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要感覺痛苦,才像活著」犯小錯就超級自責,你是道德受虐狂嗎? https://ift.tt/2CKSNBd 小時候因為經歷太多不好的事,會導致長大之後不敢奢求一絲快樂,只能從負面的角度是看待事物。 文|金惠男、 朴鐘錫 有一種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一天不是終日鬱鬱寡歡。他們佝僂著身體,肩膀下垂,背影總是顯得無精打采,彷彿獨自背負著世間所有煩惱的地滿臉愁容。 失去笑容、表情沉重又死氣沉沉的他們,看到那些表情快樂且幸福的人們,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譏諷的冷笑。他們不僅視世間的快樂如敝屣,自己也無法享受快樂。 失去笑容的這些人以厭世及懷疑的態度看待世界。如果有人打招呼說:「早安!」他們會反問:「有什麼好?」如果有人看著花感嘆「太美了」時,他們就會說「馬上就會枯萎到沒什麼看頭」地大潑冷水。 他們有時會陷入一種無力感,認為這世界既沒正義又不公平,在這樣的世界裡,自己根本無法有所作為。而且他們會用嚴苛的態度批判自己,稍有失誤就會後悔並不斷自責,痛苦不堪。有的人甚至會貶抑自己、自我虐待,說自己是個沒出息、愚蠢、一無是處的傢伙。 看到持續「衰神上身」的他們,我有時會想,他們是不是生活在莫非定律裡?而且,有時候他們看起來似乎是積極在追求著「不幸」。(同場加映:用般若心經開趴吧!藥師寺寬邦:給厭世到不行,想超渡人生的你) 圖片|來源 對自己非常嚴苛的「後印象派」:宇振 宇振被同學們稱為「後印象派」。宇振皺著眉頭沉思的時間很多,很少露出笑容。他總是鬱鬱寡歡,認為人生是苦行的延續。 宇振還有一個綽號叫「正直生活的男子漢」,他一看到有違道德的行為,總是會火冒三丈。當然,他並沒有將這種情緒表露出來而引發糾紛。頂多是說出「人果然是自私的,這世上沒有活下去的價值」這種厭世哲學。 宇振因為責任感強,會認真地完成被交辦的工作,但是卻無法從工作中感受到滿足或快樂。他拒絕不了別人的請求,幾乎是有求必應,卻又總是意志消沉地說自己什麼都不會。而且,他對自己的一點點小失誤,都會後悔萬分且十分自責,認為自己是個「壞蛋」。一年前,宇振交了女朋友。在週末的志工團體裡認識的女友,性格活潑開朗。因為喜歡宇振責任感強且沉默寡言的樣子,所以她先主動來接近他,而宇振也不討厭她。但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她會喜歡像自己這樣的男人,總是懷疑她是不是純粹出於好奇心才會喜歡自己,這點讓她非常生氣。(推薦閱讀:「只要認識真正的我,他就會變心」為什麼有時你會害怕「被愛」?) 她想盡辦法企圖讓總是看起來憂鬱又寂寞的宇振能夠感到快樂。因此,她不但舉辦了一些小型活動,還積極表達愛意,傾盡各種努力。然而,宇振只是短暫地露出微笑,似乎並不特別喜歡或開心。對於宇振的冷漠感到厭倦的她,最終宣布跟他分手。 「我是一個不值得愛的人。女朋友也因此而離開了我。我不明白像我這種沒出息又沒用的人,為何每天早上都還能醒來,並且來到這個世界到處遊蕩。人生的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啊!」 與女友分手後,宇振變得更憂鬱,對自己的悲觀態度也更加強烈。臉色蒼白且疲憊不堪的宇振,對於生活空虛感的控訴,更勝於失去愛人的悲傷。 若想找出宇振罹患慢性憂鬱症的根源,需要回溯至非常遙遠的過去。他說從小就覺得自己很不幸。宇振的母親認識了身為公司上司的父親,結果懷了宇振,於是開始了自己不想要的婚姻生活。父親一直推延與母親的婚姻登記,後來才知道原來父親是個有妻子,還有三個女兒的有婦之夫。母親生下宇振後,得了憂鬱症,父親在無法與母親分手的狀態下,過著在兩個家庭間來回奔波的生活。 幾年後,宇振的妹妹出生,母親因產後憂鬱症加劇而住院。由於外婆要照顧母親和妹妹,宇振只好到父親的原配家去住幾個月。當時,即便只是一點小事,父親的原配也會訓斥及虐待宇振,每逢此時,父親都會責罵宇振,認為都是因為他讓家裡吵鬧不休。 父親每次到他們家都會跟母親大吵一架,那時宇振總是抱著妹妹害怕得躲在角落瑟瑟發抖。後來父親離開原來上班的公司自己開業後,踏進他家的次數少之又少,母親就會經常叫宇振到父親店裡要生活費。性格冷淡的父親總會把幼小的兒子晾在外面等上好一陣子,才勉強給他生活費和學費,宇振對這件事厭惡至極。 「我從小就一直很想死。我真不明白為什麼必須要活著。但是,因為與我相依為命的母親,我也無法尋死。我覺得想死也死不了的自己,太悲慘、太可憐了。」 從小開始,他就覺得世上的所有事情既無聊又可笑,一直沉浸於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值得我活下去的思維當中。他常覺得每天都活在地獄之中,所以經常有想死的念頭。然而,他對因為自己而與父親結婚的可憐母親感到非常抱歉,反而致力於成為一位用功讀書的模範生。 因為對母親的愧疚感及責任感,宇振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地生活,但他的內心別說是對生活的欲望,連活下去的理由都找不到,非常空虛。他不理解那些歡聲笑語的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覺得那些活得漫無目標的人們,看起來很可憐。 透過痛苦感受生存的「憂鬱性人格」 宇振可說是具有「憂鬱性人格」。宇振雖然陷入慢性憂鬱的情緒,卻沒有明顯的憂鬱症症狀,這種態度變成性格的情況,就是所謂的「憂鬱性人格」。最近多使用「低落性情感疾患」(Dysthymic disorder)取代憂鬱性人格作為診斷標準,但低落性情感疾患具有診斷範疇相當模糊且太過廣泛的缺點。 憂鬱性人格表現出來的特徵如下: 安靜、被動、優柔寡斷 沉悶憂鬱、厭世、無法感受快樂 自我批判、自我譴責、自我蔑視 疑心病重、經常進行惡評、滿腹牢騷 有良心、嚴於律己 沉思、多慮 沉浸於自己的不合適、失敗、負面事件等,甚至享受自己的失敗 有些人會把不幸理想化,或者看起來像在享受痛苦。這種人被稱為「道德受虐狂」(moral masochism),這種道德受虐狂與憂鬱性人格密切相關。道德受虐狂是指不照顧自己並承擔所有辛苦的工作,卻仍頻繁遭遇事故或蒙受經濟損失等等,或者人際關係失敗的人。 道德受虐狂與自我譴責密切相關;他們的良心過度膨脹,即使是非常微小的錯誤,都會感受到極為強烈的罪惡感。他們因罪惡感而下意識地產生想要被懲罰的欲望。由於自認為犯了錯,理所當然必須接受痛苦的懲罰。 事實上,道德受虐狂跟憂鬱感一樣,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是我們受道德法則支配的超我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東西,不見得一定是病態及負面的。然而,就像所有疾病一樣,太過度就會成為問題。道德受虐意識若太過氾濫,不顧自己的快樂或幸福,認為自己毫無價值,為了洗刷負罪感而獨自背負沉重的包袱時,肯定會出問題。 對於自虐又憂鬱的人而言,人生是沉重的負擔。他們必須感受到痛苦,才會有活著的感覺。因此,他們積極追尋痛苦的經歷,認為對自己來說,幸福是從一開始就不被允許,所以在快樂中反而會感到焦慮不安。若仔細觀察他們的童年時期,就會發現,他們像宇振一樣,無法獲得正常的照顧,而且長期處於備受打擊的環境。(同場加映:塔羅占卜|你的內在小孩,有話想對你說) 宇振不是他母親自願生出的孩子。而且也因為這個孩子,母親不得不維持她不喜歡的婚姻生活。宇振的年幼寫照,就是個在任何地方都不受歡迎的小孩。不僅母親由於罹患憂鬱症,無法照顧好宇振,外婆還把母親的不幸,歸咎在年幼無知的小孫子身上。 剛出生的新生兒會透過哭聲積極誘導母親的回應。此時,如果不是母親溫暖的身體接觸及愛,而是忽視與厭煩的情感襲來,嬰兒會以此經歷為基礎來迎接世界,形成自我觀念。換句話說,無論再怎麼努力,世界都不會回應我,反而會拒絕自己。因此,他對這個世界的觀感,遑論喜悅,反而只感到恐懼與艱難。 成長過程當中,宇振對世界抱持著負面看法,同時也認為自己對母親的不幸負有責任。 這種想法因為外婆的緣故而更加強烈。外婆總是說「都是因為你,你媽媽才這麼辛苦,這麼不幸。」「要是沒生下你,你媽媽會過得很幸福。」 像宇振這種無法獲得適當照顧,長期遭受打擊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個無情、什麼都可以破壞、會偷走並毀滅父母生命力的壞小孩。他覺得自己在與母親的關係當中,就像蛀蝕別人生活及幸福的寄生蟲一樣的存在,使自己的存在變成一種負擔。此外,宇振內在的憤怒刺激著他的罪惡感,讓他覺得自己更壞。他為了得到愛,為了承認罪行,將快樂摒除於自己的人生之外,並且開始尋找困難重重的工作。 對孩子來說,父母不僅是犧牲者,也可能是攻擊者。孩子會把父母痛苦的模樣看作是對自己的責備及指責。從此,孩子會對身為犧牲者也是攻擊者的父母等同視之。在他的潛意識裡,拒絕享受這個世界的快樂,同時也拒絕父母,並辯稱自己不需要父母的愛。換句話說,父母不愛自己,不是因為自己不好,而是因為自己不需要愛。這是自虐者擁有的全能幻想,或許也是其生存之道。 小時候經歷過反覆性虐待或傷害的人,會將痛苦當作是愛來接受。亦即,他們會認為別人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是關心與愛護的表現。因為與其被徹底拋棄,還不如被身邊的某人欺負來得好。此外,一如前述,這種人擁有一種痛苦也是根據自己的意志來選擇的全能幻想,藉此保護自己免於承受所遭遇到的痛苦和被拋棄的恐懼。也就是說,這種具有憂鬱性人格者,認為自己是比「承受所有痛苦」的其他人,更具優勢的人。 「你完全有資格變得幸福」 宇振的治療並不容易。許多憂鬱性人格的人抗拒治療。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是個不能變好、變幸福的人,這種信念妨礙其痊癒進度。甚至在治療過程進行時,只要矛盾獲得解決,症狀反而可能會惡化,這又稱之為「負向治療反應」,因為過於嚴厲及道德上的超我,並沒有讓他擺脫痛苦的餘地。 對於唯有透過痛苦才能夠呼吸的人,或是非得透過痛苦才能享受、才能感受到生存的人而言,想要從痛苦的世界走出來的這條路難上加難。因為這是件要顛覆長久以來的生活框架,並賦予自己存在意義的事。 從某方面來看,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有種害怕自己變成什麼都不是的不安感襲來。然而,只要克服這個過程,就可以感受到存在於這個世界的生動感。從今而後,痛苦、悲傷、喜悅、快樂、幸福等,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如實地感受。為此,必須要讓他們嚴厲的超我,能夠拋下恐懼,展現出具有融通性、容忍度、現實的另一個超我面貌。 如同照顧別人一樣的照顧自己,就像原諒別人一樣的原諒自己,這是他們擺脫痛苦世界的出發點。在與自己和解,原諒自己的同時,也要承認,我也能像別人一樣過得幸福快樂。幸福是我們的權利。即使殘存著童年創傷的不幸記憶,那也不是自己的錯。但也不能因此而一味責怪是某人的錯。所謂的人生,就是會發生各種無法理解、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克服這些事情,找到幸福,關鍵就在於自己。如果能夠感受到痛苦,就意味著也擁有足以感受幸福的能力與可能性。 本文摘自金惠男、 朴鐘錫《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由大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July 24,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CKSNB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