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爆紅後癌症復發」導演陳慧翎:面對病毒,你不能交換,只能面對 https://ift.tt/2xmjGZk 面對不可逆的遺憾,懊悔似乎也沒有意義,只能思考接下來的未來該怎麼度過。 文|謝旭如/癌友有嘻哈 謝采倪 她是陳慧翎,金鐘獎導演,執導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廣大討論——在反應熱烈的背後,來自癌症復發後的反思。 第一次檢查就發現異常 一向對拍片要求完美的慧翎導演,已拿下多次金鐘獎,在外人眼中,拍攝對她而言應該游刃有餘——但實際上,她經常在執導過程中,將手指摳到流血,每次拍、每次都緊張。 因為數次於非生理期出血,慧翎導演漸漸察覺身體的不對勁,到醫院做了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發現高度細胞病變。切片後,確診為子宮頸癌。 準備進行子宮根除手術時,由於醫生從 MRI 影像中已看不到癌細胞,因此手術臨時喊卡,變為定期追蹤檢查。(推薦閱讀: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進行子宮抹片檢查前,你該注意這些事) 妳的身體不是妳的身體 對導演而言,拍片是快樂的泉源,不是壓力的來源,於是她馬上便重回工作崗位,繼續節奏緊湊的執導生活。 三年後,當導演開始著手拍攝新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時,又發現開始有非經期出血的現象,明知身體有狀況,但她仍選擇繼續投入工作。 後來回醫院追蹤檢查,發現腫瘤已逼近 4 公分,但無法立即手術,於是醫生決定以化療、放療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圖片|來源 癌症復發後的反思 當初自己的父親就是罹癌過世的,也曾因為工作在安寧病房拍過片——所以導演大概知道,「癌症」整個治療過程,是怎麼一回事。 那是導演第一次放下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 「如果生命只剩下九個月,是不是應該要為自己做點什麼呢?」 以前的她,總是為家人、為團隊、為別人做事,卻從來沒有好好重視過自己內心的聲音。 「如果我只剩下這一部片可拍,我想要說什麼?」 「我還要妥協嗎?我還要討好別人嗎?」(推薦閱讀:被忽視的女性醫學!健康生活新提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 慧翎導演提到,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不能善待自己」,需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除了學業分數的壓力外,還要時時刻刻對自己打分數,總是覺得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 在臺灣普遍的教育觀念下,小孩是沒有發聲權的。即便發言,也會得到「我是為你好,以後你長大就知道」的結論。 慧翎導演知道,較年長的的父母輩已很難改變。但她期盼,透過戲劇,可以讓年輕一輩的父母產生共鳴,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環境。病情穩定後,導演重回劇組——這次,她將罹癌的經驗與反思,融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重新定調了整齣戲的調性,成為最後大家看到的樣貌。 更樂觀豁達的人生 2018 年 7 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公視上正式開播,網路反應熱烈。但在 10 月,慧翎導演卻又迎來了癌症第二次復發。 提到復發,日前剛完成化療的導演,淡定的說著:「已經發生了,所以不可能不接受,只能面對。」 過去很執著和要求完美的慧翎導演,現在已學會放過自己。開始透過瑜伽調整呼吸,在過程中了解自己身體的極限,探索內在的改變,不追求外在的虛像。 「因為不可逆,不能交換,只能面對。」 「如果你開心也是一天,難過也是一天,那何不開心一點呢?」 這樣說著的導演,眼裡閃閃發光。我們知道,這就是導演對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快樂,永不妥協的模樣:) 本文摘自我們都有病、謝采倪的《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由布克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March 26,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mjGZ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