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Feuz3
2020年1月26日 星期日
討厭被問何時要結婚?心理學:你越厭惡,其實代表你越認同 https://ift.tt/3aFeuz3 由精神分析看過年問候,其實,人們越是厭惡過年問候,越是認同問候背後的價值觀;人們的厭惡與對立,背後可能是逃避面對自己而造成的無意識行為。 一年一度的過年交鋒即將到來,各個年齡層的人們將各就各位、各司其職,長輩們準備掏出塵封一載的陳年問題,晚輩們準備拿出建設一年的防禦心理,將合力興起年夜飯主桌戰場上的第一場腥風血雨,是除了紅包習俗外,中國年節間的另一番奇景。年輕一輩往往對這些刺探隱私的問題感到反感,並千方百計設法避開問答。過年成了一部分年輕人的紅色夢魘。 筆者在去年過年時,創作了一篇從親戚朋友的發問看發問者的意圖與狀態,可以了解到問出這些制式化、千篇一律且看似刺探隱私問題的長輩,是鮮少對晚輩帶有真愛的,或僅只是為了填充過年相處的尷尬空白,抑或下意識地認為晚輩理應按照自己的世界觀過著生活。因此在飯桌上,不是洋溢著新年希望,而是瀰漫著新年恐懼。 然而,從發問者的角度分析完問題後,新的一年,筆者將從被問候的晚輩視角開啟新一輪的分析。因為一個普遍社會現象的因素,並無法僅歸咎給單一的因素。究竟在新年恐懼背後,年輕世代自身的問題又是什麼? 觸發年輕世代神經的問題,往往與所謂的個人隱私有強烈關聯。 這些過年問候無非是與婚姻狀態、感情狀態、工作狀態,收入狀態、外在狀態有關。一但這些問題的光影浮現於飯桌上的觥籌之間,便輕易挑起了年輕一輩強烈且負面的情緒。然而,精神分析學派的宗師弗洛伊德的著名觀點之一說道:「所有的情緒都是人們內在心理的和內在個人的,而不是心理間和人際間的。」若弗洛伊德坐上過年期間的餐桌,便會觀察到年輕一輩面對侵犯隱私問題的情緒,是由他們自身心理所滋長的。激發的直接因子並非來自他人的問題,而是源於自己認識不清的自我陰影。 簡單且殘酷的來說,我們的厭惡是源於自身的問題,而與他人無關。 縱使那些問題是眾人一致認為是侵犯隱私、不尊重他人的,但相同的過年問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激起反感的,部分人擁有的是平常心甚至愉悅的感受,由此便可以窺見問題可能來自於那些感受到反感的人們自己心中,而非源自於過年問候以及給予問候的人們。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人們的問題乘載著自身的價值觀,而人們的行為、語言則映射出各自的世界觀 就讓我們逐一從幾個經典過年問候來分析,問題們是如何追溯回自身的。 1. 什麼時候要結婚呀? 2. 交男女朋友了沒? 3. 年終獎金有多少?工作怎麼樣呀? 4. 是不是變肥胖/蒼老/憔悴了呀? 首先,這些問候的背後顯現了提問人心中的價值觀、世界觀,認為結婚應在既定的年齡段中完成、每個未婚的有為青年都應該有一個異性親密伴侶、年終獎金的多寡與工作頭銜的響亮程度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唯一標的、隨著年歲的增長伴隨著身體肥胖與衰老是眾人的正常現象。 一一分析對經典問候產生厭惡、平常心與喜愛情緒的族群 1. 什麼時候要結婚呀? 產生厭惡情緒的族群:到達自己認為的適婚年齡但卻還沒有結婚計劃或適合結婚對象的人、選擇不結婚但還沒有辦法坦然面對社會眼光的人 產生平常心的族群:選擇不結婚且可以適應社會眼光的人 產生喜愛情緒的族群:決定近期結婚並等待宣告婚期的人 2. 交男女朋友了沒? 產生厭惡情緒的族群:希望有穩定且理想伴侶卻沒有的人、性向不符合傳統社會認知且無法感然面對社會眼光的人 產生平常心的族群:認為有無伴侶都可平靜接受的人、接納自己性向並坦然面對社會眼光的非異性戀 產生喜愛情緒的族群:有穩定且理想交往對象的人 3. 年終獎金有多少?工作怎麼樣呀? 產生厭惡情緒的族群:工作狀態不符社會與自己期待的人 產生平常心的族群:工作狀態不符社會期待但可以坦然面對的人 產生喜愛情緒的族群:工作狀態符合社會或自己期待的人 4. 是不是變肥胖/蒼老/憔悴了呀? 產生厭惡情緒的族群:擁有社會認知負面變化且自身厭惡如此變化的人 產生平常心的族群:擁有社會認知負面變化但可以坦然面對變化與評論的人 產生喜愛情緒的族群:擁有社會認知正向變化的人 人們厭惡的究竟是什麼呢?問題本身嗎?還是背後搭載的價值觀?還是自身受到問候激起的羞恥感? 藉由分析,我們可以觀察到相同的問題卻可以觸發不同狀態人們的情緒,那我們便可以排除這些過年問候擁有普世、所有人皆厭惡的可能性,更可以應證弗洛伊德的學說:「所有的情緒都是人們內在心理的和內在個人的,而不是心理間和人際間的。」問候千篇一律,每個面對的人內心卻滋生了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時也說明了根源的問題,是源於每個人們自己心中,而非外在的人事物。 那,人們是厭惡這些問候背後的價值觀嗎?深入探索後,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藉由前面的分析發現到,產生厭惡情緒與喜愛情緒族群的狀態是截然對立的。狀態符合社會與自己標準時,人們將會喜愛這些問候,因為可以期待他人讚美將伴隨著回答後產生。反之,若狀態不符合社會與自己的期待,人們將會厭惡這些問候。產生喜愛與厭惡情緒的人們,實際上是認同這些問候背後所搭載的價值觀的。 然而,究竟人們厭惡的真正根源是什麼呢?是羞恥感,無法達成問題背後價值標準所生成的羞恥感。人們拿起這些問題背後價值觀代表的社會標準來衡量自己,一但不滿足,人們便升起油然的羞恥感,這樣的羞恥感是過年期間痛苦的根源。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接著使用精神分析的兩大理論之一的投射理論,更可以得到結論:「人們厭惡的不是問候本身,是厭惡自己內心的羞恥感。」 「投射Projection」,是當人們面對極度厭惡、不願承受的感受,大腦為了逃離這些感受,出於自保,將感受壓抑入我們的潛意識陰影之中(Shadow)。然而,我們陰影並沒有像我們想像中的一樣變成我們的身外之物,只是被我們逃避、忽略了。既然是我們的一部分,且是暗潮洶湧的強大負面能量,便需要有處可去,這樣的陰影將會盡快找到標的,將感受轉化後投射到標的之上。人們因不願承受因問題憶起的羞恥感而壓抑它們,而當找尋投射對象時,顯而易見的代罪羔羊--提出問候的親戚,便成了由羞恥感轉化而成的憤怒最合理不過的著陸點。 強調隱私的背後,可能是深深地對羞恥感與恐懼感的厭惡 表面上,我們很輕易地歸咎憤怒來自於缺乏愛與尊重隱私的親戚身上。隱私固然是社會賦予人們的天生權力,用以保護自己免於受到一些傷害。但,當人們大量使用「隱私權」來自保時,從心理學的角度,將可以看到對隱私權的執念背後,是不願面對的羞恥感與恐懼感。這樣的逃避行為,隱微、難以發現的。 人們越是厭惡過年問候,越是認同問候背後的價值觀 人們厭惡一個現象,但同時擁有鏡射出此現象的價值觀,如此看似矛盾的情形,在一步步分析中將可以被觀察出來。人們討厭著親戚的問候,卻同時無意識地深深認可親戚的價值觀與世界觀。而厭惡問候的人們,也將在自己滿足社會的期望後,無意識地變成自己原本厭惡的親戚們,開始使用相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去關心他人,人們如此輕易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與自己的恐懼、羞恥、情緒充份的相處,是消融它們的不二法門 當人們開始體認到一個事實:所有問題的根源是來自於自身,需要為自身情緒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殘酷且難以觀察到的事實,將可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一味厭惡,反映著潛意識中認同親戚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也一再製造著對立與仇恨。而盼望超越新年親戚問候的恐懼以及其所帶來的人際影響,僅有充滿耐心而堅定地面對自己的恐懼感、羞恥感,將自己情緒的責任溫柔地一肩挑起。 而與自己的恐懼、羞恥、情緒充份的相處,是消融他們的不二法門。過年將由愛與溫馨取代憤怒與對立,閃耀著美好的家族團聚。 January 26,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