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7C6AV2s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身心療癒筆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斷食 168:把身體養壯,擁有喝珍奶配炸物的底氣,享受吃的快樂 https://ift.tt/7C6AV2s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168 指間歇性斷食!從少量多餐、緩慢進食開始,把身體養好養壯,成為可以享受美食的體質,好好喝珍奶配雞排吧! 文|阿修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斷食或 168。 「168」是指間歇性斷食,一日之中只有 8 小時可以進食,其餘 16 小時則禁食。適用於作息規律的人,以及想要同步調整飲食及作息的人,目標是讓午後、晚間至睡眠中空腹時間拉長,使得身體可以有充足的淨空與修復。 然而,我卻時常觸碰到一些人,在肋骨下緣、橫隔膜週遭及胃部,有非常緊繃的狀態。 這類人常有以下難點:吃得不多、稍微吃多一些就難消化、特別耐餓到忘記吃飯、容易緊張、且可能緊張到會胃痛。 圖片|Photo by Claudio Schwarz on Unsplash 由於這類人收納食物和消化食物的機能不佳,斷食過長時間,有可能使消化系統更為緊縮,因此不太適合斷食或 168。 實際上,整個消化系統,尤其是胃,均擁有極好的彈性,可以撐開變得像個大袋子,也可以收納折疊成小小的、扁扁的樣子。 或許中醫說的「胃氣」指的就是在消化系統裡的「身體空間」,有空間方有流動的可能,有彈性方有收納及運化的機能。 如果恰好是上述說的這類人,需要開始意識到消化系統的彈性失調、鬆緊失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進食的頻率、數量、速度、食物的質地與寒熱,以及情緒與壓力的控管。 若想要嘗試斷食或 168,還是需要一定程度,把胃及整個消化系統養起來再說。滋養的過程,建議少量多餐、緩慢進食、適當的配合一些液態或膏狀食物。 (延伸閱讀:還在用斷食維持體態?張菀芩營養師用實際例子告訴你:別讓錯誤期待,忽略身體真實需求) 圖片|Photo by Dominik Martin on Unsplash 少量是因缺乏彈性打不開空間,而每次給予恰到好處的量,多餐是為了緩解少食過於緊縮、壓力大過於緊張、忙碌而忘記進食的情況;緩慢進食,是讓大腦與身體同步,胃裡真正的放鬆,一定跟神經放鬆、咀嚼消化有關。 至於液態與膏狀的食物,則是為了使「袋狀」的胃,可以像一顆圓滾滾的水球一樣,張力均勻,也有減少過食的好處,吃一些液態與膏狀的食物,特別容易飽足。 避免過度精緻、過度烹調、難以消化的食物,重口味、油膩黏稠等;還有就是忌汽水、啤酒和氣泡飲等,含氣的液體又太輕盈了,太快地撐開胃,反倒是反效果,或許潰瘍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太快太急地被撐開。 此外,肉身恆溫,儘量避免過冰的食物直接放進肚子,不然會立即緊縮;另一方面,過熱也不行,內裡的燙傷是看不到的,也會造成彈性機能壞損,甚至反覆壞損再修復而增厚,彈性會越來越差。 (延伸閱讀:生酮飲食、168 斷食適合你嗎?像營養師這樣思考,聆聽身體的真正需要) 圖片|Photo by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過辣也是類似的,辣是痛覺,健康的人辣一辣,出一身汗,體弱的人內熱躁動,乃至於因辣而絞痛糾結。 我自己是常備著一些磨成粉狀的五穀雜糧,可以即食沖泡,偶爾煮一些米漿粥做為晚餐,喝了不餓卻也不飽,即能暖暖的睡去。地瓜、南瓜、山藥等一次蒸好或製成糊狀放入冷凍,嘴饞時放進電鍋,稍微調味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說真心話,如果我們必須吃得戒慎恐懼,人生在「吃」這件事上還有什麼樂趣? 把身體養好、把胃養好,才容易享受到吃的自由和美食療癒。不但是要養好,還要養壯了,就能偶爾珍珠奶茶配炸物,來點串烤和生啤,都是好快樂的食物。 漸漸地,培養出吃的覺察力,適可而止,那更是隨心所欲了。 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作者資訊|阿修,從公務員到小職員,意外成為身體工作者。經營臉書兔子推推,將觸碰視為非語言的創作與表達,時常在獲得領悟之後,轉化成文字,也期望自己透過書寫來梳理內心,從而活得真誠、輕鬆且合一。粉絲專頁:兔子推推 x 深層按摩 June 30,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自癒之道:找到內心穩固的支撐,走出原生家庭的照顧缺憾 https://ift.tt/eloLD6h 一個焦慮的夢境,可能反映患得患失的心理狀態,或是未被妥善照顧的兒時缺憾;一份恰恰好的愛,不是時刻期待他人的讚美,而是能由心而發的自我認同,並且找到內心的安穩支撐。 夢,總是有它的意義──這是我在諮商工作中確信且不斷驗證的事。 基本上,人在每一天的睡眠都會做夢,問題只是有否記得做過夢、記得的內容又有多少。如果夢的內容沒多奇妙難忘,或撩撥著深刻的情感,許多時候人們只會報告說:「我記得昨天有做夢,但醒過來就忘了。」 相對於複雜且個人化的夢,有幾種十分典型的夢是大部份人都做過,並且能清晰記起來的:墜落、飛翔、攀爬、被追。 按照古典精神分析的觀點,墜落往往代表一種非特定的害怕,攀爬則表達面對某個困難任務的擔憂。另外,墜落也常常象徵男性的閹割恐懼,飛翔或攀爬高山則是一種性慾高漲的表達,被(怪物)追趕則是一種內在的嚴厲性逼迫、被懲罰的願望的實現。 (推薦閱讀:心理師夢境解析:夢到家裡火災、親人離世代表什麼意思?) (心理師夢境解析:夢到和兄弟姊妹分開,代表什麼意思?) 圖片|Photo by peerapong on PIXTA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夢與意義 然而,對於一群在心理結構上被稱做「自戀性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而言,上述的典型夢往往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解釋與意義。 自戀性人格障礙者,其人格核心──按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奠基者漢斯.寇胡特(Heinz Kohut)所著──其實是一個缺陷的自體(defective self)。 缺陷的自體易於感到空虛、無價值、不被理解、無能、憂鬱等負面情緒。相對地,一旦被重視的他人(一般是被理想化的權力者)認可與讚賞,又會快速從自卑狀態轉往自大的至高點。傾刻間,人們變得滿懷信心,認定成功在望、困難都可以被輕易解決、自己果然有著出眾的價值等。 只可惜這種正向、高漲或亢奮的情緒狀態一般不會維持太久,那些核心的恐懼、失望的預期,很快就會重新佔據主導地位。 因此,自戀性人格障礙者一旦感到被認同、內心想被誇耀的部份要浮出水平時,往往就會夢到自己在飛翔,隨之而來的卻是(在飛翔狀態中)墜落的焦慮夢境。若攀爬的是一座高山,在夢中則會是擔憂的看著陡峭且危險的山徑,難以找到穩靠的踏腳點或攀緣點 [1]。 夢境反映了夢者正在渴望,欲把理想化的依賴之情投注到某人或某事,但潛意識所預期的失敗、被冷待、忽略、羞辱⋯⋯使得自體就像一團燒得正紅的火,突然被澆上一盤冰水般手足無措。 圖片|Photo by YakobchukOlena on PIXTA 什麼都渴望卻什麼都怯的心 一位研究生男士很渴望得到敬重的教授所重視,夢裡他先是輕鬆的走在路上,突然意識到有可怕的東西追趕自己,他便拼命往前跑(跟大部份人的經驗類似,人們在夢中總是寸步難行)。最後,身後追趕自己的人只是輕輕越過了自己,根本無視夢者的存在。 如果被理想化的對象,在現實中或感知上是冷酷又遙遠的角色,那麼夢裡可能以一種冰山、大理石山、高牆等方式呈現。自戀性人格障礙者不會不敢去攀爬,他們熱切地要往上爬,只是爬到一半,即便一切都是順遂的,也會突然恐懼起失敗的滋味。 為何還沒有初吻便要怕失戀 約會未完便掛念 傻得我晚上過份祈求明天 以為你會在眼前 為何還沒有吵架便怕與你開戰 每日面臨你考驗 我認為這首由林夕作詞,陳輝陽作曲,容祖兒演唱的〈怯〉,以戀愛的角度恰好地說明了這種從投入到隨時在心理上感到失足與墜落的不安感。人們先是被理想化的事物勾住,因神往而過份狂熱,認為一切都充滿可能與希望,然而下一秒內心就被怯懦之情淹沒。 明知單戀驚險 但我還未脫險 如果初戀膚淺 怎麼我會興奮狂熱 但卻又什麼都怯 如此,在臨床工作中也會發現有些人抱有遠大的理想、精彩的計劃想像,他們對此侃侃而談,但失敗焦慮或悲觀想法會突然降臨,彷彿走向失望是強迫且無可避免的。這裡呈現的很可能就是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思考歷程。 我會說,他們在跡象或徵兆之初便理想地神往與投入,在平安或順遂之中卻恐慌地失序與逃離。 圖片|Photo by Jasmin Wang on PIXTA 恰恰好的愛,防止自體的脆弱 當焦慮與不安越發佔據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心頭,夢境也會變得危機四伏,比如夢見建築物的裂縫與搖晃、皮膚上的感染、住處被各種小蟲子盤踞等 [2]。 寇胡特指出,上述夢境都是人們試圖以特定的內容去表達一種更深遠、更難以名之的恐懼、自體快將溶解或碎裂的體驗。 脆弱性,是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自體常態,也是他們最不想被他人發現的事。而自戀的脆弱性總是跟成長過程中主要照顧者的回應有關,這可以用一句話簡單表述:愛,是否恰恰好,不太缺乏、不太扭曲、也不過多? (推薦閱讀: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越長大越讓人憐惜的明日香:自戀,是我活下去的盔甲)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當愛是恰恰好的足夠,同時代表成長過程中必然的失誤或失望也是恰恰好的存在卻不成為創傷,適度且有效的自尊,就能成為重要的心理結構,抵禦了自體脆弱性的裂痕。 小時候父母的照顧缺憾也許無法回頭,但「給點尊重!」的一種彼此尊重的互動氛圍。 正是自戀性人格障礙者日常生活中最渴求的微小願望。 一旦願望能滿足,自體便能夠在環境中穩固下來,不必焦慮不安。 進一步而言,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自癒工作」就是需要找到能啟發自己、帶給自己動力的理想化對象(如不同宗教、勵志的名人、堅毅的運動員、動人的歌手、洞察的作家等),作為內心穩固的支撐,以及試著去發現、發展自己的潛能──個人的潛能往往存在於有自發性的「企圖心」和所仰望的「理想目標」之間。 我們未必事事能等到別人的讚美和認同, 更不可能不受到現實的挫敗,卻可以從喜愛的理想對象及自發的興趣之中,慢慢找到對我們自體的尊重(respect)及回應(responsiveness):發現我們也有能力創作、有能力喜愛自己,以恰恰好的自尊去同理自己的每一個當下。 【我是哈理斯心理師!寫作需支持,歡迎分享文章到您的社交平臺和追蹤我的臉書專頁;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需求,亦可電郵給我或聯絡工作診所】 [1] Kohut, H. (1971).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2] Kohut, H. (1977).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June 30,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loLD6h
直男只顧說自己的事?海苔熊看直男行為研究社:兩個對話練習,擺脫有毒男子氣概 https://ift.tt/wmyrYaD 異男不善溝通表達、不懂得交朋友?這背後與恐娘、厭女、有毒的男子氣概有什麼關係?海苔熊提供你兩個練習方法:「感覺自己怎麼了,不一定會讓你更快找到伴侶,但你會更自在地和自己相遇。」 這陣子宥勳引起廣泛討論的文章,指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異男不會跟女生聊天,是因為異男也不知道如何跟男生聊天。」 我部分認同宥勳的觀點,男生之間可能很少「推心置腹」的聊天,但這並不代表男生也不會跟女生聊天。相反地,正因為男生之間很少聊心情,所以能夠聊心情的對象,就剩下紅粉知己或者是身邊的伴侶[1]。 而「男生之間不太能夠聊天」這個行為的背後,可能跟「恐娘、厭女」有關(這裡的「女」不是指女性,而是「陰柔氣質」)。 這篇文章會進行兩件事: 討論異男為何厭女,這又如何影響了異男的溝通表達。 提供幾個容易上手、不會踩雷的聊天、溝通指南。 文章很長,你可以跳到有興趣的段落閱讀。 圖片|Photo by Karl Fredrickson on Unsplash 被霸凌的回憶:你那麼喜歡跟女生玩,娘娘腔! 我想到一個我自己古老的回憶。 大概在國一的時候,學校辦了一次夏令營活動,和靜修女中的姐姐們一起去清境農場。那時候我因為還胖胖圓圓,長得像哆啦 A 夢,幾個姐姐們在活動當中很喜歡跟我說話、玩耍,我也跟她們玩得很開心——完全不知道這背後危機四伏。 當天晚上回到寢室,我被同房的男生們鎖在門外,其中一個男生大聲說:「你那麼喜歡跟女生玩、你去跟他們住好了啦!」另外一個大聲附和「對啊!娘娘腔,滾!」 我一個人被丟在小木屋外面,瑟瑟發抖,眼看天色漸漸暗了,真的沒辦法,只好哭著跑去找靜修女中的姐姐們求助。她們人很好,先收留了我(現在回想起來好像是什麼神秘的片子裡面才會出現的劇情),一邊跟學校老師聯絡,最後讓我可以回到原本的寢室。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告一段落,但如果你仔細感受我的處境,就會發現細思極恐。 當天晚上,我的床墊被孤立開來,一個人瑟縮在角落;同寢室的這些男生們,不敢直接罵我,可是卻竊竊私語;而且,一群女生大姐姐幫我去跟老師打小報告,害他們挨了一頓罵,沒有一個人看我的臉色是好的。 圖片|Photo by Morgan Basham on Unsplash 幸好,當天晚上還爆發了同學偷偷抽煙的事件,訓導主任來寢室處罰抽煙的同學,暫時轉移了大家對我的敵意。 可是事情還沒有落幕。 當我們要離開清境農場,我在收拾行李的時候,發現我的隨身聽(對,那個時候還是放錄音帶的那種)不知道為什麼不見了,老師看到我一臉焦急的樣子,還把開到一半的遊覽車繞回去讓我找,可是我找了很久還是找不到。我急到想哭,因為我媽在我出門前還特別叮嚀不可以把它弄丟。 主任搜查大家的背包,最後在我們寢室老大的包包裡,找到了我的隨身聽。被抓包的時候,他只說了一句:「咦,怎麼會在我這裡?」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對我的報復,還是只是老大自行犯案的單一事件,但那一個傍晚「你去跟女生住啦,不要過來,娘娘腔!」一直在我心裡,讓我很受傷。 一如既往,回家之後跟家人說,他們因為工作忙碌,也是說:「像他們那種人,不要理他們就好了。」[2]。 (延伸閱讀:心理學:小時候曾有被霸凌經驗,長大後真的會好起來嗎?) 會罵髒話才是兄弟?當情緒簡化為一句「幹」 前面這件事,當時的我一直以為只是某一種排擠,畢竟以前也不是沒有經歷過,我只知道國中三年都很努力讀書,然後對於男性有一種很奇怪的恐懼。 考上成功高中以後,我發現班上同學都會一個我不會的「技能」:罵髒話。一開始我覺得這是禁忌,但同學們開口閉口都是髒話,用髒話開頭、用髒話結尾、用髒話問候、也用髒話表達情緒。 見面:「幹!還沒死喔!」 巧遇:「幹!都不揪的!」 打球進籃:「幹!你怎麼這麼賽!」 被教官抓:「馬的!超幹的!」 我開始意識到如果不跟著也講髒話,就很難融入大家,然後隨著時間,我開始也覺得罵髒話沒什麼,不過是個發語詞而已。 圖片|Photo by Matheus Ferrero on Unsplash 一直到「碧潭鴨子船」事件那天。 有一次,我們好不容易有機會和景美女中聯誼(因為中山女中的公關拒絕我們),我們去碧潭踩鴨子船,但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女生願意跟我們坐在鴨子船上。那怎麼辦呢? 最後每艘鴨子船都坐「同班同學」,換句話說,女生跟女生坐一起,男生跟男生坐一起。換句話說,聯誼和沒聯誼根本差不多。 為什麼女生不願意和我們一起踩鴨子船? 隔天星期一上課,負責辦聯誼的公關被班導叫去說話。我們才知道,女生們說我們整個下午都在罵髒話,很沒品,所以不願意和我們一起玩。 (延伸閱讀:認真談髒話的必要:「幹你娘」背後的性別問題) 公關低著頭回來轉達,我們一群男生也只是笑一笑,其中一個說:「沒關係下次不要找景美的!」另外一個說:「對啊,奧梨仔假蘋果!」,完全沒有要反省的意思(這或許可以 echo 為什麼某些「直男行為研究社」的男性,明明說了很糟糕的話,還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我突然很慶幸,原本要跟我們聯誼的中山女中沒有去(裡頭有我喜歡的女生,不想讓他看到髒話滿滿的我們><)。 厭惡陰柔氣質,有毒的男子氣概 上面兩個故事,並不是要責怪任何人,或者是批評罵髒話不好(畢竟我自己有個節目就叫做《就愛講幹話》),而是多年以後,我重新再想起這兩個故事,我發現兩個值得思考的點: 述情障礙[3]:如果所有的情緒都用「幹」表達,他們隨著時間,男性會不會變得「無法精確描述自己的情緒」?而這個跟宥勳所談到的「男生跟男生之間也不太會聊天」之間會不會有一點關聯? 厭女情結[4]:有時候不會聊天、甚至是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感覺、自我揭露,搞得和女生約會見面,都要講自己多好多厲害,會健身會划船,透過貶低女性來得到優越感。會不會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個性裡面,也有陰柔氣質的部分,或是害怕自己不如女性,無法成為女性的「依靠」? 圖片|Photo by Christopher Campbell on Unsplash 看起來是兩個問題,但我覺得可能都和「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5]有關。男子氣概,如:堅強、獨立、控制,並非都是不好的,但當男子氣概展現在壓迫或支配其他人的時候,例如「霸權型男子氣概」[6],很可能會產生兩個效果: 形成「仇女」、「仇甲」與「恐同」。 一個男性嘗試和同性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或者是在男性當中哭泣,會被認為是「沒有用」或「娘娘腔」。尤其在青少年的時候,如果一個男生都跟女生廝混在一起,有可能會被其他的男生給排擠,說「你乾脆去當女生好了」。 (延伸閱讀:「看都不看我一眼」可怕在哪:讓男性受傷的,是放不下的男子氣概) 避免陰性特質,反讓男性失去表達自己的能力 「在父權體制下,女性被視為具有同情心、敏感、擅於照顧等等陰柔特質,卻鼓勵男性貶抑和否認自身擁有這些特質,因此極力避免跟這些『與女性有關』的特質連結在一起,產生非理性的憎恨和嫌惡,進而合理化優越者的支配地位。」[7] 上面這段話翻譯成現實生活當中的版本,異男和異男之間的對話可能會變成這樣: 「幹,今天被主管罵超不爽的。」 「幹,走啊!還不喝一杯!老闆那種人叫他去死啦,幹!」 「幹,真的很不爽耶!」 「算了啦,不要想太多,喝!」 圖片|Photo by James Sutton on Unsplash 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女生跟女生的對話上,可能就會完全不一樣: 「好煩喔。」 「怎麼了?你還好嗎?」 「我今天把報告交給主管,被罵了一頓。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這個工作⋯⋯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做到、我卻不行?我是不是抗壓性太低⋯⋯」 「別這樣說,可能你還在適應期。晚上有空嗎,一起吃飯聊聊?」 當然,上面這兩個例子只是舉例說明,「有毒的男子氣概」在情緒表達時產生的影響,每個人都不一樣,畢竟人百百款。 但如果一個男性從小就被教育成「有感覺不要說出來」、「不需要察言觀色」、「可以佔據比較大的社會空間」(你可以觀察捷運上男性和女性的坐姿差異)[7],那麼當這個男性長大,要和女性建立關係的時候,就可能會受挫。 畢竟,未曾留意到自己情緒的人,也很難注意到其他人的情緒;不曾好好關心自己感受的人,也很難關心別人的感受。 整體而言,異男如果在同性面前呈現出自己的脆弱,可能會被覺得很沒有用、被其他人看沒有,與其承擔著被取笑的風險,不如壓抑自己的情緒。 (延伸閱讀:走出壓抑的三個練習:壓抑不可恥,但長時間可能會傷害你) 突破有毒男子氣概,兩個練習開啟表達、聊天能力 講了這麼多,異男是如何漸漸培養起和他人溝通、聊天、表達情緒的技能?我的想法是,有些異男之所以可以突破前面「有毒的男子氣概」給自身的壓力,可能來自下面幾個原因: 小時候可能生長在有機會和女性多互動,而且不會被責罵的家庭。 這一切都要感謝他們的女性朋友、女友、前女友教導有方(還有多方忍耐)。 刻意練習,透過閱讀和刻意與女性互動,慢慢建立出表達感受的能力。但要不斷地修正調整,並且尊重彼此的界線。 如果你小時候成長的家庭比較傳統,而且到現在都還沒有交過女朋友,要如何在刻意練習的過程當中,又不給對方造成困擾?這裡提供 2 個建議給你參考: 圖片|Photo by Alex Woods on Unsplash 方法一:嘗試「以他人為中心」的對話方式 如果你仔細觀察「直男行為研究社」裡面那些令人傻眼的對話,你就會發現那些直男們都有一個驚人的共同點——自以為。 不斷地吹捧自己的價值、或者是強迫對方跟自己試試看,但從頭到尾,都沒有要認真聽對方說話(而且當事人本身可能還不知道這一點)。 還記得那個在路上搭訕,強迫路人聽他把「台詞背完」的約會教練嗎?之所以會讓看的人覺得不舒服,是因為在過程當中,他自顧自地說自己的事情、提問題(就像在審問犯人一樣),完全都沒有要聽對方講話和互動的意思。 有些人在和異性說話的時候會很緊張,不是一語不發,就是滔滔不絕,那該怎麼辦呢?行為科學家 Logan Ury[9] 指出,你可以把「轉移型回應」(shift responses,把焦點拉到自己)改成「支持型回應」(support responses,把焦點聚焦在對方)[10],例如: 女:「我昨天去吃了一家很好吃的義大利麵⋯⋯」 男 1:「(打斷)是喔,我知道有一家義大利麵很好吃喔,我跟你講那一家義大利麵(展現自己很懂義大利麵)⋯⋯」(轉移型回應) 男 2:「(聽對方把話說完),那家的義大利麵感覺很厲害,跟以前你吃過的別家有什麼不同呢?」(支持型回應)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們對話當中,只能夠出現一種回應方式,而是說與其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不斷誇耀自己的豐功偉業、吃過什麼好吃的、去過什麼厲害的地方,不如閉嘴,認真聽聽對方想說什麼。 畢竟,你是來認識朋友的,而不是來表演的。 過與不及,如果你一直都把問題丟到對方身上,對方也會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比較理想的方法,是採用瑪那熊的 QSQ 模式[11],穿插提問(Q)和分享(S),就像打羽毛球一樣,一來一往,彼此都能夠享受其中。 (延伸閱讀:親愛的,你是聊天沒有內容,還是聊天沒有技巧?) 方法二:多參加「你享受而且高互動」的活動 如果你想要拓展交友圈,Logan Ury 建議你在紙上畫一個十字,X 軸代表雙方互動程度的高低(例如參加讀書會就是高互動,看電影就是低互動),Y 軸代表你享受的程度。 這兩個軸交叉出來的第一象限,就有機會讓你自然的展現自己、又能夠和其他人建立關係。 與其勉強自己去參加不喜歡、不享受的活動,或者是整個活動辦完之後,沒什麼機會和其他人互動聊天的活動,這種第一象限的活動,比較有機會讓你認識更多人,也讓人認識更多的你。 圖片|Photo by Alexis Brown on Unsplash 搞得好像吊書袋我很厲害,但事實上,我跟宥勳一樣超弱(不過還沒有到要背行為的程度 ⌓‿⌓),再加上過往和男性互動經驗產生的恐懼,所以才來研究人際關係。一起慢慢學習,找到自己適合的步調。 我覺得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是很複雜的,不會有一個普遍的法則能夠以一擋百。 每個人在關係裡面的恐懼和需求都有所不同。練習感覺自己怎麼了,不一定會讓你更快找到伴侶,但當你可以更靠近感受,你也會更自在地和自己相遇。 *本文感謝王振圍博士,在文獻以及專有名詞上提供許多協助和觀點。在性別研究的領域我了解有限,一點淺見,望各界先進多多指教。 *這篇文章為了行文回應宥勳,很簡略地化約成為「男生」、「女生」,但性別當然不只有這兩種,而且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人,與其簡略的用「直男 / 異男」來指稱你身邊某一個特定的生理男,不如用心去體會他「這個人」本身。在這個標籤背後,還有許多值得關心和探索的特質,這也是人與人之間連結最可貴的部分(這裡並沒有在開車)。 參考文獻和延伸閱讀: [1] 李佩雯(2021)「男人是這樣煉成的」: 各生命階段直男同性友誼中的男子氣概建構初探。中華傳播學刊,(39),231-268。 [2] 海苔熊(2017)被霸凌者的眼淚:別再跟孩子說「不要理他們就好了!」。親子天下 [3] 當然有些人不會辨識、表達情緒,跟性別無關,而是跟自身的人格特質有關,稱之為「述情障礙」(Alexithymia)。Sifneos, P. E. (1973). The prevalence of “alexithymic” characteristics in psychosomatic patient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22(2-6), 255-262. [4] 孫子靖、呂明蓁(2022)「厭娘」與「拒C」?—大專校院學生性別刻板印象之探究.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6):153-156。 [5] Connell, R. W., & Messerschmidt, J. W. (2005). Hegemonic Masculinity: Rethinking the Concept. Gender and Society, 19 (6): 829–859. [6] Connell, R.W. (1987). Gender & power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 白爾雅(2019)男子氣概有毒嗎?從厭女,反同到解毒。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6),122-126. [8]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灣,台北:心靈工坊。 [9] Logan Ury(2021)哈佛 ✕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How to Not Die Alon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That Will Help You Find Love)(孔令新譯)。台灣,台北:商周出版。 [10] Derber, C. (2000). The pursuit of attention: Power and ego in everyday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瑪那熊(陳家維)(2018)一開口撩人又聊心:被異性喜歡,被同性肯定,不冷場、不辭窮、不尷尬、不被句點的人際互動課。台灣,台北:如何出版。 [12] 黃燕女(2009$考試不考,但很重要—閱讀空氣。師友月刊,(500),86-89. June 30,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wmyrYaD
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肉慾女醫師,碰上淚眼男廚師,跳脫框架的戀愛關係 https://ift.tt/8QYWK0N 公視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在黑色喜劇的幽默之下,揭露台灣惡化的醫病關係與醫護人員疫情下的身心俱疲⋯⋯ 近期推出的《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醫師的同名小說,是一部以黑色喜劇包裝,探討醫療體系問題的劇集,短短十集,卻有著完整的笑料、高潮起伏和滿滿議題。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原著作者劉宗瑀醫師,被戲稱為肉食系網紅,好奇打開她的臉書專頁,發現她真的不是吃素的,喜歡分享猛男肉體照或帶有性暗示的搞笑圖片給粉絲雅俗共賞,她笑稱這是她轉換心情的方式。 而我看著、笑著也不禁感到紓壓,這樣不畏人言、擁抱慾望的女性外科醫師,著實少見。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她的鮮明形象幻化為《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中的小劉醫生(蔡淑臻 飾),在高壓的急診與外科環境下,小劉調解身心健康的活動,就是去消防局前邊看著健美帥哥洗車邊吃著廟口香腸,還跟村裡的小鮮肉林山君(朱軒洋 飾)談起肉食系戀愛,大大跳脫醫師專業嚴肅的形象。 整部劇集便環繞在小劉醫生因工作瓶頸被轉職到偏鄉的陽光醫院後所遇到的狀況,在幽默的劇情下,濃縮醫院的政治角力、人力短缺、醫病關係、偏鄉醫療缺乏及弱勢照護等議題。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以肉慾紓壓的女醫師,碰上以淚眼撒嬌的男廚師 小劉與林山君間令人噴飯的愛戀關係,是調劑沉重醫療劇情的一大看點。 除了蔡淑臻挑戰與以往戲劇不同的角色定位,使出渾身解數的無厘頭搞笑,演活了小劉邋遢不羈外表下,藏著抑鬱的心理拉扯,劇中男主角朱軒洋更是將林山君這個在室男乩童加上天菜大廚一角的角色複雜度,表演得真摯動人。 林山君有著鄰家男孩的正直清新,卻也帶有敏感細膩的性格,他將一絲不苟的特質用在最愛的料理中,也用在最愛的小劉身上,面對這段感情所遭遇到的打擊,與因年齡差距而被小劉屢次拒於心門外的挫折,他以眼淚加倍奉還。 渾身黝黑肌肉的直男外型,卻不吝嗇於多次展露柔情與情緒化的一面,讓林山君這個角色成功跳脫以往陽剛形象的刻劃。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同樣帶著反差萌,小劉冷豔氣質的外型,卻總不計形象,一套髒 T 恤、短褲打天下,各種暴飲暴食、喝酒胡鬧,幼稚的不像成年人的行徑使人捧腹。 然而,在搞怪荒誕的層層武裝下,小劉醫生卻是醫療體系嚴重失衡的受害者。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女性醫護人員的第二輪班 在亞莉.霍希爾德所著的《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一書中,她有感於現代職業婦女承受事業、持家與生兒育女夾擊的多重壓力,便針對家庭結構轉變、家事分工與家庭性別角色等議題進行研究分析。 在她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僅有 20% 的男性與女性平均分攤家務,70% 的男性分攤多於三分之一但不到一半的家務,另有 10% 的男性分攤三分之一以下的家務。 此外,她也提到大多數男性感受到與工作產生衝突的部分,僅有育兒相關的事務,但女性則經常性地在工作、孩子和做家事間忙得焦頭爛額。 儘管霍希爾德的研究範疇以北美家庭為主,距離此書首次出版也已相距 30 幾年,但職場女性所面臨的困境,在多年後的現代台灣,仍是相差無幾。 擺脫了全職家庭主婦的角色,不再活得如吳爾芙筆下的「家中的天使」(The angel in the house),現代女性昂首闊步邁向職場,卻發現工作上的自我實現,不斷衝撞著私領域的家庭生活。 (你會喜歡:「高學歷家庭主婦」在家育兒叫做可惜?賺多賺少,都該是一樣的話語權)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中小劉的人生故事,在後半段劇情中慢慢被揭露,她身為外科醫生卻不上刀台的原因,是因為她曾在開刀過程中不幸流產。 面臨人力不足的外科部門,過去被稱為開刀機器的小劉,即使懷有身孕仍日以繼夜的工作,排不完的開刀行程,讓她根本無暇顧及自己與肚裡孩子的健康,過勞的身體最終留不住正在成長的嬰孩。 在流產之後,每當她開刀時,都會聽見嬰兒的哭聲,讓她沒辦法再進行手術,婚姻也在這次事件後分崩離析。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劇中另一個面對育兒壓力的護理長凱莉(許乃涵 飾),原本是陽光醫院的支柱,無論大小雜事都由她出面處理,在懷孕過程中,她也同樣因為過勞而導致出血,但孩子雖早產,卻仍在小劉的幫助下母子均安,不過她的考驗卻在生完孩子後才開始。 人力短缺,讓剛生完的凱莉只能盡早重返職場,剛誕生的嬰兒需要親餵母乳,婆婆每天氣急敗壞的帶著孫子衝到醫院,對著凱莉就是一陣冷嘲熱諷,因為照顧孩子,凱莉的上班時間與精神狀態都受到影響。 面對院方與家人雙方的不諒解,凱莉最終只能選擇回歸家庭,放棄她努力得來的成就與讓她驕傲的工作。 從前女性沒有選擇,現代女性看似擁有一切,實質上卻被逼著做出選擇。 小劉繼續工作,凱莉選擇家庭,兩人卻都在失去的創傷中殘喘苟活。 (延伸閱讀:女人默默在開車中享受的祕密:隨時出發與離開的能力與自由)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醫護人員追求個人生活的平衡,是奢侈也是自私 這次看《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特別有感,新冠疫情已經爆發兩年多,讓原本就高壓的醫療職場,更加不堪負荷。 為了照料病患,長時間配戴 N95 口罩的瘀青壓痕和防護衣下的汗流浹背只是初階挑戰,忙碌到沒有時間脫下層層防護喝水、進食或如廁,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快無法滿足,同時還得擔心是否會因公染疫,或傳染家人,在這樣敬業的職人精神下,是瀕臨崩潰邊緣的身心俱疲。 劇中雖然沒有拍出新冠疫情如何影響醫療體系,但光看偏鄉小醫院每天上演的緊急狀況或醫病糾紛,就讓人無法不敬佩醫護人員的強大意志。 劇組曾在受訪時表示,台灣的醫療資源與其他先進國家比起來差異很大,醫病比更是超標,在人力缺乏的情形下難以兼顧照護品質,導致後續衍生醫療糾紛,成為惡性循環,更有醫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失去動力與願景。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因此在劇中,我們看到當急診室塞滿病患時,護理人員需要在安撫傷患和處理各種診療問題之間,蠟燭兩頭燒,卻每每換來病人的惡言相向。 在患者眼裡,原本應該救人的醫生,沒能成功治療疾病,不理性的怒罵與恐嚇威脅便取代了對醫生的感激與尊重。 背負多重官司與自我懷疑,也沒有多餘時間與力氣排解壓力,醫護人員肩上與心裡的包袱越來越重,什麼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對他們來說只是遙不可及。 (真摯推薦:確診日記|確診不是任何人的錯!在疫情嚴峻之時,自我療癒的 15 個方法)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除了主角外,也打造不少出人意料的角色形象,讓這部劇集充滿驚喜,不淪於俗套。 以喜劇開場,也以喜劇收尾,中間拋出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同時保有輕鬆不失嚴肅的節奏,帶出醫病環境的困境與感動。 June 28,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8QYWK0N
《聊天紀錄》:網路讓愛若即若離,毀滅式關係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慣性受傷的人 https://ift.tt/liwrNzI 你看過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的《正常人》了嗎?若拜讀過這本作品,肯定對這部《聊天記錄》不陌生!故事描述了「四人行」的關係,對愛情有著無法掌握的好奇,再加上網路世代的複雜與渴望,若深陷在一段複雜的關係,或許我們能在這部作品,找到一些答案!(內有微雷,小心點閱) 文|夜半 圖|《聊天記錄》中譯版書封 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憑藉著《正常人》原著作家和影集編劇紅遍世界,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聊天紀錄》才是讓她一鳴驚人的出道作品。 故事《聊天紀錄》講述女大學生法蘭西絲因為一場聚會,和前女友玻碧認識了在藝文圈小有名氣的作家梅麗莎,以及她的演員丈夫尼克,在一來一往的深入交流、認識彼此的過程中,醞釀了一段複雜的四人關係。 全書除了愛情,也探討了角色內心的細膩與脆弱,以及人與人相處時所引發的焦慮,和網路世界盛行之下,「關係」所帶給人的不安全感。 不論是對 Y 世代、或是 Z 世代的人來說,網路世界都是我們活在世上很大一部分的依靠。但當依靠到了最後,你是否曾直達聊天對象的內心呢? 我想《聊天紀錄》就給了我們很好的解答。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情愛的本質,是脆弱還是坦誠相待? 首先來談談書裡的主線之一:尼克與法蘭希絲。 法蘭希絲是個表面看上去安然無恙,卻極度不擅表達自身情感的女孩。 書裡有許多關於她掙扎的描寫,包括溺水式喝水、用刀具割破身體,任憑流血的發洩模式,和她對自己極度「反面」自述。 我覺得我是個殘破不堪的人,不值得擁有任何東西。 心智極度不完整的她,為什麼能和尼克越走越近呢? 最開始,是因為尼克總能讓法蘭希絲得到心靈上莫大的安撫。 兩人透過電子郵件聯絡彼此,雖然偶有歡偶有傷,但一個人甘願接受(尼克)、另一方(法蘭希絲)能享有生命中第一次對情感的掌控權,那麼,就算內心某部分傷痛還不完整,又何樂而不為? (猜你想看:為你挑劇|《二十五,二十一》給大人看的青春劇:那些年沒能好好說的再見,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程)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從他們兩人的相處模式,也可以窺見現代速食愛情的終極悲歌。 或許,我們都在快時代的洪流之下,漸漸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只想尋求迅速地激情,來填補內心的脆弱。但是,當一段關係只是想不斷從對方身上攫取,並彌補自己身上的孤獨和缺口,始終沒有釐清情愛的本質,又怎麼讓對方往好的方向邁進?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當關係走到最後,表露出的赤裸裸本質 毀滅的盡頭,帶出的是尼克「異常被動」的完美人格展現。 他認為,就連無助也是行使權力的一種方式,像極了心理學中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的人,最擅長的就是抵抗命運,但抵抗到最後,內心又往往會如空洞般被腐蝕一空。 好比始終不敢面對自己命運、以及與妻子梅麗莎之間關係的尼克,和尋求「活出自我」又動彈不得的法蘭希絲,看似激情卻不斷「掏空」的關係,要怎麼有「健康」的一天? 他們選擇一再消極地面對命運和未來,看似什麼都有了,實則什麼都沒有,卻又不願意改變生存方式。 面對這段給人滿滿窒息又不正常的愛裡,讓多少人反思現在與愛人、朋友,甚至家人之間的關係? 每個毀滅式關係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慣性受傷的人 慣性受傷的性格養成,很多時候,也與我們的成長環境和原生家庭有關。 回推到法蘭希絲身上也是如此,一切的一切,終將回歸到她父親帶給她的成長缺憾。 書裡有許多關於童年心碎回憶的描寫,以及父親行屍走肉的生活現狀。這樣的家庭帶給自己不安全感,也在她和玻碧或是尼克之間,隱隱作痛:乍看親密無間,卻一再害怕自己受到傷害,選擇了「情感阻斷」(emotional cutoff)。 就像書裡那句:每一個尋求親暱感的瞬間,都是為了讓內心最值得渴求的靈魂,能夠不被孤獨所撕裂。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但究竟為什麼會孤獨呢? 原來,當她開心的同時,其實很壓抑,看似與對方走得很近,卻若即若離,始終不敢把自己的真實情感獻給任何人。 書裡有個段落提到,法蘭希斯認為尼克和梅麗莎對她來說,就像是被迫她成長的爸爸媽媽之一。 但這份成長,究竟能不能稱之為「愛」,還是只能淪於彌補她心中成長缺憾的捷徑? 我想,故事走到了最後,也給了讀者一個完美解答:當法蘭希絲提到父親時,能真摯地說出那句「我愛他」。 字句之間,也讓人彷彿看見了一個揮別過去陰霾,勇敢跨出成長步伐的勇士。 簡單的三個字,同時象徵了釋懷,以及誠摯地愛人和被愛。 最重要的是:懂得與自己心靈對話的同時,「孤獨」好像也成為了勇氣,成為了「成長」最動人的代名詞。 每段友誼,或許都藏著你內心想成為的「他」與「她」。 除了法蘭希絲令人印象深刻之外,書中的角色,玻碧可說是我個人相當喜愛的角色。 她總是敢愛敢恨、有話直說,更能直接點出她的好友法蘭希絲的盲點。 在書中,她會對她說:「妳可以同時愛好幾個人」、「妳以為妳喜歡的每個人都很特別」、「他們和我們來往,只是為了他們自己」等一針見血的話。 一次又一次的點破:妳最需要愛的,是妳自己。 或許,玻碧也是法蘭希絲心裡最想要成為的淺在靈魂,使得他們的關係能夠獨一無二,從頭到尾無法真正被切斷的關鍵。 玻碧這個極有自己思維、故事、又獨特的女孩,甚至沒有現代人「害怕面對真實自我」的弊病,始終忠於自己內心狀態和思維。 我想不只是法蘭希絲,她足以讓我們每一個現代人,都愛上她。 (青春必看: 為你挑劇|《那年,我們的夏天》:一起長大的戀人啊,讓我們收起幼稚的逞強,擁抱脆弱)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網路世界使人心碎又焦慮,我們卻願意一試再試 此外,書名《聊天紀錄》的「聊天」,正對應到了書中每個人物,最親暱卻又最致命的連結。 最開始,法蘭希絲和玻碧、尼克之間,都是透過聊天來串起彼此。對比現在世代,有多少人也是透過網路世界,建立對陌生的「他」初步理解? 我們都從彼此的對話裡尋覓端倪,仔細搜索情感是否有萌芽的痕跡? 訊息中的一字一句,假如不符我們內心期待,莫名地像高溫沸水,不小心灑落在我們身上般疼痛,等到發出悲鳴,才發現那只是滴在餘波外的小水滴,沒想過竟能產生如此強大漣漪。 活在網路世界裡,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都一再以虛擬接觸對方,自以為建立親密的關係,然後又讓自己一再受傷。 就像書裡說的那句: 人生的某些事物,是你必須先經歷,才有辦法真正理解的。 你不能永遠都只站在純粹分析的立場。 雖然很痛,但我們願意經歷;雖然揮之不去,但我們卻一再渴望。 那你呢?假如每段關係都源於此,你/妳還願意一試再試嗎? 關係使人恐懼又焦慮,網路世界像那一再使人蛀牙又心醉神迷的糖,你還願意將它吃下肚嗎? 未來,你是否還會對於網路世界裡的「被關注」,感到目眩神迷? (延伸閱讀:為你挑劇|《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褪去華美外衣後,留下的是真實人生)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聊天紀錄 V.S. 正常人? 如果要將本書與莎莉・魯尼相當火紅的代表作《正常人》做對比,不得不說「性」在兩本著作裡都佔了一定比例的重要分量,因為主角們都從「性」裡找尋真正的自我、真正的愛。 然而,很多時候以「性」開端的愛情,都是為了體驗被「需要」,這段關係能否持久? 終究必須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持續去探索、了解對方。 無可否認的是,我們都曾在若有似無、以愛為名的深淵裡撕心肺裂,這究竟是真正的痛,還是空泛的想像? 而除了性之外,衍伸至「痛」的部分,也是兩本書的相似之處。 書裡法蘭希絲問尼克:「你會打我嗎?」 恰巧對應到《正常人》中女主角梅黎安,後期透過痛覺(被打)來麻痺自己內心的痛苦。 每個人心中都渴求愛,只是找尋愛的方式不同,兩本書都用了很好的方式詮釋:我們從出生就渴求的無形之慾——「愛」。 總體來說,如果你是一個心思極為細膩敏感,又曾在愛裡受過傷,想要憑藉著外物找到依歸的人,我會相當推薦你讀這本書。 作者莎莉・魯尼對於情感描寫極為深刻,感同身受之餘,也會感覺到內心深處,心碎在身體裡的器官漫延,又逐漸瓦解的神奇魔力。 不停透過一字一句被撕碎拉扯的同時,你彷彿跟著主角做了一個好長好長的夢,那正是屬於我們最深刻成長的軌跡。 作者資訊|如果說色彩使人迷醉,那黑與白的灰暗色調,文字和故事,成為了維繫我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我在尋找真正自由的路上,匍匐前行,希望有一天可以住在靠海的地方,養一隻貓。歡迎到 IG 找我玩:@midnight_story13 June 28,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iwrNzI
「沒有為妳犧牲,當然愛妳是必然」母女橫跨歐亞 137 天的共同畢業旅行 https://ift.tt/Q5tdDXU 媽媽能有追夢的權利嗎?潔媽說,當然可以!有快樂的母親,才有快樂的孩子。「我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我們的名字不叫媽媽。」 文|潔媽 有段時間我常收到私訊問我幾個問題: 「當媽媽要怎麼追夢?」 「遇到挫折要怎麼重新爬起來?」 「如何打造自己,當一個好媽媽?」 我記得我當時很認真的苦惱,我把這些常常來跟我聊天的網友們都當成好朋友,雖說我們或許沒有見過面,但與好多人還真是挺相熟的,從天南聊到地北。 我覺得有人認真問我,那我也一定要認真回答,但,我一直自覺是個擅長搞笑文的大媽,若問我笑話我倒是可以講幾個,問我如何勵志?我就算絞盡腦汁,說得還沒有米蟲(女兒)好。靈光乍現,我想到米蟲的書桌上一向貼滿勵志金句,於是我跑去她書桌上想找些合適的來用,但那天沒看到那些標語。 圖片|天下雜誌提供 我立刻私訊問她:「妳以前貼的那些勵志標語跑哪去了?」 米蟲問:「妳要那些標語幹嘛?」 大媽說:「我需要用啊。」 米蟲先是傳了一個滿臉金星的貼圖給我,接著問:「妳是要考大學還是考托福嗎?」 唉,真是個壞孩子,是誰規定媽媽就不能看些鼓舞人生的金句?於是我告訴她,我收到幾個媽媽來問了我一些問題,我想分享些鼓舞人心的勵志金句給她們。 米蟲說:「媽咪,其實妳本身就很勵志了,妳翻轉了自己的命運。」 原來女兒的眼裡是這麼看我的,果然常言道,距離能產生美感。 圖片|Photo by Bence Halmosi on Unsplash 以前天天在身邊的時候,她可不是這麼說我的,她總是最愛說我待她像後媽,其實這是母女間的玩笑話,只是表達「我不是一個犧牲型的媽媽」,不像身邊一些同為媽媽的女性朋友們,那麼溫柔、那麼為小孩而活,所有的一切生活都架構在以「孩子的將來」為出發點,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好比我的筆名來說,大多數人都以為「潔媽」的意思是代表「米蟲(潔)的媽媽」。 這可是天大的誤會啊,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我也是我自己的主人,難道我出門自我介紹的時候要說我是某某某的媽媽,角色才正確嗎? 潔媽的意思很簡單:潔(我自己的英文名字)+媽(一個中年大媽),百分百的我自己。 (延伸閱讀:【母女夜談】親愛的媽媽:放下想拯救彼此的心情,從今天起我們都好好愛自己) 我把米蟲養得很陽光,我自己也算是樂觀,我一向深信只有快樂的媽媽才能養出開心的孩子。一直以來見過不少以犧牲為名,以奉獻為愛的媽媽,那種強大的情緒勒索,只讓身旁周遭的人都喘不過氣來。 我常跟米蟲說:「我沒有為妳犧牲過什麼,雖然我做的決定會把妳考慮進去,但我所做的一切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想成為一個這樣的媽媽』,如此而已,我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的,不想自己糾結的。」 媽媽能有追夢的權利嗎?媽媽,請妳不要再犧牲了。 圖片|Photo by Sai De Silva on Unsplash 我跟米蟲說過,我沒有再生小孩,是因為我不想她有被遺棄感。當父母各自追求自己的幸福,成立新的家庭,又各自生了孩子,彷彿世界只剩下自己,我親身經歷,不願她感受我曾經經歷過的,所以我沒有再結婚也沒有再生小孩。 但是我告訴她,沒有為妳犧牲,當然愛妳是必然。不讓孩子覺得親情是喘不過氣的壓力。 老一輩的媽媽因傳統社會氛圍與環境,又或是上一輩或夫家的教條,被捆綁得只剩吞忍與犧牲,所有的重心與期待都是為了成全下一代,萬一有了點差錯,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曾經對孩子的疼愛與付出,孩子成年後只剩下走味的親情勒索。 (延伸閱讀:14 張圖帶你認識情緒勒索:因為害怕而讓步,並不是愛)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母親一向是家中的靈魂人物,如果自己的一生虛度了光陰也就罷了,若將無形的枷鎖牢牢綑綁住孩子的靈魂,家不再是溫暖的避風港,而是痛苦的牢籠深淵,這真是在愛孩子嗎? 有人說原生家庭的不幸是會遺傳的,而我自己本身也不是成長在幸福的家庭,所以更讓我時時刻刻地警覺,我不要我的孩子背負不屬於她的原罪。 快樂的媽媽才能教養出快樂的孩子,但我其實也沒有榜樣可以學習,只好自己摸索,揣著這樣的價值觀來扮演好媽媽的角色,也辛苦米蟲了,她成了媽媽的實驗品。 若大地是母親,孩子依靠這塊大地生長著,如果這片土地很貧脊,孩子怎麼可能長成盛開的繁花、壯碩的大樹呢? 圖片|Photo by Eye for Ebony on Unsplash 我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我們的名字不叫媽媽。 只有自己活得精彩,孩子才能有更多不一樣的未來。 本文出自潔媽的《如果走散了,我還有你給的勇氣》。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如果走散了,我還有你給的勇氣》 June 28,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5tdDXU
BBC 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者》揭露多起性暴力:對女員工權勢性邀約,侵犯當地婦女孩童 https://ift.tt/eBTwi5L BBC 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者》,揭露駭人的聯合國性暴力事件。為何一個有著崇高和平、公義目標的組織,會發生一次又一次的犯罪事件? 上週 BBC 在自有的影音平台發佈了一支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人》(The Whistleblowers: Inside the UN),導演 Ben Steele 拍攝了六位勇於指出聯合國內弊案,包括貪汙、環境污染、洩漏保密名單等問題的舉報人,而其中,有多起性暴力相關案件。 圖片|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人》 「聯合國就像是犯罪者的天堂,因為你在一個有信譽的地方工作,大家會認為你是一個好人,人們無法相信好人會做出壞事。」 在聯合國紐約總部,有一個給員工們進行交流使用的公共空間,然而這個空間常常被戲稱為「牛肉市場」,起源於這裡充斥著大量資深男性員工,對資淺的女性員工施予權勢下的性邀約。 (延伸閱讀:「把受害事實告訴身邊的人,對自己沒有好處!」咎責是性侵倖存者二度傷害的原因) 曾經負責處理聯合國內部性騷擾案件的 Purna Sen,便分享她聽過的案例: 「我過去負責幫一名男性工作者,謄打記錄他針對性別平等、婦女權益的演講內容,但同時,這名男性也曾多次在員工派對結束以後,跑到我的辦公隔間對我襲胸。」 「又有誰會相信我呢?他是個好人、是個明星、是個資深前輩,而我只是菜鳥,我的話在這裡根本沒有可信度。」 圖片|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人》 紀錄片指出聯合國的潛規則,在聯合國內若想要升遷,看的不是你的優勢,而是看你認識誰。於是,在權勢關係中的暴力與噤聲會變得更加常見。 這些性暴力不只發生在辦公室內,也發生在聯合國理當保護或創造正義的服務國家中,然而不幸的是,在多國都發生過維和部隊的軍人將本應發送之糧食、資源,以性交易方式侵犯當地婦女、孩童。 此外,聯合國作為相當特殊的全球機構,具有聯合國外交及特權豁免權,這也使得在聯合國工作,卻意圖跨越犯罪紅線的人,變得更容易被保護。 (延伸閱讀:沒說「不」的女孩,就是不夠格的受害者?從吳亦凡事件談權勢性侵) 到底為什麼在一個有著崇高和平、公義目標的組織,會發生一次又一次的犯罪事件?且就算有人試圖發聲、揭發,仍舊讓正義的取得變得困難重重? 曾在聯合國服務超過 20 年的秘書長 Tony Banbury 說,「當你到任何一個國家,走過外交通道,然後亮出你的聯合國通行證,你當然會感覺很好。」 Tony 很誠實地告訴紀錄片觀眾,維和部隊與當地人之間絕對有權力的不平等,而這造成了維和部隊為什麼會強暴,或性騷擾那些飢餓的弱勢孩童。 圖片|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人》 儘管臺灣非聯合國會員,這個議題似乎離我們有些距離。但是這些案件的發聲,正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好事與壞事,都可能來自同一人的行為與決定。 從事非營利工作數年後,我清楚地感受到儘管非營利工作有著沈重的工作壓力,與不對等的低薪資報酬,然而,這個社會也確實對於從事人道、慈善、公益的人會賦予較高的信任度、尊重與支持。 而這些信賴有時會成為一個盲點,讓我們忽略了這些「好人」也是人,「好人」也可能做出傷害別人的事。 很多人以為吹哨者是痛恨聯合國,但其實不是,吹哨者其實非常愛聯合國,但就是因為如此,當發現聯合國出現系統性的問題時,他們才會站出來發聲,希望聯合國能夠改變得越來越好。 圖片|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人》 我仍記得 2018 年,全球知名的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拯救兒童基金會(Save the Children)等,都被揭露大量駭人針對女員工、服務對象的性侵與性交易案件,原因也都與權力落差、兄弟幫(boy’s club)文化有關。 我仍記得我在香港樂施會工作的朋友告訴我,那一年他們非常辛苦,內部大量員工因為忍受不了機構的回應方式而辭職,外部捐款人的極速流失,整個慈善組織的經營產生重大的危機,連帶讓組織願景變得更加遙遠。 真正的非營利機構,無論大小,從外部計畫,到內部治理,無一不是影響力真實落地之所在。 當慈善機構舉著「性暴力零容忍」的旗幟時,回過頭來看看組織的權力落差、升遷結構、吹哨人保護機制、內部訓練、獨立監控審查機制等,是否真正融入組織所相信的核心價值,絕對也影響了一個機構是否能走得長遠。 圖片|Photo by Ilyass SEDDOUG on Unsplash 最後,也推薦有興趣了解更多的人,可以閱讀一本書《性、謊言、吹哨者:紐約時報記者揭發好萊塢史上最大規模性騷擾案,引爆 # MeToo 運動的新聞內幕直擊》,以及人本基金會所針對兒童吹哨人保護機制所撰寫的重要見解,可以對於現存吹哨人機制如何改善,有更進一步的想法。 June 28,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BTwi5L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想到結婚就備感壓力?心理師:克服婚前焦慮,先服用這兩錠定心丸 https://ift.tt/eo3dW48 婚姻大事,人人三思!人們對結婚感到焦慮與不安是很正常的,但只要弄清楚婚姻中的「兩個關鍵分工」,就能更好地下定決心! 文|杜珝萌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滿地的玫瑰花瓣、牆上佈滿了氣球與彩帶,在親友的喝采下阿建拿出一枚鑽戒向小愛求婚,小愛熱淚盈眶地微笑點頭兩人甜蜜相擁,幸福在這一刻定格。 回到家,小愛欣賞著閃閃發光的鑽戒回想著今天的浪漫,但心底的一股複雜的情緒浮上心頭,小愛一方面開心即將與深愛的阿建步入禮堂,一方面卻意識到兩人似乎沒有談過對家庭的期待、是否要生孩子、理財方式、婚後該住哪等問題。 小愛甚至也發現有時並不知道如何與阿建溝通,擔心帶著這麼多的未知進入婚姻可能是一場賭注與冒險,如果賭贏了或許這段婚姻能相安無事幸福到老,但也可能全盤皆輸兩人彼此受傷,或是在關係中感到痛苦而選擇分開,心情真的好糾結⋯⋯ 圖片|Photo by Andre Jackson on Unsplash 為什麼想到結婚就不安? 在傳統的婚姻制度中婚姻意味著「責任」,這些責任包含了身為先生或太太的角色需要具備某些功能,例如傳統文化中強調的男主外女主內,進入婚姻後男性就被賦予賺錢養家的責任,而女性就必須成為家庭內的照顧者。 這些框架時常是進入婚姻前讓人焦慮的一項來源,更別說在全球離婚率高居第一的台灣,看著身旁的親朋好友或影視名人離婚的消息,就會覺得要擁有幸福的婚姻真的很不容易。 因此很多人想到婚姻就會感到壓力,有的人甚至為了避免面對這份壓力而選擇不婚。 圖片|Photo by Ivan Aleksic on Unsplash 除了婚姻的責任會讓人感到壓力外,在交往期間兩人的互動及溝通如果還找不到適合的方法,那麼進入婚姻面臨挑戰時,就會不知所措。 例如,伴侶間討論是否要生孩子的議題時,若兩人沒有適合的溝通方式,很可能溝通沒多久就從「討論變成爭執」,原本的議題不但沒解決還可能磨損掉情感關係,因此很多伴侶在婚前就發現兩人很容易爭吵衝突,那麼對於進入婚姻也會產生猶豫。 (延伸閱讀:被童年的傷口綁架?從「依附關係」治癒內在小孩的 4 個步驟) 如何化解婚前焦慮? 定心丸一:探索對家庭分工的看法 討論你們對於性別角色分工的看法如何,無論是依循傳統文化的觀念,或是自行規劃不同的家庭責任由誰負責或共同分擔,什麼時候需要對方協助,都需要跟伴侶細細地討論。 家庭分工雖然無法每一件事都被仔細逐一地討論到,但卻是雙方在婚姻中一起努力及共同經營關係的象徵,也比較不會讓其中一方總覺得自己的付出大於對方而感到不平衡或委屈,同時也有機會讓彼此以自己擅長的方式為婚姻付出。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定心丸二:找到屬於你們的溝通模式 不少來進行諮商的伴侶,關係中都存在著某種惡性循環,例如其中一方急著拉住對方想把事情說清楚,其實是深怕這個問題再次發生而影響關係;而另一方則盡量地想避開話題,不希望討論下去讓衝突越演越烈而破壞關係。 在我眼中伴侶雙方其實都是在為了保護關係而努力,只是他們用來保護關係的方式不同,結果就讓對方誤解為一個是咄咄逼人,而另一個則被視為在逃避問題。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不要對我有所期望!」《華燈初上》江瀚——那些戀愛經驗裡的逃避型戀人) 如果你發現平時在溝通時也很容易陷入被誤解的情況,不妨思考一下,每當衝突來臨,你在關係中感到不安時,通常你會怎麼做?是直接表達甚至是指責對方,還是選擇講道理或閃避話題呢? 當你可以看見自己和伴侶的習慣模式後,從這些表現行為,可以再多探索當自己和伴侶咄咄逼人時,心裡真正的感覺可能是不安或是難過?擔心吵架破壞關係而開始不想溝通嗎? 願意多花時間了解彼此內心感受和需求,相信對方不是故意造成傷害,如此可逐漸磨合找到你們的溝通方式。 促進關係的情感連結後就有機會讓關係的品質更好,當你們關係的「體質」更健康時,面對婚姻中的「小感冒」就能更快、更輕鬆地緩解不舒服,也能對婚姻更有信心。 June 27,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o3dW48
台南美術館「地獄展」為何爆紅?從占星學角度看:如果嚮往黑暗,是因自身也有光亮 https://ift.tt/KxlYQu8 台南美術館爆紅的「地獄展」,你看了嗎?當鬼怪被搬進展覽館,不只是藝術上的呈現,對於當代心靈來說,竟然也是種提升的展現! 台南市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爆紅,開展第一天就湧進將近 7 千多位觀眾,大家笑說根本是:「人比鬼還多」、「陽氣過重,殭屍都嚇死了」! 這樣的現象我覺得很有趣,特別是展覽開始前,曾有宗教與家長團體批評此展「污穢國土,玷污人民」。但爭議越大反而引起大眾關注,顯然這是一個對於黑暗與鬼怪,更有接受度與好奇的世代。 其實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地獄、鬼怪、黑暗,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我們喜歡聽鬼故事,聽完又不敢一個人去上廁所;喜歡看鬼片,但是過程中忍不住用雙手遮住眼睛。 投進暗夜的目光,都是想知道那當中到底有什麼?即使是科學至上的年代,我們依然猜想有什麼看不見,大於我們之外的世界存在。 圖片|台南美術館粉絲專頁 (直視恐懼:許瑋甯談鬼片角色:逼自己面對最害怕的事,更會充滿力量) 乘載了黑暗的冥王星,在你我身上都有 剛入門初階占星學的我,覺得或許可從占星學角度來看。 近期學到了「冥王星」,這顆聽起來暗黑神秘的星,就代表了摧毀、重生、慾望、死亡、極端、無意識等力量。 它是占星學中,離地球最遙遠的一顆世代星,每 10 到 30 年流轉一個星座。雖然平時感受不到,但它幽幽地蟄伏於生命底層,彷彿一顆地雷,踩到就會爆發出極大力量,不是粉身碎骨,就是毀滅之後浴火重生。 如我這一代 1983 到 1995 年之間出生的人,是冥王天蠍世代,冥王星本來就是天蠍的守護星,進到自己的守護星座,代表將加乘更強大的力量,使天蠍座掌管的性、金融、人性黑暗面、翻轉命運等議題,引爆劇變。 圖片|Photo by Jonatan Pie on Unsplash 從當時的歷史事件來看,愛滋病的盛行、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台灣解嚴、亞洲金融風暴,都對應著冥王天蠍的主題。 出生於這個狂浪世代的 80、90 後,骨子裡就有股濃烈的情感,對於事物有著強烈的控制欲。長大後我們對於性別流動、改革體制都很有感,所以在同婚公投、太陽花學運等議題裡,都是主要投身推動的群體。 我們常常在聊的星座,多是「太陽星座」,也就是我們的外顯人格,但除此之外,每個人的星盤裡還有各種看不見的動力,如代表滋養與安全感的月亮星座、掌管心智與溝通的水星星座。 圖片|Photo by David Dibert on Unsplash 而冥王星就是黑暗面,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執迷與瘋狂,這些極端力量可能讓人害怕,但也蘊藏著從底層而起的劇變力道。人因為本身有著對於慾望、性、金錢、權力等等的追逐,生命力才得以迸發展現。 所以從占星角度看,黑暗一直在我們生命之中,就寫在你的靈魂裡。與其壓抑或假裝不存在,直視黑暗,才能看見其中的光亮。 (延伸閱讀:諸事不順、回憶一直來!眾星逆行,其實是宇宙的一場盛大祝福) 對鬼怪感到好奇,其實是渴望了解自己 回到這場爆紅的地獄展,過去一直被打壓隱藏的黑暗,竟也能夠成為展品,拿到大眾的目光下展示,我覺得這在心靈上的意義是很樂觀的,代表我們越來越能與心中的黑暗相處,不再屏棄黑夜。 正如本次策展人,來自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的朱利安.盧梭(Julien Rousseau),他在策展敘事裡說: 「鬼魂和山精水怪是人們對未知恐懼的具象,彷彿創造出一個可以歸納這些負面情感的載具,就可以找出消滅或規避它的方法。」 「人類無法避免面臨生死,因此鬼怪是對亡者的追憶也是對生者的安慰。鬼怪的傳說,也顯露出曾經的生活樣貌與可貴的文化發展價值。」 圖片|Photo by Tandem X Visuals on Unsplash 黑暗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各國的傳說故事、鄉野傳奇,都少不了神秘的鬼怪存在。 心理師鍾穎曾在其著作《傳說裡的心理學》分析: 「厲鬼」是黑暗中最黑暗的部分,指涉人們所怖懼的情感,涵蓋死亡衝動、復仇心、破壞與凌虐,牽涉整個社群的情結,復原往往有賴於整體社會的進化。 正因為這些鬼怪,就是我們心靈的投影,吸納了我們不願面對的特質,所以我們更加好奇又著迷。看著鬼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看著自己,渴望知道那黑暗部分的自己,唯有當黑暗與光明加在一起,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想起前陣子流行過的「社交負面人格測試」,我認為也是社會更加接受黑暗的展現,能大大方方地承認,我們的身上就是有負面特質。 我們女人迷編輯夥伴,就有好幾位的「偏執」分數都接近爆表,看到結果我們笑著說:「果然要當好一個編輯,就是要有自己的偏執啊!」「我負面我驕傲!」 圖片|Photo by Dawn McDonald on Unsplash 能夠接納被社會認為「黑暗」的一面,其實很舒坦。因為知道有著執迷、支配欲,偶爾有些虛榮,有時又只想自私的自己,並不是十惡不赦的大壞人,這些特質也在某些程度上,幫助我們達到了一些成就,挑戰了自己的極限。 真正成熟的大人,並不是完全驅趕了心中的黑暗,而是懂得與黑暗並存、同行,在暗夜裡深知自己的光亮,不會因此熄滅。 所以黑暗、鬼怪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願看見它的存在,並把黑暗的焦慮強加到別人身上,強迫他人不能展現出人性天然的黑暗,用道德的枷鎖,逼迫他只能裝成聖人。 黑暗裡是可以看見許多真實的,願我們以黑暗為鏡,不再避諱,走過一遭地獄,或許能發現更多自己。 June 27,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xlYQu8
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忙碌日常的好隊友 - 芳茲為女人打造的專屬紅潤生命力 https://ift.tt/Z5sr9w1 生活裡的每刻,都是選擇的樣貌;高速運轉的生活,如同機器般不斷高速運轉。照料自我,從刻意練習暫停開始,取得自我與工作間能量平衡,你有屬於自己維持能量的方法與步調。 職場裡總是精明幹練、嚴格律己,交代的事務極盡所能完成,面對每日成堆的待辦事項,說自己是問題的解決者也不為過。那些如小山的待辦事項,如同臉上的光采被蓋上了一層灰一樣地暗沉沉,總讓妳感受不到、也看不見忙碌的盡頭。 當高速運轉化為日常,日夜堆疊的壓力下,緊繃神經連帶影響身體狀況及逐漸遺失的紅潤光采,導致神情黯淡開始找上自己,面對這不容易的世界,妳開始明白維持能量的重要性,這份能量包含身體維護亦或是心靈間的休憩復原,在兼顧工作與家庭時面對這無暇照顧自己的城牆,察覺是時候必須為自己安排一場「刻意暫停」了。 尋回自我相處,培養生活中慢下來的習慣 然而,要從忙碌步調中刻意暫停下來是需要練習的。這份練習可以從小習慣開始做起,好比如在日常加入短暫訓練運動、著手規劃均衡飲食計劃,降低垃圾食物攝取,選擇讓身體接受原型且真正能感受到修補的正向飲食,也開始定期補充外在補給品來滋補紅潤氣色。每一項小習慣培養,都是重新感受自我的珍貴時光,比起外在變化,更深層的是更懂得聆聽身體需求,照顧自己了。 圖片來源:pixta 吃進什麼,身體與面容就像一面鏡子般對應出結果。對挑剔小姐而言,擁有 5 大專利、6 大美妍精華的芳茲燕窩胜肽美妍飲,能省時省力、協助滋補紅潤氣色。 芳茲燕窩胜肽美妍飲當中的燕窩胜肽(燕窩酸),是採用日本大廠專利萃取技術,經特殊酵素處理,萃取小分子燕窩胜肽,貼心地讓女性忙於工作後、打開包裝即可快速直接享用高規格燕窩的滋養。 而燕窩有無效果,還是著重在燕窩胜肽的含量多寡。芳茲燕窩胜肽美妍飲含量高達 107mg / 100g,高品質的燕窩胜肽,能幫助調整體質、提升保護力,更能輕鬆喚起紅潤生命力。有別於傳統的補充膠原蛋白養妍,在家也可以透過燕窩進行日常保養。 走得快,不如走得堅穩;聆聽身體需求是現在進行式 燕窩胜肽美妍飲內含微米級珍珠粉及膠原蛋白,有別於市面上的膠原蛋白大多有魚腥味存在,芳茲則是萃取魚鱗 1000Da 小分子膠原蛋白,挑惕小姐自己體驗後,不僅沒有魚腥味,取而代之的是能抗氧化、助膠原蛋白形成的維生素C荔枝原汁,清爽順口,陪伴女性們在快步調職場中,輕鬆進行保養,自信光采應然而生。 除了喝的到燕窩之外,芳茲燕窩胜肽美妍飲也搭配以冰糖慢火燉煮的亞大 T8 有機銀耳,含膳食纖維,入喉口感滑潤,甜而不膩,幫助忙碌職場上班族女性調整體質。其小小一包熱量只有約 15.6 大卡,0 脂肪、0 膽固醇,輕鬆替妳補充關鍵營養,此時妳也深信職場步調越快速,補充完善的營養更是一項好好善待自我的療癒解方。燕窩的存在,不只美妍更能養生幫助妳調節生理機能,需長期定量飲用才有更大效果,這些小小的習慣,身體都感受的到。明白追求快速容易失足,在照顧自己的路途上更應透過一點一點的積累,才能造就真正的細水長流。 真正的自信需內外兼顧養成,成就自然散發的光采 關於生活與工作,我們無法隨時隨地都處在最佳狀態,但妳能觀察自己的能量狀態並練習反覆調整,幫助自己在狀態不佳時,透過一些習慣、方法,引導自己重新走回正軌。抓取平衡不易,但妳永遠值得相信自己能取得自我與工作間的能量管理平衡,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步調與自信光彩。 【即刻體驗】紅潤氣色最佳好隊友:芳茲.燕窩胜肽美妍飲 June 27, 2022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Z5sr9w1
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寫在「美國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之後:記得 RBG 的精神,我們仍有力量! https://ift.tt/BR3h6Gf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 1973 年「羅訴韋德案」保障的流產權,這事如何發生,有什麼影響,該怎麼看? 美國東岸時間 6 月 24 日,美國最高法院正式宣布,推翻 1973 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為美國人民保障的人工流產權利。 美國從未將墮胎權,寫入憲法或法律。50年來,一直依賴「羅伊訴韋德案」作為判例,保障人工流產權利。從現在開始,美國各州可以任意通過「全面禁止墮胎」的法案,不再違反美國憲法。 「這是我國悲傷的一天,最高法院的(推翻墮胎權)裁定,讓美國倒退回 150 年前。」——美國總統拜登 「羅訴韋德案」是什麼? 1973 年的「羅伊訴韋德案」,確立美國女性墮胎權(身體自主權),保障不分性別的人可以「有計畫生育」——準備好,再成為父母。 後續仍有反對者,也有極端的嚴格週數限制(例如德州通過的「六週」),但無法逾越「羅伊訴韋德案」對人工流產、女性身體自主的保障。 不過,「羅訴韋德案」保障的墮胎權,也有週數限制,各州法律大致規定墮胎須在懷孕 20 週內/或 24 至 28 週內完成。 為什麼「羅訴韋德案」被推翻? 川普任期,發誓要換上能否決「羅伊訴韋德案」的大法官,他確實做到這件事——川普欽點最高法院 3 位保守派大法官,包括遞補美國挺人權、女性自主權的 RBG 金斯伯格(Joan Ruth Bader Ginsburg),並以公開反墮胎的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接任。 這次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裁決中,以 5:4 的投票比數,推翻了「羅伊訴韋德案」。 影響是什麼? 美國未將墮胎權寫入憲法或法律。半世紀以來,都依賴「羅伊訴韋德案」作為判例。 由於美國有 13 個州綁定「羅伊訴韋德案」的「觸發禁令」,「羅伊訴韋德案」被推翻後,這 13 州的反墮胎規則將自動生效。13 州包括:亞利桑納、愛達荷、肯塔基、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密蘇里、南達科塔、北達科塔、田納西、德州、懷俄明、猶他等。 此外,美國尋求墮胎的人裡,四分之三屬於「低收入族群」,此舉將對經濟弱勢造成最大衝擊。 台灣現行法令對墮胎的保障是? 在我國《優生保健法》下,墮胎屬於「有條件」合法。 依《刑法》第 288 條,女性人工流產,將面臨刑責,但防止生命危險與疾病除外。後來特別法《優生保健法》第 9 條,保障某些情形下可施行人工流產,例如胎兒有畸形疑慮、避免遺傳疾病、遭性侵懷孕,或懷孕生產將影響心理健康及家庭生活等。 台灣規定婦女可施行人工流產的懷孕週數,須在 24 週內(《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第 15 條),與過往美國多數州的規定相似。在北歐,對女性的身體權益保護更多。 同場加映:性別快訊|身體自主權大進步!新法草擬:已婚女性墮胎無需配偶同意,未成年少女也能自己決定 必須相信,我們始終有力量 記得,我們永遠有力量,永遠能夠以小搏大。 如同已逝的美國 RBG 金斯伯格大法官,身軀瘦小的一位女性,也能在憲法層次帶來諸多革命。 大法官任內,她推促建造美國如今理所當然依歸的平等架構,作為自由派與保守派的橋樑,帶領大法官立下憲法層次典範,使美國社會的男男女女,不必受性別角色綁定,擁有法律保障的平等工作權益與福利。 我們仍有她的強韌精神,就未曾真正失去她。 即便時代渾沌未明,我們仍有力量,繼續帶來改變,勇敢 carry on。 美國之外,這些國家正在挺進身體自主權 性別快訊|阿根廷墮胎合法化:妳可以等到準備好了,再當母親 韓國墮胎除罪化後:兩人性愛,為何只有女性承擔後果? 其他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故事 「用可樂清洗陰道、衣架刺子宮⋯⋯」避孕博物館:如果性行為很正常,墮胎也並不荒唐 我沒有要這個寶寶」墮胎女子的告白:有沒有一個人,能不帶批判地陪伴你? 女權夠進步了嗎?專訪紀惠容:「把墮胎等同殺嬰,是對女性最大的醜化」 「別再問我為什麼不生下來」米砂 Misa 與孫安佐事件:當女人公開說自己墮胎,卻被罵活該 怎麼看待「心跳法案」?我們支持墮胎,正是因為對孩子有愛 從六朝志怪到美國墮胎法案,人們對懷孕一概無知 第一次認識「墮胎」,來自母親的流產 【性別觀察】那些在台灣墮胎的女人(們) 這些女人的流產日記,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墮胎 無人機不只可以求婚!荷蘭投遞「墮胎藥」的破浪女性 參考資料 【圖解美國墮胎權】若羅訴韋德案被推翻,美國將有13州立刻「觸發」禁令限制墮胎 June 25, 2022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BR3h6Gf
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
爆紅動漫《間諜家家酒》的 5 個秘密!取材自真實歐洲背景、漫畫版「史密斯任務」? https://ift.tt/4yDU6PV 日本爆紅動漫《SPY×FAMILY間諜家家酒》帶來了黃昏的理性、約兒的魅力、安妮亞的可愛!你知道他們的原型是什麼嗎? 繼《鬼滅之刃》、《咒術迴戰》之後,最近的霸榜動漫神作絕對非《SPY×FAMILY間諜家家酒》莫屬! 不同於前兩部作品的架構,主線多半圍繞在主角與夥伴們攜手努力打敗大魔王的套路,而是諜報元素融合家庭溫馨日常,發展出既可愛又帶有驚險刺激的故事,尤其是安妮亞的無厘頭表現,真的可愛到讓人想生女兒。 以下就來為大家介紹《間諜家家酒》你該知道的 5 件事! 1. 作者曾陷創作低潮 圖片|SPY×FAMILY@twitter 《SPY×FAMILY間諜家家酒》是漫畫家遠藤達哉從 2019 年開始連載的作品,遠藤從高中時代就立志當漫畫家,出道已經超過 20 年,不過之前的作品多半不溫不火,題材也較黑暗,並一度遭逢瓶頸,後來有長達 7 年的時間沒有長篇連載,他轉向為許多知名漫畫家擔任過助手,包括《青之驅魔師》作者加藤和惠、《進擊的巨人》諫山創、《鏈鋸人》藤本樹等。 後來他集合過去創作的一些短篇中的元素,又在編輯的建議下轉換成偏向喜劇的風格,融合間諜與家庭元素的的題材讓《間諜家家酒》在還沒動畫化就衝上年度銷量前十名,後來也由「霸權社」美譽的 WIT STUDIO,以及曾推出《約定的夢幻島》的 CloverWorks 共同製作動畫,一播出就直接攻佔各大平台排行榜。 (猜你想看: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越長大越讓人憐惜的明日香:自戀,是我活下去的盔甲) 2. 漫畫版「史密斯任務」 圖片|SPY×FAMILY@twitter 這部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主角三人各自隱藏身份,又組成一家人的可愛設定。 爸爸「黃昏」是個是敵國埋伏的間諜,為了接近目標必須的有個妻子和女兒,從學校的家長活動中去完成任務,於是他在因緣巧合之下領養了有讀心術的超能力兒童安妮亞,並與表面上是公務員,其實是頂尖殺手的約兒結婚。 三人都有不能被揭穿的身份,又為了各自的目的生活在一起,便誕生了種種有趣的日常。 (同場加映: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矢澤愛《NANA》:世上沒有任何一種關係,可以真正定義出我和你) 3. 原型是女高中生 × 社畜間諜 圖片|SPY×FAMILY@twitter 說起《SPY×FAMILY間諜家家酒》的開始連載的契機,是遠藤達哉 2018 年所創作的短篇《I Spy》獲得好評,才在編輯的建議下思考長篇連載,這個短篇故事講述一個中年社畜間諜大叔在出任務的過程中,幫助了一個體能非常變態的女高中生,高中生也因此愛上他,展開瘋狂的追求,後在經歷一連串冒險刺激、互相解救的過程後,兩人成為了任務搭擋,這就是《間諜家家酒》黃昏和約兒的設定原型。 至於女兒安妮亞的樣貌則是取材自作者的另一部短篇超能力超女短篇故事《煉獄的阿西雅》,女主角就是安妮亞的長大版,不過兩者的人物性格、設定都完全不同。 (延伸閱讀: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紫羅蘭永恆花園》每一封代筆,都教會了我什麼是「愛」) 4. 取材自真實歐洲背景 圖片|SPY×FAMILY@twitter 雖然《SPY×FAMILY間諜家家酒》是架空作品,但背景設定、場景都有參考真實歷史背景,像是年代設定大約在 60 至 70 年代左右,所以可以看見劇中其實沒有手機、都是用西門子轉盤電話,主要娛樂也是電視為主。 至於黃昏所隸屬的「西國」與約兒所在的「東國」則是近似於冷戰中的東西德,像是約兒的弟弟職業是「秘密警察」也是當時紅色鐵幕下東德的特色。 不過也有部分的設定取材自英國,像是安妮亞最愛的卡通「龐德曼」其實就是取材自大家都很熟悉的「詹姆士龐德」,另安妮亞的學校「伊甸學園」的原型就是英國歷史悠久,只有皇親國戚、政商名流等貴族子弟才能進入就讀的學校,包括威廉、哈利王子還有好幾任的英國首相都是校友。 (你會喜歡: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名偵探柯南》新一與小蘭:對的人可能會走遠,但不會走散) 5. 融入美學設計感 圖片|SPY×FAMILY@twitter 此外也融入了非常多的美學設計,從動畫中「入學面試篇」對黃昏的西裝款式設計及考究就可窺知一二,更不用說漫畫封面角色坐的椅子更是都大有來頭。 像是黃昏的座椅是出身建築大師勒柯意所設計的 LC2 扶手椅,簡約俐落的方形外觀,象徵黃昏冷酷、理性、有條有理的性格; 約兒的座椅則是美國設計師伊姆斯夫婦根據女性雕塑「Floating Figure」所打造的作品 La Chaise 雲朵,就像約兒全身上下充滿女性魅力,卻又有如雲般飄忽不定的殺手特質; 安妮亞的椅子則是設計師喬治尼爾森打造的 Marshmallow Sofa 棉花糖椅,由 18 個色彩繽紛如鬆餅般的圓形椅墊透過鋼骨組成,帶有普普藝術風格,象徵安妮亞活潑開朗,卻總是打破框架、不按牌理出牌的特質,每次都讓黃昏傷透腦筋。 其實每次漫畫封面都有相對應的角色跟椅子,之後再專門整理一篇為大家解說。 原文出處:現象級爆紅動漫《間諜家家酒》該知道的5件事!約兒原型是女高中生?安妮亞學校取材英國超頂級貴族學院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Netflix《泡泡》電影預告公開!出動日本動漫界「夢幻陣容」打造無重力奇幻世界觀 《咒術迴戰0》上映6天火速破億!揭電影背後4件事:超神祕作者第一部連載就爆紅,「乙骨憂太」聲優竟是女性 June 23,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4yDU6PV
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名偵探柯南》新一與小蘭:對的人可能會走遠,但不會走散 https://ift.tt/2dVNYqH 有別於以往的劇情分析,這回帶大家細看《名偵探柯南》裡頭,讓人等到天荒地老的官方配對「新一與小蘭」! 回味那過往甜甜酸酸的愛戀,新一與蘭之間,那直率的情話,也讓人忍不住在螢幕另一端,為他們的粉紅泡泡鼓掌! 這個夏季,《名偵探柯南》第 25 部劇場版《萬聖節的新娘》,即將在台上映! 故事開端於高木、佐藤將於澀谷舉辦的婚禮現場,竟有歹徒鬧事,與此同時,3 年前和降谷零相關的警校事件,再度發酵,緊湊故事,備受影迷期待。 自 1994 年起開始連載,除了電視動畫,《名偵探柯南》幾乎以每年一部劇場版,陪伴影迷,或許每個人的青春裡,都有一段「柯南迷」時光。 圖|《名偵探柯南》劇照 除了令人著迷的推理劇情、角色角色,以及神還原動漫場景,各 CP 間有笑有淚的故事,都令這部動漫,蔚為經典。 這次我們要來談談官方 CP —— 工藤新一和毛利蘭的愛情故事 一段從青梅竹馬陪伴長大的故事,兩人相互扶持,走過許多生死之際,帶你重溫新蘭羈絆,真正的戀愛,不只是心動曖昧,而是能夠擁抱彼此不安的那份信任!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關於感受:愛在微小日常蔓延,恆久浪漫要用心經營 從新一到柯南,身分的轉變,其實是雙向暗戀滋長、堅定的契機。 從前,新一喜歡蘭,卻時常埋首推理,忽略蘭為他用心準備的便當、期待的約會,這些日常浪漫,卻因為天天見面,忘了珍惜。 即使出外旅遊,仍滔滔不絕談論福爾摩斯,絲毫不理解蘭的感受。 愛情裡的我們,過於熱衷興趣或自身經歷,以為分享的話題對方也能共鳴,卻忘了考慮對方的感受和真正想要的——陪伴與注意力。 對蘭而言,她更需要新一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關心她的情緒、變化、想法——這才是「用心」相處,而非流於形式的約會,或談論無法共鳴的話題。 變身為柯南,寄住在蘭的家以後,反而為兩人製造日常相處的契機。 新一「再度」認識自己的青梅竹馬,朝夕相處,心疼她的善良、體貼與專情——接受自己為了辦案,長期不能見面、為他打掃住處、照顧爸爸毛利小五郎和柯南時的身影⋯⋯她的溫柔堅定,都令他心動、更加珍惜。 再度認識愛人,那些過於熟悉的曾經,或許能轉化為溫暖深沉的感動。 成長式關係能走得恆久:從日常小事,看見對方更多優點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復旦名師陳果,有句哲學愛情名言:「長久的愛情,是一次又一次愛上同一個人,要想愛情長久,就要不斷地發現他身上美好的東西。」 關係裡,以「成長式」觀點持續探索、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甚至是美好的轉變與特質,都可以為一段感情加溫、萌生悸動。 根據心理學家 Barbara Fredrickson 的研究,她把愛定義為一個個「發生了積極共鳴的微小瞬間」(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這些微小瞬間構築而成的愛,並非持續狀態。[1] 換言之,恆久的愛情,其實是新一和蘭堆砌日常的微小羈絆,共同努力而來的:如一封短信,即使只簡短表達出「我在意妳」或「我理解妳的心情」,就勝過千言萬語;又或者是簡單的一盒巧克力,即使無法送達,卻把滿滿心意注入其中。 如遠距離般的愛情長跑,因為「主動」付出愛、關懷與思念,維持心照不宣的浪漫與熱度。 圖片|電影《名偵探柯南》劇照 關於等待:愛情裡總有不安,但不改變「我愛你」的信念 新一和蘭,相識於幼兒園,以青梅竹馬的身份陪著彼此成長,時間久了,便不敢說出「喜歡」來打破關係。 蘭最初很少在新一面前展現脆弱,常以拌嘴否認對新一的心意。 然而,在柯南面前,她可以大膽表達,她最喜歡新一,喜歡新一遇到困難時,勇敢正義的一面。 在喜歡的人面前,我們都是如此,不明白對方的心意以前,總展現倔強,害怕心事被看穿,害怕跨越了界線,這份友誼會不會就此變得尷尬? 或許我們都害怕太過在意一個人,所以把「喜歡」的心情默默潛藏於心。 如同新一在《櫻花般的回憶》裡憶起初見小蘭:「蘭大概不知道吧!從最初相遇的那天起,你的那張笑臉就令我心動不已。」 (想看更多: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溫柔的人,也要偶爾任性!《魔法水果籃》精選十二生肖金句,從生肖裡看見自己)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曖昧的不確定感,營造浪漫氛圍,卻也懷有不安。 蘭曾感到委屈,抱怨緊要關頭,新一總不在身邊——但其實,新一一直都在,他從不會讓蘭獨自承受恐懼與悲傷,只是變身為柯南的他,只能默默看著蘭流淚,無法相認。 願意等待,是真愛的極致表現。 如同蘭選擇理解與尊重,信任身為推理狂的新一,只是忙於辦案。 好的愛情,等待也是幸福。劇場版《迷宮的十字路口》裡,蘭和久違的新一在月光下重逢,新一憶起過往,看著蘭映照月色的面龐,脫口而出:「妳的表情還是和當時一樣呢。」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只是簡單一句話,足以證明,蘭時刻在他心中,所以他一直記得當時情景,那是刻在腦海裡,獨一無二的回憶。 蘭事後回憶這一幕,發現自己等待的人,心裡也時刻裝著自己,說道:「我可並不討厭等人哦,因為等得越久,重逢時⋯⋯就越幸福呢。」 (猜你想看: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紫羅蘭永恆花園》每一封代筆,都教會了我什麼是「愛」) 感情中,等待是需要勇氣的 我們願不願意為了愛人付出信任、理解與尊重? 愛,也是需要練習的,練習付出,體會不安,仍選擇同理對方。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愛的主動積極建立在「照顧、責任、尊重、了解」四個基本元素。 而實踐愛則需要透過「紀律、專注、耐心、信心」。[2] 即使懷有不安,蘭仍勇敢去愛,這需要堅定的信念和耐心;雖然無法相見,卻不改變我愛你的信念,彼此深情,早已昇華為專注默契——無論相隔多遠,相信你一直都在,也只把你一人放在心裡。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關於告白:鼓起勇氣展現脆弱,因為我喜歡你 雙方平時執拗的羞澀,終於在關鍵時刻表達真心。新蘭在生死一瞬間的經典告白,令人動容。 劇場版《引爆摩天樓》,新一趕到被炸毀至一半的米花市政大樓,一步步引導蘭拆彈。 他的這番話,帶給她勇氣。 新一(柯南)說:「如果你逃不過的話,我會一直在這裡陪你的。不能同生,我們就同死吧。」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而劇場版《瞳孔中的暗殺者》,蘭因為目睹佐藤警官受傷而短暫失憶,柯南多次不顧性命營救小蘭。 小蘭疑問,為什麼柯南願意拚命保護她? 柯南回答:「因為我喜歡你,比地球上任何人都喜歡你。」 表達真心,是需要勇氣的,人們平時總喜歡說違心論,到了緊要關頭,卻後悔沒有早點表達真實情意。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同步對照身為青梅竹馬的服部、和葉,平時兩個人總愛和拌嘴。 和葉在這段關係裡,感覺有些自卑,總是追著服部的身影,也因為服部的從不主動,感到不安。 但到了緊要關頭,就會明白——真正愛你的人,捨不得你受到半點傷害。 像《人魚失蹤記》裡,服部與和葉寧可為對方跌落懸崖;《迷宮的十字路口》裡,服部為救和葉,義無反顧涉入危險境地——那是甘願為對方豁出性命的決心。 真正的愛,沒有誰比較卑微;好的愛情,是不計較誰付出更多,而是注重於彼此在愛裡,互相給予回應。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動畫《福爾摩斯的默示錄》裡,新一總躲避蘭,蘭再也忍無可忍,傷透了心。 新一追到了大笨鐘下,終於鼓起勇氣告白: 「妳就是讓人最棘手的推理案件,混入了複雜感情,就算我是福爾摩斯,也無法正確推論出喜歡的女生在想什麼!」 這也成了工藤新一初次告白的名場面! 相愛,從來不是單向的,需要彼此坦誠。所以說愛的前提,是勇於展現脆弱。 關於相知:與你心有靈犀,給予我勇氣和力量 新蘭之間的愛,刻骨銘心,每每在重要時刻,心有靈犀——那是互為雙生火焰的相知相伴。 在《我需要你的愛,更需要找到自己》一書中,作者凱特.蘿絲(Kate Rose)提到所謂的雙生火焰:「這是一段不顧多久才能得到回應,都會持續敲打我們心扉的愛情。因為某人若是你的永恆之愛,就沒有什麼能毀壞這段感情。」[3] 雙生火焰仍需要彼此成長,在這個過程裡,體會真正的愛是無條件、不預期回報的。 如同新蘭的愛情,在無數的心電感應中,認出彼此是唯一。 劇場版《往天國的倒數計時》,火焰急竄於身後,蘭抱起了柯南往下跳,柯南問她,妳不怕嗎? 蘭回答,我怕,但我要活著等新一回來,而且現在,有你在我身邊。 柯南在緊要關頭,給了蘭信心,他告訴蘭,一定沒問題的,妳的心情我非常了解。那一幕,蘭從柯南的眼神中看見新一。 (延伸閱讀:為你挑片|《花神咖啡館》尋找對的人,每段愛都是此生的修行)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而劇場版《沉默的十五分鐘》,蘭為了救出被雪崩困住的柯南,手流血了仍奮力扒著冰雪。 最後一瞬間,直覺引導她撥電話給新一,成功喚醒被困於冰雪下的柯南。 新一與蘭的心電感應,是所謂的靈魂之愛——無條件的直覺、等待與信任。 如凱特.蘿絲(Kate Rose)書中所言:「一個不光只是感受愛,而是成為愛的境界。」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即使知曉,也不會戳破對方謊言的那份愛 蘭其實多次差點發現,柯南就是新一。 在《危命的復活》系列中,為救柯南,為他輸血,即使沒問過血型,也知道是 O 型——因為柯南就是新一。 即使後來營造新一和柯南同時出現的假象,暫時打消蘭的懷疑,但有沒有一種可能,蘭還是隱約察覺到其中的不對勁,只是在等柯南主動告訴她真相呢? 有趣的是,在劇場版《紺青之拳》中,蘭明明發現了怪盜基德假扮新一,也發現了跟去新加坡的柯南(此時柯南假扮為當地的小孩亞瑟),卻假裝和亞瑟初次見面,和基德間像情侶般互動。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會不會,蘭其實是個表演大師,她只是演出,新一希望她不知情的模樣? 無論真相為何,可以確知的是,彼此距離遠在天涯,或近在咫尺,都不改變相愛的信念。 終於坦率面對彼此,相互回應告白 無論你是不是柯南迷,相信作為讀者,你一定也能感受到新蘭之間的互動,其實充滿了信任! 愛情仍有酸甜,有時透過想念、吃醋和感傷,感受彼此的重要與存在。 當基德假扮新一和蘭幽會,或新出醫生向蘭示愛時,柯南在背後黯然神傷(還有氣呼呼),到了 1000 話,青山剛昌終於讓新蘭這對又虐又甜的 CP 灑糖了! 特別篇《紅之笑外旅行》中,為了回應新一在大笨鐘下的告白,蘭鼓足勇氣,做出 Kiss 回答。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雖然平時新一必須隱瞞身分,每次變身,都得依靠藥物。 但是對於蘭,新一是無可取代的,那怕要等他一輩子,她也願意。 同理,對於新一來說,蘭也是無法替代的存在。 他總是竭盡全力,即使破解黑暗組織的謎團是項艱鉅挑戰——因為,他心愛的蘭,就是他努力破案的動力。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新蘭之間,甜蜜又淒美的浪漫愛情,宛如平行世界,卻又近在咫尺。 走過雙向暗戀的青澀懵懂,曾經吃醋不安,愛情終於昇華,轉變為勇敢真摯的相知相惜。 那是此生不換的信念,是相信心有靈犀,終不負兜兜轉轉——喜歡你,是時光永恆繾綣的答案。 【期間限定】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 x 女人迷 Womany 請你看電影 最新上映的劇場版電影「萬聖節的新娘」,編輯台來為大家謀福利,身為漫迷,簡單的 3 個指令,肯定難不倒你! 只要找到女人迷的 IG 按下追蹤 + 寫下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免費看電影」的機會❤️ ▍活動時間:2022.06.25(六)23:59:59 為止 ▍活動參加辦法:只要跟著以下步驟完成 3 個指令,就有機會得到最新柯南電影「萬聖節的新娘」電影贈票! 步驟一:搜尋女人迷 IG @womany + 按下追蹤 步驟二:找到「名偵探柯南」相關社群貼文 步驟三:跟著圖片上的指示留言 + @一位好友,就可以完成抽獎囉! 寫下溫暖療癒的文字。更多電影|閱讀|動畫,歡迎至 IG: 參考資料| 1. Remaking love: Barbara Fredrickson at TEDxLowerEastSide (from Youtube) 2. 《愛的藝術》(作者: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3.《我需要你的愛,更需要找到自己》(作者:凱特.蘿絲,Kate Rose) June 23, 2022 at 09:1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VNYqH
為何天后都找她作曲?專訪 Karencici 創作才女:「我相信吸引力法則」 https://ift.tt/uHLF8aB 2022 年金曲 33「最佳華語女歌手獎」入圍的 Karencici,在磨練堅實的創作實力之後,如今備受肯定的她,令人讚嘆不容小覷! 近期點開社群,常會看到 Karencici 這個名字,她的音樂才能多次被蔡依林、楊丞琳、田馥甄等天后相中,幫她們量「聲」訂做歌曲,一般人很難想像 ,在時尚圈與音樂圈逐漸打響名號的她,今年才 24 歲。 能量大爆發 成熟的五官、個性的穿搭、高辨識度的唱腔加上超強的創作功力,美籍華裔女歌手 Karencici 在 2018 年發行首張專輯《SHA YAN》時,就已走進不少人的眼球中,甚至讓她一舉入圍隔年金曲獎的最佳新人獎。 其實在出道之前,她經歷了四年的閉關創作期,直到唱片公司認為時機成熟了,才讓她推出第一張創作作品。 時隔三年,Karencici 第二張專輯《99% Angel》終於問世,她自豪地說:「這張專輯代表著我心中流行華語專輯該有的樣子,不論是音樂質量或者視覺的呈現,都比我過往的作品成熟很多。」 轉變 說到去年與王嘉爾、 J.Sheon、ice 所組成的限定團體「Panthepack」,Karencici 努力跨出原本的舒適圈,作為團體中唯一的女生,她坦言一開始壓力很大, 「因為工作跟生活都綁在一起,身為摩羯座的我,個性比較怕生也放不開,但受到大家的鼓勵跟安慰,才發現其實最需要克服的就是自己這關。」 (推薦閱讀:致在工作與生活間打轉的你:其實一天做好三件事,就夠好了!) 克服了心魔後,Karencici 整個人像是開關被打開了一樣,又開演唱會、又拍實境秀,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一直很相信吸引力法則, 人類其實很簡單,一直達不到目標只是因為想太多,所以現在碰到猶豫的時候,我就會先做再說。」 (同場加映:為你點歌|傷口的吸引力:愛上對方,是因為他和你有過同樣的傷) 一輩子的課題 如此有想法、有個性的酷女孩,現實生活中她也跟你我一樣,喜歡甜美風格的穿著打扮,也沉迷於偶像劇,「小時候超愛《流星花園》,尤其最愛花澤類,還為了這部劇寫了一首歌叫〈花園裡的流星雨〉呢!」 隨著時間的演進,看的東西也多了,從內心到外在的包裝,Karencici 逐漸找到讓自己最舒服、也最自信的狀態, 「穿搭其實就跟音樂一樣,都是一種創作,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有時候只是穿對了一件衣服、或者聽了一首歌,就能帶給你一天的好心情。」 24 歲的 Karencici,仍在探索人生的花樣年華,而她也希望能透過自己的音樂、穿搭,慢慢影響著身邊的人、帶給大家正能量。 (過往專訪:專訪音樂人 Karencici:「好好的生活,靈感自然就會靠近」) 原文出處:專訪|創作才女Karencici:「一直達不到目標只是因為想太多,所以猶豫時先做再說!」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Gucci與Adidas聯名正式登場!販售地點、時間全公開!包款、服裝到鞋履,每一款都不想錯過! Gucci 2022 IT BAG是它!「Blondie包」復古雙G金色標誌,讓賈靜雯、蔡詩芸到曾之喬愛不釋手 June 23,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uHLF8aB
年輕人躺平就是不努力?只負起自己「確定能承擔」的責任,就是我們的負責 https://ift.tt/iZ26QJS 躺平族不是不負責任,而是只負起自己「確定能承擔」的責任!年輕人面對的環境變化,與未來不確定性,大家看到了嗎? 文|杰宇的法文邂逅 我最近有一種感覺,就是不管我在台灣待多久,在這個社會裡,我永遠是個邊緣人。 是因為我不想融入嗎?並不是,這跟意願無關,而是我跟主流社會恰恰相反的價值觀。因為我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讓我只能繼續在這裡,跟周邊的朋友們格格不入。 不過,前幾天看到了一則新聞,突然讓我覺得,像我這種人,也許並沒有我想像中寥寥無幾。 圖片|Photo by Amy Humphries on Unsplash (勇敢躺平:寫給準備出社會的 Z 世代:給人生一段空白,比你想得更重要) 年輕人寧願躺平、不婚不生,就是不努力? 那一天晚上,我邊整理房間邊聽台灣新聞,突然聽到新聞報導台灣年輕人,有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躺平族」。報導介紹了幾位不願意為了成家、置產努力的年輕人,他們被採訪時還主張 「不婚不生、不買房、不買車」,簡單地過生活就可以很幸福。 新聞報導的最後幾句,還特別強調那些年輕人 「寧願躺平,不選擇努力」,這種報導的角度,難免會讓觀眾們覺得這些年輕人 「懶惰」跟 「不負責任」。 但是,我反而被這些「躺平族」的智慧以及責任感有所感動,除此之外,我也很欣慰能找到和我價值觀一樣的人。 「不婚不生」,就不可能當不負責任的父母。 (延伸閱讀:情侶交往十五年不婚不生:「婚姻的定義是,你願意把性命財產,交給對方處置。」) 瑞士鄉下的生育率並不低。我們家有三個小孩,我爸媽的兄弟姐妹也都至少生了三個小孩,然而我們這樣並不算小孩特別多的家庭,和隔壁生了八個小孩的鄰居相比,我們根本是小家庭。 在我的家鄉,不生小孩的人,還真是不多。然而,不應該生小孩的人,卻是一大堆。 傳統一點的山區文化,都是鼓勵生小孩,就算父母有嚴重酗酒、暴力行為、經濟壓力等問題,都一樣被鼓勵生小孩。長輩都會說 :「反正先生再說,問題再處理吧」。 然而問題真的有被解決嗎?這裡我必須打個大大的問號。 反觀不願意生小孩的人,卻是經常被社會責怪的族群,尤其是女生。「不婚不生」的女性最容易被貼上 「自私」的標籤,甚至還聽過「單身女性是公害」的這種荒謬言論。 這件事情我一直無法了解,「自私」的,竟然是覺得沒有辦法保障讓小孩幸福成長,而選擇不生的人,而不是那些根本沒有顧慮到小孩成長的環境而亂生的人。 「不婚不生」的決定,不就是基於 「承認自己無法承擔責任」,所以選擇「為自己負責」嗎?我們不是應該支持這種成熟的決定嗎? 像我的狀況,如果現在決定來養個小孩,無疑是對小孩很不負責任。我經常得搬家,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經常出國,小孩所需要的穩定,我無法提供。現階段 「不婚不生」才是最明智的決定。 圖片|杰宇提供 (延伸閱讀:為你選書|《有一種工作,叫生活》包含物質和人際,或許你需要的沒那麼多) 不是懶惰,是只負起自己「確定能承擔」的責任 我們「躺平族」也許被視為 「幼稚、懶散、不會想事情、什麼時候才要長大」,但其實恰恰相反。 例如說買房子。這件事對於許多台灣人特別重要。常聽到台灣人說 :「沒有自己的房子,就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 但其實,我們「躺平族」也很在乎安全感。我們只是覺得,需要簽個好幾十年的房貸,真的會給我帶來安全感嗎?租房跟買房,真的有差嗎? 我個人覺得,在台灣買房子,反而沒有安全感,相反地,租房才有保障。我在台灣租房的經驗很多,遇到惡鄰居的經驗也不少。我很難想像,假如當時的房子不是租的,而是買的,那不就完蛋了嗎? 圖片|Photo by Nicole Wolf on Unsplash (租房的美好:租房子是一種生活體驗:用自由的眼光,過喜歡的日子) 台灣人口密集度是瑞士的好幾倍,要求一個沒有鄰居的房子不太實際。再來,台灣的房客流動率也高,惡鄰居的問題不是早晚都會發生嗎?在這樣容易發生變化的居住環境,身為可以流動的房客,事情就變得簡單許多,大不了搬走就好。 十年前,瑞士投資者很喜歡到東歐買房,當時那邊的房價便宜,但是早晚會隨著經濟發展而漲價,因此,在波蘭,羅馬尼亞,烏克蘭投資房產的人不少。當時我爸有考慮過在基輔投資房地產,還好後來選擇了其他地方,因為十年後爆發的俄烏戰爭,讓全烏克蘭的房地產暴跌。 這一次教訓非常寶貴。在投資房地產,不只是要考慮各方面惡鄰居的問題,不管是人或國家。 (延伸閱讀:雪兒專欄|為何我們這一代不買房?) 「躺平族」不是一群不愛做事動腦的人,而是在面對大環境快速變化,對於未來的太多不確定性,選擇滿足於現狀,學習不追求物質,認知到自己的能力範圍,只負責自己確定能承擔的責任。 我自己不會買車,不會買房,不會結婚生小孩,但是一定會繼續過幸福人生。我身為「躺平族」很驕傲! 圖片|Photo by Ludemeula Fernandes on Unsplash 本文轉載自杰宇的法文邂逅,經授權同意轉載。 June 23,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iZ26QJS
豪雨天漫畫天|「雨天還要通勤,是勞刑嗎?」IG 創作者 miuk 熱門短漫 https://ift.tt/0LD3ezV 下雨天還要通勤,好想躺在家裡,抱著毛孩打滾啊,來看看 IG 創作者 miuk 的熱門短漫,療癒一下吧! 文|miuk 下雨 (下雨天看看書:修補人生的六本書單:即使你的世界下雨,你仍能做自己的太陽) 小福星 (貓奴必知:貓奴教戰指南:家具總被破壞?先從貓的角度思考) Uncle 曲 本文轉載自m_i_u_k_3,經授權同意轉載。 June 23, 2022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0LD3ezV
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給內耗型人格&高敏感族:適度「動」起來,其實是真正的休息 https://ift.tt/wRP6rtn 什麼是「內耗」?內耗就是一直在消耗能量,但是卻沒有任何價值產出。從關掉社交媒體開始,厭世哲學家分享五種自救指南,帶你停止比較,將關注放回自己身上! 文|厭世哲學家 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就進入一段低潮期直到最近,當然這幾個月又發生了許多起起伏伏的事,總是讓我快要痊癒的心靈又跌到谷底。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我這個人的性格,我是屬於高敏感、內耗型人格,特別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物的影響,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能在我心中掀起滔天巨浪;不斷思考思考再思考,若想不明白就會整顆心糾在那件事上,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情緒內耗:糾結於無意義的事情上,白白耗費精力 什麼是「內耗」?內耗就是一直在消耗能量,但是卻沒有任何價值產出;因此,內耗就是白白地浪費精力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問題在於:為什麼我們明知毫無意義,卻還是要不斷地內耗自己? 因為我們不甘心,或者說我們受傷了,實在太痛苦了,所以我們變得非常瘋狂而執著,非得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找出一點價值或意義,以證明自己沒有白花精力。 但大多數情況是,我們上窮碧落下黃泉,最終還是找不到任何意義,只是白白地把自己的精力都耗盡了。 Photo by Christian Erfurt on Unsplash 一直陷在這種不斷內耗的低潮期裡是非常危險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我們無法把精力用在自己能創造價值的地方,而是一直在空轉,這會讓自己愈來愈自卑、愈自責,久而久之,靈魂就殘廢了,很難再站起來。 舉個例子來說,林黛玉就是個內耗型人格,《紅樓夢》第三回說林黛玉有「不足之症」,她的身體已經虛弱,再加上她的心思不斷內耗,就像是拿著刀子在殘害自己,於是加速生理的衰敗,最終魂歸離恨天。 雖然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或 YouTuber 提供了許多度過低潮期的辦法,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相同,我相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都是屬於高敏感、內耗型的林黛玉人格。 所以我還是想把自己這陣子所經歷的、所體悟的,切切實實的心得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助到也在內耗或低潮之中的你。 (一)諒解自己受傷了,需要休息,不要逼自己 當我們陷入在低潮期時,肯定無法充分將精力用在工作上,工作表現可能大不如前,甚至可能造成同事的麻煩。 也有可能,我們會很需要依賴朋友、向朋友訴苦,但朋友其實也很忙,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沒有人能一直陪伴我們,所以難免就會產生「拖累朋友」的自責感。 我建議,我們這個時候一定要停止「自責」,因為自責是一種更嚴重的內耗形式,自責狀態就是拿一把水果刀猛戳自己。 該如何停止自責呢?我認為就是要意識到自己現在真的是受傷了,「不要逼自己趕快好起來」。 Photo by Ayla Verschueren on Unsplash 因為受傷的人本來就需要接受治療,好好地調理自己,直到傷口癒合為止;如果在傷口癒合之前就逼自己恢復正常工作狀態,肯定會使傷口更嚴重,甚至落下一輩子的病根。 如果沒辦法請假休息,身邊也沒有朋友能一直陪伴自己的話,那我們就只能好好疼惜自己、照顧自己。記得這句話:「如果連我都不心疼我自己,那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人會心疼我了。」 因此,原諒自己現在真的無法有良好的工作表現,原諒自己就是難免會給身邊的人添麻煩。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想:「其實我本來就不必時時都保持超高能、超完美的工作狀態,我可以偶爾放鬆一下,偶爾放慢腳步,不要那麼用力,天不會塌下來,一切還是會照常運作的。」 (二)刪除或登出所有社交 app,把注意力拉回自己當下的生活 雖然我們都知道 FB 和 IG 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報喜不報憂」,大多只會分享快樂的生活片段,而不會讓你看到他們生活中黯淡或悲苦的狀態;但知道歸知道,實際上當我們每天在刷 FB 和 IG 上的動態時,還是必然會受到影響。 就以我為例吧,我不知不覺已經被影響到⋯⋯我整個人已經變得完全不像自己的程度了。 所有的影響都是很緩慢的,可能我們只是看到了人家隨意貼的一張照片或一則限動,但是它們背後所傳遞的訊息已經植入我們的腦海中。我愈活愈不快樂,因為我覺得別人都好快樂,別人的生活都那麼多采多姿,為什麼只有我的生活是一地雞毛、污穢不堪?上天真不公平。 靈魂愈來愈浮躁,三不五時就想上去滑一下大家的限動,以為這樣就能及時參與到大家的生活。沒想到,這樣浮躁的行為,更加深我靈魂的孤獨,因為我並沒有實際參與到大家的生活,我反而覺得自己愈離愈遠,活生生的被大家拋棄了。 Photo by Carl Heyerdahl on Unsplash 某位朋友深知我是高敏感族,立刻覺察我這樣的狀態非常不健康,因此十分嚴厲地勒令我登出所有社交 app。 登出私人帳號之後,我偶爾還是會覺得特別寂寞,因為我完全看不到大家分享的生活片段了,但其實「真正的朋友」並不會因為你沒看到他們的動態,就停止與你的交流,真正的朋友還是會透過各種方式跟你分享生活,甚至我會感覺到自己與這些朋友的連結更深、更緊密了。 登出社交 app 之後,我的痊癒速度明顯增快,因為我拿掉了引發自己「不快樂」的一個重大部分。 我發現,「別人的生活根本與我無關」,別人過得幸福又快樂,當然是很棒,但我不需要知道太多,我更不需要拿自己去跟別人比較。 而且我也不再一直拍照分享我自己的生活,因為我的生活過得怎麼樣,無論開心或痛苦,我自己知道就好,不需要向任何人「報告」,不必讓他們來關注我的生活。 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除此之外,我還多出了很多私人的時間,我可能會很無聊,也會感到寂寞,但我就可以多寫幾篇厭世哲學家的文章,或是把我之前想讀但是完全沒時間讀的書拿出來看。 總之,我現在已經完全不想再登入我的社交帳號,因為我發現我變得更自由、情緒更穩定了。 (三)不要一直躺在床上,把自己拎出去,最好能動起來 對於高敏感族而言,我們無法克制,總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 比如考試考差了,我們就會一直痛苦地沉思,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失誤……;再比如被他人傷害,我們還是一樣會痛苦地沉思,我有做什麼對不起你的事嗎?為什麼你要這樣傷害我?……總之,我們會一直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事情上。 由於我們正在受傷狀態,如果真的很累的話,當然要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但我實在不建議一直躺著,因為「靜」的時候其實會一直陷入自我反思狀態,而我們已經反思得太多了,如果持續反思下去就是在不斷內耗。 也就是說,我們以為自己在休息,但我們根本就是躺在床上內耗而已,所以不管休息多久我們還是一樣會很累! 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我建議,我們該做的事就是「拉自己一把」,把自己拉出去,不管做什麼都好,但如果能投入在運動或旅遊上是再好不過的了。 以我為例,我已經維持穩定的運動習慣一年半了。當初也是一個人走入健身房,沒頭沒腦地說我要上教練課,開始上課時心中充滿焦慮不安,因為覺得自己根本是運動白癡,會不會上了幾節課後教練就覺得我是一塊朽木放棄訓練我。 沒想到教練經常說我的身體協調性不錯,而且進步的效果也很明顯,漸漸感覺到原來只要願意認真學習,其實很多事情都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現在,運動已經成為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幸好有維持運動習慣,幫助我度過了許多低潮期,因為在運動的時候,我會把精力完全貫注在當下身體的運作中,切斷了原本內耗的心理機制,心靈反而會很平靜,不亞於靜坐冥想的成效。因此,在運動過後,雖然身體會很疲憊,但精神或心靈卻會快樂許多。 再舉一個例子,昨天朋友邀約我一起去滑冰。第一次滑冰的我,連穩定站立在滑冰場上都做不到;但後來漸漸掌握到平衡感,雖然還是無法自由滑行,但已經能穩定地沿著一個方向滑動,十分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又學會了一項新技能。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昨天活動結束後,身體極為疲倦,但我卻久違地感到通體舒暢和心曠神怡,十分期待自己能再挑戰更多從前沒有接觸過的事物。 因此,我建議同為高敏感族的朋友,不要過度地「靜」,反而要「動」起來,逼自己把精力放在其他人事物上,切斷內耗的心理機制,這對我們而言反而才是真正的在「休息」。 (四)可透過心理諮商或宗教信仰來協助自己 第四個建議可能比較老生常談,就是心理諮商或宗教信仰,但老生常談往往是最有用的。 前一陣子我也開始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我知道心理諮商所費不貲,而且短期內可能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但我還是覺得心理諮商對我非常有幫助。 首先,當我第一次結束諮商時,心理就立刻感覺放鬆很多,因為我知道自己已經走出了「第一步」。 沒錯,雖然我的問題沒有得到任何的解決,但我已經開始面對我的問題,尋求專業的協助,我已經跨出第一步了,往後我會慢慢地好起來,總有一天我會痊癒的,我必然會迎接新的人生的。——光是這樣一個信念的轉變,我就已經開始在好轉了。 然而,任何學問都必定有它的限制,心理諮商也不例外。有時候,一個人愈專業可能也表示他的「知識障」愈多。某些心理學理論,可能會讓我們覺察到自身的問題,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但也有可能我們原本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但由於接受了這個理論的框架,所以我們反而覺得自己有問題,很可能會陷入鬼打牆中,反而更加內耗。 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on Unsplash 尋求宗教的協助也是一個好方法。請不要覺得宗教都是迷信,因為一個宗教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去信仰它,必定是因為它有真實的力量,只要你願意打開自己的心,也許就能感受到那股療癒的力量。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信仰的,往往都是經歷了許多挫折或磨難,跌跌撞撞地才抓住了信仰這根繩索。 當我們遭受挫折與痛苦時,總是會想要否認或抗拒,因為我們無法接受這個痛苦的發生,所以就會一直糾結,一直去想「為什麼偏偏是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類的問題。而這類問題恰恰就是宗教最擅長處理的領域。 一個真正的宗教,必然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觀與理論,能夠解答終極的人生問題,以及受苦的意義。既然宗教信仰對這麼多人都有幫助,那很可能也會對你有幫助,所以不要鐵齒,如果緣分到了,不妨為自己的心靈尋找一個可以依託跟靠岸的地方。 Photo by Marcos Paulo Prado on Unsplash 在我的經驗中,大部分的宗教都比較關注心靈的世界,以減少對物質世界的欲望和依賴。我們大部分的不快樂,其實都是源於物質的匱乏,或是愛而不得的困境,而宗教信仰能將我們的注意力從這些外在的事物上挪開,致力於充實我們的心靈,得到內在的平靜。 還是要提醒大家,台灣的宗教環境有點紛亂,請盡可能尋求「正信」的宗教。 (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創造價值的地方,肯定自己的價值 最後這一點,「肯定自己的價值」,很像在講幹話,但這或許才是解決自我內耗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點,所以還是想請你一定要看完。 我先說明一下我自己的狀況。 我是一個外表看起來很自信,但其實自卑到骨子裡的人;或許大部分的人其實都跟我一樣,我們根本沒有人是真的很自信的,因為我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絕對有很多人的能力、財富、地位都遠遠超出我們,也一定有很多人都過得比我們幸福快樂。 或者說,我們努力了一輩子想要追求的東西,很可能永遠得不到,但別人卻不費吹灰之力就擁有了。這種情況除了會讓我們覺得上天很不公平之外,也會在我們心中留下一個創傷,那就是——「我沒有價值」、「我不配」。 我們愈是不甘心,就愈是想否定、反抗這個現實。但是當我們愈用力去追求,很有可能還是追求不到,那就會反過來加深「我真的沒有價值」、「我真的不配」的信念,因而陷入愈來愈自卑的死循環之中。 要解開這個死循環的唯一方法就是——停止「比較」。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一旦我們存著「比較」的心態,就必然會拿別人「好」的地方來凸顯自己「不好」的地方;也必然會拿別人「擁有」的東西來凸顯自己「匱乏」的部分。如果不能停止「比較」,我們就不可能回頭來肯定自己本有的價值,而會一直去關注自己不足或缺乏的部分。 然而,「停止比較」說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根本就做不到! 我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先做上面提到的(二)刪除或登出所有社交 app。對我們這些網路世代而言,只要停止使用社交 app 就必然會發揮極大的功效,我們會發現瞬間減少了很多「比較」的對象,因為別人的生活過得怎樣似乎都與我無關了。 先減少對他人生活的關注,下一步就可以嘗試找回對自身價值的關注。 有個朋友請我「憑直覺寫下 20 個喜歡自己的地方」,雖然這個方法看起來很蠢笨,但蠢笨的方法往往可以發揮奇效。 我很認真寫下 20 個喜歡自己的地方,寫完的當下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後來當我又陷入自卑的內耗狀態時,我的腦海中往往會自動浮現那天我自己寫的 20 條喜歡自己的地方。 我知道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我有很多可愛而且值得令人欣賞的地方,雖然某些人可能根本不屑一顧,但我知道自己很可愛,這就足以給我微弱的信心,讓我去抵抗那些兇狠的惡意。 Photo by Caroline Veronez on Unsplash 還有一個建議是,不要去糾結自己「不好」的地方(例如:覺得自己長得不夠好看、不夠聰明、不夠溫柔、不夠完美……等等),而且不要想著「與自己的缺點和解」——因為我們這種內耗型人格,根本不可能真正與自己的缺點和解!認清楚事實吧,我們就是做不到! 我們愈想要與自己的缺點和解,就愈容易將自己的缺點放大,放到超級大,然後加速內耗,繼續陷入自卑的死循環中。 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做「自己能夠創造價值的事」。 舉個例子來說,我是老師,我的專長就是把書給教好,盡情地展現自己作為一位教師的天賦,當我愈投入做這件事,我就會愈感受到自己創造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再舉個例,我一直渴望有個人能陪我到處去旅行,雖然我現在仍是孤身一人,但我還是得想辦法自己帶著自己去,我要走遍大山大河,去看這個世界上紛繁各異的美景,這就是我認為有價值的事。 當我能夠持續做這些讓我感到價值的事情,我就會愈來愈喜歡自己,愈來愈脫離自卑的死循環。 有價值的人,一直在做有價值的事。沒有價值的人剛好相反,而且愈來愈沒有價值。 Photo by Jeremy McKnight on Unsplash 其實,我是一個「依賴心」很重的人,一直到今天早上,我還在心中默默感歎孤身一人的命運。但剛剛一道雷劈了下來,把我給劈醒了。 冥冥之中有個聲音告訴我,其實我很堅強,也很獨立,而且明明就很有能力;我只是一直在「說服」我自己很軟弱,我也一直在「說服」我身邊的人,讓他們相信我很軟弱,需要依賴別人的照顧。搞到最後,好像我自己真的是個無法獨立生活的可憐人。 當我想透了這件事,我就知道,我不能再縱容我自己繼續編織這個「我很軟弱、我很需要依賴」的人生故事。當我終結這個故事時,自然就脫離了內耗與自卑的狀態,開始寫下另外一個完全不同風格的人生故事。 或許我寫下的這些建議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這就是我這段時間所經歷的,是我切切實實的體悟。 如果你覺得有用,請你分享給那些可能正在經歷內耗或低潮的朋友,希望我們有一天都能停止內耗,肯定自身的價值,創造自己所渴望的人生故事。 (原文刊登於厭世哲學家,經授權同意轉載。) June 22,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wRP6rtn
實用!帶孩子旅行必備的營養補充品英文單字集 https://ift.tt/MygTLUA 愛旅行的家庭,疫情期間不能出去玩怎麼辦?以前在歐洲逛逛不同的超市或商店,都能發現各種有趣又營養的產品⋯⋯ COVID-19 的疫情,旅行購物的習慣沒辦法延續 伴侶和我是在英國求學的,而我們家是每一年都會飛回熟悉的環境休假旅行,或是在歐洲其他國家工作旅行。 但是,在 '20 年到 '22 年之間,因為疫情,沒有辦法全家一起飛出門,除了喝不到英國及歐洲的超市商店中最有創意的果昔品牌純真飲料 Innocent Smoothies 之外,也沒辦法去超市、藥妝店像 Boots、Schützen Apotheke 或是 GNC 或 H&B Holland & Barrett,這一些我們只要旅行就會造訪的營養健康(Nutrition & Wellness)商店。 但我有時候,會突然好想念很好喝的各種回春能量飲(boosters)。尤其是上述最後那一家商店,我的伴侶買到變成終生會員(rewards for life 不是吧?這麼誇張?)。 但是,購物專家伴侶和愛嘗鮮的我本人,沒有停止「把錢錢變成各種好吃的補充品」這一件重要的事! 圖片|Christine Lee 提供 生活中不可缺少多元方便的營養補充品 從第一位小孩出生之後,伴侶和我就會習慣購買平日需要的補充品(supplements)給小孩多多嘗試,像是: 方便、好喝又好吃的幼兒泥包凍飲(toddler pouches / jelly drinks) 雜糧棒(fibre snack bars) 軟糖(softies / gummies / jellies) 嚼錠(soft chews / chewable tablets) 蔬果精萃膠凍(jellos / extract sachets) 逛逛不同的超市或商店,然後發現各種有趣又營養的產品,是我們旅行的重要行程之一! 在這當中,為了找到完全沒有致敏色素或過多糖粉、且小孩覺得完全沒有藥味藥感、不會連嘗試都不嘗試就直接大叫不吃的產品,也是花了許多冤枉錢。 因為小孩很直接,不吃就是不吃,就連有些看似友善的補充品,即使連我們大人都難以入口。 圖片|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曾經熬夜是青春,感冒就睡覺」當媽之後,我突然懂得的那些事) 補充品的「友善」,是照顧孩子的關鍵字 名字很可愛的「冠撤力」,本來以為是指媽媽要追著提醒小孩吃補充品的「貫徹力」,但沒想到實際上驚為天人,根本不用追。 它馬上抓到我的眼光的,是它符合營養補充品的國際潮流三要素—— (1)友善劑型(2)無藥感(3)實質有效 —— 這是之前我們一直要回英國及歐洲才比較常見的。 此外,它真的真的真的很好吃,很像「有包果汁的飛壘」,連想念懷舊零食的我自己,都一直跟小孩搶食。 兩個小孩不用媽媽提醒就會自己吃的,除了某牌葉黃素(不是因為要迴避,而是我竟然忘記),就是這一款「冠撤力保護軟糖膠囊」了~我們家才收到,就已經快被我們三個人吃完,真心推薦! 家中另外那一個人,負責付錢就是了。(笑) June 22,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ygTLUA
告別過去,重新愛人!基努李維相隔 20 年再戀愛:愛情來臨,我會尊重和愛另一半 https://ift.tt/ByO6EI2 「我有時急了就想罵人,因上帝對我太不公平了。」基努李維曾這樣說過,然而被上帝狠心對待的他,在單身 19 年之後,再次遇到了生命中的真愛⋯⋯但你知道他約她約了 12 次,她才答應嗎? 57 歲基努李維(Keanu Reeves)3 年前首次帶女朋友 Alexandra Grant 出席紅地毯活動,並正式公開關係,令一眾影迷都替基努李維感到高興,全因他一段可歌可泣愛情。 基努李維的前任 Jennifer Syme 因車禍過世,從此單身足足 19 年,高大帥氣的外表,內心卻藏著一份癡情, 讓人一度替男神憂心。 基努李維告別過去,重新愛人 有指基努李維與女朋友 Alexandra Grant 早在 2011 年已經認識,Alexandra 先後為男方的書本《Ode to Happiness》、《Shadows》繪製插圖,又聯同 Jessica Fleischmann 成立「X Artists' Books」出版社,負責為位於洛杉磯的藝術家提供支援及協助。 Alexandra 曾在《Los Angeles Magazine》的訪問提及二人相似,都是行動派:「我認為我們一有喜歡的想法,就要把它推廣至全球」,兩人臭味相投。 圖片|grantalexandra@IG 基努李維從小面對多次分離,多年來孤單一人 57 歲的基努李維,童年並不幸福,他生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父親在他 3 歲時離家出走,他與妹妹跟隨母親生活,她再婚又離婚,基努李維就這樣到處搬家,居無定所,再加上有讀寫障礙的緣故,他在短短 5 年內先後換過 4 所中學,過著近乎無根的人生。 基努李維只好趕快長大,憑藉自己的力量照顧自己,因此 10 多歲時便要在餐廳、溜冰場等地方打工。 23 歲時,基努李維最好的朋友 River Phoenix 因濫藥而失去生命,讓他非常傷心,上天好像都不憐憫他,要他經歷多次一生最痛——離別。 在基努李維上演著悲慘人生時,他遇上了 Jennifer Syme。 (延伸閱讀:「單身二十年終於認愛」基努李維:如果受過重創仍能溫柔,你就是個了不起的人) 基努李維一生經歷許多生離死別。圖片|keanureeves_fan@IG Jennifer Syme 是位演員,也曾為電影擔任幕後工作人員,於 1990 年戀上基努李維,當時二人相當幸福,經常高調出現人前;1999 年 Jennifer 更懷上二人的愛情結晶,可惜,Jennifer 竟在懷孕 8 個月時不幸流產,二人傷心欲絕,更因此事分手。 可惜沒有最壞,只有更壞,18 個月後基努李維再次面對離別,Jennifer Syme 因車禍喪生。 有次訪問,基努李維提起這位已逝的愛人: 「我到現在還在想,如果 Jennifer 和那個孩子都沒死,我們現在該有多麼幸福。我有時急了就想罵人,因上帝對我太不公平了。」 原來上天的憐憫也是假象,把他的愛人從身邊一個一個地拿走,從此,基努李維沒有與人交往,單身整整 19 年時間,因而他的感情狀況都成為傳媒爭先關注的題材。 當年基努李維接受《Jakarta Post》訪問時,主持人問他,愛情對於他而言有什麼意義。基努李維說: 「你指的是男女之間的浪漫愛情嗎?你也知道我是個孤獨的人,我的人生中沒有任何人在身邊了;但如果愛情真的來臨的話,我會尊重和愛另一半,希望這真的會發生。」 (你會喜歡:人暖心善的基努李維,斜槓漫畫家與貝斯手?關於他的 8 項人生故事) 基努李維癡情單身 19 年終遇最愛:約她出去十二次,她才終於點頭答應 今年 57 歲的基努李維,在 2019 年終於再傳出新戀情,女友是 48 歲的藝術家 Alexandra Grant。 作為基努李維單身近 20 年以來的首位女友,Alexandra Grant 出身一點也不平凡,而且曾多次跟基努李維合作,更是一名藝術家、慈善家。據知兩人走在一起,除了是多年的合作伙伴與好朋友,原來她亦一直給予基努無限量的支持。 不過,自基努李維跟 Alexandra Grant 公開十指緊扣後,也有人攻擊 Alexandra 一頭銀髮看起來顯老,而 Alexandra 也公開回應其實與健康有關,因有研究指定期染髮會增加患乳癌風險。 而基努李維後來也發表:「生命中最美好的事就是當你不期待、不尋找,這件事卻發生在你的生命中。但跟 Alexandra 相戀卻非如此,我約她出去十二次,她才終於點頭答應。」 「男神」雖然樸實,但其實也是暖男一個,保護自己的愛人。 單身將近 20 年的基努李維終於再次遇上令他墮入愛河的女人,確是可喜可賀! (同場加映:基努李維暖心 6 大人生金句:「無可救藥的愛一個人很有趣」) 基努李維 Q&A Q:基努李維(Keanu Reeves)為何單身 19 年? A:基努李維的前任 Jennifer Syme 在他人生低谷出現,不幸懷孕 8 個月時流產,更糟的是,18 個月後 Jennifer Syme 因車禍喪生。 Q:誰是基努李維(Keanu Reeves)新女朋友? A:藝術家 Alexandra Grant,她在 2011 年認識基努李維, Alexandra 先後為男方的書本《Ode to Happiness》、《Shadows》繪製插圖 。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奇洛李維斯癡情19年再遇愛 罕有放閃走紅地氈:約她12次才成功 June 22,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ByO6EI2
情侶交往十五年不婚不生:「婚姻的定義是,你願意把性命財產,交給對方處置。」 https://ift.tt/BCdLzaP 情侶鐵雄與陳阿貝,交往十五年,不結婚也不生小孩。他們說:「婚姻的定義是:你願意把自己的性命財產,交給對方處置。」結婚不是必經也不是必須,不結婚的伴侶關係也很好! 文|鐵雄 「先說好,我不結婚也不想生小孩。」陳阿貝看著我:「沒有在開玩笑。」 很久很久以前,我寫過陳阿貝的「不婚不生」文章,當時是為了解釋,為什麼我們交往這麼久,都沒要結婚。陳阿貝也不年輕了,「身為一個男人,給人家一個交代,是你應該要盡的責任。」 啊喲,現在聽起來好父權啊! 不婚不生是陳阿貝的想法,她很久以前就這麼覺得了,她想要什麼東西都是很明確的,不婚就真的不婚,不生也是真的不生。 不婚的原因有很多,她覺得一個女人的價值如果可以決定,她希望是自己可以做主並得到尊重的,為什麼一定要結婚?女人沒有結婚生子就不夠完整嗎? Photo by LOGAN WEAVER | @LGNWVR on Unsplash 婚姻定義:你願把性命財產交給對方處置 對於較多時間會進行思考辯論的我們認為: 婚姻的定義是:「你願意把自己的性命財產,交給對方處置。」 比如你現在出了意外,人昏迷不醒時,另一半可以為了不讓你痛苦,果決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又比如你在死後,所有的一切都能放心交給對方處理,包括屍體、財產,你活在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能放心交給對方,就是婚姻。 建立在這個共識下,才是我們覺得的婚姻的本質。 這個結論是經過我們兩人不斷的辯論及討論下得出來的,在這個生死論的基礎下,婚姻的決定就變得很神聖。正因為婚姻是如此神聖,所以下得決定就也需要萬分、甚至是億分的謹慎。 很多時候,這種決定是可以自己決定的,如此重要的決定,不要認為:「喔!婚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所以要結婚!」 Photo by Becca Tapert on Unsplash 婚姻不是必經,也無須給誰交代 老實說,婚姻不是必經的,沒有經歷婚姻也不會搞砸你的人生。 「婚姻是要給對方交代!」婚姻不是為了給誰一個交代,又不是在交學校的家庭功課,請認真思考其中的意義跟責任。再做選擇。 「結婚會使男孩變成負責任的男人!」一個人如果本身就沒責任感,那婚姻並不會改善這點,而且還可能變得更糟糕。 講得淺白一點,我們去買東西時,買便宜的特價品,通常不太會思考,只因爲特價而大量購買。但如果是買房,就需要仔細思考,計算一些未來的發展,花很多時間才有辦法做出決定。 我覺得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但很多時候,其實雙方或是其中一方都思考的不夠周全,做出決定後才悔不當初。最後因為生了小孩,為了小孩而委屈求全,痛苦的不僅僅是夫妻,也苦了孩子。 Photo by Becca Tapert on Unsplash 仔細想想,兩個人在一起,來自不同的家庭,交往相處,觀念上的磨合,真正共組家庭,怎麼想都是一件很不可思議且困難的事,是否要結婚,真的是除了死亡以外,很值得認真思考的課題。 同理,生小孩也是如此,對於教育小孩以及世代上的差距,對於這種極具未知的變數,我們兩個是很快便取得共識,不生小孩在不婚共識達成後,就也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 總之,陳阿貝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很認真做出決定。我也覺得很有道理也很合理,所以也認同這樣的想法,一起共同努力的生活下去。 Photo by Valerie Elash on Unsplash 別人怎麼想我是不知道,但這肯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想想之後,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也滿厲害的。 當然,決定結婚的伴侶也一樣,願意交付未來及性命給另一半,肯定也是真的視對方為很重要的人,才能許下這種承諾,也真的,請你/妳要能重視這個託付與其中的意義,成為那個對得起承諾的人。 (原文刊載於鐵雄,經授權同意轉載。) June 22,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BCdLzaP
錢錢與它的產地|剛畢業不能存錢嗎?PTT 神人A大的零存款新手第一步:這樣釐清貸款債務 https://ift.tt/MfRqUGN 你還記得自己畢業後領到的第一份薪水,是怎麼規劃的嗎?大家常說畢業新鮮人總是月光好朋友,進帳少,存不了太多的錢?這回 PTT 神人「A大」用三招帶你釐清日前財務狀況! 文|A大 畢業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生涯規劃,應當優先於理財規劃。 又到了畢業季,那A大就來貢獻一篇文章給應屆的畢業生,以及目前還存不到錢的理財新手。 多數人在大學畢業之後,都會面臨一個生涯抉擇: 升學 就業 假若您的選擇是「就業」,那接下來就會需要理財知識,來協助您規劃後續的人生。 常言道,資源有限,慾望無限,剛畢業的我們,往往會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有很多東西想買,但是,往往會面臨到資源不夠,資金不足的問題。 慾望的實現通常跟錢有關,既然資金只有一筆,那你就要知道如何安排「慾望」的優先順序。 如果你的首要目標是想讓自己變有錢,有一筆存款,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請您記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從「學會存錢」開始,學會把錢留給未來的自己,是變成有錢人的「基本起手式」。 生活萬事離不開錢,不論您是有生涯規劃(買房、結婚、退休),還是有夢想等待實現,這一切似乎都跟錢脫離不了關係。 學理財,其實是有順序的,但是您一定要謹記,理財與投資只是輔助,生涯規劃應當優先於理財規劃。 如果你現階段對於生涯規劃完全沒有概念,那就先好好存錢,把錢留給未來的自己,天底下不會有白走的路,過往努力存下來的錢,必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給你幫助。 圖|Photo by Vasily Koloda on Unsplash 理財的第一步,瞭解自己是否有貸款債務 要查看的地方共有兩個——「現在」與「將來」 比較容易知曉的,當然是現階段已經在繳納貸款分期的債務。 那未來,即將到來的債務會是什麼? 學貸 房貸(自己買房或者是幫家人繳) 車貸 信貸:信用貸款(如果需要幫家人處理債務) 其它:潛藏債務。例如尚未被告知的親友借款、高利貸款、民間融資。 理財金律:理財先理債,借款年利率超過 8% 的要先處理。 超過8% 需要先處理的理由是,因為銀行在你身上大概可以賺到 4% 的年化報酬率,年利率超過8% 的債務會讓你多繳很多利息錢,消費哲學的第一金律是「能省則省」。面對債務的時候也一樣。 你省下來的一塊利息錢,就是幫未來的自己多賺一塊錢。 如果有債務,或潛藏債務,那在第二個步驟時,要把相關資訊仔細整理出來,以利決定後續的「理債方向」。 圖|Photo by Marten Bjork on Unsplash 理財的第二步,分配收入,整理財務,瞭解生活費為多少? 想要做投資,就要先暸解自己每個月有多少結餘? 有多少錢是可以用來存,或者是可用來存錢買股。 每個月的結餘,會關係到你日後資產的成長速度,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本金有三十萬跟本金只有三萬,以一年來討論,能賺到的投資收益就會相差十倍以上。 因此,在理財初期,你要想想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月收入」以及「壯大每月的投資金額」,而這一切的起點,還是跟你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薪資資源有限,花費多,能存的就少,但千萬不要因為可以存的錢太少,就放棄「累積資產」的動作。 要相信自己不會永遠只領這樣的低薪。 (小資理財:錢錢與它的產地|別小看任何一筆微支出!你準備好前往詩和遠方的盤纏了嗎?) 分配收入(第一階段) 第一式:入門起手式(信封理財法) 收入-儲蓄=支出,其實是分配收入的第二階段。 收入-支出=可用餘額,這才是第一步。 要從可用餘額去分配你每個月要存的錢,以及要拿去做投資的錢,至於要不要留一筆錢當作「亂花基金」,則看你怎麼拿捏。 生活要有平衡,而不是為了存錢,就把基本的生活品質給犧牲掉,你還是可以花錢買快樂,讓自己的物慾被滿足,泡麵跟月底吃土要少吃點,因為這兩項都不健康。 第二式:列出生活開銷,理解支出(個人的基本生活費) 在條列「生活支出」的時候,A大會建議「從睡覺的地方開始」。 居住總支出:房租/房貸、水費、電費、瓦斯費、管理費 日常生活的開銷:餐費、交通(上班/返鄉)、通信費、日常用品(粗估即可) 尚未繳納的年度支出:所得稅、商業保險保費、燃料稅、機車保險費、保養費 如果有汽車,務必要留意「牌照稅、燃料稅、汽車保險費、固定里程保養費」,這邊的開銷,通常一年至少是 18,000 ~ 24,000 元以上,那換算下來每個月就要吃掉你 1,500 ~ 2,000 元的薪水。 可以簡單手寫,或者是用試算表(EXCEL)做成一個檔案。 這個表通常只要寫一次,就可以用很久,直到你加薪或者是換地方工作。 如果你有債務,則要再加上一個項目! 每月的貸款支出:例如:學貸 XX 元、分期零利率 XX 元。序號為「0」的原因是,比這三點要更優先處理的事項。 圖|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第三式:分配可用餘額 固定金額的儲蓄:每個月一定要存下來的錢。 定期定額的投資:儲蓄與投資可以同時進行,如果不知道金額該抓多少,那就從每個月 3,000 元開始。這樣子你會有很多券商可以選擇做「自動投資」。 註:簡單來說,就是不用自己花時間去看盤與下單買進。 假若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沒有那麼多錢可以投資,那就把每月投資金額往下調整,重點在於,要讓自己習慣每個月都有一筆錢是在做投資。 把剩餘的零錢留給亂花基金:當你把儲蓄、投資的金額給搞定了,那剩下的錢就能留給自己,用來享受無聊的投資生活。 理財金律:理解支出,暸解「可支配(所得)金額」,才會知道儲蓄與投資該怎麼規劃。 (理財向前衝:錢錢與它的產地|奧客是怎樣煉成的?四種付錢習慣分析,背後都有潛在的人格與需要) 分配收入(第二階段) 理財提醒:複雜的事,簡單化就好。簡單的事,重複做即可。 讓理財行為變成接近固定模式,甚至是機械式的行為。 不要在投資理財上花太多時間,少一件煩心事,讓時間被花在值得的地方。 *收入-儲蓄=支出 把投資與生活還有亂花基金「確實分開」,再將錢以及預留款,依序擺到「定位」,讓錢依序放到正確的位置,把帳單繳費交給自動扣款,處理好這個月「未來的確定支出」,只要你願意適當地「撙節支出」,你的資產就會緩慢地按照你的計劃增加。 不記帳也能存到錢 而且這麼做的好處是,你就算不記帳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把要留給未來的存款給處理好,而且當月的確定開銷也已經預留,並安排到定位,最後只剩下在日常開銷上稍微節制,尤其是餐費,以及衝動型消費,接下來,我們的目標就只剩下,讓手上的生活費可以撐到下個月領薪水即可。 以「週」為單位的信封理財法 如果你很暸解自己,深怕自己的自制能力不夠,你也可以嘗試「每週一」發零用錢給自己,以週為單位來控制生活支出。從星期一領錢開始,然後量入為出,在你過完一週的生活之後,若有剩餘的零錢,可考慮把錢集中到亂花基金裡面去。 A大的規劃是拿來「吃」,各位可以上網 Google「美食、口袋美食」每週有結餘,就用來規劃週末的餐點,是A大喜歡的生活方式,從貢丸湯升級成牛肉湯,然後一樣搭配肉燥飯,類似這樣的概念。 不知道還剩多少錢可以來玩美食探索,那對於週末的生活就會有期待。 理財金律:長大成人了,要學會量入為出的規劃生活,替自己買單以及付清每一筆帳單。 圖|Photo by Mediamodifier on Unsplash 理財的第三步,累積財富,創造理財收入 累積財富的起步,建議從準備「緊急備用金+投資」同時開始。 每個人累積財富的起點都一樣,通常都是從固定的儲蓄開始,存下每月收入的四分之一,花一年的時間來存「緊急備用金的基本額度」,先存三個月的實領薪資,是A大推薦的方式。同時還能順便練習定額儲蓄,為將來的定期投資做準備。 緊急備用金是一筆不管你發生任何事,都能在第一時間內接手照顧你的錢。 你可以解讀成,向過去的自己借錢。 期待備而不用,算是為生活費保保險的概念。 在我們擁有一筆基本的備用金之後,其實可以抵禦很多生活風險,準備緊急備用金的理由是,你要想想,當你沒工作的時候,要拿什麼來過生活?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可以依靠,家,是最溫暖的避風港,這句話並非對每個人適用。 如果我們沒有後援與支援,那凡事只能「靠自己」。 備用金是投資初期的防禦護城河 有人說,我只要賣掉股票就有錢了,但是你要想想,萬一股票是虧錢的,你要賣股票嗎? 當你在那邊猶豫賣與不賣之間時,如果有一筆備用金,可以擋在任何用錢事故的前面,你在做投資會不會比較放心?甚至可以避免自己砍在阿呆股,事後在那邊捶心肝。如果有動用備用金,事後再慢慢逐月回補即可。 累積財富的方式有三,用勞力賺錢,用腦力賺錢,以及用錢賺錢。 用勞力賺錢,勞務薪資是大多數人的收入起源,在這個階段,要想辦法不要讓生活透支。 用腦力賺錢,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待在同一個職位,也不太可能對某家企業一輩子鞠躬盡瘁,因此我們會需要用腦力、知識來創造非薪資收入。 用錢賺錢,是為了讓自己不工作也有收入,至少要想辦法 讓非薪資年收入>工作年所得,這樣你才能跨過財富自由的中繼點,好讓自己獲得三個自由,金錢自由、時間自由、關係自由。 所謂的自由,不全然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直接拒絕不做。 用錢賺錢,是需要耐心的,而且這需要花一點時間培養,如果你的投資是買大盤指數 ETF,就算下跌了也別擔心,大可放心的繼續抱著,不要賣。 如果你願意花時間耐心地經歷一趟微笑曲線的投資歷程,這對你未來的投資,必定會有大大的助益。 理財初期,其實要和諧地運用勞力、腦力、財力,這三種力量,來幫助自己持續累積財富、創造理財收入。 本篇文章為 A 大獻給畢業生所撰寫的文章,由先覺出版授權轉載,想看更多 A 大理財術,歡迎參考原書《A大的理財金句》。 《A大的理財金律》 June 22,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fRqUGN
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如何精準掌握敏感帶?圖解 5 個陰道高潮的情慾觸點 https://ift.tt/ifFQEre 陰道高潮要怎麼做?其實不只 G 點,還有其他 4 個性敏感帶的重鎮之地,等著你來享受與挖掘! 文|由良橋勢 找到情慾觸點的開關 若要實現陰道高潮,也就是讓陰道處於亢奮狀態,那就要精準掌握陰道內部的性敏感帶才行。 陰道高潮的性敏感帶=情慾觸點大致可以分為五個。 A:G 點。醫學上稱為陰道前庭的部位,位於陰道內部腹側,距離陰道口約 3~4 公分,靠近陰蒂後側這一帶。以粗糙的觸感為特徵。 B:對向 G 點。位在陰道內壁靠近背側、與陰道前庭相對的那一帶。 C:子宮頸部。突出於陰道前庭後部的子宮前端,即所謂的外子宮頸。外型為直徑約 3 公分的半球狀,觸感滑溜堅硬。子宮口通常呈開放狀態,故表面正中央會縮成一團,整個凹陷下去。 D:前穹隆。子宮頸正前方、靠近陰道口的子宮頸根部附近,用指尖按壓時會凹陷下去的柔軟部位。女性下腹部的正面圖。肚臍下方線條渾圓的倒三角形器官是子宮主體。陰道內部的圓形陰影是 G 點。 E:後穹隆。子宮頸根部後方到陰道盡頭(最深處)、只要按壓就會凹陷的柔軟部位。陰莖插入時偶爾會感覺龜頭好像卡在裡面。 圖片|Photo by Elizabeth Rubinchik on Unsplash 這些情慾觸點有的是點狀的,有的是一個大範圍,個人差異甚大。另外,若是脫離這些情慾觸點,拚命刺激那些沒有感覺的地方只會白費功夫。 因此我們要專心愛撫,確確實實地將刺激之後會出現適當反應的地方以,及毫無任何反應的地方,區分開來才行。 圖片|台灣東販 提供 ▲女性下腹部的正面圖。肚臍下方線條渾圓的倒三角形器官是子宮主體。陰道內部的圓形陰影是 G 點。 圖片|台灣東販 提供 (延伸閱讀:【深夜臉紅紅】EP9|性愛教室第三堂:讓他好舒服的前戲技巧大公開) A. G 點 陰道高潮五大性敏感帶當中最容易找到的情慾觸點。即使是初次體驗的女性也能輕易感受到快感。 以搔弄、撫摸、輕敲、按壓、戳弄、擠壓,同時加以震動等方式刺激的話效果會更好。 B. 對向 G 點 陰道內部與肛門隔著陰道壁的部位。有些女性會覺得距離該處約數公分深的地方會比較敏感。 以搔弄、撫摸、按壓、戳弄等方式刺激效果會更好。 C. 子宮頸部 刺激的地方是表面與根部周圍。除了不斷撫摸表面,亦可輕敲或按壓根部。加上震動的話效果會更好。 (猜你想看:這樣指交女人才舒服! 刺激 G 點的七個祕訣) D. 前穹隆 除了情慾觸點,若能同時刺激黏膜壁深處的子宮本體,效果就會更加顯著。 在撫摸、輕敲、按壓、戳弄、擠壓的同時要是能再加上震動的話效果會更好。 E. 後穹隆 陰道高潮性敏感帶的重鎮之地。 在撫摸、輕敲、按壓、戳弄、擠壓的同時要是能再加上震動的話效果會更好。 但在刺激之前陰道必須充分濕潤,黏膜要放鬆才行。 本文出自由良橋勢的《內部攻略!圖解陰道快感開發.高潮完全指南》,由台灣東販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內部攻略!圖解陰道快感開發.高潮完全指南》 June 21,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ifFQEre
給大人的繪本|10 部幾米作品經典:原諒生活不如意,盡可能溫柔擁抱自己 https://ift.tt/ntH2hP7 從《地下鐵》到《星空》,再到《躲進世界的角落》,二十餘年幾米的繪本創作,持續地在孤寂之中,為人們帶來溫暖⋯⋯ 幾米的作品你一定看過!也許是從小就愛讀的繪本,也許是搭捷運時偶然發覺的壁畫;無論是哪種,幾米無疑陪伴過許多人的生活,甚至被這份溫暖力量多次拯救過。 幾米《失樂園2》。圖片。圖片|誠品畫廊 提供 在他的新書《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裡,分享了這二十餘年來創作的起源、繪畫的細節、遭遇的瓶頸、靈感來源等等完整心路歷程,並以繪本的創作方法為架構,說好一個真正關於「幾米」的故事。 以下先回顧這些年讀者們愛不釋手的療傷繪本,從幾米作品裡的創作線索中,梳理藏在你內心深處的敏感和感性。 「快樂或悲傷,都是我的資產」 說到幾米最家喻戶曉的作品,莫過於翻拍成文藝電影的《向左走·向右走》(1999)。 故事講述一對都會男女因為命運的捉弄總是和彼此擦肩而過,他們反覆經歷著期待和錯失,節奏看似充滿詩意,但用現實的角度觀察,彷彿兩條永遠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即使一路的風景相同,卻早早注定沒有結尾。 幾米《向左走·向右走》。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對於這樣的惋惜,幾米在《忽遠忽近》(2016)還以另個平行宇宙: 他畫出當下這時代,千瘡百孔但不想再受傷的人們的共同縮影;那些如此靠近的人們,小心翼翼地拿捏距離,只因沒有人敢確定——「從來沒有在一起」和「最後沒能在一起」,哪個更遺憾? 幾米《忽遠忽近》。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2004 年,幾米再用「尋找貓咪」的心情,創作了《遺失了一隻貓》描寫失戀時惆悵、失落的種種心境;視覺上雖看不見人的身影,但那時而出現在床邊,時而在街牆附近的貓咪,卻誠實出賣了「主人」失魂恍惚的模樣。 《遺失了一隻貓》書名連同劇情,讓人想起了一部小說:《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它描寫性命所剩無幾的少年,與魔鬼交易只要讓世界上的某樣東西消失,就能延長一天的壽命;於是電影、手機等開始一個個消失,但他和愛人、朋友、親人的珍貴回憶,也隨之幻化成不曾存在的過往。 都說悲喜交加才是人生,雖然有時很不甘心,但正是這些經歷,讓痛苦和幸福都格外深刻、讓我們得以成為我們。 幾米《遺失了一隻貓》。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幾米長篇繪本如《失樂園》,短篇如《時光電影院》,絲絲入扣的筆觸,照亮了城市中許多不為人知、無法訴說的暗處;雖然故事常以傷感的故事包裝,但每次看完,總是會感受到數不盡的暖意,在內心發燙好久好久。 幾米《時光電影院》。圖片|誠品線上 記得初版《照相本子》於 2001 年問世時,連照相手機也才剛普及,相片幾乎還得透過底片和沖洗而呈現,對比現在手機隨拍就是百來張,那時一卷三十六張的底片可以拍很久(最近似乎又掀起這樣一陣復古潮),無論好與壞都會被妥善保管,即便泛黃也捨不得丟棄。 自從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開始流行,相片的存在從實體轉為虛擬,同時改變我們對攝影的概念;尤其社群網站出現後,相片裡的喜悅讓人以為世界是個樂園,但我們都知道不是,那都只是生活中的極小片段。 幾米《照相本子》。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於是《照相本子》誕生,它彌補了現實和幻象的差距,更勾起世代間對於攝影的回憶與假想,幾米表示: 「大多數人都會用照片留住人生中的歡樂時光,但是,那些獨自過生日的落寞、婚姻破局的黯然、哀傷的時刻呢?卻沒有人想要留下紀念。可是,人生中很多時候都是五味雜陳的吧,並且,無論悲喜,一定都有值得記憶的部分。」 (同場加映:給大人的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相信你所經歷的,都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為什麼作品裡總愛畫小孩? 儘管讀過這麼多幾米的繪本,還是經常不小心被他瀰漫童趣的畫風騙出大把眼淚;幾米繪本裡的孩子,不像奈良美智筆下那位帶著天真有邪的大眼,而是更直覺、更純粹的眼神,彷彿在釋放你我心裡多愁的小孩:「大人喜歡說陳腐的大道理,奇怪的是,他們自己聽不見。」 幾米的故事編排有趣卻也細膩,很難想像這些豁達背後藏有多大的掙扎,而切實體會過痛苦的幾米,也總是無聲地,把城市裡孤獨和無助看得很透澈: 《地下鐵》作為我們在城市生活來來去去的必經之地,完美隱喻了生活中的匆忙與迷失感,那些無可避免的跌跌撞撞與重新爬起; 《躲進世界的角落》就像一處人人都渴望的秘密基地,允許我們短暫缺席生活的嚴肅和破碎,更安置我們內在失控的不安與任性; 《星空》則用第一人稱的視角,描寫成長過程所面臨的殘酷與美好,如此真實,情緒豐滿到令人無處遁逃。 幾米《地下鐵》。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幾米透過三個故事讓讀者了解到,有時「逃離」並非總是意味著逃避,只是需要一個地方休憩療傷,修復因為太習慣隨波逐流而忘記關注自己的心,或必須藉由與世界隔絕,才能靜下心來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猜你想看:為你選書|療癒受傷的家:6 張安慰內在小孩的幾米插畫集) 幾米《星空》。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至於幾年前才問世的繪本《閉上眼睛一下下》、《頭碰頭說說話》像是朝著麻痺的大人們呼喊。 曾幾何時,我們對於童話、聖誕老公公感到不切實際,或者說根本也不願相信,在幾米充滿想像力的插畫,與文字翻轉的韻律感,畫面像是有了音樂: 「假如你閉上眼睛一下下,還是可以去到任何地方,也無限的美好。」只要願意。 值得一提的,還有幾米在一部部作品累積與堆疊後,逐漸構築了自己的繪本宇宙:同個世界裡的不同角落會發生不同的故事,也能從不同故事中,找到些許故事間相似的痕跡。 從情緒貫穿、劇情延伸、人物客串,從油畫、大型看板到繪本都有!只要留心,便能發現其中一層又一層的驚喜。 讀者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設定,跳進幾米的宇宙裡遮風避雨。 (延伸閱讀:為你選書|幾米插畫:我明白,你心裡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 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你會喜歡:那些日子,陪伴我的漫畫|盤點吉卜力工作室:宮崎駿電影《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_ 當然,幾米的創作不只有繪本,他從單純愛畫畫,到透過繪畫審視自己的生命,二十餘年的創作生涯碰撞出他無法一言蔽之的實力和特色,然對他來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會是最好的方式。」 回首這段成就,幾米是如何能夠持續每天攤開空白畫紙,把靈感畫出來?又如何利用畫面去組構成故事,不斷推翻自己的世界觀又重新建立,把故事和人生巧妙地搭建起來? 他把創作技巧和心法,毫無保留地在《繪本的夢想與實際》中呈現,本書從幾米如何開始創作談起,到對於創作者的準備與鼓勵,為想創作繪本的人提供墊腳石,讓有志於繪本創作者,和喜愛繪本的讀者開啟了一扇觀看創作的窗口;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是幾米獨到見解和經驗的完整集大成,推薦給想要深入認識幾米、收藏幾米作品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 閱讀完這本書,也能可以試著用幾米「創作」的角度看待生命難解的各種複雜問題,或許我們都只是缺乏用幽默感和童心,但凡有繪本和幾米的陪伴,眨眼又都是芝麻粒大的小事了。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 June 21,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ntH2hP7
如何拜月老找到理想對象?劉芒求姻緣 10 招,帶你找到「對的人」 https://ift.tt/CF8iJlZ 在台灣習俗中,想要找到「對的人」,可以選擇去「拜月老」。YouTuber 劉芒分享 10 招祈求神明幫忙牽紅線的訣竅! 台灣 KOL 劉芒不時在 YouTube 拍片教人戀愛技巧,近日宣佈和香港男友訂婚的她,其實也大方分享過自己拜月老後不久便在交友 App 遇上未婚夫的經歷。 當時她靠 10 個要點,向月老列出理想對象的清單最後找到真愛,一起看看吧! 圖片|lioumonn@IG 擁有超過 62 萬訂閱的台灣 YouTuber 劉芒宣佈和交往 3 年的香港男友尼尼訂婚,消息一出,不少粉絲都恭喜她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劉芒曾拍片透露和尼尼是在交友 App 上認識,當時她向月老誠心祈求後,過了兩個月便遇上未婚夫。 劉芒和未婚夫尼尼。圖片|lioumonn@IG 不過向月老求姻緣都有學問,劉芒亦曾教大家如何表達,讓神明幫手找到自己的理想另一半。 以下這 10 個技巧是她親身試過有效,而且推薦給身邊的單身朋友都成功,包括任何性向者,此刻未有心儀目標又想找另一半的你不妨參考。 1. 清楚列出你喜歡的外型 劉芒表示不要害羞,盡量詳細地將你理想對象的外型講出來,因為講得不夠清楚的話月老就會鑽漏洞,對象隨時炒車。 列得越具體,月老就更有概念。 2. 從過往經驗找答案 回想過往約會過、交往過、暗戀過、欣賞過的對象,即使大家完結得未必愉快,但總有些人格魅力讓你產生好感,甚至影響了你的人生軌跡,從他們之中選取你最喜歡的性格特質。 (你會喜歡:愛的形狀|「你在我心中有重量,也不因此失去自己」愛情精神分析:承認依賴,才是成熟戀愛) 3. 經濟條件 要具體說出經濟條件,劉芒建議可以用你喜歡的休閒娛樂當成貨幣概念,如「大家一年 AA 制旅行兩次,經濟上都不會有負擔」,既不顯得貪心,月老又掌握到財力要求。 不過做人切忌太貪心,劉芒指如果你獅子開大口填上富二代、官二代等條件恐怕會落空。 4. 不要講概念,講明確事項 別說「請給我正緣」、「請給我真命天子」等空泛字眼,月老絕不會介意你明確地說出要求。 例如善良可說成「希望他會做善事」、愛運動可改為「喜歡爬山衝浪」等。 5. 務必講價值觀、金錢觀、世界觀 每個人追求的三觀都不同,也沒有對錯,可能你追求小確幸,對方卻渴望大富大貴,所以價值觀必須講清楚,因為是交往前的首要考慮。 列出理想型條件,除了月老和宇宙有概念,也會令吸引力法則更有效。圖片|劉芒@YouTube 6. 慎重考慮家庭關係、社交生活 和某人相愛之後就是兩個生活圈子的事,也會互相影響大家的心情,例如和家人關係是否親近、放假愛留在家還是出去玩等等,日後才發現相處不到更痛苦。 7. 寫出你感情方面缺點的解藥 細想自己過往感情方面的缺點,例如不夠安全感、沒自信、太黏人等等,未來的對象幫你解決、包容或互補性格都可以,可將條件寫作「希望對方是帶給我安全感的人」、「希望對方讓我更有自信」。 (延伸閱讀:佔有慾強、嫉妒伴侶的交友狀況?關係心理學:成熟的關係是彼此信任,給對方安全感) 8. 對方所有優點請跟你息息相關 大家都知道要列出對方的優點,不過如果優點與你無關都是廢話。 舉例「幽默感」可寫成「他的幽默感讓我每天都感到很快樂」、「有才華」改作「他有才華又有風度,不會顯得我很愚笨」等。 9. 剛剛列的這些,自己能不能做到 人人都想戀愛對象和自己的心意,不過要求人之前記得自己都要做到。 現在做不到?不要緊,你起碼知道自己與理想對象差距多遠,努力追上目標變成更好的人吧! 10. 參考讓世界更美好 劉芒也大方公開了當時向月老開出的條件,她提醒觀眾參考的同時不要照抄,不然會失去自己用腦思考及誠心許願的魔力。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熱話」:台灣YouTuber劉芒訂婚 教你拜月老10個貼士兩個月即遇香港未婚夫 June 21,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CF8iJlZ
「有過幻想,走進現實,才得來成熟」 喜劇媽媽桑黃小胖,向少女時代的從眾心理說再見 https://ift.tt/R7kGh4M 謝謝自己的少女時代,有過那些青春,也才能好好地邁向成熟,當一個風韻美滿的女人——喜劇媽媽桑黃小胖如此地點點頭。 文|黃小胖 很奇怪,還是少女的時候,你會聽到很多男生聚在一起,講一些關鍵字,大啊~粗啊~硬啊~就笑得很開心。不要怪他們,因為當時的他們沒什麼好驕傲的,除了源源不絕的性能力。 但是,時間是公平的!三十年之後,真的擁有源源不絕性能力的人,是我們,WOMEN。 現在的大學生,十幾歲的女生看起來像是二十一、二十二歲,而現在三十歲的女生看起來像是大學生,是怎麼了?大家都 Foever 21? 男生都覺得少女應該是純真、善良、完美,皮膚很好,眼睛很大,很無辜。 但我的少女時期發育得超好的,比現在胖十公斤、滿臉痘痘、戴眼鏡、齒列不正⋯⋯我印象中,所有人青春期的照片都慘不忍睹。 我罵最多髒話的時候就是我的少女時期。我不懂,為什麼媒體把少女美化成這樣?不要再少女崇拜了,我們的媒體讓我們變成變態的大叔! 我們應該要喜歡當個女人,我們應該要崇拜有發育完整的胸部、腰、屁股! 想想看,我們,身經百戰的女人會體諒你(指著現場的男人)的辛苦,就算在床上了,還會跟你說:「沒關係,工作很累喔?」 ——以上脫口秀段子取材自我的第一檔個人秀《告別少女時代》。 圖片|大好書屋 提供 向少女時代的從眾心理說再見 三十幾歲的我,偶像是當時的大勢女團「少女時代」。私底下喜歡聽她們的歌、搜尋她們的資訊,卻在段子裡數落她們的形象導致男性品味單一,我想,這就是脫口秀演員的相愛相殺吧!每一個人的注意力有限,特別關注的話題就代表他的執念,不是嗎? 那時的我,面對自己獨自開秀,就好像歌手從團員變成獨唱歌手一樣,感覺無依無靠;也很像從高中到大學階段,轉變為自己選課的獨來獨往——或者說,「不能找朋友一起上廁所」的寂寞惆悵。 舞台上,只剩自己了。 那麽,自己最想討論什麼話題呢? 「創作」,就是思想透過感覺,組織出作品。 思想上,我有這麼多話想說嗎?我不確定;感覺上,我還想要黏著別人,我還想躲在團體的背後;作品上,我還不敢面對責任,我還不確定,自己的品味值得觀眾追隨嗎? 那⋯⋯我的創作主題,就來討論依賴吧! 或者應該說,是從眾的心理,「只要喜歡大家喜歡的,就很有安全感」的一種狀態。 (延伸閱讀:心理學研究:伴侶間的衝突有 69% 無法解決 「愛一個人不是因為他願意改變,而是你們想跟對方走多久」) 我想起,國小時班上總有個男生,大多數女生都喜歡他,成績好、性格開朗,運動也在行,只要他稍微對某個女生做什麼小事,或許只是幫忙傳紙條,都會引發全部女生的妒意或是喧鬧。 當時的我很嚮往成為風雲人物,錯把羨慕當成了迷戀,跟著別人的腳步說:「我喜歡他。」⋯⋯這樣的我,也因為他而有過引人注目的驚心時刻。 那是一場躲避球比賽,毫不起眼的我站在角落,沒人記得要將我移出中心。 一顆球擊中他,球高高飛起,就當所有人驚呼「主將要被踢下場了」,球卻掉到我的手中——這是我記憶中,第一次最接近偶像劇情節的片段。 隊員們像是劃破紅海一般地為我和他分出道路,他的背後是刺眼的陽光,而他的笑容燦爛到絲毫不受背光影響,那聲「謝謝」之後,我收到全班女生銳利的眼神。 從此之後,我不再是不愛運動的邊緣角落人物,我狂練躲避球,變成主將。 但是,那不是我的「動心時刻」,我記得當時放學回家的路上,有一名資優生男孩,瘦弱不起眼卻很有趣,我們常嬉鬧談笑,彼此陪伴;現在想想,那才是「好感」。 而那場躲避球,只是我愛上被注視的閃耀感,至於畢業紀念冊上愛心之中主將的名字,也只是我對於「人緣好」的投射,因為那是每個人都會寫下的名字。 我第一次理解,原來「喜歡」其實可以很私人。 圖片|Photo by Yoav Hornung on Unsplash 青春期女孩的形象缺乏多樣性 國中時期,我從原本渺小自卑的人物,轉變成開朗、人緣好的「小胖」。 那是一個充斥港星的年代,在所有人瘋迷劉德華、郭富城時,我喜歡的是一個不主流的明星——張耀揚。 當時每個話題都在談論偶像,炫耀小卡或貼紙,而我不僅難以向他人啟齒,還幾乎找不到周邊商品。唯一能確認曾有過的偶像崇拜時刻,是在多年後的現在,搜尋沉浸在各種劇照之中,那抹難以抹滅的笑容。 在情竇初開的時期,女生就會互相爭論男性類型的不同。我們會分辨四大天王的特別之處、有各自擁護的日、韓偶像,就算是閨密,也可以輕鬆研究出互不撞「菜」的類型。 我們對於異性有廣闊的想像與分析,要論述「有一點壞」跟「普通壞」之間的差別,就跟一分糖跟正常甜之間有多少匙一樣需要釐清。 但當我們看待身為女性的自己,卻渴望成為同一種主流審美,不管是膚色官、胸腰臀曲線或是性格才華⋯⋯那主流的價值觀不停提醒我們的不足之處,也不停提醒少男們:「大家都喜歡這樣的女生。」 當市場上只看得到特斯拉電動車,誰還會去考手排駕照? (同場加映:女人默默在開車中享受的祕密:隨時出發與離開的能力與自由) 圖片|Photo by kevin laminto on Unsplash 以「標籤」來說,男性的種類非常豐富,但女性能被識別的項目卻很稀少。 在那個青春時期,我們還懵懂未知、閱歷經驗尚未足夠,「偶像」就是讓自己投射「欣賞他人的感覺」;而女性形象不夠多也不夠立體,看待自己時,學習「漂亮」似乎是最簡便的選擇。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洗髮精產品製造商,大型販賣商場展示的洗髮精款式有一長排,是不是讓人很有動力生產屬於自己概念的品牌?但若只有兩個方向,「好看」或者「平凡」,才開始創業、正有雄心壯志的你,會願意做哪一種? 這就是青春期總是焦慮自己不夠好、不夠美的女性,把自己當作「被挑選的產品」時所處的情境。 這是少女時期的焦慮,內心想要做獨特的那個,但我沒有勇氣在洗髮精走道上開出一條新的欄位。而我的男性好友們也有類似的煩惱,他們看不到多樣性,以為女生要不就是可愛,要不就是很辣,就兩種。 所以,當我們問男性喜歡哪種類型的女生,他們的回答總是膚淺到讓女性翻盡白眼。有些人可能只從情色頻道學會關於女性的種類,有些人會稍微從性格面回覆好一點的答案:善良——但,誰不要善良? 我有非常好的朋友會鉅細靡遺地分享他喜歡的非主流路線:聰明、吃貨、喜歡運動⋯⋯等,卻不敢在眾人面前談論。理由是「討論女生種類很不禮貌」;討論女生很不像男生應該關注的話題;當一群男生聚在一起只是想說幹話時,怕麻煩就必須從眾一點。 從尋求認同的階段,領悟出自己的喜好,我想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你會喜歡:愛的秀秀專訪|30 歲後更釋懷!黃小胖:喜劇中研究人性,在脫口秀中找到使命) 有過幻想,走進現實,謝謝我的少女時代 《告別少女時代》這一檔個人秀,滿滿六十分鐘的自問自答,那是我面對自己的開始。 為了創作,我翻遍少女時期所寫下的日記,內容絕大部分是歪七扭八的文字、憤世嫉俗的思想,還有我所幻想的粉紅泡泡。 日記中常出現的四位人物都只有單名,因為少女只喜歡喊一個字代表親密,這四位分別代表我喜歡的某種特質。 「俊」顧名思義就是帥;「瑞」是睿智的說法,這是我對於高智商的幻想,畢竟沒有太努力就能得到好成績實在太讓人崇拜;「峰」像個小男孩一樣陪我玩;「徵」像個大哥哥一樣照顧我。 為何不能幻想一個人物就好,還要分門別類成四個人物?我想,這就是少女心思細膩沒事做的示範,也證明了女生在大賣場光選擇洗髮精就會花掉一整天。 第一次在觀眾面前分享這四位幻想人物時,相信我一定臉很紅,那種把自己的私密愚蠢日記公諸於世的經驗,感覺十分羞恥。還記得秀結束、跟親友合照時,有位老友說:「我記得俊瑞峰徵。」當下真的恨不得銷毀這段回憶。 現在,三十多歲的我,面對「回春」這樣的廣告詞開始有抵抗力,也會拒絕一些不合時宜的穿著打扮,更欣賞不同的美以及思想所帶來的珍寶——那都是因為我有過幻想,走進現實,才得來的成熟。 關於青春,好好放下,好好告別。 謝謝我的少女時代。 本文摘自黃小胖的《喜劇媽媽桑幽默表達學: 克服心理關卡,不恐懼不糾結,讓內向者誕生勇氣的魅力指南》。由大好書屋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喜劇媽媽桑幽默表達學: 克服心理關卡,不恐懼不糾結,讓內向者誕生勇氣的魅力指南》 June 21,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7kGh4M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70 歲更要拉起行李箱!花樣奶奶熟旅行:愛自己到最後一刻,我要看遍想看的風景 https://ift.tt/Hwi1GIt 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旅行的次數也可能隨之減少⋯⋯但我們真的要那樣嗎?人到了幾歲,都要有一顆熱愛旅行的心。 文|金原姫 我在護照到期前六個月左右就前去申請換發。 負責的職員詢問,近來新推出的護照有兩種,一種較薄、一種較厚,問我要選哪一種? 我毫不猶豫地答道:「請給我輕薄的。」人一旦上了年紀,就討厭厚重的東西。 我總禁不住輪流比對舊護照和新護照裡的照片,十年前與十年後的照片中,揉合了那段流光歲月。表情稍嫌僵硬了,下巴有些下垂了,眼睛不太對稱,法令紋也更深了。 攝影師大叔掛保證,說他會替我修得漂亮些,也多虧了他,照片看上去總算多少年輕了些,然而也讓人再次體悟,十年的光陰,待人終究算不得慈悲。 在護照剛拿到手的時候,我還曾看著效期感嘆:「距離二○一九年還剩下整整十年呢,二○一九年到期以前,要努力多多旅行」,當時的我認為,屆時我應該已經結束了海外旅行計畫,迎來在家中安享晚年的時光。 然而,至今的我仍在計畫著下一趟歐洲旅遊,思及於此,便想到我已年屆七旬,再往下想,便思考起我未來的年齡、我將至的年歲,對我個人而言是否幸福,對國家而言是否有益,對子女而言,又是否值得引以為榮。 圖片|三民書局 提供 每兩年都要做一次國家健康檢查。我尋思著不如這次先跳過好了,卻老是接到聯繫電話。 先是國家健康體檢中心打過來、接著是國家癌症體檢中心。不僅如此,就連那些我曾留過一回個人資訊的醫院,也親切地聯繫、提醒我要進行健檢。健康檢查是免費的。我現在生活的國家就是如此美好。 我七十歲了。我琢磨著,活到這把年紀是不是有些病痛也無妨。對於那些正因疾病受折磨的人們,這或許是個無禮又可憎的話題。 確實,由於現在的我身上,未有任何嚴重為病痛所苦之處,才能說出這種話。 我僅僅是容易疲倦,早上起床時會有些微乏力;有時會驀然一陣暈眩,搭公車時偶爾會無故暈車,長時間低頭看書、再次抬起頭時會瞬間頭暈目眩;因為有腰部的狹窄症與輕微椎間盤突出的症狀,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腰部會疼痛;腿也會不時發麻而已。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到了老年,疾病可能隨時找上門來,或者隱隱約約、似病未病地滲透進疲乏感之下,直到某一天才露出兇惡的真面目、表明它就在身邊。 是啊,我只是單純地認為,到了七十,或許是有些病痛也無妨的年紀吧,也是應該順其自然地接受肉體上些許不便的年紀。 世上萬物總有新生,被創造、被使用、被利用後逐漸老化,老化的東西再由新的物件所取代。這就是自然的道理,我只是接受了它。 (你會喜歡:腦科學研究解答:為什麼虎媽會變成最疼孫子的奶奶或外婆?) 我並不想在子女的心中,親手建造出歉意和愧疚的墳墓。若無意如此,我就該充實地度過自己精彩的人生。 不是為了子女無條件地犧牲奉獻,而是去實踐我想做的事、品嚐我想吃的食物、看遍我想看的風景,在我所擁有的環境中暢享生命、愛護自己直到最後一刻。 讓孩子們見證我如此熱愛自己的人生,足以自信地說出:「我的父母已經充分享受過人生,爸媽的一生真的很不賴。」 本文摘自金原姫的《花漾奶奶熟旅行:70歲還是要拉起行李箱!》。由三民書局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花漾奶奶熟旅行:70歲還是要拉起行李箱!》 June 20,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Hwi1GIt
曾經覺得布衛生棉很麻煩,直到這件事改變我:不想再讓會陰部接觸石油了 https://ift.tt/osQuxlS 身為女生,多多少少會遇到這樣的狀況,起床時發現經血外漏,睡得不安穩,或者私密處,因衛生棉悶熱而紅腫難耐,也許換個方式照顧私密處,不僅能帶領妳更加認識自己的身體,漸漸地,妳也許不再覺得經血骯髒⋯⋯! 文|溫答 知道布衛生棉其實已經很久了,受它的環保吸引,卻因使用、清潔上的種種不便而踟躕。讓我終於願意踏進布衛生棉世界的,是一場訪談。 我採訪了一位瑜伽老師,那場訪談的主題是「子宮美人瑜伽」,雖是談瑜伽,實則扣緊了「女人如何愛自己」一命題。在這場訪談中,我和老師花了許多時間討論子宮、月經對於女人的意義。 最終在撰寫時,我寫下這樣的一段小標:感謝身體,擁抱完全的自己。 這當中的內涵則是:「身為一個女人,能夠自然地、健康地去感受自己與子宮、月經之間的關係,才是真正地由內開始,接受自己、擁抱自己。」 這場訪談結束後,下一個新月許願時,我寫下了:「想與自己的子宮連結」的願望。 而使用布衛生棉,是我實踐這個願望的方式之一。 (延伸閱讀:「曾因衛生棉掉地上跟全班道歉」專訪「小紅帽」林薇 Vivi,女性月經不該是負面經驗) 身為一個女人,妳如何看待月經? 開始談我使用布衛生棉心得之前,先邀請閱讀文章的妳思考一下:「月經對妳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 在過去,月經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受苦般的咒詛。我曾在經痛到無與倫比時,胡言亂語地說著「要去把子宮拿掉」的氣話;我也曾在與基督徒朋友討論聖經時,怒罵上帝的不公平(憑什麼夏娃犯的錯要我們後代人都承受?) 每個月的經期時間,對我來說都是麻煩、討厭、可不可以不要有,這樣的存在。但自從去年在女人迷第五屆 GWIS 活動上,聽見棉樂悅事工坊創辦人《女,走往身體的朝聖》一書作者林念慈的分享後,我對月經的看法便稍微改觀。 「接納自己每個月的經血,那其實是力量的來源;每個月我都因此能經歷死亡與重生。」念慈說。 (活動直擊:2021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總報導(上):多元共融的世界,要先找到自己的聲音) 圖|溫答提供 雖然改觀,改變的力量卻沒有真正臨到自己身上,直到採訪了瑜珈老師之後,我才真的打從心裡認同:「子宮是禮物、月經是力量」。 而透過使用布衛生棉,我更是因此感覺到自己與身體的靠近,與身為一個女性的自己靠近。 我為什麼想開始用布衛生棉? 那場訪談中,我們不只聊了子宮、月經之於女人的意義,也同時談到拋棄式的衛生棉/棉條對於身體的危害。 人體的每寸皮膚幾乎都有毛孔,毛孔越大的位置,代表吸收力越好;而頭皮及會陰處都是毛孔較大的位置,因此,我們的洗沐及衛生用品裡面的成分,被皮膚吸收進人體的機率是很大的。 有些媽媽甚至在誕下寶寶時,能聞到寶寶身上有自己洗髮精的味道,這便是頭皮將洗沐品吸收至體內的案例;當瑜珈老師說出這段話時,我整個人頭皮都發麻了。 而,市售拋棄式的衛生棉中,許多都含有從石油中萃取而出的高吸收分子,長時間讓它們接觸會陰部,代表它正不斷地讓身體吸收石油的成分。 「我不想再讓身體吃石油了!」 這大概是我想開始用布衛生棉最大的原因。 如何選擇布衛生棉? 在網路上搜尋布衛生棉,會找到非常多品牌,一時之間真的難以下手。 友人也建議我,第一次使用或許可以先不要買太多,先嘗試看看,確定真的用得習慣,再購買足夠的量。 轉換期先讓布衛生棉和原本習慣的衛生棉交替使用,更能深刻感受到身體是否有差異。 圖|溫答提供 因此我一開始僅先購買了3片日用正常量、2片日用量少,以及1片夜用,不過實際使用後發現這樣的布衛生棉數量,對我來說是不夠用的。 量多的前兩天,我一天大約需替換3到4片布衛生棉,因為台北多雨潮濕,洗滌後也不會馬上乾燥,後來經過評估後,我又額外購買了3片日用以及1片夜用;共計8片日用,與2片夜用的布衛生棉,存量對我來說才是足夠的。 建議可以評估一下,平時使用衛生棉時,每一天的更換量,再轉換成布衛生棉的數量,或是像我一樣先購買少量嘗試。 (女性保養: 月經來時總是癢癢的?經期私密處保養與清潔快問快答) 實際使用布衛生棉的心得? 以下我分別記錄使用布衛生棉的各方面觀察,不過由於各品牌材質不同,本篇文章僅針對正合我檍花布衛生棉,其他品牌使用經驗可能不一定會相同! 圖|溫答提供 身體觸感 花布衛生棉,接觸肌膚首層是棉絨材質,摸起來非常柔軟,實際穿著時也很舒服,有點像是厚毛巾。 無論是吸血前後的情況,在穿著時都不像衛生棉一樣會感覺悶熱、不透氣。 固定方式是扣子,個人使用時沒有明顯移位狀況,但比較短的護墊型,的確比較容易前後移動,不過移動時也不會感覺到,都是上廁所時才發現有稍微移位的狀況。 吸收度 吸收力相當不錯,雖然前兩天量多時,依舊是大約2~3小時需更換一片。 即便是吸飽的狀態,比起衛生棉也舒服了很多,不只觸感,異味也大幅減少。 清潔 原本最讓我擔心的清潔問題,其實也比想像中好處理。 我會先用流動的冷水把大部分經血沖掉,再浸泡於加了小蘇打粉或中性清潔劑的水中,稍微用手刷洗一下其實就很乾淨了,接著可以直接使用洗衣機脫水。 *正確的清潔步驟請以品牌說明為主* 如果人在外面無法馬上清洗,可將拆下來的衛生棉摺好放進小袋子裡,等回到家再清洗,由於吸收力很好,經血並不會漏出來。 圖|Photo by Erriko Boccia on Unsplash 最後,我想談的是── 為什麼使用布衛生棉讓我感覺跟子宮連結? 前面有提到,使用了布衛生棉,的確讓我感覺跟子宮有著與以往不同的連結,這件事我覺得是因為布衛生棉要自行清洗的緣故。 「可是,自己洗經血,不會很髒嗎?」 那天身邊好友也提出這個問題。但其實,我在清洗第一片使用後的布衛生棉時,心裡有著一股異樣的感受。 我跟我的月經相處了十多年,但十多年來,我卻是第一次這麼完整的感受它。 「為什麼經血是髒的?」 我其實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但也在過去理所當然地接受了這個價值觀。 背後有太多壓迫、歧視,經年累月、世世代代地傳下來,讓每個女生都習以為常,不帶一絲懷疑地去接受了它。 並因此討厭經血,討厭有著月經的自己。 使用布衛生棉後,身體的確感覺舒服很多,也沒有什麼經痛的不適。 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意義則是,我真正地去看見自己的月經,我接受它的存在,感覺就像擁抱了過去一直被厭惡的部分自己。 我感覺我拿回了,身為一個女性,那與生俱來的獨特力量;月經不是上帝給夏娃的詛咒,是生而為女,最美好的祝福。 作者資訊|以真心化作沃土、灑下好奇,開成一朵溫柔的花。有著孩子的眼,能與動物溝通; 熱衷和靈魂對話,創作飽含對生命的問答。選擇相信永遠有光,願以任何形式向世界投遞愛。 June 20,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osQuxlS
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私密保養秘方|挑選好的益生菌,找回清爽生活 https://ift.tt/3loWZts 私密困擾,幾乎是每個女人都曾經歷的煩惱。現在的你還會因為氣候感到悶熱難耐嗎?你找對方法應對了嗎?或許,維持私密健康的秘密,就在你每天的生活裡! 女生聚會裡,總是不少聽見這樣的討論。 「最近夏天到了,不管褲子穿得多寬鬆,有時候就是會悶悶的,你們會這樣嗎?」 「對!我也會!而且生理期期間,身體溫度已經夠高了,月經來更悶,整個人活像暖暖包。」 「而且有時候工作一整天,會都開不完了,哪有時間去喝水上廁所。隨著工作愈來越上軌道,我的妹妹呈現一個反比。」 夏日時分,私密狀況總是特別惱人。在各種聚會中,雖然我們可以用談笑風生的態度面對,但不得不否認,私密保養就是現代女性的必修課。 妹妹的健康,一點一滴慢慢累積 隨年齡漸長,女人從少女成為姐,生活必然有許多不同,但身為女性的共同感受不會改變,就是或多或少都有過「私密困擾」的經驗。 圖片來源:pixta 根據統計,台灣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女性曾有過私密困擾。尤其夏日天氣炎熱,身體排汗量高,如果未保持通風涼爽,那不適感可能更強烈。而喜愛穿緊身牛仔褲也可能是悶熱原因之一,牛仔布料不易透風,又穿著一整天,悶熱感可想難耐。另外,生理期也容易造成私密酸鹼不平衡。 針對普遍的私密困擾,醫師大多認為與衛生習慣、飲食、生活作息、清洗方式有關。建議大家可從兩個方面方開始著手: 生活習慣:挑選寬鬆衣褲、睡眠充足、經期期間定期更換衛生用品 飲食習慣:多喝水、補充好菌 & 蔓越莓產品 生活習慣可以透過一天天練習而達成,而飲食習慣則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攝取適合的食物才能慢慢養成。市面上的好菌與蔓越莓產品這麼多,究竟該怎麼選才能選到最適合自己的呢? 攝取原型食物,補充體內營養 想補充營養,除了原型食物以外,我們還可以補充益生菌,補足食物裡缺少的好菌。台灣優格的生活品牌「馬修嚴選」以簡單、純粹、天然的優格產品受到喜愛,如今更是把無糖優格精緻濃縮融入莓果植萃,搭配在地植人洛神花萃取,化作「莓萃優格益生菌」,要用最簡單天然的方式,給你最私密的呵護。 馬修嚴選秉持原型食物精神,有別於市售私密保養錠劑跟膠囊口感,入口即有微酸清爽帶點淡雅莓果香氣的風味。用好的方式善待環境,達成企業永續,再從大自然中製作好的產品,發揮菌種專業,並且陪著每一個你走向理想生活。 根據國際婦科期刊研究,女性實驗者在口服「嗜酸乳桿菌」與「鼠李糖乳桿菌」兩到三週後,好菌增加了 4~14 倍。因此透過口服益生菌,養成好菌,健康維持,特別是含有呵護私密的好菌,可改變細菌叢生態。 在這一包莓萃優格益生菌中,注入無數心血,只為陪你走向更好。萃取巴西莓、覆盆莓、藍莓、黑醋栗等綜合莓果,富含多酚、鞣花酸等植萃成分,想替你補充多元營養。再融入堪稱「雙重紅寶石」的蔓越莓與洛神花,提供原花青素、有機酸,維持酸鹼平衡,長期呵護私密。最後加上七大乳酸好菌,形成保護遮罩,打造好菌環境。 照顧身體,即刻從日常開始 如果你想,告別悶熱不適,在下一次的 girl’s night 中向私密話題 say bye,其實即刻就可以開始。慢慢改變生活習慣,接著來點好的飲食習慣,補充好菌,身體會告訴你答案,給你意想不到的回饋。 了解更多:台灣優格生活品牌‧無糖優格專賣 - 馬修嚴選 Matthew's Choice June 20, 2022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oWZts
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拖延症是一種力不從心!吳姵瑩心理師帶你放鬆練習,不再絆住自己 https://ift.tt/M4E8VIc 人對於「完美」的執念,可能來自於原生家庭,這可能為我們帶來痛苦⋯⋯但請記得,自己才是自己最堅實的後盾,永遠有你,為最棒的自己拍手鼓勵! 吳姵瑩 Chloe,愛心理創辦人,在瑜珈、靈性修行與個人旅行中逐漸覺醒,29 歲開始體認人生使命,堅定助人一途。 待過企管顧問界、醫院與學校,不斷從事助人成長的工作,成立女性成長工作室,幫助女性探索內在,更勇敢的作自己。著有《圖解大人的心理學》、《做自己最好的陪伴》、《關係界限》。 圖片|吳姵瑩 提供 執著的完美主義,可能是源於沒自信 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人嗎?這個問題對於大部分的人,回答應該是搖搖頭,因為除了定義太多元之外,人各有長短優缺,實在難以界定何為「完美」。 那為什麼會有人想成為「完美」,並且望著這份幾乎無法到達的目標,並在過程中感到痛苦呢?吳姵瑩在多年前開設的一門「提升自信訓練班」課程中,觀察到這個現象,並且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在那個班級裡頭,學員們的能力各有千秋,而且也都有人人稱羨的專業與成就,願意來上課的他們,態度也特別地認真。 然而,那些在他人眼中已經很優秀的學員們,卻展現了共同的特質:自信心低落、挑剔自己仍有許多做不好的地方、成就依然不合自己的標準⋯⋯這些都讓他們在生活中感到痛苦。 後來在更進一步的分析之下,吳姵瑩發現學員們的痛苦的來源是「完美主義」。 圖片|吳姵瑩 提供 「我那時候讓他們去寫完美主義的量表,結果他們每個人的分數都非常的高!」原來過高的完美主義,容易令人缺乏自信,因為不管怎麼努力,目標都高到難以企及。 這種對完美的執念,可能來自於原生家庭、自我厭惡、或希望能受到他人喜愛,於是設定了不合理的高標準,甚至影響到身心狀況。 對此,吳姵瑩深有同感,並在多年的經驗中知道能幫助到學員的方法,其中之一是「讓他看見自己過高的標準」,並降低在人與人之間的焦慮感,還有最重要的是——要從喜歡自己開始! (延伸閱讀: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牌卡導師周詠詩「療癒書寫」三心法,釋放深層壓力) 知道自己為何想要完美,比真的完美還重要 能夠幫助學員,那是因為真的理解學員的痛點,吳姵瑩與我們分享,她也曾經困惑過。 她以前在寫完美主義量表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自我要求」標準很高,當下令她感到驚訝,也在深思之後,確定了自己是一個很嚴格的人,但這個對完美的要求,是有個明確目的的。 「我對自己的嚴格,其實是幫助我走向我想要的那個樣子,」吳姵瑩認真地舉例說明,「例如我希望自己在專業上能越來越頂尖,因為我知道頂尖所帶來的影響力是我很渴望的。也因為影響力越大,就能影響到更多人、幫助到更多我覺得在受難的人們。」 「許多人的能力其實很好,但卻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還有處理身邊的各種關係,這些都能為他們前往目標的阻礙⋯⋯」 她也笑說這份心意和她的職業選擇有很大的關聯性,她希望能讓在無名狀態、不知道生命發生什麼事的人們,得以減少一些痛苦,過上他們想要的人生。 因此,其實「完美主義」並不能說是一切問題的根源,端看人們明不明白自己前往的方向及原因。 (你會喜歡:「不再當好好小姐」泰勒絲紐約大學畢典演說,擺脫完美主義濾鏡,別害怕生命中的美好錯誤) 圖片|Photo by Carli Jeen on Unsplash 從焦慮、拖延症,覺察情緒到心想事成 現代人們的生活中滲入了太多的焦慮,而焦慮和自我的「不穩定度」有關,例如:不確定自己是否夠好,與喜歡自己,這些都容易產生焦慮,也更在意他人的眼光,造成恐懼遲疑。 吳姵瑩解釋,這種情況若再加上完美主義,會讓這類的人認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做出來的東西會不夠好;如果東西不夠好,就沒有辦法喜歡自己,「這樣的關聯,讓他們會變得好像有點眼高手低,然後做事情都沒有辦法真的執行,而出現拖延症。」 拖延症其實是許多人都有的「症頭」,因此我們也更深入地詢問這樣效率低迷的困境,有沒有什麼解法呢? 她笑笑著,給出了一個解法:情緒。 「拖延說穿了,就是一種力不從心——不知道自己在憂慮什麼,不知道為什麼做事不起勁。」吳姵瑩指出這都跟情緒有關,因此若能幫助大家看懂自己的情緒並加以克服,察覺背後那些為你加油打氣的聲音,那麼很多事情就能甩開拖延,甚至勇往直前。 多年來從事助人工作的她,希望教大家如何做自己最好的陪伴與後盾,讓內心的聲音越來越一致,這樣子的一致性得以幫助人們心想事成! (同場加映:「別太苛責自己,人都會有偷懶的時候」耍廢之後,你得學會克服拖延症的 6 個方法) 圖片|Photo by Benjamin Davies on Unsplash 覺察原生家庭給的生命經驗,為自己頒發人生獎盃 在吳姵瑩老師熱情分享教學經驗的同時,我們也很好奇地想知道,這些年來在幫助人們解決困境的這條路上,是否曾在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有什麼樣的覺察? 她只略一思索,便分享起她曾給朋友做「藝術治療」的小故事。當時朋友讓她畫一幅畫,她很快地畫出心中想要呈現的模樣:在土壤裡頭長出了一顆植物。畫完後朋友問她: 「妳感覺是什麼、看到了什麼?」 「我覺得在這棵植物裡頭,它好像是有點傾斜的、它好像長得很不 OK、枝葉不夠茂密、根長得不夠深、莖太細了⋯⋯」她提及了許多對這幅畫不滿意之處。 朋友靜靜地說:「其實我原本還真看不出來,倒是妳這樣跟我說才讓我看到,不過這株植物,我怎麼看也覺得沒有妳講的這麼不夠好。」 剎那間,吳姵瑩好像懂了點什麼。 圖片|Photo by Roman Kraft on Unsplash 朋友繼續將問題掘得更深,問她是不是在客觀上檢視自己的生活,會覺得其實已經做了很多事情、完成很多東西,然而心中卻總是一直有不滿足、不滿意的狀態? 於是她陷入了沉思,漸漸地回憶起很久以前的自己,那時的她還在中學時期,少女優秀的亮點沒有被看見,反而遭到家人、同學、師長的否定,不被欣賞地度過那時期。 「我曾經印象很深刻,我媽媽跟我說如果我高中考上雄女的話,就會在雄女旁邊幫我買一間小套房,」她對我們露出笑容,說起了第二個故事。 帶著可能考上雄女的興奮感,少女跑去問爸爸,說媽媽答應要送套房,那爸爸呢?結果收到的不是任何期待,而是被潑一盆冷水:「妳考得上高中嗎?」 「在過往生命中的很多階段,我常感受到爸爸對自己的否定感,那種否定感扎根得好深好深⋯⋯就會覺得自己好像對很多完成的事情,都不是太滿意。」覺察原生家庭影響的她,開始思考什麼才是她真的可以滿意跟滿足的人生? 吳姵瑩從故事中回到我們身旁,我們一起體驗了她的生命歷程。 圖片|Photo by Evie S. on Unsplash 如果長期不滿足於自己的人生,那將會處在一個很痛苦的狀態。所以她提醒每一位讀者與學員,要有辦法重新認識自己、提醒自己其實做了很多事。 人生的獎盃,要由自己來頒發,如果早期的生命經驗缺乏被好好地稱讚,那就由自身做起,成為自己最堅實的後盾,永遠有你,為最棒的自己拍手鼓勵! 你是否總是不自覺的跟他人比較?行動時卻猶豫不決甚至拖延?被自己的高標準壓的喘不過氣? 就讓吳姵瑩心理師帶著你破除完美主義中的內外焦慮,好好運用完美主義,成為最好的自己! [放鬆練習] 7 / 05 吳姵瑩心理師幫你解除內心焦慮,教你更好的成為自己(實作課程) June 17,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4E8VIc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阿滴專文|罹患憂鬱症就像重新學走路,透過「壓力來源處理進度表」,梳理情緒 https://ift.tt/TQpdCjR 直到阿滴拍了影片,萬千粉絲們才知道原來他深受憂鬱症所苦。然而如今阿滴漸漸康復,他說,生病後就像嬰孩重新學習走路,像再一次長大,也重新定義了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文|阿滴 如果我要活下來,我要解決什麼問題? 生病後重新經營一份生活,就像是重新學習走路,調整成自己舒服的姿勢,一步一步站穩。 二○二一年一月至二月期間,我做了一個「壓力來源處理進度表」,用 Excel 將所有我要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想要透過這個行動去客觀理解我的問題。 這個表格列下的欄位分別是:壓力項目、重要程度、解決先後順序、解決手法難度、解決方法。 當時留下的壓力項目有: 憂鬱症使日子過得煎熬,不斷感受到漫長壓抑悲傷跟無動力,工作能力下降 每個月的支出經濟壓力:薪資、稅、房貸 作為公眾人物出什麼錯都會被放大檢視,社會責任壓力 各種投資的事業的收益都不太理想,甚至虧錢 不做 YouTuber 的話,未來職業要做什麼 圖片|Photo by Yannick Pulver on Unsplash 列下這些主觀感受後,我開始做一些客觀的梳理,在「解決方式」欄填下可能的處理方法,讓自己覺得沒有這麼可怕。 我還記得二○二一年的農曆過年時,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思考:「如果我要活下來,我要解決什麼問題?」 開始一一把問題與方法記錄下來後,對我的好轉有很大的幫助。 三月時,我的外婆走了,我意外地沒有太深陷在情緒裡;如果是之前的我,想必會滿糟的。 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讓我感覺到了進步,慢慢長出了力量。 (心理趣味:壞情緒也會傳染!行為心理學:你聽過「踢貓效應」嗎?) 我也決定回到補習班上課,從備課開始重新練習教學這件事。 一開始講話還是會有點卡卡的,但實體教課時,得到了立即的迴響。學生們的反應很熱烈,一起玩遊戲的過程也很開心與單純。 由於病況,我感覺自己的英文能力下降,這件事也重建了我在英文能力上的自信。我認為找到「用低成本方式,能得到好的回饋」的事物是重要的。當時下課,我還會去附近妹妹的飲料店發傳單,路人給我的即時反應與好感,也讓我建立起小小的成就感。 我的藥量在十到十一月是快速增加的,十一月躁的症狀更明顯,最高劑量時我每天吃的藥是一顆血清素、一顆多巴胺、一顆抗精神病藥,同時吃兩種不同的鎮定劑跟一顆安眠藥。 接著到一月之後,醫生看我的狀態有好轉,就讓我慢慢地開始減藥,到了五月,我只需要吃血清素跟安眠藥就能運作了。 大約在二○二一年二、三月,我開始恢復使用社群的能力。我也把煮飯、瑜伽等放進我每天的日程中,視為一件重要的事,並且因此更重視自己的時間。 有個朋友介紹我一個瑜伽頻道《Yoga with Adriene》,我跟著一起做,雖然不至於感受到冥想,但也覺得跟隨舒服的節奏伸展自己很棒。在身體上達到放鬆的狀態,也讓我在當下專注感受,可以緩解當時劇烈的頭痛。 我總是覺得自己要當一個有用的人,做的事情要有效果,所以瑜伽這件很有對價感的事,就讓我覺得很不錯。不過,所有成效都要耐心等待,不可能立竿見影,也是在生病中領悟的事。 四月時,我停止了諮商,但仍持續用藥;五月開始,生活幾乎回到了正軌。 五月二十日,疫情在台灣開始爆發,很多工作都得停擺,一開始,我就像往常很焦慮,但有趣的是,我並沒有像病時災難化思考,而是嘗試跟自己的情緒相處,找方法去填空時間,學更多料理。疫情也養成了我進擊的廚藝,再次陷入下廚的坑! 有時我覺得,這就像是《鋼之鍊金術師》的等價交換。我曾向黑暗交付出我的靈魂,日以繼夜在內心跟自己決鬥,我為自己犯過的錯贖罪著。看見真理之門的人,既不幸,又幸運。 愛德華得到了懲罰,右臂和左腿裝上了機械鎧,像嬰孩重新學習走路,他說:「站起來,往前走。你不是還有兩條完整的腿嗎?所以不要浪費它們啊!你明明還可以走出更多自己的路的。」 生病後重新經營一份生活,就像重新學習走路,調整成自己舒服的姿勢,一步一步站穩。 (猜你想看:【小鬱亂入】失去興趣、工作之外的時間都躺在床上?在絕望深淵前,還可以做什麼?) 生病以前,我是個完全不煮飯的人。剛開始學習這個技能,是為了可以省一點餐費。當時我一直覺得自己會破產,外送一餐兩百塊,我自己煮一餐控制在七、八十塊就可以很飽。 結果沒想到,煮飯的過程很療癒,要去採買、找食譜、備料;如果同時煮很多道料理,腦袋還會布局,什麼東西要先下、要先煮什麼,所有事都要安排順序,沒有其他閒暇的空間去想很煩的事,這件事又幫助我回到當下了,這個投入的過程就是「心流」。 在我漫長難捱的日子裡,煮飯讓時間過得很快,我只要花時間,就會有成品,除了自己吃之外,身邊的人如果吃了,也會很開心地稱讚我,成為我一個穩定的成就感來源。另外料理這件事,只要你持續煮,每次都會有點進步,多少心血就會有多少回饋。 我大多都是看 YouTube 學習煮飯的技巧,比方說,我會看「梅納反應如何影響料理的原則」這種科學原理,專心在那個時間裡,做完就會得到實體成果。可以學習的事物沒有止盡,比方學習油跟水的關係、火候大小的拿捏、油的煙點是什麼、爆香的先後順序等。 做這件事的成就感很立即,因為不管煮得好不好吃,大家會瘋狂稱讚你。 第一次煮一桌料理給全家人吃,四菜一湯,大家稱讚我的料理,我發覺,家裡好久沒有這樣,平靜滿足地圍繞一桌吃飯了,而這樣平凡的一刻,是多麼的珍貴。 瑜伽、料理這些事,都不是為了拍片而做。我的生活,不是為了拍片而過。 圖片|Photo by Max Delsid on Unsplash 我拋棄過去的思考模式與工作習慣,抬起頭來發現,生了一場病,我所活的,也不是以前的生活了,我不需要生活裡每件小事都拿來拍影片。 三、四月時,我開始有能力應付更多工作,雖然工作的時間感還是很長,仍然感到日常生活很壓抑,但至少工作上的能力是有恢復的。 生病改變我最多的其中一點,是「工作的價值觀」。雖然賺錢是必須的,但仍可以在其中找到意義,跟做「有意義的連結」。 我現在跟很多朋友變得更熟了,以前聊天的朋友通常是跟工作有關,現在跟人建立連結的方式,不是單純為了工作而社交、為了拍片而社交。 在我的紀錄裡,三月十日是我最後一次因為憂鬱症而哭。四月時,我已經沒有躁的狀況了,偶爾頭還是會漲漲且麻麻的,伴隨緊張感或焦慮感會有不同程度的感受,但整體上心理上跟生理的不適已經大大降低。 有一句話是,「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凝視著你。」 我並沒有因此成為一個無所畏懼的人,只是把人生要追求的先後順序做了調整。 有些恐懼,也就不這麼恐懼了。深淵會一直在,但是,我走過一次了。 愛德華.艾利克說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教訓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沒有人可以在沒付出的情況下獲得什麼。但是透過忍受痛苦和克服痛苦,人的心會變得強大、變得完整。」 像嬰孩重新學習走路,也像是再一次長大,適應新的走路方法,這是我的另一次成人式──因為經歷了這場病,我更加的了解自己,也重新定義了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本文摘錄自阿滴的《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我學到的事》,由如何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我學到的事》 June 16,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TQpdCjR
你今天跟自己約會了嗎?狀態低落時,更要為自己準備「身心滋養特餐」 https://ift.tt/3Fx5tq2 讓親愛的你問問自己:「今天可以為自己多做一點什麼,讓我會更喜歡今天?」身心靈的 5 感照護,好好關照自己的情緒,因為你最重要! 文|張智棻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梅雨季的尾聲,我忙裡偷閒的一個人坐在一間自己很喜歡,卻總沒有時間前來的甜點店,為自己點了玫瑰紅茶,再配上一塊店員特別提醒我「這款比較甜」的甜滋滋蛋糕。 這是今天我為自己有些低落的情緒,以及有些疲憊的身體特別準備的身心滋養特餐。 啜飲著玫瑰紅茶,想著最近諮商工作時遇到的來談者,每一位都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用盡全力的人。在職場上發光發熱,在家庭裡顧頭顧尾,是人人信任的負責好員工,也是孩子依賴的好父母。 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的他們,卻把自己的情緒壓力習慣性往心裡壓抑,深怕別人看到自己的脆弱之後,會覺得自己不夠好,長期累積就把自己壓出病了。 圖片|Photo by Ekaterina Kasimova on Unsplash 全心投入戰戰兢兢的生活,身體冒出警訊 我綜融幾位案例調整為婷婷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婷婷(化名)是 30 多歲的企業公司主管,有人人稱羨的學歷和經歷,年紀輕輕就爬到企業公司主管的位子,每天總是準時上班,半夜下班,對於自己經手的每一個案子都親力親為,要求甚高。 她總是期許自己把每個專案都做到 120 分,卻也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怕一個不小心老闆會發現自己的缺點而失去升遷和發展的機會。 長期的精神緊繃、睡眠不足,再加上沒有適時調節情緒壓力,這半年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悸、食慾不振、易怒、沒耐心以及掉髮等症狀,讓婷婷不得不停下來意識自己的情緒壓力。 (延伸閱讀:練習與原生家庭和解:沒有人天生懂得當一個母親,那些年妳所受的傷,其實也是媽媽受過的傷) 和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一下,不要急著抗拒它 大部份的人都不喜歡自己的負面情緒,對於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害怕,婷婷也是。 於是對應方式就是不允許自己停下來,害怕別人會發現自己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好,更怕自己會注意到內在的混亂而失控,怕自己會因恐懼而顯得 懦弱,也怕自己會因憂鬱而被別人拋棄。 而為了不讓負面情緒影響自己的生活,總是努力用大腦用認知用力壓抑,期待把負向情緒蓋起來,好像感覺不到就不存在一樣。 婷婷有一個很明顯的情緒是「害怕」,而這也是大部份人都會經驗到並且不喜歡的情緒,我邀請婷婷不要急著否定自己的害怕,因為負面情緒跟正面情緒一樣是自然而然產生,不是大腦可以強行控制的。 圖片|Photo by Karim MANJRA on Unsplash 感到害怕(或其他負面情緒)時,試著著做做看以下的練習: 當感覺到自己正在害怕時,請提醒自己多一點點的停留,感覺這個害怕在我們身體的哪裡,可能像是一團糾在「胸口」,還是悶在「胃裡」? 試著將雙手輕輕的放在害怕的這個位置,給自己幾趟呼吸的時間「秀秀自己」,一邊呼吸一邊告訴自己「我知道我正在因為什麼事情而害怕,沒關係,我正在害怕,但沒關係」,反覆幾趟的呼吸和情緒覺察直到自己的情緒稍微穩定一點。 (熱門話題:全台首場性別脫口秀「愛的秀秀」!呱吉、黃豪平、黃小胖、RayRay:酸爆性別刻板印象,更愛自己!) 婷婷試著練習了兩個月之後分享,一開始不容易感覺情緒在身體裡的哪裡,經過練習後慢慢可以覺察到身體的不適,每一次害怕時胃就像是縮在一起,很不舒服,因此總是不想吃東西。 透過一次次的呼吸和自己內在的害怕相處之後,本以為會因面對害怕而變得更害怕,但實際上反而是更可以接受自己的害怕以及其他負面情緒,心頭鬆了很多,食慾不振的情況改善了,晚上也睡得比較好。 「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就會下降。」 圖片|Photo by zaaak on PIXTA 每天 5 分鐘,和自己好好約會 除了負面情緒來臨時,給自己空間和彈性好好相處,不逃避,我也和婷婷討論每天在忙碌的工作或家庭排程中多撥 5 分鐘給「自己的時間」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跟婷婷一樣連放鬆的 5 分鐘裡都在想要怎麼「努力放鬆」才可以的話,請練習在這神聖的 5 分鐘裡,試問自己:「今天可以為自己多做一點什麼,讓我會更喜歡今天?」 不用想著坊間心理勵志書籍教的紓壓方法,更不用跟社群媒體的其他人一樣,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就算只是發呆、放空滑手機也很好,但請注意不要不小心就落入社群媒體羨慕、比較的漩渦裡哦! (同場加映:被童年的傷口綁架?從「依附關係」治癒內在小孩的 4 個步驟) 五感自我情緒照護 最後,我和婷婷討論,行有餘力,一星期有一天可以再多送自己 5 分鐘的話,不妨試試看五感自我情緒照護,透過我們自身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來照護自己。 1. 聽: 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如果怕吵到其他人,就戴上耳機吧,尊重自己的喜好,不用隨時都需要配合其他人。 2. 視: 看一部好笑的影片,或是欣賞網路影片中大自然的景色,當然也可以看本自己喜歡的書。 3. 味: 為自己點一份喜歡的食物,請先把健康和減肥放下,美味的食物總是能快速的療癒身心,沒有意外。 4. 嗅: 善用紓壓精油像是薰衣草、葡萄柚、甜橙、苦橙葉、羅馬洋甘菊、岩玫瑰精油,洗完澡後,給自己一個寧靜的 5 分鐘片刻,在喜歡的角落,將精油滴在擴香儀中或直接滴在掌心中搓熱,靜靜享受被氣味環抱,滋養每一個疲累的細胞的感覺。 5. 觸: 結合自己喜歡的味道,幫自己按摩一下,輕輕的捏捏痠痛的肩膀、手臂或小腿,釋放堆積的壓力,或是單純的雙手環抱自己靜靜躺著也很舒服。 圖片|Photo by Meg Jerrard on Unsplash (插畫約會:「和你在一起哪裡都好」插畫集:六個約會提案,在家依然甜蜜) 善用自身的五種感官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隨時有意識的停下腳步照顧自己,紓緩緊繃、有壓力的情緒,是 CP 值很高的調節情緒方法呢! 現在的我,正在享受著今日的 5 分鐘和自己的約會時光,啜飲著玫瑰紅茶,聽著耳機裡播放的海洋音樂,放空著。 你呢?你今天和自己好好約會了嗎? June 16,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x5tq2
杰宇的法文邂逅|柴犬教會我的愛情:就像小王子遇上狐狸,讓我明白愛不必費力 https://ift.tt/FKzchsA 愛得像柴犬一樣:「不必費力把自己變好,也能好好被愛著。」法文老師杰宇,在遇上柴柴 Narou 後,逐漸明白愛是什麼。一起來看看他與 Narou 的故事,也學習有關愛的法文吧! 文|杰宇 朋友們,你們的愛情觀是什麼呢?有沒有心目中理想對象的條件呢? 我的身邊有些「模範情侶」朋友,在一起很多年,好像不管發生什麼事,他們都會互相扶持,就算是遇上意見不合,最後也都會說開和好。 有時候不禁會想,是不是有什麼關鍵密碼或咒語,讓兩個人可以持續相愛不變呢? 在來台灣以前,我對於另一半的條件,不外乎是傑出、擁有好看的外表、溫柔體貼、善解人意⋯⋯blah blah 列了一堆。同時,我也覺得自己必須要是個優秀的人,才「夠好」,才值得擁有被愛的資格,所以必須不停精進自己。 這樣的觀念一直到來了台灣後才有所改變。 圖片|杰宇提供 讓我改變的契機,是因為遇見了 Narou。最一開始,Narou 對我而言就是一隻普通的柴犬,在這之前我對她並沒有特殊的感情,既然有緣遇到了,那就好好善待她。 帶 Narou 回家後,看著她每天一點一滴地長大,我想的就是給她最好的生活,希望她能過得無憂無慮又快樂,並且我也很努力地和她建立關係,讓她知道,她是被好好愛著的。 這樣自然而然地愛著 Narou,忽然讓我想到了自己的愛情觀,於是我問自己: 「Narou 有特別做什麼,來獲得我的愛嗎?」沒有。 「Narou 有為了保持『被愛的資格』,戰戰兢兢把自己包裝成另一個樣子嗎?」也沒有。 圖片|杰宇提供 「所以 Narou 做了什麼,讓我這麼心甘情願地愛她呢?」她什麼也沒有做,她只是做她自己而已。 「那我會因為 Narou 有一天老了、不可愛了、毛色不漂亮了、生病了,就不愛她嗎?」當然不會。 「那麼狗狗會不會思考,自己『值不值得被收養』呢?」我想牠們是不會的。 那為什麼我要假想這麼多條件,來束縛自己呢? 回顧前面提到的那些朋友,他們能夠擁有全心全意愛他們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多值得」,當然不是說他們「毫無價值」,而是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愛情,都值得被愛。 最一開始可能是因為外表、談吐、氣質或是個性,這些最原始的吸引力,把素昧平生的兩人吸引在一起,後來你們付出了時間、感情後,牽絆著你們的,是彼此的意願,是「決定繼續愛你」的那份珍貴意願。 想通了這點後,我也改變了原本的想法。現在的我,希望能遇到一個願意無條件付出,不會情緒勒索,喜歡最純粹最原本的我,像愛 Narou 一樣愛我的人。 也祝朋友們,能夠找到生活中的 Narou,也希望大家可以像 Narou 一樣,單純地做自己,就能被無條件地愛著。 圖片|杰宇提供 最後,來學一點和「愛」相關的法文吧! ❤️ Être follement amoureux / amoureuse:瘋狂地陷入熱戀 ❤️ L’amour rend aveugle:愛讓人盲目 ❤️ Être faits l’un pour l’autre:為彼此而生、天造地設的一對 ❤️ L’âme sœur:靈魂伴侶 ❤️ S’aimer à la folie:瘋狂地相愛 ❤️ Le coup de foudre:一見鍾情 (本文原刊載於杰宇的法文邂逅,經授權轉載。) 作者資訊|來自瑞士法語區的杰宇老師,歡迎大家一起和我邂逅法文、認識瑞士!粉絲專頁:杰宇的法文邂逅 June 16,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FKzchsA
玫瑰不只是愛情,也是你拿歲月澆灌的所有事物 專訪鄭麗君再譯《小王子》:記得自己也是玫瑰 https://ift.tt/KmSXxWl 每次翻開《小王子》的時候,你都想起了誰,記起什麼回憶?出版八十年間,這位金髮男孩不斷回訪,每個受傷、迷惑、孤單的心靈,因為他的陪伴獲得撫慰。對於前文化部長鄭麗君來說也是。一直都是《小王子》書迷的她,這次從讀者變身譯者,以自己的文字翻譯,向這本經典著作致意。 「我在叛逆的高中時期,第一次讀《小王子》。」 或許是因為始終走在鍾愛的道路上吧,鄭麗君最近有一個神奇體悟: 高中時的我,明明不到二十歲,卻覺得自己不再年輕;現在過了五十歲,卻覺得自己好年輕,還可以做好多事! 鄭麗君 說完自己露出一個靦腆的微笑。 她說這個感覺就是,雖然自己不再年輕,但心中還有一位小王子在閃閃發亮。 圖片|鄭麗君提供 問她覺得內心的小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我本質是個滿害羞的人,」她又露出一個靦腆笑容,「但是我對於自己與世界有著好奇,想要去做些什麼,改變些什麼,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好。」 從年輕到現在,鄭麗君想要認真生活,好好活著的生命初衷,一直都在,小王子從未遠去。 自高中時期、法國留學、擔任公職到成為母親,前文化部長鄭麗君與《小王子》曾有過四次相遇,加上這次親自翻譯,又碰上了熟悉的老朋友。 玫瑰不只是愛情,也是你拿歲月澆灌的所有事物 「高中時印象最深的是帽子的隱喻,以及小王子遊歷星球時,所看到的各種人類社會異化現象。」憶起年輕時對社會意識初萌芽的自己,鄭麗君彷彿又變回一個孩子,眼神發光地談論與小王子的初次見面。 後來到了法國留學,原文為法語的《小王子》,自然成了她的第一本法文讀物。 「二十幾歲的時候,愛情就是當時最在乎的事物,所以深受小王子與玫瑰、狐狸的關係所吸引。」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年輕時看到玫瑰的比喻,下意識就聯想到了愛情。但對於現在的鄭麗君來說,玫瑰更是你拿歲月灌溉的所有事物。 「不管是愛一個孩子,或是做一件事,我們花在事物的時間,使得這些事物變得重要。」從前的她以公職身份,為台灣創造一個更自由的社會,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這兩年她卸下公職,將重心放在家庭身上,也回任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成立「永續民主研究中心」。 有人說我是回歸家庭,但是我並不覺得,因為家庭一直都在。人常常在不同角色轉換,但不同角色轉換之間,其實還是一個『我』在走過這個生命歷程。 鄭麗君 鄭麗君看得很清楚,並沒有被外在形式、角色所困住。 「不管擔任立委或部長,那都是一個途徑與方法,並不是目的本身。同樣地,擔任親職,也不代表我需要把人生理想放下來。」 就像從法國回到台灣,開始擔任公職時,鄭麗君常常引述書中的經典句子:「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眼睛看不見的。」 不同於典型政治人物,鄭麗君常常在做基本功,比如推動《文化基本法》、《國家語言發展法》等,都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看見成果的政績,卻是奠定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不被理解時,她常常拿這句話來鼓勵自己:「要做有價值的事,不要流於媚俗,為自己鍾愛的事物去努力。」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對於所做的事有熱愛,於是產生了責任,這份責任不是外在加諸的壓力,不是道德規範,是你生命內在自然而然想要去擁抱,想要去做,由愛而生的責任。於是他們都成了玫瑰。 選擇去愛、去付出,就是我們生命的本然,也讓我們成為了愛的主體。 鄭麗君 孩子帶我重新擦亮眼睛,學習放手讓他闖蕩 成為母親以後,鄭麗君不只為自己而讀,也為了孩子而讀,希望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有時很複雜,大人常常陷入自己建造出的牢籠,但不要忘記你是誰。」 在翻譯的過程裡,兒子成為第一位讀者,鄭麗君總在他睡去後,獨自挑燈工作,隔天再把譯作唸給兒子聽,收集第一手回饋。 兒子對於「點燈人」的角色特別有感覺,因為他是書中唯一一位,不只在乎自己,願意為他人服務,也是小王子想當朋友的人。 「其實每個孩子,不就像小王子這個原創角色,充滿好奇心,天真而執著嗎?」孩子帶她重新擦亮了眼睛。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成為母親對鄭麗君來說,也像踏上一顆全新星球,孩子有時帶來很大挑戰,當媽媽並不容易。「我有時候要挑戰自己不生氣,告訴自己生氣是最後的方法,思考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跟孩子溝通。」鄭麗君露出難得的苦笑。 她坦言,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長大,其實充滿掙扎:「我很想為孩子預約一個更好的世界,為他承擔些什麼,但我也在這個過程裡體會,生命必須自己去闖蕩,自己去經歷。」 「人最終要成為自己,然後去走自己人生的道路。你沒辦法成為他,你沒辦法代替他。」說這句話的時候,鄭麗君流露出對孩子的疼惜。 但她很快接著說:「不過人跟人之間,能夠有一些陪伴,給予一些支持,那就是感情裡最美好的部分。同時你也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知道親子彼此是獨立的,誰都無法代替誰,也無需誰的犧牲奉獻,我們能做的,就是互相分享,彼此陪伴。 也因為自己走過了一段路,鄭麗君漸漸明白生命有其韌性,每個人都在創造一條你可以走的道路。 雖然我們無法問,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裡,但只要心安理得,一直走在期待的那條路上,那就很好。 鄭麗君 鄭麗君說,她現在除了會祈禱孩子平安健康長大外,也期望他成為對世界有幫助的人,「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好。」如同她對自己的期望也是這樣。 工作家庭自己三分法,記得自己也是玫瑰 把愛澆灌給了理想與孩子,鄭麗君也不忘,把自己當成鍾愛的玫瑰,好好滋養呵護。 「我現在會用『三分法』,把時間分配給工作、家庭和自己。」 時間不一定是整整齊齊切成三等分,但是每天都留一段時間給自己,不管是獨處、閱讀、與朋友聊天,甚至是去外面走走路、散散步,「好好滋養自己,才能有力量再把另外兩部分,做得如自己所願。」 鄭麗君說,女性的付出,很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們自己也常常覺得要理所當然付出。」所以更要提醒,把對世界的愛,放回到自己身上。 圖片|鄭麗君提供 她回望自己五十歲的人生,曾經有過挫敗跌撞,但大體回想起來,都有著想起來會微笑的時候。 其實大齡人生,如果你認真走過,是一個美好的過程。 鄭麗君 在這過程裡,她都沒有把自己忘記、拋棄,反而用所有時間,去經歷與體會,一切她所愛的。因為她一直記得,《小王子》帶給我們的提醒: 帶著對生命的許諾,在一個艱難的世界裡,依舊保有那良善的力量,不斷地去面對,生活地如我們自己所期待。 鄭麗君 經典不是定於一尊的絕對權威,每一次閱讀,都是帶著當下最切身的生命經驗,在與自己對話。鄭麗君最後又強調:「這是我自己的《小王子》,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版本。」 不忘提醒空間是存在的,你是自由的,鄭麗君總是這樣,想邀請大家一起共好。 一再出發又渴望回家,遊歷了星球,卻依舊不忘最愛的玫瑰。在這個複雜的亂世裡,鄭麗君邀請我們重讀《小王子》,一起回看內心,那裡有一個最原初的自己。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採訪後記 那天專訪一開頭,我先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視訊鏡頭前的鄭部長,披著白色素雅西裝,很真誠地,聽著我說: 「我第一次看《小王子》,是因為 25 歲的失戀。」 那時的感情挫敗,讓我茫然失措,回望過去二十多年的人生,好像變成一片陌生境地,不知道自己是誰。 在書店偶遇綠色書皮的《小王子》,小小地,靜靜地,卻散發暖暖的光。 我把它帶回家,在一個人的夜裡孤獨地讀著,飛往 B612 星球,發現那裡有一個跟我一樣,孤獨、困惑,不想帶給世界任何傷害,純真又溫柔的小王子。 「他帶給我許多安慰,好像找回了一些力量,明天又可以繼續走著,我依然是我。」 她一路帶著「我理解」的表情,靜靜聽我說。 我就像飛行員遇見了小王子,重重的心事,被溫柔接起。小王子真的存在,不曾離開。 June 16,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mSXxWl
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侯智薰:打造專屬人生系統,這些關鍵工具很重要! https://ift.tt/Qvli3MP 經營《生活黑客之路》內容訂閱、線上課程和訓練營的侯智薰(雷蒙),以講師身份來到女人迷,與我們一起從工具中獲得力量,帶你一起在下班後找出生活的掌握感、享受更多科技樂趣,更重要的,是擁抱高效生產力與實現自我管理! 侯智薰:身為「工具人」,我以工具為榮 侯智薰在 20 歲時成為遠距工作者,22 歲開始自由接案,24 歲結婚到北京互聯網工作。現在回到台灣,以一人公司和數位遊牧的身份,經營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同時也是《生活黑客之路》主筆、《雷蒙三十》與《柚智夫妻》的創辦人。 圖片|侯智薰 提供 「怎麼工作比努力工作更重要!」他告訴我們,工具可以賦予我們更多力量,讓個體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不再需要按照傳統的職業道路。然而,以「工具人」為榮的侯智薰,曾經可不這麼想。 大學時期的他為了要自己賺生活費和學費,在「課業考試」、「接案賺錢」還有「技能學習」這三大生存項目中努力活著,也因為生存壓力所逼,只好選擇犧牲睡眠這種最沒效率的方式拚命。 直到後來,他才慢慢注意到,原來只關注目標卻不關注方法的勤奮,都是低效能勤奮。 於是他開始研究各類數位工具和生產力方法,甚至根據自己的狀況設計了時間管理系統,把重複的任務自動化,不用程式碼,就能組織和展示他的作品。 「工具」可以是任何形式,只要能輔助創造者用更有效的方式完成目標,都是「好工具」。 《雷蒙三十》創辦人 侯智薰 找出跨時代的自由軟體,才能打造出專屬人生系統 基於豐富的數位工具經驗,侯智薰開始在網路上分享活用數位生活工具的方法,致力推廣三件事:探討數位生活現況、活用數位生活工具、分享數位生活方案。 他相信,透過分享「工具」的重要性,可以幫助每個人掌握新時代的工作術,進而幫大腦解壓,找回生活的品質和掌控感。 侯智薰就像一個引路人,幫助我們發現工作和生活的新方法,以及幫我們找出一個人就能輕鬆完成十人工作量的秘訣。 任何來自各行各業的同學,包含外商主管、自由工作者、教育服務業,或家庭工作者,都能因為這一套技術而獲得全方面的生產力提升。會員用戶們透過數位工具應用,找到自己需求上的突破口,也重拾「生活的掌控感」。 對於自己的動作,能有意識地掌控,就是避免低效能勤奮的關鍵。 《雷蒙三十》創辦人 侯智薰 侯智薰認為,無論是對於任務事項、人際關係、時間運用,還是溝通協作,一定都有我們能破解的地方。而他之所以選擇教 Notion,就是看準 Notion 是一款跨時代的自由軟體,能根據你的需求,打造出專屬於你的人生和工作系統。 圖片|Photo by Avi Richards on Unsplash 不過,上過侯智薰課程的同學都知道,他教的不會單純只有工具,因為工具本身只是一個載體。 Notion 的自由性,可以更好地融入侯智薰 10 年來的生產力方法論,而且這款軟體沒有固定的形式,就像一張白紙和畫布,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意識感,那始終無法下筆,充其量只是別人怎麼講就怎麼做。 數位時代的聰明工作者,會懂得去優化自己的流程,因為怎麼工作比起拚命工作還重要。 《雷蒙三十》創辦人 侯智薰 圖片|侯智薰 提供 所有行為的總和,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上半年行程近乎滿檔的侯智薰,不光有 Notion 訓練營之外,還有智能工作宅的裝修專案,他苦笑說:「理性上,不該接這個課程的分享才是!」但他相信,女人迷的用戶們與他們實踐「生活黑客」(Lifehacker)價值觀上,有很大比例的相似。 他希望,如果來女人迷分享,那些愛自己、有意識升級自己生活掌控感的朋友,可以因為他的分享而發現「原來可以這樣做筆記」、「可以這樣溝通和協作」、「可以這樣管理生活」,「可以這樣規劃自己的人生與職涯」⋯⋯ 看到用戶開啟好的改變,漸漸地享受生活和科技的樂趣,就是讓侯智薰最滿足的地方。 生活黑客們相信,生命的意義來自「意識維度的提升」,不甘於現況,所以選擇破解默認模式。 《雷蒙三十》創辦人 侯智薰 他也告訴我們,基於斯多葛學派、阿德勒主觀能動性,以及薩特的存在主義,人是註定自由的。也就是說我們是自己選擇的產物,會主動去管理生活中可控的事,我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取決於自己的選擇和行動,而「人」就是他行為的總和。 (同場加映:【如果你想】省下時間過好生活,五款 APP 讓你擁有高效人生) 想要更愛自己,擁抱高效生產力與自我管理 侯智薰認為,自己只是個喜歡走在前面幫忙探路的人,和人分享的內容都來自他走過的路、路上發現的風景、特別有意思的工具,還有一路上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與經驗。 活用工具,可以賦予生活另一種可能性,讓自己可以持續迭代、聰明生活。 侯智薰用經驗告訴我們,學習要高效,不外乎兩個維度: 第一,由內出發,如果能帶著問題來學習,才是收穫最好的學習方法,也就能獲得專屬於你的獨家內容; 第二,持續產出,把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實踐,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狀況重新適配,才能內化成個人智慧。 最後他補充,追求生產力的最終目的,不是做更多事,而是把時間抓回來,這才是自由。 圖片|Photo by Harley-Davidson on Unsplash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影響,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遠距工作」和「數位工具」的應用,是時代助推了他一把,來女人迷分享。 如果你也想要擁抱高效生產力與自我管理,想要抓回自己人生的自主權,找到適合的工具就是不二法門。 透過高效管理自己時間,將因此而更愛自己! 在與女人迷合作開設的課程當中,侯智薰也將分享數位工具必知的使用秘訣,帶領大家一起找到自己職涯中的方向與長處。 June 16,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vli3MP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女人默默在開車中享受的祕密:隨時出發與離開的能力與自由 https://ift.tt/EWUYvpj 有人說:「女人不用學開車,給男人載就好。」但當我厭倦,就有能力可以離開,才是開車女性都懂的自由。一個人的車廂,只為自己出發,女人在開車中默默享受。 文|李欣倫 記得母親曾說:「女人不用學開車,給男人載就好。」 如果沒記錯,這句話正是某次母親載她去駕訓班說的。當時正逢梅雨季,母親的車就暫時成為習慣騎機車的她的往返之舟。 現在想起,這句話來得莫名其妙也毫無道理,但當時這截斷上下文脈絡的話,卻像詭異藍煙,隨著車行速度,晃蕩於後照鏡下,懸掛的神佛照片和祈福金牌之間。 於是她用剛習得,又忙於獻技的女性主義論述嗤之以鼻,反覆嘲弄。但多年後開車上路,這句話卻如同摩挲神燈後的幽靈冉冉現身,伴隨強烈懷疑:為什麼母親這麼說? 倘若回到當初說話的情境,是否母親厭倦在大雨中載她往返駕訓場?還是母親對不斷獨自開車雲遊的生活感到煩膩?或是她其實想要丈夫同遊;共享風景也能輪流開車?還有什麼可能? 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如果當年她更有問題意識和窮究根源的慾望,這句話的脈絡是否來自於腦中深植的,傳統女性規訓和行動女性話語間的辯駁,吐出來的話尾,不過是彼此雄辯交戰的一抹遺緒? 還是主婦人妻內心,小女孩的撒嬌討好?男人替自己開車門,讓妝容完好、眼神無辜的自己,優雅坐進副駕駛座,名之為丈夫的男人帶她到天涯海角,瑣碎家常中,難得抒情冒險的情調,無論如何都勝過於俠女隻身勇闖天涯? 她想像,一個外表堅毅的五十多歲女性,獨自在公路上邊聽音樂,邊訝異於湧動情緒化作眼淚流淌之際,時速默默超過一百二,一百三的場景。 比起交通規則,婚姻生活是不是更難捉摸和遵循? 她確實接過幾次母親超速的罰單,附上的照片清晰顯示了車牌號碼,而她總能從那沒什麼好說的單調場景中過度詮釋: 銀色 LEXUS 維持著奔馳的餘緒,雖然駕駛者沒有入鏡,但女駕駛的情緒正如大膽催發的油門,渴望是供應不絕的燃料,輪胎化成風火輪,疾疾幻作向前驅動的蠻力,車體幾乎要長出翅膀那般飆向未來。 凡馳過之途皆迸發焰火朵朵,所有的地名形同虛設,凡是空間,皆指向一個究竟之所:自由。 Photo by Leio McLaren on Unsplash 於是她開車上路,當她體會過逼近超速的神秘結界——所有具體的限制,和無形的柵欄,如恐懼、擔憂、壓迫感之際,她再也不像父親那般叮嚀母親:開慢點,否則又被開罰單。 雖然至今尚未接過罰單,但她始終不太確定,比起交通規則,婚姻生活無法細說的潛規則於她而言,是不是更難捉摸和遵循? 一人的車廂,把難纏關係、生活壓力都拋向車外 她想及另一位孩子同學的母親朵拉,每週兩日從城市北緣,開車南下至偏鄉小學授課。她納悶是何等毅力與愛心,支撐朵拉開三小時的往返車程,只為了四小時的英語教學。隔天又是同樣行程,持續兩年。 某次和朵拉在幼兒園對面的公園,邊盯著孩子玩溜滑梯邊漫聊起來,她好奇對方的善舉,朵拉悄悄說:那兩日母親可以代她接送孩子,張羅晚餐,甚至安頓孩子入睡。 然後眨了眨眼:「那是我每週最期待的行程。」一人車廂重複播放她最愛的搖滾,「音量開到最大,幾乎要傷害聽力了吧。」宛若告解,秘密交換,她也想像朵拉逐漸踩深的油門,速度上揚,眼神有光:「妳知道,那超棒的。」 Photo by nine koepfer on Unsplash 語畢,兩個孩子撲向她,她給兩個孩子仔細戴上安全帽,一前一後三貼回家。 望著母子三人遠去的背影,她怔忡起來,朵拉沒說出的細節,她可輕易補上:取出孩子的英語會話練習,或繪本故事之類的 CD 片,放入青春時期排行榜,九○年代和二十世紀頭幾年的歷史節奏搖曳現身。 駕駛座上的她立刻返回女學生時代,永不終結的晝夜舞台上,掃射著無以復加的燦爛,青春就是恆常啟動的車頭燈,將所有闇夜照成曝光亮白,熟悉到令人心碎的音樂是持續抽長的魔豆。 從少女時代一路瘋長至人妻人母時代,她點頭、甩頭,單手持轉方向盤,空出來的手則在上大力拍擊。她一定笑得太用力,以致於淚水不受控流出,飽滿淚滴釋放壓力,也蓄積喜悅。 Photo by averie woodard on Unsplash 難纏的婆媳小姑關係、生活壓力、丈夫的冷淡、孩子這裡那裡的小毛病,和路人甲的指指點點等諸種,積累成肩膀的岩層硬塊,此刻全被音樂、方向盤、雨刷、後視鏡、油門、手煞車,接納地全盤吸收。 背後不再被孩子踢蹬,不會有孩子們無聊到令她翻白眼的爭吵——她得壓下滿腔憤怒,回過頭僵硬微笑:「好啦,你們是怎麼啦?」 副駕駛座也不會有男人沉穩的鼾聲,至於那些發生在車體之外的爭辯指責,全都粉碎成休止符,車內唯有笑聲、哭聲、音樂。 本文摘自李欣倫的《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由木馬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 June 15,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WUYvpj
母愛,不是與生俱來|停止複製原生家庭帶來的傷,愛自己,才懂得愛孩子 https://ift.tt/uFM35z1 當我動手打孩子的時候,我彷彿看到自己與母親的身影重疊,而外婆的身影也在媽媽身後,暴躁的情緒與打罵家庭模式被複製了下來⋯⋯然而,這些負面教育,其實可以在自己的手上停止。 文|妮可媽媽 書寫這篇文章時,我有些許掙扎。掙扎的是,我們可否誠懇地去面對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聲音? 我們可否解開既有框架包袱,試著做一個不那麼完美,卻願意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媽媽? 很多人說,為母則強。或許,我們都是在生了孩子後,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內心有一塊柔軟的地方,叫做母愛。 母愛,並非與生俱來 從當媽媽的那一刻起,我們為了照顧襁褓中的孩子,而變得剛強。 原本害怕蟑螂的,都可以練就徒手打蟑螂的好功夫;原本連炒菜都能讓廚房失火的,也可以於一再練習烹煮食物給孩子吃的過程裡,漸漸變成大廚師;原本聽到小屁孩哭聲就煩躁抓狂的,在一次次哭聲中,學會如何哄睡孩子,看著孩子睡得香甜⋯⋯這些一次次,都並非與生俱來,包含母愛。 母愛,也是不斷練習並檢視自己後的真心與用心。 但,並非每個母親,都能在練習中學會當一個母親,甚至用對的方式愛孩子。 從一位朋友的真實人生故事裡,看見了她與母親之間的糾葛,以及內心糾結。 也意識到了,或許,很多母親在年邁後,也未必懂得如何愛孩子或付出愛。 圖片|Photo by Jake Thacker on Unsplash 不成為一位自我內心匱乏的母親,才能擁有真正母愛 朋友 A 的母親,是一位貿易公司的高階主管,父親開餐館做生意,兒時家境頗為富裕,但母親有著重男輕女的傳統刻板觀念,因此對哥哥較為厚愛。 哥哥可時常買新鞋新衣,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過得稀鬆平常,但她幾乎是不敢奢望能擁有任何想要的東西,非但如此,只要母親心情不好,就會招來一頓打罵。 當 A 唸國三的時候,父親得了癌症,半年過後,父親則因病重而過世,父親過世後,母親將所有的怒氣,全宣洩在 A 的身上。 不僅變本加厲的打罵她,甚至只要在學校夜間課輔後,因向老師請教問題而慢了十分鐘抵達家,就會被反鎖在門外,不論 A 如何按電鈴,門內的母親就是不開門,讓 A 像極了一隻回不了家的流浪貓。 原本 A 以為憑著自己努力向上,可以一路考取高中和大學第一志願的好成績,想著大學畢業後,可以從此遠離這樣的環境。 但,母親如同水蛭般緊咬著 A 不放,當 A 大學畢業多年後,想與交往的男友論及婚嫁,母親也不同意,依然要求 A 要繼續每月金援資助家裡各項開銷,連哥哥需要開店做生意的錢,也要 A 負擔。 在一次爭執後,A 選擇逃離這樣沒有愛、也無法給予她愛的「家」,向公司申請外派至國外工作,從此頭也不回的在他鄉重新生活,重新學習如何愛自己,如何與自己內心的傷口和解。 圖片|Photo by Joshua Harkon on Unsplash 我也有一個身為教育者,卻從不知道自己無法正確付出愛的媽媽。 反觀自己,從自身經驗出發,雖然我與朋友 A 的際遇不同,但,我也有那麼一個傳統的母親。 她在教育界服務三十多年,為人國小教師,教導無數孩子,並將「愛的教育」掛至嘴上。或許,工作上是一位專業的老師,知道要有愛心與耐心教導學生。下了班回到家以後,轉換成「媽媽」這個身份時,多了愛之深、責之切的壓力,成為了一個無法控制自我情緒,並且容易暴走,且不自知的母親。 猶記兒時,母親會因我的成績沒有到達「目標」,或是因粗心大意犯錯而沒有拿到滿分,回家就會被痛打一番,若回嘴欲解釋,則會被甩以巴掌,嚴刑伺候。 當時的自己曾在日記寫下,希望我的媽媽不是老師,不是一個愛跟同事比較誰的孩子比較優秀的高知識份子,甚至希望是不識字的母親,但卻能給我滿滿鼓勵和溫暖。 (同場加映:你的匱乏感,會讓自己把童年缺憾彌補在孩子身上) 考了全班第一名,也換不到母親的一抹笑容 從小我不僅追求成績優異,並在各項競賽中都想拿到大小獎項,無論鋼琴才藝,當選模範生,甚至參加地區性的國語文競賽,都能拿到特優獎項,通常這樣的孩子,應該都是大人口中拿來炫耀,並最受到誇讚的那一個。 然而,即使我努力考取好成績,甚至保持在全班第一名,也未曾看見母親給予我誇讚獎勵,或是一抹認同笑容。 長期希望能得到父母認同的我,心中感到無比匱乏。 即使考取全班第一,只換來一句:「有什麼好開心?是縣市第一嗎?」 當時的我,在書房裡哭得久久無法自己,收乾眼淚後,再也不會帶著喜悅將獎狀與家人分享。 所謂匱乏,好似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黑洞,不論再如何努力,都無法把黑洞填滿,那種感覺,好像心裡有一個很大的空缺,被人挖空般的難受。 圖片|Photo by Tanaphong Toochinda on Unsplash 嚴厲的母親,也成長自內心匱乏的女兒 漸漸長大以後,聽聞母親說到外婆,是一個脾氣暴躁,且會因生意忙碌而暴打孩子的媽媽,往往手上在炒菜,孩子做了讓人不順心的事,就把手上鍋鏟往孩子身上一陣亂打,如同透過這個行徑,尋找自信建立的過程,而我也逐漸明白,或許母親的暴躁,與無法控制的情緒,也複製外婆的情緒控管問題,直到年老都仍不自知。 因此,當我開始為人母親後,起初幾年,也無法看見自己並無帶著溫柔與孩子們相處,甚至有時,也如同失控的母親,對孩子們一陣謾罵。 為何人的內心會有匱乏感?——匱乏感通常來於自身的不安全感。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提出,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來的產物:小孩子一出生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通常是媽媽),藉此保護自己免於遭受外界的攻擊。 而依附系統,也稱作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是一種社會互動準則,我們與他人互動的過程,漸漸養成對外界的互動模式。 當我們在依附關係上,無法獲得足夠安全感,往往建構與外界互動的過程,會產生自我懷疑及矛盾。 漸漸的會衍生出,無法讓內心感覺「安定」的匱乏感,通常在沒有自我察覺與旁觀的狀態下,當事者無法得知這些匱乏行為的產生。 長期的匱乏,容易形成強迫自己要變成更優秀、更完美的人,或是強迫自己要做到零缺點的狀況,才肯放過自己。當不那麼完美或有缺失時,內心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或挫敗感,間接影響自身情緒也影響身旁的人。 (延伸閱讀:被童年的傷口綁架?從「依附關係」治癒內在小孩的 4 個步驟) 停止複製錯誤的行為——來自檢討與覺悟,以及自我成長 當我透過幾次與孩子們交談、並且自我觀察,甚至藉由信仰療癒,逐漸放慢腳步看見自己時,才驚覺自己也複製了上一輩「控制他人,強迫自己」的不理智。 審慎檢視以後,我透過大量閱讀書籍,逐步學習如何不逼迫自己,也不逼迫他人的方式,讓自己從中懂得好好放鬆。 甚至陪伴孩子們共讀,以及不斷地書寫創作,讓我的身心靈都能得到成長。 圖片|Photo by Johnny McClung on Unsplash 唯有讓自己承認過往的錯誤,並且願意改變的那一刻,才能停止複製上一輩遺留下來的錯誤行為,並重新找回美好自我,與內在小孩徹底和解。 學習與自己和解,沒有一個媽媽是完美無缺。 母愛,需要練習,不要害怕當一個不及格的媽媽,沒有一個媽媽是完美無缺。 但要能學會與內心深處的自己,那個「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和解——唯有重新愛自己,我們才能有動力,打從心底知道如何愛孩子! 作者資訊|科技業 PM,斜槓經營報章雜誌副刊、電子媒體專欄、部落格,文章型態跨純文學、親子教育、兩性關係、專案管理等領域。致力於陪伴孩子們成長、鼓勵女性不斷自我成長,並為女性發聲。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養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學習之路。 June 15,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uFM35z1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性別觀察|胖艾美 Rebel Wilson「被出櫃」,身為公眾人物,她有說「不」的權利嗎? https://ift.tt/lfWSVFA 「曾以為我在尋找王子,但也許我真正需要的是一位迪士尼公主!」胖艾美 Rebel Wilson 在 IG 宣布與同性伴侶交往,眾人紛紛祝福。過了幾天才知道,原來是新聞記者發現戀情,逼迫她做出回應,形同「被出櫃」。身為公眾人物,她有說「不」的權利嗎? 2022 年六月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的第一週,最讓人感到突然又驚喜的消息,莫過於電影《歌喉讚》那位帶給人歡樂的澳洲影星「胖艾美」Rebel Wilson,在自己的 Instagram 上宣布與同性伴侶交往的喜訊: 我曾以為我在尋找迪士尼王子⋯⋯但也許我真正需要的是一位 #迪士尼公主 💗🌈💗#loveislove 兩個人甜滋滋的合影羨煞了不少人,適逢六月同志驕傲月, #loveislove 、同志就在你我身邊,在貼文底下有各種祝福的話語「 ❤️😍❤️😍❤️😍 yes!」「Love is love Diva 🥰😍💖」「Love you both so much!!!❤️❤️❤️」 隨著 Wilson 貼出與伴侶 Ramona Agruma 的合照, 羨煞了不少人的眼光,然而 6 月 11 日一則在《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刊出的專欄,對於這起甜蜜戀情事件帶來許多討論。 這不是她主動想告知,而是被記者「逼著出櫃」 在這篇標題〈Rebel 開始散佈關係的新聞了〉一文裡,作者 Andrew Hornery 抱怨自己被胖艾美「毀約」了:「我知道這個新戀情的狀況,所以在週四(9 日)寄出給 Rebel Wilson 團隊的信件裡,給出兩天的時間來討論她的對象,那個在 LA 的時尚設計師 Ramona Agruma。」 「但她選擇毀掉我們的報導,直接在她的 Instagram 上貼出這則『迪士尼女公主』的貼文。」Andrew 在週六這篇文中,帶著不甘心,寫著自己是如何想報導胖艾美 Rebel Wilson 的愛情故事。 「她之前也在 Instagram 這個社群平台上,誇耀她那帥氣的美國啤酒大亨前男友啊。」 這篇專欄在刊出後,隨即有人發覺哪裡不大對勁:「很明顯地,這不是 Rebel Wilson 自己想出櫃的。《雪梨晨鋒報》的記者已經承認給她 2 天的時間來評論,否則就要幫她出櫃。更糟的是,這出自於該報內公開男同志作者之手。」 這則點破房裡大象的的評論已經近 3 萬多則回應,逼得讓《雪梨晨鋒報》的編輯 Bevan Shields 在週日(12)下午刊出了〈對於Rebel Wilson 報導的附註〉,文內提到: 「我們專欄作家問了 Wilson 是否想對於她的新伴侶這件事評論。」 「如果她的伴侶是男性的話,我們也會問一樣的問題。」 「要說我們幫 Wilson 出櫃是錯的。」 此附註刊出後,更多人不以為然了,澳洲 ABC 新聞廣播製作人 Rafael Epstein 評論: 「你們說:『噢,我們只是提出問題而已。』,但有沒有想過,如果她今天面對這些問題時會怎麼想?如果今天是這些記者與編輯,被問到這些有關於他們私生活的問題呢? 」 Rafael Epstein 更在 13 日上架的廣播裡開頭說到:「這件事不單純只是討論名人八卦,因為名人本身就是八卦來源,這攸關於媒體如何在報導公眾人物的性傾向。」確實,當媒體說著自己有報導真相的義務給觀眾時,為什麼會用粗暴的方式,詢問個人性傾向上的問題呢? 而在此同時,原先對這場戀情的滿滿祝福,也漸漸導向聲援尊重 Rebel Wilson 的個人隱私與性向。 在 12 日當晚, Rebel Wilson 作出公開回應: 謝謝你們的評論,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狀況。但我試著用優雅的方式來處理它。 關於性別平權,我們還能做得更多 澳洲 LGBTQI+ 健康協會的執行長 Nicky Bath 受訪時也聲援 Rebel Wilson 此刻的處境:「要不要出櫃與揭露個人感情狀態,應該是個人選擇。」 「LGBQIA+ 族群應該得自己選擇要告訴誰,怎麼告知,然後是哪時。」 若單就該報所提的問題來看,《雪梨晨鋒報》並沒有真正強迫 Rebel Wilson 非得出櫃,但只給 2 天的時間對於自己的感情伴侶作出評論,在這種具時限壓力的處理方式下,怎能讓 LGBTQIA+ 社群成員自在地告知自己的感情狀態?就像 Wilson 在 12 日的推文內所說的:「非常艱難的狀況。」 原本兩個人相愛在一起應是一樁美事,至今竟充滿烏煙瘴氣,更讓人感到不捨。 本月 11 日刊在《雪梨晨鋒報》的專欄,編輯那篇附註刊出後沒多久就撤下,原作者 Andrew Hornery 在 13 日澳洲時間下午也在該報網站上刊出道歉啟事,內文除了告知大家與 Rebel Wilson 團隊就發表評論這件事時序外,對自己在這件事處理的狀況也表示歉意: 「身為男同志,我理解歧視與污名化的困境⋯⋯我們從來沒有要幫人出櫃,但我能理解,為什麼我的詢問信件會被視為一個威脅,處理模式上是個錯誤。」 「我做錯了。《雪梨晨鋒報》與我在之後,會確保完善考量到個人性傾向這個複雜議題。」Andrew Hornery 同時也為了 11 日所刊出的那篇不甘心的專欄,向讀者道歉:「因為沒收到 Rebel Wilson 的回信,選擇不回信是她的權利。而我在週五看到 Instagram 貼文後,用自己的失望寫出了一篇不合格的文章。」 雖然道歉,卻已讓這個 #loveislove 的故事沾染上不必要的風波,更讓大家反思: 「我們真的建構出一個,多元共融的性別空間了嗎?」 圖片|《我要回高三》劇照 在這篇文章開頭所提,每年六月是同志驕傲月,讓大家記得 1969 年在美國紐約石牆(Stonewall)酒店,對於同志族群歧視而引爆的劇烈抗爭。在石牆事件過去 50 多年後的此刻,欣見性別議題不再是禁忌,過去十年內許多國家通過同性婚姻。 不過,當驕傲月滿溢著驕傲與自豪的氛圍時,有人開始思考:社會各層面對於 LGBTQIA+ 族群偏見是否真的有所減少?我們是否真正地創造出多元與共融的社會氛圍,讓 LGBTQAI+ 社群內的成員更能自在地討論「現身」問題? 那些結構性的問題依舊存在。不只是性別平等,更要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性別環境。 在 Rebel Wilson 事件後,願我們能更純粹地祝福他人找到自己的幸福,毋須再伴隨這些不和諧音。到那時,我們才算朝著性別公平公正,與多元共融的社會環境,跨出了一大步。 June 14,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fWSVFA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給大人的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相信你所經歷的,都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https://ift.tt/j2gU8uD 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帶來許多的「不確定」,也令人產生焦慮,而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告訴我們,困住我們的,不是外在的遭遇,而是內在的心境,宇宙自有安排⋯⋯! 這是關於一顆石頭、一隻熊、一個鳥巢和一名獵人,看似毫不相干,卻又相互牽連,串起意想不到的故事。 有一天,熊在森林裡散步,被一顆石頭絆倒,傷了熊掌。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他很生氣,嘴裡嚷著:「可惡的石頭!」熊撿起石頭隨手一扔,石頭擊中樹幹,樹枝開始搖晃。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樹枝上的鳥巢,掉了下來,砸中正瞄準熊的獵人。獵人槍口一偏,沒射中熊。 獵人生氣地說:「可惡的鳥巢!」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不清楚狀況的熊,又遇到了石頭,他很疑惑,為什麼這顆石頭一直擋住他的路呢? 他不知道,這顆不會說話的石頭,剛救了他一命。 (性別推薦:給大人的繪本|率先穿起褲裝的女子瑪麗.沃克:曾因褲裝被逮捕,為女性爭取穿著自主權) 換個角度想:不糾結於當下,不憂慮於未來 村上春樹曾說:「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外在的遭遇,而是內在的心境。 當我們以恐懼、不安或焦躁「評判」處境,落入抱怨與低落之中,卻忘了綜覽全局——「看似」不如意,會不會其實是上天以另一種形式,預備的禮物? 如同故事中的熊,怎麼也沒料到,因為被石頭絆倒,反而撿回一命。 生活,更像是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往往無法想像之後的發展。 那何不以「豁達」心態看待,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不定會有奇蹟發生呢。 Photo by Pablo Heimplatz on Unsplash 例如,下了場大雨,抱怨出門不便,反而因為躲雨,邂逅了一位朋友;錯失原本的升遷機會,卻因為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彼此關係更融洽; 懊惱當時選擇另一份工作,就能賺更多錢,卻因為堅持熱愛的事,獲得更多幸福感; 揮別錯的人,深陷失戀痛苦,卻因此遇見了對的人,獲得真正幸福。 或像當年選擇休學,學習書寫藝術的賈伯斯,應該也無法預料,設計電腦字體時,會因為當年所學,受到啟發? 正如他於 2005 年,史丹佛大學演講的名言: 我們無法在經歷的當下,參透每件事的意義,唯有在日後回顧時,才能將一個個點連成線,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你經歷過的一切終將在未來以某種方式串連起來。 (同場加映:錢錢與它的產地|從《魔球》《賈伯斯》到《當幸福來敲門》五部真實故事電影,五種幸福方程式) 圖片|Photo by Johannes Plenio on Unsplash 祈禱的力量:相信宇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這變化快速的時代,未知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是令許多人焦慮的原因。 然而,那些我們過於擔憂的事,往往不一定會發生,困於心中,不僅於事無補,只會徒增煩惱。 面對眼前的煩惱,不如選擇「放下」吧!放下擔憂、不安、焦慮、恐懼,明白這些只是「情緒」,而這些情緒並不等於真實的你,也不能掌控你未來的路。 也許轉個彎,就能海闊天空;也許換條路,風景就會不同。 換個角度想,我們的人生是一場不斷成長的修行,即使會有挫折,即使有時所遭遇的事件,當下看不出其中意義,但這些經歷,都為生命歷程帶來省思。 培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怡然豁達的人生觀,當我們選擇以平常心看待,也更能相信宇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相信,是一種幸福的選擇,也是獲得平靜力量的源頭。 (猜你想看:打開衣櫥,映入眼前的是混亂還是明亮舒敞?衣櫥反映人生,打造專屬經典衣櫃的方法) Photo by Ryan Hutton on Unsplash 好與壞,有時需要時間來驗證,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帶著善意祈禱,相信生活不會虧待善良的人。用正向心念面對現狀時,一切也會變得順利。 你可以對著星空許願,勉勵自己,目前的低潮或不安,只是暫時的,一定是為了迎接之後的好運,先儲備能量;也可以把願望寫下來,勾勒想像中的美好模樣——你會驚訝的發現,目前看似不如意的處境,並不能阻止你擁有平靜的心境。 如同作家彭樹君在《相信今天會有好事發生》書中所述:「書寫是一種靜心,是聆聽內在聲音的方式,是療癒自我的過程,也是得到心靈自由的途徑。」 當你靜下心,你也能更豁達地看待事物,換個角度想,好與壞,往往需要時間驗證——你能做的,就是相信,一切經歷,都是通往美好的必經之路。 June 13,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2gU8uD
愛的形狀|伴侶衝突,隱忍其實是錯失彼此了解的機會:3 個溝通心法,為關係創造對話 https://ift.tt/GmKxogd 怕衝突所以什麼都不說,真的比較好嗎?表面平和,底下卻暗潮洶湧⋯⋯愛情的形狀,到底怎麼樣才能圓滿呢? 前陣子我在 IG 上詢問大家在穩定關係中覺得最容易卡關的部分是什麼,回答中可以發現「伴侶溝通」是多數讀者的痛點,大家知道「溝通」在關係相處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溝通這件事情的背後,有太多面向需要考量,如每個人的立場、觀點,以及在表達時所使用的語氣、用字遣詞等,而且有極高的機率變成挑戰對方,也擔心說出來後對方對自己產生不同的想法,會不會因為這樣在對方心中被扣分?對方會不會拒絕我? 因此,有些人即便有不開心,轉個身向閨蜜、兄弟抱怨,暫時讓心情舒坦,但,回過頭來仍然要面對自己的伴侶,難道少說一點真的能降低衝突,讓彼此更和諧嗎? 圖片|Photo by Baliuk on PIXTA 大家都不直說,真的比較好嗎? 害怕衝突而選擇用暗示的話語,其實對於長期相處的伴侶來說,在溝通上並沒有加分的效果,一項有趣的研究可以說明,拐彎抹角對溝通並沒有比較好。 研究中,找來不同伴侶一起討論特定問題,討論過程中會進行側錄,觀看回放時,說話者和聆聽者分別會被詢問問題:說話者會被問到是否認為自己已經清楚表達意思,而聆聽者會解釋他們所理解到說話者的意圖,覺得被說話者的挑戰程度有多少(就像是日常溝通過程,意見分歧時我們多少都會感到被挑戰)。 在實驗中除了說話者和聆聽者還有四位觀察者,需要對說話者的表達能力進行評分,說話者往往對自己的表達能力的評價高於客觀觀察者。 此外,當客觀的觀察者高度評價說話者的表達能力時,聆聽者的理解準確程度更高,然而,當說話者認為他們已經清楚時,則不一定。 另外,聽者感受到被挑戰的程度並不會降低對說話者的理解力,如果客觀上是表達清楚的,聆聽者都可以準確地理解說話者要表達的真正訊息,因此在衝突中,雙方願意表達思想和感受對溝通是更有效的。 (延伸閱讀:不再愛成孤島!與自己保持聯絡的方法:試著訴說、給予聆聽,建立適合自己的療癒場) 圖片|Photo by Sai Kiran Anagani on Unsplash 每次的隱忍都是錯失了解彼此的機會 即便是伴侶,也不可以忽略個體差異的事實,那些我們自以為明顯的暗示,對方很有可能根本沒接住。 當然,由於兩個不同個體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思考模式,可能難以避免互相挑戰,更直接的溝通有時可能會「痛痛的」,然而這可能是彼此解決分歧與衝突最有效率的方式。 有些關係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殊不知兩人內心在某些時刻都刮著龍捲風,因為可能只是雙方都選擇「不直說」,選擇隱忍或是暗示,卻發現一點都沒有解決到問題。 (猜你想看:「愛我應該要懂我」但一段健康的關係,需要你的「有話直說」) 我曾經遇過一對情侶 L 和 C,雖然他們都願意「忍讓」,在雙方發生意見分歧或是有不滿的情緒,不會選擇直接告訴對方自己真正在意的點與自己的理解,委婉地兜了幾個圈子。 身為 L 和 C 共同好友的我,中間傾聽他們兩個人的抱怨,才知道原來雙方都沒有抓到彼此的意思⋯⋯ L 在下班經常向 C 抱怨工作很累,C 則認為在社會上打拼工作本身就是累人的。有一回兩人因此而吵架,L 認為 C 所從事的工作相對輕鬆穩定,無法同理自己,L 告訴我自己只是希望另一半能在加班後陪自己吃頓飯再一起回家,但 L 的方式是透過表達負面情緒來暗示需要陪伴,到頭來沒有向 C 開口自己的需求。 身為中間人,鼓勵他們勇敢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所幸後來讓誤會解開了,C 願意多花時間陪伴 L,而 L 也因為能和伴侶度過下班後的美好時光,稍微緩解了工作上的壓力。 圖片|Photo by A. L. on Unsplash 說出口不等於刺傷對方 許多人之所以和上述的情侶一樣不敢開口說,是因為害怕衝突,也可能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才不會讓另一半感到受傷。 五月底在我的新書 《那些愛情裡,我們所受過的傷》中,我針對伴侶溝通提出了三種具體方法,在穩定關係中創造出更多對等溝通的機會,不用持續隱忍,開口溝通也非刺傷對方: 1. 不預設立場,聽出情緒背後的訊息 我們之所以無法好好聽對方說話,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自己帶有預設的立場,把過去的經驗套用在對方所描述的情況,但這樣的回應,很可能會出現不理性的字眼。例如: 「反正你本來就是懶,這次的旅行也不用指望你規劃行程。」 「一定是你用丟的,老是忘東忘西的就是你。」 「你的理解力不太好,我知道你一定聽不懂我在說什麼!」 此時,我們可以試著轉換回應的方式,捨棄偏見、不妄下定論,同時也多加觀察對方的情緒。 比如對方說:「最近工作都做不完,還一直被會議佔滿時間。」當對方在抱怨工作時,他的情緒是厭惡、憤怒、焦慮,還是恐懼? 若對方顯露出焦慮的情緒,他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慰。此時,如果你建議他離職,反而容易增加對方的焦慮感。 想到要在茫茫大海中找新工作、適應新環境,對於已經無法掌握現況的人來說,可能會形成更大的壓力。 因此請先辨認出對方真正的狀態,是否可以承受當下的立即溝通,記得先處理情緒才能有效處理問題。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2. 善用我訊息溝通 減少針鋒相對 確認好是可以進行溝通的狀態,接著就是該如何「說」。溝通經常淪為爭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談話中感受到「被指責」,被指責的一方不服輸展開反駁,你一言我一句,雙方無法在同個頻率上對話。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的話,可以從「我訊息」溝通開始練習,我訊息(I-message)是由心理學家 Thomas Gordon 提出的概念,「我訊息」相較於第二人稱的「你訊息」,不把責任推給聽話者,減少的保護機制,幫助關係中的積極溝通,還能讓你將心裡的話說出口,不再壓抑自己。 我訊息的溝通有三大元素包含:「具體事件承述」、「我對此事件的感受」與「我的期待」。 如果你最近很累,伴侶卻在大半夜還開著燈打遊戲,影響到你的睡眠,原先的「你訊息」可能會說:「你這樣不睡覺吵到我了。」對方一感受到被指責,防禦機制馬上啟動,翻起舊帳回:「你之前不是也很晚睡。」 但如果改成完整的「我訊息」說:「我最近加班到比較晚,晚上沒好好睡覺隔天會很累,希望最近晚上我們能先好好休息。」語句柔和許多,也完整表達自身的感受和需求,降低對方因為感到被指責而回擊的衝突發生。 當然不是所有以「我」開頭的敘述就是我訊息溝通,比如:「我討厭你這樣不貼心」就是在責備對方,無法帶來正向溝通,所以還要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覺察自己是如何使用,帶來什麼樣的效果。 (同場加映:非暴力溝通:支持對方成為獨特的自己,而非我們期待對方成為的樣子)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3. 伴侶是隊友而非敵人的信念 發生衝突時,目標放在理性溝通、解決問題,而不是「爭論對錯」,畢竟我們無法避免兩人意見不合之處,先冷靜下來思考,試著討論出一個彼此有共識的解決方案。 先降低你的標準,從比較簡單、雙方也能確實做到的方法的開始,不求一次到位,而是逐步來改善問題。 你終將會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雖然偶爾有脾氣和情緒,但我們都能領會,關係耐人尋味的地方正是來自於我們的差異。 (推薦閱讀:疫情中相愛相殺?從遠距離到近距離「刺蝟效應」:我們該如何在愛裡呼吸) 衝突無可避免,暗自受傷不如積極練習 我們會因為害怕衝突而選擇放棄溝通,甚至對伴侶感到失望。但最終你仍然會發現,任何長久穩定的關係都需要一再磨合,與其消極以待、逃避問題,不如與伴侶共同學習溝通技巧,並隨時回顧你們的進步,如:「更能理解對方表達的本意」、「更快找到解決問題的共識」。 如果與伴侶沒有默契,毋須沮喪,默契是可遇但無法強求的。 有太多外在因素變化會影響我們的意念與想法,而過去的狀態和現在的狀態也可能有所差異,如果全然依賴默契,欠缺了非語言溝通,多少仍然會有理解錯誤的時候。在已培養的默契中,仍要記得與對方進行「核對」,以減少彼此認知的落差。� 而想要積極練習,牌卡也是不錯的工具。 在遊戲化情境讓你練習「開口說」 當你不夠理解對方,擔心自己的表達會傷人,又或是不夠理解自己的需求,弄不清楚要表達的是什麼,該如何明確地向伴侶提出,那麼在衝突發生當下,可能讓你難以開口直接溝通,有沒有可能透過遊戲化的方式,在輕鬆的情境裡展開練習呢? 答案是可以的。 就我自己過去的經驗,因為和伴侶同為高敏感者,在談話中再三考慮對方感受,想要表達時不知怎麼開口,錯失了解彼此的機會。 然而,當衝突真正發生,誘發出情緒時,又影響彼此客觀理性地討論,只成為無謂的爭吵,對於解決事情沒有益處,反而只是覺得「對方怎麼會這麼說?」不論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又或是「聽者無意說者有心」。 很幸運地,接觸到牌卡工具,如獲至寶,我們藉由牌卡的問答交流想法,在輕鬆的氣氛中卸下心防,彼此降低敏感度,以更開放的角度聆聽對方的回覆,而你知道那將是更貼近真實彼此的樣子。 這次女人迷推出第二套關係系列牌卡《Shape of Love 關係訂製牌卡》,一方面能和伴侶展開雙向交流,一方面也幫助個人進行自我探索,在你希望伴侶更了解你之前,其實你更需要先好好理解自己,看見自己在愛裡的需要,打造吸引真愛的體質。 不論你是想好好陪伴自己,還是與伴侶創造有意義的對談,這套牌都適合珍藏。 推薦用法: 一、自我探索,了解我在愛的需求 對愛感到迷惘的時期,選定一個輕鬆的夜晚,和自己展開自我對話,抽出探索卡,寫下你的答案,一週以後來看看這些答案,有沒有新的想法,並為自己抽出一張解答卡。 二、練習開口說,拉近關係距離 選定一個彼此感到悠閒的時光,將手機放到一旁沒有打擾! 拿出探索卡隨機抽牌,輪流回答牌卡上的問題。 一人回答完後,另一人給予簡單回饋,接著回答同一題。 每一回合結束後,輪流抽出解答卡。 任何時間可以結束,給對方一個愛的抱抱或是任何愛的儀式。 這套關係訂製牌也可以和第一代《關係同步牌卡》一起使用,更多元、更有趣,如果玩完意猶未盡,不妨來抽一張迷人卡,上面有 15 種迷人愛情故事,抽到某個故事不妨去看看和他們有關的作品。 像是抽到《王牌冤家》牌卡,正好可以重溫男主角喬爾(Joel)與女主角克蕾婷(Clementine)經典的愛情故事,或許也可以為關係帶來些靈感喔! 關係是一輩子必修,更多伴侶關係|自我關係|工作關係議題,歡迎至 IG 看更多: June 13,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GmKxogd
心理師看《少年法庭》︰孩子為什麼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少年犯是否真能被教化? https://ift.tt/e6dRXGF Netflix 韓國影集《少年法庭》,一群少年犯的「現在」從不是自己所決定,而是由家庭、社會、國家所影響,在審判之下,這樣的他們真的能被教化嗎? 看完《少年法庭》,很多人心裡可能都有這樣的疑惑︰「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看完這部影集,我也覺得心裡很沉重。 我長期和青少年及他們的家庭工作,想藉由這部影集,提出一些我的觀察。 少年法庭的目的是懲罰還是教化?少年犯是否真能被教化? 劇中兩位法官沈恩錫和車泰柱,深刻演出了他們對於犯罪少年迥異的看法,沈恩錫法官極度厭惡少年犯,認為法官要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懲罰,且認為他們無法輕易改變;而車泰柱法官則認為,少年犯是可以改正行為的,需要法官的循循善誘、陪伴及監督。 站在我的觀點,我也認為青少年的法律應該是以教化、而非懲罰青少年為目的,但我也認同沈恩錫所說︰「少年犯罪仍要受到應有的懲罰」。 圖片|《少年法庭》劇照 劇中演出一些青少年仗著自己未成年,仍受到法律保護(例如︰不會入獄、不會留下前科)而為所欲為。少年犯罪制度是保護少年,還是反而助長了少年犯罪,非常值得深思。 從後面的劇情我們也慢慢看到,為何這兩位法官的價值觀差異這麼大,原來沈恩錫自己就是被害人的家屬,沈恩錫的兒子被加害人用石頭砸死,卻因為未成年,而沒有受到什麼懲罰,而加害人後來又犯下更多更嚴重的案件。 而車泰柱自己曾是少年犯,因為法官對他的相信及陪伴,讓他努力考上法官,改邪歸正,才成為了今天的自己。 (為你挑劇:連孔劉都沉浸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廉家三姐弟人生哲學,你也有渴望出走的心嗎?) 圖片|《少年法庭》劇照 因為過去的經驗,導致兩位法官對於犯罪少年有如此迥異的看法。 同樣的,今天這些犯罪少年不會是無緣無故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孩子的個性、氣質,以及外在教養環境(如家庭、社會、遭遇事件等)兩者交互作用所致。 例如,一個心思較為細膩、敏感的孩子,剛好有一個喝酒、家暴的爸爸,導致孩子非常恐懼及痛苦,於是這個孩子逃離了這個家,加入了幫派,而開始有犯罪事件。倘若這個心思細膩、敏感的孩子剛好生長在一個功能健全的家庭,他就不一定會變成犯罪少年。 而徐有悧的家暴案件中,她很想要重新過活,但就是有個長期家暴她的爸爸、和勸她隱忍的奶奶,她說︰「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悲慘?我真的很想要擺脫一切,我很想振作起來好好過生活,但是我卻擺脫不了」,導致她連想好好正常工作都沒辦法做到。 如果今天孩子回到原本的生活環境中,家人卻不願付出任何努力或改變,只期待孩子變好,那無疑是緣木求魚的事啊! (延伸閱讀:「我們是蹲著的人」《洗車人家》:如果這個社會,多給我們一點機會⋯⋯) 圖片|《少年法庭》劇照 少年案件不只是個人問題,家庭、社會、國家都有責任 而家庭和社會是否能協助矯正犯罪少年的品行也至關重要,例如有些家長疏於管教或縱容孩子,也可能讓犯罪少年認為自己犯的錯根本沒什麼。 例如一開始的延和國小學童凶殺案,加害人韓睿恩的父母長期在國外,只願意花請律師,卻對她犯下重大刑案不聞不問,也不陪同孩子出庭。父母長期的缺席,導致韓睿恩聽到尹知煦說想要借手機打給媽媽,而憤而對他痛下殺手。 而許多抗議要廢止《少年法》的民眾可能是認為少年犯應該要受到嚴懲,但事實上,犯罪行為不只是少年的問題,是少年自己和家庭、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所致。 法官除了審判之外,還要預防少年犯再犯。我也很認同劇中所說︰「少年案件不再只是個人問題,社會國家都有責任。」例如,矯正機構給予少年犯的輔導諮商、社會是否願意再給少年犯改過的機會⋯⋯等都不可或缺。 (西洋影集:青少年的性愛世界!解析《性愛自修室》4 大看點、劇中角色的穿搭象徵) 圖片|《少年法庭》劇照 那麼,到底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問題行為呢? 青春期的孩子並不討喜,倔強、蠻不在乎的神情,愛發脾氣、叛逆的表現,需要幫忙卻還是嘴硬否認,常常說「還好、不知道、沒差」,假裝無所謂。青春期的孩子抽高的身體、像大人的說話方式,但其實內心還像個孩子。 很多大人會問,為什麼孩子心裡有話卻不直說呢?因為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愛面子、也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天真單純,肚子餓就說餓了、難過想哭就大哭一場。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被哥哥欺負了就哇哇大哭,哭完擦擦眼淚,下一秒又和哥哥笑著玩在一起了。在兒童期,孩子的情緒來的快,去得也快。 當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難,他不會主動說︰「我需要幫忙!」取而代之表現出來的,就是那些問題行為,例如說謊、作弊、逃學、割腕⋯⋯等。 這些不討喜的問題行為,讓父母既擔心又難過,認為孩子開始叛逆,不了解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孩子因為不討喜的問題行為而被父母責備,但其實,這就是孩子的求救訊號。 (同場加映:《我是遺物整理師》演員陳俊翔:7 歲出道、17 歲成名,導演為何稱他是天才少年?) 圖片|《少年法庭》劇照 例如︰劇中的蔚藍青少年恢復中心的事件中,吳宣慈主任的女兒雅凜因為不捨媽媽長期照顧犯罪少女的辛勞,還被他們誣陷,而想出了一個辦法︰打電話投訴蔚藍青少年恢復中心有不法行為,希望中心能被解散。 在媽媽被查出有不法行為,一時激動昏倒住院時,雅凜聽到犯罪少女們大肆慶祝地說︰「主任不在,真是太爽了!希望她快點死!」的時候,由於過於心疼媽媽,而把犯罪少女全部都放走,還砸壞了中心的許多東西;而犯罪少女逃出後,想以性交易得到金錢,差點使得一位少女被性侵。 原來,雅凜不知道怎麼表達對媽媽的心疼,她投訴中心、放走犯罪少女的激烈行為,其實是想要救媽媽,心疼媽媽的辛苦卻被糟蹋,也希望媽媽能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雅凜也在為自己呼救,期待媽媽不要把目光一直放在犯罪少女身上,希望媽媽也能多看自己一眼,多陪自己一些。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行為而頭疼時,若能換個角度思考,看見孩子是用問題行為在呼救,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問題行為滿足了孩子內在的何種需求。 當我們能這樣做,就不會再對孩子那麼惱怒了。當我們能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孩子的問題行為,將更能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而更能好好陪伴孩子。 *寫作需要你的支持,歡迎分享文章或給我回饋,也歡迎到粉專︰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逛逛* June 13,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6dRXGF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星座解析|12 星座的 4 種象限分類法,找到與伴侶最舒服的相處模式 https://ift.tt/t2XuJAq 12 星座分成水象、火象、土象、風象四種,各有各的愛情觀。讓我們從星座種類,一窺可能的愛情樣貌與他們在意的重點! 現代人交友廣闊,就算不積極地參加社交或聯誼活動,也能靠網際網路或交友軟體來認識許多人。 雖然說每個人在愛情中渴望的一切不盡相同,但即便是找到「對的人」,也要懂得「經營」愛情。 而究竟怎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愛情觀,對愛情的遐想又是如何呢?或許也能依靠星座來一探究竟。 聰明的你,可以透過星座的四種象限分類法,分析自己的個性特質以及你愛的他對情感的表現方式,找出你和伴侶相處起來最舒服的方式,別再讓幸福匆匆離你而去囉! 可以參考太陽星座跟月亮星座! 水象星座:巨蟹座、天蠍座、雙魚座 一般而言,水象星座的個性會比較感性、溫情、念舊,情感豐富且容易受到感動。 你對事物將較為敏感,感受力或直覺力強,對於生活總有很多感觸,容易發展仁慈心或包容心。 在愛情的世界裡,你們會渴望遇到懂你的人。你們習慣靠著感受理解世界,「情感」始終是生活中優先的考量。你們希望在愛情裡,也能遇見交流內心的真誠對象。 對水象星座而言,要認真投入一段穩定的戀情不太容易。你們會先慢慢地認識一個人,透過更多的熟悉和信任來堆砌堅不可摧的戀情,讓愛情細水長流。 當你們發現最愛的他是最了解你的人,無疑給了你一份踏實感與穩定感,亦也是幸福的關鍵。 就算無法天天見面,就算沒有轟轟烈烈的劇情,熱戀中的你,也會相信這段戀情可以長久下去。 (你會喜歡:臉紅追星座|雙魚、巨蟹、天蠍,如何在床上攻陷「水象星座」?)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火象星座:牡羊座、獅子座、射手座 通常,火象星座的人個性偏急,有話直說,做事積極,行動力強,因此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隊長或領導。 你對於自己設定的目標,總是充滿信心或鬥志。你常給人隨性、自由、熱心或充滿幽默感的形象。 在感情的世界裡,你們渴望遇到懂得包容的人。你們會希望一段關係是互相的,彼此付出的愛是相等的。 當認定對方是「命中注定的人」以後,你們會全力以赴,不管別人怎說,為另一半感到驕傲。 對火象星座而言,你們經常靠著直覺去理解世界,並且勇敢放手去愛,即使有時候難免霸道強勢,有時會讓人措手不及;你們亦希望對方可以接受自己的一切,哪怕是不好的過去或是缺點,相信愛也可以包容生活瑣事。 這樣的你們,就算在相處的過程經常會有爭執和磨合,但只要攜手度過,也能是愛情最美好的價值。 (臉紅心跳:臉紅追星座|牡羊、獅子、射手,如何在床上攻陷「火象星座」?) 圖片|Photo by Adryan RA on Unsplash 土象星座:魔羯座、金牛座、處女座 一般來說,土象星座的人,個性會比較務實、穩健、謹慎。 在做事的時候總是先深入分析利弊得失後,才會下定決心考慮是否值得進行,而且比較喜歡安穩的生活,對自己設定的目標,總是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前進。 此外,也相當重視次序或傳統。在感情的世界裡,你們會渴望更多實際面。並會從很多面向去釐清對方是不是值得交往的對象,比方:他的金錢觀、衛生習慣及和家人相處的方式,從更多面向檢視他是不是「對的人」。 對土象星座而言,幸福實在不需要太灑狗血,而是在一起幸福度過平淡安全的小日子 在安逸的環境之中,哪怕是活在重複的生活模式,也不忘留給自己和伴侶喘息的空間,一步步朝著你們的夢想生活努力前進。 你們生活中的樂趣,就是一起省小錢度日、花大錢享受,或者說小倆口一起去超市買菜、回家做飯,便能無比的幸福。 (延伸閱讀:臉紅追星座|魔羯、金牛、處女,如何在床上攻陷「土象星座」?) 圖片|Photo by Adryan RA on Unsplash 風象星座:水瓶座、雙子座、天秤座 風象星座的人,個性通常比較理性,也很喜歡收集新資訊,並且樂於與人分享。 這些人的腦中常有創新的點子,好奇心也不低,喜歡探索道理,常與他人針對某個議題辯論、交換意見,因此容易發展出良好的思維邏輯或表達能力。 此外,還容易給人健談或社交的印象。在感情生活裡,你們渴望碰到無話不談的人。無論是任何時候,哪怕生氣吵架也好,你們還是期望可以和伴侶面對面溝通,最怕伴侶把事情憋在心裡不說! 對風象星座而言,沉默更像是漠不關心,也許對方只想要先冷靜一下,暫時迴避,卻在無形中傷害了風象星座的心情。 其實說到底,無論發生什麼事,持續溝通是和風象星座維持幸福的關鍵。 就算再忙也要傳則簡訊、撥通電話,就算各自都知道彼此的生活作息和行程,這樣子就好似一種安全感。 (同場加映:臉紅追星座|水瓶、雙子、天秤,如何在床上攻陷「風象星座」?) June 10,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t2XuJAq
對方想分手的前兆,美國行為學家分析 13 種徵兆:腳尖方向、性慾減、避談將來 https://ift.tt/Yh693qN 分手不是突如其來,而是長期累積,而且早有漸漸放棄這段感情的跡象。文中 13 種徵兆,給每一位憂心感情的人參考。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分手也是,對方的小動作上改變,作為另一半是最易察覺,所以,被分手不是你不知,而是不想面對。 美國行為學家 Patti Wood 找來不同的專家,如心理學家、肢體語言專家、筆跡學家,私家偵探和離婚律師,分析並整合了 13 個被分手的徵兆。 美國多位專家分析出 13 個分手徵兆 1. 先看腳尖位置 肢體和語言都可以「出賣」個人的內心,美國行為學家 Patti Wood 指可以留意與情人站身旁,腳趾尖朝向哪一方,對着自己便是最好了。因為當二人相愛時,內心會產生依賴,腳尖會容易朝向伴侶。 如果他腳尖時時指向外,便要當心了,不過 Patti 笑指可能也是剛好穿了不合適的鞋子。 圖片|Photo by Jia Ye on Unsplash 2. 講電話次次想盡快結束、不展開新話題 除了腳趾尖,你還可以留意情人與你講電話時跟平時有沒有分別,會否覺得他想盡快掛掉電話,就像想與你終止關係。 情人在分手之前,話題會變得更少,正正因為對方不想再了解你,多只會附和對方、不會展開新話題。 3. 性慾望大幅度減少 另外,如果他不再對你有性慾望,要麼他不想在你身上釋放任何感情,要麼他已「發洩」在其他人身上。 (猜你想看:突然沒心情性愛?性慾降低的五種可能) 4. 避談彼此將來 相愛的伴侶都對彼此的將來有展望,如果他在逃避「我們需要談談」,證明他不想解決並走下去。 5. 開始對你說:「我需要一些空間」 心理學家 Jesse Rabinowitz 指一般不想傷害別人時,會選擇「退出策略(exit strategies)」,因而告訴你他想找其他人試試,讓你知難而退,只是沒有把「分手」二字說出。 圖片|Photo by Yoann Boyer on Unsplash 6. 說話時多向左望 根據私家偵探 Bill Raduenz 的經驗,一般說話時向天望,是代表他在說謊,而向左望,代表他在用左腦「在創造」一些事實,想欺騙你。 7. 單肩擁抱 情人相愛時都喜歡給對方一個大大的擁抱,當感情不再,對方會減少擁抱,避免正面接觸。 心理學家 Jesse Rabinowitz 也指明明正面擁抱是最舒服的擁抱方式,他卻換上不舒服的單肩擁抱,證明是個分手信號。 (讀者來信:分手後,我是誰?失戀的 2 個療癒練習:破碎後,請重新擁抱自己美好的模樣) 8. 不再合拍 相愛時,人們都會非常合拍,不時做出相似的手勢,甚至說話方式,行為學家 Patti Wood 指如果對方想離開你,他便不再對你產生呼應,意指他的心、眼、頸和手,便會失去「鏡子效應」。 9. 字體改變 筆跡學家 Karen Weinberg 指可以透過筆跡看出對方是否想分手,如果寫「Love」時,他寫到「e」出現猶豫,代表你們的感情出現狀況,又或他在寫你的名字時變得細小時,代表對你的愛也減少了,如果又大又黑實,是他正感到憤怒。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10. 變得挑剔 離婚律師 Melvyn Frumkes 指一個人開始變得挑剔、講話挑釁,他是想你主動說離開。 11. 約會遲到 Patti Wood 指「時間」是非言語的交流,如果要對方久等,說明他對情人的興趣正在減弱,也表示不尊重,所以如果他開始在約會時遲到,表示對你失去興趣,又或你已經成為他的「後備」,他正在等待更好的對象來臨。 (好想聽歌:為你點歌|袁婭維《旅行中忘記》約會冒牌者症候群:怕自己愛得比對方多) 12. 多了一部手機 如果你發現他有另一部電話,這是壞消息,幾乎每一個私家偵探都指代表已出軌,當然可能是工作電話,但無故多一部電話,通常也是與「新生活」聯絡。 13. 更愛打扮了 離婚律師Melvyn Frumkes指如果即將離開或出軌的情人,他們都會更注重自己的外表,會買新衣服、減肥,甚至換香水;不少專家更指出軌對象更可能是他認識了 3-5 個月的身邊人。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男生想分手有「退出策略」?美國行為學家分析13個情侶分手徵兆 June 10,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Yh693qN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性別觀察|強尼戴普贏,為何我們都希望他可以是贏的那一方 https://ift.tt/XyvACcO 在瘋狂的「傑克船長」熱潮過後,希望我們可以平靜地來回看強尼與安柏的離婚審判事件,我們是否在情感偏誤中塑造了凱旋英雄,並一味地獵殺女巫呢? 距離強尼與安柏的世紀判決已隔一週,期間,許多人聞聲歡呼,「邪」不勝「正」,強尼終將為自己贏回名聲。 社群最洶湧的浪潮已過,站在高點衝浪,的確有刺激,但眾聲喧嘩,難以醞釀深長的思考空間。今日下筆,望社群逐漸回歸平靜的同時,一起重新思考自己(包括我)在此次事件中,或多或少存在的情感偏誤。 我們想要談的,並不是安柏作為一名女性,如何成為多數暴力中可憐的祭品,也不是所謂「你們」女性主義者的老生常談,要談的,是「我們」整個社會如何共同承擔、支持不同性別的受暴者。 性別即便不是這場親密關係暴力的唯一的一題,它也仍是任何一場親密關係暴力中至關重要的一題——所有性別議題的緣起,談論的,從來不只有女性,而是多元性別族群,如何在社會結構的暴力中,享有公平的權利。 因此我們會為強尼感到委屈和不滿,也同時能為安柏被網路羞辱威脅的碾壓,感到錯愕以及疑慮。 圖片|達志影像/路透社 在審判之前,網路已有情感投射了嗎? 6 月 1 日,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判決出爐,原告強尼將獲 1,500 萬美元賠償金,而陪審團僅以強尼戴普前律師的誹謗為由,判給安柏 200 萬美元賠償金,此場世紀判決出爐,強尼戴普的劫後餘生,帶著英雄式的凱旋意味,與審判相關的標籤持續在推特(Twitter)上發酵,這場公眾化的「家務事」,成了群眾爭相討論的焦點。 我們彷彿在見證一場「還我強尼」的童年守貞行動。所有人都在等著與我們心中的傑克船長和解,與青春夥伴盡釋前嫌,某種程度來說,比起雙方都有暴力事實的證據,「我們的傑克船長一定是無辜的」的意念,更加迷人。 安柏作為「Metoo 終結者」的議論甚囂塵上,許多歐美主流媒體無懼逆風,即便社群一面倒地支持強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沃克斯(Vox)等評論社群為此事的瘋狂程度,引來社群魚貫入場,又是一陣鞭斥打罵。 留言當中,不乏「作者真的有了解整起案件嗎?請堅持事實報導」、「你的團隊可以聽錄音帶及證據嗎?請記者在發布內容之前把案件數小時的錄影帶看完,文字中充滿偏見」、「所以⋯⋯你是個男人,你受到虐待,但你最好閉嘴?」、「我再也不會追蹤觀點片面的紐約客雜誌了,所以男性不能成為虐待的受害者?」等等。 (同場加映:【性別觀察】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的家暴案:看見男性受害者,與 #MeToo 運動並不衝突) 事實上,在上述受到社群撻伐的新聞評論中,亦點出審判的極限,證據經過「有毒關係」雙方的各自詮釋,很多時候我們不可否認它仍難以全然客觀。 既然不夠客觀,為何眾人皆一致肯認強尼的事實「比較客觀」呢?對此,美國知名新聞評論媒體 Vox 指出,我們不得不正視「強尼戴普擁有更強大公眾形象」的事實,在他漫長的影視生涯中,他交出了相當廣受讚譽的成功作品,為自己贏得廣大的善意。 強尼戴普強大的媒體影響力,以及群眾號召力,似乎都帶著某種個人情感的投射。即便只有一點點,那種「希望強尼是個好人」的深刻盼望,很常在夜深人靜之時跑出來搗亂思緒。 讓心中「強尼一定是個好人」的期盼引導思緒是相當輕易的,這與我們的期待吻合,與我們的兒時情感呼應,「我想要傑克船長可以回來」、「證明迪士尼的切割是錯的」以及意外受事件牽連而遭埋葬的《神鬼奇航》系列電影,是不是可以回應我的需求,回到我們的身邊——這些都是相當強烈的情感需求,也是一代人們對於自己青春的投入,難以讓步的部分。 然而抽離情感需求去思考,也許世紀審判本就是一部沒有英雄的電影,我們的強尼不是全然的好人(同時也是受害者),而安柏亦不是全然的瘋女人(同時也是受害者)。 這個世界仍對於任何一位「不完美的」受害者(大程度為女性)存在著難以忽視的惡意;強尼,同樣作為一個「不完美的」受害者,卻仍享有大程度的接納和憐憫。 誹謗案的兩方,同時是彼此親密關係暴力的加害者與受害者,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社群的回應,卻令人聞聲懼怕。 強尼成了不折不扣英雄人物的同時,安柏則成為社群高呼獵殺的女巫。 圖片|達志影像/路透社 安柏真的是 MeToo 殺手嗎? 此案前後,安柏作為「MeToo 終結者」的聲音也未曾停歇。 回過頭來看,作家吳曉樂於臉書貼文中指出,MeToo 運動的本質,即是反映了性暴力受害者(高比例是女性)並不相信自己能夠在司法體制取得妥善對待,轉而訴諸社群力量。而這件事情本身反映著司法體制上的缺陷,無論是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事件、南韓金智恩遭政治明星安熙正性侵等世界訴諸司法的過程皆可看出,體制暴力及司法內建的缺陷對於受害者方相當不利,司法與 MeToo 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利用以及角力,仍是現存且不爭的事實。 「有人利用司法制度,也有人必然利用 Metoo,司法有放縱,Metoo 也必然出現錯殺,今天問題變成我們要在兩者可視的不完美中如何抉擇?我們願意放置多少心力修補其中一方的缺陷,以終止這痛苦的抉擇?」——作家吳曉樂臉書 圖片|Photo by Victoria Volkova on Unsplash 可以見得的是,MeToo 運動仍有其不足及不完美之處,它亦有遭錯置與濫用的可能性,正如任何體制,小至公司組織、大至國家司法,皆有遭有權之人加以濫用的可能,因此即便安柏有任何一絲「挪用 MeToo」為自己發聲的企圖,也不足為奇;誠如強尼戴普也能運用自己之於媒體、粉絲、群眾的影響力及號召力。 若 MeToo 運動僅憑安柏一人挪用,就從此信任盡失,那麼就只能證明,我們的社會仍沒有準備好妥善的保護網,來去承接那些受傷的身體及靈魂;也同時證明,我們的司法系統,仍然有其缺失,仍有可能對於「真正的」暴力事實視而不見。 為受暴女性爭取權利是目的,而 MeToo 可以是眾多手段的其一,我們知道這條路道阻且長,且仍會持續受到輿論的衝撞與碾壓,但無懼抗爭的人仍在;即使安柏在法庭上表現脫序,而無數證據也指向她滿口謊言,我們仍得學習中立看待,她有權為自己受暴的事實發聲,亦有責為自己施暴的行為負責。 作為廣大社群中具備發言權的一人,我們是否可以停止無端的獵巫,正視親密關係暴力的複雜性,同時,成為為下一個發聲者做好準備,成為社會保護網的一部分,這件事還需要個人、家庭、社會、司法,乃至於國家,持續共同的努力。 (延伸閱讀:「90 人指控,最終僅成立兩項罪名」哈維韋恩斯坦遭判決,#MeToo 是勝還敗?) 後記:作為傑克船長的粉絲 找替罪羔羊很容易,但抽離思考很難。 有意識地避開「世紀審判」這場大戲多時,最後仍不得不被社群之火點燃,我很難去說,即便我寫了這篇文章,我仍是最希望「強尼是個好人」的其中一名。 甚至在審判的一開始,我難以忽視自己心中那種「看吧,我就知道傑克船長不可能是那種人」,興高采烈地向友人分享:「我覺得那女的真的也有病。」雖然我特地加了「也」字,但那當下,友人看了看我,小聲回道:「幾年前你可不是這麼說的。」 所以說,我們都是人,我們都在集體情感中動彈不得。因為再怎麼說安柏都是一個與我無關的女人,她踐踏了我們多年來對於強尼的愛與對於角色的崇拜,她等於毀了我們青春的某一塊,如今她搖身一變成了滿口謊言的女巫,粉絲們無不捧著爆米花坐享其成。 我要說的是,這一切都可以理解。但就因為可以理解,我們才要好好反思。 圖片|《神鬼奇航》劇照 和女人迷的婉昀分享此事,她說:「我們仍然可以去保留,那一份對電影角色、還有自己曾經喜歡過的感情,不用因此否定自己過往的感受,那也是我們成長的記憶和痕跡,我覺得那一份情感本身是可愛的。」 同時,將這句話送給所有著迷於 Jack Sparrow 魅力中的每一個人,即便強尼戴普並不完美,他也不完全等同於我們所喜歡的那個角色,我們的愛仍是真的。 參考資料|Vox〈Johnny Depp, Amber Heard, and their $50 million defamation suit, explained〉、吳珊珊臉書、張婉昀臉書 June 09,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XyvACcO
錢錢與它的產地|信用卡無痛繳稅賺優惠、分期 0 利率,圖解十大銀行特殊優惠 https://ift.tt/pNbHmJz 根據去年財政部 Paytax 網路繳稅平台資料顯示,使用網路繳綜所稅有高達 96% 民眾,沒想到這麼多吧?原來使用信用卡繳納其實超方便的!親愛的,快拿出你的卡片,找出最優惠的繳稅方式吧!(值得收藏,好好比較) 文章目錄 開始繳稅之前先建立一些基本概念 賺回饋、分期優惠?選擇適合你的信用卡繳稅方案 中國信託 富邦銀行 國泰世華 台新銀行 玉山銀行 合作金庫銀行 永豐銀行 花旗銀行 兆豐銀行 第一銀行 繳稅攻略:注意優惠門檻、搭配電子支付綁定 十間銀行:圖解報稅好康 你繳稅了嗎?為因應嚴峻疫情,財政部決定將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及繳納期間延期。 繳納截止日由原本 5/31,展延至 6/30。 已經完成的朋友們,可以群組互相提醒,記得去報稅繳稅! 結婚不久的朋友正在研究夫妻合報,眾人也不免也討論起繳納的方式,從臨櫃、超商、ATM,當然最熱議的還是信用卡繳稅,友人 C 說所幸有信用卡分期 0 利率的活動,對她來說是每年的大確幸,房貸、生活費、孝親費,同時還在存出國的旅費,稅額隨著年收入增加慢慢往上,卻不至於壓得喘不過氣,推薦大家善用信用卡。 的確,信用卡是國人熱愛使用的繳稅工具,根據去年財政部 Paytax 網路繳稅平台資料顯示,使用網路繳綜所稅有高達 96% 民眾使用信用卡繳納。 大家不妨緊抓機會,研究賺回饋或是分期 0 利率,哪些卡有優惠? 去年度簽帳金額前五大銀行來看,應該不少人都有他們家的卡種,如果你不想把繳稅搞得太複雜,比如拆單、使用電子支付等等,想快速知道手邊信用卡有哪些?並能透過卡片獲得分期付款優惠,為自己減輕財務壓力者,可以直接參考本篇,拿出你的卡片來找最優惠的繳稅方式吧! 圖片|Photo by ryanking999 on PIXTA 開始繳稅之前先建立一些基本概念 尤其是首報族也會好奇——我需要繳稅嗎? 所得稅改制後:單身者收入未滿 40.8 萬元無需繳稅、雙薪無子的夫妻 81.6 萬元以下也無需繳稅。 但記得,有收入即便免繳稅還是需要申報所得稅! 如果你想進一步知道綜合所得稅如何計算,搞懂列舉扣除額、標準扣除額、免稅額可以參考先前文章: (延伸閱讀:【獨立女子財商課】親愛的我們一起報稅了 婚姻報稅、特別扣除額一次搞懂) (延伸閱讀:【獨立女子的財商課】繳稅好幾年,還是不懂在繳什麼?一次搞懂幫自己節稅) 對繳稅有基本認知知以後,就可以進入正題,來選擇適合你的工具。 賺回饋、分期優惠?選擇適合你的信用卡繳稅方案 1. 中國信託 使用商旅鈦金卡、LINE Pay 卡繳稅,不限稅額 0.2% 回饋。 單筆稅額超過 100 萬(含),整筆享 0.35% 回饋(繳稅回饋每戶上限 10 萬元)。 5/1 至 8/31 申請綜所稅分期,可享信用卡固定額度內 6 期、12 期、18 期分期 0 利率。 另外,財管首富家以上會員適用單筆稅額超過 30 萬(含),整筆享 0.38% 回饋(繳稅回饋每戶上限 20 萬元)。 刷中華航空聯名卡繳稅,繳稅金額每 100 元贈 1 哩,哩程回饋無上限,最高可享 1.6% 回饋,哩程有效期間 3 年,還不確定是否會在三年內安排出國,推薦大家可以多利用賺取消費場景多元的 LINE Pay 卡繳稅,或是根據自己需求選擇非期服務。 2. 富邦銀行 富邦信用卡繳納綜所稅,免手續費,不限金額享 3 期、6 分期 0 利率,不限金額享 12、18、24 期 0 利率:12 期(含)以上期,數需使用富邦帳戶自動扣繳信用卡帳單,18、24 期需本行白金理財(含)以上等級客戶適用。 使用富邦簽帳金融卡繳交綜所稅,若在報稅截止前使用 LINE Pay、街口等行動支付工具綁定富邦簽帳金融卡完成 3 筆以上消費,即可享繳稅稅額 0.3% 回饋,每戶回饋上限 200 元刷卡金,或是用電子支付工具悠遊付或一卡通 MONEY,首次綁定北富銀一般存款帳戶或數位存款帳戶繳稅,享最高 15% 回饋,每人最高可回饋 1,700 元。 3. 國泰世華 使用國泰世華信用卡繳納綜所稅,同樣免手續費,繳稅金額 3,000 元(含)以上,均可分期 12 期 0 利率,而旗下幾張熱門的信用卡包含世界卡、CUBE 卡、Costco 無限卡、長榮航空極致無限卡、亞洲萬里通世界卡,應該也有不少讀者手邊持有,刷以上卡種繳綜所稅,單筆稅款金額達新台幣 1.5 萬元(含)以上,不用登錄即享繳稅金額 0.25% 回饋,每正卡戶回饋上限 30 萬元。 此外,世界卡新卡戶加碼再享繳稅金額 0.1% 回饋,加碼回饋上限 0.5 萬元,最高回饋總價值達新台幣 30.5 萬元。 回饋金額將換匯為等值美金,匯入正卡持卡人的國泰世華銀行外幣存款帳戶。 4. 台新銀行 台新提供一次付清回饋、分期活動二選一,針對財富管理會員(資產 100 萬元以上富裕會員),或無限卡/世界卡持卡人,綜所稅不限金額,一次繳納享 0.35% 回饋(每人上限 10 萬元),若選擇分期繳納方案,「綜所稅及房屋稅」刷卡單筆滿 2 萬元,可享最高 18 期 0 利率,單筆未滿 2 萬元,則享最高 6 期 0 利率。 針對其他台新卡別的持卡人,繳納綜所稅不限金額,一次繳納享 0.25% 回饋(每人上限 2000 元)。 5. 玉山銀行 持有玉山世界卡/無限卡,最高享 0.36% 現金回饋。針對高資產客戶具私銀、極致、登峰、菁英理財會員身分、醫師客群,最高享 0.39% 現金回饋。 其他卡種如:玉山數位 e 卡、Pi 拍錢包信用卡、U Bear 卡、Only 卡、家樂福聯名卡、公務人員國民旅遊卡,最高享 0.2% 現金回饋。另外,使用玉山 Wallet 行動繳稅享 0.2% 現金回饋,分期最高享 12 期 0 利率。 使用電子支付悠遊付繳稅,玉山加碼 0.2% 現金回饋。 回饋無上限,此活動需要登錄。另外,使用玉山 Wallet 繳稅,一次付清,贈全家中杯冰拿鐵兌換券 1 張。 圖片|小妮子 提供 除了上述五家銀行,其他銀行也有豐富的刷卡繳稅優惠,看看你手上是否也持有這些卡種以及符合活動門檻: 6. 合作金庫銀行 享免手續費,繳納綜所稅並新增一筆一般消費且至合庫 APP 完成限額登錄,可享 0.2% 現金回饋,單筆達 30 萬元以上享 0.25% 現金回饋,上限 10 萬元。 單筆 3,000 元以上提供 3、6、9 分期 0 利率,12 期 5% 利率,若使用台灣 PAY 掃碼繳納或單筆稅額 30 萬元以上,享 12 期 0 利率,3,000 元(含)以上,未達 30 萬元者,獲 7-11 禮券 50元,30 萬元(含)以上,獲即享券 300 元。 台灣 Pay (含合庫 EPay)掃碼繳納加碼優惠,3,000 元(含)以上,未達 30 萬元者,獲 7-11 禮券 100 元。30 萬元(含)以上,獲即享券 300 元。 7. 永豐銀行 全卡友享免手續費,活動期間透過 Paytax 財政部網路繳稅平台,或豐錢包 APP 刷永豐信用卡線上繳稅享,單筆稅額滿 3,000 元享 3 期分期 0 利率(須登錄)6、9、12 期,分期年利率 3.5% 優惠。 全家便利商店繳稅活動,只要至全家便利商店以 Apple Pay 綁定永豐 JCB 卡繳納綜所稅並完成登錄享,單筆稅額滿 5,000 元以上,限量送最高 100 元全家購物金。 另外,使用「大咖 DACARD」APP 並登入永豐網銀會員以帳戶,或信用卡繳指定稅費可享 5% 現金回饋(上限 100 元),同步享有全卡友繳綜所稅優惠。 8. 花旗銀行 最高 3 期分期 0 利率,刷花旗 VISA 卡稅金每滿 3 萬元即贈 100 元即享券,最高能獲得 1,000 元;持花旗萬事達卡繳稅,每滿 3 萬元贈 200 元即享券,最高回饋 2000元。 5、6 月登錄且刷花旗卡繳綜所稅者,刷花旗現金回饋白金/御璽卡、花旗饗樂生活卡、花旗超級紅利回饋卡、花旗紅利卡,單卡累積一般消費金額 3 萬元(含)以上,或是累積花旗 Easy 購特店分期消費達 5,000 元(含)以上且分 6 期(含)以上,享加碼 200 元多選一即享券。 9. 兆豐銀行 兆豐信用卡繳納免手續費,一般卡不限金額 0.25% 現金回饋 (上限 200 元,限量 5,000 名,需登錄),兆豐無限卡/世界卡/美福無限卡,不限金額 0.25% 現金回饋(上限 12.5 萬元)。 分期優惠,不限金額,6 期及 12 期 0 利率,24 期年利率 1.68%;稅額達 30 萬元,30 期年利率 1.88% 另外也有祭出電子支付優惠,使用「兆豐銀行/台灣行動支付 APP 」綁定兆豐信用卡掃碼繳納,不限金額,每筆贈 100 元刷卡金;稅額達 3 萬元,每筆贈 200 元刷卡金;稅額達 300 萬元,每筆贈 1,000 元刷卡金。 10. 第一銀行 刷卡或使用台灣 Pay 綁定一銀卡,都享一次付清免手續費,其他加碼回饋,全卡友繳稅金額達 50 萬元(含)以上,最優回饋 2,000 元。 全卡友一般卡不需登錄享 3、6、9 期分期 0 利率,綠色信用卡(GLORY +世界卡、桃園卡、綠活卡、宜蘭卡及里仁御璽卡),單筆稅額滿 3,000 元,登錄可享 3、6、9、12 期 0 利率,一次付清最高回饋 18,888 元。 同樣有配合的電子支付活動,台灣 Pay 綁定一銀卡繳納牌照稅、房屋稅,不限金額每筆回饋 50 元,綜所稅每筆回饋 200元,同時還可享分期 0 利率優惠。 (必看電影:錢錢與它的產地|從《魔球》《賈伯斯》到《當幸福來敲門》五部真實故事電影,五種幸福方程式) 圖|小妮子 繳稅攻略:注意優惠門檻、搭配電子支付綁定 選擇繳納管道時,把握的大原則,是確認自己年度的所得稅需繳納金額,是否達到該家優惠的門檻? 除外,還有活動限制,比如:早鳥限定、截止日期、是否為新卡友限定。 各家優惠回饋不同,而一般消費回饋和繳稅適用回饋也是不同的,賺回饋以及分期也都是二擇一的機制。 至於要不要為了繳稅新卡友優惠申辦新卡,最好也將該卡片未來的實用性思考進去,太多信用卡需要管理,反而增加生活負擔。 建議大家可以根據近期是否有「大筆支出」來衡量是否分期,如果只是增加本月開支,感到有些心痛,不如好好把握可以賺回饋的機會,讓繳稅這件事情多一些小確幸,減少一些金錢焦慮感。 如果你的繳稅稅額不高,多多利用電子支付搭配的回饋活動,能夠賺到百元的回饋金額也是不無小補! (小資必看:錢錢與它的產地|奧客是怎樣煉成的?四種付錢習慣分析,背後都有潛在的人格與需要) 十間銀行:圖解報稅好康 圖|小妮子 June 09,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NbHmJz
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那些日子,陪伴我的漫畫|盤點吉卜力工作室:宮崎駿電影《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 https://ift.tt/HO6qA8R 你最喜歡的吉卜力動畫是什麼呢?那些年陪著我們走過童年,給我們滿滿感動的宮崎駿,讓我們一起複習 20 部動畫,沒想到吉卜力已經陪著我們走過這麼久的時光了!(內容可能含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吉卜力工作室(スタジオジブリ)是一家位於日本東京的動畫工作室,自 1985 年成立後,創造各種帶點奇幻意味卻又如此真實的全新世界觀;相信對很多人來說,吉卜力動畫不止存在於我們童年,也是我們一路成長的啟蒙夥伴。 圖|studio ghibli となりのトトロ(1988) 2020 年吉卜力工作室於官方網站釋出上百張劇照,不僅提供喜歡吉卜力的影迷一個高清、正版的圖片下載處,也引發熱議,甚至有網友發起哏圖運動。 三十六個年頭過去,經典仍不斷被提起,也喚醒我們心中那一塊久未觸碰的純真領域。 故事裡那些人與人之間、與大自然之間和與自我間的種種對話,體悟也隨著年齡增長不斷地被更新,好像每一年重看一遍,都有新的解讀。 圖|studio ghibli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2001) 眾多吉卜力作品中,這 20 部精采作品是我最喜歡的!也透過「再看一遍」的過程「再次體驗」大開眼界的感覺,同時也是「再次領悟」人生哲理的觀念更新。 飽閱風霜,我們都是戰火下盛開的小花 反戰思想 #和平主義 #悲劇底下的人們 圖|吉卜力動畫電影 1984 《風之谷》 1986 《天空之城》 1988 《龍貓》、《螢火蟲之墓》 1984 年,在製作人鈴木敏夫的牽線下,《風之谷》 由日本東映動畫出身的三位動畫製作人原徹、宮崎駿與高畑勳以 Topcraft 工作室之名聯手製作發行,有了強大陣容對創作的堅持,這部氣勢如虹的作品成為「吉卜力」草創期的首部作品。 隔兩年,因先前的製作團隊解散,重新成立吉卜力工作室後,迎來了團隊的第一部長篇電影作品《天空之城》。 圖|studio ghibli 天空の城ラピュタ(1986) 創作團隊的主要成員,都是在 1935 - 1948 年間出生,戰爭對他們來說並非遙遠的記憶,或許也因為如此,吉卜力早年的作品,多數籠罩著濃厚的戰爭意味,宮崎駿在《天空之城》中抒發了自己內心渴望淨土的願想,又在《風之谷》吐露對生而為人的歉意和失望。 對於戰爭時代的無能為力,在動畫作品中嶄露無遺,寄託一切悲傷的情緒,也將其轉化成停止悲傷的力量。 圖|studio ghibli 風の谷のナウシカ(1984) 1988 年《龍貓》和《螢火蟲之墓》同時上映,背後其實有一個票房的考量。製作過程中製片人曾說:「我們的孩提時代都在戰火中度過,過得無比艱辛,而戰後當大人們都灰心喪志的時候,只有小孩子還生龍活虎的。」 一個是戰爭當下的苦情兄妹,從寄人籬下到離開悲傷地的奮力生存;另一個是戰後舉家搬遷鄉野的小家庭,小姊妹倆在森林與大人都看不見的龐然大物相遇。 從善良的少女娜烏西卡(ナウシカ)到純真可愛的小女孩小梅(メイ),彷彿愈是面臨巨大的悲劇時代,愈會發展出堅韌無比的小人物,即使難受,都不能別過頭不去看它,記憶可以重複被塑造,它用各種形式陪伴我們前往下一個時代,帶著傷也沒關係。 圖|studio ghibli 風火垂るの墓(1988) (延伸閱讀: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咒術迴戰》純愛戰士,乙骨憂太——愛,有時是世上最扭曲的詛咒,只有自己能解開!) 身為女生,我們不會也不需要感到抱歉 女權時代 #超級女聲 #開創自我道路的堅強女性 圖|吉卜力動畫電影 1989 《魔女宅急便》 1991 《兒時的點點滴滴》 1992 《紅豬》 1993 《海潮之聲》 《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キキ),一襲深色洋裝和頭上的大蝴蝶結,騎著掃帚的經典的形象,其實更早於哈利波特,她整體人設其實就是「青春期」的象徵,是那個還沒能擁有保護自己的明確之物,需要失落才能漸漸找回初心的人生階段。 圖|studio ghibli おもひでぽろぽろ(1991) 《兒時的點點滴滴》裡妙子(タエ子)和《海潮之聲》里伽子(里伽子),在當時,應該也都稱得上非典型的女生吧! 都藉著回首童年與家庭的關係,帶領她們走向各種不同的人生際遇,也都藉著傾聽自己的心聲,在男性霸權的時代站穩了自己的腳步。《紅豬》更是由女性主導、讓人跌破眼鏡的飛機電影,片中願意守護愛情,也不願讓自己顯得悲情的吉娜(ジーナ),投射了女性心中各種迷人的美麗模樣。 圖|studio ghibli 紅の豚(1992) 二十幾年過去,女性在整個社會的地位,是否已全然的和男性平起平坐,平心而論;也許仍還是有不少刻板印象未被翻轉。 身為女生,我每一次重看琪琪(キキ)所經歷的一切,仍能夠一再的被鼓勵,她因為魔女的身分,年滿 13 歲就必須獨立,宮崎駿只用五分鐘交代這個世界運作的規則,接著都是琪琪(キキ)的成長之旅,生命也許就是如此,拘泥於現狀的釐清,不如直接出發去探索各種新的可能。 圖|studio ghibli 魔女の宅急便(1989) 這些電影中,吉卜力動畫搶先把女生這樣的存在,以不同人生故事刻劃成形。 她們不是強烈的歌頌女權主義,相對溫和的用最簡單的道理和觀眾說明;「世界是世界,而妳仍是妳,妳知道妳可以。」 (延伸閱讀: 療癒催淚神作!人氣動漫《國王排名》:擁抱脆弱與孤獨,才能長出柔軟而堅定的勇氣) 命運當前,遺憾常有但它可以換一種方式長存 環境變遷 #社會議題 #那些改變與不變的事物 圖|吉卜力動畫電影 1994 《平成狸合戰》 1995 《心之谷》 1997 《魔法公主》 1999 《隔壁的山田君》 1994 後,吉卜力作品好像開始出現了一點大自然的反思,它不只象徵環境的劇變,更是一段練習與時代共處的重要階段。 《平成狸合戰》的狸貓構想,也曾被團隊認為太荒唐而否定。但狸貓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流傳各種有趣傳說的典型動物,都市開發成了《平成狸合戰》的主要議題,因為沒有武器,以變身術來抵抗人類,電影幽默的闡述了大自然議題的難解之處。 圖|studio ghibli 平成狸合戦ぽんぽこ(1994) 隔年《心之谷》原以小品之姿上映,高中生的愛情故事看似小情小愛,但圖書館借閱卡的數位化、外來歌曲翻譯等,都是藏在細節中的時代變遷。 重看一遍宛如與青春重逢一般,發現了自己那些好像因為長大的關係,不小心落在半路的單純與勇氣,流逝的時光裡有值得傾聽的細小聲音,也有值得停留的原因。 圖|studio ghibli 耳をすませば(1995) 格局之浩大、故事線錯綜複雜的《魔法公主》,是吉卜力哲學就位的關鍵作品,也是首度與迪士尼開啟合作關係的里程碑。 阿席達卡(アシタカ)、山獸神(シシ神)、小桑(サン)到黑帽大人(エボシ御前)奮力開戰與和平的共生,終將降伏於大自然的力量。 《隔壁的山田君》則是高畑勳決定在主題很沉重的《魔法公主》之後,讓觀眾盡情的享受市井小民的醜態百出,能笑看人生,能轉個身就回到日常的可愛作品,學著妥協,練習在夾縫中求生,也是一種面對大時代的態度吧! 圖|studio ghibli もののけ姫(1997) 嗅到這幾部電影中的悲傷氣息,卻也同時被深深感動。 我想這些感覺有點巨大的時代變遷議題,確實也真切的貼近了我的心,電影中幾乎都沒有善惡對立。 它反映的不過是教會人們如何學著與社會簽訂契約,以大人之姿、赤子之心活著,議題觸動我們的反思,理解這世界總是如此高速運轉,我卻因為這些電影,不願再疾走而奔命的去面對,能稍微走慢一點點的去感受它。 圖|studio ghibli もののけ姫(1997) 擬真世界,跟著女孩一起虛構一場真實 奇幻際遇 #虛構寫實 #寂寞與愛本是同根生 圖|吉卜力動畫電影 2001 《神隱少女》 2002 《貓的報恩》 2004 《霍爾的移動城堡》 2008 《崖上的波妞》 吉卜力動畫讓人深深著迷的一個原因;是它充滿著奇幻的想像,像是給大人讀的童話,卻不是寓言故事明確地定論一種道裡,每每都是不斷刷新世界觀的華麗奇想。 圖|studio ghibli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2001) 影響我最深遠的吉卜力動畫,絕對是這些 2000 年後的作品! 《神隱少女》在我七歲那年上映,千尋的外在形象與當時國小的我幾乎如出一轍。 相信許多小女孩也投射了一部分的自己進去,我不會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千尋(ちひろ),但她先是失去名字、找到生存方式、接觸每張亦邪亦正的臉孔,然後選擇善良,她絕對是我們每次生長痛的時候,都願意再單純一次的兩個小時。 這電影任何小細節都讓人印象深刻,也有十足的後勁能在影壇佔有一席之地,它橫掃國際電影各項大獎,真的是是實至名歸。 *曾打敗迪士尼、超越《鐵達尼號》票房,甚至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的《神隱少女》,上映後登上日本歷代電影票房排行榜第一位,是連宮崎駿自己至今都難以超越的作品。(2020 年才由《鬼滅之刃》搶下此冠) 圖|studio ghibli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2001) 《貓的報恩》那日劇般的輕柔色系,讓貓咪帶領人類活得更自在,比起猛烈的追求目標,不如先學會放鬆,能不讓電量完全耗盡,找到充電的方式也許更重要。《霍爾的移動城堡》教會我們寬恕與面對,放下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並不是向命運低頭的軟弱,而是因為順應了命定而發現更珍貴的東西。 最後是《崖上的波妞》中對愛的義無反顧,把「我願意」三個字的意義展開得淋漓盡致。 也教我們如何成為像海一樣的人,廣納一切的愛與不愛的可能。 圖|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這幾部叫好又叫座的吉卜力電影,全面而完整的建構一個世界,偶爾我們都需要躲進去一下,確認這個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應該能有另一面,說起來透過二刷甚至好幾刷的重看以後,它們教會我:「只要能承擔選擇,就能再去選擇。」 這道理是苦澀裡的甘甜、迷惘中唯一確定的一種方向。 圖|studio ghibli ハウルの動く城(2004) 溫柔絮語,生命愈是悲傷愈是輕描淡寫 古今交替 #民族文化 #自我價值的認同與重建 圖|吉卜力動畫電影 2010 《借物少女艾莉緹》 2011 《來自紅花坂》 2013 《風起》 2014 《回憶中的瑪妮》 進入二十世紀後,吉卜力動畫好像變得更溫柔,情緒都變得隱晦、道理也像雲朵飄過去一樣的在光天化日。 在我看來這幾部電影全都主打溫柔,第一次看很難感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重看才能慢慢看懂,也能一邊體悟。 圖|studio ghibli コクリコ坂から(2011) 《借物少女艾莉緹》是小人族的故事,僅僅10公分大小的艾莉緹(アリエッティ)在這大世界中很難生存,卻也因為人類的一顆方糖可以度過一季。 她與心臟病少年相遇,跨民族的友情改變了彼此的世界;《來自紅花坂》 其實是一個「離別」的故事,它用一個大樓改建的事件,寄託了一群人對過往的懷念與重視,用幾個戰後的破碎家庭,重新拼湊溫情的珍貴瞬間。 《風起》與《回憶中的瑪妮》都有夢的元素,讓人不禁想問,究竟是現實世界讓我們開始作夢,還是夢境幫助我們打造了現實? 圖|studio ghibli 思い出のマーニー(2014) 談起跨民族、跨世代甚至是跨時空的對話。 我想 2010 年後的吉卜力電影做得非常精緻,許多人會說看不懂它想表達什麼,甚至一不小心就給了負評。 我無法揣測吉卜力團隊中,究竟誰要真的隱退或誰要接棒,但我不認為後期的作品有大不如前的跡象,我想每個創作者都會因著生命的進程而有所改變,這些電影有值得細細品味的溫柔之處,它像是日常中必要的微小浪漫,也像是那些我們以為是虛度,回過神才發現都相當珍貴的人生片刻。 圖|studio ghibli 風立ちぬ(2013) 病毒改變世界這件事說來就來,疫情爆發後的世代,我們線上溝通、網路購物、外送食物,任何事物都在彈指間發生,而吉卜力電影就是世界再怎麼講求更快,也不願意按下快轉的美好視窗。 它曾經陪我長大,也在多年後,從我生活中的各種面相中向我伸出手。 那是一雙很溫柔的手,值得讓我以一個深刻的擁抱回應。 圖|studio ghibli 借りぐらしのアリエッティ(2010)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致站外) 長大再看一遍才懂!《心之谷》10句深情的告白,都是我們自主遺棄的青春 長大再看一遍才懂!《神隱少女》是我們終該面對的成長痛,每次都不合時宜來了 長大再看一遍才懂!《來自紅花坂》裡3種無心的善意;面對最愛的人,應該怎麼溫柔 June 08,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HO6qA8R
「何必因他人言語,左右我的前進?」不是你印象中的林志玲,她的優雅堅定學 https://ift.tt/QAGYfBE 林志玲的高 EQ 讓整個東亞圈有目共睹:台灣第一名模,嫁給日星 AKIRA,一句話替《赤壁》的梁朝偉解圍! 名模林志玲於 2022 年初與老公 AKIRA(為日本放浪兄弟成員)誕下兒子,近日有消息指,林志玲將發行新書,作為送給兒子的一份禮物,希望讓兒子可以感受媽媽的曾經。 林志玲出道 20 多年,在剛入行時被標籤為「只是漂亮花瓶」,為擺脫花瓶形象,林志玲努力不懈地增值自己力求進步。即使面對眾人的批評,她仍然會淡然應對再默默改善,她的高情商亦獲眾人大讚! 圖片|chiling.lin@IG 圖片|chiling.lin@IG 林志玲於 2019 年跟比自己小 7 歲的日本放浪兄弟成員 AKIRA 結婚,結婚接近 3 年,雖然多次被傳出懷孕消息,但林志玲都未有正面回應,直至今年初,兩人終於在毫無預警下榮升父母。 當了人母近 4 個月,日前有消息指,林志玲將發行新書,在新書的自序中寫下了初為人母的心聲,也藉著新書將她的優雅、從容及高 EQ 修養之道寫下,分享給孩子及父母,亦希望當作禮物送給兒子,讓他可以感受媽媽林志玲的曾經,啟蒙孩子的成長。 (你會喜歡:「一通電話,就決定嫁了」林志玲與 AKIRA:謝謝在這不安的世界,有彼此相伴) 圖片|chiling.lin@IG 林志玲曾因穿不出品牌氣質而被換角?努力不檞終擺脫花瓶形象 林志玲憑著出眾的外表與氣質,出道不久已深受廣告商喜愛,紅透半邊天,但看似風光的背後,原來林志玲的模特兒生涯走得並不順利。 在剛出道時,曾經有廠商指責她穿不出品牌的氣質而要換人,這事令她大受打擊,更曾萌生起放棄念頭,但林志玲認為既然自己是喜歡表演,就應該繼續堅持! 就因為林志玲的堅持,加上當年台灣的一股名模風潮,令她很快走紅,更被賦予「台灣第一名模」的稱號! 何必因他人的言語而左右我的前進? 林志玲 圖片|chiling.lin@IG 林志玲從模特兒轉戰影劇圈,剛剛開始拍電影時被批演技太差「只是漂亮花瓶」,面對劣評,林志玲依然淡然應對,而在另一方面,林志玲亦有努力增值自己力求進步,她曾經試過因要專注練習發音及演戲而推掉很多活動,放棄賺錢機會只為增值自己,她坦承很多演員的演技都比自己好,所以要更努力學習及練習令自己進步,期望可以追得上觀眾的要求。 我們無法逆齡,但我們可以保鮮,讓自己不斷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林志玲 圖片|chiling.lin@IG 林志玲憑著努力不懈、力求上進的精神,成功令她擺脫花瓶形象,不少觀眾都看得出她的演技有很大的進步,就連影帝梁家輝都坦言自己看走眼! 梁家輝曾經分享指,以前看過林志玲演的電影,給他的感覺是還是一個花瓶,但合作過之後就開始改變了這想法,更被她專注的神情所感動,表示不會再認為她是花瓶! 漂亮的花瓶,也可以很有內涵! 林志玲 (推薦閱讀:「媽媽,妳是我的心臟」林志玲婚禮上感人家書:謝謝你們,讓我相信自己有成家的力量) 林志玲淡然面對眾人批評被讚高情商,曾以 1 句話為梁朝偉解圍 面對眾人的批評,林志玲依然可以從容不迫地應對,因此被封為圈中高情商的代表。 談到林志玲的高情商,不得不提梁朝偉被嘲身高太矮事件,林志玲與梁朝偉合作拍攝電影《赤壁》,兩人分別飾演「小喬」與「周瑜」,當時梁朝偉被質疑不夠高,林志玲就以一句「男人的氣度勝過高度」替對方解圍,其高情商的表現獲網民大讚! 圖片|《赤壁》劇照 自剛出道開始,林志玲嬌嗲的娃娃音成了大眾的輿論焦點,對於大眾的評論,林志玲就表示「別人眼中的弱勢,也許就是我的優勢,因為這樣你們記得了我」!憑著她的高情商及力求上進的精神,作為「台灣第一名模」當之無愧。 別讓憤怒的情緒阻止了你的前進,我們可以溫和地溝通。 林志玲 如果我們彼此皆轉個念、換個態度,也許結果就會不一樣。 林志玲 憑著林志玲的高情商及力求上進的精神,作為「台灣第一名模」當之無愧。圖片|chiling.lin@IG (同場加映:林志玲的 7 大愛情金句:「當妳一個人的時候,就應該享受一個人的獨處!」) 林志玲 Q&A Q:林志玲在什麼時候結婚的? A:林志玲於 2019 年結婚,老公是比自己小 7 歲的日本放浪兄弟成員 AKIRA,兩人更於 2022 年年初誕下兒子。 Q:林志玲有什麼代表作? A:林志玲參與不少戲劇演出,其中最令人深刻的作品包括電影《赤壁》、《刺陵》 等等。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林志玲曾用1句話替梁朝偉解圍被讚高情商!努力終擺脫花瓶形象 June 08,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AGYfBE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用 iPhone 拍出日常感婚紗!紀實攝影師 5 個心法,善用濾鏡與景深打造復古感 https://ift.tt/La3Rwq5 婚紗照要 24 組還是 36 組?其實只要「一台 iPhone 在手」,不論是日系、韓系、復古、輕風格⋯⋯想拍幾組婚紗照,通通沒問題! 文|Apple 受西方諺語影響「Marry in June, good to the man and happy to the maid.」意指「六月結婚,新郎會幸福,新娘最快樂。」讓即將到來的六月,成為準新人拍攝婚紗與舉行婚禮的旺季。 過去曾擔任職能治療師的紀實攝影師郭安迪,擅於以獨到眼光「評估」新人對於婚姻的想像,他以 iPhone 13 Pro Max 強大的攝影功能與普遍性,替代單眼相機以縮短鏡頭前的距離,在憧憬與現實間定調出平衡的拍攝方針,詮釋婚紗之於婚姻與生活的意義。 在六月來臨前,我們請安迪分享他對於婚紗攝影的深刻見解與拍攝新人時的技巧。 前置作業 新人與其要求自己擔任一日明星身穿華服,安迪建議以比普通日子更重要一些的「儀式感」為出發點,選擇花樣簡單、顏色乾淨的服裝,在兩人共同回憶、或是未來會踏入的生活場景,像是交往開始的地點、最常去吃的小吃店、家中最常待的空間等,不但準確紀錄曾經與正在發生的片刻,也能達到捕捉當下「準備邁入婚姻的幸福感」。 準備一些在兩個人生活中具有一定份量存在感的物品,可以從共同興趣、最有共鳴的話題著手,像是喜愛下廚的能準備不同的廚具用品、有植栽興趣可以帶小盆景,有毛小孩的若一同入鏡,都能為拍攝畫面增加對話感,帶出自然流動的氛圍,在範圍較小的場景,還可以透過這些小道具來製造景深、廣角的效果。 室內場景 無論是現下兩人生活的家、剛購入給未來的新房,只要是常待的空間,如:客廳、書房、臥室,越有「對話與故事」發生的場合越適合。特別是乾淨的白牆面、沙發或餐桌,較能輕易拍出有生活感也不失從容優雅的畫面。 1.「攝影風格」加乘「濾鏡」:暗藏心機的自然風格 安迪表示:「透過 iPhone 13 系列後相機裡才有的『攝影風格』以 AI 技術在拍照時系統直接分析畫面判斷各主體所適合的色溫去調光,同時套用內建『濾鏡』在前置作業階段就先確認風格,讓攝影者明確認定主軸很清楚地引導被攝者,保有『相對真實』的自然美。」 四種攝影風格搭上九種濾鏡,每種攝影風格也能針對色調與色溫做數值調整,基本上就能滿足大多需求,他說:「在拍攝瞬間可以說是等同於完成作品,可以拍出兩人不只是當下,而是經由時間堆疊出的幸福,不大需要再多後製影響效果。」他也推薦像是現在許多人喜歡的日系、韓系輕風格,攝影風格的「鮮明」和濾鏡的「鮮豔」選項來達成。 在相機中上滑點選第四個圖示,除了標準外,共有四種風格「鮮明、豐富對比、暖色和冷色」可選擇。 攝影風格使用說明 2.「黑白」和「復古」濾鏡:達到見微知著的效果 安迪在拍攝時一定不會漏掉使用「黑白」和「復古」兩種濾鏡,透過只有黑白兩色的光影和深淺變化,照片重點單一就更容易把視覺放在主角身上,特寫各部位的小動作更有感,眼神、酒窩、眉毛的情緒不言而喻,照片也會因觀者而有不同的想像延伸。 為了捕捉黑白照中自然互動的一面,安迪提醒在拍攝時可以開啟「原況相片」拍下前後約 1.5 秒的畫面,透過「編輯」在影格檢視器中擷取需要的影格來設為主要照片。黑白畫面可以同時時尚又復古,更能展現互動之間的張力。 在拍攝的原況照片中,點選第一個選項能移動影格檢視器上的白色方框,點一下「設為主要照片」後再次點選「原況」按鈕來關閉功能,方才所選的主要照片就能成為靜態照片使用。 編輯「原況相片」 3. 超廣角鏡頭:賦予婚紗照更多日常趣味 大多數人會選擇在拍攝風景時使用超廣角鏡頭,安迪則大膽將之用於人像。 他說:「能展現超廣角鏡頭拍人時的最大魅力就是『俯拍』對焦在臉可以讓頭部稍微放大、下半身相對變小,拉長整體比例,達到『類魚眼』的趣味效果。」 iPhone 13 Pro Max 將超廣角鏡頭的光圈調整為 ƒ/1.8 與 120° 視野,加上自動對焦系統,暗處進光變多、細節表現也明顯提升。而在拍攝時最讓人擔心的變形情況,能在「設定」的相機中開啟「格線」來穩定水平、發揮構圖創意。 「這也是能讓新人與親朋好友,換個視角、有機會看見兩人生活中的小情趣;加上現代人喜歡在社群上分享婚紗照,變化更多、靈活性也高。」安迪表示。 除了超廣角鏡頭之外,廣角鏡頭的 1 倍與 3 倍變焦焦段,也賦予同一個畫面中截然不同的氛圍,鮮明身動、而且深刻表現漫溢的愛與幸福具有很好的感染力。 (左)1 倍變焦著重於較完整的畫面與;而(中)3 倍變焦焦段能更清楚看到眉宇間和臉頰上的紋路細節,感染力更強。 4. 三種拍攝角度:平視、仰視、俯視 三種拍攝角度也是一種能很輕鬆拍出不同視覺效果的表現方法。 最常見的「平視」適合用於展現新人服裝造型的完整性;「仰視」建議拍攝者坐在地上拍,能避開空間的雜亂,將新人定於畫面的靠左或靠右,提升一點視覺緊迫感,在構圖上也顯得巧妙;至於「俯視」,安迪說明「除了讓在意身材的新人能自然藏拙也反映場景氛圍,搭配 45° 角構圖,不只居家空間,連生活樣貌的層次感都一起被帶出來,立體感強、各主體的魅力又各自豐富飽滿。」 (左)平視強調服裝完整性;(中)仰視建議將主角放置在畫面的靠左或靠右邊;(右)俯視有利於展現空間的層次和立體感,如果有更多的物品層次感也會因光源打下的陰影,讓層次感更強。 5. 人像模式:符合期待的理想模樣 「具備 77mm 焦距的新望遠相機,讓攝影者在拍攝時不用靠太近也能有特寫人物的效果,減少了被巨大鏡頭關注的壓迫感,新人在外人前做親密動作時也較易避免尷尬癌發作,肖像自然就更突出。」 而多數人擔心的光圈 ƒ/2.8 讓進光量減少的問題,安迪認為反而很適合用在天空背景較複雜、像是有樹蔭滿布或大樓林立的場景,配合 LiDAR 感測器在低光時的補強,三倍焦距和自動對焦人物可以輕易營造細膩景深,「抓取邊緣和散景的對比呈現,是用來表達時間凝結很棒的工具。」 (左)在極短的距離中,也可以透過兩個人的頭部背影,將焦點放在手部,像是特別做出不一樣的窗口,視覺上為觀者明確營造出注意力的中心點;(中)也可以透過捧花擺在人物之前,自行做出景深的效果。 (同場加映:「20 年好友變夫妻」舒淇與馮德倫:一直戴著結婚戒指,是因為看到就開心) 6.「 16:9」:換個視角拍攝,美好不自覺放大 將通常用於拍攝全景、風景等畫面的 16:9 比例用於拍攝人物,也是安迪強調能用 iPhone 特別嘗試的一種拍攝方法。 他說:「由於觀看照片時多數人第一時間會將注意力放在畫面中間及左右兩側而非上下,透過 16:9 可以讓比例維持平衡又保有穩定感,單一畫面展現出像電影效果一般的張力。」 在拍攝前先在相機上拉後選擇 16:9,建議以俯視或者仰角來拍攝,在不壓縮主體的情況下,有效運用從鏡頭進入的光線。 像是在較窄樓梯間的取景,擔心太多的階梯入鏡影響美感,或是天空不夠晴朗、光線不足的情況,使用 16:9 比例都能裁切避開呈現效果較不佳的背景元素,進而凸顯讓主角更顯眼。 (名人愛情:莫文蔚與初戀結婚十週年!7 大愛情金句曝感情觀:「談戀愛就要開心,不開心就別談!」) 拍攝靈活運用,在社群上展現創意:從婚紗就開始刻出婚姻的模樣 配合現代人拍攝婚紗後的社群需求、要用於婚禮中的配件製作,無論是要電子喜帖、婚禮小卡或投影片,新人都得要自己取得攝影師製作後的照片再重新自己裁切與編排。 安迪認為 iPhone 的高度靈活與多元多變性,在拍攝時就把新人後續的需求同步納入,邊拍邊討論和調整,想拍出專在社群分享的照片,如 Instagram、Facebook 的主流風格,他推薦能用圓形鏡(也可借浴室的鏡子,拍攝者在門外用 3 倍長焦拍攝)拍出鏡中鏡的畫面,改從偏側角度以「反射角」拍,能避免拍攝者入鏡,虛實交錯、也拍出新人內心的羞赧和美好想像。 拍攝時搭配社群內建的功能,做出四格畫面拼成 L、O、V、E 的組圖,自製給賓客於婚禮當日使用的濾鏡都是可愛逗趣又省時的作法。 而在拍攝時除了已設定的目標畫面外,同時以多種比例一併紀錄,能縮減後續的週邊小物設計的時間成本與整體流程,而且在拍攝當天以 AirDrop 傳至 iPad、MacBook 在較大的螢幕上觀看,新人在第一時間就能馬上選擇與提出想與攝影師溝通調整的地方,大幅提升效率。 (推薦閱讀:提到結婚就害怕?關係心理學:給恐懼婚姻者的 7 個建議) Photo Credit:Andy Kuo,食宿酒公里|安迪鍋的攝像雜記 Wedding Gown:Ethereal Studio Make up Artist:Cathy Luo Florist:慢式|Slow Manner June 07,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a3Rwq5
明明結婚了卻像失戀?專訪鄧惠文《婚內失戀》:婚姻會寂寞,未必是你做錯了什麼 https://ift.tt/uq4Tm1A 婚姻是什麼模樣?為什麼滿懷期待地結婚後,卻是如失戀般地難受? 鄧惠文醫師的著作《婚內失戀》改編成舞台劇,在 2022 年 4 月 22 日開演,一本探討婚姻中的關係,但並非小說、劇本類的作品,卻被改編成舞台劇,著實令人好奇屆時呈現的樣貌。 鄧惠文也特別接受《美麗佳人》專訪,談談讓不少人在婚姻中感到迷惘的「婚內失戀」,她更要透過舞台劇告訴正在歷經婚內失戀的人: 「婚姻千變萬化,是因為人每天都在改變。如果您正經歷婚姻的寂寞,並不代表您做錯了什麼。如實面對自己和他人,答案就會漸漸清晰。」 圖片|巨宸製作 提供 在婚姻中失戀 「婚內失戀」由字面解讀,指的是已在婚姻中,卻「失戀」的伴侶。 不少人以為,結婚是愛情最美好的結果,豈料婚後卻感到「對方不再愛我了」、「有伴卻沒有愛,很孤獨」,但婚姻內的各種羈絆,讓人難以像未婚失戀時可以灑脫地說走就走。 問了身邊親友,對方可能會回答:「老夫老妻了,這很正常啊!大家不都這樣嗎?」 或許找遍專家、諮商師討論,最後卻得到「這個沒救」的答案,不少個案找鄧惠文談過自己無望的婚姻,她說: 「當時寫下這本書是很有感觸,感覺欠這些人關懷和解釋。在裡面待著那種寂寞、自我懷疑,是可以把一個人的志氣消磨殆盡。」 鄧惠文說,婚內失戀其實是有訊號的,比如另一半的「冷淡」,不願親近你、不想跟你同桌吃飯、不想跟你多聊等,對方該做的都有做,但似乎「少了點什麼」,希望伴侶的興趣和焦點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有心跳感、想被擁抱、需要溫暖與關心。 鄧惠文說,當發現這些問題時,可能會讓自己產生衝擊和懷疑,也會試著想與對方溝通,改善關係並重燃熱情,但對方也許興趣缺缺,或覺得你在找麻煩,更有甚者回答會讓你失望、震驚,「原來他對你們之間的沒興趣跟失望,比你想像得要更嚴重」。 隨後可能會經歷自我懷疑,或是試圖找出對方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原因,接著瘋狂的嘗試自我改變,改變造型、持家方法、生活節奏、小孩的教養態度、旅遊的地方等,甚至去找跟伴侶所學或工作相關的事情,試圖建立話題。 但最後或許會發現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不得不回頭檢視,「這不是我自己一個人可以改變、決定的事情」。 (延伸閱讀:鄧惠文專文|如何維持長久的親密關係?建立心理界限,保留彼此喘息的空間) 對愛的錯誤表達方式 警覺愛已降溫或冷淡,有的人不願接受關係已出了問題,因為沒辦法好好跟對方談這件事,裝作毫不在乎; 有的人因為對方冷淡,想和另一半聊聊,但又怕給對方太多壓力,時不時看向對方,希望伴侶能先開口講話; 有的人則以怨婦般的口吻表達:「在你心裡我根本已經沒份量了,我幹嘛要再跟你講?你根本不會在乎。」 但這樣的表達模式,都無助於關係,不直接表達愛,而是講對錯,甚至可能將關係越推越遠,讓婚姻裂痕越來越大。 此時應該停止責怪自己跟對方的惡性循環,回頭整理自己的思緒,釐清過往「愛的感覺哪裡來」,想想自己是否有什麼連自己都未曾意識到、有所期望的地方,從彼此都能夠接受的事情開始著手,「人要有精神獨立的能力,不然就會無意對對方造成攻擊,要能夠自我滿足,雙人關係才有可能健康」。 圖片|巨宸製作 提供 從舞台劇看婚內失戀的寂寥與療癒 在《婚內失戀》的舞台劇中,就是以三對分別在新婚、中年和後中年階段的夫婦呈現,演出婚姻中的付出與犧牲、互補與衝突、關係中的冷漠與迴避,透過對話時空的交錯,帶著觀眾體驗婚姻中的恩怨其實並不只在當下的時空。 劇裡也改編部份真實案例的心境與情節,比如鄧惠文曾向導演吳維緯說,有對夫妻談判離婚時,什麼都能分成一半,唯獨書沒有辦法,因為其中累積的歷史、共享的思緒,交纏互繞,無法撕開。 這個案例讓導演很有感,於是創作出一場戲,透過劇中夫妻收藏的《小王子》、《戀人絮語》、吉本芭娜娜的書等象徵來表達這樣的糾結。 鄧惠文很喜歡這些細節的巧思,「這些都是跟關係很有關係的書,這些象徵足以承載意念,讓觀眾進到日常的裡層」。 特別的是,舞台劇多數的對白與呈現形式都是吳維緯的創作,僅少部分引用書中對話。 鄧惠文透露,當時會促成舞台劇,是因曾合作過的戲劇製作公司老闆留意到這本書的出版,認為適合改編成迷你劇和舞台劇,因此找上吳維緯的團隊打造,鄧惠文對吳維緯的劇本初稿大感驚喜,一次就讓她點頭通過,加上實力派演員吳世偉、杜思慧、張詩盈、陳彥達、張念慈、黃俊傑的演繹,更能深刻表現在婚內失戀的寂寥,她也誠懇推薦: 「請來體驗婚姻中的時空穿梭,為自己與伴侶開啟一個思考的空間。」 (你會喜歡:鄧惠文專文|分手後還能不能當朋友?舊情人給予的溫柔,是一種「餵毒式的溫柔」) 如何改善不願失去的關係? 如果已產生婚內失戀的感受,但又不願放棄這段關係,該怎麼著手改善呢?鄧惠文說:「婚內失戀者最常問的是,『如何贏回他的心?』」 在進行心理治療時,很容易發現他們不太談論自己,而是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要經過很長的努力才能讓婚內失戀者將關注拉回自身,但接著又會發現自己仍會因為伴侶的行為失落,察覺此事後又對自己感到失望。 她強調,努力卻得不到想要的回應,難免惱怒,但若視為準離婚狀態過自己的生活,又容易懷疑自己是否太輕易放棄,在這樣的自我質疑中,需要深入的心理探索以及誠實的自我觀察,甚至要做很多實驗,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平衡點。 至於是否繼續努力修復關係,首先可以試著評估自己與伴侶的互動,比如表達一些對關係的感受和期許,看看對方的回應,但因每樁婚內失戀都有它獨特的成因,對方不一定會願意給予預期內的回應,只能靠嘗試才能知道對方反應。 若回應好的話,就能嘗試慢慢深入溝通;若回應不好,也許可以試著檢視,是否在表達感受時落入一些心理陷阱,讓對方感到不快,表達感受和期待,也有幾個簡單但有效的基本原則:坦承需要、避免指責、不談道義與責任。 圖片|巨宸製作 提供 1. 坦承需要 明明渴求被愛,說出來的話卻是:「又不回來吃飯?你把家裡當旅館嗎?」、「你有沒有關心過我吃什麼?」無法說出對愛的需求,防備性強、帶著刺與敵意的話語把人推得更遠。 試圖與冷淡的伴侶溝通時,唯有直接說出:「請關注我,我需要你的愛。」才有可能跟對方重啟連結。 2. 避免指責 搬出很多大道理,例如:「你可以討厭我,但不能用這種態度對待家人」,或是「我做錯了什麼嗎?如果我是一個盡責的伴侶,你也應該盡你的本分」 這些指控的話語背後,其實是自我懷疑、被傷害的自尊,以及被拋棄的恐懼,也容易導致伴侶的抗拒。 溝通的時候務必坦承自己的期望,期望需要以個人的方式表達,像是「我很懷念以前跟你一起逛街、看電影,我想要再一起跟你逛街、看電影」,以「這不是你非做不可的,也沒有人規定這樣做才對,但我是這樣期待、邀請你」的態度,表達自己真正的心意。 (同場加映:「在一起越久,兩個人的心越遠?」鄧惠文:學會欣賞兩個人創造的婚姻) 3. 不談道義與責任 有些伴侶長期陷在惡性循環中,互相攻擊與反擊的結果,兩人的互動會到了一般人難以置信的殘酷的程度。 在這種階段,如果想要開始溝通,必須能夠精準地描述對方做了什麼過分的事,但這種描述,重點在於標示自己承受的底線,而不是說教。 舉例來說,明明在同個地方上班,丈夫卻對太太說:「我不想跟妳一起吃午餐。」如果已是長期問題,嚴重影響太太的情緒,太太應該找個機會清楚地表達:「你拒絕我一起去吃午餐的口氣,好像我是個討厭的人,這非常困擾我,我不知該如何與你相處。」 鄧惠文說,大部分的案例都說,在這樣表達後,對方會變得比較合理或尊重一點。倘若對方心裡的確打結,有意表現敵意,那麼再也沒有比指出「你的敵意我感受到了」更有意義的溝通了。 挑釁的行為被客觀地指出,雙方才可能進一步溝通「為什麼要這樣」以及「接下來我們該如何相處」。 如果經過多方努力,仍在婚姻或關係中失戀,回到獨自生活的狀態,鄧惠文也建議:「認識自己的內心需求,療癒成長過去的創傷。」 畢竟多數人談感情都在談真愛何處尋、如何辨識對方是否為真愛,這些談來容易,但是兩個人能在一起生活,才是真正的考驗,「在關係裡面,你常會發現你不是他的真愛,他也不是你的真愛,反正就不是那種『理想中的真愛』,可是你們要真正地愛,真正過有愛的生活」。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舞台劇《婚內失戀》一次看透婚姻30年嚇人甘苦,為愛情死水加點辛香料 舞台劇《婚內失戀》鄧惠文醫師:台灣很多無性夫妻,婚姻跟性愛有時候是兩件事?! 北川景子、瑛太《離婚活動》「不強求」幸福哲學,「有好的對象當然不排斥戀愛,但好好享受單身,才是最重要的。」 June 07,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uq4Tm1A
網路恐怖主義源於自卑?從《揭發N號房》到奧運選手安山的短髮,分析南韓仇女文化 https://ift.tt/Tfu2g81 Netflix 紀錄片《網路煉獄:揭發 N 號房》,講述 2018 年震驚韓國的「N 號房」事件,揭開色情聊天室的背後故事。從 N 號房到 BIGBANG 勝利事件,父權文化成為韓國社會一大隱憂。 韓國 N 號房事件:74 名受害者,被迫騙取裸照與不雅影片 「N號房」要追溯到 2018 年,根據韓國《國民日報》報導指出,記者於「AVSnoop」發現「N號房」的連結,發現由網名「godgod」的創始人建立了第一間色情聊天室,而每一個群組都會定期上傳女性的色情影片及照片,更把聊天室命名為「1 號聊天室」、「2 號聊天室」如此類推。 後來轉手給網名「Watchman」營運,之後網名「博士」再加入,創立了「博士房」,專門以高薪厚職引誘年輕女性,再騙取女性們的裸照及不雅影片,當中更有不少讓人毛骨悚然的變態影片,若果受害人反抗,就會即時威脅並公開其影片。 據了解,受害人高達 74 名,而 16 名為未成年少女,最小的有 11 歲。 (了解事件:記者真實紀錄南韓「N號房」內恐怖真相) 圖片|Netflix 提供 該韓國記者經過半年潛伏最終揭發 N 號房事件,N 號房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且不少藝人均為此發聲,接著民眾更到青瓦台發起聯署,要求公開「N 號房」犯人及全部會員的照片及個人資料。 去年 10 月,「博士」趙主彬被判有期徒刑 42 年,並需佩戴電子腳鐐監控 30 年;「N號房」創建者文亨旭亦被判刑 34 年,不過對犯人的最終判刑,不少韓國民眾都大感不滿,直言判刑過輕。 (延伸閱讀:N號房事件後,每個家長都可以開始做的事) 韓國性別關係緊張亞洲第一:父權支配,加劇「厭女」風氣 其實民眾不滿判刑並非第一次,韓國外表看似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但暗藏不少社會的問題,當中父權主義最值得關注。 法國有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Ipsos)曾對 28 個國家進行性別衝突調查,最終結果發現韓國有 80% 民眾表示國內性別關係緊張,而韓國亦成為亞洲國家第一名,研究可見韓國在父權支配下,使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問題,更加劇了「厭女」的社會風氣。 從 N 號房事件可見,韓國父權主義下男性視女性為玩物,女性受到暴力對待下亦都無法求助,使韓國女性長期處於恐懼的社會下,且被剝削女性權益。 儘管有女士們勇敢站出來為廣大韓國女性發聲,但卻會受到評撃及網路騷擾,從而令到女性不敢明目張膽地把「女性獨立自主」的想法暴露出來。 圖片|《82 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了解韓國父權社會:《82 年生的金智英》:韓國去年最暢銷的架空小說,也是我們的真實世界) 奧運女選手安山因「短髮」遭騷擾:心理學家發起女性短髮運動 在東京奧運上代表韓國出賽的女性射箭選手安山,在奧運上勇奪 3 枚金牌,明明是為國爭光,卻反遭受南韓部分男性大規模騷擾。正因安山選手短髮而受到部分男性認為她是「女權主義者」,更表示撤回對她的支持,而且他們更對一眾奧運女選手的外貌評頭品足。 圖片|Getty Image 這種舉動讓韓國一名心理學家韓志瑛,發起一個名為「#여성_숏컷_캠페인」(女性短髮運動),鼓勵女性上傳自己的短髮照片,並向女運動員發出支持訊息。 活動不到 3 天引來世界各地的女性參加,並讓世界各大的媒體紛紛報導安山選手短髮事件。 (當短髮也成為運動:不需要為自己的外貌道歉!安山:我剪短髮是因為舒服) 從 N 號房到 BIGBANG 勝利事件:韓國父權思想根深蒂固 通過種種事跡可見,韓國近年都靠 K-pop 韓流及旅遊此迅速發展,不過另一方面「N 號房、「素媛案」、「BIGBANG 前成員勝利事件」,都可見韓國從自小教育思想至社會風氣一直原地踏步,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再加上一大談有關女性的議題上,韓國社會風氣都會傾向表達不滿,並且認為「支持女性,就是反對男性」這種思想根深蒂固,甚至韓國民眾已習以為常,只會使社會一直固步自封,對整個國家前景並不友好。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BIGBANG 勝利事件:「老司機群組」與被縱容的強暴文化) 性別力百科 韓國「N 號房事件」 2018 年發生的大規模性暴力事件。 在色情聊天室裡,定期上傳女性的色情影片及照片,更把聊天室命名為「1 號聊天室」、「2 號聊天室」如此類推,因而稱為「N 號房」。 犯人以高薪厚職引誘年輕女性,再騙取女性們的裸照及不雅影片。受害人高達 74 名,而 16 名為未成年少女,最小的有 11 歲。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 N號房事件|揭開韓國仇女文化成流行 父權衍生理所當然的不正義原文網址: N號房事件|揭開韓國仇女文化成流行 父權衍生理所當然的不正義June 07,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Tfu2g81
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在尼加拉瓜教長輩用 3C:學習新事物都有摸索期,要放慢腳步,有些事「明天再說!」 https://ift.tt/3dMgatP 你是不是曾經對於教長輩們 3C 產品感到苦惱呢?想要教他們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讀者將自身在尼加拉瓜教媽媽使用數位產品的經驗,寫成筆記,步步歸納,帶你更好教長輩入手! 文|中中 「我覺得自己很笨!」 「平板讓我覺得好害怕喔,怕弄壞!」 你的身邊,是否也有對於手機、平板、電腦等數位產品感到抗拒的長輩呢? 我的母親年近 70 歲,直到最近,開始使用平板電腦,教學過程中,讓我回憶起過往在尼加拉瓜擔任教學志工時,有一些小技巧應用在長輩身上,也一樣適用。根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研究,歐洲 65 歲以上的老人裡,只有四分之一具備基本的數位技能。 近年來,隨著疫情發展,越來越多服務從線下移至線上,如果老人們持續「離線」,可能從日常採買、線上門展、疫苗預約都變得更困難。 因此如何幫助老人在友善的環境下,漸漸熟悉數位產品,變成重要課題。 (跨國工作:我在尼泊爾創布衛生棉工作坊:邀請員工站到同一條船上,我做的是信任大家) 電腦不是隨處可得 曾在尼加拉瓜的學校擔任教學志工的我,學生年齡從 10 歲到 60 幾歲皆有,年齡跨度很大,當然起跑點也有很大的差別。 年紀小的族群,生長在手機世代,從開口說話就知道手機可以拿來上網,很方便就能獲取資訊。 年紀較長的人,經歷過戰亂,到了中年過後才知道「上網」是什麼。我的學生 Y,本來是一名藥學系的大學生,卻因繳交不出必修課的期末報告而休學。原來那門課需要使用電腦交報告,而 Y 家裡沒有電腦可以使用,我感到疑惑,詢問:「難道學校沒有圖書館、計算機中心的地方,可以借用電腦嗎?」 Y 搖了搖頭表示,跟其他同學借過,卻沒有人願意借,所以他才來報名電腦教室的課,因為可以自由操作電腦。 「沒有大學學歷,就不能當藥劑師了吧?」我說。 Y 聳了聳肩,露出一派樂天的尼式笑容。說他打算學電腦、經營網拍,之後再做打算。 圖片|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 網路也是一項稀缺資源 在尼國,10 Mbps 頻寬的網路月費是 $75 美金(這是 2016 年的數字,現在已經便宜許多;中華電信 16 Mbps 一個月不到 $25 美金,還有其他更便宜的業者可以選擇),因為網路費不是人人付得起,又禁不住上網誘惑,尼國人發展出各種策略。 無論大大小小的鄉鎮,都有個公園,也是最熱鬧的公共場所,因為公園有免費 WIFI,附近的人常常沒事就坐在公園裡滑手機。 另外,雜貨店的存在也很重要,是許多人經常光顧的地方,並不是雜貨店有提供 WIFI,而是可以加值網路費。 由於大部分的人工作並不穩定,長約不符合使用需求,網路費是以日計費。 今天有錢,就到雜貨店花個 $10 塊 - $20 塊加值,是尼國人的日常。 圖片|Photo by Mars Sector-6 on Unsplash 如此陌生的領域與挑戰:我的母親為何而學?我又該怎麼教長輩? 我訪問過班上各式各樣的學生,得到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門。 有些學生面臨中年失業,乾脆趁找工作的空檔,學習一技之長,準備轉換跑道;也有些「哈韓」的學生,希望可以上網,看到更多跟韓國明星有關的訊息。 而身為長輩,我的媽媽其實並不依賴數位產品,甚至出門從不帶手機。 大部分的事情,可以用傳統電話解決,訊息來源是電視,但是她願意學習平板的動機很簡單。 為了跟女兒溝通、視訊,比起盯著手機螢幕,看平板眼睛不會太痠。 (平權你我:專訪移工淨灘團創辦人 Maya:不管是印尼人還是台灣人,我們都住在地球上) 經歷了一番摸索,以下是教長輩使用數位產品時,你需要知道的四件事情: 長輩不是笨,任何人學習新事物都有摸索期 觀察班上年長的學生操作電腦,光是一個電子信箱頁面,就足夠讓他們摸索很久,心裡時常疑惑:有那麼困難嗎? 後來我聯想到「電報」是人類早期開始傳送訊息的方法。 現在問問身邊的人,應該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操作吧? 平平一樣是用電傳送訊息,如果我們不是生下來就會使用電報,那麼長者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夠學會寄電子郵件,應該也是合情合理。 多問一句,找出長輩真的想完成的事情 有次學生問我怎麼使用 Facebook,當下以為她想趁上課時間摸魚,一聊才知道,原來她有個賺錢點子:上網賣衣服。 希望能藉由社群網站,把家中的衣服賣出去,貼補家用。 已經在網路上賣出超過 50 件商品的我,當然也興致勃勃跟她分享經驗,例如:如何拍出吸引人的照片?怎麼訂價、該下哪些關鍵字?讓她順利地開始這門小生意! 我們的對話於是從單純的「軟體教學」,延伸到「問題解決」:如何幫助她完成真正想完成的事。 有一次媽媽撥電話給我,問要怎麼把喜歡的影片連結複製到 LINE,我沒有馬上告訴她該怎麼做。 而是多問一句:「為什麼妳想要把影片連結複製到 LINE ?」 原來,那是媽媽最熟悉的軟體,覺得只有放在 LINE 才比較安心,因此想要知道如何儲存影片,方便以後觀看。 我教她直接在 Youtube 裡點選「觀看紀錄」。 不僅減少長輩需要記憶的步驟,也提升對於對於 Youtube 的熟悉度。 善用內建功能,輔助教學、障礙排除 剛開始母親非常抗拒使用平板,最大的原因是:「碰到問題,沒有人教我怎麼解決!」 礙於疫情原因,我們無法面對面。她的平板也不是和附近店家購買,確實是有沒有人能夠教她排除障礙。 待在尼國的時候,即使是教學,都還是採取面對面,畢竟能讓學生實際看到我的操作方式,有問題也可以隨時提出。 於是,我想有沒有什麼工具,可以在媽媽使用碰上問題時,即時處理? 後來發現,我只需要媽媽碰到問題時撥 Facetime 給我,就可以看到她螢幕的實際情況,使用步步語音的方式,告訴她如何解決。 幾次實驗,從上網看影片、開信箱收信、雲端硬碟登錄等需求,都順利解決了。她也不再那麼焦慮,因為她知道有一位「線上客服」,隨時在線,一撥就通。 明天再說!尊重長輩的學習步調 如果問待過尼加拉瓜的人,最常聽到的尼國口頭禪,「明天再說!」(Mañana) 無論考試、上台報告、甚至是日常採買,尼國人都很喜歡把事情留給明天。 學校教課的時候,每位學生學習步調不同,有的具備天分,課程不到三分之一就把期末作業做完了。 有的光是調整一篇文章的字體顏色,就要耗費整個上午。 通常在教學進度允許下,我不會去催促。不只學生學習態度很「佛系」,連當地老師都可以因為遲到等理由,當天才決定期末考下周再考! 學校也可以因為網路斷線而停課一整天、競選而停課一整個月。這種態度換作在台灣,應該已經被家長罵翻了吧!繁重的升學壓力,哪來的時間慢慢等? 但這就是當地文化,當事人有自己的時間表,旁人怎麼著急也沒用的。 圖片|Photo by Mars Sector-6 on Unsplash 回頭面對媽媽,我收起平常對付自己的那套緊湊行程,偶爾丟丟幾部影片給她,看看別人都是怎麼使用平板的;並固定在週末的時間,聊聊過去一周的使用心得與問題,其他時間不打擾,讓她用自己的步調熟悉工具。 經歷了一番磨合後,媽媽現在已經可以自由操作平板! 回訊息、打電話、看影片,甚至還因此喜歡上了禪繞畫,常常跟著影片練習。下一步,我還希望教她錄音、記錄身體狀況、撥放離線影片等功能,幫助她把許多日常用到的工具整合在一起,讓生活過得更舒適。 「我覺得自己很笨!」 「電腦讓我覺得好害怕喔,怕弄壞!」 這樣的心聲,其實不是長輩獨有,任何人學習陌生事物時都會有這種心情。 想想你第一次上台說英文的時候,是不是也覺得自己很笨拙?尤其在母語人士面前,更是深怕自己講得不好、發音不標準而被取笑。 由於我們懂得找方法尋求進步、懂得把焦點關注在要解決的內容上,並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練習,因此能慢慢上手。教長輩學電腦,也是一樣的。 下次當教長輩 3C 時,你可以嘗試做這幾件事情: 調整心態,理解任何人學新事物都有摸索期,何況是在他們人生後半段才出現的? 多問一句,找出長輩真正想要完成的事情 善用工具,疫情情況下,即使不在長輩身邊,也能協助排除使用困難 慢慢來,尊重每個人有自己的學習步調 開始練習,面對長輩始終學不會的時候,不急於把他們教會,想想最會「慢慢來」的尼國人,讓他們練習照著自己的步調走。 讀者資訊|《中途筆記》站長,現職雲端運算顧問。曾在捷克當交換學生;在中國青藏高原上做專案;在尼加拉瓜擔任志工教小朋友做機器人;接著在法國上班。目前協助亞太區的客戶做數位轉型,讓地球上的每個人和組織都能實現更多。 June 06,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MgatP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