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看起來過很好,實際上內心很空虛」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愛的能力? https://ift.tt/3eevYUd 每天反覆做著同樣的事,變成了沒有感情、沒有熱情,只是默默的運轉的零件。生活的一切都變得機械化,沒有一絲喜悅。 文|47、汁兒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最近聽朋友說起一件事: 「我和同事在吐槽了一天工作後,終於滿心歡喜地迎來了下班。可是在下班的瞬間,我們卻突然陷入了空洞。在座位上坐了很久很久,也不回家,也不知道做什麼,就覺得沒意思。」 上班無聊又心累,可是下班又能做什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工作很忙卻只是在不斷重覆,找不到意義;休息的時候玩遊戲看影片,卻體會不到以前的那種快樂;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但孤獨卻越來越深;莫名暴躁、心煩,「迷茫」、「無聊」、「沒意思」成為了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不止我們自己陷入了這種糟糕的狀態裡,身邊大多數人,都浸透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中還有很多「看起來過得很好的人」,拿著優厚的待遇,是自己領域的權威,生活方面也是家庭美滿。可他們也經歷著強烈的精神壓力和抑鬱情緒,我認識一個「人生贏家」的朋友,就曾因為嚴重的躁鬱 gap 了一年,生活和工作都按下了暫停鍵。 「我以為大家都挺好,原來大家都不好」似乎成為某種共識,我們感受到了自己的疲憊,找不到生活的價值,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狀態產生的根源是人的異化。 被異化了的人不再能夠感知到自身的存在,時常感覺自己是被設置好的程序,停不下來,卻也不知道自己繼續做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什麼是異化,以及如何應對異化之下的精神危機。 人的異化是怎樣發生的? 異化,alienation,也可以說 dehumanization,指的是人變得不那麼像人的過程,是人的行為脫離人的需要的過程,也是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失去人性的過程。最早對「異化」進行全面闡述的是馬克思,在他看來,異化是人作為客體被動地、接受地體驗世界和他自身。 異化讓我們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無法感知內心的真實需要,即便感知到了,也沒有勇氣去面對,我們變成了與自身關係極為遙遠的人。同時,異化也讓我們難以信任他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為利益交換,不再能夠交心。 異化通過這個社會的多種機制影響我們,具體說來,可分為生產、消費、娛樂、關係四個方面。我們採訪了一些人,他們跟我們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被異化的感受。 1.「不僅是螺絲釘,更是毫無感情的生產零件」 異化首先表現在生產當中。在龐大的生產體系中,個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剝奪,我們只是位於生產流程上的一個環節、一種手段,環節前後是什麼與我們無關,我們也並不了解,只是機械地按照既定規則進行自己的工作,最終淪為一個功能性的組件。 在循環重覆的工作裡,我越來越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只是在一個早就被決定好的位置,被賦予了該有的功能,隨時隨地都可以被替代。有時候我很羨慕從前的手工匠,他們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承載著個人思想的作品,而我就像個沒有感情的零件,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不斷的運作。想辭職又不敢停下來,不知道這樣虛空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盡頭。——Leo,男,27,廣東 2.「不再是我想要,而是社會告訴我,『我想要』。」 社會對於美好生活的要求,已經規訓了我們自身的欲望。我們的欲望不再和自身的需求相連接,所欲求的都是這個社會告訴我們應該追尋的目標,以至於我們難以覺察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即便我們實現了世俗意義上的「好生活」,內心依然感到麻木、空虛和無意義。 29 歲的時候,我拿著近百萬的年薪,購置了房、車,娶妻生子。我終於在 30 歲以前,完成了那些所謂的社會要求,可我卻感覺不到絲毫的快樂: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完成了這一切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這一切只是社會對於一個「好的人生」的定義,是社會告訴我我想要,而不是我內心原本的欲望和需求。我就像個演員,按劇本完成了那些本就排好的戲罷了。——jw,29,男,深圳(推薦閱讀:真正能代表你的不是身份地位,而是你內在的美好特質) 3.「東西越買越多,卻不知道為什麼買」 消費原本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然而,在現代社會中,消費似乎成為了人的「義務」。它帶給我們的感覺也不再是滿足,而是焦慮,我們陷入「必須要消費」的壓迫之中,追求不必要的消費欲望,為自己無法實現某種消費而焦慮、痛苦。 而這正是一種物淩駕於人之上的表現。 各種促銷節越來越多,感覺天天都在買買買。尤其迷戀上直播購物後,每次看到什麼整點秒,限時購之類的,更是控制不住自己。其實很多東西根本就不需要,但總有一種不買就虧了,不參與就和社會脫節了的感覺,甚至,有時候還會因為忘了設鬧鐘,錯過促銷感到懊惱。東西越買越多,卻不知道為什麼買,就好像有雙無形的手,把自己推入了一個不斷消費的漩渦裡。——是兔丫,22,女,浙江 4.娛樂不能帶來放鬆,反而讓人耗竭 我朋友總開玩笑說我是網癮少女,一休息就泡在遊戲裡。遊戲有那麼好玩嗎?說實話,沒什麼好玩的。吃到雞並不會有太大的成就感,多掉幾顆星星反而會搞得心情不好,但是,除了這些,我也沒別的事可做了。好不容易熬到週末,有時間卻不知道可以「玩什麼」,可不做點什麼總覺得浪費了。對我來說,遊戲不過是幫我塞滿時間的工具,而不是真的可以帶給我愉悅感的事情。——小曼,女,25,上海  娛樂也被異化。浸染在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的娛樂成為被安排好的活動,越來越多的人按照同樣的方式進行娛樂:玩遊戲、看影片、看綜藝……我們被娛樂餵食,被線上活動填滿,卻很難在過程中獲得真正的愉悅。 以前不論再忙,我只要有空都會抽時間彈吉他,整個人都能放鬆下來。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以前帶給我快樂的事也變得索然無味。彈一會就會心浮氣躁,練不熟和弦時會暴躁的想要摔琴,好不容易彈好一首完整的歌,也體會不到以前那種滿足感。其實琴還是在那,生活也如常,只是我越來越難沈浸到一件事情裡,越來越難沈下心來,變了的或許只是我自己。——閃,男,36,重慶 5.找不到愛情,朋友也不能交心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的體驗也在被異化。關係從情感性轉向功能性,我們需要自己對別人有「用」,也需要別人對自己有「用」,甚至戀愛、婚姻中也是如此。我們不敢追求真實的體驗,害怕在過程中被利用或者被看作異類。當人被簡化為一個扁平的功能性符號,我們感受到了越來越少的連結,以及越來越強烈的孤獨。 我身邊圍繞著很多人,他們都有各自適合的「角色」:名義上的男朋友,飯友酒友,砲友,打遊戲的隊友,逛展拍照的夥伴,聽 live 的小圈子⋯⋯我總是可以在要做某件事的時候,約到適合的夥伴,他們就好像一個個分工明確的工具人,各有功能。所以,認識我的人,都覺得我不缺人陪,但他們卻不知道,我每次情緒崩潰難過的要命時,連一個可以說真心話的人都沒有。朋友越多越孤單,生活越熱鬧越感覺寂寥,人與人的連結在這種淺淺的,功利化的關係中越來越薄弱,越來越難以觸碰了。——草莓,女,24 歲,上海(推薦閱讀:是壓力還是親密:我的工作煩惱,該與伴侶分享嗎?) 在異化的包裹之下,我們將自己隔離在狹小的空間中,逐漸遠離了真實的生活。 異化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異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這個社會持續而高效的運轉。在異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像零件一樣,各司其職,我們按照既定的軌跡運行,不停地重覆自己的工作以換取生活資源,在這種沒有創造性的過程中,我們心照不宣地發揮著自己的功能,避免了矛盾和衝突,變得更加高效。 然而,高效背後的代價是失去人性。我們陷入不斷運轉、無法停下的工作中,不再感知自己的真實需求,我們甚至不敢面對它,因為我們知道在嘗試改變之前,首先需要面對的是無能為力的自己。而同樣,我們也不再與他人有連結,在各取所需的過程中,失去了信任他人的能力。 最終,異化讓我們撕裂,成為不再與自己相連,也不再與他人相連的人。 圖片|來源 我們該如何對抗來自異化的影響? 這個時代有很多難以言說的痛苦,本質都是由人的異化帶來的。我們被巨大的空虛和焦慮所裹挾,不再感知自己是否快樂,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痛苦。 要解決這種空虛感,找尋到存在的意義,我們必須直面異化這個問題,反抗人的異化,重新找到自己作為人的完整性。 對抗異化,我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1.進行生產性的工作 調整自己對工作的態度,尋求適合自己的職位,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做事,而不是被它操控。 其實大部分工作都有重覆煩人的內容,換工作不能解決問題,關鍵還是調整自己面對工作的方式態度。從被動完成任務,到主動寫規劃做最佳化,嘗試無人涉足的創新項目。雖然還是會累,但心裡感受是不一樣的:我是作為一個人在實現價值,而不再像一個機器去運作。——Rust,女,28,北京 2.讓消費重新變回「需求的滿足」,而不是「必須要消費什麼」 很多時候,簡化生活才能夠豐盈生活。我們需要聽從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讓每一次的消費成為為自己服務的活動,讓消費變成我們的主動選擇,不再因外界聲音嘈雜而忽略了自己的心聲。(同場加映:「這款完全可以包色!」高 CP 值,如何打造一個過度消費的當代社會) 30 歲我作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調整了自己的消費觀念和方式。年紀大了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多餘的錢沒必要花,真正想要的東西就算貴一些也會買。生活變簡單了很多,質量卻提升了不少,購物重新和自己的需求關聯在一起,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掌控度和幸福感。——三老師,30,女,江蘇 3.嘗試一些非電子化、有創造性的娛樂方式 當娛樂活動成為被安排好的項目,我們對娛樂的認知會簡化為對不同 app 的使用,然而過於依賴電子設備,會讓我們越來越喪失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可以嘗試一些線下娛樂活動,做做手工,比如玩樂高、拼圖,在動手的過程中,感知自己作為人的主體性,從而獲得滿足感。 疫情期間我閒著沒事在家做舊物改造。舊衣服做成洗衣機罩,玻璃瓶串風鈴,舊雜誌拿來折紙⋯⋯雖然這些東西可能也沒啥大的用處,但在這個過程裡我異常投入,能感覺到自己在「創造」東西,頗有成就感。這是一種虛妄的網絡世界給不了的快樂,大概就是找到了和生活的連結吧。——蝸牛,男,32,山東 4.嘗試建立深入的關係,縮小人際圈 為了獲得存在感,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連結,但只有小而深的人際圈才能夠抵禦異化,大而廣的交友模式不僅耗費精力,還會讓關係浮於表面,更加難以收獲深入的、可能產生的靈魂碰撞。 以前我每週末都會強迫自己認識新朋友,但是我很難從中感覺到快樂,甚至會覺得像 KPI 一樣充滿了壓迫感。直到我強迫自己削減社交,大部分時間和幾個老朋友待在一起,我逐漸找回了那種和人之間親密、深入、信任的感覺。有了一個穩定的小圈子,心裡也有了安穩的依賴和歸屬。——109,女,29,上海 5.簡化你的世界,切斷不必要的聯繫 在資訊爆炸的當下,我們不缺訊息,卻缺乏安寧。我們的精力被分割成片,仿佛所有的事都與自己有關,反而在線上生活的拉扯中,脫離了自身的真實生活。而當我們只關注當下的生活,只與自己需要而不必要聯繫的事情相連,才能夠有效地肅清生活,獲得快樂。 我曾經一度因為嘈雜的外界訊息頻繁的情緒爆炸,逐漸迷失了自己的節奏和規劃。於是我做了個實驗,嘗試關閉社交:不看朋友圈,刪除微博和社群軟體,退出閒聊摸魚的群組。剛開始不太習慣,但漸漸的,焦慮和煩躁好像也隨著這些東西一起被清理掉。我們真的不需要那麼多「熱鬧」,捨棄不必要的碎片,給自己的心留出空間才能更接近真實的自己。——鈴木,男,23,北京  6.用私人化、微小的事情,對抗千篇一律的標準 異化與全球化有關,我們比以往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卻只是將自己變成了毫無特點的人,發揮著功能,卻喪失了情感。對此,我們需要通過私人化、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事情來對抗宏大世界的異化,活在此時此地,與身邊的人產生連結,體驗到腳踏實處的落地感。 北漂五年,我放棄了在北京的一切回了老家,這個決定很難,但現在回想起來依然很慶幸。我找回了很久很久以前的青梅竹馬,花時間和父母待在一起,我的愛好變成了逛菜場,從外賣生活回歸到了在家一日三餐,踏實的煙火氣讓我身心都變得「滿滿的」。人要找到自己的根,找到和這個世界真實的連結,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而不是一個被社會塑造的角色。——安姐,女,33,湖北 這是我們對抗異化的意義所在:當我們不再能夠感知生活的美好,我們需要去做出行動,讓自己重新回歸生活,立足於自身的內在力量,主動與他人連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踏實而豐富的人生。(推薦閱讀:金馬 2019|專訪陳庭妮:將痛苦化為正能量,未來會有更光明的路) 這種方式同樣是正念的,我們將自己看作完整的人,不帶評判地活在當下,生活的幸福和寧靜會自然地生發。來自上海的冬至對此頗有心得,「洗澡時,能看見花灑的水流在燈光中的樣子;下班路上,我會經過一段林蔭道,調整呼吸慢慢走路,非常放鬆;吃飯時細嚼慢咽,吃得更有滋味。」 「這麼生活了大半年,固定的思維模式和習慣對我造成的束縛在逐漸減少,我感到更加靈活,也更充實。」 願你也能同樣自由而敞開,認真享受生活帶給你的每一次吹拂。 Reference: Bi, L., & Zhang, Q. (1989). Ma ke si guan yu rende gai nian. Tai bei shi: Nan fang cong shu. June 18,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evYU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