮的庶務、應對家人不同的需求,也許讓妳磨練出柔軟的身段,能夠包容不同的意見。 從家務的掌舵人成了小團隊的領導人,妳於是能得心應手地有效整合團隊、激勵團隊士氣、重建團隊信心。 原來,生命中的每一條岔路都是為了成長,家庭主婦的生活是二度就業婦女的養分。重新進入職場後,妳可以開創自己的生活、追求經濟獨立,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重返職場的期待與目標。 「客人指定需要我,我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以前我比較自閉,現在會覺得自己比較活潑有自信心。」 參與媚登峯重返職場計畫的女性們面對鏡頭,這樣坦然的說。 圖片來源|「你的名字不是家庭主婦」影片截圖 媚登峯了解女性全心奉獻家庭,卻失去自己的痛。妳的名字不是家庭主婦,點擊影片,分享女人從家庭走回職場、從幕後走到台前的勇敢經驗。跟著她們,一起勇敢說出自己的名字,因為妳就是妳,妳很重要。   別因為投入家庭,卻失去自己|勇敢說出自己的名字,勇敢找回自己! August 28,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9LG5M

生涯探索故事:這個世界會用你想不到的方式,為你帶來禮物 https://ift.tt/32zsXZU 大學的學科、做過的工作、人生的每一段經歷、每一段路程,都沒有白走。 在學生時期,我們在學校習得各種學科、技能,但卻很少帶領我們探索興趣,規劃職業生涯;於是在出了社會後,至少都得經歷幾年陣痛的探索期。 如果你感覺自己像顆小螺絲釘,待在一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工作中;或是找不到自己的工作價值,那麼也許我的這段職涯探索的分享,能給你一些不同的思考面向。 前幾天跟女人迷作者 Amazing 聊天,她鼓勵我多開課,說我的活動很有品質。收到這樣的回饋,讓人很開心,感動之餘,我有感而發的說:其實要很感謝我在管顧公司工作的那一年。 職涯探索期 先交代我的職涯歷程,大學時,我加入系學會的公關部,負責規劃跟統籌系上活動,感覺跟學會幹部為了一個目標,一起努力的感覺是開心快樂的。 後來無意間知道,原來真的有專門在辦活動的活動公關公司,就進入這個領域,開始了活動企劃的生涯。 活動企劃的工作挺有趣的,每個專案的內容都不一樣,過程中也可能會有各種突發狀況挑戰心臟強度,需要冷靜處理,現在回想起來都還會有各種滋味湧上心頭,是人生很難得的經歷。 圖片|作者提供 只不過,重口味的食物吃久了難免會傷身;雖然我還算喜歡那份工作,但是活動企劃工時很長,漸漸我感到身體不堪負荷,決定轉換跑道。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閱讀心理學、身心靈相關的書籍,於是我應徵了管顧公司的工作,很幸運的錄取了。喜歡身心靈的我,以為我在強調人際溝通的管顧公司裡,工作應該會很開心,不過我是有點水土不服的。 那一年,我負責內部試驗的新職位,也由於是新職位,所以角色定位是模糊不清的,最後就變成這裡沾一點,那裡做一些,雜而不精。 雜而不精,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跟價值,就變成那一年我不快樂的主因;活動企劃工作回不去了(因為身體無法負荷),原本以為會喜歡的管顧公司待著也不開心,讓我有一種進退兩難的感覺,那一年,我感覺到特別的焦慮以及迷惘。 不過也因為這樣的焦慮迷惘,促使我做了很多事來了解自己。 包括那一年我開始接觸人類圖,也上了催眠師訓練的課程,在催眠的世界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價值。 (延伸閱讀:找不到人生方向?天賦是「體驗」出來的) 圖片|Photo by Michael Barón on Unsplash 管顧公司教我的事 常有人說: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費,這句話聽在迷惘的人耳裡特別的刺;不過,當我真的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時,我才明白這句話所言不假。 催眠就像是關鍵的一片拼圖,當我對於自己的道路更加清晰時,之前工作所學的技能,就像是開外掛一樣為我的專業加乘。 在我最迷惘的那一年,其實幫助我開啟了很多重要技能。比方說,管顧公司很強調透過「提問」去理解客戶的需求,協助客戶找到盲點。在我成為催眠師之後,我深刻的理解提問的重要性:當問對了核心的關鍵問題時,會發揮多麼強大的力量。 又比方說,我在管顧公司裡,體驗了「互動式教學」的訓練手法,而耳濡目染之下,我在之後自己開課、設計課程內容時,也用了很多當時學到的技巧去讓課程的氣氛更好。 圖片|作者提供 宇宙會用想不到的方式,為你捎來禮物 當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道路後,回過頭才發現,原來一路上的轉換,是為了能撿拾更多技能,幫助現在的我能夠發揮的更好,而當初令我痛苦的「雜而不精」的工作內容,是宇宙給我的一份禮物,只是我當時尚未辨認出來。 如果有緣份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如果你現在也經歷人生迷惘,方向模糊的時期,我會想給你的建議是:除了探索自己不同的興趣跟面向之外,不如也可以跳脫現況,用未來的角度好好的思考:「待在現在的工作中,能為你開發什麼樣的技能,讓自己可以更加分?」 用這樣的角度來思考,也許可以幫助自己在心態上更安定,用相對穩定的心情來思考自己的職涯,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策略唷! (同場加映:催眠故事|離不開討厭的工作?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是凡妮莎,是一位心靈工作者,使用催眠及牌卡協助人們探索潛意識,找回內在的力量。歡迎追蹤更多文章:臉書《凡妮莎聊心室》 August 28,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zsXZU

挑戰不穿內衣的生活?內衣斷捨離方法公開 https://ift.tt/2D6K0tN 女生穿不穿內衣是一件大事!到底兩位女生實際測驗後,會給出什麼樣的回饋呢? 圖片|作者提供 最近在 YouTube 頻道上,有很多人反應維尼的 T 恤已經鬆掉了,是時候該換了,其實單就這個理由,還無法讓我想要購買新的 T 恤,因為購物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如果誘因不夠,很難讓極簡人購物! 學習極簡生活久了之後,雖然還是會有物慾,看到喜歡的東西還會有「想要擁有」的想法,但很多時候一想到「購物的流程」,反而覺得很麻煩,就降低購物的慾望了! 這次真正讓我想要更換新的 T 恤的原因是:我不想再穿內衣了,尤其最近特別有這樣的感覺! 這樣的感覺讓我回想起之前還在銀行上班的時候,每天都要穿襯衫和西裝褲,在工作的時候一直都會覺得有點不太自在,所以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洗澡,把上班服換下來,然後才能夠真正地獲得放鬆和休息! 由於這段時間「不想穿內衣」的心情比較強烈,也趁內衣差不多該更換的這個時機,我就決定來挑戰不穿內衣的生活了! 為什麼會不想穿內衣? 最主要的原因當然就是「讓人無法放鬆」,我發現當我們愈來愈意識到當下的時候,就會愈來愈容易發現自己不舒服、不自在的狀態,就老是覺得胸部那邊很繃,因此就愈來愈無法忍受內衣的束縛了吧! 第 2 個原因就是,內衣屬於消耗品,每三個月到半年就要換一次,這種例行性的購物行為真的是超麻煩的,又很花錢! 第 3 個原因就是,內衣很容易跑位,舉個手、翻個身就要一直調整,很容易會分散注意力,而且在戶外也不適合隨時隨地調整內衣。 第 4 個原因就是,內衣褲都要手洗,內衣因為有罩杯的關係,清洗上比較費力,擰乾也要費力,整個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第 5 個原因就是,內衣對於胸部的健康好像不太好,看了一些網路上的資訊,有人說不穿內衣胸部就會下垂,但也有說法是持相反意見,由於不確定誰說的是對的,因此不如自己來試試看吧! (推薦閱讀:衣櫃斷捨離:維持快樂所需要的衣物,遠比想像中少) 若不想穿內衣,那上衣要穿什麼? 如果不想要穿內衣的話,那上衣應該如何挑選呢?由於我們最重視的是「舒適度」,因此我們只考慮「 T 恤」。 另外,還有一個主要的考量就是「不要激凸」! 網路上有些提倡不穿內衣的推廣者之中,有些人不會在意激凸的問題,不過我們自己目前還不想讓胸部的形狀太過明顯,自己可能也會有點不自在。 基於以上的考量,我們在挑選衣服的時候就有個方向了! 我們是在工作之餘、想要休息出去晃晃走走的時候,開始去逛逛服飾店,老實說我們花了超久的時間,一直都逛不到適合的,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購物會那麼令人排斥,逛不到適合的,又浪費了很多時間,如果不是為了能不穿內衣,我們是不會來逛街的! 另外,由於服飾是一定要現場試穿過才會精準,所以我們不考慮線上購物,雖然有些商城可以退換貨,但我們覺得那個過程也超麻煩的,所以還是以逛實體店面為主。 選擇一:罩杯式上衣 一開始最直覺的款式就是「罩杯式上衣」,這可能也是最多不想穿內衣的人的選擇,我們也有去試穿,維尼的感覺是還是有穿內衣的束縛感,布蘭達則是擔心穿久了可能還是會變鬆、變形,以及晚上睡覺的時候能還是會卡卡的,而且無法脫下來! 罩杯式上衣的款式通常會比較合身,維尼的肩寬較布蘭達寬一點,因此不適合穿肩寬太窄的款式,以罩杯式上衣的外型來說,布蘭達比較適合,維尼比較不適合。 選擇二:磅數高、較厚的上衣 在排除罩杯式上衣的選項之後,我們想如果是比較厚一點的 T 恤,也許就不會讓胸部的形狀那麼明顯,於是又開始逛厚的上衣,但是找了一陣子也是找不到適合的,試過幾件厚的衣服,發現胸部的形狀還是蠻明顯的,太厚的款式又不適合夏天穿,尤其維尼是很怕熱的體質。 於是,又開始思考其他的方法! 選擇三:寬鬆、黑色、印花的上衣 後來靈機一動,想到了「印花 T 恤」,猜想印花的圖案和厚度也許能遮住胸部的形狀,然後又開始逛各種店,後來在 Uniqlo 找到這一款 T 恤(下圖)。 圖片|作者提供 我們發現比較寬鬆且為黑色的款式,就能讓胸部比較不明顯,剛好維尼也適合較寬鬆的版型,因此總算找到理想的 T 恤啦! 這次也意外發現到,如果有印花圖案的話,全身穿黑的就不會過黑,由於我們之前買 T 恤時一直都是選擇素面 T 恤,所以就覺得黑色可能不太適合自己,能找到黑色的 T 恤還蠻開心的!很多事情真的都要試過才會知道! 那我的舊的內衣和 T 恤就拿到 H&M 回收,如果是有破洞或損壞的衣物織品,H&M 會回收再製成清潔用的抹布之類的,也是蠻不錯的! (你會喜歡:「越簡單越時髦」:給你的 7 日白 T 穿搭提案) 心得 經過這一次的經驗,我們也思考到,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有意識地生活和覺察,我們就不可能改變生活、讓生活有機會更好! 如果隱約覺得胸部不舒服,但是卻因為穿內衣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因此選擇忽略這樣的小細節,這樣的小細節累積起來,可能無形之中,已錯過了很多事情也不一定! 還有,為什麼女生就一定要穿胸罩?有些男生的胸部不是也很大,那麼他們是不是也該穿內衣呢? 不過說到底,我們也無法準確判斷這件事情理想的做法,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做決定。 認真覺察自己的內心需求,然後確實行動,是唯一我們可以做的事! 總之,我就來挑戰一陣子不穿內衣的生活,看看之後我會一直不穿內衣下去,還是又想再穿回內衣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和 B&W 聊聊內衣斷捨離! 布蘭達&維尼的線上課程:精準生活家課程 更多布蘭達&維尼:個人網站、YouTube、IG August 28,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6K0tN

【那些毛孩教會我的事】「天塌下來還有我擋著,繼續睡吧」讀者留言:貓狗教會我如何愛 https://ift.tt/2G4e5v5 你在毛孩身上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 毛孩是一種特別的存在,無論是貓或狗。 視為家人,卻又在牠身上學會關係裡各種形式的愛,學會珍惜自己的特立獨行,學會全心全意、放膽地相信一個人,然後,學會去愛,而不是控制。�8 月 26 日是國際狗狗日,於是我們在這週問讀者�,你在毛孩身上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牠教會你什麼呢?(延伸閱讀:【那些毛孩教會我的事】許瑋甯與 Bacon:世界好亂,但看見你就覺得沒有難事) 以下是他們的回答: 1. 成為自己,不用在意別人 「不需要在意別人眼光,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保持天真,做自己,努力讓自己好好活下去」 「自在生活,完全不用屈就、委屈」 「做自己,愛你的人會留下,不愛的會離開」  ​​​​​​2. 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信任,也要尊重他做自己的方式 「雖然牠愛你,但是還是有他的脾氣、生活方式,不會你一招手就來」 「愛他就是接受他的不理不睬」 「貓也跟人一樣需要被尊重」 「愛他就要讓他自由」 「在牠身上學到如何與個體相處,並在彼此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或陪伴」 Photo by Yerlin Matu on Unsplash 3. 活在當下,永遠抱持純真與快樂 「容易滿足(光是散步就很開心)」 「像狗一樣全然活在當下,全心全意對待眼前的人」 「對殘酷的世界懷抱著愛,用晶亮的眼光去看見希望的模樣」 「狗狗的快樂好單純,總會提醒我更活在當下,發現世界小小的各種美好」 「像狗一樣保持笑容,它將帶給你快樂」 Photo by Olia Nayda on Unsplash 4. 用力去愛一個人 「天塌下來還有貓奴擋著呢,繼續睡吧」 「不離不棄,因為牠的世界只有你」 「比起自己,我更能對牠們負責」 「牠會永遠珍惜你的存在」 像貓一樣活得自由,像狗一樣保持純真,在這個世代,聽起來有�點困難吧?但也許在這些毛孩身上,你總是能看到希望。 你從毛孩身上學到什麼呢?到女人迷 IG 告訴我們吧! August 27, 2020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4e5v5

求助的勇氣:當了爸媽以後,如何持續讓自己保持力量? https://ift.tt/2G3R3o8 世界很大、生活很難。談論自己的悲傷、尋求他人的支持,是我們為了能再度快樂地笑著,而必須學會的功課⋯⋯ 插圖來源|illustAC 圖片|作者提供 很多人說為人父母則強,為了孩子,很多事我們也一一扛下來了。但其實,就像我們照顧孩子一樣,只得一個人的時候,通常很吃力;要重新站起來,一個人的力量,很多時候並不足夠⋯⋯ 上一篇我們談到,創傷會給我們的世界添一層灰,又用了 Facebook COO Sandberg 的故事去講解怎樣能突破創傷的「掩眼法」,並從中復原。 我們今天來看復原的第二步:其他人如何帶給我們復原的力量? (推薦閱讀:給大人的創傷修復課:能愛好自己,才能去愛孩子) 我們需要求助的勇氣 也許是情緒太濃烈、也許是不懂如何敍述、也許是怕麻煩了別人,在創傷或壞事發生後,我們有時會「自我隔離」,切斷與外界的接觸;也有些人認為自己的事自己面對才是成人的擔當,又或者覺得「家醜不出外傳」,羞於求助。 事實上,人類天生就有與人連結的需要,尤其是在如此脆弱的時刻,我們渴望被聆聽、被理解。請記住,向他人求助並不代表軟弱——我們只不過偶爾需要借助別人的力量,去幫自己重新站起來;反過來看,求助是勇氣的表現。Sandberg 也是從和他人的連結中獲得療癒,一步一步走出陰霾。 「勇於求助」,難道不是我們想教會孩子的一課嗎? 建議 5:談論悲傷 心理學中有一個用語叫做「MUM effect」,但千萬別看成是「媽媽效應」。它——「緘默效應」——是指人們總是避免談論悲傷的話題。 例如,在重病親友面前,我們不願意談起他的病情;面對一個口吃的人,我們假裝注意不到這一點,但其實對方也能感受到我們的小心翼翼,很難放開舒懷地談論傷痛。 Sandberg 失去摯親,她身邊的親友也一樣不敢提起,生怕說錯話,也怕會撩動到她的情緒。然而,Sandberg 喪夫的現實,並不會因為別人不提起而不存在。 身處困境中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清楚自己的處境。一位癌症患者說,當她被診斷出淋巴瘤後,最讓她難過的不是化療時的痛苦,而是「孤獨感」和「分離感」。她說:「許多要好的親友都消失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跟我說什麼。」 如果沒有他人的理解,處於悲傷中的人就會封閉自己,本可以安慰彼此的朋友間,產生了隔閡。 (你會喜歡:六句療癒語錄集:悲傷像隧道,有入口,就一定也有出口) 圖片|作者提供 打破 MUM effect 要打破這種局面,需要雙方都懷有同理心,願意坦誠地交流。要是我們能夠鼓起勇氣的問,對方也不怕我們不舒服而坦白,那麼人和人才能真正的連結。 有研究表明,對所經歷的悲劇事件敞開心扉,有助於提升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生理健康水平。 圖片|作者提供 Sandberg 也是從和他人的連結中獲得療癒,一步一步走出陰霾。她得到了 Grant 的支持和鼓勵,對他人的問候不再只回答「很好」,而開始直接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很不好,我需要幫助。」她還鼓起勇氣向朋友傾訴,指出朋友的緘默會讓她誤以為他們不關心她。 當然,這並不是叫大家隨便的把自己的傷痛公諸於世,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公開談論自己的不幸,而且也不需要。 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在何時、在何地、對什麼人表達情感。 圖片|作者提供 建議 6:尋找他人支持 在一項心理研究中,當受試者執行一些需要專注的任務時,會時不時響起令人不悅的巨大雜訊。許多人變得心煩意亂,以至於放棄任務。 研究人員給其中一些受試者提供了逃離的機會——如果雜訊變得讓人心煩,受試者可以按下一個按鈕,以停止雜訊。果然,按鈕讓受試者變得更平靜,出的錯少了,憤怒程度也降低了。 這種結果並不令人驚訝——但事實是,沒有一個受試者真的按下了按鈕。雜訊的消失,並不是令受試者發生變化的真正原因,知道自己掌握著令雜訊消失的按鈕,才是真正原因。 按鈕的存在,讓受試者有了掌控感,也提高了他們忍受壓力的能力。 每個人都需要來自他人的說明和支持,身邊值得依賴的親人、朋友、社區和組織,就像壓力實驗的中「按鈕」一樣,只要知道有一個避風港在身邊,可隨時提供協助,便能夠讓痛苦中的人得到安慰,更快地從創傷中復原。 最後一集,我們會談如何在創傷中成長與重生。 參考資料:Sandberg, S., & Grant, A. M. (2019). Option B: 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 London: WH Allen. POPA 延伸內容(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單親媽媽:6歲的女兒很懂事,她想我開心,於是自己不開心都不說。我可以如何成為她的傾訴對象? 即使你認為母愛等於犧牲,也請別忙到失去自己 很多家長分不清楚「跟孩子玩」和「玩孩子」, 你見過最殘忍的事例是怎樣的? August 27,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3R3o8

關係心理學:為什麼我會忍不住想跟另一半爭輸贏? https://ift.tt/3hzYWQ6 從小就生成的自卑情結,為我們長大後的人生選擇,帶來很大的影響,它會不會扭曲了我們真正想要的? 結婚以後,更長時間的相處中,似乎更容易「為小事爭論」,多半是細碎的生活日常,每次在一番溝通後,我與 J 先生都會自嘲說:「為什麼要爭執這件事?」回想起來那些爭辯的事件要舉例還不容易,畢竟單就「事件」都是枝微末節的小鬥嘴,如過眼煙般,但發生爭論輸贏的情境的確不少。 當然,不只是我們這對新婚夫婦,與其他情侶相處,就連平日好好先生、好好小姐的友人,也會在某個時刻突然爭論起一件小事。某次聚餐吃飯,雙方在眾人面前開啟爭執: 「上次我有跟你說我要去出差吧!」 「什麼你現在才告訴我?」 「我可是有提前告訴你啊,是你忘記了。」 「你什麼時候說的,我完全沒印象你一定沒告訴我。」 其實只要拿出對話紀錄就能知曉,但是雙方就開始鬥嘴,沒有誰要禮讓誰,旁人也只能視而不見這樣的尷尬氛圍。日常觀察不同的情侶、夫妻,也經常看到為了小事情的爭辯。 想和另一半爭出「勝負」:「我說的是對的,你是錯的」、「我的記憶是對的,你忘記、記錯了」,不外乎是這些對另一半的指控,有些關係裡強勢霸道的一方口無遮攔的吐槽,另一方照單全收。 然而當兩方都有較強自尊心,沒有人善罷甘休,陷入烽火連天之局面時,小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則是對另一半嚴厲的控訴,最終兩敗俱傷,都成了關係中的輸家,這樣的強勢高自尊,想「爭奪勝利」的心態究竟從何而來? 圖片|來源 爭奪勝負取得優越感?可能與童年經驗有關 首先,強勢霸大顯現優越感,其實並不是真的感到自己特別厲害。 在關係中的強勢、咄咄逼人,其實很可能是一種自卑的表現,也許是在過往的交往經驗中,曾經受過傷害,擔心被對方拋下,充滿不安全感所致。 而這樣高自尊者,為了在關係中降低焦慮,呈現出「想要永遠佔上風」以彰顯自己是贏者,經常擦槍走火,一點小意外就會陷入激烈爭吵。 不只是「熱吵」,當發生「冷戰」時,這類的高自尊自卑者可能也會按兵不動,不主動求和,等待另一方開口,以顯示自己贏了,不過長期下來可能讓另一方持續挫敗,感情裂痕越來越深。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提出人之所以有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是因為人有追求卓越的需求,但現實卻是充滿挑戰的,面對困難挑戰、面對無法達到自我期望的目標,就會產生自卑感。 其實每個人都並非完美的,也讓許多個體心理產生自卑感,然而「自卑感」其實是一種追求進步的動力來源。 形成自卑感的原因有很多,童年經驗也是其中之一,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解釋「追求卓越是共同人格特質」,但在每個人追逐過程中,使用的方式和後果都不同,形成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格調」(style of life) ,生活格調影響著個體如何面對自卑感,是「適當的補償自卑」或是「過度補償」。 所謂「適當補償」,舉例來說,有人先天學科能力不佳感到自卑,但透過其他領域如體育、專業技藝一展長才,彌補自卑感帶來的焦慮不安;至於另一種「過度補償」,舉例來說,先天在社交能力不佳具有自卑感,在取得權位後卻變得盛氣凌人。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指出,個體面對自卑感的生活格調會在 4-5 歲逐漸形成,持續影響到長大成人,如果對自卑感的因應不佳、不當補償,就會產生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過度補償地去仗勢欺人或是逃避退縮,都是源自於此。 當與另一半在爭論,試圖取得贏面獲得優越感時,可能是自卑感正在作祟,透過「過度補償」的一種掩飾。 (同場加映:家的心理學:你的理性與感性,源自於你的童年經驗) 走出自卑童年,創造關係的和諧 當情侶或夫婦試圖建立的關係,遇到其中一方具有自卑情結時,在關係經營上可能很容易受挫,不論是其中一方或是雙方,都因為自卑感、為了自我防護而顯現出強勢,總是讓關係經營觸礁,這裡是一些給予伴侶們的小小建議: 一、互相讓對方看見自身的優點 衝突無法好好化解,最終只是兩敗俱傷,這是因為自我保護過度,顯現出霸道與強勢,自卑感可以透過後天的自我超越來降低。 身為另一半,可以做的最好方法,就是去讓對方看見自己的優點,適度的鼓勵另一半,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可能都是讓對方積極想要超越的動力來源。 當另一半發現,在對方心中自己原來也是很棒的、有許多優點的,那麼就能降低在關係中,面對另一半因自卑而引發的焦慮不安,也就緩解了過度補償的強勢表現,互相讓對方看見自身的優點,為彼此的相處更和諧。 二、每個人都有弱點:正視自卑的存在 前面有提到,自卑情結者會有逃避退縮的情形,許多人認為「自卑」是一項難以面對的缺點,為了要掩飾,只能自我逃避。 但是我們也可以想著「自卑是一種追求卓越的動力」,也因為與生俱來的這樣的我們,才會不斷地想成長。好好感謝自卑感與我們共存著,讓我們有向上發展的本能。 當然,成長過程中,我們也不可能盡如人意,但也不是非得硬碰硬,我們能力所及與不能及的事情,可能也有限。當前方困難的巨石阻擋我們前行時,休息、找找其他條通往出口的道路,或許你會有更多的新發現。 三、比較不會讓你更好 但在愛裡我們可以一起成長 自卑的人容易花時間在與周圍的每個人「進行比較」,但是往往忽略了每個人從小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環境還有各種不同的境遇,陷入比較的輪迴,可能只是將自己內耗的體無完膚。 在關係裡,你擁有一個機會,和另一半一起成長,你不是孤獨一個人。 不論與另一半是相似性,還是互補性的關係,你都要知道,是怎麼樣的緣分讓你們相遇了,甚至還有這樣的機會可以一起成長。 珍惜都來不及了,何須耗費在微不足道的爭吵上呢? 減少時間在爭吵,相信「共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別人所經歷到的好事,代表著未來的你也可能遇見。學著在任何關係中用「愛」,而非「比較」的眼光來看對方,自卑感被愛覆蓋,恐懼和不安也就減緩。 親愛的,讓我們慢慢練習,調整步調,給予他人祝福和讚美吧。 (你會喜歡:【丁菱娟專欄】懂得讚美是習慣,接受讚美是能力) 親愛的,知道你的時間不多,面對大量的資訊無法好好消化吸收,在近期小妮子也開設了自己的 ig ,收藏貼文提醒自己,動動小手追蹤起來吧! 參考資料: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現代心理學》,張春興,1991,P.461-463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Frustration in Adolescents Can an Inferiority Complex Affect a Relationship Negatively?   August 27,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zYWQ6

【心理測驗】色彩心理學:從辦公用品顏色看你是哪一種職場角色! https://ift.tt/2Ez2JyC 顏色是不經意的生活線索,從一個人喜歡的顏色,看得出他對自己的認識與在乎,而儘管辦公室的色彩多半平淡與一致,每個人的辦公桌,往往呈現出他們真實的渴求與個性。 一個人對於自己辦公桌的色彩選擇,也能看出他目前的狀態。無論是色調,或是周邊小物的顏色選擇,都會隱隱約約透漏你的職場性格與角色喔,一起從你選擇的辦公用品顏色,看看你是哪一種職場角色! 給選擇綠色的你 給選擇黑色的你 給選擇粉色的你 給選擇藍色的你 給選擇灰白色的你 給選擇紫色的你   選擇綠色的你:理性優雅,從容不迫的團隊資優生 圖片來源:PIXTA 如果說辦公室裡誰最優雅,那就一定是你了。不僅可以把手邊的事情打理得有條不紊,游刃有餘的你還可以給予團隊夥伴最大的協助,可以說是辦公室最大的定心丸。喜歡綠色的你理性和冷靜,儘管面臨長官艱難的任務,也都可以不動聲色的把它解決,你對自己有高度要求,儘管個性不張揚,卻是團隊裡的資優生唷   選擇黑色的你:冷酷自信 ,棘手事情沒問題的最強公關 圖片來源:PIXTA 你做事情快狠準且乾淨俐落,面對需要判斷和決策的時候,總是可以比大家還要有效率。你不喜歡浪費時間,善於面對挑戰,個性酷酷的你做起事情起來也很有自己的風格,比起團隊合作你更喜歡單槍匹馬,但是遇到棘手的事情,你還是可以如英雄一般為大家披荊斬棘。像黑色一樣又酷又自信的你總能贏得客戶的信任,是老闆最得力的公關!   選擇粉色的你:溫柔優雅,你就是辦公室的解語花 圖片來源:微軟 Arc Mouse 有你在的地方就是甜蜜溫馨的小角落,你總會把工作的地方妝點得浪漫又童趣,再搭配上可口的小點心,你的座位就是團隊最愛串門子的地方。非常在意工作心情的你,總是可以找到有趣的小物來紓解工作上的壓力,就像是辦公室裡的解語花,溫柔的對待每位同事,並且適時的給大家鼓勵和支持,辦公室絕對不能夠沒有你!   選擇藍色的你:嚮往自由,關鍵時刻你就是團隊點子王 圖片來源:PIXTA 喜歡藍色的你嚮往自由,喜歡擁有自己的空間,享受寧靜舒適的感覺。你善於在環境中為自己找到幸福的小角落,也會利用假期給自己充電和放空的時間,假期就是你工作的動力。熱愛藍色的你在夢想和工作間努力追求平衡,雖然你平常看起來沈穩內斂,但腦子裡常常有各種奇思妙想,總是能在關鍵時刻提出有趣的想法!   選擇灰白色的你:沈穩簡約,理性有想法的邏輯王 圖片來源:PIXTA 你有獨到的眼光,總是可以發現團隊裡大家沒有發現的事情,常常會議開始變得發散時提醒夥伴們聚焦。如灰白色一樣,你做事情講求均衡,個性不躁進不極端,出差的時候有你一起最令人安心,因為你總是會把行程安排得妥當。工作環境就數你最簡約整齊,乾淨整潔的辦公桌也像是你對自己的要求,所有事情在你手上都會很有系統跟邏輯!   選擇紫色的你:浪漫神秘,執著且專注的小隊長 圖片來源:PIXTA 你擁有多重的性格,又浪漫又冷靜,而且喜歡紫色的人不僅對認定的事情很執著,且非常穩定專一。因此在工作上你特別適合當主管,你總是可以看見每個人的不同,適當地分派工作。雖然工作上看起來強勢,但是個性還是非常浪漫有著少女心,因此當主管或是團隊領導的你總能體恤不同的夥伴,給予他們最大的協助,但要記得別讓自己累壞啦! 不同的顏色可以為你帶來不同的能量,這次微軟特別和因石虎系列插畫而與台灣結緣的俄羅斯插畫家卡佳聯名合作,藉著插畫家獨到的色彩美學,善於運用繽紛配色的卡佳結合了大家對俄羅斯最印象深刻的俄羅斯娃娃,加上對台灣水果的愛好,與微軟聯名設計周邊,現在只要購買任一微軟多彩滑鼠系列產品,就能讓微軟與卡佳的聯名週邊陪你一起迎接工作的挑戰。 圖片來源:微軟 掌握色彩,就掌握生活,將微軟多彩滑鼠系列(Arc Mouse、藍牙精巧滑鼠、時尚行動滑鼠)掌握在手掌間,如同插畫家靈活調色一般,為工作帶來全新的能量和心情。 微軟多彩滑鼠系列是你掌中最優秀的工作夥伴,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輕薄不佔空間,方便攜帶陪你在城市各地揮灑色彩,輕鬆又時尚。快速藍牙連線,反應敏捷不延遲,還有強化滾輪設計,左右手通用,不只精準更舒適,彷彿畫筆一般流暢,跟上你的每一步巧思。其中 Arc Mouse 更是可以跨裝置通用,不論你使用的是 Windows 或 Mac 作業系統,都無法侷限你的多彩生活。 生活跟工作,靠著不同色彩的轉換,讓人生彷彿調色盤一樣多采多姿。專屬的微軟多彩滑鼠系列為你的工作加分,也為你的生活添色,你就是自己的人生藝術家! August 25,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z2JyC

【夏于喬畫/話】「你的安慰,讓我覺得被愛」你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討拍女孩嗎? https://ift.tt/2D3LjcN 女人迷X夏于喬「畫給身邊的那些女孩」系列圖文,夏于喬每週畫/話,一封充滿溫度的手寫信,送給親愛的女孩們。今天聊一聊「討拍女孩」,你也是嗎? 有一種女孩,總是想要討拍,必須被拍。 她是討拍女孩,當她感覺不安,希望身邊那個人可以輕擁著她,細聲關心她。 討拍女孩,可以很撒嬌,也可以很傲嬌。有時候,她會主動鑽到你身旁,要你摸摸頭、拍拍背;有時候,她安靜得像一隻貓,但她還是想要討你的抱。 夏于喬:「我們以為在愛情裡是在尋找別人,但其實關鍵是找回自己。 」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小孩。討拍女孩的心底,是一個害怕寂寞的女孩。她很沒有自信,即使很多人都說她已經做得夠好了;她很害怕失去擁有的一切,即使你掛保證說你不會離開。 討拍女孩,一直試圖從別人身上尋找安全感,其實她最欠缺的,是對自己的關照與愛護。 夏于喬:「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下次投進的方向!」 學會一個人自處,懂得應對寂寞,是討拍女孩的練習題。慢慢來,一步步走,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果敢。 謝謝夏于喬畫/話給所有討拍女孩,願你在愛情裡找回自己,挺直向前。 August 27,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3LjcN

寫給每個勇於接受挑戰的靈魂:「你那麼努力,當然值得好的對待」 https://ift.tt/2YBK9ga 努力的人常常因為太專注於自己的目標,而忘了好好善待自己。但若你想讓這份努力陪伴自己長長久久,除了堅持以外,更要懂得選擇好的產品,好好照顧因疲倦而需要休息的身體。如果你想知道如何照顧自己,不妨看看網路實測與眾多網友如何說! 你向來是個不甘心的人。 求學時,明明可以選個輕鬆簡單拿學分的課,你卻因為不甘心少學了點,而偏要選那需要苦讀的課;初出社會時,明明可以在家附近做個簡單工作,你不甘心只窩在家鄉,選擇到城市裡工作,踏踏實實,步步築夢。 你要的其實不是多好的物質生活,也不是多高的薪水,你只是不想安穩的過、平庸的活。   你也知道自己還有更多能耐,還有更多實力能夠發揮。就算一路跌撞又如何?到頭來,你知道十年後的自己會感謝現在努力生活的你。 圖片來源|Pixta 長大教會你的事:不是大聲說話就有用 想起年輕的自己,你偶爾微笑。你想起當時的自己,很用力地想證明能力,但用力再用力,卻好像始終事與願違。 那段日子跌跌撞撞,你也在跌撞中找到自己的氣力,散發獨特的氣場。在工作上,你慢慢發現溝通技巧遠比說話大聲來得重要;在家庭中,你慢慢發現輕聲細語有時更好用;在屬於自己一人的空間裡,你發現和自己好好對話比什麼都重要。 圖片來源|Pixta 現在的你已然能由內而外,全然地表現自己,而若要說最關鍵的,大概是你開始學會打從心底了解自己、相信自己,並散發獨特的氣場與專業。你會想著自己還有哪些不足、想著理想自己的模樣,接著懷抱信心,展開行動,一步步前進。 而你也了解自己不是發條上緊就能無盡衝刺的機器娃娃,所以你當然也學會在努力前進的路上讓自己適度放鬆。用幾分力氣生活,就要用幾分力氣愛回自己。 圖片來源|Pixta 照顧自己與盡力衝刺並行,就是理想生活 早晨起床,換裝出門,你準備好展開衝刺的一天。越是忙碌時,你越隱約感覺,是時候該注意身體狀況,讓身體陪伴自己更久。只是,提神或找回元氣的方法諸多,該選擇哪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呢? 據網路時事分析平臺「網路溫度計 」調查分析,有十樣小物,能讓上班族、小資族在忙碌生活中,適時補充活力與元氣。前三名分別是:家人/愛人/寵物的照片、人蔘/維他命補充品、元氣美食。 人因有愛而有動力,因此在工作忙碌時看看照片,實屬照顧心靈的好方法。照顧完心靈,緊接著要關懷身體。依照調查結果,保健食品是能夠讓人重獲元氣、提振精神,快速讓身體恢復動力的秘密武器。   圖片來源|Pixta 而提起人蔘補品,女人迷讀者也曾試用體驗桂格 5X 蜜人蔘精華飲,八百位試用者中,有 78% 蜜人蔘精華飲的「濃縮保養」能讓她們擁有好精神;而 22% 人則認為蜜人蔘精華飲的「溫醇潤口」能給予紅潤好氣色。並獲得好評高達 4.5 顆星! 其中更有讀者提及:「15 ml 小小一包,放在包包即撕即飲裡很方便。」、「雖然是人蔘,但添加了蜂蜜、冰糖調味,讓不太敢喝人蔘飲的人,還來不及害怕,就瞬間喝完了!」、「口感回甘,又能幫助促進循環,即便工作一整天,臉色依然紅潤,精神也更好了。」 想擁有好精神、快速恢復活力、重現好氣色,這款集結眾多好評與優點的桂格 5X 蜜人蔘精華飲也許就是你的包包良伴! 越是努力的人,越要懂得善待自己 你勇於接受挑戰,不甘於現狀。為了讓衝勁與活力得以延續,不被生活瑣事與體力影響,你更應該學會好好善待身心。在靈魂上追求富足,在身體上追求健康。 懂得努力,也懂得善待自己的你,最迷人。   就想給你最好的|現在擁有 5X 蜜人蔘,就送你 超卡哇依 Hello kitty 輕旅箱 文|Phoebe August 27,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BK9ga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讓愛就是愛,不是交易商品:談談法國的同居協議 https://ift.tt/31y2KM2 法國的同居協議,讓雙方不再被義務束縛,甚至可以單方面解除同居關係。附上相對並相稱的責任後,是否能帶來更多的快樂? 你有想像過進入一段關係,十年、二十年,都不會因為被「義務」羈絆而讓關係成為愛的牢籠嗎? 你有想像過進入一段關係,不用再去搜集家暴、外遇的證據或是忍受長期「不違法」的冷暴力,可就自己的單方意願解除關係嗎? 你有想像過進入一段關係,不用再執行傳統儀式的繁文縟節,搞得關係各方像商品一般,讓關係回歸愛的本質嗎? 圖片|Photo by Sandy Millar on Unsplash 減少義務與應該,拒絕關係中養成愛情的釘子戶 這樣的關係,將「義務」、「你應該」減到最少,更賦予你基本的生活保障,讓雙方不再能「理所當然」,給予真愛在關係中持續滋養的機會(規定、義務不能使愛滋生),也讓無心以愛灌溉關係的人不再肆無忌憚。 當然,這樣的關係賦予了更自由的空間,同時,也要求雙方都更加投入在關係的經營,誰也不能變成關係中的釘子戶。 這樣的關係制度,已在世界各國逐漸萌芽,統稱作「伴侶制度」,相較傳統婚姻制度,為一種新興、較少束縛的關係模式。 (延伸閱讀:結婚,不是女人人生的必選題) 傳統婚姻充滿義務,而過多的義務使愛窒息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是近代人們對婚姻的一種直觀感受,也是現代不放棄愛情的人們,拒絕輕易進入婚姻的原因之一。近年來許多影視戲劇已開始描述婚姻的現實與沈重面向,而不再加強婚姻被刻意營造出來的童話故事般的浪漫感。 不論東方或西方社會,婚姻在現代社會中,從逐漸下降的結婚率來看,人們選擇進入婚姻的意願逐年降低,而除了最主要原因——婚姻制度與禮俗的繁瑣與沈重,使得婚姻變成牢籠或是墳墓般的存在之外,社會也逐漸可以接納婚姻以外更多元的關係型態存在。 世界各國的伴侶制度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下產生的,是一種更加純粹的保障制度,而免去一些看似枷鎖的規章。因而,婚姻制度在不久的將來逐漸不再處於壟斷、制霸的地位是可以預見的。 婚姻變成愛的墳墓、關係的牢籠,是因為制度本身就不是為了愛而設計的 每個人對「愛」都有不同的詮釋,因此很難有一種絕對的定義可以符合所有人對它的感受。但是,對於愛這樣的感受是無法用外在的規章去限制而產生的,這應該是人們普遍可以理解的。 人們無法規定一個人要去愛誰而成功,也沒辦法限制一個人不可以愛誰而得逞,充其量這些限制,都只是促成表面上的假象,實際上當事人的愛與不愛,都是外在的制度與個人理智,難以如開關般隨意切換的。 而婚姻中,角色化的情形是特別嚴重的,禮俗教條中有對婚姻伴侶雙方無盡的規範,尤其是婚姻儀式的繁瑣與威權化遺留,往往使人喘不過氣來。 一個人不能隨心展現自己,而是要扮演好被規範的角色,這是一個人一生角色化,或稱為物化最徹底的時期。 要扮演好一個媳婦、女婿、父親、母親,往往是不可以擁有自己,需要忽視自己的需求、作好犧牲才得以因稱職得扮演好角色而被誇獎。 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到:「偽自我只是一個代理,它打著自我的旗號,實際代表的卻是人被期望所扮演的角色。當然人能扮演許多角色,並在主觀上確信他是每個角色裡的「他」。事實上,在所有這些角色中,他只是別人期望的他,而他卻認為這就是他。大多數人的原始自我都完全被偽自我窒息了。」 往往這樣的角色扮演,將使一個人忘卻自己是誰、忘卻怎麼去愛、忘卻生命的意義。表面看似得到很多讚許,但內心的空虛只有當事人最為清楚了。 另外,細看婚姻法中的規章(民法第 1001 條),伴侶同住與否也成了法律規定的義務(而非給人自由選擇的空間),而想要單方面結束婚姻但另一方不想放手,也需要舉證「重大」的事證(長期的冷暴力並未違反婚姻法條例),而很難以狀態已經不適合一起生活而離婚,而使婚姻容易長時間陷入一種了無生氣、彷彿墳墓般的狀態。 (筆者在此認為關係的狀態結束需要負起應負的責任,例如贍養費、監護權的分配等等,而非認同不負責任的結束關係。) 我認為,婚姻制度的精神是適合給想安穩共度一生的人實踐的(或可以說,適合不管怎樣,一生不願意讓對方離開關係的人),而不是適合給想愛的人實踐的。因此,單就為了愛,而沒有考量適不適合一輩子共守婚姻制度義務的角度,就進入婚姻關係,將會產生許多痛苦。 (同場加映:「30歲,該結婚了?」找到一個人相愛之前,我不結婚) 伴侶制度的推陳,使制度成了單純的生活保障,而不是關係的牢籠、愛的墳墓 婚姻制度的保障是有意義的,也適合部分的人,適合需要有更多安全感跟確定性的人。但是它對於另一部分的人來說過於沈重與死板,加上華人婚禮的繁文縟節,使婚姻雙方變得很像兩枚商品,一段婚姻關係如同赤裸的交易關係,正也印證了婚姻本質與愛無關的事實。 而想選擇更加自由的人、認為愛可以在更加自主的氛圍中滋長的人,將會選擇其他更加人性且自主化的制度。 法國在 1999 年通過的民事伴侶結合法(或稱同居協議 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以下簡稱 PACS),很好地提供給需要人性且自主化制度的人,一種嶄新的選擇。 以下整理出 PACS 與台灣婚姻制度的對比:(來源:同性伴侶法制研究計畫、中華民國民法) 圖片|作者提供 真正多元的社會願意接納每一種合意產生的關係,以及各式多元的人們 表格中,可以看到 PACS 本身的精神是更加獨立、自主、不角色化,甚至連雙方是否身心對對方忠誠,都不放在規章內,徹徹底底彰顯了法國人的自由精神。 然而,相信有讀者會說,那這樣對方根本不需要忠誠或是誠實。但是在 PACS 中,當你發現對方不誠實,沒有遵守彼此的承諾時,你是可以單方面解除協議的,而進入雙方財產的清算。 因而在這樣沒有強迫義務的協議下,一個人是否能為自己的承諾負責,得到了最大的考驗,沒有人逼迫你維繫你的承諾、要求你為自己的承諾負責,但是一但破壞了承諾,自己就要面臨關係結束的可能。這是一個非常自由與需要為自己負起責任的協議。 而這個協議還有一個特別之處,也就是不論是領養或是親生,監護權都僅能歸屬在一位伴侶名下,而沒有婚姻制度下的共享監護權(但在關係狀態內,雙方有任一方子女的共同撫養的責任的,如同對彼此的最低互相照顧義務要求)。 相信又會有讀者問,那怎麼規範雙方要盡撫養責任呢?孩子不就容易因關係破裂而犧牲了? 但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在婚姻制度的要求下,每個雙親真的都被法律要求地做到稱職的養育責任嗎?法律真的有辦法「規定好」一個人的責任嗎?硬是要對方盡到養育責任而不離婚時,對方真的就可以執行好責任嗎? 當要為一個新生命誕生負起責任、沒有任何外在的規定規範時,是不是我們會更加地審慎評估,是否要養育一個小生命呢?評估是否要與眼前的伴侶共同生育呢? 當人擁有了外在的權威、法律存在時,對自身該負的責任便因此開始輕忽了,因而有了那些各種破碎家庭中的不幸孩子。 在這個制度下,當一個人決定撫育一位孩子時,就需要具備一個人獨立把孩子養大的決心與責任感,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麽強而有力的愛呀! 這樣的同居制度設計本身,跟愛與義務的牽扯是少的,我個人認為是非常符合人本主義的精神,讓關係與愛這兩個不同的概念,不過度糾纏,給制度純粹地成為伴侶雙方的生活保障,而不是關係的牢籠、愛的墳墓。 允許單方面選擇結束關係(但需要執行分開應負的責任與程序),如同每段戀情一樣,這可以使人們同時有意識地維持鮮活的關係、減少彼此在法律、義務的規範下產生的理所當然態度,也同時保障在兩人生活中的公民權利。這樣的關係是獨立、自主、為自己選擇負起責任的關係新選項。 如果⋯⋯存在先於本質是個事實,那麼人就該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負起責任。因此存在主義產生的第一個影響就是讓每個人歸自己所有,並為自己的存在扛起所有的責任。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 因此,真正的負起責任的是每一個個體本身,而不是由規章制度逼迫人們,那樣不叫負起責任,頂多就是用公權力逼迫對方就範罷了。 然而,願意全然承擔起責任的個體是少數,若你不相信你的伴侶或是自己對關係承諾的責任感,請務必考慮進入更有保障、安全感的制度——婚姻中,或是與他人締結關係時更加謹慎,我想一段彷彿狗血劇的動盪婚姻不是人們最初所想要的關係型態。 所以,了解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制度、關係,別為了趕流行而忽視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也別為了遵循傳統而隨便了自己的承諾呀! 不論我們選擇了婚姻制度、同居協議、一般情侶,願我們都能被清醒選擇的關係所滋養!也期待同居協議在不久的將來在台灣落地實踐! (你會喜歡:結婚率下降?從《相親茶坊》看現代愛情趨勢!) August 27,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y2KM2

【夏于喬畫/話】「我的愛情,願賭服輸」你也是在關係裡梭哈的 All-In 女孩嗎? https://ift.tt/34AeEag 女人迷X夏于喬「畫給身邊的那些女孩」系列圖文,夏于喬每週畫/話,一封充滿溫度的手寫信,送給親愛的女孩們。今天聊一聊「All in 女孩」,你也是嗎? 有一種女孩,又倔強又堅強,好惡分明。 她是 All-In 女孩,當她站上愛情的賭桌,她不允許過多猶疑,心一橫就全部梭哈。All-In 女孩的喜歡,很直接也很純粹,要就點頭接受,不要拉倒也罷。 她不願耽溺在曖昧的界線上,不願沈浸在沒有方向的感情裡。她明白,人生終究太過短暫,轉眼瞬間,任何錯過都是遺憾。 於是,在一座座愛情森林裡,她會為了尋見心中的城堡,甘願步過滿佈荊棘的小徑,甘願迷失在充滿未知的霧裡,甘願用盡氣力去追求心中想望。 這篇圖文底下,滿是 All-In 女孩的宣言: 「愛時把自己整個愛都下去,雖然結果得到的是謝謝。很痛但不後悔。」 「我也是,最近才剛經歷,但也是因為如此每段感情都不覺得後悔,希望內心的傷趕快恢復⋯⋯」 「自己就是個這樣的人,也剛離開一段關係。雖然事後知道對方完全不是認真的,但曾經說過的那些承諾,卻還是一刀一刀劃在心上,或許還需要一些時間藥找回自己吧⋯⋯」 「別擔心,比起害怕受傷而不敢付出,我更害怕沒有全力以赴愛過、精彩活過!」 路沒少走,淚沒少流。 All-In 女孩可能被說過傻,但她心底知道,幸福從來都是自己給自己,總該嘗試衝衝撞撞,有時跌跤受傷,才曉得怎麼去到遠方。 夏于喬:「那時,在你墨黑的眼底深處,我看到了微小的光芒正奮力閃耀著!」 那些曾經讓你心痛的,終究使你變得強壯,撥雲必會見日,因此不必害怕。 謝謝夏于喬畫/話給所有 All-In 女孩,願你在愛情裡找回自己,挺直向前。 August 26, 2020 at 1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AeEag

【吾思學院重點筆記】 Gipi 講師傳授 OTPR 敏捷工作心法 https://ift.tt/3jhqUQU 本月吾思學院邀請「商業思維學院」的院長 Gipi 分享 「OTPR 敏捷工作法」,透過目標、時間、專案管理以及敏捷思維的方法,讓我們重新成為自己的時間主人! 歡迎你來到吾思學院!每月我們會舉辦課程,吾思學院想要透過課程讓大家照顧身心靈,也增進大家的專業!因為我們相信把自己照顧好、準備周全,才能影響更多人! 不知道你在工作上,是否會遇到這些問題:工作時間都在開會,自己手上的工作卻要加班完成,時間管理永遠都是挑戰!或是在訂定目標時不夠明確與具體,一昧地追求數字成長,卻不知道投入心力、時間,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團隊當然也有都會經歷這樣的歷程,但因為夢想很大、就要把時間用的更精實,所以這個月我們邀請了「商業思維學院」的院長 Gipi 為我們分享 「OTPR 敏捷工作法」,讓我們學習到實用的時間管理方法,一步步找回時間掌控權(看看我們的時間都花在哪裡了?) 課程結束後,夥伴都受益良多,覺得 Gipi 分享的工作心法十分貼近職場生活,更有夥伴在課程結束時,已經現學現賣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了!現在就來和你分享「OTPR 敏捷工作法」的課程重點筆記,希望你也能學起來,帶進你的生活與工作裡: 什麼是 OTPR 呢? O,代表 OKR; T,代表 Time Management 時間管理;P,代表 Project Management 專案管理;R 代表,Retrospective 回顧。了解這四個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涵意後,就跟著我們一起往下看該如何運用吧! O-OKR:目標管理,做最重要的事 OKR 這個名詞,最近很流行,而到底什麼是 OKR 呢? O(Objective)代表目標,KR(Key Result)代表關鍵結果。然而在目標尚未被定義清楚、揭露以前,行動都是無效的,我們做了行動,卻不知道是為何而戰,所以在設定目標時,我們必須善用 OKR,把目標與關鍵成果先定義清楚。 財富自由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而它的關鍵結果是可支配所得 >5 萬 / 月以及被動收入佔比 >40%,列清楚後就可以開始展開行動。圖片|授權自 Gipi T-Time Management:時間管理,控管與分配好時間 時間管理,意味著盤點手上任務,包含工作任務、個人目標、生活瑣事,這三個任務在設定時需要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一、在這個任務中,你是否有學到東西? 二、這個任務是否對你的工作成果有幫助? 三、這個任務是否與你的個人目標一致? 並將這先任務排定優先順序,排序背後的原因是,當有突發狀況時,能有原則去判斷,哪些任務可以延後或是提前,辨別輕重緩急,讓你不會因突如其來的變化而感到措手不及。 練習將工作任務、個人目標、生活瑣事排序,當有插單時依據心中原則,決定是否要變更。 圖片|授權自 Gipi P-Project Management:專案管理,有效的計畫與執行 在執行專案管理時,我們可以安排這些基礎原則: 定義交付的產出(delivery and acceptance),將這項工作後會產生的結果交付給下屬,讓下屬可以順利執行。 估算工作量(work estimation)嘗試將工作拆解,在估算時間與定義產出時會相對容易。 六小時原則,一天可排工作的時間是六小時,其他是緩衝時間。 不開會原則,與工作夥伴訂定傳遞訊息、建立文件等規則,提升工作方法。 另外,Gipi 在這邊傳授團隊都很受用的排定 Google Calender 小秘訣,如以下幾張圖說明: 每週日晚上排妥下週行程,並將週一至週五 9:00-18:00 設為工作時間。 圖片|授權自 Gipi 排不滿沒關係,但要避免被動等待任務安排。 圖片|授權自 Gipi 排完後,就開始按表操課執行每日的工作任務吧!圖片|授權自 Gipi 遇到意外狀況怎麼辦?!學習進行變更管理,調整前要記得任務的優先順序呦!圖片|授權自 Gipi R-Retrospective:回顧活動,檢視過去的成果 回顧,指的是覺察、行動、改善,回顧當時任務執行的過程,進行覆盤,推演各種可能性,並自我提問,理解為何每一天的計畫是如此,從屢次的經驗中學習,經過一週一週的調整,使自己成長,符合心目中的預期。 你以為回顧很容易,但其實要認真回顧並做出調整,可是要很大的毅力與決心來累積呢!像是 Google Calendar 時間管理法的回顧,就可以用以下表格來檢討自己的時間規劃與執行狀況,下一週馬上進行調整。 透過每日回顧,確認自己是否有按表操課或省思沒有將計畫完成的原因,步步調整。圖片|授權自 Gipi 結束後,團隊夥伴給予了許多回饋,「有印象的部分是思考任務的三道題,透過三個面向更綜合思考任務, 喜歡 Gipi 的舉例很生活且很簡單易懂!」、「我很喜歡規劃行事曆的部份,還有拆解 OKR 的部份,覺得很受用!覺得好合理好清楚阿!」 課堂上 Gipi 提及拿回時間主權,讓我回顧過去的時間,都是由自己還是別人決定? 仔細想想,大多時候確實別人需要我協助時,我都會第一時間把自己的事情排開,立即給予相對應的幫忙,而使自己的事情延後。課程結束的週末晚上,我便開始嘗試安排隔週工作事項,改變工作方式,讓自己的生活步調更有節奏。 「OTPR 敏捷工作法」傳授給我們的是一個工作上的方法,透過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做最好的運用,教我們如何訂定具體目標,腳踏實地實踐,最後透過一次次的覆盤,修改行事曆,讓我們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能享有個人時間陪伴家人、伴侶、朋友。 然而透過課程,讓我進一步省思的是我們的時間一天都是 24 小時、我們的時間都有限,唯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想要長成什麼樣子,唯有自己才能捍衛自己的時間,所以我願意花時間、花心力投入我認同的事情,因為我心目中有我想成為的樣子,那你呢?你願意投入時間在什麼事情上? 喜歡這次吾思學院所帶來的工作心法嗎?歡迎分享給周遭的親朋好友,跟著我們一起做時間的主人,我們下次上課見! 游舒帆 Gipi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致力於將商業思維的認知能力、重要觀念、知識,推廣至所需要的人身上。除商業思維學院外,亦兼任多家知名企業管理顧問與業界講師,同時也是哈佛商業評論、經理人、INSIDE、專案經理雜誌等眾多電子媒體專欄作家。 著有《商業思維 BUSINESS THINKING 職涯躍進的唯一解!一次搞懂企業如何高效運轉!》、《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5 個解決商業挑戰的行動方案》、《OTPR 敏捷工作法:拿回績效主導權,讓工作做得更快、更好、更有價值》 《OTPR 敏捷工作法:拿回績效主導權,讓工作做得更快、更好、更有價值》是一套結合目標管理、時間管理、專案管理以及敏捷思維的高效工作法,以週為單位持續精進自己,讓你通往目標的正軌,揮別無效努力!欲了解詳細內容,歡迎參考原書。 August 26,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hqUQU

關係心理學:離開不適合的人,為什麼反而讓你更難受? https://ift.tt/3grXa29 我們都想遇到適合的人⋯⋯然而真正不適合的,是人,還是我們的這種思路? 面對不適合的情人,也許因著彼此經歷過的日子,所以種種痛心與不捨,亦是在所難免。但為何連離開不適合的、認識不深的曖昧對象,有時候也會比繼續待在曖昧不明的關係中更教人痛苦難受? 大小動物都會本能地趨樂避苦,好的就靠近,壞的就丟掉;然而人是最矛盾的動物,我們也許清楚知道對方跟自己性格分叉、價值不同、生活懸殊、星盤相衝、五行不合⋯⋯早該說聲「有緣再見,無緣也罷」,但往往要離開不適合的對象時,我們則成為了迂迴的物種。 圖片|Photo by PURE · VIRTUAL on Unsplash 「如果他不走,我也不會喜歡他」得不到的更可貴? 現在,我先迂迴地把問題反過來問:「為何離開適合的曖昧對象,反而會教人感到安慰?」 一位女士跟我說,她最近認識並喜歡上一位在國外工作的男士,他因為武漢肺炎疫情一事,所以回來台灣一段時間。二人開始約會,女士承認自己心動了,後來也告白了。雖然男士沒有回覆,女士也不期待得到回覆,因為二人都知道時間到了,就要別離,但在二人持續的約會下令我驚訝的是: 「也許是他那顆打拼的心,我才被吸引和喜歡他。如果他不再抱著遠飛的理想,在這裡定居下來,大概我是不會喜歡他的⋯⋯是的,如果他不走,我也不會喜歡他,我就是喜歡會離開的他」她這樣告訴我。 難道這就是「得不到的反而是最好」的證據?原來離開契合的對象不會教人難受?當然不是的! 如果我們對自己夠誠實,其實也會知道上述的想法多少是在自我保護,因為我們怕投入太多,卻換不到冀望的結果。事實上,看似對戀情隨緣的女士,在談話間不經意的說到:「我也會怕認真的話,結果連朋友也做不成呀!」 可見這種複雜的心情,一如由林夕填詞的〈塵埃落定〉歌曲所說的: 無愛可失 得不到相戀 別說失戀 只感到天國近了 相聚遠 只知道比你更愛你 這種愛沒分寸 太肉麻 累物累人 原應了斷 人們不是真的著迷於得不到的東西,而是當我們知道那東西終究是得不到時,又為了保住一份溫存的回憶,才一邊克制情感的投入,一邊找來合理化的悽美言辭。 (推薦閱讀:只要吵架,就一定要爭贏:執著對錯,是因為我們真的輸不起) 不適合,其實代表「我無能於改變對方」 在剛才的故事裡,我們除了可以看到一種「不期不待,沒有傷害」的防衛性心態,更應該看到女士的失落。 在她向男士告白以後,男士雖沒有直言拒絕,但也表示「我暫時不會談戀愛,是不希望因為情感關係,影響到未來在國外工作的種種抉擇」。 男士雖然沒有說二人「不適合」,但在潛意識的意義上,則代表女士「無能於改變對方」,才使二人因地域、理想、生活型態上變得「不適合」──藉此,女士(或許那位男士亦然)又於意識中保留了二人也許在性格上、相處上、未來的日子裡是「適合」的想像空間。 愛不是盲目,愛只是有眼罩,使情人無法看見彼此的缺點和弱點。 心理學家 Reik 因此,女士迴避去看見男士真實的缺點,二人真正的不適合之處為何,卻先美化了其餘未於關係中探討的部份。這些事是藉由潛抑「我無能於改變對方 → 既保有遠飛的理想,又願意跟我在一起,或把我一同帶向遠方」一事而達成的。   那麼,我們便能夠回來最初的問題:「為何離開不適合的對象,會教人難受不堪?」 離開不適合的對象,在精神分析的觀點下,其實: 代表了自我的無能:是我無法改變對方、是我無力讓對方為我而改變、是我不夠吸引讓對方愛上我⋯⋯這些潛意識的讉責,是很難被聽見的。 同時,離開不適合的對象之所以困難,也在於人們要把眼罩脫下,回復清晰的視力,看見──也讓對方看見──彼此的缺點和弱點。這彷彿是第 1 點的補充,即人們得看到對方不喜歡自己的實際原因、自己身上的斑駁與缺陷、以及自己也無法去除自己身上所討厭的部份⋯⋯才教二人不適合。 如此,我們便了解人為何是一種迂迴物種,無法離開那些使我們痛苦的人與事。 因為「離開」不代表解脫與解決,卻在心理上代表更大的痛苦快將來臨,所以「待在原地」不作出改變,繼續與不適合的人過日子,反而是「比較少痛苦的日子」。 (同場加映:總是主動離開一段感情,是為了不再經歷被丟下的痛苦) 離不開不適合的人,只讓自己與自己不適合 面對已經回去外國工作的男士,那位女士說:「我先心動了,輸了!」是的,面對一段必然要告終的關係,在情感上我們很清楚知道誰先動情,誰就輸了。如果再深入這個「輸了」的意義,便會發現我上面提到離開不適合對象的兩大原因,其結局是:只得自己去收拾殘局。 精神分析發現有趣的現象是,面對一位不適合的愛人,人們反而會產生更多的幻想,去幻想對方也許在某一天、某個層面、某個世界裡,會用我們所渴望的柔情對待我們。 只是現實上,就像女士又說到:「其實我知道要是今天我不再給他傳訊息,他應該是不會主動聯絡我。」這個洞察有很高的可信度。 男性與女性的想法其實有很多不同。當男士被告白後回家,他大概會看看鏡子,但不會認為自己有何改變、有甚麼特別,甚至會好奇女士們的品味到底是怎樣的。如果這位男性沒有對眼前的女性動情,儘管她臭罵他一頓,他也毫髮未傷,很少會把話聽進心裡去。 按照這些細緻的臨床觀察,希望讀者您記得: 離不開不適合的人,最終往往也只有自己一個在苦惱;沉溺下去,活在自己想像但不得答案的小宇宙裡,只會讓自己與自己不適合,讓自己與自己爭吵,並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參考資料: Reik, T. (1963). The need to be loved. Farrar, Straus. Reik, T. (1960). Sex in man and woman: Its emotional variations. Noonday. ※有興趣的讀者,也歡迎到「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看看我的創作平臺 August 26,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rXa29

給大人的創傷修復課:能愛好自己,才能去愛孩子 https://ift.tt/2D0swiF 要讓自己從創傷中復原,研究顯示有好幾種方法,何不一起來看看,哪些可以試試看呢? 插圖來源|illustAC 圖片|作者提供 就當所有痛楚,成長的經過——創傷,怎會是好事?可免則免吧。但一生這麼長,我們怎能確保經歷的都是好事?如果壞事必會來臨,也請相信,去到最後,我們必有得著。 然而,將痛楚化為成長,也不是口講咁易。至少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在苦難中,依然肯定自己、愛護自己。如此我們才有養份,好好生活,好好照顧孩子。 建議7:自我慈悲 圖片|作者提供 經歷創傷之後,人們悲傷、憤怒,這些情緒都是可以預料的。不過,創傷還可能導致自我懷疑。 在丈夫去世之後,Sandberg 的自信受到了嚴重打擊。她為自己在工作中的小失誤而悔恨不已,她打電話給老闆 Mark Zuckerberg,說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蠢材。 Mark 對她說:「別擔心,這種錯誤妳以前也會犯的。沒有人會指望妳每時每刻都絕對正確。」他的話幫助她設立了更合理的自我期望,她不再對自己那麼苛刻。 Mark 對 Sandberg 展現了同理心,相信要是角色換過來,Sandberg 也能如此關懷她的朋友、下屬,只是,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給予朋友的安慰很多,留給自己的卻很少? 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就是將給予朋友的那份善意也給予自己,自我慈悲讓我們帶著關心和理解去處理自己的錯誤,而不是一味自責和羞辱。 自我慈悲並不意味著對過去責任的逃避和解脫,而是要我們確信,我們不應把自己打擊得那麼狠,以致破壞了未來。自我慈悲源於人類並非完美的認知,深刻理解這一點的人會從困境中更快地復原。 一項研究發現,人們要從婚姻破裂中復原過來,其自尊程度、樂觀態度、離婚前的抑鬱狀態等並不是關鍵因素,幫助他們對抗不幸、大步向前的正是自我慈悲。 (延伸閱讀:「日常的小挫折,都需要好好療傷」給家的四個創傷修復方法) 建議8:記錄好事 圖片|作者提供 讓自己開心是一種對自己的慈悲,卻不是很多人做到。 這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種「負面偏好」(negativity bias),我們會傾向注意負面資訊和事件,這是進化賦予我們祖先的能力,讓我們能夠優先注意到環境中的危險,提高生存率。然而,現代社會並不像原始社會那樣危機四伏,過多地注意生活中的失敗和煩惱會讓我們抑鬱焦慮。 要抵抗這種先天的「負面偏好」,我們就需要付出努力,有意識地去關注生活中的好事。   留意身邊的「小確幸」 你可能會馬上想到那些人生的重大時刻:畢業、結婚、孩子出生、找到工作、一家團聚等等。然而,快樂也可以來自小確幸,因為快樂與積極體驗的頻率有關,而非與其強度。 我們可以關注那些生活中帶給我們快樂的小事——清晨明媚的陽光、孩子一個笑容、看到一本好書、朋友的問候、另一半的甜言蜜語。每天晚上有意識地回想或者記錄下當天發生的好事情(大概十項有九項也跟自己的心肝寶貝有關),能夠幫助你擺脫消極情緒。 研究發現,把快樂的經歷寫下來,僅僅三天就可以改善心情,堅持三個月就可以減少人們去醫院的次數。 我們還可以寫下這些好事發生的原因,例如:被美景感動是因為我們有一雙懂得欣賞美的眼睛;孩子會笑代表他在我們身邊很快樂;來自朋友的問候說明我們有好的人緣;另一半會關心自己意味夫妻關係良好⋯⋯ Grant 和他的同事發現,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生活中的微小成功,提醒我們「我可以做到!」有助建立自信。 建議9:尋找使命感與意義感 圖片|作者提供 創傷體驗往往如地震般動搖了我們對世界的信念,剝奪了我們對於人生可控、可預測,以及充滿意義的認知。 一些人從此一蹶不振,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包括抑鬱、焦慮、或者身體功能障礙;一些人則表現出復原能力,最終會恢復到創傷之前的狀態。 但是,還存在著第三種可能性——有些遭受過痛苦的人不止復原,還會成長,而 Sandberg 和世界上很多人身上,也彰顯了這種可能性。 研究發現,50% 以上經歷過創傷事件的人都發生了至少一種積極的改變。 創傷後成長會以五種形式存在:發現個人的力量、學會感恩、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找到更多的人生意義,以及發現新生活的可能性。 Sandberg 跟許多經歷重大創傷的人進行了交談,他們當中有些在宗教中或在擁抱靈性時找到了意義;有些人投身於可以幫助他人的工作中;有人因為妻子患癌去世而投入早期癌症檢測項目;有人失去兒子之後,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是「以兒子感到自豪的方式生活,通過多行善事為兒子的生命增添光彩」;許多悲劇倖存者致力於幫助他人克服自己曾經面對的困難⋯⋯ Sandberg 的心底也有著同樣的渴望,渴望美好的事因丈夫可怕的死亡而發生,她認為,如果有人從她分享的內容中找到了安慰和力量,就是對丈夫生命的獎勵。因此,她寫了這本書,希望這本書能夠打動讀者,成為丈夫遺產的一部分。 願我們在教養或生命中遇上挫折,也能有復原和改變的能力! 圖片|作者提供 按此連結,可重溫第一集及第二集。 (你會喜歡:替代性創傷的心理學:每一個渴望改變世界的你,可能都受傷了) 參考資料:Sandberg, S., & Grant, A. M. (2019). Option B: 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 London: WH Allen. POPA 延伸內容(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爸爸媽媽,請「自私」一點吧! 面對突發的肺炎疫情,做這七件事會讓你感覺好一點 疫情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五大人格特質,你屬於哪種? August 26,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0swiF

成為家人,是彼此都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專訪北流董事長黃韻玲 https://ift.tt/2FZBQV7 專訪北流董事長、音樂製作人黃韻玲,與夢田文創合作推出《給家人的一首歌》音樂系列,找來十多位爸爸媽媽共創曲子,將發行 15 首以家為核心的動人歌曲。專訪中,她也談到了上一代與下一代的家庭之愛。 如果能寫一封信給孩子,或未來的孩子,無關用字遣詞,無關語句精雕細琢,你最想傳達什麼? 夢田文創將作家駱以軍的《小兒子》改編成系列動畫與舞台劇,現在更與音樂製作人黃韻玲合作,推出《給家人的一首歌》音樂系列,與十多位爸爸媽媽共創曲子,將發行 15 首以家為核心的動人歌曲。 眼前坐著的黃韻玲老師,上一秒還在忙碌的會議中,下一秒與我們談家的複雜情感,她眼神逐漸柔和,眼角有笑。我默默想著,給家人的歌,想必是有愛的。 圖片|夢田文創提供 沒有說出口的,也是愛 可什麼又是家人之間的愛呢?你好像很難想像,有一天,父母會親親你、抱抱你,甚至說聲我愛你。黃韻玲大致明白,家庭之愛深隱幽微,像讀一首詩,細細推敲才能明白箇中情感。 父親尤其,象徵著權威,低頭說愛,倒是有些突兀。 「通常在家裡,爸爸都比較嚴格。其實爸爸們也有好多話想對孩子說,不見得能直接表達。我的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都很害羞,不知道怎麼說我愛你。」於是他們表達在乎的方法,含蓄可愛。黃韻玲一邊模仿,家人碎念的模樣:哎呀,有沒有吃飽啊?這衣服穿得夠不夠?頭髮怎麼好像長了,該去剪了吧? 母親更是,她說,每當媽媽聽到有人稱讚自己,總反駁沒有啦,我女兒歌沒有寫得很好,是你不嫌棄。可這一句句的否定,在她耳中聽來是莫大的鼓勵與支持。而後才懂得,愛本難定義,又怎能輕易否定愛以這樣的形式出現呢? 於是接到《小兒子》的系列合作,決定從父親與孩子間的情感出發,黃韻玲語氣很暖地說:「要說為了什麼,其實是為了愛吧。」透過音樂,讓害羞的父親,不再壓抑心中的小孩,叛逆也好、抒發也好,在音樂的世界裡,爸爸們要讓自己自由。最後找來十位爸爸,包括吳念真、聶雲、李李仁、小野老師等人,讓爸爸們為孩子寫一封信:「信件讓言語變得更細緻,透過書信,我們可以看到每個爸爸的個性與觀點。」 其中有一首歌,找來陶爸演唱,他爽快答應。在錄音室與黃韻玲見面,他看著歌詞對她說,這首歌好像自己要跟孫女講的話。黃韻玲聽了神情滿足,音樂大抵如此,一首歌描繪一種情感,每個人代入自己的故事,在自己的世界有無限想像,於是有了不同的詮釋。歌曲之於人,無比的私密與親近。 我與兒子,不用再複製上一代的愛 上一代表達愛的方式含蓄且內斂,黃韻玲理解,但在成為母親之後,她說不想像以前的大人一樣權威。問她,想和兒子建立什麼關係,她笑說,是相互分享。 「我想跟兒子分享很多很多故事。所以在他成長的時候,會盡量把自己聽的歌曲分享給他。現在他成為吉他手,曲子會潛意識地融入他的音樂裡。於是他可以不斷發展新可能。」 回憶兒子小學時,曾告訴黃韻玲,自己手機裡有一千多首歌,然後問她:你覺得哪首最好聽? 黃韻玲搖頭,兒子接著說:「我什麼音樂都有,但是就只有這首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的吉他 Solo 最感人。」 圖片|夢田文創提供 兒子小學時的那句話,讓黃韻玲記憶到現在,她欣喜激動的說:「我當時就想,數學理化什麼的我幫不上,但是我能做的,就是幫他打開雷達,拓展音樂上的視野!」 於是有一種親子關係是,我和你共享同個興趣,我有我的偏好,你也有你的觀點,我們不是上對下,而是踩在同個立基點上,愛與親密無須言說,卻自在流通。 建立親密感沒有特定秘訣,黃韻玲笑說:「就是盡量和孩子找一個共通話題。譬如兒子一、二年級要去學校上課,又會要我幫他上楓之谷打怪。」音樂人打怪?想著黃韻玲與助理坐在辦公室,四隻手敲敲打打,不是做音樂,而是找寶物,那畫面滑稽又可愛。 成為家人,是彼此都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 歷經上一代的威嚴家庭教育,到這一代尋求更開放、自在的親子關係,黃韻玲對誰都沒有任何的抱怨,反而直說:「我覺得我是個幸運的孩子。」 從爸爸到媽媽的威嚴管教,再到叔叔的嚴厲鋼琴教育,即便長大到現在,黃韻玲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姑姑都還會提醒她,說話得小心謹慎。 「小時候不懂,長大才知道家是這樣的,知道天塌下來,也有人撐著。」她笑,好幸運呀,自己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儘管嚴厲,可那也是愛,每個家庭都有它寶貴之處: 「我們無法決定生長在什麼家庭,因為誰都不知道上帝派我們去哪裡。不管是什麼樣的路程,可以成為一家人,就是很難得的事。有時候想一想,家沒有如此隨手可得,透過家人或自己的孩子,我才知道如何分享與愛人。很多事情真的都是學習。」 黃韻玲一邊說著,我開始想像成為一個家的可能,初始是模糊無形的,隨著家人間的互動與溝通,彼此磨合學習,也隨著時間向前滾動,漸漸構築家模樣,有形有體,因為有愛,更強壯堅實。 所以吧,愛要傳承下去,藉著《給家人的一首歌》這系列,表達給孩子的愛,然後大人也要記得抱抱自己,給自己一點鼓勵。 圖片|夢田文創提供 August 26,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FZBQV7

Stitch Fix 創辦人 Katrina Lake:一開始被貼上女性執行長標籤時,我其實很抗拒 https://ift.tt/34y64bQ 你有沒有想過,宅在家買衣服,還有專屬造型師幫你打點?「時尚界 Netflix」Stitch Fix 的創辦人 Katrina Lake,不僅顛覆傳統服飾消費方式,也要用她的故事,鼓勵更多女性創業,並打造多元共融的工作環境。 疫情肆虐,美國許多服飾店紛紛關起門來,共同防疫。無法外出購物的我,在友人的推薦下,嘗試了服飾品牌官網外的另一個選擇——有「時尚界 Netflix」之稱的時尚電商平台 Stitch Fix。 初次訂購,很是新鮮。首先,註冊成為會員,並填寫一份詳細問卷,包含風格喜好、預算範圍、身高體型、場合需求等。接著,會收到一個裝有五件單品的盒子,有衣服,也有飾品配件。試穿後,留下要的,然後把剩下的商品放回盒子,貼上 Stitch Fix 準備好的退貨標籤,寄回去。然後,在線上給予回饋,讓專屬造型師知道,不滿意的是尺寸、價錢,還是風格。 下一次,拿到的便是更合你意的盒子。 我不禁好奇,如此特別的消費模式,究竟是從何而來?背後推手,又是何方神聖? 從學校作業到上市公司,不要怕做沒人做的事 Stitch Fix 的誕生,起初只是創辦人卡翠娜雷克(Katrina Lake)在攻讀哈佛商學院時的一份作業。 對時尚與科技有興趣的她,想要創造一個電商平台,讓網購不再只是買自己喜歡的,而是一項更上一層樓的體驗,讓消費者在購物之餘,也能擁有專屬的時尚指南,讓購物更有效率、更有驚喜、更有品味。 不過,當時並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提供這樣的服務,這也讓原本只想找工作的她,踏上了創業之路。(延伸閱讀:【女力創業專欄】創業是條天堂路,我們只和自己比賽) 「當你在做一件沒有人做的事時,你要不就是所有人中最聰明的,要不就是最笨的。多年以來,我都不知道我是哪一種。」 回憶起創業之路,雷克其實並不是信心滿滿,求學時,商學院教授雖不至於嫌棄她的構想,卻也沒感到驚艷,而創業之初,以男性為主的投資公司,也時常對她的提案興趣缺缺。 幸好,她並沒有放棄,也找到了合作夥伴——商學院同學的妻子 Erin Morrison Flynn。 2011 年,兩人在加州舊金山成立 Stitch Fix,結合強大的演算系統,先是藉由科技挑選出顧客可能會喜歡的商品類型,再透過真人造型師過濾資料、加入時尚意見,最後選定寄出的五樣商品,並經由回饋,不斷擴大資料庫、貼近顧客品味。 「購物的樂趣在於藉由試穿,決定你喜歡或不喜歡,而我們的商業模式仍是循著這樣的方式,讓人們決定『喔!這完全就是我嘛!』或是『哎唷!這才不是我的風格!』,只是我們用了一種更精心策劃、更有效率的方式。」雷克說。 從抗拒到驕傲,「女性」這個身份其實需要被更多人看見 2017 年,Stitch Fix 公開上市,年僅 34 歲的雷克,是創辦人,也是執行長,成為當時最年輕的首次上市公司女性執行長。 談到這樣的頭銜,雷克說自己的感受其實很複雜。 「一開始,我對於被貼上女性執行長的標籤,其實很抗拒,我只想成為一位成功的執行長,而那該與我的性別無關。但現在,我認為作為一位女性執行長是很重要的,我也漸漸為此感到驕傲。」雷克在接受《時代》雜誌的專訪中說。 會有這般的心境轉折,要回到 Stitch Fix 上市那天。她抱著 14 個月大的兒子,兒子手中還緊抓一隻貓咪玩偶,她一邊宣布「我們對 Stitch Fix 抱持的夢想又大又膽壯,而這一切才正要開始」,一邊將一小塊貝果,塞進正在哭鬧的兒子嘴中。這一幕,不僅被拍下來,還在網路上瘋傳。 雷克不好意思地說,抱著兒子到現場並不是特別設計的,但這個畫面確實讓許多人產生共鳴。「在那之前,我從未意識到自己抱著孩子,站在台上,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一直到廣獲好評與宣傳,她才發現,原來她的日常,能夠產生巨大影響。「我發現,自己可以去改變孩子看待領導力的方式。過去,我們很少看見像我一樣的企業執行長,但當我做最真實的自己,其實就能推動這個改變。」 她可以是企業執行長,同時也是一位母親,不需取捨,也不需藏匿。(延伸閱讀:專訪鄒開蓮:做一個領導者,真實就好) 這個體悟,啟發了雷克重新擁抱女性的身分,她發現自己其實有更重大的責任——推動多元「典範」。「我很珍惜這份責任,並且希望我的微小貢獻,能夠幫助形塑 20 年後,人們所看見的領導力。」你可以感覺到,雷克是帶著驕傲,期許自己。 談到初衷,她回想起自己申請商學院時,女性企業家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就是她的榜樣。她說,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在以男性為主的科技業中,出人頭地。如果沒有梅格惠特曼,雷克或許就不會覺得自己能進入科技業、能夠成為公司的執行長,或許,我們也就看不到 Stitch Fix 的誕生。 繞了一圈,終究是典範的力量。 現在的雷克,不僅習慣外界稱自己是女性創業家,或是職業婦女,更是希望鼓勵更多的女性在各個領域展露頭角,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找到自己感到舒適的空間。 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是讓你感覺到被支持著 除了談自己,作為企業主,雷克對於員工的工作環境,也有一套想法。 觀察 Stitch Fix 的組成會發現,它不只是一家由女性創立的公司,內部的員工,也是以女性佔多數。 「我並沒有刻意雇用比較多的女性,但事實是,我們的領導階層中,女性佔了很重大的部分,而這也幫助我們吸引更多女性來加入。」究竟為什麼會女多於男,雷克說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謎,她分析,公司多數員工是造型師,並以女性佔多數,科技團隊雖然是男性居多,但比起其他科技公司,女性的比例還是高,這樣的現象,或許與她對「一家公司該給員工什麼」的認知有關。 也就是說,不論招募初期的員工性別比例如何,當最後留下來的,是女性多於男性,或許可以被解讀為,女性在這個工作環境中,感到舒適與安心。 雷克回想剛創業時,她會把自己看做是公司的員工,接著試圖去問「假使我是一位經理或助理,我會在意什麼?」 她想到的是,身為一位女性,結婚與生育該是件幸福且令人期待的事。「產後,我請了 16 週的育嬰假。想像一下,如果妳剛滿 30 歲,結了婚,那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時刻,而能夠在一個支持你的地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延伸閱讀:專訪鄒開蓮:人生太精彩了,我無法幫我的孩子決定) 如果公司能給員工的,是支持,是舒適,是安全感,那就不怕留不住好的人才。 循著這個脈絡,雷克努力打造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不僅對女性,也對所有人。 她希望把多元共融(Diversity & Inclusion)的概念,帶進企業,加以落實。她說:「這是我們需要的,我們需要更多人看見成功的女性創業家,我們需要更多元的董事會成員與管理階層,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決策者與投資者,唯有這樣的改變發生,我們才能創造出一個歡迎多元共融的環境。」 她說,她的終極目標,是讓每個人擁有公平的機會與可能性,但這個公平,靠得不是把大家變得一樣,而是去發揮大家的不一樣,「我希望在這裡,大家的成功是『因為』彼此的不同,而不是『儘管』彼此的不同」。 「幫助女性自信地過每一天,是我的熱情所在。」雷克說。從一個創業構想開始,她將性別意識帶入商場,期許自己成為典範,致力創造友善的職場,更是希望她的故事能鼓勵更多人加入她的行列。 August 26,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y64bQ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可以租屋、結婚、辦信用卡!拍板定案 18 歲即成年 https://ift.tt/2ErYOnd 年輕人參與政治的年齡下修,究竟會帶來什麼社會影響,讓我們期待地看下去! 行政院會今通過 38 項關於調降成年年齡的相關修法草案,將成年年齡由 20 歲下修為 18 歲,修法也統一將男女可結婚年齡定為 18 歲、訂婚年齡為 17 歲,相關修法將包裹式送立院審議。未來立院三讀通過後,18 歲堪稱完全成年,可以自己買手機、結婚、租房子、申辦信用卡、行動支付,甚至擔任公司之發起人等等。 草案指出,為使人民之權利義務對等,現行法律以民法成年為年齡門檻之規定,在成年年齡調降為 18 歲後,除另有特殊考量外,亦隨同修正,以期一致。 行院長蘇貞昌在院會表示,18 歲公民權修憲正在討論中,政府先盤點法律面,希望讓民眾覺得政府在修憲之前已經做好準備。政務委員羅秉成表示,這次修法共 14 部會提出 38 項法案,將包裹向立法院提案。 主要修法重點有二:一是民法成年年齡調降為 18 歲,二是將男女結婚與訂婚的年齡統一。 羅秉成表示,調降成年年齡,係因世界主要的百餘個國家都將成年年齡訂為 18 歲,這是國際潮流,2018 年日本也修法將成年年齡通過為 18 歲,並有 4 年過渡期,預計 2022 年施行;另外,過去民法與刑法的刑事完全年齡有落差,導致權責不相當,因此這次修法將之齊平。 羅秉成說,現行成年年齡已不符合時事潮流,立院有共識青年參政的年齡要下修,因此行政院也有責任,要讓刑法民法的成年年齡一致化。 草案規定,調降民法成年年齡後,民眾原依照相關法令規定、行政處分、法院裁判、契約得享有至 20 歲或成年之權利或利益,如撫卹金、遺屬年金、補助款、救助款、夫妻離婚後所約定對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等,於新法施行後,其於修正施行前已取得之既有權益,亦保障持續享有至 20 歲。 根據行政院簡報,未來修法通過後,18 歲就可以自己買手機、結婚、租房子、申辦信用卡、行動支付,甚至擔任公司之發起人等等。 草案也指出,民法成年年齡調降事涉民眾權益且相關法令數量眾多,至少需 2 年緩衝期,因此,民法修正案原則自立法院完成修法程序滿 2 年後之第一個元旦施行。目前暫定施行日期為 2023 年 1 月 1 日。 未來18歲堪稱「完全成年」 可自辦手機、租屋、結婚。圖片|行政院提供 (同場加映:怎麼結婚、繼承、收養?七張圖帶你了解 748 施行法重點)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政院拍板!18歲「完全成年」 可自辦手機、租屋、結婚」 August 26,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rYOnd

有一群女人,做著世界最危險的工作:辛巴威巡護員 Akashinga https://ift.tt/2QpU43X Akashinga 不只象徵著力量、速度、紀律,更象徵著支持與重建,你很難想像,這支擁有軍人般爆發力與行動力的隊伍,是由各個曾經破碎的生命所組成——性侵受害者、受家暴者、單親媽媽與愛滋病患者。 「我會教你如何反擊,」 「我會教你如何躲藏,」 「我還會教你如何使用力量。」 行進步伐整齊有力,一支皆身著墨綠制服的隊伍,手持長槍,毫無畏懼的踏進與身子同高的草原裡。當他們轉身直視鏡頭,你不禁為著他們的銳利眼神震懾:原來,她們是一群女性。 圖片|國家地理頻道官網(Kim Butts) Akashinga,辛巴威修納語中的勇者(the brave one)之意,也是她們的名字。她們並非政府底下訓練的軍人,而是國際反盜獵基金會底下培養出的野生動物巡護隊,從盜獵者手中拯救出兇猛的野生動物:大象、花豹、獅子、 犀牛,並調解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Akashinga 守護著辛巴威的六個保護區,佔地總計 463,000 英畝,�自 2017 年成立以來,她們降低了位在辛巴威尚比西河下游區域 80% 的大象狩獵率。 Akashinga 不只象徵著力量、速度、紀律,更象徵著支持與重建,你很難想像,這支擁有軍人般爆發力與行動力的隊伍,是由各個曾經破碎的生命所組成——性侵受害者、受家暴者、單親媽媽與愛滋病患者。(延伸閱讀:性別快訊|台商非洲廠性暴力:她們被迫用「性」,換一件我們的牛仔褲) 為何找上這群女性? 是什麼樣的原因找上了這群女性,又或者可以問,為什麼這群被社會視為受害者的女性,想成為 Akashinga? 國際反盜獵基金會的創始人 Damien Mander 是特種部隊出身,在辛巴威擔任巡護員的經驗,讓他意識到,取得社區認同是保護野生動物、創造人與動物間和諧生存的重要關鍵,因此在辛巴威當地的村莊招募,並以軍隊般嚴苛的方式訓練他們,然而 Damien 發現,這些結訓後的巡護員,開始收受賄賂,甚至與盜獵者勾結。計畫失敗,但是 Damien 卻意外受紐約時報一篇關於女兵的報導啟發,決定將訓練對象轉往女性,向當地 29 個村莊發送消息:招募 18-35 歲婦女,曾經歷過性侵、家暴等的女性,也就是說,他們想找到,能夠透過 Akashinga 計畫創造新生、有所獲益的女性。(延伸閱讀:馬拉威報導:為何教育一個女孩,等同拯救一個國家) 「她們都不是環境底下的受害者,而是男性底下的受害者。」Damien 說。 Akashinga 計畫重啟,有約 90 名的婦女接受徵選,37 名女性進入了三天的訓練期。這三天,她們必須經歷四大痛苦:飢餓、疲倦、寒冷、潮濕,一連串的訓練皆以特種部隊的規格設計,並且包含各種耐力、團隊精神挑戰。訓練到最後,僅有三名女性退出。 而國家地理頻道今年八月釋出《保育的勇者》,片中紀錄了 Akashinga 的招募過程,彼時,一群優秀的 Akashinga,必須從 500 名的婦女中挑選出 80 名勇者。她們剃髮著裝上陣,在濕黏的泥地上搏鬥、在炎熱的草原上跑步,她們模擬各種可能與盜獵者交手的情境,訓練官在一旁說著:「你必須自信,必須充滿氣勢的對他們說『不』。我們想知道,你能不能戰鬥?你有多強壯?」 圖片|國家地理頻道官網(Kim Butts) 因為軟弱與害怕,讓她們變得無所畏懼 「這是非常艱難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你們可能會在這份工作中失去生命,你會需要站在前頭,對抗武裝的男人,他們為了殺死大象不計一切,甚至能殺死阻擋自己的人,而你會是阻擋他們的人。」—— Damien Mander 名為 Future Sibanda 的隊員曾表示:「徵選過程並不容易,但我從未想過放棄。」 也許不願放棄,是因為在做最困難的工作以前,她們首先已經過著最困難的生活。《保育的勇者》中,有一幕是,Akashinga 的隊員讓來參加徵選的女孩們起身,說出自己的故事,她說:告訴我,你生命面對了什麼挑戰。 有女孩說:「我的丈夫被射殺,我來這裡,是為了保護我的孩子。」 有女孩說:「我的丈夫虐待我,我的腳上滿是傷疤。在這些經歷後,我不想讓機會溜走了,這也是為何我用拼了命的、全心全意想通過徵選。」 成為 Akashinga 一員的人,都帶著各自破碎的生命經驗來到此處,眼神是不容質疑的堅定,因為走投無路,所以選擇放手一博的堅定。 Damien Mander 說:「我們以為對這些女性來說,這些訓練是地獄般的折磨,但結果證明,她們早就經歷過這樣的磨難了。」 圖片|國家地理頻道官網(Kim Butts) 當你能夠站起來詮釋自己的故事,就有更多的力量 那些被性侵、家暴的女性,社會總習慣以「受害者」的身份來看待她們,然而受害者視角讓女性難以自己長出力量。然而在 Akashinga 這個身份上,有個更深意涵是:受過傷的人,其實能為自己而戰,當你能夠詮釋自己的故事,就有重生的能力。 一位隊員 Nyaradzo Auxillia Hoto,是一位 28 歲的單親媽媽,因為家境貧困,不得已中斷學業,為了生活,在 20 歲的時候結婚。然而丈夫在婚後不斷對她施暴,強迫她不求回報地為家庭付出,不堪虐待的她決定申請離婚,帶著孩子回到娘家。然而離婚後的生活也不好過,她為了支撐娘家八口的家計,拼命種田、賣馬鈴薯維生。直到 2017 年加入 Akashinga 計畫,成為一名巡護員,她開始存下薪水,一年後買了田地、考駕照,讓孩子和兩個弟弟到學校完成學業,她也重返大學唸書,半工半讀,夢想成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領導者。 她說:「因為軟弱過,所以能夠變得強壯;因為曾經害怕,所以能夠變得無懼。」(I am strong today because I have been weak; I am fearless today because I have been afraid.) 起初她們為了生存,於是戰鬥;為了逃離暴力,於是戰鬥。現在,她們能夠說故事,能夠夢想,能夠活出想要的人生。 「我準備好獻出我的生命,」 「這是我的義務,」 「我是 Akashinga,」 「我是最勇敢的人。」 ——《保育的勇者》 圖片|國家地理頻道官網(Kim Butts) 參考資料: [1] BBC,Meet the 'Brave Ones': The women saving Africa's wildlife(2018/9/27) August 26, 2020 at 09: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pU43X

【工作力全開】暑假到,打工去? 玩社團?三個逆向思維,讓你建立個人高度差異化,未來求職成功勝出! https://ift.tt/34ym51M 暑假適逢打工旺季,不少大學生利用暑期打工以期累積職場經驗。今年因為疫情關係,更出現打工仔與一般勞工搶飯碗的現象。究竟社會新鮮人,想至知名外商求職,打工經驗是必須的嗎?企業主看重的是甚麼特質? 暑假到了,你是不是也在到處找打工機會,想進而累積個人能力與職場經驗?學長姊是不是告訴過你,一定要混個「有企業人脈」的社團,或是參加企業競賽?但是就你心儀的企業龍頭或外商公司雇用新人的角度而言,大學生的打工經驗是必須的嗎?大學四年,你該如何準備,才能脫離「畢業即失業」的窘境,特別是現今面對因疫情影響,而格外不確定的未來?以下是三個或許你沒聽過沒想過,但十分實用到點的逆向思維: 盡量「壓榨」大學資源,便能提升未來價值:大學生活單從課表上學習就太可惜了!有許多的知名學者開設的演說及講座,都可以從學校各處室網站上搜尋的到。更重要的是,這些資源都是你已經付了的學費,從而得到的 “Learning Fast Pass”「學習快速通行證」,千萬不要浪費! 「由你玩四年」,是為了玩出人脈與機遇:大學能不能玩?可以玩,盡量玩!但最聰明的玩法是參加你有熱情,有興趣,能創造貢獻的社團,並從中獲得可遇不可求的機遇,譜寫個人形象與故事。 別害怕與眾不同,努力彰顯個人差異化:企業的創新思維與領導能力,動力往往來自多樣化的人才。唯有彰顯個人特色的你,才能為企業創造長期的Incremental Value (遞增價值)。 而從知名外商龍頭,也是愛用社會新鮮人的 P&G 寶僑家品角度, 判斷人才「未來發展潛力」,而非「現有能力」的 5E 領導思維則是: Envision (願景):描繪未來的目標 Engage (互動):尋找並結合資源 Energize (激勵):帶領團隊眾志成城 Enable(啟動):開啟各人獨特潛力 Execute (執行):以「目標導向」為行動準則 延伸閱讀:重點不是要贏過別人!在職場跑道上,做最擅長的自己。 以洋蔥艾爾莎個人經歷而言,當初面試被問到:「請舉出你自身的例子,大學時期最大的目標是甚麼?為了這個目標你付出了甚麼努力?達到了甚麼成果?」,當時的我不僅冷汗直流,回答前還是非常沒有底氣的。第一:我的大學四年,都在排球場上度過,別的同學每天現身美美香香地聯誼約會時,我總是渾身臭汗,以最鄉土的運動服裝出現在課堂。第二:因為常常要參加各種球隊校際競賽,大專聯賽,加上自己太熱愛打球,成績單上的悲催結果,便是各種公假翹課的完美忠實呈現。第三:本為金融相關科系的我,不但沒有參加任何學生會,企業競賽,甚至 AISEC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因而無法舉出任何「有用企業人脈」的累積實例。 說不出完美金句的話,就說實話做自己!我用這段話,成功的總結我的「怪奇大學生活」,並讓面試官看出我五E的潛力:「我大學最大的目標,就是成為一位專業的排球校隊選手 (Envision),因為這樣的熱情,讓我願意犧牲個人假日,奉獻各種時間,曬出黝黑膚色,每天花費至少兩小時,對著同一面牆壁不停地練習基本動作 (Enable)。最後,因為我的苦練與不服輸,使我成功地當上了校隊隊長,並帶領團隊 (Engage & Energize),在各項校際比賽,大專聯賽中突破過去成績,並獲選MVP最佳球員 (Execute)。」最後,我成功地被心中最心儀的首選公司,錄取了。 無論是社會新鮮人,還是在學的大專生,我鼓勵大家還是用「以終為始」的思維,仔細規劃學生生活。無論是參加社團,得獎紀錄,打工經驗,證照成績單......都只是通往最終目的的「手段」。當心中有心儀的公司名單時,仔細研究其企業願景與人才特質,好好規劃此刻你應該走的路徑,在求職的時候,一個好的個人故事與自敘能力 (Storytelling),會贏得企業主考官最大的記憶點與關注力,而讓你一路乘風破浪如願以償,找到你的 “Dream Job”! 參考資料: [1] 《成就未來的你,36堂精準職涯課,創作非你不可的人生》。 by 悅知文化 [2 ]《 P&G 工作術,高手這樣練成》。 by 大是文化   August 25, 2020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ym51M

今晚一夜好眠好不好?給寶寶的睡前儀式 https://ift.tt/3aSWtgW 大家都知道要為寶寶建立「睡前儀式」,但到底怎麼進行,這裡跟你分享小撇步! 我猜你可能聽過「睡前儀式」,聽說這個儀式可以讓寶寶更好睡,除了「天呀~這是什麼魔法還是妖術,不管是什麼,能讓寶寶一夜好眠,都給我來一點」的內心戲以外,你可能很想知道這個儀式該怎麼進行,需要做什麼。 在開始說明如何執行睡前儀式之前,先來聊一下為什麼要做睡前儀式呢? 因為這是一個尊重孩子的行為。 模擬一下角色轉換,今天,當我們正在打電動打得火熱、或是追劇追到高潮迭起時,有人在旁邊說:「睡覺時間到了唷!」然後就開始幫我們換衣服,抱去房間,燈關掉,就這樣走了,我們一定會很難以接受,完全沒有足夠的心理轉換時間,完全沒有玩到一個段落,覺得這個迅速就寢的狀況太扯了! 合理的狀況應該是,我們在要睡覺前,就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想好ABC做完後,就可以躺平在床上了。 和孩子之間,制定一套重複使用的睡前儀式,除了尊重孩子需要準備睡覺的心情轉換,也是提供孩子一個習慣制約的方法,他讓寶寶習慣每次開始做ABCDE這些事之後,接著就是去睡覺了。 漸漸的,只要每次出現ABCDE,寶寶就會知道這是要睡覺的前奏曲,寶寶會把自己帶入準備去睡覺的情境中,而不會依舊處於非常亢奮地玩耍狀態,於是當做完ABCDE的睡前儀式、把寶寶放上床後,他會漸漸依照自己的節奏進入夢鄉!(輕鬆打怪完成) 因此、為了協助寶寶有充分的心情轉換時間,建議睡前儀式的長度,至少 15-20 分鐘。 睡前儀式並不是寶寶哄睡的儀式! 睡前儀式結束後,寶寶還是清醒的,並不會昏昏欲睡,三個月以上的寶寶,都有自行入睡的能力,一旦孩子理解自己是可以自行入睡的,寶寶自己會在嬰兒床裡,按照自己的節奏,逐漸入睡。 並不是因為睡前儀式做了什麼,讓孩子感到想睡覺的、讓孩子想睡的,是寶寶體內的褪黑激素的催眠效果啊! 這也呼應所有寶寶睡覺相關的建議裡都寫著:「在寶寶想睡,但還沒睡著前,將寶寶放入嬰兒床裡。」完成睡前儀式的寶寶,只是想睡,但還是清醒的,並沒有幾乎要睡著了。 圖片|作者提供 (同場加映:「緊緊包覆,像在母親的子宮」安撫寶寶的有效擁抱法) 睡前儀式可以依照每的家庭自己的習慣、喜好,或是父母覺得容易操作的方向去建立,這個儀式也可以隨著孩子的年紀不同和需求狀況而做調整,跳跳糖和我的睡前儀式從他九個月到現在二十九個月,就已經有四個版本了: 九個月:講故事 → 穿睡衣(寶寶睡袋)→ 站在床邊抱著念 Say Goodnight → 跟他說跳跳糖睡在自己的床上(讓他看床)、媽媽會坐在房間外面(讓他從房間看媽媽坐的地方)→ 放進床上說晚安。 十二個月:一起收玩具&收故事書 → 講故事 → 穿睡衣(寶寶睡袋)→ 站在床邊抱著念 Say Goodnight → 問他「跳跳糖睡哪?」他會拍拍嬰兒床欄杆 → 放進床上說晚安。 十四個月:一起收玩具&收故事書 → 講故事 → 去上廁所(有時候會尿尿、有時候不會尿尿)→ 穿睡衣(寶寶睡袋)→ 站在床邊抱著念 Say Goodnight → 問他「跳跳糖睡哪?」他會拍拍嬰兒床欄杆 → 放進床上說晚安。 二十九個月:一起收玩具&收故事書(或賴皮不收)→ 講故事 → 去上廁所(有時候會尿尿、有時候不會尿尿)→ 穿睡衣(寶寶睡袋)→ 讓他自己關燈 → 放進床上、跳跳糖站在床邊聊天、或是唱指定歌曲 → 媽媽要求被跳跳糖親一下 → 媽媽離開房間。 這是我們家的睡前儀式。而結束睡前儀式的跳跳糖,更是站在嬰兒床邊,和媽媽說說話、唱唱歌,媽媽離開房間後,用他自己的節奏,躺下到睡著。 圖片|Photo by Gigin Krishnan on Unsplash 另外一個重點:不論是白天的小睡,或是晚上就寢前,都應該要進行相同的睡前儀式,而不是只在夜間就寢前執行睡前儀式喔! 再次強調,幫助寶寶睡覺的是褪黑激素,決定寶寶每次睡覺是小睡還是夜間長睡眠的,同樣也是寶寶體內的褪黑激素,並不是因為媽媽爸爸幫寶寶哪次有穿睡衣、哪次有關燈、哪次有執行睡前儀式,寶寶就會理解這次是夜間睡眠要睡久一點。 睡前儀式的重點在於玩耍心情的轉換,當然在每次睡覺:白天小睡或是晚上就寢前,都需要協助提供寶寶這個心情轉換的機會和時間喔! 睡前儀式百百種,我知道有的朋友是放固定的音樂讓寶寶聽到那首歌就知道要準備睡覺了,有的雙胞胎媽媽是講一個故事之後就晚安(雙胞胎媽媽很忙、簡化睡前儀式是很合理的)! 如果你們家還沒有睡前儀式,非常推薦現在開始就想一個、從今晚開始吧!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你會喜歡:真的很想好好睡一覺!十個寶寶無法睡過夜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August 25,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SWtgW

「為什麼我這麼討厭男人?」對異性排斥,可能源自你的童年經驗 https://ift.tt/3jcleaP 除了覺察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外,建立自己第一手的全新經驗,是跳脫原生家庭陰影,最重要的一步。 文│黃惠萱臨床心理師 「妳為什麼要買這個呀?在這裡買一定會被坑的呀!巴啦巴啦⋯⋯」男人看似熱心地靠近思蒨,想找話題跟她建立關係。 但思蒨聽了直想翻白眼,想著「我買東西關你什麼事?我最討厭別人對我指手畫腳了⋯⋯」 無法給對方好臉色,雖然她心裡很清楚對方只是想交朋友沒有惡意,而自己來參加聯誼性質的戶外活動也是為了多認識人,但她就是沒辦法自然地和眼前主動示好的男生多聊幾句。 事後想想,思蒨也知道那些對自己獻殷勤的人,也許攀談的技巧不夠高明,但都是對自己有好感的人,是應該給機會彼此認識一下,但她總是習慣在心裡默默審視對方,深怕看漏了對方隱藏的缺點,導致她和別人互動時都掛著冰塊臉,把對方原有的一點欽慕都嚇跑了。 (延伸閱讀:家庭心理學:帶著原生家庭的創傷,就無法建立一個新的家?) 缺席的父親 她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來晤談室聊聊,想知道自己為什麼不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樣,對男生表面上的小缺點一笑置之,讓自己異性緣更好一點。 「為什麼我這麼討厭男人?」被問到的心理師我一開始也是毫無頭緒,不過根據過往晤談經驗,人對某事物的強烈負面情緒,除了出自本身的創傷經驗,也可能從觀察重要他人的經驗而來。 圖片│Photo by Tamas Munkacsi on Unsplash 我們從嬰兒時期起,就是透過和主要照顧者的互動來認識這個世界,即便長大了,小時候建立起來的主觀經驗仍舊對潛意識有影響力。這種自小累積的內在情緒經驗和一般所指的觀察習得經驗不同,常常隱藏在我們不自覺的習慣裡,難以察覺卻又根深蒂固,追究起來時連自己也想不起具體的原因。思蒨對男性的慣性負面態度就是來自於此。 思蒨從來沒想過自己對男人的態度源自家庭,因為她對父親完全沒有印象,大一點之後才聽外婆說,媽媽生下思蒨不久,父親就外遇和別人走了,從外婆嘴裡媽媽就是年輕無知,才會被巧言令色的父親欺騙感情,而外公年輕時也是和外面的女人牽扯不清。 思蒨一直跟媽媽住在外婆家,去年才搬出來自己住,印象裡媽媽沒什麼其他朋友,下班後就和外婆及獨身的小阿姨一起宅在家裡,後來連大阿姨也離婚回家住了,仔細分析起來,思蒨自小生活在一群被男人辜負的女人堆裡,莫怪她心裡對男人總是戒備著,對能言善道或對自己熱情追求的男性更是抱著不自覺的敵意。 母親眼中的男人 仔細回想,你現在對於人的觀點,那些你特別喜歡或討厭的類型中,是否隱藏著你對兩性或某些人格特質的刻板印象或偏見,這些偏好極可能追溯回你的原生家庭甚至家族,是你的大腦從小到大日積月累從重要他人那裡吸收而來「關於世界與人事物的二手資料庫」。 要降低原生家庭習性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力,就要重新建立屬於你自己的資料庫。 探索了原生家庭對男人隱藏的負面態度後,我跟思蒨一起回顧她和男性互動的小細節,找出一些她心裡的隱藏規律,像是「能言善道=花言巧語」、「熱情追求=容易變心」等。 當我們一起把藏在意識下的定律拿出來檢視,就可以發現這樣的連結並不總是事實,但是這些連結卻足以讓思蒨對男性抱著敵意,破壞了可能有好結果的互動。 你也可以試試看,寫下你最近和別人互動的事件,再練習用第三者角度回顧一次,找出故事主角(你本人)對人的內在假設。如果發現有點困難,也可以和自己親近的朋友討論,讓他們幫助你,特別是那些性格和你不同或是互補的朋友,他們的答案往往更能幫助你。你可能就不適合找家人一起做這個練習,特別是父母,因為他們受到原生家庭或家族的影響甚至比你更深。 (推薦閱讀:面向原生家庭|一直到很久以後,我才停止憎恨父親) 建立自己的一手概念 最後練習在與人互動時,逐步打破你自己想改變的那些內在定律。 以思蒨來說,她應該先好好思考「花言巧語」或「容易花心或變心」的人有什麼特質,她腦海裡一開始都充斥著原生家庭給她的經驗和概念,好比外婆、媽媽或是阿姨們的二手經驗,她要試著運用自己成年後與人互動的一手經驗,去試著幫自己找出辨識「壞情人」的方法,例如:是否習慣對伴侶「說謊」是很好辨識指標,說謊與誠實和一個人的忠誠度可能更相關。 然後她需要增加自己的第一手經驗,檢驗自己的新概念,讓自己對人事物的新規則更加完備。思蒨開始試著不要在第一時間就排斥那些「熱情追求」自己,或被自己列為「能言善道」的異性。 透過多和那些人對談的結果,她發現更多對方的個人特質,交到更多朋友,偶而也需要練習遠離不適合的對象,或是試著和對方溝通自己的不愉快,整體而言,她變得在人際互動中更自在,更像自己。 很多人在自我療癒時,往往停留在檢討過去負面經驗,這樣只做了一半的功課,建立自己新的經驗是第二部分的功課。唯有增加屬於自己,讓自己喜歡且有信心的新經驗,過去經驗的影響力才能降低,就像陰影見了陽光自然退到後面。 August 25,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cleaP

不敢花錢卻拼命打工,你也有金錢焦慮嗎? https://ift.tt/2ErXyjY 如何使用金錢,關係著我們生活中的大小事,是舒心還是焦慮,端看我們的心態。 我們的生活風格與價值,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的日常決策與情緒,而事實上,對於金錢也存在著不同的價值信念,影響著我們與金錢的關係,我們如何看待金錢、運用金錢,它就會怎麼回應我們。 從錢而生的焦慮感,可能來自於社會價值影響,接收過多快速致富的案例,讓你感到懷疑與自卑,又或是受到身邊近親金錢性格影響,當他們過度推崇「勤儉是美德」的思維,各種極為節儉的行徑可能也讓你倍感壓力。 沒錢的確萬萬不能,但仔細想想許多事情就算有錢也無法解決,在取得財富過程更有許多人存在著偏誤。 金錢是一種工具,我們卻對會對它們延伸出複雜的情緒,例如:獲得錢感到快樂、失去錢感到難過、恐懼未來沒錢可花,為了錢赴湯蹈火、為了錢失去自己,把金錢看待成社會地位的唯一衡量指標,也總認為越有錢就越有安全感。 金錢的性格與信念也曾經深刻影響我對待金錢的情緒,自己也曾陷入由錢而生的焦慮情緒。 因為工作關係一直以來都是會化妝、保養,也會買一些品質比較好、耐穿的服飾,一直到了認識先生 J 都還是秉持著,這些支出都是合理的,並沒有太多顧忌。 直到後來認識 J 先生的家人,尤其是女性長輩都沒有這些花費,多半是素 T 搭配牛仔褲、素顏,看起來的確「簡樸的很親切」沒有距離感,與他們相處過程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們以省錢為樂,非常擅長「儲蓄」,讓我默默景仰起來。 他們簡樸的金錢性格如一面鏡子照應著我,我開始反思,收入沒有她們多,而為什麼我會需要花這些錢,難道不能也像她們一樣將各種花費省下來,更快累積我的資產。 於是我開始對「花錢」感到焦慮,原本對自己來說是常規的支出,竟也會感到罪惡。 相反地,對於任何能賺錢的事情更有興趣,快速累積財富好像成為生活追求的主要目標,忽略了自己的內在價值、忽略了那些讓我發自內心感到快樂的事情。好長一段時間都陷入這樣矛盾的狀態中,後來深刻反思自己成為金錢焦慮的一員,花上一段時間覺察與調整。 「勤儉是種美德」從小到大多少回被教育這樣的金錢價值,可能來自原生家庭,也可能來自學校教育,身邊許多長輩以省錢為樂,這些人屬於金錢性格裡的「勤儉者」,而我也曾經深受這樣的價值所影響,卻讓我陷入對金錢的思考產生扭曲,對花錢產生焦慮感,潛移默化影響我的日常決策。 (延伸閱讀:學會「買一件丟一件法則」,從此告別衝動購物) 圖片|Photo by Micheile Henderson on Unsplash 以下是我看過極致節省的生活日常,你可能也曾看過以下行為: 為了省電費,將所有的電子設備充飽電再回家。 為了省電費,炎夏再熱的天氣都堅決不開冷氣。 為了省錢,不搭乘交通工具,在狂風暴雨仍選擇走路前往目的地。 為了省錢,不想參與社交活動,選擇專注在過自己的日子。 為了省錢,不想要有額外的休閒,放假只想在家補眠。 當然,以上的方式沒有對與錯,是個人價值所做出的選擇。 然而,當家中、生活周遭出現上述「勤儉」金錢性格者時,便可能對其他成員帶來壓力。 首先,光是「花錢」可能就會被放大檢視,好像許多「消費」都是不該的、好像只要在「應該節省卻未節省」的情境下花費是就是受到否定的。 有些人看著勤儉者在節剩下資產快速壯大,而自己卻有許多費用需要支付,面對躍躍欲試的事情只要涉及「花錢」就面臨騎虎難下,甚至在生活上遮遮掩掩,無法坦然追求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過著壓抑的生活。 對於社會價值所鼓吹「投資」的想法呢,可能也因為過於保守戒慎恐懼而不敢觸碰,光是想到要把原有資產從戶頭投進市場中,帳面上積蓄減少,還需要承受額外風險,也只能暫緩計畫,總是期待自己有天就對投資知識開竅再來行動。 或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感覺:想要學習新技能,要花錢好麻煩還是算了;希望自己穿好看的衣服將自己打扮體面,想到要花錢還是算了。 在花錢與不花錢的決策中,像是有著一對天使與魔鬼存在你的身體裡,每日上演激烈的鬥爭讓自己心煩意亂。 (你會喜歡:小資理財術|你只要踏出第一步,第一桶金真的不遠) 對於金錢更有意識:你也有金錢焦慮嗎? 金錢焦慮,可能是不停查看自己的戶頭數字是增加、是減少,也可能是避免涉及財務的任何決策,刻意忽略開銷與帳單數字,總覺得理財很困難,擔心又需要花錢的明天即將到來。 面對必要的支出感到焦躁,只因為「戶頭上的錢減少了」,不論用來花在什麼上面,好像就是「不該的」,經常讓自己陷入罪惡情緒中。金錢是一種工具,但是我們對待這項工具卻身心恐懼、焦慮,甚至把金錢看待成社會地位的唯一衡量指標。認為獲得錢就是安全感的獲取。 明明是應該花的錢,卻會感到焦慮不安,無法朝向自己的理想生活邁進,又或是因為抱持著「有物慾就是錯誤」的價值思維,明明也有物質慾望,卻只能繼續壓抑。 明明錢是夠用,卻是在與他人比較「如何更省錢」「如何賺更多」「如何快速累積資產」,上述的經驗中,很顯然地,金錢已經造成生活的焦慮感,有些具有穩定工作和收入的人,可能會在某些地方縮減開支以減輕焦慮,使自己最終能有足夠儲蓄購買房屋或其他長期財務目標。 金錢焦慮者可能也會認為「擁有金錢是解決金錢壓力的最好方法」,隨著斜槓人生成為備受推崇的價值思維,金錢焦慮者也會選擇投入零工經濟,想著賺取更多錢。 每當有空閒時間就會開始想著:「這時候不應該偷懶休息,而應該要展開些賺錢的計畫」兼差各類工作,避免自己停下來有時間去花錢。 然而,與此同時也犧牲與身邊摯愛包含家人、伴侶、朋友的相處,引發更多關係上的挫敗感。 面對金錢 你也需要展開自我探索 我們通常能向別人說我們的性格,像是內向、外向、樂觀、悲觀,透過許多測驗自我探索性格發揮所長,對弱勢條件有所察覺採取應變之道,然而相比之下,金錢性格就鮮少受到關注,概括來說「金錢性格」是我們對金錢的看法和行為,會影響我們做出的財務決策。 即使過得很舒服,也會對支出感到恐慌,往往想把所有錢都留下,避免動用現金,可能需要反思為什麼會這樣?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經濟環境,或者你曾在某個時候遭受了經濟壓力,還是工作或人際關係充滿不安全感,讓你想仰賴錢來取得安全感。如果你有上述情況,你可能已經有金錢焦慮的傾向,但卻渾然未覺,面對金錢需要有更多的自我探索與自我意識。 之後的篇幅讓我們來談談金錢性格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如何好好對待金錢拋開過往快速致富的社會價值,擺脫金錢焦慮。 (同場加映:【翻牌占卜】一張牌看穿你的金錢與愛情觀) 親愛的,知道你的時間不多,面對大量的資訊無法好好消化吸收,在近期小妮子也開設了自己的 ig ,收藏貼文提醒自己,動動小手追蹤起來吧! https://www.instagram.com/p/CDykXGphANQ/ August 25,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rXyjY

開箱|女力覺醒牌卡:看見身為女性的獨特 https://ift.tt/3aSEGGV 牌卡究竟能帶給你什麼?只要跟隨幾個步驟,它能帶給你的,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從我十年前開始設計自己的牌卡開始,每年都有本土的新創牌卡問世。而 2020 年,由女人迷發想的「女力覺醒牌卡」誕生。 我第一眼,就對這個主題充滿好奇。因為我也是女性。 國外其實有大地母親或女神之類的牌卡,但這可是台灣第一套以「女性」為主題發想的投射聯想卡。以 OH 卡的架構來設計,包含 80 張的圖卡,搭配 80 張的字卡。 運用牌卡這麼多年,我在意的還是圖像。就像不同的藝術風格,會帶來不同的感受,觸動內心不同的領域。 而預購之後終於開箱,可以看到圖卡的風格簡潔又具備現代感。仔細地一張張欣賞,甚至試圖進行一些分類,感受到設計者的企圖心:確實以女人為主角,觸及到不同的面向。 有個人內在情緒,甚至比較隱喻式的圖卡。也有個人成就工作取向的圖卡。還有很重要的關係面向,從愛情,友情到親情,有女性不同的角色象徵,甚至分離,年老,死亡歷經人生不同階段。另外,還有比較像生活興趣以及沒有人物出現的場景圖卡。 跟 OH 卡水彩的畫風不同,看似比較具象,但有趣的是:人物都沒有畫上五官。也可以說讓使用者自由聯想,透過述說投射出自己的潛意識。 字卡的部分,比較多內在的想法或情緒描述。沒有 OH 卡翻譯上的落差,相信運用起來是更加順暢的。 也因為這套牌卡以探索女性的力量為主軸,開箱之後,我的第一個想法居然是:如果可以把圖卡放大就好了,很適合用選牌的方式來進行分享啊! 當然,好玩的還是抽牌啦! 圖片|作者提供 這類的投射聯想卡,優點跟缺點都是,要自己解讀。不像塔羅牌用在占卜,也不像其他有特定牌義的主題卡。 如何自問自答,確實是可以展開一場自我對話的深度旅程!當然,女人迷也已經分享一些運用的方法。 (推薦閱讀:女力覺醒牌卡玩法大全) 身為牌卡協會的理事長,我的職業病就是看到新的牌卡,先思考如何運用,尤其是如何運用在個案或團體工作上。我自己因為也以 OH 卡的架構設計了 Fun 心卡,所以對於這類工具的操作,並不陌生。 但也因為如此,更驚豔於:是以女力作為創作的方向。 所以,非常推薦女人們,為自己買一套吧! 探索、困擾、方向,任何問題都可以問 手上有牌卡之後,就是可以任意設定問題,可以是探索型的,例如:想更瞭解自己,想知道自己最近的心情,想明白自己為何會有某些反應;當然也可以是困擾型的,例如:這件事情為何會讓我覺得煩惱,這段關係要如何繼續,這個專案要執行。 心裡想著自己的問句,抽一張圖卡,先不要打開。 再抽一張字卡。 接著,先打開圖卡,看看自己對這張圖卡畫面的理解,再來看看跟自己問句的關聯。 然後,打開字卡。 把圖卡放進字卡的內框,就好像一幅畫作有了一個命名,自己又會怎麼看待這兩張牌卡。 而如果要透過這兩張牌卡來回答自己的問題,又會有什麼發現? 當然,比較進階的就是同一個問題抽更多張圖卡跟字卡。或者是設定一系列的問題,進行抽卡的自我探索。 我第一次開箱的體驗是:我要去談一個新的合作,抽到了一張女孩抱著娃娃的圖卡,而字卡是「勇氣」。 我先看著圖卡,一開始沒有太多聯想(記得這種牌卡,就是要給自己慢慢探索的時間),後來從圖卡中先想到:為何是比較年輕的女孩,手上又抱著娃娃?我想到娃娃是否代表我想要談合作的內容,例如:我的牌卡。而搭配勇氣,其實是比較好述說的。 就是面對新的挑戰跟嘗試,就拿出勇氣,大膽說出自己的真實吧!

怎麼設定問題,是這類牌卡很重要的學習。 如果我的提問像是占卜的問法:這次談合作會順利嗎?因為人難免都會有盲點,又需要自己解讀,就很難說準不準這樣的回應。 所以還是建議運用比較探索式的問法來連結抽到的牌卡,更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總之,很開心,我們有了「女力覺醒牌卡」。透過這套牌卡的圖像,來看見身為女性的獨特。那些獨屬於我們的角色,生活的事件,生命的經驗,關係的樣貌,心靈的回應。而讓這套卡,喚醒我們內在的力量! 也期待有另一套「男力覺醒卡」,兩套混合使用,就更可以打破性別的刻板議題,找回我們內在陽性與陰性的平衡! (你會喜歡:開箱|女力覺醒牌卡:你,是一切的答案) August 25,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SEGGV

【夏天餐桌故事】颱風天中的小火鍋:知道外面颳風下雨,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家 https://ift.tt/3lgrUGP 回家吧夏天餐桌企劃,與桂冠攜手,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道無法忘懷的食物;不一定是味道,更多是因為情感。每年夏天,總會有幾個颱風過境,打亂了原本的計畫;然而在這種時候,卻也是全家人可以好好聚在一起的時刻。風雨交加,而知道你會一直在。 文|熊熊食客 夏天即將來臨,談及烈陽高照的夏日,率先想到的無非是入口即化的冰品以及消暑的沁涼海水。然而伴隨著暑氣,颱風也接連來訪,雖然掃了出遊的興致,卻也在酷熱的季節帶來些許涼意。 如果外面正颳風下雨,不如我們只好好地待在彼此身旁記得滿二十歲的那年暑假,七月初生日的我已經預計要和朋友吃一頓燒烤大餐,豈料颱風過境,不請自來地為我獻上颳風、大雨的祝福。 正當我喪氣地盯著窗外天氣時,是母親提議晚上吃火鍋。火鍋可是我最愛美食的其中一項,這足以令我忘記不能出門吃燒烤的不愉快。 眼前熱騰騰的火鍋擺在餐桌上,裡頭有貢丸、魚丸、蛋餃、米血、金針菇、起司球、花枝丸……等等豐富的佐料;而火鍋的四周擺有一盤又一盤的青菜和肉,弟弟和我都迫不及待地拿著碗筷準備大快朵頤。 二十歲那年生日是和家人聚在一起慶祝生日的久違時刻。從升上國中長大開始慶生變得不那麼重要,雖然還是會互相說一句生日快樂,但很少坐下來一同慶生。 外頭的豪雨不停歇地下,風透過窗邊的縫隙調皮地鑽進室內,然而我吃著火鍋料搭配熱湯,絲毫沒感覺有風,甚至覺得暖和的有些過熱。 爸爸時而詢問到台北念書的弟弟適應的如何,時而夾著大把的青菜塞進嘴裡;小我兩歲的弟弟偏愛吃魚料理,他把魚丸一顆顆吃下肚的同時不忘與我鬥嘴,我們經常如這般進行毫無重點的對話、喊著給對方取的奇怪暱稱,再進行無傷大雅的言語攻擊;媽媽則笑看我倆的互動,不時往火鍋內放進料理。 電視上主播播報的颱風路徑成了背景音,頃刻這間小小的公寓住宅充滿我們四人的談話聲,火鍋料漸漸消去,喧鬧仍然無止境地持續,好不熱鬧。   【投稿你的秋天餐桌故事】 時序入秋,一改燥熱盛夏的消暑料理,秋天的餐桌會出現什麼菜餚呢?而那些菜餚,又盛載了哪些你與家人之間的動人回憶呢? 是聽說秋天注重溫補、要吃白色的食物,於是餐桌上總是出現白色料理、食補老湯? 是在中秋時節,外地工作的家人陸續回家,一起烤肉賞月嚐柚香、享受團聚時光? 還是,你曾與家人在這個微涼的季節裡,用哪道菜餚傳遞希望彼此健康、快樂的心意呢? 這個秋天,邀請你寫下 600 字餐桌故事,一起用文字記住,那些藏在菜餚裡的愛! 寫作方向:請以「秋日記憶 X 菜餚故事」為撰寫主軸,並描繪你與家人的餐桌互動。 撰寫約 600-800 字文章,投稿至 ourvoice@womany.net,並在信件標題寫下【投稿至秋天餐桌故事,我是 __ 】。 請以夾帶檔案附上你的文稿,文稿首段務必附上希望刊登的姓名,檔案請採用 microsoft word 或 google document。(歡迎同時附上多篇、分享照片給我們) 文章風格與形式,歡迎參考【春天餐桌故事】、【夏天餐桌故事】。   投稿入選者,我們將會安排繪圖師以你的餐桌故事為主題,繪製專屬你的插畫,文字作品也將授權刊載於回家吧網站與桂冠官方平台。還有還有,為了感謝你參與這次的餐桌故事分享募集,我們將提供桂冠贊助之「秋天料理食材包」與「好好說頓飯餐桌積木組」各乙入(市價總值 1500 元)作為驚喜禮物。投稿期間為即日起至 8/30 23:59,快來投稿吧! August 25, 2020 at 04:09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grUGP

女生在經期時,到底什麼感覺?開箱全球第一款月經桌遊 https://ift.tt/2Es4BsJ 以月經為主題的桌遊你玩過嗎?透過這款遊戲,每個人都能了解在月經到來時會發生的各種狀況,同時也一起消除迷思! 還記得從小到大學習「月經」的方式嗎?第一次看到月經時,是否曾因為不了解,而感到害怕,卻也不敢說出口? 現在,全世界第一款以月經為主題的桌遊出現了!研發團隊期待能透過遊戲的方式,讓所有人都能更了解經期、經前症候群時的身心變化,也能更得心應手的面對月經的狀況,而不再不知所措或感到懼怕。 The Period Game 月經桌遊是什麼? 「The Period Game」是全球第一款以「月經」為主題的桌遊,最初是由兩位美國工業設計學生,為學校的作業而設計出來的作品。 他們因為意識到,即便在這個世代,人們已經比較願意公開談論月經話題,然而月經生理教育,仍舊有很多需要改善及加強的地方。因此他們決定用遊戲的方式,搭配衛教手冊,讓無論是大人小孩、不分性別,都能透過這個機會,好好地來認識月經。 月經遊戲(The Period Game)顧名思義是以「月經」為遊戲主軸的一款桌遊,遊戲內容包括:在一次經期中女性會經歷的生理過程、經前症候群 (PMS) 的舒緩方式、經期中會遇到的各式狀況、現有的經期生理用品等。透過好玩的桌遊,讓以往印象中生硬且總令人尷尬的月經教育方式與課程變得活潑有趣,更重要的是能夠實質地讓遊戲玩家了解到各式生活中會經歷的月經狀況與其所對應的面對方式,進而對遊戲玩家產生正面影響,達到衛教成效,也能消弭月經污名化的生成。(延伸閱讀:【性別觀察】月經污名只在印度?奧斯卡匿名評審:「我就是覺得月經很噁心!」) 然而,這款遊戲目前只有在美國販售,語言也只有英文版,往後希望能推出更多語言版本,在不同文化的國家中,也能增加當地特色的卡牌。小紅帽目前也正致力於將其翻譯成華語版本,並且融合臺灣在地特色,希望臺灣版的月經桌遊也能盡快問市! 跟小紅帽一起搶先體驗月經桌遊! 就在今年六月,小紅帽終於從美國寄回來一份熱騰騰的跨國包裹!團隊的大家拿到「The Period Game」都迫不及待來開箱、試玩了一番,這款月經桌遊真的突破了我們想像中的月經教育方式! The Period Game 其實是一款以月經為主題,類似於大富翁的遊戲。跟一般的大富翁卡牌遊戲一樣,遊戲過程中,玩家也必須透過互相幫助與些許的陷害、競爭的環節,比賽誰能最先到達終點!不一樣的是透過玩桌遊破關、破任務的過程,玩家在無形之中,就可以輕鬆學習到日常生活中會因月經而面臨的狀況及解決方法,也在度過一次次「經期危機」中,找到與月經和平共處的方式。 為了讓更多人一起來體驗,小紅帽在六月開始邀請了有興趣參與 The Period Game 試玩的朋友們,與小紅帽一同嘗試這款桌遊,舉辦了「體驗月經的潮汐脈動」大學生月經桌遊工作坊。 在遊玩的過程中,也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平時月經週期規律的女孩竟然遲遲無法順利走到經期、有時候側漏完,好不容易處理好,結果又側漏了!雖然是關卡設計,但有時候又像是現實會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狀況百出的遊戲場景真的讓人哭笑不得。另一方面,在遊戲途中,也可以帶動彼此討論、互相分享自身的月經經驗,小紅帽也與玩家們互相交流彼此的月經故事,透過輕鬆愉快的聊天與穿插的衛教內容,不僅使月經話題不再禁忌,也讓大家對月經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延伸閱讀:「爸,可以幫我買衛生棉嗎?」和父親聊聊妳的月經吧) 而除了舉辦大學生的月經桌遊工作坊,小紅帽也在放暑假前到了景美女中,除了進行月經桌遊體驗與衛教課程外,也跟老師和同學們一起進行月經故事工作坊。透過更有趣、多元的教材與教學方式,讓同學們學習到更多生活中,實際面對月經、討論月經需求、與各式經前症候群狀況的處理方式,希望未來大家對於月經和自己都更加了解,也不用再害怕! 除此之外,當天我們也跟老師們討教教育現場必備的十八般武藝,老師們跟小紅帽的夥伴們分享了許多他們長年在女校任教的月經故事,還有課程規劃上的經驗,讓團隊成員受益良多,也更清楚地刻畫未來小紅帽要進行的月經教育計畫! 一起打造更完整的月經教育! 我們相信,唯有透過更完整的月經教育,提升大家對於月經知識與面對方式的了解,才有機會用理解取代誤解,破除月經迷思,消除月經污名化。 因此,小紅帽的下一步,是希望能夠透過研究現有的月經教材、課綱與教學方式,提出改善的方案,打造更完整、更適合各個教育場域與年齡層使用的月經教育教材和與教學方法。同時,我們也會持續與第一線教育人員對談,更深入了解現今的教育現場,也期待有更多能夠結合現有課綱,能在校園內發生的課程。我們也積極嘗試與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場域合作,並將持續舉辦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月經衛教工作坊。 同時也非常歡迎有興趣的體制內、體制外教育工作者,隨時聯繫我們! 而除了月經教育工作坊外,小紅帽仍持續著「月經故事信箱」,歡迎大家和我們說說你的月經小故事。近期我們也正在規劃新型態的月經故事工作坊,期待能夠與大家見面,邀請大家一起分享生命經驗,互相激盪、共感、擁抱彼此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破除月經迷思,消除月經污名化,讓這個世界能夠更夠用多一點的理解,取代根深蒂固的,對月經的誤解。 August 25,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s4BsJ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上海觀察日記 l 在海外生病怎麼辦?保持健康才有本錢拚搏 https://ift.tt/31v326B 如果在上 作者|荔枝小姐,2013 年台大 MBA 畢業後獨自來到上海工作,見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始終覺得東方明珠塔長得很像一串貢丸,看著看著,就想家了。 FB:《荔枝小姐在上海》 Podcast:《荔枝小酒館》 「昨天我特別請假去三甲醫院,等了好幾個小時,結果醫生就一句話,叫我轉去掛其他科。」 咖啡店的 Barista 有點痛苦地撐著腰,跟客人聊起他的看醫故事,話語之間滿是無奈。在上海看一次醫生確實很不容易,原本身體就夠不舒服了,你還得經歷漫長的等待、推擠的人潮、慎防被插隊,以及兇巴巴的服務。 圖片|作者提供 什麼是三甲醫院? 中國的醫院跟台灣一樣也有公立與私立之分,公立醫院又以「三級六等」做為等級區分,其中三級甲等就是最高等級的醫院,分配到的醫療資源也是最好的。 以全中國的醫療資源分布來說,廣東省的三甲醫院數量是最多的,這次疫情當中時常發言穩定民心的鍾南山院士,也是來自廣州知名的三甲醫院,該醫院的強項就是呼吸科。 上海醫生最命苦,全中國最忙! 雖然上海分配到的醫療資源不少,但是每天都會湧入大量的外地病患前來就醫,所以上海醫生的日均負擔診療人數、醫療病床使用率、甚至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病床使用率,都是全中國之冠,可見上海的醫療其實非常吃緊,源頭還是要歸因到城鄉資源分配不均所導致。 記得前陣子跟上海朋友聊天,他們說前幾個月,上海第一線的醫療人員都衝到湖北支援了。 「要是當時上海沒守住就糟了,因為上海的醫療資源本來就很緊張!」 其中上海朋友說,她的國中同學正是去支援的醫療人員,還好上海的疫情有控制住,而支援湖北的醫療隊都平安歸來了。 在上海就診到底有多難 上海不像台灣有很多小型的家醫診所,一般來說看醫生還是要跑大醫院,而且通常要去就會選擇三甲醫院,畢竟三甲的醫療資源是最齊全的。這也導致三甲醫院天天都是迪士尼樂園般的人潮,如果沒能搶到第一批 Fast Pass 號碼牌,你只能等到天荒地老。 就我之前在上海看公立醫院的經驗來說,有幾個讓人難忘的體驗: 等待三小時,看診三分鐘:經過漫長的等待後終於看到醫生本尊了,但是不要高興太早,你可能還沒記住醫生的長相就被趕出去了,他們完全沒心情跟你講超過十句話。 國王的診間門:看診期間會不斷有病患插隊衝進來意圖看診,然後再被醫生痛罵轟出去,大門完全是虛設的。 吊點滴解決一切:在中國吊點滴是個很常見的治療方式,點滴室永遠人山人海。 極端的治療手段:我曾經有個台灣朋友在上海的醫院被診斷出腦瘤、叮囑要快點開腦,但是回台灣看醫生之後只說是自律神經失調,調理身體即可,診斷結果差距很大。 當然,不同醫生會有各自的治療方式,不能從單一案例斷言誰是誰非。不過就身邊的朋友去醫院看病的心得,大家都普遍表示在中國的醫院被要求做的檢查項目較多,整個看診體驗也比較冗長繁瑣,不像在台灣看病那樣方便。 上海有很多美好的地方,也有令人無法適應的部分,去醫院看病絕對屬於後者。也只能告誡自己,人在異鄉更要保持健康,才有本錢繼續拚搏了。 August 25,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v326B

重讀女性角色|歌德《浮士德》:梅杜莎的凝視 https://ift.tt/2EsOiMg 性侵、毀容、砍頭⋯⋯梅杜莎是古羅馬版厭女症受害者形象的完整範本。作者重讀《浮士德》,雖然在全劇逾萬句對白之中,梅杜莎的名字僅被提到一次,但歌德筆下的梅杜莎,卻顯然成為鬆動從舊約《聖經》以降數千年來男性霸權敘事的重要角色。 文|丘德真 眾所周知歌德《浮士德》所講述的,是一位博學老頭與魔鬼訂立買賣靈魂契約的故事。但往往受到讀者忽略的,是在劇中出場僅一殺那的梅杜莎(Medusa)。看似是短暫串場人物,但別忘了因她的出現,連魔鬼梅菲斯特也一度亂了方寸。 梅杜莎這角色在《浮士德》所預留的想像空間,不容小覷。雖然佔據篇幅不多,但梅杜莎卻幾乎讓魔鬼與浮士德交易全面破局,甚至幾乎讓《浮士德》故事提早結束。 險釀靈魂買賣破局的梅杜莎 回顧梅杜莎出場的上文下理──在魔鬼梅菲斯特的法力協助下,浮士德既已重獲青春肉體,又有裸體女妖玉臂懷抱侍候,這理應是浮士德滿足感即將攻頂的關頭;未料梅杜莎卻突然介入,受到迷惑的浮士德,竟然擱下與自己肌膚緊貼的女體,反而著迷於梅杜莎化身而成的幻影。 梅杜莎的出現,讓本來老神在在的魔鬼梅菲斯特頓時亂了方寸;牠深怕浮士德會受到梅杜莎的「死亡之眸」(eyes of the dead)所分心,趕緊介入阻撓。魔鬼梅菲斯特還鄭重警告浮士德:任何人與梅杜莎有過眼神接觸的話,都會瞬間變成石頭。 雖說梅杜莎的凝視足以取人性命,但魔鬼梅菲斯特又為何如此緊張?牠真的關心浮士德的死活嗎?還是,牠其實另有意圖?在揣測魔鬼的算計之前,不妨暫且跳離文本,先參考一下作者本人的生平。 歌德大學時期本來是念法律,畢業後一度在法院工作。對於契約執行的法律原則──簽訂契約的任何一方一旦生命終結,履行契約的責任就會被即時解除──歌德理應瞭如指掌。  歌德在撰寫《浮士德》時,定必也考慮到如下的假設情況:浮士德雖然在契約書上留下血書簽字,但假如他變成一顆沒有生命和自由意志的石頭的話,契約就會即時作廢。這樣一來,魔鬼就不可能買下浮士德的靈魂了。 浮士德避開與梅杜莎的眼神接觸,沒有變成石頭;其實,是浮士德錯過了一個退出魔鬼契約枷鎖的機會。 隨著靈魂買賣險些兒破局,魔鬼梅菲斯特才意識到,必須要讓浮士德的情感有所安頓才行,單靠梅色不足以奴役浮士德;這是後話。 而歌德筆下的梅杜莎,顯已並非片面地作為男性慾望的物化對象;在一個奴役靈魂的魔鬼陷阱面前,梅杜莎的凝視可是一個逃生出口呢。 圖片|來源 梅杜莎──古羅馬版厭女症受害者範例 回顧羅馬神話中的梅杜莎,可謂命運坎坷。梅杜莎首先遭海神(Poseidon)強暴,但因貎梅而惹來的橫禍還不止於此。智慧/戰爭女神雅典娜(Athena)自覺容貎不如梅杜莎,心生嫉妒之下,遂施展法術讓梅杜莎頭上長滿毒蛇。最後,梅杜莎還被宙斯的兒子珀爾修斯(Perseus)割下頭髗。 從被性侵、被毀容、還被被砍頭⋯⋯梅杜莎算是古羅馬版厭女症受害者形象的完整範本。但另一方面,有別於海神、雅典娜、珀爾修斯⋯⋯等一眾天神所體現的穩定的、生存的,並且是全知的權力結構;梅杜莎是有著其變幻莫測的、生死流動的,以及指向未知之域的魅力。 難怪梅杜莎的雙眼,始終是浪漫主義先驅歌德所神往的對象。 「慘死眼神」與心靈自由 歌德在 18 世紀未遊歷義大利時寫下《義大利遊記》(The Italian Journey)。他先後於 1786 年 12 月 25 日和 1787 年 7 月 29 日,一再提及羅馬隆達尼尼廣場(Palazzo Rondanini)的梅杜莎雕塑複製品《隆達尼尼梅杜莎》(Medusa Rondanini)。 歌德特別提到,正是雕像上那道「無法言喻的慘死眼神」(unspeakable anguished stare of death),讓他著迷得無法自拔。他甚至坦承自己的文字功力不足以敘述箇中的迷人之處。 書寫,本來是一代大文豪歌德的最強項。但面對梅杜莎「死亡之眸」之梅,歌德卻放棄利用文字來辯認、定義和駕馭它;面對梅杜莎,歌德僅願保留一種無條件繳械、全面傾慕,並且是死心塌地的情懷。 歌德也差點兒讓筆下的浮士德體現如斯情懷;但可惜,歌德偏偏又讓魔鬼梅菲斯特橫加干涉──《浮士德》本是悲劇,作者也就唯有如此演繹了。 作為《浮士德》故事原形的〈約伯書〉 俗諺云「眼睛是靈魂之窗」──據《牛津參考》(Oxford Reference)指出,此語脫胎自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Cicero)《論演說家》一書提到「臉容是展現心靈的圖像,眼神是領悟心靈的詮釋」(the face is a picture of the mind as the eyes are its interpreter)──西塞羅認為,眼神通往心靈交流的通道。 至於歌德,正是梅杜莎眼神背後的亡靈,才是他無限響往的神交對象。 按照基督宗教教義,死亡後靈魂仍然存在;對歌德來說(至少從《少年維特的煩惱》等作品看來),死亡亦非畏途,反而是邁向靈魂自由的通路之一。 從《義大利遊記》的「無法言喻的慘死眼神」,到《浮士德》的「死亡之眸」──前者為歌德個人審梅喜好;而後者,更是緊扣著浪漫主義所崇尚個人自由價值的主題。 要理解歌德走筆下梅杜莎所牽涉到的人文議題,還得回顧一下《浮士德》故事與聖經的互文關係。 《浮士德》故事一開頭提到,魔鬼梅菲斯特與神打賭,要看看在誘惑下的浮士德,到底是會選擇正義還是墮落?如此情節,16 世紀英國作家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名著《浮士德》(Dr Faustus)也曾經採用過;而更為早期的情節原型,應是來自舊約《聖經》的〈約伯書〉。 從西元前兩千前的〈約伯書〉,一路到 18 世紀的歌德《浮士德》,「神、魔鬼、受考驗義人」的三角關係套路一再在不同文本中重覆操演 。而貫串各個相關作品的,是其中清一色地將三位男性之間的搏奕周旋,當作為人性善、惡二元拉扯的形上學敘事格局。 但歌德的突出之處在於,他在劇中安排梅杜莎這位「程咬金」半路殺出,險些兒讓故事提早結束;除了讓情節起伏,更是帶出一個全新視角──女性作為解除男性善惡搏奕困局的鎖匙人。 凝視的殺傷力 總結梅杜莎的凝視在歌德《浮士德》劇中的殺傷力,大概展現在三大方面: 一、險讓浮士德喪命; 二、險讓魔鬼梅菲斯特買下浮士德靈魂的想望破滅; 三、險讓神無法證明祂所愛的義人浮士德是經得起誘惑。 梅杜莎「慘死眼神」的神話式淒美、浪漫主義式個人自由精神,再加上基督宗教式來世救贖;在三重主題交相作用之下,支撐了《浮士德》的戲劇張力。雖然在全劇逾萬句對白之中,梅杜莎的名字僅被提到一次,在歌德《浮士德》筆下的梅杜莎,但顯然是足鬆動從舊約《聖經》以降數千年來男性霸權敘事的重要角色。 雖然有關《浮士德》的討論焦點,大多圍繞著男主角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的交易,或者是浮士德和女主角葛麗卿(Gretchen)之間那段悲劇愛情。但如果以文化史(特別是女性形象史)的角度來說,在劇中僅僅出現一剎那的梅杜莎(Medusa),其實更是不容忽視的角色。 August 24,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sOiMg

【跟毛孩一起生活】許瑋甯與 Bacon:世界好亂,但看見你就覺得沒有難事 https://ift.tt/31lPfz4 週一工作不憂鬱,看看許瑋甯與她的愛貓 Bacon! 「睜開眼,發現 2020 年還沒過啊。」 好友的限時動態如此分享著,玩笑中帶點淡淡的哀愁。有人形容,2020 年就是一個檻,能不能跨得過去,就看個人造化。在風雨飄搖的亂世,我們努力找尋一些慰藉、一些重心,將自己重新拉回地球表面,於是,各種療癒的影片、照片就紛紛出籠。 說起療癒,毛孩當是首選吧,許多人喜歡為家裡貓貓狗狗開帳號,一張張毛孩生活日常,即便摸不到,看著也舒心。而今年八月,許瑋甯也終於為自己的貓 Bacon 開了 IG 帳號,貼文如此寫著: Just born into this chaotic world in Jan 2020, a little bit shy a little bit scared, plz treat this world well. (2020 年 1 月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上誕生,有點害羞、有點害怕,請好好善待世界。) 養貓的人知道,看著這個小生命,你學會像牠一樣在顛簸的路上,仍舊步伐輕盈、穩重自如;沒有養過貓的人,也總能在一張張照片與影片中,重新找回安定安心。憂鬱和焦慮的星期一,一起來看看療癒的 Bacon 吧。 你也是如此嗎?即便又慌又忙,一回到家,瞧見牠,便覺得世界再也沒有更困難的事了。 週一的疲倦,是不是已經消去一半了呢?在下面留言分享毛孩最療癒你的畫面吧! August 24,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lPf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