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比欺凌更可怕的,是孩子被欺凌了不告訴你 https://ift.tt/3nUan8F 為什麼有的時候,孩子在學校受到欺侮,回家後卻不敢跟大人說?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從什麼時候被毀掉了⋯⋯ 常理來講,孩子受了欺負,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從父母處尋求安慰和支持,但在一些案例中,我們看到的卻是相反的情況,孩子寧願選擇一個人默默忍受,也不願意將自己的遭遇告訴父母。 是什麼讓這些孩子不再將父母視作可信任的依賴對象?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 圖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我和媽媽不是同一國的 台灣作家吳曉樂寫過一本探討當代教育現狀的書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書中講了她的一個學生的故事: 優秀學生蔡漢偉在一次跟同學的打鬧中不小心撞到了頭,漢偉媽媽知道後又心疼又氣憤,她立刻來到學校,不顧老師正在上課,把所有參與「欺負」漢偉的同學一一叫出教室,又要求班主任聯絡這些同學的家長到校。 漢偉媽媽先是一個人把那七八位母親狠狠地羞辱了一頓:「你們疏於管教,導致發生這麼嚴重的意外,醫生說有輕微腦震盪,你們必須賠償。」 接著,她又訓斥班主任:「錯得最嚴重的人是你。你為人師表,學生遊戲時沒有盡到看管的義務就算了,等到學生實際受傷了,還糊塗得不知道通知家長。做老師的,你不難為情嗎?」 漢偉媽媽教訓完老師和家長後,帶著勝利的笑容低下身子對一旁的漢偉說:「不要害怕,無論你長到多大,媽媽都會保護你的。」 那一刻,漢偉感到全身冰涼,他不想站在媽媽身邊,他害怕別人誤會他們是同一國的。 自那天起,漢偉在學校的日子變得難過了,常常有人在他身旁竊竊私語:「哎,他就是那個⋯⋯」「對,聽說他媽媽很⋯⋯」「所以是他讓班主任⋯⋯」 期盼已久的畢業旅行來了,沒有人願意跟他一組。 好不容易熬到上中學,漢偉的日子也沒有變得好過,他在小學的「事跡」很快傳遍新的學校,他仍然被孤立,受排斥,他的學習成績也跟著一落千丈。 而後面發生的這一切,漢偉的媽媽都不知情。「腦震盪事件」後,漢偉沒有再跟父母透露分毫他在學校受到怎樣的對待。他不再信賴媽媽了。 欺負我的,不只那兩個男孩 另一個故事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 Joel Haber 的童年經歷。Haber 11 歲的時候,社區內有兩個男孩總是欺負他,他們常常趁 Haber 不注意,把他推倒,然後兩人擊掌相慶,一起嘲笑他。 每當得知 Haber 被欺負後,Haber 的爸爸總是暴跳如雷,他告訴 Haber 必須學會用拳頭捍衛自己的尊嚴,他讓 Haber 練習拳擊,以便受到欺負後可以還擊。Haber 不敢違抗父親的命令,但他從來沒想過自己真能打回去。 一個午後,Haber 在外面玩,那兩個男孩又來挑釁他。Haber 準備像往常一樣趕緊逃回家,可是一轉身卻看到,父親正站在家門口注視著他。Haber 說,那一刻他的驚慌前所未有,因為這一次,他已經無路可退了,他覺得,當時正在「欺負」他的,不僅僅是那兩個男孩,還有他的父親。 Haber 最終出手還擊了,他邁出了爸爸期待的那一步,但這並沒有給他帶來絲毫的成就感,而且那兩個男孩後來更加變本加厲地欺負他。 父母好心做壞事 以上這兩個案例並非特例。每當家長聽到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都會感到大腦充血,既為自己孩子的「無能」而懊惱,也對那些欺負人的可惡小孩恨恨不已。衝動之下,逼孩子打回去,或是出手教訓對方的情況並不少見。 只不過,父母們的這些行為往往是「好心做壞事」,不但沒有真正幫到孩子,反而將孩子置於更加難堪和痛苦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被欺負了也不敢告訴家長。 由於不敢跟父母講,這些孩子更容易成為長期被欺凌的對象,心理和生理留下嚴重創傷。 父母該如何做才能真正保護孩子? 家長真心想幫孩子,就不能憑著一時頭腦發熱衝動行事,應該先想想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是在幫孩子解決問題還是在給他製造麻煩?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發展有什麼影響?是他今後人際關係的助力還是阻力? 具體可以在如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保護孩子不受欺凌傷害的屏障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只要是親密的,那麼即使發生再糟糕的事,因為有父母的保護,孩子也不會過於悲傷。 心理學家 Gordon Neufeld 講過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帶 4 歲的兒子去踢足球,第一天訓練,就被球隊大一點的孩子奚落嘲笑。 這位父親當下很想衝過去教訓一下那些少年,但這時,他看到兒子挺直了小身板和他們對峙,雙手放在背後,抬頭挺胸,對著那幫孩子說:「我不是愚蠢的笨蛋!我爸爸說我是足球運動員。」 Neufeld 認為,這對父子的關係親密且互相信任,父親根本不用直接出手,已更有效地保護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心裡,父親的認可意味著孩子的內心被看見了,讓他可以忽略其他孩子對自己的侮辱。 相比之下,沒有與父母建立起親密信賴關係的孩子,因為內心沒有被看見,也就不具備這道保護屏障,他們的情感更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傷害。 加上這類孩子較少在父母面前吐露心聲,不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這使得他們受到傷害後更不容易從父母處獲得幫助。 (推薦閱讀:「掉門牙被笑又沒什麼?」小事上支持孩子,他能累積力量面對大事) 二、加強家校溝通互助,建立有效的監管系統 欺凌行為絕不僅僅是發生在某兩個或者某幾個孩子之間的單個事件,而與整個班級和學校氛圍有關。 因此,家長和老師必須明確對欺凌行為零容忍的態度,共同建立起互助協作的監管系統。 假如孩子有需要老師照顧的情況,家長應該主動跟老師溝通,不要忌諱,坦誠說明,爭取老師給予孩子更具體有效的幫助。 電影《 Wonder 》中的 Auggie 就是一個特殊的孩子,他的面部有著嚴重殘疾,可以想像,Auggie 的「與眾不同」必然會招來同學們的異樣眼光和惡意對待。 圖片|《Wonder》劇照 為了讓 Auggie 的求學之路不那麼艱難,Auggie 的媽媽首先找到校長說明了 Auggie 的情況,尋求支持。 在正式開學之前,校長安排了幾個孩子先帶著 Auggie 參觀學校,讓他們和 Auggie 做朋友,以免 Auggie 被孤立;Auggie 受到欺凌後,校長立刻約見欺凌 Auggie 的孩子的家長,堅定表明了對欺凌行為的零容忍態度。 此外,班主任還常常在黑板上寫下引導孩子們思考的座右銘:「當面臨著正確和善良的選擇時,選擇善良」、「你的行為就是你的紀念碑」、「沒有人是孤島」、「善意的言辭成本最少,而成效最大」。 正是 Auggie 媽媽和老師、校長的共同努力幫助 Auggie 更快地被同學接納,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關於《Wonder》這本書,我寫過一篇書介,裡面更詳細寫到父母的愛如何滋養著受傷的孩子。 (你會喜歡:「教養孩子,誰說快樂與傑出只能二選一?」矽谷教母教養秘訣大公開) 三、培養孩子的自信自愛,強大孩子的內心 研究發現,容易淪為被欺凌對象的孩子通常具有被動、消極、服從、焦慮、容易緊張等特徵,他們的弱勢更多體現在心理上而不是身體上。 因此,比起強健孩子的身體,更重要是強大他們的內心。通過對孩子的接納、尊重建立起孩子的自信自愛; 允許孩子說不,通過不評判的傾聽,鼓勵他們表達自己。這樣的孩子在受到欺凌時,才有抗爭的勇氣和力量。 當 Auggie 朋友問他「你不考慮做一下整容手術嗎?」Auggie 回答:「有沒有搞錯,我可是費了好大勁,才變得這麼帥的。」然後兩個人一起哈哈大笑時,我們就能明白,關於他外貌的取笑不再能打倒他了。 參考資料: Bullard, N., Harvey, G., & Palacio, R. J. (2019). Wonder. London: Penguin Books. Haber, J., Dr. (2019, December 03). My Bullying Story. Retrieved July 02, 2020 MATE, D. G. (2019). HOLD ON TO YOUR KIDS: Why parents need to matter more than peers. Place of publication not identified: VERMILION. 吳曉樂(201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灣:網路與書出版。 POPA Channel 延伸內容(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兒子在學校打人,應該點教? 大家帶小朋友去公園,會讓他們從滑梯向上爬嗎? 孩子在家中和學校完全是兩個模樣,是為什麼呢? October 16,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Uan8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