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Ncf2iR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不再愛成孤島!與自己保持聯絡的方法:試著訴說、給予聆聽,建立適合自己的療癒場 https://ift.tt/LNcf2iR 島嶼的孤單,只有島嶼才懂。藉由談論回憶,從那些未經述說過的故事中改寫出新的故事,重新建構個人的生活故事,用以療癒過去的創傷故事。於是島嶼,就漸漸連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原生家庭、生離死別、自我探尋、生命意義的故事。充滿了各自的創傷,也都有各種形色的恐懼,然而,我們可以鼓起勇氣去述說、去分享,直面自己的創傷與苦痛。 藉由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成長經歷、情感歷程,有時雲淡風輕,有時輕鬆愉快,還有些掙扎與突破。 當我們被徹底聆聽時,彼此彷彿進行了一場凝長而專注的對視——這股凝視無疑產生了充足的療癒之力。藉由分享療癒,我們都是一座座向著群嶼靠近的孤島。 圖片|Photo by Lewis J Goetz on Unsplash 遺忘,是讓創傷在潛意識中傷害你 我們對於過去幾乎被遺忘的故事回憶,時常是沒有什麼特殊感受的。但當我們有機會陳述時,會發現有自己意想不到的痛苦埋藏在故事中,會驚覺到過去那些回憶與真實的自己產生一種疏離割裂的狀態。 這是一種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讓自己遺忘了那些當下無法處理的回憶。 不論是生活中的疏離割裂感受,還是突然感到一陣痛苦,這都是在潛意識中,未經療癒的創傷帶給身體的提醒。雖然身體用「遺忘」保護了當下的自己,但它們並不能幫助我們療癒。 我們在成長過程,因為不免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與滋養,多少在心中都有些兒時創傷,而我們可能往往都已遺忘,卻在生命中的偶然時刻感到痛苦不堪。 成長中不可避免受過各種創傷的我們,藉由分享與聆聽,可以組成一個療癒場,通過敘述生命故事,彼此療癒成長。 圖片|Photo by Rosie Sun on Unsplash 我們缺乏純粹訴說,以及被傾聽的療癒場 雖然藉由講述、純粹地被聆聽,可以開啟我們的療癒之門。但實際上,放眼生活,我們是缺乏純粹訴說與傾聽的療癒機會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你突然遇到了一件觸發自己許多感受的事件,讓你感到困惑或者痛苦。 你特別想表達自己的感受,於是你試著向身邊的好朋友傾訴⋯⋯但在表達時,你能感受到對方並沒有真正傾聽你的訴說,而是經常中斷你的分享,並直接開始向你提供建議或認為你的表達不值一提,試圖幫助你解決問題或告訴你是我們自己想太多。 但是這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呀! 我們自己並非完全不清楚該如何面對,只是希望在那些痛苦的時刻,有個人可以用心地聽我們說說話而已。 結果,我們關閉了心門,不再想分享內心的感受與痛苦,痛苦在被覆蓋起來的傷口內潰爛了。 (你會喜歡:為你點歌|鄧紫棋《很久以後》:對自己的痛苦大方一點,給時間一點時間) 這在親子溝通中,更是常見,也是每個孩子心中創傷的主要成因。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男孩分享了自己與媽媽的互動故事,也是許多亞洲家庭的真實寫照。 「每次只要我的話是以『我想』『我要』『我打算』開頭時,媽媽總會等不及我說完,便開始迫不及待地反駁我,或者想辦法阻止我了,最後我學會了說謊,很多事情自己悄悄做了,也不願意再和她分享心事了。」 這種用隱瞞的長期對抗,會消耗雙方很多生命力,即使在對抗中獲得勝利,也很難獲得快樂。 孩子反而會越來越認定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支持和愛,甚至還會因為表達得到一陣羞辱,因而越來越沉默與孤獨。 圖片|Photo by Josh Applegate on Unsplash 我們不善於與自己的感受親密,需要真誠聆聽而引發療癒 一個沒完整體驗過自己情緒的人,通常不可能體驗到深入而完整的真實自我。 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以至於失掉了與真實自我的聯接。情緒總是被扭曲、被負面地控制,這需要做很多療癒工作,才能以一種深入而平衡的方式來感覺它們。 結果就是他們開始以僵硬、反射式的方式來行動,遭受來自他們防衛性需求的自動模式的打擊。 很明顯,通常我不能很單純地與自己最深的感受相聯結,並將它直接說出來,因為我們是如此的不善於與自己的感受親密,更何況把它們溫和的表達出來呢? 如果我們有機會被真誠地聆聽,真誠地述說時,會使得那些本來無法被感受的情感們,有了流露的機會,我們也有了與自己的感受親密的練習機會,療癒因此才有發生的可能。 藉由述說與被聆聽,我們有可能逐漸放下了曾經束縛自己的框架,真實地面對自己與他人。 療癒的當下,我們會感受到內心逐漸安靜了下來,我們自己會領悟到,有些事情不一樣了。 (你會喜歡:心理測驗|下一秒想去的遠方?替身心疲憊的你,找出最適合的療癒解方) 有了適當的場域,我們便有勇氣用述說來療癒自己 擁有創傷的我們,有被傾聽的需求,那些雜亂的傷痕,也需要自我述說來梳理。 純粹傾聽可以產生人際間的真實連結,能夠讓彼此與痛苦感受親密,也逐漸幫助人們面對痛苦。 人們在合適的鼓勵下,藉由述說來重新拼起被傷害破碎的自我,幫助自己更有力量的面對世界。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完整地傾訴,讓我們重新面對創傷當下無法被處理的情緒與感受,進而有機會轉化成了突破與成熟,本來的悲劇有可能變成了成熟的養分,萌發出生命的力量,成為了生命的自癒者。 當我們帶著愛與敞開的態度去聆聽彼此的痛苦,充分被看見與聆聽時,痛苦才得以開始療癒。 創傷發生的當下可能只是感到痛苦,但訴說回憶的過程中,重新建立了自己對身體心理、社會身份、家庭身份的認知。 這正是顯示了生命的一大挑戰:如何與痛苦保持足夠距離而不使我們沉溺在痛苦中,也與痛苦保持足夠親近而使得我們得以療癒它們,改寫我們的命運。 而我們可以怎麼開始練習療癒我們的痛苦與創傷呢? 練習與自己保持聯結的兩個方法 首先,我們可以試著與自己的感受保持聯結,優先共情自己的痛苦感受,關懷自己。 如果一個人缺乏關注自己深層感受的能力,又怎麼有能力傾聽他人深層的聲音呢? 1. 壓力來時,好好地深呼吸 心理學家發現,可以透過把專注力放在呼吸上來保持心情的平靜,呼吸會直接影響情緒與感受。 相反的,情緒與感受也會影響呼吸,例如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往往會感覺喘不過氣。 當開始呼吸練習時,會意識到呼吸使我們開始與真實自我連結,尤其是當忙碌的生活使我們總很難與自己深度連結。 經常,我們的生活節奏如此之快,以至於我們沒有花時間去感受身體需要感受到的東西。 我們生活步調越快,神經系統慢下來的機會便越少,而情緒開始累積的可能性就越大。身體中積累情緒和能量的地方如果不能持續地處理,使我們的身體難以透過安全、有效和再生的方式去治療和處理情緒與創傷。 用專注在呼吸上與自己的感受連結起來,照顧我們的情緒健康。這意味著進行深呼吸練習,可以直接將我們與自己的情緒處理連結起來,如此一來就能在需要的時候有勇氣與覺察力去承認、感受、處理和表達這些情緒。 每當情緒湧動時,別忘了給自己 10 個深呼吸的空檔。 給自己一個沉默的片段,正是與自己深層感受連結的好機會,也因為與自己有了深層的連結,我們靈魂深處的洞見才得以被自己發掘。 不急於反饋的沉默,構築了足夠安全的空間,使關懷自己成了可能。 圖片|Photo by Eugene Zhyvchik on Unsplash 2. 花點時間,問自己「好問題」 除了呼吸之外,也可以用其他媒介來保持與自己連結。例如試著問自己問題,把注意力從外界收回,回到自身。 使用現在流行的牌卡自我探詢,是一個不錯的媒介。 而女人迷推出的《關係訂製牌卡 Shape of Love》提供了 50 張探索卡,用 50 個問題,試著深入自己對於自己人際關係的核心需求探索。 「我和某個人或某個物品,是否存在不健康的關係?」 「比較、委屈、諷刺、冷暴力、猜測、要求公平,都可能傷害一段感情,以上這些描述字詞,有聯想到自己什麼經驗嗎?如果能夠重來,想做什麼調整與改變呢?」 「上次享受獨處是什麼時候?做了哪些事?」 每天可以抽出一張卡,自問自答,倘若沒有立即的答案也沒關係,把問題放在心中一陣子,陪伴那些我們還不能清楚得知的問題在心中發酵著,哪天我們突然浮現了內心深處的答案,或許就因此挖掘出自己內心最深的聲音了! (推薦閱讀:愛的形狀|「你在我心中有重量,也不因此失去自己」愛情精神分析:承認依賴,才是成熟戀愛) 《關係訂製牌卡》 試著訴說、給予聆聽,建立適合自己的療癒場 心理學中有個療法,叫做「敘事療法」,認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生命故事來建構起生活的意義。 藉由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改寫了過去本來悲慘的故事劇本,進而影響自己的實際生活,建構出新的身份認同、對創傷感受新的認知。 每座孤島都嘗試敞開一點,試著更多專注地聆聽,陪伴他人但不失去自我,因而使我們既可以與對方保持情感聯結,也讓我們免於被痛苦的感受吞沒,幫助我們彼此回到充滿愛和聯結的關懷狀態。 如果我們直接訴說出自己的故事時,擔心眼前聆聽的人無法承接,我們也可以拿出前面提到的《關係訂製牌卡》,利用 50 張探索卡與解答卡,藉由牌卡的媒介橋合,讓人際關係有了旁敲側擊的方式,進而達到訴說與聆聽的練習機會。 隨著彼此更習慣聆聽與訴說後,再放下牌卡,讓彼此來場直擊靈魂的交流盛宴。 這時,彼此帶給彼此的療癒力將可能如湧泉一般,滋養彼此。 圖片|Photo by Jeremy Bishop on Unsplash 每個人生來便像是一座孤島,我們與他人的關聯是需要經過學習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孤獨不會改變。 我們仍願意通過一些練習,尋找與彼此關聯的另一座孤島,彼此建立聯結,形成更大的島嶼,甚至聚集成一片大陸。這會阻止我們在黑暗中持續地沉淪和痛苦,互相依託,從而找到更真實的生命狀態。 當我們試著卸去自我綑綁的防衛、包袱,逐漸勇敢地為自己發聲,相信孤島與孤島之間就會建立起一座座真實的連結,群嶼便可能因此形成。 療癒,就漸漸發生了;藉由訴說與聆聽,我們都可以不再孤獨。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May 20,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