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x6lst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不在乎,就不會受傷」你也是逃避依附者嗎? https://ift.tt/2Yx6lst 交出自己的真心,就等於是交出自己的把柄給對方。對於逃避依戀者來說,這是極其恐怖的事。 文|貓心—龔佑霖 不在乎,就不會受傷:逃避依附的約會過程 曉華和美玲第一次在簡餐店約會的時候,曉華手上恰好有班上的事情要處理,但他從沒有把身邊的小事情告訴對方的習慣,就也就沒有跟美玲說明自己當時的狀況。事實上,在遇見美玲之前,曉華也有過幾個曖昧對象,只是每次到快要在一起的階段時,曉華就會害怕到呼吸困難,不知道該怎麼回覆對方的訊息,所以最後都無疾而終。曉華明白自己對美玲是有意思的,也許他們之間有機會擦出火花。但同樣地,他只要一想到「可能會在一起」就會變得異常焦慮,甚至有點想逃開的感覺。曉華感覺到自己在心悸,滑手機反而能讓他轉移注意力。 對於逃避依附的曉華,要做出「承諾」是相當困難的,要不是美玲夠積極,曉華可能也會像之前一樣逃走,但美玲的獨特深深吸引著他,曉華也說不上為什麼,他只感覺這次或許會突破他一直在逃避的感情。 許多逃避依附型的人經常會有逃避進入感情的情形,這並不少見。正因為「承諾」給他們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雖然他們需要感情,但太過靠近又會讓他們產生逃避的念頭,所以他們常常會選擇停留在曖昧的階段就好。有些逃避依附的人也會玩交友軟體,但總是在上面與對方曖昧,卻從不約出去見面,這樣就能滿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同時也不必付出實質承諾。(同場加映:《愛在午夜希臘時》:戀愛是感覺,婚姻是決定和你共度生活的承諾) 在前面提過的「羅查斯特人際互動記錄」的那份實驗裡,研究發現在每一次的社會互動當中,逃避依附者都會感到無聊,且無法專心投入在他們的每日互動當中。因為逃避依附者對於人際關係其實不感興趣,他們不相信有人真的會喜歡自己,因此習慣與人疏離。即便會一起做一些事情,他們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能跟眼前的人深交,因為他們抱著「根本就不會有人想要跟我深交」的態度,認為「與人維持距離」才是安全的。因此他們即使跟別人在表面上可以處得很好,但那也只是他們所展現出的「社會技巧」,而非他們真誠想要與人互動。 那逃避依附者怎麼還會想要與別人約會呢?如果從約翰.鮑比的觀點來看,那是因為: 每個人都有依附的需求,這是人天生的本能。 有其他研究證實,逃避依附的人確實也是具有情感需求的:實驗者要求受試者回報螢幕上閃過的單字,並計算他們回報所需的時間。這是心理學上很常見的一種做法:當一個人對一個字詞越是熟悉的時候,他的反應時間就會越快。研究結果顯示,逃避型依附的人比其他人更快說出「糾纏」或「需要」這一類的詞彙,而這些詞彙都和他們認為伴侶具有的負面特質有關,逃避依附的人很討厭和伴侶靠近,很討厭伴侶想親近自己的需求;相對地,他們對於「爭執」與「分手」這一類的詞彙反應比較慢,而這一類的字詞象徵著依附關係的斷裂。這似乎顯示著,逃避依附對於「關係內的威脅」是陌生的,而對於對伴侶感到對方太依賴、太黏自己是熟悉的,因為他們早已習慣壓抑自己對威脅的感受力,同時對親密感到厭煩。但這個實驗沒有這麼簡單。 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受試者在辨識詞彙的同時,還要解開某道題目或回應某個指令,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逃避依附者對於那些和「關係內的威脅」有關的詞彙,也就是「分手」、「失去」之類的詞彙,反應速度就和其他依附類型的人一樣快。由此可知,當逃避依附的人必須分心去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他們原本用來壓抑「關係內的威脅」的認知能力,被其他事情給分散掉了,他們不再有多餘的力氣去壓抑自己對於害怕失去關係的恐懼感。也就是說,他們事實上依舊具有親密關係的需求、依舊害怕失去關係,只是他們從成長經驗中體悟到依附他人是危險的,進而迫使他們壓抑與他人親近的需求。事實上,從其他的研究中也發現到,逃避依附者拒絕與人親近的表現,其實是他們的防衛機制,一旦他們遇到重大創傷事件,如離婚、生下重度殘疾的孩子、遭逢戰爭創傷⋯⋯等狀況時,這些劇烈改變將會使得他們的防衛機制被瓦解,他們即會展現出和焦慮依附相同的反應模式——緊抓著得以求援的對象不放。 圖片|來源 守口如瓶最安全:逃避依附的自我揭露 在第一次約會時,美玲滔滔不絕的談論自己的故事,而曉華只是聽著,不知道該怎麼回應。雖然聽美玲說了那麼多,曉華卻幾乎沒有提到自己的事。對於逃避依附的曉華而言,要說出自己的內心話是很困難的。即使對象是認識已久的朋友,曉華會聊的事情也不外乎是學校發生的瑣碎雜事、抱怨爸媽管太多、棒球比賽誰贏誰輸等等,幾乎聽不到他談及自我內心深層的感受。 對曉華這樣逃避依附型的人而言,要分享自己的祕密,除非對象是自己非常熟的人,不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對逃避依附者來說,「向約會對象或伴侶坦白自己的祕密」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屬於「關係內的威脅」。例如前面提過阿隆的三十六個問題,當一般人可以分享到第三階段的祕密時,逃避依附者可能還停留在第一階段,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他們害怕說出自己的祕密,擔心自己會因此變得更加脆弱。(同場加映:《倫敦生活》:我不想讓你知道我需要你,那讓我感覺自己很脆弱) 有一個研究支持了「逃避依附者說出自己的祕密,將會使自己感到脆弱」這一點。實驗者的作法是,他們告訴這些參與者在一場競爭測試中失敗了,而其中一半的人被要求「告訴他們的約會對象」這件事情,另一半的人則被要求「即使心裡苦,但是不能說」。實驗結果發現,那些被要求告訴約會對象「自己失敗了」的人,如果同時有著較低的自尊(也就是「不相信自己好」、「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不安全依附者),那麼他們會比那些被要求不能說的低自尊者,更擔心未來的約會關係會變得更糟。 如果有一天你認識了一位朋友,當你們對彼此相當熟識之後,卻發現每次的談話好像都只有你一個人在分享生活,他卻很少談及自己的內心世界,聊天話題內容總是圍繞在「事件發生的過程」,而無法進入「事件帶來的感受」,那麼,他較有可能是一位逃避依附者。但這並不代表逃避依附者不可能向別人談論祕密。如果能夠給予逃避依附者「相信你會在他有難時適時出現」、「敏感地覺察到他好不容易說出口的內心擔憂」、「對於他的擔憂給予支持」這個安全感三要素的話,逃避依附者依然是能夠分享祕密的。 作者臉書粉專:貓心—龔佑霖 本文摘自貓心-龔佑霖的《找回100 %安全感》。由字覺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找回100 %安全感》 June 24,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