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心理學解釋「初戀後遺症」:為什麼下一任對象,總是有前任的影子? https://ift.tt/2EPaflt 和別人分手,想必會感到失落,而這份失落有時會持續作用,影響你選擇下一個伴侶的標準。 文|哈理斯 │ Harris 用「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句話來形容每個人的初戀,是最適合不過的,因為人們只要對自己誠實,就會發現自己今天的生活,有著許多初戀對象所留下的影子。跟初戀分手後,你開始擁有某個對方的喜好、愛上用某個對方習慣的品牌、說起某句對方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而且這些習性,更被帶往你日後的關係裡面,被當作是你自己一些嗜好、迷人、品味等的特徵。 初戀讓人難忘,或想忘也忘不掉,正在於那份青澀歲月是如斯地投入過,使得失戀時,人們以為自己只是失去了情人,殊不知更是失去了「被愛的感覺」而痛苦不堪。不管是誰先提分手的,一但要處理那份覆水難收的情感或寂寞難耐的失落感,就只能把自我的一部份劃給對方,也就是人們心裡總是有一塊留給對方的位置,潛意識地跟對方保有某種關係,總是以某種不自知的方式緬懷著那段過去。 以佛洛伊德的理論術語來說,就是人們「知道失去了誰,但不知道自己真正失去了甚麼」,為此,不知所措的原欲(libido)只能撤回自我之中,讓部份的自我認同(identification)於那失落的客體,繼而與原本的自我分裂 [1]:客體失落被轉化為自我失落。因此,人們才常常形容初戀的痛為「從此,心裡少了一塊」。 一談到理論,初戀和分手都顯得有點病態?不,事情往往只是程度上差異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問這個「初戀後遺症」常常怎樣影響日後的關係,以及我們能夠怎樣應對。(推薦閱讀:16 型失戀人格:你是什麼性格,就會如何面對心碎) 初戀後遺症:心裡少了一塊,但把對方留在心底 如果說有甚麼初戀後遺症,那就是人們從此「心裡少了一塊」,但「少了一塊」只是一種自我的感覺,事實上,卻是多了一塊—— 那已然逝去的初戀,已經偷偷進駐內心,成為潛意識的房客。 即在某種心理機制處理下,這段與初戀的失落關係被潛意識保留下來,成為日後對每一任交往對象的「度量衡」。 在相對糟的情況下,人們無法放下初戀,心中更不時徘徊著一些念頭:「除了他/她以外,我不可能再愛上別人」、「我會孤獨終老,不可能再有人像他/她那樣愛我」、「我是個爛人,所以對方才會離開我/我才會傻傻的跟對方提分手」⋯⋯甚至是分手一段日子以後重新聯絡時,人們心中又抱持某種信念「他/她心裡,其實還是喜歡我的吧?!」 然而,說到底,上面這些念頭,都是由於潛意識地希望保留彼此的關係,是自己打從心底放不下對方所致。同時,又以某種隱諱的方式斥責對方「你把我害慘!」,這源於「客體失落被轉化為自我失落」的處理後,自我斥責某程度已經等同斥責對方。(推薦閱讀:【為你點歌】面對分手的心理學:告別彼此傷害,把自己認領回來) (因此,失戀者可能要試著先暫停、克制對彼此的斥責。你/妳可以允許自己暫時就是無法放下,得了初戀後遺症,在生活上耽溺於緬懷,但無須指責分手一事是誰對誰錯(因為那些想法常常只是一個人在腦補而已);反之,可以嘗試回想初戀之前,自己還是一個人活了十幾二十年,不是嗎?所以人應該是有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給自己於傷痛中繼續前行的信心,慢慢找回生活的步伐,且讓時間去處理餘下的事。 圖片|作者 提供 「為何下一任總是有前任的影子?」二人關係裡必有第三者存在 如果跟初戀分手的打擊沒那麼嚴重,或在相對好的情況下,人們就會有動力去找新的對象。只是現在的問題會變成:人們以初戀作往後每一任交往對象的「度量衡」! 要度量和比較的東西有很多,從「他/她有沒有像我的初戀體貼和讓人心動?」、「能不能像初戀般注意到我的各種內心戲」,以至「他/她的親密技巧能否像初戀般讓我滿足?」⋯⋯然而,說穿了,初戀也曾經被比較過,因為父母才常常是每一個人的「初戀」,而人們也傾向愛慕自己的樣子,這就是佛洛伊德認為人們在尋求愛情時,離不開以下兩種選擇的類型[2]—— 1. 自戀型(narcissistic):指一個人傾向於愛上(a)他現在是甚麼人、(b)他過去是甚麼人,(c)他想要成為甚麼人、(d)曾經是他某部分形象的人。 2. 依靠型(anaclitic):指一個人傾向於愛上(a)養育他的女性、或(b)保護他的男性,以及陸續取代這些位置與形象的人。 因此,如果要細究人們在初戀之後,在找尋下一任的時候實在考量著甚麼,其實可以分為上述六種。從(「父母式前初戀」→)初戀開始,人類的戀愛軌跡已經有了六個基本款,且在「客體失落被轉化為自我失落」的前提下,使得所找到的每一位,也必定有著前任的某種影子。不誇張的說法,我們總是以「初戀 + n」的方式去找下一任,即在一段段令人難忘的關係以後,人們心底裡的潛意識房客(前任們)也越來越擠擁,在所謂的二人關係中,總是有第三者存在。因此精神分析才會說:從來沒有二人關係,這根本是個劇團吧?! 後遺症之後:要如何找下一任呢? 佛洛伊德認為有兩種最基本面對慾望的方式:歇斯底里式和強迫症式。如果試著把佛洛伊德的理論應用到初戀後遺症之後人們是怎樣尋覓愛情的話,至少能分為下面四種方式: 面對慾望/選擇類型 自戀型 依靠型 歇斯底里式 (1) (2) 強迫症式 (3) (4) 先談「一切都是為了別人眼中的自我形象」的歇斯底里式追求[3]—— (1)歇斯底里式 x 自戀型:人們會把他們從初戀中所學到的或自認為最棒的所作所為,作為一種展演,來吸引他人的注意。能教他喜歡的對象,必然要認同他身上的特質,一切曖昧的火花都由你追我躲的遊玩中開展;然而一旦得逞,對象的魅力與價值就退減,因為他們真正要的,是讓自己能傲嬌般被欲望的感受。換言之,人們以索求被認可的方式,來決定某人值不值得他的愛。 (2)歇斯底里式 x 依靠型:這時候人們彷彿得了多語症,總是向某人講授自己的初戀經歷,且內容主要是關於自己的奉獻、委屈、痛苦。可以說,他們依然在索求,卻是以「賣可憐」的方式,試圖誘惑一個照顧者角色的憐愛與認可——即俗話說「可憐惹人愛」不是沒有道理的!或者,人們總是想像對象會給自己怎樣的評價,並努力塑造一個理想的形象來討好對方。 雖然歇斯底里式的追求看似是被動地出擊,但依然是要求立馬的滿足,這跟「為了最後能獲得他人認同,犧牲自己當下的慾望」、「能一再延後滿足、忍受孤獨」的強迫症式追求十分不同。 (3)強迫症式 x 自戀型:這類人常常執著於自己在初戀中所犯下的罪與錯,所以得在下一段關係中好好克制,這想法背後其實反映他自命不凡的感受,所以能讓他心動的對象,必須能看見他對自身言行調整的努力、欣賞他為自我下的苦功。可是,他們總是躲在牆後,把明顯的求偶舉止收起來,彷彿他們是沒有慾望的聖人一樣,只是事實上,他們心中有一個秘密的虛擬世界,可以想像各種跟對方愛情到情色的劇碼,就是沒有要跟對方表露情愫。 (4)強迫症式 x 依靠型:人們耐心地服務所鍾情的對象,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持之以恆的奉獻,終將被對方認可而脫穎而出。而在此之前,他們又會對自己會有許多懷疑:到底值不值得這樣奉獻?如果表現出明顯的欲望,對方是否就會討厭自己?如果我某一天怠惰了,對方就會對我沒興趣了吧?⋯⋯總之,他們以一種善盡職責般的方式追求情人,並認定對方會被自己這樣的行為打動而認同他。 這四種方式,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程度上的差異,因為沒有人不是或多或少地擁有歇斯底里及強迫症般的特質。在最健康那端,就是人們追求伴侶的技藝,在最失衡的那端,則是人們受制於潛意識而做過頭的僵化手段。 圖片|來源 總論:認出自己身上的前任們,與他重新相處 上面所整理的圖表和說明,只是我把理論結合到日常臨床觀察的一次嘗試和心得分享,它需要更系統與仔細、根據每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來擴展與修正。但無論如何,為看見初戀後遺症的影響,我們都要認出自己身心裡頭的前任,並與他們重新相處。 想像人們一路走到婚姻,床上其實不只有兩個人,而是有雙方所交往過的每一位前任們。換言之,人們的個性,有一部份是在還不知道(實為一種自己不知道的潛意識卻知情)的情況下就被塑造,那在裡堆積與烙印著生命中每一位潛意識房客的一些特徵。要是沒有注意到自己怎樣被他們影響,以及用甚麼方式面對下一個慾望,那婚姻真的很可能會同床異夢。 每一個生命之所以獨特,為我而言,正是我們所愛所恨以後所留下的獨一無二的經歷。所以,那很值得我們好好回顧,也順道重新安置心中的房客們,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房東。(你會喜歡:《王牌冤家》關係心理學:分手後不用放下他) 參考資料: [1] Freud, S. (191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S.E. 14. Hogarth. [2] Freud, S. (1914).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S.E. 14. Hogarth. [3] Marie, P. (2005). Les fous d'en face: Lecture de la folie ordinaire. Paris: Denoël. (中譯:漫遊者文化) December 25,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Pafl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