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LriF1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心理創傷修復二部曲:寬容善待自我,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https://ift.tt/3ILriF1 當我們意識到創傷症候群,首要做的就是避免說服自己要「快快好起來」,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強迫自己脫離創傷困境,反而會增強疼痛程度,我們該學習的是如何接受、並與它共處?讓我們來聽聽吳東彥諮商心理師怎麼說! 文|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回看首部:心理創傷修復首部曲——打破自我孤立,與人重建連結) 趕緊消除創傷症狀的強烈期待 修復創傷的過程當中,有些當事人願意打破自我孤立的生活慣性,提起勇氣前來接受諮商時,這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當我們與曾遭遇創傷的當事人進行諮商時,總會看見他們有一個強烈的需求與期待,就是想要快點從創傷經驗中復原,並且盡快消除創傷症狀(例如:過度警覺、解離、戰戰兢兢、情感麻木、無法克制地想起創傷經驗等)。 但是,當他們發現要修復創傷並沒有那麼容易時,就會陷入嚴厲的自我批判,甚至喪失希望感與自信心,並對自己感到無力與無能。 圖片|Photo by asaya on PIXTA 接受創傷經驗就是自己的一部份 的確,遭逢創傷經驗過後,我們都很想快點找回原本的自己,重新過著以前的生活。 但若創傷經驗在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卻扮演著不受歡迎的情節時,我們無法拿著一塊神奇橡皮擦,將它從我們的生命經驗之中拭去,甚至去忽視與否認它的存在。 我們只能夠學習接受它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環,打從心底接受創傷經驗就是自己的一部份,這必然是不容易的。 假使我們不學著接受,我們可能會一直將力氣放在「忽視」與「否認創傷經驗」的存在。 無法讓我們將僅存的精力,好好用來建構自己的人生,這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 心理創傷修復二部曲: 寬容善待自我,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舉個例子來說,對於一些成長於暴力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心中總是抱持著一些期待,希望能夠獲得父母親的愛。 因此,他們嘗試過許多努力,不斷地改變自己,並且迎合父母親的期待,希望能夠討他們的歡心,但是長年下來,父母親卻沒有因此而改變,反而持續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冷漠、暴力的一面。 對這些孩子來說,說服自己接受「父母親可能不會改變」是相當困難的,甚至會讓人感到極大的失落與憂鬱,但這些孩子,也可能因為選擇了接受,有機會不必過度耗費力氣,對暴力父母有所期待,可以將力氣用來構思自己的生活、建造自己的未來。 (同場加映:「有些話可能成為關係裡的創傷」家庭心理學:別讓童年成為一輩子的陰影) 寬容善待自我,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創傷經驗的修復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大部分的人都需要耗費長達幾個月、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夠真正地從創傷經驗裡面走出。 因對現在的我們而言,若是我們一下子無法克服創傷經驗所帶來的症狀,也不用急著去苛責自己,否則,這很可能會位自己帶來更多的羞愧、罪惡與無助感。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學習寬容善待自己,並與創傷症狀和經驗共處呢? 圖片|Photo by M. on Unsplash 我們可以試試看以下的幾個方式: 1. 覺察創傷經驗的存在 學習如何與創傷症狀、創傷經驗共處時,我們得要先清楚了解自己遭遇到的創傷經驗是什麼,而我們出現了哪些創傷症狀呢? 2. 思考創傷經驗的影響 想一想,創傷症狀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例如:創傷經驗過後,我們可能對人失去信任感,或開始隔離自我情緒,無法好好感受自己的心情,很有可能讓我們與人相處時,無法與人產生更多的情感連結。 (理解自己:「為什麼我一進入穩定關係就想逃?」關係心理學:追求刺激,是創傷後的自我防禦) 3. 找出創傷症狀的功能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創傷症狀會具有「功能」呢? 其實當我們遭逢嚴重創傷後,大腦與心靈為了要保護我們,會啟動一些生理/心理機制,而這些機制有可能會形成一種「症狀」。 打個比方來說,「解離」雖然會讓我們無法貼近自己感受,但透過「解離」也可以避免我們在回想創傷經驗時,再度經歷那份難以承受的痛苦。 或是,當我們在創傷經驗過後,變得戰戰兢兢、草木皆兵,雖然會讓我們顯得較為神經質,但也可能因為這份轉變,讓我們更容易偵測到生活與外在環境的危險,提早進一步避免危機發生。 簡單的說,某些創傷症狀的存在,是為了要保護自己! 當我們能不再一面倒地認為「創傷症狀」是不好的、負面的。 而是能再更仔細思考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外,也可以找出它為我們帶來的功能與幫助時,我們就不必再急於消滅這些症狀,給自己過大壓力。 當壓力減小時,我們的身心狀態,也可能隨之變得穩定,讓我們更有力氣去修復自己的沉重創傷。 作者簡介|平時擔任諮商心理師工作,同為「創傷、發展與療癒」臉書專頁創建者。期許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能夠協助每位來談者認識自己、接受命運,並且積極過活。 December 13,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