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WvNjA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如果你想】育兒爸媽的生活治癒提案:不照顧好自己,怎麼照顧好寶寶 https://ift.tt/3jWvNjA 如果你想,四個給育兒爸媽的生活治癒提案,由身體至心理地照顧好自己,才能繼續在育兒路上迎戰。 你從商場的層架拿出商品,一一比價也比質,奶嘴要無毒無味,貼身衣物要柔軟舒適,務必不能傷到肌膚、嬰兒床要好拆卸,一台好的嬰兒推車性能和品質更不能馬虎,孩子也要坐上去試推看看⋯⋯這些我懂的,你真想著,能給孩子用好一點的。 不過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從孩子出生之後就沒有喘過氣,有時回家照顧孩子,還要繼續工作,時間再也擠不出任何一點給自己,搞得自己都想跪地大哭。你真的真的,好久沒有放過自己,甚至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你想,久違地來安撫身心,由內而外療癒自己,給你的四個生活治癒提案,讓你能夠睡得踏實,也能吃得快樂健康。要給寶寶最好的,首先你要先對自己足夠好。 Photo by Kenny Krosky on Unsplash 【治癒提案一】總有一個懷抱,能夠容納你的不屈服 仔細想想,上次卸下盔甲,不再煩惱工作和育兒紛擾,是什麼時候? 學習做一個堅強的父母,是因為有了想要捍衛的那個家,於是你不得不負重前行,披荊斬棘,在工作上與難纏的客戶周旋,在家和不願吃飯的孩子抗衡,24 小時處在戰鬥狀態,放鬆是什麼?你早就忘了。 偶爾,你需要重新回想那個理想中的家,該有一處,是能容納你的所有脆弱與無助,承接不安與無奈。這一處,可以是按摩墊,或是張按摩椅,在短暫的 10 分鐘,拋下所有紛擾,躺在按摩椅上,像是溫柔的懷抱,正在告訴你:沒關係的,一切都會好的。 【治癒提案二】家是能夠,讓你熟睡時自在地任性 孩子出生後,你把握時間補眠的能力強很多。譬如搭公車時,站著等捷運時,眼睛瞇一下,就一下,畢竟爸媽的時間珍貴,懂得把握的才是聰明人。但是,你也變得不太容易入睡,頭剛沾到枕頭,小孩的哭鬧聲就響起,有時候你還會在半夢半醒間出現幻聽。 睡眠變得不容易了,是吧? 一顆好躺的枕頭,有其必要,它能支持你肩頸的壓力,舒展全身,幫助身體頸椎維持在最自然的姿態,回到原本的自己。睡面之時,無須正正經經,偶爾任性,仰躺側躺到趴睡,選一顆好的枕頭,讓你能夠放心的任性。 Photo by Isabella and Louisa Fischer on Unsplash 【治癒提案三】能分辨孩子哭聲,也不能忘記聆聽身體的聲音 我知道,和時間賽跑是爸媽的育兒日常,孩子要吃得副食品你們從不馬虎,可是談到自己,你總是笑著揮揮手說,不用,隨便吃吃就好。 你努力傾聽孩子的聲音,能夠辨析每一次的哭聲,是恩便便了,還是肚子又餓了。可是身體告訴你的每一句話,你都聽不進去——為什麼只吹一下風,就重感冒了?為什麼睡得再久,上班還是頭昏腦脹想睡覺?你巧妙地忽視,可是心底明白,是自己錯待了身體。 身體需要的,是能穩定補充營養的來源,找到適合的保健食品,或者固定飲用雞精也很好,別忘了用檢視嬰兒用品的標準,檢視你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對待身體,要如同對待嬰兒一樣慎重。 【治癒提案四】身體靠了港,心也需要棲息的一岸 身體酸痛容易解決,心理上的疲倦卻難解。 安頓好孩子,你迅速洗完澡,就想早早入睡,睡著了,卻也睡得不好。大腦無法停止運轉,關於工作的、孩子的、家庭的各種焦慮壓得你喘不過氣,心神漂浮不定,找不到一處能靠岸。 也許此刻,你需要為自己保留 30 分鐘的時間,可以什麼都不做,放空就好,也可以嘗試冥想、瑜珈,播放喜歡的音樂。或者,使用有助眠、放鬆心神功效的精油,如洋甘菊、雪松、薰衣草等。找到能安定心神的力量。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堅強是因為有了想要守護的人,有了孩子的你,勇敢如同戰士,但是偶爾也需要學會柔軟與放鬆,重新充電。在對孩子好之前,你需要先對自己好,在育兒路上,才能更加強壯,走得更加長久。 August 01,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在陽台,悠哉地看這座城市!盤點大直六家質感咖啡廳 https://ift.tt/2PfaonO 來到這裡,吃一口蛋糕,喝一口咖啡,一定會忍不住感嘆:實踐大學的同學真幸福! 編輯整理|楊佳穎 說到大直咖啡廳,就不得不提到實踐大學周遭的咖啡廳了!因為學生的匯集,大學周邊常常也會有許多咖啡廳聚集,而不同學校風格也使得周圍咖啡廳有著不一樣的特色。今天儂編要介紹位於實踐大學附近的 5 間咖啡甜點店,只能說實踐大學的同學們真是太幸福啦! Balcony Cafe 陽台咖啡 顧名思義,陽台咖啡裡最吸引人的位子莫過於陽台邊了。店內擁有明亮的採光,在陽光的照射下,餐點看起來格外好吃!雖然隱藏在巷弄裡,但總是有絡繹不絕的客人呢~而陽台咖啡的蛋糕更是頗富盛名,每天由老闆娘手工現做,不管是焦糖布丁、草莓甘納許還是店內招牌紅茶戚風,都身受大直人的喜愛呢! Balcony Cafe陽台咖啡 時間:11:00~19:00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34巷20號 À ma façon Café & Dessert 焙窩手工甜點 光是從店名就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法式感!身為甜點店的焙窩,店內招牌草莓千層不僅有著美麗的外表,新鮮的草莓、迷人的波特酒酒凍在搭配新鮮的卡士達奶油,層層夾在酥脆的焦糖千層派皮,滿足了許多饕客的味蕾。而店內裝潢更是以木頭家具相襯,素雅舒適的用餐環境讓網友讚許「像家一樣溫暖安逸」。儂編這邊提醒大家草莓千層是需要預約的,如果想品嘗的話記得先撥電話過去詢問喔~ À ma façon Café & Dessert 焙窩手工甜點 時間:11:30~18:00(週三、四公休)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109號1樓 庫卡咖啡 圖片|來源、來源 實踐大學的同學一定都知道的庫卡咖啡,以全手工自製的鬆餅最廣為人知,從麵糊、鮮奶油到果醬都是由老闆細心製作,每一口都濃濃的幸福滋味!庫卡的咖啡也是使用自家的咖啡豆,豐富的品項讓人驚奇,每次來都可以有不同的享受!除了是學生空堂時消磨時間的好去處,也是大直居民閒暇時刻喜愛來的咖啡廳~(同場加映:逃離都市的最短路徑:台北十家療癒戶外景觀咖啡廳) 庫卡咖啡 時間:8:00~22:00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57巷5號 一直咖啡 圖片|來源、來源 木質的店面外觀以及明亮的裝潢是一直咖啡給人的溫暖印象!舒適而愜意的空間裡提供多樣化的餐點,咖啡、茶飲、甜點、三明治等,滿足來訪客人不同的喜好。其中最讓儂編驚豔的是咖啡拉花,將牛奶打成綿密的奶泡,再佐以老闆一流的拉花功夫,一杯杯細緻的咖啡拿鐵成了鎂光燈下的焦點,讓儂編深刻體會到一直咖啡的魅力啦!甚至連國民男神彭于晏都曾造訪過,大家還不趕緊去品嘗一番嗎? 一直咖啡 時間:8:00~21:40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41號1樓 穆勒咖啡館 圖片|來源 穆勒咖啡館就位於實踐大學對面的巷內,充滿文藝知性氣息的空間讓人不看見也難!店內採微昏暗的復古風格,是個很適合讓人放鬆的地方呢~而老闆對於食材更是有一套自己的堅持,除了咖啡豆採用公平交易豆之外,鮮奶、雞蛋及蔬菜皆使用有機,從餐點的品質把關就可以感受到老闆的用心!(你會喜歡:一秒抵達巴黎!5 間隱身台北的異國風咖啡廳) 穆勒咖啡館 時間:13:30~23:00(周三公休)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95巷33號 Cuckoo’s Nest 杜鵑窩咖啡 充斥著叛逆、放蕩不羈的氛圍,昏暗隨性的杜鵑窩咖啡是實踐設計系學生的愛店。店內擺放許多書籍與漫畫供客人閱讀,想在這裡耗上大把時光絕對沒有問題!自由隨意的精神也反映在店內菜單上,招牌甜點蘋果派以「蘋狗派」命名,十足展現老闆瀟灑的性格~而除了咖啡與甜點之外,也提供了餛飩與水餃,混搭的風格更凸顯杜鵑窩的獨特個性! Cuckoo’s Nest杜鵑窩咖啡 時間:14:00~00:30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458巷41弄52號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赤峰街甜點這5家最推薦!北海道奶油、浮誇水果只是基本配備,甜點控請中山站下車 網友高評價6家「宜蘭咖啡廳」推薦!瘋傳咖哩飯、「阿嬤的初戀」、草莓卡士達雞蛋糕 行天宮超夯10家甜點店推薦!爆漿鮮奶泡芙、法式奢華甜點、老宅咖啡廳滿足你的味蕾 August 01,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faonO
你照顧好所有人,卻忘了自己:給媽媽的壓力程度量表 https://ift.tt/3jTvJ42 飛機上的氧氣面罩,會先幫誰戴上?你的另一半還是孩子?——都不對,是先幫你自己。別讓照顧他人的責任壓垮了自己。 文|珍琳.米克、珊德拉.提墨.葉特 你會不會偶爾想起沒有孩子的時光?雖然當了母親讓你感受到美好和喜悅,卻還是隱約會渴望某些東西?或許從前的生活對你來說相對輕鬆一些,至少在自己有壓力或難過時,不用像現在一樣必須先顧及某些人,也不必花那麼多心思在別人身上。 有關係也意味著承擔責任。一個人生活,你只要為自己負責就好——當然在婚姻生活中也不例外。你要花時間和心力去關照你的需求、願望、想法、念頭和計畫。當你決定要踏入一段關係時,你要承擔的責任也會跟著變多:不光是為你自己,還有你身邊的人,你要投注心力去建立一段關係。突然間,因為這段關係所衍生出的兩人生活,就是讓你們彼此遇上問題、情緒漩渦和心理壓力的來源。如果你坐視不管,用不成熟的方式處理,不只你的另一半會難受,你自己也會遭殃,因為彼此生活的氛圍會生變。 如果你們溝通得宜,決定共同面對問題,反而能提升責任感,也就是對彼此的承諾。你們能一起承擔共同生活中的大小事,包含某種程度的妥協、磨擦、學習機會和改變的必要性。(希望)你們是在這樣的共識下一起生活,不只是為了對方,更是為共同的幸福,相互的敬愛和尊重。在精神上、視覺上(因為你們結合,就形成兩人的世界,是一個看得見的空間)、相處的氣氛上都該如此。在兩人世界裡,彼此願意分攤責任,透過共同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這就是一段對等的關係,是公平的,你們是一個團隊。 當孩子來到你的生命中時,絕大多數都會伴隨著新的、額外的責任。如果你是單親,就必須自己扛起這些責任;有夫妻關係的兩人,你們對彼此更顯得重要,但同時也有可能更依賴對方。你們此時此刻要建立共同的家庭規範,更不能忽略夫妻的相處品質,因為這會永久影響家庭關係。 不管你是單親或有另一半,現在你不能只關心一件事情,而是要關心一個人,一個你要對他負起責任的孩子。這些所謂額外的責任,你本來就都有了,現在只要你接受它,盡你所能去完成。這一分責任也增添了父母兩人的工作量和壓力,也正是因為多出第三個人的要求、願望和心理需求,父母必須把這些當成自己的事,額外花時間來處理,而且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 我們的孩子離不開我們,另一半也可能比從前更加依賴自己,有一部分是因為休產假或是經濟上的短缺。這個時候的依賴不會讓人感到自在,反而是被逼迫的。因為自己身上的某個東西不見了:一部分的自我,為的就是從原先的兩人世界變成「一個家庭」。 這時,剛當上祖父母的雙親,通常又會想介入新手爸媽的生活,這麼做會讓兩人一方面感到輕鬆,卻也有壓力。一切都要看祖父母的干涉程度,我們也要先確認,自己是否發覺,有自己必須非盡不可的責任與義務。是不是有你自己也沒意識到的潛規則,像是「用你爸媽帶小孩的方式,就不會弄得一團糟!」或是「每個週末都要去看阿公阿嬤,讓他們可以看見孫子。」這些潛在的責任會讓你喘不過氣來,對健康也無益,甚至連你自己也沒有發覺。這部分我們留待「擺脫父母」章節會再進一步討論。(推薦閱讀:【性別觀察】Janet 懷孕不該去蒙古?為什麼所有人都有資格「教育母親」) 釐清了責任歸屬之後,接下來要問:「以關係為本的生活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指,在共同生活的概念底下,履行自己立定的承諾,不傷害自己的尊嚴和自主權,同時也保護他人的。這也表示,父母親必須為自己,也為家庭成員的互動負責。換言之,父母首先要不斷地自我學習與修正,特別是在自我覺察、情緒管理、表現出成人的態度和減輕壓力等方面。以關係為本的生活也意味著,你要時常問自己:我現在想要什麼呢?我要如何與你建立關係? 圖片|來源 想想你自己! 隨著外界每日的變化,許多責任、對彼此關心和相互的牽絆也會跟著愈來愈深。對此,我們的腦海裡浮現出一個想法,要承諾的事怎麼會日益漸增呢?現在就要問:在眾多人的評批和指教之下,你如何看待自己分內該盡的義務呢?你是如實照做,還是快被不斷累積的壓力給壓垮了呢?為了撐下去,你或許會竭盡所能去做?每一次,當我們決定去做某件事,或答應某人去做新的嘗試,我們也少了其他不一樣的機會,起碼也會失去一些時間。做了父母以後,失去「頂客族」的頭銜;進入一段關係之後,不再是單身的身分。我們必須為每一項決定付出代價,得到的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不過,要是你在這條路上,在某個地方失去了自我,會怎麼樣呢?若是你不再關心自己和渴望的事物,是因為感覺上也沒有多餘的力氣和時間,又該怎麼辦呢? 很多時候,我們不再清楚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應該優先處理的事。當我們過於投入在別人的事情上,對自己、另一半和孩子抱持著高度期待,通常就陷入這樣的情況裡:我們扛了太多的事,弄得自己精疲力盡,或許也因為這樣失去原有的能量,無法帶著耐心面對別人。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即使感到些許不安,我們應該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它,卻突然被情緒給主導。在情緒發作的當下,我們又開始落入慣性行為的模式中,聽到自己口中冒出從來不想說出的話。一次又一次,關係從此失和,成了一種負擔,一種煩惱。現在該是重新檢視自己的時候了,請你也問自己: 「我做到自己該做的事了嗎?我有好好照顧自己嗎?」 「我是否用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去盡到身為伴侶和父母的責任了呢?」 「我是否具備足夠的條件,如果沒有,我可以怎麼改變呢?」 金字塔中的優先順序 還記得飛機上的氧氣面罩嗎?你會先幫誰戴上它呢?機長、你的另一半還是孩子? ——都不對,是先幫你自己。我們提到家庭時,腦海裡會出現一種優先順序:我們會影響夫妻間的相處,夫妻關係會影響家庭關係,我們和孩子會把相處的狀況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必須由自己先做起,充分地關注自己為優先。 圖片|大好書屋 提供 「意識」是改變的第一步 我們可以在金字塔頂端,在「個人」之上、再填入像是「靈性」、「上帝」、「命運」等詞彙。因為有一些東西本來就是我們無法操控的,它們比我們更為強大。 儘管如此,改變的第一步就是開始擁有自我意識,必須懂得什麼事情優先,你才不會累到無法喘息。就像心臟一樣,它必須自己先有血液,才能供給其他器官和身體部位。唯有照顧好自己,你才能把心力分給身邊其他重要的人。(同場加映:諮詢筆記|想當個好媽媽?先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練習時間:排列我的金字塔順序 你眼前自己的金字塔是什麼模樣呢?另一半的又是如何?你們的是一樣的嗎?你們把最重要的事擺在哪個位置上呢?你可以讓另一半或孩子畫出你的金字塔,然後再交換。你們彼此的感覺如何?和你原本想的吻合嗎,還是正好相反?這樣的金字塔會帶來什麼影響呢?你怎麼看待自己的金字塔呢?你能改變它嗎?要怎麼做呢? 你的想法愈明確,改變的機會就會跟著提升,你也能一步步修正自己的金字塔。 個人條件和生存素質的差異 心理治療師達米・查夫讓我們明白什麼是個人條件:「它是一個人所擁有的所有能力,有了它就能掌握自己的生活,保護自己或是達成目標。」還有一個人的行為、能力及能量,也都算是一個人的條件,我們運用它們去完成某些事情,或是改變現況。當然,所有能讓我們掌控人生的能力都同屬其中。 接著,達米・查夫又提出個人條件和生存素質的差異。 所謂生存素質,是指每個人所採取的態度和行為模式,能幫助一個人穩定下來,或是在某種情況中求得生存——基本上是對他們極為不利的情況,像是選擇自殘或是酗酒或許都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或者,逃避自己真的很喜歡的人,因為無法忍受他對自己的好。開心、快樂、和平,這些正向的感覺會讓某些人排斥,反而無法發揮它原本的功能。有過創傷經驗的人可能會出現這種反應,因此,開心的感覺卻成了壓力的來源。 正向的刺激也是刺激,等到學會接受這些陌生、不熟悉的感覺後,它們才會真的起作用。如果你自己也是害怕快樂感覺的人,一定要讓自己學會這件事,否則你會一再抗拒好事發生,把好事變成壞事,自己卻無法接受。你必須學著讓神經系統和身體記住開心的事情,如此一來,你的容納之窗就會逐漸敞開了。 當你思考自己所擁有的條件時,也試著區分兩者的不同。同時,你必須誠實地面對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你的某種條件讓你受害,成為你的負擔?或許,周遭的人就能給你答案。他們是否指責你喝酒喝過頭?說你買東西毫無節制?他們受不了你的潔癖和控制欲?你捫心自問:他們說的有沒有道理?是不是點出你的模樣,看見你內心那個與眾不同的你,還是不被愛的你?或是兩者都是? 練習時間:個人條件和精神負擔 我們曾在探討夫妻關係的影片中,用天秤來呈現個人條件和精神負擔這兩件事。或許你家裡沒有合適的天秤,要標記不同砝碼的重量也可能過於繁瑣,好在用老方法也可以做這個練習。請拿出一張紙,在中間畫一條垂直線,在線的左邊寫下你所擁有的條件,右邊寫下你的精神負擔,也就是生存素質——你要活下去所「需要」的東西,不過它會奪走你的能量,讓你不舒服。 現在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具備的某些條件,可以用來平衡負擔那方的重量。把你紙上的清單想像成是一個天秤:是條件那方比較重嗎?或是兩邊一樣重呢?或是負擔已經過重,連條件也不足以與它抗衡? 然後請想想,要怎麼做才能具體地減輕精神負擔,你又能創造出哪些新的條件? 認識壓力程度量表 如果你試著凡事都面面俱到,總是用各種方法讓一切完美,你會先壓垮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要負的責任永遠都不嫌少,還有工作上的待辦事項⋯⋯即便如此,仍舊還是要陪伴孩子。 呼!永遠都沒有休息的時候。讓你陷入壓力的真正原因,生活上哪些事讓你最頭痛?利用瑞士心理治療師古意・波登曼(Guy Bodenmann)設計的「壓力程度量表」讓你一目瞭然。利用這個方法,可以讓你從圖表上就清楚知道生活中的壓力來源,你也可以藉機思考,該怎麼調整才好。 每一個區域都代表著你的壓力來源之一:家庭、工作、休閒時間、夫妻關係、原生家庭,請你列舉出他們對你的意義。讓你感到最多壓力的區域,請畫滿顏色;壓力中等的請塗至一半;壓力最小的部分只要畫一點點就好。你個人的壓力程度分部圖就逐漸成形了,而且每一個項目都有一個極需改變的地方。(延伸閱讀:愛不是理所當然!為什麼你該開始重視自己的「情緒勞動」) 現在,你可以按圖索驥,思考該如何調整每一個區塊:你已經具備哪些條件,你可以或可能用這些條件來減輕這個地方的壓力?請先思考: 「在哪些事情上,我可以不必耗費這麼多的心力?」 「我可以具體調整哪些作法?」 「誰可以幫忙我?」 「我可以進行哪些事項呢?」 「目前我最想解決哪個部分的壓力?」 「為什麼我不相信可以有改變的空間?真的是這樣嗎?」 「我是否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得恰如其分?或是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壓力之中?」 你有好好照顧自己,並把這件事排在第一位嗎?你是否具備足夠的條件來處理精神壓力呢?什麼事困擾著你?你可以怎麼解決它呢?在這個章節裡,你已經花了許多心力在問問題與回答。當我們明白,什麼事讓我們精疲力竭,每天要面對哪些壓力的來源,在生活中,就能得心應手去面對這些事情。更重要的一點:不要成為這些事的受害者,你是擁有改變能力的人,一切就掌握在你的手中! 本文摘自珍琳.米克、珊德拉.提墨.葉特的《媽媽的情緒練習》。由大好書屋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媽媽的情緒練習》 August 01,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TvJ42
育兒插畫集|有了小孩之後,街坊鄰居都成為媽媽的朋友 https://ift.tt/339rJqh 早餐店、賣大骨頭的阿姨、賣豆干的老闆娘、水果攤的老闆⋯⋯。孩子出生之後,這些人都變成了我的朋友。 圖文|Soupy Tang Struan 與我的生活圈 因為Struan,我在鄰里之間,好像突然多了很多朋友。 每天,一出家門的右手邊,會有幾個聊天的阿婆,他們會固定的跟 Struan 聊天,只要他主動揮手說 Hello,她們就會笑著拍手。 接著,每週我們會固定去一間早餐店 2~3 次,早餐店老闆娘的女兒和我年齡相仿,她的兒子阿一大 Struan 半歲,我們從有孩子後變成好朋友,Struan 會跟阿一玩,也常常會分享到阿一的餅乾跟海苔,有時 Struan 還會跑進阿一家裡坐在沙發上玩著他的玩具(早餐店就在他們家一樓)。 我們家附近有一個大型傳統市場,賣大骨頭的阿姨會先看到 Struan 才發現我也來市場了,賣麵疙瘩的姨嬤會給 Struan 一個飛吻,並叫他小帥哥,賣豆乾的老闆娘會點著幾籃非基改的豆製品,說這些 Struan 可以吃。最常去的店家應該是家旁邊 24 小時水果行,裡面工作的叔叔、阿姨會讓 Struan 試吃水果。 有天,一位在晚班工作的先生,感慨的看著我說,「從看妳懷孕看到現在,妳小孩都會走了呀!」 我從小在這長大,後來出國讀書,搬到台北工作,卻在決定買房子時,選在離家隔一條街的地方,當初只想著這邊離機場近,可以走路到火車站,住在家人附近還可互相照料。從沒想過,在有小孩之後,出現安定的感覺,會開始留心住家附近的小地方,也喜歡騎著腳踏車載 Struan 到處繞。 我們一起發現附近有田、有農場,還在無意經過的小巷弄聽到動物叫聲,然後看見好大一頭黃牛(驚嚇),這是不是就是落地生根呢? 我喜歡每天和 Struan 散步時,和認識的人打招呼也聊聊天,在家附近交了很多新的朋友,以前的我不喜歡在住家附近交朋友,覺得少了隱私也沒有自己的空間,現在卻被這些人情味感染更喜歡現在的生活。(同場加映:專訪香港攝影師 蔣雅文:台灣土地有用錢買不到的東西) 我的兩個姪女,Struan 口中的冰冰姐姐,玉姐姐,非常會照顧弟弟,到哪裡都要牽著手。 軟綿綿的綿羊阿姨很疼 Struan,即使 Struan 很重,也常常抱著 Struan 到處玩,陪玩、陪看繪本都好有耐心。 元元阿姨開大人的服飾店,常常送小人的衣服、配件、鞋子給 Struan,也送 Struan 的媽媽許多美麗的植物。 在送 Struan 到外公、外婆家的路上,會經過轉角的魷魚焿麵店,Struan 從很遠就會開始對他們招手,他們會停下手邊的工作來聊幾句,他們最喜歡 Struan 模仿各種動物叫聲! 隔壁阿嬤每天早上都會和我們聊天,無奈我不會說台語,但是,可以感受到他很喜歡小孩。 每次經過她家,如果阿嬤在裡面忙,Struan 就會在門口一直叫著阿嬤,阿嬤就會走出來,用國語說:好棒,好棒! 週末會帶 Struan 一起去社區大學的陶藝班,很幸運能加入,像家人一樣溫暖的一群人,我們常常會有聚餐活動。 每個人都會帶上好吃的,一起聊天,一起戶外燒陶,我可以完全放鬆的吃吃喝喝,大家都陪著 Struan 玩。(延伸閱讀:「牽手,找回家的路」八八風災後,分居三地的小林村民) 本文摘自Soupy Tang的《Soupy媽媽日記》。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Soupy媽媽日記》 July 31,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9rJqh
【如果你想】如何好好陪伴孩子長大?寫給家長的三個親子同樂提案 https://ift.tt/3fekAYc 你每天都很忙碌,卻又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嗎?推薦你三個親子同樂提案,今晚或週末就這麼做吧! 「如果做得好,為人父母就是英雄之舉。」——《超人特攻隊》 這句電影台詞,詼諧又溫馨,說盡我們的心情。「時間是最好的禮物」是老生常談,正在養育小孩的家長,心願通常很簡單,就是想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長大成人。 根據 2020 回家吧育兒問卷調查結果,現代女性對理想隊友的要求,比起經濟支持,更希望對方能積極參與孩子成長過程;而在「是否願意留職停薪」這題也看到,大家最顧慮的事情是「擔心錯失孩子成長過程」。 那麼,平時我們可以怎麼找到自我與家庭之間的平衡,並且有效達到親子增溫呢?這裡有幾個和孩子共同打造快樂家的提案,一起來看看吧! 來拼拼圖,自己的小物自己做吧 與孩子同樂的入門起手式,可以先從家裡的靜態活動開始。 舉凡簡單易上手的拼圖、需要稍動腦筋的桌遊,或自己勞作 DIY ,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呢! 給你的快樂提案 來拼拼圖,用遊戲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買桌遊回家,體會什麼叫燒腦又刺激 做勞作,孩子會展現意想不到的創意 以拼圖來說,我們可以依隨孩子的年紀或程度,來挑選拼圖片數和難度。除了一般常見的平鋪式拼圖,選擇也愈來愈多樣化,像是把成品變成時鐘、書衣,甚至是燭燈和存錢筒,不只更有趣,也增加許多實用性! 這裡和你推薦兩家特色拼圖專賣店,款式與花樣幾乎應有盡有,和孩子一起挑選最喜歡的圖案吧! 一、Pintoo 圖片|來源: Pintoo 官網 圖片|來源: Pintoo 官網 二、雷諾瓦拼圖文化坊 圖片|來源:雷諾瓦拼圖文化坊官網 共煮共食,吃進肚裡的全是心意 煮飯,可以不只是父母的事。試著邀請孩子和你一起走入廚房,或許你會看見他們另一種面貌也說不定。 如果你擔心讓孩子進廚房太危險,記住下列這兩點原則,你或許就能安心一些。首先,你要全程待在旁邊,如果孩子是第一次拿刀或開火,更要注意緊盯;再者,你們可以先從簡單料理開始嘗試,例如甜點,不僅無須開火,甜滋滋的味道也常是孩子的最愛。 給你的美味提案 做份餅乾,一口接一口,簡單好上手 層層疊起的三明治,適合新進小廚師 來吃咖哩吧,過程不複雜又兼具營養 推薦你兩個實用的食譜 App 與網站,照著步驟一步一步來,好菜輕鬆上桌。 一、愛料理 圖片|來源:愛料理官網 二、Cookpad 圖片|來源:Cookpad 官網 當你和孩子攜手端出一道美味料理,這頓飯似乎顯得更津津有味。不是嗎? 戶外活動,躺在陽光下盡情放鬆 在家裡待久了,總想往外頭走走。找一個天朗氣清、陽光普照的日子,全家大小一起出遊吧! 如果你的時間不夠充裕,來不及去僻靜的山上、露營地,城市裡的河濱公園也不失為一個好地點喔! 一、大佳河濱公園 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攝/劉佳雯) 二、古亭河濱公園 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攝/高讚賢) 你們可以找一塊草地,帶上自己準備的三明治和點心,鋪條野餐墊,在陽光灑落的樹蔭下,聊天嬉戲。 如果孩子屬於精力旺盛的類型,何不準備風箏或吹泡泡機給他們;或者,你們也可以自備滑板車或腳踏車,與孩子一同玩樂兼運動流汗,通體舒暢。 給你的熱血提案 野餐時光,一邊吃親手做的美食一邊談天 清爽的午後剛好有風,就順勢放個風箏吧 自備或租輛腳踏車,既舒壓又能強健體魄 圖片|來源: SUBARU 意美汽車集團 這種時候,一台休旅車,很適合想帶全家出遊的你。 休旅車,又稱為運動型多用途車( Sport Utility Vehicle ),顧名思義,是適合進行戶外活動或旅行的車款。 它擁有較大的載物與儲物空間,不僅放得下野餐備品,也塞得進孩子的腳踏車,又或是嬰兒車等等育兒用品;此外,休旅車的車內空間也比轎車來得舒適寬敞,讓孩子能在去程養精蓄銳,回程時好好休息。 方便享樂之餘,安全更是必須考量的點。 現在有些汽車具備「後座提醒系統」,當駕駛熄火、離座時,液晶儀表會出現警示畫面,即時提醒駕駛後座是否有孩童還沒離席或物品未提取。透過安全措施,能讓出去玩這件事,更無後顧之憂。 圖片|來源: SUBARU 意美汽車集團 如果你也是忙碌的家長,卻又不想錯過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你可以嘗試上述這些活動,不僅能讓親子之間的互動與感情增溫,也能擁有與孩子一起打造快樂家的滿足感。 July 31,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ekAYc
「知情同意」的多元開放式關係,是個多元社會關係的道德新選項 https://ift.tt/3hV43Kl 偷吃、欺騙、花心?在為開放式關係貼上標籤以前,讓我們重新梳理關係裡的多元樣貌,接著去了解建立在「彼此知情同意」的基礎上的開放式關係。 我在 2019 年年初,接觸到了法國存在主義的哲學家開放式關係伴侶——薩特與波娃的故事後,開啟了認識開放式關係的大門。加上自己一直對佛教哲學或各式宗教哲學有濃厚興趣(但對加入組織化的教團不感興趣),所以對佛法哲理中的:「如果打開心扉去愛而不帶依附,對對方的回應有期待但是不執著,純粹為了愛之喜悅,而不求回報地去給予無條件的愛」這個概念一直很嚮往,也發現竟然可以在開放式關係的框架中完好運作。 因此讓我決心在 2019 年中開始實踐「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目前實踐過兩段「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也加入了台灣的兩個開放式關係社群——拆框工作坊與波栗打開開。對於自己的實踐以及社群中的觀察,有些感觸與大家分享!在閱讀完畢前,願讀者都能敞開心胸、耐著性子閱讀完再做褒貶! 進入正題前,分享一段在台灣開放式關係社群——拆框工作坊對開放式關係所下的定義,看完再跟著我一起進入正題吧! 「坦誠的非一對一關係」,對兩人以外的親密關係「知情、協商、同意」。尊重關係內每個人的意願跟感受,同時不讓參與其中的人受到實質或無形的傷害;即使有傷害,也能被認真對待與陪伴。 【Non-monogamy 多元/非單偶關係類型圖】 本圖摘錄自道德多元關係圖書《More Than Two》作者 Franklin Veaux 的部落格,翻譯是由我自行加上。 由圖表中可以看到,多元或是非單偶關係比想像中的來得多,當我分享到台灣的開放式關係社群中時,讓許多實踐者也感到驚訝,同時更細緻地理解了多元關係的各式樣貌。連實踐者都為此感到吃驚不已,何況一般未接觸過開放式關係概念的社會大眾。因此,社會大眾對開放式關係的誤解也就不甚意外了。 開放式伴侶關係不是劈腿、偷吃、欺騙,做到彼此知情同意才是定義中的開放式關係 一般大眾一看到開放式關係,直接的聯想就是劈腿、偷吃這種不經過伴侶同意、欺瞞伴侶的行為,這些行為充其量就是圖表左上角黃色區塊中的 Cheating 欺騙關係,並非開放式關係。在圖表中的定義,開放式關係就是需要「關係中的各方知情同意」,否則皆為其他種形式的多元/非單偶關係。 開放式關係「是」: 各方知情同意下,擁有非單一伴侶、性行為對象。 至少要同意伴侶擁有與他人約會的可行性,但不一定要彼此分享細節,由關係各方自行約定。 至少有一個主要伴侶,彼此是有一定程度承諾的。 開放式關係「不是」: 欺瞞之下的偷情、出軌、約炮。 沒有任何締結承諾的伴侶之下的非單一性行為對象,單身狀態下的到處約炮就不屬於開放式關係,通常這些對象彼此也都不會知道彼此的存在。 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並非開放式關係,此種關係為封閉的非單偶關係,並且大多數狀況下,缺乏關係主宰權力的伴侶是沒有知情同意權的。 所以,當看見有人聲稱自己在實踐開放式關係時,先了解一下對方是否對開放式關係有所誤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詢問對方是否了解什麼是知情同意。若對方只是想要來些隨性的性,而不願意落實知情同意或給起一定程度的承諾的話,那就不是圖表中的開放式關係的範疇了。而大眾對於開放式關係的誤解,也多半源自於一些聲稱自己實踐開放式關係,但卻對開放式關係有所誤會的人而來的。 Photo by Khamkéo Vilaysing on Unsplash 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不等於非單偶關係(Non-monogamy) 而我們也可再了解定義後得知,現在的一對一單偶關係框架下,實際上許多人藉由欺瞞已經開始實踐多元/非單偶關係了,例如:身處一對一單偶婚姻中的人擁有婚外情、單偶伴侶關係框架下的人劈腿、單身的人有很多非伴侶的約會或性行為對象,這些都是屬於非單偶關係(Non-monogamy)的實踐者,但卻非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的實踐者,因為他們並未落實知情同意,而是採用欺瞞或是不說明的方式達到擁有多重對象的目的。 而大眾厭惡的是藉由欺瞞而促成的非單偶關係(注意:非單偶關係並非都是欺瞞而促成的,例如知情同意的多重炮友關係),還是落實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呢? 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當今的處境彷彿 1950 年代被污名化的同性戀、20 世紀以前中國被限制的婚戀自由一般 在 1960 年代,世界各地的同性戀依然被社會大眾認為是病態的、罪惡的,一直到當代,依然在逐漸遍地開花下的同性戀解放運動中持續努力著,為同性戀爭取與異性戀一樣的婚戀基本人權。20 世紀以前,自由婚戀在社會中被認為是極度自私與敗壞倫理的事情,中國固有的婚姻、家庭習俗中,結婚之目的是為家、為祭祀祖先,乃至為兩姓之好而結合,故當事人的夫妻本身居於次要地位,主婚人往往是家中尊長或父母,有絕對的權威決定。尊長或父母決定的包辦婚姻是為社會主流。直至中華民國民法第五編親屬於 1930 年制定時,第 972 條規定,婚約,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並於 982 條規定結婚時,亦僅要求公開之儀式及兩個以上之證人。主婚人不再具有法律上之意義,成年的當事人間締結婚姻,享有自主決定之自由。 我們可以看到因為隨著時間的推演,文化正轉變著,同時人們的倫理道德觀的典範也正轉移著。那些過去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夫多妻制、指定婚姻、同性戀病態觀都有了改變。而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夫一妻制、單偶婚姻制難道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民智的開放而形成社會中的一種「正常」嗎?落實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是反對欺瞞與蓄意傷害的一種關係模式。我認為不遠的將來,它會與各種關係一同在社會中共榮的!這也將代表社會的包容性得到更大的發展,社會允許更多元的人群生存著。(延伸閱讀:「同婚法贏了,但愛還沒有」婚姻制度的起源其實與愛無關) 為什麼選擇實踐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每個人皆不相同 因素 1:因為對他人擁有情感、性慾,但不想因此隱瞞任何人或壓抑自己,開放式關係的框架可以擁有不破壞關係之下、毫不隱瞞彼此的機會。 ——一個人極有可能在同一時間對他人產生情感依戀、情慾,那開放式關係擁有在不傷害、不欺瞞的狀態下可以做到滿足情感依戀與情慾的可能性。 因素 2:某些日常興趣、性癖好無法被單一一人滿足,但又不想要要求單一伴侶滿足全部或是因此結束關係,開放式關係的框架下允許了各種可能性。 ——無法被單一伴侶滿足的原因可能是有身體障礙、沒意願操作特殊性癖(例如BDSM)、遠距離關係,知情同意地讓他人協助滿足,是可以沒有傷害的。 因素 3:部分自我成長、靈修的概念中認為,愛不是執著、依附或擁有他人,也不是物化他人而是如實地愛著對方真實的樣子,並且認為嫉妒、佔有、比較等激烈情緒是後天習得的,有機會克服或超越。 ——因此有了一個新單字 Compersion,翻譯為共喜或是愛屋及烏之愛,當伴侶因為任何事感到喜悅時(可以是與他人親密),都能替伴侶的喜悅感到喜悅。 以上為三個主要的實踐原因,但實際上每個人選擇的原因可能不單只有一種,並且可能隨著時間,人的動機發生變動,甚至因為其他因素決定不再實踐開放式關係,也是都是可能的,畢竟人的自我是不斷在變動的。 而我自己實踐的原因則是因素 1 與因素 3 的結合,從小就覺得自己容易對多人產生好感,但是又得因為社會習俗的看法:「專情才是好的,唯一值得讚揚的」而批判自與壓抑自己,而在看了那麼多一對一關係的實踐者實際上做出了許多欺瞞以及與自己承諾、認知違背的行為後,我開始質疑一對一的承諾中,是不是有些問題呢? 二來,過去我有幾段痛苦的戀情,是由於自己對伴侶的執著、佔有、控制慾望所破壞的,那些情感的痛苦使我去反思是否自己擁有愛的能力,還是只是打著愛的名號行控制、佔有與物化之實呢? 最後,由於一路壓抑自己真實樣貌的過程中,不斷的撒謊與隱瞞,尤其是對我的父母,這個過程是痛苦與空虛的,我也總因為與父母無法真實連結而感到沮喪難過。因此我決定實踐由自我成長著作作者 Brad Blanton 所提出的 Radical Honesty(激進的坦誠),對父母、朋友、伴侶都全然但帶著愛的坦誠,這也包含了對父母的開放式關係出櫃。所以最終我選擇了實踐「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而我逐漸,「更好地成為了自己」。 愛情只有當它是自由自在時,才會葉茂花繁。認為愛情是某種義務的思想只能置愛情於死地。 英國哲學家羅素 沒有適合所有人的關係,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關係,但盡量別說謊 那看到這裡,有人說,那你是鼓吹大家都選擇開放式關係嗎? 不是的,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實踐上有很多痛苦與不容易的地方,就如同一對一的關係一樣,關於愛與關係的議題從來都不輕鬆。我僅只是介紹一個「道德的新選項」罷了,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需求與能力選擇自己所要的關係型態,別因嚮往或是認為新潮就忽略了本身的需求與能力而選擇去實踐。 但切記,盡量別因此說謊,引用《道德浪女》這本書的一段話:「大多數人沒有那麼高尚的道德標準只摸那個米(一對一關係),但又從未真正認同不摸那個米(多元的開放式關係),只是情勢所逼迷迷糊糊地腳踏幾條船;於是他一方面心裡歉疚自責,另一方面又壓抑不住真實的情慾,所以就逃避、說謊、打混、找別的方式補償,終於成就一樁樁互相折磨虐待的愛情悲劇。」 真誠是在任何關係裡都被人喜愛的特質,真誠地認識自己、真誠的面對自己的選擇吧! 願我們不論是否選擇實踐知情同意的多元開放式關係,都能允許它「正常」的存在這個社會上,就如同同性戀擁有自由婚戀的基本人權一樣,在知情同意的坦誠原則下,開放式關係將是多元開放社會中的一個道德新選項。 July 31,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V43Kl
IG 濾鏡怎麼用?盤點六種必用的限動特效! https://ift.tt/2PhDWkl 手寫字、時鐘、怪怪字典、歡樂長輩圖⋯⋯。今天要來用什麼濾鏡來刷存在感呢? 編輯整理|林奕辰 IG 限時動態的出現,讓我們分享生活更迅速便利,但如何在眾多的限時動態中脫穎而出,除了內容要有趣外,美編更是吸引人目光的一大重點!現在就來看看儂編幫大家整理的各種風格特效,無論是文青風、電影風、長輩風都可以隨心情替換! 手寫文青風 圖片|來源、來源、來源 有時候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但就是想要發發限動刷個存在感,這時候就相當適合這種自帶手寫文字的特效,隨便拍個風景照、食物照,或者就是想自拍,什麼內容都不用打,就靠這些手寫文字來說故事! 高質感電影風 圖片|來源、來源、來源 不管是拍攝戶外或是室內單品,或是紀錄亂到不行的床單都有著讓人不忍讚嘆的高級感!任何照片只要套上電影風格系列的濾鏡,無論拍照技術再差、物件再醜,都可以一秒變成時尚大片。 日期時間 圖片|來源、來源、來源 他們會根據當下時間,變出美美的日期與時間特效,相當適合運用在「空景照」上,與好友分享生活中的每分每秒!有時候我們只是想記錄日常生活的美景時(或是單純想抱怨工作到很晚時,就很適合這款特效。 不正常字典 圖片|來源、來源 儂編這裡一定要介紹近期 IG 上超火紅的「不正常字典特效」,會顯示惡搞的名詞解釋,像是「朋友聚會」、「會議」、「社交距離」⋯⋯等,各種名詞都超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狀況,所以人人都適用。 快樂長輩風 圖片|來源、來源、來源 誰說分享長輩圖是長輩 LINE 群組的專利,我們也可以在 IG 限動散播愛散播歡喜!「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平安喜樂」等字樣、鮮豔且對比的顏色,再加上自己的自拍照一張,專屬於你的長輩圖就大功告成! 含背景音樂 圖片|來源、來源 內建於 IG 限時動態的音樂分享功能尚未在台灣上線,在等待開放之際,我們現在可以透過限動特效來製作有背景音樂的限動!雖然說音樂無法隨意更改,但有總比沒有好! App 推薦 圖片|來源 除了 IG 內建有許多限動特效功能外,儂編在這裡特別介紹一款私藏的 App「Instories」,「Instories」不只可以套濾鏡,還有多達 200 種的模板。用法也很簡單,只要挑想要的樣式以及照片,就可以直接上傳到 IG 限動,不瞞大家說,儂編每次用這個 App 做完的限動影片都瘋狂被問到底怎麼做的!大家也趕快來試試看吧~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內行人必收!IG限時動態22個「GIF關鍵字」推薦,讓版面永遠比別人可愛 高質感美食照原來這樣拍?7招超實用攝影技巧都在這篇!九宮格、陽光是重點 讓時尚雜誌教妳旅遊拍照技巧,讓妳每張照片都能像時尚大片 July 31, 2020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hDWkl
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一個女孩的穿搭告白:瑞典社會教會我的尊重與接納 https://ift.tt/2X9oEmc 讀者投書,談談穿搭經驗帶給他的思考。你也曾經穿上喜歡的衣服,卻被別人說「看起來很胖很不好看」嗎? 我們因為這些評價,開始貶低自我價值,然而你該知道的是,真實的你很好,無須為他人改變,倘若你對社會框架與隨意對人打分數的習慣不滿,不如從自己開始,停止評價他人。 文|Alma Chang 剛從北瑞典城市 Umeå 回台灣的第一週,就受不了台灣悶熱的天氣,決定跟著姊姊上東區買夏衣。畢竟不再是剛踏入青春期的女孩,大概對於自己「喜歡」哪些衣服、自己又是穿哪些衣服「看起來會瘦」有些概念。這次,想到在瑞典碰見的那些美麗女孩有胖有瘦,但各種身型的女孩都穿著不一樣的衣服,印象很深的是那幾位愛爾蘭女孩,雖然身形圓潤,但那自信和整個人散發出來的氣場,竟是如此有魅力。再者,經歷過當初只買看起來瘦、別人覺得好看的衣服,最終卻落得衣物一落一落地躺在衣櫃,再一次次捐走的經驗之後,這一次我跟自己說:「要買真的喜歡的衣服才不會浪費,要知道肉肉的女孩也能夠穿上喜歡的衣服。」 最終,挑上了喜歡的洋裝回家去。 然而,媽媽看見之後面有難色地說:「你的肉都在上半身怎麼還挑這種衣服呢?你這樣穿手臂很胖不好看耶!」頓時心裡一沉,這個沉其實不一定來自於對自己身材的不滿意,更多的是覺得失望於自己還是這麼在意他人想法,好像人家一兩句隨意的評論就能讓自己內心波蕩起伏。(延伸閱讀:肉肉女孩心事:我想愛胖胖的自己,他們卻說我是在提倡「肥胖」的好) 在瑞典呀,我真的都快忘記自己的身材有這麼重要,快要忘記身材本身或胖或瘦是這麼重要的一件事情,快要忘記除了 S 號、F 號之外還有很多很多選項。原來,就算腿粗、就算有小腹還是可以穿緊身衣褲出門。 Photo by Tomas Williams on Unsplash 我認為,除了跟北歐教育赫赫有名的性別教育相關連之外,還跟瑞典文化強調「平等」有很大的關係,中學以前學校裡面並沒有排名機制,和瑞典朋友學討論當時的分數制度時,他們也不斷強調:「小學那些分數都不是要給你評分的,是讓你知道你哪些會了、哪些不會。」到了大學,體制中給人的評分機制不同於台灣的 A-F,而是分為「過」、「很出色地過」和「沒過」,整個社會體制給個人去評價他人的空間都很小,也可能因此更容易養成瑞典人很少去評價更甚是和他人比較的心理。 除此之外,社群軟體或許也在這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對比瑞典跟台灣手機使用時間的數據分析,台灣 18-19 歲的青少年每日使用手機時間高達 5.21 小時,瑞典 17-18 歲的青少年手機使用時間則約為 2.6 小時。以筆者個人經驗,接觸到的瑞典大學同學使用社群軟體的時間都遠比台灣同學來得低,有些甚至堅持不使用社群軟體。 記得有次台灣朋友和我分享自己和瑞典男友的互動經驗時說道,她男友總不能理解為什麼要使用社群軟體,並不是這件事情就是錯的,但他總不理解分享生活的當下究竟是為了分享還是想跟別人證明自己活得很好呢?自己活得很好又跟其他人的生活何干呢?朋友在這幾年中邊觀察邊生活,也慢慢減少了 po 文的數量和方式。 在現代社會中,女性的外貌仍相對更容易被放到競爭場上去比較、評價,然而除了外在之外,各個性別、族群都有其被期待和評價的壓力。人類本身除了是群體動物,更同時是個競爭型動物。在透過社群軟體和他人產生連結時不免因此陷入比較競爭的惡性循環,不斷加深自己嫉妒和自卑的心理,進而在急於隱藏或是改變自己的缺點下讓自己離接納自己真實的樣貌越來越遠。(延伸閱讀:瑞典教我的一堂課: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對快樂自私) 我們無法阻止他人評價我們,但我們可以從自己不評價他人、去理解他人來遏止這個惡性循環。在這個社會環境中,身旁的人,或甚至是我們自己都很難跳脫出舊有的思維和成長模式,畢竟我們便是在這般競爭和比較的環境中長大。然而,即便環境對於個人有極大程度的影響,個人應當也有其自主選擇的能力。正因為整體社會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能夠讓自己跳脫這種痛苦的惡性循環最快速的方法,或許便是接納自己和尊重他人。 我們無法阻止他人對自己抱持期待,也不必去回過頭來去評價他人的想法落入這無止境的評價循環中,但我們完全沒有責任去承擔起這些期待,更無需去為了配合他人胃口而長成、穿成他們希望的樣子。畢竟,這個選擇權終究在我,去服膺他人的想法好似在偷取他人的答案,好像我們便能因此獲得他人的認同,除了讓自己每時每刻患得患失,更讓自己失去對自己苦樂的主控權。 「加油呀!」我跟自己說。或許正是在一次次的受傷和怯懦之後才會終於懂得接納自己吧!是穿搭,也是人生。 資料來源 [1] 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019)台灣民眾手機使用習慣調查 [2] Statista.com (2019) Daily mobile usage among children in Sweden in 2018, by age group and duration. [3] Jay Hill (2020) How Social Media Is Making You Feel Bad about Yourself Every Day July 31,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9oEmc
我家孩子好難帶?四張圖,帶你看亞洲寶寶是不是真的睡比較少 https://ift.tt/3hYqluV 不同地方的寶寶,睡眠時間長度都不一樣?一起來看看數字吧! 有關於嬰幼兒睡眠目前是以歐美的研究為主,好眠師在輔導台灣家庭中,看到不少文化差異,心中也有蠻多的疑問。 最近剛好讀了一篇有趣的 paper,主題是有關嬰幼兒睡眠「跨文化」的差異,研究了 17 個國家、29287 位 0~3 歲嬰幼兒的睡眠習慣。雖然是 10 年前的研究,但已經是比較完整且大型的睡眠文化差異研究。 我大膽猜測跟現在不會差太多,這份研究可以很顯著的看到「亞裔」跟「白種人」在寶寶睡眠文化的差異。Peggy 稍微翻譯一下這篇研究的結果,分享給讀者: 紐西蘭寶寶睡最多,日本睡最少 以整體睡眠時數來說,睡眠時數較少的清一色是亞裔為主的國家,最少的是日本、其次為印度、韓國、台灣、香港、新加玻。而西方國家寶寶普遍睡得較多,最多的為紐西蘭、其次為澳洲、英國、越南、美國、加拿大,亞洲國家只有越南入榜。(同場加映:寶寶的睡眠顧問|寶寶半夜哭要餵奶嗎?實用有效的哄睡指引) 睡得最多的紐西蘭寶寶,平均 13.31 小時。最少的日本,平均睡 11.62 小時,差異高達 101 分鐘(好眠師 OS:日本人從小開始過勞?)。而台灣寶寶倒數第四名,略高於 12 小時。 圖片|《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toddler sleep》 亞洲國家的寶寶,平均 9:15 之後就寢 0~2 個月時東西方寶寶還沒有顯著差異,但大約 3 個月開始,就有明顯落差。亞洲寶寶就寢時間明顯較西方寶寶晚。以一歲以內的嬰兒來說,亞洲寶寶通常 21:15 分之後就寢。而西方寶寶,大約落在 20:00~20:30 左右。 一~三歲之間,亞洲寶寶的就寢時間越來越晚,通常超過 21:30入眠。而西方寶寶仍維持 20:00~20:30之間就寢。 好眠師補充:0~2 個月的寶寶就寢時間最晚,主要原因是日夜區隔還不明顯,睡眠是片段式的。 圖片|《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toddler sleep》 西方寶寶夜醒次數較少? 另外,是許多父母頭疼的睡眠問題,亞洲國家的父母自述寶寶有睡眠問題的程度較高,大約 51.9%(其中覺得最嚴重的是中國),西方國家則為 26.3%。 中國寶寶的夜醒次數平均為 1.78 次。最低的為紐西蘭,夜醒次數平均為 0.93 次,台灣寶寶夜醒平均次數為 1.33 次。 好眠師補充:請留意這裡提供的是 0~3 歲的平均值 下圖顯示,亞洲國家的寶寶從出生開始夜醒次數較高,一歲以內通常還是有 2 次夜醒。而西方國家的寶寶於一歲之後降為一次夜醒。 圖片|《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toddler sleep》 亞洲國家傾向和寶寶同房同床 另外一個顯著的差異是,與父母同房比例東西方大不同。在亞洲國家,三歲以內與父母同房比例為都是高於 85%,其中有 64.65% 與父母「同床」。西方國家與父母同房比例約為 21.95%,同床比例為 11.8%。(延伸閱讀:「兩個人睡很幸福,一個人睡很舒服」諮商師:有時「分房睡」是成熟伴侶的展現) 好眠師提醒: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一歲以內的嬰兒都需要睡在獨立的嬰兒床,此為安全考量。 圖片|《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toddler sleep》 結論:亞洲寶寶睡得較少、就寢時間較晚、夜醒次數較多、和父母同床比例高 圖片|來源 這篇研究還有提供其他相關睡眠數據,因篇幅關係,我只列出幾個重點。 亞洲國家的父母自述寶寶有睡眠問題的程度較高。(你會喜歡:「如果可以睡飽,誰想在半夜醒來?」韓星李美度好療癒「崩潰媽媽」照片特輯) 看完這份報吿,我的心得是亞洲父母還真辛苦,寶寶普遍睡得較少、夜醒次數較多、和父母同床比例高。 這份研究還留下很多疑問,比方說亞洲寶寶會不會天生需要較少的睡眠?生理時鐘較晚呢?還是因為後天環境文化的影響?還有父母很關心的,亞洲寶寶睡得少對於白天行為、學習能力會不會有影響? 另外,在西方國家,歐洲取樣只有英國。以好眠師住在歐洲的觀察,南歐國家的睡眠型態跟亞洲國家蠻類似的,文中的西方國家還是以「英美體系」為背景。 文章授權轉載自好眠寶寶,原文連結:東西方文化大不同:亞洲寶寶睡得比較少? 參考資料: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toddler sleep (2010年發表於 Sleep Medicine 期刊) July 31,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YqluV
育兒插畫集|一歲的寶寶,已經知道媽媽在傷心,會替你擦眼淚 https://ift.tt/3hR5iua 育兒,是一段和孩子憶起成長的過程。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成為一個更好的家長,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圖文|Soupy Tang 07.02.2020 今天第一次在 Struan 面前和 Steve 吵架,然後大哭⋯⋯ 平常都會盡量不讓 Struan 看到。 Struan 先看著我,然後捏了 Steve,手指著門跟他說:ByeBye。 爬到我身邊,摸著我流眼淚的臉頰說:呼呼。 抱著我並拍拍我的背,再給我擁抱後,他推我肩說:睡覺。 不知道是想逗我笑而說睡覺?(PS:睡覺是我們每天早上完賴床遊戲的 keyword) 或是希望我可以先休息一下? 我都因為這一連串的舉動,心情馬上溫暖起來。(同場加映:「不做什麼,陪著就行」20 個讓你找回勇氣的故事) —1y8m — 神隊友 19.02.2020 Struan 喜歡幫忙拿東西,揹著自己的包包還會幫我拿購物袋,我會選一些輕一點或不易碎的東西。讓他來負責! 幫我拿要寄貨的箱子。這天碰到路人:妹妹,好乖呀!(又被叫妹妹了⋯⋯) 23.02.2020 Struan 越來越獨立了。 能自己玩,自得其樂。 今天我把整個房間重新整理、打掃。(你會喜歡:怎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從「做家事」開始) 他都沒有干擾,自己拿著空盒玩。或是撥撥吉他 guitar! —1y8m — 醃梅子 31.03.2020 訂了 5 斤的青梅, 我們一起幫梅子洗澡。一起挑梅、曬梅,隔天一早,Struan 說:買鹽! 再一起醃梅。 —1y9m — tea time 24.04.2020 不管吃瓜子也好,或是吃地瓜球,Struan 最喜歡草莓,我最喜歡睡前的 tea time! —1y8m — 本文摘自Soupy Tang的《Soupy媽媽日記》。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Soupy媽媽日記》 July 30,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R5iua
沒有性行為,為什麼睡著睡著就高潮了? https://ift.tt/2X75mhi 夢遺,其實並不是男生的專利,只是因為女性不會留下夢遺的證據,加上不記得夢的內容而已! 文|fufu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不知道你們沒有對象的時候都用怎樣的方式緩解寂寞的,是你們靈活的小手還是心愛的小玩具? 機智的我其實還有一種秘密選擇——在夢裡和帥氣小哥哥做愛,在現實中獲得高潮。這種「超能力」讓我即使單身也能夜夜笙歌,體驗擁有性伴侶的快樂。 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這種「睡出高潮」的能力~ 睡出高潮,男女老少都可能有的體驗 睡出高潮的體驗,有一個最通俗的稱呼——夢遺(sleep orgasm)。 雖然叫夢遺,睡眠中的高潮卻不一定需要夢的伴隨。發生夢遺的時候,我們可能在做春夢,也可能做一些與性無關的夢,或者壓根沒在做夢,只是「睡著睡著就來了」。 夢遺也不一定是青春期男孩子的專屬。早些時候的研究顯示,大約有 83% 的男性和 37% 的女性有過這樣的經歷(Wells, 1986)。 從數據上來看,女性發生夢遺的頻率似乎遠低於男性,但其實,女性體驗到夢遺的頻率,可能被我們低估了。一方面,由於女性的夢遺不像男性那樣會留下「犯罪現場」,部分女性在起床後可能已經不記得自己睡覺時有過高潮(Joho, 2020);另一方面,60.5% 的女性在 20 歲以後才第一次經歷夢遺,還有部分女性直到 30 歲或是中年之後才體驗到夢遺(Mercier et al., 2020)。早期研究依賴大學校園收集的樣本數據,對於整體女性人群可能並不具有代表性。 研究還發現,男性在成年以後很少體驗到夢遺,而女性的一生都可以體驗夢遺(Mercier et al., 2020)。所以,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女性享受夢中高潮的機會或許比男性還要多。 女性第一次夢遺體驗發生的時間,大部分女性在成年後才經歷夢遺。圖片|截圖自 Mercier, L., Evans-Weaver, Erika, Crane, Betsy, & Dyson, Donald.(2020). Things that Go Bump in the Night: Prevalence, Genital Self-Image,and Experiences of Women Who Orgasm during Sleep. 總是夢遺,我是不正常嗎? 關於夢遺,我過去經常聽到的說法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人一定每天腦子裡都裝著不可描述的念頭」;也有一些男生不僅對於夢遺後的床單感到尷尬,還害怕影響到性能力。(延伸閱讀:解夢心理:你的噩夢裡,藏著你死命壓抑的慾望) 在一些文化和宗教中,夢遺也被看作邪淫念頭的產物。這些文化和宗教將精液視為男性能量的來源,而夢遺溢出精液卻無法傳宗接代,相當於男性能量白白損失,於是,男性因為無法自控的夢遺而倍感憂慮(Malhotra & Wig, 1975)。女性的夢遺則可能被視為是她們內心邪惡的證據,許多女性因此深受羞愧的折磨(King, 2012)。 甚至,直到近幾年,依舊有部分學者堅持夢遺是一種生理或精神疾病。但迄今為止,也沒有研究表明夢遺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反倒是對夢遺的誤解使得人們總是為此感到焦慮或恐懼(Mercier et al., 2020)。 明明沒有性行為,夢中高潮是怎麼發生的? 我一直覺得奇怪,明明清醒的時候辛苦半天都不一定能達到高潮,為什麼睡著了之後高潮來得毫不費力? 直到看到相關的研究結果,我才明白,原來人們睡著的時候,性器官比平日積極多了。 大腦在我們睡覺時會增強性器官的血液和氧氣的供應,使得性器官在睡眠狀態下更加敏感和興奮(Fisher et al., 1983; Joho, 2020)。一些輕微外界的刺激,比如衣服或被子的摩擦,也有可能讓我們的性器官開心得受不了。 上圖為女性陰道在睡眠狀態下更強的血液循環,下圖為男性在睡眠狀態中經歷的五次勃起。圖片|截圖自 Fisher, C., Cohen, H., Schiavi, D., Davis, R., Furman, B., Ward, K., Edwards, A., & Cunningham, J. (1983). Patterns of female sexual arousal during sleep and waking: Vaginal thermo-conductance studie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2(2), 97–122. 一些學者認為,夢遺的產生可能與大腦和外界刺激的相互作用有關(Mercier et al., 2020)。比如,睡覺時性器官和衣物發生的摩擦引發了我們腦內的顏色劇場,或者單純夢見了騎自行車或爬樹,而腦內劇場的活躍也使得大腦對於外界刺激更為敏感。 除此之外,睡眠狀態下我們的大腦更為放鬆,也不再受意識中性羞恥感或者緊張感的束縛,因而更容易達到性刺激(Joho, 2020)。基於這個原因,心理生理醫學家 Stephen LaBerge 提出利用夢遺治療各種因為心理原因導致的性功能障礙。他鼓勵性治療師通過幫助患者進入清醒夢的狀態來控制夢中高潮,從而減輕患者的性羞恥感,重建他們對性的信心(LaBerge & Rheingold, 1990)。 圖片|來源 夢中性生活,我還有機會嗎? 有的! 既然決定和大家分享快樂,當然也要分享獲得快樂的途徑。仔細研究之後,我發現了一些有效的辦法,也給大家傳授一下實操技巧~ 刺激的睡姿 研究發現,趴著睡的時候能夠給性器官帶來更強的刺激,更容易觸發夢遺(Yu & Fu, 2011)。我們也可以選擇其他一些刺激性器官的睡眠姿勢,或者是選擇給身體帶來舒適摩擦感的衣物(裸睡也可!),為夢中的愉悅性體驗做好準備。 清醒夢 清醒夢中的我們能夠保持意識相對清醒,對於夢境有更強的控制力,用於做春夢簡直再合適不過。為了讓清醒夢更頻繁地發生,我們可以養成積極記夢的習慣,並且在睡前多多開啟性幻想,創造合適的腦內劇場,再配合身體刺激,以達到幻想與現實的結合~ 其實,和性生活一樣,夢遺體驗也無法強求,不排除一部分人即使做上了春夢也難以在夢中高潮。所以說,能夠通過練習掌握這項技能的都是幸運兒。 希望大家都能有這種幸運呀嘿嘿~ References: Fisher, C., Cohen, H., Schiavi, D., Davis, R., Furman, B., Ward, K., Edwards, A., & Cunningham, J. (1983). Patterns of female sexual arousal during sleep and waking: Vaginal thermo-conductance studie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2(2), 97–122. Joho, J. (2020).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sleep orgasm is wrong. Here’s the truth. Mashable. King, F. (2012). Waking into “The big O.” Lutz, FL: Self-Awareness Publishing. LaBerge, S. & Rheingold, H. (1990). Exploring the world of lucid dreaming. New York, NY: Ballantine Books. Malhotra, H.K., & Wig, N.N. (1975). Dhat syndrome: A culture-bound sex neurosis of the Orient.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5), 519-528. Mercier, L., Evans-Weaver, Erika, Crane, Betsy, & Dyson, Donald. (2020). Things that Go Bump in the Night: Prevalence, Genital Self-Image, and Experiences of Women Who Orgasm during Sleep. Yu, C. K.-C., & Fu, W. (2011). Sex dreams, wet dreams, and nocturnal emissions. Dreaming, 21(3), 197–212. Wells, B. L. (1986). Predictors of female nocturnal orgasms: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2(4), 421–437. Tomiyama, A. J., Mann, T., Vinas,D., Hunger, J. M., DeJager, J., & Taylor, S. E. (2010). Low calorie dietingincreases cortisol. Psychosomatic medicine, 72(4), 357. MacCormack, J. (n.d.). When Does HungryBecome Hangry? Retrieved July 13, 2020. MacCormack, J. K., &Lindquist, K. A. (2019). Feeling hangry? When hunger is conceptualized asemotion. Emotion, 19(2), 301. July 30,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75mhi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劉軒專文|別因為職場雷同事,讓你變成一個「混帳」 https://ift.tt/30Xw8di 你是有心把事情做好的認真好員工,但嚴厲斥責不認真的同事,有時候不會帶來改善。別為了不好的人爆怒,降低自己的形象! 你有沒有遇過,在辦公室甚至是在家裡,當一個「好人」因為情緒失控,反而在別人的眼中變成了「壞人」的狀況? 例如我朋友小君,她非常勤奮,很有效率,是個中型規模的公司主管,她帶領團隊很嚴格,設立很高的標準。但另外一個部門的主管是個濫好人,他的屬下每天嘻嘻哈哈的,而且效率很差。當兩個部門需要合作的時候,小君總是會被另外一個部門的這些「豬隊友」氣到抓狂。有一次她實在受不了了,在跨部門的會議上發飆。把另一個部門所造成的問題,全攤出來一一批評檢討,但你知道嗎?她因為想要把事情做好,但發了這個脾氣,結果反而使她在公司裡面變成了壞人,最後傳到老闆耳朵裡的,只是說小君是個暴君。 往往那些最想要做好事情,也因此最著急、壓力最大的人,就是因為一次的情緒失控,而毀掉了形象,多可惜啊! 每個人在工作的時候,都有低潮,跟壓力山大的時候,而在這樣的時候,一旦有事情過來煩你,你往往會變得不耐煩、暴躁和易怒。這很正常,是人的生理反應,是人身為動物的天性。但人雖然源自於動物,我們應該要超越我們的動物性。(推薦閱讀:生活心理測驗:在別人眼中,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在 EQ 的「能力理論」中,EQ 有四個主要的能力維度: 第一是 awareness,能夠察覺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第二是 management,能夠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第三是 understanding,能夠判讀並理解情緒, 第四是 utilization,能夠運用並轉換情緒的力量來達成目標。 圖片|來源 放在工作上,首先,你要能夠感知你自己的情緒,知道你什麼時候正處在壓力之中。你也要能夠管理並控制情緒,不要遷怒到其他人身上。不管這個人是關心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助理。相信我,這絕對沒有好結果,甚至會讓你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你會喜歡:「不想答應,又不敢拒絕」為什麼你放任壓力找上自己?) 你也必須善解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壓力大就責怪自己,然後把受不了的壓力發出去給別人看到。你不能控制你的壓力來源,但你對待其他人的方式,永遠是你可以控制的。 所以下次當你感到壓力,覺得很想要提高你說話的音量,感覺肚子裡的那把火快燒上來的時候,請你先深吸一口氣,請記住,失控的人,雖然背後都有失控的原因,但外人看到的,只會是他的失控。對真正的混帳該做的處理、該有的懲罰、一點都不能少,你不是好欺負的。但如果你要的是結果的話,請記住,發脾氣可能會讓你看起來像那個你最討厭的混帳。 先冷靜一下,然後以絕對的毅力,和穩定的情緒,來對付那些混亂和混帳,人家看到你的冷靜和果斷,也會跟彼此說:對他,不能亂來喔! 看完這篇文章,希望你可以成為一個讓大家服氣又尊敬,不會亂發脾氣,但別人也絕對不敢得罪的 EQ 高手。 哈佛心理學家的積極生活哲學:XUAN劉軒 瞭解更多運用心理學創造美好生活:軒言文創 SoundShine July 30,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Xw8di
疫情下的性別問題:女性要從經濟衝擊中爬起,會更加困難 https://ift.tt/3hNI4VB 正當台灣討論著國內旅遊,世界各地因疫情影響,失業率提升,女性在疫情中更受到嚴重的衝擊,也因為職場透明天花板、家庭暴力,讓女性更難從經濟重挫中重新站起來。 文|李可心 擁有化學碩士學位的胡瓦安(Abeer al-Howayan)從美國回到沙烏地阿拉伯後,不斷尋找著能應用她化學長才的工作,但在八年的跌跌撞撞後,胡瓦安放棄了她的化學夢想,賣起了手工蛋糕,去年底,在爭取到政府振興觀光旅遊業的補助後,胡瓦安在古文明城瑪甸沙勒(Madain Saleh)租下了一個攤位賣手工肥皂,就在生意逐漸步上軌道、胡瓦安終於能夠財務獨立時,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事業硬生歸零,然而胡瓦安只是眾多受災女性的其中一位。 胡瓦安站在她的手工肥皂店前。圖片|達志影像提供(Reuters) 疫情下的台灣彷彿處在平行時空,各行各業雖然多少有受影響,但經濟流動性仍高,不過世界上大多的國家可不然,失業率、各項補助金攀升已成了國際常態,而根據聯合國底下的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naization,簡稱 ILO)6 月 29 日的全球勞動力報告,在這場疫情的經濟衝擊下,女性的損失比男性更大,或許會有人認為,創業失敗總是難免,像胡瓦安這樣的女性只要撐過疫情,就能重新振作,然而該報告也指出,女性要在疫情後重拾經濟獨立的成本遠比男性高,而這恐怕也將危及女性的安全。(延伸閱讀:「只能在放棄工作和過勞加班中選擇嗎?」當疫情蔓延,職業婦女的處境更艱難) 有別過往的經濟危機 在疫情爆發前,全球有 13 億的婦女(44.3%),20 億的男性(即 70%)在勞動市場中。由於以男性為主的行業,如建築和製造業,往往較容易受到經濟景氣的影響,而醫療保健和教育等,以女性佔多數的行業,就業率較不會受到負面經濟趨勢的波及,因此在過往的經濟危機或不景氣中,男性所受到的影響通常比女性大,尤其在高度發展、擁有較完善社會福利措施的國家中更是如此。不過有別於過去的經濟危機,這次武漢肺炎所造成的經濟大停頓,反而讓女性的就業機會受到更大的威脅。 國際勞工組織利用「職缺的損失」和「工作時數的減少」兩項變數來評級,發現以下四個行業分類在疫情下受的衝擊最大:住宿及餐飲業;房地產、商業和行政工作;製造業;以及批發/零售業,而在這些受衝擊的行業內,女性的從業比例比男性高上 6%,為 41% 比 35%。 在中高收入水平以上的國家中,女性在受衝擊行業的占比尤其高,而在中低收入水平以下的國家,由於製造業吸收了大量的職業婦女,因此在全球經濟停頓下,製造業訂單減少,女性失業率便迅速攀升,而在缺乏強大的社會保障系統下,女性要維持經濟獨立就變得更加艱困。現年 28 歲在越南河內的阮周涵,就因為疫情影響被裁員,目前阮周涵一家只能靠著丈夫每月約 1,0250 元台幣的收入過活。 疫情下的婦女經濟獨立 因著原有的職場玻璃天花板,女性要在這場經濟衝擊後從新爬起的時間與耗費成本也高於男性。女性經營企業的資本向來較男性低,也比男性更難獲得信貸(5.3% 的女性企業家借錢來開辦或擴大企業,而男性則則是 8%),其中在灰色經濟(又稱影子經濟,即指未向政府登記,不向政府納稅的經濟活動)內從業的女性更是難以獲得貸款,報告指出,由於高風險行業中的婦女多是像胡瓦安一樣的自僱者或是小型企業的老闆,因此遭經濟停頓衝擊時,容易因缺乏資本而難以週轉,要借貸、東山再起的機會也更低,此外,在過去的經濟或疫情危機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工作機會降低時,女性往往會將少有的工作機會留給男性,因此女性要重拾經濟獨立地位,可說是難關重重,除了要先還將欠的債務歸還,還要等家中男性重得工作,等到終於可以重歸就業市場時,還要面對不友善的借貸環境。 據估計,2019 年時,全球男女就業率仍差了 27 個百分點,全球工資的性別差距也保持在 20% 左右,雖然近幾十年來,勞動參與率上的性別差距確實有所縮小,不過國際勞工組織引用最新的勞動力調查數據表示,目前的經濟影響可能抵銷了近年來全球在勞動力參與上的性別平等成長,甚至加劇男女現有的差距。然而更令人擔心的是,經濟地位下降或失去經濟獨立,可能將連帶降低女性的人身安全。 Photo by Prayag Tejwani on Unsplash 失去經濟獨立的連帶影響 美國國家家暴力熱線首席執行長瓊斯(Ray-Jones)就指出,疫情所製造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感到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而有些人會將這種無法掌控事物的壓力轉移至對人的暴力對待,聯合國在今年四月就指出,與去年相比,會員國婦女遭親密伴侶侵害的通報電話量增加了 60%,這也是為什麼對胡瓦安、阮周涵而言,失去經濟獨立地位恐怕有比金錢壓力更嚴重的隱憂。(延伸閱讀:「家,反而是他們受難的場所」疫情肆虐下的家暴,正在世界各地蔓延) 有公共衛生研究人員就提到,伊波拉、茲卡病毒爆發時,就已經有多項報告指出隔離政策推出時,女性遭暴力對待的案件就會增加,因此這次疫情爆發後,各地政府竟然沒有在第一時間提供有性別差異的法案,實在令人驚訝。聯合國婦女署副執行主任巴蒂亞(Anita Bhatia)就呼籲各國政府應該提供女性在請病假照顧自己或家人時,仍可領薪水的「帶薪病假」,或補貼未領薪資在家提供照護工作的婦女,好協助女性保持經濟獨立,在受家暴時,有能力遠離加害人。 目前歐盟國家已陸續推出因應疫情經濟衝擊而保障婦女權益的法案,然而除了女性在疫情當下所要面臨的威脅外,就如同上述報告中所提到的,女性之所以會受到更大的衝擊,一大原因是因為固有的社會天花板,換句話說,這場疫情告訴我們,就算疫情過後、經濟恢復了,這條性別平權之路還有待全球社會繼續努力,政府能否協助社會跨過男女就業與創業的不平等門檻,才能在下一次經濟危機發生時,真正降低女性所受的衝擊。 July 30,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NI4VB
婚姻是幸福最後的歸宿?我對愛情講究,但不將就 https://ift.tt/2Enuytk 離婚了之後,就得幫孩子找個新爸爸/媽媽?一定要在「年老色衰」之前定下來嗎? 文|黎詩彥 不管時代怎麼演變,仍有不少人認為,只有婚姻才是女人幸福的歸宿⋯⋯。 單身女性過了三十歲還沒結婚,就很難逃過身邊親友的關切,時不時就要問上幾句: 「有沒有對象?」「怎麼還不結婚?」 我原以為結婚之後,再也不用回應這樣的問題,沒想到才恢復單身沒多久,身邊就開始有朋友關心我:「想不想再找個伴?」「孩子需要父愛,你要積極一點,趁還年輕,為自己再找個好對象吧!」 (同場加映:當社會集體逼婚:人有幾種,通往幸福的方式就該有幾種) 我的好友 S 在三年前離婚,獨自扶養一個兒子。S 的前夫長期失業,又有家暴紀錄,她花了很多錢打官司,好不容易才從地獄般的婚姻裡解脫。 我心想在婚姻裡吃過苦頭的人,應該不會再對婚姻抱有浪漫的憧憬,沒想到最近和 S 碰面時,她說自己透過交友軟體,認識了一個很不錯的對象,兩人交往半年,決定年底要結婚。 「你確定嗎?經營婚姻不容易,你想清楚了嗎?」我擔心她只是一時被愛情沖昏頭,忍不住潑她冷水。 「你以為我們還是三十幾歲,男人排隊等著我們挑嗎?我今年都已經四十二歲了,要是不趁著還有點姿色,趕快把自己銷出去,再過幾年就快要奔五了。有哪個男人會想跟一個年近半百的大媽結婚啊?到了那時候,我們就真的要孤獨終老了。」 她反過來教訓我一頓:「如果你想要找個伴,就要趕快把握這幾年。可別以為自己還年輕,女人一旦過了四十歲,老化得很快啊!」 她說得沒錯,女人過了四十歲,在愛情市場上通常會被歸類成「骨董級」,陳舊卻昂貴,怎麼能跟二、三十歲那些閃亮耀眼、價值可期的鑽石相比? 然而,我對愛情始終抱著「講究,不將就」的信念。如果要再找個伴,我期盼是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不是在青春倒數的警鐘下,在「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的恐懼心理中,急急忙忙把自己交到另一個人手中。 (你會喜歡:剩女?我不是抗拒婚姻,只是不願將就) 更何況對單親媽媽來說,再婚不只是把自己交給另一半,也是把孩子都交到對方手上,要考慮的面向實在太多,怎麼能只因為「戀愛的感覺很好」、「兩人相處得很愉快」,就輕易訂下終身承諾? 單親父母再婚,不只是大人之間的事,更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決定。 一般而言,再婚的夫妻或是再組合家庭(夫妻帶著各自的兒女,組合成新的家庭),都會比第一次結婚的夫妻遭遇更多挑戰。例如家族關係、經濟資源分配、孩子管教等,都可能是夫妻爭執的議題,處處考驗著兩人相愛的決心。 圖片|來源 婚姻不是通往幸福唯一的路徑 以前我在高中任教時,曾遇過一位學生,她放學後經常不立刻回家,很喜歡跑來找我聊天。我了解她的家庭背景後,知道她現在的爸爸不是她的親生爸爸。 她媽媽離婚後,為了想給她和弟弟一個完整的家庭,所以和她的繼父結婚。 沒想到結婚後,媽媽忙著幫開雜貨店的婆婆顧店,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她還曾聽過媽媽和繼父為了錢而爭吵,繼父覺得媽媽帶著她和弟弟吃他們家的、住他們家的、學費也是他們家付的,憑什麼幫忙顧一下店,還有臉要求拿薪水? 她原以為媽媽結婚後,自己會有一個新爸爸、一個新家庭,但是現在,她卻感覺自己根本沒有家、沒有爸爸,甚至連媽媽都被搶走了⋯⋯。 每當有人建議我再婚,我都會想到這個學生的故事。再婚究竟是多一個人來疼愛孩子?還是要把自己的愛分給更多人? (延伸閱讀:女人的再婚議題!《金牌特務》中二次婚姻反映的女人螢幕形象) 當然,我身邊也有不少再婚後,媽媽和孩子都過得很幸福的例子,但是我相信,真愛是可遇不可求的。年輕單身時,我曾想過,如果有一天我要結婚,那 一定是遇到了我很愛、很愛的人。現在,我仍然認為,愛是結婚唯一的理由。 結婚不是為了要給孩子一個新爸爸、為了證明自己還有魅力,或是為了要彌補破裂家庭的缺憾,所以要重新建立一個圓滿的家。倘若婚姻是建立在這些基礎 上,勢必也要付出相對的代價。 關於結婚這件事,我寧可回歸單純的原點,若是我還能再愛上一個人,我不會放棄去追求有人相惜相伴的幸福,但若這個人沒有出現,我也無所謂。 或許我會羨慕別人身邊有疼愛她的先生,或許我的孩子會羨慕其他同學有爸爸,上學有爸爸專車接送,出去玩累了,可以賴在爸爸的懷裡睡覺;但是我知道,沒有這些,我的孩子還是可以健康快樂的長大,我還是可以過一個人平靜自在的日子。 婚姻不是通往幸福唯一的路徑,單親又單身的我們,既可以享受甜蜜的親子關係,又不用背負婚姻中的許多責任義務。說不定,我們才是真正令人羨慕的一群人! 把餘生溫柔留給值得的人 在茫茫人海中,要遇到一個對的人,談何容易?對於曾經結過婚,又有孩子的我們來說,更是不容易。有些單親媽媽會因此降低選擇伴侶的條件,覺得自己在婚姻市場中彷彿矮人一截,哪有資格在那裡挑三揀四? 曾經有長輩想幫我介紹對象,跟我說:「某某先生條件不錯,又有愛心,應該可以接納你和你的孩子。」 什麼?我有沒有聽錯?有愛心、接納我,難道跟我結婚是在做慈善事業嗎?我忍住當面翻白眼的衝動,婉拒了這位長輩的好意。 誰說單親媽媽就一定是「被挑」、「被接納」的一方?在愛情面前,人人平等。 真正懂愛的人,不會把我們過去的傷疤看做是缺陷,也不會把我們珍愛的孩子視為累贅。 或許是我自我感覺良好,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現在的條件,比從前單身的時候差。差別在於,有了這些年的人生歷練,我識人能力比年輕時更好,挑選對象的眼光也更高,要遇到一個我能夠接受的伴侶,著實比以前更不容易。 如果說我以前挑選對象的標準是八十分,那麼,現在可能提高到九十分了。因 為曾經深刻愛過、擁有過、失去過,我更明白:「現在我們在愛情中妥協了多少,將來我們就會在婚姻中懊悔多少。」 所以,我只想把餘生的溫柔,留給讓我百分之百傾心的某個人,除他以外,其餘的人,錯過了又有什麼可惜呢? 每個單親媽媽都值得被愛,因為走過創傷、失敗的歷程,我們比從前增添了忍耐、勇敢、智慧、通達等生命的果實。如果有機會再愛一次,不只是你的幸運,對方有幸和你及你的寶貝成為一家人,那也絕對是他賺到了! 本文出自黎詩彥《我那不完美卻幸福的單親旅程》,由親子天下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那不完美卻幸福的單親旅程》 July 29,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nuytk
關係依附理論:孩子鬧脾氣、自己心很累,該怎麼處理? https://ift.tt/39BDfMh 年紀還小的孩子,不見得能聽得懂你在說什麼,所以一哭鬧起來很難安撫。身為家長,該如何保持平靜和孩子講道理呢? 文|吳懿珊 諮商心理師 依附關係是孩子得以生存下來的重要依據。當孩子在各種威脅的情景下,體驗到一次又一次照顧者會確保他的安全,便漸漸地形成了安全感,因而能積極地探索外在世界,和他人建立新的連結。 身為家長的我們往往在跌跌撞撞之中,摸索著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照顧者。每次幫助孩子處理不舒服和挫折感,其實都在教孩子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這些都是「依附」的禮物。 我女兒妍妍幼稚園時,有天晚上一進到臥房就放聲大哭,重複說著:「小被、小被⋯⋯。」我立即察覺到女兒急著找到那條她從出生以來就形影不離的「入睡夥伴」,上前輕拍她,說著:「小被有點髒,所以剛才拿到洗衣機洗了,今天晚上我們抱著娃娃睡好嗎?」女兒聽到後哭得更大聲:「我不要!我只要小被,我不要娃娃⋯⋯。」我張開手示意要擁抱她,女兒往後退、縮進棉被裡:「我沒有小被睡不著!又沒有很髒,妳為什麼把它拿去洗?」(延伸閱讀:可不可以不要弄壞我的玩具?心理學看童年創傷) 我解釋道:「我知道小被很重要,我也知道妳現在很想要拿到小被,可是還沒洗好。而且小被從洗衣機拿出來也是濕的,沒辦法立刻變乾、放在床上啊!」女兒聽到之後再度在棉被裡大哭,我走向前,打開她的棉被一小角,女兒隨即伸手蓋上,繼續啜泣。我嘆了一口氣,說:「我去裝個水,等下回來。」 我明白在開始安撫她之前,累積一天職場疲憊、情緒調節力薄弱的當下,我需要讓自己平靜下來,我需要為自己爭取一小段思考處理方式的時間。 幾分鐘後,我拿著溫水進房:「妍妍,我們一起喝個水好嗎?身體會比較溫暖喔!」女兒緩緩挪開棉被、接過水杯喝了幾口,慢慢抬頭看著我。 我看著她,右手攬著她的肩膀:「媽媽沒有先跟妳說就拿小被去洗,對不起。哭一哭有比較舒服嗎?」女兒回抱,說著:「嗯,我很想小被」。我看著她:「嗯,我知道,你很難過吧!可能也有點在氣我嗎?」女兒用手抹掉眼淚說著:「嗯,因為媽媽把小被拿走了,小被是我最重要的東西。」 我將頭靠著女兒,慢慢說著:「謝謝你跟媽媽說。你知道自己為什麼難過、為什麼生氣。而且這樣說出來之後,媽媽也就知道你的感覺了。小被明天才會乾,現在雖然沒有小被,可是時間很晚還是要睡了。我們一起想一下怎麼樣可以幫忙讓你睡著。你想要聽音樂嗎?還是聽故事呢?」 我拿起繪本,和女兒一人輪流念一句故事內容,唸著唸著我看見她開始打瞌睡了,我的心也跟著孩子的身軀鬆了下來。(延伸閱讀:從新冠肺炎到美國種族抗爭:為什麼與孩子的溝通越來越重要?) 現實往往不會如教養 SOP 一樣順利達標。爸媽是人不是神,無法毫不漏接孩子拋給我們、期待我們回應的「需求」。如何將育兒這件事從「困難重重的考驗」邁向「珍貴美好的經驗」,奠基於每一次親子互動良好的關係。 圖片|來源 良好依附關係的建立,主要來自以下三個途徑: 1.同在共鳴,專注陪伴 在不同照顧品質的親子互動下,形成以下四種依附類型:自信獨立、人我關係和睦的「安全型依附」;貶抑自己、需要從關係中獲得依賴感的「焦慮矛盾型依附」;過度倚靠自己、與他人關係淡漠的「逃避型依附」;難以肯定自己、信賴他人,因而需要控制感的「紊亂型依附」。而安全依附的建立,首要從照顧者的陪伴開始。(推薦閱讀:「不想浪費力氣討愛,因為爸媽從來不在」什麼教養環境容易養成逃避依附?) 有效能的陪伴並非強調時間的長度與頻率,而是相處時專注投入的品質。 從關注孩子的未來 (孩子需要什麼,以後才能成功?),將焦點挪移到此時此刻。孩子需要我們怎麼滿足他的需求?是不評價的好奇關心?是無需言語就能即時回應的理解共鳴?還是能全然放鬆的接納支持? 允許雙方分享體驗,而非改變各自的觀點。例如「小被」雖然對於我與女兒代表的重要性不同,但我們的對話聚焦於如何因應困難與問題解決,而非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辯。 當關係允許差異存在,將充滿彈性與韌力。 2. 調節情緒,修復溝通 情緒是需求、價值和慾望的訊號,若我們不恰當的表達情緒,可能會阻礙目標的完成;若將情緒強加於他人、無法同理他人,亦難以維持關係。孩子擁有豐富的情緒,但自我調節並非是生來即有的能力。爸媽的工作是幫助孩子學習感受情緒、認識情緒、辨識情緒,進而培養出調節情緒的能力。 藉由家長對孩子情緒的猜測與反映「有點生氣嗎?」,幫助孩子體會這份生氣的感覺是從何而來,催化孩子體會、統整自己的感受。 從爸媽接納、理解的回應,孩子體會到關係是具有療癒的,尋求陪伴是有意義的,從而發展出孩子為他人著想、同理回應的能力。 當孩子因為家長的平穩而跟著平靜下來。孩子接收到爸媽願意「一起想辦法以讓我好過一點」,就更有能力重啟溝通。親子關係因此從破裂得以修復,也替孩子存下挫折容忍力的資本。 3. 樂於探索,享受互動 當我們能彎下身來,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孩子感受到我們願意關注對他而言有趣的一切,同時體會到大人「因為有他的存在而感到快樂」,這將有助於豐厚孩子的自我價值及成就感。 健康依附關係的基礎,其實是從陪伴開始。 不論是睡前的故事時光,或是日常的遊戲,相伴的快樂與互惠的樂趣帶來安全與接納。一同投入興趣、互相敦促學習、合作照顧寵物⋯⋯。每個時刻,都留下了滋養彼此生命的景致,都延續了通往美好的足跡。 文章授權轉載自愛兒學,原文連結:心理師媽咪系列 | 從依附關係的角度出發,爸媽可以這樣處理孩子的挫折感 July 29,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BDfMh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感情中如何聊性?專訪徐曉晰:你當然要直說啊,叫他去買套,不然就是褲子穿上! https://ift.tt/3hLRqRP 如果做愛是一件讓身體快樂的事,我們為什麼還是有源源不絕的煩惱呢? 專訪徐曉晰,我們一起聊聊那些關於性的大小事。 「性好難聊啊!」 專訪那天,台北正在細數這個夏天可以突破多少高溫,處處都是莫名燥熱的氣氛,而鬆姐(曉晰)貌似來者不拒,高溫或熱情。但她又嚷嚷著說,我的思想很開放,身體卻很固執老實,你懂的。 要聊感情、聊性,說得好像輕鬆愉快,但其實大家把這件事又看得很重,讓所有人都莫名地綁手綁腳;太隨性會被批判,太矜持又沒有意思。 所以,如果做愛是一件讓身體快樂的事,我們為什麼還是有源源不絕的煩惱呢? 我知道我有性器官,但不知道身體的情感敏感帶 我們一起先回到女孩都曾經歷過的,那個混亂的青春期。 十幾歲的年紀,迎接你的不是粉紅色背景愛情故事,而是脹痛的乳房、亂無章法的青春痘,永遠搞不清楚是初經還是其他莫名液體沾惹的潮濕底褲。 曖昧不明,身體或情感都是,你處在一個急速失控的世界,而外面持續出現很多聲音;他們迫不及待想教育你,好好保護你的忠貞啊女孩,那是你身上最珍貴的東西。我感覺到就連同現在已經進入輕熟女階段的鬆姐坐在我面前,談起這段回憶,都還像是大人的身體裡住著一個驚慌失措的孩子;你發現原來舒服跟疼痛的感覺會一起發生,或者它們本質上是很像的。 但為什麼呢?她說,性教育告訴我們性器官的樣子,但沒有說要怎麼做愛、為什麼想要,如何去找到讓妳真正感到開心的姿態:「那個時候,人家會告訴你不要太主動,會吃虧;好像你對性會開始有一個評斷,覺得那不是一個『好女孩』應該做的事。但什麼是『吃虧』?表示你對它有一個預設,你想去評斷它是不是值得。」 在真正認識自己的身體之前,我們先認識了羞恥感三個字怎麼寫的。 就是這些,拖累了我們,你想愛卻不敢愛,想說卻不敢說,心火旺盛,但靈肉分離。 自我親密練習:開始去做一些,讓身體會快樂的事 於是,青春期留下的後遺症,該怎麼處理? 「這樣說好了,每件事都有三條路可以走,就是接受、改變,或離開;但你知道,『身體』這題,你只能選前面兩種。」要不是接受它,要不你去改造它,而她也是到很後來才算稍微摸透了這件事。 「像我最近有在跳舞,剛開始我會很彆扭,但一直持續下去,你會越來越能放開,你會覺得,對,這就是我的身體啊,為什麼我會不敢碰它?」拆掉曾經這個社會價值或教育套在你身上的框架,需要從回到原點開始。 她說,如果你感覺自己身為一個女生,你一直無法真正接受或欣賞自己,那你要找到一些讓你身體快樂的事,「比方說擁抱、凝望、運動......,去做一些,讓它感覺很好的事。」 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隨著年紀變大,我會覺得你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接受你自己的樣子,而且你知道你就是很好。」不論誰曾經在你身體成長最關鍵的時刻,告訴你標準分數是什麼,你要知道你現在早有能力可以慢慢丟掉那些東西。 關係裡最難談的,一個是錢,另一個是性 當然,對於性的框架,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擺脫的事。而我們還常常需要面對的,可能是進入關係以後的溝通與磨合。 當女孩被教育成為被動的角色,我們就會習慣先配合對方,有時旁敲側擊,到頭來還是委屈了自己。鬆姐表示,關係裡啊,最難談的就是錢跟性。 舉個例子,當對方要求不要戴保險套,這時候我們可以怎麼溝通?如果在床上有些地方你不喜歡,又要怎麼和對方講? 「你可以去想的是,你覺得講了會有什麼後果嗎?那個人會怎麼樣嗎?如果你怕傷他的自尊心,那你問自己你要跟一個有玻璃心的男生在一起嗎?」 「你就是要說啊!誰在那邊演小媳婦。」我立刻感覺到鬆姐的氣場,她要嘴下不留情,表示今天有可能是因為戴不戴套委屈,明天是別的;重點是,你們之間的溝通渠道,早就已經不暢通了:「叫他去買套,不然就是褲子穿上!」 我們再聊到「性病」這題,她也沒覺得這是什麼特別敏感的事,道理都是一樣的,「譬如你有擔心,你就告訴他希望一起去篩檢;你先說,有這樣的要求跟他無關,不是不信任誰,而是你本來就有這樣的預防觀念。」 她說,熱戀期就是最好溝通的時期;有時候在一起久了你們反而不知道如何調整。回過頭來你也可以思考的是,如果這段感情你們真的可以聊這個開,不是很好嗎?合不合拍,是一回事,但能否公開地談、表示我在乎你的感受,你的想法,然後我願意為了你調整,這是另一件更重要的事。 「至於那些覺得你這樣太主動不好的男人,要不是太自卑,要不是太自大,這種人就算了吧。」 親愛的女孩,你想做愛,是因為你想,你覺得舒服 鬆姐想說,所謂性啊,它就是一件很本能的事情。人本來就會有慾望的。所以我們要聊,當然要聊,但重點是你真正該煩惱的事情說到底不該是什麼身外之物,而是你自己。 今天你想做愛,可能是想追求肉體上的滿足,或者想跟喜歡的人建立親密感,不論何者,她說親愛的女生,做這件事是因為你想要做,你享受其中:「你知道你自己是同意的,所以它發生了,而不是任何其他的理由。你為什麼想要?因為它讓你感到很舒服啊。」 你要看到自己的慾望之上,是有力量的那個人,「重點永遠要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別人身上。」 如果把這個觀念想通了,也許很多事情也就通了。 回到面對自我接納那題,她說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老套,但我是真心覺得,健康就很漂亮:「外表怎樣身體怎樣那是天生的,但你可以做到的是,你最好的那個版本。」於是,談了那麼多糾結、複雜的情感啊慾望的,她最後飄飄然地說,其實我現在感覺自己應該追求的一個境界是,有伴也可以開心,沒伴也可以開心。人生就是要開心嘛! 性也好,身體也好,本質都是你,你很重要。 只要你最照顧自己,最對自己誠實,你會看到你本來就是最好的;她今天坐在這裡,已經是經過許多荊棘的樣子,讓我知道疑惑與焦慮都是真的,但你值得更快樂與漂亮的自己也是真的,有鬆姐在前,你還不信了她嗎。 關於性那檔事 | 你知道你在性事上,是哪一種動物的化身嗎?點我測驗! July 29,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LRqRP
香港政壇的性革命!專訪田灣女孩袁嘉蔚 https://ift.tt/3famwka 專訪香港田灣女孩袁嘉蔚,2019 年挑戰連任多屆的區議員陳富明,喊出「田灣,終於有選擇」,最後以 4,191 票勝出,成為田灣區區議員。她是香港政壇第一位提倡性革命的政治人物,以身體展演政治,提倡性別友善、性自主和同志平權,同時關注反送中運動被捕人士。坊間有「區議會不應太政治化」之說,袁嘉蔚卻想走得更遠、做得更多,無論你說她是否越了界:「以往沒有渠道、沒有機會參與社會事務,當我有的時候,只會變得越來越熱衷」 袁嘉蔚(Tiffany Yuen)是香港南區一個小市區的區議員,她的辦公室座落田灣邨,一個充滿退休人士的公共屋邨,沒有人想過,這裡會有一個充滿活力的辦公室、辦公室外會有近年文青間流行的「漂書角」,我們一直以為,年輕的文化不會出現在區議會議員的地區工作中,但袁嘉蔚會定時與下午三點左右下課的小孩子在這裡踩滑板,辦公室內放置了一塊迷幻漸變色彩的 Penny 魚仔板。 雨傘運動的時候,她依然未剪短頭髮,依然帶點稚氣,但眼前的她,一頭俐落的短髮,穿著恤衫、長褲,利用 power-dressing,她嘗試在日常中實踐身體政治,希望能夠在擔任「田灣女孩」以外,展示一個更加強悍和自立的女性形象。 袁嘉蔚在競選辦公室。攝影|陳韻如 「從政的時候,有很多事情,你可能要妥協。不是政治上的妥協,而是身體上的政治:我要展示一個怎樣的形象,讓人看見?」 香港南區區議會田灣區議員 袁嘉蔚 她是香港第一個正面提倡「性自主」、「性革命」的女性政治人物,除了與兩位女性朋友開始《番號ABC》短片系列,討論性事、兩性關係,她的女性主義和平權理想不只掛在口邊,在當選區議員之後,她於南區區議會提出成立「平等機會小組」,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更多人關注少數族裔、精神健康障礙者以及區內性小眾權益,訪問的第二天完結後,她便就著 2019 年 6 月 12 日一名患有自閉症的男孩被警方噴射胡椒噴霧和拘押一事,召開記者會。除此之外,她亦公開支持同志平權,在香港同志遊行中可見她的身影。 攝影|陳韻如 競選工程「田灣女孩」 大眾對女政治人物的想像 袁嘉蔚在田灣地區辦公室前。攝影|陳韻如 「田灣女孩」是袁嘉蔚在 2019 年年尾參選區議會選舉時的競選口號之一,當時她挑戰連任 4 屆、當中有 3 屆均沒有競爭對手下當選的時任南區區議員陳富明,而在她的競選工程中,單張使用的是清雅、年輕的粉紅色,口號寫著「田灣,終於有得揀」(書面翻譯:田灣,終於有選擇。)。 她當時的對手已經年過 60,是典型的「石化」區議員(註:即長期沒有競爭對手下,導致沒有動力的區議員,常見於香港各區區議會),而她是曾經參與反新界東北撥款示威及佔領中環(雨傘運動)、曾經成為香港新時代民主派政黨副主席的 26 歲年輕女性,她勝出,代表香港的地區政治事務,正式被改朝換代,讓人有盼望,也象徵著一代人換一代人,當中對於年輕一代、熱衷政治的香港人來說,意義深遠。田灣女孩最後以 4191 票勝出選舉,陳富明只獲得 2602 票。(延伸閱讀:「告訴你一個沒有自由的國度」這 20 張照片,記下香港人被忘記的尊嚴) 一個選舉工程中,候選人的形象是關鍵,香港從政或者投入社會運動的女性,若要獲得公眾支持,普遍都需要有一個「順性別女性」的模樣,五官端正之餘,也需要有點姿色,好讓公眾能夠吹捧成為「社運女神」等等,但女神不可以太過有個人特色,若果太強悍,又會惹來質疑。 袁嘉蔚以粉紅色、鄰家女孩的形象「入屋」,獲得街坊支持,「其實田灣女孩這個稱呼,是黃之鋒開始的,他在面書(編按:Facebook)上開玩笑稱我為田灣女孩,慢慢變成我的代號。」街坊對於她的印象是乖巧、斯文的鄰家女孩,「其實當中有許多矛盾和掙扎,當我們為參選人塑造形象,很多時候,女性的參選人都被要求展示出乖巧或者斯文的一面,這樣才符合選民(期望的)形象。是否所有女候選人都要一式一樣、同一個氣質,才稱得上是「好」呢?我並非這樣認為。」 「到後來我會思考,我可以怎樣做一個比較真實的自己呢?我是一個人,我不只得一面。」在選舉宣傳期間,她大多穿裙子「落區」,當選之後,她希望能夠從自己的身體和形象出發,帶來改變,「後來我就穿回自己屬意的衣服,多穿褲子,之前拍的『番號 ABC』系列,以及和街坊的互動,我都不斷挑戰大家對於女性政治人物想像的底線,亦是挑戰自己的底線。」 田灣社區。攝影|陳韻如 「提倡性別友善、性自主」區議員職務不應越界? 區議員的職務,通常圍繞一個社區的大小事項,因此我們在香港會見到橫額,寫著「某某區議員成功爭取某個水渠暢通」之類的「功勞」。但袁嘉蔚似乎沒有留在「區議員的邊界」,反而做了一些區議員眼中「過多」和「不相干」的事務,例如提倡性別友善、提倡性自主和同志平權和關注反送中運動被捕人士等等。 談論性自主的節目《番號ABC》|截圖自香港眾志YouTube 社會運動出身的袁嘉蔚,習慣不平則鳴,亦習慣發聲解決社會不公義,在照顧地區相對「芝麻綠豆」的小事時,她試過因此感到吃力,「開始做地區事務時(在參選區議會之前,她是前區議員區諾軒的議員助理,後來區諾軒被褫奪議員資格),當時經歷反送中運動, 社區裡面活躍的多數是老年人,年輕人大多早出晚歸,出外工作賺錢,老年人口未必熱衷於政治,或者最清楚社會發生甚麼狀況。當外面打到腥風血雨的時候,我會否依然在社區派發單張,或者正在解釋 『水渠塞了,大家要多加注意啊』?」和平小社區與衝突連連的社會造成的反差,令她當時花很大力氣去平衡心理。 坊間有「區議會不應太政治化」之說,但不論是支援反送中運動示威者還是反對國安法,袁嘉蔚未曾缺席。你可以說她越了界,也可以說是作為一個人,理所當然會做的事情。 在今年的 4 月,袁嘉蔚與兩位香港眾志成員主持的《番號 ABC》在 YouTube 首播,三個女生一支威士忌,開始談起「性」來,她們除了分享個人經驗,亦會收集網民的問題,作出討論和回覆。(延伸閱讀:當性成為政治工具 專訪教授何式凝:性暴力,是用羞恥感摧毀我們的意志) 「現在外面兵荒馬亂,你還在提及性別議題幹嘛?有人覺得是 side dish,但當我們厲聲譴責執法者施予性暴力,那麼在爭取民主的道路上面,我們應該時刻去反思日常。」 談論性自主的節目《番號 ABC》|截圖自香港眾志 YouTube 「我們談論性別議題的時候,不一定用極度嚴肅的學術語言去講,因為會令討論的門欄升高。」她與另外兩位主持,穿著睡衣介紹性玩具,亦到性玩具商店挑選貨品,對於傳統的香港選民來說,這種女性區議員,可能有點難以想像,「當我以一個區議員的身分去談論此事,究竟我的選民會如何看我這個決定?有人說作為政治人物、公眾人物,談論性議題會令自己失去支持。」 亦有人苦口婆心地一再強調要「維護」反送中運動「清白」,「現在呢,藍絲、五毛已經說有黃天使,你還說這些性話題,不是令人相信有黃天使的存在嗎?或者讓人覺得你們就是淫賤的黃天使⋯⋯真的會有這些聲音出現。」 台灣彩虹旗飄揚,袁嘉蔚希望香港跟隨。攝影|陳韻如 「在未來的日子 ,無論是大政策,還是社區裡面的不同議題,都想達到性別友善。」 當選了南區區議員之後,袁嘉蔚在南區區議會提議成立「平等機會小組」,針對少數族裔、長者、弱勢的權益之餘,亦針對區內的性小眾權益,「我最想做到的是讓區內更多人接觸到 LGBT 議題。」 「南區一個屬於自由黨的區議員說『利申,我不是恐同,身邊都有性小眾朋友,但我覺得香港現在對他們已經很好,沒有歧視。』而其實,有更多人依然未被看見,例如長者同志和基層同志。性傾向歧視條例爭取了很多年,到現在只是所謂的諮詢階段。」 做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與一般地區事務無關,於是惹來質疑,但她記得一次街坊的鼓勵,「其中一次去同志遊行,隔天回到地區派發單張的時候,有一個住在田灣的街坊走過來說,『我昨天在同志遊行見到你,我真的很開心,屬於我區的代表在其中,你沒有避嫌而不出席。』性小眾,其實就是生活在不同的小社區。」 女性政治人物日常?捧成民主女神或被批「公廁」 雨傘運動之後,人們對於「袁嘉蔚」的討論度大增,「有些媒體喜歡將參與社運的女性打造成『民主女神』 ,當時我也有這類型的外號,姑勿論網民是否同意。」 後來,網民開始攻擊和抹黑,「即使不是攻擊,也會評論身材、評論外貌。為何我會被說成公廁、被說成臭西?這些說話令當時的我,很不舒服。為何我發表自己的想法、發表屬於自己的言論時,要受到這種攻擊呢?怎麼說呢,我是有退縮過一段時間,因為很大壓力。」 到成為議員助理、以及後來參選區議會並當選後,她亦收過不少匿名的性騷擾電話,當中有些是因為政見不同而產生,有些不是,「很多女性區議員都會收到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 的惡意信息,或者性騷擾。」女性政治人物的日常,除了工作,還有應對或忍受關於身體、性別、性的騷擾,然而,似乎沒有人能夠停止這種行為。 田灣社區。攝影|陳韻如 政治參與始於碼頭 社會環境下並無退路 以往沒有渠道、沒有機會參與社會事務,當我有的時候,只會變得越來越熱衷。 袁嘉蔚在 2012 年開始參與社會運動,由協助示威團體寫報條開始,「碼頭工運,當時有工人被拖欠工資,我連同大學學生會、勞工團體一起援助工人運動。 2014 年雨傘運動,她走得更前,也惹來更多反面的討論聲音,到現在,她依然站在政治舞台上,更宣布參選 2020 年立法會選舉民主派初選。(延伸閱讀:「只要你嬴了,我才不算輸」香港金像獎預告,三分鐘說盡風雨中的時代) 「以往沒有渠道、沒有機會參與社會事務,當我有的時候,只會變得越來越熱衷。我覺得我們不只要發掘不公義的事情,而是對於不同事情,想辦法解決。」 她說,只要決定了做一件事,就一定會全力去做,「我覺得沒有後退的空間,老實說,尤其是在香港現在惡劣的環境底下。」 攝影|陳韻如 July 29,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amwka
要不要轉職?別用「工作狂」套牢自己,但也別小看工作的意義 https://ift.tt/2P1eYWs 你的幸福來自哪裡?你工作之餘的興趣嗎?還是你在工作上的成就?這兩種都很棒,你不需要因為無法達成另一個而焦慮。 佛洛伊德說,愛和工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如果它們是好的,那麼你的生活,多半不會有什麼問題。 我是一名職業生涯諮詢師,也是一名心理師。心理學專業背景為我提供了看待職業選擇不同的角度。 身為職涯諮詢師,人們總覺得我的職業規劃非常清晰,事實並非如此。我個人經歷的職涯探索非常曲折,大學時候,我嘗試過做化妝師、殯儀館的樂手、直播節目主持人等等,後來讀了心理諮商,雙主修企管系,還跨足文化創意產業。兜兜轉轉,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決定生涯方向,所以特別能理解那種尋找「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的心情。 別用「工作狂」套牢自己,也別小看工作的意義 現代社會,人們有時會過度強調工作以及上進的意義,覺得每天必須不停地充電或加班,才是對的工作狀態。 在做職業選擇前,其實真正應該做好的是「生涯規劃」。明確知道自己期待的一生是什麼樣貌,工作在其中應當佔據什麼樣的位置,才能好好的規劃職業。一份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 我遇到過有些個案,為自己的「不上進」痛苦,會為了類似「為什麼別人下班之後還願意去上英語課、程式課,但我無論怎樣逼迫自己,最後都不了了之」之類的問題自我責怪。(你會喜歡:100 天生活冒險|一定要很努力嗎?我的十天耍廢計畫) 但現實是,並非每個人都喜歡工作的。 我只想開奶茶店,學歷卻把我逼成投行女強人 有位個案,她在金融界工作,周遭同事的工作氛圍非常拚命,上班全神投入、下班自主進修。她只能讓自己努力到完成工作的程度,為此她非常困擾,自我懷疑是不是不夠有動力?當時我問她,如果穿越回古代,你想從事什麼職業?她說,她要開個奶茶店,一週只營業三四天。哪天開門,就看當天起床時的心情。 她的回答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可以看出她內心是嚮往閒雲野鶴的狀態的。慢慢地,我了解到,她覺得幸福的時刻其實是在看展覽時、旅行時。所以她需要做的,是放下對自己的苛責,根據自己的性格制定適合的發展規劃。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價值感,這是真實而普遍的現實。 他們的快樂可能在人際交往中、在情感體驗裡,所以比起一味要求自己積極工作,更重要的是,尋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的狀態。 別為不夠熱愛工作自責,把它當做一個維持生活所需的交換與勞動方式也挺好。 為愛傷透了心,更要好好工作 在另一些個案身上,我也看到工作的的積極意義。 有一位女個案,在來做職業諮詢之前,剛剛經歷一場婚變。前夫出軌,算計分割走了她的財產。 離婚之前她的生活重心完全在家庭,穿著打扮也很簡單樸素。隨著諮詢的深入,她慢慢去嘗試去承擔了許多原本不會涉足的工作業務,從一名閒散的小主管,一下子成為部門裡亮眼的人物。在挑戰過程中,她發掘出許多從前自己完全忽視的能力,後來還連升兩級,成了總監,連著裝都變成利落幹練的職場菁英風格。 在她的變化中,我看到一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之後的變化,真的會閃閃發光。(同場加映:【姐的狂語錄】人人窮喊夢想,姐靠本事實現它) 圖片|來源 三步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我們的職業諮詢工作,一般由三個步驟展開。 第一步是指引個案「向內看」。根據個案的狀態和需求,我們會通過對話,以及各種類型的測評工具、表格習作來幫助他了解自己——人格特質是什麼樣的,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對哪些事抱有價值認同。有什麼愛好,能力主要在哪些方面。 第二步則是和個案一起「向外看」,去了解職場的資訊,尋找外部的機會。和個案一起做職業世界的調查研究:考察外部世界的現狀,行業的未來十年發展前景如何,哪家公司有機會,有沒有什麼加入和體驗的機會。 第三部,我們會將內外兩條道路探索的結果進行推斷配對。根據得到的訊息,和個案一起制定出一些可行的計劃和目標,幫助他們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在腦袋裡跑步的人,永遠都瘦不下來 當然,解決職場困惑最重要的一環,是付諸「行動」。 華人在從小比較與升學體制下,尤其畏懼失敗,於是我們常常思考很多做得很少。但,其實勇敢嘗試才是最重要的。(推薦閱讀:「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專訪布拉瑞揚: 說這句話時不是勇敢,但也不再脆弱了) 我有一個個案,從小就是一個乖乖女,選擇科系時,聽從了父母的意見選擇會計系。讀完碩士並在事務所工作了五年多之後,她終於不堪疲憊:「我對數字一點興趣都沒有。」 經過前期的探索,我發現,她的興趣在有美感的設計類事務上,另一方面又需要一份穩定的收入來維持內心的安全感。於是我們制定了一個「雙軌轉職」計劃,一邊繼續從事已經熟悉的工作,維持收入的穩定,一邊嘗試學習其他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 嘗試當然不會一帆風順,她先去學了插花,卻發現她對複雜的插花技藝並沒那麼多興趣,於是又去學了插畫、基礎設計。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恰好她有位朋友有小店新開張,需要有人幫助設計櫥窗和擺設。她試著去做了,效果不錯,圖片發在社交網絡上,引來不少關注,陸陸續續也有類似的工作找上她。她繼續進修室內設計,時機成熟後,她離開了原來的會計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95% 的職業問題,都不是簡單的職業問題 根據美國職業諮詢協會做過的統計,80% 的職業問題,其實都不是職業問題。 在我的從業生涯裡,這個比例更高,我個人評估大約有 95% 的個案帶著職業困惑而來,答案都在別處。 「我和上司合不來。」 「我不喜歡現在的團隊。」 「我很不喜歡和數字打交道。」 「同事每天加班到兩點半,但我一到六點就想回家躺著。」 這些常見的職場困惑背後,藏著人和自己的關係、和權威的關係、和他人的關係,等等更深層的問題。 在求職前,很少有人有意識去了解自己,比如,什麼樣的工作是讓你覺得有價值的,喜歡規律安穩的工作狀態,還是偏好自由開放的環境。也不大會觀察自己的人際溝通策略,和權威的互動是否存在問題、團隊協作溝通能力如何等等。 這些問題都會引發職場中的不快,當它們觸礁報警時,人們誤會自己是遇到了職業瓶頸。 就拿最常見的,因為和上司關係不好想換工作的煩惱來說吧。很多個案的「病灶」埋藏在幼年,當時和家長相處的模式,會被她不自覺地帶到他和工作上的權威的相處中來,幼年時如果習慣了討好或反抗父母,那麼就很容易陷入和權威的各種鬥爭,於是與權威(尤其是和父母性格相似的權威)合作就變得艱難。 換份工作、換個上司,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個案需要面對這個問題,覺察並改變阻礙著自己的舊模式。 還有一些個案,他們過度順從外界評價,做職業抉擇時會將父母的意見、社會主流的評價,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工作一段時間後,不適的感受出現,但他們又不敢堅持甚至尊重自己的意見,於是內外交困,痛苦不已。 缺乏對自己的深度了解、自尊水平較低、人際溝通技巧需要加強等等,是常見的職場問題之源。 迷茫不是壞事 許多個案常常因為迷茫而沮喪。 但迷茫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好,它代表著你還有選擇,並且還在做選擇。 不妨利用這段時間想一想,你喜歡現在的工作嗎?你以為的職業問題,真的只是職業問題嗎? 花點時間給自己,把「愛」和「工作」搞清楚。久而久之,走過的路就會慢慢清晰起來,也就長成了你的職業生涯之路。 July 29, 2020 at 09: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1eYWs
現代人課題:我們一個人的時間很多,但不代表已經很會獨處 https://ift.tt/39BvHcA 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你都在做什麼呢?是享受與自己相處的時光,還是在填補一個人的空虛? 我們失去了獨處能力,也失去了真實交流的能力 每當我與朋友聚會時,我觀察到人們最擔心的往往不是眾人會遲到多久,而是在聚會中的歡鬧聲中,突然襲來了一片寂靜,話題瞬間中斷。突如其來的安靜使人們感到焦躁不安,而這時候有人便會嘗試找個話題想重新暖場,或是拿出「殺手鐧」——手機出來猛滑以避開令人難耐的尷尬靜默。 過去的我,是非常不習慣也不喜歡眾人間相處的空白,總感到心裡的慌張被放大了,落入社會約定俗成的慣性模式中,總想拿起什麼引人注目的話題來充填這難耐的空白。但「為了填補空白」這個目的而起的話題,卻因強烈的目的性而往往是膚淺又缺乏真實交流的。現在的我,雖然還是時不時會落入討厭空白的焦躁狀態,但比起過去完全無法容忍到現在已經可以充分覺察並遠離缺乏真實交流的聚會了。而這是在在我開始學會真切的獨處後才有的轉變,進而漸漸明白這個慣性焦躁背後的成因:「我們不懂得獨處,也不懂的與空白相處」。(推薦閱讀:時間五分類:優秀的時間管理者,懂得讓生活留白) 真實的交流是什麼?空白後才有真實交流的機會 若沒有剝去社會約定俗成的模式:「好的聚會是毫無冷場的」,是很難有真誠的連結的。深入的、細微的內心交流、情感呼應,需要在跟話語間的空白好好相處後,才會漸漸顯現出來的。當空白躍入聚會席間時,那些舊有的模式才會逐漸散去。無間斷的、目的性很強的話題是會阻止真正的交流與談話的,同時也會大力阻止人們去覺察內心真實的感受,最終使人結束聚會後依然感覺空虛難耐,縱使席間的氣氛再怎樣熱絡,孤寂又空虛的感覺卻也不曾在狂歡後缺席。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獨處是一個人的狂歡。 印度詩哲泰戈爾 這個狀態同時也顯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缺乏真實交流的耐心與能力時,我們除了否定獨處時空寂感的價值外,我們看待人們就會容易陷入複雜化的模式中。現代社會節奏快速,人們總是焦急地看待周圍的事物,看到自己的孩子、伴侶、父母一有什麼小狀況,總會依著社會大眾的習性,緊抓著未來可能完全不會成真的恐怖狀況不放,並陷入恐慌之中,往往拒絕停留在當下感受彼此的真實。無論身處哪種關係中,我們總擔心對方不夠好、不夠健康、不夠有能力,因而控制感就強烈地佔據在腦海當中,卻沒有真實去認識孩子、伴侶、父母的真實需求。這樣的狀態,肇因於我們總想填滿所有人事時地物,強烈的目的性是我們行事的準則,這大大犧牲了真實交流的機會。 而真實的交流,或是說孩子、伴侶、父母的真實需求,或許只是簡單的陪伴,不一定要用話題填滿相處時光,也不需要碰面就只掐著問題不放、總想著如何解決。(推薦閱讀:「不做什麼,陪著就行」20 個讓你找回勇氣的故事) 圖片|來源 假性獨處是內在的消極體驗 有人會說,我們現在獨處的時間明明就很多,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回家吃飯、一個人待在假日的沙發上,怎麼會沒有真正獨處呢?那這裡要來聊聊一個術語「假性獨處」,這個詞是為了區分開真實的獨處而存在的。而兩者的關鍵在於「內在的積極性」。假性獨處可以在獨自一人的時候,「執行很多行動」,甚至是「同時執行多項行為」,看起來外在是非常積極的,可能是煲劇、滑社交軟體、看漫畫、觀賞影片。而真實獨處時,可能不見得「做什麼事」或「同時做很多事」,外在似乎看起來不甚積極。 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中提到: 「有的人由於內心極度的不安或者孤獨而狂熱地工作,有的人則是為了升官發財。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就是一種狂熱、一種熱情的奴隸,而他的「積極性」實際上是一種「消極性」,因為他是受外力的驅使。他是一個受苦的人,而不是一個「行動」的人。另一方面人們往往把一個坐在椅子上沈思默想、觀察和體驗自己以及自己同世界關係的人看作是「消極的」,因為他什麼也不「做」。實際上這種精神高度集中的禪修是最高的積極性,是靈魂的積極性,只有那些內心自由和獨立的人才能做到這點。」 因此,假性獨處的時候,我們是不清楚自己在獨處時所做行為背後的動機,因為我們是被外力驅使的,是被內在消極的情緒所支配的。而真實的獨處,並不限空間中是否是單獨一人或一群人,而是內在的積極性讓我們的精神與情感是獨立且自由的,不需要依賴外界的人事物給予我們任何慰藉。 由此得知,我們常見的獨自一人的狀況,大多都屬於假性獨處的範疇。而這些假性獨處,並不能增加我們與人真實連結、交流的能力。 梭羅在《湖濱散記》中說:「我願我行我素,寧可或立或坐,沉思著,聽任這世紀過去。」這便是真實獨處的帶給人們的恬靜狀態。 如何真實獨處? 在了解到假性獨處與真實獨處的差異後,該如何真實獨處呢? 在日常忙碌的生活後,我們的思維容易變成一組自動化運作的程式,長時間運作而缺乏覺知。而現代人容易有的失眠問題,也是因為自動化的程式無法在該休息時停止,而大腦不斷運作的結果使人們難以入睡。這時候就需要有意識地去讓我們的大腦「獨處」一下,可以選擇閉上雙眼讓內心有個沈澱的空擋。在一整天中實際上有許多這樣的機會,這也是種短暫的獨處,雖短但卻能提昇我們的生活品質。 而我們在這個社會生活著,要怎麼不跟著社會約定俗成的模式走,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取得平衡呢? 我們在社會中,有時確實需要戴著面具以應付社會生活,但社會中的生活僅佔我們的生活一小部分,我們是可以把社會生活的模式避免帶回到個人生活中而造成一些傷害的。當我們回到個人生活的場域時,我們是可以將面具摘除的。(同場加映:瑞典獨食學:一人吃飯不孤獨,而是用一頓飯安定自己) 我們可以調整我們的心念,避免陷入那套自動運作的程式中。而一個很有效的調整方式就是嘗試集中自己的精神:輕鬆地坐著(既不要懶散,也不要緊張),輕輕把雙眼闔上,試著觀察自己的呼吸,試著不去影響它,而只是要觀察自己在呼吸。每天早晨起床後試著做五分鐘這樣的練習,若感覺不錯,可以試著延長時間。覺得能增進生活品質的話,可以再進一步在市面上找尋更多適合自己的靜心方法,這便是實踐真實獨處的開端! 當我們逐漸可以意識到我們的自動導航程式運作時,我們在個人生活中或許就有機會與他人建立起更有意義的連結,這是真實獨處帶給人們的重要幫助。如果我們深化我們的靜心、冥想,有更多的獨處時間,那麼我們的內在空間會更大一點,覺察力會多一點,對人際間的空白會習慣多一點,然後僵化的生活改變的餘地因此就更大了一點,與人之間的真實連結便會更多一點。 July 28,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BvHcA
「對自己敞開心胸」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力量 https://ift.tt/304tMtG 覺得生活很鬱悶,又難以改變嗎?也許比起外界環境,你得率先改變的,是你對自己的態度。 文|汁兒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最近收到這樣一條粉絲留言:「KY 君,生活真的太難了。每天光要應付工作和家人就讓我覺得身心俱疲。可即便如此我還要裝出一副很輕鬆的樣子,因為無論是主管還是父母,都不會喜歡一個負能量的我。只有樂觀開朗的孩子,才會獲得肯定。但我真的好累。我不敢和別人談這些,誰會想和負能量的人做朋友呢?我只能自己去轉移注意力,刷抖音、打王者,但是又覺得這樣浪費時間又空虛。我渴望一種新的生活,渴望獲得全新的自己。KY 你說,生活什麽時候才能發生改變?我如何才能快樂起來?」 看到這條留言以後,我們在 KY 粉絲群中做了一個小調查,共回收到 170 份有效反饋,有 58.24% 的受訪者認為生活是艱難的。 註:本次調查使用的隨機樣本來自 KY 粉絲群體,若以此數據推論其他群體的情況,可能出現偏差。 看來,生活艱難是一種普遍的感受,他們並不會和人溝通關於生活艱難的真實想法,其中的 58.59% 認為「表露真實的自己是危險的」。(延伸閱讀:「只要認識真正的我,他就會變心」為什麼有時你會害怕「被愛」?) 在這些認為生活艱難的受訪者中,有57.57%的人認為,「雖然生活很難,也要裝作一切順利」;有 71.72% 的人和這個留言的粉絲一樣,會通過打遊戲、看綜藝、加班等活動來逃避煩惱。 可以說,有很多年輕人,在艱難的生活面前,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這個結果令我陷入沈思,也促使我開始寫作今天這篇文章。 我們想告訴大家,其實,越是面對著艱難的生活,我們越需要「保持脆弱」,而不是用厚厚的鎧甲把自己深深埋藏起來,充滿了對他人和外部世界的防備。 因為只有在脆弱中,我們才是開放的。只有當你是開放的,新的事物才有可能從外面走進你,在你的體內發生。 請看今天的文章。 在 Anna Bruk 等人(2018)看來,脆弱(vulnerability)是指:儘管有恐懼,但仍然願意對不確定性和風險持開放態度,願意暴露自己的情感。 它意味著我們不害怕被拒絕,願意放棄對自身全然的控制,把自己放在一個被動的、充滿風險的位置。 我們談論脆弱的時候,談論的是一種沒有防禦或者防禦程度低的生活。 脆弱的人是敞開的,不以「活得安全」作為人生的信條,他們願意進行嘗試,迎接來自外界的所有回應,即便得到的是拒絕;脆弱的人不害怕傷害,願意面對自己的所有面向,容忍自己的挫敗和喪失,而不是把令人痛苦的感覺隔離開來。 在他們看來,感知傷害是人生的一部分,在被傷害後能夠涵容痛苦,繼續擁抱生活,同樣是人生的一部分。 脆弱是朝向適應現實的,對個人的發展有極重要的意義。 但我們常常回避脆弱。就像文首提到的小調查一樣,這一屆年輕人已經不相信打開內心了。有超過一半的被調者認為,「袒露真實的自我是危險的」。 儘管我們需要脆弱,但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將脆弱與恐懼、羞恥、悲傷和失望等黑暗情緒(dark emotions)聯繫在一起,即使它們深刻地影響了生活、愛和工作方式,這些情緒我們也不想討論。 比如,不敢率先承認自己對他人的愛,因為這看起來像是放棄了自己對這段關係的控制權,有著被拒絕的可能;不敢在工作中說出自己面臨的困難,因為這意味著無能;不敢表露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恐懼和悲傷,因為這代表著軟弱和矯情。(同場加映:《倫敦生活》:我不想讓你知道我需要你,那讓我感覺自己很脆弱) 在現代社會中,脆弱依然被看作需要隱藏和規避的情感,需要將其從我們的經驗世界中清除掉。尤其對男性來說,在男子氣概中,脆弱往往被認為是缺點,而不是美德。 情況在今天變得更加複雜,不論男女,更被社會認可的氣質是堅強、果敢,流露脆弱不僅可能會被看作「軟弱」,還有「裝可憐」之嫌。 這也與我們的防禦有關。我們生活在一個隨時都可能被傷害的世界,為了避免某些傷害,發育出了許多自我防禦機制。脆弱帶來的痛苦,常以這種方式被我們隔離掉。 我不願意去想讓自己感覺脆弱的事。這提醒著我自己的失敗和不如別人,不如逃避,我不看,它就不存在。為什麽我非得承認自己能力不足不如別人呢?但我依舊不快樂。——李伯伯,女,24歲,兒童產品設計師,北京 在回避脆弱的過程中,我們變得自我封閉。當我們把痛苦隔絕在心門外的時候,我們也把一切新鮮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把所有可能改變我們當下狀態的美好事物的發生,一起阻擋在了自身以外。 在休斯頓大學社會工作學者 Brown Brene 看來,脆弱是愛、歸屬、歡樂、勇氣、同理和創造的誕生地,是希望和真誠的源泉。 這首先是因為,在脆弱中,我們是真實面對著自己的。我們能聽到內心真實的需求,而不是根據外界的看法、否認自己的一些真實的想法,排除自己身上的某些面向。 其次,脆弱的狀態意味著我們在不斷嘗試。我們把自己置身於不熟悉的、新的可能性中,因為這種不確定而持續感受到脆弱。 但一切改變都源於嘗試,我們在遭受著被拒絕、失敗的風險的同時,也擁有了與人連接、獲得成功的希望。 因為我是脆弱的,所以我有著對他人的需要,也敢於向他人表露真實的自己。我也因此能夠理解他人的脆弱,最終使我們能夠走向信任和相互扶持。 開始很難非常難,因為你要敞開,面對自己心裡的黑洞,這種感覺太可怕了。但我因此開始向好朋友訴說,發現其實她也有類似的恐懼。我們相互傾訴了很多,說了內心最深處的感受,關係變得親密、深厚了很多。開心的同時,回頭看看,才發現其實很多年前我們就有機會有這麽好的關係了,以為自己很孤單卻不知道連接的可能性一直在身邊。」——jesicca,女,28 歲,編輯,上海(推薦閱讀:滑完好友名單,卻沒一個能談心:如何找到傾訴對象?) 圖片|來源 當一個人是脆弱的,他就越能同理他人——因為他們不害怕體會到情感,也更能理解他人深深埋藏起來的脆弱和痛苦。因此他們對待他人更為仁慈。 他們歡迎未知的可能性,準備好了承受生活中的各種遭遇,是因為他們更有勇氣、更相信自己,也是因為一種「無論歡喜悲傷,都是生而為人的珍貴體驗」的人生價值觀。 這種脆弱的本質,是對待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深深的敞開——一種允許新事物發生發展的人格開放性,最終因為開放,你迎接了變化的發生,從而走向了自我的康覆。 關於如何做到保持脆弱,把「向著萬事萬物深深敞開自己」作為一種生活態度,你可以嘗試以下幾點: 自愛。如果不能夠愛自己,不願意看一看自己真實的需求、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痛苦、不相信自己的欲望和感受是重要的,你的敞開就無從說起。你對生活的感受,就會很容易被社會的評價影響。 接納。接納自己不可能控制一切、接納他人有著和自己一樣的人性的複雜性。這種接納會讓你放下高的預期,從而更平和地看待生活。 有意識地放棄一部分生活中的防禦。不畏懼痛苦,認識到它是生而為人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種特權。認識到自己隨時可能受到傷害的現實,同樣,也認識到自己有能力處理痛苦。只有放下防禦,我們才是敞開的,新的事物才能剛好地走進我們。 之前壓力很大,但不敢承認,更不敢表達。總想著自我管理,覺得不應該讓自己情緒失控。我試過讀書、運動,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但疲憊感很快又席捲而來。後來和朋友聊天,他告訴我,如果不面對情緒,我沒辦法真的改變。 後來,我決定承認和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每晚用手機錄音,說一說當天的想法和感受。週末回頭再聽,像在和自己對話,常常會覺得感動和治癒,很神奇。 我堅持這習慣半年多,對自己有了更多了解,也更能接納自己。因此,我好像有了真實面對外界的勇氣。在人際關係中敢於放下防禦,更真誠地溝通,工作的體驗因此變好了,還和幾位同事成了很好的、相互支持的朋友,終於感受到了新生活。——冬天,男,31 歲,寫手,上海 掌控意味著已知,允許意味著未知。回到文首粉絲的提問:要想生活發生改變,獲得新的可能,必須承受風險、放棄掌控、讓自己意外——我們無法預知是好的可能還是壞的可能,我們只能向萬事萬物深深地敞開自己。 以開放的態度對待生活並不容易,但也正因其艱難而顯得更有價值。有些人想躲避艱難,封閉內心來阻隔焦慮和壓力,但這是對真實情緒和感受的壓抑,長此以往會損害身心健康。我們必須敞開身心,與自己對話、與真實的世界互動,才能成為心理靈活性更強的人。 不過,走向開放、接納脆弱是一個過程。也就是說,這不意味著完全否定當下的防禦機制,也不意味我們要立刻「開放」,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難以承受的時候,依然可以有選擇地退回到安全領域,逐漸消解自身的痛苦。 但最終,如果想過更有可能性的生活,讓更新和更好的事物在我們體內發生,就要求我們必須看到面前的另一條路徑:從安全領域走出,以開放而脆弱的狀態邁向這個世界,從而過上更為豐盈的人生。 References: Anthony, E. J. (1987). Ris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 overview. The invulnerable child, 3-48. 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A New Slant on Vulnerability: Strength Not Weakness.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3g8mv1G A New Slant on Vulnerability: Courage Not Conformity.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3f6qgDA How Men Get Penalized for Straying from Masculine Norms.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2C2VGKU How Vulnerable Should You Let Yourself Be?.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2D9iLyi Overcoming a Fear of Vulnerability and Love Your Imperfections.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3gawa7R Smith, E. (2020). Your Flaws Are Probably More Attractive Than You Think They Are.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2SSGhqu Vulnerability.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2WZL2yk Vulnerability: The Key to Better Relationships | Mark Manson.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2ZrBzDr July 28,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4tMtG
為你挑片|《新天堂樂園》為了繼續長大,我們必須離家 https://ift.tt/3hHlH4c 在呵護下度過的生活,也許是順遂的。但世界總會變,保護我們的人也總有一天會離去。我們總有一天得獨自生存。 「家庭」,一如其陰性的定冠詞(‘la’ famille),「她」是一個母性照護的居所。對幸運的你來說,母親從小懷抱著你,為你處理掉各種內外在的紛擾,牽著你的小手一步一步看見複雜的世界。直到某天,她從懷抱到放手,你也從抓緊到遠飛,然後廿載過去,「她」老了,「你」也想念了,只是回家的路又不總是這麼容易。 不論原生家庭之於你是悲或喜比較多,你曾想過,為何「離家」之於成長是這麼重要,而「回家」怎麼往往困難重重呢? 因為天堂很美好,所以更需要離開 研究精神分析的我認為,每一位達到情感成熟(emotional maturity)的人,都是經歷過對父母「絕對依賴→相對依賴→朝向獨立」的路。然而,我們常常不懂的是獨立以後的生活,為何常常孤獨得與原生家庭離遠遠的;以及家庭若是相當美滿,那人為何還得要離家獨立? 這讓我想到 1988年由義大利導演 Giuseppe Tornatore(1956-)創作的《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直釋應為「新天堂電影院」),這部在我出生前已獲獎無數的電影—— 劇情是講述一位因父親當兵去世的小孩 Salvatore Di Vita(又名 Toto),跟守寡的母親 Maria 和妹妹,小康而安逸地生活在義大利西西里島一個小鎮的故事。Toto 最愛到小鎮的「天堂電影院」看電影,並跟小鎮唯一的放映師 Alfredo 成了「父子」般的好朋友。Alfredo 因電影院失火而意外失明,Toto 便從國中起於「新天堂電影院」兼職起放映師。唸大學時,Toto 跟富家女 Elena 戀愛,但在對方父母反對、他必須服兵役及一些因素下,二人從此失聯。看著失落的 Toto,Alfredo 要他離開小鎮到羅馬去工作,而這離家一別便是三十年,直到 Alfredo 出殯那天⋯⋯。 《新天堂樂園》經典之處,在於它濃縮了一個世紀以來電影主體本身的改變、影視娛樂的流變背後反映的時代精神與人文風情、在二戰下小鎮的百姓如何藉電影得到慰藉、觀眾們與電影間的關係,以及 Alfredo 對 Toto 的「慈+嚴父式教導」。 Toto 於國中兼職放映師時,Alfredo 便以告誡他不能放棄學業,因為「天堂」的工作只是暫時的,有一天他會離開,接觸到更重要的東西。在年幼懵懂之年,如果生活得不錯,或某種日子能夠滿足了當時所需,我們又何嘗不是認為眼前一切就像「天堂」,幻想這個美好能一直保持下去?記得十年前高中的暑假,我全力在音樂中心兼課,即使抽成不少,但一個月下來我已經能夠賺個四千港幣(約一萬五千台幣)。幸好我心中有個類似 Alfredo 的告誡聲:「我必須離開,才能得到更重要的!」因此,我來到臺灣唸大學。(推薦閱讀:【MBA 人物專訪】IBM 財務長:別在能冒險的年紀,選擇安逸) 同樣,因失戀而痛苦不堪的成年 Toto,失明的 Alfredo 告訴盲目的他: 「跟士兵一樣,離開這裡⋯⋯日復一日的活在這裡,你會以為這裡是世界中心,事情不會有任何改變,但如果你離開一兩年後,再回來時,每件事都會改變,線也斷了,你會發現人事全非,屬於你的都消失了⋯⋯你必須離開這裡一段時間,直到你學有所成,再回來看看親友,回到這個你出生的地方。」Toto 問這是電影裡的對白嗎,Alfredo 說這是他的真心話:「生活和電影(天堂)不一樣,生活難很多。去羅馬吧!你如此年輕,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要再聽你說話,我要聽別人談論你!」 事實上,有些時候「離家」的必要性,並不是因為家庭不快樂、沒朋友沒工作,也不一定是那種為了找到認同,人們必須違抗家庭以找到一個新所屬的圈子,好為下一步的「回家」作準備的理由。Toto 既不是被家庭情感綁住的理想青年,也不是潛藏憂鬱的「飛(非)行少年」。相反,在小鎮上每個人都認識 Toto,他有不錯的工作、親友和老師。然而,Alfredo 看到 Toto 的生活「太美好了」,像電影一樣美好得「不真實」,那只是一種理想式的幻覺,因此為了他的成長與好處,他必須「離家」!(延伸閱讀:我一定要喜歡回家嗎?離家作為希望,並不可恥) 圖片|《新天堂樂園》劇照 離家,讓我們必須當一次「強盜」 在離家那天的火車站月台上,Alfredo 抓住 Toto 說:「不准回來!不准想我們!不准回來!不准寫信!不准妥協!忘了我們!如果你失敗回來了,我是不會讓你進我屋子的,明白嗎?!⋯⋯不論你從事甚麼工作,得去愛它!就像你還是個小孩子,愛著天堂戲院的放映機一樣!」 Toto「成功」了,他三十年來不曾回家,至多被動地給家人回信,也在羅馬成為了一名著名導演。我們未必懂他的堅持(或無情),和為何 Alfredo 要如此決絕,然而在這裡,我要談一個很少人討探的向度,即:人們需要離家,也許是為了擺除過去枷鎖、得到思想與能力的自由、找到認同,但其之所以能夠「離家」——得到真實意義上的成長與朝向獨立——是在於家庭為其孩子保留了高度依賴的空間與歸途,讓其能脫離父母,走向新的所屬,好能夠在依賴與獨立之間安身立命。 電影中裡有著這樣的空間與歸途的保證,就是 Toto 離家三十年歸來之時,其母親 Maria 沒有一句責備,僅送上一個深情的擁抱,並馬上帶他去她為他準備與佈置好的小房間,那裡收藏著他許多兒時至離家前,珍重與回憶的物品,包括那台專門放映初戀對象 Elena 影像的小型手動放映機。 深受感動的 Toto 跟母親告解般說:「有些話三十年來都沒有對您說,小時候您辛苦撫養我們,現在我們長大了,卻都不在您身邊侍奉[⋯⋯]。說真的,我一直好害怕回來,過了這麼多年,我以為自己⋯⋯堅強多了,也以為已忘了這一切,如今回來才發現我是屬於這裡,感覺彷彿未曾離開過⋯⋯媽媽,我遺棄了您,像個強盜般遠離您,沒有一句解釋。」母親 Maria 的回應令人動容: 「我從未要求,你也無需解釋!我一直認為你做的是對的,何必去追究?[⋯⋯]自從你離開以後,我還是將鑰匙掛在門上,就怕你回來時進不來,這種為母的心情⋯⋯(感嘆)⋯⋯然而你的離開是對的,你實現了理想。我每次打電話給你,總是不同的女人接聽,我自己常常想大概這些女人都不是你愛的,也許只是我亂想,但我聽不出其中有哪個是真心愛你的。有些時候,我想看你能安定下來,專心愛一個人,但你人在遠處,這裡只剩鬼魂,忘了她(指 Elena)吧,Toto!」 這就是 Winnicott 說的「只要家庭是完好無缺,那麼一切最終都會跟個體的真實父母有關」[1] 這個無誤的原則,教不論離家的我們到了哪片土地,只要父母還健在,不論過去是快樂或痛苦,都是我們切膚的歸屬與鄉愁。 因此,離家並成功成長與獨立的人,不是一去不返,他其實還要需要保持和重新獲得與真實父母的關係,且確保後者才會讓前者化作真實的成長。 然而,問題就在於,「離家」在潛意識中總是代表對父母的「背叛、拋棄、不孝」,因此許許多多的我們就像Toto,一旦離家便深感罪惡感,且這份罪惡感並非不愛父母,而是怕自己深深的傷了他們的心,我們討厭自己像個「強盜」般汲取著父母給予的溫暖與支持,但又必須把他們像「人質」般丟在那個牆壁日漸斑駁的家裡。 這時我們會發現原來成長的痛苦,遠比過去心理學家說的複雜,因為成長代表我們必須當一次「強盜」,背負許多不確定的罪疚感而「離家」一趟;且在愛意之下,反而我們不一定敢「回家」,因為回家的潛意識情感又往往代表「失敗、投降、退步」,以及得面對父母會不會如幻想中、已經被我們的「離家」而傷透了心的事實。 這就是離家如此困難卻必要,而回家又是如此渴求但艱鉅的(潛意識)心路經程。Toto心中認為自己遺棄了家人,也以為家人恨他,所以任外在成就再高,他仍然「感覺彷彿未曾離開過」。對離家的原因與所得感到懷疑,正在於我們抱著巨大又往往不自知的罪惡感,走在缺乏「父母永遠在家裡等你」的保證之上。只是,路仍必須走...... 結語:即使沒有家(天堂)可以回去,你仍要熱愛生活 當年再美好的「天堂電影院」終究要被時代淘汰,一如世上沒有一個能夠永遠吸的乳房、天天窩的胸脯。美好的鄉愁,總是那段回不去但永遠生效的童年歲月。這也代表,那些真正美好的東西總是教人遺憾的回憶,因為面對一切都會改變的現實時,唯有失去並最終留在心裡頭的「天堂電影院」,那個「不復可得」之物才是「永遠可得」的。 因此,我們「回家」的路標,是保留在潛意識的真實回憶與情感[2]。真實的故鄉,是即使哪一天去世了,但仍然鮮活地永居於心的父母。我們稱之為「愛」的取之不盡的心靈資產,必須是在兩個獨立的個體之間才能展開的,一如在小鎮的母親 Maria 打電話給在羅馬的 Toto 時,她說:「你有三十年沒去看我了,但我想見你時,會來羅馬!」其實三十年來她一次也沒有要去羅馬,她只是潛意識地告訴孩子「真實的我,真實地在家等著你!你想回來時就回來吧!」 她,以及 Alfredo,都完美地呈現了精神分析師 Reik 強調的:愛,只有在距離中才真實的出現。Toto 的成長——完成情感成熟意義的「離家→回家」——相信是在電影結尾處那個感動得淚流滿面以後開始的。(延伸閱讀:「孩子不是你的,是一個獨立個體」隋棠談教養:你要相信孩子,更要有勇氣相信自己) 至於沒有家能夠回去,好比(心靈上的)孤兒或跟今天跟父母關係糟得無可再糟的你,你更必須學會愛你的生活。離開痛苦之地作為成長的路,既然沒有母親 Maria 作你回家的保證,那「天堂電影院」就必須由你自己於內心打造,放映那些你在生命旅途中收集回來的動人回憶! 最後,「今天」(Oggi)是電影中一再出現的符號,彷彿不斷遊說我們沉醉於充斥美好影像的天堂裡,便能夠忘卻時間的流逝,永遠都會是有精彩電影上映的「今天」。不論你有沒有「外在的家」可以回去,但「心中的家」才是真實的,因此,既然生活和電影(天堂)不一樣,我們無法活在已經準備成為昨天的今天,但每一天、每一個明天,都是我們能夠去愛、永遠長存的「心靈電影院」——如此,「離家」便會成為再次「回家」的預告。 題外話:《新天堂樂園》的成功,很大功勞是得到 2020 年 7 月 6 日過世的傳奇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及其兒子)的全心創作,當中扣人心弦的主題旋律,一直驅動著觀眾的淚腺。不論是為紀念 Ennio,還是為了「離家-回家」,我都很推薦大家首刷或重溫這齣經典之作。 [1] Winnicott, D. W. (1960). The family and emotional maturity. [2] Winnicott, D. W. (1950).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immaturity. 想進一步了解情感或家庭問題的讀者,歡迎參考我的專題【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 July 28,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HlH4c
和另一半住在一起,房租費用怎麼分攤? https://ift.tt/2D9Ctdp 一旦進入兩人的共同生活,總有一天要面對金錢這個現實的問題。不要逃避,找個機會攤開來講吧! 文|艾麗克斯.霍爾德 長久在一起,錢和債就不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 「人生所有的時間都在婚姻中牽扯糾纏。它不只是配偶之間的關係,它是兒女的人生、它是孫子輩的人生、它是經濟學。」關係治療師艾斯特.佩若(Esther Perel)在 2018 年這麼說。長久的關係意味著兩個人在一起、建立一種生活,你們睡在同一張床墊上、住在同一個屋子裡。若是你們一個人每天早上帶便當,而另一人卻穿名牌襪子,可能會令人感覺不太對勁。無論富貴還是貧賤,你們都是從同樣的財務口袋裡提取;然而,你們不一定以同樣的速度充填這個口袋。 約會有一部分是根據價值觀、企圖心與生活型態來調整。起初的幾個月內,你們會開始在腦中構想可能一起度過的生活樣貌,而這有一部分是你們結婚後,將會一起擁有的型態。你會買自有品牌的玉米片嗎?你會棄玩具而選擇旅遊嗎?要改造頂樓嗎?養一隻小狗,多少錢才合理?我們帶著資產與負債進入關係之中,而大部分的人都會在事前沒有進行金錢對話、以及沒有可供學習模仿的對象的情況下,還天真的認為能夠順利調整價值觀不同的問題。 然而研究顯示,英國有一半的夫妻(一年或更長久的關係)不知道對方賺多少錢。我和離婚律師梅莉莎.阿諾德(Melissa Arnold)談話時、她告訴我:「對於配偶的財務,人們通常沒什麼概念。令人驚訝的是,有些人來詢問我,結婚超過三十年後是否有可能離婚?通常你會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知道自身婚姻財務的一切事情,但顯然不是。」在有些人的成年生活中,從不需要考慮金錢,因為他們的伴侶在「照看他們」。然而讓一個人對重要的生存工具一無所知,真的是慷慨又關愛的做法嗎?(推薦閱讀:結婚證書讓人有安全感?婚後的經濟獨立才是真的) 不管是第一次約會還是三十年後,也許掌握財務的真正意義,是在財務上有所控制。不難想像沃克——他從不讓約會對象見到帳單或是點食物——未來數十年後,可能會和他們對財務沒有半點概念的伴侶離異。 在大多數情感關係中,明顯存在著財務不忠誠(Financial infidelity)的狀況。 但除了金錢上的小謊之外,也有災難性的大謊。六人中有一人會對伴侶隱瞞債務;而隱瞞的九人之中,會有一位債務超過九千英鎊。債務上的欺瞞可以重傷一段感情,其中牽涉的不只是謊言,還有九千英鎊債務會危害到你們的房子或車子等共同資產。可以理解,它可能會讓人想要把頭埋進更深的沙子裡,雖然債務並非總能順利解決,不過它也不會自己消失。 金錢觀本就不同,對話能避免怨恨 比莉(Billie)現年三十歲,最近與交往五年的男友在諾福克(Norfolk)買了一間屋子,她告訴我關於他們感情之間最受考驗的時期:「當我收到瑞克(Rick)傳給我的訊息,寫著:『嘿,我們必須聊聊,我提早下班到家了,你儘早回來。』我就知道事情不太妙,但我不知道的是,他要向我坦誠他花了兩千五百英鎊去賭博。」比莉回想時看起來很平靜,但仍然表現出相當程度的震驚。「他的欺瞞讓我很痛心。而且還有賭博輸錢的羞恥。其他人也發生過這種事,我一直在想:『我們很正常,我們沒有對賭博上癮!』」起初他們以為這會拆散彼此,「但是因為他主動告訴我,而不是讓我自己發現,所以信任感沒有完全破碎。這反而成為我們緊密聯繫的時刻,因為它開啟了我們之間的許多對話,尤其是了解到他成長過程中缺乏金錢,以及這件事如何影響他現在的觀念。」 和比莉閒聊時,我看見即使在最糟的情況下,金錢對話仍然是正面的經驗,談錢鼓勵他們記住一件重要的事:他們是帶著不同觀點、不同意見與不同的生活經驗進入這段感情,那雖然是讓彼此相互吸引的一部分要素,卻也影響了我們與金錢之間的關係。 不只是謊言需要處理,解決感情中的財務互動,更是每對情侶正進行中的旅程。我們見到在第一次約會時出現的相同問題——平權、性別角色與公平性——全都會在往後的情感關係中浮現。如果你們正在談遠距離戀愛,而且其中一人賺得更多,你們仍然會輪流負擔飛去同聚的費用嗎?如果你們共享帳戶,那麼你們買禮物給彼此的標準做法是什麼?即使性別之間存在薪資差距,仍然有很多女性的收入高過她們的伴侶——這樣一來,誰應該承擔育兒的壓力?(推薦閱讀:關係經濟學:有錢沒錢都吵架?認識自己的「金錢人格」) 在任何一段感情,平權與公平都是恆常用來平衡的行為,而且那的確是我們試圖要達成的:雙方都感到充實的夥伴關係。所以該怎麼做?「如果我和格雷(Grey)在同樣的時段都選擇全職工作,我們的關係就不會存在。」柯蒂(Kody)告訴我:「他是廚師,他職業生涯的前五年都在世界各地的餐廳度過:香港、曼谷、洛杉磯、摩納哥。是因為我放棄我的職業、跟隨他,我們才得以維繫感情,並換來得以負擔我們兩人生活的酬勞。」 這是某些情侶感到辛苦的事,通常一個人需要另一人的支持,才得以每天上班。如果柯蒂留在她零售業的工作中,他們不會有任何時間相聚。他們分享財務,分享在一起的情緒責任,但是他們的薪水並不一樣。我禁不住想,這會不會造成緊張的情勢?格雷告訴我:「我很高興柯蒂開始做一些工作(她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網頁架設),但如果要維持和她的感情還有這份工作,這是唯一的方法,我兩者都想要。」 在關係的平衡中,重要的是記得人生還有其他的貨幣。可能一個人充填財務的口袋,而另一人填滿情感的口袋。我們可以認為柯蒂藉由她的無私,對這段關係有更多的貢獻,或者認為格雷是財務的提供者,但是這兩個版本都不符合他們對感情的看法。平等關係的達成,不只是因為每位伴侶帶來相同的價值,而是結合相異處與相似處,為兩人打造出心滿意足的環境。有些人是在無法計算到小數點的貨幣上比較富有,然而這很難定義,因為比起用來購買宜家床頭櫃或付帳單的冷硬現金,它們較不具體。 但是當我們把許多不同的事情帶到感情中,怨恨是常出現的危險之一。一個人很容易覺得自己給的「比較多」——不論是時間、金錢或能量。聆聽柯蒂和格雷的故事後,我明白他們對彼此相當坦誠,而且經常確認對方是否仍然對自己的安排感到開心。他們了解、也能夠述說他們的選擇,而我很好奇,這是否是他們平衡的一部分,這是金錢對話的關鍵。財務治療師艾立克.達曼說:「人們有不同的花錢風格以及(或)不同的收入,如果他們不對話,絕對會有麻煩。重點是,只要進行對話,事情就會比較明朗,然後你可以選擇採取行動或不行動。對話通常是免於怨恨的解藥。」 我們需要談的,不僅是薪水與花費習慣不同,大多數人也經常擁有不同的金錢信念。 丹(Dan)和莎奇亞(Shazia)這對情侶,彼此之間的地位似乎也不平等。他們住在布里斯托(Bristol),有一個五歲的兒子。丹是一位頗成功的自由作家,他已出版過一本書,他的同行對他評價極好,他的收入是兩萬五千英鎊。莎奇亞經營的是一家全球科技公司在英國的辦公室。她常常得飛到舊金山,有時到印度,偶爾到香港。她的起薪是八萬英鎊,還有股票和五位數的紅利。因為她經常出門,因此丹做很多家事:接送兒子上下學、煮飯、持家,以及所有一般生活中的雜務,像是保養車子、安排假日活動等。 見到情侶顛覆令人生厭的性別角色,感覺很棒,但是要扮演違反常理的那一方,通常並非易事。「如今女性收入多過先生的後果,是打擊到男性自尊。這是最常聽到的故事情節。」艾立克告訴我。但是在這對情侶身上,看起來問題癥結似乎不是外人如何看待他們收入的差異——而是彼此如何看待。(推薦閱讀:【丁菱娟專欄】注重工作的女人不是好媽媽?) 幾年前,他們之間有很多爭論。莎奇亞會對小事大發雷霆,而且變得尖酸刻薄。身為一個相信性別平等的人,這是她難以承認的事。她陷入老派的性別偏見,而且因為她先生沒有替這個家賺更多的錢,她幾乎開始藐視他。她內心自覺的女性主義絕不會承認自己這麼想,但是她在幾乎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和他爭吵。 他們和治療師談過,治療師幫他們釐清發生了什麼事;她較多的收入,引發了內在舊有的偏見。艾立克見過這種情況好幾次:「並非總是因為男性賺得不夠多而自覺軟弱,而是他們的伴侶在潛意識中認為他們軟弱,而男性便因此做出反應。」 莎奇亞的治療師,幫助她覺察引發情緒的思維過程。她坦承,當她先生接送孩子,而她在飛機上時,她發現自己希望兩人擁有較傳統的角色扮演——由他來維持家計,但這份心願不符合她想當女強人的意志,因而形成了對先生的攻擊型言語;她試著掩蓋自己需要坦承與討論的某件事。如艾立克所言:「人們通常必須重新調整對於『良好的維持家計者』的定義。在莎奇亞的案例中,她先生是很好的維持家計者與伴侶,他照顧小孩、房子,而且支持她,但是當她卡在舊有的金錢模式,也就是世俗認為的財務家計提供者角色時,她先生就成為了失敗者。」 只要女性養育小孩,性別角色就仍然是異性戀關係中的一部分。而且甚至在同性關係中有小孩的伴侶,也發現養育小孩會成為雙親其中一人的工作,至少在一開始時會如此。但不只是有小孩會影響到誰來賺錢:疾病、裁員、目前職業中的起落,都意味著在某些時刻,你們之中有一人得維持兩人的生計,這不是容易處理的事。我們仍然會將我們的價值觀,依附在所賺的錢,而且自尊心、羞愧和怨恨所帶來的壓力,會導致不健康的關係。 「結果我做什麼都不對。」達莉亞(Darlia)現年三十二歲,裁員後經歷了動盪的一年,幾乎與男友分手,現在則正與他一起「處理問題」:「失去工作後,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閉上眼睛、逃避金錢問題,刷卡度日。這很不好,但是這不是世上最糟的事,這是可以處理的。但當我男友知道後,他認為我的一切都是失敗的:我和誰相處、我吃什麼、我的體重,他在我收入豐厚時,從未提出任何問題。」 我們對於金錢的心態,經常令我們盲目。達莉亞的關係中可能發生很多事情,缺錢可能促使他的伴侶焦慮,而導致挑釁。聽起來像是他真的想說:「妳的債務真的嚇到我了,而且我很生氣,妳讓我們一起陷入這種情況。」但因為他不習慣討論金錢,他選擇針對容易攻擊的目標:她的體重、她的飲食、她的朋友。 談錢有很多方式,但只要破壞關係,就是錯的 人們很難對於不同的金錢觀進行討論,因為這些對話通常充斥著情緒。但艾立克.達曼的話令人安心:「要明白一件事,就是只需要防止真正的極端——購物狂或真的對賭博上癮。與金錢相處的方式沒有所謂對錯,有許多方式處理金錢,而且只要是理性的方法,都是可行的。所以當愛花錢和愛儲蓄的人交往時,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彼此都要了解,有許多方法和錢相處,沒有對或錯。而且重點不是要讓愛花錢的人變得愛存錢,或使愛存錢的人變得愛花錢。」 現年二十六歲的潔西(Jess),去年搬去和男友同住。「我男友花錢花得很兇。他把他數量多到荒謬的運動鞋稱為『收藏』,這讓我火大 —— 如果我有那麼多鞋,我只會說我有太多鞋。」潔西和她男友正試著存錢、到東南亞度假六個月。他們都在零售業工作,每年的收入大約是兩萬三千英鎊。「我常常試著讓他認真的為旅行存錢。到後來我都和他爭吵,因為他買了昂貴的冰淇淋或是尼爾氏(Neal’s Yard)的沐浴乳,其實那十英鎊不會讓我們去得了泰國,但是他學習制定預算卻可以。我討厭他讓我變得嘮叨煩人。」 「讓花錢型和存錢型的人一起合作的實際方法,是設定一筆錢存到共同存款帳戶——雙方都同意的最小金額,」艾立克說:「然後將錢分配給每個人,去做他們想做的事。花錢型的人可能會不加思索就把錢花掉,但這是可允許的;而存錢型的人可能會存下他們的錢,這也是可允許的。」艾立克的話聽起來很理性,但有些過於理想。不過話說回來,潔西的男友只要選擇,自己是否要為了在東南亞旅行半年,而在目前的生活型態上讓步,就能解決問題。單一方的「嘮叨煩人」並不是讓他們能去旅行的最好途徑。 應該要怎麼談?只要會為關係帶來問題的,都是錯誤的方式。很明顯,潔西感覺自己嘮叨煩人,他們需要另一種方法。我問西蒙妮會怎麼建議這對情侶,好讓他們開始談論這些連他們自己都想迴避的話題? 「也許你們可以從較深刻、但不一定與目前的金錢狀態相關的問題開始:『你對金錢有什麼看法?』『是什麼塑造出你對金錢的心態?』有焦慮煩惱或是情緒障礙時,這些對話便很重要。如果一切順利,如果你賺到足夠的收入,如果你為未來儲蓄,而雙方都很滿意這個安排,或許就不需要這些對話——也許你從不需要討論在孩提時期學到的事,以及如何影響你對於金錢的心態。但如果出現阻礙,而且有人說謊或是封閉不談,那麼這些問題就真的很重要。」 沒有一種黃金準則可以適用每一對情侶,但如果對關係中的兩人都有效,你們就做對了。喬治(George)現年四十二歲,他與三十六歲的弗瑞迪(Freddie)已經在一起三年了。喬治搬進弗瑞迪的公寓,他是公務員,年薪五萬英鎊;弗瑞迪是社會工作者,年薪三萬四千英鎊。喬治付一部份的房貸給弗瑞迪,他視那筆錢為他的房租,而且每個月另外存一筆可觀的金額。 喬治說:「弗瑞迪有一間公寓。但我沒有任何財務保障,所以我要存錢,好讓自己在銀行裡有足夠的錢,這樣我就能確定自己只是單純想跟他在一起,而不是為了其他的原因。我有很多朋友因為太害怕與自己的資產劃分或是在財務上獨立,而選擇留在感情關係中。」 我詢問喬治的感受:「我上一段感情分手得很糟糕,他對於金錢心生不滿,但是和弗瑞迪一起,金錢不會阻礙我們。我們只交往三年,也許我們會每隔幾年就確認一下,看看彼此是否滿意這段關係。」 有效的處理方法有很多:可能一人完全負擔所有費用,或是你們可以嚴格的平均分攤每一件事,只要兩人都覺得受到尊重,而且沒有人被金錢掌控,就都是好的方法。這不簡單,你們尋求的是某種財務的平衡,而不是確切的行為比例平衡。一段感情應該在財務差異與日常生活中達到平衡,以建立平等。 我男友和我有一個孩子,但是仍然沒有共同帳戶。我們至少每兩個星期就會確認一次金錢狀況,因為我們是自由工作者,收入斷斷續續。我們都很老實的付房貸,而且會期待另一人在自覺做不到時通知彼此。 我們的錢是我們自己的,但我們朝著共同目標,像是為一起買一輛車而打拚。喔,而且在生日或特別的場合,像是母親節之類的時候,會把現金當作禮物送給對方⋯⋯這有點奇怪,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但對我們很管用。 圖片|來源 如何依收入分攤帳單? 假設你們賺的薪水不同,但都想為共同的房租與帳單,貢獻與收入比例相同的金額。以下提供一個公式,是我的統計學家老爸告訴我的: 薪水 A+薪水 B=薪水 AB。 租金÷薪水 AB×薪水 A=A 應該付的金額。 租金÷薪水 AB×薪水 B=B 應該付的金額。 所以,假設兩人的房租是一千兩百英鎊,而 A 賺十萬英鎊、B 賺五萬英鎊,那麼 A 會付八百英鎊,而 B 會付四百英鎊: A:1200÷150000×100000 = 800(英鎊)。 B:1200÷150000×50000 = 400(英鎊)。 如何與伴侶談錢? 在沒有緊急問題的情況下談錢——如果你們只在帳單寄來時才談錢,那麼對話永遠會充滿壓力。在你們談論數字並開始計算之前,確保你們已經討論過彼此對於金錢的情緒。它讓你們感到何等程度的焦慮?為什麼你們覺得很難談論它? 試著聊聊金錢對你們、對彼此成長過程的意義,以及對你們父母的意義。 聽聽伴侶有什麼要說,聆聽多於說話。 然後你們可以開始談談,直接影響到彼此的問題:還沒付的房屋稅單、你們是否負擔得起搬家,或是如何清償利息越拖越高的信用卡債。這不只是一次性的對話,要經常與彼此確認,這一點很重要——單靠一次對話無法解決一切:你們需要讓談錢成為隨性的事,唯有經常進行才做得到這一點。 當有一人完成事情時——像是設定定期付款或堅守本週的預算——請大聲的為彼此喝采。我們都是很單純的生物,讚美永遠有效。 如何向伴侶坦承你的債務? 有些人可能會對伴侶欺瞞或隱藏債務。我認識一個人,在共同貸款被拒絕之後,才向交往七年的男友坦承自己的債務。另一個人則是藏起催繳信件,因此危及伴侶的信用評等,因為債務是登記在他們同住的公寓地址。 你欠債嗎?大部分人都有。但重要的是對於感情關係中的一切誠實以對。也許可以讓你的伴侶提前知道你想要討論某件事,這樣他們才會有心理準備。但別把對話搞得像是你要告訴他某人去世的消息,債務不是這世上最嚴重的事。 不要費心的在對話中隱藏部分事實。因為如果你這麼做,就代表你必須繼續圓謊,你也無法在坦白後感覺如釋重負。而這份舒坦,正是你想透過對話獲得的。 準備好所有訊息:你欠了多少錢、為什麼欠錢以及計畫何時、如何清償。在《如何溝通》中,作者建議:「說得夠多以獲得理解,但是不要說太多。說事實,不要推測。不愚弄對方去相信不同的事。不要說不相關的事,也不要改變話題。」 在對話前,尋求幫助。很多慈善團體與機構會幫助人們脫離債務,不論債務有多少。可以從優秀的機構「邁出改變」(StepChange)開始。在本書第二十七章有更多資訊。 列出所有資訊,然後傾聽對方的反應。要記得,他們也可能會感到壓力,所以不論他們的反應如何,試著保持平靜。人們在債務中進進出出,絕對可以完成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而且如果它看似不可能,那麼就更要與別人談談)——不論是你的伴侶或是可以協助的機構。對未來保持正向積極,它只是債務和改變一些生活型態而已,你做得到。 本文摘自艾麗克斯.霍爾德的《談錢》。由大是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談錢》 July 28,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9Ctdp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劉軒專文|有一種人,聊天時總是喜歡否定別人 https://ift.tt/3g9AUKQ 有一種人,他並不是想和你交心,只是想透過對話,展現自己的優秀⋯⋯。面對這種人,我們應該怎麼應對? 你是否碰到過這種人,在聊天時,他總喜歡否定別人,「事情不是這樣的」、「你這樣想就錯了」、「你剛才說的只是一面,另一面是⋯⋯」總之,好像只有他才知道真相一樣,讓你非常的惱火,想要反駁,但又覺得浪費時間沒必要。 這樣的人,真是談話的剋星,社交的毒藥,但如果你不得不和這樣的人進行交流,要如何應對呢?這種人的心態該怎麼解讀呢?(同場加映:劉軒專文|為什麼有些人很愛聊天,卻總是把場面搞得尷尬?) 一般來說,習慣「壓制別人」或者「否定別人」的人,往往比較自我中心主義,他可能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所以先要以否定的形式,給別人一個下馬威;或者這種人強烈的自戀,認為所有事情都以他為中心,所以要貶低別人,讓自己看起來高高在上;還有的人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習慣說教,習慣指點別人,以至於沒有辦法聽進去別人的話。 圖片|來源 不管後面是什麼樣的心態,我建議你遇到這種人,儘量遠遠的躲開,因為會帶給你太多的負能量。特別是那種偶爾才會碰見的人,沒必要爭辯,也不要費心思分析或者改變他,就遠離這種人就好。 如果是那種必須要經常交談、經常見面的人,你可以觀察他是在什麼場合、什麼情況下,會容易出現糟糕的聊天狀態,是多人交談時,一對一聊天時,還是工作壓力比較大,臨近下班或者什麼時候。刻意的避開那些容易導致他負面話語的場合,讓那些對話盡可能不被引發出來,這也是一種解決辦法。 但如果否定式的對話已經發生了,你也很不爽,這個時候,除非他真正冒犯到了你,你可以不用管他的態度,就順著他的立場,多問他一些問題:「為什麼你覺得這樣才是對的,理由是什麼,有沒有什麼風險?」(推薦閱讀:你要順著他,還是直接吵?遇到網路酸民的三種解決方法) 如果他只是習慣性的為了否定而否定,那麼,他大概經不住這樣的追問,就會陷入左支右絀的尷尬局面。有這麼一兩次的對話,他就會知道在你這裡討不到便宜,也會自然收斂起來。 如果這個人是你的朋友或家人,而你想要改變他的這種說話狀態,也知道這些話是他假裝的堅強和背後的脆弱。那麼,我建議你找一個好的對話時機,讓他能夠卸下心防,來聊聊他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這當然很不容易,特別是習慣了穿著鎧甲的人,很容易拒絕你的試探,就像我在《心理學如何幫助了我》寫的,交談就像兩人一起蓋房子,你想要打好地基,開始往上蓋,但他卻在給你不斷的往下拆,這樣的對話就沒法進入到很深的程度。 所以,你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進行你們的對話,可能要從一些瑣事聊起,去觀察他的立場,瞭解他的一些故事、一些經歷,再談到他的價值觀、他的人生選擇⋯⋯等等。到了這個地步,你才有機會真正瞭解他的內心感受,也才有機會扭轉他的一些個性。 但說實在的,這真的很難。人的個性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一次深入的交流或恍然大悟,就能改變的。更何況,你不是一個受過訓練的心理諮詢師,這個人也不是帶著自己的問題,希望你能幫他解決,所以,就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了。 哈佛心理學家的積極生活哲學:XUAN劉軒 瞭解更多運用心理學創造美好生活:軒言文創 SoundShine July 28,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9AUKQ
阿拉伯之春以後:埃及性暴力頻傳,女性權益何去何從? https://ift.tt/2P3TDM9 從阿拉伯之春到女性割禮、性侵暴力,埃及的女權之路將會走向何處? 文|李可心 2013 年聯合國在埃及的實地調查發現,99% 的受訪女性曾有過被性騷擾的經驗,在過去性暴力層出不窮的埃及,受害女性往往會將受害事件隱藏,儘管國內外機構不斷為女性平權倡議,但性暴力事件仍舊居高不下,在多起女性受不公平對待的新聞連連爆出後,越來越多埃及女性開始勇敢為自己爭取權益,社群媒體也成了埃及女性團結、發聲的管道。 上個月底,將近一百名的埃及開羅美國大學(AUC,該校為埃及的貴族大學)女學生,透過推特帳戶共同指控一名叫做艾哈邁德·巴薩姆·扎基(Ahmed Bassam Zaki)的同校畢業男子對她們性騷擾、性虐待以及勒索威脅,幾天後,這近百位的受害女性又在 Instagram 上開辦了assualtpolice的帳號,公開扎基的犯罪證據與罪狀。令人髮指的是,其中的紀錄竟發現扎基的不法行為早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甚至有被害人是在十三歲時遭到性騷擾和威脅。 開羅警方在 Instagram 帳號開通後的三天,在一個高檔社區內逮捕了扎基,但事件持續延燒,7 日時,政府組織全國婦女理事會表示,自從這起案件爆發後約一週,已經收到了 400 多起涉及各種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投訴。 這起案件因著受害女性少見的團結以及這名被控男子的顯赫家世背景,成為近幾週埃及的熱門話題,Instagram 追蹤人數更在開辦後的一週內衝破十萬,但在國際以及許多人權團體的眼裡,這事件不僅僅只是一個頭條話題,女性這次自發性地團結、為自己發聲,無疑是埃及人權運動的里程碑場,該事件也被稱為埃及版的 #Metoo 運動。 埃及的女性權益 埃及的古文明的精彩與豐富享譽全球,許多考古、歷史學家都發現古埃及的女性除了工作的「性質」與男性有些許差異,在參政權、經濟獨立地位及其他事務上,都享有與男性相同的權益,然而到了近代,埃及卻在保護與推動女性權益上的發展有相當大的阻礙,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的 2020 年全球性別平等指數報告中,在,全球受調查的 153 個國家,埃及排名第 134,埃及甚至有全球最高的「女陰殘割」(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簡稱 FGM)比例,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聯合國國際兒童應急基金會(UNICEF)、埃及衛生部以及其國內的一個非政府組織(NGO)2015 年共同合作的聯合人口健康調查就發現,15 至 49 歲的埃及女性中, 有近九成是女陰殘割的受害者。(延伸閱讀:性別快訊|蘇丹立法禁止「女性割禮」,阻止更多女孩受害) 近年來,隨著國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推動,埃及在性別平等與女性權益保護上有取得些許的進展,例如女陰殘割比例有逐漸減少的趨勢,男女孩上學的人數已相等,大學畢業生數量女性高於男性,與二十年前相比,婦女結婚年齡延後、生育子女數也下降,不過這些進展並沒有反應在女性的勞動力參與上,每五個女性只有一位有工作,而缺乏經濟獨立地位的埃及女性,遭到欺負或受害時,通常沒有能力捍衛自己的權益,還會因為擔心遭到報復或羞辱而避免舉報,因此國家警務系統並沒有婦女性暴力犯罪的官方統計數字,女性遭到暴力對待的新聞也不斷出現,甚至躍上國際版面。 無法忍受的性暴力事件 在 2011 年正處在阿拉伯之春抗議浪潮的埃及,就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性暴力事件,數名女性示威者在首都開羅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進行反政府抗議時,被軍警拘捕,其中不僅有人遭拖行露出內衣,這群被捕女性進入拘捕中心後,還被軍警剝光衣服、恣意摸索,全程被一旁的軍警的手機錄下,甚至還被強迫進行貞操檢查,雖然其中一名受害女子伊布拉欣(Samira Ibrahim)在事後將軍方告上法院,並獲得勝訴,但埃及震驚國際的性暴力事件仍舊猖獗,2014 年,一名婦女在埃及總統就職典禮結束後的公開場地遭輪姦的新聞也再度震驚世界。(延伸閱讀:女人的阿拉伯之春:上街爭取公民權,卻遭政府動員暴民撕碎衣服與強暴) 慶幸的是,不良的國際聲譽以及層出不窮的性暴力新聞促使了女性的團結以及由內部發起的反彈聲浪,今年一月,一支影片拍下一群男性將一名尖叫中的女性壓進車內,該影片在網路上瘋傳,隨後大批女性上街抗議,到了二月,一位年僅十二歲名叫哈桑·阿卜杜勒·馬克蘇德(Nada Hassan Abdel Maqsoud)的女孩,因遭女陰殘割失血過多而死,新聞爆出後也再度激起埃及女性上街抗議反對該項宗教風俗,而如今,社群媒體更成了埃及女性集結、蒐證、捍衛女性權益的管道,埃及的性別平權之路也從原先大量仰賴國際團體的協助,轉變為有更多由內而外、由下至上的推動力量。不僅如此,在追求保護女性權益的聲音中,甚至能看見宗教組織內的男性為女性發聲,由伊斯蘭遜尼派最高領袖、學者組成的研究機構——阿茲哈爾研究中心(Al-Azhar Observatory )就發表聲明,鼓勵婦女站出來為性侵案件指認、作證,並呼籲女性要拒絕任何對其穿著或行為的嚴厲要求。 因著根深蒂固的傳統宗教習俗和信仰,埃及的性別平權工作向來發展緩慢,但社群媒體的出現與普及如同是為保護女性權益的漫長道路開了一道曙光,不僅不正義的事更容易被揭露於世,受害的女性也更能獲得發聲的勇氣,讓更多女孩能夠勇敢說 #Metoo,然而追求性別平權不該僅是女性的工作,而是埃及整體社會所要追求的價值,埃及社會還要走多久才能恢復古埃及的平權?沒有人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埃及已經在奮鬥的道路上了。 繪圖/ 豬排 註:女陰殘割是非洲和中東地區的傳統習俗,有些是切除部分陰蒂,有的是切除整個陰蒂和小陰唇,也有些是將大小陰唇全部切除,使陰道癒合,女陰殘割經常造成陰部感染、囊腫、不孕、生產時併發症及致命性出血,女陰殘割直至目前沒有任何已知的醫療助益 July 28,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3TDM9
真的很想好好睡一覺!十個寶寶無法睡過夜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https://ift.tt/3jI071g 寶寶到底是在哭什麼?以下列出十種可能給你確認,還你睡眠充足的生活! 到底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是無法睡過夜呢?這個問題可以刊登糖果家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榜首!所以今天糖果家好好睡為大家列出最常見的十大原因! 1. 尿布太濕 很多半夜不舒服的主因都是尿布太濕,如果發現有這個狀況,請爸媽不要太驚慌,這時候一定要平靜再平靜的協助孩子換尿布,動作愈小、互動愈少愈好,盡全力讓孩子維持在半夢半醒之間,如此一來,寶寶在換完尿布之後再重新入睡會相較順利,所以如果需要燈光的協助,也請務必記得不要大燈全開,開一盞昏暗的黃色小燈即可,讓一切都以睡眠中的昏昏模式進行。(推薦閱讀:「幫你換尿布,簡直要了你的命?」澳洲「當媽一定懂」療癒 IG 插畫) 2. 太冷或太熱 寶寶對於環境溫度是非常敏感的,所以不適當的溫度,不論是太冷或是太熱,都會造成孩子睡不好、進而醒來的窘境。針對嬰兒睡眠溫度,國外的研究都建議是攝氏 21 度左右的溫度,不過華人家長可能會覺得這太冷了吧~溫度計按不下手,或是像我家,覺得有考慮過北極熊的感受嗎~一樣溫度計按不下去,這時,請把握還是讓孩子在涼爽的溫度裡睡覺就好,跳跳糖的房間通常是保持攝氏 24~26 之間的溫度(北極熊對不起)。當然太冷也是會造成睡到一半清醒的狀況,太冷太熱都是不行的,孩子非常的纖細且敏感,父母一定要注意睡眠時房間裡的溫度唷! 3. 睡眠環境改變 這裡所討論的睡眠環境,不是只換房間唷!睡眠環境改變,是依照孩子心中的「睡眠要件表(check list)」為主,以跳跳糖為例,他的睡眠要件是:嬰兒床、包腳睡衣、陪睡小被被。所以當我們出去玩住旅館,或是他去外公家睡午覺,我都會讓他帶他的睡覺要件,在阿公家的嬰兒床裡,他就都能好好睡飽睡滿。所以要了解孩子心中的睡眠要見表裡哪些,才能幫助孩子共同確定環境都沒有改變,一覺睡到天亮! 4. 孩子太累了 日積月累的睡眠不足,會一點一滴的累積出孩子的「睡眠債」。尤其當孩子過度疲勞的時候,反而會一直醒來睡不長、也睡不好,因為過度疲勞的寶寶,在他原本想睡而無法睡著時候,身體為了自我保護,腎上腺素會分泌可體松,讓寶寶維持在清醒的狀況,但是當可體松在體內的濃度不斷提高,在爸媽希望寶貝睡覺的時候,會發現孩子變得難以安撫,因為寶貝這時無法輕易的抗衡體內的可體松濃度,並且孩子也對於想睡又無法入睡時的自己也感到非常挫折。 這就是為什麼過度疲倦的寶寶,常常成為睡前哭鬧嚴重的孩子,他們也特別難以好好睡覺,有時候還會被貼上高需求寶寶的錯誤標籤。(延伸閱讀:你也有狂睡的壞習慣嗎?研究顯示睡超過八小時傷身) 5. 孩子其實還不累 不累當然不想睡呀!有些聽過語嫣分享的家長,跟語嫣反應:「我們聽完建議之後,試著讓寶寶早早就寢,但他完全都不睡!!!」孩子的睡眠狀況是 24 小時連動的,不僅是以一次單獨的小睡來討論,所以這時候我都會問一下孩子一整天的作息狀況,是不是某個小睡太靠近就寢時間,所以孩子到了正常該睡的時候完全不累,不累的孩子不想睡是非常正常的。 要讓孩子睡好,不僅不能讓孩子太累,也不能讓孩子不累,這真的是一個不容易的功課啊!!! 圖片|來源 6. 生病 生病的時候,當然會因為身體不舒服而睡不好啊~這時候,只能用最大的耐心、愛心、和父母的黑眼圈來度過了!雖然我是一個喜歡減少醫療介入的人,但是跳跳糖生病睡不好時,依照醫生指示提供適當的藥物介入,讓他睡好一點,有充足的休息,更能夠快一點抵抗病毒,所以我們家寶貝生病時,也是照醫生指示吃吃藥、多休息的唷! 7. 太吵了 太吵的環境、突然出現的噪音,不要說孩子了,我們自己也無法好好睡覺啊!但是台灣大多數都是屬於住商混合的地方,不像國外住宅區很單純,晚上一片寂靜,那我們可以怎麼辦,幫助孩子抵抗吵雜呢? 粉紅噪音是一個好東西! 孩子睡覺的時候,開著粉紅噪音陪著孩子睡覺,是一個有效阻絕外界噪音、和突然出現的噪音的好方法。美國小兒科學會建議將音量控制在 50 分貝,也就是正常講話的音量,只是當這個聲音有點像噪音的感覺時,會讓有些人比較不喜歡,不過寶寶還住在媽媽子宮裡時,他的世界隔著媽媽的羊水,聽起來只有粉紅噪音的聲音而已,所以寶寶不會覺得很不舒服唷!(同場加映:「緊緊包覆,像在母親的子宮」安撫寶寶的有效擁抱法) 可以選擇使用粉紅噪音機器,或是是用手機裡面的粉紅噪音軟體,不論哪一種,都不要放在孩子耳朵旁邊或是床邊,因為這是一個環境音,不用貼著寶寶的床,所以沒有傷害聽覺的問題。 8. 太亮 寶寶對光線非常敏感,所以光線是寶貝睡眠裡的大忌!因為光線會阻礙褪黑激素正常釋放,缺乏褪黑激素的協助,寶寶無法好好入睡,所以父母需要確認寶貝在睡覺時,不論是白天小睡還是晚上就寢,房間都是保持黑暗的,特別是白天小睡的時間,如果房間有窗簾,需要將最遮光的窗簾拉上,而不是拉上薄薄的窗簾就好。如果在夜裡偶爾需要開燈,需要是溫柔的暖色系光線,並確認燈光的亮度不足以讓媽媽爸爸在房間內閱讀,才不會太亮影響到孩子。 9. 生理發展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尤其是零到一歲整個階段,寶寶的身體發展是非常快速且劇烈的,例如一個人的主要內分泌系統是如此的繁複,寶寶在出生後的三四個月內,就要將這個繁複的內分泌系統建置完成,所以孩子在一歲內,每個階段的成長都是用飆車的速度在進行。 也因為如此,發展中有時候會有一些腦電波運作,在寶寶睡覺時干擾到寶貝的睡眠,造成孩子睡眠中清醒,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也有些時候,孩子的肢體發育進展,習得新的動作技能,孩子對自己日益增進的能力感到非常滿意和開心,也會出現有幾天的睡覺時間,半夜自主加強練習!這時候爸媽請放寬心,讓孩子自己練習一下,孩子過幾天後就會繼續睡好睡滿的。 10. 肚子餓(這個好重要所以壓軸) 跟糖果媽以前一樣在寶寶半夜毛毛躁(台語:裊裊酸好貼切)的時候,就趕緊塞奶的請舉手~~ 恭喜你們,那你就跟當年的我一樣,不論是什麼原因,我們都是以「餵了他再說」,所以我們莫名的就變成「怕孩子半夜肚子餓的媽媽」了。 那麼到底寶寶會不會睡一睡就餓了呢?當然會呀!(延伸閱讀:寶寶半夜哭要餵奶嗎?實用有效的哄睡指引) 尤其年紀愈小的寶寶,遇到睡一睡肚子餓的情況,是再合理不過的了!年紀稍為大一點的寶寶,也有可能因為睡了好幾個小時所以肚子餓了。所以隨著孩子月齡的不同,有不同建議的夜奶次數,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更建議父母可以在白天的時間,好好餵飽餵滿,讓孩子整天 24 小時裡所需要的能量,都在白天清醒的時間裡充分補充完成,讓寶寶晚上專心好好睡飽睡滿就好了! 如果你跟過去的糖果媽一樣,是塞奶爸媽,那這裡一定要往下看下去:有時候孩子不一定是肚子餓了(就像上面列了九點),如果我們在還不確定孩子哭的真正原因、就急速塞奶完成這一回合,有可能反而讓孩子哭更慘! 例如因為腸絞痛所以哭哭的寶貝,再喝奶只會造成腸胃更加不適,那當然就是哭得更慘了!!! 語嫣當然不是要教父母不要回應孩子的哭聲,怎麼可以呢!但是在急速衝到孩子身邊、將孩子抱起或是塞奶之前,我們還可以多做一點別的! 請爸媽首先重新檢視孩子的 24 小時作息,確認孩子的睡眠狀況、進食狀況,是否合乎孩子的月齡需求?是不是有白天養份攝取不足的可能? 同時練習遇到孩子哭泣時,使用以下四個步驟,讓自己漸漸更有效地理解孩子的需求,避免過度緊張、提供孩子不需要的協助: 等待與暫停:先等待和暫停一下,不要在孩子一哭就抱他,深呼吸三次,集中精神,提高察覺力,同時想一下在孩子哭泣前是否有發生什麼事,造成孩子不開心的原因。 認真傾聽:哭泣是孩子溝通的語言,所以要懂得傾聽哭泣,瞭解他釋放出的訊息為何。 用心觀察:觀察他的肢體語言,同時觀察周遭環境是否有所改變,抽絲剝繭,以期找到哭泣的原因。 猜測和發現是怎麼回事:組合上述你所觀察到的,漸漸了解孩子想告訴你什麼;當我們什麼也猜不到時,也不用過度沮喪、苛責自己,可以誠實的告訴孩子:「抱歉我不了解你哭泣的原因,但是我會在這裡陪你,希望下次我會更了解你的情緒。」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July 28,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I071g
耳朵聽了好療癒!五個讓你找回力量的 Podcast 推薦 https://ift.tt/3jOkh9K 你都聽什麼類型的 Podcast 呢?娛樂型?還是知識型?今天要不要試試看心靈療癒型,沉澱你的內心呢? 如果你還沒體驗過「聽」的療癒力,本篇推薦給你五個心理療癒相關的節目,在深夜時光成為你的最佳良伴! 女子健心室 想必許多讀者應該收聽過了吧,如果你還沒這邊要大力推薦你「女子健心室」或許你也曾落入瘦就是美的迷思,時至今日仍然無法和食物好好相處,飲食讓你罪惡,對卡路里計較,甚至陷入暴食、厭食的循環,努力運動得氣喘如牛還是不見成效。(同場加映:誰說瘦才美?女星霸氣宣言:別人的評論參考就好,走自己的路更重要) 身體和心靈的平衡是我們終其一生在追求的,遇上女子健心室是今年相當幸福的事,主持人 ᴘᴇɪᴘᴇɪ 珮珮帶給筆者的收穫真的太豐富,最初在介紹上看到「透過正確飲食運動心態,鼓勵女孩們拿掉體態與食物的標籤,回到讓身心健康與強壯的本質」是節目的核心理念,便深深被吸引。 過去不斷找尋自我時所遇到的問題,在這個節目每集的主題有高度的重疊,「女子健心室」邀請健身、料理、飲食、心理師談論,理性知識與自我察覺的真實故事,得到健康飲食相關知識,幫助探索身心靈平衡,健身又健心的好頻道! 海苔熊心理話 相信讀者們都不陌生,最初是透過文字認識海苔熊,心理學專業、分析深入的文章,卻帶有暖心的療癒作用,在有了收聽 Podcast 習慣後更是受到聲音的感染力,為自己帶來啟發。 童話故事的主題中,探索自己、面對自我,那些你一直無法得到答案的問題,堆疊在日常裡的不快,持續不斷走在人生的迷途中,甚至蒙蔽自己的內心,在海苔熊的童話故事的森林,再一次地走進童年的故事劇情,卻是透過心理學知識與分析,深入自我內心找尋解法。 海苔熊心理話的陪伴讓筆者明白,原來自己並不是孤獨的,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 停下腳步有個溫暖的聲音陪伴著,原來有許多正在經歷相同處境的朋友們都在面對自我,我們像是宇宙的繁星,彼此不同但是共生在這個世界,他人看我們是如此渺小,卻依然能夠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只要願意你願意理解自己。(推薦閱讀:專訪海苔熊:身體上的每一道傷疤,都代表一個你需要面對的自己) Here Hear 聽聽 之前曾和團隊聊過他們的 App 開發,隨著 Podcast 浪潮來襲,他們也在自家 App 上建立聲音節目,更符合產品概念用「聽」的方式解決日常的情緒問題。 或許你不一定有機會進行心理諮商,但對於生活現況總有許多不滿,充滿焦躁不安的情緒,不知道要向誰吐露,Here Hear 聽聽 App 上的節目,透過心理師對談協助聽眾面對情緒,並增強勇氣、決心,提升日常個人表現。另外也有冥想系列,幫助用戶喚醒生活知覺、自我覺察的能力,結合正念,讓身心能夠放鬆,想用聽的獲得更多實用技巧可至 Here Hear App 收聽。 草木談心 是兩位心理諮商師「草」與「木」所開的節目,筆者最初是在 instagram 看到這個節目 Podcast ,主題包含情感心理學、心理諮商知識,心理師給人專業的感覺,但在草與木的對話過程中,就好像在聽朋友聊天,是輕鬆與親近人心的,很喜歡聽他們的對話,間接幫助彼此探索自我。 生活中我們有太多機會和朋友、家人、另一半「談心」,有的時候我們會不知道怎麼樣扮演一個傾聽,能夠談心的角色,透過草本談心的對話得到不少的靈感,在對話中幫助對方表達感受、行為與經驗,同理並了解來對方的困擾,為彼此帶來療癒的力量。(你會喜歡:滑完好友名單,卻沒一個能談心:如何找到傾訴對象?) 如果你一直想認識心理諮商、和聊天有什麼差異,草本談心也提供相關參考資訊,想要諮商卻不敢踏出去的聽眾,可以聽聽草本談心 EP7 與 EP8 介紹心理諮商的大小事,相信能帶給你不少幫助,或許未來你也能善用心理諮商服務,為自己找尋人生方向。 莫允雯 Honest hour 對於一位名人、演員,我們總是在大螢幕上看到光鮮亮麗、高度專業的他們。無疑地我們認識他們生活多半也是透過社群媒體,在美麗的倩影背後,他們的真實人生究竟是什麼樣貌,是什麼樣的試煉才能在聚光燈下散發出魅力自信的他們? 當我聽到莫允雯 Honest hour 這個節目時深深被打動,自我揭露流露出的「真誠」力量卻是如此強大,莫允雯和心力師談論童年經驗的故事,在節目中再次坦然面對自己,校園霸凌、單親家庭,如此真實的人生境遇,節目上展開一次次的心靈對話。 「面對自己」說起來何其容易,但我們卻經常在偽裝自己,假裝一切都很好、告訴自己告訴別人沒事的,如果妳也一直迷失在紛擾的數位化世代、包裝過度的社群媒體上,嘗試學習誠實面對自己,我想這個節目的「真」可以帶給你很多靈感。 親愛的,知道你的時間不多,面對大量的資訊無法好好消化吸收,在近期小妮子也開設了自己的 ig ,收藏貼文提醒自己,動動小手追蹤起來吧! July 28, 2020 at 09: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Okh9K
上海觀察日記|餐桌上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口肥肉吃,不吃? https://ift.tt/2CT5yKd 看著盤子裡的肥肉,忍不住偷偷吞口水的你,是努力抑制衝動,還是毫不客氣地夾走,大快朵頤? 肥肉之於人類,就像站在道德的懸崖邊緣來回試探,這口肥肉吃或不吃?這是餐桌上我們與惡的距離。 來上海這麼多年了,始終沒嘗試煮過上海菜。前陣子和上海朋友錄 Podcast 的時候聊起他們最喜歡的上海菜,大家竟然都毫不猶豫地回答:紅燒肉! 朋友強調紅燒肉最好是從自家的廚房熱騰騰端上桌,萬萬不可叫外賣,否則一旦丟失了溫度,整道菜只會感覺滿嘴油膩、肉柴皮硬,簡直是對豬肉的褻瀆。 至於品嚐紅燒肉,必須拋下平日的矜持,先夾一大塊冒著熱氣的紅燒肉放進嘴裡、萬般眷戀地咀嚼,享受油脂與肉塊交融的鮮美豐腴,再把晶瑩滋亮的醬汁淋在鬆軟的白飯上。大口扒飯,大口吃肉,最是痛快!(推薦閱讀:「端上桌會讓人驚艷」家常菜食譜:馬鈴薯燉肉、溏心蛋) 圖片|作者提供 聊到嘴都饞了,決定跟上海朋友要食譜做做看。本以為上海菜烹煮方式很費工夫,實做之後發現料理紅燒肉其實不難,只是需要耐心守候,慢火燉煮。 望著燉鍋裡顫顫微微的五花肉,想起小時候對肥肉萬般抗拒,可能是因為老媽常告誡我肥肉不能多吃、對健康有害,也或許肥肉是屬於大人的味道,每一口都帶著縱欲、墮落的快感。嘿,為什麼所有具有健康風險的美味都令人著迷?(同場加映:【吃與愛】堅強的紅燒肉:哭著吃過飯的人,是能夠繼續活下去的) 閩南老媽 v.s 客家老爸的肥肉攻防戰 老媽雖然是台南閩南人,但她的料理其實偏清淡養生,即便是要滷一整鍋肉臊,老媽挑選的豬肉也是瘦肉比例偏高的,所以燉煮出來的滷汁未免有些寡淡,缺乏邪惡的油脂稠感。 不過我留意到有時全家人外出吃飯,老爸會偷偷囑咐店家在他的肉臊飯上多澆點滷汁、肥肉也順便多來一點啊。來自美濃客家的老爸,脂肪對他來說是佐餐必備的良友,亦是餐桌上最自然的風景,什麼是養生之道?吃得開心就是最棒的養生。 以前跟老爸回美濃聚餐,最讓我發愁的就是那一大塊油得發亮的豪邁爌肉,每每抬上桌總有那麼點戲劇效果,適合放個乾冰和配樂隆重登場,各位觀眾!爌肉上桌! 客家人在爌肉這道菜上可沒有節儉一説,肥就要肥到極致,父親說這入口即化、腴而不膩的肥肉才是精華,語畢不忘夾一大塊爌肉擱在我碗裡,我無助地望著老媽,發現她早已迅速在碗裡盛滿熱湯,高手高手,這樣老爸就無法對她使出爌肉攻勢了。 上海餐桌有紅燒肉才圓滿 自幼的肥肉恐懼症在上海倒是完全被治癒了,初次嚐到上海版本的紅燒肉之後,我立刻被濃油赤醬的滋味所俘虜。往後在餐桌上與紅燒肉相逢,不只是肉塊,連盤底的醬汁都要刮得一乾二淨才過癮。 圖片|作者提供 我想這也是上海朋友如此熱愛紅燒肉的原因吧,嚐盡天底下的珍饈佳餚,到頭來最讓人嘴饞的,還是自家餐桌上那道熱騰騰的下飯菜餚。 眼前的紅燒肉小火燉煮了一個小時,肉塊已經充分軟化入味,該開蓋大火收汁了。冰糖熬煮的糖霜和五花肉的油脂融合在一起,整鍋紅燒肉散發著誘人的紅潤色澤,看來今晚電鍋裡的白飯危險啦。(同場加映:【吃與愛】阿嬤的紅燒爌肉:當餐桌上出現這道菜,是他們知道我回家了) 作者資訊: 荔枝小姐,2013 年台大 MBA 畢業後獨自來到上海工作,見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始終覺得東方明珠塔長得很像一串貢丸,看著看著,就想家了。FB:《荔枝小姐在上海》/Podcast:《荔枝小酒館》。 July 28, 2020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CT5yKd
關係插畫集|「因為愛你,所以分手」是最無禮的藉口 https://ift.tt/32YmKZp 分開的理由,可以是不愛了,可以是累了,可以是厭倦了。那,可以是「正是因為愛你」嗎? 圖文|金銀珠 省略到最後連愛也省略了 我們之間變得親近,相處也自在, 於是省略了細心為對方著想, 省略彼此間該有的禮儀, 省略睡前溫柔的問候, 省略說出心中的想法, 省略讓對方開心起來的努力, 省略、省略、省略⋯⋯ 到最後,自然連愛都省略了。 當感恩之情消失,輪到理所當然喧賓奪主時, 原本鮮明的愛情也跟著褪色。(延伸閱讀:愛情短篇|過去你們總能聊到深夜,現在連句晚安都懶得說了) 和離別的長度成正比的東西 愛情的長度和離別的長度不成正比, 但愛情的深度和離別的長度成正比。 依愛有多深、愛的方式如何, 有的離別可能不到幾個月就結束了, 有的離別可能占據了一個人的餘生。 結束的理由,就是結束了 因為愛後面可以輕易聯想到的話, 都是和愛有正面意義相關的話。 因為愛,所以覺得你漂亮。 因為愛,所以摸摸你。 因為愛,所以現在去見你。 因為愛,所以為你犧牲。 但是諷刺的是, 因為愛後面也會出現完全相反意義的單字。 最具代表性的句子就是, 因為愛,所以和你分手。 如果我們具體地分析這句話,可以得到: 因為愛,所以不想讓你太累而分手。 因為愛,所以不想傷害你而分手。 因為愛,所以為了你的未來著想而分手。 因為愛,所以乾脆分手。 但是其實愛情 並非如此脆弱、如此不負責任、如此複雜、如此無禮。 所有的真理都很簡單。 像「因為愛,所以和你分手」 這樣很難一次理解的話, 簡單來說, 其背後所隱藏的不是愛,而是真正的理由。 而這句話的主人只是需要一個 看起來有模有樣的藉口來包裝。 但這只是暴露了自己, 一心想借用愛情的浪漫, 用抒情來包裝愛情的不足, 以及到了最後一刻還自私地想當好人。 因此,不要再把罪扣在無辜的愛情上, 不要誣賴愛情了。(延伸閱讀:坦誠不愛了,其實沒那麼傷人) 除非對方自發性地 想珍藏這份殘破的愛情的幻想, 否則你應該坦白地說出來, 讓對方輕易地從愛情的幻想中掙脫,整理自己的心緒。 即使這讓你看起來脆弱、不負責任,或是很難看, 甚至看起來沒出息。 但這才是對對方最後的照顧, 也是身為曾經相愛過的人該有的禮貌。 現在並非死了都要愛的莎士比亞時代, 即使愛情死了,世界仍然會轉動。 所以對彼此坦白吧。 因為愛,所以和你分手? 是因為不愛了,才分手。 本文摘自金銀珠的《你和我的1cm:關於擁抱你,也擁抱人生的方法》。由大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和我的1cm:關於擁抱你,也擁抱人生的方法》 July 27,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YmKZp
婚姻經營學:偶爾分居,是為了找回孤單的權利 https://ift.tt/39ubAwP 雙方的距離一拉遠,有些缺點,有些爭執,好像就顯得渺小了。覺得兩人之間的氣氛有點微妙嗎?那今天就來試試「偽單身」吧! 分居(v.)一對恩愛的夫妻,特意分開來過夜,在婚姻裡享受奢侈的獨處時光。 我和許先生偶爾會分居,如果要說經營婚姻有什麼小撇步,偶爾分居大概位居高位了。 非關吵架的這種短暫分居,我稱之為「偽單身時光」,是婚姻裡的解壓縮程式,還原成各種完整的自己。有時候時間太短,不只還原,我還想分裂。像今天,許先生獨自回原廠公婆家,家裡一張大床我自己獨享。重獲自由、極致奢華;婚姻有界、我心無疆。小房頓時成了江南大院。 「老婆很開心吧,要開始享受單身囉!」許先生出門前這樣說。我只管大力揮手,叫他快走。 偽單身時光能激發人妻強大的使命感。那是種妳知道妳一點都不想找老公,只想好好把握獨處時光,不浪費一分一秒的堅定意志,此生沒這麼一寸光陰一寸金過(我都捨不得睡啊!)。 找回自我的人妻,是生命的英雄。歷劫歸來,無所畏懼。洞察了人生的真理,體會了自由的無價,最重要的是學會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傾聽內心的聲音。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什麼,妳真切的知道就算妳自己一個人都可以過得比誰都好,妳是見過婚姻的人,自信得很得體(所以妳知道結婚只是一種選擇,不是一種必需)。以前沒結婚時到底在人云亦云瞎著急什麼呢小傻瓜(戳額頭)? 許先生也獲得自由,睡前視訊關心他一下,還露齒大笑兩手比 YA,雀躍地在鏡頭前搖頭晃腦,我是覺得他快樂得有點過頭。 總之,我們都很享受這種偶爾的小放風,也會刻意安排這樣分開過夜的時光。我們熱愛自由,更捍衛彼此的自由。因此在時常在意彼此而有所羈絆的時光裡,鑿了點縫隙,為彼此也為自己,找回當初那個令人著迷、灑脫的靈魂,找回孤單的權利。(同場加映:「兩個人睡很幸福,一個人睡很舒服」諮商師:有時「分房睡」是成熟伴侶的展現) 圖片|來源 孤單(adj.)形容一個人單獨、獨立的狀態,或是專心沈浸在自我世界的時候。不是寂寞。 我實在太愛孤單了,一個人的時光是無可比擬的享受。孤單不是寂寞,寂寞令人傷心,孤單令人專心。孤單像是一隻老鷹,一開始看著覺得有點恐懼,尖牙利爪、生人勿近,但慢慢習慣與牠靠近,妳會發現妳本來就是老鷹,孤單是人生初始設定。妳本能地展開翅膀,摸過城市,整個天空只有自己,所有風景卻能看得比誰還清晰,清晰得無所畏懼。 「老婆都計畫好要做什麼了嗎!?」許先生很關心我的偽單身時間安排。 「早就計劃好了!」我清理了桌面,拿出幾本書,準備了點心筆記,點了蠟燭。儘管還不知道待會是要讀書、畫畫還是寫字,但卻有滿滿的創作力。 不管是心理上的、還是生理上的,孤單是專注的必須。所以人若是想創作出點什麼,一定要能孤單、能獨立、能專心。能專心致志某件事,是令人充滿盼望的。因此孤單令我著迷,像是握著充滿著自由與希望的鑰匙,潛力無限。 女人需要屬於自己的房間,一筆屬於自己的錢,才能真正擁有創作的自由。 維吉尼亞.吳爾芙 寂寞(adj.)孤單的變體。空虛落寞,想要人陪,但常常是幻覺。 有很多人,把孤單想成了寂寞,寂寞就顯得悲傷了。寂寞這兩個字總讓我覺得又冷又無力,但也帶著微微的浪漫情懷,一種下一秒就得投入誰溫暖的懷抱這種羅曼蒂克的期盼。 但是這種的寂寞,是需要靠他人來填滿的濫觴。像是小象,他會長著長著,變成大象,大到你無法想像。於是擁抱著小象的浪漫,會變成盲人摸象的慌張,使人一旦開始寂寞,越發索求,就越覺得不安。 所以很多人,把寂寞當成浪漫,把浪漫當成愛情,把愛情當成不寂寞。想像力恣意妄為。 妳或許正孤單,但妳可以不用寂寞。(推薦閱讀:「做一人份晚餐不會寂寞嗎?」自煮生活,反而讓我找到自由) 愛情(n.)愛情是果實,不是解藥,容易誤用請注意。 誰的生命沒有一點不適症狀,而最可怕的,是我們誤以為寂寞是一種症狀,需要愛情或婚姻來對症下藥。認識孤單,認識初始的自己,妳就會發現妳一點也不寂寞,甚至很享受,不需要治療、不需要索求。 一但妳懂了孤單,懂了自我陪伴,所有他人的給予,都是沃土上的種子,因為妳足夠滋養的土地,而能開出最美好的果實。 所以愛情是果實,依據你們的灌溉長成樣子,它能豐富妳的生命、強壯彼此的靈魂。但愛情不是解藥,不是妳病了,它就能救妳。而我保持自己沃土的滋潤,保持關係的豐盛,沒有其他秘訣,就是懂得與自己相處,而且不放棄與自己相處的權利。 如同分居,在那樣私密的、個人的滋養中,我們得以修復自己、陪伴自己、呵護自己。很多人說婚姻要以大局為重,但其實每個小我,都是大局。婚姻是面鏡子,互相映照,你的配偶會成為你的樣子。(推薦閱讀:人生是否能過得幸福,取決於「自治」的能力) 很多人問說,找另一半應該找怎麼樣呢?或許妳可以列出十條、甚至一百條標準,逐一審視 ,但千萬別忘記,他是否是個能享受孤單、能陪伴自己的人。 距離是濾鏡,時間是發酵劑,愛情什麼時候最美?詩人說是等待的時候。因此在婚姻裡偽單身的日子,我們也發酵、也加溫,像是耐心等著烤箱裡的麵包,在烤箱叮的那刻,終於能熱騰騰的相遇。 「老婆人呢?我回來了!」 分居結束,許先生一進門就大聲呼喊,從玄關一路找進書房。沈浸在自己世界的我如夢初醒,有點捨不得結束,卻也忍不住想抱抱他。 July 27,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ubAwP
【蘇珊米勒】 7/27~8/2 週運勢:金牛、處女、摩羯 https://ift.tt/3f2SGy4 金牛有擴大社交圈的機會;處女從完美的另一半感受到幸福;摩羯不要倉促地做出決定。 金牛座(4 月 20 日~5 月 20 日) 金牛座的守護星金星在你的收入宮,從海王星的影響中逆流而上,你可能會發現很難去清晰地追蹤資金的流入流出。現在你可能不會賠錢,但是你可能對於數字沒有那麼感興趣了,更喜歡現在先買,以後再算。海王星也會和木星形成有趣的角度,強調了你的社區宮和遠途旅行宮位。即使你自己沒有真的出去旅遊,你也會看到自己的社交圈擴大到海外。(推薦閱讀:「星期五的邀約,總想找藉口推辭」你是真內向,還是害怕社交?)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處女座(8 月 23 日~9 月 22 日) 你相信愛的力量,正因為如此,你會體驗到和某人戀愛給你帶來的深刻的影響。如果你正在約會,那麼你會覺得彼此有一種真正的靈魂伴侶的關係。這種愛基於相互包容、基於兩個人的化學反應、共同的價值觀、相互尊重、友情和相互欣賞。你可能想掐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真的。就是真的。現在你很幸福。(推薦閱讀:你在一段好的愛情裡嗎?十個親密關係判斷標準)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摩羯座(12 月 22 日~1 月 19 日) 隨著信使水星在你伴侶宮內同你家宅宮內的火星相抗,語言交流也許會在你的家庭中、或你和某人之間升溫。你也許注意到總體上變得多愁善感、或傾向在考慮周全之前倉促決定。幸運的是,水星移動得很快,因此任何挫折都是短暫的。到了週四,這顆掌管交流的星體將同海王星構成可喜的角度,促進理解與愛的產生。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July 27, 2020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2SGy4
【蘇珊米勒】7/27~8/2 週運勢:雙子、天秤、水瓶 https://ift.tt/3f5bRY0 雙子會充滿自信的能量;天秤可能和同事產生摩擦;水瓶這週會充滿動力! 雙子座(5 月 21 日~6 月 20 日) 現在可能不是和朋友進行金融投資的時候,因為水星行運於收入宮與行運於群體宮的火星成負相位。火星會帶來困惑,還有行動匆忙且魯莽,所以你(或者另一方)缺少耐心去制定一個週全、仔細的協議。等到水火負相結束再簽為好。同時,金星將繼續在雙子座穿行,助你信心倍增。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天秤座(9 月 23 日~10 月 22 日) 在工作方面,今天你可能會遭遇大量的混亂困惑和挫折。你與同事之前可能存在某種誤解,雖說你想要澄清問題,但你的同事可能會推脫逃避。暫時先順其自然,要堅信解決辦法在該出現的時候自會出現。還有一種可能是,業務夥伴在會議中表現的太強勢,如果情況如此的話,試著讓自己保持平和。(同場加映:「明明超雷,還能被稱讚」該如何面對職場上佔便宜的同事?) 翻譯:星譯社/譯者:爬爬 水瓶座(1 月 20 日~2 月 18 日) 本週你會覺得非常有動力去完成工作,但避免承擔過多。在你工作宮內的水星同你退隱宮內具有擴展性的木星對沖,意味著你也許不會意識到你究竟摻和到了多少事情中。週一木星將同海王星構成奇妙的聯繫,也許會帶來一份你出乎意料的禮物,或是你自己曾忘記了你可以得到它。木星目前正在你星盤中最隱秘的區域內遊蕩,因此他的禮物會是你不曾料想到的,直至它們出現在你面前。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July 27, 2020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5bRY0
【蘇珊米勒】7/27~8/2 週運勢:雙魚、巨蟹、天蠍 https://ift.tt/2WYS7iG 雙魚會被身邊的人們所帶來的溫暖感動;老闆即使很欠揍,巨蟹也要努力壓制怒火;天蠍有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可別錯過了。 雙魚座(2 月 19 日~3 月 20 日) 行運於社區宮的木星與海王和諧互動,友誼和社區關係都有了積極進展,因為這兩顆行星都注重擴張與慷慨。有可能結識有趣的新朋友,或許你發現所處的社區、協會關係很和諧。行運於家宅宮的金星也將加入進來,朋友也可能被你視若家人。在所有行星的積極支持下,你能感覺到週遭與內心有著深深的羈絆。(推薦閱讀:「不做什麼,陪著就行」20 個讓你找回勇氣的故事)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巨蟹座(6 月 21 日~7 月 22 日) 這一週,穿行在巨蟹座內的水星會與穿行在你事業宮裡的火星相刑,在跟老闆交流的時候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氣。當我們感到沮喪的時候,火星會帶給我們鼓勵,但是由於水星的加入,你可能會一時衝動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星期四,水星會與海王星形成和諧的相位,這會是一股柔和的能量。如果你真的頭腦發熱說了什麽不該說的話,它們會幫助你去平息混亂。(同場加映:心理測驗|從你 Blue Monday 選什麼早餐,看你的離職衝動) 翻譯:星譯社/譯者:獨立重複試驗 天蠍座(10 月 23 日~11 月 21 日) 本週,行運於溝通宮的木星與自我表達宮的海王星成吉相位,天蠍座可謂文思泉湧,充滿想像力。這兩顆行星都關注更大的藍圖,包括靈性與超越的主題。若工作涉及這些,不要抗拒。水星和海王星亦成吉相,讓你關注自己的表達和學習能力。現在是大量閱讀和參加線上課程的好時機。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July 27,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YS7iG
【蘇珊米勒】7/27~8/2 週運勢:牡羊、獅子、射手 https://ift.tt/2CPLhoQ 牡羊對家庭事務可能會失去耐心;獅子有野心很好,但不要太貪心;射手會想劃清生活領域的界線。 牡羊座(3 月 21 日~ 4 月 19 日) 週一水星在你的家庭宮,他會和火星產生衝突,這個相位會使你對家裡的某個人或者和家庭、家人有關的某件事失去耐心。記住,你可能會覺得更加沮喪,所以不要諷刺,不要讓情況再惡化了。同一天,木星和海王星會形成溫柔的相位,這個相位表示慷慨和安逸,在事業方面體現的尤為明顯。如果你在家裡覺得緊張不安,那麼就利用木星海王星的相位以及這個相位轉移情緒的能力吧。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獅子座(7 月 23 日~ 8 月 22 日) 2020 年起決定性租用的相位是在你那掌管他人財務宮內具有憐憫性的海王星同你工作宮內象徵幸運的木星之間的溫和連接。如果你的工作涉及到籌款,你也許會在本週達成目標,因為你的捐贈者會很慷慨。不過你可能需要提醒下自己別貪多嚼不爛——因為水星同此地的木星對沖,將激勵你去承擔一個重要人物。記住,你可以做到一切,但不要同時進行。(推薦閱讀:老派、務實、貪心?原來你喜歡什麼巧克力,代表你是哪種人)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射手座(11 月 22 日~12 月 21 日) 如果你和伴侶住在一起,你可能希望定義或重新定義什麼是你的,因為金星和海王星的角度可能會模糊這些分別。作為射手座,你天生很慷慨,但你發現自己給了另一半很多(情緒上或物質上,都付出了多出應該的分量),因此想要尋求更多的平衡。木星和海王星在週一會並列起來,帶來更多的互相理解和慷慨。(同場加映:「別成為我最難唸的那本經」很多老夫老妻,反而更不懂得尊重「情緒界線」) 翻譯:星譯社/譯者:Pa July 27, 2020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CPLhoQ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為你選書|《童女之舞》:我在想,兩個女生能不能做愛 https://ift.tt/2CPw7Qs 曹麗娟《童女之舞》,寫一對少女青春時期萌芽的情愫。 文|曹麗娟 十六歲的時候,有一次我跳沒有配樂的獨舞。舞畢,觀眾中有一人大喊:「看啊!這是死亡與童女之舞。」此後,這支舞就叫這個名字。 ——Isadora Duncan(伊莎朵拉.鄧肯) 圖片|達志圖庫提供(AP) 其實,我一直很想送鍾沅一朵花。 那種淺紫色的玫瑰,半開,帶著水珠。 你見過那種紫嗎?如果你染過布你便知道,那是一種很難控制的色澤,偏紅不對,偏藍不對,偏亮不對,偏暗也不對。不是染劑比例的問題,也不是色層順序的問題,那絕對無法控制。即使染出來了,也只是碰巧,第二次你絕對無法控制。還有,它不是均勻的紫。還有,你絕對找不到一種胚布的質感像那種花瓣的質感。 第一次見到那種玫瑰,那種紫,我就想送鍾沅。我也曾以每朵十三到十六塊不等的價錢,買過一朵又一朵半開的、帶著水珠的紫玫瑰,但我從不曾將其中任何一朵交到鍾沅手中,因為,是的,因為鍾沅根本不愛花。 那年夏天我們十六歲,在南臺灣最炎熱的城市。藍天空洞得駭人,彷彿可以吃掉天底下的一切;柏油路淌著汗冒著煙,彷佛就要融成汩汩黑河。就在那樣熱得人無所遁形的炎炎九月,我們考上那城市第一流的高中,並且相遇。 那天早晨我去註冊,就坐在公車最前頭的位置。途中某站乘客都登車畢,司機剛踩油門,卻見前方有個女孩向司機招手,疾疾前奔。我不由得傾身看那女孩——不只因為她穿著和我同樣的制服,不只因為這所女中的學生沒有人像她那樣把白襯衫放到黑裙子外面,不只因為她的百褶裙短得只及膝蓋。我會看她,是因為清晨的陽光剛好從路樹枝縫間篩下,圈圈塊塊灑在路面,她就穿過那一地參差光影,兩隻著白鞋白襪的腳交錯騰空、落地,遠看竟如奔馳在崎嶇岩地的蹄子一般! 你絕對可以說這太湊巧,因為我們竟然同班。 兩個同班又搭同一路公車的女孩如何結成死黨毫不傳奇,兩個十六歲的女孩自相識之初便迅速蔓延著一種肆無忌憚的親密,也不需要什麼道理。每天早晨見面,鍾沅必定從左胸口袋裡掏出一朵花給我,有茉莉,有梔子花,後來也有桂花。每節下課鈴一響,鍾沅必定拉我頂著烈陽在新鮮的校園四處探險,直至上課鈴響方橫越操場一路奔回教室。鍾沅進教室有個招牌動作——當然這得拜她那雙蹄子般的長腳之賜——她從不好好走前門或後門,而是高高撩起裙子,自窗口一躍而入。我每每先回自己位子坐好,轉頭看鍾沅單手撐著窗櫺,兩腳一提,輕輕落地,從不失誤。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鍾沅進教室的基本動作,從幼稚園到高中行之多年。她自小就是個瘋丫頭,千篇一律的教室格局和一成不變的上課下課令她生煩,便來點變化以自娛。國中之前,她是在男生堆裡「混」的,國中她念了私立女中,面對一干文靜用功的女同學,她頓失玩伴,只好把佻野的玩勁拿來運動,加入了排球與游泳校隊。跟鍾沅在一起,我那懵懂的十六歲心智彷彿對人與人之間的感覺開了一竅,乍然用心動性起來。鍾沅則說她初見到我那兩隻生生嵌在臉上的圓眼睛,便想問我是否看到另一個世界。當然,我們之間,到底是誰先喜歡誰至今仍是未了公案,然那早就像無數開天闢地的神話一樣,無關合理,也不須論證了。(延伸閱讀:【女生而已】柴:女同志不需要複製異性戀的感情) 那天,鍾沅開始加入我們學校的泳隊集訓,我背著書包立於池畔等她。昏暗天色裡我尋找著池裡的鍾沅,突然池邊的燈一柱一柱放出光芒,我瞧見兩隻溼亮的手臂迅速划開蓬蓬水花朝我游來。到了池邊,鍾沅倏地自水中躍起,柔軟光滑像魚一樣。水自這條直立的魚的髮梢滴落,沿著臉龐、頸子⋯⋯一路淌下,在腳丫周邊蓄積成灘。我仰首看鍾沅——她高我甚多——她的黑髮搭貼在腦後,襯得一張臉水亮清明,那頸上的血管、懸垂在下巴尖上的水珠,還有嘴唇、鼻子、眼睛、眉毛⋯⋯我一下子看呆了。眼前的鍾沅像尊半透明雕像,自裡隱隱透出一道十六歲的我從未見過的光。霎時,如魂魄游出軀殼般,我忍不住伸出手碰觸光源⋯⋯ 當我的指尖碰到鍾沅那溼涼富彈性的、呼吸的肌膚時,我才轟然一醒,回過神來。一股混雜著奇妙、驚懼、興奮、羞赧的熱流在我體內疾速奔竄,我無措地垂首。鍾沅近前一步,托起我垂下的臉。她呼出的氣息往我面前一寸寸移近,我無助地闔上眼。鍾沅的唇往我眉心輕輕一啄⋯⋯ 從此,每天見面分手鍾沅必定在我眉心這麼輕輕一啄,不管是在校園裡、公車上、馬路邊。我一方面貪溺於這奇妙美好的滋味,一方面又看到了周遭異樣的眼神。我不禁開始惶亂憂懼著——一個女孩可以喜歡另一個女孩到何等程度呢? 那回我們去看《殉情記》,回家的路上鍾沅突然看了我好一會,「你知不知道你有點像奧莉薇荷西?」 「哪裡像?我才不要死!」 「嘿,死的是電影裡的茱麗葉,又不是她。」 「反正我不像。」 我定定看著這個跟我手牽手的女孩,突然一股莫名的委屈與不安襲上來。我覺得自己像個傻子,打從我坐在公車上第一次看到她我就像個傻子。我根本不會打球,不會游泳;我的個子那麼矮,頭髮那麼短,裙子那麼長⋯⋯我跟她,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突然我放開鍾沅的手,「我們不要在一起了,我跟你不一樣,好彆扭。」 鍾沅怔忡半晌,也不看我,只是直視前方沉沉道:「隨便你。」 此後一直到翌年夏天,我天天提早出門延後回家,錯開鍾沅搭車的時間。在學校,我沒有再和鍾沅說過一句話。 Photo by Luz Mendoza on Unsplash 高一下,期末考前,週末下午我在圖書館念書,念著念著忽聽到群蟬齊嘶,吱吱直搗雙耳。我摀住耳朵,那聲音卻以更高的頻率穿透耳膜,直貫腦部。我再也坐不住了,只有收拾書包離開圖書館。炎熱的午後我背著書包彷彿迷路般茫然行走於校園,最後來到從前與鍾沅常去的側門老榕樹下。坐在樹底攤開書,猝不及防的豆大淚珠竟啪答擊中書頁——晴天朗朗之下,我再也無處閃躲,天知道我是怎樣捨不得她。 鍾沅竟翩然而至。 「嘩!你!」她驚呼。 鍾沅略顯尷尬地隨即轉身把一隻腳頂住樹幹,假裝彎腰去繫鞋帶。我抹掉眼淚,側頭看她。她繫鞋帶繫得很慢很專心,頭髮垂下來遮住大半個臉,鼻尖上冒著一粒粒細小的汗珠,簾子一樣的長睫毛一動不動。繫好一隻鞋她換另一隻。最後——似乎準備好了——她挺腰站直,拍拍手上的灰塵,撥開汗貼在頰上的一綹頭髮,朝我咧嘴一笑:「嗨!」 背光站在我面前的鍾沅看不清是什麼表情,彷彿還在咧著嘴笑⋯⋯她沉重的影子蓋住我,我抓著書本陡地起身。 「嗨!」我幾乎喘不過氣來。 「我正要去游泳。」她說。 「哦。」 「要不要一起去?」 「我不會。」 「教你,很簡單。」 「我沒有泳衣。」 她想了想,「我的借你。」 我猛搖頭:「我們個子差那麼多⋯⋯」語未竟,鍾沅已一手抓起我的書包一手拉著我鑽出榕樹旁的小門,直奔馬路。 到公車站牌下,鍾沅鬆開我的手,也不看我,只是咬著指甲張望車子。我把那本還拿在手裡的書收進書包,一時之間覺得熱氣難擋,眼前的柏油路升起縷縷焦煙。我搓搓手,手心都汗溼了。 我們在八德新村下車。鍾沅父親是飛官,所以她家比眷村裡一般人家大而且新。打開鐵門,入眼是寬敞的院子,一大蓬高高的軟枝黃蟬冒出牆頭,靠牆左右兩排花壇,種著茶花、杜鵑、茉莉、菊花以及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一輛橙色單車站在屋前的桂花樹下。我想起從前鍾沅每天早晨送我的花,大約就是院子裡摘的吧。 「喏,」果然鍾沅彎腰摘了一朵茉莉遞給我,「我反正不喜歡花。」 屋裡沒人,大白天卻還亮著燈,薄弱的黃光在敞亮午後顯得突兀而多餘。「每次出去都不關燈。」鍾沅啪答關了燈,轉身補上一句:「我說我媽。」旋即進房。 客廳櫥櫃上層擺著一張嵌在木框裡的大照片,想必就是鍾沅的全家福——只有三個人。她父親極挺拔,偎在他旁邊的鍾母只及他耳下。鍾沅母親雖嬌小,但那懾人的年輕美貌與倩笑卻是中年女子少見的。我發現鍾沅那雙單眼皮長眼睛、菱樣的上彎嘴角以及尖下巴是得自她母親,而挺鼻梁與身長則得自她父親。 房間裡傳來砰砰聲響。「童素心!你進來一下!」鍾沅喊。我應聲進房。鍾沅面對一排攪得天翻地覆的衣櫃坐在床沿,手裡拿著一件紅色泳衣。「喏,就這件,我升國二暑假買的,沒下過幾次水就不能穿了。你一定可以穿。」 那天下午從八德新村出來,我們便乘著鍾沅那輛橙色單車在街上瞎逛,因為我月經來,沒辦法下水。「所以我好煩當女生。」鍾沅說。她提議去釣魚、溜冰、看電影⋯⋯都被我一一回絕。也許是因為太熱,也許是因為期末考的壓力,也許是因為經期的情緒低潮,總之我極其躁悶不耐起來:「你不覺得我們這樣子很無聊嗎?」 鍾沅挑眉橫我一眼,沒有說話。 一路上,我坐在單車後座,目光所及剛好是鍾沅的背。白襯衫迎風鼓動,隱約可見裡頭的胸罩樣式——三條細細的象牙色帶子,一條橫過背部,兩條直越左右肩胛。我突然發現鍾沅直接就在胸罩外套上襯衫,不像我還在中間加了件背心式的棉白內衣。這遲來的發現令我恍然大悟——我和鍾沅,都是不折不扣的女生,即使我們穿胸罩的方式不一樣,即使我們來月經的時間不一樣。 就在我家巷口,鍾沅讓我下車。 「我很可能會留級。如果留級,我就轉學。」說完,她疾馳而去。 我凝望鍾沅遠去的背影,只覺胸中有股氣窒悶難出,脹得胸口疼痛不已。 高一結束,鍾沅果然留級了。高二開學前幾天,我接到她寄來的一封短箋。 「我轉學了,再見。」 沒有稱謂,沒有署名。短箋裡夾著一小把壓扁的、碎成乾花末的桂花。秋天還沒來,我知道它當然不是那年的桂花。 再見鍾沅,已是兩年後的夏天。 聯考過後一日下午,我倒在榻榻米上邊吹電扇邊看《威尼斯之死》,在悶熱的天候與阿森巴赫的焦灼裡,我昏昏盹睡過去。睡夢中,依稀有熟悉的呼喚自遠方傳來。「童素心⋯⋯童素心⋯⋯」我翻了個身,在夢境與實象之間混沌難醒。「姊,有人找你。」突然妹妹來推我。 我吃力自榻上爬起,蹣跚走出房間,穿過客廳去推開紗門。霎時,兩隻惺松睡眼被突如其來的烈焰燙得差點睜不開——鍾沅! 她跨坐在橙色單車上,單腳支地,另一隻腳弓起跨在我家院子的矮牆頭。一件無領削肩的猩紅背心並一條猩紅短褲,緊緊裹住她比從前更圓熟的軀體,裸露在豔陽底下的黝黑臂腿閃閃發亮。她習慣性地撩開額前一綹頭髮,頭髮削得又短又薄。 半晌,我發現鍾沅也在打量我。我不由得摸摸兩個多月沒剪且睡得一團糟的亂髮,再低頭看自己——寬鬆的粉紅睡袍,上面還有卡通圖案與荷葉邊呢。我朝鍾沅赧然一笑,鍾沅也朝我笑:「去游泳?」 海邊滿是人潮。這個南臺灣的炎夏之都總沒來由地令人騷浮難安,數不清的男男女女只有把自己放逐到島的最邊緣,尋求海洋的庇護與撫慰。 我和鍾沅坐在擋不住烈陽的傘下,好一陣子沉默。 「你都沒長啊?這件泳衣還能穿!」鍾沅忽道:「還有這撮頭髮,」她側身摸摸我後腦勺,「還這麼翹。晚上帶你去剪頭髮,打薄就不翹了。」 「不行,我不能剪你這種樣子,我頭髮少,而且臉太圓。」 鍾沅兩手托住我臉頰,左扭右轉,認真端詳。 「嗯。」她點點頭,「留長好了,你留長髮一定很好看。」 接著鍾沅打開背包,探手往裡翻攪,找出一瓶橄欖油。她旋開瓶蓋,倒了些油在掌心,便繞到背後為我塗抹起來。 我想當時鍾沅的指尖一定感覺到我汗涔涔的背部霎時一緊,可能她也感覺到我的顫慄了。我抑遏不住地挪動身子——長到十八歲,除了母親和妹妹,這是第一次有人碰觸我裸露的肌膚,而且這人是鍾沅。「那麼怕癢!」鍾沅帶笑的聲音自身後傳來。 鍾沅按住我肩膀,在我背上輕輕搓揉——我頓時從嘈雜人聲與炙陽海風中抽離,一股不知來自何處的熱流貫穿全身,像要將我引沸、融穿一般。鍾沅的手在我背上滑動,左——右——上——下⋯⋯我歙張的毛孔吸入她暖烘烘的鼻息。她的手指彷彿有千萬隻,在捏著、揉著、爬著,我的身子不住往下滑,怦怦心跳催促我,催促著⋯⋯啊,我整個要化成一灘水流在這沙地上⋯⋯ 不知過了多久,鍾沅將瓶子交到我手中。 「手腳和臉也擦擦,不然會脫皮,很痛的。」 我悠悠回神。「你不擦?」 「出門前就擦過了。而且我常這樣曬,沒關係,你看我都已經曬得這麼黑。」 擦完,我將瓶子遞給鍾沅。 「想過我嗎?」突然鍾沅說。 「什麼?」我一時沒弄懂。 「算了,沒什麼。」 其實我馬上就懂了,只不知該如何回答。 「你呢?」我問她。 鍾沅鬼鬼一笑:「跟你一樣。」 黃昏後人潮逐漸退去,我和鍾沅才下水。我那在體育課被逼出來的泳技極差,只能勉強爬個十公尺,鍾沅不一樣,她根本就是條魚。她游來竄去,忽而將我按入水中,忽而潛入水裡扯我的腳,直鬧到我筋疲力竭,才放我回到岸上。 我躺臥沙灘靜聽濤聲。涼風襲來,鹹味淡淡,片刻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暢快歡欣。鍾沅如此之近,海如此遼闊,沙地更穩穩實實地接納了我,一切曾委屈、憂懼、恓惶無措的,都暫時遠去。 不久鍾沅也上岸了。我一動不動躺著。她掀掀我眼皮,按按我胸口,又碰碰我鼻孔。「嘿!」她叫。我不作聲。「童素心!」她又叫,我依然不作聲。「你死掉啦童素心?」鍾沅大喊:「童——素——心!」隨即往我腰側一捏。 我尖叫著翻身滾開跳起來,鍾沅在一旁鼓掌大笑。 回家的路上,我們走走停停,不知哪來一股瘋勁,又哈癢又捉迷藏玩得好開心。快到我家時,鍾沅搖頭晃腦地吟哦起來:「童⋯⋯素⋯⋯心⋯⋯」 「幹嘛?」 「沒幹嘛,你家到了。」 我才剛從後座跳下,鍾沅便掉轉車頭,揚長而去。 我怔立巷口,搞不清楚鍾沅到底怎麼回事。忽地,自漆黑的馬路彼端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呼喚:「童素心!」鍾沅扯開嗓子沒命放聲:「童素心!我——想——你!」 我木然站在原處,極目凝望黑暗盡頭,隱約可見鍾沅定定不動的形影。我緩緩張開嘴,也想對那頭的鍾沅大喊。聲至喉間卻窒塞難出——那一切曾經委屈、憂懼、恓惶無措的,又蔓延周身,將我牢牢捆得動彈不得。 終於,鍾沅還是走了。 大一寒假我又見到鍾沅。那晚是年初三,我們坐在河堤邊,鍾沅已經開始抽菸,抽一種綠色包裝的玉山菸。她一樣抿著微翹的彷彿含笑的唇,過一陣吸一口菸,白騰騰煙霧好像從她的嘴巴、鼻孔、眼睛、耳朵一股腦兒冒出來。她說抽菸讓她覺得比較不那麼冷。 是真冷,我。這回鍾沅是來告訴我她已經懷孕了! 她跟的人已經在牢裡,她叫他石哥。石杰大鍾沅七歲,也是他們八德新村的。事實上石杰的弟弟石偉才是與鍾沅一淘玩大的哥兒們,石偉上官校去圓他的飛行夢去了,石杰則跑了幾年船,最近才回來。鍾沅跟石杰在一起不過短短兩個月,卻已見識了許多新鮮玩意兒——場子、應召站、兄弟、大麻⋯⋯還有,性。 鍾沅平靜說著,像在說別人的事。 「會不會痛?」我竟先想到這個。 「你說第一次?」鍾沅很認真想了想。「還好,是那種可以忍受的程度。可是奇怪,我沒流血。」 「報上說運動、騎車——」 「嗯,有可能。」 「你為什麼⋯⋯不避孕?」我盯著地上的菸蒂問。 「其實才,兩次吧,都很突然。」 「不能不要做嗎?」 鍾沅看著我,沉思片刻。 「我沒有拒絕,因為我很好奇,我不知道男生和女生有什麼不一樣⋯⋯做了以後我才曉得做愛很簡單,不過可能還有一些別的什麼吧。」 「什麼?」 「比方說——」鍾沅把菸扔到地上踩熄,然後跳上堤防坐在我身邊,抓起我冰涼的手指頭一根一根玩。「比方說,我在想,兩個女生能不能做愛。如果我是男生我就一定要跟你做愛。」 「那懷孕怎麼辦?」 「你是說我們還是我?」鍾沅拍了一下我的頭,笑道:「傻瓜,拿掉就好了嘛。」 「嘿!」她好像突然想到什麼,陡地放開我的手跳下河堤。「我們來放沖天炮。」說著走向單車拿背包。 我也跳下河堤。鍾沅掏出一把沖天炮、兩個裝了石頭的可口可樂罐,兩枝香。原來她都準備好了。 我們把罐子擺在河堤上,插進沖天炮,點燃兩枝香。點香時,鍾沅側頭問我:「你說我們第一枝炮要慶祝什麼?」 「慶祝過年。」 「好,慶祝過年。過了年我們又長大一歲嘍!」鍾沅按下打火機,那一小盞火光映得她的眼睛又亮又大,她笑得那麼開心。「第二枝炮慶祝我們見面。」 兩枝沖天炮「咻——」一飛沖天,在寒冷的夜空畫下兩道細小卻清晰的弧光,然後消逝在遙遠的遠方。 隔天,我們照約定的時間去醫院,醫生是石杰的朋友,關於安全和費用我們都不必操心。坐在手術室外,我回想鍾沅躺在手術臺上的模樣,打了麻醉劑之後她便閉著眼睛安靜睡著了,連眉間都那麼平,彷彿作著香甜的夢。她裙子下面的兩隻腳敞開來,分別擱在兩頭高高的金屬架上。那兩隻會跳躍打水、蹄子一樣美麗的腳⋯⋯我還是忍不住哭了起來。 那晚我留在鍾家,半夜醒來,見鍾沅斜靠床頭不知想些什麼。「還痛嗎?」我問她。她搖搖頭:「和月經來的感覺差不多。我在想,今天在醫院好像作夢一樣,我只記得躺下去,打針,然後醒來⋯⋯我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沒看到——童,你知道兩個多月的胎兒有多大嗎?」 我沒作聲。 「這麼小。」鍾沅伸出食指和拇指比畫著,「醫生說,大約五公分。」她飄忽一笑,「只有這麼小。好奇怪,我們竟然都是從那麼小變成這麼大的。」 我推開被子,靠到鍾沅身邊,抓起她的手緊緊握住,心口彷彿裂開一個深不見底的洞,好痛,好痛。 同年夏天,鍾沅終於考上大學。 本文摘自曹麗娟《童女之舞》(2020祝福版)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童女之舞》 July 27,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CPw7Qs
「我愛你,可是我一直在犧牲」專訪海苔熊:為什麼我們會愛到失去自我? https://ift.tt/2X1b1Fw 專訪海苔熊,無論在關係或性事上,你總感覺委屈、不斷犧牲。而在關係裡失去自主權,很有可能陷入所謂的「夾娃娃心態」。 他看你的短髮搖搖頭,說長髮比較適合你; 他要你放棄外縣市的工作,和他一起待在台北,說這是為了兩人關係好; 他時不時的對你說: 「我都OOOOO了,你為什麼不懂?」 「我是因為愛你」 「我是為你好」 於是你再不情願,還是同意了。 你大概聽過各種經營關係的秘訣,他們會不斷告訴你,愛就是彼此付出、彼此犧牲,可有時你覺得,自己活得好疲倦、好卑微,時間久了,你在這段關係裡甚至沒了聲音。 我們專訪海苔熊,試圖獲得些解答,他侃侃而談,說自己大學時候,也是個不易說出真心話的人。不願開口、勉強順從他人,背後可能藏有很多焦慮,他也足足花了十年,才知道為何當初在一段關係裡,活得不快樂。 和諧的親密關係,是我願意為你改變,也有我不需要改變的自我 說不了真心話,或者做不了自己嗎?首先,我們該來談關係裡的自主權是什麼。 海苔熊在紙上畫了兩個交集的圓,解釋道,在一段正常的親密關係裡,人們會拿著手電筒照著自己的圓,也會照著交集之處,因此你清楚為對方做了什麼調整,哪些是自己原本的模樣。當我們失去關係裡的自主權,你與對方交集之處就會越多,自我的部分也會縮小,而手電筒只會照到自己為他犧牲的地方,時間越久,你會開始覺得委屈、感覺所有改變都是強迫式的犧牲。 關係裡的權利問題,也是自我完整度的議題。這關係到,你是否讓另一方過度掌控這段關係,而當對方能掌控你的情緒,甚至進一步掌握性的權利,那意味著一旦你不聽從他的話,就會在這段關係裡失去很多東西。 「你快樂,我才能感覺到被愛」失去自我的夾娃娃心態 那麼,關係裡失去自主權,會體現在哪些方面?他解釋,此時雙方可能陷入夾娃娃機的狀態:一方投錢遙控,一方是得到錢的爪子,聽從他的意願夾娃娃。 「每當你(爪子)順從對方的意思,對方就會開心,開心就繼續投錢給你,爪子儘管不情願,也能在過程中得到好處。」十塊錢,代表的可能是一句「我想你」,讓你感覺被愛,也可能是一次讚美,讓你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然而過程中的不情願,其實另一方可以感受到,導致雙方對這段關係都不滿意。 我說,性愛裡也會有相同問題。2019 年女人迷 IG 讀者調查,多數女生要求伴侶戴套,但另一方總是以「戴起套來沒感覺」、「要感受到溫度」、「戴套不舒服」為理由,說服自己接受,通常在性事上,女性很難直接說「不」。 海苔熊點頭,在情慾關係裡,一方為了讓一方按照自己的意思,就會不斷使用鉤子(Hook)勾人:「比方他說『戴套不舒服』,其實就勾起另一方同情心,把自己放置在被害者的位置。這時候你就會擔心,如果你還要求對方戴,不就成為加害者?」 最後你因為不想變成加害者,點頭接受對方不戴套,對方也覺得這招可行,順了自己不想戴的意願,接著就變成惡性循環。但其實每次你都覺得怪怪的,卻也不知道從何拒絕。 還有一種不敢說不的原因,來自於社會灌輸女性的觀念。 不敢說不,因為連女生都「以為」自己想要 他饒有趣味地拋出問題:「猜猜看,男生和女生,哪個比較可以性愛分離?」 在場有人毫不猶豫的說男生,有人說女生,也有人搖搖頭,覺得與性別無關。 「是女生。」全場的人有些訝異,海苔熊解釋,有研究曾經計算男性與女性喜歡一個人與擁有性慾望的同步率(研究僅設定異性戀)。研究分別給女受試者/男受試者看男生/女生的照片,並同時測試心動感與身體反應。結果顯示:男性同步率有 50%,也就是身體產生情慾的對象,有一半都是自己喜歡的人;然而女性同步率只有 10%。 「10% 的意思是,你可能對這個人有很多性慾望,可是你根本不愛他。」他接著想問了:「為什麼女生會以為自己愛他?因為社會不斷告訴女生:下面濕了,就代表你愛他、你想要他。」 當每個人都這樣以為,男生就覺得,女生明明有反應了,為什麼不愛我、不想要我?女生也覺得,對,我搞不好也想要。 其實,道理十分好理解,海苔熊說,以食慾來說吧,一個人肚子餓,不代表他就想吃麥當勞或漢堡王;而當一個女生身體有反應,不代表她想做愛。身體反應與心理的真實想法,並非完全同步,這是 1980 年代的研究,但社會仍不斷給予錯誤的觀念。 最和諧的性愛是:還沒肚子餓時,先問對方想吃什麼 我們還是得繼續問,當遇到各種鉤子(Hook)與深埋已久的錯誤觀念,怎麼創造雙方都快樂的情愛關係? 海苔熊堅定說,是溝通。尤其事前溝通,很是必要。因為當任何一方有情慾,一方參雜著焦慮、半不情願的心態,其實無法在那個時刻理智思考。所以更好的方式是,我們在情慾上頭前,先問問對方:如果你有慾望的時候,會希望我怎麼做?如果你不想要,你會怎麼告訴我? 在肚子還不餓的時候,先敞開討論,其實你心有焦慮,而你想解決這個問題,然後我們一起想,肚子餓除了吃漢堡王,吃沙拉或豬排可不可以?接著一起找到,各自快樂的方式,例如創造手勢,當一方不想做的時候,只要打個 pass 就好;或者雙方溝通後,都不希望戴套,那就每年安排愛滋篩檢:「我曾遇過一對情侶不做防護措施,每兩三個月就會做愛滋篩檢,這樣也行。只要達成協議,無論戴套不戴套,最重要的是保護好自己。」 溝通不了,就先問自己:我的身體是誰的? 我們也該談到一種情況是,兩人無論如何都協調不好,各執己見,這時候又該怎麼辦?海苔熊倒是給了另一個解法。 他說,他最近學會一句話: 我的身體是誰的? 像有魔法的咒語一樣,你先問自己「我的身體是誰的?」每當腦海浮現這句話,你就會被刺激思考,是誰的呢?是我的吧?於是你會意識到, 對,我是身體的主人,我能為自己作主。 「你一定要先問過自己。對方沒辦法強迫你做任何事,只有你自己能強迫自己。」他說。對方想檢查你的訊息,你就問自己「我的手機是誰的?」;對方想無套性愛,你就問「我的身體是誰的?」對方有權選擇不戴,你也有權不讓對方進來。 很神奇,當你一問,身體就會有回應,於是「我的身體我作主」不再是標語式的口號,它在你快要妥協屈就的時候,先暫停一下,往回拉,再次確認你在關係與性愛裡的自主權,不要去做心理不願意的事,只為了讓對方快樂,或者只為拿到十塊錢的愛,因為你的身體是你的。 創造性自主權的三個方法 建立連結:擁抱自己、認真洗澡也是一種方法,每天每天,你都要練習與身體建立連結。 事前溝通:性事上,創造兩人的溝通手勢、暗號。 離開現場:如果發現權力不對等,可以離開現場,或者用其他方法使對方停止動作。 關於性那檔事 | 你知道你在性事上,是哪一種動物的化身嗎?點我測驗! July 27,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1b1Fw
不談錢的感情,就沒有未來 https://ift.tt/2ZZ8VIi 你有多少錢、你喜歡的編列生活預算的方式、你的學貸有多少⋯⋯。把握每個生活中的小機會和伴侶談談吧! 文|艾麗克斯.霍爾德 兩個人在一起,起頭就先談錢 你通過了第一次約會,現在你正和某人交往。你知道對方住在哪裡,你知道他會用有點特殊的方式吃三明治。你們在酒吧輪流買單,而且會在路上買些吃的帶去對方家。你們討論的計畫,已經開始提到未來四週的約會。你何時會需要提到錢?你需要提到錢嗎? 「我認為,當你即將要在財務上做出影響兩人的決定時,就會是好時機。像是一起安排假日活動。這會給你們一個大好機會談錢,」優秀的英國財務治療師西蒙妮.尼森建議:「但是不要讓它演變成底下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坐下來談談財務。』它可以只是日常的對話,像是:我們該怎麼分攤出遊的費用。」 輕鬆的對話讓你不必迴避金錢的話題,但也不代表它必須在你的情感關係中,擁有太多的力量。能夠輕鬆的建議去別處吃晚餐,討論一起參加朋友在國外舉辦的婚禮,和你交往的對象一起討論換工作,或者考慮是否要同居,你都必須開啟關於金錢的開放對話。這就像學習在性愛之後,能非常自在的走去廁所一樣,既簡單又困難。(同場加映:是壓力還是親密:我的工作煩惱,該與伴侶分享嗎?) 先談錢,才能往下談未來 「在討論可能牽涉到某種情緒的對話前,都必須在日常生活先建立信任關係。」西蒙妮.尼森告訴我,她是指關於了解伴侶的過程,以及如何在過程中加入金錢話題。正如你會緩慢的提到關於健康或與你母親的艱難關係、金錢以及你有多少錢、在經濟上有多少安全感、你喜歡的編列生活預算的方式、你的學生貸款有多少——全都是你在某個時刻需要和戀人討論的話題。 但關於何時討論,會是很困難的判斷。「對某些人來說,它可能會發生在第一次約會的 9 個小時談話中,其他人則可能要花 9 個月,」西蒙妮.尼森說:「這是很私人的事。」 我清楚記得,我是什麼時候告訴我現任長期男友,我的薪水有多少。我們當年都是 28 歲,距離初入社會已經很遙遠。我們已經交往了幾個月,雖然還沒有討論到關於正式的關係,但是我們的談話已經延伸到未來的夢想、住在倫敦北區以及我為什麼需要室友(因為每個月兩千英鎊的房租快把我壓垮了)。 我把我的收入告訴他,雖然我沒有說我有 4 張信用卡。你願意輕易說出的,和你覺得比較難以大聲說出的事,正是西蒙妮.尼森建議大家花點時間去思考的:「注意哪些事會引發羞恥、哪些事你不願意分享,因為你可能需要優先處理這些事。」 當他還是自由工作者時,我有全職工作。我的男友是第一個把「時間比金錢更有價值」的觀念介紹給我的人。他選擇住在倫敦當時租金還很便宜的地區,他會密集工作幾週,然後有幾週的時間在敲打、修理他的機車(好幾輛),而且還學習怎麼製作吉他。要他對自稱工資奴的我,解釋這樣的生活型態如何運作,就必須討論關於金錢的話題。透過坦誠,我們想出了一個方法,可以在兩種不同的金錢意義之下還可以約會——對我來說,金錢是物品與地位;對他來說,則代表著時間與自由。 圖片|來源 29 歲的克萊兒(Claire)告訴我,關於她和男友的第一次談錢:「在與新男友交往的兩週內,我的車就被拖走了。我很不安,我上班需要用車子,所以這真是個災難。我哭得很傷心、對他解釋我沒有 250 英鎊可以拿回車子:「我才剛付錢給在職碩士班,而且我媽也沒有多的錢。我通常不會說這些細節,但是經由談話,我們想出了把錢湊齊的方法。他借我 150 英鎊,然後我想到辦法湊出剩下的錢。這次的經驗讓我們產生特別的關係,而且我們之後總是對金錢的問題很敞開。4 年之後我們還在一起。」(同場加映:關係經濟學:有錢沒錢都吵架?認識自己的「金錢人格」) 她發現,自己的處境與我們許多人相同。只要牽扯到錢的問題,如果不說出來,她就無法誠實的談論情緒。比起壓抑感受並欺騙自己想要親近的人——承認事實似乎毫不費力,但許多人都選擇在金錢方面欺騙伴侶。「貨幣諮詢組織」(Money Advice Service)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多達 45% 的人經常這麼做。 這不令人訝異,因為許多人都在金錢上自我欺騙。我的 Uber 帳號綁定信用卡,所以我不需要看見我的銀行對帳單。即使有數位銀行等服務,將支出視覺化好讓我們對自己誠實(我上週在雜貨店花了多少錢是藏不住的),但我們仍然自我感覺良好,也未曾想過將問題告訴其他人,以及考量伴侶的情緒。但是如克萊兒所見,說謊並非健康關係的基礎,不論是與他人或是與自己的關係。藉由允許自己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克萊兒提早學到,她可以在感到壓力的時刻依賴男友。 如何開始一段關係,能成為往後關係的先例。我們越早知道約會對象怎麼看待金錢,就能越快明白是否可以和他們交往。 你很難推翻這個事實——金錢經常是一種權力或掌控的工具,即使你在感情中並不想用權力控制別人。但如果你有錢,你就會有一定的權力,而且人們會因此受吸引。 關於 37 歲的男同志唐〈Don〉為何無法和比自己年輕的男性長期發展關係,唐回想起一段經歷:「喬治(George)很早就出現跡象。他有一點公主心態,我們適應彼此後,他就期待收到禮物或請客。他會傳他在試衣間的自拍,當我回覆『性感』時,他會說:『也許唐會送我小禮物?』我們的關係只維持幾個月就結束了,我很高興我讓它提早結束。」 唐敞開心胸談金錢,而且從不對喬治隱瞞他的富裕。我很好奇,這是否加速終止他們的關係?「對,但是只有這樣,才會更快的得到正確的結論。」 越早談錢,才能及早發現你們的不適合 以他自己的標準來看,甚至可說是「富有」的佩格(Peigh)告訴我,他如何因為有錢,而在約會的頭幾週與幾個月內學到東西,以及他所學到的如何影響往後的情感關係:「長期而言,如果我為一切付錢,就會讓關係的品質惡化。它會產生不平衡。如果你決定去的餐廳,對另一半來說太昂貴、無法負擔,最終會產生你們不是『一起參與』整個約會行程的心理影響。我已經明白,我必須放低我的生活水準,以確保我不是一直在發號施令的人,因為我不想這樣。我總是想去對方負擔得起的地方,所以如果我知道他們付得起,我會故意不拿出我的卡,因為我知道人們會從付帳中獲得樂趣,我希望他們也能擁有。」 「對,我們可花用的金額不同,這一點我無法改變。但至少我試圖讓這一點不會形成問題。」但是你們不討論金錢?我問他。「有一位女孩真的難以接受我賺得比較多,當我和她交往時曾試著這麼做。我們會討論金錢,而且我會問:『妳要什麼?我們要不要只做妳負擔得起的事?』我很樂意這麼做。但五個月後,我們一起討論同居的事,而她一直都覺得住在我家不自在。我對她說:『好,如果要一起住的話,我們必須把我的地方租出去,然後為比較貴又比較爛的地方付租金嗎?』我懂她的想法,但是我覺得這麼做有一點『跟自己過不去』。我們後來分手了;對她來說,財務的分歧是太大的問題。」 我思考了佩格和他女友的事,她最終一定會覺得沒自信,而且他不想一直這麼在意他的錢。有趣的是,他們討論過金錢,但仍找不到解決方法;他們對金錢的心態與煩惱太膠著了。 我找到了佩格的前女友,詢問她認為這段關係會結束的原因。她告訴我:「最終我覺得,任何可能發生在我人生中的成功,都比不上他已經獲得的。我想要一段我覺得自己可以掌控的關係,但在和佩格相處時,這失衡太多——你知道嗎?如果他明天就想搬去洛杉磯,他辦得到;如果他週六想買輛車的話,他辦得到。他擁有我沒有的自由。不過我很高興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開誠布公的談過。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求方法來解決。」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只在第一次約會平均分攤費用時,才會感到自在,也是為什麼找到「懂自己」的人會如此重要——我們想要在關係中找到平等。 就像西蒙妮說的:「我們有自己的包袱,我們有自己的故事和歷史,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形成金錢習慣、行為、心態的所有複雜事物。而在情感關係中,存在著兩組包袱、兩組不同的習慣,其中最重要的是,有時會出現不同的財務狀況。所以,也許你可以一開始就分享你的金錢故事或更深刻的問題。你對金錢的看法是什麼?是什麼塑造出你對金錢的心態?這些談話可能後來才出現,也可能很快就出現。但是在有煩惱或是情緒障礙時,這些對話尤其重要。當你抗拒它們出現時,這些對話就真的很重要。但如果一切順利,你可能永遠不需要它們。」 就像佩格的前女友告訴我:「因為我難以接受我們的薪資差距,所以佩格和我必須在早期就有全盤的對話。我和現任男友同居,雖然我們知道彼此賺多少,但還是會談錢,像是『要不要開車去康威爾〈Cornwall〉,因為這樣比較省錢』,但是除此之外,我們不必談論金錢。」 沒有人說你應該持續和伴侶討論金錢,但是在必要的時候,你們應該有辦法輕鬆談錢——你可能需要另一半的意見,或是你們可能正一起計畫去克姆〈Coombe〉度個小假。進行誠實的對話需要建立信任,而信任會隨著時間到來。因此,你不需要強迫彼此談論金錢,但是你絕對不應該避免討論。如果你發現很難在金錢方面誠實,那麼你在情感關係上、在伴侶之間,或是在與金錢的關係上,很可能存在著問題。(推薦閱讀:【單身日記】別讓不適合的人,帶走最好的你) 本文摘自艾麗克斯.霍爾德的《談錢》。由大是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談錢》 July 27,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Z8VIi
單親的孩子都是媽寶?替孩子貼標籤,會阻止他好好長大 https://ift.tt/301WAD9 單親家庭教出來的兒子都是「媽寶」?女兒都很「強勢」?許多人依舊習慣替單親的孩子貼上標籤,其實我們只要多一些理解和關懷,孩子可以成長得很不一樣。 文|黎詩彥 單親家庭教出來的兒子都是「 媽寶 」? 中國大陸有個綜藝節目,專門替人評鑑結婚對象。其中一集,評審團中有位大媽,一聽到男主角來自單親家庭,就極力鼓吹女主角不要和這個男孩交往,她說: 「單親的媽媽都會死巴著孩子不放,把媳婦當成介入她和兒子之間的小三,女孩子嫁到這種家庭,一定會很辛苦!」 雖然這是一般人對單親家庭的偏見,不能夠以偏概全,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來自單親家庭的男生,都會把照顧媽媽視為自己的責任,母子之間的聯結,還真不是普通緊密! 結婚前,我也曾遇過一個約會對象,對方第一次見面就跟我說:「我在單親家庭長大,我媽媽一個人辛苦的養育我長大,所以我結婚後,一定要跟我媽媽住在一起。」 那時我心想這麼巧,我也是耶!但是很少有女兒會說:「因為我家是單親,我媽媽一個人,所以我結婚後要跟媽媽住在一起。」在華人的觀念裡,女兒結婚後離開家,另外建立自己的家庭,是天經地義的事,不應該再跟媽媽黏上一輩子,但兒子們卻都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要跟我媽住在一起!」 是因為兒子比較孝順的關係嗎?這一點,想必沒有一個女兒會認同。(推薦閱讀:單親家庭迷思:少了爸爸/媽媽,孩子的成長會有問題嗎?) 圖片|來源 不要把未來寄託在孩子身上 我媽媽有位貴婦好友,跟我一樣很年輕就喪偶,自己拉拔兒子長大。每回見到這位阿姨,她三句總不離兒子,我從來不曉得她近況如何,但她兒子考上什麼學校、拿到博士學位、進入頂尖跨國大企業……我總能即時收到消息。 她的兒子相貌堂堂,年紀輕輕就當上跨國金融集團的副總裁,買了間豪宅送給媽媽,但是卻一直沒有結婚。據說,他交往的每一個對象,他媽媽都不滿意。世事難料,或許是因為家族的遺傳疾病,這位優秀的兒子跟他早逝的父親一樣,不到五十歲就因心肌梗塞而猝死。這位阿姨受不了打擊,兒子死後,她就從豪宅搬進了精神病院。 母愛驅使媽媽為孩子而活,把孩子視為自己人生中的最大慰藉,但若因此把兒子養成「小男朋友」或「媽寶」,非但害了兒子,也可能會苦了自己。 我見過另外一位單親媽媽,她用截然不同的方式養育孩子。她先生因為外遇離家,她獨自撫養唯一的兒子,多少孤寂的深夜裡,她的眼淚沾濕了枕頭,但卻不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 她帶著兒子上教會,讓他可以接觸到其他男性長輩,也接受男性牧師的教導和帶領;她自己也在教會中找到生活重心,漸漸走出了離婚的傷痛。 兒子長大後遇到喜歡的對象,準備要結婚了,她為了不讓兒子牽掛,也希望兒子的婚姻美滿,在媳婦進門後,她主動加入教會的宣教團隊,到美國服務兩年,幫忙照顧留學生。 她是我見過最偉大也最有智慧的媽媽,每次和她交談,我都覺得如沐春風。她臉上總是掛著幸福的笑容,讓人完全看不出她其實吃過很多苦,我也以她為榜樣,期許自己能成為這樣的單親媽媽。 「男人」這種生物無論幾歲,都是我們女人很難理解的。單親媽媽養育兒子,絕對比我養育女兒更傷腦筋。更難的是,被折騰二、三十年後,還得把寶貝兒子交到別的女人手上,讓媳婦去享受你辛苦耕耘、栽種出來的成果。 母親的偉大正在於此。因為愛孩子,當孩子長大了,就要捨得把他踢出家門。 父母有責任要養育孩子長大,但是孩子沒有義務要負責父母的後半生。學習獨立,是孩子必備的生存之道,更是父母需要學習的課題。(延伸閱讀:「我的孩子,會不會缺少一份愛?」給單親家庭:孩子需要的愛,你能給得起) 單親家庭教出來的女兒都很強勢? 強勢,是許多跟著母親、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女生共同的特質。和爸爸關係的疏離,讓女兒失去了撒嬌的對象,也必須在身上多裝幾根刺,用來保護自己,家裡的粗重活,女兒當然也得學著做,因為若不自己做,要等誰來做? 因此,我從十幾歲開始,就學會爬上梯子換電燈泡、搬動大型家具、通馬桶、刷油漆……養成了凡事靠自己的習慣。結婚後,我先生曾經為此感到受傷,向我抱怨說:「你有什麼需要,為什麼不來找我幫忙?」我才察覺到,原來這些對大多數女生來說,是件「需要別人幫忙」的事。 生長在單親家庭中的我,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思想:「男人不可靠」、「男人總是說的比做的多」、「千萬不能相信男人」等,不知不覺,這些想法成為我在感情中根深柢固的信念。這種對異性的偏見,讓我的感情路走得非常辛苦和坎坷,選擇對象對我來說,不過是「從一堆爛蘋果中挑一個比較不爛的」,對方在我眼裡,終究還是一顆爛蘋果。我經常把眼光聚焦在另一半的缺點上,若他有一點風吹草動,或是出爾反爾讓我失望,都會激起我內心的不安全感,讓我再一次印證:「看吧!我早就知道,男人就是這麼靠不住!」 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我先生已經算是優秀、正直、負責任的男性,但是在他面前,我就是無法表現出「小女人」的樣子。我打從心裡愛他,覺得他是一個很棒的男人,但是他卻絲毫感受不到我對他的肯定和支持。 直到我的大女兒希希兩、三歲時,已經很會說話的她,經常毫不保留的摟著爸爸的脖子,說:「爸爸,我愛你。」每次爸爸幫她修理好玩具,她都會興奮的拍手,說:「爸爸好棒!」爸爸帶她出去玩,她玩得很開心,就會主動跟爸爸說:「爸爸,你下次再帶我來,好不好?」 希希和父親的相處方式,某方面填補了我童年的遺憾,那種和父親之間親密、信任的關係,是我從來不曾擁有過的。我也透過希希的眼光,看見我先生好的一面,放大他的優點,並且學習不吝嗇的給予讚美。 尊敬異性,不等於矮對方一截 單親媽媽帶大的女孩,很知道要如何防範男性,卻不太懂得如何敬重男性。以前我認為,尊敬男性就是要把自己的姿態放低,這種諂媚、做作的事,我才不屑去做呢!後來我才明白,所謂「尊敬」,不代表我比對方矮一截,而是要去肯定對方的付出,讓對方感覺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 女孩要先學會敬重異性,才能夠判別在一堆蘋果裡,哪些是少數真正的好蘋果,也才能拿捏好男女相處的界線,用健康的態度來經營自己的感情。 現在的孩子都很早熟,希希上了小學二年級,也開始「為情所困」。有一晚,她跑來我的床上,躺在我旁邊,很害羞的跟我說:「媽媽,我有煩惱……我們班上有兩個男生,一個常常會講笑話給我聽,一個會請我吃零食,這兩個男生我都很喜歡,但我不確定要跟哪一個結婚耶!」 當下,我忍住笑意,乘機跟希希談兩性的情感教育。我跟她說:「不管你想跟誰結婚,媽媽都會支持你;但是媽媽建議,你結婚的對象,一定要是一個值得你尊敬的人。」 希希問:「什麼是尊敬?」 我回答:「就是他身上有很多很棒的品格,像是上課不遲到、有禮貌、不說謊、對人不會凶巴巴、經常幫助別人……品格好的人,就會讓人尊敬,大家都會想要跟他當好朋友。」 希希沉思了一會兒,說:「那我還是先不要跟他們結婚好了。」 有一種畫面,經常會讓我感動又感傷。當我看見某個爸爸充滿自信的說:「以後我女兒的丈夫,一定得比我強才行!」或是對著女兒的男朋友說:「小夥子,你想娶我女兒,得先過我這一關!」都會讓我情不自禁的紅了眼眶。 如果我先生還在世,他應該也會成為這種愛女兒入骨的鐵甲爸爸。爸爸的保護,就如同在女兒的情感世界,蓋上一層隱形的安全網,讓女兒在挑選對象時有比較高的參考值,也滿足女孩被異性欣賞、疼愛的需求。女孩若知道自己是爸爸的寶貝,自然不會讓自己在感情上太受委屈。 少了爸爸的保護罩、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女孩,婚姻不幸福的比例,在統計上的確是比較高。 與其教導女兒「男人都很壞」,不如為女兒描繪出「好男人」的樣貌,讓她學會的不是批評異性,而是如何尊敬異性,特別是當她獨立能幹、生活完全不需要依靠男人時,仍然要給予男性他們所需要的尊敬。 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人教過我這些事,現在,我要帶著三個女兒一起學,不要讓上一代的苦,成為下一代的毒。 我不能保證我的女兒們未來婚姻是否會幸福,但我相信,能放下成見,學習去尊敬別人的人,絕對更有能力去開創自己的幸福。(推薦閱讀:「成為母親,安慰了我心中的小孩」專訪單親星媽鄭如晴) 本文出自黎詩彥《我那不完美卻幸福的單親旅程》,由親子天下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那不完美卻幸福的單親旅程》 July 27,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1WAD9
反覆檢查門窗、一天洗數十次手:怎麼治癒過分完美主義者? https://ift.tt/3g6iUkO 潔癖、強迫症,不只會令人忍不住推開許多事物,也會使愛你的人離你遠去。該怎麼停下這個難以壓抑的衝動? 文|金惠男、 朴鐘錫 電影《愛在心裡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的男主角梅爾文(Melvin),走在路上絕對不會踩到人行道地磚的紋路,並且極度討厭和別人接觸,總是在人群中閃來躲去地走。去餐廳他總是坐在固定的位置,用自己親自準備的免洗刀叉吃飯。甚至還會對親切地要借西裝給他的人大喊:「怎麼能穿別人穿過的不乾淨的衣服?」 韓國電影《計畫男》(Plan Man)的男主角正碩從上班、睡覺、去廁所的時間,乃至上班途中過馬路的時間,都精確地配合一定的步調,過著按表操課的生活。凡事都設定好鬧鐘,依照計畫來過日子,對他來說是最祥和的生活。他無法想像計畫出錯,更是無法忍受生活步調被打亂的事情。 由於是電影情節,所以我們可能會覺得有些誇張,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有比這更嚴重的人。對於患有強迫症的患者來說,除了時間、清潔、安全、整理、整頓之外,他們更傾向於追求各種東西的井然有序,不僅令本人,也令周遭的人感到痛苦。 有一次,一位患者怕我開給他的藥有副作用,在網上搜索了一百三十二種藥的副作用,為了回覆他一一追問的一百三十二個問題,我甚至花了兩個小時的諮商時間。結束後,他開門出去時,可能還是不放心,「醫師,可是,或許⋯⋯真的沒事嗎?」對數字「三」有強迫症的他,最終又反覆問了三十三次同樣的問題,才轉身離去。(延伸閱讀:如何跳脫「想太多」的負面循環?) 檢查又檢查、反覆確認的英洙 英洙今天也是六點準時起床。一如往常,他打開窗戶換氣後,用打掃家中各個角落來啟動這一天。他打掃時總是戴著口罩和衛生手套,並且持續三十分鐘。由於不敢使用公廁,英洙每天早上總是在家排便後,洗淨全身,接著吃五種維生素和簡單的麥片,然後前往地鐵站。 英洙在出門時反覆檢查煤氣閥和電器開關。等了一會兒電梯後,他還會再次回家,反覆查看煤氣、暖氣、電器等。最後鎖上玄關門後,也一定要再拉門拉五次,這樣才能放心。望著一動不動的堅實大門,露出滿意笑容,英洙的上班準備這才算完成了。 每當電梯門打開時,英洙都會非常緊張。在電梯裡,如果和別人擦肩而過,不知為何,他總會有一種不對勁的感覺,所以每當有人走進電梯時,他都會蜷縮著身子。搭乘地鐵時,他經常會使用第一列車廂,儘量避免與人接觸。 英洙的表定上班時間是九點鐘,但他總是提前半個小時到公司,用濕紙巾將自己的辦公桌、電腦螢幕和鍵盤都擦一遍。 此外,連放在抽屜裡的檔案,他也重新整理得井然有序。花十五分鐘清理完辦公桌後,他才開始辦公,首先是發電子郵件給客戶,而且相同的內容分別三次發送到 Hotmail、Naver 及公司的電子郵件帳號上,再用簡訊和 Kakao Talk 告知收件者「已經發送了郵件,請確認」。接著十五分鐘之後一次、三十分鐘後再一次進行電子郵件傳送接收的確認,如果至此時尚未收到確認通知的話,他就會慢慢變得不安起來。 電子郵件發出一個小時後,如果沒有收到確認,他就會給有業務往來的職員打電話,此時,對方往往會很不耐煩地說「為什麼要一直催呢?」英洙完全不能理解要求儘快處理所負責的業務,為什麼是件煩心事。 若是電話打了三十分鐘,仍沒有收到確認,接下來他索性就會發電子郵件給客戶的上司,要求對方確認員工是否有收到郵件。如此這般,過了兩個小時之後,組長把英洙叫過來,突然發了脾氣,說客戶方傳來抱怨,要求英洙處理事情要懂得隨機應變。 「不,如果凡事通融的話,就會讓事情做得馬馬虎虎,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那樣做!」 聽到英洙的話,組長似乎有些鬱悶,嘆了口氣,不停地捶胸頓足。(延伸閱讀:從社交恐懼到人格障礙!六種現代人常有的人際過敏症) 其實,英洙從高中開始就經常聽到別人批評自己「滿腹牢騷」「疑神疑鬼」的話。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時,他擔心原子筆的墨水會出問題,準備了十枝水性筆,考試當天就怕塞車,提前四個小時趕到考場等候。考試時,他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會無法翻到下一頁解其他題,浪費很多的時間,而且老是擔心答案卡是不是有漏畫,至少檢查了五次。 除此之外,英洙和朋友吃飯時,會覺得各自的湯匙在湯裡攪來攪去有點怪怪的,結帳時若不能正確平分到百元單位,也會感到不滿。因為這些事情,他和朋友們吵了幾次架,不知從何時起,他覺得一個人吃飯反而更舒服。 病態完美主義的「強迫症」 強迫症是指就算本人不願意,但是反覆進行特定想法或行動,屬於焦慮症的一種。具有該症狀的患者,約占總人口百分之三,常見於高學歷、高社經地位、高智商的人士。尤其是成功或聰明的父母,往往以自己的這種傾向來要求子女,因此由遺傳或環境方面造成的情況也很多。 關於強迫症的原因,雖然出現諸多理論,但是最可信的假設是血清素減少和調節不均衡所致。當人感到不安時,為了擺脫不安而產生的衝動情緒,會表露出強迫行為。 佛洛伊德主張,具有強迫傾向的人,經常會出現的攻擊性、對清潔的過分執著的原因,在於排便訓練。亦即在三至四歲的肛門期,因分辨尿液、排便的失誤而經歷羞恥感的情況,產生過於執著清潔、整理和對汙染的恐懼。 事實上,在幼兒園裡,不小心在同學面前小便或大便,會讓孩子感到莫大的羞恥。這段經歷以後會成為羞恥的記憶,也可能成為創傷。有這種經驗的孩子在成年之後,具有完美主義或強迫傾向的情況很多,對於潔癖,或是純潔、清潔、傳染病等等,會抱持著過度敏感的態度。 大部分強迫症患者像英洙一樣,即使物品或書籍稍微破損也無法忍受,反覆檢查大門、瓦斯、電器等與安全有關的東西,每天洗手數十次。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這種行為多少有些過分。明明確定已經鎖好,而且鎖上的機率接近百分之百的概率,但他們還是會這樣做。因為只要有那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不確定感,不安的想法就會湧上心頭,就會讓他們突然感到忐忑不安,忍不住檢查又檢查。 「萬一門開著怎麼辦?小偷闖進來,錢沒了,我的人生就完了。」 「如果煤氣閥門沒關上怎麼辦?萬一著火了,家具、家電、衣服都會燒掉吧?若是火勢蔓延到鄰居家,說不定會被關進監獄。那麼我的人生就結束了。」 這些看似是誇張到荒誕不經的想像,但是強迫症患者所感受到的不安感,卻總是如此迅速地走向悲劇性的結局。而且,一想到這裡,如果不回去確認門有沒有鎖好,一整天都會處於不安之中,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專注。總是得跑回去再次確認,才能放心開始思考下一件事。 這種傾向就連本人也感到很不方便,但是更辛苦的是周遭的人。如果一起吃飯或旅行,只要一分開,就要一一追問和檢查,這所有過程都要一起經歷,所以會讓人難以忍耐。如果是真正親密的家人或許還好,但若是朋友或戀人的話,去忍受和理解此一面貌,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 強迫症是不僅讓本人,也讓周圍的人都倍感辛苦的疾病,有著讓人際和社會關係方面存在諸多不便的症狀。尤其是患了強迫症之後,會出現職場工作的困難、和戀人爭吵等問題,所以併發憂鬱的情況也很常見。這種疾病最令人傷心的是,患者本人清楚地瞭解自己現在的行為或想法,不管任誰來看都太超過和奇怪了。 圖片|來源 「打破一下你的規矩,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英洙因為強迫症,最終不得不和交往的女朋友分手,和朋友的見面次數也漸漸減少,連在職場上都處於危機狀態。所以我建議同時進行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英洙,把注意力集中在運動方面。首先,透過集中於運動這種外在的刺激,可以避免強迫性的思考,還能促使產生強迫思維的大腦邊緣系統和基底神經節,透過運動消耗掉其能量及熱量。 對於強迫症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練習不要在意和培養耐心。像是洗手洗了八次,但要洗到十次才能安心的這種自己也覺得奇怪的想法停止之後,在某個瞬間,就會不在意並能集中精神於其他事情上。 事實上,這種方法也經常用於治療之中。例如,若是老想要洗手,就在記事本上寫上正字的一畫,又想起來,就再添上一畫。就這樣看著逐漸增加的筆畫數,讓自己瞭解「我今天又有了幾次這種想法,又這麼執迷不悟」。另外類似的方法還有兩種,一種是每當想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就吃一顆巧克力,或是嘴裡含一顆糖果。不管是什麼,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迴避強迫性思考手段」。 近來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使用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機,每當出現相同的想法或欲望時,可以聽音樂或觀看 YouTube 影片來轉換注意力。 如果上述方法是迴避強迫症的想法,那麼以下介紹的方法就是正面較量。事實上,將這兩種方式適當地交互使用,效果最好。 當自己想強迫自己行動而感到難以忍受和無法忍受時,需要自己去安撫自己的不安和衝動。不洗手,堅持一次的時候給自己獎勵(例如平時想吃的零食),忍了十次就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等激勵,也是很好的方法。就這樣忍一忍,冒犯幾次後就會發現,即使自己規定的規則和秩序稍有偏差,世界上不會發生任何事情,生活也完全不會動搖。(延伸閱讀:當焦慮成為一種時代病:七種回應焦慮的實用方法) 本文摘自金惠男、 朴鐘錫《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由大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July 27, 2020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6iUkO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你需要它,但不一定要擁有它」極簡生活提案:這六件物品可以用租的就好 https://ift.tt/3jG0V6R 有些東西,買了好像也不會用幾次,買了好像也只會在家裡積灰塵⋯⋯。這種東西,就用租的,不要佔家裡的收納空間! 圖片|來源 「以租代買」的概念其實並非很新穎的概念,就如同「極簡生活」也逐漸變成了一種趨勢,雖然說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對極簡生活感到興趣,但還是有很多人不喜歡,甚至是感到排斥,我們猜想是其中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不熟悉」。 其實很多領域都是這樣的,就像是科學界排斥神創論,但是現在卻越來越靠攏,或是以前的人也無法想像現在可以同婚;又或是以前的人可能偏好豪宅,但現在卻有愈來愈多人喜歡「tiny house」! 我們想分享和表達的是,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非常態」或是「少數族群」的時候,其實可以先不要緊張,也許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為什麼它會出現,或許我們還能取得一些先機或是提早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為什麼同婚會通過?因為包容、尊重和愛是人的本質! 為什麼租屋代管業者會興起?因為居住品質是人的權利! 為什麼整理師行業會興起?因為簡單生活是人要快樂很重要的因素! 看到沒看過的或是很少看過的,人多多少少都會感到害怕、懷疑甚至排斥,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想要安定與穩定,想要有掌控感,無法掌控的話會讓自己感到無力感,所以批判新事物或未知事物其實也是人之常情。(同場加映:恐同,是因為不了解:同志家庭的的五個問答) 但事實是,安心感只能來自於自己,無法向外求。 讓世界可以更好,除了來自科技,也可以來自於人的改變,尤其是「思惟的改變」! 只要更多人不再那麼害怕新事物,並且願意一起學習並理解思考新事物出現的原因,或許這個世界會變成一個更包容,更願意付出的地方! 我們分享內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開拓更多人的思維或是想像空間,生活能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必須要先願意接受與改變,就像是有捨才會有得,捨之所以很可怕,是因為我們不相信會有得,或是還沒看到得之前,我們不願意捨,可是這個得終究只會在捨之後才會出現,所以沒有捨是不會得的!(推薦閱讀:無感收納,其實是不存在的:三個「很痛」的居家整理法) 那為什麼我們有辦法「捨」,我們思考之後,發現應該是因為我們喜歡看到新事物,看到改變會覺得很新奇、很有意思,發現原來其他人會這樣想,但我以前沒有想過,就覺得超酷的! 因此當我們看到極簡主義者、看到 address hopper、意識到原來有一群這樣的少數族群,他們的生活好像很有意思,因此與其一開頭評斷他們他們怪異、不正常,不如也來嘗試看看,體驗一下他們所看到的世界,自己如果不喜歡的話,任何時候都可以再回到「正常」的世界! 再來講一個大家覺得更不可思議的事,我們最近看了這一本書,作者他是一位從德國搬到日本住的僧侶「 奈爾克.無方」,目前是日本安泰寺的住持,一個德國人跑到日本出家已經夠特別的了,安泰寺還是一個共享的寺廟,也就是在安泰寺裡面,所有的物品每個人都可以用,沒有哪個物品是誰的。 說到這邊,不曉得大家腦中浮現的第一句話或是第一個問題是什麼? 布蘭達是「太酷了!」,維尼則是「太棒了!」 這邊也剛好有一個實作機會,讓大家練習覺察一下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念頭,也可以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想法、信念或價值觀。 因此,接下來要分享的「6 個可以租代買的物品」的概念,目的是提供大家一種生活選擇可能性的思考方式,並非希望大家都要將所有物品改為「租借」的! 如果這個改變可以提升你的生活品質,或是實現你想要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的心情等,那你當然可以選擇這麼做,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內心感到很排斥,那也很好,我們就能更認識自己對於理想生活的偏好與不偏好囉! 1. 書 第一個物品相信大家都想的到的就是「書」啦! 很多極簡人都會到圖書館借書,其實到圖書館借書也可以增加閱讀的機率,因為我們多多少少會想說在還書期限到期之前把書看一看、至少翻一翻等等,如果是用買的,可能就會想說「之後再看也沒差」、「反正書放在書架上也不會跑走」就遲遲不讀! 因此借書或租書的除了更省錢、省空間之外,甚至更能督促我們的行動呢!(同場加映:你有多久,沒坐下來看一本書?好萊塢女星都在瘋「讀書會」) 我們自己的做法是,漫畫書會到租書店用租的,書則是會到書店看,讓自己用半天的時間看完一本書,然後用買咖啡的方式回饋店家。 圖片|來源 2. 衣服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衣服都適合租借,像是內衣褲、襪子、運動服,或是每天都要穿的上班服或制服也不適合,整體而言我們會有大約 20% 的衣服是常穿的、80% 的衣服是不常穿的。 因此我們不用落入這樣的思考,認為租衣服的服務並非所有的衣服都能租,於是全盤否定這樣的想法與在這個領域努力的人。 以往常見的可能是租借道具服、化粧舞會或戲劇服裝等等,但現在還可以租借禮服、洋裝、西裝,如果是參加一些一年才幾次的特別場合需要禮服,這就是很好的選擇! 一來你只要花少少的錢就可以租到,二來每一次出席場合你都可以穿不一樣的,如果你直接買一件禮服,下一次或許你也不一定會想穿一樣的,假如真的很想要買禮服,透過先租來穿一次看看,也可以降低買錯衣服的成本,而且現在還看到也可以租鞋子還有配件等等,其實就跟租書的概念一模一樣,還可以少買一些書櫃和衣櫃囉! 至於比較日常一點的衣服,美國公司 Le Tote 在 2012 年就開始提供服裝租賃的服務,現在在中國也有營運「托特衣箱」,如果租了覺得喜歡還可以直接買下來,等於是有試穿服務,也是蠻不錯的概念! 再來更有趣的是,我們之前在社企流網站看到荷蘭開了一間時尚圖書館,這已經變成二手衣店的進階版,甚至大家也可以把自己的衣服拿到這間圖書館,世界上有好多人都想到許多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快時尚的問題!(希望台灣之後也能有這樣的圖書館) 這真的很有趣,從物品的「購買」到「租賃」,再到「借用」這樣的共享方式,大家覺得世界的下一步會是什麼呢? 3. 電器 電器的種類相當的多,我們自己有租過的就是出國時要用的網路 Wifi 分享器,這算是 3C 用品,現在專門出租 3C 用品的店家也很多,如行動電源、相機、攝影機、腳架、空拍機等等都可以租借,很多人會在婚禮等特殊場合租借這些器材。 以大家最常用的家電來說,台灣最有名的租賃平台就是應該是「電電租」,在平台上可以租掃地機器人、吸塵器、空氣清淨機、按摩機、烤箱、咖啡機、電鍋,我們還看過移動式冷氣!(超酷的) 由於某些家電可能是比較貴的,所以先租來試用看看好不好用也是一個好方法,很多人無法斷捨離家電的原因就是買到不好用的,但因為當初花了不少錢買,上網拍賣也賣不掉,於是就一直放在家裡落灰,很可惜! 電電租可以讓使用者租借電器,同時也能出租自己用不到的電器,所以如果你捨不得賣掉自己的電器,出租出去也是一種方法喔!當然前提是你的電器平常有好好在維護清潔喔! 圖片|來源 4. 行李箱 好幾年前我們要去日本玩的時候,就有在台北租借過行李箱,那時候帶著搜刮戰利品的決心去租了一個大型的行李箱(XD),現在租借行李箱也是蠻常見的作法,總之在台灣,什麼商機都看得到,生活真的方便到不行!We love Taiwan~ 由於行李箱較佔空間,而且使用頻率可能一年才一次,因此用租借的方式還蠻不錯的,若你又是屬於想要學習極簡生活的朋友,你會發現自己愈來愈不需要使用到大型行李箱,不如趁現在行李箱現在狀態完好的情況下拍賣掉吧! 圖片|來源 5. 玩具 我們自己覺得小朋友的東西其實都可以用租的,因為小孩很快長大就用不到了,尤其小朋友每一個不同的成長階段可能需要的都不同,因此在每樣物品使用時間都不長的情況之下,考慮使用租借的或二手的也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玩具,兒童床、兒童衣櫃、兒童書櫃、兒童書桌都是長大之後就不適用的物品,我們會比較建議如果要用買的,像是書桌、書櫃、衣櫃等可能選擇大人也可以使用的款式,這樣更能延續物品的使用期限! 當然有些人會擔心小孩若使用二手的物品可能會有健康衛生的疑慮,但是我們進一步思考,以前的小朋友好像都直接到外面玩泥巴、抓草地,但還是健健康康地長大了,又如弱勢團體的小朋友也都是接收我們不要的衣服和玩具,但對他們來說這些二手物卻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現在有蠻多玩具出租公司,也有公家單位提供免費玩具租借的服務以及場所,網路上也有不少媽媽分享自己使用的評價,其實只要多做一點功課,我們就能更放心地使用二手貨租借服務了! 6. 家具 去年 IKEA 在瑞士進行測試讓消費者可以將桌子、椅子租回家,前年也在日本測試讓消費者可以租借兒童家具,IKEA 的以租代買服務在今年與 101 合作,也是他們在台灣的第一個客戶,101 的 35 層樓 Sky park 公共空間使用的家具就是向 IKEA 租用的。 IKEA 希望在 2030 前他們所設計的所有產品都能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也就是讓所有產品都可以重複使用或是回收再利用,雖然目前在台灣還沒有提供 B2C 的服務,但有消息指出要到年底會確認何時會推出,即使如此還是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消息呢! 另外,2020 年 7 月 17,MUJI(無印良品)也在日本指定門市中開始提供每月訂閱租借服務,一樣也是為了環境永續所做出的改變,並推廣「與其擁有,不如使用」的新理念,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會愈來愈朝向「友愛地球、簡單生活」的方向前進,所以真的不用擁有太多物品(XD)! 其他可以租代買物品 現在也有很多人選擇不買腳踏車了,因為租借 YouBike 就夠了,或是不買機車,因為也有 Goshare 的服務,甚至可以不用再買汽車,因為現在有很多像是 zipcar 等很多的租汽機車公司。 其實現在真的有好多的租借平台,什麼物品都能租借或交換,有了這些資源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進入簡單生活,共享不僅可以降低每個個人的生活成本,同時也能保護環境不被過度破壞,不管是個人或是企業,大家都逐漸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我們可以期待我們的世界獲又來又好! 和 B&W 一起聊聊什麼物品可以租代買吧! July 26,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G0V6R
關係插畫集|愛就是遇到你,我會突然想做很多轟轟烈烈的事情 https://ift.tt/39tLs58 對方身上的美好特質,會使他在你眼裡顯得出眾,讓你能一眼認出對方。 圖文|金銀珠 Lover’s 雷達 即使她在油菜花田穿著黃色的連身裙, 即使他在雪地裡穿著白色羽絨衣, 即使他在漆黑的黑暗裡撐著黑色的雨傘, 即使他在夏威夷穿著夏威夷風的襯衫, 即使他是棒球場中眾多的棒球粉絲之一。 人總是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心愛的人。 因為,不一樣。(同場加映:塔羅占卜|你會認出我嗎?你的靈魂伴侶特質) 如果有人總是出現在你眼裡, 那就小心地懷疑,這是否是愛情? 如果他不是通緝犯, 不是有名的藝人, 也沒有把頭髮染成螢光綠,那麼可能性就更大了。 相愛的「時機」 在愛情裡,所謂的時機, 是不想錯過那個人的時機,也是想戀愛時, 遇見某個人的時機。 所以,在我身旁的這個人, 我與他相愛的時機,是我們自己製造,也是人生的安排。 就像潺潺流水 遇見巨石, 會激起洶湧的水花般, 人生自然也會走到「想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的時機」。 愛情也和大自然一樣,都有屬於它的時機。(你會喜歡:城市故事攝影集:還是會相信愛情啊,有些東西相信才會存在) 體溫 雖然我們都一樣是 36.5 度, 但神奇的是,當我們觸碰到彼此時 所感受到的那股溫暖,正是彼此的體溫。 因為我們在一起,所以能變得溫暖。 本文摘自金銀珠的《你和我的1cm:關於擁抱你,也擁抱人生的方法》。由大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和我的1cm:關於擁抱你,也擁抱人生的方法》 July 25,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tLs58
在半夜時突然哭著醒來?一張圖辨識「惡夢」與「夜驚」的差別 https://ift.tt/30Q7E5o 半夜,隔壁房間傳來孩子的哭喊聲,被驚醒的你既疲憊又心疼。該怎麼給孩子和自己一個睡得安穩的夜晚? 孩子為何半夜不尋常地大哭、嘶吼,甚至恐懼生氣呢?要如何分辨夜驚(night terrors)或惡夢(nightmares),各自的回應方法又是什麼? 今天就來談談發生在小童或學齡孩子的睡眠狀況吧! 發生時機 夜驚:夜驚跟噩夢都屬於睡眠的一部分,只是夜驚發生在熟睡期(non-rem sleep)要轉換到淺眠期(rem sleep)的過程。好發於 3 歲之後,但也有可能提早至 1.5 歲發生,男孩發生的機率比女孩高。(同場加映:經痛、失眠、沒時間運動?愛自己要從愛身體開始) 惡夢:發生在淺眠時期,由於下半夜的淺眠期比例較高,所以會有過 12 點發生的就是惡夢的說法(但不是必然)。 圖片|來源 如何分辨 夜驚:由於是深眠時期,對周遭事物沒有反應,父母跟他說話好像都沒聽到。睜眼、閉眼都有可能,但即便睜開眼也無法溝通。醒來後孩子不會有印象。 惡夢:害怕、哭泣、恐懼、極度憤怒都有可能。從淺眠時期醒過來,對剛剛的夢境有印象。 發生原因 夜驚:和遺傳有關,如果家族有發生過,或是家人有夢遊、說夢話等情況,寶寶也比較會有夜驚情況。有時候生活上的刺激、作息不穩定也會影響夜驚的發生。(推薦閱讀:夢境分析:經常夢到自己飛翔或墜落,是什麼意思?) 惡夢:跟白天接觸的刺激也有關係。常見的情況是孩子接觸比較刺激的 3C 內容,或是生活有大變化(例如:搬家、父母離異、剛上學等⋯⋯) 回應方式 夜驚:不需要叫醒孩子,這個狀態會自然度過,然後孩子繼續睡覺。要注意的是孩子可能會移動、揮舞手腳,但對周遭事物沒警覺,所以照顧者在一旁注意他的安全。 惡夢:惡夢的恐懼是真實的,給予安撫,抱抱、拍拍他。但不要過度討論夢境,讓孩子在短時間內睡回去。如果頻繁發生,可以留意孩子白天接觸的資訊是否過於刺激,或是有什麼壓力來源,透過陪伴、溝通減緩孩子的壓力。 圖片|作者提供 文章授權轉載自好眠寶寶,原文連結:一張圖搞懂 夜驚 vs 惡夢 July 25,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Q7E5o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為了�它,早起也可以!板橋 10 家經典早午餐店盤點 https://ift.tt/3eZdpTw 睡到太陽曬屁股,再慵懶地起床出門吃頓豐盛的早午餐開啟新的一天⋯⋯。你嚮往這樣的假日嗎? 編輯整理|徐若庭 俗話說「早餐要吃得像皇帝」這句話絕對沒毛病,早餐是一整天能量的來源,可千萬不能馬虎!加上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早午餐」越來越流行,而板橋貴為早午餐的一級戰區,除了戰神「好初」以外,身為半個板橋人與資深早午餐控的儂編本人私心要推薦你們其他十間 cp 值超高的早午餐!(絕對是拍胸保證的啦!)(你會喜歡:在地人帶路!新北板橋一帶, 5 間私房甜點店大公開) Merci café Merci café 在板橋也算是早午餐界的龍頭,總共有四間店還有 Merci petit、Merci cream、Merci Vielle,主打的東西也不一樣,除了餐點好吃外,裝潢也很有特色!是走現代工業風,提供都市人一塊能夠好好享受早餐的靜謐之處~總之 Merci 算是一間餐點及裝潢都在水準上的餐廳! 店家資訊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新民街7巷17號 時間:09:00~21:00 電話:02 8953 3906 小倉庫 Puchi Loft 圖片|來源 小倉庫是在新埔站附近的早午餐,不只口味豐富重複度也不高,能感受每一款餐點設計上的用心,店內招牌「小倉庫套餐」就是經典款,滑嫩及奶香四溢的炒蛋及蓬鬆柔軟的麵包,搭配培根及薯塊,不就是早午餐的標配嗎?如果初來乍到的新知不知從何下手,可以選擇經典款,絕不踩雷!(儂編私心推薦軟法系列)(你會喜歡:「端上桌會讓人驚艷」家常菜食譜:馬鈴薯燉肉、溏心蛋) 店家資訊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270巷3弄26號 時間:08:00~16:00(六日營業到17:00) 電話:02 2251 1590 當樂咖啡 當樂就是台灣國語的 download,粉絲團寫著,希望客人能在這裡「當樂」一點快樂,裡面的裝潢、老傢俱都是走懷舊復古的路線(就好像阿嬤家會出現的東西),營造一種「回老家」的感覺。除了沙拉三明治,當樂也提供咖哩、焗烤類的輕食,環境舒適、份量多,提拱早午餐的新選擇~(儂編每訪必點奶油酥皮燉菜) 店家資訊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光正街40號 時間:10:00~20:00(週一公休) 電話:02 2968 0705 起家厝 Khi Ke Thsu Cafè 隱身在江子翠巷弄的「起家厝」以前叫做「厝邊」,就是鄰居的意思,全天候供應早午餐、歐姆蛋捲、班尼迪克蛋、帕尼尼、義大利麵等等(代表晚餐也能吃到!),餐點應有盡有,尤其是歐姆蛋捲、熱壓帕尼尼表現特別亮眼,附餐的生菜也很新鮮,基本上沒什麼缺點。另外,不定期更新季節限定的菜單,恰巧遇上的話別錯過啦!(你會喜歡:台式早餐特輯|乳火魚蛋、芝麻奶茶,經典陳根找茶!) 店家資訊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松江街118號 時間:08:00~21:00 電話:02 2252 1637 甜福貳 FUKU Brunch 甜福的環境非常寬敞明亮,早午餐的拼盤也非常多樣(儂編常常選擇障礙),組合餐價位約 200 上下並不貴,甜福最經典的就是手作堡系列,尤其推薦「澎湃牛肉堡」、「北海小英雄雙魚堡與歐姆雷」,不喜歡炸豬排炸雞類的也可選擇不油膩的雞胸肉組合,也是一間 cp 值爆棚的餐廳呀~ 店家資訊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公館路86號 時間:08:00~16:00(週四公休) 電話:02 2969 0076 榛甜 位於致理科大後門的榛甜,座位寬敞、明亮很適合三五好友聚餐,店員服務態度也很好~芋泥控千萬不能錯過他們家的「爆漿芋泥吐司」,裡面的芋泥不是完全的泥狀,還是能品嘗到芋頭的口感!還有蛋餅系列也值得品嚐!別於其他薄皮蛋餅,榛甜的蛋餅像是蔥抓餅一樣富有層次、扎實卻不油膩! 店家資訊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漢生西路89巷2號 時間:08:30~16:30(週一公休) 電話:02 2258 8921 起點咖啡 begin again 位於繁忙的文化路小巷內,由兩個有想法的女生共同經營,店內裝潢非常文青,菜單上清楚的標示原料來源,讓人吃得安心。平日用餐不限時間、提供免費 wifi,是學生及上班族辦公的好去處。更重要的一點是:它是「寵物友善餐廳」!假日快帶著你家的毛小孩去交朋友唄! 店家資訊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285巷2弄2號 時間:09:00~18:00 電話:02 22520686 KOYA Coffee koya 取自於日文「小屋」的意思,由老式矮小的民宅改建,室內是走日式的木造風格,明亮、溫暖、乾淨,用餐氣氛很舒適,給顧客一種「賓至如歸」的感受。餐點種類不多,份量都給的很豪邁,原料也新鮮,同時兼顧精緻與份量的需求~ 【店家資訊】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二段125巷56號 時間:09:30~17:00(週一公休) 電話:02 2258 8967 歐義式 all 14 well 新北總圖附近的歐義式,因為鄰近圖書館因此受許多學生喜愛(包括儂編本人),除了早午餐還有其他種類的餐點,燉飯、美式漢堡、炸物、咖啡、氣泡飲等等,在 ig 上也是小有名氣的亞東醫院美食!最吸睛的莫過於「蒜香大爆炸白酒蛤蠣義大利麵」,好吃又好拍! 店家資訊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南雅二路二段106號 時間:10:30~15:30/17:00~20:30(週三公休) 電話:02 8951 0660 禾多靜巷 HERDOR near 禾多是台北東區 HERDOR 義式花茶餐廳在板橋開設的社區型餐廳,除了早午餐也提供創意義式料理、精緻甜點。也很適合下午茶聚會,花茶及鑄鐵鍋甜點都是 ig 網美的心頭好!另外禾多也是乾燥花手作教室,不定期舉辦乾燥花課程活動,也有販售飾品及乾燥花束! 店家資訊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莒光路133巷12之3 時間:11:00~21:00(週一公休) 電話:02 8258 6838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食間到】南機場早午餐名店《偷吃吐司OnlyToast》到底在紅什麼?原來是這個原因! 小琉球秘境旅館「七分Seventh Living」清水模工業風,每一寸綠意都像被設計過! 日本冠軍咖哩《MAJI CURRY》來了!超濃郁醬汁一吃就回不去,價格竟還比日本便宜! July 25, 2020 at 09: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ZdpTw
「要感覺痛苦,才像活著」犯小錯就超級自責,你是道德受虐狂嗎? https://ift.tt/2CKSNBd 小時候因為經歷太多不好的事,會導致長大之後不敢奢求一絲快樂,只能從負面的角度是看待事物。 文|金惠男、 朴鐘錫 有一種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一天不是終日鬱鬱寡歡。他們佝僂著身體,肩膀下垂,背影總是顯得無精打采,彷彿獨自背負著世間所有煩惱的地滿臉愁容。 失去笑容、表情沉重又死氣沉沉的他們,看到那些表情快樂且幸福的人們,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譏諷的冷笑。他們不僅視世間的快樂如敝屣,自己也無法享受快樂。 失去笑容的這些人以厭世及懷疑的態度看待世界。如果有人打招呼說:「早安!」他們會反問:「有什麼好?」如果有人看著花感嘆「太美了」時,他們就會說「馬上就會枯萎到沒什麼看頭」地大潑冷水。 他們有時會陷入一種無力感,認為這世界既沒正義又不公平,在這樣的世界裡,自己根本無法有所作為。而且他們會用嚴苛的態度批判自己,稍有失誤就會後悔並不斷自責,痛苦不堪。有的人甚至會貶抑自己、自我虐待,說自己是個沒出息、愚蠢、一無是處的傢伙。 看到持續「衰神上身」的他們,我有時會想,他們是不是生活在莫非定律裡?而且,有時候他們看起來似乎是積極在追求著「不幸」。(同場加映:用般若心經開趴吧!藥師寺寬邦:給厭世到不行,想超渡人生的你) 圖片|來源 對自己非常嚴苛的「後印象派」:宇振 宇振被同學們稱為「後印象派」。宇振皺著眉頭沉思的時間很多,很少露出笑容。他總是鬱鬱寡歡,認為人生是苦行的延續。 宇振還有一個綽號叫「正直生活的男子漢」,他一看到有違道德的行為,總是會火冒三丈。當然,他並沒有將這種情緒表露出來而引發糾紛。頂多是說出「人果然是自私的,這世上沒有活下去的價值」這種厭世哲學。 宇振因為責任感強,會認真地完成被交辦的工作,但是卻無法從工作中感受到滿足或快樂。他拒絕不了別人的請求,幾乎是有求必應,卻又總是意志消沉地說自己什麼都不會。而且,他對自己的一點點小失誤,都會後悔萬分且十分自責,認為自己是個「壞蛋」。一年前,宇振交了女朋友。在週末的志工團體裡認識的女友,性格活潑開朗。因為喜歡宇振責任感強且沉默寡言的樣子,所以她先主動來接近他,而宇振也不討厭她。但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她會喜歡像自己這樣的男人,總是懷疑她是不是純粹出於好奇心才會喜歡自己,這點讓她非常生氣。(推薦閱讀:「只要認識真正的我,他就會變心」為什麼有時你會害怕「被愛」?) 她想盡辦法企圖讓總是看起來憂鬱又寂寞的宇振能夠感到快樂。因此,她不但舉辦了一些小型活動,還積極表達愛意,傾盡各種努力。然而,宇振只是短暫地露出微笑,似乎並不特別喜歡或開心。對於宇振的冷漠感到厭倦的她,最終宣布跟他分手。 「我是一個不值得愛的人。女朋友也因此而離開了我。我不明白像我這種沒出息又沒用的人,為何每天早上都還能醒來,並且來到這個世界到處遊蕩。人生的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啊!」 與女友分手後,宇振變得更憂鬱,對自己的悲觀態度也更加強烈。臉色蒼白且疲憊不堪的宇振,對於生活空虛感的控訴,更勝於失去愛人的悲傷。 若想找出宇振罹患慢性憂鬱症的根源,需要回溯至非常遙遠的過去。他說從小就覺得自己很不幸。宇振的母親認識了身為公司上司的父親,結果懷了宇振,於是開始了自己不想要的婚姻生活。父親一直推延與母親的婚姻登記,後來才知道原來父親是個有妻子,還有三個女兒的有婦之夫。母親生下宇振後,得了憂鬱症,父親在無法與母親分手的狀態下,過著在兩個家庭間來回奔波的生活。 幾年後,宇振的妹妹出生,母親因產後憂鬱症加劇而住院。由於外婆要照顧母親和妹妹,宇振只好到父親的原配家去住幾個月。當時,即便只是一點小事,父親的原配也會訓斥及虐待宇振,每逢此時,父親都會責罵宇振,認為都是因為他讓家裡吵鬧不休。 父親每次到他們家都會跟母親大吵一架,那時宇振總是抱著妹妹害怕得躲在角落瑟瑟發抖。後來父親離開原來上班的公司自己開業後,踏進他家的次數少之又少,母親就會經常叫宇振到父親店裡要生活費。性格冷淡的父親總會把幼小的兒子晾在外面等上好一陣子,才勉強給他生活費和學費,宇振對這件事厭惡至極。 「我從小就一直很想死。我真不明白為什麼必須要活著。但是,因為與我相依為命的母親,我也無法尋死。我覺得想死也死不了的自己,太悲慘、太可憐了。」 從小開始,他就覺得世上的所有事情既無聊又可笑,一直沉浸於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值得我活下去的思維當中。他常覺得每天都活在地獄之中,所以經常有想死的念頭。然而,他對因為自己而與父親結婚的可憐母親感到非常抱歉,反而致力於成為一位用功讀書的模範生。 因為對母親的愧疚感及責任感,宇振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地生活,但他的內心別說是對生活的欲望,連活下去的理由都找不到,非常空虛。他不理解那些歡聲笑語的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覺得那些活得漫無目標的人們,看起來很可憐。 透過痛苦感受生存的「憂鬱性人格」 宇振可說是具有「憂鬱性人格」。宇振雖然陷入慢性憂鬱的情緒,卻沒有明顯的憂鬱症症狀,這種態度變成性格的情況,就是所謂的「憂鬱性人格」。最近多使用「低落性情感疾患」(Dysthymic disorder)取代憂鬱性人格作為診斷標準,但低落性情感疾患具有診斷範疇相當模糊且太過廣泛的缺點。 憂鬱性人格表現出來的特徵如下: 安靜、被動、優柔寡斷 沉悶憂鬱、厭世、無法感受快樂 自我批判、自我譴責、自我蔑視 疑心病重、經常進行惡評、滿腹牢騷 有良心、嚴於律己 沉思、多慮 沉浸於自己的不合適、失敗、負面事件等,甚至享受自己的失敗 有些人會把不幸理想化,或者看起來像在享受痛苦。這種人被稱為「道德受虐狂」(moral masochism),這種道德受虐狂與憂鬱性人格密切相關。道德受虐狂是指不照顧自己並承擔所有辛苦的工作,卻仍頻繁遭遇事故或蒙受經濟損失等等,或者人際關係失敗的人。 道德受虐狂與自我譴責密切相關;他們的良心過度膨脹,即使是非常微小的錯誤,都會感受到極為強烈的罪惡感。他們因罪惡感而下意識地產生想要被懲罰的欲望。由於自認為犯了錯,理所當然必須接受痛苦的懲罰。 事實上,道德受虐狂跟憂鬱感一樣,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是我們受道德法則支配的超我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東西,不見得一定是病態及負面的。然而,就像所有疾病一樣,太過度就會成為問題。道德受虐意識若太過氾濫,不顧自己的快樂或幸福,認為自己毫無價值,為了洗刷負罪感而獨自背負沉重的包袱時,肯定會出問題。 對於自虐又憂鬱的人而言,人生是沉重的負擔。他們必須感受到痛苦,才會有活著的感覺。因此,他們積極追尋痛苦的經歷,認為對自己來說,幸福是從一開始就不被允許,所以在快樂中反而會感到焦慮不安。若仔細觀察他們的童年時期,就會發現,他們像宇振一樣,無法獲得正常的照顧,而且長期處於備受打擊的環境。(同場加映:塔羅占卜|你的內在小孩,有話想對你說) 宇振不是他母親自願生出的孩子。而且也因為這個孩子,母親不得不維持她不喜歡的婚姻生活。宇振的年幼寫照,就是個在任何地方都不受歡迎的小孩。不僅母親由於罹患憂鬱症,無法照顧好宇振,外婆還把母親的不幸,歸咎在年幼無知的小孫子身上。 剛出生的新生兒會透過哭聲積極誘導母親的回應。此時,如果不是母親溫暖的身體接觸及愛,而是忽視與厭煩的情感襲來,嬰兒會以此經歷為基礎來迎接世界,形成自我觀念。換句話說,無論再怎麼努力,世界都不會回應我,反而會拒絕自己。因此,他對這個世界的觀感,遑論喜悅,反而只感到恐懼與艱難。 成長過程當中,宇振對世界抱持著負面看法,同時也認為自己對母親的不幸負有責任。 這種想法因為外婆的緣故而更加強烈。外婆總是說「都是因為你,你媽媽才這麼辛苦,這麼不幸。」「要是沒生下你,你媽媽會過得很幸福。」 像宇振這種無法獲得適當照顧,長期遭受打擊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個無情、什麼都可以破壞、會偷走並毀滅父母生命力的壞小孩。他覺得自己在與母親的關係當中,就像蛀蝕別人生活及幸福的寄生蟲一樣的存在,使自己的存在變成一種負擔。此外,宇振內在的憤怒刺激著他的罪惡感,讓他覺得自己更壞。他為了得到愛,為了承認罪行,將快樂摒除於自己的人生之外,並且開始尋找困難重重的工作。 對孩子來說,父母不僅是犧牲者,也可能是攻擊者。孩子會把父母痛苦的模樣看作是對自己的責備及指責。從此,孩子會對身為犧牲者也是攻擊者的父母等同視之。在他的潛意識裡,拒絕享受這個世界的快樂,同時也拒絕父母,並辯稱自己不需要父母的愛。換句話說,父母不愛自己,不是因為自己不好,而是因為自己不需要愛。這是自虐者擁有的全能幻想,或許也是其生存之道。 小時候經歷過反覆性虐待或傷害的人,會將痛苦當作是愛來接受。亦即,他們會認為別人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是關心與愛護的表現。因為與其被徹底拋棄,還不如被身邊的某人欺負來得好。此外,一如前述,這種人擁有一種痛苦也是根據自己的意志來選擇的全能幻想,藉此保護自己免於承受所遭遇到的痛苦和被拋棄的恐懼。也就是說,這種具有憂鬱性人格者,認為自己是比「承受所有痛苦」的其他人,更具優勢的人。 「你完全有資格變得幸福」 宇振的治療並不容易。許多憂鬱性人格的人抗拒治療。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是個不能變好、變幸福的人,這種信念妨礙其痊癒進度。甚至在治療過程進行時,只要矛盾獲得解決,症狀反而可能會惡化,這又稱之為「負向治療反應」,因為過於嚴厲及道德上的超我,並沒有讓他擺脫痛苦的餘地。 對於唯有透過痛苦才能夠呼吸的人,或是非得透過痛苦才能享受、才能感受到生存的人而言,想要從痛苦的世界走出來的這條路難上加難。因為這是件要顛覆長久以來的生活框架,並賦予自己存在意義的事。 從某方面來看,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有種害怕自己變成什麼都不是的不安感襲來。然而,只要克服這個過程,就可以感受到存在於這個世界的生動感。從今而後,痛苦、悲傷、喜悅、快樂、幸福等,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如實地感受。為此,必須要讓他們嚴厲的超我,能夠拋下恐懼,展現出具有融通性、容忍度、現實的另一個超我面貌。 如同照顧別人一樣的照顧自己,就像原諒別人一樣的原諒自己,這是他們擺脫痛苦世界的出發點。在與自己和解,原諒自己的同時,也要承認,我也能像別人一樣過得幸福快樂。幸福是我們的權利。即使殘存著童年創傷的不幸記憶,那也不是自己的錯。但也不能因此而一味責怪是某人的錯。所謂的人生,就是會發生各種無法理解、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克服這些事情,找到幸福,關鍵就在於自己。如果能夠感受到痛苦,就意味著也擁有足以感受幸福的能力與可能性。 本文摘自金惠男、 朴鐘錫《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由大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July 24,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CKSNBd
「他知道,什麼才是對我好的」關係裡,有一種「煤氣燈操縱」 https://ift.tt/2OV17AS 《血橙》寫無處不在的厭女文化,當厭女如同病毒擴散,避無可避,我們又該如何在日常中,甚至是親密關係裡,察覺那幽微的病狀? 文|寂寞出版編輯部 疫情消息撲天蓋地,病毒也帶來各種隱喻的啟發,好比厭女。 萬一厭女病毒在不知不覺間擴散得無遠弗屆、避無可避,你要怎麼面對身邊的人?這可不是居家隔離、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就能安心了事的。能夠不上班上課?能躲開社交、約會?會不會母胎單身一世人,才真正是天地聖母保佑,平安無災厄? 況且,厭女又沒有檢驗試劑,無法篩檢。 《血橙》的主角艾莉森,便是如此,縱然已是律師,站上法庭可以口若懸河,操控法律能為武器,但是進入愛戀關係、婚姻關係之中,她依然跌跌撞撞,時刻面臨「愧疚」「我有錯」「不夠好」「是我的問題」等等各樣有聲無聲的指控。那是一種全方位對女性進行量測、裁剪——母職、主婦、女性上班族、妻子、情人⋯⋯少了一點、缺了一角、減了幾分、不夠味道,任誰都可以隨意隨口開批、訕笑、羞辱⋯⋯更不用提萬一是越了界的女人,「蕩婦羞辱」「人格謀殺」⋯⋯各種殺著四面八方送到,甚至是人身傷害都是可能出現的。(延伸閱讀:《血橙》:笑別人厭女,但看到最後才發現自己也是) 不過,在《血橙》裡頭,有更精微詭異的做法: 他(丈夫)要衝事業,也希望我工作一陣子,但又不想跟我吵。他知道我很固執,不會願意吃藥,所以他就自己想辦法⋯⋯他從一個醫生朋友那裡拿到藥。每天早上他都會幫我泡一杯茶,然後把藥混進茶裡。我本來就愛吃甜的,喜歡茶裡加點糖,所以從沒發現味道有什麼不同。但這樣對大家都好。要是很早生下小孩,毀了所有計畫,結果一定很糟。(74頁) 這是個以下藥來施展操控的例子,而且美其名為「他比較會想」「他知道這樣對大家都好」。不過比起這種動手的,還有更恐怖的是動用心理戰術的,也就是學名稱之為「煤氣燈操縱 [註 1]」── 約好的時間或是計畫,最後說是妳記錯、妳迷糊 準備餐點或是預備材料,卻驚慌指點說妳這程序手法是亂七八糟 照顧孩子或是家務安排,過程之中不斷夾雜著指導、批評、不耐與挑剔 以前有過的衝突矛盾,再次提起整個故事全部翻盤都是妳的錯 「每種行為都有後果,記住這句話。這一切都是妳自找的。」(255頁) 操控所能達成的光景,究竟會是什麼呢?有毒的愛戀關係,可以把人帶到哪裡去呢?回到厭女病毒的想像,如果有病、有毒,卻不處理、不面對,難道真能放心,以為會有安樂日子可過?而且一旦心理操縱術遭到拆穿、揭露,是不是下一步就是動用人身、生命剝奪的終極手段了?(延伸閱讀:性別小辭典|親密關係暴力有哪些?) 懸疑天后泰絲‧格里森發狂盛讚的小說《血橙》│寂寞出版 註 1:煤氣燈操縱是一種心理操縱的形式,其方法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體隱秘地讓受害人逐漸開始懷疑自己,使他們質疑自己的記憶力、感知力或判斷力,其結果是導致受害者的認知失調和其他變化,例如低下的自我尊重。(資料源自維基百科) July 24,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V17AS
冰鎮白酒、果香氣泡酒!這個週末一起去年度最大咖酒展 https://ift.tt/3jxIzVw 你是酒鬼也是吃貨嗎?那假日就來台北葡萄酒展,吹冷氣攝取酒精,大快朵頤! 全台酒展指標、國際專業級的台北葡萄酒展 Wine & Gourmet Taipei(WGT),聯袂綜合美酒博覽會,將於 7 月 24 日至 7 月 26 日三天在台北世貿一館盛大舉行,為 2020 年北部首檔大型酒展,全球美酒齊聚眾所注目。2020 台北葡萄酒展 & 綜合美酒博覽會,十年一會全面精彩再升級,精心策劃頂尖饗宴,酒款豐富多元,各式葡萄佳釀、烈酒、日本酒到啤酒,與佐酒美食一站式網羅體驗,大開眼界、五感一次滿足。 圖片|Bella.tw儂儂 提供 夏日炎炎白酒、氣泡酒輕飲風 圖片|Bella.tw儂儂 提供 在逐年升溫的氣候中、冰鎮後的白酒、氣泡酒為夏日帶來一絲冰涼,清雅果香、豐富層次的口感十分討喜。(同場加映:在星巴克的微醺夜晚:台北時代店推氣泡酒、現烤甜點) 由台灣侍酒師協會鼎力支持的 2020 年度嚴選中,千元以下的白酒與氣泡酒成為焦點,白酒類最高分的「尼德堡釀酒師精選貴族晚收白葡萄酒」展現出蜂蜜,杏仁與花香等多種複雜香氣,平衡的酸度高雅細緻,是甜白酒之中的極品佳釀,非常適合搭配甜點類。 而另一出色白酒「道爾頓坎南白酒」來自以色列,擁有千年歷史的釀造之國,奔放的花香帶點橘子 & 西洋梨的氣息為保留清爽的酸度,尾韻可以明顯感受到芳香型白酒帶出來的哈密瓜清甜感,即開即飲佐餐的好搭擋。 圖片|Bella.tw儂儂 提供 氣泡酒款類能讓侍酒師眼睛一亮的酒款「FRV100V」 在那染了一抹嫣紅的酒液中隨著氣泡當中冉冉升起的,是僅有在對品質極度苛求的釀酒師手中,才能成就的成熟野莓氣息,讓人不禁抿唇期待,入口時帶甜且微酸的口感,則進一步將這份期待具現,在唇齒間留下無盡歡,台北葡萄酒展與綜合美酒博覽會擁有適合於各形各色的白酒氣泡酒,讓您沉醉於其中。 好禮薈萃一堂,佳節送禮首選 圖片|Bella.tw儂儂 提供 台北葡萄酒展 & 綜合美酒博覽會展出項目豐富,除了葡萄酒款囊括全球數十產區外,全球酒精性飲料領導廠商「帝亞吉歐」首度參展並打造慕赫品牌形象館,展現圓潤且細緻的絕佳風味也有豐饒深沉香氣與飽滿的酒體,現場還有日本酒、啤酒以及品飲保存設備廠商熱烈參與,為正在挑選父親節及七夕情人節禮物的消費者們提供一個超級優質的平台!(你會喜歡:女人的品酒生活:推薦給妳的三款葡萄酒) 10週年慶展場活動熱鬧不間斷 圖片|Bella.tw儂儂 提供 酒與味蕾講座邀約「陳千浩×詹昌憲」老師特別分享享譽國際的台灣精神入魂的威士忌是如何誕生,蘇格蘭威士忌與台灣金牌酒廠的跨界合作,開放報名不到一日名額全滿;由執杯大師「林一峰」的威士忌課程,50 分鐘的課程有 8 種威士忌,一次深度賞析與探究;此外,白酒愛好者別錯過酒類專家「王鵬」的德國麗絲玲課程,講解德國四大產區的鮮美多汁麗絲玲。 小後苑團隊 Jerry、蘇悦。圖片|Bella.tw儂儂 提供 圖片|Bella.tw儂儂 提供 YouTube 名人 Stupid Bar 的 Brandon 除精彩講座之外,冠軍侍酒師及 KOL 王安蕾到場加持帶來互動式攤位導覽,為展會激盪出未知的高潮火花。攤位活動則是展會力邀的小後苑團隊,派出三位影響力最高的 Jerry、蘇悦,以及 YouTube 名人 Stupid Bar 的 Brandon,將會在酒展攤位與各位零距離互動! 佐酒美食歡迎現場購票入場 圖片|Bella.tw儂儂 提供 不僅酒款,現場佐酒美食也豐富多元,可口多汁的牛排、新鮮飽滿的生蠔、湯頭濃郁的滷湯麵等;因應炎炎夏日,展場有 Choice 為展場打造的限量酒款手工冰淇淋,盡情享受沁涼一夏,酒食無限歡樂,歡迎大家一起共襄盛舉,現場可於主辦單位辦公室(世貿一館信義路入口左手邊)購票入場,單日入場門票 500 元整,詳情請到以下:(同場加映:完美品酒養成:喝葡萄酒時不能吃的六種食物) 台北葡萄酒展與綜合美酒博覽會 官方網站 粉絲頁 未滿十八歲者 禁止喝酒 ‧ 飲酒請勿開車 資料來源 : 開國有限公司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2020台北葡萄酒展倒數計時,跟著業界指標腳步,才不會買錯酒!! 【贈票活動】台北葡萄酒展-綜合美酒博覽會入場券 閨密聚會就靠這杯!姊妹們看妳拿出這瓶酒就覺得妳超有品味! July 24,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xIzVw
運動小姐|用身體磨練耐性:慢跑和瑜伽教會你的事 https://ift.tt/2CI1I6z 運動不僅是認識自己,體悟生命的好管道,同時也是認識他人的好方法。今天就來透過運動,和自己與他人來場深度交流吧! 運動多年,朋友見我週末起個大早,一週運動好幾回,不免好奇的問:「 是什麼讓你這麼熱愛運動?每一項運動你都很喜歡嗎?」遇到這樣的問題,既使很想分享,卻不知從何說起,運動帶給我的體驗與收穫,實在無法透過短短幾句話說得明白。 從五年前因為壓力開始慢跑,到近年接觸多元運動,每一項運動都像開啟生命體驗的一扇大門,好比宇宙蒼天,或精靈神仙下凡指導,輕聲在耳邊說:「 嘿,現在的妳,需要這些體悟與鍛鍊。」而神奇的是,確實,不同時期接觸的不同運動,都是當時生命歷練所需的最佳靈藥,讓身心有所寄託成長。 運動種類之多,有激烈有平靜,有室內室外,有水中有路上,有對戰,亦有個人運動等千姿百態,然而令我體悟最深的,是一動一靜的慢跑與瑜伽。 慢跑要人穩,懂得心平氣和方能挑戰極限 慢跑挑戰的是速度與距離間的平衡,有人說馬拉松適合年長者跑,心比較定,耐得住距離的折磨,然而我卻認為慢跑也很合適年輕時接觸。20 出頭,就讀世界頂尖研究所的我,年輕氣盛,生活步調之快,學習心之急切鼓譟,每天都有著數十個代辦事項,腦與心鮮少停下,然而所做的每件事都像在炫耀,完成的項目成了為填滿自尊的安慰劑,匆匆忙忙,彷彿空虛的心靈急著想抓住些什麼。 幸好在那些年裡,我接觸了慢跑,一樣是朝著目標前進,然而慢跑要我懂得扎實練習,了解凡事急不得,我們無法逼迫身體短時間內突飛猛進。萬丈高樓平地起,越是焦躁就越是無法將 5 公里,10 公里跑完跑好,越是心急就越是容易對身體生氣,自尊心越高就越急於批判自己。 然而身體很誠實,它要我好好面對,緩緩的,每天一點一滴,心平氣和的朝目標去,那麼有一天聽起來遙不可及的 21 公里、42 公里,以為不可能達成的,也能輕鬆被克服。(同場加映:【運動小姐】瑜伽教我的事:完美,是學會放下與他人的競爭) 圖片|作者提供 慢跑教我在動中求定,在氣喘吁吁時,仍有顆安定的心。慢跑也教我掌控距離與速度,適時調配身體與心理的強度。 慢跑更讓我找回自信,了解最快的方法不是拼命衝刺,而是穩定向前,找到屬於自己的配速,紮實地朝理想邁進。 慢跑讓我知道,世界越快,心則慢。人生如馬拉松,調配速度,方能看見過程中為你加油打氣,珍貴親友的笑顏。 瑜伽要人緩,懂得世界之大不在外,而在內 接著,出社會多年後,我接觸了瑜伽,工作久了,既使持續跑步,仍覺得與身心不夠貼近,日子如急轉的陀螺,想向前,卻不清楚前方有什麼。踏入瑜伽教室是近幾個月的事,窗明几淨,瑜伽教室不開冷氣,大家在鏡子前鋪上一條條瑜伽墊,室內空間充滿著寧靜的氣息,與習慣在陽光下奔跑的我,成了強烈對比。「 瑜伽要全然的放鬆,瑜伽是收,是和氣,是將你發散在外的精氣神給收回來。」不只一次,老師走到我身邊,一邊指導一邊開導。 瑜伽教我緩,教我靜心,教我不急不徐,沒有要去哪裡,我可以很安全的和自己在一起,在這裡。 瑜伽讓我和身體溝通,從表層的皮膚到身體內的所有的細胞,到細胞內的宇宙生命與萬物,每週的練習都像和身體的約會,我拿起話筒,撥電話給它,從腳底開始問候起,嘿你今天好嗎?如果好,我們一起慶祝,如果不好,我們好好擁抱。 瑜伽讓我看見中性,讓我知道每一個瑜伽動作都是行動的進行,而行動沒有好壞,既使看起來完美,依然有著行動在進行。(同場加映:運動小姐|瑜伽教我的事,越是慌亂,心反而要練習安靜) 運動開啟自己,也開啟認識他人之門 感謝慢跑與瑜伽進入我的生命,時間不長,卻足以讓我好好藉由運動修身養性,瑜伽修心,跑步養身,相輔相成,一項也缺不得,而運動不僅是認識自己,體悟生命的好管道,同時也是認識他人的好方法。 和一個人做瑜伽,你會認識他最脆弱的地方,你會知道在每一次的練習,每一次與身體的對話中,有哪些浮躁不安的怪獸湧出。 和一個人跑步,你會看見他對身體的掌握程度,看見他穩定而自信的光芒,看見他一步一步,在每一次的昂首闊步中,紮實的實踐屬於自己的目標理想。這也是運動帶給我們的另一項禮物,我們能夠在每一次的瑜伽行動中,每一次的相約路跑間,更仔細地傾聽,更專注的認識身旁的每一位朋友,探索自己也同理他人。 如果可以,或許這個週末,和朋友相約一起運動,在清晨跑跑步,在傍晚做個和緩瑜伽,全然享受身體的回饋。 如果可以,希望你能和我一樣,慢慢在運動中發掘無限可能,在運動中修煉心靈的韌性與強度。 如果可以,但願運動帶著你,每天更認識自己,更接近心靈,更懂得與身體共處,更深入看見生命的寬度。(同場加映:專訪 Nike 瑜伽老師 Stacy:「過度耗能的時代,你更該保有覺察身體的好奇心」) 又或許,根本沒那麼多如果,運動與你我之間的距離,就只差在開始而已,就在今晚,開啟運動與探索生命的旅程吧! July 24,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CI1I6z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三浦春馬離開讓粉絲心碎」心理師:如果你曾愛他,別獨自消化 https://ift.tt/2CyABek 當憧憬的偶像離世,粉絲們所承受的悲痛是深沉的。別自己承擔這份沉重的失落,和別人一起消化吧。 文|陳婕翎 日本男星三浦春馬驚傳在自家住宅身亡,根據日媒報導,初步判定他是輕生,消息一出讓許多喜愛他的粉絲難過到崩潰。圖為三浦春馬先前來台舉辦粉絲見面會的畫面。圖片|UDN 提供/記者蘇健忠攝影 日本男星三浦春馬驚傳在自家住宅身亡,根據日媒報導,初步判定他是輕生,消息一出讓許多喜愛他的粉絲難過到崩潰,短期要不傷心很困難,心理師提醒,鐵粉不要把情緒藏起來,建議傷心的粉絲們可以在粉絲團共同回憶偶像的好,讓情緒透明化,接納自己的難過,調適心理。 面對最喜愛的偶像突如其來的噩耗,每個人都一定會難過,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馬偕醫院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暖心建議,不要一個人孤單承受情緒,建議傷心的紛絲可在同好團體中,發起紀念活動,回憶喜愛偶像的原因,如演技、公益或對粉絲好,抒發情緒。 羅惠群說,在偶像驟然離世後,消息越少越好,有時深入了解輕生原因後,粉絲可能會更加難過,雖不建議粉絲刻意去找過多資訊,但有時粉絲還是需要一些答案,「找答案時,一定要有人陪著。」另外,粉絲也可以在臉書上可以向偶像寫一封告別的信,都能讓情緒慢慢沈澱。(延伸閱讀:「他看起來很快樂,為何突然自殺?」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給予負能量空間) 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臧汝芬說,粉絲一定會難過,尤其擔心一些情緒本就在低潮期的人,可能將偶像是為英雄崇拜,在偶像輕生後,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甚至產生模仿效應。 臧汝芬表示,在網路時代中,有些人雖一直生活得不快樂,但表面卻非常風光,最怕年輕人躲在網路中,只跟網路互動,錯過尋求專家幫助的時機,提醒身邊親友應在察覺對方心裡有傷或壓力,就即時給予幫助。 圖片|達志影像/AP 三浦春馬最後發文配上親切的笑容。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三浦春馬逝世粉絲淚崩 心理師:鐵粉別把情緒藏起來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三浦春馬驚傳輕生 合作導演曾讚「私下脫線又認真」 三浦春馬衣櫃自盡 警方現場搜獲遺書 「她孝順一輩子,媽媽最惦念是少來探望的兒子...」寫給憂鬱、照顧、陪伴者的理解之書 July 24,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CyABek
「北一女常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寫給所有曾經自我懷疑的你 https://ift.tt/2CJgKZF 你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嗎?一失敗,你就忍不住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嗎?但其實做不到目標是正常的,不需要因此氣餒。 我們做得不夠好嗎?可能只有我們自己不放過自己。 昨天我和一群高中的直屬聚餐吃飯,六個人在學妹家的客廳各自找了個位置或躺或臥地聊起這些年的變化。有一名學妹剛從高中畢業一年,其他的幾個人幾乎都已經是 30 歲上下。大家從北一女中畢業多年,各自在不同領域發揮,走了很多不同的路,有的人暫時從職場離開成為了雙寶媽媽、有的人從竹科逃離成為健康管理的教練、有的人在國外固定當登山領隊,我自己則是創業了好幾年又決定走上一條自由斜槓工作的路。 「你們覺得北一女有沒有影響我們什麼呢?」 「北一女讓我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有一名學姊跟一名學妹附和了我的體悟。 舉一個例子。 前陣子我跟著 T 做重量訓練,某一天 T 帶著我做某一組全新的動作。T 說,讓我們試試看 16 公斤,我失敗了。於是,T 把重量調整成一半,我終於可以負荷,但是我看著那跟原本差了一半的重量,突然感覺自己那天的狀態好像很不好。後來幾次嘗試,重量慢慢增加回到 12 公斤,但我已經感到自己瀕臨極限,承受著 12 公斤的我,連標準動作都快要達不到了。那天走出健身房後,我傳了訊息給 T。 「我覺得我今天好弱。」我說。 「不會啊。是我讓你覺得你很弱嗎?」T 問我。 「因為我一直做不到你給的目標。」我說。 其實我在傳訊息給 T 的時候,一直很想道歉。為什麼想道歉?因為我常常覺得自己若是做不到很好,就會讓別人失望。而當我讓別人失望,我就應該道歉。這樣的習慣,或許真的是從北一女開始養成的。(延伸閱讀:「不管是誰錯,都是我先道歉」用謝謝代替,比對不起更有力) 考進北一女中的人,大多是國中成績斐然的人,我們最習慣的是成為班上的前兩三名。這種習慣,會在進高中之後瞬間破碎。我記得我進高中第一天,我們有一個英文能力檢測。我後來在猜,或許是因為考進北一女時,大家的英文基本學力測驗幾乎都是滿分,老師為了知道我們「真正的程度」,於是做了這個跟正規學習無關的測驗,想知道學生的程度落差。 那張考卷,無疑成為我人生中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張卷子。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發現除了選項 ABCD 字母之外,問題與選項我幾乎都看不懂。滿滿的無助感讓我不知道該如何自處,我只能亂猜。對從小就習慣用功讀書、有所準備地面對考試的我來說,被迫亂猜一張考卷的經驗實在是讓人感到非常恐懼。考試結束以後,我看著同班同學,想從他們眼中看到一樣的恐懼。 「我⋯⋯整張考卷都看不懂⋯⋯。」下課時,我跟一群同學說起我的真正感受。 「我也是啊。」同學們紛紛附和。 後來,考試結果公布,我拿了 40 分。而跟我分享恐懼的同學,則拿了 80 分。 那張考卷的內容其實已經不是國中程度的英文,而是相當難的一張考卷,為的是知道有多少學生已經超出一般國中畢業生的程度。國中並沒有額外學習英文的我,看不懂其實極為正常。但為什麼那張考卷對我影響很深? 因為當我穿著綠色制服回到我的家庭、社區時,常常會有好多人看著我跟我家人說,「你女兒好棒喔!考上北一女耶!成績真好!」 事實上,北一女的學生從來不是只追求成績卓越,從學術、體能、人際、表達、藝術、領導等,樣樣不是如此。 高一的時候,班際有合唱比賽,音樂老師為了要找出一個鋼琴伴奏異常辛苦。 為什麼會辛苦呢?並不是因為班上沒有人會鋼琴,而是太多人會鋼琴,因此老師得不斷提高標準,從詢問有沒有人會鋼琴開始,一直問到五年以上經驗、七年以上經驗,乃至於需要學會 2 至 3 種樂器的人才可以成為班上的伴奏。在老師一一詢問全班的經驗時,看著那些舉手的同學,不會彈鋼琴的我也突然覺得好難自處。同樣的狀況,一次次發生在各種領域。在學校裡面,我是個學渣。但走出了校園,大家又覺得我是優秀的學生。 當 16 歲的我聽著那些恭維,我更感覺自己活得好混亂。我感覺班上同學的程度多半遠遠超過我,我在北一女就是一個學渣。我好怕被大人發現,其實我不如他們想像得那麼好,我不再像國中時候的我,真的可以「盡好本分」做到大人期待我的目標。冒牌者症候群(《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解釋,當成功、能幹的人認為自己其實所知不足,因此常害怕自曝其短而被他人認為是個假貨,此謂「冒牌者症候群」),是我從高中開始養成的。(同場加映: 「一被稱讚,就開始覺得尷尬」冒牌者症候群心裡害怕的是什麼?) 乍看之下,這種心態好像也沒什麼不好,挺激勵人成長的。但事實上,這樣的心態有時候因為太過強烈,因為太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很弱,我們會更容易放棄許多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因為我們害怕自己「真的失敗」。我高一的時候,開始發現自己逐步跟不上學校的英文課,不管我怎麼努力念書,考試成績總是在及格邊緣徘徊。父母那時發現我的吃力,幫我安排去補習班補習英文。 下了課,穿著制服到了補習班。老師上完課以後,讓我們考了一張考卷,跟隔壁同學交換改。我卻發現,坐我隔壁的是一名師大附中的學生,而他的分數比我高上許多。當下,我覺得好害怕,我好怕被那名陌生的師大附中同學發現這個穿綠制服的學生居然成績那麼差。於是,回到家的時候,我騙父母說我覺得補習班教的東西都太簡單,我覺得我還是自己念就好。事實上,我都還是不會,我只是逃跑了。 圖片|來源 我並沒有每一次都逃跑,但是就算不逃跑而留下來,我也總是很害怕,怕自己不夠好、怕自己讓別人失望。一輩子,都活得很吃力,就因為我很想達到所有人給我的目標。 就像那天重量訓練的故事,我跟 T 說「我做不到你給的目標」後,縈繞我腦海中不去的,是我怎麼會連教練給的目標都做不到的自我懷疑。 卻沒有想到,T 回傳訊息跟我說,「做不到是正常的,我給你的是比較難的強度,但你都能做到指定動作已經很強了,我們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動作。」看著那則訊息,我差一點掉眼淚了。 T 又說,「不要因為達不到目標而洩氣,我們要追求感受跟正確的姿勢。」 原來,做不到目標是正常的,因為目標很難。相比追求一次達到別人給的目標。不放棄,才是真正的堅強,才是我該追求的事。 我們不會因為我們做到了某些目標,一輩子就理所當然地應該完成別人給我們的目標;我們也不會因為我們做不到某些目標,就是爛得不應該去挑戰困難的廢物。 「我就爛(搭配梗圖),但是我不會放棄做我想做的事。」送給所有自我懷疑與害怕得想要逃跑的你。(推薦閱讀:夢想早殘破不堪?給在城市裡努力生活的你:請好好稱讚自己) July 24,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CJgKZF
好想去涼爽的地方走走?12 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免費入園 https://ift.tt/3fVbC3f 台灣很美麗,山川的壯觀景色更是宜人。有幸生在這自然景觀豐富的島嶼,週末怎麼能不去接觸一下大自然呢? 因應疫情趨緩,加上「安心旅遊補助」上路,大家放假紛紛往外跑、透透氣,喜歡親近大自然、爬山的人,林務局祭出全台 12 個國家森林遊樂區免費入園優惠,千萬別錯過了! 圖片|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提供 自從 7/15 至今年底,林務局讓各位愛跑山林的旅客,能從下列 12 大國家森林遊樂區任選一處、享有免費入園 1 次的優惠。國人只需要出示身分證正本便可入園,無身分證的兒童能使用健保卡或其他可身分文件替代。而若是外籍人士,則需出示居留證正本給售票人員辦理入園登記。(同場加映:映入眼簾的都是海!北台灣最美草原「桃源谷」登山步道) 圖片|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提供 林務局表示,散步在森林中的芬多精,擁有能提升人體免疫力的生物活性,歡迎遊客來場森林浴,既可強健體魄、又能紓壓身心,熱愛大自然山林的你,絕對要把握啊! 圖片|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提供 12 大國家森林遊樂區一覽: 1.太平山森林遊樂區 地址:宜蘭縣大同鄉太平巷58之1號 2.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新北市烏來區信賢里娃娃谷46號 3.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新北市三峽區174之1號 圖片|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提供 4.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桃園市復興區霞雲里佳志35號 5.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屏東縣獅子鄉丹路2巷23號 6.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台中市和平區東關路一段200之8號(推薦閱讀:逃離都市的最短路徑:台中谷關四個私房自然景點推薦) 圖片|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提供 7.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大安路153號 8.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2鄰17號 9.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墾丁里公園路201號 圖片|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提供 10.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台中市和平區雪山路18號 11.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台東縣卑南鄉龍泉路290號 12.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花蓮縣壽豐鄉林園路65號(你會喜歡:逃離城市,走進另一端:台灣絕美的東部秘境步道) 【本文由Marie Claire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安心旅遊補助申請7/1上路!自由行、團體旅客都能享有優惠,離島還加碼,五大方案一次看懂 戶外愛好者歡呼!太魯閣新景點「山月吊橋」耗時三年終於完工,壯麗遼闊峽谷看到飽 戶外愛好者必挑戰!「台中萬里長城」帶你通往童話森林,得先征服300公尺「垂直天梯」才能到達 July 24,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VbC3f
「遇到事情,就想找人說上十遍」對人發洩,是不是一種自私的行為? https://ift.tt/3fXsndU 你常常在與他人的相處之中,感受到自卑、憤怒、悲傷嗎?其實這些情緒,都是對方無法處理,滿溢出來,移轉到你身上的。 文|約瑟夫.布爾戈 你不過是把你的想法強加在我身上!——大多數人都說過的一句話 投射是另一個進入主流文化的概念,同時也已得到大眾廣泛的理解,即便是那些從未接受過心理治療的人。「別再把你的想法套用在別人身上了。」朋友也許曾對你這樣說過。這或許意味著,你正在因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批評別人,而實際上,你才是應該負責的人。 投射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投射,但如今對該術語的常見表達方式,低估了它的複雜性。為了更深刻地理解投射,我會換一種方式闡述,視其為基礎的溝通方式。確切地說,也就是父母與孩子最開始使用的溝通方式。與其說是「投射」,不妨用「排空」來理解此防衛機制——它能幫助你擺脫某些糟糕的感受。 嬰兒的交流方式 思考以下表達方式: 宣洩你的情緒 傾倒情緒垃圾在某人身上 發洩不滿 這些句子全部蘊含了排空或放空的意味。透過激昂演說(例如「宣洩情緒」或「發洩不滿」),我們可以釋放情緒壓力;對朋友抱怨不迭時(「傾訴」或「移除」),我們將感情負擔轉移到了對方身上。希望自己擺脫痛苦情緒,並將其轉移到他人身上,便是驅使人們發洩或傾倒情緒垃圾的緣由。投射(即擺脫某些東西)的涵義,遠大於我們一般使用的範圍。 少了言語的協助,嬰兒也會做出類似的舉動,透過尖叫或哭喊的方式擺脫痛苦情緒。在此過程中,排空(投射)的痛苦會讓他們的照料者深感苦惱。就像你聽了一整晚朋友的發洩後,會感到不舒服一樣,父母得承受孩子的痛苦,並且極其不安——因為太過頻繁,所以他們通常認為必須採取相應措施。我們感受到了嬰兒的痛苦,於是試著弄清楚他的意圖:需要餵他嗎? 是不是該換尿布了? 還是安撫他? 嬰兒以一種十分恰當的方式,將自己無法忍受的體驗排空或投射到了我們身上[1],喚起我們的同情心,讓我們幫忙承受痛苦或不適。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投射不僅可說是最早的防衛機制,意在幫助苦苦掙扎的嬰兒應對(擺脫)無法忍受的體驗,同時還是一種交流方式,激發父母給予關愛。投射是親子關係中的日常,同時也是多數其他關係裡的一種間歇式特色。 在正常情況下,當嬰兒得到足夠的照料,或者父母可以承受得來時,嬰兒會學著理解並忍受自己的體驗。多年後,隨著長大,他們不再需要將自己的經歷投射到外界,而是默默放在心裡,獨自消化情緒。換句話說,在照料者的幫助下,嬰兒無法忍受的恐懼、痛苦、焦慮及其他感受,逐漸變得可以容忍。(推薦閱讀:家庭心理學:孩子的悲歡和樂觀,原來是受到大人影響?) 就如同許多實用的育兒方式:經過一陣子,孩子學會了使用刀叉、自己穿衣服、繫鞋帶等,我們不再需要為他們做這些了。當孩子學會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我們也就沒必要再幫忙承受。 投射,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上述情況當然屬於一種理想狀態。沒有人能夠完全獨立,也沒有人能完全放棄投射。以下有一個關於日常投射的複雜案例,我相信它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有時當我感到疲憊不堪時,我會對親近的人極不耐煩,也許是暴躁,也許是挑三揀四,猛烈抨擊他們做的蠢事。無意之間,我常讓身邊的人備感痛苦,因為我的脾氣實在太壞了。 真相是:我內心不痛快,卻又無法獨自承受。唯有覺知力相當強的人才能區別疲勞與怒氣,同時還能輕易察覺:「我昨晚沒睡好。」「這週太勞累了,我感到很虛弱,這不關任何人的事。」相反的,我將自身體驗投射於身邊的人,以令人不悅的方式對待他們。儘管疾言厲色沒能讓我完全擺脫不愉快的情緒,卻也常因投射而為內心帶來稍許釋放(但經常緊跟著內疚)。 工作場所中,偶爾也會看到類似的情況。有人可能對同事說:「老闆今天早上火氣很大。」 掌握職權的人可能會辱罵員工:「能不能長點腦子! 」藉由將個人痛苦施加(投射)於下屬,獲得一絲內心舒坦。為求順利畢業,我曾做過一段時間的律師助理,經常目睹在審判前夕備感壓力的律師,把助理和祕書罵得狗血淋頭。 這些倒霉事,簡直就像「出門踩到狗屎」。 我們可以把這種糟糕感受——從位階的上層傳到下層的現象——理解為投射。投射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目的是讓自己擺脫痛苦。這種防衛類型無效且經常具有破壞性,更重要的是,出現此行為的人正處在痛苦之中,被自己的痛苦淹沒,試圖透過投射給他人的方式擺脫痛苦。從潛意識的層面來看,我們也都渴望有人能夠明白我們對痛苦的表達,給予援手,即便我們早已不是需要父母照料的嬰兒。(延伸閱讀:奧修禪卡|比我辛苦的人很多,但我真的好痛苦該怎麼辦?) 在第五章中,我說過有人會把痛苦感受「發洩」在朋友或親人身上,而非真正引發情緒的對象——這是「轉移」的典型例子。同樣的,為了遠離內心的痛苦,我們也會把氣出在他人身上,在無意識中想讓他們感到難受。多數人都曾把自己的感受發洩於在意的人身上。壓力當前,當我們的成人應對機制被情緒問題打敗時,我們就會回到最初嬰兒期的防衛形式裡——投射。 當我們無法獨自承受痛苦時,所愛之人的任務之一即是替我們承擔(即便有時是無益的)。扛起重擔(投射)也是關愛他人的方式之一。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能夠察覺對方是在投射情緒時,我們給予理解,並願意安撫對方。但若我們自身沒能力忍受這些投射——當我們感到壓力或心懷不滿時,則會覺得受到了攻擊,接下來可能會採取報復——將糟糕的感受還給對方,這就會演變成一場不斷升級的投射之戰。 對內疚的投射 既然我們瞭解到了投射的普遍性,現在再看一個更為熟悉的情況——被激化的內疚感或良心不安。 吉姆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把答應妻子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那天晚上,當他剛把腳踏進屋內,斯蒂芬妮便開口問道:「我叫你取回來的乾洗衣服呢? 」吉姆不好意思地承認把這件事忘了,並向妻子道了歉。因為吉姆有「健忘」的無數前科,妻子不耐煩地歎了口氣後說道:「算了算了,明天還是我去跑一趟吧,早就知道你靠不住了! 」 吉姆的內心一下子反感起來,怒火中燒:「我不知道你有什麼好小題大作的,就是忘了而已,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你能不能不要老是批評人! 」 你和家人、配偶或朋友有過類似的對話嗎? 我當然有過。 起初,吉姆承認了過錯,並道了歉。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承認自己的過錯並心懷內疚,但唯有當道歉立即被對方無條件地接受了,他們才會有一種完全的清白感。任何一點糾纏不休的批評或嚴厲之詞,都會激化內疚感,從而成為無法承受之重。在上面的例子中,很多人都會轉而選擇拒絕承擔一切責任,並力圖透過投射到外界的方式,逃脫心中的內疚感(良心不安)。 在這個例子裡,吉姆的內疚感隨著斯蒂芬妮的批評之詞煙消雲散,隨後選擇把問題拋回去,讓妻子做壞人。他不再為自己的粗心感到內疚,他要讓妻子為她的苛刻感到不舒服。在某種程度上,吉姆也知道自己在這件事裡的責任所在,但因為忍受不了內疚感,投射便是他告訴自己的「謊言」:我不是壞人,你才是。 愛情關係中的投射 另一個常見投射現象的地方,是在愛情關係中。我們都見識過墜入愛河的人,同時會感到好奇:「她看上他哪一點了? 」「他眼瞎了嗎?」經常在愛情中渴求迷戀感的人,會回避戀人身上那些可能抑制這種感覺的人格特質,這是對完美愛情的妄想。當我們分裂了對戀人不足之處的覺知,經常轉而對朋友或家人萬般挑剔(投射的結果),所以身邊的親友不免疑惑起來。 癡心的人可能會選擇忽視這些意見,甚至反對,這樣一來,他就不必面對那些分裂的感受了。也許你我有過類似的經歷:出於關心,你覺得自己有義務讓朋友看清他女朋友身上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結果卻導致你們反目成仇。如果有人正在對自己撒謊,根本不想面對事實,你試圖協助釐清真相的舉動,只會令他感到極度不安,甚至充滿敵意,而你則會成為他的敵人。 性格方面的投射 以上的例子,是將忍受不了的感受或反感的真相投射於他人身上。但是,投射還有更為普遍和穩定的存在方式,因而影響到整個人的性格。 這裡有個很典型的案例。或許你認識某位異常沉著、理性,幾乎可以用超然來形容的人,他的身分可能是工程師、律師、會計或者某領域的科學家,善於分析,同時對情緒有極強的控制力。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之後通常會選擇一位極其情緒化,同時依賴性強的伴侶。在我看來,這種精神分析和前面的案例並無二致:伴侶中的一方正在極力回避自身大部分的感情起伏,將其投射到了另一方身上,後者為其承擔起來。 我不依賴人,你才依賴人;我沒有感到痛苦和驚慌,是你感到這樣。 這當然是不具意識的結果,或者說是潛意識的呈現。投射的過程在內心太過根深柢固,但終究還是透過「選擇一位替他承受情緒的伴侶」的方式顯現了出來。 分裂與投射 在第六章中,我探討了矛盾心理,以及我們如何利用分裂去簡化或解決這種衝突的情感。我們將之一分為二,並且努力擺脫其中一個面向。作為心理防衛機制,分裂和投射通常會同時作用,藉此應對矛盾的心理問題。 比如說,我曾有段時間無法面對內心的憤怒與攻擊性情緒,也許是因為這些情緒無法為我的原生家庭所接納,我總是被家人期待成為一個「好孩子」。事實上,我是一個既善良,有時候也不那麼善良的人,心中同時交織著愛與恨的衝動。當敵意太過強烈時,我便採取分裂的方式扭曲事實:擁有愛、為社會所接受的美好情感的那個人才是我;充滿敵意和攻擊性的那個人,不是真正的我。我把自己分成了兩個部分,同時否認其中一部分,這意味著我會把否認的那部分投射到外界。(延伸閱讀:《媳婦的廚房守則》:完美的家庭背後,每個人都做不了自己) 在第五章中,我提到了我的訪客妮可,一位會因受傷小鳥被同學折磨而哭泣的女孩。她富於同情而善良的人格,其實是對自身無法承認的嚴重施虐情感的反向作用,與此同時,她將這些情感投射給了其他孩子——是後者的行為將其表現了出來。那些孩子確實行事殘忍,正好驗證了她的投射。在我的職業中,有時會將此現象稱為「現實投射」。 在健忘的吉姆與妻子的案例中,吉姆將自己的於心不安投射給了斯蒂芬妮。在他看來,她正在嚴厲地批判自己,為一點點小事就鬧得雞犬不寧。但也可能斯蒂芬妮本身就是一個嚴厲苛刻之人,當吉姆投射內疚感時,她也剛好做出了看似投射正在「運作」的舉動。許多婚姻的難題,便是出於此雙方防衛機制「生生不息」。 「你為什麼總是非得讓我不堪負荷才肯罷休? 」 「你總是這樣,自己食言在先,如果我為此生氣,反倒成了我在喋喋不休! 」 「能不能別再怪罪我了! 承認你為做過的事感到愧疚很難嗎? 」 你是否遇過不停問你生不生氣的人? 也許你原本並未感到丁點氣惱,卻因為對方問了太多次,結果最後真的開始生起氣來。這可能是對方洞悉了你未意識到的東西,但也可能是他把自己的憤怒投射給你,他認為應該為此生氣,讓你也感同身受,而不是自行消化。不斷地發問:「現在你真的不生我的氣了? 」最終可能會激起先前被投射的情感,這種疑問成了防衛的(潛意識)確認形式。 換言之,當人們以投射作為防衛手段時,通常會親身驗證這種投射——也就是說,讓自己信服投射是成功的,透過言語或行動,喚起他人極力否認的經歷。 圖片|來源 投射與焦慮 有時,當人們投射或轉移某種自身承受不了的情感體驗時,可能並非出自某種明顯的個人因素,反而比較像是感受到了一種來自外界的無名恐懼或逼近的威脅。與患有焦慮症的人相處時,我經常發現他們的焦慮暗示著一種恐懼:投射的情緒會折返並吞沒他們。這令他們感到恐懼,更重要的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些什麼。 特瑞莎是我的一位訪客,她在很多方面都與妮可十分相像:性格靦腆,說話輕聲細語,性格看似完全不具攻擊性,儘管她善於不露痕跡地譏諷,但表面上看來無傷大雅。和我的多數訪客一樣,她也來自一個極其混亂的家庭。一家人過著一種近乎遊牧的生活,母親情緒很不穩定,與父親的關係又疏遠。因此,特瑞莎從未感受過安全感。隨著長大成人,她成了懼曠症(出門恐懼者)患者,並深受恐慌症狀困擾。 在治療期間,我們逐漸明白,原來她向外投射了極大部分的情感生活,因為她發現自身無法承受。在潛意識層面上,她察覺自己的敵對情緒如此強烈,以致於僅是「擁有」這種情緒,便令她害怕到精神崩潰。取而代之的是,她將其投射給了「這個世間」。當外界愈來愈具有威脅性,她會選擇避免與投射過的對象有所接觸,最終導致生活受到極大局限。有時候,即便是身處安全的家中,那些情緒也會毫無防備地湧上心頭,造成恐慌。 當事人擔憂那些向外投射的敵意,最終將會悉數折返內心。為了減少並控制這份焦慮,他們還可能產生強迫性念頭或行為,我會在第九章探討該類防衛。 投射與羞恥感 上一章說明了「理想化自我」的內容,其中提到,有些人會在談話時炫耀自己,比如說賺了多少錢(總之賺得比你多),或者認識某個大人物(而你卻不認識),驚豔而奢華的假期旅行(你可能一輩子都負擔不起),別人對他的印象如何如何,剛買的新車,上週參加的盛宴等等。 你可能恨極了這種人,你也可能認為他勢利或愛炫耀。不論什麼時候聯繫,他都有能力讓你不爽,更別提什麼相見之歡了。 那些理想化自己,同時炫耀自身優越感的人,是為了讓你自我感覺不好——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目的。有些時候,他們是故意的,但更多時候,他們也是出於潛意識想傷害你的自尊,讓你感到低人一等。想讓自己看似贏家,就需要一個失敗者襯托自己的成功。有時,這些人甚至還會激發你的嫉妒之情,而你隨之會有毀了他們的衝動——轉而向別人嘲弄或貶低他們。有時候,語言都不足以表達你的恨意。(同場加映:炫耀自己比你優越?如何面對讓你產生負面能量的朋友) 電影《伴娘我最大》(Bridesmaids,2011)中,海倫這一角色完美闡釋了這些人格特徵。一位膚白貌美的社會名流,嫁作了富豪的妻子,口中如數家珍地列舉著見過的大人物、去過的好地方、城裡最好的餐館、頂級設計師的名號、購物的好去處,以及新娘婚前派對的最佳場所。確切地說,她知曉一切的上上之選。更有甚者,她會炫耀自身的優越感,藉此打壓安妮——另一位生活得一團糟的伴娘。 安妮打從心底討厭海倫,因為海倫無時無刻不讓她感覺自己是個十足的失敗者。在電影的末尾,當安妮救贖了自己,逃離自我厭惡的深淵時,海倫也終於承認她並沒有朋友,沒有人願意給予陪伴,哪怕是她的丈夫。表面上看來,她是個人生贏家,但事實上,她的社交生活及婚姻都陷入一片荒蕪。她覺得自己才是失敗者——一如她試圖讓安妮所感受到的那樣。 在這個過程中,海倫想要投射的——那些炫耀自誇的人想投射的——都不過是自卑感。他們在潛意識裡想傷害你的自尊,讓你滿懷嫉妒,處處證明你不夠好,這會令他們產生在你之上的優越感。這些人通常具有競爭意識: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是由(而且只有)兩種人構成——成功者與失敗者,兩者完全對立,如同兩極。 把失敗者的感受投射給你,讓你「獨享」。他們透過這樣的方式,抵制自身是失敗者的糟糕信念:「你過得很失敗,我卻是人生贏家! 」 防衛的目的 作為人類心理學的其中一個面向,投射發揮著重大作用,呈現的方式諸多,抵禦著幾乎所有的痛苦情感,本章僅是這一大主題的入門介紹而已。以下是投射可能呈現的方式。 需求與依賴 我發現,把情感需求及弱點當作我們內心的「嬰兒面向」,對於理解投射相當有幫助。當我們懂得擔起責任,照顧好自己,關照自己的需求或尋找適合的對象以滿足需求時,我們表現出的是成年人或父母的面向。也就是說,每個人都由父母和孩子兩個部分組成,這兩部分都可能會投射到他人身上。 「不願依賴他人」的人,有時會尋找依賴性很強的朋友或伴侶,讓自己看起來猶如「靠山」或「中流砥柱」。毋庸置疑,看似什麼都不需要、經常被他人視作父母的人,其實是在抵禦自身的需求。 他也許否認並壓抑對自身需求的覺知,同時還將需求投射給必須代為承擔的人。選擇第一組與第三組敘述的讀者,傾向於使用該投射類型。 與之相反,有些人會將內心的「成年人」或「父母」部分投射給他人,並讓他人負起所有照顧的責任。你或許認識某個生活總是陷入混亂,需要朋友或父母拯救的人。「看我把生活過得一團糟——你得照顧我,因為我還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 」選擇第二組與第四組敘述的讀者,可能傾向於這種投射方式。 可以想像,堅強的「靠山」與無助的「孩子」通常會相互吸引,組成極度穩定但卻不健康的關係模式。 你或許曾在家人或工作中看過類似的防衛機制:父母與成年兒女之間、同事之間,以及朋友之間。永遠不要指望不平衡或不對等的關係,也就是一個人似乎比另一個人更具有依賴性。因為完全成熟的關係會基於一種互惠原則,一方會依靠另一方滿足自己的需求,亦會反過來滿足別人的需求。 情緒 當我們投射(否認)無法獨自承受的感受時,經常會找人替我們承擔,就像健忘的吉姆,他會讓妻子背負他的內疚感。但在其他時候,投射方式可能充滿暴力與爆炸情緒:你或許認識某個在感到壓力時暴跳如雷,讓身邊每個人都痛苦不已的人。無論對方年紀多大,不妨就將其看作一個被痛苦淹沒的孩子,尖叫著力圖擺脫不愉快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觀點或許能讓人好過一些。 如果你遇過這樣的人,相信你明白那種令人不舒服的感覺。此外,那個人身邊的同伴也會是不快樂、緊張甚至無禮的。所以,如果你傾向以這種方式脫離痛苦,其他人可能會躲避你。也許你感覺自己對朋友和家人「太過分」了,那可能是因為你正在依賴此種投射方式。選擇第四組敘述的讀者務必多加注意。 若身邊的人經常莫名對你發脾氣,也許是因為,你正在向他們投射憤怒;若你常對他人感到「自責」,或許表示你正在回避因不願面對某事而產生的痛苦責任感。選擇第三組敘述的讀者,會傾向這種投射。 自尊 擁有明顯優越感、蔑視他人、裝模作樣,同時傲慢又自滿的人,通常表示他將羞恥感投射給了他人,因而極力表現出有魅力、成功且受歡迎等特質。認同第五組敘述的讀者,會選擇該投射方式。 其他防衛羞恥感的機制,將會在第十一章中進行詳細講解。 [1]雖然大多數人習慣用「project onto」來描述投射行為,但精神分析學理論家更喜歡用「project into」的說法,因為後者捕捉到了潛意識的信念:將投射的想法或情緒強加於另一個人。 本文摘自約瑟夫.布爾戈的《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由今周刊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July 24, 2020 at 09: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XsndU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