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CGdbd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我是有兩個瑞典繼子的媽媽:第一次發現,我也會對孩子產生忌妒的情緒 https://ift.tt/2QCGdbd 繼母該如何融入一個新家庭?看讀者閱讀《變身後媽》後的閱讀心得:我得承認,成了「後媽」之後,我終於了解後宮劇裡的女人們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在爭鬥! 文|辜泳秝 (Yongli Ku) 看到這本書上市,我內心充滿了無法形容的彭湃與雀躍。終於有一本有關「後媽」的書了!多少受挫的日子裡,我是如此盼望有這麼一本書可以給在「塑膠家庭」(plastfamilj,瑞典語中各種繼親家庭的代稱之一)中掙扎的我指點迷津,閱讀中更是對於書裡提到的各種對繼親家庭的狀況感到心有戚戚焉! 我是個有兩個瑞典繼子的未婚孕婦。 四年前,我認識了現在的男朋友,我們第二次見面,他就表明他有兩個兒子,兩個跟不同前任的非婚生孩子,分別是 9 歲跟 11 歲,隔週跟他同住。我當時剛邁入三十歲,又一直很喜歡孩子,希望可以有個熱鬧的五子大家庭,聽到對方已經有兩個孩子的當下覺得:「太好了!我只要再努力三個就好!」壓力頓減,也就欣喜的跟坐在眼前的這個男人繼續交往下去。越交往越發現,他不但是個好男人,還是個非常棒的父親,於是一年後我們決定同居,成為伴侶(Sambo),共同組成家庭。正式搬回瑞典之後,我的身分也從「爸爸的朋友」成了「家人」,過著一週情侶、一週有孩子的生活。 成了繼母的我是誰?發掘與面對自己的「黑暗面」 一開始「加入」這個家庭時,我時常感覺自己是個外人。他們父子三人因為長期共同生活,一起經歷了上一個家庭的風風雨雨,所以自成了有革命情感的「迷你家庭」;再加上我當時瑞典語程度有限,來自不同文化背景,造成融入的門檻更高。同時我也開始瞭解到,這個男人的生命中已經有其他「重要人士」,我不是唯一,也永遠不會只有「我們兩人」,當小兒子在母親的影響下刻意疏離我時,這種不安全感特別強烈,讓我不自覺的想擁有更多資源和注意力,進而挑起內心各種暗黑情緒。 我得承認,成了「後媽」之後,我終於了解後宮劇裡的女人們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在爭鬥!也像書中描述的許多繼母一樣,這個身分讓我的「黑暗面」浮出水面:突然發現一直是個孩子王的自己因為第一次遇到無法好好相處的小孩而挫折感倍增,也竟然可以對小孩子產生憤怒、忌妒、甚至厭惡的情緒!(推薦閱讀:「你又不是我媽」要融入新家庭,繼父繼母該努力到什麼程度?) 我雖然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害怕、羞恥,但在努力同理孩子甚至他的母親的同時,我也知道自己需要有這樣黑暗的出口,發洩心中的「委屈」與不滿,我不是母親、更不是聖人,我只是個想要幸福的平凡人!允許心裡的黑暗風暴狠狠吹過之後,我反而更有力量用「家中的成人」這個比較中性的角色繼續去理解孩子、協助孩子。 我不是你媽─清楚定位、消極介入,創造磨合的時空 在瑞典家庭裡,女性不是也不該是家庭中唯一的照顧者。一開始我和男友就把我的身分定位成「家中的女性成人」、「孩子可靠的朋友」,而不是「繼母」、「照顧者」更不是「媽媽」。男友一再強調,身為父親的他才有照顧的責任,我只需要看自己想要或能夠做多少,為孩子付出就好,他都會很感激。我也一直非常清楚,他們不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責任,也從來沒有想要成為或取代他們的母親的念頭。 在稱謂上我們也不給彼此壓力,我從來沒有以孩子們的「繼母」自稱,遇到需要介紹的場合時都以「爸爸的女朋友」自稱,而孩子們則自由選擇用「繼母」、「家長」或是「爸爸的伴侶」稱呼我。 這跟書中描述的「女性被期待成為完美母親」、「以滿足孩子的需求為主」的美國家庭文化大有出入。再加上,男友本身有為人繼父的經驗,對於這樣的組合家庭比較有概念,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也大致了解,因此在我的後媽生活中,他除了扮演重要橋樑的角色,有時還是我的首席顧問。以上提到的因素都讓我的「後媽生活」輕鬆許多。然而,在實際操作上,當然還是不免出現一些本書提到的繼母心境⋯⋯。 圖片|來源 在教養方面,我採取不直接介入的態度。有真的無法接受的地方,則先跟男友討論彼此的想法,若他也同意我的想法再由他出面跟孩子溝通。一些本來就存在的規矩則不會因為父親不在家而消失,例如上床睡覺的時間,但對於這些規矩我也只是「提醒」,他們做到我會很開心,他們不遵守也是由父親裁決應該如何處理。這種消極教養方式,一直到最近我感覺跟孩子的關係已經進展到可以「擺」出一點「權威」後才有所改變,我開始要求孩子做一些不是很「大條」的事情,例如:把蔬菜吃掉、好好回收、天冷多穿點、音樂關小聲點等。我後來發現,這樣緩慢消極的介入方式雖然有時候需要「吞忍功」,但也創造了更多時間與空間,讓我們互相適應彼此的生活習慣。 然而,並不是每個社會都能「包容」像我這種消極的繼母。《變身後母》中提到許多社會對於繼母的「邪惡人設」從神話、歷史流傳至今仍根深蒂固,繼母活在社會的放大鏡之下,怎麼做都不對,她們總是不夠努力、太努力、太熱情、太冷淡。幸運的是,瑞典社會相當「尊重個人選擇」,要怎麼跟孩子相處是你的選擇,外人無權置喙、更不會干涉,這點讓我比其他繼母幸運許多,在面對家裡壓力時不用再去擔心外界眼光。 繼親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健康的家庭文化 《變身後媽》全書的第一段開宗明義就表示,像我這樣獨身跟一個有前任(還兩個!)、帶著孩子的男人結合的關係能夠長久的可能性「理論上並非機率為零」(也就是機率極低),然而這種姻緣也不必然走向失敗之路。作者在書裡提到,少數女性認為當繼母很輕鬆、快樂,甚至是人生一大樂事,而她們大多都幸運地碰到這以下這些狀況:先生很支持、前妻很配合,先生和前妻都不是縱容型的家長;孩子沒被迫選邊站,年齡還恰巧處於適切的發展階段,有辦法接受繼母。 雖然我並不認為當繼母是件輕鬆的事,也無法妄下狂語說這段關係一定會成功,畢竟老二將進入青春期,我們又即將迎來共同的孩子,這個家庭勢必面對新的挑戰。但目前為止,我的瑞典塑膠家庭算是和睦,而我們也確實受益於作者提到的部分因素。 你可以說這是運氣,但我倒覺得這是健康的家庭文化使然:父母負起應盡的教養責任,以孩子的福祉為優先,而不是將孩子作為感情破裂的報復籌碼,也不因感到虧欠孩子而百般縱容;更重要的是,家人之間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了解大家來自不同背景,在同一個家庭裡各自面對著不盡相同的挑戰;不隨意評斷、批評,創造更多彼此磨合的空間。把握了這些重點,或許不會讓你就此愛上另一半跟別人生的孩子,但至少能相安無事。 瑞典的家庭文化跟《變身後媽》書中描寫的美國家庭文化有頗大差異。組合家庭在瑞典相當普遍,甚至已是今日的主流家庭模式了。很多人在父母親離異後,進入不同組合的繼親家庭繼續生活,甚至有不少孩子根本沒有跟生父母共同生活的經驗。(推薦閱讀:生活在繼親家庭:你們是不是,只愛親生弟弟?) 瑞典的家庭文化以最大化孩子的幸福為基本原則,然而,他們很清楚,伴侶兩人才是家庭的根基,在確保孩子幸福之際也不會忘記每個家庭成員也都要幸福。就算無法相愛,至少要互相尊重,放任孩子對自己的伴侶或任何人大吼大叫或無理粗暴的行為是不被鼓勵的。 在這個繼親家庭越來越普遍的時代,在台灣為人繼母(或繼父)似乎還是個有點無法啟齒的話題,好像只有「滯銷」的男女才會進入繼親家庭,好像這些帶著前一段關係的子女的男女是某種「二等貨」,社會上對於繼親家庭的誤解與討論不足,使得多少大人小孩求助無門、缺少排解壓力的出口,造成更多社會問題。《變身後媽》一書的出版在此脈絡中更顯得重要,希望有更多身處於繼親家庭中的男男女女能受益於此書,大眾也能更瞭解繼親家庭,創造適合各種家庭組合更加和睦的社會,大家都能幸福快樂! March 23,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