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性格不是天生或遺傳」你是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 https://ift.tt/3nCjMl6 性格是遺傳或天生?是否會隨著時間改變?我們又是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 「性格」,是個體為了適應外部環境而表現出的一種特殊風格。性格是一種精神態度,是個人在和外部環境發生接觸時表現出的特點。性格也是一種行為模式,個人通常以此為依據,來增強社會感、追求優越感。某種意義上講,性格是一種生活技巧,頗具個人色彩,能讓人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無所顧忌地繼續生活。換句話說,性格是為了維持某種特定的生活習慣才形成的,既不是遺傳的,也不是天生的。 性格的實質和源頭 我們所說的「性格」,是個體為了適應外部環境而表現出的一種特殊風格。性格是一種社會概念,只存在於個人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所以,考慮魯賓遜的性格問題,毫無意義。性格是一種精神態度,是個人在和外部環境發生接觸時,表現出的品性和涵養;性格也是一種行為模式,個人通常以此為依據,來增強社會感、追求優越感。 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人都把佔據權勢地位、超越他人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在這一目標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向前邁進。這個目標決定了個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模式,讓個體以某種特殊的風格進行各種心理活動。性格特徵是個體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的外在表現,因此,只要知道個體的性格特徵,就能大體了解這個人對外部環境、朋友、社會和生存壓力持有怎樣的態度。性格是整體人格獲得他人認可、佔據優勢地位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性格也算是一種生活技巧。 很多人都以為性格是遺傳來的或者天生的,其實不然。性格和生存模式一樣,都是後天養成的,頗具個人色彩,能讓人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無所顧忌地繼續生活。換句話說,性格是為了維持某種特定的生活習慣才形成的,既不是遺傳的,也不是天生的。 Photo by Alexandre Chambon on Unsplash 比如,有些人不是生來就懶,而是懶惰使他有一種受重視的感覺,且能讓他輕鬆地生活。換言之,他們把懶惰當成追逐權利的工具,比如,讓母親、伴侶幫自己打掃房間,可以讓人獲得權威感。有人喜歡展露自己的缺陷,他們說:「要不是這種缺陷,我會成為一個更有才能的人,取得偉大的成就,可是,人生就是這樣無常,我偏偏有這樣的缺陷。」很明顯,他把這種缺陷當成在失敗中顧及面子的利器。還有一種人因為對權力的無盡渴望,陷入了和所處環境無休止的戰爭中,為了適應這場戰爭,他形成了好勝、嫉妒、疑心重等性格。 我們認為這些性格和人格一樣,既不是天生、遺傳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經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行為模式是性格特徵的基礎,有時個人早期的人生目標極大影響了性格特徵的發展方向。這是一種次生因素,而非原始因素,形成於個體的某個隱藏目標。所以,想要瞭解一個人的某種性格特徵,首先必須弄清楚這種性格特徵是在什麼目標的引誘下產生的。 綜上所述,個體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世界觀,都和他的人生目標緊密相連。如果我們心裡沒有任何目標,那麼一切思考和行動都無法發生。這個目標從人出生時就已存在,並開始引導心靈的發展。與此同時,它還給了人一種特殊的模式和特質。這種目標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中,所以每個人都能成為獨特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特殊個體。我們由此可以知道,了解一個人的目標和行為模式,有助於瞭解他每個行為的隱藏涵義。(延伸閱讀:你了解自己嗎?19 張插圖讓你一眼就懂心理學知識) 至於遺傳,對心靈現象和性格特徵的影響非常小。沒有任何與現實有關的證據可以證明,性格特徵來自遺傳。在追溯個人心理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確實會有一種感覺:這些現象似乎都和遺傳有關。 可是,家人、國民、種族成員間的這種性格上的相似,很容易就能透過以下事實解釋清楚:人透過模仿他人的行為和被公眾認可的行為,形成性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對青少年來說意義重大的事實、特質、表現和形式,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能夠促進模仿行為的發生。比如,有時候,有視力缺陷的孩子會對那些需要看的知識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當然,不是每個有視力缺陷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性格特徵,因為不同的行為模式,會使孩子的求知欲走向不同的發展方向。換言之,有視力缺陷的孩子有可能變得細心敏銳,也可能變得呆板固執。 對於那些有聽力障礙、戒心很強的孩子,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加以分析。通常來說,這些孩子在社會上遇到的危險比正常孩子要多得多,所以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必須發展某種或者某些感官能力。他人的諷刺、嘲笑和歧視,會使這些孩子變得敏感多疑。很多正常孩子可以參加的娛樂活動,有聽力障礙的孩子都無法參加,可想而知,他們難免會仇視這些娛樂活動。 所以,「殘疾的人天生敏感多疑」這種說法不能成立。基於同樣的理由,犯罪性格與生俱來的說法也是錯的。有些家庭確實會出現很多犯罪分子,有些人看到這種情況,就說犯罪性格是先天的或遺傳的,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是錯誤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這種家庭中變成模範和榜樣的作用,孩子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而然就把這些卑劣的行徑,比如盜竊,當成一種謀生手段。 追求優越感的方式,也可以這樣分析。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可以使孩子產生價值感和優越感,學會追求優越感的技巧。每個孩子追求優越感的方式都不一樣,這種技巧可以透過學習、效仿(身邊那些已經獲得他人認可的人,那些具有一定影響力、受人敬重的人,便是他們效仿的對象),加以改進。這就解釋了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性格為什麼總是非常接近。每代人都用這種方法向祖先學習,在追逐權力的過程中,他們也學會解決各種困難的知識。(延伸閱讀:《我們與惡的距離》:給需要療傷的社會,一場大型心理諮商) 優越感必然是一種極為隱密的目標,因為社會感不允許它公然發展壯大。換句話說,它必須潛藏在暗處,在友善的面具後面發揮作用。我們必須再次聲明,如果人與人之間能有更深入的瞭解,優越感就不會在暗處生長得如此茂盛;如果每個人都能以敏銳的目光洞察他人的性格特徵,我們就不會受到傷害。每個人都會深刻地意識到追逐權力沒有任何好處,如此一來,人們自然會壓制甚至消除自己心裡的權力欲。所以,我們只要深入研究人們的表現、人與世界的關係,並合理利用研究結果,就能使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加友好。 我們生活的文化環境如此複雜,以至於個人很難自如地解決紛至沓來的人生問題。按理說,學校本該是提升智慧,進行心靈訓練的最佳場所。可是直到現在,學校最重要的職能也只是把知識材料原封不動地展現在孩子面前,讓他們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消化和吸收各種知識,而非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事實上,這樣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學校只是我們的理想,即便有,也十分罕見,根本無法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人們至今也沒有意識到理解人性最重要的前提是什麼,傳統的學校告訴我們的只是評價人性的標準,讓我們可以分清善惡對錯,可是它沒有告訴我們如何修正自己的觀念。我們只好帶著這樣的缺陷(人人都有)在艱難苦痛中飽受折磨。童年的偏見和謬誤被我們帶到了成人,就像金科玉律一樣不容侵犯。 什麼時候人們才能意識到自己被困在了錯綜複雜的文化環境中,從未真正觸及事物的真相?總之,我們對事物所做的種種解釋,都是以提升個人形象、增加權威感為基礎的。 本文摘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胡慎之編譯的《走出孤獨:阿德勒的勇氣指引,教你覺察尋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賴、停不住的寂寞、擺不脫的焦慮、定不了的未來,活出自我價值》。由高寶書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走出孤獨:阿德勒的勇氣指引,教你覺察尋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賴、停不住的寂寞、擺不脫的焦慮、定不了的未來,活出自我價值》 October 10,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CjMl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