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不想浪費力氣討愛,因為爸媽從來不在」什麼教養環境容易養成逃避依附? https://ift.tt/2zGTzOc 你感覺到自己不太善於處理情緒,一遇到無法負擔的事件,就會想要逃避嗎?你可能有逃避依附傾向,而這也來自原生家庭影響。然而,這裡也將提供一些解方。 對於依附傾向是怎麼形成的,心理學家一直沒有一個定論。就目前為止,我自己比較信服的觀念是:先天會有一些基因的影響,這部分影響到了孩子的先天氣質,再加上後天教養環境,以及逐漸長大到老的過程中的各種遭遇,都有可能影響依附的傾向──依附是一個連續的光譜,無論是焦慮的傾向或逃避的傾向,都是光譜式的變化。 今天的文章裡面,我要來談一談什麼樣的童年教養環境比較有可能造就逃避依附的孩子,最後再談談逃避依附的孩子要如何幫助自己練習與人建立連結。 對於造就逃避依附的教養環境,我根據岡田尊司在《孤獨的冷漠》一書中提到的資料,將它整理成五種飼育逃避依附的家庭類型,以下,我就帶讀者來看看,什麼樣的教養方式要盡量避免,以減少孩子成為逃避依附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 五種飼育逃避依附的家庭 根據我在《找回 100%安全感》一書中所整理的依附三大要素,要使嬰幼兒形成安全依附,照顧者勢必要在嬰幼兒面臨威脅時,完成三個階段的任務,才有機會使嬰幼兒的情緒被安撫。 這三個要素分別是:「適時出現」、「敏感覺察」、「給予支持」。 簡單而言,就是嬰幼兒陷入壓力反應時,照顧者要能夠適時出現在他們身邊,敏感覺察他遭逢的壓力為何,並對症下藥,給予適當的物理與心理上的支持。 而第一種飼育逃避依附的家庭,就是「嬰幼兒長期被父母忽視的家庭」。我們都知道,孩子對於外界的世界不具有什麼抵抗能力,也無法保護自己,因此才需要父母保護;但有一些父母由於忙於工作,或是認為嬰兒哭鬧時隨便擁抱會讓他們過度依賴,或是各式各樣的理由,使得這些父母並不能在孩子面臨威脅時適時出現,而是把他們晾在一旁。 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會變得異常獨立,因為他們學習到了,無論如何求助,都沒有人會來幫助自己,為了避免白浪費體力哭泣、討愛,他們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藉此保護自己,但也逐漸在成長過程中,與周遭的人築起了一道心牆。(延伸閱讀:矛盾依附型兒童:你在我覺得煩,離開又讓我沮喪) 第二種飼育逃避依附的家庭,是「缺乏同理回應的父母」所造就的家庭。在這些家庭中,父母雖然會適時出現,但他們並不會敏感覺察孩子哭鬧的原因,即使知道了,也不會給予支持與安撫。 譬如說,有些父母會在捷運上對著哭泣的孩子大罵「你這樣很丟臉你知不知道,叫你不准哭你是聽不懂嗎?」這些孩子無法得到父母的支持,無法被父母所同理,造就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逐漸放棄求助,逐漸把自己關在心牆當中,逐漸成為逃避依附的孩子;當然,也有一些孩子還是會繼續吵下去,吵到父母受不了而妥協為止,這些孩子則比較有可能發展成焦慮依附,因為他們學習到,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戒、努力爭取權益,才不會被父母忽視,所以他們總是對父母是否在乎自己焦慮不已。 給予孩子同理回應,有什麼樣子的好處呢?第一,他們會感受到,當自己遭逢威脅時,試圖向外界求助是有用的,這使得他們不致於對外在壓力那麼地焦慮,因而減少了恐懼感的強度與反芻恐懼的時間,進而能夠在長大之後,面臨威脅時,能夠臨危不亂,在相同的客觀壓力值之下,感受到較少的主觀壓力,能夠自我調節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一定會有人陪著自己的、一定可以找到方法解決問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安全感與依附系統又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情緒調節系統的原因。 第二,藉由父母的回饋,孩子也能逐漸覺察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了解自己哭泣是為了什麼而哭,進而能夠對自己有更深刻的自我覺察,不但能夠透由找到源頭找到安心感,也能慢慢學會表達自己情緒低落的原因,將之以言語表達出來,而非只有哭泣而已。 第三,這些孩子經歷同理回應的過程之中,也會模仿、學習父母安慰人的方式,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內話安慰他人的能力,不但較能體諒、同理父母,在長大之後,也能發展出更身的同理能力。 第三種飼育逃避依附的家庭,乃是「父母過度保護、過度掌控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之中,孩子很難表達自己的需求,因為他們的一切都被父母規劃好了,從小時候要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上什麼才藝課,一直到大學要讀什麼科系,都是由父母的意識所決定的。 這樣一來,這些孩子便會逐漸感受到「自己的感覺不重要」,他們無法感受自己的感覺,進而麻痺自己的感覺,明明是很想哭、很討厭的,卻被父母說「能夠學鋼琴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你要感到開心才是,別人家的小孩要學鋼琴還沒得學呢!」正因為長期的界線被侵犯,而使得他們難以信任、靠近他人,進而形成逃避依附的孩子。 第四種飼育逃避依附的家庭,乃是「經歷家暴、性侵、虐待的孩子」,對這些孩子而言,平常應該是要給予他們依附三要素的人,同時又成了帶給自己威脅的人,因而使得他們內心產生了極大的扭曲。在遭逢威脅時想靠近照顧者,但靠近照顧者本身又是一種接近壓力源的行為,這樣的孩子,不僅在逃避向度上的得分會高,焦慮向度上的得分也會高,形成了所謂的無組織、無定向型依附(我將之翻譯為矛盾依附)。 這種孩子,也是依附障礙當中最難處理、調適情緒的孩子──他們太靠近別人時會逃走,離別人太遠時又會想親近對方、害怕被拋棄,可以說是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的綜合體。 最後一種飼育逃避依附的家庭,則是「父母失和的孩子」,在父母失和的情況下,孩子不但常常會被父母要求選邊站,還會成為父母的傳話工具,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不是造成父母爭執的導火線,畢竟父母有時候會將爭執點擺在孩子的教養之上,使得孩子在一旁聽了之後瑟瑟發抖,覺得父母會變成這樣都是自己害的,使得他們逐漸封閉自己的情緒,不再去嘗試感覺自己的情感......。(延伸閱讀:慣性逃避衝突?5 種童年情感忽視,影響你的親密關係) 如何重拾與人親近的鑰匙 所有的逃避依附,無論呈現的方式如何,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不敢接近自己的情緒,也不敢和別人在情感上太靠近,一旦與人過於接近,他們就會喚起幼年時期被情感波動所造成的傷害,進而重新壓抑自己的情緒。因此,若要讓逃避依附重新獲得與人親近的能力,重新感知自己的情緒,便是很重要的一步。 如果妳是一個逃避依附,要如何重新感覺自己的情緒呢?首要之處,是你必須要處在一個讓你信任的環境當中,你傾吐的對象,必然要能夠承接情緒、做出同理回應,而非不斷地以是非評斷你的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才有足夠的力量,克服傾吐情緒所造成的恐懼感,慢慢找到恰當的情緒詞彙,描述你當下或過去某時段的情緒狀態。因此,如果一個人要做為逃避依附者的傾吐對象,那麼傾聽者的情緒勢必得夠穩定,穩穩地接住逃避依附者的情緒,以鼓勵的方式引導逃避依附者將情緒宣洩而出。 這個是一個很細緻且重要的過程,因為對逃避依附者來說,他們必須要先感受到周遭環境是安全的,才有可能慢慢解除冰封多年的僵化情緒,就像艾莎公主在《冰雪奇緣 1》當中,因為畏懼自己的力量傷害到他人,而把自己關在冰宮當中一般,唯有足夠安全的環境,才能使他們能慢慢地去接觸自己的情緒,而不再對自己的各種情緒表示為「不知道」。 然而,解除情緒的冰封真的是有可能的嗎?根據許多心理學實驗都一致指出,如果能夠不斷促發一個人的安全感,那麼就有機會讓一個人減少不安全依附的程度、增加安全依附的程度。畢竟依附本來就是一個光譜的概念,如果能夠不斷感受到安全感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壓力賀爾蒙就會降低,也會變得比較有安全感。 例如,在一篇 2008 年的回顧研究中,研究者就提出了許多促發安全感的例子。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他們引用了 Dandeneau、Baldwin、Baccus、Sakellaropoulo 與 Pruessner(2007)的研究設計,支持了促發安全感將能降低一個人的壓力、增加不安全依附的安全感,他們招集了一批即將參與期末考(即即將面臨壓力事件)的學生,每天到網路上做一個測驗,這個測驗是這樣的,實驗組的人被分配到「從 16 張臉孔當中找出唯一的一張笑臉(其他都是悲傷情緒臉)」的任務,控制組的學生則是「從 16 張花朵照片找出 5 辦花(其他都是 7 瓣花)」的任務,一共持續五天,每天這些學生都要做80題測試。結果發現,經過了五天之後,找笑臉的那組,面對考試的壓力顯著地比另一組下降許多。 這樣的實驗代表著什麼呢?這代表著傳遞著正向安全依附連結的臉孔,將有助於使人降低壓力。在 2008 年的那篇研究中,還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實驗,來證實透過文字、圖像、溫暖的回憶等不斷重複喚起一個人的安全感,將能使他的壓力變得比較低,更趨近於安全依附。 既然在實驗室裡面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將如此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依個逃避依附者,能夠找到一個能夠信任、支持自己的人,隨著一天又一天的互動,將能使逃避依附者的安全感漸漸地提升,變得不再那麼逃避,也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別人關心的、世界上並非所有人都是會傷害自己的。 除此之外,我還建議逃避依附的人,可以試著把手上的事情交辦給自己的朋友、伴侶分擔,試著向別人求助,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 對逃避依附的人而言,因為從小而言就習慣獨立,因此很容易把所有事情都拿來自己做,並且對自己有著極高的要求,若是讓給別人做,很容易因為別人做不好就大發雷霆。因此,我建議逃避依附的人,可以嘗試讓別人從小事開始幫助自己,即便別人沒有做那麼好也沒有關係,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事情是否完美,而是兩個人之間是否能藉此培養出信任的情誼,只要願意嘗試,隨著時間流逝,逃避依附的人終究會發現,世界上並非所有人都不值得信任,而是你能否找到直得讓你信任的那一個人,然後和他們做朋友或交往,不斷增加自己感受到安全感的次數與程度。(延伸閱讀:「想找個跟爸爸一樣的男朋友」父母依附關係,如何影響孩子交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延伸閱讀] 1.岡田尊司《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 2.Omri Gillath,Emre Selcuk and Phillip R. Shaver(2008):Moving Toward a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Can Repeated Security Priming Help? June 18,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GTzO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