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到了結婚的年紀,要找個不愛的人結婚嗎? https://ift.tt/37DSWBh 面對婚姻議題,如果你也正在被家裡逼婚、也不知道自己之後會不會對現實妥協。來聽聽兩位諮商師給你的建議吧!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親愛的諮詢師: 您好!我想試試看寫出來能否緩解痛苦。這半年來,我覺得自己有抑鬱的傾向,經常情緒低落,常常想到抑鬱死亡。尤其是在被家人「苦口婆心」逼婚的時候(我是一個大齡女青年虛歲 29),這個抑鬱感更加強烈。 一個月前經親戚牽線,我和一個條件還不錯的男生認識。跟他應該總共見了 4 次。一開始見面只是把他當做同行看待,並沒有想要往結婚對象上看,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也沒有任何心動的感覺,乃至見了兩次面回來後都有點想不起他的具體容貌。 兩次見面包括中間有一些微信上的聯繫,能夠感覺得到他比較積極主動,他說喜歡我,對我有心動的感覺,覺得我是一個有趣的人。然而,我並不覺得自己有趣,對他也沒有心動的感覺,他的身高和長相都不是我理想中的模樣,之所以跟他一個月來保持聯繫是因為除了起初的想了解一下同行的情況,還有迫於世俗和家庭的壓力。 我做過一些心理測試,覺得自己是個愛無能,也有親密恐懼症,所以當他每次問哪天有空再約的時候,我有一種被步步緊逼的感覺,這令我感到恐懼甚至開始有些厭煩,在幾次見面的過程中倒是沒有很討厭的行為。這個人以前談過一些戀愛,他說自己在感情中受到創傷,所以在感情中很沒有安全感,害怕被人討厭。所以在好幾次的邀約不成以及我回信息的態度和言語中,他也感受到一些什麼。 昨天發信息說由於自己以前的經歷,他對比一般人更沒有安全感,害怕自己受傷害,害怕別人厭煩他,想去珍惜一份心動,可會處於矛盾的狀態之中,覺得很煎熬,就不打擾了。他的煎熬應該就是我的態度和言語都很冷淡之後,然而我一開始也並沒有很熱情去回應,我很明確地告訴他我沒有那麼容易令人接近,我對婚姻也並不憧憬。當他說不打擾的時候,我一方面有點鬆口氣,一方面又會想自己會不會錯過一個好像還不錯的人呢? 我可能是一個沒有辦法和任何人建立起親密關係的人,我與父母關係也是疏遠。當我的父母知道我已經和那個男生沒什麼聯繫,還一直宣稱一輩子不結婚時,一場勸說又開始了。他們認為對方經濟條件好,兩人又是同行,交流起來會有共同的語言。然而事實是我可能無法對他敞開心扉去談,對於其他人我是否願意去好好聊、拉近心理距離,我也很迷茫。 我自知性格上有缺陷,我寡言內向,心理有障礙,在目睹上一代人婚姻的失敗(在我看來父母的婚姻是不好的,委曲求全吵鬧一輩子),我對婚姻多少是有些恐懼的。可是現實情況是我的父親去年被查出癌症,今年化療幾次之後雖然穩定下來,但並不知道會不會又隨時復發。家人自然是希望能夠儘早結婚。 可是我其實每天都過的不開心,這種情緒怎麼去跟別人走進婚姻?十幾歲時覺得自己只要活到 30 歲就可以了。這半年來,每次談到結婚話題被逼婚時,內心的難受就讓我想到死亡,明知是自私的,可是又覺得自己死不足矣,我並不是家裡的頂樑柱,只是一個沒有結婚的累贅而已。 不知道自己之後會不會對現實妥協,滿足家人心願,結一個到年紀該結的婚,找一個自己並不愛的人結婚。我不清楚,內心的煎熬讓我陣痛。想要去現實中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又害怕這種痛苦還是得不到緩解。 圖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諮詢師回覆 1 你好,我是心理諮詢師薛炅,讀了你的來信,我理解你內心現在面臨的衝突是,你對親密關係很懼怕,不想走進婚姻的大門。但是現在父親身患癌症,家人希望看到你盡快完婚。 這半年來,面對家人的逼婚,你一方面也希望能夠滿足家人的願望,但是自己實在不甘心只是在一個該結婚的年紀,找一個不愛的人匆匆嫁了。你又覺得自己這樣不願意被逼就範,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對家庭沒有做出貢獻,是個累贅。思來想去,內心很受煎熬。 另外我感覺你對這個相親對象好像也有一些內疚。你出於結識同行和家庭的壓力,和他見了幾面,可能讓他產生了一些誤解,後來多次約你見面。而你感受到了關係中一直讓你不舒服的逼近,產生了恐懼厭煩的感覺,想撤退。 他最後發的信息似乎讓你覺得,是自己對他的冷談言語和態度傷害了他的感情,尤其是他也談到自己是個在感情中很沒有安全感、害怕被人討厭的人,這更讓你擔心是否自己無意中傷害了他,也許你心中對他有些隱隱的自責。 在感情中沒有安全感和害怕被討厭,也許是你和他產生共通共鳴的地方,也會讓你不禁懷疑是否錯失了一個好人,進而再次懷疑、否定自己。 當你內心承擔了這麼多自罪自責,很多事情都怪自己不夠好的時候,難免會產生低落甚至是抑鬱的情緒。大多數人都會希望自己夠好且善良、值得被愛,但是當這些代表著道德和超我的要求變得過於嚴苛,又面臨自己無法達到這些好的標準的時候,抑鬱隨之而生。 在逼婚這件事上,也許你想來想去好像找不到一條既滿足父母願望、又符合自己心意的出路,難免會覺得無助、無力,鬱鬱寡歡,好像失去了對人生的掌控。 人之所以會抑鬱,還有一個典型的原因是憤怒和攻擊不能向外表達,而轉向自身。弗洛伊德說,人天生有性愛的驅力,還有攻擊驅力。後人修正了,說至少在願望遭到挫折後,人會產生攻擊性。到了克萊因,她提出人在嬰兒期就是在「偏執分裂——抑鬱位」擺盪,也就是在恨和愛之間徘徊。所以作為子女,我們對父母的情感都是愛恨交加的。 當你面對家長的逼婚要給生病的父親「沖喜」時,產生「恨」的感覺也不足為奇。關鍵是在家庭裡面,父母能不能允許孩子表達恨的部分。 往往由於道德約束,父母和孩子都會覺得孩子要聽父母的話、要孝順,所以當孩子對父母的恨意不能表達時,會被壓抑起來,一種結果是這種恨意會變成攻擊轉向自己,罪疚和自責,造成抑鬱。你需要給你的恨意一個出口,如果不能向父母溝通表達的話,可以在心理諮詢中找到涵容這部分情緒的一個空間。 另外,你的抑鬱情緒看起來是在被逼婚這件事上引起的,但它源於你對親密關係的強烈排斥。你說目睹了父母失敗的婚姻,和父母的關係也很疏遠。其實我們自己的親密關係就是和父母關係、母嬰關係的翻版,如果沒有和內在父母有一個良好的關係,確實很難和他人建立和維持一個良好的關係。 但其實人生下來,對照顧者會產生天然依戀、依附的需要,倘若這種依戀關係無法被滿足並足夠安全穩定,孩子便會覺得自己不值得愛,或者覺得照顧者靠不住,慢慢會演化成對關係中滋養和保護需求的否認,然後把這部分需求放在構築自我的強大之上,覺得不再需要別人。 抑鬱的觸發,往往又和一個人的性格息息相關。你說自己性格上有缺陷,寡言內向,10 幾歲時便覺得自己只要活到 30 歲就可以了。不知道你的成長經歷是怎樣的,發生過什麼會讓你有如此悲涼的想法?往往自尊的傷口也會產生憂鬱,這便是自戀人格基礎的抑鬱。當一個人孩提時代的自尊曾經遭受過嚴重的打擊和失落,同時又沒能恢復的時候,便會形成憂鬱的易感體質,以後碰到一些事,很容易產生抑鬱的心境。 最後,除了抑鬱,我感到你對未來可能還有一種不確定的不安感。我想父親的身患癌症在你心裡也會掀起很大波瀾,也許會激發你對死亡的恐懼和對喪失的悲哀。這些複雜而痛苦的情緒一直在心裡發酵,會很難受,需要被慢慢梳理和消化。你若願意,是可以在心理諮詢中工作的。當然,進入心理諮詢,意味著你和諮詢師,將要形成一段信任和緊密的關係,我猜這也是讓你猶豫的地方。 你的心門,等待你去打開。兩個人的關係,也需要你的勇氣去走近。祝你早日從痛苦中走出。 諮詢師 薛炅 心理師回覆 2 你好。我是劉翠莎。 看到你在來信中多次提到「低落」「害怕」「被迫」,我感動於你寫信的嘗試,這讓我看到你有力量、勇敢、自主的一面。而這,恰恰是我們將痛苦作為人生的一部分,去理解去面對去消化的基礎。 你在信中介紹自己是「虛歲 29」,這個年齡,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將近三十而立之年,你談及你和家人對結婚不同的態度,談及對理想對象和現實選擇的衝突,談及對自我、對關係的困惑。我想,你也是在探討:而立年,當我們面對著壓力、當我們產生自我懷疑,我們要立的是「世俗意義上的家業」,還是「心理意義上的自我」?在與自己及他人的關係中,如何面對孤獨,建立親密? 我很少看見人們會去試圖規定愛情的早晚,卻時常聽見人們設定步入婚姻的最佳時機。你提到「被家人逼婚時」,抑鬱感距離你更近了。我想,對你來說,你感受到的不僅是來自家人的焦慮,還有來自自我的攻擊。似乎,唯有完成結婚這個儀式,才能遠離這些情緒以及評價的內外夾擊帶來的煎熬。 不知道你如何理解「父親被查出癌症」與「家人希望你儘早結婚」之間的聯繫?於你而言,你的父母也許傳遞著「對你的幸福負責」的意味;與之相對,你似乎感到自己承擔了「要讓父母放心」的義務。結婚不是你目前的意願和選擇,你卻要為「未婚」感到內疚自責,覺得「自己死不足矣,只是一個累贅」。結婚,對你來說,似乎也被賦予了「委曲求全」的意義。 有沒有可能,對家人而言,你結婚意味著你離家並成家,意味著有人與你為伴,意味著你幸福快樂的生活,由此,也意味著家人可以安心。然而,對當事人的你來說,婚姻的內涵,遠比結婚的形式,意味更多也更為重要。(推薦閱讀:失戀必修課:會痛會受傷,不代表你不值得再擁有愛) 你希望自己的位置不因婚姻狀態而被影響和動搖,你希望選擇自己愛的人相伴,你希望擁有名副其實的親密關係,而這是對自己負責,是自主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並承擔選擇所伴隨的結果,是心理意義上的自我感得以確立以後會有的表達。 因此,當抑鬱感距離你更近的時候,也許是在提示你覺察以保護自我感,你難以通過配合完成世俗意義的儀式來收穫自我和關係的內核;自我和關係的確立,是「從自己——到他人」的過程。親密關係是難以在當事人心中無中生有的,因此邀人見證的結婚儀式只是錦上添花。 圖片|《溫暖的弦》劇照 克里南伯格的《單身社會》一書,提到這樣的觀點:如果單獨待著的時候不能自得其樂的話,如果無法尋找到獨自生活的意義,那也無法與他人緊密聯繫在一起。可見,不論單身與否,在如何面對孤獨這一議題上,沒有哪一個人是孤單的。 面對孤獨感,也意味著我們如何看待自我,如何與自己相處。我留意到你拒絕關於「你是有趣的人」的評價,我還留意到你將自己評價為「愛無能」「性格上有缺陷⋯⋯」,我想從你心裡生出的對自己的貶低並非僅僅是近期被逼婚才產生的感受。 你提到「十幾歲時覺得只要活到 30 歲就可以了」,你提到「目睹上一代人婚姻失敗」,提到「與父母關係疏遠」。是否,在跟父母相處的經驗中,你作為一個孩子未被顧及,你渴望父母親對你關愛呵護,卻感到他們陷於對彼此的不悅中,他們也許神情沉重,家裡也許氣氛緊張,而這也許喚起你的恐懼和焦慮,你不知如何是好。(推薦閱讀:父母的否定別往心裡去,人生是自己該承擔) 是否,壓抑自己貶損自己的方式,是你不得已的妥協,它在某些時候帶給你保護?如果你認為自己是錯的,就不必據理力爭,不必擔心與父母不一致可能招致不解和懲罰?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看見和愛護的,就不必表達需要,不必面對父母無法滿足你的失落?如果你認為自己是糟糕的,就不必冒險敞開自己,去面對關係可能存在的衝突,不必受傷? 也許,將身邊重要他人以及成長環境的侷限性,統統歸結為自己的過錯,會給我們帶來一種自我掌控的假象,可以藉以慰藉受傷的心靈。然而,這絕不是事情的真相!也許,抑鬱感的背後是強烈的憤怒感:你本該被更恰當的對待!你本就是一個可愛的人! 因此,在你描述的痛苦以外,我還想邀請你描述,在哪些情境下你對自己感到欣賞?在哪些情境下你感到幸福喜悅?在哪些時刻他人待你的方式讓你感動?如果細細回憶其中的細節,也許那裡有一個不一樣的你等待你去發現,那些印刻在心中的好的體驗,是我們建立良好自我感的基石,憑藉著這樣的印記,我們將不斷探索並投入到讓我們感到豐盈的體驗中,使內在更為充實而有活力,從而當我們在面對自己的時候,可以坦然自在、怡然自得。 最後,在你將自己限定為「無法和任何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人」之前,我想先邀請你思考:是什麼阻礙你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你提到信中男生「條件還不錯」,但你是「迫於壓力進行了解」、感到對方「不是理想中的模樣」。不得不承認,對現實的理性考量,即便可能參與到我們對親密對象和關係的選擇,然而感性層面的因素還是深刻的影響著我們——我們很難與一個自己不感興趣的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在你跟信中男生的互動中,你提到了一種「被步步緊逼的」感覺,而這種感覺跟你和父母互動時經驗到的「被迫感」似乎有相似之處。如果你的冷淡迴避,是跟你對特定人或事不認同而引起的直接反應,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這是你在關係中時常產生的感受,也許需要你覺察——在關係中,你總是處在一個被動的逃跑者的位置。 而這個覺察可以幫助你停下來理解你真正想要逃開的是什麼:是否有可能關係中的他人讓你感到是控制的、索求的?不得不看見的是,逃跑本身很可能不能幫助你獲得彼此的空間和安全的距離,而是他人的追趕或者關係的中斷。這讓你感到進入了一種窘境,如果你不退縮甚至前進,距離過於緊密讓你侷促不安;如果你後退,被追趕的感覺可能仍然持續,或者對方也撤退,關係中斷,又使得你後悔錯過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 也許應對的可能,不在於你是進還是退,而在於回應,以及引導關係中的他人理解你的狀態和感受,從而獲得尊重和理解,在關係中可以同時保有自我以及他人的位置。當我們對一個人還不足夠了解,對關係的走向感到不確定,卻要直奔建立親密關係這一目標時,確實是容易引起焦慮的。因此,反而需要跟這個目標拉開距離,正如你所做的,「從將對方看作一個同行/朋友開始進行認識了解」,我們才有心理空間真的去跟人相處,探索建立親密關係的可能。 其次,確實也需要多給自己了解更多人,或者了解對方更多面向的機會,表達你嘗試建立關係的願望,讓對方接收到你對他作為一個個體的歡迎,而不是拒絕;最後,邀請對方理解你的反應,比如你的步調可能是比較快的,或者是比較慢的。這樣的表達不是為了改變或控制對方符合我們的節奏,而是為了促進對方對你的理解,從而邀請對方可以和你作為兩個彼此有連接的人共同為關係的建立、磨合創造前提。 諮詢師 劉翠莎 November 26,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DSWB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