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薩提爾治療|面對親密關係,不再複製原生家庭的模式 https://ift.tt/3jleXuM 想起家人,如果你的心會抽痛一下的話,作者藉由心理學想告訴你的是:不是父母的錯,也並非你不好,不是任何人本身有錯——只是彼此的關係出了問題而已。 那是一場父母講座。在沒有預設任何演講內容的情況下,我在演講現場提出幾個議題,讓聽眾舉手投票決定他們想聽的內容。 那晚,我不斷邀請聽眾們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員,好讓大家從一些模擬家庭裡看出,「不同的關係如何牽引出不同的互動」。 其中一個模擬家庭是這樣產生的。我請兩位年約四十的男士和女士扮演夫妻,並要兩人牽著一條布帶。這條布帶,我告訴觀眾,「是夫妻線,是家庭裡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線。」 接著,我請了兩名男士及兩名女士站在這對模擬夫妻背後。 「這後面的四個人是他們各自的父母。」我告訴觀眾。 然後,我再給這對模擬夫妻各自兩條布帶,請他們與自己的父母連結起來。觀眾在臺下看到六個人——兩個在前,四個在後。 「看到了嗎?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情,是兩個家,甚至是整個社會的事情。」 教養態度,影響關係深淺 站在模擬丈夫的旁邊,我說:「這個男生如何學做男人,很多時候,是從小就透過父親的身教與言教學習而來的。他如何與女生交往、溝通,很多時候,也是從小看父母如何溝通而學習來的。」 然後我走到模擬妻子的旁邊,重複地告訴觀眾:「這女生,也是自小透過媽媽的身教和言教、以及父母的溝通模式,而學習如何做個女人,如何與男生交往、溝通的。」 我問:「到這裡為止,大家還看得懂嗎?」許多觀眾點點頭。 我接著說:「好啦,我們現在要生孩子啦!我想生一個男孩子出來。」臺下的觀眾哄堂大笑。 一個看起來三十多歲的男士自告奮勇舉起了手。我請他站到臺上來,大家鼓掌給他鼓勵。 我請他站在爸爸、媽媽的面前,面向觀眾。 我請他拿一條布帶與爸爸連結,告訴觀眾,「這是父子關係。」 然後,請他拿另一條布帶與媽媽連結,說:「這是母子關係。」 我問觀眾,「請問:父子關係和母子關係是一樣的嗎?」 大家霎時答不出來。 我改問另一道問題,「請問你爸爸和你媽媽教你的方式是一樣的嗎?」 很多觀眾搖頭。 然後我說:「嗯。正因為教導孩子的方式不一樣,所以,關係當然也不一樣嘍!其實家裡每一段關係,在我們的心目中,都有不同的分量。有些孩子比較愛爸爸,有些則較愛媽媽,這是無可厚非的。當然,有些孩子,對爸爸、媽媽都恨。」 我調皮地與觀眾開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我相信當中他們的青少年孩子或許也有不喜歡他們的時候。 圖片|Photo by Taylor Heery on Unsplash 價值、態度,源自原生家庭 然後我問:「既然父母的教導方式不一樣,那他們是從哪裡學習教導方式的?」由於一眼就看到了臺上的雕塑關係,很多觀眾立即可看出答案所在。 大家都指出是模擬夫妻的父母。 「是的。我們都從我們的父母那兒學會如何教導孩子。很多時候,父母根本沒教我們,我們只是憑藉他們如何對待孩童、青少年時期的我們,而複製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孩子而已。如何教導孩子,我們既沒繳費上課,也沒參加考試。所以,第一個孩子,很多時候都是實驗品。」 這段話,很多父母點頭同意。臺上的模擬兒子也點了點頭。 我問他:「我猜,你也是家裡的大兒子吧?」 他說:「是的,你怎麼知道?」 「因為我看到你在點頭呀!我的話好像說到你心裡去了。」大家都笑起來。 我問他:「你的爸爸如何對待你?」 他停了一下,說:「我爸從小打我打到大。他對每個孩子都打。」臺下有些觀眾忍不住笑了出來。我揮手示意大家不要嬉笑。 我說:「謝謝你這麼真誠的分享。我知道站在這麼多人前面,要說出這番話,非常不容易。」 他低下頭說:「是的。」站在他身邊,我可以感受他無奈又憤怒的情緒。 「你說你爸爸打每個孩子,你有多少個兄弟姊妹?」 他說:「我只有兩個弟弟。」 我問他:「我可以在這裡讓你看看你原生家庭的互動嗎?」 他說:「好的。」 我們拆開了剛才的家庭雕塑。我請後排的四位祖父母們下臺。收起所有的布帶,我請他再從觀眾席裡,挑出兩個像他弟弟的人上臺。 臺上剩下的是:爸爸、媽媽、他,及兩個弟弟。 (推薦閱讀:如何從家庭「情緒勒索」中走出來?獨立的你,有能力與父母真正和解) 態度不變,關係豈能改善? 他說:「爸爸是個有錢人,生意近千萬。」 嗯。我聽懂了,那是一個有錢、有權、令人敬畏的爸爸。 我請爸爸扠腰站住。 他再敘述:「我媽是個典型的家庭主婦。三從四德。什麼都是爸爸是對的。」 嗯。我也聽懂了,那是一個懂得忍讓、無法抗權、忍一時風平浪靜的媽媽。 我請媽媽跪在爸爸的旁邊。 模擬媽媽很不情願地蹲了下來。 我問他:「這樣的畫面,你熟悉嗎?」 我指著爸爸站、媽媽跪的畫面。 「嗯。就是這樣。」 我問他:「你爸爸在你幾歲時開始打你?」 「在我很小的時候。有理由、沒理由,他都打。雖然他現在老了,不再打我,可是,我現在每次回家,他只要做一個左右我的眼神,或說出一種控制我的語氣,我都會很反感。現在輪到我很想打他。所以,我不常回家,因為每一次都是不愉快地開車回到城市。」 「你想怎樣打他?」 「狠狠地打他一頓。」 嗯。我聽到了他心中還存有對爸爸的許多怒氣。 我請另一個觀眾扮演他,並站在爸爸的面前。爸爸與長子都伸出手去責備對方。 我說:「你的弟弟呢?」 他說:「我的弟弟一個吸毒、一個在國外跳機了。」聽起來,這個家庭並不保護孩子,而是害孩子。 我請兩個弟弟背對著這個家庭,表示能逃多遠就逃多遠。我指著那個家庭雕塑,問:「你的家庭,現在就處於如此狀況,是嗎?」 他點頭。 「你怎麼看你的弟弟們?」 「我很羨慕他們。」 「嗯,至少他們不用再面對這樣的爸爸,不再回去這樣的家庭。」 他點點頭。他被瞭解。 「所以,我不喜歡回家。每次回家,我一定看到媽媽重複同樣的故事、同樣的哭泣。然後,我一定看到爸爸用同樣的語氣來罵我。」 歲月時光不斷流走。 可是,這位男士的父母依然用著二十年前的互動方式,沒有太大改變。一個三十歲的大兒子,彷彿還是被父親以對待一個十多歲孩子的方式來看待。 圖片|Photo by Chinh Le Duc on Unsplash 人沒問題,互動關係有問題 我問他:「你再看這個畫面一次。」 我請五位模擬家庭成員很認真地把這個家庭雕塑表現出來—— 爸爸伸出雙手,對著每個家庭成員怒罵、斥責。 媽媽蹲在地上,對著每個家庭成員忍辱求全。 大兒子也伸出雙手,覺得父母讓他很反感。 二兒子和三兒子背對著這個家庭,彷彿已經不再與他們有任何關係。 他很用心地看著這個家庭雕塑。 我問他:「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 「在爸爸那邊。」他說。 「不是的。」 他給了我一個他看不懂的表情。 「你來當爸爸,感受一下爸爸的心情。」我邀請他。 他站在爸爸的角色位置上,伸出雙手,很認真地看著自己的家庭。 我問他:「你覺得怎樣?」 他嘆了一聲說:「很累。」 我說:「嗯,你的爸爸也是人,長期用這麼高亢激昂的能量來控制你們,一定非常累。他也在這個家庭受傷了。其實,每個家庭成員在這種狀況之下都是很累的。你現在再站出來。」 我請那位扮演爸爸的觀眾繼續扮演爸爸。 我再問他:「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 他說:「媽媽?」 我搖頭,「不是。」 我再問他:「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 「是我們三個嗎?」他問。 「不是。你們都不是問題。你們三個只是長年累月地背著那個問題。」 我說:「不是成員出了問題,而是關係的互動出了問題。尤其是你父母的夫妻關係——那段家裡最根本、也最基礎的關係。」 他若有所思地看著我。 (同場加映:2 萬人抽樣揭露「幸福夫妻」條件:所謂婚姻,是成為能分享快樂與悲傷的我們) 中止舊傷,創造新好幸福 我問:「你爸爸這麼喜歡打孩子,他從哪裡學來的?」 他說:「我的爺爺也是很凶的,他比我爸爸更厲害。」 我再次問:「你媽媽可以容忍到這種地步,也不為你們爭一口氣,她從哪裡學來的?」 他說:「我的外婆可沒有這樣。不過,我的外公可是一個好人,非常好。我媽媽這一點,就很像他。」 我說:「你看。你爸爸的原生家庭以打罵來解決問題,你媽媽的原生家庭則以忍讓來解決問題。這樣的一對男女結為夫妻,如何能找出一個共同的方式來解決家庭問題? 「你的爸爸愈生氣,你的媽媽就愈忍讓。媽媽愈是忍讓,就造成爸爸更敢於生氣。所以,你們三人就要在他們不平衡的互動裡頭找到一個平衡點。 「通常,在父母的衝突壓力之下,孩子不是反抗(fight),便是逃開(flight)。你選擇了反抗,你的兩個弟弟則選擇了逃開。不論反抗或逃開,你們都受傷了,都為父母兩個原生家庭的衍生付出了代價。」 他靜靜地聽。 我問他,也問臺下的觀眾:「你們明白我說什麼嗎?」大家點了點頭。 我對聽眾重複地強調: 「夫妻關係是家庭裡頭最重要、最根本的關係。 「如果你看我們臺上的這一個家庭,甚至是你們的家庭,你會發現,每段關係都有血緣關係。可是,夫妻是沒有血緣關係的。 「然而,夫妻關係不僅非常重要,也非常脆弱。 「很多時候,我都發現所謂『青少年偏差問題』,多是源自夫妻不良好的溝通基礎。 「孩子的『問題』,不是他們自身有問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背著『家庭問題』。」 男士聽後若有所思,「你這段話,很震撼我!」 「你現在看到了,想怎麼辦?希望如何調整自己?」 「我現在看得比較清楚了。」他說:「我一直以為問題出現在爸爸身上,可是當你說『是互動關係而不是人出了問題』後,我彷彿覺得我們都沒有問題了。」 我笑著說:「問題還是有的。可是很多時候,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呀!」 我做了這樣的建議:「雖然我們無法選擇哪類型的人做我們的父母,父母也無法選擇哪類型的孩子做他們的孩子,但我深信:人的互動猶如一面鏡子——雖然不能決定別人怎麼動,但卻可以決定自己先怎麼動。」 我很感謝這位男士的真心分享,他讓我們這一個夜晚有太多的學習。 (你會喜歡:「乖孩子最終,將無法擁有穩定的親密關係」親愛的大人:別再用「乖」來掩蓋命令) 離開現場前,這位男士喚住了我,說:「我一直努力學習做好一個兒子,也努力學習做好一個爸爸。」 他希望這一趟回家鄉可以擁抱自己的爸爸。他目前育有一男一女。他很認真地告訴我,他如何養育兒女,如何不再用上一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笑問他:「你有打你的兒女嗎?」 他笑著對我說:「有時候,也是要打的。」 我們倆笑了起來。 與他和他太太握別時,我特別對他太太強調了一下:「你的老公很棒!祝福你們!」 坐車離開時,我拚命向他們揮手道別,希望他們能夠打造一個保護孩子、而不傷害孩子的家庭。 讓當初的傷害停止在原生家庭裡,不再衍生、不再荼毒我們的下一代。 本文摘自馮以量的《允許自己選擇愛》。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允許自己選擇愛》 【2021 多元領導大調查:女力綻放,領導現身!】 2021 年女人迷以「多元領導力」為題,了解大家對領導力的想像,在生活、家庭、職場、自我實踐中,領導力是否獲得有效發展。歡迎讀者踴躍填答,凡是填答者,即可獲得 Womany Shop 商品折價券,並有機會抽中 2021 年限量手帳及女力牌卡喔! 現在手刀填寫問卷 >> 問卷連結 February 05,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leXu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