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Ku8ot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只要更好,就會被愛」急著被認同的孩子有什麼特質? https://ift.tt/2XKu8ot 從小被冷落的孩子,會有什麼特質?為了取得認同,他們可能變成太過「乖順」的孩子,並且,這樣的性格將會影響他至成人以後。 文|片田珠美 不被父母認同、不被愛的孩子,也可能變成極端的「好孩子」。 因為想被認同或想被愛的欲望比別人更強,所以會更努力去滿足父母的願望,只要被要求,就會努力去達成。 誠如法國的精神分析家雅各・拉岡(Jacques-Marie-Émile Lacan)所言:「人類的欲望也是他人的欲望。」不管是誰,或多或少都會察覺「他人的欲望」,並且當作是自己的欲望般地盡力去滿足它,藉此希望能夠被認同、被愛。 其中,有些人希冀能滿足「他人的欲望」,只要能被對象喜歡、被對象稱讚就感到非常開心。相反地,如果沒有察覺到「他人的欲望」,就會完全拒絕與他人扯上任何關係,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 事實上,察覺父母的欲望,滿足他們的欲望,希望被父母認同、被父母所愛,這是所有孩子不知不覺中都在做的事。孩子讀取父母的心情後,就會盡量順應著父母的心情走。 圖片|來源 譬如說,身為開業醫師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成為醫師繼承家業,如果孩子敏感地察覺父母的欲望,可能就會說出「等我長大以後要成為醫生」這樣的話─但這並非僅只於醫生世家。只要孩子敏感地察覺父母希望孩子從事的職業之後,就會說出「等我長大以後要成為 XX 」。 想要滿足「他人的欲望」並非壞事。能夠察知「他人的欲望」的人,周遭的人大多會有「很伶俐」、「很能察言觀色」的正面評價。 然而,過猶不及,若總是注意「他人的欲望」,漸漸地就會失去自己的欲望。在某些時候,甚至會有被操縱的危險。 尤其是第一章所說,有支配欲望的父母所養育出來的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望,會將父母所言當成第一順位,完全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想要成為什麼。不,正確來說,當父母認為自己的幸福=孩子的幸福時,就會做出讓孩子搞不清楚的事情來。 這種傾向在「冷落兒」身上尤為明顯。從小開始,兄弟姊妹就比自己受疼愛,總是被冷落在旁,所以必須不斷思考「要如何做才能被父母認同、被父母所愛」。當然,會比別人更敏感地察覺父母的欲望,並且為了滿足父母而做出過多的努力。 然而,這些孩子不管多麼努力都無法得到回報。譬如說,對於時不時透露出「好想要○○啊∼」的父母,孩子會努力存下零用錢,買禮物來送給父母,但卻有可能得到「我不喜歡這個顏色」、「這東西沒用啊」、「我想要的是別的款式」這樣的回答,有時甚至會得到「我才不想要這種東西」這樣的答覆。 總之,不管送父母什麼,都無法滿足他們。 而對「受寵兒」的反應則是完全相反。「受寵兒」所贈送的禮物,不論是什麼,父母都會很開心。會露出笑容,以「XX 送我的禮物真的很棒」、「XX 的品味很好」等話語來稱讚「受寵兒」。 看見差別如此迥異的反應,「冷落兒」會再次認知到自己是不被愛的。若是在此時決定放棄爭取父母的認同與愛,不再做任何努力,倒是簡單;然而一般來說,孩子是不會如此簡單就放棄的。尤其是年齡越低,沒有父母的照顧與幫助就無法生存,所以若是不被父母認同、不被父母所愛,對孩子可說是攸關生存的問題。 因此,孩子會想「只要我變成更好的孩子,說不定就會被愛了」、「只要我送爸媽更貴、更棒的禮物,他們就會開心了」,因而更加努力。但是到頭來,仍然不會有所回報。最後,孩子失望了,滿是無力感,而自我肯定感也更低落了。 也就是說,為了讓父母認同、被愛,而過度地奉獻自己,卻因為沒有回報而更加失落⋯⋯這樣的惡性循環會持續不斷,直到他長大成人。 第一章中所介紹的,因父母拜託在經濟上進行援助,認為這是父母需要自己的證明,因而持續供應金錢的「冷落兒」的案例中,有不少人都因為這樣過度的奉獻,而造成自己在經濟上的困頓。 本文摘自片田珠美著《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由大好書屋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 April 18,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