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沒有誰能徹底理解另一半」放下期待他人理解,從這 8 個自我改善練習開始 https://ift.tt/3dECohQ 親密關係不能奢望對方都能「讀心」,若有需求未被滿足,請花時間與另一半溝通。同時若對方有這樣的請求,請先試著同理對方的感受,彼此才有對話空間。 沒有任何人能徹底理解另一個人,也沒有任何人能安排另一個人的幸福。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 四十二歲的歷史學家珍妮特.雷克向任職的大學提出學術休假來撰寫教科書,而為了平衡獨自工作的狀態,她經常舉辦聚會,而且只要有邀約就接受。 珍妮特抱怨,她必須苦苦哀求丈夫羅伯特參加聚會,而羅伯特則認為珍妮特給予的壓力是在侵犯隱私,並且對她「過度的社交需求」感到不以為然。 珍妮特還埋怨丈夫就算參與聚會,也會表現得失禮又不友善,羅伯特則反過來批評她「要求過多」。 雷克夫婦來找我諮詢時,上述問題已幾乎要摧毀他們七年的婚姻。顯然,雙方的感受都是真真切切的,也覺得對方應該要理解自己;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沒有一方能夠理解對方。 雙方之間的鴻溝實在太巨大,彷彿兩人是來自完全不同的星球,而且更糟的是,他們都深信對方有能力理解自己,只是不願意而已。 「你不懂!」是人與人之間最常出現的指控 遭到誤解會令人氣急敗壞,所以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為自己解釋,接著挫敗感會惡化成憤怒,因為比起不被理解,更令人難過的是對方根本沒有試著去了解自己。 我們能輕易察覺自身感受,其他人也一定可以,對方只是太固執不願承認,對方就是不在乎!所以,我們會試圖強迫他人理解,導致對方開始覺得被逼入絕境,結果現在雙方都很憤怒。如果對方以前沒有心情去理解你,現在更是沒有。 「人類的理解就像虛假的鏡子,以不規則的方式接收光線,並且透過將自身本質混入,扭曲和改變事物的本質。」 ——法蘭西斯.培根 與其試圖理解,不如激發同理心 我們必須了解,每個人都是透過自己的價值觀和感知來看待現實世界,因此誤解在所難免,有時候就是無法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或情緒。話雖如此,我們還是有可能做到感同身受。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相同的基本需求——對愛、感情、自尊、安全感、自我表達等等的需求。 當這些需求無法被滿足,我們會感受到憤怒、恐懼、悲傷、痛苦和其他共通情緒,而只要把重點放在這類經常體驗到的感受,你就能達到比理解更深層且更有意義的狀態:同理。 同理心是相當珍貴的能力,因同理總是能化解敵意。以心理層面而言,若你能體會某人的感受,就不可能同時對對方生氣。 激發同理心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運用類比,將一個人的感受轉譯成另一個人可以理解的說法。 為了協助雷克夫婦展開這樣的過程,我向羅伯特提出一個假想情境,和他在工程公司擔任設計團隊的主管職有關:「如果你正在進行一個大型專案,卻有團隊成員在客戶面前擺臭臉又顯得很隨便,你會有什麼感覺?」 羅伯特坦承自己會感到非常不滿,也許還會覺得遭到羞辱,因為同事的行為可能會讓自己的名聲受損。藉由一點點提醒,羅伯特開始可以理解這樣的情境很類似妻子的經歷——珍妮特引以為傲的就是自己能讓大家聚在一起並熱烈聊天,而在她眼中,羅伯特失禮的行為會損及她的形象,更威脅到她生活中很重要的層面。 友誼之於珍妮特的重要性,如同商業合作關係之於羅伯特,而羅伯特抗拒社交的行為給珍妮特的感受,完全和他說自己會在假想情境中產生的感受一模一樣。想通這一點之後,羅伯特的姿態明顯軟化下來。「我很抱歉。」他這麼說。 雷克夫婦互相同理的過程只進行到一半,現在珍妮特必須體會丈夫的感受。 圖片|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on Unsplash 用類比法感受彼此的處境 我意識到,羅伯特之所以抗拒社交,是因為比起和人群(尤其是陌生人)相處,他更能自在面對物品和數字。透過貶低社交活動,以及表現出珍妮特沒有權力要求他參與,羅伯特得以掩飾自覺的能力不足,並且合理化自己不夠努力的事實。 為了協助珍妮特發揮同理心,我提起對她來說同等敏感的話題,也就是育兒能力:「假設每次你帶小孩到托兒所,孩子都會在其他人面前做出討厭的行為; 假設你不管怎麼做,他們還是會調皮搗蛋。」珍妮特說自己會感到丟臉,也會覺得自己實在太失職,所以可能會避免和小孩一起出現在公共場合,讓自己不必陷入尷尬的狀況—就像羅伯特需要避開與人相處,因為他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接下來,為了協助珍妮特體會丈夫因為受到批評而感覺到的不快,我問道,如果她母親老是緊盯著她的育兒方式,又不停評論她的缺點,她會有什麼感受?「我會緊張到心煩意亂,打從心底痛恨這件事。」珍妮特坦言,而這正是羅伯特參加聚會時的心境。 說類比挽救了雷克夫婦的關係可能有點誇大,不過這個方法確實改變了兩人之間的氣氛,從彼此反感變成互相同理。現在,兩人可以平靜地找到共識,並且像大人一樣討論彼此的不同了。 理解的終點不在於證明和找到理由,而是明白並且相信。 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 雖然上述流程可以應用於任何有誤解產生的情境,但是在男女關係中尤其有效。在這類情境中,我發現某些類比方式可以達到最佳效果:對男性來說,是職場狀況和自主權需求;對女性而言,則是人際關係問題和親密感需求。 一般來說,不論職業、地位或外顯價值觀為何,男性和女性通常會分別從上述領域中尋求自我認同和尊重。 男性失業之後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很類似女性在一段感情結束後產生的情緒;男性陷入工作困境的挫折感,可以對應到女性成天忙於小孩和家務的感受;男性對遭到羞辱的恐懼,則類似女性對遭到拋棄的恐懼。 感受的力量大過於意義。如果你願意努力體會他人的感受,並且幫助對方體會你的,就能運用類比的方式來激發同理心。 實用啟示 當對方就是無法理解時,請讓對方體會你的感受。 圖片|Photo by Christopher Jolly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學會關注另一半的努力,不再把焦點放在伴侶的錯誤上) 自我改善練習 如果不被理解讓你感到挫折,與其採取敵對態度,不如暫停一下,並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自己。 與其說教、批評或滿口理論,不如運用類比法,協助對方體會你的感受。 首先,辨識自己的情緒,釐清自己究竟感覺到什麼,以及為什麼。 接著,想出適當情境,讓對方體會你的感受。如果類比符合對方的個性和處境,就能發揮最佳效果。 詢問對方如果身在這種情境中,會有什麼感受。請不要用指控的語氣,說話語調要保持平穩、安撫。 對方確認相應的感受之後,詢問他或她是否發現你的體驗有相似之處。你可能需要提示一下,例如:「你在我朋友面前批評我的時候,我的感受就和你⋯⋯的時候一樣。」 調換角色,想像出適當的情境,讓自己可以體會對方的感受。 讓對方知道你可以理解他或她的感受。你應該會看到對方的敵意在你眼前漸漸瓦解,雙方因此能以更開闊的心胸去溝通。 本文摘自馬克.葛斯登、菲利浦.高德堡的《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由方智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 February 22,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ECoh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