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Vtfnul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用工程腦的浪漫,計算如何讓生活少忍耐,多享受|專訪 Hobot 創辦人趙志謀 https://ift.tt/jVtfnul 拖地、擦窗、掃除,那些看似簡單的生活雜學,承載著家庭分工的哲學。專訪 Hobot 好樣科技創辦人趙志謀,他說,生命很多轉機,是在無形的堅持中成形,一切有關創業的點子,都始於生活周遭,那些你我都能夠觀察到的事。 2011 年全球第一款「擦玻璃機器人——玻妞」上市,為 Hobot 帶來莫大的成功,在短短時間內,一年出貨不下 8 萬台,同時也把 Made in Taiwan 的機器人名氣打得響亮。 在當年一片沈寂的台灣家電品牌市場中脫穎而出、一鳴驚人,是趙志謀始料未及的事情,他謙虛地笑說:「沒有太過於高大上的情懷,做機器人,可以說是一種懶惰,或者讓生活更便利的精神所驅使吧。」 回顧創業初衷,是帶著改善掃除體驗、建立智慧化生活的願景。 好樣科技(Hobot)創辦人趙志謀憑藉過往於揚智、聯發科工作多年累積的經驗和機電整合的長才,帶著滿腔熱忱,一股腦地投入創業。 「當時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擦窗戶這麼難的事情,世界上居然沒有發明來解決它,不如我來試試看吧!」趙志謀笑說。 創業從微小處著手,趙志謀提到,很多人時常忽略,擦窗戶是個負擔相當重的工作,「過去,我們家習慣將窗戶整面拆下來清洗,但搬到高樓層之後,要伸出去擦變得非常危險,據說每年台灣因為擦窗戶而掉下去的人,少說都有一兩個。」 絕大部分的創業者,初期尋找題目時,多半由自己身活周遭的痛點著手,不以事小而不為,魔鬼藏於細節裡。 趙志謀回憶起每年過年掃除,面對擦窗總是有說不完困境。譬如,家中窗戶多,越是用力地擦它,反而因毫無章法而越擦越髒;窗戶擦得越細,缺點越鮮明,正面擦完總覺得背面還髒,反覆來回,沒完沒了。 「剛離職沒多久,我去拜訪一位創業家學長,他建議我若要創業,可以往機器人發展。但我當時不明白,在台灣要做機器人,不就只有工業型機器人、日本的人型機器人,這兩種選擇嗎?」 苦惱數日,反而從家事細節找到破口。趙志謀說,當他開始思考,究竟機器人還能做出什麼樣的變形時,「擦玻璃機器人」的雛形就這麼蹦了出來,從此,開啟了趙志謀研發家事機器人的奇幻旅程。 圖片|HOBOT 好樣科技創辦人 趙志謀 讓我們的居家生活「更聰明」 秉持發明家精神,專注於生活細節,除了便捷還需創造改變,趙志謀談起創業,顯得異常地認真。 為什麼自己如此專注於「Home Robot」的研發?他思考半晌,細細回憶創業初期的思維與情景:「我們的目標,在於如何透過勞動力的釋放,來解放雙手、創造更多共享的時間、樂趣,以及有意義的家庭時光。所以當初想著既然要以做機器人為創業的方向,不如,就來做個『服務型』的機器人吧。」 圖說|HOBOT 好樣科技 雷姬掃拖地機器人 居家清潔,是家庭分工的一大部分,過去時常由女性來肩負重任,然而趙志謀卻不這麼認為。 他提到,即便妻子是家庭主婦,長時間以來,居家大小事,包括掃除,彼此皆是共同分擔,「我負責拖地,她負責掃地,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在打掃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不便之處,比如若是掃地掃得不好,那麼拖地便更加困難,而這些經驗,後續也被應用在掃拖地機器人的開發上。」 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從靈感中挖掘解方,這是創業家精神的體現。 於是在 2017 年,Hobot 推出了第一代「雷姬掃拖地機器人」,以多項獨家專利設計,實現了掃地、拖地雙效合一,迅速擄獲消費者的心! 「現在我們家裡掃地拖地全都交給雷姬。」趙志謀笑著,「以前是拖把,一支 75 塊,後來用好神拖,要一千多塊,現在大家買一萬多塊的來掃地拖地,每週平均多一兩個小時空閒出來,不得了!一台掃地機還能用好幾年,真的很划算!」 圖說|HOBOT 好樣科技 雷姬掃拖地機器人 忙著計算划不划算,有時工程腦的浪漫,在於計算著如何透過科技取代人力,讓我們的生活可以少點忍耐,多點享受。 「所以呀,Hobot 的出發點是想要打造家庭用機器人,減除一些勞力,家務就讓機器人來做,讓我們的居家生活更聰明,不需要投入過多時間與精力來做這些事情(居家清潔)。」 將危機化為轉機,將轉機化為動力 談到創業一路走來,可曾遇到差點過不去的坎,趙志謀的回答中帶著領悟後的哲思。 創業之志,除了獲利、除了回應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創業家如何回應自己的期待。 趙志謀說,自己一路走來,很多時候誤打誤撞,帶著樣品去參展,在發明展上大受好評、獲得獎項,進而受訪曝光,迎來台灣總代理嘉儀企業的合作,從純粹的發明到商業化的過程,幾乎是一氣呵成。 「整個產品從起心動念、產品研發到上市,大概花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趙志謀回憶,從機構、電路設計到最終產品成型,仰賴創辦人一人之手,這其中需要有相當堅實的技術實力才有辦法做到,一路走來彷彿應證了一個「準備好了的人」,可化所有危機為轉機,亦可化一切機會為動力。 於是從「玻妞擦窗機器人」到「雷姬掃拖地機器人」,趙志謀始終秉持著相同的信念,「山寨很簡單,創新很難」,在掃拖地機器人大廠林立、競爭激烈的現在,一個來自台灣的品牌如何突破重圍,成了 Hobot 最大的關卡。 「我們的心態在於『創造新功能』,這件事情驅動我們做出更創新的產品。」趙志謀說,比起專注於單一功能,以智慧掃拖地機來說,已經進入「掃拖二合一」的時代,他始終認為,為產品創造附加價值,比起壓低成本競逐市場來得更加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 而現在大眾熟知的「玻妞」、「雷姬」,已然成了家用清潔機器人代稱,談起當初這有著可愛形象的命名由來,趙志謀分享,「玻妞有種扭動的感覺,很像仿真人擦窗的動作;而雷姬(LEGEE)從技術面來看,是 Laser/Lidar 導航技術的縮寫,中文念起來就像雷姬。」 趙志謀靦腆地說,感性一點來看,自己剛好有三個女兒,加上「玻妞」和「雷姬」,彷彿多了兩個女兒! 圖說|HOBOT 好樣科技創辦人 趙志謀 回歸初心,專注創造 作為品牌公司,Hobot 堅持「以技術實力解決人們實際遇到的問題」為願景。 趙志謀說,他相當欣賞 Dyson 創辦人詹姆士・戴森(James Dyson)的創業精神,「Dyson 自己擁有設計、研發能力,同時對發明及創造產品具備熱情,開公司只是附加價值,對他來說,創造的起源不是為了『賺多少錢』,而是有熱情、理想的支撐,才能促成現在的成果。」 「創造」,是趙志謀在專訪過程中相當強調的精神:「我們有熱情,想創造新東西,對於解決問題的新功能,有獨樹一格的想法,才會驅動我們去做更為創新的產品,如果我們今天只想做山寨,想著靠這些東西賺多少錢,那會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畢竟,如果一間公司達到一定成績後,就想著 Copy 一下賣個半年、一年,想著下一個靠什麼來賺錢,變得庸庸碌碌,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那不是創業家所願,亦不是 Hobot 所願。 「公司創立的初衷,在於『創造』。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把公司名稱取為『好樣』,也就是 Good things, Good design 的意思,好樣科技就是我們創造出的『好的事情』、『好的東西』,以此為出發點,我們想要成為一間有自己想法、自己品牌精神的企業!」 文|Yishin August 01, 2022 at 12:14PM 女人迷 Womany
「結婚不是選舉,最多人投票的就當選」專訪邱沁宜:走自己想走的路,別管他人怎麼說 https://ift.tt/UVfdPKJ 一個「女強人」的標籤是怎麼形成的?社會向她們同時投以尊崇和懼怕的眼光,彷彿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道德束縛,即便到了 21 世紀的現在,仍有如枷鎖一般,朝那些具有領導特質、專業、學識及魅力的女子,施加「太強就等著單身一輩子」的詛咒。 面對刻板印象,前電視台主播、節目主持人邱沁宜說:「婚戀不是選舉,最多人投票妳就當選,我們要的,就是在妳發光發熱的時候,會看見妳,告訴妳不用害怕的,會欣賞也懂得心疼你的,那一位而已 。」 訪問邱沁宜,她身著一席粉色連身裙,人尚未進門,就先聽到高跟鞋規律的踢踏聲,穩重而扎實的步伐,就如同沁宜本人,準備萬全,只要上場,就帶著無比的篤定。 從 2018 年離開壹電視開始聊起,她說,自己一向願意冒險、接受挑戰,但要做出一個與現狀完全不同、跨出舒適圈的重大決定,對沁宜而言,仍是不容易的事。 「其實我想要轉換跑道很久了,」沁宜坦言,當時惴惴不安,稱不上篤定。面對耕耘 20 年,頗有收穫的媒體生涯,最困難的是如何捨得、放下和歸零。 「這麼長一段時間,累積一定的職場經驗,同時面對社會帶給 40+ 女人的年齡壓力,很多人說:『沁宜,妳都已經 40+ 了,換工作、重新開始會不會想太多?』」弔詭的是,女人一旦年過某個階段,在中性的「年齡」之前,總是習慣被安上一個「已經」,彷彿在那之後的妳,就無從選擇,只能求全。 沁宜說,決定離開職場前後,她也曾受到挖角、主動求職,然而到頭來,在不同產業的 offer 選擇裡,頓失所向,好像什麼都能做、又好像什麼都不是她想要的。 於是,沁宜決定二次在職進修,進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EMBA 就讀,「從政大新聞系畢業之後,我一路在新聞、媒體產業,持續進修,我覺得這都是我生命中重要的養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多半都是從這些經驗裡頭長出來的。」 「人生沒有一條路是冤枉的路,只有妳自己枉然的心。」 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邱沁宜 不管別人怎麼說,走出「專屬於妳」的人生旅途 生命的契機點,很多時候是機會的伸手、偶然的生成。沁宜不吝分享,她常希望自己是那種非常有勇氣的人,即便在職場上看起來像,然而她始終明白,比起勇氣,她更需要的是一種確信。 「女人到一定的年齡,社會也給妳很多壓力,致使妳在尋求轉變的時候想很多。放棄的成本不低,要把雜音關掉,也需要勇氣。」沁宜提到,內在的願力如何抵禦外在的拉扯,有時也需要契機。 至於契機從何而來?沁宜回憶, 2018 年遠赴以色列探訪期間,世界另一頭,遠在台灣的職場,無預警發生史無前例的職場風暴,沁宜說,當下人在耶路撒冷的她,在一瞬間就明白了,這不可能只是意外、巧合、或僅僅是一場災難,「我的信仰告訴我,意外它也許是一個禮物,是我期待已久的契機。」 回台後,即便與當事者冰釋前嫌、解開誤會,但沁宜仍堅定轉職的心。 她笑說,當下的自己,就覺得必須抓住這把來自以色列的鑰匙,「很諷刺的是,這一次的離職,我沒有做任何的準備,我甚至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但人生就是這樣,沒有發生一些事,沒有人臨門一腳地踢一把,妳很難真的往前。 沁宜十分相信,時間的累計,過去所有的經歷,都將化作新的可能性,洗牌重組,給予我們新的契機。面對生命,沁宜帶著神學性的眼光,她認為,40+ 的職涯轉換,那是一場信心操練之旅。 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為自己選擇,了解外在的批評、雜音、過度讚美、辱罵都不重要,是沁宜一路走來謹守的底氣。 「重點是妳有妳要完成的任務,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能取悅所有人,妳要找到自己想走的路,不管別人怎麼說,我都渴望找到那一條路。」 我從不覺得自己是女強人,我只是個努力堅強的人 在事業上追尋屬於自己的天賦使命,女性的那些成功與上進,不知為何總是容易成為他人揶揄的把柄。 政大新聞系畢業,多次赴國內外知名學府在職進修,一路從記者、主播、主持人,到壹電視財經中心執行副總編,一切關於「成功女性」的標籤,沁宜都有。 她無奈地說,自己也意識到,這個社會對於努力不斷向上的女生,給予相當多的包袱與壓力,譬如說,前幾週前沁宜爬樹,是團體中女生爬最高的,才挑戰到一半,就傳來底下同學的玩笑聲,說:「沁宜,妳別爬那麼高,男生追不到,以後沒有人敢娶妳。」 當下,沁宜也只是笑笑,沒想到隔天爬山,又有一樣的玩笑話出現了,告訴她:「嘿,妳爬樹又爬山,這樣體力太好,男生會嚇到。」回想當初決定去念北大時,也有人總在她身旁耳語,質疑妳還要再去念北大,是不是不想嫁了? 「為什麼這個世界,好像妳所有努力的優點,一但放進婚姻市場,就全都成了缺點?」沁宜說,她也曾經迷惘,想著「真的是這樣嗎?」一路反思,最終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終於找到解答: 「女生真的是很有韌性,我們看到所有的強大,其實是在一次次挫折裡不斷淬煉出的努力堅強。而能夠成為一個內心更強大的人,是很棒的人生過程。」 一個女人努力變得堅強,她還是個溫柔柔軟的女性啊。沁宜這樣告訴我們,所以讓心靈變得更加強大吧!你會知道自己是誰跟自己的價值,也更懂得愛自己,當你心中充滿愛的時候,就擁有愛跟被愛的能力。 「不要害怕發光發熱,不要相信那些否定你的價值、壓抑你成長的話語,勇敢成為自己生命的女主角。」 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邱沁宜 唯有投資自己,穩賺不賠 人生一路走來,沁宜強調,只有投資自己,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人的一生開銷,不外乎投資、消費和浪費。」沁宜認為,真正的投資,在於產生有形及無形的價值回饋,它的定義很廣,保險也涵蓋其中。 「我蠻在乎投資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定義,特別是單身女性,我們在財務方面一定要健全,才能在生活上具有底氣,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自由』的重要性。」 沁宜所謂的自由,在於財富以及心靈相輔相成的自由:「前者是保障財務安全,後者則是『妳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基礎,有些人有錢卻不曉得自己為何而活,有些人則是心靈豐滿卻沒錢去實踐,那都很枉然,我主張財富和心靈同樣自由,我們才有機會活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生。」 談及保險,沁宜也有自己一番見解。 她提到,自己比較幸運,從小有媽媽打理,壽險、醫療險等終生保障,都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投保,長大之後,依照需求重新檢視,加上癌症險和醫療險的實支實付,「單身女性要面臨到的,一是財務,二是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在投保方面,我會比較去思考,自己一個人生活在經濟、醫療上如何規劃才能確保無虞。」 投保因人而異,沁宜一再強調,有人是獨生子女、家中有長輩需要照料,個人收入、所需負擔的家庭責任皆有不同,因此投保還需評估自身能力及需求所及,她說,以所得 1/10 作為保費花費只是個概念,最終我們仍得評估現在的生活、能力,以及未來妳究竟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來做決定。 為協助 40+ 單身女性找到最符合自身需求的投保組合,台灣人壽推出「最懂女人」的保險顧問服務,透過線上諮詢方式,在無負擔的情況下輕鬆討論。想找到屬於自己的「專屬保單」,有賴彼此信任感的建立、時刻關注妳需求的心。 而台灣人壽女性保險顧問服務,精選具備多年保險經驗、服務品質良好的專業女性顧問,便是妳在初次接觸、保單組合調整諮詢上,最具信賴感的夥伴。 所謂自由,在於認識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回歸生活的本質,沁宜仍然強調,以「自由」為中心,去認識自己真實的樣子。 自由說來抽象,究竟我們如何拿回自己生命的主導權呢?沁宜歪了歪頭,想了半晌,整理出了三個撇步: 她說,第一,誠實面對、做妳自己,拒絕成為別人期望看到的妳。擁有自主權的前提,在於將主導權返還於自己,「如果妳一直想著達到社會標準、期待,而那始終不是妳的劇本,久而久之,妳還是會落空,會空虛,回歸到自己的劇本,妳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生命中的女主角。」 第二,是妳要有財務安全的底氣。無論單身與否,經濟的獨立自主,妳的內心才具備安全感,可以勇敢地保護自己、保護家人、得償所願,心裡會感覺無比踏實。 而第三,她強調,要有足夠的專業和興趣,走自己的路。年齡不是封鎖女人的牢獄,它是中性、彈性,且帶有成熟、美麗的氣質。沁宜說:「20 多年來,我持續尋找,不斷挖掘,不去限制自己,即便沒有任何奧援,也能找到自己生命的使命。」 「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公平的,公平的只有時間和意志力。」 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邱沁宜 40+ 之後,生活開始走向減法,慢慢的,當妳更了解自己是誰,更追求質與量的均衡,於是,沁宜從一個「Always say YES」的女孩,蛻變為懂得「Say NO」的大人。 「我會知道,不是我想要的、想做的、和我沒關係的,我該去說不,更懂得如何愛自己。」沁宜說,過去的自己,總將安全感寄託於他人身上,後來發現,安全感始終得靠自己給,「當妳自己能夠建立安全感的時候,妳也才有能力接收他人給予的安全感,同時,也有餘力將安全感分享給別人。」 正如台灣人壽持續透過「專屬於妳」的保險顧問服務,為 40+ 單身女性提供最具安全感的保險規劃,生活裡頭有規劃,規劃裡頭有生活,彼此相輔相依,才能在享受此刻的同時、保障未來的理想生活。 而所謂自由,在於內心感覺自由,而非形式上的自由,「當妳的內心感覺自由時,無論妳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也都會自由的,無論單身與否,自由的關係在於妳有自由的空間、自由的思想,即便彼此有牽掛,對世界有愛戀,我仍然是自由的狀態。」 有別於以往形象,沁宜面露和煦的溫柔,從她身上,彷彿能夠看到,自由帶來的無限可能,正在閃閃發光。 了解更多台灣人壽保險顧問諮詢服務 >> 點我看更多! 文|Yishin August 01, 2022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UVfdPKJ
獨立女子必修課,想當生命中的女主角,先從「崇拜自己」開始! https://ift.tt/dHQ4ERA 單身女子課題,在於愛自己、相信自己、主導自己、豐富自己,而這一切的基礎在於我們是否對未來有長足且妥善的規劃。30+ 獨立女子,她是走過生命風雨,依舊閃耀的星星,在成為自己生命的「唯一女一」這條路上,照看自己、奔向理想,是愛自己最佳的方法。 曾幾何時,你發現自己開始被生活慣性箝制,不自覺地縮在「女人 30+」的框架之中,對於自己的能與不能感到焦慮,對於現況不滿,卻害怕出走,那無處不在的「單身原罪論」又時常把我們搞得異常尷尬。 伴隨著世界對於 30+ 女性的諸多定義,我們對於自身影響力的詮釋,似乎也開始從「我能創造改變」轉變成「我無能為力」。 這種同情共感,使得韓劇《我的出走日記》以黑馬之姿一躍成為 Netflix 影集榜首,劇中廉家三姊弟於職場、家庭、感情中的掙扎與憤怒、軟爛與堅持,竟成為了觀影者們共同的出口。 劇中一句「我想出走、我想獲得解放,我想要突破重圍」彷彿向我們大聲疾呼:親愛的,無論單身與否,都有選擇權,過上自己的理想生活! 圖片來源:韓劇《我的出走日記》劇照(取自 JTBC 官網) 拿回「自定義」的主導權,從 3 項行動開始! 比起 10+ 的吾家有女初長成,歷經 20+ 的浪漫青澀,女子 30+ 是成熟知性的象徵,我們開始對自己有更多了解,可以更理解生活的渴望、追尋自我的目標,因此能更有選擇權的,逐步實踐生命的理想。 面對平靜無波的生活日常,我們都有機會如《我的出走日記》女主角廉美貞一樣,某天甦醒過來,不想再任由制度擺佈,與同事共同創立「解放社」,從小事著手,為自己的生活注入「出走」的契機,去意識自己的不同並非特立獨行,而是生而為人,我們本有權選擇如何休息、如何感到自在。 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個範圍,這世界的人已經很愛打分數了,為何連你都要替自己評分? 韓劇《我的出走日記》 如何放下仰賴他人評價維生,找到自我重視的方法? 這必須建立在自我理解之上——了解自己對生活仍有追求、對穩定關係存有嚮往、對自身影響力保有期待,即便自始至終我們都還在路上,但那亦是在途,並非失敗。 30+ 女子的自我賦能,是成為自己生命裡的最佳女主角,將世界對於 30+ 單身女性的偏見與綑綁通通拆掉。 而要想拿回「自定義」的主導權,我們可以先從這 3 項行動開始: 1. 與其讓他人「崇拜」,不如先「崇拜」自己 《我的出走日記》中最經典橋段,是女主角美貞向男主角具先生說道:「我的內心想被填滿一次,所以你崇拜我吧。只有愛情是不夠的,你崇拜我吧!」 某種程度上,美貞的「崇拜論」同時也代表著對自己的不夠自信,因此渴望透過他人支持來站穩腳步、拿回主導權。 確實很多時候,愛情裡的「崇拜感」充滿力量;但更多時候,仰賴外在支援的定錨不穩、壓力太大,難以傾瀉的情緒也只能一鼓腦兒地丟往信任的人,這種仰賴他人的「崇拜」衍生的自信與任性,難以維持,甚至有點危險。 圖片來源:韓劇《我的出走日記》劇照(取自 JTBC 官網) 也因此,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把「崇拜權」拉回自己身上。 「因為妳不清楚自己有多厲害,才會覺得自己不夠幸運。」當《我的出走日記》中美貞的後輩這麼對她說著,彷彿也告訴所有觀眾:不要忽略自己之於社會、工作、家庭、親密關係的價值;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與影響力,崇拜自己,你才有足夠的肯定,去創造自己所相信的價值,且不被旁人所干擾,成為掌握自己幸福感的舵手。 2. 相信生命無論哪一個階段,都充滿可能性 年齡焦慮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現象,大齡女子,總難以避免遭遇許多質問與挑戰,生活各方各面的追求以及初衷,時常淹沒於日復一日的現實生活當中。然而何謂現實,又何謂理想呢? 韓國知名製作人羅暎錫近期推出類紀錄片韓綜《意外的旅程》,紀錄以高齡 73 歲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韓國演員尹汝貞,作為頒獎人前往好萊塢參與金像獎的旅程,傳遞生命中「沒有什麼事不會發生」的信念。 圖片來源:韓綜《意外的旅程》劇照(取自 tvN 官網) 如今 74 歲的尹汝貞,仍在片中為觀眾展示了生命無窮的可能性。大齡女子可以詼諧幽默、可以擁抱意外、可以有所承擔,面對生命的各種各樣挑戰,內心依然敞開,仍對明天充滿期待。 年齡本就不是束縛,而是智慧的積累,生命階段的轉換,它帶來的是生命的饋贈,而絕對不是包袱與不安。 正如尹汝貞於《意外的旅程》中所提:「我也會因為台詞而備感壓力,怕在後輩面前出糗。但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沒有捷徑,只能像傻瓜一樣,拼命的去做。人們常常說如果老了、頭腦不好的話就會怎麼樣,但其實,這跟腦袋好不好沒有關係,你付出多少時間、努力,就能獲得多少回報。」 大齡女子仍有夢,不被「大齡」的前綴所影響。無論幾歲,我們皆為一代獨立女子,為自己所愛之事、所愛之人突破自我限制。生命無論抵達哪一個階段,潛心投入一段旅程,都仍可創造影響力,成為自己的最佳女主角。 3. 為生活建起防波堤,提前為自己佈局未來 佈局未來,但不被計劃綁死;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安全感,也擴增彈性的空間。透過前述兩項行動,為自己建立「自信」、突破年齡的限制與框架之後,下一步,就是讓我們一起看向未來。 佈局未來的第一步,要將地基打穩——守護健康,保障財富。 作為獨立單身女子,我們有義務為自己創造無後顧之憂的生活空間,獨立單身女子的保險規劃,是為自己建立起鞏固理想生活的堡壘。 隨著人生階段的改變,台灣醫療技術愈趨進步,我們有更多機會可以克服病痛,擁有更綿長幸福的人生。也因如此,我們更應重新檢視自己的保障,即使覺得保險複雜難懂也沒關係,可以找尋專家顧問帶領,來了解自己尚有什麼需要補齊。 保險的意義在於,透過風險管理的方式,去應對意外來臨時更大的經濟損失風險,它對於鞏固我們所擁有的,降低意外所伴隨的財務風險,將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也就是說,作為單身族的我們,能透過加重實支實付醫療、癌症、重大傷病與長照等保險保障,讓我們在有突如其來的需求時,能安心選擇較好的自費醫療方式,幫助我們更無憂慮地面對人生各種挑戰及傷病。 即使我們皆不希望意外的來臨,但有備無患,守護自己、保障自己,也是單身獨立女子「愛自己」最好的方式。 圖片來源:韓劇《我的出走日記》劇照(取自 JTBC 官網) 鞏固理想生活,成為自己的最佳女主角 韓劇《我的出走日記》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與其想著沒有人在身邊的時間,而感到辛苦與疲憊;想著自己的存在價值而得到力量,不是更難能可貴嗎?」 重視自己存在的價值,是生命試卷不斷備受挑戰的課題。我們會在意他人評價、會對自己缺乏信心、會因為失敗而感到萬劫不復,然而這些情緒的背後,都是因為我們在乎。 在乎自己是否有長成理想模樣,也在乎周遭人們,是否在我所能及之處,分享足夠的愛與關心?同時,我們也在乎自己,在乎自己是否足夠了解自己,在追逐理想生活的路上,逐步成為自己生命中的最佳女主角? 為了這些在乎,也為了延續自己的理想生活——做好長期規劃,建立保障財富與健康的定錨,是創造安全感的基石。 也因此,台灣人壽推出了女性專屬的「預約保險顧問服務」,期待以最理解獨立女子的女性視角,協助單身、30+ 女性規劃最適合自己的保險服務——提前為未來佈局,確保任何意外的發生,皆有能夠安然克服的底氣,不重創、甚至不影響原先理想生活的模樣。 想為自己建立安全感、並對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權嗎? 只要 1 分鐘完成線上預約,將有台灣人壽專屬顧問,為你免費進行保單健檢、量身打造專屬保險規劃 >> 點我前往頁面! 即日起至 2022 年 10 月底,預約即享抽獎資格,獎品包括:Dyson 整髮器、Neom 療癒香氛機、YSL 口紅、Aesop 手部清潔露、老協珍熬雞精等! August 01, 2022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dHQ4ERA
「我很快樂,並且剛好單身!」專訪李維維:無論有沒有另一半,都不需要依附別人 https://ift.tt/rnSGmRB 人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當真的到了 40+ 階段,「不惑」又離我們有多遠呢?專訪演員李維維,看見 40+ 單身女性自我探索、建立生活、平衡焦慮的歷程。 維維說:「我贊同一定要學會享受生活,但如果你以為的『享受』,只是不斷地與他人在生活、工作、感情、身外之物中做比較,那大可不必,因為你的自信、價值都不該來自這裡。」 40+ 單身女子日常,從為自己泡好一杯咖啡開始。維維說,一個人生活的養成,是刻意為之的過程,以前習慣早上起床,7-11 買杯咖啡醒腦,到現在濾掛、法式濾壓通通都來,一杯咖啡唇齒留香,也把氣息留在廚房、滲透全家,那是一種儀式感的建立,親暱地與自己說聲「早安」的方法。 自己一個人,是需要學習的,維維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豁達。 「隨著年齡,總覺得建立關係、談戀愛越來越難,」維維說,年紀就像是女人的緊箍咒,但凡妳到了某個階段,總有一些社會的束縛、不友善的聲音,會阻止妳去做夢:「好比說,為什麼到一個年紀,即便我遇到不好的人,還是得以結婚為前提交往?就因為我 40 歲了嗎?」 維維直率,在言談之間卻也不時吐露無奈,她笑說:「其實國外有非常多情侶,他們可能是黃昏之戀,有人離了婚、喪偶也都還是在談戀愛,人家可沒有覺得認識一個人,要基於對方有房子、高收入。當你總是去想這些的時候,你根本就是在仰賴他人的條件,這不是我們自己也應該擁有的嗎?」 自己能給自己的,就不要向他人索求,維維說,這不是強勢,是為自己留有選擇權、自由和底氣。 懂得好好生活,從學會「休息」開始 李維維入行早,當過模特兒、拍過 MV,也上過電視,33 歲那年,在《國光幫幫忙》裡的〈你一定認識我,但我的名字是?〉單元中引起注目,隨後接了廣告、拍了電視劇,開始了「女演員」的奇幻旅程。 她說,這行靠老天賞飯吃,30 多歲的年紀可以重回圈子,接戲、入圍金鐘獎,對她來說,心裡已是無盡感激。 「30 歲過得匆匆忙忙,直到 40 歲,才開始真正學會什麼是自在,」維維抿了抿嘴,帶著輕鬆的恣意,她說:「以前的我拼了命的工作,很少關注自己的身心。直到 5 年前,我的好朋友因為憂鬱症過世,原本以為自己可以整理好情緒,但後來發現,其實已經超出可承受的範圍了。」 在某一次工作的空擋,維維在瑜珈課的大放鬆環節中,第一次出現了恐慌的症狀,整個過程持續了 5 秒鐘,心悸、顫慄、冒冷汗,維維說,面對突如其來的身心症狀,才使她意識到,內在呵護,是一門備受忽略的功課。 「後來我去看身心科,心理師問我,最近是不是壓力很大?我回說:『沒有呀,我沒有感覺到壓力特別大。』心理師搖搖頭說:『妳每天趕行程、連續工作,同時面對朋友憂鬱離世的創傷,這全是壓力,妳怎麼會沒有壓力呢?』」 從「壓力」談到「如何放鬆」,心理師再問她,平時有沒有「好好休息」?那時維維不假思索地說:「有哇,我都有和朋友聚會聊天、出國玩,這都是我的放鬆。」 不料心理師擺了擺手,笑說親愛的,那都不是真正的放鬆。 全然的、真正的放鬆,是讓腦袋進入「放空」和「無為」的狀態——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全然地把自己交給時間,在流逝裡頭不感到慌張、懼怕、有罪惡感。 「我們要懂得好好『生活』,而非只是『過活』。」 演員 李維維 單身女子生活手札:關注自己、疼愛自己 真正的自在與放下,始於四十。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顯化效應》,學習遇到任何事情,都儘量保持正面的態度,如此一來,它顯化出來的能量才會是『正』的。」維維說,建立身心與生活的平衡,有賴於抵抗浮躁與焦慮的心,在生活中建立標準舞姿,像是在跳一曲華爾滋,跟著旋律,無須過於上心,就能優雅前行。 「我很喜歡買菜,疫情之後,就算只是在家煮個烏龍麵,我也不會隨便打個蛋而已,裡面要有肉、有菜,再配個日本小泡菜。」維維自豪的時候,眼睛瞇著笑,裡頭有真心分享的光:「儀式感和個人有關,為自己煮碗麵沒有那麼難,好好吃飯,那是你對自己最基本的負責。」 單身女子的生活哲學,在細熬慢燉的日常裡,專注細節,而創建美好生活一直都是「在途中」。 維維說,她至今都還在想像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所有的嘗試,都帶著一些小目的,比如說,做瑜伽的契機是因為自律神經,她提到:「以前沒有辦法想像,為什麼工作那麼累,放假還要花錢去做瑜伽,直到我遇到一個老師,她讓我知道,做瑜伽要讓我學習的,是如何不去跟別人比。」 專注自己身體的當下,隨著一次又一次,可以做到更多,全新的感受、不讓思緒被外在干擾所帶走,練習放鬆、伸展,在短短的時間內,全心全意的,關注自己、照料自己,那是瑜伽帶給維維的啟發。 她樂於分享,運動、生活之於現在的她,不再是為了向外張揚、大聲公告「我在這裡」,而是回歸到自身需求,畢竟「妳的身體不可能到了 60 歲、70 歲都還健美如一,妳的美麗、妳的自信,應該來自於你『這個人』,不是那些外在的聲音。 「讓妳不漂亮的,只有不喜歡自己的自己。」 演員 李維維 控管人生風險,也是為未來的自己創造更多選擇權 40+ 前後,經歷生活自立、母親意外跌倒、父親驟逝,為維維的生活帶來不小改變,她說,38 歲那年,她為自己做下三個重要決定:一是凍卵、二是保險、三是活在當下。 「當時受一本財經雜誌啟發,才突然驚覺 38 歲的自己身上怎麼連一張保單都沒有。」維維笑說,初次接觸保險,投保細節、給付項目都一知半解,透過輾轉朋友介紹,找到合適自己的業務員,依照她的需求給予最適合的規劃,維維說,「找到專業的業務員真的很重要」。 維維強調,保險不是病急亂投醫,對於單身女性來說,保險顧名思義,它是生活的一項保障。 「就像凍卵一樣,雖然凍了也不一定就會懷小孩,但至少是一個機會;保險也是,但你所買的是對自身的照顧,讓自己知道,無論我們今天單身與否,都不需要去依附別人。」 保險作為定期花銷的一大部分,很多人會問,維維如何下定決心? 「幾年前我媽媽跌倒骨盆開刀,我那時候才知道,雖然一般健保都會支付開刀費用,但有部分醫材沒有包含在內,」維維說,當時醫生問她們倆姊妹,媽媽有保險嗎?如果有,便可用五萬元的骨粉,如若沒有,便只能採用五千元的那一種。 「我當下真的嚇到,兩種不同的醫材,前後復原期竟差了一年,如果今天我們得到更嚴重的疾病,該如何提前做好保障?」維維說,好險媽媽有兩個女兒,可以共同負擔醫療費用,反觀既沒有結婚、又沒有後援的自己,總得提前規劃,讓未來的自己無後顧之憂地擁有更好的選擇。 於是,從建立「保險目標」開始,維維為自己理出三個主要方向:醫療實支實付、長照,以及儲蓄。 「單身女子要知道,你究竟有什麼需求?如果沒有後代,那麼就不需要考慮壽險,最重要的醫療、長照以及儲蓄,在自己工作所能支應範圍,量力而為。要記得,保險是為自己買未來,但不要為了未來而壓垮了現在,這些都是要從中取捨及平衡的。」 40+ 單身女性,隨著人生階段改變,面對醫療環境的日新月異,既有的,以及尚未考慮的保單項目也與日俱增,透過台灣人壽菁英女性保險顧問服務,可以免費為女性找到既有的缺口,並補足最合適女性需求的項目。 為提供中性、客觀、且依據個人需求研擬合適保單的保險服務,台灣人壽於近期推出專屬女性保險顧問服務,精選具備多年保險經驗、服務品質良好的專業顧問,在你仍在探索自己需求的階段,以顧問身份協助建立「最懂女人」的投保規劃。 寫自己的劇本,做自己的最佳女主角 40+ 的李維維,走過三十而立、追求定義的十年,四十的不惑正在生命裡頭發酵。 維維笑說,年輕時的自己,總喜歡把安全感建立在愛人身上,一陣子從 A 身上索求,下一階段又往 B 身上去查探,但到頭來,發現安全感總歸都是自己的課題。 「以前跟任何人在一起,總以為自己沒有給對方壓力,但自己的不安全感,無形中化成對另一半的索求,來填補你內心的不踏實,到頭來,你已經要把別人勒死了,還不自知。」維維提到,前陣子偶然翻到與前任的聊天紀錄,發現自己與對方的訊息裡頭,充斥著「我覺得你都不在乎我」、「你怎麼都不看重我」等等言語。 「我一看就在想:『究竟、幹嘛要別人在乎你?』事實就是,他如果在乎你,他就會在乎你,你根本不需要求。」 安全感的自我建立,是 20+、30+、40+⋯⋯與所有單身、非單身女性的共同命題,真正的安全感,它是一種自由,代表我們都能對自己有最高程度的掌握,我們好與不好、愛與不愛、幸與不幸、自信與否都不假他人之手,而是由「我」自己定義。 「所以女人們啊,如果我們能一直處於很 Happy、很 Peace 的狀態就很好。作自己生命中的最佳女主角,好好寫你生命的劇本,作自己生命故事的編劇導演,你就是你,不用按照別人的劇本來演。」 台灣人壽支持女人成為自己生命的「最佳女主角」,透過最懂女人的顧問服務,看見生命歷程帶來的焦慮與不安。 正如維維所說,所謂保險,是為未來的自己增加選擇權,同時,在理解自己需求下建立的保單,它將會成為生活的定錨,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底氣在哪裡的時候,便能更無懼地建造屬於我們的理想生活。 了解更多台灣人壽保險顧問諮詢服務 >> 點我看更多! 文|Yishin August 01, 2022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nSGmRB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創造喜悅,再困苦也不冷酷,再心碎也免於崩潰 https://ift.tt/H5DqPVf 如何通往喜悅之路?口碑滿滿的《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紀錄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的對話,有趣的是,他們的觀點有相似卻也有相異之處。 「你快樂嗎?」一句平凡無奇的問候,也許已經問倒不少人;但這句話遠不及「你喜悅嗎?」來得更令人沉寂。 快樂也許來自人們變得越來越強大、美麗、權勢、富有,而喜悅則是因為我們擁抱了人生的脆弱與裂痕,而得到豁然的無有。 整個社會都在鼓吹人們追逐快樂,我們每一天都被快樂的影像所包圍──買下新車新房、網帥的健碩肌肉、網美的美食行程配火辣身材、週末組團攀山潛水、帶新款包包出國旅行秀飯店套房⋯⋯ 另一邊,人們不再敢去展示自己的脆弱,就像一些諮商個案,都異口同聲地表示過: 「大概沒有人會喜歡看到負面的東西,所以我都不會上傳分享自己的心情。」 「我在別人面前總是戴著好好先生的面具。」 「我和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 彷彿每個人都活得很快樂,而不快樂的人是另類。 然而,事情真的如此二分嗎?那些追逐快樂的人,如果只停在追逐快樂的層次;以及那些不快樂的人,永遠把自己設定成悲劇主角,不才是真正阻擋人們尋求「喜悅心境」的障礙嗎? 圖片|Photo by Jade ThaiCatwalk on PIXTA 在《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一書中,作者之一南非聖公會戴斯蒙.屠圖(Desmond M. Tutu)大主教說: 「我很不想這麼說,但找到更多的喜悅,並不能讓我們倖免於人生中必然的困苦和心碎。事實上,我們還可能更容易哭,但也會更容易笑。也許應該說,更真實地活著吧。即使困苦,也不會因此變得冷酷。雖然心碎,卻不會因此崩潰。」 (你會喜歡:給大人的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相信你所經歷的,都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如果我們只追求快樂,就完全無異於一頭趨樂避苦的動物,生命中那些無可避免的、命運般的、令人失落的事情,便永遠被打上「令人傷心的脆弱」標記,而送往潛意識深處關禁閉。 如果達賴喇嘛只追求快樂,他就會留在布達拉宮,當一位被尊崇的活菩薩就夠,但為了西藏人生活與精神上的福祉,他成了當權者的眼中釘,而走上半世紀的流亡人生。他帶著喜悅的心說道: 「任何事情都有不同角度。舉個例子,我們失去家園,成為流亡難民,但這段經歷也讓我們有機會看見更多。就拿我個人來說,我得到更多機會認識不同的人、不同信仰的實踐者⋯⋯這些新的契機,在我流亡以後才到來。」 「所以,我還比較喜歡流亡的這五十年人生。對於體驗人生比較有幫助,有更多機會學習。所以說,事情只看一個角度,你會覺得好慘。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同一件事,你會看到同樣的不幸卻帶給我新的契機。那不是很好嗎?這就是我不傷心也不怨恨的最大原因。」[1] 沒有人能夠避免生命帶來的現實與挫折,問題是我們怎樣去面對並接受它。 圖片|Photo by Faye Cornish on Unsplash 記得小時候,我十分厭惡自己天生的氣喘症狀,它讓我身體瘦弱,病發起來,要用十分鐘才爬完短短三層樓梯回教室,即使吃藥後緩解,也會整天昏睡,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 但氣喘也讓我更珍惜能正常呼吸的每一個片刻,在那片刻放上所有的專注力,樂趣無比,我是這樣理解今天自己在研究學問,或彈奏鋼琴時的心流狀態的。 當我們敢於看進生命裡註定般的脆弱,便會發現那道裂縫中,原來藏有一顆將結出喜悅的種子正在萌芽。 女人迷創作者 心理師哈理斯 Harris 只不過,更多的喜悅確實並未讓人們倖免於困苦和心碎,我們仍會痛苦、妒嫉、唏噓,但冷酷與崩潰已經不再是必然的選項,因為我們更真實地活著,接納了人性的軟弱與不足,停止製造和演出自己的悲劇腳本,反而擁有更多的喜悅。 那些彷彿與生俱來地追逐及享受快樂的人,其實也有因著排拒痛苦而形成的盲點:主流者容易缺乏反身性思考,忽略團體中的弱勢,以自己的想法為中心。達賴喇嘛說:「太自我中心的想法,是痛苦的溫床。」 痛苦,往往來自一種「快樂(享樂)中心」的人生觀。 (延伸閱讀:戀愛經濟學:當「享樂型」與「節省型」的交往時,會有什麼問題?) 人們以為自己只要更多快樂,但其實人們內心真正渴望的,是喜悅;喜悅包含了快樂,喜悅涵納的比快樂更廣──屠圖主教這樣認為,而我試從心理學角度去深化這個觀點。 精神分析師漢斯.寇胡特(Heinz Kohut)用多年的臨床經驗,指出喜悅(joy)與快樂(pleasure)兩者在深度心理學上有著不同的根源: 喜悅不是快樂的昇華物,喜悅與完整自體的體驗(experiences of the total self)有關;而快樂只是自體的某部份或某成份的體驗,且無論快樂有多強烈,指的仍是如感官滿足之類的有限體驗。[2] 喜悅是一種更廣、更涵納的情緒經驗,它由某種成功、自我的表達、透過創造力的自我表達所引起。要得到喜悅,寇胡特認為人們要對自體──「我是誰?我的力量是什麼?我的目標在哪裡?」──有決定性的、明確定義的堅定感。 如此,人們才會覺得生活是有價值的,並感到滿足和喜悅的祝福感。[3] 圖片|Photo by Lucas Calloch on Unsplash 我相信這兩位宗教領袖之所以常活在喜悅之中,正是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在世能做的、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並用各種途徑去表達這個人生任務。 換言之,人之所以無法喜悅,精神分析學式表達是:人們沒有真實的認識自己與他人,在不穩固的自尊中掙扎著。擁有喜悅的自體基礎,代表人對內在需要有真實了解,它是來自被理解、支持、欣賞的母性經驗,以及能依靠、設定目標、完成任務的父性引導。 停在享樂的層次的人,像是不斷重覆以潛意識地找回被照顧的快樂,無法接受自己不是大片主角; 把悲哀無限放大的人,則是在無力逃離或解決現況的被動性中,主動把自己編寫成最悲劇的主角。 (想看更多:達賴喇嘛《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愈能正視自己和他人受的苦,愈能感受喜悅) 最後,作為一篇對《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負責任的書評與推薦,我還希望為讀者指出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兩個觀點的差異。 第一,達賴認為屠殺百萬猶太人的希特勒,在小時候跟其他小孩沒有差別,他同樣得到過母親的關愛,日後他的惡行都是源於內心深處的邪念、自我中心與暴力。 但屠圖強調那些到處欺負他人的人,其實是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的人,有一位母親跟有否得到足夠的愛(心理健康)是兩回事。 第二,達賴認為人要培養「精神的免疫力」,即通過(佛法)鍛鍊心智,學習如何避免毀滅性的情緒、養成正面的情緒和想法。就像強壯的人,即使病毒入侵也很難讓他生病。 屠圖則認為,人應該學習的是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人可以像達賴說的鍛鍊心智,但不必因為有七情六慾就感到內疚、認為自己不夠強壯。就此,達賴不同意七情六慾是無可避免的,他強調精神的免疫力能阻斷慾望的產生。 上述差異就好比是「行為主義」及「情感教育」間的互補關係。 圖片|Photo by Lucas Calloch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王牌冤家》的失戀課:忘記與原諒,不一定是向前走的方法) 達賴像是認知行為學派的教育理念,強調的是通過想法及行為的修行方法(法門)而達到某種「境界」;屠圖則像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情感理論,重視人心複雜的情緒發展,減緩內在嚴厲性(超我),讓人更接受自己的一些本性(本我),才是改變自我的方式。 這就像是在諮商工作裡,有些案主期待更多的指導和生活建議,把心理師視為人生教練的角色,但另一些案主更期待內心的種種能被彼此理解,需要心理師通過聆聽與情感的回應來處理內心的衝突。 無論如何,喜悅,都是一種伴隨各種成熟或發展上的成就指標的情緒感受(emotionality)。[4] 作為一位心理師,在看完《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以後,我想把喜悅表達為一種情感成熟(emotional maturity)的心理狀態: 喜悅,是去了解自己的情緒根源、接納它們、原諒自己的過程。 女人迷創作者 心理師哈理斯 Harris 當我們不再迷戀自己從苦難中自我衍生的悲劇,或是當我們敢於接受生命中的苦難時,這一情感的成熟就自然會帶來喜悅。 作者資訊|我是哈理斯心理師!寫作需支持,歡迎分享文章到您的社交平臺,和追蹤我的 FB 或 IG;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需求,可電郵給我或聯絡工作診所。 參考資料| [1] 達賴喇嘛、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2022/2016)。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天下雜誌。 [2] Kohut, H. (1977).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pp. 45).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3] 同上,pp. 281-282。 [4] 同上,pp. 229。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July 29,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H5DqPVf
「有快樂的你,才有快樂的家庭!」給防疫期間家長們療癒身心的 3 個方法 https://ift.tt/8x7o2WG 做父母無敵堅強,但也需要療癒身心!給家長在忙碌的防疫中,照顧自己身心的 3 個方法。 各位爸爸媽媽,暑假前被學校的停課、復課、停課、線上課、社團取消、畢旅取消等,弄得心煩意亂,後來孩子們終於放了暑假,父母們有變得比較輕鬆嗎?——應該沒有。 雖然近期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孩子,都陸續打了疫苗,疫情帶來的威脅看似減緩,但家長群組仍不時傳出「災情」: 「我們家哥哥的班級有人確診,我等等要跟公司請假去接小孩 QQ」 「好不容易撐到暑假送安親班,結果裡面有老師跟學生都確診,接回來孩子在家誰照顧⋯⋯」 「姊姊生完病換妹妹,我已經請假照顧孩子一週了,現在換我確診還能請假嗎?T^T」 育兒是一門專業,甚至專業有分幼兒園、國小低中高年級、國中、高中甚至到大學,如果誰都能學會教導孩子,那為什麼老師們修課多年的專業還要分這麼多年齡層?而防疫也是一門專業,可這會兒卻要求家長們什麼都要會、什麼都要做到。 女人迷除了想和父母與照顧者們說聲「真的辛苦了!」之外,希望還能提供幾點能讓家長們撫慰身心的方法,你們可能都知道,但也許忙碌到忘掉了⋯⋯ 沒關係,現在讓我們一起回想起來吧! 圖片|Photo by topic_kong on PIXTA 給家長在忙碌的防疫中,照顧自己身心的 3 個方法 1. 給自己獨處的空間 我知道照顧小孩已經很忙,但「沒有快樂的家長,就沒有快樂的家庭」,所以千萬記得——你的快樂很重要。 而快樂從哪裡來呢?有一部分是從「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的。因此即使你已經忙到工作和家事都做不完,仍誠心建議,在難得有小塊專注時間(如孩子午睡、下課前或晚上送上床後)之時,放下那些不會立刻爆炸的雜事,留一段時間給自己。 那段「ME TIME」時光也許是看喜歡的書、冥想、泡澡、編織、看影片、打遊戲⋯⋯只要是能讓你感到放鬆、感到與自己相處的事情都好。 停止社交,提前預告家人,別讓任何人打斷你「給自己的專屬時刻」,一直為他人做事的你,值得這珍貴的一時半刻。 好好獨處很重要,因為那能讓我們的靈魂歸位,重新感受自己的呼吸與世間的連結,然後充飽電,才能再度面對孩子無限的問題與做不完的事情。 (延伸閱讀:居家防疫「離婚率」上升?4 招搶救關係大作戰:創造獨處時光、善待彼此) 2. 抓緊零碎時間運動 我知道爸爸媽媽們一定忙到沒時間運動,但「做父母的」往往能被激發出各種神奇的潛能,例如,半夜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能瞬間清醒、30 分鐘從備料到做出三菜一湯+水果、每天喊著快遲到但都能完美操縱交通工具地安全準時到校。 所以運動這件小事,你也可以做到! 場景也許是在叫醒孩子前的半小時,曙光初露的寧靜清晨,往地上鋪個瑜伽墊,用運動或伸展喚醒身體,再好好做數人份的營養早餐,開啟新的一天; 又或者是帶小孩到公園放風,在孩子們瘋狂爬上爬下弄髒自己的同時,你可以學 YouTube 上各種「徒手健身」的影片,或是帶著跳繩與彈力帶,讓自己也爆汗一番,相信旁邊滑手機的家長們也會為之動容,漸漸地,你會發現公園裡運動的大人越來越多。 久而久之,你的身材與體能,就會比同齡的家長還要好很多。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分泌腦內啡,這絕對能帶給你正向的幫助,讓疫情期間的壓力能有出口釋放,讓艱難的日子舒服一點地度過。 圖片|Photo by EKAKI on PIXTA 3. 保持交際圈與支持系統 我知道生了小孩好像就失去了朋友,但其實朋友能幫助你開拓視野,而好朋友更是育兒路上的好夥伴! 不論是有結婚沒結婚、有生沒生,這都不影響你約朋友到家裡作客,甚至在外面一同進行孩子或大人的社交活動。 人們靠分工才能活得更好,所以也許你可以準備一桌好菜(叫外賣也很讚)宴請好友們,新鮮面孔的朋友可以陪小孩玩遊戲並帶給他們新的刺激,或是找不同才藝、運動專長的朋友聚會,讓孩子親身體驗多元的世界。 當然,如果是有相似年齡孩子的朋友,那玩在一起時所練習的社交技能,更是家長無法給予的珍貴經驗。 除了對孩子的好處之外,最重要的是對「你自己」有沒有好處呢?找來的朋友會令你感到開心嗎?這個活動安排你有享受到嗎?千萬別只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快樂。 尋找並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從家人、同事、鄰居到朋友,當你感到脆弱難受的時候,記得適時與他們求助,因為唯有彼此互相幫助,我們才能在動盪的環境裡,好好地生活下去。 (猜你想看:防止地方父母大崩潰,居家防疫 4 攻略:在家可以跟小孩做什麼?) 夏日 FUN 時光,帶孩子到臺中國家歌劇院玩 相信許多台中的爸爸媽媽已經知道「臺中國家歌劇院」是一個非常適合遛小孩的地方,館內空間明亮寬敞,甚至還有溫馨圖書區讓孩子免費享受優質繪本。 這邊推薦給本地和外縣市的爸爸媽媽兩檔節目,也很適合帶孩子來個台中一日遊哦!(然後隔天記得讓自己好好放鬆 XD) 一、《動物醫生的煩惱》 作品介紹:一份給孩子的音樂禮物 一探動物的奇思妙想 當動物園裡出現怪病,動物被隔離、人類不來參觀、不敢打針的萬獸之王──獅子嚇得逃出柵欄⋯⋯幸好有動物醫生來當溝通的橋樑! 由小提琴家李宜錦、大提琴家連亦先及鋼琴家王佩瑤組成 Trio Zilia 三重奏策劃的《動物醫生的煩惱》,改編自法國作曲家聖桑知名組曲《動物狂歡節》,透過絃樂、鋼琴、打擊樂等生動樂音描繪獅子吼叫、大象沉重步伐及烏龜緩慢匍匐前進等各種動物,同時以動物行走的姿態、步伐節奏引導孩童感受音樂速度的變化。 導演暨編舞家王宇光亦將帶領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小舞者,加入這場結合音樂、舞蹈、戲劇、互動遊戲的奇幻冒險,一起完成動物醫生的任務,解決動物們的身心困擾! 網頁介紹:連結點我 演出時間: 08/06 (六) 11:00、15:00 08/07 (日) 11:00 圖片|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你會喜歡:父母休假根本沒放鬆?育兒活動也能創造「休息感」的訣竅:先窩在家再安排活動) 二、《糖果屋》 作品介紹:再甜的蜜糖 也比不上找到回家的路 這不只是一場童話世界裡的冒險,更是從你我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意外爆發的奇異旅程⋯⋯ 19 世紀末德國作曲家洪伯定克的歌劇《糖果屋》,首演即獲得轟動性成功,馬勒稱之為大作,至今仍是各大歌劇中為青少年定期展演的「入門款歌劇」。其旋律優美生動且明朗好記,曲調豐富深具感染力,劇中多首歌曲更成為歐洲家喻戶曉、傳唱至今的兒歌。 今年夏天,歌劇院將以現代視角賦予《糖果屋》全新樣貌。由跨領域藝術家 Ballboss 擔任導演,以中型樂團編制展演,將場景搬到今天,巧妙拉近童話與現實生活經驗的距離。 故事描述韓賽爾與葛蕾特兄妹倆的家人日常,因父母忙著填補對「貧窮」的恐懼,卻忽略渴望想擁有親人陪伴成長的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某天兄妹倆意外闖入既熟悉又超現實的森林,在奮力逃出女巫的糖衣陷阱同時,也讓深愛彼此的一家人踏上魔幻又深刻的返家之旅!盛夏時節,快跟著動聽又童趣十足的旋律,一起從迷失的現實社會找回對彼此的愛。 網頁介紹:連結點我 演出時間: 08/12 (五) 19:30 08/13 (六) 14:30 08/14 (日) 14:30 圖片|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July 29,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8x7o2WG
大法官 RBG:做獨立的人,永遠將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https://ift.tt/aAesRuz 這本繪本記錄了美國著名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的生命故事,帶著世人透過一個個生動而樸實的畫面,走過這位獨立自主、心中有愛、散發影響力的女性的一生。 文|柯倩華 這本兒童圖畫書是美國著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的傳記,淺顯、精要的介紹了一個精彩有趣的人生奮鬥故事,也充滿了對於追求夢想的啟示。 作者的書寫方式和畫者的圖像詮釋,將這位大法官的每一段人生經歷,都描繪成讓兒童容易理解的「明確證據」—— 為自己的人生做出一個又一個明智的判斷和決定,對於實現理想目標是很重要的事情。 圖片|《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的個人專長是法律,她對世人的影響和貢獻來自她在法庭的表現,因此作者掌握這個特點,邀請讀者加入陪審團,以「審核證據、認定事實」的思考方式來閱讀故事。 美國的陪審制是依據憲法規定的司法審理方式,作法是從一般市民中隨機選出 6 至 12 人擔任陪審員,參與法庭訴訟審理,做出事實認定和裁決。 作者彰顯法律的理性務實精神,也正是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為人處事的原則與態度。 以合乎傳主特質的形式來書寫傳記,讓讀者更容易進入故事情境,在與自己相似又相異的人生對照下,擴展視野並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的體會。 在法庭上,訴訟雙方對陪審團說的第一段話都會言簡意賅的表達立場。這本書也一樣。 故事的開場其實很像在對所有的小讀者喊話,尤其是那些可能家庭環境無法提供足夠支持或資源的小孩,覺得自己的環境充滿不公平的問題和困難的小孩,覺得無法想像或期待自己有美好未來的小孩。 作者告訴大家,露絲小時候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沒有想像過自己會成為重要的人,但是她證明了超越困難、實現夢想是可能的,雖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卻是可以盼望和達到的目標,無論出身環境和童年有多麼不理想。 作者特別強調,這些不是空話,有事實根據。 (猜你想看:「原子習慣」:改變很難,但從微小的改變開始,並不困難) 圖片|《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 如果每個國家都允許女人實現她們的天賦,我們大家都會活在更好的世界。 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母親的價值觀對露絲的一生有重要的影響。首先是重視讀書和自己的頭腦,露絲也堅信,讀書可讓自己有經濟獨立的生活並實現夢想,因此她非常努力讀書並追求傑出的表現。 她也選擇愛情與婚姻,選擇的對象是「欣賞她是有頭腦的女孩」的馬丁。當時她身邊有一些家境、外貌和成績都比馬丁更優越的男孩,但後來證明露絲的選擇非常正確。 她獲得華盛頓特區的工作時,馬丁不顧旁人異樣的眼光,樂意的放棄如日中天的紐約律師工作,舉家搬遷隨她上任,並成為她的「賢內助」。 他幽默開朗,廚藝好(據說孩子視其為救星,並謝天謝地的將媽媽趕出廚房),人緣佳,為含蓄保守不擅社交的露絲結交許多好朋友。 他的積極遊說和協助,使露絲在一長串的大法官候選名單裡受到輿論和總統的注意與青睞,當然最終是憑她個人的學識和能力得到任命,但她也感謝馬丁功不可沒。 馬丁是她忠實的仰慕者與後盾,他們結婚 56 年,深愛彼此並互相扶持。露絲認為婚姻是平等個體之間的夥伴關係,男女要共同承擔育兒的責任,「如果每個國家都允許女人實現她們的天賦,我們大家都會活在更好的世界。」顯然馬丁也有此共識。 他們剛組成家庭、同時在哈佛法學院就讀,有一段時間,露絲要照顧生病的馬丁和剛出生的孩子,並兼顧馬丁和她自己的課業,非常辛苦,但她從不抱怨或沮喪,依然表現優異。 她自述在學校時全神貫注在課業上,把握一分一秒不浪費;回到家就全心享受跟心愛的孩子在一起,育兒的樂趣剛好讓她暫忘法律條文的枯燥。 他們育有兩個小孩,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家庭生活,因為他們都很重視家庭與家人的幸福,並一起專心為這個目標努力。 (延伸閱讀:達標的快樂是短暫的?幸福來自持續的抱負與靈魂探索) 圖片|《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 強大的專注力是露絲驚人的特質(據說有一次辦公室擠滿為她慶生的人,專注埋首工作的她竟一直渾然不覺),是她從生活磨難中鍛鍊出來的,也是母親的另一項教導。 母親教導她:「要做一個淑女,行為舉止有教養,不要被無用的情緒綁架,因為憤怒或嫉妒這類情緒無濟於事又浪費時間。要做獨立的人,永遠將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她顯然牢記並確實應用於生活。 面對沒完沒了的不公平待遇,產生憤怒或嫉妒是人之常情。但她說,負面情緒消耗時間和力氣,成就不了事情。 所以,她不受憤怒的糾纏或耽溺於受害者的自憐自艾,而是將全部的力氣和時間聚焦在自己的目標上,「聰明的頭腦是對抗惡意和愚蠢最好的武器。」而她經過理性務實的思考,設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因此雖然有困難但並非不可能。 她建議年輕人,不要只說要做有興趣的事,而是要做自己能做得好的事,並且對人類美好生活有益的事。 (延伸閱讀:日子好辛苦,怎麼輕鬆?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 她分析自己的特質和能力,自信能成為優秀的法律人,果然傑出的表現也使她樂在其中。 她極力爭取性別平等權利,是因為她發現自己最在意的法律有許多不公義的破洞,需要修補和導正。 她提倡性別平等是「不以性別來限定人的才華和努力」,不偏袒哪個性別也不否定兩性差異。 她的判決和意見書顯示對人民個別具體生活的關切,而不是空洞的法律概念或冰冷的條文,是她廣受愛戴的原因。 但她主張「兩性平等是對男性也有幫助的共好原則」受到一些激進女權主義者的批評,不過她不畏懼也不討好的特質照常使她超越而堅定。 她鼓勵年輕人「要為你在乎的事奮鬥,並採取一種能夠引領別人與你併肩作戰的方式。」她認為個人的努力和與他人合作都很重要,就像她認為「反對意見書」的意義是,雖然一時不被多數接受,卻持續散播正義的種子,慢慢提醒並聚攏人們的認同。 她跟立場相左、不同黨派的史卡利大法官成為固定一起欣賞歌劇的好友,使眾人驚嘆並佩服,固然因為她喜愛歌劇和古典音樂(曾說音樂是使她放鬆的生活必需品),也說明她對「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對事不對人的專注和熱愛。 她說:「我希望人們記得我是一個竭盡全部智慧和才能盡職工作的人,我的工作幫助修復撕裂的社會。」 圖片|《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 她被評價為美國歷史上對憲法改革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她過世時,同事羅伯茲大法官致哀悼詞,形容她是「具有歷史地位的正義之士」,並希望未來的世代會記得她是「一位永不倦怠、堅定不移、捍衛正義的鬥士」。 這本由兩位男性創作者合力完成的傳記圖畫書,正是美好的見證。 本文出自喬納.溫特、史泰西.英納斯特的《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由聯經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 July 29,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aAesRuz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黃嘉千離婚是因為「女強男弱」?性別強弱從不是問題,重點是能否做自己 https://ift.tt/wJ92VbN 關於藝人黃嘉千的離婚新聞,網友爭論著「男強女弱」或是「女弱男強」的言論——但強弱其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心」有沒有在一起? 文|蘇小妹 最近看到關於藝人黃嘉千離婚新聞,底下出現一堆網友爭論著「男強女弱」,或是「女弱男強」的言論,真心覺得無聊。 因為自己也是這類言論的受害者,我認為好的感情本來就是勢均力敵的,否則也不會互相欣賞喜歡。 很多外人看到的「誰強誰弱」,那只是表象。每個人都是多面性的,有哪個地方是閃光點,必然就存在陰影面,這些會在一個人身上同時體現。 如同光與影是相生的,端看你從哪個角度切入,看到哪個面向。 圖片|黃嘉千@FB 重點不是誰強誰弱,而是我們「一起」 難過的、開心的每一件事,有沒有想要一起度過,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想法和感受不交流,看起來好像是「我不想要造成對方困擾」的體貼,但我們卻忘了,生活本來就是由這些狗屁倒灶的小事組成。 我們與身邊的朋友、家人之所以關係牢固,也是一點一滴,從小事累積出情感的厚度。就是因為深厚,才能在發生核彈等級的大事上,挺過去一個又一個,情感的瘋狗浪。 任何感情都像是存款,唯有存到一定額度,才能免除各種捉襟見肘的窘境。 (延伸閱讀:愛情心理測驗|從「牽手方式」看出感情觀!潛意識透露出伴侶的戀愛模式) 圖片|夏克立@FB 新聞中提到,黃嘉千因為擔心伴侶生氣,而不敢說真話,有可能是伴侶的確曾經因為她說真話而生氣,讓她不敢再真實地做自己。 又或者黃嘉千善於察言觀色,以及過往內在小孩曾有受傷經驗,像是怕說出真話不會得到愛,而習慣隱藏,演繹出一個對方也許會喜歡的自己。 我後來體認到的是——勇敢做自己吧!我們一生希望父母認同、師長認同、上司認同、伴侶認同,什麼時候輪到我們自己認同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喜歡自己,那怎麼要別人來喜歡我們? 選擇做最真實的自己,真正愛我們的人,不會因為我們的真實而離開,相反地,因為彼此之間有愛,會在相處上「互相」調整出最適合雙方,且最舒服的狀態。 (經典動畫:為你挑片|《輝耀姬物語》:背負父母期待,而無法活出真實自我,三個方法找回自己) 圖片|黃嘉千@微博 生活的狀態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調整 如果一個人自己的狀態是 1,和其他人相處的時候,這些人合起來的總數也是 1。只是因為每個人的個性、特質不同,有的人會比較多一些,有的人會比較少一些。 例如,三個人相處,一個具領袖特質,一個協助者角色,一個附和者。他們就會分別是:0.5+0.3+0.2=1 但這三個人到了不同環境,例如出國,會因為各自能力的不同,而在比例上做出調整,但終究相加還是 1。 而這個和諧的 1,就是讓關係能繼續下去的原因。若有一方堅持自己一人獨攬 1,另外兩人都是 0 的時候,這個關係就失衡了。 他把這兩個人從關係中擠出去,最終他還是 1,只是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沒有人能和他建立關係。 (推薦閱讀:何謂和諧、真實的親密關係?不犧牲、不委屈、不欺瞞的健康平衡關係) 另一方面,若是全部讓出自己的部分,那麼反而是自己讓這段關係走向只有一個人的狀態。有的時候自己之所以會是 0,不是對方搶奪,而是為了討好這段關係的另一方,而刻意讓出自己的「股權」,把自己縮到最小,最後就真的消失不見了。 在關係中,不應是比較誰強誰弱的「競爭」,相反的,應該是關係中的每個人能有共識的「合作」。爭來的輸贏不會讓感情更好,反而贏的不會痛快,輸的多了委屈。 唯有合作才能帶來關係質與量的提升,保持彈性,取得平衡,共同成就的那個 1,才是讓人感到悠遊其中的舒心,而非在爭強鬥狠後剩下的孤寂。 作者介紹|蘇小妹。國小 on line 教師,在教學現場看盡人間百狀、世態炎涼,對於人性與其心理有著莫大的興趣與探索欲望。振筆疾書除了改簿子之外,還熱衷頗析時事與身邊的人事物,是個外表典型,腦子卻非典型的傳道者。 July 28,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wJ92VbN
離婚怎樣算是「贏」?家事律師:離婚訴訟不是為了擊敗對方,而是還彼此更好的生活 https://ift.tt/hTnWEUV 面對一段沒有愛且傷痕累累的婚姻,一旦夫妻雙方對簿公堂,往往執著於計較誰付出的多、誰得到的少,卡在過去的不甘心,卻忘了思考怎麼樣對彼此和孩子更好。 文|楊晴翔 某日,調解庭上 「委員,我們當事人沒有辦法接受這個方案,哪有人拋棄兩個孩子,一走了之,六年都沒付扶養費,卻可以來請求離婚?」 「這樣拍拍屁股走人,那婚姻算什麼?所以,我們本來都是堅持不離婚的。」 「委員剛剛要我們計算關於子女的扶養費,我們都算過了,過去她積欠了六年的扶養費,我們兩個小孩,一人一個月一萬,都跟她追討,總共一百四十四萬元,一毛都不能減。」男方律師瞠目說著。 女方跟她的律師似乎被男方律師的氣勢所震懾,女方不發一語,女方的律師語氣則有些微弱: 「其實前面四年,我們也是有繼續付當時的房貸,那棟房子也是男方跟孩子共同居住的,所以對方說我們都沒有支付家庭費用,對女方也是有一點不公平啦。」 調解委員:「好,兩造都完整表達你們的意見了。我啊,是這樣認為啦,家事案件中,大家也許表面上都會提出一些訴求或是攻防的方法,但不可否認,有很多部分像是『假議題』。」 雙方當事人跟律師都蹙眉,不是很瞭解調解委員的話中有話。 (延伸閱讀:反思離婚風潮:健康長遠的親密關係是,在關係中保有自我,在愛裡用心經營) 圖片|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 「其實,女方提這個離婚訴訟,當然男方可以在訴訟中主張對方所提的離婚事由不成立,也可以迴避去談女方所爭取的親權或會面交往的權利。」 「但是,我想問一下,已經分居這麼多年,縱如男方大律師所言,你們去訴訟上抵抗,抵抗成功,女方請求離婚被法院否決了,那男方心中的不平與怨懟就會結束嗎?生活就會有所改善嗎?」調解委員繼續說。 男方臉上的肌肉突然有點抽動。而男方律師則是微微搖頭,貌似不太贊同調解委員的說法。 「女方請求離婚不成,那她就會回來跟你一起生活嗎?就會回來當孩子的媽了?會乖乖支付剛剛她所答應的每個月給你兩萬元子女的扶養費用嗎? 贏了訴訟,但你的生活改善了嗎?更不用說對方也可能繼續上訴,那你現在懸而不定的婚姻關係跟扶養費問題,又可以被拖延個半年一年。」調解委員轉向男方說。 男方仍然不發一語,但一直斜眼瞄向他眉頭深鎖的律師。 調解委員似乎想趁勝追擊:「我知道婚姻的無以為繼,常常都很難說是完全可歸責於單方。」 「那如果像我剛剛勸女方接受的方案,雙方同意離婚,孩子的監護權確定都歸男方,女方只行使會面交往權,每個月支付二萬元給男方,那男方不是就可以馬上得到這麼多年來,她不願意支付的生活扶養費?」 「這樣你的生活是不是就有立即的改善了?至於過去男方單方面幫孩子墊付的生活扶養費用,他們剛剛所計算的一百四十四萬元能否接受?」 女方似乎對於六年前離家的原因自知理虧,一直都不敢開口。 女方律師則答稱:「我們覺得前面四年至少女方有支付每個月一萬元的生活費。」 圖片|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 調解委員說:「那我建議雙方是不是前面四年就不要爭執了?因為很多法院也都認為這是夫妻雙方對於生活費用分工負擔的一種默示合意,再去爭執,恐怕還有無窮無盡的單據抵銷攻防戰。」 男方律師馬上說:「不行,這樣我們不能接受,如果都沒有對女方要回這些扶養費,我們無法跟孩子交代,我們要怎麼跟孩子說父親就這樣拱手把家庭毀棄了,又還沒有讓母親盡她的責任?」 調解委員:「不然,你們是否能先調解離婚跟親權,還有往後的扶養費用分擔?剛剛女方也同意能付每個月兩萬元的扶養費?對吧?」 女方點頭。「那如果要爭執之前的墊付的扶養費用,是否男方就程序中提出一個反請求,這部分讓法院來判斷就好,女方該回補多少給男方?」 男方律師再次嚴肅表示:「不行,這些我們一定要綁在一起談,我們本來就是可以堅持不離婚。」 「好吧,我已經盡力了,當然訴訟下去是你們的權利,我無法強求各位,這案件我們就移回法官去審理吧!今天就調解不成立囉!」調解委員最後說。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離婚活動》:有些愛要等分開後,才懂當時在一起的意義) 家事事件中,「贏」的定義是什麼? 接辦家事案件,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排行榜前三名就是: 「律師,這件案件有多少勝訴把握?」 「我贏的機率有多少?」 「我付這些律師費,應該能夠贏吧?」 我對這類問題的回答往往是:「我無法準確評估勝率多少,律師不是靈媒或法師,我沒有辦法掐指算出將來訴訟勝敗,如果有包贏的律師,你敢請嗎?如果律師包贏最後卻輸,律師難道會賠償你嗎? 訴訟的勝敗取決於對於證據的蒐集與靈活運用,有時候甚至取決於是否碰到價值觀對盤的法官。但你委託我,我會盡最大努力幫你爭取到更高的勝訴機會。」 在聽完這段回答後,大部分當事人恐怕覺得不太舒坦,他們希望能聽到律師打包票,這樣花錢才能買到安心。 但是,在家事事件中,一個案件的勝訴究竟意味著什麼? (猜你想看:比起衝動離婚,先訂下「離婚約」的 3 大好處:冷靜客觀地重新檢視婚姻)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一般民事財產權訴訟的勝訴概念,應該是表示該方當事人的訴求被法院予以最大化的支持。 但是家事事件是如此嗎?在請求離婚或是親權爭奪事件中,把對方攻擊得體無完膚,離婚判贏了,但是友善父母也別想做了,未來在子女交付跟會面探視方面,都有可能遭到現實上的怨懟、杯葛與不配合。 輸得最慘的是孩子,孩子在夫妻彼此的敵意中,絕對不會有一個安心的成長過程,孩子一輸,父母雙方都輸。 再者,如上案例所說的,抵抗訴請離婚的一方贏了,但是早就分居多年的對方會回來嗎?子女的扶養費有著落嗎? 雖然終局的正義,像是積欠的扶養費等等可以繼續努力,但是曠日廢時,對當下的生活沒有辦法立即改善。 因此,我常常會在家事事件調解或訴訟陪伴當事人的過程中,如此跟他們說: 「我覺得家事事件中,不要去想怎麼把對方痛擊到角落,然後去期待對方在生活態度上,或是在上訴抗告程序中不會狠狠反擊。那四射的煙硝只會傷及無辜——也就是你們的孩子。 只要程序中,不管是調解或是裁判,我們能獲得比你現在的生活或處境有所改善的狀態,雖不滿意,但能接受,也許是 70%、80%,但對方也一樣能夠心悅誠服或至少勉強去履行,那就是家事事件中『贏』的定義了。」 本文摘自楊晴翔的《家事法官沒告訴你的事【全新增訂版】》,由悅知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家事法官沒告訴你的事【全新增訂版】》 July 28,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hTnWEUV
野女正史|空中第一夫人賈姬,史上最傑出女飛行員,14 歲就結婚生子 https://ift.tt/WbQVREJ 人類史上第一位女性高速飛行突破音障的「空中第一夫人」賈桂琳.賈姬.科克倫 Jaqueline Cochran,為什麼卻是女性主義史詩中,惡名昭彰的一頁? 空中第一夫人:賈桂琳.「賈姬」.科克倫 Jaqueline Cochran 她 14 歲那年就結婚生了孩子。 21 歲,她離婚,漂流到另外一座城市,從學徒做起,一手打造自己如日中天的美妝事業,請到巨星瑪麗蓮夢露當她的產品代言人。 30 歲,她嫁給當時全美薪水最高的公司總裁。32 歲,她擊敗一票傑出男飛行員,拿到邦迪克斯飛行賽(Bendix Trophy)冠軍 。37 歲,她協助美國空軍訓練女飛行員,在二戰期間協助飛行戰務。47 歲,她成為人類史上第一位高速飛行突破音障的女人。 她是賈姬(Jaqueline Cochran),和第一夫人甘迺迪同名,人稱「天空中的第一夫人」。但這位架著噴射機飛破音牆、在歷史劃下轟然巨響,堪稱人類最傑出女飛行員的女中豪傑,卻同時也堪稱是女性主義史詩中,最惡名昭彰的一頁。 圖片|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1906 年,貝絲(Bessie Lee Pittman)出生在佛羅里達。父親是磨坊水車工匠,因為工作的緣故,他們常常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逐水車而居。 貝絲跟四個兄姊一起長大,關於她童年記錄,可信的不多,我們只知道她幾乎沒有念過書,8 歲就在紡織廠工作,14 歲那年懷孕生子,並且有了法定婚姻關係(即使在一百年前美國農村,這個年紀結婚生子也都算少見)。兒子五歲夭折之後,這段婚姻又持續了兩年。 貝絲和丈夫離婚後,搬到陽光普照的佛州海港城市彭薩科拉,當一名美髮學徒,自力更生,並且改名換姓──她保留前夫姓氏 Cochran ,還幫自己取了一個更時尚的名字賈克琳(Jaqueline),大家喊她賈姬(Jacky)。 擁有了嶄新身分,年輕貌美又個性積極的賈姬,慢慢在新生活和經濟上站穩了腳步。彭薩科拉是美國海軍最重要的航空基地,那裡有巨大的燈塔、一望無際的海岸線以及一批又一批來到城市接受飛行訓練的年輕海軍,或許正是在這個空氣中揉雜著海水鹹味和旺盛精力的城市,賈姬開始在心裡浮現一個念頭:「如果我也可以?」 (你會喜歡:80 年前,她畫出日治台灣的流行時尚──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 25 歲那年,賈姬離開南方城市,遠赴紐約大都會,進入頂級沙龍工作。隔一年,她存夠學費,報名了人生第一堂飛機駕駛訓練課。這個 26 歲的美妝美髮師,不用多久,就成為全球打破多項飛行記錄的傑出女飛行員,或者更精確地說,當代「最」傑出的女飛行員。 賈姬總是對外宣稱她在彭薩科拉出生,而許多證據顯示她的說法是捏造的。有人會指控她又在說謊了,就像她總告訴別人自己是被領養的一樣。但從象徵意義來說,她確實是在這座城市重新「誕生自己」,她在這裡給自己新的名字,新的人生起點,還有新的自我期許和希望。 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事,憑著她的志氣、才氣與能力,白手起家的 Jaqueline Cochran 毫無疑問會受到後世的尊敬和盛讚。然而 1962 年一場聽證會改寫了一切。 圖片|《水星計畫:13 女傑》劇照 那是水星十三事件。 詳情可見這篇文章 ,但簡單來說,1959 年有十三位傑出的女飛行員,通過了和阿波羅太空候選人一模一樣的體能心理測試,但 NASA 卻因為她們是女性,阻撓實驗繼續進行,還聲稱「女太空人是奢侈」。 但十三人不願就此放棄,她們寫信給 NASA 首席設計師,催生納粹著名 V2 火箭的「航太科技之父」馮布朗,只得到他禮貌的回信拒絕。她們也去找太空委員會主席、副總統約翰遜,他表面充滿同情地傾聽,同時卻在秘書遞給他簽署支持女太空人新聞稿上,寫下大大的四個英文字:Let’s StopThis Now! 十三人別無他法,只好「鬧上法院」,動用所有人脈在 1962 年 7 月美國國會促成公開聽證會。在這場聽證會上登場作證的,不只有美國首位進入地球軌道的太空人約翰葛倫,還有賈姬── 是的,水星十三這個計畫背後的主要贊助者,不是別人,正是賈姬,當代最傑出的女飛行員本人。出於自己也想成為太空人的私人動機,事業成功的賈姬與丈夫資助了這項大規模實驗調查。尷尬的是,儘管賈姬曾打破世界各項記錄,但當年已 56 歲的她並沒有通過殘酷的體能測試。 在聽證會上,賈姬是 NASA 邀請來的證人,即使如此,水星十三人仍對她的證詞抱持厚望,畢竟那可是空中第一夫人賈姬啊!是資助這場實驗的賈姬,是一一寫信通知她們測試進度的賈姬。 「我對女人(能不能勝任太空人)沒有一絲懷疑。」年過半百的賈姬,當著水星十三成員的面這麼表示。 「不過如果你把一群女人納入計畫,你就會浪費一堆錢,因為她們會離開你跑去結婚。」她接著說。 (同場加映:「每個選項都有雷,結婚這條路,走不走都可以!」奶媽 x 陳又津對談社會的結婚病) 圖片|《水星計畫:13 女傑》劇照 有人說賈姬和 NASA 勾結交換條件,也有人說賈姬日後對自己這段發言感到羞愧,但總之,在水星十三事件後,賈姬失去了她在「女性歷史」中的地位。 大家說,賈姬只想到自己,說賈姬出賣了同胞,說賈姬是女性的叛徒;如果當年有 #metoo,賈姬應該會跟安柏赫德一樣,毫不猶豫利用它來製造自己的名氣。 2018 年的紀錄片《水星計畫:13 女傑》(Mercury 13),表面上是講那十三位非凡女飛行員,但故事深處隱藏的核心,卻是在控訴(在片中缺席的)最後一刻「背刺」眾人的賈姬。 但,或許,從來沒有聲稱自己是女性主義者的賈姬,比任何一個女性主義者都更好的示範了,女人也是人。 (延伸閱讀:在乎「心情」更勝「薪情」!女人迷調查指 66%有離職念頭、加薪多少都不留佔第一) 她們不只美麗積極,有時也有醜陋的野心。就像男人一樣。 曹操奸險算計,是一代梟雄;切格瓦拉濫殺無辜,將同志關進勞動集中營,始終是摩托車革命的浪漫象徵。當權謀算計出自男人之手,我們通常可以聳聳肩,輕描淡寫「難免」二字,套句「人性」就一筆勾銷,甚至還可以寫本「某某某的暗黑權術」賣好幾百刷。 但當同樣有抱負、有狠勁、有心腸的女人施出權謀算計,為什麼就得揹上罪惡的十字架? 而她們可以。她們可以為自己的利益衡量,可以為了達成目標不擇手段。 女人真的不一定隨時隨地,每一個,都要像菩薩一樣聖光普照,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圖片|《水星計畫:13 女傑》劇照 如果身為女人,就代表妳必須在「女人」的集體利益前,排除自己的欲望,拖著整個群體的沈重期盼往前走,那麼這個身分與責任,不也是一種另類懲罰嗎? 儘管她這麼做,讓這麼多人(包括六十年後的我們)失望透頂,卻沒有人能否認她這麼做的權利。 她是架著噴射機在天空怒吼的空中第一夫人,即使外表看來再多麼灑脫,她也有自己的憤怒和恐懼。恐懼隨著時間過去,自己不再是那個打破記錄的第一人,恐懼將有更年輕、體能條件更好的飛行員,取代自己的地位。 那個恐懼,和因恐懼而出的打壓,就跟男人一樣。就跟所有人一樣。 July 28,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WbQVREJ
日本產假名稱從「育休」改名「育業」:育兒是一種事業,「修辭」會影響世界觀 https://ift.tt/VBlwxaT 東京知事宣佈將日文的產假「育休」改名為「育業」,象徵著價值觀正隨著時代推進,也展示日本透過意識教育大眾的決心;詞彙的改動牽動著意識層面的主觀認知,也往往是在我們對事物的親身體驗前,踏出世界的第一步。 文|陳睨 為什麼倡議產假不叫假期、處女膜不叫做膜的改變,不該被認為是在浪費錢而已? 六月底,東京知事(類似市長)小池百合子宣佈將日文的產假「育休」改名為「育業」。 會要這麼勞師動眾的更改一個用詞,主要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只要有「假」聽起來就存有自己輕鬆、耽誤進度、不負責任的印象,使得多數人即便真的有事想請假時,總是壓力很大。 為了協助當前國內願意生育者的家長,使他們有更多時間可以照護和陪伴子女,日本當前政策《育兒護理休假法》正在鼓勵男性請產假,一起分擔育兒責任,甚至推出了給男性的育兒手冊。 不過,雖然願景充滿了好意,但是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數據發現,目前日本女性請產假的比率為 81.6%,男性卻僅有需求者 12.7% 願意請產假。 這反映了傳統到日本觀念上,幼兒照護並非男性本業,使得多數男性請產假時,常常被框限在拋下本業去「休假」,而非對自己家庭負責的意涵中。 不僅如此,女性在這類請假時,也常常陷入很多異性認為的「怠忽職守」、「輕鬆賺到」意涵中,往往與事業升遷的重要機會失之交臂。 (延伸閱讀:性別快訊|打造親職友善環境!產檢假增為七天,配偶也享有陪產檢及陪產假七天)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育兒是休假做的事」,這種定位讓員工潛在被影響,並感覺到為公司付出勞動的正當性,必定是大於撫育自己下一代的私事,也讓「育休」在舊有稱謂中,顯得小孩只是對資本和生涯推進的阻礙而已。 由此,育兒不是整個世代的事,而只是一對爸媽要克服的問題,這樣價值觀引導的社會裡,生兒育女者變少實屬必然。 「育休」到「育業」的轉變,其實代表的,就是日本社會正在透過意識教育,並要求企業認肯「育兒」的辛勞和價值性。 提出修改的小池百合子雖然面對到很多質疑,在統計了 3,000 人次的相關議題投票上,只有兩成的人認為,修改稱呼方式可以起到影響作用,但近四成五的人更為悲觀地認定,改名根本無濟於事,甚至有人認為她如此興師只為博一個名聲而已。 不過我很喜歡小池百合子在面對質疑的時候,所提出來的一個場景——她希望未來請育嬰假的人們,可以不用再低著頭為了育兒這種「自己的私事」假期,喏喏微言。 請「育兒休假」,是可以抬頭挺胸地認為,自己正在投入另外一份很重要的事業,也就是培養珍貴的孩子的「育業」之中,重要性並不亞於工作,不論男女都可以定義「育兒」,都可以是人生歷程中可以比肩事業的經歷。 (這裡容我多嘴一句,這往往就是辯論技巧中「換定義」想要達成的目的,場合和詞彙在傳達中無比重要,透過重塑場景,完全可以改變你想像的樣子。) (延伸閱讀:DEI FAQ|老闆不提供產假,引發英國 TikTok 離職潮:打造 DEI 多元共融,吸引人才的五個必知) 圖片|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雖然不知道大家對此事看法如何,但是從民調投票大多數日本人依然不太樂觀看來,其實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往往都小看了修辭和意識會影響生活的這件事。也忽略了說法自會帶來潮流。 加州大學 2015 年的研究〈預防中的戰爭:當戰勝癌症的隱喻影響(一些)治療預防時〉(The war on prevention:bellicose cancer metaphors hurt (some) prevention intentions)中就發現,用戰鬥或是抗戰來比喻對抗癌、戒菸、戒酒等行為的話,會讓受試者對相關預防和早期發現方案與措施興趣缺缺因為當癌症是敵人的時候,病患通常會下意識地認為要正面迎擊,而非糾察逃避。 這其實就是潛在的用詞或是隱喻,能夠影響一個人判斷的實際例子。 同樣的狀況其實也出現在當今的台灣社會中,比方從 2010 年起,台灣護理界就發起的「叫我護理師」正名運動,也花了多年在考試、法規與倡議下,將世代觀感定位在更有專業、應受到醫學知識和衛教上尊重的「護理師」一詞上。 (猜你想看:性別快訊|拒絕處女情結!衛福部支持以「陰道瓣」等正確名稱,取代「處女膜」等性別歧視名詞) 圖片|Photo by Kristina Paukshtite on Pexels 前一陣子台灣女人連線,與立委林淑芬所提出「處女膜更名」的討論,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之前在相關的新聞報導,以及社交媒體貼文下面看到,有不少人會用「浪費錢」或「沒有意義」,甚至製作嘲諷梗圖來抨擊這件事情,他們卻不曾想過,詞彙往往是我們沒有體驗過前,對特定事件的初始印象來源。 「處女膜」指涉是用來分辨處女的;「護士」指涉他們並非醫療體系中,可以解惑授業的「師」級人物;「育休」指代了育兒,在家如同休假。 在我們對世界有著親身理解之前,「修辭」往往是自我踏出世界的第一步。 如果對國文課本或是公民課本裡面的用詞,我們認為必須要逐字檢核的話,那麼古早詞彙順應時代的改動,其實並非沽名釣譽,也與「浪費」和「莫名其妙」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這是教育投資,即便現在不行,也是我們期盼世界在下一個階段能成為什麼模樣的美好願景。 作者資訊|陳睨,1996 年生,辯論人、接案講師、政大碩士在讀、育有兩歲女兒,目前在實驗教育機構服務。喜歡議題研究、策略思考和資訊傳達,並由此構築我的價值判斷與世界觀。提供辯論與表達、設計思考與議題分析訓練。有需要歡迎臉書上找我。 July 28,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VBlwxaT
Google 內向領導者曾敏惠專訪:委屈會反噬,不委屈自己,就能打造多元共融團隊 https://ift.tt/u98YFhj 性格內向的你,是否在對在跨國企業裡工作有憧憬,卻始終感到不夠有自信?在 Google 工作多年的曾敏惠 Mandy 親身為大家示範,即使是一位內向者,也能出色地領導多元組成的團隊,並且活出生命的精彩。 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嗎?你有想過一個內向者能夠在跨國企業裡,成功領導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嗎? 身為內向者的曾敏惠 Mandy Tseng,擁有 15 年以上的數位行銷經驗,現為 Google 亞太區出口業務顧問團隊總經理,協助客戶拓展國際業務。 工作之餘熱衷瑜伽,樂於通過生活中的的各項挑戰與練習,來了解自己、探索世界,也希望能分享自身經驗,給同樣想自在活出自我、實現理想生活的人。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由於我對於這世界有極大的好奇心,所以與其說職涯規劃,這更像是我的生涯規劃。」在訪談的開頭,Mandy 就以一句話為她的職涯發展做出了精準的註解。 在 20 多歲的年紀,初入職場的她,要求自己把握不同工作的學習機會,藉此累積豐盛的經驗和資歷。 同時,她替自己制定 20 年計畫,通過專精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來了解自己、社會環境,用最大化的努力與堅持,看自己能走多遠、站得多高,釐清自己可以為社會做的最大化貢獻。 要持之以恆地朝著目標前進,就得有來自內心的原動力。Mandy 透過「願景想像」來具象化理想中的未來,例如:在能知天命的年紀,做著一份擅長且充滿熱情的工作,每天過著有意義且有最大產值的生活。 (猜你想看:要花多少年,才能為職涯做出「正確」的決定?) 挑戰職涯轉捩點,由內而外的生涯蛻變 在 Google 奮鬥的十年裡,前五年 Mandy 都在台灣帶領業務夥伴,直到 2017 年初有一個機會,能夠擴展職務範圍帶領大中華區、韓國團隊,讓當時的她心中無比掙扎。 「其實當時做的正順手,團隊氣氛非常好,下一年度的計畫也都規劃好了,正覺得還有很多事想繼續完成的時候,新的工作機會就敲門了。」 站在一個看得到的未來,以及一個未知的未來之間,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一個需要頻繁出差、團隊都不在身邊,且完全跨領域的工作?對她來說實在不是容易的選擇。 直到想起了自己進入 Google 的初心——希望能在這個網路世界的巨人身上,學習、接觸不同領域和工作內容;即使可以預見會有數倍的辛苦,她覺得應該給自己一個成長和嘗試的機會。 那一刻,她勇敢站上了屬於自己的職涯轉捩點。 這對她而言,也是生命中的重要挑戰,不僅要帶領的團隊規模比從前更大,成員更遍及 5 個不同的城市。為了讓工作效率和日常生活能達到顯著提升和良好平衡, Mandy 坦言自己花了不少心力來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從組織領導到個人紀律,認真當下、開創無限可能 首先在團隊經營上, 她不斷思考如何在每一次短暫的視訊會議中,快速了解每個人的狀態和需要協助的地方,並且提升不同地區成員們的溝通效率,共同解決問題、達成預期目標。 另一方面,新職位的出差更加頻繁,因此在時間和精力的管理上,必須更有計劃和紀律,包含日常生活習慣的細節調整,例如:什麼時候能喝水、上洗手間,或是運用任何空擋(坐車、 等飛機)的時間安排訓練或回覆信件,都得有清晰的優先順序。 不過,Mandy 相信人要認真於當下,也要照顧好自己,一切才能走得長遠。 在私人時間裡,她藉由瑜伽、慢跑、上重訓課來鍛鍊身體,有了健康的身心狀態,生活更加平衡,這樣的成果也能反映在工作上,讓她不論是面對挑戰、解決問題、帶領團隊、激發創意,都更容易創造正向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通過 2017 至 2020 年由內而外的練習和調整,讓 Mandy在 2021 年後,即使面對 2 至 3 倍大、涵蓋更多不同時區的國家,也有能力處理複雜度更高的任務與挑戰,能很快的找到最佳的工作節奏,對於如何帶領團隊達成使命也更有把握。 「我很開心自己接受這個挑戰!」談到這裡, Mandy 的眼中散發著光芒,在場的任何人都能察覺她成熟而自信的氣場。 近兩年疫情期間, Mandy 將工作上自己培養出的成功心法,複製到私人生活的嘗試之中,像是學習 NLP 、考取水肺潛水證照,甚至接觸中醫、針灸,豐富的個人經驗也為她的生命開創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當所有人都能如其所是,也就能發揮真正本事」致職涯迷惘者:請找到工作之於你的意義)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3 個方法從自己開始,建立 DEI 環境 在過去 20 多年的工作經驗中,由於工作上需要接觸的人很多,難免會碰上必須參與的社交場合,「不過,這對於相對內向的我而言,常常覺得難以融入。」Mandy 若有所思地說道。 雖然必須參與,也免不了需要聊天交談,但她會時時兼顧自己的感受,多觀察、多學習,讓自己找到這場社交活動有意義的地方。如果是非必要出席的場合,例如:需要喝很多酒、時間太晚,這時候還是會選擇婉拒。 身為一名女性, Mandy 在職場上也曾遇過被「標籤化」的經驗,「被主管或同事『好心』提醒,不需要那麼拚命」、「趕緊生個孩子就不會那麼努力工作了」、「如果酒量不好,就做不好業務工作」⋯⋯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社會對於職場女性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而即便是像她這般資深的工作者,也依然會有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的時候,對此 Mandy 提供了三個 Tips 給大家參考: 找到對的人問對的事情:尤其是對新人來說,快速融入環境的方式就是盡快了解狀況,多接觸、多詢問,以謙虛的心態學習一定有幫助。 可以配合環境的需要,但不要過度妥協或讓自己感到委屈:委屈最終會反噬自己,使任何事都不能長久,如果不能開心工作,那麼要獲得成就感,就會更加辛苦。 如果遇到被「標籤化」或自己也不認可的情況,就當成一面鏡子: 只需要了解為什麼對方這麼說,不要讓這些話影響到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可能是好意,可能不是,但終究只有自己能決定哪些要接受、哪些不適合自己。 以上的幾個應對方式都嘗試過,如果還是發現這個工作內容或環境不適合自己,Mandy 會建議: 換個心態或角度工作 嘗試不同的可能(例如:內部工作任務轉換) 最後,如果發現是大環境的問題,自己也無法解決,還有更重要的——如果是持續性的不快樂—— Mandy 會以長遠的未來思考(回到生涯規劃的初衷)。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若這份工作最終無法達成自己的遠程目標,她會積極思考並為下一步做準備(換工作或換公司),因為「過度妥協」絕對不是長久之計。 談起建立多元共融的環境,Mandy 分享自己曾為了鼓勵女性工作夥伴的職涯發展,擔任台灣 Women@Google 的主席,在公司內部組織活動,主動為有需要的人做生涯和職涯教練。 同時,Mandy 也持續在職場以外的場合持續支持女性職涯發展的團體交流,規劃輔導大學生的相關活動,盡自己所能地建立更多學習交流的管道,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分享、激勵其他女性工作者。 不為他人、只為自己,定義何謂「好的工作」 許多人會因此羨慕 Mandy 找到了一個靈魂伴侶般的公司,但是她相信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企業,就像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獨一無二的,而公司也是,因此她更在乎自己和公司之間的「契合程度」。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對我來說,成就感是最大的驅動力來源。會讓我決定離開的原因,通常都是成就感變低了。」 當一份工作給 Mandy 的回饋(例如:成就、薪水、學習、自我價值實現)已經和她付出的時間不成比例,她便會考慮前往下一個地方。 「相反地,如果是一份大家認為的好工作,而自己感覺成就感不足,那可能就是適合度的問題。」 Mandy 認為想法會隨著個人成長、環境演進而有所改變,所以她相信每個人都能透過努力,在職場文化中找到獲得成就感的方法。最後若真的無法改變,再選擇離開也不遲。 要找到能讓自己開心的工作環境與企業文化,也是需要靠自己的。舉例而言,在「好的工作」的定義上,一個期待穩定工作的人和一個喜歡充滿挑戰、 速度快、多變化的人,心中的標準是全然不同的。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太安穩的工作,即使是有很好的工作福利或薪資,甚至能做到退休,反而會讓我失去動力,也會因為挑戰不夠、學習太少而沒有成就感。」 (同場加映:轉職是一件好累的事:如何規劃長遠的職涯發展?)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看完 Mandy 的分享,是不是覺得獲益良多呢? 許多人常常因為自己的內向特質,對自己不是很有信心,但是從 Mandy 的生命故事中讓我們看見內向者的潛力。 就算身在網路巨擎 Google 這樣的跨國企業之中,只要從一次次的鍛鍊中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功心法、有意識地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當新的機會來敲門時,做好準備的我們也能鼓起勇氣面對新的人生挑戰。 July 28,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u98YFhj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小丸子教會我們的人生哲理:耍廢才是真諦,總有不順的一天,不如放寬心 https://ift.tt/3mG5YnE 《櫻桃小丸子》的生活情景和經典台詞,時常讓人捧腹大笑卻又覺得很有道理⋯⋯其實哲學就藏在日常生活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金句! 《櫻桃小丸子》金句 # 1 有些事情不是不在意,而是我在意了又能怎樣? 《櫻桃小丸子》 圖片|《櫻桃小丸子》劇照 人生沒有如果,即便最後的結果不如預想,我們仍只能面對與接受,事情既然已經成定局,那又何必來苦思與糾結? 個性樂天又直率的小丸子,或許看似有些傻氣,但其實是最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既然我們都竭盡全力努力過,那就不需要汲汲營營追求不屬於自己的事物上,雖然暑假作業寫不完,但至少過了一個完美的假期不是嗎? 不在意,放寬心,才能享受生命。 逝去的事情就安放心中一角;別忘了爬起床,眨眨眼,讓和煦的暖陽曬滿心窩。 我們可以賴床、可以鬧脾氣,但還是得站起身繼續出發。 《櫻桃小丸子》金句 # 2 我們的哀傷,和年齡是沒有關係的! 《櫻桃小丸子》 圖片|《櫻桃小丸子》劇照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經歷著不了解的悲傷,小時候懵懵懂懂,只想著排解掉不舒適的情緒,長大後卻又被強迫了解、逼促自己趕緊成熟與懂事,彷彿一切的傷心與難過都與自己無關,似乎年紀增長後的我們都不再擁有隨情緒而起伏的悲傷,似乎自己都被「成熟」而囚禁情緒。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我們都擁有自由的靈魂,情緒不該被世故而枷鎖;小丸子與爺爺祖孫間的互動,更也是幫助那些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情緒找到出口。 任何人都擁有情緒宣洩的時刻,沒必要壓抑自己。 即便是大人,也是有想要大哭、大鬧一場的時候不是嗎? (同場加映:邊哭邊療癒|每看必哭的療癒動畫!6 部高畑勲經典作品《螢火蟲之墓》《輝耀姬物語》) 《櫻桃小丸子》金句 # 3 幸福就像種絲瓜,其實根本不用怎麼理它,它就會長得很好。 《櫻桃小丸子》 圖片|《櫻桃小丸子》劇照 面對長大的紛紛擾擾,總是會忍不住回首望向逝去的童年,人總是渴望自己求而不得的,更因為曾經擁有過,才讓人懷念。 在《櫻桃小丸子》的世界裡,沒有雄心大志的反派、沒有劍拔弩張的情境,所有的衝突都只是來自於你我都熟悉的日常生活,平淡自然,或許只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卻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滋味。 你會因為小丸子的日常而感受到內心的柔軟,沒有過於正面的心靈雞湯、沒有強迫成長的告誡,每個人都只是享受著童年的生活,順著自己的內心、揭露事情的樣貌罷了。 平平淡淡的生活,或許就是最美好的象徵。 不需要大風大浪、不需要破釜沉舟,平淡的日常、偶爾起點小小漣漪,最終回歸平淡,溫馨卻不失歡樂的生活,卻也是許多人對於童年的想像與懷念。 (你會喜歡:給大人的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相信你所經歷的,都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櫻桃小丸子》金句 # 4 哭過之後你就會變得很堅強。 《櫻桃小丸子》 圖片|《櫻桃小丸子》劇照 哭泣不代表懦弱,而是能坦率地接受自己的情緒。 生命的旅途上要面對的事情與情緒太多,不是所有事都如自己所想像的,接踵而來的挑戰,或許會讓自己情緒潰堤,但似乎長大的我們每次都在逞強,不一定是在堅持對的事情,只是每次都跟自己說沒關係,一再的放過自己,情緒也就這麼地被帶過⋯⋯ 雨水會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再成為雲,接著降下水;大自然都擁有這樣的循環過程,那為何我們的情緒卻總是只能戛然而止呢? 人生本來就是有高有低,即便正處渾沌的困境中,也才更能誠實地面對自己與接納內在的情緒,讓住在心裡的內在小孩能有排解情緒的過程,偶爾鬆懈,去重新擁抱簡單的快樂! (延伸閱讀:跟心理師交往很幸福?不小心把另一半當個案,職業病發作的五大 NG 狀況) 《櫻桃小丸子》金句 # 5 「如果想騙人的話,謊話就要說得漂亮一點。」 圖片|《櫻桃小丸子》劇照 長大後,會發現自己無意識地撒一些無關緊要的小謊,為了不讓父母擔心、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紛爭,捨棄了小時候的「直來直往」,勾織出無數個「善意的謊言」,讓自己能在團體中相處得更加愉快。 只是不想要在團體中格格不入,想要再與他人靠得更近一些。 (推薦閱讀:不再以傷討糖!長大是成為完整、願意去愛與付出的大人) 《櫻桃小丸子》金句 # 6 「作業,就是最後一天做才有意義。」 圖片|《櫻桃小丸子》劇照 考前總是臨時抱佛腳、暑假作業總是喜歡拖到最後一天,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拖延症患者」。 但其實我們只是更有效率的利用時間,集中的高專注力、腎上腺素狂升的狀態,在短時間中得到最大效益,死線前結交成果。 「史上最偉大的演說都是在最後一分鐘修改的,這樣你站在台上時還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現場發揮,這跟提前幾個月就把講稿固定下來完全不同。」—馬丁.路德.金 這不是拖延症,我們只是尋找更完美的解答。 (猜你想看:「別太苛責自己,人都會有偷懶的時候」耍廢之後,你得學會克服拖延症的 6 個方法) 在《櫻桃小丸子》的世界裡,沒有謊言也沒有長大的枷鎖,只有充滿孩提時代的真誠諾言與無條件信任; 或許想找回童年其實並不困難,小紅馬溜溜車、壽司、黃色的小學童帽,每當你看見小丸子時,就會想起曾經熟悉的時日,既溫暖又令人眷戀的往日回憶。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我們買的不是雜誌,而是贈品!日清貓咪拉麵杯、嚕嚕米小夜燈都在附錄雜誌 保持稚氣的大人收藏:充滿生活哲理的八款迪士尼周邊 獻給所有《哈利波特》書迷的完美禮物,重返魔法旅程的起點 July 27, 2022 at 0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G5YnE
從偵探漫畫變成 IMAX 動作片!史上最強小學生《名偵探柯南》6 大解析! https://ift.tt/xNjiGA3 《名偵探柯南》不僅是從小看到大最愛的推理動漫,每年固定推出電影版更是大人小孩都愛看,近年不只屢屢在日本衝破 90 億日圓大關,台灣也是暑期必看的強檔動畫電影! 這部連載超過 27 年的作品,如何從一開始的推理漫畫逐漸搬上大銀幕,變成有如小學生版「不可能的任務」、讓人看到瞠目結舌的動作強檔呢? 以下就由資深柯南粉編編來解答! 1.原本準備完結,卻躍上大銀幕 圖片|《名偵探柯南》電影劇照 其實漫畫家青山剛昌一開始並不打算讓《名偵探柯南》連載這麼久,每天除了忙碌作畫還要燒光腦細胞構思劇情,因為要設計出精彩的案件詭計,並以邏輯縝密的推理去解謎,實在是非常耗費心神。 雖然作品迴響非常好,在連載 2 年多之後卻開始萌生完結的想法。 那時青山帶著團隊到拉斯維加斯來場久違的度假,並打算放完假後就準備收尾。 不料在這個時候,接獲了編輯部通知「柯南將推出電影」,使他再度燃起熱情。 1997 年第一部柯南劇場版《引爆摩天樓》問世,橫掃 11 億日圓票房,開啟每年都固定推出一部劇場版的慣例 (除了 2020 年因疫情延期),漫畫也連載下去,主角柯南就這麼在小學一年級留級了 27 年。 2.融入漫畫人氣角色 雖然主角是柯南,但劇場版往往都會加入漫畫中的人氣角色當作主線人物來拉抬聲勢,早期的《世紀末的魔術師》、《銀翼的奇術師》讓與柯南亦敵亦友的怪盜基德出場帥一波,由服部平次挑大樑的《迷宮的十字路》也是影迷心中的經典。 更不用說近年製作方似乎掌握了流量密碼,年年都這樣玩,票房隨之節節飆升。 從《唐紅的戀歌》服部平次回歸、《零的執行人》安室透吸粉無數、《紺青之拳》搬出「柯南宇宙戰力頂點」京極真、《緋色的子彈》謎樣的赤井一家全員出動,到今年《萬聖節的新娘》則是祭出人氣超高的「警校五人組」。 不僅讓原本的漫畫迷相當驚喜,也讓一般的路人觀眾因為不同的角色出場而感到新鮮,甚至會想進一步了解他們在漫畫中的故事。 (新蘭甜滋滋: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名偵探柯南》新一與小蘭:對的人可能會走遠,但不會走散) 3.從推理片變動作片 圖片|《名偵探柯南》電影劇照 雖然《名偵探柯南》是一部純正的推理漫畫,早期電影版推理謎題設計、角色情感動機都讓觀眾印象深刻,《通往天國的倒數計時》、《貝克街的亡靈》、《迷宮的十字路》等都是老粉絲心目中的經典。 但後來為了讓客群極大化,動作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招牌推理元素反而時好時壞,時常褒貶不一,不過票房卻因為大場面的增加而有所突破。 尤其是最近幾年更有爆炸性成長,搞出足球踢衛星的《零的執行人》、炸掉金沙酒店的《紺青之拳》、還是即將轟炸澀谷的《萬聖節的新娘》票房都突破 90 億日圓大關。 4.小學生版「阿湯哥」 另外柯南在劇場版中的外掛也是越開越大,每次都要秀一下的滑板神技不說,小學生開槍、開車、開船、開飛機、拆炸彈、各種讓牛頓都驚呆的反物理行為,都讓粉絲既愛吐槽又愛看,雖然很扯,但大家就想看如何還能更扯。 阿笠博士發明的道具不輸 007,超彈力腰帶可當成巨型彈弓擊落武裝直升機、特製足球可將砸向地面的衛星踢偏軌道,每次都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拯救世界。 5.當紅藝人客串獻唱 圖片|普威爾、名探偵コナンtwitter 柯南劇場版每年也都會請到重量級歌手來唱主題曲,柴崎幸、福山雅治、東京事變等都曾經獻唱,天后級歌手倉木麻衣更是為柯南系列唱了 20 年,榮獲「同一歌手為同一動畫演唱主題曲次數最多」的金氏世界紀錄。 另也會有為電影專門邀請知名藝人擔任客串卡司,光是最近幾年就有日劇女王天海祐希、上戶彩、榮倉奈奈、當紅新星濱邊美波等,今年則是前乃木坂 46 人氣成員白石麻衣,都非常有話題性。 (猜你想看:《鬼滅之刃》第二季五大看點:日本遊郭文化、動畫主題曲女王 Aimer 獻唱) 6.推廣日本觀光 東京都廳。圖片|Wikipedia 柯南每年劇場版所帶入的主要場景,大部分都是參考日本知名地標下去設計,像是第一集《引爆摩天樓》「米花市大樓」原型就是東京都廳、《迷宮的十字路》帶觀眾遊覽京都古蹟,《異次原的狙擊手》則是東京晴空塔、《沉默的15分鐘》取材自富山縣的黑部水庫。 目前系列最高票房的《紺青之拳》首度移師海外到新加坡金沙酒店。至於最新的《萬聖節的新娘》將每年 10 月底最熱鬧的澀谷萬聖節派對融入其中。 當然,劇場版中這些景點大部分都難逃爆炸的命運,但也是透過電影推廣日本觀光的一種方式。 原文出處:《名偵探柯南》電影演進史6大解析!小學生開飛機、足球踢衛星,25年從偵探漫畫變身IMAX強檔動作片!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名偵探柯南》主題咖啡廳10/15快閃登場!作者青山剛昌加碼推出2部外傳電影,黑衣人號稱史上最省成本主角! 金馬奇幻影展4/8登場!精彩5看點:楊紫瓊《媽的多重宇宙》重磅開場,「柯南推理之夜」經典重映動漫迷瘋搶 July 26,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xNjiGA3
常陷入比較,覺得自己很糟沒自信?心理師:透過位移書寫、袋袋收集,三個方法找回自己 https://ift.tt/PQvrfwa 對許多人來說,就算擁有高學歷、高成就、高收入或某些令人羨慕的個人特質,心裡卻總像有個填不滿的窟窿,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偶爾,適時地把焦點拉回自己的視角,用客觀角度審視自我的成就,就算再微小,每一種樣子的自己都值得被好好肯定。 佑在美國擁有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畢業於建中,台大學、碩士的名校光環,讓佑走路都有風,畢業後也順理成章追逐自己的美國夢。 然而,看似人生勝利組的佑,仍走進了我的諮商室。 「宇傑,我不快樂。」 「我覺得周圍的人都看不起我。我來美國兩年了都還沒拿到綠卡,其他人都能進 Apple、Google、Amazon,而我只能進這種普通公司(月薪 30 萬台幣),女友也不是特別漂亮,大家 party 時也不一定會馬上想到我,我覺到自己的人生好失敗。」 我問他,你期待的成功是什麼? 「像賈伯斯一樣,創辦蘋果。」 原來,在 1% 的世界裡仍然有等級之分 。 而佑就是沒辦法當那 1% 中的 1%,即便周圍的人們一直誇獎或羨慕他的成就,他總是當第一個抓出自己缺陷的人,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有影響力,也因此,他深深相信周圍的人都不喜歡自己。 「說這句話別人會怎麼想?」 「我剛剛不小心打了個哈欠,他會不會很介意?」 「完了!我剛剛沒有笑,他會不會認為我很沒禮貌!」 (延伸閱讀:越想迎合他人,人際關係越差?討好型人格分析:取悅他人是種逃避策略,只會讓你更加脆弱)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親愛的,你也跟佑一樣,心裡常跑出這些話嗎?你是否懷疑周圍的人看不起你?或是陷入「不足」的感覺中? 這都跟你「不夠信任自己」有關。 在關係中感到焦慮不安,並懷疑自己的地位,其實是你帶著恐懼在與人相處。 而這份恐懼來自於從小到大,你的好沒有被好好欣賞、你的壞被放大檢視,導致你在與人相處時,總是那麼戰戰兢兢,深怕踏錯一步路,就沒人會愛你。 受自我懷疑所苦的你,可以用下面三個心法找回自己。 1. 翻出舊回憶 你是一切的起點,迷失初心時,先往過去的美好回憶找。 我會保留朋友、伴侶及家人給我的卡片、禮物或紀念品,如果真的不好收納,我也會拍下來存在手機或雲端。 這些曾經的美好,會告訴你有人這麼喜歡你,而這份喜歡真實存在,並且堆疊到現在。 別人過往的欣賞就是「既定事實」,那是任誰、任何苦難都拿不走的,它已被深深刻在你的成長軌跡裡。 (猜你想看:「總覺得自己很糟」如何透過每天一個行動,練習肯定自己?) 圖片|Photo by sue hughes on Unsplash 2. 我、你、他位移書寫 拿出紙跟筆(沒錯,手寫才會有感覺!),寫下一件你認為今天自己做得很糟糕的部分。 起始「我」。 例如:我今天因為報告上出了個錯誤,這真的愚蠢至極,為什麼我不多檢查三遍,就不會犯這種低能的錯誤,老闆也不會對我這麼失望。 位移「你」。 你今天因為報告上出了個錯誤,這真的愚蠢至極,為什麼你不多檢查三遍,就不會犯這種低能的錯誤,老闆也不會對你這麼失望。 客觀「他」。 他今天因為報告上出了個錯誤,這真的愚蠢至極,為什麼他不多檢查三遍,就不會犯這種低能的錯誤,老闆也不會對他這麼失望。 隨著位移,將自己的故事變成別人的故事時,你會發現事情根本沒自己想的那麼嚴重嘛! 很多時候是自己過度放大缺點,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不過就是件傻傻的小事,其實在你身上也不會是毀天滅地的災難。 (同場加映:【真實手札】書寫自我覺察日記,與自己對話,探尋內在的聲音) 圖片|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3. 壞袋袋與好袋袋 去問問朋友你到底有多爛。當然,請你找足夠客觀,不會為了酸你而酸你,或是太討好你的朋友。準備兩個袋子、紙條、筆。 跟朋友分享一件你做得很糟的事情,然後你們各自寫下一個不太好的部分,三個做得好的部分(數量不同,是你平常罵自己夠多了,至少在這時先對自己稍微公平些),不太好的部分丟進壞袋袋,做得好的部份丟進好袋袋。 先開壞袋袋,看看哪裡不足,好好消化一下。 接著開好袋袋,一次一張,唸出來,我知道你可能會很尷尬或是不以為然,但先試看看。 唸完後猜看看是誰寫的,然後請這位朋友說說為什麼在這件很糟的事情中,仍能看見你的亮點,別急著反駁對方,先聽到就好。 當抽到自己寫的時侯,雖然很不習慣誇獎自己,但練習一下,如果還是很困難,請朋友照著你的文字,猜看看你想表達的意思,記得要讓每個美好都被好好說出跟解釋。 你會很意外的發現,你比自己以為的來得要好太多了。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親愛的,找回自己最快的方式,是真誠地面對恐懼,學習信任自己,長出信任他人。 帶上你的智慧與善良,他們會是你很好的朋友。 July 26,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Qvrfwa
企業如何創造多元共融的溝通?錢慧如:主管不需要說服員工,深層傾聽就好 https://ift.tt/pMZ3Yvr 許多主管在接收到問題的當下,習慣快速決斷並下達指令,然而,面對團隊成員的離職念頭,少說多聽、了解對方內心所想,才能真正獲得好的溝通品質。 文|錢慧如 你聽到的是對方的話語,還是內心的需求? 新進工程師到職半年,工作表現頗佳,主管面談時,除了告訴他需要加強的方向外,也鼓勵他好好學習,未來前途指日可待。 沒想到,這時工程師拿出一張圖說:「謝謝主管,但我現在最想做的是離職,去荒島找自由!」 請問如果你是主管,你會如何回應? 告訴他,應該趁年輕打好實力基礎。 不肯腳踏實地的人不適合公司,讓他離職。 告訴他,自己也曾想這麼做,與他交流職場心情。 應該是一時不適應,讓他休假三天。 其他。 圖片|Photo by Anna Shvets on Pixels 有一次,我應邀到一家企業講課,課後有位年輕學員來找我,他說自己進公司半年,畫了張圖代表他的心聲:「想去荒島找自由!」 我問他:「這張圖主管看過嗎?」 他說:「有的。上週面談時,主管跟我說『你表現不錯,好好幹,以後一定會有前途的』,不知道為什麼,我聽到『以後』這兩個字很不以為然,於是我拿出這張圖給主管看,沒想到他說『你是怎樣,想離職嗎?年輕人就是這樣,一天到晚總是有很多逃避現實的幻想』。」 他說:「我真的很氣,難道想去荒島就是逃避嗎?所以就提了離職,主管竟然還接著跟我說『你這麼衝動,以後有苦頭吃了』。我回他『不用等以後,現在在這裡工作就很苦了』!」 他說,事後其實有些後悔,覺得就算想離職,也不該用這種態度對主管說話。隔天他收到主管發來的郵件,信中苦口婆心勸他不要因為一時衝動就喊著要離職,並告訴他工作不好找,要他珍惜現在的工作機會。另外,主管還分享了自己剛入社會時如何調適的經驗,信末准他休三天假,要他好好放鬆。 (延伸閱讀:兩句話檢測自己是否該離職:工作倦怠的五項指標,你中了幾個?) 他告訴我:「收到信的當下,我其實很感謝主管,我知道他是出於好意,但是,我是真的不想再待下去了。」 我可以感受到,這位主管應該是位惜才的主管,雖然部屬當面態度不佳,隔天還能耐住性子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樣的主管其實也已經很難得了。 只是,我們能確定這位工程師真的只是適應不良的問題嗎?放了三天假回來,離職的念頭就真的能夠就此打消了嗎? 在職場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主管認為自己該做的都做了,同仁也認為自己該說的都說了。最後,同仁選擇離職,主管只好一直辛苦地培養新人。 圖片|Photo by Tiger Lily on Pixels 多問少說,深層傾聽 在這個案例中,主管只要做到兩個小改變,結果就會有所不同: 一、多問少說,把重心移到事件主角身上。 二、不只聽,還要深層傾聽。 在教練領導學工作坊中,我常發現主管們最難改變的行為,就是「多問少說」。 也許是因為長期以來,主管習慣扮演「解決問題」的角色,所以當事件一發生,主管的反應模式便是下指令、講經驗。 主管們認為這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但有的時候,這樣的模式往往讓主管錯失了許多瞭解真相的契機。 教練領導者會聚焦於「事件的主角」,畢竟在釐清問題的根源上,「主角怎麼想」要遠比「主管怎麼想」來得重要許多; 在晤談時間的分配上,「主角的感受、情緒、需要」與「影響感受的關鍵事件」也遠比「主管的經驗分享」要占更大的比重。 因此,當主管「衝動地」要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請提醒自己停下兩秒鐘,展開兩個步驟: 第一步:請保持覺察,問自己:「誰才是事件的主角?」 第二步:發揮教練領導者的特質「好奇」,放下自己的推測,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同仁說出他的觀點、情緒、事件。 只要這兩個步驟,就能把對話焦點從「主管想說」轉移到「主管想聽」的狀態。 (延伸閱讀:如何做一個好主管?摸清對方地雷點與甜蜜點,做的永遠比想的更多) 圖片|Photo by kikuo on Pixta 那要怎麼聽才能聽出真正的心聲呢? 我們可以將「聽」這個字進行拆解,其實,古人在造字時就已經埋下這個字的內涵真義。 「聽」的右邊,包含了十個目、一個心,左邊則是一個耳、一個王,我將它解讀為「一心專注、眼觀十方、耳聽王者說話」。 也就是說「真正的聽」,要在態度上給予對方絕對的尊重,除了心無旁騖仔細聆聽他的話語,還要觀察對方的聲調、表情、動作、情緒、信念等,那些言語中沒有說出的訊息。 《莊子.人間世》有段文字:「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意思是聽他人說話時,要專心一志,不要只用耳朵去聽,要用心去聽;更進一步,不要只用心去聽,還要用氣去聽。因為耳朵只能聽見聲音,而心只能與外在事物連結。 「氣」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呢? 我的解讀是,「氣」是一種虛空的狀態,我想莊子提醒我們的是溝通時要能夠氣定神凝,「聽」出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語、沒有展現出來的情緒。 要能進入這種狀態,就要「一志」,聽者要能夠放空自己,放掉刻板印象、放掉自我經驗、放掉急於評斷與說服的雜念,專心一意進入對方的狀態,才能在虛實之間完整看出事物的全貌。 本文摘自錢慧如的《馴心:東方哲思╳西方管理,百大企業搶著上的10堂教練領導課》,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馴心:東方哲思╳西方管理,百大企業搶著上的10堂教練領導課》 July 26,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MZ3Yvr
女人迷千人職場虐心調查:七成人上班心痛心累,低成就、不溝通、不平衡,「五不二低」讓人想離職 https://ift.tt/LdVJkDT 女人迷《職場虐心大調查》,1,894 位填答者中,有 73.5% 說:「職場真的很虐心!」當眾人共同踏上了這班列車,一起付出後,我們能不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明天? 如果說職場像一台列車,記得當初啟程的你,車票上寫著的目的地是哪裡嗎? 一份穩定的收入,讓生活無憂?發揮自己的能力,創造成就感? 踏入車廂的時候,你又期待同車旅客,如何彼此互動,創造出什麼樣的氛圍? 是開放包容,無需隱藏自己;不分年資深淺,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意見;或是工時地點彈性,可以依個人的需求選擇? 每年畢業季,新鮮人帶著對職場的期待,眼神發光準備上車,共同貢獻;但你我都知道,現實的列車,有時是往反方向開著。 女人迷在 2022 年 5 月,發起《職場虐心大調查》,短短四個禮拜收到 1,894 份填答,其中有 1,395 位,相當於 73.5% 的人說:「職場真的很虐心!」 虐心原因,除了工作內容本身,更常與企業文化是否足夠多元,能夠涵融不同聲音何需求,把員工當做「一個人」看待,息息相關。 這好比在一輛列車上,大多數的乘客悶悶不樂,難得在茫茫人海共同走上一段,卻因為職場環境不夠多元友善,讓人急於跳車。 我們想問,當眾人共同踏上了這班列車,一起付出、努力前進後,我們能不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明天? 職場虐心「五不二低」,超過六成人想跳車離職 「目前的職場中,你覺得符合理想值的百分比是多少?」在問卷一開頭,我們先問了這題,51.7% 的人給出低於 60% 以下,不及格的分數。甚至有將近 10% 的人認為,目前的職場完全不符合理想值。 職場讓人感到虐心的因素,包含了「五不二低」: 低成就(59.3%):工作缺乏職涯成長性與成就感 不平衡(49.9%):工作壓力太大,或工時太長,導致生活失衡 不溝通(48.7%):公司缺乏溝通文化,或資訊管道封閉 不尊重(44.5%):以權威式命令為主,員工想法建議不被傾聽與接受 低報酬(42.1%):工作常態超時卻無加班費,付出與所得不相符 不平等(29.5%):公司在招募與升遷上,未提供不同背景者相同機會 不友善(22.3%):公司對員工歧視霸凌,例如針對性傾向、年齡、年資、身材 最讓大家虐心的原因,是工作缺乏職涯成長性與成就感,對此感到心灰意冷的人高達六成;也有近五成的人表示,工作壓力太大,工時過長,導致生活失衡;公司缺乏溝通文化,主管只命令,不溝通,讓他們覺得痛心。 虐心職場文化,讓人想離職跳車,超過六成的人說,會因此考慮離職,甚至有一成的人,早有因虐心文化離職的經驗。 這兩年出現大缺工浪潮,許多企業苦苦招不到人才,成為人資部門頭痛難題。好不容易招募進來,卻不一定能留得住,人力銀行調查顯示,重新招募補齊職缺,平均約需 84 天,相當於 3 個月,耗時又費力。 網路上常常看到這句話:「我辭掉的不是我的工作,是我的主管。」本次也有超過 6 成填答者,認為「管理層缺乏多元共融管理訓練,溝通困難」是造成虐心職場的主要原因。 但主管受僱於企業,同時被公司政策與文化規範著,如果過去沒有友善職場的經歷,或許想像不出不同的領導方式。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曾指出:「華人社會基本上都是家長或族長制。」企業負責人擁有最大話語權,與西方強調每個人都有表達自由的文化不同。 但即便是握有決定權的老闆,也會被台灣整體環境影響。因此職場虐心問題無法歸咎於單一個人,或特定角色職位,是必須攤開討論,大家共同正視並行動的課題。我們都是乘客,共同找路。 從性騷擾到懷孕歧視,受害者也可能成加害者 列車上的博愛座,是給予特殊需求乘客的貼心服務,在職場裡,我們一樣會碰上生老病死。當需要坐上博愛座時,員工能不能舒適自在、心安理得?又或是更根本地,職場裡有沒有設置博愛座? 在這次的調查裡,我們收到幾個令人心痛的故事,關於懷孕歧視、性騷擾,以及想請育嬰假、病假、喪假,卻遭到刁難。 在問卷收集階段,曾有一個讀者告訴我們:「填寫到一半想起,我曾經被老闆派去逼退懷孕的應徵者,當時覺得有點生氣,但也說不出為什麼,填問卷之後突然明白,就是因為不公平啊!」 在不健全的制度下,我們是受害者,也可能變成無意識的加害者。 這幾年校園霸凌問題備受重視,但不只是孩子的學習環境需要改善,職場裡的我們雖然都是成人,對於如何友善包容,看見不同群體的需求,並給予相對的公平資源,也需要眾人齊力關注。 讓多元共融成為職場新文化,台灣第一個 DEI 獎項開跑 看到這裡,不知你是否覺得心情沈重,職場列車好像駛在一條看不見光亮的隧道? 其實近年來,全球開始注重職場文化議題,正大力推動「DEI」(Diversity 多元、Equity 公平、Inclusion 共融),從企業政策、員工內訓到社會倡議,從內而外打造友善的職場與社會氛圍。 本次問卷中,大家也提出了認為可以改善職場環境的方法,包含打造溝通環境(72.6%)、提供平等福利(52%)、彈性工時選項(51.6%),以及在企業內建立多元共融制度(44.8%)、反歧視課程培訓(40.3%)、遠距友善政策(40.2%)等。 如同女人迷在 2022 年 3 月份的職場千人調查結果,高達 96% 的人指出,企業組織是否具備 DEI ,是決定加入的關鍵因素。兩次調查結果,都再次驗證了「多元共融 DEI」,是這個世代工作者的共同心聲。 我們可以共同開展的行動,是把 DEI 這個觀念帶進公司,與同事們分享;把這篇文章放到社群,邀請更多人一起看見。 女人迷從 2018 年開始關注 DEI 議題,書寫超過 250 篇的案例分析與策略分享,也推動 DEI 企業內訓課程,希望陪伴有心改變,但不知從何開始的企業,有一個穩健的起步。 我們相信 DEI 推度,將帶來眼前職場風景的轉變,讓 DEI 不是外來觀念,而是 DNA,每班列車的標準配備。 一些走在前方的領頭企業,比如女人迷曾報導過的醫藥大廠輝瑞,鼓勵員工請育嬰假,不把職務空缺視為麻煩,而是公司人才輪調的機會。 或是美光科技在男性為多數的半導體產業中,年年提高董事會的女性,讓女性可以爭取更平等的工作權益。 這些企業範例,都讓我們看見,點點希望閃著光亮。 以《職場虐心大調查》問卷為開頭,我們企劃了「職場療癒列車」專題,接下來 8 到 9 月,將邀請「職場學長姐」來為大家引路,聊聊他們曾經的職涯轉變,以及如何在自己影響範圍內,建立出更多元共融的環境。 列車不間斷,將一路駛進今年十月的「女人迷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 創立台灣第一個 DEI 獎項,我們希望藉由表揚具有 DEI 政策的企業,鼓勵企業加入盟友,加速台灣職場 DEI 文化的正向變革。 不論你是創辦人、主管或公司職員,只要對於更好的職場有期待與願景,歡迎關注我們的網站,一起加入這場改變。 獎項的國際版名稱為:「Diversity for Better Tomorrow Awards」,報名網址請點此。讓多元共融成為車廂氛圍、路上風景,我們一起開往更好的明天。 July 26,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dVJkDT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鳳小岳媽媽孫麗翠的「大暑」節氣儀式:如何在盛夏讓自己開花?利用太陽,回歸靜慢生活 https://ift.tt/RifWx4q 2022 年的 7/23-8/6 為節氣「大暑」。長夏季節,培養脾胃心臟,讓太陽的光與熱,打造柔韌肌肉、強健骨骼。 文|Li Tsuei 大暑 2022/7/23~8/6 【大暑】長夏之時,安顧心臟與脾胃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此節氣是一年中日照最炙,氣溫最高,降水量最多的節氣,高温與多雨成為這個節氣的特徵。雨熱同期,成為喜温作物生長最速度的時期,雷陣雨最多。 大暑正處於長夏,暑熱最易傷到心臟。 此時,血管壁因熱擴脹到極限,中間輸送血液的血管空間變的非常狹窄,心臟要更費力的工作打氣讓血液循環能順利往上流。 因為呼吸不順暢,氧氣不足,氣就不足,血就上不來,容易發生栓塞性中風、頭暈、甚至跌倒,眼睛常覺有霧感,見物不清,耳鳴不舒服。 圖片|Photo by en-dehors on PIXTA 這時節也是胃的修復期。一定不要吃冰影響循環系統,刺激神經系統,使內氣突然收縮。 慢行,勿讓身體大汗淋漓。減輕胃的負擔。要為胃服務,謹記胃好脾就好, 大、小腸功能就好;「好」就是正常。 依三餐定時吃飯;胃弱時容易鼓脹,若有胃鼓胃凸的現象,是胃傳達訊息要少食,但不能不吃,並習慢食,品嚐各種食物的原味之美。 胃之大脈與心相連,當胃不舒服時,心臟律動紊亂,胸悶、人甚至會昏厥。 天氣悶熱,動作放慢、甚至不時停住,讓不動自在的感覺引導清氣浮出。 天氣悶熱反而容易感冒、血壓低;心火旺也會刺激胃火旺,眼屎多,口腔味道也重,也容易引起疝氣、痔瘡。 水份補充周延,下午 3:00 至 5:00 乃為膀胱經主為,大量飲水吧! (延伸閱讀:每天要喝多少水才會瘦?研究證實:喝水能增加基礎代謝率、改善便秘) 排解暑熱,補充水分避免中暑 暑氣盛,升火,意思是屬火的心臟因熱而工作壓力大,會造成屬金的肺臟吸氧困難;同時,如果土(胃)生金(肺)在過程中不理想,肺氣呈虛、虛則衰竭,尤其是易中暑的人。 體熱無法生水時,身體就缺水,就出問題。 膀胱經的水不足時,年長男性需留意攝護腺腫大、結石,年長女性則應留意膀胱炎、尿道炎。 此時節的中暑,出現症狀大多是胃痛、胃不舒服、沒胃口、想吐、拉肚子、頭暈。 留意不要讓身體內燒,汗流不出來,造成流冷汗、嘴唇變白,低溫高燒熱衰竭時,五臟六腑很容易受傷。刮背痧與拍背、再拍委中穴,可以散熱,預防中暑。 大暑後的 3-5 天,若有以下的身體狀況:拉肚子、嘔吐、打嗝、排氣、咳嗽、流鼻涕、有痰、膝蓋或大腿周邊出疹子、類似痔瘡般出血絲、肌肉痠痛⋯⋯ 這是身體還有能量把體內的熱、溼排出的現象,無須擔憂。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讓自己在盛夏開花的紓解法 建全的脾胃有如好土會幫助屬金的肺運作平穩,如果此時時常咳嗽,喉嚨不舒服即是證明過去喝冰水、吃冰、吹冷氣,以及喝水方式或時間不對,脾傷了。 紓解法: 拍脾經、胃經,去脾溼、助運化(請回去重新看一下經脈圖) 現在刮【三陰交】是最好清出垃圾的時間。 每天拍腳,從膝蓋拍到腳踝。小腿外側有胃經,內側有脾經。 左、右腳各拍 100 下。 既然大暑時節植物受熱雨加持而狂長;那麼人類的我們也會在此時受惠於這熱度,骨骼因日照而愈加堅時,練天氣燥熱、人心煩躁,尤其脾胃不好人,脾氣不好、容易駡人、生氣、嘔氣⋯⋯ 要讓自己心安定,不多說、不回嘴,就用微笑回應。 大暑是放暑假休息的時節,此時正是練內功大好時機,練「忍」、「耐」、「慢」、「讓」四大功法;饒了他人,連著饒了自己;忍熱、耐熱、慢行為、讓人成就。 (你會喜歡:【真實手札】覺察悲傷與焦慮:溫柔照顧共生的情緒們,記錄生活的幸福感)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怎麼讓自己慢?先停喝咖啡,戒糖,有事情都不要急著做決定。 有意識的提醒自己慢下來、靜下來。深呼吸,吐氣、吐氣、吐氣,把燥氣導引出去,少說話。 不要讓躁火燒掉生命中美妙的樂章,再美妙的事情,脾氣一來,就不見了。 盛夏,是一年中萬物成長最快的時節。 夏天很快就要過去了,把握時機,利用太陽的熱能與光明趨走陰濕衰弱,讓骨骼堅健,肌肉柔韌,皮膚發亮;讓自己開花。 下一個節氣是立秋。起床前,感謝身體陪我們同行。 July 24, 2022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ifWx4q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為你挑劇|《媽,別鬧了》:面對愛人告別,我們不必「放下」,而是好好「收納」 https://ift.tt/t0jzbWy 2022 年最深刻的台劇《媽,別鬧了》,喜劇開場,動人結尾,獻給這世界所有曾失去摯愛的每一個人:我們不必「放下」,只要好好「收納」。(溫馨提醒:內文劇透,請斟酌觀看!) 有人說,《媽,別鬧了》是大女子成長列傳,關於失婚的、失戀的和失意的女子,她們如何在生活之中,重新長出追求幸福的翅膀。 也有人說,《媽,別鬧了》是一部女性可以真正做自己的影集,享受性愛不關緊要,被渣數回不無理取鬧,失婚改嫁也沒什麼大不了。 但我總覺得,《媽,別鬧了》是一齣關於「告別」的影集。它細膩地描述每一個告別的場景,那些我們失去父親、失去丈夫、失去摯友的瞬間,以及在那之後,所有漫長的告別。 深入生活之中,彷彿那人仍然存在,在改不了的習慣裡,在扔不掉的舊物堆中,在無數次牽著老舊摩托車,前往維修行的路途上;在清晨、在深夜、在每一個想你的瞬間。 圖|Netflix 提供 關於告別,我們談的不多,一旦談起,也總是有點抽離,有點無動於衷,假裝泰然、故作瀟灑。 於是《媽,別鬧了》與觀眾們一起見證告別,用的是最具生活感,因此也最真實的方式。告訴我們五年很長,但還不足以讓我們忘記一個人;五年也很短,因此仍然想念,也無傷大雅。 如果你仍然覺得,愛的反面是失去,那麼看完《媽,別鬧了》,你會開始明白,原來愛的反面,是永恆的思念。 (延伸閱讀:家人告別練習題:你走之後,我才後悔沒能給你一個擁抱) 如果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你會想要怎麼過? 故事裡,用純白的背景、諮商的幻象,來描繪與亡者的對話,那是很美的暗喻。 媽媽玫玫、姊姊如蓉、妹妹若敏,或依序、或同時來到純白的房間,向死去的爸爸光輝,講講自己的心情。 向死者的傾訴,是東方文化裡頭很重要的一塊,《媽,別鬧了》全劇以父親「不在場的在場」,陪伴三個女子的成長之路,細膩地描繪了作為父親的放不下,以及作為妻子的捨不得,和作為兒女的忘不了。 爸爸光輝作為家庭的中心,多年來在三個女人之間拉扯,他是傾聽者,是安定的港,是心靈的支持。 圖|Netflix 提供 5 年前的一場意外,爸爸無預警地因偶發性心肌梗塞倒下,從此離開母女們的身邊,於是三個女孩(光輝在劇裡,總是稱「家裡的三個女孩」)被迫長大,在一個沒有父親與丈夫的世界闖蕩。 想談戀愛的媽媽、拒愛情於千里之外的姊姊,以及養壞渣男的妹妹,從療傷到療癒,從頭到尾,《媽,別鬧了》描繪的都是一個如何說再見的故事。 「我最親愛的妳們,什麼是你們生命中最大的遺憾?一段無法好聚好散的愛情?一個就差一點就成功的夢想?一種無法享受孤單的個性?誰沒有自己的遺憾呢?幸好,失去的友誼還來得及挽回。不要忘了,藏在綽號中最真實、最無謂的自己,勇敢爭取你應得的吧,在有限的生命裡,別讓遺憾繼續。」——爸爸光輝 遺憾是什麼?遺憾是,我們老是在想,假如我知道今天就是你的最後一日,我便會更加珍惜你。 圖片|Netflix 提供 編劇用了整整一集的篇幅,以爸爸光輝的第一人稱,回看生命停止運轉前的 12 個小時。 那天,一切如常,正如同我們曾經活過的每一天——早晨與太太的健走,市場買菜,送大女兒上班,與小女兒的對話。 再自然不過的生活描寫,當觀眾們帶著「最後一次」的濾鏡,一切都像極了告別。 最後一次送大女兒如蓉到學校上班,摩托車停在校門前,朝遠去女兒的背影喊了一聲「陳老師」,如蓉回頭問:「幹麻這樣叫我啊?」光輝笑著回道:「爸爸也想這樣叫叫看啊。」 畫面裡,姊姊如蓉與爸爸光輝的最後一次凝望,彷彿在說著:「那是爸爸第一次這樣叫你,也是最後一次了。」 在劇中,我們擁有上帝視角,於是感知放慢,使陳光輝生命中的那一日,看起來一點也不平凡,一切皆有意義。 (延伸閱讀:家人告別練習題:你走之後,我才後悔沒能給你一個擁抱) 然而當現實裡頭,沒有上帝視角的時候呢?我們與誰的最後一日,不總是「咻——」地一聲疾駛而過?我們甚至來不及告別,來不及道歉,來不及意識到,我們有可能,再也不見。 於是,爸爸的口白,帶著溫柔的嗓音,意味深長的提醒:「如果,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你想怎麼度過?人生,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請把握,所有相遇的時刻。」 生命裡有太多的來不及,所有的失去,無論時間給予我們或長、或短的時間,對每一個人來說,它都仍是一場始料未及的意外。無常與有常之間,是所有數不清的日子,或注意或無意,我們時常會錯過好好去愛、靜靜聆聽、好好再見的時機。 於是,我們得花更多的時間,也許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也許一輩子,去練習告別。 圖片|Netflix 提供 你可以花任何你需要的時間,練習告別 「即使,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們共同的結局,但真正發生了,每個人卻依然覺得是,一場意外。說走就走,或許是一種約定,不說再見,突然消逝,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無論你是虛擬世界推崇的皇后,還是真實世界沈默的凡人,我們正在一個變動的時代,無常就是日常,你們只要明白了,我就,一直都在。」——爸爸光輝 《媽,別鬧了》掌握了很好的節奏,笑中帶淚,平凡卻又令人心碎,生活裡頭交織著荒謬、爭吵、無理取鬧、失落以及各種隱晦的情緒。失去的父親明明不在,卻總是無所不在,這是所有曾經失去摯愛之人,所熟悉的日常。 我們常駐足在某間熟悉的小店前,想起與誰來過;我們曾經上一秒在笑,下一秒因為路旁店家播放的一首歌曲,泛起了淚光。 我們也時常,一如劇中如蓉與若敏一樣,播放從深櫃處挖出來的錄音帶,嘻嘻哈哈地取笑彼此小時候的胡鬧,轉瞬爸爸的聲音從錄音帶中播出,世界又再次凝結。 圖片|Netflix 提供 死亡就是如此,伴隨在我們生活中的轉瞬一刻,我們仍然過生活,仍然感知美好,仍然用力地工作,但不可否認的,生命是一場漫長的告別。 失去的痛感,是一種無形的陪伴,有時很暖、有時寂寞、有時熟悉,有時抽離,而有時,卻感覺釋懷。 蓉蓉:「時間過得好快喔,爸都走了快五年了。」 小敏:「還沒啦,是 4 年又 356 天。」 蓉蓉:「幹嘛記得那麼仔細?」 小敏:「沒辦法,我到現在都還是記得好清楚喔,我連那天空氣裡悶悶的感覺,到現在都還記得。」 《媽,別鬧了》將失去至親的日常,細膩地刻劃,沒有灑狗血的大哭大鬧,沒有如行屍走肉地蹉跎度日,而是真實地呈現——對呀,我們也都曾在打開家門的那一剎那,明知他不在,卻還是想喊一聲:「爸,我回來了。」 圖片|Netflix 提供 於是乎我們知道,無論你需要花多久的時間,練習與一個人告別,你都有權決定你自己的時限。 玫玫看似淡然,風塵僕僕地,就想為自己的下半生找個伴,然而我們知道,那卡被靜置在房裡五年的粉色皮箱,是玫玫塵封的記憶,她不敢打開。 直到摯友小金因癌症離世,她為自己辦了一場告別式,用自己聲音,告訴好朋友們:「妳們,不管有老公、沒老公,都別太想我,想想自己還有哪沒去冒險,好好地走,也祝我好好地走。」 從來沒有一齣台劇,願意花這麼長的篇幅,溫柔的視角,療癒般的口吻,振臂的一巴掌,去好好地談論死亡。 談論生命步入下半場的女性,如何面對失去摯愛、失去摯友,面對尚未獨立的兒女,以及獨立追尋自己的幸福。 (延伸閱讀:「老了我想住在圖書館」夢幻的人生下半場:荷蘭高齡住宅長這樣) 這是結束,也是開始 劇裡有很多細節,非常瑣碎,但相當共情。 小金死後,男朋友陸易拿著小金留給玫玫的 CD 來給她,玫玫看著陸易開車駛離,陸易從後照鏡看見縮成一團、站在原地哭泣的玫玫。他停下車,回頭跑了過去,抱住了她。 總覺得,這個橋段特別令人動容的原因,在於人與人之間如何共享悲傷,共同思念,彼此安慰。 陸易拍拍玫玫顫抖的肩膀,輕聲且溫柔地說:「小金說,玫玫啊,不要哭。」 於是留下來的人,在這個時空中彼此觸動,因想念而生力量,好似悲傷有人共享,承擔就能少一些些。而共情與理解,可以化為喜悅,好似在說:看啊,我們一同深愛著,多麽令人感到幸福的一刻。 圖片|Netflix 提供 人類的互相依存,就是為了此刻,我們共享相同的情緒,思念著同一個人,而仍可以一起活著,好好的活著。 「小金,我希望很多我們可以一起完成的事情,我有勇氣自己一個人去完成,我會加油。」——陸易 「每個人生,每段關係,每一種快樂與悲傷,每件商品,都有屬於自己的製造日期,跟保存期限;徹底看清愛情的那一刻,永遠混合著困惑、恐懼、期待,跟驚喜,因為這是結束,也是開始。」——小金 光輝離世 5 年之後,摯友小金的離開,提醒了玫玫生命的延續,有它的無常與限制,我們可以持續思念,但也別忘了追尋;我們可以時感脆弱,但不能止足不前。 告別是生命沈重的功課,但告別亦不是只有悲傷,它有時像春日暖陽,有新生之意;有時是炙熱的炎夏,記憶帶我們回到他的身旁;又有時,像是溫煦初秋,在夢裡想像有他的環抱;有時,是冷冽寒冬,誰也止不住此刻的悲傷。 因此,告別是立體的,是生命的一部分。玫玫領悟這一點,她打開光輝臨走之前,為他整理的行囊,搭上飛往澳洲的班機,去追尋人生下半場的愛人、伴侶與永遠不嫌晚的青春。 圖片|Netflix 提供 在夢裡,臨走前的玫玫與光輝,一起並肩站在客廳,光輝笑著送行。她們攜手跳起了華爾滋,光輝說,玫玫靜靜地聽。 「玫玫,我給了你一個家,給了你,一個相伴 35 年的先生,還給了你,兩個可愛的女兒。然後,我給了你,我的死亡,我給你地圖,我給你行囊,而我最想給你的,是一雙翅膀,讓你從我的世界飛出去,謝謝你,讓我的人生這麼美好,我們下輩子見。」 他沒有不在,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面對死亡,人們常說「放下」。然而《媽,別鬧了》所談的死亡,裡頭深意,並非「放下」,而是「收納」。 挪出一個空間來,把他們收好。 日常每一天,我們仍能在熟悉巷口,嚼一口紅燒肉,迎接沿途風景,獲得欣喜消息的任何一個時刻,感受到他的存在。 收納的寓言是「我仍然很珍惜」,用生命當作承接思念的容器,然後帶著即便沒有你,我仍能好好生活的勇氣,去擁抱接下來的生命。 我們能夠感受到,這世界上有很多情感,有它的共時性、有它的共情性。例如羅柏身上交疊著光輝的身影,他們的愛有相似也有相異的地方。留下來的人,帶著離開之人的愛的方式,去面對這個世界,與世界的互動回饋給我們,也會存在著熟悉的景象。 圖片|Netflix 提供 一如,我以父親愛我的方式愛人,我便在這愛裡,感受到父親溫煦的氣息,因是父親教會了溫煦的愛; 我帶著摯友的忠誠去牽引每一段友誼,我所有友誼,仍然會至交的親暱,不背叛的忠誠,永恆的分享,陪伴,和念想。 把愛好好收納,無論需要多少時光,那是每一個人的課題。它很艱難,需要時間,但可以確定的是,它不只有悲傷。 全劇終,陳家把老宅給賣了,原先姊姊如蓉不同意,她對家充滿了物理的依戀,然而媽媽拍拍她的肩,說:「蓉,爸已經不在這個屋子了,在這裡。」 玫玫雙手平放在心窩,好似在說:親愛的,別擔心,爸爸沒有離開,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圖片|Netflix 提供 我謹以這部 2022 年最深刻的台劇,獻給這世界所有曾失去摯愛的每一個人,如果妳是玫玫,請放心追愛;如果妳是如蓉,請別急著放下,好好收納;而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妹妹小敏,我想以全劇最終,小敏再次撥通爸爸手機,含淚傾訴的自白作結。 「我可能不像媽和姊那麼堅強,所以我一直都不敢提到你,也不太敢想起你,但是我沒有忘記你喔,我會越來越好的。」 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July 23, 2022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t0jzbWy
DEI FAQ|老闆不提供產假,引發英國 TikTok 離職潮:打造 DEI 多元共融,吸引人才的五個必知 https://ift.tt/KElJWz6 當我們以為「多元」、「平等」、「包容」已然成為普世價值的今日,現實仍會賞以無情巴掌,響亮地從世界的那一端,傳到世界的這一端。 《金融時報》報導,TikTok 倫敦因其員工與中國高管間的「文化衝突」,而引發一波離職潮。爭議觸發點在於 TikTok 歐洲地區電商業務負責人 Joshua Ma 於一次內部會議中表示:「作為一個『資本家』,我認為根本沒有必要為員工提供『產假』。」 TikTok 員工表示,公司文化總是過於激進、不切實際且罔顧員工權利,與英國人的工作慣例背道而馳,那些令人費解的目標與期望,使得員工需經常性工作超過 12 小時,從「早餐時段」工作到「晚餐時段」,無條件的加班只因為「晚上直播更成功」。 針員工回應,TikTok 回應,他們正在大力投資並擴大資源、結構和流程,以支持積極的員工體驗。 《金融時報》以「文化衝突」為倫敦 TikTok 擴張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TikTop 之所以在英國市場踢到鐵板,並不是因為資金缺口、商業模式失敗、亦不是市場競爭,而是對於職場 DEI 議題的漠視。 在多元、平等、包容(DEI)被視為基本人權的當代,以 DEI 原則作為企業基本 DNA,不再只是為了趨吉避凶,而是攸關到一間企業能持續茁壯,如果建立一穩固且長青的企業是每一個人的願景,那麼 DEI 便不只是打高空,建立形象、落實社會企業責任的手段,而是公司持續成長的關鍵策略之一。 圖片|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Q1:究竟什麼是職場的多元、平等、共融(DEI)? 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意指多元、公平及共融,過去女人迷常以「多元共融(Diversity & Inclusion, D&I)」來進行相關議題的溝通。 現在談這個議題,對於企業老闆、主管、人資,是為時過早,還是為時過晚? 讓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例子說起。 後疫情的大缺工時代,從世界各地蔓延開來。早在 2021 年八月,《紐約時報》報導了星巴克、沃爾瑪大缺工的消息,數據指出,即便當時美國每月失業率高攀至 6%,但實際的求職者仍缺少數百萬名。 既然失業率居高不下,為什麼還會出現「缺工」情況呢? 在經濟層面,疫情期間美國政府每月提供的失業救濟金遠高於基層員工原先薪資,因此許多人寧願在家領救濟,也不願回歸職場;而在心理層面上,疫情給予各行各業從業人員「重新整頓」的機會,人們開始從薪資結構、不正常工時、職場環境帶來的心理傷害等各處重新思索工作的本質。 一場疫情,令大家開始覺醒,究竟自己這麼拼命的工作,是為了什麼? 那些我們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工作環境,是否存在著調整的可能性? 甚至,我們有能力、有權利去追求一個更好的職場環境嗎? 圖片|Photo by Asael Peña on Unsplash 面對「員工覺醒」所導致的離職潮,企業如何永續、如何轉型?如何打造具有韌性的組織?將成為留任優秀人才的關鍵,而 DEI 政策能夠從底層開始,逐步堆疊員工對於公司的信任。 面對所謂的職場轉型,HR 與主管也許會說:公司營運數十年,體質已定,調整困難。 但事實上:即便從長期來看,落實 DEI 政策難以一蹴可幾,但我們仍能從小處著手,步步經營。 以《紐約時報》針對美國通用汽車、亞馬遜、蘋果、星巴克、沃爾瑪等企業在疫情後的招募現況調查為例,可整理出三個切入點: 提升薪資競爭力:從薪資結構著手,在相同的職等及職能下,給予合理且公平(甚至高於市場行情)的待遇。 創造友善職場:提供帶薪生理假、彈性工時、遠距辦公、居家辦公、辦公室托嬰等相關福利。 提供員工成長機會:如全美最大零售商沃爾瑪為旗下兼職、全職員工 100% 支付線上大學學費,免費提供十所大學工商管理、供應鏈等專業學位課程。 以上三點,僅是企業執行 DEI 政策的一小部分,但對於相當多公司而言卻是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推薦閱讀:DEI 策略間|耕耘十年功,炎上十秒鐘!讓女力耕耘被社會看見,企業可以這樣做) 2021 年至今,全球缺工仍頻,許多企業以「物質」作為誘因,加薪、獎勵、提供設施,期待藉此招募到更多新兵。例如,台灣自動化零組件大廠上銀科技提供員工獨棟宿舍、運動休憩區,有如豪宅般的員工宿舍,申請即入住,出奇招搶人才。 然而比起實質的「資源」,DEI 政策更傾向於建造無形的「環境」,一個願意給予平等發展、多元對話、公平互動且開放交流的工作環境,它的拉力有時將會比砸大錢做硬體投資來得更具效益。 從反面來看,近日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喊出「有些人不配待公司」口號,並限縮 Meta 員工福利,取消員工免費洗衣、延後晚餐時段、減少新人招聘,大舉的取消福利,不但使 Meta 形象一落千丈,各種策略失誤也使它成為近期矽谷科技巨頭中股價跌幅最大的企業。 《紐約時報》以「臉書員工享有奢侈福利的時代已經結束」來形容,甚至在過去幾個月蟬聯「人們最討厭公司」榜首,可見長年「金絮其外,敗絮其中」的營運策略,加上市場風向的轉變,企業一旦遇劫,更容易一落千丈。 畢竟,房間可以換,但有責任、信仰、信任與愛的地方才是家,工作職場,亦是如此。 (年度回顧:2021 年度 DEI 大事回顧:從東奧到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看見多元、公平與共融) Q2:什麼是職場多樣性 / 多元(Diversity)? 為什麼我們的職場需要多樣性(多元)的組成? 想像一下,當這個世界愈加變化多端,你的用戶、客戶不再向過往僅局限於某一個特定地區和領域,科技發展、需求催生各個產業開始解構,很多過去從未想過的「競合關係」也正在產生。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人才若僅局限於既有族群(舉凡特定性別、職能、背景、學歷⋯⋯),該如何面對這個多變的世界? 擁有越多元人才,企業便可以具備更大彈性,面對更變化多端市場的時代已經來臨。對於企業來說,人才多樣性的背後,是更無可限量的商業可能。 透過數據佐證也是如此,根據麥肯錫調查報告可知,種族、族裔多元化排在前四分之一的公司,他們獲得高於其產業中位數的報酬率可能性多了三成 ;而具多元性別的公司獲得更好報酬率的可能性則多了 21% 之多。 圖片|Photo by 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所謂職場多樣項,我們可以簡單地分成幾個類別來看: 生理類別:年齡、外貌、身材、性別、種族、性傾向、性別認同等。 文化類別:國籍、階級、成長背景、教育、意識形態、政治傾向等。 專業類別:學歷、經歷、年資等。 性格類別:興趣、性格、偏好等。 一個人身份的多樣性體現在許多面向,可能包含社會性的種族、性別認同、性取向、宗教、國籍、體型、年齡、身高等差異,同時亦包涵情感取向的各種偏好與意識形態。 除了上述「物理上」的多樣性之外,職場多樣性 / 多元性還包括感知層面的多樣性。 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只有一個面向,他的內在仍有「外向者 / 內向者」、「善社交的 / 不善社交的」、「嚴謹的 / 鬆散的」、「邏輯的 / 天馬行空的」差異,工作場所如何敞開各種可能性,歡迎不同身份、背景、性格、取向的人共同參與,這才是職場 DEI 中所提倡的多元價值。 (猜你想看:DEI 策略間|企業想多元招募,卻怕被誤會歧視?降低「無意識偏見」,HR 可以這樣做) Q3:什麼是職場公平性(Equity)? 所謂公平,指的是公司、組織、部門無條件地給予所有人公平的待遇、機會和進步的空間。 這是協助企業裡每一位員工完成自我實踐、肯定努力、創造收穫的關鍵。而這也正是 Y 世代及 Z 世代工作者尋找工作的必要條件。 職場公平性要求組織「發現」且「消除」過往員工們充分參與公司制度的阻礙,例如女性晉升的困難、職場性別 / 學歷同工不同酬問題、男性不被准予育嬰假等不對等權利。 除此之外,公平會影響誰可以獲得晉升機會,以及員工是否能於工作中獲得價值感、成就感,因此工作中的公平對待是必須有意識且精心設計的,領導者必須徹底地檢視公司的政策、流程和環境,以確保各個員工皆能感受到真正的公平。 圖片|Photo by Redd on Unsplash 對於企業而言,想要更接近「公平職場」,須先掌握 3 項重要原則: 消弭特權:公平意味著相同的「特權」將適用於全體員工; 正視不公平的存在:管理者必須意識到並非所有的員工都從同一個起點開始; 建立一視同仁準則:考慮到多樣性員工的需求,重新建立管理機制。 在公平性的前提下,所有的員工將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最佳水準」,他們可以感受到自己充分獲得支持、與他人擁有相同機會,即便與別人有不同的特質,仍在公司可能的發展空間,這何嘗不是一間公司最有機的成長動力? 不用靠罔顧人權、壓低成本(Cost down),不用為了檢核員工的付出費盡心機,不用建立毫無漏洞的 KPI 來「監管」員工。 具備公平性、成長性的職場,員工會主動為公司找到出路、為公司尋求獲利的最佳解方,因為他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有「公平」的前提,所有的努力都將回歸於自我實踐,而一切的付出都受到誠懇地接納,不因你與別人不同有任何改變。 講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好奇,究竟所謂的「公平(Equity)」與「平等(Equality)」的差異何在? (研究發現:女人迷 DEI 職場千人大調查|逾 7 成受試者表示:職場仍對 LGBTQ 群體不友善) Q4:公平(Equity)與平等(Equality)有何差異? 平等指的是「每個人被分配相同的資源」去獲得機會、完成任務。也就是說,不管你是誰(高、矮、胖、瘦、性別、性傾向、種族、學歷、身體陰晴圓缺⋯⋯)都有機會獲得相同的資源。 公平則是指「根據每一個人不同的情況」來去提供機會、資源和所需的協助,以讓所有人的競爭都可以基於一個公平的原則。 由此可見,公平(Equity)所追求的並非一個齊頭式的平等,因為齊頭式的平等有其限制,每一個與生俱來的條件不同,因此你需要根據每一個人的狀況,來選擇給予不同大小的階梯、電梯、手扶梯,好讓他們爬坡的難易度趨近於一致。 公司一旦可以制度性地解決「不公平」以及「落差」,讓各個員工都可以在最適切的位置上獲得必要的資源,那麼他們變更有可能有更好的發揮,對於公司而言,提供平等的條件與環境,將會有助於刺激人才發揮其最大的效力。 Q5:什麼是職場包容性(Inclusion)? 很多人會問:如果我們的職場已經具備「多樣性」了,那麼是否就能自然體現包容的特質? 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呢? 與職場的「公平性」一樣,所謂職場中的「包容性」,它也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行動。 作為現代職場的一份子,我們要深知:員工並不只是付錢來完成工作的工具,強人政治(主管、高階管理者說得算、不管別人意見)的公司,最終只會走向滅亡。 沒有一個員工會願意給予不具「包容性」的公司具體的建言,在這種上下左右之間沒有建立起信任關係的組織中,人會開始墮落於改變。 當「反正我說什麼老闆也不會接受」、「反正大家都在混,我也混一天是一天好了」成為常態,企業 / 組織營運就會進入某種惡性循環。 你應該可想像,一個組織間充滿不信任,不願意積極提出更好建議,追求共同成長的公司,他總有一天將會被彼此的不信任拖垮,當這樣的氛圍逐漸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好的人才也會敬而遠之。 畢竟,如果有所選擇,沒有人願意在一個不具備「包容性」的職場環境工作。 (延伸閱讀:女人迷 DEI 職場千人大調查|公司鼓勵尊重,卻超過 60% 仍放任不當性別/年齡玩笑發生)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結論:親愛的人資、老闆們,請把 DEI 看成現代職場最重要的事! 不可諱言地,多元、平等及包容(DEI)已經成為各個政府、企業、家庭及各個組織團體中重要的元素。 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包括 Apple、Google、Meta、Tasla、Microsoft、Amazon 等近兩年也陸續寄出企業 DEI 白皮書,透過數據化的方式去理解公司人口組成,同時祭出接下來對內及對外的 DEI 政策。 工作場所是我們所有人一輩子花最多時間投入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工作場所的多元、平等、包容如此重要,我們為企業、為理想投入青春、注入才華、分享榮耀、取得應有的報酬之虞,我們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屏除與工作場所中的「不適」共處,這件事情究竟有多重要? 如果問我,我會說,這件事情,請將它視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來看待 細數這一生,你我將會花費多少時間投入工作、進身職場,職場 DEI 有多重要,其結論不言而喻。 July 22, 2022 at 01:4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ElJWz6
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心情不好?來看看療癒動物!從表情包柴犬、圓滾滾海豹,到呆萌水豚一次看 https://ift.tt/HylLCS2 如果把自己和朋友比喻成小動物,會是什麼呢?調皮搞怪的柴犬,抑或是呆萌友好的水豚、或是超可愛的小飛鼠? 沮喪有時候就像是一片沼澤,讓你越陷越深,忍不住就會選擇逃避與不願面對,振作的過程也讓人難捱,或許沒辦法立刻就不難過,但至少可以透過療癒動物們的照片,幫助你打起精神! 這次編輯精選六本療癒動物大全,讓迷人又可愛的動物為我們帶來精神能量。 圓滾滾海豹的日常 圓滾滾的身材、水汪汪的大眼,總是帶著一張笑臉的海豹,暢遊在水中,時而對遠處放空、時而瞇起雙眼笑笑地看向世界,似乎沒有什麼事能讓牠煩惱。 悠閒躺在冰上,蓬鬆的毛也舒適的散開,一切都是那麼愜意;海豹的個性溫馴,對於喜愛之人也經常做出求抱抱、撒嬌的動作,個性溫柔又可愛的海豹,卻也有小屁孩的興趣,曾在 2018 年時有科學家指出夏威夷僧海豹會將鰻魚插進自己鼻孔的趣事⋯⋯ >> 日本海遊館,圓滾滾的海豹日常《まるすぎるアザラシ》 野生動物搞笑特輯 「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登場啦! 以人類的視角,珍藏野生動物逗趣的瞬間,藉由生動又可愛的攝影比賽,提醒人們,永續的地球生態發展的重要,就像這些照片是如此難得,亦是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必須加以保存愛護的。 「我在講,你都沒在聽!」、「哼!」欸等等,確定不是工讀生躲在裡面? >> 一探搞笑野生動物攝影大獎的作品《Comedy Wildlife Photography Awards Vol. 3》 (星座趣味:重新詮釋十二星座!透過內心隱藏的「代表動物」來解析個性) 讓柴犬與秋田犬帶你環遊日本 日本犬界網紅:來自日本岡山縣村莊的柴犬 Ryuji! 如果你對露出壞笑的柴犬梗圖有印象,那對 Ryuji 一定不陌生,斜嘴冷笑的魔性表情,宛如表情包製造器的 Ryuji,迷倒 SNS 社群軟體眾粉絲們。 有時也會耍耍性子,散步還沒玩夠是絕對不願意回家的! 但最喜歡的還是被喜歡的主人摸摸頭、捏捏臉頰,舒爽一下。 >>《不要不要,我就是不要走! Shiba Inu Ryuji》 奶奶與阿福 「與你相遇,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打動日本 Twitter、Instagram 數十萬粉絲的暖心羈絆,透過爺爺的鏡頭,一起度過奶奶與阿福,一人一犬的溫馨時光吧! 風和日麗的景色,人與動物的真摯單純,濃縮在一顰一笑的對望、散步、慵懶的席地休憩裡。即使無法用言語溝通,但彼此心照不宣的愛,總藏在鏡頭中。 攝影師 YASUTO,從小深受爺爺影響對於攝影有極大的興趣,長大後也如願成為攝影師;在爺爺喪禮的那天,卻發現自己從未幫爺爺與奶奶拍攝合照,看著日漸老邁的奶奶,YASUTO 展開一段替奶奶與愛犬阿福的合照旅程⋯⋯ >> 奶奶開心的樣子,我一輩子都忘不了!《おばあちゃんと福ちゃん》 (你會喜歡:杰宇的法文邂逅|柴犬教會我的愛情:就像小王子遇上狐狸,讓我明白愛不必費力) 地表最萌生物水豚君報到 走訪一段水中森林的探險吧。 與天竺鼠是近親的水豚,個性溫柔又充滿療癒氛圍的動物,即使有鳥騎在牠的頭上卻也從不介意,甚至可以跟牠友好共處。 外表呆萌的水豚其實動作非常敏捷、奔跑速度更甚至堪比馬,善於在水中游泳、甚至還能在水中睡覺呢!也難怪水豚總是喜歡泡在湯裡,熱愛水中生活。 >> 在水中森林的水豚君《かぴばら》 (同場加映:日本臭臉貓 Coco:我每天都在生氣,但我很萌) 北方森林的西伯利亞飛鼠 只在日本北海道中出沒的西伯利亞小飛鼠,藉由展開前後腿之間的翼膜滑翔,移動距離甚至可超過百米! 充滿閃閃發亮的大眼睛,蓬鬆的外觀,最喜歡待在啄木鳥留下的洞穴裡,偷吃一些樹枝上的松針,在每棵樹裡自由穿梭,透過攝影師捕捉精彩的瞬間。 (你會喜歡:心理測驗|從 6 種你最喜歡的柴犬姿勢,測驗你的撒嬌程度) >> 北海道的小飛鼠日常《世界一かわいいエゾモモンガ》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時尚貓咪療癒登場!誠品書店 ✕ LISA LARSON 百大選品入荷開箱 只能玩不能吃的食物?!超逼真食物造型周邊,為生活注入巧思和樂趣 當貓咪遇上名畫!典藏大師 Susan Herbert 趣味橫生的貓咪世界—《名畫中的貓》 July 20,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HylLCS2
長大後才聽懂的歌|陳奕迅〈兄妹〉:互有好感卻無法在一起,假裝兄妹掩飾愛的需求 https://ift.tt/WfRiFkP 「被愛的需要」是人類最原始的需求,然而在家人和情人關係之外,人們或多或少都曾經歷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情感,究竟這樣的現象是源自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就讓我們虛偽 有感情 別浪費 不能相愛的一對 親愛像兩兄妹 2003 年由陳奕迅演唱的〈兄妹〉,唱出了許多人青春時代的感情史。 阻撓兩個互相有好感的人成為情侶的,總是一些未明言的因素:可能是其中一人或雙方已有另一半、可能是害怕越界與承諾以後的改變。 所謂「感情」,可能僅僅是性好奇與衝動的偽裝,又或者是沒有喜歡到想在一起的託辭——甚至只是自私地想得到被愛的感受,剛好對方是那位可以用來演練(被投射)的對象。 圖片|陳奕迅〈兄妹〉MV 回想我自己的國高中年代,朋友們都看好那些互稱「兄妹」的人,認為他們不久就會在一起,但事實卻往往相反。 常見的是一方先被情感的投入與否折騰不已,然後二人吵架,退場。 在兄妹式的感情關係中,通常有一方接受另一方更多的好意與殷勤,他(她)享受著被陪伴與被寵的滋味,但也僅止於此。 他(她)實際上給不了對方什麼,沒有要為關係許下承諾,為了繼續享受,才在進退之間拿捏,好留住被愛的感覺。 對我好 對我好 好到無路可退 可是我也很想有個人陪 才不願把你得罪 於是那麼迂迴 一時進一時退 保持安全範圍 這個陰謀讓我好慚愧 享受被愛滋味 卻不讓你想入非非 (猜你想看:愛情心測|直覺選出喜歡的風景:單身狀態的情感優勢、曖昧適合的戀愛攻勢) 圖片|陳奕迅〈兄妹〉MV 每個人都有著「被愛的需要」,這使得「兄妹」以各種變型,繼續存在於資訊急速變化的時代中。 一位女士跟平時在工作上蠻照顧自己的一位大哥發生了關係,男方是已婚的,這在道德層面叫「出軌」,但女士明言沒有要跟對方發展下去。 她只是在孤單、寂寞、覺得冷的一天,想在肉體的歡愉中尋找一絲被愛的感覺。 「兄妹」也可以變奏為「兄弟」:一位不擅長人際關係的異性戀男士,在大學畢業後入職的第一家公司,居然遇到一位不嫌棄甚至常陪伴自己的男性追求者。 男士最終答應了這段關係,不過他內心仍是個異性戀者,他說:「很少人會對我好,可能是這樣我才接受他,他讓我感到我是被愛的。」 無論如何,兄妹式的感情關係,就是讓人們不浪費之間的感情而來一點虛偽,因為就像歌詞所說── 我得到於事無補的安慰 你也得到模仿愛上一個人的機會 殘忍也不失慈悲 這樣的關係你說 多完美 林夕在〈兄妹〉中沒有寫的,是虛偽背後,所欲向自己或對方隱藏的「被愛的需要」。 (推薦閱讀:為什麼曖昧總是未果?失戀才是曖昧的常態,這時更應境隨心轉慢慢來) 愛情妄想,病得很正常,人人都曾得過 在精神困擾層面,與「被愛的需要」最相關的莫過於「愛情妄想」(Erotomania)症狀。 早於 1838 年,法國精神科醫師 Jean Etienne Esquirol 就把「愛情妄想」定義為「腦海中(隱藏)的愛」(l'amour de la tête)。 當被愛的需要失控時,就會引發被愛的妄想(delusion of being loved)。 男性的被愛妄想與性慾比較相關,他可能像情聖唐璜一般,認為每一個女人都想跟自己戀愛和上床;女性的被愛妄想常以白日夢中,幻想某個理想的男人,其實已經愛上自己並準備追求她的形式出現 [1]。 (延伸閱讀:伴侶外性幻想不等於出軌!心理學家:把想像力帶回床上,有助增加伴侶性慾) 「愛情妄想」一般在潛意識中醞釀一段長時間,才會突然浮現於意識。 好比一位男士的愛情妄想是,他突然發現一位從未跟自己聊過天的女同事,其實已經愛上了自己,或是一位女士,她認定某個紳士臉上的蒼白,就是他對她不滿的證明。 「被愛的需要」受人們長期的壓抑下,以各種變異或症狀的方式回歸。 由「被愛的需要」引發的「愛情妄想」,其實也很自然與日常,是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經歷過的。 試問多少國高中生以為隔壁班的甲男乙女喜歡自己,到最後發現只是自己想太多、表錯情?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有一位單身多年的中年男同志,跟我分享了一張連環圖,借此講述他的一次中年愛情妄想及破滅唏噓,內容是這樣的: 一位單身上班族 A 男,看著台北捷運上兩位無憂無慮的男學生,回想起自己國中時期的青春歲月。 那時候他跟男同學 B 感情很好,感覺 B 是喜歡自己的,只可惜多年來沒有聯絡。 他一邊回想 B 帥氣的臉龐,一邊回想起自己對 B 也有感覺,剎那之間,一股「啊!會不會他也是同志,也想聯絡我?」的想法衝進腦門。 滿腔熱情的 A 男立即用臉書搜尋對方的名字,卻發現 B 男已成了禿頭又肥胖的中年大叔,頭像是一張戴著紅黃色的宮廟帽子跟太太的合照,資料上寫著育有一子。 (同場加映:「怎麼講配不配呢?喜歡就是配!」台灣首部同志喜劇電影《17歲的天空》再映!) 被愛的需要,是種必須的掩飾? 繼〈兄妹〉後,2005 年由衛蘭演唱的〈大哥〉,同樣由林夕作詞。 我認為〈大哥〉是把潛藏的「被愛需要」寫得更進取,企圖實現愛情妄想的、翻轉敍事角度的〈兄妹〉: 沒有好感怎會相親相愛 大哥只是掩飾 能做對愛侶 墮落成朋友 誰心息 能稱為「兄妹」的二人,雖然確實互有好感,但種種阻撓因素的存在,也讓掩飾也不僅是掩飾,而是必然守住的界線和定位。 圖片|衛蘭〈大哥〉MV 當被愛的需要持續被壓抑,壓抑後導致反撲,教人不再甘於〈兄妹〉中「模仿愛上一個人」的滋味,便會引起愛情妄想的行動化: 我要愛情 不需要登對 不需得你允許 兄妹真有趣 不需要分居 忘記輩份再追 我要愛情 摧毀世交也不失一個壯舉 相戀的證據 假使要爭取 唯有約定和大哥喝醉 為了得到及證實「他是愛我的,我跟他就是在相愛」的(妄想)證據,人們不惜借醉,酒後亂性,這事甚至是不需要得對方允許,只憑在腦海中完成。 兄妹式的感情關係,也許是最危險卻又最迷人的關係形式,因為它總不敢把「我要愛情」正確翻譯為「我要被愛」──這個人們核心的需求,總是在「兄妹/兄弟/姊妹/姊弟」之間小心隱藏,才讓愛也愛得有點虛偽,虛偽到受不了時就來喝醉。 愛情妄想是「被愛的需要」的病理形式,而「被愛的需要」其實是人類最原始的自戀需求:小嬰兒迷醉於被母親的身體和愛意環抱的狀態。 因此,精神分析的說法是,愛情妄想其實是自欺地、妄念地企圖被愛,就像過去所經歷過的一般。 一位個案跟我說,當她跟喜歡但無法在一起的男生喝醉、做愛、早晨被擁抱的一刻,她體驗到莫名而鄉愁般的感動,我說:「那是被愛的需要」,她想了一想,流下了悲喜交雜的眼淚。 (延伸閱讀:「越努力忘記,對他的愛越清晰?」關係心理學:刻意遺忘,都只是欺騙自己) 【我是哈理斯心理師!寫作需支持,歡迎分享文章到您的社交平臺和追蹤我的臉書專頁;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需求,亦可電郵給我或聯絡工作診所】 [1] Reik, T. (1963). The need to be loved. Farrar, Straus & Giroux. July 20,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WfRiFkP
嫁給自己也是一種選擇:印度女「自婚」儀式,成為自己的白馬王子! https://ift.tt/5fjDs63 工作忙、財務壓力大、想要過得自由⋯⋯許多原因,讓現代人選擇晚婚、不婚,而這名 24 歲的印度女孩,因為「愛自己」選擇了「自婚」,勇敢向世人展示了婚姻狀態的另一種可能。 24 歲印度女生嫁給自己,按傳統習俗舉辦沒有新郎的婚禮 印度有位 24 歲的女生賓杜(Kshama Bindu)於近日舉行了一場「自婚」婚禮。 賓杜依印度教婚禮的傳俗習俗舉行結婚儀式,在婚禮上,她按照傳統穿上大紅嫁衣、手上畫上印度彩繪、頭上點上朱砂,更照習俗繞聖火走 7 圈,整個儀式跟一般的婚禮並無分別,唯一不同的就是婚禮中並無新郎! 我不需要白馬王子,我就是自己的女王。──賓杜(Kshama Bindu) 圖片|kshamachy IG 賓杜曾經分享指,自己從小就沒有要結婚的打算,亦不渴望跟另一半同偕到老,但又因為自己實在很想做一次新娘及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婚禮,所以就決定要嫁給自己! 賓杜認為人們會跟自己喜歡的人結婚,而她愛自己,所以就順理成章地嫁給自己。 賓杜認為「自婚是對自己的承諾」,亦是「用自己方式表明我接受自己的一切」,例如:我的弱點。 無論是身體上、精神上或是情感上,這段婚姻可說是真正深度自我接納的儀式,賓杜亦期望透過自婚告訴大家,她願意接受自己的全部,包括那些不完美的部分,藉此提倡「自愛」! (延伸閱讀:三十情抒|「愛自己」是史上最安靜、最簡易、最有力的革命) 圖片|kshamachy IG 賓杜亦有在社交平台上傳請帖,邀請親朋好友出席她的「自婚」婚禮。 賓杜表示,因為家人也很開明,所以對她嫁給自己的決定表示理解並給予祝福,更指「只要能讓她幸福,我們就沒問題」。 慶幸賓杜得到家人的支持,也令她成功舉辦了印度首個「自婚」婚禮,為印度的傳統封建文化帶來新衝擊。 圖片|kshamachy IG 霸氣回應批評:嫁給誰是我的決定 其實「嫁給自己」這說法並不是新概念,早已在約 20 年前的美國劇集《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曾經提過。 雖然這只是喜劇中的一句對白,但事實上在近幾年西方已有數百位女性「自婚」,不知道「自婚」會否在不久將來被廣泛接納呢? 不過,似乎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到「自婚」這概念,賓杜「自婚」的消息傳出後,惹來了不少網民批評。 有網民認為,婚姻是兩個獨立個體的結合,只有自己的話根本沒有結婚的必要,有網民又認為賓杜這樣做只是為了逃避家庭責任,不肯接受婦女要在家照顧孩子的傳統思想而已! (延伸閱讀:陸軍打破傳統!陸軍聯合婚禮,首度出現兩對同婚新人,開心揮舞彩虹旗) 圖片|kshamachy IG 面對網民的批評,賓杜霸氣回應:「要嫁給誰是我自己的決定,不論是男人、女人、還是我自己,我也希望透過嫁給自己來讓自婚普及化。」 「我想告訴人們,你獨個兒來到這個世上,你離去時也是孤身一人,誰會比你自己更愛自己呢?如果你跌倒了,你不得不自己爬起來。」 賓杜不但照平常的婚禮程序完成了「自婚」,婚後更獨自一人展開 2 星期的蜜月旅行,享受新婚的喜悅! July 20,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5fjDs63
錢錢與它的產地|怎麼平撫投資賠錢的失落情緒?零焦慮理財 4 步驟 https://ift.tt/Yo9KGdy 從台股、美股的歷史與近期市場現況,我們可以得出什麼樣的預測?只要投資心態正確,不論牛市熊市都能賺錢! 前年,人們見面會說:「你買台股了嗎?」 去年,人們見面會說:「你買美股了嗎?」 今年,人們見面則一張張苦臉對望,「⋯⋯你賠多少?」心疼地說不出口,因為國內外的千萬股民,整體成了受災戶,曾經帳面上賺到的,都在今年利潤回吐甚至變負的。 投資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曾經的意氣風發還有意義嗎?握在手上的資產又該何去何從呢? 本篇僅獻給近期在投資領域感到低落的你,看完全文將能安定你的身心,因為你知道我們與你一起,用心關注著錢錢與它的產地。 如果想跳過中間的推論,直接看本篇分享的「零焦慮理財 4 步驟」的話,請點文字超連結,快轉至尾段結論! 投資理財的熱潮之下,你也有買台灣或美國的股票、ETF 嗎? 在講現在的我們該怎麼辦時,先讓我們簡單回顧過往,將能更好地看懂未來⋯⋯ 台灣從 2020 下半年開始實施「盤中零股交易」,以往買一支股票需要一次買一張(1,000 股),例如想投資台積電就要買一張幾十萬元,但「零股」可以讓我們幾千塊就能當台積電股東。 因此小資族大量湧進台股市場,加上理財商品越來越多元,投資的觀念也更加普及。在台灣疫情爆發時,國內銀行高速發展線上服務,以往麻煩的開戶手續變得又快又好,進入股票市場變得好簡單,公車上都能看到各年紀的族群開著銀行股市的 App 進行買賣。 圖片|Photo by Michael Förtsch on Unsplash 熱錢竄流,臺灣掀起了一股投資熱潮,理財 YouTuber 和 Podcaster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並受到大量的關注與喜愛,佔據各大社群的排行榜,一個個「飆股」社團成立,人們的聊天話題多了許多公司名。 當時的利率很低,在通貨膨脹的情境下變成「錢放在銀行會縮水」。既然投資理財的資訊已經不像是某科系或行業的專利,不只是菜市場的愛聊股票的媽媽們,如今習慣透過網路接受新知的年輕人,都有機會當自己的理財顧問。 再加上,投資理財 KOL 發現了美國的漲幅更大,所以拍了各類影片推廣美股、與如何在美國開戶等等,銀行甚至跟你說不用學英文也能用複委託幫忙買美國的 ETF,而且我們看到當時特斯拉股價往上衝到千元以上⋯⋯於是,在買賣門檻調降的狀況下,許多台灣人除了台股以外,也投資美股。 其實,這原本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這些年來大家都這麼做,也賺到了錢——直到這世界出現了劇烈變化。 (經典電影:錢錢與它的產地|洞悉人性的 5 部經典電影,看透職場心理學與經濟思維) 世界局勢與市場現況——人不怕災難,但怕未知的災難 是的,這個世界變了。 2019 年末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漢爆發,2022 年俄國入侵烏克蘭開戰,全球能源供應短缺、糧食危機,聯合國報告顯示全球受飢餓影響人數超過 8 億 [1]; 同年 2022 年 6 月美國聯準會大幅度連續升息、日本首相遇刺身亡、國家斯里蘭卡宣布破產、美國車貸借款增加、中國爛尾樓風暴⋯⋯ 市場變動極其快速,連編輯在撰寫文章的七月又有大新聞:12 號台灣宣布國安基金將進場護盤,13 號美國公布 6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 9.1%,為 40 餘年來的最大漲幅。超乎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讓市場預估下一次的升息將會更高。 就連一片慘澹的加密貨幣,也在跌到黑暗深淵後,又於近期短短幾日漲幅 20%,分不清是熊市前兆亦或曇花一現。 在種種猛烈的變動之下,投資人的內心也跟著七上八下,情緒極度緊繃,沒有放鬆的時候。 從疫情開始的這兩年,我們的生活便受到了嚴重影響,許多人的生計已有困難,如果連投資都血本無歸,未來該怎麼辦? 其實,人害怕的不是災難,而是未知的災難。只要得以預測可能發生的情勢,即使悲觀,也能比較心安。 在思考下一步之前,或許我們能翻翻歷史,看看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圖片|Photo by Blaz Photo on Unsplash 從美國台灣的股市泡沫與榮景,看見了經濟循環 自從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的中央銀行體系「聯準會」(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簡稱 Fed)將美國的利率壓在幾乎最低的區間(0-0.25%)長達九年,而後 COVID-19 爆發,為了挽救經濟,於是緩緩升息的步伐又瞬間降息,維持市場熱絡,直至上個月(2022 年 6 月)為了抑制過高的通膨而又快速升息,帶給已經恐慌的人們再度重擊。 圖片|MacroMicro.me 這十年的美國利率的漲幅看起來讓人吃不消,然而透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利率的波動曾經比現在還誇張。 美國股票或「道瓊工業指數」跌到谷底也絕不是第一次,這邊簡單列幾個大家一定聽過的歷史事件: 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四分之一人口失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第一二三次石油危機、2001 年九一一事件、2008 年次貸危機與雷曼兄弟破產⋯⋯這些都讓投資的跌幅動輒 20-42%。[2] (編輯貼心提醒:如果不想看歷史,可點「零焦慮理財 4 步驟」文字超連結,快轉至尾段結論。) 圖片|Photo by Samson on Unsplash 美國經濟劇烈變動了很多次,全球等級的戰爭規模影響更大,綜觀歷史,台灣其實也是。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歷史最高是 2022 年 1 月初的 18,619,近期掉到了人心惶惶的 14,438(7 月 14 日計算),但如果我們搜尋台股歷史,可以見識到最有名的股市泡沫——1990 年台股股價從 12,682 的高點,在八個月內崩跌至 2,485。 如果你有買賣股票的經驗,三十年前的跌幅是否令你心底發涼?當年的泡沫離我們並不遠,如果你是一位年紀 20-40 歲的讀者,我們也不過是經歷了一次父母輩經歷過的事情而已——而且他們可能還更慘也不一定。 歷史是否讓我們驚覺,股災其實一直都在?經濟狀況總會好上幾年、然後再壞上幾年,如此反覆循環,就像一個生命體。 (延伸閱讀:錢錢與它的產地|不懂升息的小新手照過來!三種人必看:思考購屋的你、觀望投資的你、定存理財的你) 股災的歷史看完了,然後呢?經驗學習才能致富 所以回到讀者們最關心的話題:那我們如何理財、如何致富? 首先,開始學習吧!因為自己腦袋中的知識與經驗,永遠不會被拿走,你將能制定最適合自己的賺錢方法。 人云亦云容易變韭菜,因為市場變動真的太快。當我們感嘆科技進步飛速、手機年年出新功能時,就不能期待投資像三十年前那般買一塊地放著賺大錢,常常是當下沒有買/賣,過幾天就飛漲/暴跌給你看! 在誠品 2021 年年度銷售冠軍的《致富心態》一書中,有一張圖如下,想邀請讀者花 1 分鐘看圖思考,是否能看出自己的結論? 解釋: 這張圖是 1950 年到 2019 年的道瓊工業指數 圖中灰色區間指的是指數比前一波高點下跌至少 5% 的時期 [3] 圖片|書籍《致富心態》,頁 209 簡單來說,不論個股公司能不能撐得過去,大盤是一定能夠隨著時間增長、向上攀升的,因為這是基於全世界所打造出來的金融體系一定會產生的結果,一碗牛肉麵不會變便宜,而是一定會越來越貴。 通貨膨脹是這個世界的必然,有問題的是薪資不成長與物價膨脹過快。 即使有嚴重影響經濟的歷史事件發生,對於價格來說也只是暫時的,而且甚至我們可以看到「灰色區間」比白色區間還多,意思是在大多數的時間裡,投資人得忍受這種「下跌的痛」,可是長期來看,投資會呈現正向回饋。 (推薦閱讀:錢錢與它的產地|不懂升息的小新手照過來!三種人必看:思考購屋的你、觀望投資的你、定存理財的你) 投資失利賠錢,該怎麼辦?檢視零焦慮理財 4 種心態面,抓住致富機會 1. 想想自己當初投資這個東西的原因 不論我們手上投資的是什麼,也許是定存、保險、國債、房產、基金、股票、加密貨幣、奢侈品、藝術品、NFT 等等,在「任何時刻」我們都可以想想——當初為什麼要投資它? 隨著世界局勢的改變,或者我們手上資金流的增減,當初制定的投資策略一定也需要「滾動式修正」。 如果當初只是想跟風炒一波,或朋友推薦說好你就買——那這就是「重新檢視」的時期了! 2. 心態也有分短期或長期 2008 年的金融海嘯,市場約花了十年才回到原本的狀態,因此可以想想自己的資產配置是否能等個十年?規劃是長期或短期?自己的投資水位能到哪裡? 不同長度的商品自然也有不同的報酬,通常是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 如果發現自己不適合做短期高風險的投資,那表示你透過學習,更瞭解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如此再去做調整與配置。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3. 能一夜好眠的投資,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投資 如果手上的資產配置讓我們心不安寧、夜不成寐,半夜驚醒看盤看新聞、上班無法專心做事⋯⋯那也許該考慮: 認賠賣出,投資風險更低的商品 賣出部分倉位,分散投資與風險 判斷有前景,認份地決定長期投資 那些賠錢都不是浪費,只要有吸收經驗。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不可能一步到位,唯有不斷的嘗試,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能讓你一夜好眠的投資,就是屬於你的投資聖杯! 女人迷編輯 Emilie 4. 投資自己才是穩賺不賠 牛市時人人都是投資大師,熊市時臉則綠得像韭菜,要想不當韭菜被人收割的方法,唯有提升自我的理財知識與風險意識,否則憑運氣賺到的,有一天會靠實力賠回去。 如同前文所聊到的現況,世界現正處於一個低潮期——疫情能被戰勝嗎?戰爭會終止嗎?糧食危機能度過嗎?⋯⋯凡人的我們無法百分之百肯定,但歷史能給我們借鏡。 所以,在哀嚎資產損益的同時,也請打起精神,汲取每一次的經驗,繼續制定下一個更好的策略,把自己變成最強的現金流! 後悔的意義在於經驗學習,記得做當下最正確的事。別懊悔太久,你我生命仍長。 當我們身處災難之中,放眼望去皆是絕望,但事後往回看,那些片刻卻也是天賜良機。 如果到了天賜良機的那一天,希望你我都有能力抓住致富的機會。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想繼續關注「錢錢與它的產地」,敬請免費訂閱專為女人迷用戶打造的「專屬理財內容」——財富自由不是嘴上說說,邀你前往成為快樂有錢人的旅程! 參考資料| [1] 联合国报告:2021年全球饥饿人口增至8.28亿 [2] 歷史中學習,盤點從1950到2020年的十八次美股暴跌 [3] 《致富心態》 July 20,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Yo9KGdy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守護亮采的聰明生活哲學:體會生命中更多美好 https://ift.tt/RBG2DYV 在快速運轉步調裡,我們長時間使用螢幕追著最新的市場訊息,整天埋首完成工作任務;下班後也黏著手機,關心朋友的動態,追上最新的影集。當 3C 產品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須,需要適時來點營養補充。 當使用 3C 產品為生活必要,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身為現代人,我們活在一個運轉快速的社會裡,為了生活與理想,齒輪必須日復一日的不斷運轉。於是大部份的我們,長時間用電腦處理公事,下班後也要用手機與平板獲得娛樂消遣小確幸。 我想有許多人的生活型態跟挑剔小姐一樣,長時間仰賴 3C 電子產品,完全離不開筆電、手機、平板的生活,除了固定頻率休息,也該適時補充營養,更有效達到舒適亮采的聰明生活。 圖|Photo by kikuo on PIXTA 舒適亮采為當即必要,用一點一滴達到日常保養 對我而言除了調整生活習慣,適時補充營養也很必要。雅芳康采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內含葉黃素、蝦紅素與花青素等營養素,可以幫助我適時舒緩,調節機能。 雖然可以透過日常飲食來保養,但其實我們能從食物中補充葉黃素的含量相當有限,假設我們一天要攝取 20 毫克葉黃素,也就等於要吃南瓜約 800 克、煮熟的花椰菜約 2800 克或玉米約 10000 克,但要達到這項飲食標準,著實有一定的難度。 雅芳康采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 能輕鬆方便補充 20 毫克游離型葉黃素,貼心地替你尋回高效舒適的生活。 而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 中的游離型葉黃素 20 毫克+玉米黃素 4 毫克 = 5 : 1,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實驗證實為黃金配方,長期補充可以維持亮采;內含游離型葉黃素 20 毫克+蝦紅素 6 毫克的高劑量特點,也榮獲 SNQ 國家品質標章,安心飲用有保障。 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 萃取紐西蘭富含花青素的黑醋栗,不僅可以促進循環,也使得飲用起來的口感酸酸甜甜,第一次入口就覺得清爽好喝,不知不覺已經成為陪伴我的最佳神隊友。 挑剔小姐相信,工作與生活其實交互影響,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而當你越懂得過生活、愛護生活品質時,工作狀態也更能產生期待、動力與正向能量,相信你值得被美好滋潤,也值得去體驗更多生命中的幸福事物。 日常隨身包:輕便易攜,快速補充 上班族每天都踏著忙碌步伐,有時甚至連好好吃一頓飯都很奢侈。雅芳康采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 ,每天一小包非常方便攜帶,輕輕鬆鬆就可補充。 食用方式也非常貼心,相對於以往的瓶瓶罐罐,有時還是膠囊、大顆錠狀難入口,這款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 採用飲品形式, 好吸收隨時補充營養。 除了日常營養補給,挑剔小姐也提醒你,平時搭配正確生活習慣也很重要。為自己安排固定的短暫休息空檔,稍微站起身來裝個水,活動一下筋骨,開開窗戶欣賞外頭的蔚藍天空,相信你會漸漸發現這些生活中的美好其實都存在,讓我們一起細細發現、感受與體會。 免費試用,體驗亮采舒適:點我參加迷人體驗 July 18, 2022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BG2DYV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心理師看《輝耀姬物語》:童話裡被「神隱」的女性,從未有人問「這是妳要的嗎?」 https://ift.tt/5m3U1YD 經典動畫《輝耀姬物語》闡述的不僅是親子之間的故事,是女人掙脫社會框架的故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勇敢為自己的生命做出選擇的故事。 文|一起呼吸的心理師 《輝耀姬物語》,是一個越看越有韻味的故事。 年紀很小的時候,我把它當作是一個「肇事後逃逸」的故事:她長得這麼美,一堆達官顯貴大家都想來娶她,但她根本不想嫁。 於是她刁難每一個想來娶她的人,最後又把各種禮物弄壞,然後自己跑回月亮上去,她的爹娘要怎麼面對這個難以生存的現世啊? 然後,年紀漸漸大了一點以後,我發現這是「女孩的父親不知不覺看著外界,卻沒有看著她」而遭致不幸的故事。 圖片|《輝耀姬物語》劇照 如果你看過吉卜力斥資五十億打造的這部《輝耀姬物語》,你會看到一個很豐饒滿足的童年、一段沉悶的冬天,跟一個關於逃逸跟回歸月亮的尾聲。 那個童年是多麼地令人感動,我時常跟先生反覆地找出這個段落來看,一個飽滿的童年、被好好地看著,同時擁有父親與母親的愛的童年——縱使這個女孩並不是他們親生的,而是竹林帶給他們的孩子。 沒有孩子的老夫婦,被賜與了一個孩子,於是滿懷著感恩與對生命的欣喜,灌溉與愛著這個孩子,那是整部片最美好的地方。 (延伸閱讀:日本傳說故事的完美當代解讀:電影《輝耀姬物語》) 但當故事來到中段以後,老先生想著:既然從竹林裡反覆地得到財寶,那麼必然是希望他們把女孩當成公主來照養,所以開始「想盡辦法得到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一切給她」。 從這裡開始,老父親已經不再看著這個女孩,只看著「究竟這俗世間,有什麼配得上他的寶貝」。 女孩想要的一直都很單純,那個溫暖的家,簡單的生活就是幸福。 於是,女孩被捲進一切「俗世的爭鬥」裡,每個來求親的人也沒有真的看過輝耀姬,只有顯赫的身分、舌燦蓮花的求親詞,以及華麗的求親禮物,甚至最後還有要來迎娶的天皇,已經是「俗世榮顯之至了」,但輝耀姬並不想要。 於是,她無可挽回地回到了月亮上。 圖片|《輝耀姬物語》劇照 年紀再大了一點,我發現《輝耀姬物語》其實是一個關於「女性是否有機會在俗世裡,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故事。 上天所賜與的孩子,自帶財寶,被豐盛地愛灌溉著,但「世俗的規範」——哪些位置是好的、哪些屋舍是好的、哪些衣服是高級的、哪個樣子是美的、怎樣的嫁是好的——或說是「人們的集體期待」,終究會臨到她的身上,無處躲藏。 唯一的問題是,她是否有一個「能夠自己選擇的機會」? 已經是這麼多的達官顯貴了啊! 這麼多人求了這麼多世都求不來的好姻緣,如此豪貴的禮物、如此願意為了妳而做這麼多事,妳還要奢求什麼呢? 天皇啊!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尊貴存在了啊!妳為什麼還不滿意呢?多麼榮寵,多麼偉大的好姻緣,妳還不滿足嗎? 求親的人,沒有一個人「看到她」,也沒有一個人尊重她的選擇。 (延伸閱讀:為你挑片|《輝耀姬物語》:背負父母期待,而無法活出真實自我,三個方法找回自己) 女性的生命裡,「成親」前是唯一一個可以「待價而沽」、擁有地位的時期,像是《大和拜金女》裡說的:「28 歲以後女人的價值就往下掉了」的那種血腥現實感。 所以,當輝耀姬看著求親者的時候,她也明白「自己只是一個高級的玩賞之物」,沒有人認真地看到她。 若得進入一整套沒有人會尊重自己的系統,女性的選擇只有遁世。 圖片|《輝耀姬物語》劇照 像是日本古史裡,遁入天岩戶裡的天照大神、《源氏物語》的空蟬跟宇治大君,許多童話裡最後「神隱」的女性——變成一隻鶴飛走、化做仙女飛走——這樣的「女性遁世」故事非常多,而遁世的源頭,多半都是「被施加了不想承受的控制」和「不曾被好好尊重」。 被嘲笑指責、被不依禮節地侵犯,個人的選擇不被尊重、約定好的事情不算數,答應過的事情又反悔、施加不想被施加的控制; 於是,最後退無可退,無從選擇的情境下「只能遁世」的女性。 (延伸閱讀:張西專文|生活沒有正確答案,但每個選擇都讓你成為自己) 當一切看來都沒有問題,沒人問:「妳快樂嗎?這是妳想要的嗎?」 一個讓人如此眷戀的現世,那麼多美麗動人的花草蟲木,跟充滿了溫暖人情的俗世,為什麼卻逼得人這麼無路可走,只能向月亮祈禱早日歸去呢? 一個巨大的意識結構,逼得人沒有選擇只能隱遁,卻又在遁世之時心懷牽掛——關於那些美好且溫暖的人情。 這些就是那首「天女之歌」的糾葛與纏繞,多麼美好卻多麼痛苦。 圖片|《輝耀姬物語》劇照 這個世界從未完美,但我們能試著對彼此充滿善意,讓這個不完美的現世,變得令人稍微能夠忍受,進而停下這些「遁世」的渴望。 敏感纖細的心靈,也是看著這些溫暖美好的人世的,我們能「選擇」順著流走,直到對方的遁世,也能「選擇」停下這一切。記得問問「妳快樂嗎?這一切是妳想要的嗎?」來留住現世。 假使,能打造一個沒有人需要遁世的人間,該有多好? 願每顆對這個世界懷有眷戀的心,都能獲得充分的支持成為自己,不須遁世也不須隱逃,成為這個世界獨特而豐盛的存在。 原文刊載於【連結。一起呼吸的心理師】,經授權轉載。 作者資訊|中文系、阿宅、諮商心理師一枚。因為活著很悶,卻也在有些該死的時候發現活著真好。所以我寫作,紀錄那些淚腺發達的片刻,突破孤零零的我,靠近我們。 July 15,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5m3U1YD
洗腦女性為教主生育,邪教如何逼人服從、放棄思辨?《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 https://ift.tt/R8iqKJp 人們經常把與自身價值觀不符的信仰或族群,視為罪大惡極的異端,但是,會不會我們早就身在不合理的框架之中,卻從未懷疑且渾然不覺呢? 文|一起呼吸的心理師 不知道我這樣是不是很奇怪,但只要看到「邪教」相關的資訊,我就會很有興趣地想知道,這齣紀錄片也是在別人家看到,就立馬紀錄下來追的。 這樣的傾向,大概是從我有一次在 Discovery 看到關於《人民聖殿教》的紀錄片開始的: 瓊斯究竟為什麼這麼有魅力,能讓一群人願意跟著他一起住,直到成為瓊斯鎮,又怎麼讓大家心甘情願地喝下毒藥殉教? 一則以懼、一則以警,擔心自己的權力濫用,也警醒是否會遭洗腦。 邪教,無論是這部片裡提到的性侵大量少女的 FLDS,或是之前在其他地方看過的:逼信眾殉教的人民聖殿教、涉入殺人跟在地鐵放沙林毒氣的奧姆真理教、對信徒肢體暴力及限制信徒自由的山達基,洗腦毆打 X Japan 主唱、把他當提款機的 Home of Heart。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自願放棄思辨能力、獻身給某個「教主」,甚至忍受了大量不合理的對待,依然不離不棄? 我總覺得這裡面實在非常深奧,如果沒辦法搞懂,我會擔心自己成為權力的濫用者,或是某一天不經意地被洗腦、加入邪教。 而這部《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是一部多數女性看了都會很不舒服的紀錄片。 它紀錄著一個生長在美國、明明應該擁有許多自由權利的女孩,如何因她的父母親加入宗教而喪失所有選擇,逐漸成為「教主的貨幣」——被教主揀選成為妻子或是死忠成員的妻子,並為他們生兒育女。 因為「乖乖聽話、盡量生育」是這個社群裡被視為「榮耀神」的舉動,他們做這一切的目標都只是「為了加入榮耀的國度」。 縱使妳只有十四歲,只要有個人主見就會被盯上,要求妳提早結婚生育。 利用親屬關係的斷裂,威脅妳必須服從,以「妳出生以後所熟悉的一切,都可能消失」、「妳必須離開這裡,去一個完全不熟悉的文化生存」作為代價,逼迫妳服從。 因為教主說的話是絕對的,所以縱使是個噁心的老男人對妳要求結婚,妳也無法反抗。 (延伸閱讀:「面對強暴,因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反抗」好萊塢權力關係失衡,有逾 70 名女星受害) 圖片|《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劇照 一方面要求極端的守貞——連想想男性都不可以,因為那會阻礙妳跟神的對話——另一方面卻讓這些女性連基本的性教育都沒有,就得面對「結婚」和如同大野狼一般、妻妾成群的社群領導者們。 這些女性以為「結婚」就只是結婚親吻,然後神就會賜妳小孩,最後卻非常驚恐地發現,自己抵抗一生的「性」在無知的狀況下「被發生」,而且擁有許多妻子的丈夫主張「這是妳的使命」。 縱使認為這一切不合理、跑到先知那裡哭訴,甚至由衷認為先知一定會告訴自己:「這一切是錯的」,結果只得到先知一句:「妳應該服從妳的丈夫讓他喜悅」的回答。 (延伸閱讀:「她吃避孕藥,是隨便的女生吧?」請承認你對女性身體的無知) 在邪教之外的我,怎麼覺得這個故事看起來很面熟? 洗腦女孩,讓她認為結婚穿上白紗、有一場浪漫的婚禮,和為心愛的人生育子女,就是妳一輩子的工作;妳好像沒有其他的選項——關於只當自己,關於讓自己喜歡自己就好——而是儘早生育。 生育以後孩子就都是妳的責任,妳的成就就是養育子女,他們好就是妳的成就;妳也不再是妳生命的重心,妳不能反抗,反抗這一切就不可愛了,而且離婚的女性好像是糟糕的女性,應該有什麼問題。 圖片|《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劇照 這部紀錄片裡,那些奮力脫逃的女性和緊追不捨的記者們,讓人非常感動。 她們不知道離開這裡會去哪裡,但她們選擇踏出未知的那一步,那中間的勇氣讓人難以想像; 面對一個神祕、看來充滿蹊蹺的巨大社群,深深知道這中間必定有違反人權、傷害人的事情進行著的記者,無論怎麼碰釘子吃閉門羹,都想盡辦法報導跟追緝這條新聞。 直到司法部門找到證據,並且宣示這一切都違反少女的權益跟意願,絕對不會輕饒。 (延伸閱讀:沒說「不」的女孩,就是不夠格的受害者?從吳亦凡事件談權勢性侵) 看著他們奮鬥的身影,不知怎麼地就非常感動。 邪教,就算縱使到現在 FLDS 的先知(相當於教主),已經被關進監獄,這輩子大概沒有機會出來,還是有機會向外界傳遞他的旨意,因為那些「信眾」依然對他深信不疑,依然會利用面會的時間去向他求取教義。 要能離開邪教,缺乏個人意志上的覺醒跟思辨,看來是不可能的。 圖片|《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劇照 這是一齣看了以後,可能會讓妳感覺沉沉的紀錄片,但不知怎麼地,有點想推薦女性們都看看。 在一個極端的處境裡喪失一切,只能「聽話」乖巧的女性,可能會胸口悶悶地,然後,我們會一起發現自己的選擇不只有這樣,試著一起跨出欄杆。 直視深淵,有時候我們會獲得一些自己原先不知道的東西。 願每顆心懷虔意、只想兢兢業業度日的心,都能有機會回首看看這一切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框架,是什麼讓我們認為只有這樣? 期許有一天,我們都能發掘生命中不同的可能性,同時揭開結構之後那隻隱藏著的權力之手。 原文刊載於【連結。一起呼吸的心理師】,經授權轉載。 作者資訊|中文系、阿宅、諮商心理師一枚。因為活著很悶,卻也有些該死的時候發現活著真好。所以我寫作,紀錄那些淚腺發達的片刻,突破孤零零的我,靠近我們。 July 15,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8iqKJp
Netflix 影集《一路上友你》婚姻危機、禁忌之戀,跟著西班牙女人學真正的灑脫 https://ift.tt/ki7QrBx Netflix 影集《一路上友你》中,有經營婚姻的兩難,有對真實慾望的追求,還有對自我價值的摸索。不論你看見的是什麼,那都是真實人生的小小縮影,也是世上所有女人的生命課題。 文|La Cindy 有的時候,妳會不會不知如何開口,跟妳的好姊妹分享自己在感情中遇到的挫折? 或者,自己在內心先上演很多小劇場,害怕旁人對妳的眼光? 就讓這部西班牙 Netflix 影集《一路上友你》(Valeria)讓妳感受瘋狂好姊妹間的患難情誼,替妳吶喊出心中的恐懼、釋放累積已久的壓抑。 去年夏季在 Netflix 播完第 2 季的西班牙影集《一路上友你》(Valeria),是改編自當今西班牙最受歡迎的作家——伊莉莎白・貝納文特的同名暢銷小說。 此部劇由深陷創作瓶頸及婚姻危機的女作家 Valeria 為故事出發點,描述她到底是要挽救婚姻,還是要與偶然認識的性感男人出軌的同時,也把焦點擴散到她的三個好姊妹 Lola、Carmen、Nera 身上。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感情問題,一個與有婦之夫談禁忌之戀,一個暗戀同事卻不敢主動搭訕認識,一個好不容易掙脫家庭束縛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但仍在同性戀感情中學習認識自己。 《一路上友你》除了展現四個好姊妹即使一路跌跌撞撞,但始終陪伴彼此解決各種煩惱的過程外,也精心搭配音樂、營造全劇緊湊的氣氛,甚至也將她們每次拋棄全世界,只想要狠狠地跟眼前的人做愛做的事的情緒展露無遺。 這點是西班牙劇集的特點之一:從不避諱地大膽展露女人的情欲,因為那也是女人享受生活的一部份。 (延伸閱讀:四部電影女主角,測妳是哪種情慾玩家,探索妳未知的情趣世界!) 圖片|《一路上友你》海報 結合音樂、時尚,以西班牙式的視角來看待感情、生活,一步步從混亂中找到自己的出口,讓我在看劇時,數度又哭又笑,也不禁幻想自己也能擁有她們戲劇化卻充滿生命力的世界。 若再仔細觀察,便會發現《一路上友你》就像是多年前很紅的《三十而已》的西班牙翻版——其實每個國家的女人都有類似的煩惱! 就以劇中讓我最有共鳴的 Valeria 和 Lola 為例:女主角 Valeria 正如《三十而已》的女主角顧佳,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帥氣又有才華的攝影師老公,甚至還有夢幻的作家職業。 雖然在朋友中看似擁有穩定的人生,但終究因 Valeria 的任性和兩人之間缺乏溝通,而結束了多年的婚姻。 出門尋找慰藉,總比待在家裡面對問題還來得容易 其實 Valeria 離婚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她遇見了另一個男人:當生活不順遂時,人總是會想先逃避。 因此 Valeria 完全無法抗拒這個新男人的魅力,也很自然地利用新的愛情火花來支持她寫完手中的小說。 大家可能會認為,這個男人會就此順理成章地走入 Valeria 的生活,但⋯⋯荷爾蒙再怎麼作祟,最後也難敵自己心底最真實的聲音啊! (延伸閱讀:【深夜臉紅紅】EP8|出軌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 圖片|《一路上友你》劇照 當妳的生活總需要另一個男人來填補,妳永遠找不到自己 Valeria 選擇不要第一個男人,也就是她的老公,但是,直到面對第二個男人維克多時,她才發現自己太自卑,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懷疑自己夠不夠好,搞得自己心神不寧。 因此在最新的劇情中,她選擇撇開這個讓她悸動的男人,專心寫作和過自己的生活。 為何要在自己都還沒搞懂自己之前,就因為男人積極挽回而心軟? 就因為自己的一時空虛,而又急於投入另一段關係? 為何不能什麼都不選,先選自己,和自己溝通相處呢? 圖片|《一路上友你》劇照 反觀劇中的另一個角色,被人稱為「性愛女神」、但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被人痛罵成「小三」的 Lola,也讓我反思了如何在競爭很厲害的約會市場中,先學習尊重自己、愛自己。 雖然 Lola 玩遍馬德里男人的這段經歷,的確無法拿來跟《三十而已》的王漫妮比較,但兩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拼命追逐成就感的這點,可以看見她們的獨立,但也讓人發現,即使在職場上是個女強人,在情場偶然還是會迷失自我的。 Lola 享受於自由不受限的感情關係,因此她對自己和已婚男的炮友關係不以為意。 直到她發現自己付出的感情,早已不止於當初說好的肉體關係時,她這才被迫正視自己在關係裡的價值。 當她一再受傷,就算已婚男聲稱自己為了她而離婚、想和她在一起時,在各種掙扎後,她仍理智地選擇結束這段關係,正如王漫妮最後也拒絕那個承諾帶給她豐裕的物質生活,實際上卻腳踏兩條船的渣男。 男人回心轉意,回頭道歉又給承諾時,女人就一定要買單嗎? Valeria 說:「屌再好看,也沒有哪根屌值得妳忍受他那種爛態度。」 這是影集裡我很喜歡的一段話:男人再帥、再多金、甚至床上技巧再好,女人也該學著煞車,告訴自己其實還有其他選擇。 按 Lola 過去豐富的「獵男人」經驗,難道再找其他男人對她來說會很難嗎? 就算是談一段不需承諾的感情,我們依然有權利拒絕那個得受人擺布的選項,否則到頭來,我們也沒有真正在心靈上自由過。 我必須私心地說,我很喜歡 Lola 灑脫的個性。 不光是因為她能率性地分享自己喜歡做愛的癖好,還有她就算歷經各種挫折後,仍樂觀地期待下段戀情的個性:她先是假裝正經,又擠眉弄眼、哈哈大笑地跟姊妹說:「是該時候要縫補舊傷,然後我要再張開我的雙腿!」 (延伸閱讀:我拒絕的不是你,而是這場性愛) 圖片|《一路上友你》劇照 灑脫不是看淡愛情的來去,而是知道自己為何而來、為何而去 很多人都以為,「灑脫」是能接受自己和各種男人約會上床、享受速食愛情,或是對於分手和情人的離去不再感到悲傷。 讓我們摸著良心,好好地問自己:「其實那是自己的一種逃避,對吧?」 因為逃避,自己彷彿沒有什麼情緒起伏,也就不會帶來受傷和茫然的感覺——我想 Valeria 和 Lola 最後都領悟到了這一點。 既然當初面臨的是寫作瓶頸,就該自己想辦法找到靈感,並學習如何建立自己的自信。 既然自己是個事業女強人、追求的是不受拘束的感情,那麼就該放下讓自己無法再做自己的情感,重新主導回自己的生活。 灑脫的轉身沒有很難,我們只需要清楚知道自己最需要、最不能失去的是什麼! 作者資訊|La Cindy,台北長大,卻在美國黃石的山裡找到自我;拿到教師證後,卻到深圳當 B2B 業務。下班後經營中英雙聲道的個人 IG,希望把自己的勇氣和對約會感情的想法,分享給更多女生。歡迎來找我聊聊:IG@lacindy.tw July 15,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i7QrBx
《雷神索爾》大雷神娜塔莉波曼,勇敢說出曾受百次性騷擾經驗 https://ift.tt/s7jPQnG 《雷神索爾4:愛與雷霆》中的娜塔莉波曼,曾因被性騷擾而對男性心生畏懼⋯⋯在克服恐懼後,她呼籲女生遇到危險時必須勇於為自己發聲! Marvel 超級英雄電影《雷神索爾4:愛與雷霆》(Thor: Love and Thunder)近日終於上映,飾演雷神舊愛 Jane Foster 的娜塔莉波曼(娜塔莉波曼)再次回歸與雷神再續前緣,更成為了女版雷神對抗反派角色屠神者戈爾(Gorr the God Butcher)。 原來過往娜塔莉曾受訪透露,自己曾有一百次遭性騷擾的經驗,當年「#MeToo」運動未興起,甚至意識不到別人的舉動有侵犯性,後來回想才發現很多情況都有危險,鼓勵女生們遇到危險要勇於發聲。 圖片|《雷神索爾:愛與雷霆》劇照 女性權益也是大眾一直關心的話題,娜塔莉波曼亦曾表示自己在 13 歲時曾被粉絲性騷擾。 身為金像影后的娜塔莉波曼,早於 13 歲的時候,已經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而出道。而她也開始儲下第一批粉絲,當中也包括了一個怪叔叔。 她當時收到第一封粉絲信,「我當時興奮地打開第一封粉絲信,竟然讀了一個男人寫給我的性騷擾,裡面全部也是強暴我的性幻想。甚至有電台節目,在倒數我十八歲生日的時候,和合法跟我上床的日期,也有人在評論我的胸部。」 圖片|natalieportman@IG 自此之後,娜塔莉波曼開始對性感到不安,拒絕了所有跟男性親熱和接吻的鏡頭。 「我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想法,唯有讓自己不再受到這些男性的注目。」所以她在打扮方面也會刻意走優雅保守的路線,抗拒性感的打扮,怕再次成為其他男性的焦點,甚至把她物化。 那次事件,讓娜塔莉波曼有很大的童年陰影,我們也沒有辦法想像這對一個小朋友的傷害有多深。 幸好,現在的娜塔莉波曼經已走出陰霾,勇敢地為受害女性發聲和爭取權益。 (同場加映:為人權發聲、推廣婦女權益、聲援阿富汗!安潔莉娜裘莉 IG 一週破千萬追蹤) 圖片|natalieportman@IG (延伸閱讀:韓國 #Metoo 第一槍 專訪徐志賢:在那之後,我一直努力表現出幸福的樣子) 雖然,要懲治這些事件終究也要歸於法律制裁。但是「#MeToo」運動的興起令娜塔莉波曼醒覺過去遭受很多不公平待遇,甚至是性騷擾。 13 歲入行的她,自小就要面對外界針對她身體的評論,她認為女生遇到危險時必須勇於為自己發聲。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雷神4|女雷神Natalie Portman自揭性騷擾經歷 從此怕穿得性感? July 15,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s7jPQnG
專訪藝術家林宜瑾:自然、傳統、民俗、記憶不只是鄉愁,別一味去說「台灣人的身體就是什麼」 https://ift.tt/ihb4lYG 壞鞋子舞團 2022 年於台北藝術季的新作《綺夢遊》,試圖用一場又一場的夢境解構,呈現出破碎且不完整的現場,彷彿彼此相關,卻又毫無關聯,一如舞蹈家林宜瑾對於「台灣人身體」的探尋,歸去來兮,卻發現,純粹的身體根本並不存在。 2017 年,宜瑾自澳洲雪梨駐村回台,帶著探索原鄉的意念,親身去找,卻發現,世界太過複雜,所有的「我是誰」都僅僅是複雜組成中的臨門一腳。 尤其在台灣,幾百年來,群人離散,渡海拓荒,島嶼易主,殖民更迭,多元裡頭參雜著暴力,回歸土地,竟是在祥和之中看見已然的遺失,想要拾回,卻發現,手上抓到的,也並非只有一種解答。 於是「我是誰」,竟成了林宜瑾的羅生門。 「一開始會覺得,我就是要找到台灣人的身體,但台灣人這麼多種、多元、複雜,他會變化、融合,如果我用二分的想像去思考,對現在的我而言,那是很危險,而且很無知的。」 林宜瑾面露溫和,語氣卻有些語重心長。她說,不要一味去說「台灣人的身體就是什麼」,甚至緊抓著這項謬誤不放,要去相信自己的好奇,去面對、思考生活周遭更多的元素與擴張出現。 生命總有某些階段,渴望向外追尋 2010 年、2017 年,前後結束了於法國巴黎、澳洲雪梨的駐村計畫,身體百感交集,卻總感覺少了一點什麼。林宜瑾說,駐村之前,就隱約感覺自己對於場域及環境的氣場有特殊的連結,國外走一遭,更確定了想要透過「採集」看見台灣這塊土地上獨有的東西。 至於那東西是什麼,還不知道。「學舞 20 多年,一直在吸納國外的東西,國外的知識、國外的編舞手法、國外的身體,某一刻當你真的在國外的當下,卻好像忘了自己是誰,忘了好好看一看我的生活周遭還有什麼養分?」 林宜瑾的第一場田野,就從環島旅行開始。從西岸一路往下走,進入偏鄉,深入原野,在當地人家中借宿一晚,一窺樸實之中充滿智慧的生活樣態,與大山與大海互動。 談起那趟旅程,宜瑾心中仍不減悸動:「台灣每一個城鎮、每一座山的樣態都不一樣,尖石鄉的孩子上學很辛苦,土質鬆動,只要一下雨道路就坍方,當天就去不了學校;南投的海像媽媽的乳房,很和緩、溫柔,山巒綿延,從鹿野看去,總以為到南投市只是短短的距離,但其實很遠,距離感是有的。」 聊起台灣人,她說一個地方的「人」怎麼面對不同物種、環境空間影響了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靠近觀光景點的部落,自我價值很容易受到影響,旁人看著雖然心疼,但那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偏鄉有其價值,但偏鄉太靠近城市又會忘記自己的價值,那一趟旅程,思考及思辨最多的,就是這一件事。」 第一次田野,以尋找之名出發,給自己定下「兩年」時限,想要找到台灣人的身體,後來發現根本不夠用,不免暗嘲自己當年天真:「尋找過程是複雜的,可能我的阿嬤是平埔族,但我的阿公是閩南福建來的,那麼你要站在哪一個認同的位置?」 宜瑾說,以前會覺得「就是這一個」,但現在處理認同,會更小心翼翼。 「尤其是與政治相關的某些區隔,你會發現,自己的某些認定容易被意識形態給框限,與其二分地認定『我就是什麼』,不如去理解台灣就是這麼多種、多元且複雜的地方。」 舞蹈本來就不是讓人「看得懂」的 一方面透過持續的田野,近身參與,刺激創造;另一方面,面對大眾「看不懂現代舞」的哀嚎,林宜瑾無奈笑說:「舞蹈,本來就不是要讓我們看『懂』的。」 藝術欣賞應該要回歸本能,這個信念要回到林宜瑾法國駐村時的一次經驗。 那年,在巴黎一個開放場域,欣賞當代打擊樂團以極限音樂的形式演出,長達 30 分鐘的表演裡,樂團以樂句、較小單位的節奏、旋律不斷重播,通常要持續演奏一段時間後,才緩慢改變節奏或音長,是一種極具螺旋吸引力的演奏手法。 宜瑾站在舞台下,眼角餘光瞄到三、四個國小年紀的法國孩子站在場下,目不轉睛地盯著台上,「當時我想,天啊,我研究所才開始聽這種音樂,這些小孩一定聽不懂。」照常理而言,孩子們大概不下一個小節,就會覺得重複性的音樂太過無聊,而跑開了吧。 殊不知,20 分鐘後,再次轉頭去看,那幾個孩子不但還站在那裡,目光仍炯炯有神地看著台上,「眼裡有光,就是指那樣的場景。」宜瑾當時心想,想必是法國的孩子從小就在那樣的環境長大的吧。然而,幾年過後回到台灣,她卻在西螺街上歌仔戲班的演出場上,再次看見那樣專注、投入、且目光炯炯的小身影。 「那天西螺封街請來唐美雲歌仔戲班,有在聽戲的人都知道,唐美雲的風格不像明華園那樣華麗,唱腔也比較沉靜,不如後者那樣鏗鏘有力。在台下滿滿觀眾群中,我看到一個小孩高站在板凳上,他投入的表情,和我在法國看到的那幾個孩子的神情,幾乎一模一樣。我想他也許不確定自己聽到了什麼樣的情感,甚至不懂歌仔戲的語言,但他就是被吸引了。」 舞蹈,音樂,不見得你要看得懂、聽得懂。林宜瑾說,舞蹈是一種感官上的對話,應是回歸你當下的感受。 所謂的「求懂」,有時是來自於現代人的局限,當我們失去了某些感官接受的能力,人們將會變得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以至於許多人看完一場表演,最常問的是:「你到底想要說什麼?我是不是看對了?」 「但其實,舞蹈並不是這樣的。但舞蹈作為最直接、單純的藝術展現,它本身就足以讓你不知道為何備受吸引。你要享受這個過程,享受你跟場域之間的關係。」 你要享受舞蹈表演所營造出的對話氛圍,而不是去在意究竟看懂了什麼東西。 藝術家林宜瑾 自我探索,是沒有盡頭的追尋 文化雜揉底下的歷史共業,是《綺夢遊》作品想要傾訴的複雜議題。 那些急於拋棄的,卻不捨遺忘,那些從未體驗過的,卻抱著情懷似的追求,台灣人對於原鄉、對於土地、對於環境的情感,在浩瀚的時空中被肢解、被破碎。 文化雜揉,傳統的現代性,當代的傳統性,是宜瑾在過去幾年田野之中,不斷反芻的課題。 「近期與團員參加了淡水大拜拜,我們真的下場去跳,出的是九小龍的陣頭,」她說,總覺得淡水南北軒有著很有趣的氣場,當天福祿壽三仙騎著電動機車出場,荒謬之中還帶了點迷因感,是日常不會出現的情景。 「在遶境現場,往往會出現原本都市中不能出現的東西,它好像是常規裡頭的縫隙,可以搗亂、反叛、破壞的縫隙。在那個場域裡,安全帽、紅綠燈、雙黃線都不用了,可以走在大馬路上、逆向行駛,警察還會幫你擋路,那種時空感,再加上三仙騎著電動機車的樣子真的很弔詭、很迷因,但是對我來講,它就是民俗在時代裡的樣貌。」 宜瑾提到,田野使她認知自己的渺小,也認識了多重複雜的現實,現在的舞蹈之於她,比起大張旗鼓地訴說,反而更像是一種生活:「以前總覺得,跳舞就是想要表達、表現、說出什麼東西,但現在『舞蹈』就只是存在這裡,它幫助我把思考的東西解構,轉換為舞蹈的形式分享出來,那個位置不太一樣。」 傳統的現在,也就是現在的傳統 傳統如何被建立?我們的生活如何被建立?是隨著人們在日常中不斷滾動而來,它傳承著了過去的智慧與記憶,透過一代又一代的訴說,再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因此我們何嘗不是,仰賴著傳統、推動著傳統,並為傳統注入創新而持續存在呢? 宜瑾說,《綺夢遊》是擊碎到重組的旅程。 從高中時期在阿公的遺物中發現的「工尺譜」出發,「工尺譜」作為阿公拉二胡、懂藝術的象徵,對比國、高中時期跳著漢滿蒙藏民族舞、西方芭蕾舞、中國功夫的自己,文化衝突感立刻顯現:「高中時期,總覺得自己學舞蹈,懂藝術,好像比較高尚,就是一種很無知的狀態。在那狀態底下,偶然在阿公的遺物中發現『工尺譜』,心裡想著:哇,阿公會拉二胡欸,農夫不是沒有文化嗎?」 少時自己與此刻自己;過去與現在;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彼此的混合、衝突、對話。 她說,農忙之後的音樂消遣,是農夫生活的閒情,對於父親而言卻是一點也不想再回去的從前,然而看著父親,在經濟有餘力後又買來二胡把玩,午睡時間放著鑼鼓喧天的北管音樂,「你發現,父親拒絕著那些東西,卻又在細節的地方積著的時候,你會知道,這感情有多麽的複雜。」 工尺譜作為家族對於音樂、對於藝術的傳承,宜瑾說:「阿公的工尺譜,阿公的三合院,那種看天、斟酌四時節氣的生活,它既是殘缺,又是你不曾擁有卻挾著浪漫幻象的東西,它也同時是一個充滿複雜性、結構性的情感,《綺夢遊》雜揉著我對過去田園生活的浪漫想像,同時也是我與時代的一場對話。」 在發現「我誰也不是」卻又「承載很多東西」的情況下,蹲點所帶來的不會、也不能只是一種鄉愁,而是為我們創造梳理的空間。 「也讓我知道,即便外面世界如此巨大,我們時常懷疑,藝術如何去對抗、提醒、給人更舒緩的空間?舞團仍想要做的,是喚醒我們原本就擁有的能力,喚醒對我們生處之地的關心和感知能力。」 2022 年台北藝術節,林宜瑾帶領壞鞋子舞蹈劇場,將分別在 8/6、8/7 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展開三場的《綺夢遊》演出,帶領觀眾從阿公留下的「工尺譜」出發,到現今持續進行身體的拆解與自我的探問。其他演出資訊請詳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來源|壞鞋子舞蹈劇團提供 July 15, 2022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ihb4lYG
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別再叫兒子「不要哭」!引導男孩處理情緒,而非壓抑情緒 https://ift.tt/WjcK05Q 多數男性如果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常因父母的一句:「男兒有淚不輕彈」而堵住情緒的出口,但是勉強把眼淚吞回肚子裡,久了真的會讓人變勇敢嗎? 文|妮可媽媽 同時育有兒子和女兒,當女兒不小心跌倒受傷而哭泣時,我們會緊張地察看傷勢,輕聲撫慰眼前淚眼婆娑的小公主。 但,此時此刻,一樣的場景若換成是兒子,則通常會跟孩子說:「有流血嗎?沒有受傷的話,站起來就好,別哭!」 雖然,夜深人靜時我也會自我檢討——是否面對兩個性別不同的孩子時,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也會有不同面貌? 對於男孩的包容,是否真的較低? 包容較低的本質,是否來自於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從古至今必須背負的責任及壓力好似理所當然,因為要有肩膀能成為一家之主。 只是,我們似乎也忘了反思,一家之主也是一個人,而人皆會有情緒,正常的情緒抒發,才是合理的回歸人性。 圖片|Photo by Benjamin Manley on Unsplash 男兒有淚不輕彈,是勇敢還是壓抑? 當我們要求兒子「不要哭!」的同時,孩子確實把眼淚擦乾、逼著自己把想哭的情緒吞回內心。 哭的動作停止了,但內心的匱乏與難過,並沒有因此而被理解、得到正常的抒發。 孩子選擇將眼淚收回時,轉而變成一種不敢發聲的啜泣,一種想發洩卻無法正常宣洩的委屈,壓下去的不只是眼淚,更是一種沉重的匱乏感,無可名狀。 因感受委屈或難過而不能表現的情緒,累積久了,真的就會因此變勇敢嗎? (延伸閱讀:「藏著並不等於遺忘」專訪魏如萱:沒有哭的人,悲傷反而拖的比較長) 或許,人的潛意識會告訴自己:「我要勇敢堅強不可以哭」,隨著時間過去,受到潛意識的暗示,有可能會因此而變勇敢,但也有可能隱藏了另一層除了勇敢之外的「壓抑」。 壓抑久了,會漸漸連想表達的話語,都失去說出來的勇氣,所以,為何有時我們會發現男孩們「不擅表達或溝通」? 不是因為男孩們天生不擅於溝通,而是沒有一個讓他們能順利發聲的管道。 圖片|Photo by yuu on PIXTA Mary.Polce Lynch(瑪麗・寶絲林區)在著作《男孩情緒教養》中提到:「我們雖無法看見男生的內在感受,卻可以觀察他們形諸於外的表現。」 這也同時探討著男孩們壓抑情緒的模式,以及透過學習體會自我感受與他人感受的「同理心」,才能藉由同理心去處理情緒的問題。 她也在此書中提及,若這些情緒並沒有被正視或教導下,藉由正常口語表達的宣洩和妥善處理,這些感受非但沒有因此而消失,反倒變成壓抑後的「拐彎行為」。 所謂「拐彎行為」包含著:侵略、憂鬱、身理上各種疼痛、恐慌、焦慮、自殘,甚至自殺等偏差行為。 情緒本身不是問題,但如何表達,以及適當的處理情緒,才是讓自己能得到抒發的正常宣洩方式。 唯有正視情緒的存在,不帶有否定及刻意武裝,承認自己也有哀傷、憤怒、不佳的情緒時,才能用正向的態度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正向心理學」:快樂的秘訣不是壓抑,而是接納並轉換情緒) 男孩也須正常宣洩情緒 心理諮商中所提到的處理(Processing)是指:「談論與某種強烈情緒相關的事件;事件大至恐怖創傷,小至日常一切。」 而這樣的情緒處理往往不只有一次,需要歷經一段時間,但男孩透過這樣的口語訴說的過程,會讓情緒好很多。 圖片|Photo by lilartsy on Unsplash 鼓勵男孩們勇敢說出自身感受,並且允許哭泣、哀傷等脆弱情緒的發洩,透過正確的練習,讓自身的感受能用正確方式表達: 表達感受:正面鼓勵男孩們可向信任的親友表達自身感受。 自我對話:練習與自己內心的聲音對話。 記錄感受:透過書寫或日記去記載當下感受。 交織練習:承認壞情緒,並且將當下的壞情緒與另一種正向情緒融合,將壞情緒引導至正向思考。 藉由與可靠的親人談話、自我對話的練習,或是進行書寫的當下,將想法與感受正確的訴說出來,才會進一步開啟男孩們願意暢談想法的渠道。 (延伸閱讀:藝術繪畫治療:用「情緒四格」與自我對話) 承認自身的脆弱之處,才是勇敢的開始 人類是需要相互支持的群體動物,沒有人是永遠堅強無脆弱的時刻,而不斷追求堅強和優越的過程,其實反面的倒影是孤獨與無助。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皆有脆弱、恐懼或害怕的時刻,若勉強自己不斷藉由強迫勇敢的信念,掩蓋脆弱的存在,那份無助感反而會在內心深處不斷綿延。 圖片|Photo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 心理學家 Tara Well 曾說:「過去認為自我同情是心理韌性不足的表現,會削弱人們對負面行為承擔責任的意願,然而事實是,心理素質真正強大的人才能做到自我同情。」 能「自我同情」是一種同理心共感的體現,而在這個機制中是由「自我揭露」、「坦承失敗」為起點,願意承認自身的錯誤、不堪、痛苦等情緒,才能得到自我同理的安撫,而不陷在自怨自艾的泥淖中無可自拔。 尊重與多元共融,才能造就健康人格 尊重男孩們也跟女孩們一樣有脆弱的一面,並且丟掉傳統窠臼的觀念所賦予男孩的包袱,才能還給男孩們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格成長空間。 我們需要讓多元共融的教育觀念,在孩子們尚在成長階段就被建立,以及教導孩子們尊重不同的聲音、想法以及建構多元思考的空間。 唯有尊重、鼓勵以及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才能讓下一代在正向環境中,擁有健康正面的人格發展,長大後也能成為溫暖的人,帶給社會正能量,讓多元共融精神,成為促進大家一同共好的良善環境之動力來源。 作者資訊|科技業 PM,斜槓經營報章雜誌副刊、電子媒體專欄、部落格,文章型態跨純文學、親子教育、兩性關係、專案管理等領域。致力於陪伴孩子們成長、鼓勵女性不斷自我成長,並為女性發聲。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養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學習之路。 July 14,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WjcK05Q
「每個選項都有雷,結婚這條路,走不走都可以!」奶媽 x 陳又津對談社會的結婚病 https://ift.tt/oaenzfd 這回女人迷與三采出版社將《我有結婚病》的 Podcast 對談全集收錄成獨家露出,究竟「年齡」到底是什麼詛咒?社會好像幫你訂好了規則,來到某個歲數,就要走進婚姻、生兒育女⋯⋯難道「不想婚」也不可以嗎?讓我們來看又津跟奶媽怎麼說——到底,我們要如何從這個結婚病逃出! 由網路作家奶媽(高瑞希)進行專訪,和作家陳又津對談她近期推出的短篇小說集《我有結婚病》。 本書由九篇鮮活且極具畫面的人物故事集結而成,紀錄身處不同角色裡的現代女子群像:想要結婚的三十世代女子、渴望掙脫「母親」標籤的人妻、繭居族等。在閱讀過程中,像是觀看朋友、或我們自己本人的故事。 而本篇對談以新書其中一篇章節〈我有結婚病〉為主題,主角是想要結婚的三十世代女子,由奶媽和又津來聊聊單身女子的框架和結婚這件事。 圖片|三采出版社 提供 社會為我訂下目標,達不到的我,有錯嗎? 奶媽(高瑞希,以下簡稱高):閱讀時,我非常有感,因為我就是一個有結婚病的人。 想請問又津當初怎麼會構思出這篇故事?背景是什麼? 陳又津(以下簡稱陳):有一天我朋友來我家訴苦兩個小時,抱怨她男友不跟她結婚,突然間她講一句:「我也知道人不一定要結婚,但為什麼我就是有結婚病呢?」 高:那就你的觀察,為什麼女孩子容易有結婚病? 陳:是這社會給我們很多框架,告訴我們 20 歲就要找到自己的興趣,30 歲就要定位,40 歲就要退休。女性的話,這些目標就變更加瑣碎且明確。 高:我很喜歡你在故事裡透過一次次相親,比方說遇到極品男,登山男等,去讓大家看到主角面對的問題,其中一個像是容易迎合他人想法。 想問又津是有類似生命經驗嗎?還是你看到周遭姊妹有這樣的狀態? 陳:我覺得與其說是迎合或順從,反而是一般人在這微妙狀況中選擇不反駁,因為反駁要花太多力氣了。像通常別人問我,我都會說好啊!沒問題(在不影響自己人身安全的狀況下)。 高:那你在寫這篇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比較困難的部分? 陳:有一個情節是跟別人一起登山,我常跟一群生理男性一起登山,這時候就會發現,天啊!我沒辦法跟上大家的腳程。為了把自己鍛鍊得比男生更像男生,就讓我無法享受登山的樂趣。在過程中,一直想再撐一下,其實這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分分秒秒都撐一下,有一天會爆的。 上八點,我們到了東峰,但那只是路程的五分之一,我覺得自己體力耗盡,跟其他隊員說,這裡路跡很清楚,你們不必等我,先去攻頂吧。他們似乎也在等我自己說出這句話,明顯鬆了一口氣,頭也不回地走了,留下登山男跟我。 我其實希望登山男也一起去,這樣我可以慢慢折返,在露營地吃個午餐等他們,順便準備晚餐。 但他堅持不放我一個人。或許早上八點多就下山,確實是太早了,而且他都犧牲難得的機會,留下來陪我了,我再撐一下,比大家晚一些些,或許我們可以一起攻頂。 更何況,我根本就不知道回去的路怎麼走。 ──陳又津《我有結婚病》 高:很容易有逞強的心理。 我自己看到這一篇,我的反饋是因為我過去是有結婚病的人,參加過大大小小的聯誼,一群男女坐對桌,玩遊戲、寫興趣,十分鐘會換桌,換另一批人。 那時覺得自己很像輸送帶上的罐頭,和不同人聊相同的話題。 (獨家對談: 謝凱特 x 陳又津對談《我有結婚病》:每件家事背後,都有母親當初想要給予的東西) 如果結婚是山頂,那讓我在中途就快樂躺下吧! 高:你剛剛說有些人迎合對方是不想多做解釋,那你會不會覺得有些人迎合對方是無意識的。 人好像都是透過外部環境的碰撞來明白自己是誰,但女性或 LGBTQIA 的族群一開始好像都蠻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模樣,等到跟外部環境衝撞,受了很多傷後才明白原來我是這樣的人。 以我自己為例,我參加相親的時候,迎合對方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我看你這篇文章時,感觸很深,我感覺那個女主角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雖然現在性別意識真的比以前還高,但很多人口號喊在前,意識還是沒辦法跳出來。 陳:一樣以健行為例,健行是呼吸新鮮空氣,有目標要勇敢去做,可是是誰規定登山一定要登頂呢?一定要當天來回呢? 好像時間跟空間都是被別人規定好的,得照這個路線走,逃脫或偏離了路線,你也沒有迷路,但就會被別人說這是爬黑山。 不管是性別或追尋自己的興趣,我覺得都會遇到類似的困難。 高:你有類似的生命經驗嗎?一開始望向終點,但後來才發現中間其實也挺舒服的,或其他的路線你更喜歡。 圖片|Photo by Larm Rmah on Unsplash 陳:對啊,就讓我快樂躺下吧! 我也是今年去了聖塔菲,美國一個高山城市,才發現大家找到的登山路線都不是以登頂為目標,像沿著河走一圈啊,或走去哪裡看夕陽,不以山頂為目標。 常常我們到了山頂後只想趕快下山,因為好冷,而且好無聊沒有風景,那為什麼我們不按著自己步調慢慢走呢? 我也是活了 30 幾年才發現,原來人可以慢慢走,人不一定要到山頂去,山頂什麼都沒有,對我來說。 高:所以又津是用一種比較象徵性的方式,假如我們今天登山,山頂就是一個目的地,那對很多人來說,尤其是女人,結婚是我們的目的地,但在結婚的路上,其實有很多選擇,不見得只有結婚一個選項。 那從裡面這個女主角,讓我感受到是她非常想結婚,可能是想有人陪。 但現在很多女生也是擔心生小孩,怕年紀一到,生不出來這件事。你怎麼看這個現象呢? 「林小姐,你的 AMH 值是 5.4。」 聽起來很低,但醫生說這數量很夠了,要我不要急著凍卵,而是去找對象。 但我就是找不到才來的啊!凍卵不只是取卵,我還要打排卵針、抽血、照超音波,整個療程要兩、三個禮拜,手術雖然簡單,但還是有風險。 而且取一個卵子不夠,後續也要透過試管受孕,目前台灣沒開放未婚女性做試管嬰兒,只有合法的夫妻才能做。現在取卵是取心酸的就是了? ──陳又津《我有結婚病》 (閱讀書摘:「除了受精,養孩子的過程都不需要爸爸。」陳又津《我有結婚病》:不結婚,跟母姓,用自己方式養育孩子) Photo by Kinga Cichewicz on Unsplash 結婚就像開公司,有賺有賠,風險請審慎評估 陳:找我哭訴的那個朋友,後來還是沒有結婚,分手了。 她看了《我有結婚病》後也說:「幸好我現在結婚病已經好了,但是我現在擔心的是我生不出孩子。」後來她就去做卵子健康測驗。 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男是女,在某個年齡就有某個 KPI 要抵達,高齡產婦又有個明確數字,說你再不生的話,可能就太晚了,後來我發現,這跟直銷術語很像:「現在不做,明天一定後悔。」 為什麼我們要活在這種恐懼之下呢? 單親媽媽帶孩子不是不可能,40 幾歲自然生出孩子也不是不可能。 其實這世界明明有很多選擇,可是這些人往往會被消音,大家會覺得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所以才沒有結婚,所以才離婚。可是也許你根本沒問題。 高:其實我自己母親就是一個單親媽媽,撫養我 30 幾年到現在,這邊有個很有趣的狀況,雖然她婚姻不是特別幸福,可是她跟我說:「不要不相信結婚這件事。」 非常想要問又津,現代人會說我們可以不結婚沒關係,但很多人還是會結婚,你覺得我們要用什麼心態看待婚姻價值? 陳:像剛剛說的,很多人把結婚視為山頂,是人生的高光時刻。可是說真的,山頂不是你人生的結束。 比方說我,我的夢想是走上金馬獎紅地毯,所以不要把結婚當成高光時刻,難道之後就要開始吃土了嗎? 結婚也許就像開公司一樣,有賺有賠,風險要謹慎評估。 高:這樣聽下來,結婚不是終點,是一個選擇。那是否不要預設太多立場,覺得這個人好相處,和他在一起是純粹的快樂,就不要去思考有沒有要生小孩,或其他的部分? 陳:應該說我覺得參加 10 分鐘換桌聯誼也沒有不好,是一個認識的過程。 有時候可能 10 年才會認識一個人啊,時間它會告訴你答案,而你可以從他的反應或你的反應漸漸知道每個人在意的事,那我們這當中有沒有重疊或衝突呢?結婚需要謹慎思考,以及知道你到底在意什麼。 高:那我也很好奇又津在單身的期間,有沒有過那種迷惘?想要有伴侶或結婚? 我知道這個時代不結婚也沒關係,大家都過得很充實,為什麼我就是有結婚病呢? 理性上,我也知道,結了婚不會更好,畢竟我跟極品男就差一步,也看到結婚的下場。本來也覺得單身沒礙著別人,但一聽到我單身,親戚要幫我介紹、朋友幫我拍美照、同事揪我去聯誼、網友叫我去諮商、英文班同學帶我去宮廟看前世今生⋯⋯能做的我都做了。 我覺得自己好像有什麼毛病,一定要治好,只要結了婚,這個病大概就好了吧? ──陳又津《我有結婚病》 陳:那時我會想對象能不能幫助我成為更好的人,比如說這個人在理論上的分析非常到位,或這個人很聰明。 但我後來發現,這不是我想追求的,因為我想追求的是永續寫作。我沒有想照顧一個很會寫作的媽寶,而且這個人可能還會批鬥我的作品,會讓我自信全失。 高:聽起來,你覺得另一半能支持你寫作的事業,或讓你可以自由自在寫作,這才是你考量的點。 陳:我還是會以我自己想做什麼,這個人不會阻礙我就好。 Photo by Denys Nevozhai on Unsplash 寫一本像「疫苗」的書,遇到奇葩,小心迴避 高:我看本書到後面,又津有提到希望這本書成為一個「疫苗」般的存在,會讓自己有心理準備,或重新反思的機會,你為什麼會用「疫苗」來形容這本書? 陳:這本書是在疫情期間寫成的,大家都待在家,反而變成一個照妖鏡,從空間布置、家務分配、小孩哭鬧聲音到網路是否夠用,會覺得萬事萬物都是一個資源的分配。不管結婚或不結婚都是修羅場。 結婚有很多要煩惱,不結婚會覺得我已經很久沒見到人了,不管哪一條都是地獄之路。 所以我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一邊想我們逃不開地獄,那要怎麼面對呢? 也許我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個小論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而我也分享這些奇人異事,如果你等一下要出去約會的話,可能會遇到類似的奇葩哦! 高:可以成為一個參考書的概念。 陳:人生是一個選擇題,每一個選項都很雷。但至少我的角色們,我都是祝福他們的。 如果這是一場大疫,他們都還劫後餘生,憑藉著運氣、努力活下來了。 像「疫苗」,疫苗剛打下去超不舒服的,但之後遇到,會發現這個我在書裡有看過,可以小心迴避。 高:謝謝又津的分享,我覺得在這本書裡不只可以找到關於愛情的答案,而是如何更加清醒的面對自己。 本文摘自陳又津的《我有結婚病》,由三采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有結婚病》 July 14,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oaenzfd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像男人一樣承擔」這句話有什麼問題?身為男性,分享脆弱,是我想擁有的勇氣 https://ift.tt/JX3u2MR 身為男性,難免面臨情緒低潮或難以克服的困難,社會卻要求你必須「像個男人一樣」面對?讓我們一起閱讀賽門的文字,從他的自白中拋開男性刻板印象的枷鎖,撫慰你心中沒有被好好呵護就被迫長大的小男孩。 文|賽門 我不需要等到 50 歲、嘗盡滄桑後才來談論這件事。 25 年來,作為男性,我的例行公事是盡可能的隱藏內心的任何情緒。 除了廚房突然出現會飛的蟑螂這種令人恐懼的少數突發狀況,真正令我感到渾身不舒服的,反而是讓身邊親近的人看到我脆弱的一面。 除非我真的忍到無法再忍,情緒潰堤前,我是盡可能地將之埋至心底最深處。 圖片|Photo by Tom Pumford on Unsplash 沈默、撲克臉是避免展現出弱點的絕佳武器,卻也是雙面刃,阻擋著我向他人溝通真實的想法、產生連結。 當我開口向他人交談,他們並不是在跟真正的賽門交談,而是在跟我覺得他們會想要看到的那一個版本的我交談。 多半時候,那不是我,那不過就是一場秀。 隱藏這些心底的情緒許久,換來的是滿滿的倦怠無力以及無處宣洩的怒氣,它們滲透了我的人生、工作、感情、家庭各個角落。 我就像顆不定時炸彈,可能因為某些人的無心之話或無心舉動而瞬間狂轟濫炸,炸毀了我的人際關係,也燒毀了我對快樂僅存的嚮往。 最近,我開始有了自覺,承認自己確實有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必須正視,而我決定進一步挖掘,想了解它們到底是從何而來。 我想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去處理內心的情緒?為什麼我害怕與人表達內心情緒? 為什麼就連身邊親近的人,向他們袒露自己其實正在試著度過一些難關,卻像個要糖要不到就開始鬧彆扭的小男孩? 開口求助?那更不可能。 我總在無形中,把「求助」與「懦弱」兩件事化上大大的等號。 (延伸閱讀:「尋求幫助不是弱點而是力量」6 大金句一窺莉莉柯林斯的時尚人生觀) 身為男性,原來我們都一樣 去年,因為幾位好朋友接連在感情中碰上問題,深談一番後,我發現,無論歲數比我大或是同輩的男性,原來,我們都一樣。 這是男性世界的流行病——很難在經歷難關時,向外尋求幫助,或是敞開心胸暢談訴苦。 因為我們從出生到現在,就不斷被灌輸著像是「別抱怨」、「別到處找人哭訴,那樣看起來像個娘娘腔」、「忍耐點,因為你是男生」這類建言。 當事情變得難以招架時,偏偏生活又給了我們一記又一記猝不及防的重拳。 (延伸閱讀:「懂得展現脆弱的男性,更加令人尊敬」所有父親的自白,都彌足珍貴) 身為男性,我們謹記任何關於如何成為男人的建言,久而久之,我們把所有事情都吞到肚子裡,遇到令人不悅的事頂多罵罵幾句髒話發洩,抽根菸掩飾內心的波動,喝喝酒麻痹自己。 但是,遇到我們無法處理的事,我們忍著,用自己覺得「像個男人一樣」的方式去面對,也就是忍在心底,能不向外尋求幫助就再好不過——因為向別人求助,聽起來不像大男人會做的事。 事情無法處理,或者說,超出我們的生活經驗、認知,無法獨自度過時,隨之而來的就是滿滿的無力沮喪,還有些許無名怒火種植在心底。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女性不一樣,女性每天都在談論她們遇到的那些生活瑣事、感情問題、經歷的難關,或大或小,當她們開始抱怨、訴苦時,總會有個好姐妹、好朋友在一旁傾聽,應聲附和。 大部分的男性,並沒有像這樣情感上的支持。或許你讀到這,會覺得我說的不過是片面之詞。 不過請你試想,當一個男性向身邊的朋友袒露自己有些性功能的障礙,或被交往沒多久的女朋友嫌那邊太小而讓他自尊心受損,你知道男性身邊的朋友大部分會有什麼反應嗎? 支持他、附和他? 別傻了!得來的反饋只會是一片訕笑,還有一句你活該,誰叫你那麼沒用!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無法開口的弱點,或許是生理上,或許是心理上。 沒有一個讓人感到自在的空間去談論這些鳥事時,大部分的男性就像我一樣,乾脆選擇視而不見,或者吞到心底。 所以,男性傾向要嘛開個無聊的玩笑,要嘛避而不談真正重要的事情,自然而然「沒什麼好說的」——這句話也就成為男性處理情緒的預設方式,也是經典詮釋。 (延伸閱讀:「他們嘲笑我帶公主水壺!」當戴上粉色口罩、公主物品被歧視,家長怎麼回應孩子?) 男人的負面情緒,該如何面對? 對大部分男性而言,這些心底的「痛」,不外乎藉由追求外部成就來舒緩。追求成功、金錢,就是最明顯的方式,我自己也不例外。 把自己埋在滿滿的工作中,可以讓人暫時忘卻那些我們無法獨自處理的痛、任何挑起情緒的事,也就認為只要賺到更多的錢、更有名、擁有更多權力,一些既有的問題就能橋到船頭自然直,隨之蒸發。 但盲目追求金錢、為了成功汲汲營營,真的就能改善這些既有的問題嗎? 也不是所有男性都會迷戀賺更多的錢,這不過是其中一種「逃避的形式」,讓男性逃避去談論真正重要的事,也能透過酗酒、沈浸在電玩、酒池肉林等方式獲得短暫的舒緩。 我們總認為這些會讓我們變得更好、成為一個更有價值的男性,以為這些能抹除那些侵蝕我們內心的痛。 事實上,它們不會,而且還有可能會讓你花上大半輩子,才能脫離那些讓男性自我感覺良好的癮頭,重新步回正軌。 (延伸閱讀:「親愛的,其實你不需要故作堅強」逃避焦慮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的焦慮) 圖片|Photo by Clifford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我的父親花了許多時間脫離賭癮,我在 25 歲才逐漸看清,真正能夠治癒男性共同面臨的問題,並不需要藉由酗酒、電玩、睡更多的女人、賺更多的錢、更有名氣、更大的權力、賭博等方式來達成。 身為男性,我們並不需要繞那麼一大圈,才看清這些,我們只需要把你經歷的難關,試著說出來、尋求幫助。 其實,這麼做總讓我莫名的感到丟臉。 每當我發現自己身陷需要向外求助的境地,這種丟臉的感覺就會層出不窮,揮之不去,但我知道,如果持續把所有事情都往自己肚裡吞,避而不談,我的後半人生會很痛苦,也容易覺得自己很孤獨。 我受夠活在那樣的精神枷鎖中,暗地裡獨自掙扎,那樣並不能幫到自己,也可能間接傷害的身邊親近、關心你的人。 這麼做,並不能幫助男性、不能幫助我們的愛人,更無法幫助我們的下一代。 (延伸閱讀:「對自己敞開心胸」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力量) 真正有幫助的是敞開心胸,承認你自己並非十項全能,聊聊你正面臨的任何事、經歷的情緒起伏。 對男性來說,這是很大的挑戰,但我們必須這麼做。 你必須分享出來、尋求幫助,即便這樣讓你感到不知所措、害怕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個脆弱的小朋友。 「你想要的一切,都在恐懼的另一頭。」——前美國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 恐懼的另一端,是自由。 從無能為力衍伸出的無名火中掙脫,從力不從心產生的倦怠沮喪中解脫,跳脫精神上的枷鎖,重獲自由——重獲「成為真正的你」的自由,而不是活在那個「大男人」的陰影中。 圖片|Photo by kikuo on PIXTA 直到現在,我仍然花許多心力試著別隱藏自己的情緒,避免在暗中獨自掙扎。 誠心期盼讀到這篇的男性友人,可以多多試著敞開心胸。 我們是男人沒錯,但我們也是人,不需要凡事都得一肩扛起、獨吞委屈、難過恐懼。 相信我,你並不孤單。 作者資訊|寫過上百封陌生信件,現為品牌、創作者背後的文案撰稿人,撰寫類型多為文案、寫作、創業精神以及個人心態成長主題。透過寫作,相信能讓你我燃起動能,對生活經歷再普通不過的事,能有重新認識。歡迎到我的 Instagram 跟我一起交流、分享所思所想。 July 13,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X3u2MR
妥瑞兒媽媽的告白:孩子並非故意發出怪聲,請以同理代替責罵,陪伴孩子長大 https://ift.tt/EQszheo 你了解妥瑞氏症嗎?在妥瑞兒的成長過程中,因為身體上的特殊狀態,會比一般孩子經歷更多的挫折和挑戰。然而,身為妥瑞兒的父母,又該如何陪伴孩子呢? 文|妮可媽媽 「你不要一直這樣擠眉弄眼,很醜耶!不要一直發出像豬叫的聲音啦!」 孩子幼稚園中班時,我們就察覺他會不自主的頻繁眨眼、發出旁人無法理解的怪聲。 一開始,帶著孩子去看眼科,做了一連串檢查,眼睛功能皆正常,後續轉診看了小兒科,才知道原來是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的影響,造成孩子神經系統不自主放電而產生的反覆抽搐行為。 圖片|Photo by bady abbas on Unsplash 什麼是妥瑞氏症? 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是一種神經發展性疾病而非精神疾病,常發生於 5〜15 歲兒童。 妥瑞氏症常見症狀:不自主眨眼、聳肩、搖頭、發出怪聲,主要症狀皆為抽動(Tic),可分成動作性、聲語性及混和型五大類型。 1. 簡單聲語性抽動 發出頻繁不具意義的聲響,像是:清喉嚨、咳嗽、豬叫聲。 2. 複雜聲語性抽動 相較簡單聲語型的單一抽動聲音,複雜聲語性抽動會呈現有意義且多樣化言詞,像是:口出穢言、模仿並重複他人話語。 3. 簡單動作性抽動 快速而短促的行為,像是:眨眼、歪嘴、裝鬼臉、聳肩、搖頭晃腦、頓足、吐口水,呈現為臉部、手腳突然短暫的抽動。 4. 複雜動作性抽動 緩慢且長時間固定不動,像是:持續看著某樣東西、重複洗手、重複寫字、強迫行為等。 5. 感覺或心理上抽動 抽動前會有前兆,產生前兆的衝動,像是:因緊繃感而產生肌肉痠痛、刺痛等。 (延伸閱讀:你知道智商並非固定數值嗎?某些孩子的發展障礙,來自你認為他做不來) 孩子出現聲語性和動作性抽動,一開始認為是過敏所造成的不適反應,後來醫生判斷為妥瑞氏症。 在與醫生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也得知,並非每一位妥瑞兒皆需要接受藥物控制的治療。 通常,兒童在 5 歲左右發病,10〜14 歲為高峰期,而年齡增長後症狀會減緩。 大部分的妥瑞兒隨年紀增長,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十八歲後,逐漸降低抽搐行為的現象,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會持續抽搐行為直到成人,但症狀會慢慢減輕。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師長或父母,可給予鼓勵並減少責難 發現孩子會反覆出現一些特定行為,通常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我們會斥責孩子不要頑皮地做出奇怪動作或聲音。 但是,當我們開始認識這個疾病後,就能以同理心的角度,理解這些特殊行為背後有病理形成的機轉因素,並非孩子故意要做怪來引人注意。 所以,師長或父母可給予其鼓勵,用同理心代替責罵,才能降低孩子內心的壓力及焦躁感。 (延伸閱讀:洪蘭專文|父母一句批評的話,不會讓孩子不愛你,卻會讓他們停止愛自己) 孩子若承受極大心理壓力,刻意告訴自己不要做出這些動作、行為、聲音,反而會加劇這些行為的產生,且讓孩子的焦慮感隨之而來,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層面問題。 實際帶著孩子看診後,醫師不建議我們使用藥物控制,而是幫助孩子透過運動、正常的作息,以及練習對抗反應的訓練,來緩解抽搐行為的發生。 另外,我們也嘗試培養孩子運動活動、多重興趣(畫畫、音樂、閱讀)、維持正常作息、降低 3C 產品的聲光刺激⋯⋯。 在各方面努力後,孩子的不自主抽搐反應漸漸降低,已到不明顯的偶發狀態。 父母可主動告知師長,實際的狀況 為避免孩子因為一些不自主的行為,在學校被同儕霸凌、嘲笑或欺負,為此,我們也主動告知老師孩子有這樣的現象。 一方面是讓老師能理解孩子的不自主抽動行為並非刻意,避免師長在課堂間對孩子行為的誤解,另一方面也主動和老師討論,讓老師以教育的專業角度給予建議。 圖片|Photo by saeed karimi on Unsplash 現在妥瑞兒的比例不算太低,因此很多老師都遇過這樣的孩子,也會協助孩子們正常學習,並且降低在學校被其他同學嘲笑、或被霸凌的可能。 我們也是在打開心房後,才主動和師長保持一定的互動,一開始也曾猶豫是否要將這個問題誠懇地與老師詳談,擔心是否會讓孩子遭受異樣的眼光? 然而,隨著對疾病的瞭解,及願意用同理心陪伴孩子的角度出發,就會發現妥瑞氏症並不是罕見或無法改善的病症。 父母要能先做到坦然接受及面對,孩子也才能在無壓力的環境裡,健康快樂地成長。 (延伸閱讀:十二個孩子,有六個男孩發病?《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的家庭調查史) 生理狀況外,更需要注意心理健康問題 妥瑞兒因在生理症狀上明顯,所以大家會特別注重生理症狀上的緩減,但也不可忽視妥瑞兒在心裡層面的狀態。 圖片|Photo by Alex Gruber on Unsplash 妥瑞兒有可能合併下述的心理層面問題,也值得父母進一步關懷與留意: 1. 強迫症 因強迫症於學理上與妥瑞氏症相同,為「皮質–下視丘」迴路出現狀況,因此某些症狀表現類似。且妥瑞兒在長期症狀下,會開始出現重複或強迫自己的行為,像是:反覆洗手、要求自己完美的達到某件事、強迫思考等。 2. ADHD 過動症 妥瑞症合併注意力不集中的 ADHD 過動症,有一定的比例,像是:因發出了怪聲而引發他人注意,而當他人關注時,會讓孩子在當下進行的事情受到干擾而分心。 3. 焦慮/憂鬱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特殊,會在與同儕相處時,因害怕抽搐行為造成旁人的嘲笑,而產生高度焦慮、憂鬱。 除了幫助孩子減低不自主行為發生時的不適外,我們也需耐心陪伴並主動關懷孩子在校時的狀況,協助孩子排除內心不必要的負擔和困惑。 家有妥瑞兒的父母,需要讓自己用更寬宏、放鬆的心態去面對,幫助孩子面對受到質疑時的不安全感或焦躁。 父母的養育之路,是一生的陪伴及不斷學習,願妥瑞兒們都能有正面的發展,快快樂樂長大! July 13,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Qszheo
錢錢與它的產地|婚後多數衝突來自金錢觀!伴侶這樣談錢:從成長經驗,理解彼此的金錢腳本 https://ift.tt/rY7ixqK 感情觀需要磨合,金錢觀當然也是!關係中因金錢而生的隔閡與衝突,讓你難以啟齒,害怕和伴侶談錢太敏感嗎?若要談錢不傷感情,可從個人金錢信念到關係對話,接下來有「三個」行動方案提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文|小妮子 在關係中因為金錢而生的隔閡與衝突讓你難以啟齒,害怕和伴侶談錢太敏感、見不得光嗎? 若是想長期經營這段關係,你們就必須共同面對金錢的議題——感情觀需要磨合,金錢觀當然也是! 在交往初期,E 的伴侶提出了花費上想要 AA 制的建議,當時的她也覺得一開始劃分清楚比較好,便答應了。 但長久下來,偶爾和閨蜜雙重約會時,看著對方伴侶把兩人的金額付清,自己和男友還在算錢,E 不免有些尷尬。 除此之外,另一半的收入比較優渥這點,也讓 E 感到自卑。 每當想送生日禮物給伴侶,她也會擔心禮物太廉價,無法與對方相稱。 然而,雖然對方的薪水相對穩定,花費上卻沒有比較寬裕。有一回,他們共同出席一場重要長輩的活動,E 因為花了些時間梳妝打扮,導致他們來不及搭乘大眾運輸,只好臨時攔計程車匆忙前往。 一路上,E 都能感受到另一半不快的情緒,活動結束後果然為此大吵了一架。 就算因為快遲到而搭計程車,對方仍覺得這樣太過浪費。 「我發現他節省的程度超乎我的想像。」E 無奈地表示。 涉及金錢與物質的話題,容易挑起許多人的敏感神經,加上雙方意見的分歧與經濟狀況的落差,若兩人遲遲沒有正視這個問題,要邁向更長遠的未來,恐怕只會產生更多的對立與誤解。 (關係學習:錢錢與它的產地|親密關係中,為何總怕談錢?其實金錢議題,反而可以讓你們更緊密!) 圖片|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 應對金錢議題,必須跳脫外在框架的束縛 在這幾年的兩性議題之中,「AA 制」引起了許多人的討論。 然而像這樣,過於僵化強調金錢在伴侶之間的權力關係,不管是某一方應該支付更多費用,或是對分帳制的擁護,只會讓人更加受困於社會價值的框架裡,難以開誠布公地討論。 如果你希望這段關係長遠,那麼,就更需要了解雙方的金錢價值觀。 人類發展與家庭專家勞倫.帕普(Lauren M. Papp)等人在研究中指出,與「非金錢問題」相比,金錢衝突更容易在婚姻中造成問題,且會反覆出現。 另外,二○二一年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AICPA)最新的一項調查也顯示,73% 已婚或同居的美國人都認為金錢觀是關係緊張的根源。 金錢固然重要, 但它只是一種工具, 任何人的價值都無須透過金錢來證明。 我們必須拋開「如果夠愛我的話,應該不會計較錢」或者「對方願意花多少就代表多愛我」的想法。 因為錢財並非自我價值的延伸,也更非用於計算感情的度量衡。 若能有意識地理解金錢的意義以及我們對金錢背後的複雜情緒,則有助於我們更坦然、更寬容地和另一半溝通金錢議題。 以下提供兩個展開討論之前,可以先做好的心理準備: 具有改變彈性 伴侶之間的財務狀況不可能永遠維持現況,可能會因為生涯規劃而發生改變,像是失業、升職、親屬的贈予、繼承等等。 假如原先是分帳制,卻因為伴侶在某個時間需要協助家庭負擔債務,那麼仍然可以開口,主動與另一半進行協調,減輕對方的壓力。 從共同帳戶的配置比例,或是共同外出花費的分配來進行調整。 具有包容性 卡羅琳.沃格勒(Carolyn Vogler) 等學者的研究提到,一段關係的幸福滿意度會受到金錢如何支配的問題影響。 想要減少金錢支配的衝突以提升親密度,除了日常個人開支,雙方可以一起制定財務的計畫,像是每月存下旅行經費,或未來結婚基金等等,甚至可以共同學習投資理財,增加可運用的資金。 如果涉及私領域的消費層面,則應該給予對方自由配置的空間,不過度干涉、不帶貶意去評價。 若對方的某筆花費是長期支出,影響到了雙方的共同財務規劃,則可以勇敢提出討論,以減少你單方對財務狀況的焦慮。 圖片|Photo by Kristina Litvjak on Unsplash 邀請伴侶一起探索金錢關係 E 與另一半所面對的金錢課題,涉及兩個層次的煩惱: 無法坦然地討論金錢話題,被問到經濟狀況時容易緊張。 兩個人對「金錢」這項工具都存在著焦慮。 我們對待金錢的方式與成長經歷有關,從原生家庭的財務狀況、後天受到的財商教育,到同儕間的消費價值等等。你能否意識到物質層面的金錢,和心靈層面的信念及恐懼有哪些連結? 社會文化帶來的金錢焦慮 對金錢存在焦慮,是讓你對談論此議題感到不自在的原因。 而這樣的焦慮感,首先可能來自於社會價值的影響,現今大眾媒體過度渲染快速致富的案例,大肆報導各界名人的成功方法,導致我們容易因為比較心態而感到自卑。 此外, 專注於研究金錢問題的臨床心理師阿曼達.克萊曼(Amanda Clayman)在接受《CNBC》採訪時也提到:「我們對金錢的許多看法是基於社會文化, 並且是由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對象教會我們的。」 當然, 不只是金錢價值觀的形塑,這更和我們對金錢的感受有關,也是金錢焦慮的根源。 她舉例,如果我們從小就認為自己的父母善於理財,具有穩定的工作,也懂得儲蓄,當我們自己遇到與這樣的框架不符的情境時,面對金錢就會產生羞恥感、孤獨感,甚至想逃避。 成長環境的經驗影響 金錢焦慮也可能與家庭環境有關。舉例來說,有些家中長輩會過度推崇「勤儉是美德」的思維,常常出現極端節儉的行徑,導致孩子在花錢的當下有罪惡感。 當然,還有成長過程裡在金錢或物質資源上匱乏的經驗,也會讓你長大以後對金錢特別沒有安全感,只好不斷地拚命賺取收入。 為什麼面對金錢會產生這些信念? 心理學家兼財務顧問布拉德.克隆茨(Brad Klontz)等人在研究中提出了「金錢腳本」的概念,說明我們對金錢產生的無意識信念,包含四大類型: 迴避金錢(Money Avoidance) 崇拜金錢(Money Worship) 將金錢當作個人價值(Money Status) 對金錢戒慎恐懼(Money Vigilance) 研究中也指出,以上信念通常來自於我們的童年,且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行為與價值觀。讓我們來試著問問以下這些問題,幫助自己覺察金錢腳本: 我的金錢價值從何而來? 金錢讓我感到信心十足還是充滿不安? 我對賺錢與花錢有著怎樣的感受?這些感受從何而來? 和誰有關? 我面對金錢相關的問題,是否會採取實際行動解決? E 思考後發現,男友曾提過自己在成長歷程中,因為家境相對清貧,很早就開始半工半讀。當時他不但對金錢感到焦慮,每天還必須憂心經濟來源,養成他習慣性地查看自己的戶頭存款,難以承受理財背後的風險,導致他時時煩惱需要花錢的下一個時刻到來。 「對於金錢的價值信念,影響著我們面對它的態度。和金錢的關係,往往存在著更多的害怕、 自卑與不安全感,使我們無法向伴侶坦承。」 若要減少經濟上的焦慮,就必須改變對金錢的思考模式,並養成溝通的習慣,用理性的態度看待金錢。當你們願意敞開心扉談論金錢關係,帶來的會是更多養分,進而滋養你們長遠的親密關係。 (延伸閱讀:錢錢與它的產地|從《魔球》《賈伯斯》到《當幸福來敲門》五部真實故事電影,五種幸福方程式) 療傷悄悄話 若要談錢不傷感情,可以從個人金錢信念到關係對話,以下有三個行動方案提示: 感謝金錢帶來的美好富足 與金錢共處時,減少對錢的罪惡、羞恥、不滿等負面信念,以正向的方式來感謝金錢讓你們擁有更多,對現有的金錢感到豐盛,為持續累積財富而感到充滿未來性。 展開真誠的金錢對話 擁有共同的金錢價值觀,是感情長久發展的基礎。試著和伴侶坦誠地聊聊財務狀況,或討論未來的財務規劃,切勿評論或批判對方, 而是要秉持著誠實與尊重包容的態度。 金錢覺察的練習 如果對於金錢存在著非理性的信念與複雜的情緒,不妨一起聊聊成長歷程中,金錢在各自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若是擔心不自在,或是無從展開對話,可以善用第三方工具,像是:金錢覺察卡,以有效幫助了解彼此的負面信念或行為。 本本文摘自小妮子(Anny)的《那些愛情裡,我們所受過的傷》,由悅知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那些愛情裡,我們所受過的傷》 July 13,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Y7ixqK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心理師分享真實經驗談:當你的伴侶罹患了「憂鬱症」,你可以為他做些什麼? https://ift.tt/EeD7bwK 心理師 ED 曾身為憂鬱症患者的照顧者,瞭解面對的挫折與挑戰絕對不會少於被照顧的人,因此他決定現身說法,將自身經驗化為文字,幫助每個照顧者有意識地覺察自身感受、維持身心健康。 文|ED 「轉開家裡的門,我一進房就看見天花板垮了下來,房裡亂的不可思議,角落有一條斷掉被丟棄的繩子。此時,我立刻感到不對勁,趕緊找尋她的身影,才看見她縮在床腳邊,失神地望向我,眼神就像靈魂被抽離一樣,空洞且毫無生氣可言。」 「我由衷地感到恐懼與不捨,無法想像今天又發生了什麼事,但值得慶幸的是,她還活著就好」——截錄自我的日記 我曾是一位憂鬱症患者的伴侶,陪伴對方走過不少因疾病所帶來的困境與挑戰,因此,我除了了解憂鬱症患者的痛苦與掙扎之外,也能深刻地理解陪伴者的無奈與困難。 本文我從曾身為憂鬱症患者的伴侶及心理師的角色,來跟大家分享當我們成為照顧者時會遇到哪些挑戰,以及能為自己或對方做些什麼。 圖片|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照顧者會遇到哪些挑戰? 陪伴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挑戰與困境,讓我來分享兩個印象最深的部分: 1. 需承擔大量的負面情緒 憂鬱症的症狀之一,就是會有憂鬱情緒,患者容易感到悶悶不樂、哭泣且易怒;憂鬱情緒持續的時間會較長,且出現的頻率相當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憂鬱症患者大量且頻繁的負向情緒會不斷出現,照顧者絕對很難置身事外。 對我來說,自己就像是一個能裝滿 500cc 的水壺,平時工作完就已裝了不少的水,然而,回到家後不僅很難把水倒掉,還要承接來自對方大量的水(2,000-5,000cc)。 為了不讓自己被淹沒,我總需要用力地把水排出,或是強制扭曲自己的身形,好讓我有夠多的空間可以繼續裝水。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長時間下來,我早就感到疲倦不堪了。 (延伸閱讀:心理學看關係:面對負面情緒的態度,決定親密關係的品質) 2. 自傷或自殺的陰影 憂鬱症患者容易有自傷、自殺的想法或行為出現,這種事情只要發生過一次,負面的記憶就如同鬼魅般一直跟隨著你,讓你難以忘懷。 當時,前女友的憂鬱症頗為嚴重,自傷或自殺未遂次數已多到數不清,不論是割手腕還是跳樓上吊等方式都有過。 發生第一次之後,我總是不斷在心中想著:「還會有下一次嗎?」隨時都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之中。 隨著第二、第三、第N次的發生,我的想法就從「還會有下一次嗎?」轉變為「下次什麼時候會發生啊?」⋯⋯ 記得當時每次回家前,總需要在門口先做個深呼吸,預想等等可能會看到的驚嚇畫面,讓自己先有所準備,以防待會兒接受不了。 這樣的狀態不斷耗損我的能量,無止盡的壓力和擔憂一直壓在我肩上,連睡覺時都在擔心著她會不會去自殺,實在很難有放鬆的一刻。 (延伸閱讀:為你點歌|張惠妹《記得》:自殺者遺族,要怎麼繼續走下去?) 照顧對方前,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 身為照顧者,很多時候會把對方的需要放在首位,自己的需求反而不去在乎,這可能會產生一些隱憂。 也就是說,當自己的需要長期被自己或他人忽略的話,心中可能會產生一些不滿。這些不滿持續累積,可能在潛意識中,隱微地透過各種方式宣洩在他人身上,要避免上述的情況發生,照顧好自己是相當重要的。 以下分享我在照顧過程中,讓自己堅持走下去的方法: 1. 支持系統 不管是找朋友、家人,或是心理師都好,一定要有可以理解、支持你的人。 照顧這條路是孤單的,尤其大家的目光很容易全放在被照顧者身上,照顧者的辛苦往往難以被看見與理解。 有人的陪伴與理解可以讓你更有力量走下去,我很建議去找心理師談談。 假如你是學生的話,可以多利用學校的諮商中心資源,想當初我也是靠著與心理師每週的談話,才有足夠的能量與空間可以去承接對方的痛苦。 圖片|Photo by Jonathan Borba on Unsplash 2. 盡量維持原本的生活步調 不要為了要照顧對方,就犧牲了自己原本的生活步調,例如:當時我有每天固定健身的習慣,即使碰到對方情緒不穩或住院治療等情況,我也會盡量保持這個習慣。 維持原本的生活步調會讓自己有控制感,這對照顧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病情變化多端,照顧的過程很常處在失序的狀態下,所以有意識地維持自己的生活節奏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延伸閱讀:「就保持你自己的步調就好了」停止自溺式自責,聽聽來自女人迷讀者的十句溫柔建言) 3. 不爽還是要說 簡單來說,當你對對方有不滿時,不要因為顧慮對方的病況,就都把話悶在心裡,我覺得是有必要讓對方知道的。 當然,不是要你在對方低落時補一刀,說的時機點很重要,要等對方狀況穩定可以溝通時,再與對方聊聊自己的感受。 為何說出來這麼重要?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當你不說,這些情緒只是暫時被壓抑而已,之後你可能會無意識透過各種方式去發洩出來(例如:說話變大聲、越來越沒耐心); 二是讓對方知道你的需要和她要調整的地方,這樣對方才會有改變的可能,不然雙方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圖片|Photo by Bangkok Click Studio on PIXTA 除了看醫生外,你還能協助對方些什麼? 1. 除了要為自己找支持系統,也要為對方找支持系統 照顧的過程中,最忌諱「當英雄」這件事,這是絕對要避免的,不然你很快就會累垮了。 嘗試找尋各種可支持對方的資源,例如:對方信任的朋友、家人、老師、信仰、醫院和心理師等,讓這些資源進來,不僅可以幫助對方,也可以讓你有更多的喘息空間。 2. 相信對方 相信對方這個信念相當重要,尤其對容易太照顧對方的人來說,更是需要留意的。 有些照顧者容易弱化被照顧者,意思就是不相信對方有能力,只看到對方的弱勢,卻沒看見對方的優勢。 少了這個看見,太多的照顧只會讓對方更需要你,使得對方變得更虛弱,這並非是件好事。 我認為身為一位照顧者,並不是要當一個全能的保姆,反而更要像一位引導員,隨著對方的狀況去調整你的付出,讓對方可以因為你的幫助,有力量靠自己站起來。 圖片|Photo by Külli Kittus on Unsplash 3. 找一些對方感興趣的事,然後陪著對方一起做 這點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的答案。 憂鬱症患者容易對事情提不起勁,所以有發現他們願意做的事,就要好好保握持續下去。 當初我和前女友會一起去教會,就是因為信仰對她而言是有許多幫助的。我們也曾一起畫畫創作,又或者一起養小倉鼠(養動物要考慮周到),這些小小的事情,都能幫助對方撐過許多的痛苦時刻。 留意你是否有「不想讓對方好起來」的意圖 「共依存現象」是一種負向的依賴關係,意思是一方可能在關係中以對方為焦點、失去自我,必須依賴這份關係才得以生存(憂鬱症患者),而另一方則是過度地渴求別人需要自己、依賴自己,以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並獲得心理滿足(照顧者)。 你可以想想看,你從照顧的過程中是否滿足了些什麼?或者,照顧者的角色是否可以讓你逃離些什麼? 當你過度依賴這段關係來滿足你平時得不到的,或逃離你不想面對的事,就很容易發生共依存現象。 (延伸閱讀:小人物故事|神經膠質瘤照顧者 Daniel:她離開以後,教我重新看待生命) 但,這有什麼不好? 從被照顧者的角度來看,被照顧者可能為了滿足照顧者的潛在需求,在關係中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無法好轉起來。 這樣不僅可以滿足照顧者的需要,同時也滿足自己被關注、被照顧的需要,所以最後就會演變成一方不斷照顧付出,另一方不斷衰弱接受的失衡關係。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管怎麼做,照顧的過程中一定充滿各種艱辛與挑戰,但也一定會遇到很多溫馨、感人的時刻,祝福你和被你照顧的人,一切都能順利。 作者資訊|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對於憂鬱焦慮、創傷、性及兒童相關議題都很感興趣。嚮往極簡生活,重視生活經驗與設計美學,期待自己的人生可以過得有深度並且充滿美感。歡迎來逛逛我的臉書「P+M-心理師的極簡生活」 July 13, 2022 at 02:45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eD7bwK
你的笑聲,我的解藥!台灣第一場性別脫口秀:「愛的秀秀」金句精華一次看 https://ift.tt/70qhmiQ 為你精選台灣首場性別脫口秀的力量金句,讓你需要補充能量的時候,不用客氣、大方笑出來,給自己愛的秀秀! 你今天愛自己了嗎? 女人迷「525 我愛我節」正式邁入第 8 年,今年讓我們把對自己的愛,勇敢說出來! 2022 年我們舉辦台灣首場打破性別框架的脫口秀「愛的秀秀」,邀集呱吉、瑞恩、黃小胖、黃豪平 4 位台灣一線喜劇演員,以及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與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開啟一場前所未有的跨性別深度對話。 不論有沒有出現在脫口秀的現場,本篇為你整理講者們的力量金句,陪伴你走過每道人生風景,隨時隨地都能給自己一個愛的秀秀! 呱吉:每天都要愛自己,不只一回! 前陣子開始流行討厭香菜,香菜就是強加信仰到他人身上的感覺,就像直男傳給你的下體照。 呱吉(邱威傑) 喜歡是一種狀態,愛是一種選擇。你無法阻止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一個人,但你可以為你愛一個人的承諾做負責。 呱吉(邱威傑) 我每天都會愛自己一次,不夠的話就愛兩次! 呱吉(邱威傑) 瑞恩:你的笑聲,我的解藥! 當喜劇演員就像走鋼索,我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你們,而笑話是我們轉換的方式,你們的笑聲其實就是我的解藥。 瑞恩 我們都應該把身體當成藝術,非經允許,不應該隨便觸碰,而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保護自己! 瑞恩 每個人都是不男不女,沒有人多男多女,不男不女,就是最好的特質! 瑞恩 黃小胖:女性主義媽媽的幽默告白 哺乳四年,我知道女生要有乳頭自主權,不要被孩子綁著,不要母嬰同室,但實際上我享受用我的奶奶控制人類。 黃小胖 生產被問要不要打無痛?我說我是女性主義,要感受生命流動!一陣痛我立刻說要打!在痛面前人是沒有尊嚴的。 黃小胖 我是一個內向者,如果你想要愛的秀秀的話,我鼓勵觀眾,多多「探索」你的內在!(摸自己的身體) 黃小胖 黃豪平:拋開偏見,擁抱多元 假設女生被罵是水做的,上網查身體含水量,你會發現女生 52%,男生 60%,男生才他 X 是水做的! 黃豪平 我們不一定有很大的話語權對抗偏見,不是大家都是強者,我們只能苦中作樂把悲劇當喜劇,把忘詞當個人特質! 黃豪平 心情低落可以用「剪刀石頭布」法:切斷壓力的接觸(剪刀),重新掌握主導權(石頭),最後安撫自己(布)。 黃豪平 張瑋軒: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盤 十八歲時,媽媽叫我去考駕照,她說一個強壯的女性需要有駕照。 女人迷執行長 張瑋軒 Diversity is reality. 女人迷執行長 張瑋軒 Rahil Ansari:多國背景的多元領導思維 我們都是人,我住過各國,遇到各種人,我們就是好好當人,不需要覺得自己什麼都懂。 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所謂的多元,不是政治正確,而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不可否認,語言障礙是存在的,可是領導就是要給大家願景,你想把公司帶到什麼方向,讓他們理解未來走向。 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一旦大家都消化後,就放手讓他們去做,讓大家覺得被賦權、有責任,過程中會犯錯,但跌倒後要站起來繼續走。 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看完了講者們的精采分享,你的心中是否重新充滿力量?請記得每天都要愛自己一次,一次不夠就愛兩次! 儘管我們的生活中有苦有難,卻也能有笑有愛。 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是我們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責任和權利! July 12,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70qhmiQ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如何處理遠距離戀愛的分離焦慮?6 個行動準備,建立求助清單 https://ift.tt/5YWTQRa 不管遠距離或近距離,只要和伴侶分開就很難受?給有「分離焦慮」的朋友:其實讓自己變得更完整,見面那天也會更幸福哦! 遠距離戀愛對情侶是一大考驗,一名網友就分享他多年面對分離焦慮的經驗,提供同樣面臨相同問題的人一些解藥。 原 PO 在 Dcard 以「情侶分離焦慮/遠距離想對方的時候」為題分享,他是一位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的人,每次和女朋友分開時都會在 Google 搜尋「情侶分離焦慮」,今天又搜尋時發現文章都已看過了,也突然想分享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一些方法,「我到現在其實也沒有真的適應的很好,但我覺得逐漸有在找到解藥了」。 分離焦慮的 3 種類型 他首先將分別的焦慮分為三種類型: 害怕自己一個人的孤單 害怕身邊沒有伴侶,失去力量的感覺 害怕伴侶身邊有自己沒辦法掌握的事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1. 害怕自己一個人的孤單 單純針對第一種類型,原 PO 認為可以透過給自己一點動力參加興趣社團、活動等等,認識新的交友圈,或者是和家人朋友聚餐、出去玩都會改善。 他說自己很明白在焦慮的狀態下,要和別人交流會覺得很有壓力,但大家多少有過「和有點久沒見面的朋友約了,出門前突然很抗拒,覺得好尷尬、好麻煩,但見到面後發現也沒那麼糟,其實蠻有趣的!」的感覺。 「你只需要給自己一些走入人群的勇氣!」 (名家著作:我們真的比同齡人過得差嗎?萬特特:每個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慮有人比你提前擁有) 2. 害怕身邊沒有伴侶,失去力量的感覺 針對第二種「害怕身邊沒有伴侶,失去力量的感覺」更像是因為和伴侶在一起的時候,能夠依賴對方,並且從對方身上得到很多能量,但離開對方的時候,就開始擔心自己一個人好像「什麼也做不了」、「做什麼都沒意義」。 這時候由於失去了某種支持自己的力量,所以就算做了一些轉移注意力的活動,好像也是一時的。 原 PO 建議,「雖然你和伴侶在一起的時候很開心很快樂,但是別忘了在和對方交往以前、認識以前,你其實也是一個有趣的人。你的快樂並不是只會因為伴侶而快樂」。 因為伴侶有很熟悉、很親暱的感受,和沒那麼熟的人相處的時候難免覺得害怕,當然另一半可以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但如果分別讓自己的焦慮感大到忘記自己本來的能力和魅力,這樣是很可惜的。 他接著說,無論是工作、任務、讀書、交友等,都要努力地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沒有對方的時候只剩下一半的自己,要讓自己是完整的自己,和伴侶重新見面的那一天才會是 1+1。 「所以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盡量準時吃飯,準時睡覺,雖然焦慮時很難,不過這是值得努力的金科玉律。」 圖片|Photo by Willian Justen de Vasconcellos on Unsplash 3. 害怕伴侶身邊有自己沒辦法掌握的事 對於第三點原 PO 說,如果對方曾經讓自己失去信心,有過言行不一的案例,可以回歸到「我還要繼續相信這樣的人嗎?他以後有可能還是雙面的嗎?」 這個問題,想想對方能不能繼續交往,「因為會亂來的人,或是就是不跟你說實話的人,就算你們住在一起,你還是無法信任對方的」。 反之,「如果對方不曾做出什麼的話,言行一致的人無論有沒有在你身邊,都還是同一個人。可以試著讓自己找回安全感,多相信對方一些,當然也多相信自己一些!」 (延伸閱讀:致在關係中總是感到「不安的你」:建立安全感,你可以自己來) 改善分離焦慮的 6 點行動 原 PO 並建議從事以下六點行動,來改善狀況: 1. 建立自己的求助清單 列出自己親密的朋友,從和對方出去越不會感到有壓力的開始列,如果有心理師的話也可以列入,在焦慮來襲以前,從相處起來越自在的人開始試著聊聊看、聯絡看看。 2. 在另一半忙碌的時間預先安排事情 最好是安排自己也會開心的活動,比如對方去墾丁玩的時候自己去做美甲等,因為自己也是開心的、充實的狀態,焦慮也會大大緩解。 3. 小日記 如果對方在忙沒空回訊息時,可以試著把自己想要分享的事,整理成一個小日記,不一定要文字形式,也可以拍短片、縮時等,這樣要跟對方分享時,兩方都可以一起回顧,也會變成很可愛的互動。 圖片|Photo by Gabrielle Henderson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愛的形狀|伴侶衝突,隱忍其實是錯失彼此了解的機會:3 個溝通心法,為關係創造對話) 4. 分析自己,練習直接溝通 找出自己焦慮的導因,分析完可以試試看和伴侶說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並且提出對方可以明確試試看的事。 5. 不要因為想壓抑焦慮反而變得冷淡 原 PO 分享他之前曾因為自己的情緒一直為對方波動而覺得很累,不自覺造成自己的回覆變得冷淡,所以他建議應坦率一點表達自己的狀態與想法,不然對方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6. 準備以後的開心 像是隔著視訊聊要見面的那天,或是討論可以去哪裡玩、一起做哪些事等等,都可以維持彼此的溫度。 本文授權轉載自 UDN,原文詳見:遠距離戀愛如何維持? 過來人提解方:找出原因並直接溝通 July 11,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5YWTQRa
動畫大師高畑勳《螢火蟲之墓》感動再映:絕望中堅守希望,即便那是謊言,仍要深信 https://ift.tt/LhkHBcQ 吉卜力工作室的招牌大師 高畑勳,代表作《螢火蟲之墓》讓許多人的童年帶來淚水與傷感,長大後的我們,是否更能體會清太與節子這對兄妹的的掙扎與無奈? 提到吉卜力工作室,許多人印象深刻的動畫或許是宮崎駿的《龍貓》,讓內心始終能充滿療癒能量與思想,但其實記憶中都安放著《螢火蟲之墓》,對於死亡與逝去難以接受,深鎖心中一角;《螢火蟲之墓》更多是我們想遺忘的歷史故事與深埋心中的情緒。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記得小時候初次接觸《螢火蟲之墓》只停留在悲傷難過的戰爭故事,也因為感傷的情緒太重,不敢重新觀賞,直到最近高畑勳展即將在台灣開展,才又點起了想重新觀影的欲望; 《螢火蟲之墓》講述二戰時期的日本,不是刻意著墨在戰爭與反戰的觀點,只是平淡地描述著一對兄妹在戰爭時期如何掙扎生存、又是如何守護自己的日常,短短 89 分鐘,安靜卻又深刻,感受著生命微弱的光芒。 如果說《龍貓》代表著戰後時期人們對於生存的希望,或許《螢火蟲之墓》就是哀悼著關於死亡的哀痛與生命反抗的過程;面對世界,我們宛如螻蟻,只能奮力的拚盡一切掙扎,而節子與清太所面臨的無奈與感慨,使得我們坐立不安,卻又深深惋惜⋯⋯ (文章為撰文者立場,非書籍出版作家的理念) 在絕望中堅守希望,即便那只是謊言,仍深信如此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十四歲的你,在做什麼呢? 在《螢火蟲之墓》裡,當時清太只有十四歲,眼睜睜看著母親因燒傷而痛苦不已、父親因戰爭而杳無音訊,容身之處早已被炸毀,只留下四歲的妹妹,無助與慌張溢滿心頭,卻只能壓抑著這樣的情緒,不說、不提,盼著情緒能自己找到出口。 即便發生了這些事情,清太從未哭泣;對於在當時生活在軍官家庭中,習慣優渥日子的他與節子輾轉住進阿姨家,冷嘲熱諷與酸言苦語交替著,不適應與憤慨的情緒拉到最高點,兩人憤而遠離人群住進偏山中,即使到這刻,清太也仍然不多將情緒表露出來; 直到為螢火蟲蓋上墳墓,節子透露出自己早已得知母親離世的訊息,清太再也無法壓抑自己的情緒,潰堤不已。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不說出口,或許是為了讓自己能有一絲的期盼與慰藉,用謊言欺騙自己,母親仍未逝世,還在醫院養病,兩人終有一天也能盼得父親回來,全家團聚的時刻,這樣才能讓自己擁有繼續行走下去的動力; 謊言似乎是一種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的防衛本能,為了能夠繼續平靜的日常,只能靠著謊言來守護一切,真相過於殘忍與痛苦,飽受傷害的心靈,早已不堪負荷。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重新觀影的過程時,我們像個大人忍不住在內心叨念著,「為什麼清太不出去工作?為什麼不成為救火隊的一員?為什麼不低頭回阿姨家呢?」 歷經社會洗練,而又或是我們所身處的年代與所觀看的視角不同,身為旁觀者的我們,無法體會到眼睜睜看著母親全身綑著繃帶最後又被燒成灰燼的過程、也無法立刻就接受家道中落的苦境,在那樣的戰亂時刻,又怎麼能要一個還懷有軍官夢想的孩子一肩扛起所有的責任呢? 平白寫實,卻也將青少年年少氣盛的模樣深深刻畫進電影中,高畑勳將《螢火蟲之墓》的觀影視角切成了第三人稱的模式,所以你很容易就會跳出角色的情感,用著旁觀者的思考模式看待劇情,或許這也是高畑勳為了讓我們不會因為電影而感到太深的感傷而做的善意之舉。 (為你挑片:《輝耀姬物語》:背負父母期待,而無法活出真實自我,三個方法找回自己) 生存將我們逼出恐懼的形狀,人心變得更加複雜 戰爭帶來恐懼,吞噬美好的生活場景,讓阿姨更早的面對到生存的危機,會擔心著家中的糧食不夠用、害怕著下一波的轟炸何時會到來,而眼前的清太與節子就像是枚未爆彈,隨時都可能會危害到家裡的人。 即便希望著清太能成為出去幫助家裡的一分子,但並不是所有事都能如自己所希望的,清太與節子仍然在家中玩樂嬉戲、也不願意幫忙洗碗打掃,不滿的情緒日益漸滿,也膨脹了阿姨的心緒。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忍不住就想透過言語釋放不滿的情緒,即便知道這些言語讓聽得人會難受、自己也不一定舒服,但似乎憋在心裡更不好過;在戰亂時刻,誰都難以自保,更何況還要再額外照顧兩個孩子,對於阿姨的內心壓力也不由得往上增加。 當同理心被生存恐懼瓦解,重新撿拾與拼湊成為難以完成的遙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困難,而常存的恨意只會無限擴大,直到內心被掏空。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年幼時期看阿姨,總是會情不自禁地討厭那碎嘴又偏心的模樣,尤其是當一家子吃飯,阿姨將只有湯水的飯碗遞給清太、而又將盛得滿滿料的飯碗遞給自己女兒時,那樣的差別待遇讓人難受,或許這也是小時候對《螢火蟲之墓》阿姨總是沒好印象的緣故; 但又有誰想這樣呢?被生存的恐懼情緒給支配著,即便被人討厭也沒辦法,只是想要好好的生存下去,守護還能繼續的日常。 (感動上映:《餘命10年》:人生只有一次,能遇見自己愛的人,本身就是奇蹟) 渴望回到安穩度日的時刻,為了生存誰都拚盡全力 剛搬到山中的清太,為了生活起居,因此與附近的農夫用錢或物品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生活必需品;而當兄妹兩人再也無東西可換時,農夫也表現出無法幫忙的模樣,道出了滿是無奈又現實的話語:「我也只不過是個農夫,不能老把東西分給別人。」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在當時,日本政府倡導著「通過配給以外的方式獲取物資是嚴重的違法行為」,也因此錢變得一無是處,只能透過以物易物或黑市購買才能換得必需品。 農夫這個身分一直都是跟「生存」最為貼近的職業,每日耕勤、粗工勞動,辛苦一整季後才可能換得食物;在二戰時期的農夫大多是被雇傭的,所產所種的稻米都不一定是自己所得,很多時候是需要上繳才能換得飯吃,更別提幫助沒有血緣與親情的孩子。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在《螢火蟲之墓》中,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在為了生存而拚盡一切,對任何事物都更加的嚴格與苛刻,卻也更容易被小小的溫柔而感動;當清太為了讓節子吃些營養的食物,而去菜園裡偷甘蔗被毒打一頓送進警局,警察維護清太的舉動,即便只是微不足道的話語,卻也令人暖上心頭。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螢火蟲之墓》在戰火中面對生存課題的他們,不論是遠離人群而到山中居住的清太與節子、保護家人的阿姨還是努力維持生計的農夫,每個人都只是在面臨的當下做出本能選擇,不論事實的對與錯,都得承擔並且接受。 圖片|《螢火蟲之墓》劇照 (你會喜歡:達賴喇嘛《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愈能正視自己和他人受的苦,愈能感受喜悅) 《螢火蟲之墓》電影台詞金句 「你願用一生等待,然後呵護這短暫的光亮嗎?即使,明知它會消失。」 「那是個溫暖的時空,沒有戰爭,沒有飢餓,也沒有冷暖人情,只有點點螢火蟲映襯著節子可愛的臉。」 「但是我們不會沮喪,因為我不喜歡悲傷,我喜歡歡笑。如果註定要孤單的,就不該出現值得貪戀的溫暖。如果註定要失去的,又何必要有曾經擁有的快樂。」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長大再看一遍才懂!《龍貓》裡的5種療傷法,有通往情緒出口的暖心攻略 長大再看一遍才懂!《霍爾的移動城堡》裡的4個情感練習,讓我願意跨出第一步 長大再看一遍才懂!《紅豬》是寫實的中年倒影,有我們終將經歷的浪漫情懷與困惑無奈 July 11,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hkHBcQ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盤點導演「是枝裕和」6 部感人力作,《嬰兒轉運站》:沒有血緣,也能活出真正羈絆 https://ift.tt/4XuPWBa 日本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以關注血緣、家庭等人文關懷的主題為人所知,如果你也對這些議題感興趣,以下 6 部導演的作品推薦給你! 2022 年上映的《嬰兒轉運站》不僅由國民妹妹 IU 挑女主大樑飾演單親媽媽,男主角「宋昊康」更獲封今年坎城影帝,首映當天讓全場起立鼓掌 12 分鐘,媒體更盛讚為導演「是枝裕和」最棒的作品! 而這位日本名導,其實在 2018 年就曾以《小偷家族》奪下金棕櫚獎,《海街日記》更將姐妹相處的日常拍得格外動人。 融入人文關懷、探討血緣與家庭的題材為他標誌性的風格,輕描淡寫的劇情略有一股酸澀,儂編除了推薦《嬰兒轉運站》,這幾部溫情神作也值得一看! 1.《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圖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劇照 電影改編自 1988 年的「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描述一個單親媽媽拋下四個小學年紀、同母異父的孩子另結新歡,被遺棄的孩子們只能用僅剩的錢度日、無法上學更無依無靠。 較成熟的長子明(柳樂優彌 飾)扛起了照顧家的責任、假裝媽媽寫信給弟妹給予慰藉,與天真爛漫的弟妹們形成對比。 4 個孩子真實地在這個無人知曉的角落裡自生自滅,全片氛圍悲悽,請備好衛生紙服用。 (延伸閱讀:害怕被遺棄的心理學:說「沒事,不用回我」的人其實「有事」?) 2.《橫山家之味》 圖片|《橫山家之味》劇照 《橫山家之味》是是枝裕和獻給母親的一部作品,故事敘述橫山家每年都會為了過世的長男純平而團聚。 活在哥哥陰影底下、因自卑而武裝自己的主角良多(阿部寬 飾),看似溫馴卻藏著心機的媽媽、擇善固執的爸爸,以及活在橫山家心中的純平,各自有壓抑未說出口的情緒。 從電影也可以看見日本傳統家庭相處中的彆扭和嫌隙,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放棄皇室身份去結婚?日本真子公主的選擇,是活成一個完整的人) 3.《我的意外爸爸》 圖片|《我的意外爸爸》劇照 由福山雅治飾演的野野宮良多是個嚴格的父親,他有著望子成龍的期待,並給兒子最好的生活所需,而兒子也總是乖巧的順應父親的要求,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 直到一通電話發現自己朝夕相處了 6 年的孩子竟是「抱錯的」,他才重新省視以往作為一個父親時所犯的錯,讓觀眾跟著良多在掙扎與虧欠之中,一同理解到家庭的意義。 (延伸閱讀:「乖巧,不一定是好事」觀葉植物教我的事:懂得表達需求,是一種生存技能) 4.《海街日記》 圖片|《海街日記》 劇照 《海街日記》改編自漫畫家吉田秋生的同名作品,鎌倉的夏天、老房、祭典、吻仔魚飯和梅子酒,可說是本片影迷的共同記憶。 故事中的三姐妹,在 15 年前被再婚的父親拋棄,而在父親的葬禮上意外遇上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擔心繼母無法好好照顧妹妹而決定將她接回家一同生活。在恬淡的相處過程中,因為妹妹的單純,也讓三位姐姐逐漸解開各自心中的結。 當年在台灣上映時直衝是枝裕和電影最高票房,喜歡溫馨家庭片的你不能錯過! (延伸閱讀:心理師夢境解析:夢到和兄弟姊妹分開,代表什麼意思?) 5.《小偷家族》 圖片|《小偷家族》 劇照 沒有血緣關係還能算是家人嗎? 《小偷家族》講述的是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一家六口的故事,但這些同住家人幾乎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 在破敗的房子裡住著臨時工柴田與同居人信代、被撿回家的小男孩祥太、在八大工作的亞紀以及屋主老奶奶初枝。 初枝以亡夫的老人年金支持全家生計,而柴田與翔太也會去偷竊貼補家用,互相照應產生了羈絆,直到柴田與信代又再帶了一個被家暴的女孩由里回來、伴隨著某件事的發生,讓原本融洽的家庭逐漸分崩離析。 (延伸閱讀:餐桌上的電影|《小偷家族》維繫家庭價值的,不是血緣) 6.《嬰兒轉運站》 圖片|《嬰兒轉運站》 劇照 電影假想韓國當地有個人道機構、能暫時收容棄嬰的「嬰兒保護艙」。 在機構打工、育幼院出身的東秀,與受債務所苦的洗衣店店長相鉉,某天決定偷偷帶走並販賣嬰兒,偏偏嬰兒的母親素英(IU 飾)回來找尋兒子的下落,結果 3 人卻為了錢,踏上了替兒子尋找新父母的旅程。 緊跟在後的還有刑警與討債的混混,不過這 3 個人的關係,卻也因為照顧這個小生命而有了奇妙的轉變。 (延伸閱讀:IU 李知恩的 6 大暖心金句:我們都別浪費時間做不喜歡的事) 原文出處:《嬰兒轉運站》導演「是枝裕和」6部寫實親情片:《小偷家族》奪下金棕櫚、《海街日記》台灣人最愛!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坎城影展落幕5大亮點!「韓流發威」宋康昊稱帝、朴贊郁奪最佳導演,IU遭撞成意外插曲 國民女神IU升格當媽!韓國電影《嬰兒轉運站》攜手姜棟元、裴斗娜,影帝宋康昊又演魯蛇大叔 July 08,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4XuPWBa
張瑋軒行筆|給彼此力量的打氣語:把「你不要緊張」換成「我相信你能做到」,為何重要 https://ift.tt/JLgv0rP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領導與溝通方法!張瑋軒相信「多元、公平、共融 DEI」是現在與未來最重要的解決方案。 謝謝上週五,現場滿滿滿滿上千位朋友跟我們一起創造「525 愛的秀秀」。 女人迷首次以脫口秀的形式,用幽默的態度,來處理向來特別困難的性別與女性議題。 這次活動前半場由背景迥異的脫口秀演員擔綱,後半場是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跟我的現場對談。 先不論對方背景與來歷,光是要現場英文對談,在四位脫口秀演員之後,對談風格當然必須也得生動有趣。更不用說,我們討論的範疇,從駕駛與性別議題到多元共融的領導風格,多重維度的層層探究,要啟發人心,要能有感動,還要幽默風趣。 尤其,這一次台灣奧迪總裁特別希望能在女人迷的活動上,聽到很多女性的真實心聲。 「奧迪想聽見更多台灣女性的聲音。」Rahil 這樣跟我們說:「我想知道,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所以,現場直接的即興互動更是一定要的。 這個任務光是中文就不容易,更何況要全英文表達? 從以前被國中老師說「絕對學不好英文的學生」,到能夠完成被很多人戲稱《艾倫・軒軒・歐普拉秀》的活動。 其實,我也從一個想到要說英文就想逃跑的小孩(我高中的時候就曾經直接在英文課上直接逃走),成為一個能夠專注在目標實現的人。即使要用英文、即使是挑戰度很大的事情,心裡也可以沒有其他雜訊。 從「我害怕」到「我想要」,從「我恐懼」到「我實現」。 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 張瑋軒 上週五的那個舞台,我想送給十二歲的那個自己,那個上完第一堂英文課,放學回家在房間裡偷偷哭,覺得自己這輩子再也不可能學好英文的那個我。 要謝謝十二歲的自己,沒放棄也不相信,不相信「自己能不能」是「老師」可以決定的。 要謝謝十二歲的自己,沒放棄很相信,相信「自己可以」努力著一步一步的。 (你會喜歡:張瑋軒行筆|愛的秀秀:那晚的勇氣與笑聲,撫平了所有挫折與傷痕) 當然,更要感謝我的好運氣,能在生命歷程上,遇到很好改變我一生的老師和朋友。高一的時候,有個朋友從 A, B, C, D 從頭教我怎麼發音;這幾年,有個朋友教著我怎麼把英文跟自我做好連結。 自從 2017 年接受到美國國務院的邀請後,我也持續著英文的練習。如果有機會能把台灣、女人迷、自己的故事說好,當然要把握好機會好好的說。 讓機會是機會,讓機會不是失敗。 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 張瑋軒 很有趣的是,因為知道這個任務的挑戰度。團隊很多知道英文是我心中大魔王的夥伴們,都跟我說「不要緊張。」我第一次感覺到「其實我真的一點都不緊張。」 那些善意跟祝福,我都有好好收起來。團隊的應援和鼓勵,也真的讓我更有信心「我有能力」完成。也才讓我有機會好好品嚐「你不要緊張」這句話。 當 A 跟 B 說「你不要緊張」的時候,心中大多已經帶有著「預設」B 很緊張。雖然 A 希望達成的是透過「你不要緊張」來緩減 B 的緊張,但這句話通常只是無效的溝通。是一種「限制型的預設」溝通,雖然出自好意,但其實無效。 無效的原因有三 第一: B 可能其實一點都不緊張。而這句話只會讓 B 覺得 A 對自己的信任度不夠,因此而讓 B 感覺到某種挫折,原來自己的累積不足以讓 A 能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放心。 第二: B 可能真的超級緊張。但如果在這個情境,「你不要緊張」這句話,也只是讓 B 陷入更焦慮的狀態裡。因為「不要」本身就隱含著「危險、錯誤、這裡有問題」的訊息暗喻。 第三: 相信 A 在換位思考時,同理自己在相同情境可能有此感受。可以試著對自己,也對人說出「你可以做得很好」,那將會在祝福別人的同時,也帶給自己力量。 「溝通的藝術,就是具有領導影響力的語言。」—— James Humes, “The Art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Language Of Leadership.” 比起說「你不要___」,我們更能透過「願景」溝通,以相信「未來會完成」的狀態,去做對話,與其說「你不要害怕」、「你不要緊張」,不如直接說「我相信你會做得很棒」、「我知道你做了很多努力」、「期待你的結果」。 坦白說,我也從這次的經歷,更加理解「多元共融」與「非暴力式溝通」的重要性。 如果 A 真的很想要知道 B 是不是真的「緊張」,比起直接說「你不要緊張」,以多元共融的方式來做這個對話就是——「你會緊張嗎?有什麼我可以做的?」不預設對方的狀態,直接用開放的方式,來理解對方。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領導與團隊風格。而多元、公平、共融,我深信是現在與未來最重要的解決方案。 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 張瑋軒 (推薦閱讀:96% 人才視「多元共融」為加入企業關鍵因素,「性別偏見」仍居職場不平等第一位) 就像國中的時候,我生命裡的第一堂英文課。 如果有機會再來一次,如果我是那個老師,我不會說:「你一定學不好英文」,我可以說:「你是班上唯二還不會英文的人,如果你要跟上其他同學,如果你想學好英文,你可能短時間會需要比別人再更努力喔。這個過程中,如果你需要的話,老師會在這裡喔。」 或著,如果我是那個老師,我會那個已經很緊張很擔心的那個孩子說:「你現在什麼都不會,太棒了,你今天一定會學到很多!」 這其實就是我常常常常跟自己說的話。甚至每天都會跟自己說的——現在「不會」太好了,因為「我」等等/之後「就會了」。 我很喜歡做自己不會的事。 這大概就是我現在最會的事了吧(笑)。 #艾倫軒軒歐普拉秀 #有人要來找我開節目嗎 July 08,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Lgv0rP
為你挑片|《餘命10年》:人生只有一次,能遇見自己愛的人,本身就是奇蹟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30731?ref=rss 電影《餘命10年》改編自已故作家小坂流加的半自傳同名小說,由知名導演藤井道人執導,小松菜奈、坂口健太郎主演,真摯動人。 「如果只能再活 10 年,你會做什麼?」——電影《餘命10年》 遇見他之前,她對命運絕望不已,正值綻放的年輕生命,卻被無情雲翳籠罩。她從沒想過,一向對生活滿懷熱情與憧憬,期待活出光芒的自己,竟得到罕見疾病。 遇見她之前,他隻身來東京闖蕩,社會的磨礪沒有使他長出堅韌毅力,而是逐漸磨碎了他的意志。他與父母的關係日益僵化,他想逃避,遍尋不著活著的意義。 同學會上,他們相逢,初中時的記憶好遙遠,唯一共通點,是他們在人群中同樣孤獨,所以感應出彼此的偽裝——強顏歡笑,好隱藏真實自我的悲傷。 穿梭十年的時光膠囊,像一面過於誠實的鏡子,照見了他們的格格不入、逃避與不安。 圖片|《餘命10年》劇照 他叫和人,夢想成為一名充滿幹勁的有為青年,怎麼成了社會上一顆被遺棄的小螺絲釘,深陷生無可戀的無力感,他只想逃避宛如空殼的平凡。 她叫茉莉,她想活下去,想和同學一樣,成為上班族、到各地旅遊,想遇見愛人,結婚生子,這些生命中平凡的美好,都是她的不可觸及,命運殘酷迫使她接受——活不過十年的不治之症。 為了不讓人世間的時光留下太多不捨與留戀,茉莉發誓不再戀愛——直到與和人相伴的溫暖日常,一點一滴融化她冰封的心扉。 圖片|《餘命10年》劇照 他們相遇,她成為他活下去的動力,他是她敞開心扉的勇氣,他們在晦暗的生命中,彼此相擁,殘酷的命運多了一絲溫柔眷戀,瑣碎的平凡也變得獨具意義。 電影《餘命10年》改編自已故作家小坂流加的半自傳同名小說,由知名導演藤井道人執導,小松菜奈、坂口健太郎主演。故事描述罹患罕見疾病的高林茉莉,與對人生感到迷茫的真部和人相遇,共譜淒美虐戀。 十年光陰,是處罰或恩賜?面對想愛卻不敢愛的人,該面對或逃避?電影細膩描繪病人與家屬和戀人間的矛盾與不捨,在不完美人生中,擁抱當下最真實情感。 (你會喜歡: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名偵探柯南》新一與小蘭:對的人可能會走遠,但不會走散) 遇見你,我的人生從此獨具意義 「我也會努力的,請你以後不要再想著去死了。」——電影《餘命10年》 茉莉為失意的和人打氣,這句話,也像對自己說。兩個茫然的靈魂,為活下去而勇敢。 勇氣,總在身邊有人相伴時,快速滋長,那是孤獨被理解的溫暖,是傷痛被承接的延緩,是面對生活無奈與巨大悲傷時,只要有你在,我就能奮力堅強的力量。 心動,往往在一瞬間萌芽,像一陣突然來襲的櫻花雨,和人看著茉莉的笑容,心疼她的樂觀與堅強,他心動了,從此以後,茉莉成為挽救他陷入萎靡狀態中的光。 圖片|《餘命10年》劇照 其實茉莉心裡也是歡喜的,和人的陪伴,令她晦暗的命運迎來曙光,她開始有了活下去的動力,想好好利用餘下生命,綻放短暫卻永恆璀璨的光芒。 她努力讓生活步上軌道,海邊嬉戲,感受浪花,撰寫專欄,感受扉頁中的世界,跨年過節,與親友相伴,因為明白餘命有限,所以不想浪費任何一點精彩。 唯獨愛情,是她過不去的坎——當她越來越在意和人,並了解和人對她的心意,她開始害怕,自己無法像普通人一樣戀愛結婚,更恐懼有一天,她將被留戀與不捨淹沒。 她自卑,仍懷有少女情懷的她,因為身上的傷疤而難過,時而引發的哮喘,令她擔心,她無法好好愛和人,也沒有被愛的信心。 「人生只有一次,就看你怎麼選擇,能遇見自己愛的人,本身就是奇蹟。」——電影《餘命10年》 圖片|《餘命10年》劇照 能不能為愛勇敢?哪怕只有一次,哪怕會因此傷痕累累,也要為愛奮不顧身。 「茉莉,我有夢想了。我的人生,或許任誰看來都會覺得既平凡、又無趣,但我身邊有你。」——電影《餘命10年》 儘管茉莉奮力推開和人,和人卻始終溫柔守候,穩穩地接住了她。他的真摯打動茉莉,彼此終於明白,愛情是勇敢爭取,即使相愛不易,仍鼓起勇氣愛你。 最真摯的情感,無可取代,那是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此生唯一,刻骨銘心,無論怎麼逃避或擔憂結局如何,都不改變彼此相守的緣分。 因為是你,因為有妳,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的生命,遇見你以後,我的人生不再晦暗,每一天,我都會努力綻放光芒,即使是微小而平凡的日常,也獨具意義。 (療癒光芒:給大人的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相信你所經歷的,都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圖片|《餘命10年》劇照 謝謝你,教會我當下即是永恆 喜歡一個人,是和他一同感受,春花秋月,夏風冬雪,即使相伴的光陰短暫,也珍惜每個當下;喜歡一個人,像注入堅韌的生命力,用愛與熱情澆灌生活,為了你,我想努力成長為更好的人。 「我啊,有你在我身邊,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了。」——電影《餘命10年》 茉莉重拾小說夢,她想記錄下,與和人相戀的平凡美好,將自己的人生,寫成雋永故事;和人在與茉莉相戀的日子裡,逐漸成熟,從初出茅廬的柔弱少年,成長為負有責任感的有為青年。 回首時光膠囊,曾經許下的願望,縱使仍有遺憾,也盡情閃耀璀璨的光輝。 圖片|《餘命10年》劇照 或許這才是活著的意義,無論長短,每個當下即是永恆,所以奮力去愛,勇敢爭取,盡情感受,永恆珍藏。那怕是稍縱即逝的美好,曾經抓住了,也就不枉此生。 「哎,和人,這輩子我挺幸福的,雖然比別人要短一些,和你相遇,與你相戀,讓我有了『的確活著』的真實感,所以,這樣就足夠了吧。」——電影《餘命10年》 什麼是活著?什麼又是真正的幸福?既然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那就學會熱愛當下吧。 (同場加映:給大人的繪本|大法官 RBG 傳奇人生:為你在乎的事奮鬥,引領他人與你併肩作戰) 圖片|《餘命10年》劇照 或許人是矛盾的生物,希望獲得快樂,卻同時害怕著快樂,轉瞬即逝。貪戀夏風冬雪,貪戀與愛人、親友構築的時光,留戀著生命中每一瞬感動,期待著,還有下一次。 愛情走到尾聲,茉莉說,她害怕了,害怕不能與和人相守到老的自己。 就走到這裡吧,還有好多夢想等著和你實現,但也只能走到這裡了,未完成的夢,會在我的睡夢中繼續下去,會在人們的記憶裡永恆流傳。 圖片|《餘命10年》劇照 最後一次讓我抱抱你吧,多想再次感受擁抱的熱度,掌心的餘溫,我會永遠記得,愛你的每個當下,我有多麼幸福。 謝謝你,讓不正常的我成為了你的戀人,謝謝你教會我,為人生勇敢一點,去擁抱當下的平凡美好。 謝謝妳,成為我活下去的力量,妳將在我心中永遠相伴。落英繽紛時,我會想念妳的。 我會帶著妳給我的勇氣,為未來的每一天努力生活,勇敢奮鬥。 (延伸閱讀:錢錢與它的產地|不懂升息的小新手照過來!三種人必看:思考購屋的你、觀望投資的你、定存理財的你) 圖片|《餘命10年》劇照 《餘命10年》,茉莉與和人的愛情故事,描述著平凡細膩的情感,溫柔永恆蔓延,省思生命真諦。 有一種愛情,是感謝生命讓我與你相遇,和你相戀。自遇見你的那刻起,我的生命,從此綻放獨具意義的光芒。 無論會不會後悔,人生只有一次,能夠與真愛相遇⋯⋯本身就是一種奇蹟。 電影《餘命10年》 我也會好好努力的,請你別再想尋死了。 電影《餘命10年》 我好像被迫看到了 10 年後的未來,如果只能再活 10 年,你要做些什麼?下一個瞬間,你會做些什麼? 電影《餘命10年》 作者資訊|晴暄,寫下溫暖文字,成為生命中的光。歡迎追蹤電影動漫帳 ronna.relaxing、愛情語錄帳 qingxuan_023 ,謝謝讀者支持。 July 08,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R1LqjA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達賴喇嘛《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愈能正視自己和他人受的苦,愈能感受喜悅 https://ift.tt/28GokWv 你時常感到喜悅嗎?張希慈在閱讀達賴喇嘛與南非屠圖主教的最後一次對話時,找到了獲得「幸福」的小秘密,而這份秘訣不分你我,每個人都有機會能夠擁有。 只要感到快樂,就會幸福嗎? 如果是的話,毒品會成為所有人通往的幸福捷徑。顯然,人想要追求的好像不只是「快樂」。 快樂是一種情緒,會來也會走,如同所有其他的情緒一般,沒有辦法永遠在腦中佇留。人生如果不是要追求永遠快樂,那我們要追求什麼? 達賴喇嘛與南非屠圖主教會說,我們要追求的是喜悅(Joy)──包含了多種的情緒,有紓緩、驚奇、忘我,擁有油然而生的滿足,以及由深層的幸福與仁慈所帶來的精神煥發。 比如:女性從懷孕到生產充滿痛苦,但許多媽媽都會說這是她最不後悔且珍惜的幸福,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定義「喜悅」極好的例子。 (延伸閱讀:「最好的愛情,是擁抱你的恐懼」Jenn Im 宣布懷孕:老公告訴我,一切都會沒事) 喜悅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情緒。 因此,我們可以長期擁有這種生活方式,而不用擔心它會一下子就消逝不見,又或者漸感麻木。 那喜悅究竟要如何實踐?我們該如何學習? 如果有人在地獄中也能持續喜悅,那個人一定知道擁有喜悅的祕密。 圖片|達賴喇嘛臉書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一書中,描繪了經歷種族隔離暴行、癌症的南非屠圖主教,與流亡在外超過六十年的達賴喇嘛,一場關於喜悅的探討與對話。 書中整理出了八大創造「喜悅生活」的核心──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感恩、慈悲、付出。 同時,也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讓喜悅遠離的情緒與事物」,包括恐懼、壓力、焦慮、沮喪、憤怒、悲傷、絕望、寂寞、嫉妒、苦難、死亡等。 這本 2017 年就出版的全球暢銷書,融合了基督教、藏傳佛教與心理科學的共識,以及作者的猶太人背景,有條理地整理了兩名宗教領袖對於喜悅的核心思考,並且對照科學研究,更讓這本書很難被連結為「宗教書籍」。 它更像是一本學習情緒、學習人生、探索幸福的心理學書,而今年再版的內容,還有限量贈送的 Share the Joy Journal 筆記本,讓我們可以用來記錄自己的喜悅日常。 作為一名從事多年非營利工作、無宗教信仰的人,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意外地得到關於獲得幸福的指引,而其中一則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達賴喇嘛經歷多年的流亡生活,身邊認識許多遭受過迫害的佛教僧人,而他的一名朋友,也是一名高僧──洛本樂,曾與達賴喇嘛分享了他自己被送入十八年勞改營苦役的故事。 「他們沒有鞋子穿,即使嚴寒的日子也一樣。有時候冷到連吐口水到地上都會凍成冰。他們永遠在挨餓,有一天,他甚至餓到想吃另一個死去囚犯的屍體,但肉已經結凍,硬得咬不下去。」 「那段日子裡,勞改營日日夜夜折磨囚犯。聽說有蘇聯式的刑罰、有日本式的刑罰、有中國式的刑罰,那座勞改營更把全部形式的虐待結合成殘酷至極的酷刑。」 「等到他終於能離開勞改營,只有二十個人活下來。他告訴我,在那十八年,他遭遇過真正的危機。我心想,他說的一定是生命受到威脅,可他卻說,他的危機,是差一點失去對中國衛兵的慈悲心。」 讀到最後一句話時,我眼淚差點落下,因為我也想起了自己曾差點失去的慈悲心。 圖片|達賴喇嘛臉書 我在很多年前就決定原諒性侵過我的人,我希望他們能理解我的痛苦,不是為了複製痛苦,而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那樣的行為是會造成傷害的,而那些傷害,有一天也可能會反傷了他們自己。 在決定原諒以後,我卻曾經因自己的原諒而倍感壓力。 我知道在台灣,選擇原諒加害者,對於其他人來說有時會像是一種縱容,甚至我也可能會被因此貼上「共犯」的標籤(他們會說,我們原諒這些人,若這些人有一天再犯,是因為我們縱容了他們)。 但在這本書中,我學到「原諒」並不等於遺忘。 (同場加映:讀《寬宥之南》:暴力所造成的傷害,不會只侷限在行為本身) 原諒不是遺忘他們的所作所為,也不代表對惡行不聞不問,或者任由自己或其他人再度受到傷害;寬恕不代表不去伸張正義,或讓壞人不用受到懲罰。 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都相信──「原諒」或「寬恕」是一種力量,讓我們不會被情緒蒙蔽,忘記那個人也是人,從而能用清明、堅定的心境應對壞事與惡行。 我們堅決反對惡行,不只是為了保護那些受傷的人,也是在保護傷害別人的人,因為到頭來他們也一樣會受苦。 圖片|天下雜誌出版 我對惡行與傷害的行為感到憤怒,但我不對施加如此行為的人憤怒,因為能同理,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些行為,也知道社會結構如何可能造成行為發生。知道這個行動發生以後,人人其實都受傷了。 做出惡行的人可能會驕傲、會後悔、會竊喜,也可能會用更多犯罪去保護自己,但那些情緒與行動,其實並不會帶給他真正的喜悅、平和、安全、幸福。 甚至,旁觀惡行的人也會受傷,會對社會憤怒、對人產生恐懼、對未來感到絕望。 但是原諒那些人,讓我可以擺脫痛苦,可以脫離「受害者」的可憐、可悲形象,使我有能力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不會被過度強烈的悲傷或憤怒引導做出自傷或傷人的行為,我也才得以走上我的復原之路,成為讓世界減少性暴力發生的其中一名行動者,或不致成為下一個因受害而轉變為加害者的人。 (推薦閱讀:專訪《寬宥之南》作者 Thordis Elva,性侵發生16年後,她與性侵她的人共寫一本書) 想到這兩年,因為我的自我揭露而得以與許多性暴力防治的工作者一同做一些事,倡議也好,教育也好,我知道接下來的人生有一部分的目標會與此做連結。 我知道我並不「感謝」惡行發生在我生命中(曾有的痛苦畢竟也是真的),但是我仍然感謝自己至今每一步的選擇,讓我可以持續靠近喜悅的狀態,有能力愛自己,也有能力繼續愛人。 喜悅,不是只發生在沒有傷害存在的生命中,如同作者在在提醒我們的,喜悅無不伴隨著憂傷。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痛有苦,我們才得以感受喜悅。當我們愈能正視自己和他人所受的苦,也就愈能夠正視喜悅。 再次推薦這本好書給所有對於「幸福」有所渴望的人,無論你現在身處苦難或是何種情緒中,你一定能在書中找到一些超乎你想像,卻又呼應你生命經驗的啟發。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July 08, 2022 at 03:45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8GokWv
張瑋軒行筆|愛的秀秀:那晚的勇氣與笑聲,撫平了所有挫折與傷痕 https://ift.tt/n7lNZmQ 「愛的秀秀」性別脫口秀在施予觀眾「笑聲魔法」的美好一夜之後,女人迷執行長張瑋軒也寫下滿滿感動的一頁⋯⋯ 「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哥林多前書。 這是一個充滿勇氣與愛的晚上。我只能這麼說。 那天登場的四位脫口秀演員,幾乎每一個人上台都說了一句——「來到這個場子非常緊張。」這個緊張,其來有自。 當天的主持大可愛,問有多少人是第一次參與現場的脫口秀表演,有六成以上的朋友都舉起了手。也就是,一千多個觀眾,有六百多位觀眾都一起經歷了第一次。 而女人迷,素來大家也知道,十年走來,從零到有的,開拓又發揚光大所謂「女力」。 「女力」從乏人問津到幾乎主流的政治正確。 因為女人迷對於社會意識的責任感、自我期許的高度、與關心議題的嚴肅性,無形之間,很容易讓人只記得正襟危坐的女人迷,包括我們所有的團隊夥伴們。 我最常提醒團隊夥伴的,幾乎都是幽默,和放鬆,早就不是什麼當責或原則。女人迷的夥伴很常意識到自己的任重而道遠,常常看到目標的遙搖路迢迢,便忍不住沉重了起來。 如果沒有對悲劇與失敗、對一切發生的壞事抱有幽默感,那麼我現在已經憂鬱症爆炸陣亡成碎片,然後這世界上也不會再有女人迷了。 幸好,幽默是刻在我們骨子的東西,只要提醒一下,大家都能重新笑了出來。彼方如此遙遠,一群人走在路上,我希望大家能一起笑著幽默、好玩的走。 衷心感謝 7 月 1 日的週五晚上,所有人一起笑著過了一晚。這一晚幾乎可以撫平所有曾經的挫折與傷痕。 瑞恩 RayRay 說:「我把自己的悲劇變成大家的喜劇。這是一種把故事說出來的方式。」 「無論這世界有多黑暗,不要害怕自己成為那道光。」要成為那道光之前,嘗試用另一種幽默的方式面對一切的發生,或許是一種練習。 當瑞恩把他生命中最黑暗的被親人猥褻的經驗,用段子的方式首次在舞臺上公開,我聽到全場觀眾一致的呼吸聲,沒有激情,沒有眼淚,但是那一瞬間,我總覺得有一種安靜的力量。 不在現場可能很難經驗到,但就是那種哭笑不得的瞬間,會感受到一種對於「人生」非常非常深刻的體驗。 我幾乎是在瞬間感受到希臘悲喜劇帶來的心情洗滌。 黃小胖說:「我要在舞台上講出屬於女人,屬於媽媽的『inside joke』(這在現場是一個超級笑點)。」她的表情生動,動作有趣,很多人都在現場立刻被圈粉,甚至有了動機去做個有(乳頭)控制權的女人(這是笑點)。 作為一個還沒有生育的女人坐在台下如我,我很感謝她沒說「沒生過孩子的女人,不是女人。」而是說「讓我跟你們講某一種女人的故事和經驗。」光是這樣就是非常多元共融精神與溫柔的體現。 擔當開場大任的呱吉說:「一天如果愛自己一次不夠,就愛自己兩次。」無論呱吉想要用什麼方式愛自己(這個梗在現場真的很好笑),其實愛的秀秀最想表達的就是——如果什麼東西不夠,那就再來一次就對了! 而黃豪平則真的每句話都經典,其中分享的「剪刀、石頭、布」更是言簡意賅,愛自己就是: (剪刀)剪掉痛苦源,(石頭)掌握自己的感受,(布)然後用手撫平自己的心。 很溫馨,很直接,讓人永遠忘不掉,也能永遠記得——愛自己其實從使用自己的手開始就行(笑)。 四個脫口秀演員,迥異的性別認同,不同背景文化,帶來不同的說話風格與幽默切角。其實光是他們每個人站在台上,我就覺得這就是女人迷用盡全力想創造的世界。 一個多元共融,彼此幽默的世界。 真的是光看他們站在一起、坐在一起,我便能感覺到某種幸福。 我知道,這四位脫口秀演員接下任務後,就有一種不由自主的底層焦慮——女人迷的朋友們會笑嗎?(這句話如果現場聽就會很好笑) 而我想現場的朋友們,都直接用很生猛激烈的笑聲和掌聲讓大家感受——女人迷的朋友們不僅會笑,我們還會笑的很大聲。所以如果我們沒有笑,那大概是因為你的笑點不好笑(笑)。 而我個人覺得最酷的是,當脫口秀演員挑戰某種性別底線的時候,全場也會直接發出「友善的」噓聲,表達出再這樣下去不行。 我深信,聰明的觀眾,會讓在台上的演員更加的用心與進步。 而且觀眾席傳來的友善是非常明顯的。聽得出來,所有觀眾們都知道脫口秀演員在作梗,沒有惡意,但是所有人也都知道「我有能力」用一種方式讓你直接知道這樣是不行的——這正是多元共融 DEI 最重要的體現之一: 「我以最大善意預設對方,而我有能力直接表達。」 (推薦閱讀:96% 人才視「多元共融」為加入企業關鍵因素,「性別偏見」仍居職場不平等第一位) 在這裡,我也必須要盛讚台灣奧迪 Audi Taiwan 的大膽與勇氣。 願意選擇在脫口秀活動上,用如此創新的方式來跟奧迪所在意的女性族群們互動與溝通。 品牌和代理商都確實用心。我衷心感謝所有的信任與給予的舞台空間,讓我們能一起把台灣奧迪想傳遞的願景,好好的跟現場所有觀眾做最直接自然的互動。 當天在後台我第一次跟總裁 Rahil Ansari 安薩瑞打招呼時,他特別跟我說,千萬不要按照任何腳本,他想要保持前面所有脫口秀演員所創造出的能量,不要讓對話變得嚴肅而讓任何人感覺到無趣。 當天晚上所有觀眾的掌聲,所有停不下來的舉手,每一個舉手後,觀眾直接說出的德文和英文,能在這四位厲害的脫口秀演員之後,還能讓全場觀眾感覺某種與會的興奮和參與感——這跟 Rahil 的真誠與真摯息息相關。 “I do care.” Rahil 這樣跟我說。 “Great, I do care too. It matters.”我說 “Let's make a good show!” 上台前我們兩個很用力地握了一下對方的手。 第一次見面,我們卻像是非常熟識一樣的互開玩笑,彼此談聊。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擁有共同的目標,我們有一樣的願景(shared vision and goal)——我們都希望能為「女性與車」建立新的論述(narrative)。 而這場秀成功的開啟了這樣的第一步——我們把麥克風放到女性手裡,讓女生自己為自己說話。 (同場加映:DEI 策略間|企業想多元招募,卻怕被誤會歧視?降低「無意識偏見」,HR 可以這樣做) 活動後,我看到觀眾在臉書上所寫的心得: 「對談把我這段回憶喚醒。『妳喜歡坐副駕還是駕駛座?』以前我喜歡說副駕,但在未來 3 年,我的回答會是『我是可以坐副駕,也可以坐駕駛座的人。』」 我看著這個心得,我除了感動也還是只有感動,我想 Rahil 一定跟我一樣的激動。這確實是我們所期待可以看到的世界,更多元,更共融,更多人有能力隨心所欲的啟程、抵達與實現。 任何突破都需要勇氣。 而所有的勇氣背後,都是因為愛而已。 謝謝勇敢接受挑戰的脫口秀演員們,謝謝當天的主持人大可愛,還有所有贊助企業與品牌。要參加與贊助前所未見的形式的活動非常不容易,感謝所有信任與勇氣。 要謝謝所有來到(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還是勇敢的)來到現場的朋友們。要謝謝女人迷所有了不起的團隊夥伴們。 這些勇氣,都是因為心中有愛而行。 脫口秀演員們懷著對著舞台的愛,拓展脫口秀市場的愛;所有贊助品牌們對於支持女性族群與多元共融議題的愛;更不用說,女人迷和我,能支持我們這樣一路走來的,真的也就是愛而已,只能是愛而已。 這是一個充滿勇氣與愛的晚上。 (你會喜歡: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我直到現在想起來,都還覺得非常非常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上千人,不可思議的演員陣容,不可思議的品牌合作,不可思議的笑聲,不可思議的掌聲,不可思議的團隊合作和努力,不可思議的後續的所有的持續的迴響。 525,我愛我,我可以。 我可以超越,我可以駕馭,我可以出櫃,我可以說我不會,我可以哀傷,我可以徬徨,我可以舉手,我可以流淚,我可以勇敢——甚至無論發生了什麼,我都可以大笑。 我愛我,我可以。 那天晚上充滿了笑聲與勇氣。 接下來的生活,我們也要這樣子的繼續下去! 張瑋軒臉書 July 07,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n7lNZmQ
雪兒專文|三十五歲後,逐漸與「單身恐慌」和解 https://ift.tt/tO58Um0 曾經有單身恐慌的雪兒,逐漸與自己和解,享受起獨身的快樂,她說:「把所有錢都花在自己身上,最好!」 文|雪兒 朋友:「你都不會害怕一輩子嫁不出去,沒有另一半?」 我說:「當個驕傲的單身狗,好過硬湊做堆的前世冤家!」 二十幾歲的年紀,真的巴不得今天認識、明天交往、後天結婚的連續劇情節,會落在自個兒身上,總想著會不會在下一個轉角遇到真愛?沒想到最終還是踩到屎,而且是很臭的那種。 三十幾歲那幾年,我收到身邊好友無數的紅包炸彈,就連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小美,都因為朋友介紹,嫁給隔壁鄰居遠房親戚的公務員大哥,整個婚禮我被迫上台抽禮花,因為整票好同學裡,還沒有嫁出去的只剩我而已。 (延伸閱讀:「單身有多好,走入家庭後才知道」沒找到對的人之前,請你精彩地單身!) 圖片|時報出版提供 三十二歲那一年,嘗試了相親,認識了工程師 A 男,對方工作背景很不錯,奈何完全不來電。也試過交友軟體,建完帳號後發現,一整排大多都是年紀比我小的男性,每次對話常讓人腦袋出現一堆問號。 常想著:「我會不會一輩子嫁不出去啊!」 個人感情越是告急,生活就越發過得不順遂。 婚配對象東挑西揀之後,就會反問自己:「是不是我這個人很糟糕,所以才到現在都沒人要?」 的確,戀愛會讓人迷惘,瞎了眼睛,而不戀愛卻讓人陷入恐慌,怕單身到老。 圖片|雪兒 Cher 三十五歲後,自然就會慢慢跟恐慌和解。曾經在你面前秀恩愛、灑狗糧的閨密,一坐對桌就閉口張口罵老公、羨慕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她被孩子跟家庭綁住,無法像未婚時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偶然聽見丈夫外遇、被家暴等故事,讓人不勝唏噓。 我想單身即地獄,但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 閨密直眼看著我感嘆:「你,單身,什麼問題都沒有,多好!」我只能給出不失禮的微笑,心中默默地告訴自己:「與其擔心嫁不出去,不如學會把眼前日子過好。」 圖片|雪兒 Cher 不時有人問我該不該跟另一半分手,我都會說:「如果你覺得疲憊,就分手吧!好過感情中兩個人互相繼續折磨。」 當聽到對方有新戀情時,會痛苦一下;當聽到對方結婚時,會痛苦兩下;當聽到對方離婚時,會鬆口氣一下;當聽到對方過得不好時,又會鬆口氣很多下。 獨活,寧可傷心,也不要繼續活在委屈求全的卑屈中。 (延伸閱讀:雪兒專文|四十歲不婚不生,即使不清楚未來會怎樣,也能坦然面對) 四十歲這一年,很少聽到要結婚,通常都是談離婚﹔不婚的,也逐漸甘願一輩子單身。我沒有要凍卵,也不需要三姑六婆介紹,給我連續劇、小說、還有幾個能有一起喝酒的朋友,相信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 把所有錢都花在自己身上,最好! 雪兒《立志把生活過成喜歡的樣子》 本文摘自雪兒的《立志把生活過成喜歡的樣子》,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立志把生活過成喜歡的樣子》 July 07,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tO58Um0
ANTM「超級名模生死鬥」從紅極一時到跌下神壇,你不知道的傳奇與爭議 https://ift.tt/CSWz6Au 曾經風靡一時的《超級名模生死鬥》,主持人 Tyra Banks 帶大家看見同志、跨性別等多樣的美,但也在種族、身材等議題踩線。從爆紅到跌落神壇,一起回顧節目裡的經典片段! 文|李牧洲 因為全球疫情,不少人因居家辦公或隔離等緣故,需要長時間留在家中,因此掀起一股懷舊風潮,許多人開始把以前曾經追過的劇、卡通、電影等翻找出來。 其中一個被大量討論的「回憶殺」——風靡一時的模特兒選秀大賽「超級名模生死鬥(America's Next Top Model)」,不只國外網友們在各大論壇或平台瘋狂「憶」起討論,台灣許多 YouTuber 也製作了有關該節目的回顧或評比,讓網友們直呼,這是我們的青春(童年)啊! 我想藉由這篇文章帶大家一起回顧,這個經典節目曾經創造的奇蹟。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原本主持人認為只會做三五季玩票性質的節目,最後不只在全美獲得成功,更帶起了全球的熱潮,甚至多國推出自己版本的超級名模生死鬥。除了話題跟收視的成功以外,也是少數非常長青的實境節目,總共製播了 24 季,並從節目中誕生了多位模特巨星。 然而,即使累積了大批的收視跟聲望,該節目在製播的過程中,也有不少負面新聞傳出,除了實境節目常出現的參賽者與節目方的糾紛與過節以外,許多節目內容或橋段也涉及了外貌、性別與種族等議題爭議,在文章後續也會帶大家一起探討。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超級名模生死鬥(以下簡稱 ANTM)是由美國名模 Tyra Banks 主持與監製,每一季會挑選 12 至 14 名不等的參賽者,透過每週硬照拍攝、廣告、走秀等評選,在節目最後選出一位冠軍,獲得模特兒經紀公司的合約與產品代言等獎勵。 該節目之所以能大獲成功,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一個同樣性質的節目,相較於歌唱與舞蹈等表演形式的選秀,ANTM 可以說是開天闢地第一樁,一個完全專屬於模特兒的選秀比賽。 也因為這個節目,觀眾得以窺探模特兒與時尚產業的真實面貌,即使大眾對模特兒這個行業不完全陌生,但仍會因為這個節目,對該領域有更多了解與認識,甚至,由此知道了很多行業潛規則跟殘酷的一面。 (延伸閱讀:「你只要穿比基尼來就不用試鏡」女星揭露好萊塢的性別潛規則) 支持同志、跨性別族群,改變世人對美的定義 ANTM 在眾多實境節目中,能夠一直擁有不錯的聲譽,除了節目本身的精采度與話題性,許多評審跟參賽者在賽中,都不斷透過自己的身分或影響力,試圖帶給社會大眾一些正面的能量跟訊息。 主持人 Tyra 在節目中曾經說過,要改變世人對「美」的定義。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因此節目裡的參賽者們,不再只是大家刻板印象中,高挑纖細白皙的女孩,而是擁有多元身材膚色長相的面孔,試圖打破觀眾對模特兒原有的想像。 尤其在節目中,更是多次「開啟機會」,像是在第 13 季時,首創的「矮模祭」,打破身高的限制,廣邀身高矮於 170 公分的女孩參賽;在第 24 季也取消了年紀的限制,讓追夢不再只是年輕女孩的專利。 節目中也有許多大尺碼、少數民族以及身心障礙的參賽者,在節目中嶄露頭角,並且持續為自己的族群發聲。 你能感受到製作單位對政治與時事的關心,藉由將議題融入拍攝主題的方式來倡導,包括第 10 季的街友照、第 8 季的正反議題照(支持與反對死刑等)、第 11 季的政治議題投票(移民、環境、外交等)以及第 9 季的抽菸後遺症。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雖然有幾次的效果並不理想(主題難以發揮、參賽者對議題較陌生),但仍可以感受到節目組對當代社會的用心與貢獻。 特別想提及的一點是,節目組在多元性別的議題上,幾乎滿分的表現。 除了多位評審跟工作人員都是公開的同志以外,在節目中也有多位同志參賽者,在賽中分享自己的故事與經歷。 曾經在比賽中發生一個小插曲,其中一位男同志參賽者 Will 遭到其他參賽者言語歧視,主持人Tyra 得知後,即在當集的評審環節訓斥了該名參賽者,此舉也讓其他參賽者與網友們鼓掌叫好。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第 11 季時,更破天荒出現了第一位跨性別參賽者 Isis,以當時仍偏保守的社會風氣,要在全國播送的節目公開身分並持續曝光,是非常需要勇氣的,而節目不只提供了參賽者比賽的機會,更是多次在節目中展示了 Isis 的人生故事跟困境。 圖片|msisisking@IG 以上種種,都讓觀眾更有機會認識非二元性別的族群,以及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與就業市場的真正處境。 多元跟商業化的拉扯 前面提到,主持人 Tyra 曾說,要改變世人對「美」的定義,能感覺製作單位一直不斷朝(各種層面的)多元的目標邁進。然而,即使努力想要為產業帶來改變,仍舊蚍蜉撼樹,還是難以對抗整個行業行之有年的趨勢以及準則。 如同主打打破年齡限制的 24 季,儘管有多位「大齡女子」參賽,比賽最後仍選了年紀僅有 18 歲的 Kyla 為冠軍,讓觀眾直呼,現實終究還是殘酷的。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節目錄製與播畢後,也有許多參賽者在訪談或直播中提到,最終冠軍人選的決定,不只節目評審的意見而已,廠商與經紀公司也會「表達」他們的想法。 許多工作人員後來也有意無意證實這點,畢竟在商言商,節目組也難單純僅以參賽者的表現作為標準,仍需參照主流市場的供需、經紀公司的好惡,甚至最現實的「經濟價值」作為考量。 提到模特兒產業,總是會讓人與物化甚至性化女性有高度聯想,然而,娛樂產業的確難以讓藝人或表演者與物化完全脫鉤。 尤其模特兒這個行業,是個很難讓模特兒「做自己」的領域。 曾經有朋友言道,如果要拿《超級名模生死鬥》跟《魯保羅變裝皇后秀》來比較,兩者最大的差別應該是,《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的參賽者們,每一個都是獨立的「個體」,皇后們擁有個人獨特鮮明的風格,在節目中也有機會展現自己不同面向的才能,好比喜劇表演、對嘴熱舞、服裝製作等。 圖片|RuPaul's Drag Race 而超級名模生死鬥的參賽者們,似乎只是時尚產業的小螺絲釘,必須收起稜角將自己放入這個產業之中,去迎合設計師、廠商、經紀公司的各種需求,更甚者必須配合外型上的調整(更換造型、微整形、減肥等),否則可能面臨被公司冷凍甚至解約的命運。 同為選秀節目,但因為產業模式的不同,產生了參賽者們在行業裡成為「唯一」跟「之一」的差別。 比賽的模式與評比,或許難以完全擺脫物化參賽者的可能,然而,節目有時卻變本加厲,似乎打算將參賽者物化到底,連正規比賽以外的私生活都不放過。 雖然可以理解多數時候參賽者私底下的生活,包括情緒反應或爭吵等,因其話題性或可看性十足,會剪進節目內容以增加收視。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但放眼其他節目,幾乎沒有如此「鉅細靡遺」呈現參賽者生活的畫面,可以多次看到,參賽者們在宿舍酒醉、洗澡、換裝的鏡頭被播出,除此之外,節目組貌似也會為了收視,刻意製造一些風波或人格設定,將特定的參賽者塑造跟剪輯成反派。 讓不少參賽者在正式接到工作以前就已經惡名昭彰,甚至有參賽者回鍋參賽,在第一集觀眾共同參與的評審環節,就直接被當場嗆聲「婊子!」、「下台!」不禁讓人納悶,觀眾真的需要看到這些畫面嗎?參賽者的自尊、隱私跟個人空間這麼不重要嗎? (延伸閱讀:超模之母登雜誌封面,增加 11 公斤又怎樣?泰拉班克斯:Kiss My Fat ASS!) 從紅極一時到跌下神壇,背後的三個原因 許多熱播的選秀或實境節目,總有散場離席的那一天,陪許多人走過青春回憶的 ANTM,也難逃這樣的命運。 陪我們走過將近 15 個年頭的節目,是怎麼從高收視的話題節目,慢慢開始失去觀眾與人氣,最後黯然退場?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論點來看: 1. 標準的矛盾:為大尺碼倡議,卻要求模特兒「維持體態」 如同前面所述,主持人與節目組一直試圖讓節目屬性更加多元,也確實廣納各種長相、年齡、身高、體型的參賽者,在第 10 季時也選出了首位大尺碼的冠軍 Whitney 。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看似是試圖打破模特兒世界的常規;然而,在節目中也多次出現節目組跟評審要求「體型一般」的參賽者維持身材,在第 12 季中表現一直穩定的參賽者 London,卻在進入六強前意外出局。 原因不外乎是她在比賽中略微增加的體重,該集出現了多次評審與工作人員針對她身材抨擊與質問的畫面。 甚至有評審直說:「你是模特兒,維持身材是你基本該做的事情。」 之後季別也有男性參賽者,在評審環節直接被主持人詢問:「你有在維持身材嗎?你的腹肌還在嗎?」 這樣的情節不禁讓人納悶,究竟是什麼樣的標準,大尺碼的參賽者可以舒服做自己,而一般「正常」體態的參賽者就要規訓好自己,不能變胖、身材不能走樣? (延伸閱讀:這五位名模有話要說:你口中的缺陷,讓我與眾不同) 2. 節目綜藝化:時尚與娛樂拉扯,真實業界難視為專業 許多實境或選秀節目在製播多季之後,因擔心觀眾群會出現疲乏,因此會在節目的形式或賽制上有所改變,有時為了娛樂效果或收視率,反而做了太多不必要甚至多餘的調整。 號稱「高級時尚」的模特兒選拔比賽,在比賽中後期卻多次出現不合常理的挑戰項目,像是跑步機、泡泡球與躲避鐘擺的走秀,讓人已經難以分辨究竟是模特兒比賽,還是綜藝節目的體能挑戰? 雖說節目本身與時尚產業相關,但真實的時尚業界,終究還是難以認真看待實境節目,許多時尚業界人士也多次提到,儘管節目曾有多位資深模特兒、攝影師、製作人或編輯等加入評審陣容,然節目裡的「時尚」,與真實的業界情況仍有落差。 更有多位參賽者甚至冠軍,在賽後表示,因為是實境秀比賽出身,反而背上汙名,讓她們在接工作時時常碰壁,更有人說,參加這個比賽讓她的生活(職涯)變得更糟。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3. 各種議題踩線:種族歧視、變裝歧視 即使節目一直努力想要展現多元價值,但卻也在不同議題頻頻踩線。 除了上述提及的外貌標準以外,在種族議題上的表現也是不及格,在第 4 季與 12 季時,出現拍攝主題是讓參賽者扮演「其他種族」,有部分參賽者甚至需要將膚色塗黑,如此舉動,在種族議題高度敏感的美國,更是大忌中的大忌。 第 7 季時,更發生了該集來賓男模直接跟參賽者 Jaeda 表明,不想跟「有色人種」互動,而更讓人生氣的是,節目組不只沒有替換或懲處該名男模,更是讓原組別按照原定計畫拍攝。 圖片|Pinterest 原本自信心就低落的 Jaeda,在進入比賽理應要奮力一搏的白熱化階段,卻因這樣一個性別與種族的職場霸凌,大大影響了 Jaeda 的表現,當週的成品慘不忍睹,最後遭到淘汰。 而性別議題的部分,如前所述,雖然大多數時候對性少數族群都相當友善,除有時仍會冒出政治不正確的用字遣詞以外,該節目對變裝皇后的態度更是不友善,當有參賽者妝感太濃、不夠女性化、打扮俗艷時,很容易被評審或其他工作人員揶揄是變裝皇后。 即使在製播 24 季,社會風氣已然較為開放的時候,仍會在節目中聽到類似這樣的話語,彷彿變裝皇后與高端時尚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 而在後續集數的節目拍攝,邀請了業界知名的變裝皇后作為拍攝嘉賓,似乎是怕開罪於廣大的變裝皇后秀觀眾,贖罪的意味頗為濃厚。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除了以上的幾點原因,節目會漸漸失去收視,還是逃不過節目生態與觀眾口味的改變。 即使節目已經很努力求新求變,但在原有觀眾群不斷流失,也難以開發新群眾的狀況下,原本新鮮熱播的節目題材慢慢退燒,導致收視節節敗退,在 24 季播畢後,便沒有下一季的消息釋出。 玫瑰少年的燈塔,謝謝 ANTM 鼓勵我盡情綻放 曾經每個週末都會守在電視機前面,與家人一同觀賞並期待超級名模生死鬥的播出,不論是為自己喜歡的選手加油也好,享受節目中的競爭與抓馬(Drama)也好,ANTM 總有一股魔力能夠讓觀眾期待每一集的播出。 長大之後重新回頭看這些片段,除了重溫回憶以外,也能夠用更成熟,甚至更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節目中的大小事件。 然而節目帶給我最大的感動,相信也有許多同志們感同身受,在青少年時期對性向與性別氣質可能感到困惑與茫然,甚至否定跟壓抑自己的階段,超級名模生死鬥的出現,彷彿為我們這群同志小孩們打開了一扇窗,突然看見另一個宛如烏托邦的世界。 圖片|America’s Next Top Model 節目裡面不斷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會被大家取笑的娘娘腔、男人婆、同性戀,但這些人們在節目裡,不只是業界的成功人士,他們絲毫不以這樣的身分與性別氣質為恥,反而可以勇敢(甚至舒服地)表現自己,那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做自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超級名模生死鬥,不只帶給觀眾們美好回憶,更是許多玫瑰少年的燈塔,給予我們許多良善跟啟發,讓我們在有生之年,得以驕傲綻放。 作者資訊|我是李牧洲,高雄人,是容易被美食療癒的金牛座。骨子裡有著叛逆基因,喜歡試探跟挑戰成規。畢業自英國的研究所,主修性別,目前是不專業的變裝皇后,由衷相信變裝能為社會帶來的改變。 July 07,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CSWz6Au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放下「害怕失去」,培養享受金錢與愛情的能力 https://ift.tt/yvcoOK1 「害怕失去」的心態,無論在伴侶相處或運用金錢上,都很難讓人感到幸福。今天就跟著柚子甜的腳步、拋開懊悔的情緒,培養享受金錢和愛情的能力!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圖片|Photo by Hanna Morris on Unsplash 你在關係裡,是個「太小心」的人嗎? 我們都希望在伴侶面前放鬆做自己,但有時來找我諮詢感情的人,在關係裡小心翼翼,老是在猜測對方會不會生氣。 「柚子甜,上次我看到網路推薦一間無菜單料理,很貴但我很想去吃,就找對方一起去。他平常是很節省的人,一開始有點猶豫,但看到我很想去還是答應了。」 雖然如願成行,案主卻發覺在吃飯時自己坐立難安,不斷觀望伴侶臉色有沒有很難看,一沉默就急著找話題逗他笑,每道菜都問他好不好吃,說好吃就鬆了一口氣,說普通、還好就緊張起來,擔心他後悔花這麼多錢陪他吃飯。 (延伸閱讀:關係經濟學:有錢沒錢都吵架?認識自己的「金錢人格」) 「結果那頓飯吃得好累,我好像拼命在向他證明這頓飯很值得、他沒有白花錢,搞到後來都食不知味。可是我幹嘛這樣啊!」案主抱怨道。 「如果他真的覺得浪費錢、吃得不開心,那你會擔心什麼事發生呢?」我一邊聽他說,一邊檢視他抽出來的牌卡,仔細端詳。 「我會擔心,他心裡怪我讓他多花錢,做他不想做的事,覺得都是我的錯。」案主眼睛轉了一圈,像是發現什麼似地:「所以說,我很怕他責怪我是嗎?但他實際上並沒有真的責怪啊,為什麼我還是這麼怕?」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沒錯,害怕責怪是其中一個因素。」我看著他的牌,點出屬於他感情課題的盲點:「但責怪背後代表什麼呢?往往是『害怕失去』──害怕失去愛、害怕失去認同、害怕失去地位。 例如:吃飯這件事,我們知道對方平常很節省,而他忍痛花了很多錢,這個損失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對價,他會把這個帳算到我們頭上,對我們的愛會流失一些,覺得我們挑餐廳品味很差、覺得我們是亂花錢的伴侶等等⋯⋯」 「沒錯!我當時就是這樣,所以才無意識地反覆確認他很滿意,很怕他不開心,結束後要一直問他滿不滿意,他點頭我才鬆一口氣,可是這樣好累啊!」案主皺著眉頭說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放下這種害怕對方不滿意、小心翼翼的心態嗎?」 其實案主這種心情我懂,因為我也有「害怕失去」的課題。 (延伸閱讀:「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焦慮型依附戀人:內心最大的恐懼,是害怕失去對方的愛) 在關係中為了不想失去對方的愛,明明對方並沒有要求,我卻老是瞻前顧後,擔心講了這句話他會覺得我煩、買那種東西會認為我拜金、電話講久一點會覺得我太黏人。 常常反覆確認對方的反應,觀察他有沒有不開心,久了也覺得自己幹嘛這麼累,但又不敢不謹慎,害怕疏漏了哪一點,就會在他心中逐漸失去價值,未來會被殘忍地丟下。 這背後若要抽絲剝繭,還可以翻找出盤根錯節的信念: 可能是我從小就被分數制約,認為高一分的人就是比低一分的人有價值,所以完全不敢犯錯,尤其在在乎的人眼前;可能我一直以來都自信低落,依靠外界給我的評價才能喜歡自己,所以更不希望在喜歡的人眼裡是糟糕的,這樣我又會更加自我厭惡。 這些抽絲剝繭能幫助我「覺察」,不過覺察之後,也需要轉移重心,把抽出來的能量重新注入對的地方,才不會明知道不要這樣想,卻又忍不住掉回去糾結。 圖片|Photo by Pablo Merchán Montes on Unsplash 我後來的做法是:「不要關注小對小錯,而是關注愉快是否流動。」 例如:案主的故事中,他可以從「要求伴侶花大錢陪自己吃飯」這種(自認的)小錯中跳脫,改成當下專注感受「我們這頓飯吃得開心嗎?」──所謂的「我們」當然包括自己。 一直小心翼翼地問對方開不開心,自己就已經先失去愉快了,對方也會隱約感受到壓力,有時候甚至就算有小怨言也不敢說了,只敢回答「開心啊」。 反之,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愉快是否流動」,自己會先享受美食,然後滿足而驚艷地對伴侶說:「這個生魚片好新鮮喔,入口即化,跟平常去居酒屋吃的完全不一樣。」 對方有共鳴的話,自然會跟你聊起來;就算對方覺得其實不好吃,也會因為看你很開心,覺得花這個錢陪你也值得。 我們往往忘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考試,對一題和錯一題就決定是否被心儀的學校刷掉。 真正的人生是「感覺」,感覺好可以讓人包容很多事,讓人願意調整、甚至幫你找理由,接納你的各種小錯,而「小心翼翼」絕對不是讓人感覺好的前提,「百分之百享受愉快,同時分享給對方」才是。 害怕失去的時候,把眼光從「小心」收回來,放在你感受到的任何「享受」上。 (延伸閱讀:女人默默在開車中享受的祕密:隨時出發與離開的能力與自由) 金錢戀愛學第二十二課|太努力不會讓人幸福,享受才是 對待伴侶關係,和金錢關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都當過很害怕「失去金錢」的人,而常常應對的方法是,更加小心謹慎地害怕花錯錢。注意,這邊不是說「花在刀口上」的聰明消費,而是永遠在為花出去的錢懊悔,從來沒有享受過錢帶來的樂趣。 圖片|Photo by Alexander Mils on Unsplash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出門忘了帶水壺,只好去便利商店買瓶十五元的礦泉水,老是害怕「失去金錢」的人,會一直懊惱自己為什麼這麼笨,要是有帶水壺就可以省這十五元了,甚至想晚餐吃便宜一點賺回這十五元。 這種害怕只會滾雪球,最後會不會讓人存到錢也很難說。 就我看過的例子,大部分有害怕「失去金錢」議題的人,往往都會在其他更不理智的地方砸錢,尤其無法抗拒任何讓他們有「好感覺」的東西,因為覺得「平常都這麼辛苦了,當然要犒賞自己」。 就算真的戶頭數字節節高升,這種「害怕」的慣性也只會讓他們更加不敢鬆懈,因為潛意識裡認定,就是這種態度才讓他們存到錢,所以即使有錢了,還是用這種「害怕」的感覺繼續活下半輩子。 (延伸閱讀:「存錢 40 年再退休享受」為什麼這個想法已經行不通了?) 能夠解除這種害怕,培養和金錢的良好關係的方法,是什麼呢?和關係一模一樣,就是「享受愉快流動」。 如果真的必須花十五元礦泉水,就算是因為自己忘了帶水壺這種「小錯」才花的,那喝的時候就享受解渴的暢快,感謝便利商店及時救援,感謝十五元為你換來方便,完全不要責怪自己。 這樣你的十五元不但花得有價值,也不會在身上累積「害怕」的慣性,以後就算有餘裕了,也能捨得過更好的生活。 有人說,這樣會不會讓我們變成亂花錢的人呢?反正只要「有享受」就好啦! 這其實是個常見的誤解──真正帶著覺察花錢的人,可以感覺到花這筆錢的感受是「愉快」還是「放縱」,前者是輕盈的愉悅感,而且需要專注才能細細感受;後者則是一種短暫的刺激,通常痛快過一陣子就沒了。真正感受得到兩者差別的人,是不會落入「亂花錢」的處境的。 放下「害怕失去」的慣性,在感情和金錢裡都練習「享受愉快」的能力。 你會發現,其實你不用這麼努力,關係也會越來越幸福哦! 作者資訊| 柚子甜,1987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歲生命出現大流,一切歸零重新開始,之後蛻變為心靈作家。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 / Podcast 《柚子甜剝心事》。 July 07,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yvcoOK1
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
戀愛實境秀《裸身求愛21天》超乎想像「裸身」又餓又累,回到最原始的戀愛 https://ift.tt/O0eMWL3 16 位單身男女「全裸」被丟到荒島求生 21 天,會發生什麼事?風吹日曬、被蚊蟲叮咬的他們,還會有心情做壞壞的事嗎?又會如何發展多角戀情呢? 現在的戀愛實境秀不僅情結越來越狗血,把前任情侶、甚至現任情侶抓進來搞戀愛修羅場,尺度也越來越開放,Discovery 頻道在 2022 年 6 月 25 日上線的節目《裸身求愛21天》還挑戰一絲不掛在荒島上邊求生邊求愛,創意的進行方式讓觀眾跌破眼鏡。 1. 荒島求生挑戰 21 天 Discovery 繼《原始生活21天》冒險實境節目後,又延伸出了新的大膽企劃《裸身求愛21天》,召集 16 位單身男女,面對荒島求生 21 天的殘酷考驗,為了在這裡活下去,他們煮飯生火、生活大小事都要自己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還能好好找對象嗎?或者是能在飢寒交迫中猜出火花呢? 2. 高顏值參賽者 參賽的 8 對男女都是顏值超高的俊男美女,他們雖然外貌姣好,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因為各自的問題遲遲無法找到真愛。 他們的身分形形色色,有帥哥酒保、夏威夷小姐、消防猛男、心理學博士等,每個人裸身求愛的原因都不同,有人想要自我挑戰,找到理想中的自己,也有人則是因為一直遇人不淑,想藉此找到突破點。 他們在沒有社群網路、手機干擾下進行交流,坦誠相見,進行最赤裸的交流。 (延伸閱讀:為你挑劇|《換乘戀愛》:戀愛就像長途巴士,有的人可以走到終點,有的人卻在中途下車) 3. 想求愛,先求生 在這座荒島上,沒有現成的食物、飲用水或衣服,參加者要仰賴最原始的本能求生,克服一道道挑戰。 他們倆倆一對,親手搭建遮陽擋雨的屋棚,四處尋找可以果腹的食物,相當不容易,因為糧食不足挨餓,被林中滿滿的蚊蟲叮咬更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早晚被搞得身心俱疲,即使顏值再高、身材再好的人在眼前裸體,也很難再去想一些壞壞的事情。 (你會喜歡:韓國戀愛實境秀《單身即地獄》:愛情需要勢均力敵的對手才玩得起) 4. 坦誠相見的意義 為什麼這個節目要特地安排參賽者全裸,又要在荒島上呢? 在社會上我們判斷一個剛認識的人,除了外貌,還有服裝、飾品、配件,更甚是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在這裡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一切回歸原始,沒有衣服包裝,沒有社會經地位的差別,讓每個人都最赤裸地回歸到最簡單、原始的生活,用一個人最原始的本質來互動、交友、談戀愛。 他們在這裡會吵架、會暈船、會一見鍾情、會天雷勾動地火,也會陷入多角糾纏,相當精彩可期。 原文出處:戀愛實境秀《裸身求愛21天》尺度無極限!16位男女脫光光荒島求生大亂鬥,「坦誠相見」尋真愛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Netflix 最新美國實境秀《慾罷不能》,鹹濕版雙層公寓男女齊聚渡假村,準備好一起嗨了嗎? 【追劇時間】《璀璨帝國2》開播超勁爆6大話題!未婚生子Cherie為何中途下車?「他」榮登本季搞事王! July 06,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O0eMWL3
林志玲專文|曾因娃娃音被攻擊,「聲音就是我的標記,我不為任何人改變自己」 https://ift.tt/BZip3Ih 台灣第一美女志玲姊姊,有著優雅迷人的氣質,經常吸引人們的目光,然而,她也曾因為身上充滿辨識度的特質,成為人們議論的對象。面對來自他人的善言惡語,志玲姐姐是如何看待,並且從中找到自處之道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文|林志玲 一輩子總該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做好自己。 大家常常太在乎別人的想法,而忘了認清自己的價值,一味的做他人眼中的自己,終究卻會失去真正的自己。 這一路以來,多少人用我的娃娃音調侃我,有善意的模仿,也有惡意的攻擊,說我很假、很做作,覺得我是故意裝的。你說我不在乎嗎? 我把這些閒言碎語放在心裡,有一陣子開始懷疑自己,可能我的聲音真的不太對哦,考慮是不是該調整,比方說話的時候應該故意把聲音壓得很低沉。 圖片|林志玲臉書 然而,有一天,我要飛往其他地方工作。 在出發前,我刻意的做了很多喬裝,心想這樣就不會有人認得我了吧。可是那天機場人潮眾多,擠來擠去的,我在前進的過程中,很自然的說了一句:「不好意思,借過一下。」 剎時一個婆婆轉過頭來說:「呦——這不是志玲姊姊嗎?你怎麼這麼瘦啊?你要吃飯啊,要好好照顧自己,不然婆婆會心疼的⋯⋯。」 那一瞬間,我深刻感受到婆婆的關懷,覺得好真誠、好親切喔,如果不是我開口講話,她也不會認出我。既然我的聲音這麼有辨識度,還拉近了我與大家的距離,我為什麼要丟掉它呢?我的聲音就是我原本的標記,我的特色,我為什麼要拋棄它呢?那就是「我」啊。 (同場加映:聲音才是你的名片!專訪聲音教練魏世芬:讓你的語氣有故事,打造專業感或溫柔印象) 聲音只是一個例子,而「我」所包含的意義,其實還有更多更多。 剛進演藝圈時,我在各種質疑的聲浪裡,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慢慢卻發現,你不說,別人怎麼知道你怎麼想,裝作看不見、聽不見,把自己隱藏起來,事情可能就會往越來越不好的方向偏離。 圖片|│林志玲臉書 做自己,絕對不是不在乎他人的唯我獨尊,而是在理性的溝通中,找到彼此之間最舒服的相處角度。當你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時,你會發現,大家更能夠接受的,其實是那個做自己的你。也唯有做自己,大家對你的喜歡和接受,才是最真實的。 好好的把自己做好,這是一輩子的功課,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與歷程中,清楚在不同時期,自己的價值與定位。 而未來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從現在開始就要懂得如何選擇與努力,真誠選擇做自己。 一輩子總該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做好自己。自己決定自己的價值,是人生的必修課。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如蝶翩翩》:一個人身負多重角色,是否意味著將失去「做自己」的權利?) 【志玲姊姊送給讀者的優雅小練習】 做自己,絕對不是不在乎他人的唯我獨尊,而是在理性的溝通中,找到彼此之間最舒服的相處角度。 不要因為別人的想法而否定自己,自己的價值,要由自己決定。 本文摘錄自林志玲的《剛剛好的優雅:志玲姐姐優雅之道 》,由遠流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剛剛好的優雅:志玲姐姐優雅之道 》 July 06,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BZip3Ih
錢錢與它的產地|不懂升息的小新手照過來!三種人必看:思考購屋的你、觀望投資的你、定存理財的你 https://ift.tt/YJmplGU 升息、降息,到底是什麼呢?看似跟我們沒關係,但其實與我們日常息息相關,只要你有在儲蓄、投資理財、貸款購屋,這些小知識都不能夠放過唷~!弄清楚對自己最直接的影響,才能幫你投資理財更上一層樓! 近期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許多升息的討論,台灣在今年二度升息,身邊購屋房貸族也不免擔心起來。 未來的利息調升增加貸款成本增加壓力,而外界預期台灣可能也會繼續跟進聯準會升息,因此我們更需要了解升息對個人財務規劃帶來的影響,該如何因應? 升息是什麼? 沒有讀過總體經濟學沒關係,只要知道升息、降息都是屬於貨幣政策。 央行透過提高「基準利率」來減少市場的貨幣,可以抑制通貨膨脹,用一個簡單的方式來理解,你可以想像在銀行存款都會有利息,如果利息上升,大家就更容易把錢放到銀行,可能因此減少投資(尤其是高風險投資)與消費。 通常影響到我們生活部分包含,儲蓄利息增加、房貸、車貸、消費性貸款的成本增加。 當然也會連帶使到房市轉冷,而市場資金減少勢必也會讓股市產生短期波動。 圖片|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Unsplash 升息一碼是多少? 一碼:0.25 個百分點,升息一碼代表利率調升 0.25 % 兩碼:代表 0.5%,依此類推 為什麼會升息? 關於今年升息的動向,最高的一次是六月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升息 3 碼,創近 28 年最大,也是繼三月份升息一碼、五月份升息兩碼後,2022 年的第三次升息。聯準會六月聲明指出,通膨仍然居高不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經濟困難。 而在台灣,同樣面對通膨怪獸以及在疫情下內需市場的衝擊,跟進聯準會的腳步。 3 月 17 日中央銀行宣布升息一碼後,6 月 16 日再宣布升息半碼。 根據中央銀行新聞稿也指出,全球景氣仍面臨多重下行風險,主要包括俄烏戰爭、全球高通膨可能推升通膨預期、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以及國際金融情勢緊縮等,影響全球生產與經貿活動;而疫情反覆,也帶來不確定性。 總結來說,近因遠因包含高通膨、疫情以及俄烏戰爭。 或許在背後總體經濟學的原因聽起來離我們遙遠,但你仍需要知道對自己最直接的影響。 只要你有在儲蓄、投資、貸款購屋,都會受到利率調整影響。 對升息有基本概念了解以後,來看看從買房貸款、投資理財的層面究竟會產生哪些影響,以及如何應對。 (購屋指南:錢錢與它的產地|盤點 4 家銀行友善女性金融服務,買房創業不是夢) 圖片|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面對升息,我們能怎麼做? 給正在思考購屋的你 貸款利率上升,每月所需償還的利息提高,以一間 1200 萬的房子來看,若升息前利率是 1.5%,升息一碼以後是來到 1.75%。 假設房貸成數七成,20 年房貸中,本息平均攤還從每個月房貸 40,534 提高到 41,507 元,每月增加 973 元,利息合計增加 26 萬。 如果你正在思考買房,為自住且有迫切需要購屋,需要將增加的利息成本考量進去,或是提高自備款減少貸款額度,在可能持續升息的未來,房貸可以抓家庭所得的三分之一,也要預留至少半年的緊急預備金以因應內外部風險。 此外,面對當前工料雙缺的情況,購買後的裝修也需要預留資金,成本上漲也要納入預留資金,避免因為買房讓自己的生活造成過多的身心壓力。 (達人怎麼說:女性理想住屋調查大公開:「我想像中的家,該是這個樣子!」) 給觀望投資市場的你 升息對股市帶來波動,投資更需謹慎,從歷史觀察,在 1994 年到 2015 年四次的升息,升息前台股達到波段高點,而升息兩個月後則見到波段低點,然接著隨著利率上升,股市也反彈,與突破升息前的高點,說明升息對股市產生一定的震盪。 專業理財規劃師 CFP 也提醒,此次為通膨帶來的升息也需注意經濟衰退的風險。 綜觀金融機構的建議,選擇通膨受惠的標的,包含能源、原物料,或是有長期趨勢的題材,例如: ESG、AI,以及護城河產業。 面對市場的波動,無法時時刻刻緊盯盤勢,比起等待低點大筆進入,倒不如長期逢低佈局,降低持股成本,也要記得進行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穩定投資心態避免慌亂做出衝動決策。 給定存理財的你 銀行定存利率依舊沒有很大的浮動,如果資產不高也不會太有感,不過面對未來可能持續的升息,當然還是要了解你存放在銀行的錢會產生的變化。 央行三月升息一碼後,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儲機動利率從 0.84% 調升 1.09%,假設是存款 100 萬元,一年利息為 10,900 元,而台灣銀行在 6 月 17 日公布牌告利率,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機動利率從 1.09%,調整為 1.215%,一年利息上升到 12,150 元,利息增加 3750 元,在資產較高的定儲上,不無小補的利息可以賺取。 如果金額不大也無妨,面對未來可能持續的升息,只要記得在定儲時記得選擇「機動利率」,至少能讓存款的利率跟進調升。 最後,不論你是專注在哪一種投資理財,秉持著踏實累積財富的心態,面對政策和市場波動都能保持穩定的身心,不亂了陣腳。 July 06, 2022 at 06:4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YJmplGU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