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IpVY7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何謂自我察覺?嘗試以「第三人稱」角度,全方位觀察自己 https://ift.tt/3bIpVY7 定時做該做的事,見該見的人,說該說的話,生活地像行屍走肉⋯⋯如果這是你,你需要看完本篇——試著練習「真實地存在著」! 文|Jojo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些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談到「失去生活熱情」這件事。她說自己「雖然也算過得挺好,但總感覺生活中沒什麼值得期待和開心的事」。 在旁人看來,她確實算是過得不錯的:每天按時上班,偶爾做做瑜伽,週末和朋友約會郊遊⋯⋯但她說,自己就是沒辦法產生那種真實的愉悅感,更像是在「行屍走肉」: 「定時做該做的事,見該見的人,說該說的話,彷彿一直是在『戴著面具』扮演不同角色。偶爾停下來思考時,就會覺得一切都沒什麼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這次聊天也激發了我對這種愈發普遍的生活狀態的思考。很多人好像過著大多數人都覺得不錯的生活,但身邊總縈繞著一股莫名的痛苦和空虛感。 事實上,這種空虛感的本質,是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而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學會「真實地存在」。 最近我讀到了一篇研究,剛好回答了這個問題。它講的就是「真實地存在」對人的重要性(Authenticity in thought, experience,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今天我們就藉著這篇文章,來和大家聊聊什麼是「真實」地存在,以及我們為什麼需要以一種「真實」的方式「存在」在這個人世間。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什麼叫「不夠真實地存在」? 我們生而為人,就作為「我」存在著,但每個人存在的狀態卻是不同的。當我們說一個人「以一種不夠真實的方式存在著」,指的是: 很多時候,他無法真正察覺自己的的感受、情緒、情感到底是什麼,也不能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慾望是什麼,無法為生活找到目標和意義感。 因為他並不準確地了解自己的需求、慾望,因此無法基於自我覺察,做出清醒而堅定的行為選擇。他是以一種「回應外部世界」的方式開展生活,選擇那些外部世界認為是好的行為。 而因為不同環境的標準不一樣,他們往往為了回應不同要求而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自己」。也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可能做出一些前後矛盾、自己也難以理解和解釋的行為和選擇,並經常感覺自己像變色龍一樣,有很多副令自己都感到困惑的面孔。甚至在緊密的關係中,也找不到真實自我的狀態。 他可能時而過度自信,時而又過度自卑。在聽到那些非抬舉的、甚至有些負面的評價時,他通常很難接受。這些情況下,他可能一面很想反擊對方,一面又難免懷疑自己,陷入一種無所適從又難以擺脫的情緒。 這種狀態,被研究者認為是「不真實地存在」的狀態。它會給人們帶來很多負面感受。比如:他們可能常常被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纏繞著,嚴重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覺得自己像個「活死人」,感到無窮無盡的空虛。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既沒有說謊作假,又沒有故意在扮演,為什麼說這是「不夠真實地存在著」呢? 什麼是「真實地存在」? 在研究中,Michael H. Kernis 和 Brian M. Goldman 為「真實地存在」給出了如下定義:在日常的生活運作中,可以順暢地基於自己的真實的核心自我展開運行。 一個人的感受、想法和行為,反映出這個人「真實/核心自我」的程度越高,我們認為它真實存在的程度也越高。 但這種真實存在的狀態,在商業社會中並不被鼓勵。人們被鼓勵「管理」自我的呈現,在短期內可能帶來比真實袒露更高的回報。可實際上,心理學家認為,長期來看,真實地存在對我們的福祉更為有利。 圖片|Photo by Lucaxx Freire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愛的迫降》CP 成真,孫藝珍和玄彬:好的親密關係,是自我成熟後的果實) 那麼,「真實地存在」,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呢? 在這篇文章中,Kernis 和 Goldman 也向讀者解釋了,「真實地存在」在 4 個不同的層面上,各有其意涵: 1. 自我覺察和自我了解(Self-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自我覺察和了解,指的是一個人擁有多少關於自我的知識,或者是指有多強的動機去提升關於自我的知識。關於自我的知識又包括動機、感受、慾望,以及對自身的認知(例如自身的偏好和厭惡、優點和缺點、目標和志向、性格特徵和情緒狀態,等等)。 研究者指出,其實每個人的自我都是複雜的。比如說,一個大多數時候內向的人,也會有他外向的一面;大多數時候感性的人,也會有理性的一面。當這種複雜性沒有被自己理解的時候,我們會出現困惑。 而通過自我覺察,我們能夠形成對自己的連貫的、多面的認知和身份感。這樣做的好處是,當面對不同情境的時候,我們能夠自信、自如地調用自身的不同方面來應對。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覺察可以通過冥想、身心運動、書寫練習等方式進行訓練。 2. 處理和評估與自己相關的信息(The processing of self-relevant evaluative information) 真實地存在的第二個層面,是指不帶偏見地處理各種關於自我的「評價性信息」。它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客觀認識自己,無論是積極面還是消極面。不因為情緒扭曲對自我的認知(過於誇大自我的優勢、迴避否定性的信息等)。 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時候,更容易迴避關於自身的負面信息,想聽到對自身吹捧的信息。而在自信的情況下,則會更好地處理和負面相關的信息。 和自我覺察不同,這個層面更多指的是一個人如何處理「新獲得」的關於自我的知識。研究者反覆指出,儘管迴避他人對自我的負面評價、更多聽取吹捧性的意見,能夠在短期內幫我們迴避一些痛苦,但從長期來看,這會導致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並不準確,從而做出錯誤的人生選擇,或者浪費精力和努力。 3. 行為(Behavior) 當人們的行為與自身價值、偏好、需求相符時,他們在這一層面上是「真實」的。 換句話說,他們採取行動既不是為了討好別人,也不是為了獲取獎勵/逃避懲罰,而能感到自發地想要去做——這就是行為層面的「真實地存在」。 當然,現實中會有很多阻礙,行為很多時候身不由己。作者特別指出,只要在覺察的層面,一個人是真實地存在著,他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當下不真實的行為是一種策略,就不算違背了真實性。 (同場加映:英國寫實插畫集:面具一旦戴久了,就拿不下來了) 4. 關係狀態(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在這一層面上「真實地存在」的人,認為在親近關係中保持開放和透明非常重要。他們想要讓對方看到「真實」的自己,同時,也想要看到「真實」的對方。 為了實現這種彼此坦誠、信任的狀態,他們更不懼在這些關係中展露弱點。而在面對衝突時,他們也更可能選擇表達真實看法,而不是敷衍對方以避免衝突。 研究發現,這種能夠允許雙方真實存在的關係,至關重要,影響人們長期的心理狀態和幸福感。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想,這些看起來都太理想化了。如果工作和生活就是需要我「戴上面具」怎麼辦?難道只能在「真實存在」和「現實生活」裡選一邊嗎? 在研究中,Kernis 和 Goldman也討論了這一問題。 他們認為,在不得不選擇違背真實自我的情境中,能否意識到自身的想法和行為之間存在衝突,是極為重要的。意識到這個衝突的人,在虛假行動時,也能夠睜開一隻眼睛看到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也就是說,雖然他們在行為和關係層面做出了策略性妥協,在另外兩個層次卻仍舊是「真實」的。 從這個角度看,「真實存在」是具有靈活性的,它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強迫自己一直用最純粹的樣子去面對世界。而是我們感到自己擁有能夠表達真實的自由,並可以根據當下環境而自主地選擇是否真實地行動。 圖片|Photo by Simon Migaj on Unsplash 為什麼要「真實地存在」? 研究者用大量實驗結果說明:真實地存在,能帶來更健康的心理機能和更高的主觀幸福感。 其中,他們還著重提到了「人格功能靈活性」的概念。這意味著,當一個人通過真實地存在,對自己形成了清晰準確、複雜多面的認識,就會獲得一種處理多種情境的自信——能夠靈活自如地調用自己的不同方面來做出應對。 此外,真實地存在,讓我們能夠對自我形成客觀穩定的認知,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在錯誤的方向和人身上浪費努力和時間。 此外,熱衷於親密關係真實性的人希望他們的密友能夠深入了解他們,而且他們非常重視在親密關係中的真誠不虛偽。這種真實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的有力預言指標。 研究者還特別指出: 「真實性並非沒有潛在成本。準確的自我覺察可能是令人痛苦的;與真實自我相一致的行為可能會被他人討厭;將自己敞開給一個親密的人可能會帶來失望、嘲笑或背叛。 這些和其他會與真實性相關的負面後果,可能會破壞人們的快樂或主觀幸福感。換句話說,真實性並不總是令人愉悅的。 然而,重要的是,真實地存在對個人幸福感的好處通常足以抵消這些。當人們真實地存在和開展生活時,人們思考、感受和行動的方式,都會促進人們滿足自身需求,並且清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圖片|Photo by Tron Le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減少執著、找回內在平靜:為什麼你該開始嘗試「正念訓練」?) 你可以為「真實地存在」做出怎樣的努力? Kernis 和 Goldman 也給出了他們的建議——正念(mindfulness),這是指一種對個人當下體驗、放鬆而無評判的覺察狀態(a state of relaxed, nonevaluative awareness of one's immediate experience)。 正念是一種頭腦鍛煉。通過這種鍛煉,我們能夠學習放下對事物、對自己的固有看法,學會「不帶評價地看見」。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夠開始看到從前有意迴避的、關於自己的某些方面;開始願意聽一些過去不願意聽的評價,繼而,才有可能處理和從中獲得自我的成長。 它是我們了解自己的第一步。一開始,你可能並不習慣,此時,你可以先試著從「第三人」的角度,全方位地觀察自己。 要注意的是,此時,你只是在觀察,而無需去思考觀察到的是好是壞,造成它的原因是什麼,或它會帶來什麼後果。 當你將這些感受原原本本地挖掘出來,你已經是在釋放真實的自我,並開始真實地面對自己了。 提升正念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未來我們也會為大家提供更多的練習正念的方法。 必須指出的是,「真實地存在」並不是件能夠一蹴而就的事——我們要為了覺察自身而有意識地做出努力;要忍耐面對自身缺陷時劇烈的不安全感;要在一些時候與現實對抗,堅持自己核心自我想要選擇的行為;要在關係中堅持突破重重脆弱感,突破對方的防禦,走向兩個人真實的內核。 它的確很難。然而,當我們這樣做,我們能夠真正體驗到「我」的存在,並以自身本來的樣貌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動。也只有在這些時候,我們才能從根本上獲得一種滿足感——生而為人,我們都有感受到「自我」真實地、活生生地存在的需求。 我們求而不得的生活意義感,首先是通過這樣真實地投入生活開始的。只有當你「真實地存在」的時候,你和生活才建立了足夠深入和真誠的鏈接。生活會用它獨特的方式給予你回報。 願我們不會將一生都花費在漂浮奔波上,而是懷著對生活的喜悅和熱情,全情投入到生活中。 參考資料:Kernis, MH, & Goldman, BM (2004). From Thought and Experience to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 Multicomponent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On Building, Defending, and Regulating the Self, 31–52. February 22,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