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關係依附理論:孩子鬧脾氣、自己心很累,該怎麼處理? https://ift.tt/39BDfMh 年紀還小的孩子,不見得能聽得懂你在說什麼,所以一哭鬧起來很難安撫。身為家長,該如何保持平靜和孩子講道理呢? 文|吳懿珊 諮商心理師 依附關係是孩子得以生存下來的重要依據。當孩子在各種威脅的情景下,體驗到一次又一次照顧者會確保他的安全,便漸漸地形成了安全感,因而能積極地探索外在世界,和他人建立新的連結。 身為家長的我們往往在跌跌撞撞之中,摸索著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照顧者。每次幫助孩子處理不舒服和挫折感,其實都在教孩子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這些都是「依附」的禮物。 我女兒妍妍幼稚園時,有天晚上一進到臥房就放聲大哭,重複說著:「小被、小被⋯⋯。」我立即察覺到女兒急著找到那條她從出生以來就形影不離的「入睡夥伴」,上前輕拍她,說著:「小被有點髒,所以剛才拿到洗衣機洗了,今天晚上我們抱著娃娃睡好嗎?」女兒聽到後哭得更大聲:「我不要!我只要小被,我不要娃娃⋯⋯。」我張開手示意要擁抱她,女兒往後退、縮進棉被裡:「我沒有小被睡不著!又沒有很髒,妳為什麼把它拿去洗?」(延伸閱讀:可不可以不要弄壞我的玩具?心理學看童年創傷) 我解釋道:「我知道小被很重要,我也知道妳現在很想要拿到小被,可是還沒洗好。而且小被從洗衣機拿出來也是濕的,沒辦法立刻變乾、放在床上啊!」女兒聽到之後再度在棉被裡大哭,我走向前,打開她的棉被一小角,女兒隨即伸手蓋上,繼續啜泣。我嘆了一口氣,說:「我去裝個水,等下回來。」 我明白在開始安撫她之前,累積一天職場疲憊、情緒調節力薄弱的當下,我需要讓自己平靜下來,我需要為自己爭取一小段思考處理方式的時間。 幾分鐘後,我拿著溫水進房:「妍妍,我們一起喝個水好嗎?身體會比較溫暖喔!」女兒緩緩挪開棉被、接過水杯喝了幾口,慢慢抬頭看著我。 我看著她,右手攬著她的肩膀:「媽媽沒有先跟妳說就拿小被去洗,對不起。哭一哭有比較舒服嗎?」女兒回抱,說著:「嗯,我很想小被」。我看著她:「嗯,我知道,你很難過吧!可能也有點在氣我嗎?」女兒用手抹掉眼淚說著:「嗯,因為媽媽把小被拿走了,小被是我最重要的東西。」 我將頭靠著女兒,慢慢說著:「謝謝你跟媽媽說。你知道自己為什麼難過、為什麼生氣。而且這樣說出來之後,媽媽也就知道你的感覺了。小被明天才會乾,現在雖然沒有小被,可是時間很晚還是要睡了。我們一起想一下怎麼樣可以幫忙讓你睡著。你想要聽音樂嗎?還是聽故事呢?」 我拿起繪本,和女兒一人輪流念一句故事內容,唸著唸著我看見她開始打瞌睡了,我的心也跟著孩子的身軀鬆了下來。(延伸閱讀:從新冠肺炎到美國種族抗爭:為什麼與孩子的溝通越來越重要?) 現實往往不會如教養 SOP 一樣順利達標。爸媽是人不是神,無法毫不漏接孩子拋給我們、期待我們回應的「需求」。如何將育兒這件事從「困難重重的考驗」邁向「珍貴美好的經驗」,奠基於每一次親子互動良好的關係。 圖片|來源 良好依附關係的建立,主要來自以下三個途徑: 1.同在共鳴,專注陪伴 在不同照顧品質的親子互動下,形成以下四種依附類型:自信獨立、人我關係和睦的「安全型依附」;貶抑自己、需要從關係中獲得依賴感的「焦慮矛盾型依附」;過度倚靠自己、與他人關係淡漠的「逃避型依附」;難以肯定自己、信賴他人,因而需要控制感的「紊亂型依附」。而安全依附的建立,首要從照顧者的陪伴開始。(推薦閱讀:「不想浪費力氣討愛,因為爸媽從來不在」什麼教養環境容易養成逃避依附?) 有效能的陪伴並非強調時間的長度與頻率,而是相處時專注投入的品質。 從關注孩子的未來 (孩子需要什麼,以後才能成功?),將焦點挪移到此時此刻。孩子需要我們怎麼滿足他的需求?是不評價的好奇關心?是無需言語就能即時回應的理解共鳴?還是能全然放鬆的接納支持? 允許雙方分享體驗,而非改變各自的觀點。例如「小被」雖然對於我與女兒代表的重要性不同,但我們的對話聚焦於如何因應困難與問題解決,而非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辯。 當關係允許差異存在,將充滿彈性與韌力。 2. 調節情緒,修復溝通 情緒是需求、價值和慾望的訊號,若我們不恰當的表達情緒,可能會阻礙目標的完成;若將情緒強加於他人、無法同理他人,亦難以維持關係。孩子擁有豐富的情緒,但自我調節並非是生來即有的能力。爸媽的工作是幫助孩子學習感受情緒、認識情緒、辨識情緒,進而培養出調節情緒的能力。 藉由家長對孩子情緒的猜測與反映「有點生氣嗎?」,幫助孩子體會這份生氣的感覺是從何而來,催化孩子體會、統整自己的感受。 從爸媽接納、理解的回應,孩子體會到關係是具有療癒的,尋求陪伴是有意義的,從而發展出孩子為他人著想、同理回應的能力。 當孩子因為家長的平穩而跟著平靜下來。孩子接收到爸媽願意「一起想辦法以讓我好過一點」,就更有能力重啟溝通。親子關係因此從破裂得以修復,也替孩子存下挫折容忍力的資本。 3. 樂於探索,享受互動 當我們能彎下身來,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孩子感受到我們願意關注對他而言有趣的一切,同時體會到大人「因為有他的存在而感到快樂」,這將有助於豐厚孩子的自我價值及成就感。 健康依附關係的基礎,其實是從陪伴開始。 不論是睡前的故事時光,或是日常的遊戲,相伴的快樂與互惠的樂趣帶來安全與接納。一同投入興趣、互相敦促學習、合作照顧寵物⋯⋯。每個時刻,都留下了滋養彼此生命的景致,都延續了通往美好的足跡。 文章授權轉載自愛兒學,原文連結:心理師媽咪系列 | 從依附關係的角度出發,爸媽可以這樣處理孩子的挫折感 July 29,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BDfM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