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未成年懷孕繪本《依莉的娃娃》:我們家不是沒有性教育,而是只有威脅式的性教育 https://ift.tt/2obTTOT 看未成年懷孕少女繪本《依莉的娃娃》,一起討論,為什麼我們對女孩的性教育總是習慣用恐嚇威脅的方式? 九月底時,彭迦智等人提出了公投提案「人工流產應於妊娠 8 週內施行」。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網友熱議。而在「回家吧」,我們除了討論人工流產中的女性身體自主議題,也同時關注它與家庭性教育之間的關係──我是一個女兒,我今天發生性行為並且非預期懷孕了,我能夠跟家人好好地談論這件事嗎? 如果我們發現這題的答案通常是否定的,那麼,家的性教育目前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墮胎和家有關:那次,我拿掉了一個孩子) 相關主題兒童繪本 《依莉的娃娃》,講的是一個未成年少女懷孕並且生育下來的故事。女主角依莉有一個洋娃娃叫做黛西。而在 15 歲那年,她有了真正的寶寶。接著,她發現到照顧孩子和陪伴洋娃娃是完全不同的事,那比她想像中還是辛苦得多。 在 goodTV 「烤箱讀書會」系列節目中,曾經邀請與會孩童共同導讀這部繪本。主持人開頭就問了現場的孩子,「洋娃娃跟小寶寶,有什麼不一樣?」、「你們覺得什麼年紀以上的人,才可以有寶寶?」、「如果才十五歲,就懷孕了,她要遭遇什麼事?」,最後引導思考, 「還是小孩就有小孩,麻煩就大了,對不對?」 我們可以看到,當中不斷使用「遭遇」、「麻煩」等字眼引領批判情緒。透過這些引導問答,我們也共同來討論,為什麼我們會習慣以恐嚇式的言語執行性教育?並且在懷孕、生育的議題上,我們為什麼又時常只針對女孩子做單向溝通?男性則經常不在場,被鼓勵置身事外? 圖片|「烤箱讀書會」節目截圖 圖片|「烤箱讀書會」節目截圖 「怎麼這麼小就來看婦產科」你以為的生命,沒這麼好承擔 在節目上主持人的導讀中,從依莉懷孕的那一刻起,基本上,她就經歷了一連串不幸的「遭遇」。譬如原本想好好準備高中考試,但唸書的時間會被壓縮;爸爸媽媽原本計畫要去度假的錢,全部被妳拿來買嬰兒用品;妳的同學開始不喜歡找妳出去、班上的男孩子開始用異樣的眼光看妳。 「醫院裡面的孕婦都是大人,只有依莉是一個中學生。你們覺得其他孕婦媽媽會怎麼看她?」主持人提問。「這個人怪怪的」有個孩子回答了。他於是又接力補充:「怎麼這麼小,還跟我們一樣看婦產科。」 在整段訊息中,我們看到主持人不斷溝通「當你自己都還是一個小孩,你怎麼有辦法去照顧一個孩子?」未成年懷孕,只會讓你失去原本應該有的幸福,並且,你會讓你的家人也開始不幸。 而相信這是很多女孩子從小到大習慣的語境──當談論到性,面對的都是威脅、恐嚇式的言語。 在心理狀態及現實層面上都無法承擔一個非預期生命出現時,你接下來要面對的生活,的確會非常辛苦。然而當我們今天只是不斷地去強調這份辛苦,而沒有提出任何預防或面對困難的解方,那並不會真正帶給孩子們幫助。反之,孩子們只會開始對此產生恐懼,而非真正的學習── 在理解「為什麼未成年不適合懷孕」之前,他們先體驗了「未成年懷孕好可怕」;在理解「性行為與避孕的方法」之前,他們先感受到「性本身沒來由的羞恥與恐懼」。 孩子們不會知道他今天為什麼不可以;而只會知道如果我今天做了,我會付出如何慘痛的代價。發生未預期懷孕時,他們會先想到,我將對家人造成困擾、我的朋友會遠離我、醫院的人會歧視我,這個世界沒有人會幫助我。沒有人會再這麼喜歡我了。於是,你知道他可能將選擇噤聲,也可能會用更不成熟的方式去面對眼前棘手的問題。(編輯推薦:禁慾式的性教育:當我們對性的第一個想像,是恐懼) 「該念書的時候就不要談戀愛」你以為的愛情,並不會守護你 我們也繼續看到主持人如何導讀男主角查理的角色參與。 在繪本中,依莉在發現自己懷孕時,首先向查理告知了這件事。但在那個當下,查理只卸責式地提出質問:「妳如何證明那個小孩就是我的?」接著,他被家人送到親戚家「避風頭」,並且交了新女友。而在一次依莉推著嬰兒車上街,看到查理和別的女孩子約會時,她選擇走上前,想知道查理願不願意看孩子一眼。接著,她發現查理並沒有任何關心孩子的意思,只是事無關己地問著:「最近混得怎麼樣?」 圖片|「烤箱讀書會」節目截圖 節目主持人對此向孩子們提問:「你覺得查理是一個怎麼樣的男生?」有人回答「不負責任」、「避重就輕」、「一夜情」、「不是真的喜歡依莉」、「他騙她、利用她」、「如果真的喜歡依莉的話他會要那個寶寶、就不會交新女朋友」、「態度不對」等。(延伸閱讀:扭曲的華人性教育:男人趁年輕盡情玩,女人的身體是寶貴資產) 接下來主持人說了,「好,你們說的都很對。」然後將討論立刻引導至「所以你們覺得,先結婚再生 baby 比較好,還是先生 baby 再結婚?」於是,在整件事情中,一個男孩子可以如何正確地去面對、承擔問題;他們除了「被家人保護、可以避風頭」,還可以有什麼更好的情感教育方式?這些東西,都不再被深入談論。 到這裡我們看到被忽視的情感教育,包含「這個男孩子為什麼不該這樣?」、「那如果他不該這樣,他又可以做些什麼?」以及「除了認份地接受男生的反應,這個女孩還可以怎麼面對這段感情關係?」 當主持人將重點拉回到「因為在還沒婚姻的時候,你就生了孩子,於是你不會幸福」的軸線上時,我們將無法去處理真實的核心問題。當中像是在說,今天一個女孩子在中學時期就未成年及未婚懷孕,妳只會繼續感受到,妳所相信的愛情,並不會在此刻守護著你。這就像我們在成長階段很常聽到的──現在只需要好好唸書,不要去想談戀愛、你們還這麼小,怎麼懂愛情是什麼?這時候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做好學生的本份。 於是,不受控的荷爾蒙,悄悄萌芽的心動與愛戀,都成為一種罪惡。男孩女孩都同樣不知道可以怎麼面對失控的青春期現場。最後,在不成熟、不確定,總是一片混亂中成長。查理會因此就知道如何變成更好的人嗎?伊莉會從此就學會愛人了嗎?答案幾乎可以想見。(延伸閱讀:彩虹媽媽在教會:你總是避談性教育,孩子怎麼瞭解自己?) 先結婚再生寶寶,不按這個順序,就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而在節目接近尾聲時,兩位主持人為這部繪本的討論做出總結── 「上帝幫我們設立了次序跟規矩,要先結婚,再生 baby。這個對父母、對小孩都是一種保護。如果違反了這個次序跟規矩,那就要付上很慘痛的代價。」 針對這段話,我們可以討論家的兩個面向。首先,他們溝通了「婚姻是神聖的」,婚前性行為到未婚懷孕,並無法穩固愛情;沒有那張結婚證書,你的另一半可以不對這件事負責。然而沒有討論到,今天像查理這樣的男孩子,即使結了婚,也不一定是一個好爸爸好丈夫。另外,節目上也不斷強調「寶寶應該要有爸爸媽媽。結婚以後生下他,他會得到比較好的照顧、會比較幸福。」提示了「雙親核心家庭」才是所謂「完整的家」,而忽視了其他多元家庭面貌的價值。 圖片|「烤箱讀書會」節目截圖 而在溝通「未成年未婚懷孕,將會讓你生活會變得很慘」的訊息之下,主持人問了孩子們,「你覺得依莉該生下寶寶嗎?」孩子們紛紛說了「不該」、「還沒有成年」、「功課會退步」等。當主持人接著追問,「你們說依莉不應該生下這個寶寶,就表示依莉應該怎樣?」孩子們回答:「墮胎」。 「意思就是,把寶寶從肚子裡拿出來,那寶寶能不能活?那就表示一個生命怎麼樣?死掉。」 於是,如果你還不能承擔,你就不該生下孩子,因為你生活會變得不幸。然而,如果你今天已經懷孕了,你也不該輕易扼殺一個生命。到這裡,又用了威脅式的言語,先讓孩子們感到害怕,而非理解這件事背後的意義。 我們看到故事最後,女主角伊莉開始對自己自責、對父母道歉。她生自己的氣,因為「闖了禍」,所以人生變得不美好。我們也可以從中去思考,為什麼在成長過程中,最後女孩們只能回頭檢討自己?在上述的討論中,我們至少看到了,比起解方,女孩子被灌輸更多的教育是羞恥、咎責、道德感與恐懼。(延伸閱讀:性教育不合格!老師,請不要對我道德規訓) 對於家中孩子的性教育,我們應該轉而讓他們先充分了解到一個核心道理──如果沒辦法養孩子,那我們應該避孕。接著,教育避孕的方法;以及如果你今天真的不小心懷孕了,可以怎麼面對,要拿掉或者生下來。比起不斷溝通「你會好慘」,我們應該轉而溝通從預防,到事情發生後可以如何面對的實際方法。 我們知道這件事從來不簡單──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可能也沒有人真正給你正確的性教育──然而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一起找方法。並且正視,它是一個家,從來不該避諱談論的事。 [參考資料] 1.伊芙.邦婷著,劉清彥譯, 《依莉的娃娃》(台北:道聲出版社,2007 年)。 October 01, 2019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bTT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