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Xh7t7
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疫情爆發時,何嘗不是人類難得閒情、愛惜生命之時 https://ift.tt/33Xh7t7 也許成天在家,你已經快要悶壞了,但哪天疫情平息後,你會懷念起這段悠閒的時光。 文|朱全斌 圖片|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提供 (c)Kris Kang 去年年底,武漢暴發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下子擴散到省、國以及境外,讓全球都彌漫在一股不安的氣氛中。往昔熱鬧的新年,今年不但市面冷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拉遠了。今年是庚子年,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每逢此年,都會發生影響世界的天災人禍,許多人在其間失去性命,六十年一輪迴,難道這是造物者的設計,提醒世人人生無常,當愛惜生命?(同場加映:疫情蔓延時:個體能做的最大貢獻,就是在家待著,好好吃飯) 大約四百年前,李漁在江蘇如皋出生,那正是明神宗由盛而衰的萬曆怠政期。因為家境富裕,耳濡目染的關係,李漁從小就懂得了吃穿以及生活品味。此外,他還有文采,在少年時期已因詩文而聞名,也在童子試中嶄露頭腳。他雖然跟其他男生一樣,也廣讀四書五經,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但在鄉試後就一路名落孫山,一生與做官無緣。但卻因此而專注於生活美學,不寫一般讀書人戮力的經世治國文章,只創作戲曲、小說,以及生活藝術與人生感懷,而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雖沒有功名,卻能靠文名傳世。 李漁著作甚豐,包括文集、詩集、詞集、史論、傳奇《笠翁十種曲》,評話小說《十二樓》、《無聲戲》等;有人認為著名的長篇小說《回文傳》、《肉蒲團》也是他的作品,他自己最看重的則是小品論述《閒情偶寄》,自詡為畢生最得意之作。這本書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共有二百三十四個小題,涵蓋到戲劇創作和表演、妝飾打扮、園林建築、家具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樹、醫療養生等許多方面,可以說是集李漁美學思想大成之作。 雖然不少批評家對此書不以為然,認為書中關注的知識情趣脫離了主流的思想道統,並不加以嚴肅看待,但也有不少具分量的巨擘肯定它,例如林語堂稱之為「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被譽為民國第一散文大家的周作人則稱讚此書「文字思想均極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有自然與人事的巧妙觀察,有平明而又新穎的表現」;而當代的余秋雨更推崇其為「三百年前中國上層社會休閒生活的情趣大全」,認為這在中國古代汗牛充棟的大量典籍中是非常稀有的,書中對「遠年的樂舞、容色、美味、雅宅、藥香⋯⋯。」的討論,將「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有玄思哲理,也有具體生活」,把古代的中國人具體化了。因此在中國的社會文化學以及文化生態學上具有特殊意義。 李漁不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而專注於生活情趣面的論述與創作是有其背景因素的,他三十三歲時,明朝就亡了,而家道中落,既不能在朝廷為官,他也要為自己的生計做打算。還好他有才情,定居在杭州西湖畔,自封為「湖上笠翁」,他寫書而不贈書。除了賣文,在五十歲後,更自組家庭小戲班,四處跑江湖,不但改編舊曲,也創作新戲,其性質跟當今之文創事業頗為近似。這也是因為在明中葉以後,在農業之外的工商業發展帶來經濟的繁榮,社會上出現了富商巨賈,讓一部分人在溫飽之餘,也追求生活的品質,李漁正好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推薦閱讀:【戲裡戲外】李劭婕:不是每個人的生命,都必然背負某種使命) 圖片|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提供 (c)Kris Kang 《閒情偶寄》一書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內容涵蓋花木、器玩、飲食、庭院、居室等。相較於經世治國的大論述,這些題目雖小,卻立論新穎,談得精闢透徹。在詞曲部中,李漁曾云:「吾謂技無大小,貴在能精;才乏纖洪,利於善用。能精善用,雖寸長尺短,亦可成名。否則才夸八豐,胸號五車,為文僅稱點鬼之談。」這種從生活經驗出發,不打高空而強調實踐的態度,跟日本的工匠精神有相通之處,在追求生活美感與實用價值的現代社會中,絲毫不落伍。(推薦閱讀:「你不清楚自己在哪裡,就哪裡也去不了」日劇《重版出來》的七個職人精神) 以戲曲部分的文字來說,就可以看出李漁是從演出實踐中提煉出理論的。他從戲曲創作的立意、構思、語言、音律程式乃至劇本的通俗化問題展開論述,提出「結構第一」的主張,其中像「立主腦」、「脫窠臼」、「密針線」、「減頭緒」、「戒荒唐」、「腸剖腹」、「審虛實」都是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的論述。此外,他也在詞采、音律、賓白、科諢以及戲劇表演和導演的各種問題上都作了闡述,是從實作中體會出的心得,即便在今日都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李漁也喜歡談屋舍庭院的空間美學,在書中,他便具體闡述了他對居家空間的意見,例如房子要有藏垢納污的空間、要注意日照、建造房子要善於利用地勢、利用窗戶借景等。他一向親身參與屋室庭院的建造設計工作,還在五十八歲那年興建了「芥子園別業」,取名「芥子園」。芥子是世界的比喻,芥子園雖小,卻可以看盡天下山水丘壑之美。他還開了一家出版社取名「芥子書肆」。學國畫必備的入門書「芥子園畫傳」也跟有生意頭腦的李漁有關,那是他的女婿沈心友家藏了明末畫家李流芳課徒山水畫稿,並請當時的山水名家分門別類整理出各種畫式技法增補之,送給病中的岳父審閱,結果李漁一看到驚為天人,認為是今古奇書,著令付梓,果然三百年後仍在流傳。 表面上看《閒情偶寄》不是什麼嚴肅的書,是供人們在空閒時把玩閱讀的小品,但是這一個「閒」字卻充滿著李漁的人生哲理。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過得太忙,即使不是忙於工作,過度氾濫的資訊,也總是讓我們忙於滑手機,沈浸在社群媒體中,一點也不得閒。周作人說過:「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但這個道理往往要在人們嚐到生命無常的況味後,才恍然大悟。 悠閒心境的關鍵還在一個「空」字,要想得開也懂得放下。李漁經歷過落第、國破以及家道中落之苦,知道壽者相與生命長度的關係遠不如生命質量來得重要,他專注而認真地將眼前的小日子過好,為自己而不是為道統或國家民族這類空泛的意識形態而活。養生之道關鍵在養心,他主張以及時行樂的態度來愛惜生命。然而,「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閒情偶寄》通篇談的都是養閒的重要,透過把握當下的專注之心,做一個全然的生活美學玩家正是他的頤養之道。 圖片|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提供 (c)Kris Kang 曾經透過《美好生活 其實很簡單》一書跟李漁進行跨時空對話的韓良露認為,會創作戲曲,也累積了豐富戲劇實務的李漁可說是中國的莎士比亞。沒想到首度要把《閒情偶寄》搬上舞台的就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預計五月一號到三號,要在台中歌劇院小劇場演出四場。導演王嘉明從《閒情偶寄》出發,想要探勘亂世自處的生命座標,同時援引李漁多部劇作材料,來挖掘其創作的靈透視野。演出特別邀請兩位具有戲曲背景,表演具有多樣可能性的演員朱安麗與鄭尹真,一同穿梭在李漁的角色創造與微觀世界中。此外,這次的演出也特別想呼應李漁對於園林與空間設計方面的興趣,在角色關係之外,透過新媒體科技的運用,呈現與時間、空間、物件、聲音、光影、時節相關的氣氛與感受。負責演出裝置設計的是新銳藝術家莊志維,他擅長運用光和空間創造互動裝置,探討人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預期將會是一齣別開生面的演出。 2020 NTT-TIFA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閒情・偶寄》 演出時間:5/1(五)19:30、5/2(六)14:30、19:30、5/3(日)14:30 演出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節目介紹 March 26, 2020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