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mo17f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是壓力還是親密:我的工作煩惱,該與伴侶分享嗎? https://ift.tt/2Smo17f 你和你的另一半帶了工作上的不滿回家,想分享怕被拒絕,不分享但又按奈不住不滿而生氣。該怎麼辦才好呢? 文|李品毅 Lee Ping-Yi 在這個節奏明快、人們上癮於速度的時代,各式顯性或隱性壓力如影隨形的盤踞在人們的肩頭。以心理學三大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來看,大腦因應承受不了的壓力所做出的反應,便是將我們承受不了的壓力,壓抑到潛意識中,投射出各式情緒。而平均佔有人生三分之一時間的工作,便成了日常壓力的主要來源,而也是人們的日常情緒源頭。 而我們面臨事業帶來的情緒,該怎麼辦呢?此時,有人認為工作與生活要切割開來,自己應該把工作中承受之壓力所投射出的情緒適當處理,不把情緒打包回家加班。也有人認為,一個人無法處理所有因壓力投射出來的情緒,需要最親密的伴侶成為分攤工作壓力的載體,不然親密伴侶的意義在哪呢? 圖片|來源 以為把情緒都鎖在辦公櫃中,實際上情緒成了我們的影子,悄悄打包回家了 在表達筆者自己的立場前,我想先說明前者——不把情緒帶回家的選項是沒意義的、是不可能的。人們時常想要用異化(Alienation)的方式,否認自己的一部分。什麼是異化呢?在這裡舉一個例子: 我們在公司遭到主管怒斥,批評工作產出有巨大瑕疵。遭到批評後,我們心中油然生出一種景象:可能在年底無法有年終獎金以及升遷機會,甚至可能會遭到解雇。然而,下班回家後,伴侶沈迷於手機世界中,孩子又有很多問題得處理,我們試著忘卻上午被批評的焦慮、難過,再試著用溫柔的態度請求伴侶放下手機處理家務,接著又試著耐心地處理孩子的問題們。但,往往真實的是,我們的嘗試皆以對伴侶的怨懟以及對孩子的怒吼作收。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將上午的情緒鎖在辦公櫃中,不打包帶回家。我們也以為我們對伴侶的怨懟、孩子的怒吼是與工作情緒無關的。實際上,那些情緒被我們粗暴的壓抑到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因我們總被告知要自己好好處理情緒、不帶回家,我們的大腦就用看似狡訐的方式,把情緒壓抑進了自己的潛意識中,看似它們被留在了公司,但實際上他成了我們的陰影(Shadow)悄悄地被打包回家了,僅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另外,對伴侶與孩子的情緒,實際上是我們把我們陰影中的情緒,投射到了伴侶與孩子身上。所以我認為,不把情緒帶回家的選項是沒意義、是不可能的。(推薦閱讀:走出壓抑的三個練習:壓抑不可恥,但長時間可能會傷害你) 這裡可以引用格式塔療法的創立人皮爾斯的看法,他承襲了弗洛伊德對情緒的觀點,認為:『一但投射發生,或者一但我們投射了某種潛在的力量,這種力量就開始反作用於我們』,我們以為情緒留在公司,但實際上它們卻投射到了家人身上,而家人對自己情緒的反彈,又回頭傷害了自己,只是我們往往沒意識到,家庭中的摩擦,是來自上午工作事件的蝴蝶效應。 不管筆者有什麼樣的立場,我們的情緒終究還是打包回家了,差別在於,究竟是有意識的打包回家(主動帶回家)還是無意識的打包回家(藉由潛意識的陰影帶回家)。因此,對於工作情緒是否打包回家,我們別無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要有意識地帶著它們回家,抑或是絲毫不受控地無意識的帶回家。 由搜尋引擎的搜索結果看:越是壓抑,情緒越是深埋入潛意識;情緒越是深埋入潛意識,越是難以控制的爆發 這時,我們可以看一下搜索結果,一但打入了工作情緒,Google 在進階搜索建議中的第一列中便出現:工作情緒帶回家,並出現許多反對將工作情緒帶回家的文章。顯示網路的輿情是一面倒地幾乎不支持將工作情緒帶回家的。然而,不斷出現並鼓吹人們處理自己工作中情緒的文章,認為將工作情緒拒於家門之外是「應該的」,彷彿這是一個好家長、好伴侶的公認標準一樣。 如此將工作情緒自行處理的行為隱隱提升到道德層次,使缺乏情緒調節能力的大多數人,只能無意識地把壓抑情緒當作處理的唯一方式,還可能在壓抑的當下,為自己符合道德規範沾沾自喜,殊不知這是工作中壓力在家庭中反噬的前奏。 為什麼一件輿論幾乎一致認同的理論,卻一直難以真正落實呢?就如同那些心靈雞湯不斷鼓勵人們要在生活中保持正能量一樣,我們總是被標語們灌輸該如何做,但殊不知對自己的各種情緒缺乏足夠認識,導致我們知行難以合一。藉由成熟的心理學理論更加認識自己的陰影,是轉變我們生活狀態的實在方法之一,而不是使用道德標準、座右銘、心靈雞湯,假自我激勵之名,行自我欺瞞、壓抑之實。 圖片|作者提供 將情緒有意識地帶回家,是一門亟需覺知與修養的藝術 在此,鼓勵大家將情緒有意識的打包帶回家,避免造成無意識的宣洩而不自知。然而,如何將情緒有意識地帶回家,是一門亟需覺知與修養的藝術。(延伸閱讀:戀愛言語學:沒勇氣說出真心話,但忍耐不會讓你更開心) 因為從過去人們的經驗來看,縱使主動將情緒帶回家,想要伴侶一同分攤,往往與壓抑不帶回家的結果差異不大。伴侶可能無意願分攤,這讓我們感受到不被理解的孤獨與受傷,我們受到第二重的打擊。此時大腦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強烈情緒的自我侵害,便將孤單與受傷的感受否定掉,逃離這樣的痛苦感覺,並將之投射到伴侶身上,成了對伴侶的憤怒。似乎與不將情緒帶回家的結果大同小異,家庭還是因為工作上的情緒,遭到傷害。 那看起來似乎帶與不帶回家,都是一樣結果,那這篇文章不就是在陳述死胡同一般地廢話嗎? 第一步:在我們分享任何刺激或激烈的事物前,先溫柔的請求同意 越是涉及到潛意識陰影投射的事情,越是需要我們花更多精力去學習與覺察。 當然,在這個對速度上癮的時代,人們往往是缺乏耐心,何況對事物的覺察呢?因此情緒的溝通與處理,往往是一個家庭是否能穩定維繫的關鍵因子,相信由讀者對周遭朋友家庭的觀察便略知一二。 在工作中積累的情緒,可能是對他人富有刺激性的,而且伴侶可能也因自身工作的情緒纏身而缺乏意願。因此,第一步,我們可以溫柔的先詢問伴侶的意願,是否願意傾聽自己分享工作中的情緒。但這時,有人會說:都是伴侶了,分享還需要先問意願,幹嘛那麼客氣?不過,往往我們認為伴侶的「應該」,這種理所當然的義務概念,正是衝突的催化劑,相信伴侶盼望的不是義務的履行,而是溫柔且充滿愛的尊重。 第二步:不論伴侶是否同意,或是分享後是否認同,需要自己有高度的自我修養與對內覺察 接著,我們可能面臨伴侶的拒絕,或是伴侶聆聽後,不同意自己的處境。這兩種情況都可能觸發狡詰大腦的投射機制,便將我們被拒絕或不被認可的挫敗感,加上工作的情緒,一併投射到伴侶身上,轉化成強烈的憤怒,因此各式冷熱暴力因應而生。而伴侶也因我們的憤怒,後續面對自己的分享,選擇退避三舍,更加深『工作情緒理應自己處理』的成見,這也逼使我們選擇了壓抑它們,但無意識地打包回家,並無意識地肆虐著自己的避風港,成了自己棲身港口的颱風而無法自拔。 所以,我們要有很強大的覺知,不把伴侶的拒絕與不認可當作工作情緒的延伸或投射的催化劑,或當我們還無法做到面對拒絕與不認可時,可以不產生強烈的情緒投射,那我們可以先尋求其他管道,例如向親近友人傾訴,或諮詢專業的人力資源專家(公司內外皆可),先找尋成熟的對象分享,藉以逐漸學習分享情緒過程中的覺察與修養。 接受情緒的分享,伴侶與自己都需要足夠成熟的內心 除了我們分享情緒時,是否足夠有耐心與覺知,也能同理伴侶也是常人,可能因此有各種反應。在與一個對象分享自己的觀點與事情之前,是否準備好平靜接納各種後續可能性(不被認可、被拒絕)是我們是否足夠成熟面對溝通的標的。 然而,我們也要考量分享對象的成熟度,這裡可以視為伴侶的成熟度。伴侶是否足夠成熟到有充分的同理心?是否足夠成熟到真實傾聽、理解而不是聽而不聞;是否足夠成熟到不將自身的日常情緒也參雜進溝通分享中? 倘若自己的評估是自己或是伴侶都還不夠成熟,那筆者在此不建議一開始就將工作情緒帶回家邀請伴侶分攤。倒是可以先從朋友或是人力資源專家開始分享,先讓自己培養足夠成熟的修養。 圖片|來源 專注覺察自己的情緒投射,並清楚不將他人的情緒當作針對自己的情緒,是逐漸成熟的必要能力 至於,這樣的成熟如何培養呢?精神分析學派的投射理論給我們了一盞明燈。 我們如何清楚地將不同壓力造成的情緒分辨出來,且嘗試不壓抑,因為壓抑勢必產生投射,投射出的強烈情緒,將會反擊到自己身上,進而造成家庭的傷害。而在分享過程中,伴侶可能會對自己的故事有些情緒反射,那這時可以了解下精神分析學派之父弗洛伊德的觀點。 他的學說中,有一段話可以很適切地解釋我們的心理狀態,他說:「所有的情緒都是人們內在心理的和內在個人的,而不是心理間和人際間的。」,因此,可能是我們的事件刺激了伴侶內在自我的不良感受,可能我們在工作中發生的種種,讓伴侶回憶起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如意,而不是我們行為本身對伴侶造成了傷害。(推薦閱讀:陷入無止盡抱怨怎麼辦?讓「翻牌法」幫你改變心態)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分享後不被認同而產生情緒的原因,我們並非被伴侶的不認可本身傷害,而是我們喚起過去自己關於不被認可的痛苦(可能是上午被主管批評、不認可的感受),此時若不加以覺察,並不願意感受這股痛苦,我們便會試圖投射這些痛苦的情緒到伴侶身上,形成強烈的怨恨,並認為是伴侶的過錯,於是我們便開始細究伴侶的罪行。大腦巧妙的移接了我們情緒的焦點到了伴侶身上,看似逃離了自身難受的感受,但同時也鑄下了傷害家庭的後果。 最後,還是一樣的原則,我們可以先選擇其他管道排解情緒,避免壓抑,而不一定要堅持選擇心智不夠成熟的伴侶抒發,或堅持在自己不夠成熟的狀態下找伴侶分享。但在自我催熟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家庭中分享,分享產生真實的連結。畢竟我們待在家庭中的時間可能是工作以外,另外人生的三分之二,與伴侶的真實連結是穩定的家庭支持根基,也會給自己狀態穩定平和的良性循環。 想將情緒打包帶回家,達到調適工作中情緒,又不傷害家庭的前提下,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成熟度與責任感有足夠的信心與覺知。面對最親近的人給予溫柔尊重、對於自己和情緒的深刻了解與傾力覺察,以及不把他人的情緒當作針對自己的情緒,是需要大量耐心培養的。但當有一天,我們有信心平和的與伴侶分享了,這樣的溝通能力的飛躍成熟,除了與伴侶的關係更加親近了,工作上的壓力又可以適當排解,帶給事業與家庭源源不絕的正向循環便指日可待! December 24,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