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結婚後要不要跟父母住?」其實要一起生活,年邁父母比你更焦慮 https://ift.tt/2RpJ2O4 婚後害怕與父母同住?但其實,老人家也很擔心。他們説,不想跟子女住,因為總是會吵架。 圖片|來源 文|原著李那美,翻譯王品涵 現在大多數的老人家,都憂慮著不想和子女們一起生活。相較於過去為了與子女分開生活而憤怒、悲傷,現在的老人家面對提議與自己一起住的子女,反而覺得是種壓力。 站在子女立場而言,「與老人家一起住」這件事,本身就是種壓力。即便是年輕夫妻,也很多人不想將育兒問題託付父母,以免日後會為了爸媽事事干涉而煩惱。 如果是年邁父母必須與成人子女一起生活的情況,也請大家練習如何藉由誠實溝通以明確地劃清彼此的界線與立場;尤其是老人家們,即使面對年輕人的不足之處,也該懂得退一步等待,讓年輕人在歷經不斷嘗試而後失敗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扮演好一個成熟大人的角色。 即使做到了上述行為,依然覺得一起生活很辛苦的話,各自搬到能讓自己感覺舒適且擁有獨立生活空間的地方,或許也是方法之一。 起初,一定會有其中一方較恐懼於獨立生活的。無論是老人家或年輕人,自認是弱者的一方,很可能會為了「被拋棄」的想法,而出現憤怒、憂鬱的情緒。 所謂的「弱者」指的不一定只是經濟能力的弱勢,而是精神層面的自我強度。相對不依賴他人且不受他人視線左右,所有事都能獨力完成的人,通常比較容易覺得沒有非得和子女或父母一起生活的必要性;至於渴望他人肯定、愛、關懷的人,大多會對獨自生活感到恐懼、憤怒。 因此,生理或心理的強者,往往會希望能盡快過獨立的生活,並在成功獨立後,倍感自由與享受平靜。相反地,弱者則可能因為獨立生活而掉入憂鬱、怨恨的漩渦。 萬一自己在獨立生活後,開始出現各種埋怨和被害意識、體化症時,則須提升有助自己獨立生活的自我強度;當對方不斷向自己傾訴不滿時,站在強者的立場,也該懂得多給弱者一些時間,藉由實際訓練幫助他們變得更獨立。 置身於百歲時代,儘管父母和子女都已是成年人,也不代表父母一定是較強、較有能力、較成熟的一方。 正如子女們過去可能會因為父母喜歡拿自己與他人人比較,而倍感壓力;現代也有不少子女會以「別人的父母留了多少財產給小孩」、「別人的父母一個月補貼小孩多少生活費」等方式抱怨父母。 於是,這些人便開始放大年邁父母的無能,並將自己的問題通通推到他們身上。「成功都是我的功勞,失敗都是祖先的不好」雖是舊時代的俗諺,但隨著世襲資本主義加劇、貧富差異惡化,被上一代占據工作機會的年輕人,轉而埋怨父母的趨勢也日漸攀升。 我也曾聽聞過不少,自己留了財富給下一代,而下一代卻仍走上歪路的案例。這些已經獲得父母資源的子女,最終只會不斷拿別人的父母和自己爸媽比較,賴著要求父母給予自己更多的資產。 洪博培身為亨茨曼癌症研究中心創辦人,曾將自己百分之八十的財產(約二十億美金左右)捐予慈善機關,並在訪談中表示,希望能在死前花光自己的所有財產。 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或許不是自己能留給下一代多少遺產,或在離開人世前能盡情揮霍到什麼程度,而是為了更遠大的價值,為了讓自我內涵變得更具深度且廣闊吧? 本文摘錄自李那美《你是我的傷口和自尊》,由方舟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是我的傷口和自尊》 December 06,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pJ2O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