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nOdfi
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俗女養成記》看長大:如果成為大人是學會不做自己,那我寧可幼稚 https://ift.tt/2NnOdfi 像孩子一樣有什麼不好?《俗女養成記》裡的陳嘉玲,常常扮演社會眼中的大人樣:討厭前男友,卻為了彰顯自己大氣,硬是包一萬二的紅包;討厭老闆公私不分,卻沒有勇氣像公司裡的年輕妹妹一樣拒絕老闆。如果,活得不像自己才叫大人,那麼當個孩子,任性又脆弱、偶爾鬧脾氣,有什麼不好? 「我做錯了什麼?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就是錯在,我想要當一個獨立的新女性!」 好好做世界眼中的大人?到底哪裡錯了?為何她努力配合規矩,卻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俗女養成記》裡,陳嘉玲辭掉了工作,甩掉交往多年、論及婚嫁的男友,沒有給自己留任何退路。她叨念著自己對世界有多配合,同事揪團購,她什麼都買,還每個月捐錢給流浪動物,自己卻淪落到四不像的地步。 陳嘉玲的模樣,就像每個出社會努力多年,卻感覺自己一無所獲的六年級女孩。世界不允許我們任性,期待我們成熟。於是我們假扮成這個社會期待的「大人」樣,明明很討厭前男友,卻為了要彰顯自己是個成熟大氣的人,硬是包了一萬二的紅包;明明討厭老闆要自己做一些非公務上的事,卻沒有勇氣像年輕的七、八年級女孩一樣拒絕。 做一個新世代的女性不好,假裝自己是一個成熟的大人,更不好。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大人是什麼模樣,39 歲還可以像個小孩嗎? 30、40 歲的我們,或許都有這樣的焦慮:我 30 歲/40 歲,工作多年、結婚生子(或單身),但覺得自己內心還像個小孩。這種感覺,以為 24 歲離開校園後,就會逐漸消失。但是沒有,它一直纏著自己到現在。 你假裝自己很成熟,其實心裡害怕承擔責任,時常猶豫不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偶爾更露出一點幼稚的舉動。39 歲,像個孩子行不行? 根據 2013 年 BBC 的一則報導,心理學家證實,未來對於轉大人的歲數定義,應該要從原先的 18 歲改至 25 歲。此後兒童心理醫學的門診,也將擴大招收 25 歲的患者。 你或許會說,那是 25 歲哎,我都 30、40 歲了,應該要有大人的感覺了吧? 倫敦兒童心裡學家 Laverne Antrobus 表示:「18 歲就會突然轉變為大人的這個概念是錯誤的。我的經驗是許多年輕朋友仍然需要支持跟理解。」 人們戲稱這是個巨嬰時代,但我們更應該去細究的是——或許成長從來就不需要設臨界點。 懂得接納自己,就是你成為大人的時候 The Atlantic 在這篇文章中討論了「何時才算成為大人?」,內文提到: 「成年是一種社會結構,童年也是。但就像所有的社會結構,他們決定了是否需要為自己的行動負法律責任,他們決定了人們在社會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人們怎麼看彼此,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但即便擁有差異變化,看似能夠用法律、身體發展去劃界,『成年』還是難以定義。」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文章中一位匿名者寫著: 「過去,我一直在等待成為『大人』的那一刻,而我現在已經 27 歲,已婚,獨自生活,在一家飯店擔任經理,我期待這些過程能讓我感受到自己變成大人。但回想起來,我是錯的。我不認為當個孩子或青少年會花費我很多時間,我從 13 歲開始工作,爸媽是移民,我就是我們家的翻譯⋯⋯我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已經成為大人,只是我們還沒意識到。」 我們都有相同的成長過程,經歷過迷惘、脆弱、任性、自卑的時候,我們常常以為所謂大人,就該是無堅不摧,但其實真讓你成為大人的時刻,是你決定開始接納自己的好與壞,這一切無關年齡、更無關經歷,即便 30、40 歲,甚至是 50 歲,你都可以容許自己有無助失敗之時。 如果長大是學會不做自己,那我寧可幼稚 現在的你,還為自己不像個大人而焦慮嗎? 在 The Atlantic 文章中還有一個匿名者這樣說著:「我不喜歡『成人』這個詞,像是『死亡』的同義詞,彷彿正在與生命力和自我告別。」 想要立即改變社會的想法,有點困難。老爸老媽期待你有點骨氣,親戚朋友認為你要活得成功霸氣,若這就是現代人定義的長大,那麼寧可幼稚一點,但是你可以很自在的做自己。或者,由你自己去定義,一個大人可以有的模樣! August 22,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