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致渴望歸屬,卻又害怕加入新團體的你 https://ift.tt/37ENuk6 你是否曾用「一旦⋯⋯立刻⋯⋯」的句型,來逃避自己所設立的目標?當逃避多了,人的自信也隨之下降⋯⋯其實我們可以避免這種惡性循環。 我的生命本質的困境是我深深渴望歸屬感,以及我對歸屬感的疑慮。 美國著名小說家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 菲利普為了在詩歌寫作方面有所進展而來諮商。他是個二十六歲的行政助理,生活狀態處於等待模式。 為了逃離他在密西根的家鄉小鎮,他搬到城市住了兩年,每天除了看他的狗到處聞他隨手扔在公寓內的外帶食物容器外,他幾乎沒有公司以外的朋友。他沒有精力做任何事,夜晚他與失眠纏鬥,懷疑他是否應該另作打算,搬回家住。 菲利普告訴我,每次一想到未來,他就有一種癱瘓的感覺。他已經做了任何他該做的事──讀大學、存一點錢,然後搬出他父母的房子、找個新工作、搬到城市居住等等。 但城市房租高得離譜,政府又要求他償還學生貸款,巨大的失落感吞噬了他寄出的每一份工作申請。菲利普有被困住的感覺,他的焦慮幾乎破表。 當我們以雷射般的專注力去關注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時,我們會忘記成長的方式不止一種。 我問菲利普,他在等待展開事業之際,希望做什麼來增強自我感?菲利普告訴我,他真正想要的是加入詩社,他在大學主修創作,本科是詩歌寫作。 菲利普承認他對策發自己加入一個新的陌生團體感到焦慮,因為他有很多年沒有寫詩了,他們會不會瞧不起他?那些詩社會不會是一些閒閒沒事幹的怪胎所組成的大雜燴? 這整個想法讓他有麻煩大於價值的感覺。 圖片|Photo by Baptiste MG on Unsplash 停止找藉口 焦慮是一種最能透過孤立與反芻而引發的情緒,當我們否定我們的社群時,我們會與深思熟慮和充滿熱情的人──這些人會挑戰我們最糟的信念──失去連結。 但我們往往將社群視為一種奢侈,而不是建構我們的福祉的基本成分。 這種逃避社群的行為,通常顯示你的焦慮戴著自我否定的面具。 因為你的焦慮愛找理由讓你遠離社群,它會提供沒有人限制你看電視和在床上吃披薩的自由;它會提醒你,你沒有衣服可穿,或提醒你下雨機率是百分之二十;它會拉出你的待辦事項清單,指出你有一堆髒衣服要洗,並告訴你現在不是你投入陌生地帶的好時機。 在探索新的社群時,它很容易發展成「一旦⋯⋯立刻⋯⋯症候群」。 想想看,你是否曾經利用「一旦⋯⋯立刻⋯⋯」為藉口來否定你的社群? 一旦工作穩定,我會立刻加入飛盤團隊。 一旦這個學期結束,我會立刻恢復宗教禮拜。 一旦我能獨力跑完五公里,我會立刻去探訪那個跑步團體。 我明年搬家,一旦安頓下來,我會立刻去當志工。 當我們將社群視為必須贏得的東西時,我們會忘記社群是我們學習對別人定義自己、成為我們想成為的那個人的地方。 沒有社群,你不可能會有安定或平靜的感覺。 社群是蛋糕,不是蛋糕上面用來裝飾的糖霜,但我們的焦慮往往告訴我們其他有的沒的事情。 菲利普和我討論他用來阻止自己加入社群的「一旦⋯⋯立刻⋯⋯」的藉口。他一直告訴自己,一旦他有了新的工作、明顯的腹肌,和一本寫滿新詩的日記本時,他會立刻加入一個寫作團體。 當他說出這些藉口時,他意識到他把障礙設得太高了。他可以坐在家裡為他的未完成目標而焦躁不安,或者他可以照樣過他的生活,吃點蛋糕。 他搜尋網路,很快就找到三個可能的詩社,但他不是單獨探訪那些詩社──而是帶著他的焦慮一起去。 (你會喜歡:【夏于喬畫話】「為愛情焦慮,卻嚮往婚姻」你也是把結婚當作唯一的出口女孩嗎?) 社群是不完美的 把自己塞進一群陌生人當中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但露面只是個開始,當你抵達時,你可能發現社群是一個充滿焦慮、名為「人」的生物聚集的地方,而團體內的人的成熟度與焦慮程度各不相同。 和我們的家庭一樣,任何團體也可能運用我們討論過的那些焦慮管理策略。 衝突是不可免的,當人們不滿意一個成員或領導者時,三角關係就會出現。當他們不滿意一個決策時,他們會保持距離或斷絕聯繫,有些成員會試圖控制一切,其他成員則不願承擔他們的責任。 菲利普描述他參加過的幾場聚會,聽起來就像《金髮姑娘與三隻熊》(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情節一樣。 他說,第一場聚會的場面亂糟糟,有些人因為詩作受到批評就怒不可遏,而且似乎沒有人負責統籌規劃;第二場聚會太嚇人!團體內有許多人擁有碩士學位,並且吹噓他們的作品即將付印出版。 他離開第一場聚會時感到筋疲力竭,離開第二場聚會時則有不安全感。 菲利普沒有再去看第三個詩社是否適合他,因為他太消沉了。他的自尊心已在令人氣餒的求職過程中受創,而且他也無法預測當人們互相給予回饋時,他自己會有什麼反應。他的焦慮在找理由擺脫困境,並且從這些詩社中找到種種藉口。 當你加入一個新的社群時,先為你的焦慮反應預作準備會有幫助,畢竟你的焦慮的工作是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嗅出潛在的威脅與冷落。 但你的任務是降低誇大刺激的情節,堅持依據現實和有原則的思維,這樣可以幫助你決定一個團體是否適合你。 (推薦閱讀:越熱鬧越孤寂:為什麼我有人群恐懼?) 讓我們來練習! 情境:你參加一場宗教禮拜,沒有人過來跟你打招呼。 焦慮的思維:竟然沒有人欣賞我!我是個開心果啊! 有原則的思維:對我想認識的人自我介紹是我的責任。 情境:你拜訪一個地方政治團體,發現會議現場有點混亂。 焦慮的思維:必須予以控制才能拯救共和國。 有原則的思維:不是每一個人都像我一樣有效率,沒關係! 情境:你加入一支壘球隊,他們將你安排在左外野。 焦慮的思維:趕快爬到樹上,死也不下來! 有原則的思維:我是來玩的,不是要成為職業球員。 你不必強迫自己加入一個你討厭的團體,或繼續待在一個你已成長而不再適合你的團體。但你在作決定之前,必須先管理你的焦慮。 (同場加映:「不要在人群中太顯眼」女性要怎麼透過肢體讓自己更自信?) 認識你自己 當你可以預測你的反應時,加入團體不是一件可怕的事。那麼,你會怎麼做?很容易,只要看你在家中的行為就能知道。 如果你是家中的長子,喜歡指揮每一個人,你可能會在團體中承擔太多責任。 如果你和你的父母有距離,當你有緊張或乏味的感覺時,你可能就會離開這個社群。 如果你的家庭充滿三角關係,你可能會喜歡談論八卦。認識你自己,就是給自己一個改變行為的機會。 菲利普是家中的長子,他喜歡發號施令,不喜歡聽命做事。如果不能負責規劃家庭聚餐,他就不參加。他不能忍受別人沒有效率,但是當別人證明他們有能力時,他又備感威脅。 因此,他拜訪這些寫作團體時感到不耐煩或有被攻擊的感覺並不令人震驚。 日子好的時候,他也許可以咬著唇忍一忍做最好的自己,但今年日子艱難,他的自動運作很難控制,他的焦點都集中在其他人身上而不是他自己身上。他唯一知道的管理自己的反應的方法,是完全避免社群活動。 人們常說,一場集會、一個社團,或一個團隊,是他們從未擁有的家庭。但老實說,換團體並不會改變你的運作方式。 我們不會因為不和周遭的人建立關係,就神奇地變成不那麼焦慮和更成熟的人。我們已被牢牢設定,無法透過簡單地換個團體就能阻斷我們的焦慮運作。 在某種程度的壓力下,我們的自動反應機制就會啟動,你在你的無伴奏合唱團那裡,可能比你在你奶奶那裡需要花更多的時間。 還記得我們如何阻斷我們的自動運作嗎?是的,我們定義我們的原則! 如同指導原則有助於你在家庭中的運作一樣,你對於你想如何在任何人群中表現自己也應該有一些想法。這裡有幾個例子: 社群原則 我會找一個我相信並認同其使命的社群。 即使是焦慮的時候,我也會持續關注這個使命。 我會界定我對這個社群的承諾並尊重它。 我會記住社群內部關係的挑戰是無可避免的。 我會嘗試管理自己的焦慮運作,而不是去管別人的焦慮運作。 你也許會覺得這聽起來太過頭了,畢竟,世界大事或人人津津樂道的醜聞不太可能動搖你的園藝社團的基礎? 也許吧,但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會有緊張時刻。 當你有原則地引導自己去穿越它們時,你會對於去應對這場鬧劇,或偶爾出現的混亂或自大的場面有更好的準備。 本文摘自凱瑟琳.史密斯的《事情沒有那麼糟:給不小心就想太多的你的情緒療癒指南》。由皇冠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事情沒有那麼糟:給不小心就想太多的你的情緒療癒指南》 October 24,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ENuk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