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VYkvb03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透過 16 型人格找到自我實現:MBTI 到底是什麼?你找到屬於自己的人格密碼了嗎? https://ift.tt/VYkvb03 「我為何會這樣?」MBTI 人格類型分出 16 種性格,它的起源和榮格與一對母女有關。你可能會好奇,把人分類真的準嗎? 文|王凱琳博士、蔣光妍 為什麼要把人格分類? 「你喜歡喝茶還是喝咖啡?」 「你有吃宵夜的習慣嗎?」 如果你可以製作一份簡單易懂的問卷,幫助人們檢測他們自己的飲食習慣,進而推測他們的健康狀態,然後靠著這份問卷賺進上億美金的收入,是不是很酷? MBTI®(Myers-Briggs TypeIndicator)這個性格分類工具,在眾多的工具當中可以說是最流行,大概也是史上最賺錢的一個。 雖然它的理論源自榮格的人格類型(Personality Types),但是其實它誕生的過程曲折離奇,歷時很久。很多人並不知道它真正的來龍去脈及當初創造出這份問卷的作者,凱薩琳和伊莎貝爾,這對母女的愛恨情愁。 到底是什麼樣的性格特質,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什麼樣的靈感與勇氣,什麼樣的挫折與因緣際會,讓這對母女的心血結晶能夠被廣為流傳? 然而,就像很多奉獻一生的藝術家一樣,她們倆其實在生前都沒有因此得到什麼金錢上的利益或他人的敬重。她們只是很熱情且努力地開發這個能幫助人找到自我的工具,而大筆大筆的鈔票,都讓有商業頭腦的顧問公司賺進口袋裡了,到今天還是如此。 到了二十一世紀,因為自我管理及商業心理學的普及,人格測驗變成一種商品。MBTI® 令人眼花撩亂且不加區別地擴散,享有驚人的成長及影響力,因此也被草率地利用,導致遭受批評。 市面上產生了各式各樣山寨版的問卷,試圖用自己以為行得通的問題來判別人們的性格類型。這些仿效的產品雖然讓 MBTI® 變得家喻戶曉,但同時也製造了許多不負責任又誤導人的狀況。 圖片|Photo by ZHONG Liguo on Unsplash 在二十世紀初,女性仍然受到諸多限制,不能自由從事高智識的職業。雖然凱薩琳和伊莎貝爾兩人都是家庭主婦,也沒有正式的心理學學位,但這對母女卻靠著自己的學習、領悟、興趣、及意志,過著有意義、有創意、自主的人生。 性別的差異造成人們不僅是在工作上的出路不同,還有家庭、婚姻關係裡面的角色扮演。她們無法改變大環境的條件,因此轉向,把自己的婚姻及家庭視為一份工作來盡心努力,開闢出另一個天地。 當時最早的人格行為書籍都是由女性(尤其是母親)所寫的,而不是男性科學家。為什麼呢? 因為她們近距離地、親身且大量地,觀察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過程中的變化,還有敏銳地觀察,並剖析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差異及互動。 然而這對母女是如何開始對人格產生興趣,以及想要如何應用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的。 (延伸閱讀:我適合什麼樣的人生?用十大領域分類,讓生活不再迷惘) 圖片|Photo by Jez Timms on Unsplash 在女兒伊莎貝爾結婚之前,凱薩琳一直堅信人格是在用專業化手段之下,培育出來的產物。因為在二十世紀初,一度非常盛行「行為心理學」,這個學派認為人類的行為跟動物一樣,都是靠後天學習而來,完全強調後天及環境的影響,人可以因為環境裡刻意放進去的誘因,而被強制訓練成任何模樣。 雖然凱薩琳本身是個宗教性很強的人,但當時她認為人格是被教育出來的,而非「人格的不同,才是致使個人產生不同理解,及內在經驗的源頭」。 1923 年,在女兒已經離家、結婚,而她自己為人妻為人母的生活失去重心,不知該做些什麼的中年時期,凱薩琳讀到了榮格的《人格類型》一書,驚為天人。 她把自己多年來在人格觀察上所得到的結論得到昇華,同時才發現,過去她曾經認為離經叛道的,所謂個人意識的類宗教經驗,或者個人能量的習慣中心,原來是這麼地真實。她花了五年的時間熟讀這本書,勤作筆記,做深刻的內省,並與她自己的人格分類方法做結合。 (同場加映:《冰雪奇緣 2》的榮格心理學:你的選擇,決定你真正是誰) 圖片|Photo by Clark Young on Unsplash 女兒伊莎貝爾前半輩子都是在家教育(home school),在母親的教育實驗之下受影響,成為一個在各方面表現優異的高材生。但若看到她在大學裡與母親的風格完全脫線的行徑,你就知道她天生人格特質的潛在力量,仍然是強大且不可忽視的。 相對於母親的「嬰幼兒實驗室」,伊莎貝爾用婚姻及家庭關係來作為人格類型的實驗室。雖然榮格本來的語言是艱澀深奧的,目的是在探索人類心靈的深度,但伊莎貝爾不像母親一樣,把榮格當成是救世主,也不相信自我是什麼深刻且神聖的東西。 她更在乎的是利用人格的分類評估,來幫助人們在婚姻關係中了解彼此,以及在工作上自我實踐。 伊莎貝爾在尋找她的第一份工作時的困惑,以及「找到一份合適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浪費時間費力去做別人可以輕鬆完成的工作」,這樣的心情及信仰,奠定了後來 MBTI® 這套工具強調天資各異,以及職業配對上的應用。 然而因為二戰及希特勒的政治影響,社會心理學家強烈抨擊所有把人分類的方法。他們認為這是思想的僵化,具有反人文、反啟蒙的傾向。 (星座解析:12 星座的 4 種象限分類法,找到與伴侶最舒服的相處模式) 「為什麼要把人格分類?」身為人格心理分析師,這是一個我常常被人問到的問題。 我的答案總是,就像我們在學生物時,學到如何用「界門綱目科屬種」來為物種分類。這是一種科學方法,幫助我們找到特定一群生物之間的特定異與同,把其中的差異性縮減到幾個基本的、可觀察的重要差異。這樣才能變成一個實用的工具,快速了解某個生物的特性。 比如說,蘭花科裡面有上百種不同的蘭花,但當我告訴你這是一朵蘭花時,你至少不會把它想像成玫瑰花。 伊莎貝爾也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這樣的原則,在實用上不切實際。因為你沒辦法把每一個人都納入研究案例,也沒辦法把所有因素統統加進來變成一個超級龐大的系統。」同樣地,若你把每個人都簡約成一個樣子,具有相同的人性及特質,這也是一樣毫無用處。 圖片|Photo by Dmitry Ratushny on Unsplash 另一個 MBTI® 常常被質疑的問題是準確度。這不是後來才發現的,當年伊莎貝爾在她的實際諮商中,就已發現人格類型轉變的案例。她去參考榮格的書之後,發現這是一種反向轉化(enantiodromia)的心理現象。 榮格的心理學充滿了相反與對立的精神,他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各種困惑,來自於這些對立所產生的矛盾,而我們心靈的自我救贖,就必須能夠在這些對立中找到補償與進行同化。 另一個心理學家莫雷(Henry Murray),在哈佛的心理學中心開發人格學概念時,也在他們開發問卷的過程中,注意到結果不穩定的現象。這使他們也不禁思索:難道人格類型並非固定不變? 其實人格是一種時間上的整體,做分析時必須把人的一生,起承轉合,當作一個整體來一起考量,而不是單獨的幾個字母的組合。 人格分類的概念,雖然注重人的內在及天生的特性,但人生的經歷與成長所帶來的變化不容忽視。年紀與人生階段,在我的人格分析及諮商中,佔有非常大的比例及重要性。因為人格是會發展的,而且是朝著一個有目標的方向及路徑(雖然你自己不知道)在前進。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即使在非常誠實、自然的狀態下,但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做出來的結果卻不一樣。 (你會想看:想知道自己是誰?MBTI、五大人格特質,測驗你的個性與合適工作!) 人格的動態的發展,其路徑必須奠基於一個「初始的偏好狀態」,而人格分類嘗試找到的就是你的初始狀態。 讓我用系統學的角度來闡釋:每一種類型其實就是一種初始的偏好狀態,而這些初始狀態就影響了你進入系統(人生的環境)之後,較可能選擇的路徑。系統裡發生的事絕對不是靜態的,所以系統的輸出並無法早早被決定。 然而根據初始狀態的不同,以及所推測它極可能走的路徑,我們預測的準確度還是可以大大增加。 為什麼 MBTI® 具有這樣的魔力?為什麼大部分的使用者,會對於這套工具帶著強烈的使命感? 我想,是因為它把心靈的問題及個人救贖的追求,用有形世界所能理解的方法表述出來。藉由發現及培養真實的自我,進而推展出一個人與人之間,能更容易互相了解並體諒的世界。 本文摘自王凱琳博士、蔣光妍的《我為何會這樣?:MBTI人格類型的16種性格密碼》,由商周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為何會這樣?:MBTI人格類型的16種性格密碼》 August 01,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