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zUesJ
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家長自我檢測:如何知道,有沒有寵壞小孩? https://ift.tt/2VzUesJ 孩子從小你寵著長大,也對他們沒有任何要求,只希望他們快樂就好;然而有天,他卻開始叛逆,並且不只在家裡,連同在其他社交場合他也變成了小霸王。是什麼養成他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在教養過程中,哪裡出錯了嗎? 文|艾美.莫林 不把孩子當宇宙中心 卡蘿和湯姆因為不知道該拿他們十四歲的女兒布莉塔妮怎麼辦,只好帶她來接受心理諮商。 卡蘿說:「她就是不聽我們的話。不論我們說什麼她都不理,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湯姆說:「我不知道我們的小女孩怎麼了。她想要的我們都給她了,她卻這樣回報我們?」 相較於其他父母,卡蘿和湯姆的年紀比較大。布莉塔妮出生的時候,卡蘿已經四十歲,湯姆四十三歲了。布莉塔妮是他們的「奇蹟」。他們努力想懷孕近十年,就在幾乎要放棄希望之時,卡蘿懷孕了。從布莉塔妮出生的那刻起,她就是卡蘿和湯姆的一切。他們幾乎時時刻刻都是一起行動。不論是去海灘或迪士尼樂園,他們三個人總是一起做布莉塔妮想做的任何事。 布莉塔妮的父母從不吝嗇於給予她任何想要的東西。她不太需要做家事,因為爸媽希望她盡可能地快樂玩耍。除此之外,她也沒什麼要負的責任,因為她的父母認為她「只要當個孩子」就好。(延伸閱讀:身為家長,我已經做得夠好了嗎?給焦慮爸媽的四個提醒) 他們在布莉塔妮大約十二歲的時候,開始遇到問題。她變得愛反抗又愛頂嘴,一年一年過去,他們的衝突愈演愈烈。一直到他們不小心聽到布莉塔妮的同學說她是學校裡的「壞女孩」,才驚覺事情的嚴重性。知道女兒的無禮言行已不再侷限於家裡,這個真相對他們來說實在太嚇人了,他們想要阻止她的行為,卻不知該從何下手。 布莉塔妮並沒有改變的動力,所以她的爸媽如果希望她的行為所有改變,就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卡蘿和湯姆在第二次療程時就沒有帶上布莉塔妮,好和我一同討論能夠幫助他們女兒的策略。 圖片|來源 待解決的問題如下: 布莉塔妮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她的父母對她過度溺愛,反而害了她。 她的社交技巧因此受到波及。布莉塔妮不具備基本的社交技巧,包括同理心和輪流的概念,因此不太能夠與其他孩子好好相處。 如果卡蘿和湯姆想要幫助布莉塔妮,首先必須做出下列改變: 設下她應遵守的限制。即使她不高興,也要堅持說不。 和布莉塔妮分開行動。他們要分別為自己留一些個人時間和夫妻相處時間,讓布莉塔妮了解他們的生活不是繞著她轉的。 讓布莉塔妮知道權利是爭取來的。卡蘿和湯姆必須讓布莉塔妮知道權利和福利是爭取來的,不能再忽略她的不良行為,任她予取予求。 起初卡蘿說:「但我們不介意為布莉塔妮做這些事,她是我們唯一的孩子,我們想盡力給她一切。」我直接告訴他們,重點不在於他們「介不介意」,就算他們喜歡為她做這些事也一樣。給予布莉塔妮無止境的關心和物質享受,卻不教她負起責任,並非好事。 在和這對父母長談事情如何走到這步後,兩人終於明白他們的行為如何影響了布莉塔妮看待自己的方式。他們把她當小公主對待,時日一久,她也開始認為自己是最特別的人。在接下來的幾週,布莉塔妮的父母開始設下更多基本規範並賦予她更多責任。他們不再給予她無窮無盡的讚美和物質生活,而且終於要求布莉塔妮靠做家事賺零用錢。 一開始,她反而表現得更糟了。她固執己見,拒做任何家事,但她爸媽也絕不讓步。他們不再做任何事都以「布莉塔妮」為中心,她必須表現良好才能享受一些福利。他們開始強調善良體貼的重要,不再任由她索討想要的一切東西。他們知道,要布莉塔妮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並非一朝一夕之事,畢竟她是從多年的成長經驗中認定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要動搖她的看法也需要一段時間。 但他們決心要有所改變,因為他們不希望這個被寵壞的小女孩長成不負責任的大人。 你的世界是繞著孩子轉的嗎? 雖然你可能會覺得把孩子當成你的全世界很正常,但這麼做等於在告訴孩子,他們是全宇宙的中心。你是否有以下的情況? □我喜歡給予孩子無盡的讚美和褒獎。 □我覺得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特別。 □只要我的孩子有所要求,我很樂意放下手邊的一切事物回應他。 □我很確定我的孩子幾乎在任何方面的表現都在水準之上。 □我喜歡不斷告訴孩子他表現優異的地方。 □我覺得在現今社會中,給孩子再多的自信和自尊都不嫌多。 □我花很多時間在孩子想要做的事上。 □我覺得寵溺孩子沒什麼不好。 □我認為我的孩子本該享有特殊待遇。 為什麼家長把孩子當成宇宙中心 嬌生慣養、自命不凡、自戀自大、自我中心,你要怎麼形容這類孩子都可以;但不要忘記,父母如果把孩子當成宇宙的中心,他們自然而然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 還記得我們在上一章談過的罪惡感嗎?通常是這種內疚感促使家長把孩子視為宇宙的中心。家長如果相信「好爸媽會為孩子做任何事」這種常見的錯誤觀念,就會過度溺愛孩子。(延伸閱讀:不准孩子失敗,他們就無法學習在跌倒後重新站起來) 卡蘿和湯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們太高興自己能有孩子了,因此想盡力做最好的父母。他們以為只要對小孩好,就是在教小孩要對別人好,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對她好」不代表要任她予取予求。他們的做法沒有教她成為一個溫柔有愛心的人,反而讓她成為難以應付又自視甚高的孩子。 沒來由的,他們以為拒絕布莉塔妮的某些要求,就表示他們不是好爸媽。他們認為自己好不容易有幸為人父母,自然有責任確保孩子獲得想要的一切,並把布莉塔妮當成生活的重心。他們的自我認同變成了父母,不再是「工程師湯姆」和「圖書館員卡蘿」。他們開始認為自己的唯一身分是「布莉塔妮爸爸」、「布莉塔妮媽媽」,這對他們的婚姻和個人的福祉想當然並無益處。 即使你不像卡蘿和湯姆對布莉塔妮那般的溺愛小孩,你的某些行為還是可能向小孩傳送出他「超級與眾不同」的訊息。或許你明知孩子的成績不夠好,還一直約老師面談,討論為什麼他沒有升到更高階的閱讀小組;或是你時常表示你的孩子是班上唯一數學很好的學生,也是足球隊上唯一能踢進十二碼球的球員。 圖片|來源 自尊自重和自戀自大間的微妙差異 在九○年代,自尊心低落成了廣受討論的議題,因為這個現象如同流行疾病一樣,不知不覺間滲透了我們的生活與校園。為了解除這個「自尊心危機」,我們開始告訴孩子他們是獨一無二的,所有孩子都能領到獎項,還向他們保證他們是「最棒的」。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再也無法界定健康的自尊自重和有害的自戀自大間的差異。 《自戀時代》(The Narcissism Epidemic)一書的作者珍.圖溫吉(Jean Twenge)表示,現在的孩子從小就得到過多不應得的讚美,導致最近數十年來,西方的青少年愈來愈自以為是。圖溫吉進一步說道,孩子過度自我膨脹,完全是家長造成的。 家長的邏輯是,如果小小的讚美能夠稍稍提升孩子的自尊心,那大大的誇獎一定可以使自尊心突飛猛進。所以他們不會對孩子說「你今天在足球場上表現得很好」,反而傾向說「你是全世界最棒的足球員」。 社群媒體和自拍更有推波助瀾之效。孩子還小時就會在拍照後問父母:「可以把這張照片分享到臉書上嗎?」接著等他們長大、有自己的社群媒體帳戶後,就會開始比較粉絲數、按讚數和追蹤者人數的多寡。許多青少年試圖透過這種方式成為網路名人,更加讓他們認定世界是繞著自己轉的。 與此同時,社會還告訴父母,小孩得拚命對抗外型羞辱、飲食失調、網路霸凌和心理健康等問題。因此,父母只好卯足全力稱讚孩子很漂亮、很完美、很可愛,希望幫助他們戰勝這些可能發生的潛在問題。然而,誠實精準的回饋意見才能幫助孩子認識自我,不切實際的空泛讚美卻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父母如果分不清健全自信和自戀自大間的差異,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推薦閱讀:孩子沒有想像中脆弱,有玻璃心的,常常是父母) 本文摘自艾美.莫林的《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July 01,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