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那是你的渴望,不是他的」不必為了彌補失落童年,就給孩子最好的 https://ift.tt/2KYbZww 父母寵愛孩子的背後,其實可能潛藏著自己的童年創傷? 圖片|來源 文|小羊貝貝  「不要再買了啦,你太寵小孩了」、「這個家裡有了,別再買了」、「你什麼都買給他,他玩一次就不玩了,很浪費錢耶」…,媽媽在一旁叨唸,而爸爸們似乎都沒有鬆手的意思。 「我小時侯就沒得買呀,這又沒多少錢,我現在有能力買給孩子,沒關係啦。」爸爸們很大方,出手闊綽,小孩最樂,媽媽無奈搖頭。 理解爸爸們「失落的童年」 其實,每個家長心中自有一把尺,既然買得起,又能看到孩子的笑容,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有何不可。給孩子的物質或教育,大多是來自於自己成長背景的缺憾,尤其是在物質滿足上,這點在很多爸爸們身上展露無疑。夫妻在爭論這個玩具該不該買時,是否有察覺到另一半的失落童年,至今仍未被滿足? 以為孩子也會像當年幼小的自己一樣,眼睜睜看著別人有,自己卻沒有的失落心情,所以現在想要全力滿足孩子,捨不得他們同感自己幼時的那種失望。 但,真是如此嗎?孩子真的有那麼想要嗎?或許,高估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是大多數父母的盲點。 也許,孩子並沒有如表現出來得那麼想要 滿足孩子的童年,不等於滿足自己失落的童心,輕易填補孩子的欲望。雖是小錢,但那些恐成為自己未來對他們情感勒索的酬碼。事實上,孩子擅於觀察父母,深知父母哪些地方拿他們沒輒,只要撒嬌耍賴就能成功,便經常討要。玩具玩了幾次後,即棄之一旁。 買東西給孩子時,先不去管孩子的欲望感受,要先自我觀照,若是自己想玩,那就大大方方的買,買給自己,順便買給孩子一起玩。若是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則要想想這孩子的個性與本質,真的如表現出來的那樣失落嗎? 觀察孩子的本質與需求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僅反映在個性上,連需求與欲望也是。依照他過往的「討玩具記錄」來判斷,是否真的要買給他,孩子畢竟不是我,他的個性、欲望、喜好,全都是他的本質。不用因為自己小時候常壓抑,常得不到想要的東西,長大為人父母後,就輕易滿足孩子的物質慾。或許,我們都高估了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 羨慕,本是成長的必經路程 人,不管活到幾歲,有錢沒錢,都有自己羨慕的對象,羨慕,本來就是成長必經之路。 從小,我家中的長輩用錢非常節儉,因此我不易得到想要的東西,久而久之,也習慣不去討要,心中難免有壓抑的難受,也常羨慕別人。直到長大工作後,經濟獨立,我擁有買與不買的自主權,卻仍持續節省的習慣,倒並不覺得壓抑了。反觀我的手足,則是瘋狂彌補自己童年的物質欲,成了一個十足的購物狂。可見同樣的家庭教育,會衍生出不同的性格與行為。 所以,不必為了彌補自己的失落童年,就樣樣想給孩子最好的,勿陷入「到底該不該買給孩子?」的為難,用心觀察孩子的本質與需求才是。 November 28,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YbZw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