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溫柔,是一種長期被忽視的人際技巧 https://ift.tt/2zKWlCl 溫柔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乖順、被動或者無力,而是以同理和耐心維持自身立場。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沒有什麼比溫柔更有力量,也沒有什麼比真正的力量更溫柔。」 (Nothing is so strong as gentleness, and nothing is so gentle as real strength.)——聖方濟各.沙雷氏 「KY 你好,你是我的女朋友推薦給我關注的,她經常讓我多看看你們的文章。我有一個問題,想嘗試來諮詢一下。我和女朋友本來感情很不錯。但是我們始終面臨著一個困難。我們兩個都是很獨立思考、有自己想法的人。她是我大學同學,上大學的時候我們還一起參加辯論隊。平時我非常欣賞她的邏輯能力和口才,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開始爭執,又因為這個爭執的過程產生更多的辯論。我覺得我和她是在論事,她也覺得自己很講道理,只是我們都有一些要堅持的東西,都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時候會彼此說出一些很重的話。每次矛盾不斷升級,最後她都非常憤怒地提出分手,我也感到非常心累。我感到這個問題已經傷害到了我們的感情。請問你可以提供一些解決這種局面的思路給我嗎?」 通常收到女生來提問的我們,看到這位願意為了女朋友積極尋求支持的男生,覺得他對女朋友的情感還是值得肯定的,可以看出他在付出自己的那份努力。 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聊一聊,在人際關係中,有一種被人忽視的情感性技巧——尤其是在這個強調獨立、自我的時代,這種人際技巧就是「溫柔(tenderness)」。 為什麼說,為了讓我們之間的連接更堅韌,我們需要更多的溫柔?為什麼溫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溫柔和堅持自我矛盾嗎?(答案是不矛盾,後文詳述)。 來看今天的文章。 圖片|來源 溫柔:一種被忽視的力量 我們所討論的溫柔,不僅僅是禮貌、或者說話輕聲細語等這種表面的現象。它是一種人格特質,這種人格特質既有先天氣質的影響,也受後天養成的影響。 也就是說,有些人生來就比較溫柔,但更重要的是,人可以通過後天自主的選擇做一個溫柔的人。 那麼,一個溫柔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用更心理學的語言來描述的話,溫柔的人有: 更好的衝動控制的能力 同理能力 情緒調節能力 他們對於挫敗感(frustration)的容忍度更高 對自己變化的感受有更好的覺察  他們因此在人際關係中,能夠更少陷入僵局。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麼,而不會讓激烈的情緒使自己失控,更少做出一些衝動和破壞性的舉動。 因此,真正溫柔的人,會更有能力解決困境,在面對危機時更冷靜,被挑釁或受到外界刺激時更少被激怒。同時,他們更少逼迫他人,對他人也更為尊重。 舉個例子來說,當兩個人發生衝突,一個不溫柔的人,可能會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或者做出傷害性的發言和行動。而一個溫柔的人,即便也感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他仍然會留出一部分的精力,來自我監督,選擇更合適、溫柔的、更利於問題解決和關係深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文首案例中的兩個人,在面對衝突時,對對方都缺乏「溫柔」。取而代之出現的是「防禦」。防禦讓兩個人越來越多地考慮自我保護,代價就是傷害關係。 溫柔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乖順、被動或者無力。 這是對溫柔最常見的誤解。 在有衝突的、有挑戰的人際場景中,一個溫柔的人完全可能有自己堅定的立場,但他呈現自身立場的方式是溫柔的。 他們在這樣的場合中,能夠表現出一種對自我的抑制力和對情境的覺察力。在氛圍緊張、一觸即發的人際情境中,他能夠不以同樣激烈的方式做出回應,而選擇給出能有效緩和情境的反應。 「我經歷過一個特別好的女朋友。我那時候一吵架就上頭。可是她從來沒有對我大聲過一次,雖然她的態度很堅決,但她的平靜能夠讓我慢慢也冷靜下來。她讓我感到即便是在爭吵中,在她堅持自我的時刻,她依然會考慮和照顧我的感受。這讓我也更願意為她做出改變。」(同場加映:關係心理學:成人以後最好的治癒方式,就是愛對一個人) 但這不表示他們會放棄自己堅定的立場——他們可能會延後在氣氛平靜下來之後再以溫柔的方式給出自己的立場,他們會選擇時機。 「當我冷靜下來以後,我會真的開始聆聽她向我說明的她的需求、她的立場。她鼓勵我向她提問,並且會耐心地向我說明她自己。當我更能夠理解她背後的心路歷程之後,我能對她的選擇有更多的信任、更少的猜疑。我覺得她是我人生中的一個榜樣。」 研究者發現,溫柔是婚姻滿意和穩定度的重要影響因素。還有研究證明,溫柔對我們的身體也有好處,總的來說,溫柔對於我們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感都有好處。 在當前社會中,壓抑溫柔是一種普遍現象。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在男子氣概中,敏感、溫柔往往被認為是一種缺點,而不是一種美德。因此,有一部分男性在親密關係中也不知道如何表現溫柔。 另一方面,不僅僅是男性,總的來說,這個社會更稱讚堅毅、果敢、甚至強勢,這些被看作更有利於競爭和成功的特質,是更有力量的表現。 同時,缺乏人際安全感是這個時代每個人的體驗,因為這是一個個體的、陌生人的社會。溫柔是一種包含了脆弱的體驗,人們因為恐懼,拒絕所有包含了脆弱感的情感。 最後,西方社會和現代社會對於邊界的強調,讓我們更強調人際中的尊重。尊重防止我們互相傷害,但這是一種冷漠的感覺。要加強人際關係間的紐帶,需要更柔軟和親密的東西,即溫柔。 圖片|來源 在人際關係中,溫柔可以做到強力無法做到的事情 溫柔可以在人際關係中,實現一些更加「自我堅定」的技巧無法實現的影響。 這一代人,都活得很自我又很膽小。讓他們為另一個人做出妥協和改變是很難的。他們不願意這樣做,也不敢於這樣做。 因此,他們大多選擇以「自我堅定」的方式處理關係中衝突,互相論證對方更應當做出改變。 這種溝通當然是必要的,它有利於邊界的建立。但溫柔能夠做到比自我堅定更多的事情。 溫柔,是一個人放下防禦,願意給出對方共情性的關注的表現。當兩個人都很憤怒的時候,溫柔的一方能夠抑制住自己,先付出同理、控制情緒的努力,這種努力是能夠被另一方感受到的。 就如同前面的訪談對象所說的那樣,溫柔本身就是一種付出型的狀態,他能夠為關係中的另一方做出榜樣。 通過給人際關係中的另一方帶來安全感,從而令其更容易敞開心扉、放下防禦、展露真實的自我,從而使你們之間的連接變得更深刻、更透徹、更堅韌。 溫柔可以在兩個人之間流動,當溫柔在兩個人之間被體驗到時,可以將兩個人融合在一起。 研究者指出: 「溫柔將我們的心變得更柔軟,使我們願意在對方表現糟糕的時候,仍然假設他可能有我們不知道的動機。它要求我們完整地看到對方,也就是說,不被對方展現出的單一特質所限制、也不被自己的刻板印象所限制。」 溫柔能夠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身邊的人,真正認識到他們不被我們喜歡的行為背後,包含了什麼關於這個人的信息。溫柔還讓雙方更信任對方的善意,從而更願意為關係做出共同的努力。 溫柔是接納,是相信,是出於關懷而為對方做出的自我抑制。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溫柔,它擁有改變關係狀態的巨大能量。 假如文首案例中的雙方,能有一方在出現矛盾時,先給出一種溫柔的姿態,相信兩個人處理衝突的方式和狀態都會隨之發生劇烈的變化。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人際關係中,溫柔遠比強硬來得更有力量,它能夠幫你更好地向關係中的其他人輸出你的立場,也更能夠影響到對方,感染他,讓他變得和你一樣願意為關係做出努力。 圖片|來源 如何能夠成為一個擁有溫柔這種力量的人? 溫柔不僅是一種人際溝通技巧,如同前文所說,很多時候,它還是我們的一種選擇——愛是日常細節,當你們都被負面情緒淹沒的時候,誰會選擇做那個先付出溫柔的人? 溫柔不僅僅是說話輕柔、舉止禮貌那麼簡單。它首先來源於一個人內心的動機。 研究者認為:當我們內心的期望是最大限度提升自己與他人的福祉時(desire to support the utmost good of selfand others),我們自然會成為一個友愛、溫柔的人,因為行為會根據我們的深層欲望自然流露出來。 所以,如果你希望擁有溫柔這種特別的力量,首先你需要讓自己的內心,由衷地更關心他人,也關心自己,用一種友愛、而不是防禦的態度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開啟著自保防禦的狀態,比起去想著「我能做什麼讓自己和他人感受更好」,我們更多是想著「我能做什麼避免他人傷害到我」,行為也就自然受到了影響。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常常試圖通過憤怒、指責、歧視來獲得暫時性的掌控感,迫不及待地傷害對方,以避免自己成為被傷害的那一方。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擁有溫柔這種力量,你要主動選擇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此外,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感恩。感恩能讓一個人保持溫柔。埋怨和指責反之。付出更多刻意的努力,去記錄和時常回想人際關係中,對方值得你感恩的行動。這能夠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也能夠給我們勇氣,來選擇溫柔。(同場加映:劉軒專文|每天寫下三個感恩事件,為什麼能讓情緒穩定?) 最後,溫柔和正念之間也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溫柔來自於對自身的理解,對他人的關懷、和良好的情緒調節與衝動控制能力。而正念可以增強這一系列的能力。 對對方保持一種好奇,去了解他的想法、感情、情緒真實的內涵等,而不是對他持有一種控制的態度,要求他與自己的想法保持一致。這種不含批判的觀察、不帶假設的了解的態度就是我們在正念中練習的。 同樣,當你感受到負面情緒的時候,討論它、用溫柔的態度表達它,而不是用行動發泄它,一樣是我們在正念中可以練習的技能。 正念是一種冥想練習。在這種練習中,我們學會向內平和地觀看自己的情緒、感受、想法。我們還會練習拋下一切預設,來體驗一個對象。同時通過這種練習,通過在自身與自己的情緒之間,拉出一段用來觀察的距離,還教我們與自己的情緒保持一定的距離。 我們將在未來為大家更詳細地介紹正念這種練習方法。 References: Arnold, G. (2018). In Praise of Gentleness. naomiarnold. Exploring your mind. (2016). If There’s No Tenderness, It’s Not True Love. exploringyourmind. Livingston, M. S. (1999). Vulnerability, Tenderness, and the Experienceof Selfobject Relationship: A Self Psychological View of Deepening CurativeProcess in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49(1), 19–40. Marino, G.(2013).Try a Little Tenderness.nytimes. Miller, G. (2007). A Wall of Ideas: The" Taboo on Tenderness"in Theory and Culture. New Literary History, 38(4), 667-681. Timms, S. (n.d.). Kindness – Why it’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TED xSydney. June 02,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KWlC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