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o0xom
2020年1月23日 星期四
「其實不用凡事靠自己」懂得適度依賴,讓關係更增溫 https://ift.tt/2uo0xom 依賴分為三種:適度依賴、消極的過度依賴、障礙性疏離。你和你的另一半是哪一種?在關係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在這個社會中,無論對於男性或女性,「獨立」的價值都在越來越多地獲得肯定。很多人認為,只有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在精神層面上,都能夠做到「自給自足」的人才是「強大」的。但來自美國心理學家羅勃.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以下簡稱作者)顯然不這麼認為。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本書,《適度依賴:懂得示弱,學會從信任出發的勇敢》。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一定程度的依賴他人、以及允許他人依賴自己,是健康的關係中不可或缺的。 書的第一章介紹了「什麼是適度依賴」,第二章則介紹了「適度依賴的反面模式」——「消極的過度依賴」與「障礙性疏離」,作者認為無論是哪一種,後果都是讓我們隔絕了彼此。第三個章節中,作者沿著第二個章節,介紹了在關係中識別消極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的方法;從第四章到第八章,作者依次介紹了如何將「適度依賴」運用到不同的關係裡,愛情、友情、作為子女、作為父母、工作關係;第九章,作者著重強調了在生命中面臨危機和困境的時刻,適度依賴者相比另外兩種不適度依賴者存在的優勢;全文最後一章作者提出了在變老的過程中,適度依賴也對獲得幸福起著關鍵作用。 今天我們來給大家做一下這本書的導讀,在閱讀之前,你可以使用書中的人際關係類型測驗,看看你的關係類型是否健康。 圖片|來源 什麼是適度依賴,什麼是不適度的依賴? 作者認為,在如何處理「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上,人們可以被分為三種不同的關係類型:適度依賴,消極的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簡單來說,適度依賴就是在「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中間取得平衡;而另兩種狀態則是不平衡的。 而每種關係類型的形成,都源於我們從童年開始就發展出的依戀類型和「關係劇本」(即關於「別人會怎樣對待我們」的信念,以下會在每種關係類型中展開敘述)。(推薦閱讀:解析你的依戀型態:你需要的不是新關係,而是認識自己) 1. 適度依賴者: 作者對適度依賴給出了這樣的定義:「適度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p..4)也就是說,適度依賴讓我們自信並充分地信任他人,不恐懼暴露自己的脆弱,懂得求助,同時最終是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依然保持自己的自主性。 一般來說,能夠做到適度依賴的人,在依戀類型上往往是安全型的,他們平靜而自信,認為他人可以信賴;他們的關係劇本是相信「有人會在我身邊」,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會得到照顧的。 然而,做到這樣並不容易。除了適度依賴以外,更多的人處於兩種不健康的關係模型中: 2. 消極的過度依賴者 過度依賴是一種依附性的關係模式,通過依附他人,來逃避生活的挑戰。他們總是致力於和他人保持聯繫,即便在面對他人的輕視和傷害時,也很難、甚至是不可能放棄依賴。(p.8-9) 過度依賴的人,依戀類型往往是癡迷型(也被稱為焦慮型),他們隨時隨地都會害怕照顧自己的人會離開。他們的關係劇本是「我一個人不行」,認為如果沒有其他人,自己就無法生存。這種劇本既有可能源自小時候被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也有可能源於過於嚴苛、循規蹈矩的教養方式。(p.32) 一般來說,過度依賴的發展階段分為四個步驟: 自我否定,想像自己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 渴望被保護,同時恐懼被遺棄,這種焦慮、恐懼感越來越強 焦慮和恐懼使他們開始以他人為中心,不惜一切代價地取悅他人 最後,會導致自我分離,即自己與自己分離——因為過於關注別人,而忽視自己的願望和感受。(p.33-34)(延伸閱讀:怎麼樣我就是玻璃心!在愛裡容易受傷的星座 TOP3) 過度依賴也分為不同的類型,他們通過不同的模式來表現自己的過度依賴: 無助型(不成熟模式):通過誇大自己的脆弱,表現得孩子氣、需要關愛、容易受挫、經常哭泣,來維持和他人的關係。 敵意型(控制模式):通過脅迫他人來維持關係。他們總是表現出馬上就要崩潰、發狂的狀態,以此來取得支配地位。典型的表達是「如果你離開我,我就自殺/傷害自己」。 隱藏型(微妙模式):他們採取的方式是迂回的,比如偽裝生病、過敏、編造經歷等,使他人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這段關係。 衝突型(難以預料的模式):他們非常善變、反覆無常,總在極端的過度依賴和短暫、表面的自立中搖擺。在「依賴」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敵意型過度依賴的特徵;在「自立」的時候,又表現出隱藏型過度依賴的特徵。(p.35-37) 3. 障礙性疏離 疏離的人不會讓任何東西貼近自己,他們的人際關係是膚淺的、公式化的,總是在精神上拒人於千里之外。 障礙性疏離的人,依戀類型往往是回避型,他們回避與他人身體上和情感上的親密。他們的關係劇本是「只能靠自己」,認為永遠不會有人在需要時幫助自己,要生存就必須獨立。這種依戀類型和劇本可能源於小時候親近的人對自己疏遠或者冷淡,讓他們覺得沒有人在乎自己,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他們看起來堅強而自信,實際上卻孤獨而悲傷。 障礙性疏離的發展也有四個步驟: 缺乏信任,即慢慢形成「他人是不可信的」的信念 渴望距離,害怕被侵入,即為了讓自己不失望和受傷,而拒絕接近和親密 採取防禦性的行為,花費很多精力來與他人保持距離 與他人隔絕,越來越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建立滿意的親密關係。(p.38-39)(延伸閱讀:海苔熊書房|《婚內失戀》為什麼我想溝通,他卻不停逃避) 障礙性疏離的人,也通過不同的模式來表達: 退縮型(羞怯模式):他們的社交焦慮非常嚴重,只有為數不多的看上去比較「安全」的朋友,除此之外不和他人交流; 憤怒型(挑釁模式):他們通過表現敵意,來保持距離。這種敵意也會轉變為多疑甚至偏執,比如幻想別人在暗算自己,甚至會有辱罵和打人的情況。他們的憤怒實際上只是一種防禦,用來掩蓋自己的孤獨和不安。 自戀型(自我中心模式):他們用幻想中的優越感作為避免和他人接觸的理由。他們通過表現出比別人更聰明/更堅強/更好看,來合理化自己的疏離行為。和憤怒型一樣,他們的自我中心也是壓抑內心無力感的一種防禦。 膚淺交往型(勉強為之的模式):這種人根本就不表現出疏離。他們一般都有很多朋友,甚至是數量龐大的朋友,但關係都非常膚淺,這些社會關係都只和共同的任務(比如工作)或愛好(運動等)為中心,沒有任何情感深度。和這樣的人交往在一開始很開心,但很快你就發現關係無法深入下去。(p.39-40) 1992 年,作者在美國實施了一個涉及幾百個樣本的調查,發現有約 30% 的人在生活各方面表現出過度依賴;超過 25% 的人表現出障礙性疏離。最快樂、對生活滿意度最高、適應性最好的人便是那些表現出適度依賴特點的人;過度依賴及障礙性疏離的人則更容易患流感、心臟病、癌症等,而且恐懼、抑鬱、成癮等問題的風險更高,離婚率也更高。(p.19) 圖片|來源 過度依賴和疏離 親密關係的遊戲和陷阱 不同的關係類型,會在親密關係中有不同的表現。適度依賴的人會獲得高質量的關係。高質量的關係往往有以下三個特徵:開放和真誠、關心和體貼、安全感和信任。而對於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的人來說,關係不具備這種特徵,作者將其稱之為「關係遊戲」。 在關係的遊戲中,關係是一種權力鬥爭,兩個人都想要從對方身上索取更多,自己盡量少付出。關係遊戲通常都是由其中一方發起,另一方則逐漸捲入這場沒被明確討論過規則的遊戲當中。(推薦閱讀:【為你點歌】致焦慮依戀者,放下感情比輸贏的想法) 玩關係遊戲的人常常使用的策略是「關係陷阱」。設計關係陷阱的目的,是為了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通常是一個人抓住了對方情感上的弱點,使對方若是拒絕他的要求就會陷入內疚;久而久之,內疚會變成憤怒和失望。 過度依賴的人和障礙性疏離的人,設計陷阱的方式不同。過度依賴的人,容易設計讓別人承擔自己不願意承擔的責任和壓力。比如,他們可能會故意誇大身體上的小毛病以獲取配偶的關心。落入陷阱的人可能會發現,自己總是要像家長一樣,負責家裡的所有事。 障礙性疏離的人,會設陷阱讓對方放棄主動權,由自己來決定兩個人的關係保持什麼樣的距離。比如,當伴侶想談論一些兩個人之間需要解決的問題時,他就會故意保持距離,並表現得悶悶不樂。掉入陷阱的伴侶會慢慢放棄主動權,不再提及讓疏離者不高興的事情,於是,關係中一些嚴重的問題就被掩蓋了。(p.52-53) 這本書中作者談到了各種具體的關係陷阱的信號,幫助讀者辨認出自己的另一半是否正在玩一場關係的遊戲。我們在後文中有更具體的闡述。 如何識別和改變,建立適度依賴的關係? 那麼,如果你懷疑身邊的人有可能是過度依賴或障礙性疏離,該怎麼辦?作者提供了識別的方法——通過你自己的反應,來識別對方是不是危險的關係對象。 以下是作者介紹的,與過度依賴的人戀愛的個體可能有的反應,這些不同的反應,都可能由一個過度依賴的伴侶引發。 相互依賴:你被他的需要所誘惑,扮演了養育、照顧他的角色,花大量時間、精力去照顧這些「弱者」,甚至在他得寸進尺的時候,還會付出更多的關愛。(推薦閱讀:鄧惠文談家人:父母孩子之間,不可以只剩彼此索取) 抵制依賴:你努力與對方製造距離,在情感上退縮。 權威主義:你用接管一切的辦法來應對他,開始決定所有事情,設置規矩,主導這段關係。而這種反應只會強化依賴者的無力感和消極行為。 詆毀或貶低:如果你已經開始掌控依賴者的生活,你會看不起他,認為他懦弱、無能、幼稚,當貶低進一步發展,就可能產生精神上、身體上和性方面的虐待。(p.56-57) 而如果你有以下這些本能反應,你有可能正和一個障礙性疏離的人在一起: 過度補償:你加倍努力去接近對方,疏離的人卻覺得自己被侵犯了,更加退縮,使你進一步感覺挫敗和憤怒。 自我貶低:你可能會非常內疚,以為是自己造成了雙方的距離,希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來「修復」關係。疏離的人感知到了你的不安,於是變得更加強勢,更嚴格地限制彼此間的接近。 轉移:從其他的關係中尋求親密感,這種方式最大的風險就是背叛。 否認:不正面面對問題,而是找理由來說服自己一切都沒問題,隨著時間流逝,關係會好起來。這種否認消極感受會增加壓力和生病的可能性。(p.64-65) 幸運的是,作者發現,適度依賴可以後天習得。 我們在這裡不介紹戀愛對象有問題該怎麼辦(可以自己去看書,有很多章節),著重介紹一下如果自己是不健康的依賴類型,該怎麼辦? 在做出認識和改變之前,你首先要先明確以下幾點,真正地理解「適度依賴」: 你需要把所做的事情和人本身區別開來——你的行為,並不等於對你這個人的定義。尋求幫助並不等於無能,也和缺乏安全感、不成熟、失敗無關。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你也可以是自信、能幹的。 尋求幫助不是為了逃避挑戰,而是為了學習和成長。 求助需要有方法,讓被求助的、被依賴的人也很愉快,而不是有一種「被套住」的感覺。(p.6-7) 在作者看來,當你真正做到適度依賴時,你就能「學會平衡親密與自主,請求幫助而不感到無能,與其他人建立聯繫,而不在這個過程中喪失自我」。對適度依賴的重建過程是變化的、不可預測的,它「充滿了意料之外的收獲和令人沮喪的倒退」,但不管進展如何,你都要學會享受它。 今天這篇導讀只摘取了《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如何分別在愛情、朋友、家人、親子、工作等人際關係中建立適度依賴的關係,如何拋開本能反應、有意識地做出良性反應,作者又對重建適度依賴提出了怎樣的四步改變方案。 January 23, 2020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